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局部门预算

2022-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交通运输局部门预算

浅谈提高交通运输部门档案管理水平

摘 要:几年来,常山县交通运输部门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二是建制设岗,狠抓落实。我们本着“简便、管用、易行”的原则,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档案管理制度规范,设岗配员,监督落实,取得较好的成效。实践证明,交通运输部门只有掌握档案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剖析,采取有效措施,才能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措施

0 引言

几年来,常山县交通运输部门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我们结合交通实际,确立抓好科技档案(公路工程)和文书档案(党政管理)为重点,带动其它(干部人事档案、行政执法许可、财务管理、执法纪检)方面档案管理,加强规范化建设。二是建制设岗,狠抓落实。我们本着“简便、管用、易行”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县交通运输系统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交通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开展交通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检查的通知》《生产安全事故档案管理办法》《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档案保管期限表》《档案管理工作检查结果的通报》等一系列档案管理制度规范,配齐岗位和专职人员,投入资金,监督落实,取得较好的成效。实践证明,交通运输部门只有强化制度管理,针对档案管理的薄弱环节,加以剖析,采取措施,才能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

1 交通运输部门档案管理的薄弱环节

交通运输部门职能在于加强交通运输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规范交通设施建设以及交通运输行业队伍建设、文明建设等,而档案管理工作普遍不能与之同步管理、同步落实,在人员的培养、资金投入、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等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

1.1 档案工作处于部门职能边缘化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增强,档案工作社会认同度逐步得到提升,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是,想要达到与其它工作摆到同样重要的地位上还有一定差距。一是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作重点一定是围绕其职能进行抓落实,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将用在重点工作上,容易忽略档案工作。二是档案工作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如要做好档案工作,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成本投入。三是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由于对档案工作考核没有量化指标和时间上限定,平时监督检查少于行业管理、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等领域。

1.2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缺乏专业化

交通运输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缺乏专业化,原因有多种的,一是兼职现象,长期以来由办公室人员兼职完成档案管理工作,档案主管部门本意要求,在确实没有条件安排专职档案员的情况下必须落实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可现在有的部门在档案主管部门考核时临时指认某某为档案兼职人员,应付考核。二是不能尽职,既然是兼职,那么其就有主业,办公室人员日常工作时效性要求高,花去精力完成错综复杂和繁重的任務,造成难以尽心尽职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三是人员流动较快,办公室工作环境下,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年轻人比较多,人员更换比较快,有的接触档案管理工作开始有些入门,就被调换岗位。四是参加培训较少,档案工作是一门具有专业性的学科,如果缺少参加培训,那么其专业化、规范化技术要求标准就低。综上情况,档案管理工作无论在效率和质量上都受到严重影响,离规范化管理要求还有差距。

1.3 档案管理资金投入缺乏常态化

档案工作资金投入缺乏,主要表现在档案基础设施、设备、人员报酬、培训等方面,比如档案室库房、阅览室的划定,电脑、空调、除湿器等硬件设施配备;以及对电子档案、数字化档案室建设的资金预算投入,软件购置和平台建设;聘请人员报酬;专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缺乏常态化。

1.4 档案管理执行不力缺乏制度化

主要从科技档案(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和文书档案(包括交通行政执法文书)的管理上来分析:一是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各参建单位(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形成的科技档案管理不力。随着政企分开体制改革推进,交通运输部门职能也随之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与参建单位建立起服务和协作的关系,对于落实较高的档案管理要求与参建单位执行到位之间存在适应性较大的差距。二是参建单位多数是企业集团,本应将自形成的档案资料妥善收集,归档整理,按时移交,但往往以降低成本为首要考虑,容易忽视档案工作,不能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三是交通运输部门与参建单位之间还未形成有效的契约和制度,能够与经济挂钩的制约手段,督促归档资料完整性,规范性,形成长效机制。四是交通运输部门及下属单位内部存在执行制度不力的现象,有的单位虽然确定档案人员,但是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文件材料从收文登记到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利用、保管程序混乱。

