休闲农业调查报告范本

2023-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休闲农业调查报告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休闲农业调查报告范本

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直接反应行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广西各地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经营者构成、场地来源、投资来源、员工人数及构成、经营活动类型、经营收入情况、经营动机及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和思考,发现广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行业个体民营唱主角,多类并存齐发展;食宿服务为主打,营收渠道多样化;营收压力虽较大,发展前景更可期;商机政策双动力,面临提质促升级。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经营主体

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依托八桂大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民俗资源、文化资源等,建成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超过1600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800余家, 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2010年的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总收入45亿元,到2019年的接待游客约3.89亿人次、旅游消费约2766亿元。生机勃勃的经营主体,造就发展壮大的产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让壮乡风情成发展宝藏,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直接反应行业的发展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对分布于广西各地市的15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7个方面共13项指标,包括:经营模式、经营者构成、场地来源、投资来源及数额、员工人数及构成、经营业务类型、经营压力、收入满意度、经营动机及态度等,以反映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经营主体情况分析

(一)经营模式

调查显示,在接受此项调查的150个经营主体中,“个体经营”模式的有61个,占40.67%,是最主要的经营模式。个体农户通过本地租赁或对自主经营的已有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并增加配套的旅游休闲设施,使之成为一个农旅结合、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休闲农业园。或者利用自有或租赁民居,通过设计改造成农家乐、民宿等,实现旅游接待和服务。

“有限责任公司制”、“股份有限公司制”、“公司+农户制”等依托现代企业组织模式,可以从事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共占36%。另外,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众多利益相关者也纷纷加入,一些经营主体在多方合作经营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也出现了 “农户+农户”合作模式、“公司+社区+农户”、“政府+旅游公司+旅游协会+旅行社”等经营模式,分别占7.33%、5.33%、5.33%,多主体参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通过资源整合,群策群力,相互促进,抱团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综合带动效益高、生态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乡村旅游扶贫对于贫困村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明显,因此各地政府均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甚至直接参与到经营中来,出现了“政府+农户”、“政府+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游协会”等政府以主体身份参与的经营模式,共占15.33%。这些模式对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品牌打造、宣传推广、配套设施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避免了个体经营者经营模式下存在的不注重生态环境、忽视规划、无序竞争等问题。

(二)场地来源

当前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经营场所属于自有资产或自建的占总数的46.15%,这个数据与“个体经营”和“农户+农户”经营模式的数量大体相当,说明个体参与经营为主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利用自有或自建场所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印证了当前经营实体多数为本地村民经营,可见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对加快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致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花钱购置+租借经营场所”的經营主体共占51.28%,其中租借经营的占46.15%。可见外来经营主体比例与本地经营主体数量接近,反映出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和投资环境对外来投资经营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对于“公共或免费资源”的使用非常有限,仅占1.92%,可见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基本上为有偿使用。

(三)投入资金来源及数额

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创建投入资金来源渠道多样,有40.94%的项目拥有204种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为经营者的“自家积蓄”,占到66.03%,其次是占45.51%的“银行贷款”和占28.85%的“亲友借款”。“其它资金”来源占14.74%,“民间借贷”占7.05%。在接受“投入资金数量”项目调查的115个经营主体中,累计投入50万元以下的占14.78%,50~100万元的占13.91%,100~500万元的占32.17%,500~1000万元的占19.13%,1000万元以上的占20%。

从投入资金来源看,以经营者家庭积蓄为主要投入资金来源,从投入资金数量来看,80%的项目为投入资金千万元以下的项目,可以反映出当前广西的经营主体规模以中小型为主,获得投资机构支持的大规模项目较少。中小规模的经营项目更利于个人投资者创业,而且在旅游市场日益细分的趋势下,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项目更容易适应复杂多变的消费市场。

(四)员工人数及构成

被调查的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中员工人数10人以下的占41.88%,10~20人的占20.51%,20~50人的占25.64%,50~100人的占5.98%,100人以上的占5.98%,员工人数50人以下的累计占88.03%,20人以下的累计占62.39%。而从员工构成来看,经营者除了承担经营管理职责外,还要承担部分员工岗位的职责,“既是老板也兼任员工”的占66.03%,这也说明了经营主体的规模不大,经营者有余力身兼多职。此外,经营者的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亲属也作为员工,在经营者所在的园区或旅游区工作,共占了64.74%。其次,当地村民占57.05%,雇佣非本村员工占51.92%。数据表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体是以家庭和家族经营为主的经营组织,这与较小的经营规模密切相关且互为影响。

(五)经营业务类型

广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基本上都是全年开放,1~12月全年经营的占到98%,其中4~10月为主要经营期,所有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均向游客开放。虽然不同地域存在温度、日照、降水等方面的差异,这些自然条件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依托农业田园景观、季象景观、气候景观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以及节庆、庙会等民俗活动都会受到时间节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但就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已经开展的丰富多样的经营活动来看,并不影响全年开放经营。

调查显示仅有17.9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是收门票的,且门票价格比较低廉,在20元以下的占69.74%,可见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已经走出“门票经济”,是通过多种经营活动获取综合收益。

这些景区依托乡村田园风光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休闲等多种服务,现已开展的经营活动以食宿为主,“餐饮”占88.46%、“露营”占69.23%、“住宿”占66.03%。广西水资源丰富,“垂钓”和“划船”项目也有较高的占比,分别为53.21%、48.72%。其次,花卉展览、烧烤、民俗活动、展馆参观、购物商店、旅游纪念品、棋牌室等项目均占30%左右。旅游购物也逐渐得到重视,各景区纷纷设立旅游购物商店和旅游纪念品店,游客在了解当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休闲娱乐的同时,可以购买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和农特產品。

(六)经营压力及收入满意度

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均存在一定的经营压力,不同的行业和主体在不同时期所承受的压力大小会有所不同,接受此项调查的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者认为承受“很大压力”的占16.44%,“较大压力”的占52.74%,“一般压力”占25.34%,“较小压力”占4.11%,“很小压力”占1.37%。总体来看,大部分经营者认为目前经营压力不小,“很大压力”和“较大压力”的共占69.18%。从收入满意度来看,感觉“非常满意”的占5.48%,“满意”的占23.97%,“一般”的占42.47%,“不满意”的占27.40%,“很不满意”的占0.68%。感觉“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共占29.45%,感觉“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共占28.08%,两方面相差不大。

现阶段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处于主体数量递增,竞争日益加剧的阶段,对于吸引客源、提质升级、适应市场、提高营收等方面存在较大压力,经营者对其收入水平的满意度并不高。

(七)经营动机及态度

调查显示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创业和经营的动机多样,并且存在多重动机,主要是发现了该行业的商机和发展前景,进而选择自主创业,出于此动机的高达71.15%。其次是“政府鼓励”,占43.59%,可见近些年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为数不少的鼓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对即将进入该领域的创业者们以强大的信心和鼓舞。除此之外,还有“能人引领”、“家人鼓励”及“父辈传承”等原因,所占比例较低。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正处于创新探索、迭代升级之中。从经营者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后的亲身感受来看,觉得自己选择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非常正确且值得”的占42.31%,“比较正确且值得”的占42.95%,“一般”的占14.74%,“比较后悔”和“非常后悔”2项均无人选择。高达85.26%的行业认可率,足以体现出经营者对所经营主体发展现状的认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美好前景可期。

二、总结与建议

(一)个体民营唱主角,多类并存齐发展

当前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以个体经营及农户参与经营的中小型组织为主。经营场所也多来自于自有土地和建筑,经营者多为当地村民及其亲属,创业投入资金的首要来源为家庭积蓄,累计投入大部分不超过500万元。虽然经营规模有限,但是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起到了显著作用。

随着外来经营者的逐渐进入和行业的发展,公司制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和政府部门参与经营的多方经营模式共同发展,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之道和发展之路。

(二)食宿服务为主打,营收渠道多样化

食宿需求是旅游过程中的首要需求,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业务以餐饮、露营、住宿等食宿项目为主,同时辅以垂钓划船、参观展览、民俗活动、旅游购物等多种类型的休闲体验项目,基本不收门票,即使收取也是以20元以下的小额门票为主。相对于一些依赖“门票经济”的传统景区,他们找到了各自的经营特色,在二次消费上下功夫,赢利点更丰富,通过“体验经济”、“服务经济”、“消费经济”等实现收益多样化。2019年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消费约2766亿元,同比增长约34%,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包括所在地的贫困群众在内,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休闲旅游快速发展的红利。

