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农环站工作总结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总结是当代年轻人的重要成长方式。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编写详细的工作总结报告,可使我们在不断的反思、吸取教训、目标优化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改进自身的工作不足之处,从而得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宝贵经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保山市农环站工作总结精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山市农环站工作总结1

根据市农业局下达给我站2004年度工作考核目标,结合我站实际和工作职能,一年来全站职工团结进取,努力工作,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总结如下: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管理、正确定位

通过认真组织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全国奔小康,保山怎么办,单位、个人怎么干\"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学习,全站上下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作风,共谋单位发展,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农业环保监测工作从意义上来说,必须站在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高度,更新就农业谈农田、就环保谈污染,就农田污染谈污染源等陈旧的观念,从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高度来谈农业环保工作,以环保抓监测,从监测中攻农业生态技术,以生态技术来带动生态经济的发展,就是把观念转变到农业环保监测工作的最终目标上来。按照我省农业环保工作\"三个服务\"宗旨和目标,一是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服务,二是为大众提供\"放心食品\"服务,三是为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农民增收服务。提出我站工作\"以监测为中心,靠法制抓环保,攻科研促生态发展\"的方针。

加强管理,根据市农业局管理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单位制度,年初制定了“农环站规章制度”,从工作、学习、财务等各方面制定了职工一年的行为规范,突出了以制度来管理单位的宗旨。结合今年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单位各种规章制度,相应制定了《农环站人事制度改革岗位职责》、《农环站人事制度改革考核分配办法》,于2004年5月初全面完成了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单位与个人经人事部门合同鉴证,签定了聘用合同书,同时单位还制定了\"保山市农环站2004年工作项目任务书\",确定了每个职工的具体岗位和职责,使每个职工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二、单位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发展

根据市农业局工作考核目标,认真组织落实实施,年初单位制定?quot;保山市农环站2004年工作项目任务书\",明确了项目主持人、承担人、协作人,全站职工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单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年来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了监测室检测和建设工作。我站监测室,在去年市农业局支持下,已经初步具备了蔬菜农药残毒快速检测,农产品部分污染物的检测及水质检测能力。通过对全市部分商场、生产基地在重大节日(春节、五一、十一)期间对蔬菜、水果采样检测,蔬菜农药残毒检测合格率92%,水果农药残毒检测合格率96.5%。另外为了提高化验人员技术水平,为今后化验室工作打下基础,我站决定分批选送技术人员到省上进行培训,今年有二人经过培训学习获得了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检验员上岗证,下一步将继续派人参加培训。近年来由于市局对我站化验室、检测平台建设比较重视和支持,连续两年都安排经费进行检测平台建设,所以我站化验室已初具一定的检测能力,加之近几年工作也开展得比较好,今年被上级确定为\"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保山工作站\",纳入全省监测体系管理,属全省首批。同时安排了一定的经费进行化验室建设,完成了有机、无机样品前处理室等8个化验室基础设备建设,并购置了环境监测车辆,为单位监测工作提供便利。

