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创新经历了从萌芽到起步,再从发展到深化的四个主要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表现出极为明显的主导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科技创新文化产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技创新文化产业论文 篇1:

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

摘要:科技创新不仅会影响文化产业的整个价值链,而且会对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测算表明,目前我国湖南、上海、广东、山东、江苏等第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较大,而青海、新疆等地则相对偏小。

关键词:科技创新;文化产业;实证分析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都要求激发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最为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但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因而测度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难度较大,本文期望通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作出一种探讨。

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模式选择

我国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等优势进一步凸显,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实施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等文件规划,甚至将文化产业列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文化产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47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85%。但从各省区来看,区域差异较为明确,其中北京、上海等省份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而湖南、山东、广东等省份也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或者接近5%。但西部部分省份文化产业则发展相对滞后,如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0.36%。

从文化产业的细胞——企业来看,北京、上海等地集结了大量的文化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关联、示范带动等效应有效的拉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上,从2011年文化企业30强的分布区域来看,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湖南、安徽分别占据了8、4、4、3、2、2、2个席位,辽宁、江西、山东、四川、陕西各1家,这些企业集中的地区也是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

2、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与农业、工业产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总结目前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园区、基地模式,2004-2010年,文化部共命名了200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2011年,这些园区基地的经济规模扩大到3000亿元;融合发展模式,这既可以通过与工业、建筑业等行业融合,如重庆注重发展工业设计产业,还可以利用地方特色如民俗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发展模式,即通过与外部合作方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如福建与香港签订了《关于促进闽港文化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意向书》,湖南长沙市广播电视台与台湾TVBS无线卫星电视台进行战略合作等。

二、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途径分析

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发展速度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技的影响不可小觑,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可以从文化产业整个价值链上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两个方面来考察,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不断的加深。

1、科技创新影响文化产业整个价值链

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可以从内容生产、平台建设、渠道开发、技术研发、终端生产整个生命周期来考察,首先,从文化产业产品的设计来看,现代科技不仅为文化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性的工具如制图软件、仿真模拟技术等,同时也为广泛而深入的收集文化产品目标市场信息提供了便利。其次,从文化产业产品的生产来看,现代科技不仅为文化产品提供了承载平台如光盘、网盘等,同时也在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提供了各种仪器设备特别是高科技设备。再次,从文化产业产品的销售来看,网络销售等销售模式与传统的实体店销售共同构成了完美的销售渠道,而网络销售必然要借助互联网、网银支付等现代技术。再次,从文化产业产品的消费来看,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的消费都需要借助各种高科技设备。

2、科技创新影响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科技创新直接催生了文化创意、动漫、数字立体电影、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并促进其发展壮大,这种新兴产业具有附加价值高等特征,直接拉动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次,科技创新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智能语音技术、显示技术、云服务等新技术的大范围应用,以出版业为例,2011年,我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568.6亿元,较2010年增加2193.4亿元,增长17.7%,其中数字出版全年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增长了31%,由此可见新兴出版方式增长迅速。再次,科技促进了文化与关联产业的融合,间接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随着工业、农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其产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不断增多,文化底蕴不断增强,这就要求文化产业本身不断转型升级,以适应这种市场需求。

三、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实证分析

评价科技创新对产业的影响,不同的学者根据行业的特性,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得性而选取合适的方法。Gambardela and Torrisi(1998)采用赫芬达尔指数测算法,即用电子信息行业中某一细分行业的专利数(Xi)与整个电子信息行业(X)专利数的比值的平方求和来表示融合度,即HHI=∑(Xi/X)2,该数值越小,表明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程度越高,我们也就认为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越大。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缺乏,因而其专利申请数等数据指标难以获取①,借鉴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顾江教授等(2010)的经验①,本文用文化艺术科技科研机构收入情况代替专利申请数,用文化产业增加值代替所有文化行业专利申请数,以此来测算融合度,表征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从测算结果来看,除四个数据缺失的地区外,其他省市的排名先后为云南、贵州、湖南、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湖北、四川、福建、天津、安徽、江西、黑龙江、陕西、辽宁、甘肃、河南、广西、山西、内蒙古、重庆、青海、吉林、浙江、宁夏、新疆,其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9个地区。

四、依托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文化产业有别于工业、农业行业,这就要求在利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文化产业的特征,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这样才能使创新成果的应用效果更佳。

1、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首先,要健全机制凸显文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在财政投入、税收减免、重大攻关项目设立中,要注重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明确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一个企业投入、企业受益的完善的机制。其次,要引进、培养一批文化产业各环节创新领军型的人才,构建富有梯次的人才队伍体系,形成一个力量雄厚的研究团队,提高创新能力。再次,要进一步完善官产学研金用合作体系,创新合作模式,如鼓励金融机构在贷款融资中适当降低门槛,根据文化企业无形资产丰富的基本现实调整放贷条件等。