(三)营收压力虽较大,发展前景更可期

伴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经营主体不断增加,而且往往在某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以带状或片状集中出现,所依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基本相同,客源重叠、项目同质化的情况下,竞争日益加剧,另大部分经营者感受到了不小的营收压力,并且对目前的经营收益不够满意。但是从对以往经营情况的态度来看,却发现有85%以上的经营者认为自己选择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正确的选择且值得继续为之努力,说明压力虽然较大、收入虽然不太满意,但是压力还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完全没有经营压力也是不符合商业经营规律的,并且通常情况人们对于自己的收入情况也是呈保守态度。总之,面临经营压力和挑战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依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不懈努力。

(四)商机政策双动力,面临提质促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恰恰能够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游客感受到美好和愉悦。走进乡村,体验农耕,追忆乡愁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刚性消费需求,需求就是商机。2019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89亿人次,同比增长约26%。强劲的乡村旅游需求成为经营者们选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创业的首要动力。连续多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做出部署。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2017年《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桂农业发[2017]73号),以及来自广西文旅、农业、林业、住建、交通等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出台相关利好政策和配套措施全力打造休闲农业、森林康养和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通过文旅融合、多產融合,推进业态升级、设施升级、服务升级、文化升级、管理升级,推动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建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品牌特色显、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引领行业持续全面提质升级,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华,周武生.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选择:以广西为例[J].农业经济,2012(11):83-85.

[2]袁琳,贺亮军.广西农业旅游部门联手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N].广西日报,2011-06-21(06).

[3]李萍,韦宁卫.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短板及财政政策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9(07):117-124.

[4]牛君仪.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J].农业经济,2014(09):43-45.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路径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KY1385);2020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越边境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KY36017)。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颜毓 覃智

第2篇:东明县文化与休闲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一、基本发展情况

东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素有“三省通衢”之称。近年来,东明县按照山东省旅游发展提出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总体要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多措并举,推动了全县文化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企业带动等方式,东明县相继出现出了黄河森林公园、黄河大堤旅游观光带、庄子纪念园、玉皇生态文化旅游度假村等一批新兴景点。建成老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碑林、高村黄河历史文化碑廊等多处宫殿式古建筑活动场所。

目前,东明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240家,文化企业从业人数约1900人。2009年,东明县文化与休闲农业总投资6.2亿元,产值3.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

二、做法及经验

1. 抓投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东明县投资7620万元兴建了东明国际大酒店。目前,该酒店已顺利投入运营,经营状况良好;为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能力,2010年东明县投资1.2亿元,筹建了一处五星级的定点旅游电业大酒店;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庄周文化广场,与庄子纪念园、东明黄河公路大桥、黄河旅游观光带等景点连为一体,成为集文化、娱乐、健身、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文化娱乐中心;建成占地500多平方米的毛主席纪念馆,作为全县广大中小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

2. 抓特色,推进书画事业发展。东明县书画文化底蕴丰厚,书法爱好者有1.6万余人,“书画之村”有28个。东明县因势利导,成立了各类书画协会。目前,书画组织遍布城乡,全县有中国书法协会会员10名,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60人,省级会员16人,定居他处的东明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和美术家协会会员11人。东明县被批准为“中国书法之乡”,东明县实验中学被中国书协命名为“兰亭中学”,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学。这也是继“中国西瓜之乡”“中国武术之乡”“中国戏曲之乡”之后东明县的又一张“国”字号文化名片。此外,东明县鼓励、帮助书画家外出举办活动。郝明然、翟永华等书画家常年在外办班、写生、办展等。

3. 抓结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度假村。规划了总投资4亿元的集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度假村建设项目,该项目由玉皇化工工业园、玉皇新村、玉皇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玉皇鲜果采摘园、玉皇森林公园、温泉度假中心六部分组成。

4. 抓品牌,启动庄子文化旅游开发。依托全国庄子故里暨生平思想座谈会,东明县在菜园集乡庄寨村原庄子观遗址上,规划兴建了庄子纪念园建设项目。规划投资1亿余元,重点开发庄子观、庄子修炼建筑、庄子墓、庄子湖系列化的庄子文化旅游产业,开辟“庄子故里游”“庄姓寻根游”旅游线路。为提高庄子品牌的影响力,搜集整理了《庄子传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已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 抓亮点,编撰东明文化历史丛书。为开发东明县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弘扬东明县传统文化,编撰出版了大型历史文化丛书《黄河的记忆》。

6. 深融资,重点建设项目深度开发。深度开发东明黄河森林公园,建设黄河文化风情园、森林游憩娱乐区、水岸渔家景区、湿地园、观赏植物园、天雨温泉6个景区,构成“一泉、两区、三园”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发展沐浴产业,推广有机食品,带动公园多方位发展。

7. 深挖掘,打造黄河大堤旅游观光带。为深入挖掘、开发黄河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开发黄河文化旅游产业,东明县规划设计了总投资2亿多元的黄河旅游观光带建设项目。

8. 抓保障,工作力度不断强化。2010年初,东明县委、县政府对东明县文化产业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的实施。同时,县编委以东编发[2010]2号正式下文,成立了县旅游局,加大对旅游工作的领导,为文化与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东明县文化与休闲农业虽有较大发展,但仍处于萌芽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 一些地方和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文化与休闲农业的认识模糊,没有把发展文化与休闲农业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局上考虑。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东明县农村基础薄弱,发展较慢。一些地方的文化与休闲农业企业周边环境建设落后,水、路、电等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3. 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在项目建设上随意性强,经营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开发,特色不突出,规模偏小,景点单一,淡旺两季分明,客源不稳定。

4. 资金投入渠道单一。从投资主体上看,工商资本投资仍占主体,农民投资偏小。同时,由于土地、房产等不能抵押,融资困难,影响企业发展。

四、对策与思路

按照“以黄河文化、庄子文化为重要支撑,突出文化形象,注重市场产品,逐步把东明建成鲁西南的黄河旅游基地,打造独具特色的庄子文化旅游胜地”的思路,健全文化、休闲农业产品体系,深度开拓旅游市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越性发展是东明县文化与休闲农业未来的发展思路。

1. 提高对发展文化与休闲农业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与休闲农业的研究、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提高各级有关部门对发展文化与休闲农业的认识,充分发挥文化与休闲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文化与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 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学习外地文化与休闲农业成功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引导、扶持文化与休闲农业发展,开发以地方农副产品、土特产、工艺品为主的纪念品,如将腊肉、豆腐乳等土特制品,布鞋、绣花鞋垫等手工制品呈列销售;完善服务体系,开发文化与休闲农业配套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3. 科学规划,确保文化与休闲农业有序发展。紧紧把握市场需求,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中,突出功能定位与开发,坚持突出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生产者功能和载体功能,把重点放在文化传播和特色文化打造上,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农村和农耕文化;突出生态、安全特色,形成独特的生态休闲平台;通过发展文化与休闲农业,举办各类特色节会,打造合作、交流平台。

4. 创新思路,开发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一是把城市建设纳入大旅游格局。将城市公共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把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街巷;二是挖掘历史文化。整修文庙古建筑群、明七十二牌坊、黄巢起义纪念馆、卞壶墓,重建庄子观、庄子墓,开发单雄信墓、马军营墓群、五霸会盟纪念地、窦固堆古文化遗址等标志性古迹,突显千年东明历史文脉,逐步把东明建成以庄子文化为品牌的旅游胜地;三是深度开发万福公园、南华广场、东明湖、石化公园、站前广场,建设大型文化广场和图书馆,在万福公园建设文化墙和展览馆,增强东明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城市新形象;四是建设万福河长堤公园。对万福河两岸开发改造,建设沿岸文化旅游长廊,打造万福河水上景观,建成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重要旅游景区;五是充分利用地方餐饮资源,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餐饮系列,打造“地方名吃城”或“地方名吃一条街”。

5. 创新方式,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把民俗风情与舞台艺术结合起来,推出一批旅客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内容。利用黄河文化、庄子文化,依托其他文物古迹,借助大平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东明县文化旅游内容,提升品位。

6. 深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发展以庄子故里为主,书法绘画为两翼的庄子文化一条街。同时吸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机构和国家书画机构、协会组织于此设立分支机构、分店;以大平调剧团、民间艺术演出团体、戏曲音乐茶座等为支撑,打造戏曲文化产业平台;以东方武校等为支撑壮大武术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整理民间民族民俗传统文化,将民间舞蹈、杂技、传统手工手艺、民俗等纳入文化旅游产业范围,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景区。