2 提高交通运输部门档案管理水平的措施

针对交通运输部门存在档案管理工作薄弱环节和原因分析,应从制度层面予以规范,通过切实可行的监督落实,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营造出良好的档案管理环境,提高交通运输部门档案管理水平。

2.1 建立管理网络,提升档案管理质量

交通运输部门和项目参建单位,必须建立一个周密的档案管理网络,明确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切实抓好档案管理质量。一是领导机构。成立档案管理联合领导小组,成员由交通运输部门和参建单位的主管或分管领导及责任部门负责人组成,是综合的权力机构,负责领导、协调、监督、指导档案工作。二是责任部门。交通运输部门为综合档案室,负责将各种制度、规范、要求传达到文件材料形成单位,并对这些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的指导,检查,考核等。各参建单位的责任部门为办公室或综合科,负责制订档案管理的工作计划,检查工作落实情况。三是责任人。由专职(兼职)的档案人员担任,是具体按照管理制度规范实施档案工作的执行者。四是宣传交流环节。档案管理网络各层面所有成员,在领导小组的带动下,积极营造良好的档案工作氛围,不拘一格地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档案法律法规,如交通浙政钉、微信群、QQ群、交通简报以及组织档案工作交流会等提高各方档案管理意识。五是创新考核方式。改变档案工作单项考核惯例,将档案工作重要事项列入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范畴,使档案工作更加得到重视。

2.2 完善制度抓好落实,确保档案工作规范

制定切合实际的档案管理制度,是交通运输部门抓好档案工作的有效保障。一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相关制度,包括人员岗位职责,档案管理制度、档案鉴定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保密制度、规范化管理制度、安全与消防制度、库房管理制度、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以及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程序标准。二是建立“三纳入”管理制度。与各参建单位签订合同时,要将档案管理相关要求体现在合同条款中,各参建单位应该把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积累、整理和归档纳入工作程序中;纳入工作计划中;纳入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科室)、专职(兼职)人员的职责范围,并在日常工作中强化落实。合同还应体现相应数额的档案管理专项资金,明确各参建单位在档案管理方面相关责任,通过这种履行合同义务与资金挂钩的方式强化管理与监督,从而实现对公路建设项目档案质量的有效控制。三是建立“四同步”管理制度。就是公路建设项目下达与项目前期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公路建设计划进度與检查项目档案材料形成、积累、保管情况同步;验收评审项目与验收该项目档案同步;项目的总结、奖励、考核、资金结算与档案管理部门出具完全归档证明材料同步。四是坚持公路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制度。规范公路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制度,是项目验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按照省、市档案主管部门和重点办有关要求,坚持日常检查和竣工验收制度,结合省交通运输厅最新颁发的《浙江省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实施细则(试行)》标准实施;并推行重要档案进行数字化后再移交的制度。

2.3 提前计划预算,保障档案工作资金

要有计划的安排好档案管理资金预算,保障档案工作在较高的水平运行。一是交通运输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初期对档案工作要有全面的长远计划,比如将档案管理的库房、阅览室、专用设备等列入规划,分步实施。二是档案管理工作日常经费纳入预算,如软硬件提升、人员培训、设备维修等费用。三是根据本部门档案室藏量情况,将档案数字化建设经费纳入计划预算,与上级政府和档案主管部门的《数字化档案室实施意见》接轨,努力创建示范数字档案室。

2.4 安排人员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加强档案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他们档案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一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培养档案管理人员敢于担当,热爱本职,干好本职,勇于负责的精神。同时要强化责任建设,实行责任追究和责任问责,确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其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对待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具有认真负责的责任意识。二是进行依法治档教育,提高档案意识。对《档案法》和档案工作认识、了解、熟悉和掌握是每个档案管理人员最基本的要求。要通过对《档案法》的学习,提高全社会对档案工作社会认同感。三是进行素质教育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档案人员的整体素质教育,才会提高管理水平。为档案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考虑档案人员的个人素质与业务水平综合情况,支持档案人员参加在职学历的提升,参加进修班学习,参加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在学习中提高综合素质,开阔眼界,创新思路。

3 结论

提高交通部门档案管理工作,首先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入手。在强化档案人员担当精神的基础上,提升档案管理和从业人员业务技能,以提升交通部门档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邵晓莉,庞旭红.关于档案工作职业认同的几点思考[J].2015年衢州市档案学会论文汇编:73-78.