2、要不断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首先,各地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趋势完善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产业园区、产业基地、龙头骨干企业的力量,搭建一些事关全局、投资巨大而单个企业无法承担的重大基础性平台,如在动漫产业集聚区建立动漫技术设备、公共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并建立较为完善的设备共享与成本分摊机制,为动漫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持。其次,要积极推动各项科技成果应用于文化产业领域,工业、农业等领域的一些创新成果如仿真技术等可以积极的延伸到文化产业,这不仅可以降低创新成本,而且可以节约创新时间,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3、要积极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依托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严厉打击市场中各种侵权行为,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建议工商、文化等部门联合行动,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净化市场环境。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公众等力量参与监督,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顾江,郭新茹.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0(7):72-75

注释:

① 实际上,按照《中国文物文化统计年鉴2011》资料,2010年只有山西的申请了13个专利,其他省份均没有响应的数据显示,而各省的文化艺术科技科研机构收入虽然主要是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省获取专利的潜力和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体互动”视角下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2JD44)、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湖南文化产业切入全球价值链的科技创新战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ZK315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陶庆先

科技创新文化产业论文 篇2:

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间的波动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创新经历了从萌芽到起步,再从发展到深化的四个主要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表现出极为明显的主导性。受利益权衡模式、文化产业所有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产业管理制度的变革路途中,依然存在众多的依赖性问题,即沿袭传统管理制度,阻碍了科学及术在文化产业管理中的贯彻落实,以致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更新不及时,制度供给不足。总之,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波动关系,但是二者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沿袭着自己发展路径,因此,为了保证科技创新可以作为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实现效益最大化,就需要对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之间关系作出深入思考。

科技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多的体现在管理与制度的创新方面。技术与管理制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二者密不可分。从理论上讲,虽然技术并不嫩个决定整个相关管理制度,但是技术的革新对于制度的变迁具有助推作用,相反,相关管理制度的变迁也会推动相关技术的不断革新。本文是在此基础之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协调关系,这对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相关理论概述

文化产业制度。制度经济学,是目前经济学范围之的的主要研究对象,它被界定为,制度同劳动力与资本的作用一样,是人类经济活动当中不和缺少的重要因素。就“制度”而言,其定义为“制度可以是一种宏观性概念,它内含着一种主流精神或一种相应的生活模式”[1]。

文化产业制度就是在制度经济学领域内相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是通过研究,被制定出来,目的是实现文化产业在形式上与内容上不断发展的一整套规章制度。文化产业制度包括正式、非正式以及实施系统三个构成模块。

制度管理变迁。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在产生之初就具有明显的特征,其中包括稳定性与变动性、不确定性等,制度在形成到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会随着时代以及制度所附加在的实体物的条件发生变化。制度变迁史制度变化的理论解释,它是制度的产生、转换以及替代与交易的动态过程。当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潜在与外部利益远大于耗费成本情况,固定制度就会为了自身事物的发展与延续,进行变迁即改变。制度变迁的实质内容就是效益更好的制度替代传统陈旧的制度。

制度变迁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类别。依据变迁类型,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正式是国家相关法律与政策的更替;非正式则是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等内容的转变。依据供求关系,则可以分为强制性与诱导性,强制性就是指在政府相关政令指导下,自上而下进行的变迁;诱导性变迁就是基于基层情况,以及实践规模所引发的自下而上的变迁。

二、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内在逻辑

相互促进波动现象。制度的制定,在宏观层面上,实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着取决于政治、法律等多个方面,并且受到当下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如果将文化产业制度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划分,则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经济、文化、科技。经济层次是根据文化产业其核心内涵是经济活动,它的产生、发展等过程都遵循着一定的经济发展规律与管理制度;文化层次则是将文化作为产业的主要内容,遵循符合文化潜在规律的管理制度;科技层次是指科技的进步对整个文化产业制度所产生的作用力,科技因素在整个影响因素当中居于比较靠后的地位[2]。

但是,随着几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与科技的紧密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科技的创新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在现代文化产业之中,新型的文化形态已经突破了旧有模式,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而是以科技为载体表现出来。因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革新,文化产业对科技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并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

在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匹配程度”一詞是对二者关系最为恰当的解释。纵观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科技的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之间的匹配程度相当高[3]。

首先,科技在新技术的不断开发推动之下,在管理形式与模式上都得到了巨大的突破,相应的,这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管理制度也必然会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更新,适应新科技发展的基本要求。

其次,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新的生产模式与管理方式,新的模式与文化产业化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影响到了生产过程当中的管理、运行、制造等核心环节。新技术的研发与使用,在硬件与技术层面上,为新型管理制度创造了可能性。正如新型网络监控技术,为网络系统的相关行为规范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科技的创新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促进作用,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随着科技力量与现实条件还在不断的增加,虽然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之间的关系依然存在着波动现象。这种波动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企业随着内部结构扩大与产业链的扩展,为了适应新的形式,组织形态也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它由原来侧重于单元式的分业管理,转变为了综合性管理。这是因为在现代科技力量的推动,各种单独的文化产品不可能独自生存下去,它必须与其他文化单元形成联系,并在这种联系当中不断发展,包括传统通信、网络、图书出版等等,只有在相互融合当中共同发展才能使文化不至于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中消亡,如实体书店转向互联网出售。