7. 突出特色,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在景点开发上,高点起步,突出特色,在“奇”“新”“精”上做文章,在质量档次上下工夫,全面提高景点档次,打造东明文化旅游新形象。着力开发建设“黄河文化浏览区”。一是加大“两桥一水”景区开发的力度,在“两桥”间建设绿色生态园;二是挖掘黄河文化,开发黄河大堤沿线游览。建设黄河博物馆及黄河民俗文化村和黄河沙滩浴,完善60多公里长的黄河大堤绿色长廊建设。在高村黄河抢险处和庞庄黄河决口处建纪念碑,增强黄河文化旅游吸引力;三是保护性开发大堤沿线移民文化和王高寨红色旅游文化,建设革命教育基地,提升黄河文化品位;四是加快黄河森林公园建设。将公园建成集狩猎、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黄河旅游胜地;五是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以历史古迹为亮点、以黄河大堤为主线、以生态农业为支撑,点、线、面结合,逐步把东明纳入泰山-三孔-水浒-孙膑-牡丹-庄子-宋都(开封)的旅游长线,建起以牡丹为中心的牡丹-水浒-孙膑-庄子故里-黄河风情游-黄河森林公园的旅游短线;六是以黄河生态文化、新农村建设为支撑,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依托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30万亩滩区林牧生产基地,兴建乡村林牧观光基地,积极发展乡村风情游。

8. 拓展筹资渠道,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发挥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个人参与投资开发,利用市场手段,逐步形成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多元投资体系,拓展投资渠道,加快项目开发步伐。

(作者单位 中共山东省东明县委党校)

编辑/万晓艳

作者:朱铁刚

第3篇:生态学翻译论视域下以“十八大报告”英译为范本的政治外宣翻译

摘要:本文以生态学翻译理论视角和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外宣翻译材料“十八大报告”相结合,分析译者就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来做出适应性选择。分析其英译版本的运用实例及特点,选择灵活的翻译策略,从而表明翻译生态学理论对政论文类的文体翻译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翻译生态学;十八大报告;英译

一、引言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翻译理论流派层出不穷,直接推动着翻译领域的蓬勃发展。随着科学家对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即生态学研究的深入,人们也开始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认知和研究翻译过程。翻译的生态学研究是将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于翻译研究,试图用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翻译的问题,创建新的译学理论系统,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在政治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中的语言特点、文化蕴含、政治意识等翻译的生态适应与选择都会直接影响译文的最终效果。本文以例证说明生态翻译学在“十八大报告”英译本中的体现以及指导作用,尊重读者的文化背景,以期达到最佳的交际目的。

二、理论依据

翻译生态学(translation ecology)是由愛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人文科学系主任兼翻译与语篇研究中心主任Michael Cronin首次提出的。他的理论对发展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开拓翻译科学新领域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国内外翻译界学者对生态类比的翻译研究也曾有过共识。他们运用自然生态的术语或概念来描述翻译活动,为进一步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就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生态翻译学回答了“什么是翻译”、“怎么翻译”以及“谁来翻译”的问题。一方面,它明确指出译者在原文—译者—译文的三角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认为翻译即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另一方面,生态翻译学合理地规范了译者的主体性,认为译者必须在尊重并适应翻译的客观、多元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动态循环的适应与选择。目前,我国国内翻译的生态学研究成果有两大主要倾向:一是天津理工大学许建忠教授于2009年1月由三峡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翻译生态学》给翻译的生态学研究增加了新的意义,引起了翻译界的关注与积极的评价;二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的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明确指出:译者必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也是“适者生存”,否则就有可能被翻译生态环境“淘汰”。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拓展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思路。

三、生态学翻译理论视域下“十八大报告”的翻译策略

政治外宣文本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国防白皮书等形式。这类文体阐述和表达了国家的主要方针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民族责任感。十八大报告内容非常广泛,为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计划做了详细规划和部署,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制订了宏伟蓝图。在翻译过程中要努力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做出合理的描述和解读,在翻译生态理论指导下,对翻译过程进行有效梳理,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准确表达原文的内涵和意图,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翻译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生态对等。

(一)中国特色词汇的生态对等

例1:原文: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强。

译文:Policies were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to support and benefit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这里“农”指的是“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如果仅仅把“农”译成“agriculture”,读者就会被误导,中国的国情便会遭到曲解。所以,译者应该对原文中较为模糊的表达进行明晰化,应把“农”译成“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例2:原文:差额选举。

译文:competitive election.

要翻译“差额选举”,我们先了解什么是“差额选举”。“差额选举”是指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选举,使候选人可以进行公平竞争,所以将其译为“competitive election”,不但简洁,而且能体现源语的实质。

(二)句法层面的生态对等

句子是远比词语复杂的语法单位,若要达到生态对等的效果,译者需要更加深刻的思考。

例3:原文: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译文: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promoting political integrity,which is a major political issue of great concern to the people,is a clear-cut and long-term political commitment of the Party. If we fail to handle this issue well,it could prove fatal to the Party,and even cause the collapse of the Party and the fall of the state.

在这句话中,“问题解决不好”和“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存在假设的因果关系,在翻译时,这种假设关系应当显化。另外,“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译成“it could prove fatal to the Party”是一种较为灵活的译法,原文中这句话没有主语,而译者在翻译时增补了形式主语指代“问题解决不好”,于是整句话的逻辑就可以完美地连接起来了。

例4:原文: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养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译文:We should speed up the creation of a new growthmodel and ensure that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improved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We should fire all types of market participants with new vigor for development,increase motivation for pursu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establish a new system for developing modern industries and create new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developing the open economy.

在翻譯这个长句时,必须按照英语表达习惯对该句进行切分。在该长句中,前面两句是总的概括,后面四句是分别叙述,详细列举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实现前面的目标。因此在翻译时应重新进行结构组合,以体现句子的层次感。

(三)修辞层面的生态对等

例5:原文:“……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译文:“...The issue of what path we take is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Party,the future of China,the destiny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例6:原文:“……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译文:“...We should adhere to the goal of serving the people and socialism,the policy of having a hundred flowers blo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and the principle of maintaining close contact with reality,life and the people.”

汉语对于辞藻的讲究也是区别于英语的一个重要方面,例5中两个“关乎”、例6中三个“贴近”,意义重复,语气强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文中,“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也以宾语排比的形式放在介词“for”之后;只用一个“adhere to”表达三个“贴近”的意思,将“reality,life and the people”作为其宾语置后,避免重复,言简意赅,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

四、结语

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十八大”报告等外宣翻译不仅涉及语言、文化、翻译等方面的知识,也涉及到中国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因此,译者应从向西方读者提供中国政策和宣传中国特色的文化因素出发,坚持翻译生态学中的适应与选择原则,运用各种翻译策略灵活翻译,使外宣翻译的效果很好地展现给目的语读者。

参考文献:

[1]杨惠英.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与翻译的选择与顺应[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58.

[2]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3]李红霞.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J].外国语文,2010,(5):85-88.