[2]《企业档案工作手册》,衢州市档案局(2018年10月).

[3]档案专业培训考试参考资料(上/下册、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2020年3月).

作者:朱月亮

第2篇:浅议做好交通运输部门财务管理工作

[摘要]交通运输的发展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发展投资的加大,对资金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针对交通运输部门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交通运输;财务管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运输发展改革步伐加快,投资不断增加,对资金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交通运输财务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强化规范化管理、提高科学化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做好当前交通运输财务工作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加强交通运输财务工作是大力发展民生的迫切需要。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交通运输投资力度,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投资渠道尚不稳定,投入波动较大,稳定增长的交通运输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交通运输投资的缺口仍然很大,这样就需要各级政府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为推进民生交通运输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财务保障。

第二,加强交通运输财务工作是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当前,交通运输财务管理还存在不少与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亟待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绩效尚需进一步提高,财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特别是随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比重加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主体、对象、机制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迫切需要按照国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预算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和基层财务建设,切实提高交通运输财务管理水平。

第三,加强交通运输财务工作是确保交通运输资金安全的迫切需要。确保资金安全和工程质量是当前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点多、面广、量大、种类多、非标准和实施主体基层化的新特点,对规范交通运输资金使用和管理带来严峻考验。近年来审计、监察和专项整治显示,交通运输资金使用和管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对此,各级交通运输财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严格规范资金使用和管理。

二、做好当前交通运输财务工作,需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第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交通运输是公益性为主的基础设施,应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用好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两个渠道,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交通运输投入。同时,要用好财政担保、政策补助、土地补贴等政策,积极争取金融、税收优惠政策,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交通运输建设,多渠道筹集交通运输建设资金。

第二,开源与节流的关系。当前,交通运输投入增长滞后于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需求,必须开源节流并重,狠抓增收节支。一方面要稳定现有投资来源,积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努力争取交通运输投资政策新突破,保障交通运输投入快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勤俭办交通运输,大力压缩公用经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资金用到最急需、最能够发挥效益的地方。

第三,服务与监管的关系。紧紧围绕交通运输中心工作,把握交通运输发展改革的重点,不断增强为基层交通运输服务、为交通运输发展服务的意识,着力解决交通运输基层单位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同时,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监管,确保资金规范、合理、有效使用,切实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三、做好当前交通运输财务工作,必须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稳定和拓宽交通运输投资渠道。作为地方交通运输部门,要坚持“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创新推进交通运输发展,充分发挥“中央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多元融资优势,努力提高资金保障能力。一是抢抓“十二五”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黄金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省、市、县三级进一步加大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好政府性资金的“乘数效应”。要统筹安排好各项预算资金,积极协调各级财政部门,争取增加预算内资金和专项资金对交通建设的投入。要加强资金调度,特别是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断头公路两个专项的地方配套资金应强化落实,足额及时到位,确保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继续全面开放交通建设市场,完善融资机制和社会资本进入交通运输行业的准入制度,积极鼓励支持市、县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发展高速公路、水运港口和地方公路。

第二,深化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是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做好预算编制的预测和前瞻性研究,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编制内容,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决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压缩公务购车及运行维护、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等经费支出。二是狠抓预算执行管理。当前交通运输预算执行进度较慢的一些地方,要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的要求。建立健全支出进度通报制度,强化部门预算责任,坚持执行进度和项目绩效两手抓,严禁“以拨代支”等超预算、超进度拨款,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逐步将评价结果作为安排年度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大力推行项目和资金整合。要建立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整合资金渠道,明晰投入领域,严禁项目多头申报、重复申报,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