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围绕科技发展波动前进。正如上文所述,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之间,虽然存在着较高程度的匹配模式,但是,并不是意味着二者之间存是一种完全匹配或完全同步的状态。实质上,二者存在很大的时间性差异,一种是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经历一定时期的高速发展,其制度远高于科技发展进度,另一种则是文化产业制度并没有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第二种现象在现代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变迁路径上出现情况较多[4]。

科技革新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是必然的,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才促使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管理之间出现了发展差异状况,诱发了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在发展模式上,都以科技发展为核心,并不断的波动前进。科技的发展与新科技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偶发现象,更不是一种暂时性情况,它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之下,引发的社会进步必然结果。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力不同,以及时代背景限制,科技发展速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导致科技发展的速度时快时慢,以此造成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波动性变化。

文化产业是新型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与支撑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力量的革新,其中,文化产业不断进步的核心要素是管理制度变迁,科技力量对管理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二者之间内在逻辑进行详实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实力。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

作者:严於信

科技创新文化产业论文 篇3:

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摘 要 科技创新与现代文化产业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在二者的双向互动中,科技创新对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其在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换代升级,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方面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在此方面提几点策略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文化产业

一、整合现有文化职能部门并加以创新,即“大部制体制改革”

无论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在体制机制方面,跨部门跨行业的整合创新,是现代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必要出路。而我们政府的各个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文化产品进出口的审批程序及手续复杂,不利于文化产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进行文化职能部门改革势在必行,将多方面行政关系交由一个大的部门管理,有利于内部事务的协调,节省行政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行政资源浪费、多条管理和条块分割的现象。

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大部制体制改革”教育部门可以积极协调各高校、各研究机构实现跨校、跨院系人才培养。由于当前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如懂金融但不懂艺术、懂艺术但不懂管理、懂技术但不懂艺术等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实现人才的跨专业跨院校培养,对于培育能够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尤为重要。

二、积极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为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部门都需要加大对文化科技的工作支持与投资力度,多渠道吸纳资金,鼓励科技创新,与此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关方针政策,切实保护文化知识产权,争取在关键领域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远战略,建立科技创新的保障措施,完善与科技创新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大力促进高新技术创新,发展高、精、尖等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文化产业,加快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新技术向文化成果的快速转化,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使我国在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与传播等各个环节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增强对文化产业市场的引导力度,鼓励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通过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保护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丰富文化产品数量,扩大文化消费选择空间,积极发挥消费政策的正向引导作用,鼓励与倡导全社会进行文化消费,引导文化企业找对突破口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而为中国文化产业拓展市场提供根本支持。

三、加快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性机制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责任实体只能是文化企业,因此,各文化企业需要增强忧患意识与竞争意识,在企业发展战略上不能鼠目寸光,抱有得过且过心理,搞“一锤子买卖”,做吃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老本”的生意,而要有长远的发展计划与布局,加大企业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与高校、科研单位强强联合,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有力促进科技创新,使传统文化资源在新形势下焕发生机,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需要发挥文化企业的集群效应。根据各地的地方特色,合理规划文化产业园区,通过文化企业的集聚推动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培育创新氛围与环境,进而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与高新技术的文化产业集团,增强文化企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水平。再者,文化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充分利用国际文化市场,通过参与国际产业项目、合作立项、共同投资开发以及扩张兼并,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科学技术,汲取国外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大力培养文化科技人才

21世纪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尤其是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创意的源泉,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現代文化产业作为高技术与文化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已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制胜因素。” 当前,我国整体科学文化水平较低,人口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在知识、信息、智力密集型的文化产业类型中还缺乏掌握相关技术的核心人才,人才短缺现象极端严重。由于缺乏高素质人才,我国的文化产业还不具备足够的发展动力,导致许多产业还处于蹈袭发达国家的低级模仿状态,难以真正与之抗衡、一较高下。因此,当前亟需加强文化科技人才的培养,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国际合作办学与科研交流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快培养一批适应数字化、信息化环境的高科技人才,形成一支能够担当起中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重任的高端人才队伍,使中国文化产业在研发、生产与传播等多个环节都能拥有相关的高新技术,进而促进中国整个文化产业的腾飞。

五、抓住数字互联网时代的大好机遇

数字技术与传统技术不断对接产生出许多新业态、新创意,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三网融合不断升级,大数据时代到来的今天,国内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新技术、新创意、新业态的市场发育程度还不完善,因此,科技的创新的发展空间与前景都值得期待。□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

注释:

吴忠泽.科技创新:现代文化产业翱翔之翼. 中国软科学,2006(2).

作者:陈志磊

上一篇:年信访工作思路下一篇:机床厂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