作者:李雁

第4篇:休闲农业调查报告范本

简要来说,休闲农庄休闲农庄是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它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与旅游景点不同的是,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以充分开发具有休闲、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

发展观光农业有如下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以往人们只是注意农业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农业在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也忽视了农业在社区生活环境、人文生活方面调节身心、教化人民、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观光农业具备游憩、休闲、教化、医疗、美化环境等综合功能,代表了人类对300年工业化、城市化历程的一种反思和觉醒, 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

休闲农庄的兴起,展示了生态旅游农业之路,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掠夺式生产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休闲农庄开设了科研基地,通过组织培育,繁育出芦荟、蝴蝶兰、巴西蕉、龙牙蕉等优稀花卉、水果品种,既吸引了农业专业户前来学科技购良种,又吸引了游客到此观奇览胜。

旅游农业与其它旅游活动一样,是一种服务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设计公司认为发展旅游农业,需要一整套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有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行业等,能带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观光农业区的度假村、饭店、餐饮、商店、游乐设施等,需要大量的服务员、厨师、售货员、保安人员、后勤人员、维修人员等。无论固定工或旺季的季节工,都可优先在区内农民中招聘,降低经营成本。旅游农业投入不大,就业成本低。而旅游农业的发展又与其它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根据乘数效应估算,一般认为,旅游业每创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将产生另外三个关联就业机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农业结构中,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观光休闲农庄必然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观光休闲农庄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

观光休闲农庄的发展可带动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工艺品,特别是当地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产销活动,从而促进商品交换,繁荣市场,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达到开拓一处景观,致富一方乡亲。如观光区的度假村、饭店、商店、广场、游乐设施等公共场所,需要大量花卉,可由农民种植和供应。旅游者餐饮所需的蔬菜、瓜果、家禽、畜肉、水产等,都可由农民分工生产。观光区的农民,原有不少在农业之外从事各种手工艺品的副业生产、销售,旅游者可以参观这些农户,观赏或参与研习手工艺制作技艺,购买旅游纪念品。

传统农业是天然的弱质产业,其比较利益低是人们所公认的。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十字路口,旅游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量,而且把农业的生态效益、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观光休闲农庄具有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的动力机制。

休闲农庄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在选育良种、栽培、管理及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事实证明,凡实施产业化的地方,任何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普及。

现代农业观光庄园技术创新示范功能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庄园引进或创造的许多新技术和新成果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就会引起区域性模仿浪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农业新技术产品,建立新技术示范区,是其示范功能的基本内容。农庄通过示范培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强化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普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基本技能,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能基本运用现代技术、了解社会信息的新型农民。

观光农业的兴起展示了生态革命方面和内容的一个方面,其产品除一般的有形产品外,还包括无形产品即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是人们自觉地按照生态学规律、生态经济学规律和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起来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它既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

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避免了“石油农业”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

那么我国对休闲农庄有详细的规划标准,根据国家农业部颁布的《休闲农庄建设规范》,主要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总体布局要求

休闲农庄布局必须全面贯彻遵循有关各项方针、政策及法规。总体布局的定位应在充分分析各种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各种功能系统,既要突出各功能区特点,又要注意农产品的不同成熟期,使之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充分体现出提供农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生产、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的3层次功能。

2.从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充分合理利用园区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展示等多种功能需要。

3.适当结合城郊休闲、农园生活和生产体验、乡土教育等功能,完善生产的基础设施,完善每个环节的高科技含量,配备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

4.总体布局要兼顾软、硬件建设,而且要注重两者互相配合,以发挥建设示范作用。

5.统筹规划,分期建设,有计划地分期实施,要有长远观点,逐步建设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

(2) 建设内容

2.整体环境

1.整体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整体环境优美,树木花草(包括农作物)占陆地面积的50%以上。

3.建筑外观、形式、色彩、材料及空间尺度与周围环境协调。

4.有完善的游览系统

5.园内无裸土,无荒地。

6.水面无污染

7.公共场所无垃圾杂物

(3)功能分区

根据休闲农庄综合发展需要,结合地域特点,应因地制宜设置不同功能区。规划分区大体上包括入口区、服务接待区、科普展示区、特色品种展示区、精品展示区、种植采摘区、引种区、休闲度假区、生产区、设施栽培区等十二个区。休闲农庄必须划分入口区、服务接待区、种植采摘区、生产区四区。

1. 入口区

用于游客方便入园的用地,大型休闲农庄一般建设两至三个入口。主入口区包括入口牌坊、入口停车场、服务建筑、导游牌、假山水池等。

2.服务接待区

用于相对集中建设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医疗等接待服务项目及其配套设施。此区可规划建设办公楼、游客服务中心、果品文化展示室、停车场等。

3.科普展示区

是为儿童及青少年设计的活动用地,以科学知识教育与趣味活动相结合,具备科普教育、电化宣教、住宿等功能。

4.特色品种展示区

以各种不同的具当地特色的农业品种植展示区,为观赏性较强品种展示空间。

5.精品展示区

为精品农业种植区,可满足高端层次观光采摘者的要求。

6.种植采摘区:

此区面积最大,是休闲农业园的基本用地。种植采摘区可以分为不同果品的采摘区,在景观营造上应保留农田景观格局,在不破坏农业景观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适当的园林小品和游憩采摘道路。

7.引种区

引进和驯化国内外优良的品种,建立优良农产品品种引进、选育和繁育体系。

8.休闲度假区

主要用于观光休闲者较长时间的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之用地。休闲农业园在合理的园区土地利用控制下可适当建设度假木屋,度假小别墅等住宿设施,延长游客在园区内停留的时间,增强休闲农业园的休闲度假功能。

9.生产区

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区域,在园区其他功能区农产品供给量不能满足游客时可开放,生产区在景观建设、管理方面比其他分区要粗放。

10.设施栽培区

进行农作物设施栽培的区域。

(4)活动项目

1.项目组织安排合理,休闲体验主题突出,可参与性项目不低于5项。

2.提供丰富多样的粮食、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等休闲体验。

3.有家禽、水产养殖基地,提供喂养、垂钓等休闲体验活动项目。

4.与当地地域人文特色相结合的休闲娱乐项目及农事、节事类参与性民俗活动。

(5)餐饮设施

1.休闲农庄餐饮服务点和布局,应按照游览路线和园区实际条件加以统筹安排,凡是不靠近风景区或民俗村的园区,均宜设置餐饮服务设施。

2.餐饮建筑除供游人进餐外,造型应新颖、独特,与乡村自然环境协调。

3.餐饮建筑设计,应内外空间互相渗透,与园区景观相融合,并应符合现行《饮食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4.餐饮建筑的体量和烟筒高度不应破坏原有景观和环境。

5.餐厅餐位数不低于50位。

6.有传统民俗节日的特色餐饮,如月饼、年糕、元宵、粽子、腊八粥等。

7.使用自产无公害农副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有典型农家菜、时令菜。

(6)住宿设施

1.休闲农庄的住宿服务,应根据游客规模和需求,确定接待房间、床位数量及档次比例。

2.住宿服务设施设计,应符合现行《旅馆建设设计规范》的规定。残疾人使用的建筑设施,应符合《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3.床位数不低于50张。

4.客房整洁卫生,无异味,卫生间设施齐全完好

5.客房有冷暖空调并能正常使用

6.卧具一律消毒处理并一客一换

(7)道路设施

1.休闲农庄外部可进入性强,到达园区的道路交通状况良好、便利。

“现在不仅是我们要往前跑,政府领导也在推着我们往前跑。”这几句话是休闲农业业主们的感慨。他们说得多好啊!看来我市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了。于是我们打起背包,深入农庄,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虽然天下着雨,山路崎岖,道路泥泞,车子老旧......但是这些困难丝毫没有挡住我们对工作的高度热情,我们也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往前跑。

在调研期间,我们走访了20多家农庄业主,一家一家地进行实地考察,面对面地与农庄业主进行交流,从而使我们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找到了突破口。

国鸿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国旺实业有限公司、湖光山舍田园农庄、青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清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怪石岭生态公园、神龙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江西达仁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南昌菜园、世外驿站、香樟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菲莎谷农业有限公司、花园一号、佰源生态、剑霞锦绣蔬果有限公司、易氏农业公司、海湾龙庄、凤凰沟景区、玉明生态农庄、磊鑫农业公司、金盘农业、梅仙山庄、山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扬帆休闲农庄有限公司、西湖李家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据统计,南昌市休闲农业协会共有57家会员,直接工作人员万人,间接工作人员万人。

57家协会会员除去12家尚未开业,一家联系不上,在营业的有44家。在这44家会员当中,1至11月份营业额约亿元,休闲观光约440万人次。

农庄业主普遍积极性都很高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受到了理事们的热情接待。他们为我们的诚意和态度所打动。在沟通过程中,理事们普遍认为,南昌休闲农业协会成立的很及时,为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将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并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协会的工作,在协会的协助下,把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强。

休闲农业在我市发展十分迅猛

在这些农庄当中,发展的项目有:生态休闲观光游、水上游乐、职业培训、户外拓展、会议接待、生态特种种植、生态特种养殖......虽然规模大小不一,但大有大的气派,小有小的精致。已形成规模的约占50%,初具规模的约占30%,在建、扩建约占20%,占地千亩以上的约占90%以上。

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

在当今,“以文化包装产业,以文化提高品质,以文化打造品牌”这一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我们走访的这些农庄,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海湾实业植入了红色文化及抚河文化;梅仙山庄植入了古色文化;湖光山舍打造了民俗文化;西湖李家植入了农耕、道德和民俗文化;怪石岭挖掘了古代琴仙《伯牙》的故事,作为文化主线,穿插在景区的山水之间。金盘、神龙收集了不少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产业中。绿色生态和文化的结合使休闲农业更具有生命力,彰显出我市休闲农业的卓然风采。