第三,强化交通运输财务监管。一是巩固近年来交通运输预算执行管理的成果,加快完善内控制度,管好用好专项资金。二是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资金支付和使用的动态监控,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建立健全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财务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三是着力构建“交通运输审计免疫系统”,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拓宽联网审计试点范围,扩大联网审计工作内容,提高互联网审计效率。

第四,加强交通运输国有资产管理。一是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相结合,结合交通运输实际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和更新标准,建立分层次的配置标准体系,加强新增资产配置专项审核工作。二是按照分级、分类、授权管理的原则,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完善交通运输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加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强化事业单位出资人职责,将对外投资管理与企业监管紧密联系,确保交通运输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作者:和文涛

第3篇:提高交通运输部门政工干部素质的路径分析

摘要:在我国的交通运输部门中,思想政治工作决定了工作队伍的纯洁性与方向性,而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团队就是部门的政工部门,政工干部作为政工部门的主体力量,将决定工作的具体效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工干部的素质将会决定新时期交通运输部门的政工工作效果。因此,需要不断的提升政工干部的整体素质。以这个为出发点,探讨了提高交通运输部门政工干部素质的路径,望带来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素质提升;政工干部;交通运输部门

我国当前整体公路工程遍布全国,也促使交通运输部门的管理及改革成为了重点关注内容。尤其是为了有效盘活公路事业的整体活力,促进交通运输部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效的优化改革。在交通运输部门工作及整个系统的设置中,政工部门是思想导向的重要结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的交通运输部门,如何有效的贯彻党的精神,执行党的领导,政工系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为了更好的完成新时代的转变,政工队伍也要不断的优化自我,提高工作效率与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新时代的进步及发展带来帮助。

1 交通运输部门政工干部应当具备的素质要求

在我国的整体发展理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为基本的指导方向,也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工作标杆及工作方向,而现代伴随着如交通运输部门一类的事业单位在进行深化改革,也促进了政工队伍的自我革新,可以说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队伍,交通运输部门才能做好最为基本的思想工作[1]。

(1)拥护党的领导。政工干部最为基本的素质要求就是拥护党的领导,坚定的以社会主义发展路线为己任,这也是最为基本的思想理论基础。无论外界的环境怎么变化,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路线与方向。严格遵守党的章程及法律内容,例如组织纪律、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等。密切的结合群众,作为政工队伍的一份子,要有自己是事业发展基石的觉悟,真正的做好发展。

(2)优良的思想品德。政工队伍要以身作则。作为中共干部,首先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公正廉洁,而且要关心下属,无论是遭遇了任何情况都需要实事求是的面对工作,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真正起到榜样作用,以自己的做法及精神鼓舞和感染其他人的工作内容。

(3)精通的业务能力。政工队伍的主要职责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要求政工干部队伍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水平,要精通自己的业务范畴。可以说在工作体系中,政工队伍是工作队伍的领路人,这些都要求了政工队伍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内容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内容中,让所有职工在工作中明确为什么而工作,有效的将工作与建设社会大目标结合起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这也是政工工作的成效与效果。

(4)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职业道德范畴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求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政工干部队伍来说,更是如此,要每一个个体都拥有良好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政工工作不是简单的开会与学习,而是要真正的将精神扎入基层,与基层员工心连心,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将所有的工作都落到实处,可以在具体的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业绩突破。政工工作是桥梁,是沟通现有工作内容与后续工作内容的良好阶梯,对于政工干部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基本素养之一。

2 交通运输系统政工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职工党性党悟。党性是对党的情感与思想高度集中后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党性,可以有效的拒绝一些歪风邪气的侵蚀,对于交通运输部门的整体来说,有效的提高党性,有利于所有员工思想觉悟的提升。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并不是仅仅只有工作内容才能让员工提高党性,可以在生活中关心员工的三观与思想动态,发挥思想的带头作用,提高整体的党性[2]。