2、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发展。①通过广泛宣传,积极主动帮助农业企业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申报认证。今年全市又有3家企业(施甸生物公司的茶叶、施甸木老元的鱼腥草、保山永坤饲料公司的猪肉)获得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到目前全市通过认证的企业已达12家,基地面积14.3万亩;通过对腾冲13家企业和隆阳区1家企业21万亩的生产基地(涉及20个乡镇)的实地考查和环境监测评价,帮助14家企业撰写了生产技术规程,加工规程、环境监测报告等共40余份报告。帮助14家企业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其中有2家认证绿色食品),14家企业生产基地的191个土样全部由我站现场取样,室内制样,目前已经完成了环境评价,样品检测。另外在已取得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12家企业中,又选择4家企业(施甸万兴茶厂、放甸生物工程公司、施甸坤宏食品公司、保山开心食品公司)申报部级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帮助企业完成了所有上报材料,已报国家认证中心。②进一步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研究,去年我站编写了《保山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在全省属首家,得到各级的肯定,省环保站已经确定以我站所编《规程》为基础,加以补充完善,报相关部门作省级地方标准出版。随着技术的发展,对《规程》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为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其它业务工作:①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云南省农田(地)环境评价、动态监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项目,今年通过大、小春两季实施,试验阶段的工作基本结束,两季试验完成较好,得到了省环保站和省农科院的好评,认为道街登高点是全省三个实施点完成得最好的一个点,通过试验,初步掌握了我市农田(地)污染综合治理相关技术,为今后我市开展农田(地)综合治理打下基础。②参与环保局完成了“保山市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工作,通过调查,查清了我市养殖业的分布情况和粪尿等畜禽废物的利用率,排放状况,为下一步制定合理、可行的管理措施,因地制宜,有的放失地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生态示范区、生态县、生态乡和生态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③成立了\"保山市野生植物保护领导小组\",\"保山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两个领导小组的办公室都是设在我站,工作已经开始起步,完成了保山市野生玉米和野生稻调查,撰写了《保山市疣粒野生稻分布点》已上报省上,争取列入野生植物保护目录,完成了《保山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执法自查报告》,基本摸清了我市转基因生物基本情况。野生玉米通过对昌宁更嘎乡西贵村白泥塘实地调查,并采样移栽到示范园温室里已经成活,相关植物学性状有待进一步研究。④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环境质量监控检测,完成了74个点的年初计划。⑤抓好农业生态建设技术研究,做好\"神内\"基金的运行管理。通过对保山现有生态模式进行研究,初步摸清我市生态建设的现有基本模式,为我市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搞好生态环境调查,通过调查完成了《保山市紫茎泽兰的生态影响》调查报告。\"神内\"基金通过运行周转,大部分资金在市直及隆阳区农业系统内作为农业生态建设周转使用,资金运行稳妥安全。⑥搞好培训工作,参与了市局组织的示范村培训,培训40余人次,另外,我站还在腾冲举办了\"蔬菜农药残毒检测\"培训,为期3天,为腾冲培训了一批检验人员,得到了各级的好评。⑦1000口沼气池建设项目已经开始启动,我站已经派人到省上参加\"沼气建设新标准\"培训,协助搞好该项目建设。

三、存在问题

1、体系建设滞后。体系建设包括技术体系建设和检测体系建设。全市目前只有市级和昌宁县有独立的农业环保站,其它四县(区)还没有独立机构。技术体系建设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检测体系建设经去年和今年投资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监测能力,但离国家标准的二、三级站建设标准相差甚远,还需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建设。

2、农业环保执法宣传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经过各种法律、法规培训,现在持有农业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很多,但执法水平和执法力度都很低。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田污染事件越来越多,我站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也在逐年增加,许多事件都只能通过我们现场调查,出具调查报告,协商解决,根本无法按照法律、法规处理,执法力度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其次是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环境污染特别是农田污染的危害认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造成执法比较困难。只有加强执法领导,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广泛宣传,才能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力度。

3、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环保工作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但资金投入仍然不足,近两年来随着业务工作不断扩大,特别是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越来越多,在农产品认证中,基地监测,产品检测等都需科技人员亲临指导,还有申报材料审核等都需经费开支,单位监测车辆虽已解决,但无车辆指标,无预算经费。另外,虽然成立了\"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而且工作已经开展,但没有具体工作经费,特别是技术培训费用。

四、2005年工作计划和打算

1、加强监测室工作,开展好监测室检测工作,多方筹资,不断添置检测仪器,完善监测室建设,以监测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2、宣传农业环保法律、法规,防治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环境,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调查处理农业环境污染事故。

3、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生产技术研究、技术培训等工作,计划成立\"保山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4、做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研究,探索适合我市发展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管理好\"神内\"基金运行。

5、继续设立基本农田质量监控点,扩大监控范围,建立点位档案。

6、搞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保护管理工作。

7、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搞好监测和培训。

8、参与实施10000口沼气池建设项目。

保山市农环站工作总结2

开展去年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加快部署工作安排。建设生态文明,深化农业环境保护,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而加快实施好20*年的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