农庄的自然美学和人文美学

以山岭为主体的怪石岭生态公园,青砖灰瓦的传统建筑风格统一融入到自然山水之间,使人感受到一种古朴、典雅、自然的气息。梅仙山庄的帅家大院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凤凰沟的花木和自然生态山林,具有一定的美学研究价值。土色土香的湖光山舍田园农庄总是让人感到那么熟悉,亲切。南昌菜园规模宏大,自然生态与现代人文相结合,将会成为一个南昌休闲农业的典范。按浙江乌镇水乡风格打造的清晨度假村,简略中显精致,传统中显时尚。

养殖业和种植业突出特色,各显风采

在我们走访的这些农庄当中,特色养殖的例子有:扬帆农庄的贵妃鸡、珍珠鸡,世外驿站的瓦灰鸡,佰源生态的野鸭,凤凰山庄的孔雀、野鸡、鲟鱼、鳜鱼、长吻鱼等。

特色种植的例子有:梅仙山庄的高档水果——蓝莓,湖光山舍的热带水果——火龙果,金盘农业的胡柚和果粒橙,山川生态的红柿,达仁现代农业的特色菜蔬、美国樱桃,青岚的红心蜜柚、白枇杷、翠冠梨、杨梅等。

每家农庄,在养殖业和种植业方面各有侧重点,突出自己的特色。这样就避免了产品的雷同性,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贷款

1、理事们提到最多的问题是钱。规模小的业主缺钱,规模大的业主也同样缺钱。很多业主声称:很多项目的建设和开发都是靠自筹资金,没有获得过政府资金扶助和银行贷款。他们期望获得无担保、无抵押、无息的贷款,并能够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大规模的业主要求除获得贷款外,也希望能够获得政府项目扶持基金。

关键词:用地

2、许多业主在现今规模的基础上,要进行改建,扩建,进一步提升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但苦于土地不够,使得他们现在停滞不前。特别期待政府放宽用地指标,同时划拨用地指标。另外业主们普遍表示,对符合用地指标的标准不清楚,申请用地指标的程序不了解,使得他们的发展举步维艰,希望能够通过协会这个“桥梁”多了解这方面的讯息。

关键词:销售互动

3、希望休闲农业协为会员策划销售方案,开拓合作联动的思路。比如:销售互动,联合捆绑,统一包装,统一标志。建立产业集群,开

辟旅游黄金线路等。

同时,业主们迫切期望能尽快地搭建起网络销售平台。在保留线下推广的基础上,能够实现线上推广。线上、线下这样一种双管齐下的营销方式,对于产品的推广可以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

关键词:专业人才

4、有的业主提到的问题很有前瞻性和专业性,已经开始在为今后的一个长远发展,做人才储备工作,这一点很超乎我们的想象。希望协会为他们多推荐休闲农业这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并希望协会提供或编撰休闲农业现代管理的书籍或资料。

关键词:学习交流

5、业主希望能够定期组织外出学习或考察,同行之间多沟通、学习,多借鉴别人的经验,做到取长补短,然后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休闲农业。

六、通过走访发现的问题

1、有的业主由于前期设计规划,没有聘请专业人员,仅凭个人的兴趣和意识,造成服务设施建设不规范,一边是资金短缺,又一边又是造成资金浪费。在项目规划上,缺乏自己的个性,没有突出亮点,相互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

2、项目投入的重复性、雷同性比较严重。卖萝卜赚钱,大家都来种萝卜;卖青菜赚钱,大家都来种青菜,有种一哄而上的趋势,在产品投入方面比较盲目。

3、加强农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素质。

第5篇:休闲农业调查报告

南昌市休闲农业实地考察报告

毛主席语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现在不仅是我们要往前跑,政府领导也在推着我们往前跑。”这几句话是休闲农业业主们的感慨。他们说得多好啊!看来我市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了。于是我们打起背包,深入农庄,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虽然天下着雨,山路崎岖,道路泥泞,车子老旧......但是这些困难丝毫没有挡住我们对工作的高度热情,我们也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往前跑。

一、调研概述

在调研期间,我们走访了20多家农庄业主,一家一家地进行实地考察,面对面地与农庄业主进行交流,从而使我们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找到了突破口。

二、调研对象

国鸿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国旺实业有限公司、湖光山舍田园农庄、青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清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怪石岭生态公园、神龙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江西达仁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南昌菜园、世外驿站、香樟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菲莎谷农业有限公司、花园一号、佰源生态、剑霞锦绣蔬果有限公司、易氏农业公司、海湾龙庄、凤凰沟景区、玉明生态农庄、磊鑫农业公司、金盘农业、梅仙山庄、山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扬帆休闲农庄有限公司、西湖李

- 1

一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我们走访的这些农庄,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海湾实业植入了红色文化及抚河文化;梅仙山庄植入了古色文化;湖光山舍打造了民俗文化;西湖李家植入了农耕、道德和民俗文化;怪石岭挖掘了古代琴仙《伯牙》的故事,作为文化主线,穿插在景区的山水之间。金盘、神龙收集了不少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产业中。绿色生态和文化的结合使休闲农业更具有生命力,彰显出我市休闲农业的卓然风采。 (4)农庄的自然美学和人文美学

以山岭为主体的怪石岭生态公园,青砖灰瓦的传统建筑风格统一融入到自然山水之间,使人感受到一种古朴、典雅、自然的气息。梅仙山庄的帅家大院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凤凰沟的花木和自然生态山林,具有一定的美学研究价值。土色土香的湖光山舍田园农庄总是让人感到那么熟悉,亲切。南昌菜园规模宏大,自然生态与现代人文相结合,将会成为一个南昌休闲农业的典范。按浙江乌镇水乡风格打造的清晨度假村,简略中显精致,传统中显时尚。 (5)养殖业和种植业突出特色,各显风采

在我们走访的这些农庄当中,特色养殖的例子有:扬帆农庄的贵妃鸡、珍珠鸡,世外驿站的瓦灰鸡,佰源生态的野鸭,凤凰山庄的孔雀、野鸡、鲟鱼、鳜鱼、长吻鱼等。

特色种植的例子有:梅仙山庄的高档水果——蓝莓,湖光山舍的热带水果——火龙果,金盘农业的胡柚和果粒橙,山川生态的红柿,达仁

- 3

辟旅游黄金线路等。

同时,业主们迫切期望能尽快地搭建起网络销售平台。在保留线下推广的基础上,能够实现线上推广。线上、线下这样一种双管齐下的营销方式,对于产品的推广可以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 关键词:专业人才

4、有的业主提到的问题很有前瞻性和专业性,已经开始在为今后的一个长远发展,做人才储备工作,这一点很超乎我们的想象。希望协会为他们多推荐休闲农业这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并希望协会提供或编撰休闲农业现代管理的书籍或资料。 关键词:学习交流

5、业主希望能够定期组织外出学习或考察,同行之间多沟通、学习,多借鉴别人的经验,做到取长补短,然后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休闲农业。

六、通过走访发现的问题

1、有的业主由于前期设计规划,没有聘请专业人员,仅凭个人的兴趣和意识,造成服务设施建设不规范,一边是资金短缺,又一边又是造成资金浪费。在项目规划上,缺乏自己的个性,没有突出亮点,相互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

2、项目投入的重复性、雷同性比较严重。卖萝卜赚钱,大家都来种萝卜;卖青菜赚钱,大家都来种青菜,有种一哄而上的趋势,在产品投入方面比较盲目。

3、加强农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素质

- 5

2、在“十二五”规划期内,南昌休闲农业协会将建立6大产业集群,申请6至8个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8至10个省级五星级休闲农庄。

3、在2013年十月份前筹建小额贷款互助担保基金,为帮助解决会员的困难提供小额贷款。

八、未来南昌休闲农业要体现的3个主要特点:

(1)科技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所以休闲农业要走现代科学道路,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搭上科技的顺风车。另外,要不断寻求创新,有创新才有突破,才能在众多的产业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像我们走访过的青岚生态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果树种植全部采用滴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约很多生产成本。果树种植全部规范化、合理化,修通了公路,将整片园区联系在一起。 (2)集中