(2)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通过良好的政工工作展开,可以调动企业内部气氛,带动企业内部的整体氛围,调动积极性,加强各个部门的联系。而且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良好的政工工作可以调整员工的思想动态,让员工对企业文化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在工作中可以更加投入,而且也可以保证人才不会盲目流失。通过这一系列良好的工作内容,可以提高整个工作单位的运转效率和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具体的工作效果。

(3)有利于交通运输部门的整体进步。交通运输事业是我国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可以说跨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经济联合都需要交通运输事业的参与与帮助,伴随着各种理念及技术的进步,在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中需要不断的应用全新技术和全新理念,对于政工干部而言,更应该走在技术前列上,真正的让全新技术能够有效的进入到施工体系之中,促进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得到有序的发展。

3 政工干部队伍提升素质的路径研究

(1)明确政工干部队伍素质提升重要性。政工队伍是当前交通运输部门的思想基石,同样是社会发展的路标,而在队伍中,政工干部的责任更加重要。为了更好的推动政工工作的展开,需要政工干部不断的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实效,提升整体素质,带动整个运输部门单位的事业发展。而且良好的队伍构成可以提高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让交通运输部门在市场发展之中处于不败之地。

(2)加强政工干部的理论修养。政工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发展理论,而对于政工干部来说,不断的进行自我理论修养的提升是当前整体发展局势对政工干部的基本需求。从全局角度来看,政工干部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即拥有良好的战略眼光,能够从大局出发,以领导者的姿态来挖掘行业的全新潜力[3]。

(3)提升政工干部的综合能力。政工干部不仅仅是疏导者,而且是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能力同样是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稳定进步的关键。在当前的交通运输部门管理来看,交通运输涉及到的项目及人员等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面对这部分群体进行政治工作中,不仅要拥有良好的工作能力,还需要良好的管理能力,建立个人公信力,才能让职工从心底认同你的政工工作。

(4)加强政工干部的道德品质建设。个人道德品质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政工干部拥有良好的个人道德素养和职业品行,才能服众。对于政工干部自己来说,要拥有良好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用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能够以个人德行来对待日常的工作及生活,而这样的干部才能称为好干部,也是政工干部的标杆[4]。

(5)做好政工干部的再培训工作。为了保证政工干部的自身素质,可以适当的对干部进行培训再教育。政工干部通过有效的外部学习和自我进步,可以很好的找到自身工作的缺陷,进而不断的改进缺点,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而且這种培训可以以地区作为联合培训模式,不同地域同一地区的政工干部一起交流经验,可以有效的提高相互的经验积累。而且还需要引导政工干部进行自己的再教育事业,例如函授、进修等继续教育,提高文化水平,积累更多的知识内容,最后达成最终目的即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4 结语

总体来看,政工队伍是当前交通运输部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如何在全新时期开展全新形式的政工工作,需要从业人员从自我做起,提高个体素质,建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强化理论知识,真正的让政工工作成为交通运输部门发展的风向标,也通过项目管理及政工工作的不断创新,促进我国交通运输部门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立军.国企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强化路径分析[J].大科技,2019(36):19-20.

[2]王超平.国企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强化路径分析[J].企业文化旬刊,2019(2):173.

[3]王健.如何提高交通运输部门政工干部素质[J].办公室业务,2019(24):42-43.

[4]成亚楠.组织政工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强化措施[J].现代企业文化,2019(27):120.

(责编:陈静姝)

作者:郝会亮

第4篇:加强交通行业部门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

部门预算管理工作涉及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考核等多方面,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适应当前部门预算的改革,结合交通行业实际,科学编制部门预算,硬化预算约束,做好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从而为交通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是我们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加强交通行业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当前交通行业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交通行业部门预算管理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加强交通行业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交通行业的特殊性以及频发的交通领域腐败案件,说明规范和加强预算管理刻不容缓。