一、政府加快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一)认真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农业部及省农业厅有关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会议及文件精神,按照农业部《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从5月22日至6月20日,我州在8县全面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完成了调查表的统计并形成调查评价报告。这为制定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和秸秆利用项目评估提供了依据。据调查评价数据显示,根据20*年至20*年主要农作物产量的估算,全州播种面积约405.6千公顷,每年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为164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132吨。现有的秸秆利用方式主要是用作饲料(稻草、麦秸),另有部分用作燃料(烟杆),一部份废弃及焚烧。扣除上述竞争性用途,全州秸秆可利用资源量约86.2吨。通过预测,未来5-15年,全州每年约有88吨可利用秸秆资源量。

(二)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圆满结束。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精神,污染源数据是重要的基础环境数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是全面掌握我国环境的重要手段。农业污染源包括种植业源、水产养殖业源和畜禽养殖业源。通过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从20*年12月至20*年4月,我州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圆满结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按照省普查办的要求,州污染源普查办农业组在认真复核每个普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普查数据分析,形成了技术总结及分析报告,并通过了省级部门的验收。本次全州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共6738个,其中,种植业源5693个,水产养殖业源450个,畜禽养殖业595个,覆盖全州8个县102个乡镇1个万亩农场。通过数据分析,三个污染源共同特征为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铜和锌5个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其次是种植业源的农药、农膜和秸杆的流失给农业环境造成污染。

(三)继续做好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及防控工作

1、开展外来入侵生物调查。

根据省农环站《关于开展20*年外来入侵生物调查的通知》和《20*年*省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实施方案》要求,为全面摸清和掌握我州外来入侵生物的分布情况和生长环境,以便更好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外来入侵生物的扩散和蔓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站结合*州实际,今年承担了薇甘菊、马缨丹、肿柄菊、水葫芦、水花生、三裂叶蟛蜞菊等6种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的调查任务,在全州8县全面展开调查工作。从8月30日至10月10日止历时两个月,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并形成图文表俱全的调查报告及总结。本次调查的6种生物中,在我州共发现有马缨丹、水葫芦、水花生、肿柄菊这4种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发生并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危害面积22.474333万公顷,其中耕地发生面积3.2986万公顷,林地发生面积6.52万公顷,草场发生面积3.4118万公顷,其他生境发生面积9.243933万公顷。

2、抓好边三县的薇甘菊预警监测工作。

为有效防止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入侵和危害,按照去年省农业厅在我州*、*、*三个边境县设置30个薇甘菊预警监测点的工作安排,结合今年开展的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工作,我站积极开展薇甘菊入侵危害调查、监测点布设、预警监测等工作。共在*、*、*3县19个乡镇布设薇甘菊预警监测点30个,共建立监测点点位档案30份。同时,坚持每月上报薇甘菊监测汇总表,截止11月底,各监测点共计开展监测及记录上报数据11次。通过深入三个边疆县边境、出境区域的重点村委会和村小组作详细的查访,分析各监测点上报的监测数据,目前在我州范围内暂未发现薇甘菊分布及危害。

(四)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保护工作

按照省农环站《关于开展20*年*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的通知》和《20*年*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实施方案》要求,为全面掌握奶桑、滇桑、川桑、*大百合、*枸杞等5种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在*州的种群分布和濒危形势,建立完善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维持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我站结合*州实际认真研究并制定了调查方案,从8月30日至10月10日,按照方案对全州8县境内的5种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开展认真调查,并形成了图文表俱全的调查报告及总结。通过调查,这5种农业野生植物目前在我州均有发现,分布较为分散,海拔在220-2263米之间。由于乱砍滥伐严重,种群数量不多,面积不大,处于渐危状况。来源于:

二、加强监管力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长期坚持开展果蔬农药残留检测。

为进一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为农产品市场管理提供依据,为消费者采购提供指南,确保全州人民吃上“放心农产品”,州和县农环站长期坚持使用农残检测仪器和速测灵药剂开展每月两次及节前对城区附近蔬菜生产地、水果市场、农贸市场内上市销售的部分时鲜水果、蔬菜进行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脂类农药残留速测工作。从今年1月份至11月份止,全州共开展329期检测,共抽检6*8个果蔬样品,其中蔬莱5374个,合格5123个,合格率为95.3%;水果689个,合格674个,合格率为97.8%;水稻15个,合格15个,合格率为100%。抽检的蔬菜品种有菠菜、豌豆尖、蕹菜、莴笋、芹菜、大白菜、青菜、小白菜、辣椒、茄子、番茄、结球甘蓝、花椰菜、南瓜、苦瓜、四季豆、豇豆、豌豆、蒜苗、韭菜、葱等,水果品种有青枣、苹果、梨、葡萄、人生果等。其中,据抽检样品的来源地进行分析,生产地抽检292个样品,合格285个样,合格率97.6%;批发市场抽检576个样品,合格548个样,合格率95.1%;农贸市场抽检4669个样品,合格4470个,合格率95.7%。从检测数据可见,生产地抽检的样品合格率较高,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抽检的样品合格率较低,主要由于市场内蔬菜来源较广泛,各地区农户施药水平不同。

(二)继续配合开展蔬菜质量安全例行检测

按照《20*年*省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实施方案》规定,我站积极配合省农环站分别于4月、8月在我州*县和*县开展了今年的两次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样、制样和送省检测工作。抽样地点涉及*县文新农贸市场、河滨农贸市场、*县开化镇的里布嘎村、小沟绞村、牛头寨及*县的锦屏镇等地。共计出动质检人员16人次,共抽取并向省农环站制送青菜、大白菜、结球甘蓝、青花菜、南瓜、黄瓜、四季豆、番茄共8个品种38个蔬菜样品。

(三)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及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1、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省农业厅从20*年始在全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即对县域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整体评价,凡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条件的产地,整体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继20*年我州*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116万亩获取产地认定证书以来,通过努力,今年我州又有*县和*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项目188万亩获取产地认定证书,*县和*县被列为全省第三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项目县,目前我站已完成我州*、*两县共491个土壤样品的风干、研磨、重金属前处理等工作。

通过该项目在八县实施完后,将使全州农牧渔无公害产地达到700万亩以上,为全州的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奠定基础。截止今年10月底,*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累计达304万亩。

2、抓好“三品”申报认证

20*年我州提出申报“三品”认证14家企业37个产品。分别为:*马塘冯家粮油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绿洲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盘龙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县达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县绿色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省*县云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县海盈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云盛生态草果厂、*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云岭白花茶油有限公司、*县丰汇生态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西畴县青龙山茶厂、西畴县阳程农产品生产专业协会、*剥隘驮娘江醋厂。其中,今年通过“三品”认证的有3家企业3个产品,分别为:*县丰林花生油厂和*盘龙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申报材料上报农业部待批的有4家企业23个产品:*马塘冯家粮油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县达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县海盈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3、严格“三品”监管

为确保我州获证“三品”的有效性,加大对认证后产品的监管力度,我站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组织认真开展了年检、复查和续展,要求从事“三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组织严格按照执行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今年共组织对*县八宝贡米业有限公司、*县凯鑫生态茶业开发有限公司、*万道香茶业有限公司、*农垦集团堂上农场、*县羊洞塘生态园艺场5家绿色食品企业进行了年检。

4、加强“三品”用标市场督查

我站结合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的部署精神,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20*年“三品”产品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精神,以及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关于开展“三品”标志使用专项市场整治活动的通知》等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我州“三品”企业用标,维护“三品”公信力,在州农业局的重视和部署下,我州及时成立了检查小组,全面启动“三品”标志使用专项市场整治活动。全州共抽查了5个超市,“三品”产品3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25个,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食品1个。通过开展“三品”用标市场督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将推动“三品”持续健康地发展。