休闲农业项目要集中,突出规模。在我们走访的农庄当中,各家的规模大小不一,大则几万亩,小则几百亩。无论规模大小,但是一定要形成规模,。不能太分散,要集中整治,这样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可以提升休闲观光价值。像我们走访的金峰茶园,茶园种植面积很宽广,将近有1万亩,都是集中在一起。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茶树,既可以形成景观效益,也有利于开展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3)环保、低碳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环保、节能、绿色、低碳”的理念越

- 7

上拉出一部分,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拉动消费,例:消费100万的企业,奖励10万。这样市场大了,企业就会想办法扩大规模,员工每天有事干了,服务质量就上去了。

十、关于我们:

在南昌市休闲农业协会办公室成立以来的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到各大农庄进行走访调研,完成了这份5000余字的调研报告。

由于我们在之前,从未从事过休闲农业的工作,缺乏协会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只有在工作当中一边学习一边积累。一个月的工作时期,很难将协会成员存在的问题摸索得那么清楚,有许多事情还要进一步了解、完善,然后逐步解决。

这次实地考察,对于我们而言有很重大的意义。不仅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南昌现在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而且也发现了诸多的问题。这里反映的真实情况,对协会下一步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协会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此,我们将协会打造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智囊团”,充当好休闲农业业主与政府的桥梁;当好我市休闲农业的“代言人”,打造整体形象,统一对外宣传,实现共同提升;做好我市休闲农业的“服务员”,维护会员的权益,解决会员的难题。为推动休闲农业提升做好服务工作,为发展具有南昌本土特色的休闲农业而努力奋斗。

- 9 -

第6篇:全国休闲农业调查报告

全国休闲农业调查报告:我国休闲农业人均消费水平为每人次87元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日前发布的全国休闲农业调查报告称,我国休闲农业人均消费水平为每人次87元。其中,旅游观光消费32元,农产品直销额42元,休闲农业收入一半以上来源靠农产品销售。

我国休闲旅游资源70%在农村,伴随新农村建设,道路、通讯、住宿、配套设施等休闲农业基础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休闲农业总收入逐年递增,当前,有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节庆等多种形态,其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某种程度上,我国休闲农业仍是一种相对低水平的休闲消费。除了报告所揭示的收入结构问题以外,主要表现还有两方面:一是竞争同质化。一些休闲农业模式单一,同一地域的休闲农业项目大多缺乏创意和特色。以遍地开花的农家乐而言,其在经营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二是管理人才缺乏,经营标准化程度低,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

提升休闲农业水平,关键是要凸显其“三农”本色,以特色取胜。既要跟传统的城市景点旅游相区别,也要与简单销售地方农副特产相区别,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实现。

首先,休闲农业要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发掘乡村文化特质、注重文化创意上下功夫,防止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建设。乡村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地域文化的依托,也是休闲农业得以特色立足的资源。针对目前休闲农业的区域同构和产品同质化问题,要加大乡土民俗文化整理和再加工力度,促进创意型休闲农业的发展。

休闲农业要综合开发产品和服务。在食用功能以外,可以把农产品打造成艺术品,提高其附加值。还可以开发一些体验式旅游项目,让城市消费者体验农事。北京大兴的西瓜、平谷的大桃都是特色产品。这两地在发展农家乐中,不仅有传统的采摘项目,消费者还可以现场参与玻璃西瓜、桃木工艺品的制作,这些依托地方特色优势农业资源而设计的农业旅游产品受到游客的欢迎。

其次,要拓宽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相信伴随更多投资主体进入休闲农业,资金、管理、人才的问题会逐步改善。休闲农业是一项融合

一、

二、三产业且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兼备的产业,最初也是依靠农民发展起来的,但如果单纯依靠农民自身来发展,不仅资金问题较难得到解决,而且规范化管理也难提上日程,客观上需要社会资本参与来解决农民个体经营的不足。因此,要引导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当前,社会资本进入休闲农业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休闲农业整体对资本和劳动力的吸引力并不差,要素的投入回报率并不低。数据显示,休闲农业的投资产值率达61%,利润回报率为19%。2010年,休闲农业全职从业人员人均劳动产值5.4万元,人均劳动利润1.6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因此,休闲农业将大有可为。

第7篇:休闲农业调查报告(主任定稿)

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

——关于长沙休闲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市政府研究室 市 农 业 局

休闲农业是利用自然生态、田园景观,结合农业经营、农村文化、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休闲农业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来势,具备了广阔的发展前景。2010年6月,省人民政府专题召开了全省休闲农业工作会议,就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休闲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快推进长沙休闲农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近期,市政府研究室、市农业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长沙休闲农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长沙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长沙休闲农业起步于90年代,目前已进入加速发展、提质跨越的重要时期。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截至2010年,

全市已发展休闲农业企业1600多家,其中规模农庄344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2010年共接待游客2200万人次,产业收入达到35.8亿元,约占全省休闲农业收入的一半;实现利税3.6亿元,为农民增收6.4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对此,国家农业部给予了“休闲农业起源于成都,发展于长沙”的高度肯定。具体表现为四个特点:

一是发展势头强劲。长沙市休闲农业发展之初是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以及钓鱼休闲为主的“农家乐”形式。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特别是假日经济的产生和成熟,加速了“农家乐”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的新型产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各类投资主体经营休闲农业的热情迅速升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壮大。近五年长沙休闲农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2%,2010年增长25%。目前,全市投资上千万的农庄30家以上,仅2010年全市休闲农业就新增投资 12亿元,新建休闲农庄 30多家。其中,长沙县、望城区休闲农业投资均超过5亿元以上。民间资本的积极投入,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如岳麓区天顶乡尖山村投资达4000多万元的谷丰生态会所,与时代帝景大酒店连锁经营,实现了休闲农业与高档酒店的一体发展、互为补充。

二是依托优势发展。全市休闲农业紧密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条件,在具有区位、资源优势的区域发展起步,目前基本形成了“一环四带”的空间布局,即以市区二环线周边良好区位优势为依托的环城休闲农业圈;以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和百里优质水产三大产业走廊和浏阳河休闲农业带。同时,以岳麓山、沩山、大围山(道吾山)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板块。到2010年底,全市共有省级以上星级农庄65家,其中千龙湖、润泉山庄等被评为国家第一

批五星级农庄。同时,以村镇为单位集中连片开发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方向。如高新区的真人桥村、岳麓区的桐木村、望城县的光明村就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经营方式灵活。长沙休闲农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农家庭院型。在城市郊区、产业走廊或风景区周边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鱼塘等,让游客入内观赏、采摘、垂钓、餐饮,尽享农家田园乐趣。这种类型以开福区洪山旅游区、捞刀河镇、省植物园周边为代表。二是休闲农庄型。主要利用特色农业资源,如山地、森林、湖泊、水库等,以良好的配套设施和软硬环境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生态观光、会议住宿、健身游乐等活动。目前这种类型主要以千龙湖度假村、润泉山庄、湘楚和道源、九道湾生态农庄、海天山庄、大明山庄等28家省级五星休闲农庄为代表。三是产业带动型。以农业高科技为特征,以农业园区、农业产业为载体,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科普知识教育以及会议接待于一体。以浏阳浩博农庄、浏阳市观赏植物园、岳麓区莲花镇云盖山庄、望城百果园、滴翠

山庄等为代表。如滴翠山庄拥有江南地区最大的规模化红提种植基地,有30余种优质红提品种,产品“绿色、无污染”。采摘时节,国内外游人蜂拥而至,高峰时节每天达三千人。

四是两型特色明显。经过多年的提质发展,长沙休闲农业初步实现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统一。可以说,休闲农业的兴起,使原本被视为劣势的“穷乡僻壤”变成“山清水秀”的优势资源和开发利用的绿色资本。目前,无论是开发经营的内容、房屋建筑的风格、室内装饰的格调,还是周边环境的保护、硬件设施的改造等方面,均充分挖掘了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既凸显了个性,又提升了品位,并已形成了品牌效应。比如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浏阳周洛旅游区、浏阳河畔的国家级长沙县黄兴镇农业旅游示范区、宁乡县金洲乡关山村、望城县光明村、宁乡沩山旅游区等区域景点,游客到此均流连忘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二、长沙休闲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长沙休闲农业将农业生产经营、农民生活体验和农村环境保护融为一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2004年3月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我市“农家乐”生态旅游休闲建设的意见》以来,通过开展星级农家乐评选等形式,初步构建了“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互动双赢格局。