交通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一方面,它掌握着大量的规费征收和使用权,资金使用方向也比较复杂,涉及到公路、水路、道路运输的建设与管理,资金流向既有省级的也有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市县交通专项资金。另一方面,交通建设项目多,投资规模大。政府不仅要制定发展规划、进行项目决策,而且还要筹措建设资金、搭建建设班子、组织项目实施,这些权力往往集中在个别领导干部手中,这也是造成交通领域腐败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审计风暴固然能对交通领域中的腐败和违规使用资金起到一些矫正作用,但它毕竟是事后的。事情已经发生,损失已经出现,在老百姓心目中产生的恶劣影响已经难以挽回。每一次的审计风暴过后,相关的部门总会或多或少地采取一些整改措施。但随着审计风暴再起,便会看到,问题依旧,其中“屡审屡犯”的也不在少数。事实上,目前审计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大多是预算执行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审计风暴”暴露了我国目前预算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只有规范和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才能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杜绝违规使用交通各项资金的行为。

2.只有规范和加强交通行业的预算管理,才能杜绝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确保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交通部门承担着大量的建设和管理任务,一方面,人均管理类经费普遍较高,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交通建设资金缺口很大,每年都要向银行贷款几十亿甚至百亿,资金成本较高。同时,在编制项目预算时,随意性较大,往往是业务部门和领导说了算,缺少科学的论证,甚至出现“人情项目”、“面子(政绩)项目”,预算下达后,管理部门对项目资金的监督处于盲区。因此,只有通过规范和加强交通行业的预算管理,才能降低人均管理经费,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将主要的资金用于交通建设和养护上。同时,通过加强对项目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从财政部门的角度分析

1.由于对预算编制的政策依据掌握不全不准,难免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审核走过场。财

政部门目前对于各部门政策法规的掌握并不是特别清楚、准确、全面,另外,有的文件、政策本身规定比较模糊,有的已经过时,有的本来就不尽合理。所有这些使财政部门与预算编制部门的信息不对称,无法准确审核哪些项目资金安排不合理。

2.由于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并没有完全摆脱基数递增的阴影,同时对预算部门(单位)基本情况掌握不细,造成预算编制粗。在基数加增长的财政补助模式下,各单位是不可能编零基预算的,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将这些钱花掉,不存在着节约的问题,造成了无形中鼓励大把花财政的钱。另外,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人员情况、资产情况、业务活动情况等,掌握不清,预算虽然细化到相关科目,但每一科目具体用于什么人员、什么项目却掌握不清楚,这样,财政部门难以进行准确的核算论证。

3.预算编制时间太早,报送时间又紧,极易造成基本数据调查不清,项目论证不充分,使得预算安排先天不足。总的来说,当前的预算编制还是一种临时性工作,前后不过

4、5个月,基本上还是闭门造车,既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又缺乏广泛细致的科学论证,在实际执行中必然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二)从人大审议的角度分析

1.每年给人大汇报的预算草案仅仅是分大类按功能罗列的收支总数,人大进行预算审议时难以触及实质性问题,也无法提出具体修改意见。预算草案表现为“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虽然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有望初步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新的科目体系涉及面很广,如果完全到位,管理方面需要改革的内容很多,因此预算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管理模式仍未改变;预算平衡口径及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等管理方式仍未改变。

2.由于《预算法》对于“预算调整”所规定的范围很窄,仅指“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使原批准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由于交通部门基本上没有《预算法》所规定的需人大批准的预算调整,所以各种频繁的预算追加、增收、增支,支出项目变换等等均由于不属于预算调整,所以均无须人大批准,频繁追加即成为可能。

(三)从交通行业各预算单位的角度分析

1.收入预算的安排缺乏科学性。交通部门的收入按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可分为四类,分别为财政补助(拨款)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交通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第一类收入基本上是一种基数加增长率的行政决定式预算,行政决定的因素很强,以这种方式来确定收入增长,往往使预算收入的增长脱离实际;第二类至第四类收入都属于交通规费收入,业务部门在预测征收收入时,没有采用科学的预测手段,缺乏严密的分析论证,往往毛估估,要么过于保守,要么过高估计收入,这就必然导致预算执行中的弊端。收入预算的粗放,导致两种后果:保守的预算安排,致使规费征管不严,影响规费收入规模和调控能力;而有时过高的收入预算,致使预算的完成依靠行政手段,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