5、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培训工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总体要求,在省农业厅、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州农业局组织,州农环站承办,于20*年1月15日在州农业局举办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暨“三品”培训会议。来自全州八县农业局分管“三品”认证工作的副局长、“三品”认证承办机构负责人、业务骨干及申报“三品”认证的企业负责人等近40名人员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使参会人员进一步提高了对“三品”生产、加工质量标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对我州的“三品”认证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6、启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为做好我州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将我州的名、特、优农产品登记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做大做强传统地域品牌农产品产业,州农业局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设立办公室于我站,今年开始在全州启动该项工作,*八宝米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今年5月获准农业部登记,成为我州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第一个产品。截止今年10月底,西畴阳荷、*他披梨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材料已上报待批,*辣椒、*草果、*小粒花生、*八角4个产品的登记申请材料已整理完毕,即将上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来源于:

三、继续抓紧实施好20*年的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

一年来,我站克服人力不足,工作经费严重短缺等困难,认真按照国家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标准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狠抓落实,积极开展工作。今年*州在建的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任务共有35994口,服务网点建设39个,其中,完成实施并投入使用15847口。分别为:

(一)20*年第一批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

20*年第一批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按照农业部农计函20*267号文件批复在*、*、西畴、*、*建设国债沼气配套“一池三改”9800口,中央补助金额980万元。截止今年10月26日,已完成9124口沼气建设任务,占计划数的93.1%。其中,*、*两县的建池任务已100%完成。

(二)20*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随着农村户用国债沼气建设项目的扩大实施,按照发改投资20*3152号文件下达20*年新增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8213口(*、*、*、*、*),中央补助金额1231.95万元。到20*年2月29日止,8213口沼气池已按照省农业厅的要求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三)20*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20*年新增农村沼气项目由发改投资20*605号文件下达投资计划,在我州的*、*、*、*、*、*、*七县建设国债沼气“一池三改”17981户,中央补助金额2697.15万元,截止今年11月12日,全州仅完成3492户(口),占计划的19.4%。各县完成进度分别是:*85.1%;*30.2%;*56.2%;*36.5%;*43.8%;*9.1%;*7.6%。

20*年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全州涉及6个县39个点,到目前为止,选点完成了100%,正在进行物资采购,。

(四)积极开展农村沼气生产工培训工作

为了进一步充实我州农村沼气技术工队伍,保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推动我州沼气建设的快速发展,今年各项目县全面开展了农村沼气生产技术工培训工作。截止11月,全州共计开展农村沼气生产技术工培训5期24天,参加培训的总人数483人次。参训人员均通过了农村沼气初级工专业技术资格鉴定考核,合格者将获得国家颁发的“农村沼气初级工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四、其他工作

(一)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储备工作

为有效利用农村资源,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农业部《全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规划(2010-2015年)》(草案)精神,以及省农业厅有关农村清洁工程项目编报的通知要求,2010-2015年中央拟投资43.99亿元在*5300个自然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建设。为做好我州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的储备工作,我站依据建设内容认真调查研究并积极组织各县编报,今年8县已按要求做好2010年64个村的项目编报工作。

(二)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州农业局党委的统一部署,我站作为我州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单位,自3月31日学习实践活动正式启动以来,在局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我站紧密联系农环工作实际扎实开展工作。经过6个月的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地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六个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活动期间,共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集中学习16次,组织听取了专题辅导讲座1期,撰写心得体会6篇,编发《活动简报》16期,报送信息26篇,报送周报表21期。共征集群众意见14条,领导班子成员撰写调研报告3篇,运用案例1件,查找出3个方面影响和制约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落实措施7条。收到了良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我站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

五、存在问题一年来,全州农环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全州从事农环工作的人员只有66名,工作中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

(二)工作经费紧缺,特别是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的实施力度加大后,工作量增大过猛,而各级财政又无力解决所需的工作经费,使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几乎到了难予承受的境地。

(三)工作条件差,开展送样、取样、监控布点等没有工作所需的交通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度、效率和质量。

(四)检测设备配制低,如州农环站检测设备大多为常规分析仪器,只能定性而非定量,与我州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五)法律、法规宣传不够。对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全面掌握,向各级部门、农产品经营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宣传不够,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品牌意识不强。来源于:

上一篇:管理会计传统体系设计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