一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激活了乡村旅游业,而且带动了农家蔬果、家禽、水产等农产品的就地配送销售。特别是通过实施农业的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民

的收入水平。如开福区现有大小休闲农庄200多个,投资近10亿元,开发休闲林地8000多亩,休闲垂钓水面9500多亩,2010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农业休闲收入5亿元。雷锋镇真人桥村现有农业休闲场所50余家,其中星级休闲农庄16家,家庭式农家乐34家,直接就业1200多人,2010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经营收入突破400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高出周边村人均纯收入近2000元。千龙湖在周边流转土地2300多亩,使农民获得租金和工资双份收入,人均达到了1.5万元以上。

二是促进了城乡居民就业。休闲农业集吃、住、游、玩、购于一体,既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又促进了农村

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民、拆迁户、下岗工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搭建了新的平台。如宁乡县的关山村以前常年有300多人在外打

工,通过以休闲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后,创造了500多个就业岗位,除吸引本村70%的农民工返村就业外,还吸纳了邻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浏阳市的浩博农庄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已开发高标准有机蔬菜基地1000亩,并配建了2个生物有机肥厂和1个万头养猪场,直接安排农民就业310人。望城县的鹿饮泉国际度假山庄规划总面积5200亩,按照打造国际化生态农庄

的定位,推进规模化经营,为当地农民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

三是改善了农村地区环境。由于休闲农业市场前景广阔,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据统计,长沙休闲农业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20%左右,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0%左右。而大批投资者的进入,既提升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也间接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目前,全市休闲农业企业绝大多数都整修硬化了乡村干道,不少还进行了山地护坡、水渠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望城县的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在开发格塘水库的过程中就投资2000多万元,修建公路近30公里,并对格塘水库的病险部位进行了整治。开福区的河村山庄修成一条长达4. 5公里的水泥路,既方便了村民进出,又改善了村容村貌。大明生态休闲山庄积极参与村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出资建立了村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工程和自来水管道工程,显著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条件。

四是促进了城乡之间统筹。休闲农业是城乡交流的纽带。通过这根纽带的连接,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源源不断向农村输入,在潜移默化之中悄然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城市家庭到农村体验农家生产生活、接受农业科普教育,也有力地增进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感情交流。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把休闲农业发展与建设小康示范村、生态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紧密联系起来,整合资源,配套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等环保项目,较好地助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如宁乡的关山村、望城的光明村、高新区的真人桥村等,既是全省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休闲农业发展基地。

三、制约长沙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休闲农业发展虽然总体来势较好,但客观地看,也还存在一些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经营项目不多,局限了拓展空间。经营者在投资开发休闲农业时,往往将思维局限在较小的领域,大都为赏花、摘果、垂钓、餐饮等简易项目。假日人多,平时人少。还有一些休闲农业企业开发建设上随意性大,没有编制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同时,农庄建筑缺乏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二是项目特色不够,阻碍了精深发展。经营项目缺乏特色,活动内容基本相似,且与乡村旅游景点结合不够。特别是农庄的农产品大多停留在供游客观赏、品尝、采摘的层面,缺少精深加工的农副产品,更没有形成名牌产品。同时,大多数休闲农庄种养基地面积较小,农业辐射带动能力也不够强。

三是规范程度不高,影响了品牌塑造。由于休闲农业没有准入限制,大多数经营企业管理滞后,其运作程序、营销模式、接 9

待服务、硬件设施、卫生条件、消防安全等均有待进一步规范。此外,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约有80-90%来自农村,经过专业系统培训的比较少,专业技能人才和职业管理人员更是普遍缺乏。

四是扶持力度不大,制约了产业升级。2006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意见》,随后,株洲、湘潭等9市相继制定了支持发展休闲农业的政策。而我市目前没有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全市休闲农庄的外部道路建设主要以经营者自行建设为主,投入压力很大。加上大多数休闲农业企业周边的水、路、电等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企业经营。同时,由于95%以上农庄企业是租地,土地、房产等不能抵押,融资困难,而税费整体偏高,据投资者反映,目前,休闲农业的土地使用税按不同类型用地的实际面积以每平方米3—5 元收取,房产税按基地房屋造价的1.5%收取,营业税按实际营业额上浮30%的5%收取,再加上教育附加费、城市建设费,实际税率达7.1 %(不含所得税)。价格调节基金按总营业额的2%收取,加上排污费、垃圾处理费等项目,可谓种类繁多。很多休闲农庄自己生产的鱼、禽、蔬菜等土特产品出售,也按以上税率收取税金,没有享受农

产品免税待遇。同时,休闲农庄用电50-80%按商业用电计算,电费成本不断拉高。

四、加快长沙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有114天法定假日,旅游休闲空间巨大,前景广阔。特别是就休闲农业发展而言,省会城市周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将长沙的休闲农业打造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优势产业。

(一)提高思想认识,浓厚发展氛围。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意见》,把发展休闲农业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考虑,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建议由市农业局牵头,研究制定长沙市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意见,从而更好地发挥休闲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拓展消费空间、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政府引导,强化政策扶植。进一步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研究,配套出台扶持政策,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休闲农业走规范发展之路。把休闲农业列入新农村建设公益设施投入的支持范围,纳入“两帮两促”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范畴,对经营起点高、带动就业多、市场前景好的品牌休闲农业企业,探索从税费、土地、水电、信贷、配套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五星级休闲农业企业,可以按照省里的有关政策,比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待。区县(市)和乡镇(街道)要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三)精心规划布局,建立示范基地。按照建设两型社会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研究制定市、县(区、市)、乡镇(街道)三级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坚持生产、加工、观光、休闲互动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全市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着力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种养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和深度加工方向发展,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服务体系。目前休闲农业发展多头管理,建议按照湘政办发〔2006〕57号文件要求,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担负休闲农业发展牵头和主管责任,区县(市)可探索建立休闲农业建设会审制和经营共管制,即项目建设由农业、旅游、规划、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会审,生产经营由农业、旅游、卫生、工商、税务、公安、消防等部门共管,制定统一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大教育培训、信息交流、创业辅导、融资贷款、管理咨询、宣传推介等工作力度,确保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和依法规范经营。积极倡导行业自律,建立休闲农业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课题组组长:蒋集政 副组长:周海毅、陈水平

员:彭文滋、黄熊飞、彭树荣、易圣强

第8篇: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主题:关于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时间:2011年7月15日

地点:山东省日照市任家台度假村、无棣县黄河岛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当前休闲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用巨大,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助推了农村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的步伐,依托科技,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而休闲农庄是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

为深入了解休闲农庄以及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我去了我的家乡山东省无棣县黄河岛以及一亲戚家所在地任家台渔家风情旅游度假村,通过一周多时间的了解,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与工作人员相互交流,对黄河岛农庄以及任家台旅游度假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黄河岛——岛上有我几分田,我到岛上去休闲

黄河岛以“拥有自然、享受自然”为主题,用全新的消费理念,提供休闲旅游、拥有果树、农田租赁、代养牧马、代建房屋等多种服务。可以在岛上拥有或者租赁几分田地,假日可以携带家人同耕;也可以建筑在世外桃源里的家园,根据人们的需求,可以为消费者代建特色的风情别墅、绿色家园。也可以拥有具有纪念意义的果树,它们代表着友情、亲情、爱情,斗转星移„„

“黄河岛”以遗世独立的海岛形象,为人们营造出一种“世外桃源、海上仙境”的旅游境界。目前美世投资对黄河岛进行综合建设,将建成现代化的生态旅游园。“好梦一日游”在黄河岛将不再是梦,这里可以为人们建造世界各国风情别墅园;可以提供高档休闲娱乐场所,可以享受高尔夫,可以骑上成功骏马驰骋在岛上,也可以在天然狩猎场分享原始打猎的乐趣;携带家人同耕,让人们体会到“岛上有我几分田,我到岛上去休闲”的情趣;黄河岛给人们营造出“想要就给你”的地主家园生活,让人们真正体会到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黄河岛国际高尔夫球场,景致十分优美,气候极为宜人。高尔夫俱乐部采用会籍的销售方式,分为个人会籍和公司会籍,凡是申请成为俱乐部的会员,就可以拥有黄河岛金卡、银