2.支出预算的随意性较大,支出细化不够。长期以来,交通部门实行的是切块预算,即将支出按大类分成几部分后报财政审核,具体项目由交通部门自己下达。一直到2004年实

行部门预算,提出细化的要求,这种现象才得以改观,但长期有来形成的思维模式难以改变,细化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加上业务部门还没形成“钱要算了以后才能用”的观念,使得财务部门在编制和执行预算时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编制预算时业务部门不重视,报出的项目一直是按传统安排,缺少足够的政策依据,同时,还留有一部分切块项目资金,造成预算执行过程中,还要进行二次分配,既不利于资金的及时申拨,也给预算的执行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在预算报出之后业务部门又还有变动,但未通知财务部门,造成预算与实际执行项目不一致;所有这些都给财务部门的工作带来极大的被动。

3.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加上预算编制时间紧张,预算编制质量难以保证,从而造成预算执行困难和重复支出,如有些项目报计划时很积极,但由于缺乏可行性,无法实施;有些项目资金预算安排不足,中途不得不追加预算;有些项目预算支出过大,年未项目完工后形成大量的结余资金。

4.对本单位的家底不了解,加上是“用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缺少节约意识,造成一些设备的重复购置。另外,预算申报不按客观实际,有虚报冒报的现象存在。

5.由于上述这些原因,各单位的预算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有些单位年终的预算完成率只有50%多,资金无法申请回来,长期滞留在财政部门,而另一方面,又向银行贷了大量的资金,承担着较大的资金成本;同时,各单位对财政性资金的结余缺少分析和清理,未报告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年末结余中除未完工项目的资金结转下年,其余资金分别转入福利基金和事业基金,作为本单位的“调剂资金”,存在“自说自话”的现象。由于缺少对项目的绩效评价,上一年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仍在下一年出现。

三、对加强交通行业预算管理的若干意见与建议

(一)从财政部门来说,要狠抓基础工作,细化标准与定额,推行零基预算。

1.首先要建立完备、系统的政策库。大部分人员经费和一部分公用经费的开支都是有政策规定的,首先应严格遵循政策法规,财政部门与人事等部门应联合对出台的各类政策规定进行一次大清理,把各部门各方面与预算安排相关的政策规定整编收集入政策库,清理过时和不适合的政策规定,政策库要即时更新,动态掌握。把对政策库的整理通报工作作为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工作,指定专人负责,改变以往不同政策封闭在不同部门、不同人员手里的情况。专门的负责人员调整变动时需要详细交接,保证对政策库维护更新的连续性。

2.分类分档,合理测算标准定额。对于公用支出,要区分项目,进行合理的相关系数分析,不能简单的一刀切,一律按人均多少分档。对于标准和定额的测定,应成立一个专门的测算小组,同时邀请预算单位的人员参与,并长期重点监测若干重要支出部门,及时了解标准与定额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不断修正。

3.调整预算起讫时间。我国的预算年度实行历年制,即从公历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而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每年的3月份召开,这就造成了在预算年度开始以后的3到5个月,政府所执行的预算是没有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出现了预算的盲区。所以,为了使权力机关能够切实监督预算的执行,有必要调整目前的预算期间,建议预算年度调整为4月1日至次年的4月1日,当然相应的会计制度也要调整。

4.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和相关的配套措施,但还缺乏实践的检验。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二)从人大的角度,要完善预算法律制度,加强对预算的监督。

一方面要细化相关法律实施细则,我国《预算法》第9条规定:“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 但是,人大的预算监督权在实践中仅有预算法的原则性规定,而没有与有关法律相配套的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实施细则。所以,若要保证权力机关可以依法实施预算监督,必须出台与预算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使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要强化对预算调整的监督,我国目前的预算经常出现“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现象,针对这种预算执行弹性大的特点,今后应加强人大在预算执行中对预算调整的监督力度,强化预算的法律效力,严格控制各级政府追加预算的权力,明确可以追加预算的特殊情形。