卡和年卡等,享受黄河岛带来的无限乐趣。且高尔夫球场有一个18洞72标准杆国际际准球场,配套有高尔夫练习场、高尔夫会所、度假村、农业生态园、停车场等。黄河岛猎场占地3000亩,已建成封闭野生动物饲养园、狩猎竞技场、弓箭射猎场、猎枪射猎场。猎场外仅有狩猎小屋,和简易竹棚,体现出狩猎的原始气息。山鸡、鸽子、鹧鸪等飞禽可自助烧烤,兔子、狗可做自助火锅。

二、任家台民俗风情旅游度假村

任家台民俗风情旅游度假村位于日照市东部,东临黄海,西依龙山,北临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三面环海,万顷碧波,松涛水韵,气候宜人。南距市区12公里,碧海路绕村通过与青岛路相连,交通便捷。拥有海岸线长3公里,海石园、黑松林、海水浴场、渔港码头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村村东海面退潮后露出的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每一块海石都是一个精美动人的神话。“海石文化”早已成为任家台人祖祖辈辈的宝贵精神财富,世代流传,直到今天。到任家台观海石、听海石传说已成为许多中外游客的雅兴之一。

任家台民俗风情旅游度假村现有460户,1300口人,是一个传统的渔业村。自2002年,利用近海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开办了渔家旅馆,从开始的50余户,1500余张床位,发展到2005年的350余户,总床位达15000余张,列全国首位,2010年共接待游客80万多人次。近海盛产各种鱼、虾、蟹、扇贝、贻贝,海螺、海参、鲍鱼等纯绿色海产品。螃蟹养殖规模居全省首位,有“螃蟹第一村”之美誉。

海石园位于村东海滨,面积3平方公里,园内奇石耸立,形态各异,是赶海、垂钓佳地。园内有神龟探海、化石林、卧狮听涛、龙泉、海上长亭等自然景观。海水浴场清澈宜人,沙质松软,是踏浪戏水的好地方,可供游客观光、休闲、度假。任家台渔港码头现有渔船100余艘,每天都出海捕渔,游客每天都可以吃到新鲜的海鲜。任家台村海水浴场是为游客免费开放。水质纯净,沙质松软,是戏水踏浪的好地方。

渔家屋、渔家饭、拾贝壳、沙滩冲浪、撒网捕鱼、海边垂钓、篝火晚会、都是任家台民俗风情旅游度假村渔家乐的特色活动,让人们体验渔家生活乐趣。

三、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

1、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

2、优化产业结构,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

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促进农民增收。整合资源,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务意识、文化观念和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

3、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缺乏规划,少特色,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缺乏吸引力;档次不高,品位偏低,而且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缺少人才的问题,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开发不够,服务人员缺少培训,服务水平不高,使得很多投资宏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

四、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1、强化扶持,典型引导。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以民间的现有休闲农业发展为基础和民间投资为主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采取政府立项补助,在沿海发达地区和重点城市郊区先建立若干示范点,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支持开展休闲农业的综合系统研究,探索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和以及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对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指标进行检查。

2、借鉴经验,制定规划。加强对国际有关研究发展信息和经验的研究,注意休闲农业发展中单项适用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加强多部门、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攻关;应转变观念,加强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要将休闲农业规划与农业现代化、小城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要注意休闲农业建设的规模和区域布局。

3、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不能破坏和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既要尊重当地文化,要保持当地历史的文化传承,树立当地的特色文化品牌,也要提高当地的人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休闲农业有别于一般的休闲旅游业,它必须运用特有的乡土文化、乡土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去发展,因而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所以在建设发展上,在经营要注意体现休闲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显现其独特的风貌。

5、加大宣传,促进营销。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五、实践总结

这次社会实践,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不仅使自己更深入地了解到现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而且也了解了现在农村的发展状况。通过这次的研究和发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是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使国民特别是农村人民过上了更现代、更幸福的生活。

第9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调查

城郊农家乐旅游情况调查报告

一、现状

凉州作为农业大区,农业自然条件优越。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围绕城郊农家庭院和特色饮食做文章,二环路金羊镇的宋家园村村民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出以果木烤土鸡肉和农家风味小吃为品牌的“农家乐”服务,走出了一条借农家休闲旅游发展农村经济的“农家乐”之路。

宋家园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经济合一的行政村。全村辖XX个村民小组,XX人,XX户,村域面积XX平方公里,全村耕地XX亩,人均XX亩。XX年,在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宋家园村依托地处城郊和紧靠避署度假胜地海藏南湖的区位优势,积极兴建“农家乐”小院,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几年来以果木烤土鸡已成为宋家园村“农家乐”的品牌。截止目前,宋家园村的“农家乐”已发展成为拥有XX家“农家乐”,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XX多人,年收入达XX多万元的规模经营的特色产业。在“农家乐”的带动下,村民的人均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由XX年以前的XX元增加到今天的XX元。

二、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使我们感受较深的是,由于强烈的致富愿望,广大农民对发展“农家乐”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农民主动向旅游部门进行咨询,开办家庭“农家乐”旅游项目。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宋家园村“农家乐”还存在规划不尽合理、配套设施不够完备、街道服务不够规范、“农家乐”建筑和周围环境不相协调等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宋家园村“农家乐”的健康快速发展。

1、在经营理念上,经营业主只重视特色(农家风味)、而忽视了环境(人居环境)、服务(服务水平)的重要性。部分业主将投资绝大多数用于在主体建筑和室内装潢上,而在利用农家小院、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人员培训和服务质量上投入相对较少,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建设上大兴土木,装潢上追求城市气息,使整个

“农家乐”设施失去了原有农家生活这种优势,严重的制约了“农家乐”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在招徕客源上,业主往往采取单打独斗,被动的进行宣传促销,如在门前竖立广告牌、为游客发传单(或发名片)和宣传册等,宣传口径不统一,宣传仅局限在各自的接待范围内,业主们走出本地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利用网络做大宣传、参与旅游节会进行宣传促销的意识和要求还不强,使已初具规模的品牌产业不能形成合力。

3、“农家乐”产品粗糙。“农家乐”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还很少。“农家乐”旅游配套设施不全,卫生状况较差。一些农家接待点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 没有水厕,排污排水通道不畅;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4、安全缺乏保障。在用电方面,由于开办“农家乐”旅游导致农户家用电器增多,负荷加重,而一些农村电线电路长期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极易漏电走火, 农家接待点对如何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尚无必要的制度和规范。部分“农家乐”接待点房前屋后堆满各种杂物,消防设施缺乏,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

5、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农家乐”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还可以,但由于“农家乐”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一种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一些“农家乐”旅游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三、今后发展的思路

根据区“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区要建成“农家乐”接待点800家,其中:城郊乡镇如金羊、高坝、和平建成以饮食服务、采摘、烹饪等参与性的“农家乐”接待点达到300家左右,较远乡镇如清水、清源、长城、武南、黄羊、张义、洪祥、双城等乡镇建成以住宿、农耕、旅游为主的“农家乐”接待点达到500家。

在具体操作上,由区旅游局负责,一是结合各乡镇实际,帮助制定合理规划,引导“农家乐”旅游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出台凉州区“农家乐”规范管理办法和星级“农家乐”旅游评定细则,指导我区“农家乐”接待点建成为卫生整洁,公共信息符号规范的新型农村示范点。

四、规范的措施

为了促进凉州区“农家乐”旅游这个新兴事业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根据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一是要理顺“农家乐”旅游的管理体制。尽快理顺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这是全面激活“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关键。从“农家乐”旅游现状来看,“农家乐”旅游一般为农民自发建设开发,对“农家乐”的审批立项和规划建设,旅游部门基本上没法插手,不能对“农家乐”旅游进行很好的行业管理和对外宣传。因此,建议城建、工商、土地、农业等部门在“农家乐”审批和项目帮扶过程中,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旅游规划指导和规范管理方面参与备案审批,以真正形成行业对口管理,推动全区城郊乡村“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要广开财路,加大资金投入。当前“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还是农民自发投入,经济实力普遍较差。因此,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同时,政府应针对“农家乐”这一专门现象出台真正具有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来扶持其快速发展。

三是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农村旅游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这样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要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和方式,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并注意精心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面的提高。

四是要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其中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得益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所以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对于促进今后“农家乐”旅游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总之,这种“农游合一”的“农家乐”旅游的兴起,对调整我区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规范,我区“农家乐”旅游势必成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先锋,使我区文物古迹游与生态农业观光游有机结合,进而推动凉州旅游走向繁荣。

上一篇:音乐之声音乐剧赏析下一篇:学生会规章制度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