(三)主管部门和预算编制单位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预算管理:

1.科学编制收入预算。各单位应建立收入基础资料库,逐年将收入统计数据及相关经济指标整编入库。在对历史资料的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并结合政策的变动调整等诸多因素确定。总的原则还是要依据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为基础,结合推理统计等方法进行合理预算。

2.各单位财务部门应在业务部门的配合下建立详细的基本数据库,并充分运用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和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基本数据库包括人员基本数据、资产基本数据、业务需要基本数据及事业发展基本数据等。对资产要开展清查,真正把单位的车辆状况、房屋状况、宿舍状况、电话状况、计算机状况、业务活动情况等等列入基本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避免重复的政府采购。同时,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和现代化办公手段,以浙江省交通厅为例,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开发后一年多来的运用,充分证明了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和现代化办公手段对于预算编制由粗到细、由定性到定量转变、加强分析判断力、提高工作效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浙江省交通厅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平台的功能,扩大财务信息平台的管理范围。具体地说,就是将各单位的基本数据库统一纳入管理,将预算编制的有关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建立连接,使平台的事中控制扩展到事前控制,即将预算的编制也纳入到财务信息平台来,从而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3.充分做好预算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预算编制时间的充裕,是实现细化预算的前提。逐步把预算编制从临时性工作转变为一种经常性的工作,把编制预算当成整个单位的大事、要事来抓,业务处室要和财务部门紧密配合,并接受必要的财务知识特别是有关预算知识的培训,把闭门造车式的预算转变为深入实际调查掌握资金需要和支出合理性的预算,使预算各项收支都是有充分依据,经过了科学论证的结果。

4.加强预算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各类学习与培训。预算管理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去实现,所以必须充实一批锐意进取、有责任心、有较强谋划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志到预算管理的第一线,并加强对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硬化预算执行的刚度,确保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5.在财政部门出台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基础上建立适合交通实际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将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和考核作为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作为安排下年预算的重要依据。

浙江省财政厅已于2006年出台了《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意见》,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并于2006年5月18日在杭州了召开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布置会。要求凡年度预算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在300万元以上的省级财政支出,均应按规定和要求由项目单位进行绩效自评。在每个预算年度结束后两个月内,项目单位要对规定范围内的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实施评价,并在自评结束后20天内将自评报告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省级各部门、单位每年应编制年度项目评价计划表,选取一定数量的项目组织评价,在评价工作完成后将评价完成情况及评价报告报财政部门。会议的召开,预示着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从局部评价走向全面评价。应该说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尤其对我们交通部门来说。今年浙江省交通厅已对乡村康庄工程进行了绩效评价,这项工作目前在全国也是走在前列的,为以后绩效工作的开展必将积累宝贵的经验。鉴于交通项目的特殊性,我们一定要摸索出一套适合行业特色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便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

6.积极配合财政体制的改革,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为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而国库集中支付则对预算的细化和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改变思维定式,才能确保预算管理真正为交通事业服务。

第5篇:《地方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研究》

引 言

按照党的十七大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全面推开。根据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交通运输领域要积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目前,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了新的交通运输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也提出了整合优化交通运输组织结构的任务。

部党组高度重视行业体制改革工作,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经广泛凝聚共识,提出把“创新体制机制有新举措”作为破解行业发展突出矛盾的着力点之一。而以大部门体制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创新行业体制机制的关键环节。为此,交通运输部成立了专门研究小组,将研究和指导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旨在通过研究,提出深化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探索建立符合大部门体制改革要求的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启发改革思路,指导改革实践。

一、 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形势和要求

(一) 国家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形势 1. 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对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今后五年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了新的交通运输部。

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同时,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也已全面跟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权责关系,调整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臵。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在交通运输等七个行业领域,积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2. 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首先,要以大部门体制为切入点。本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突出强调探索实行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这是加快发展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交通运输从分散发展到集约发展的阶段递进规律,更是减少部门职责交叉、理清权责关系的迫切

1 需要。构建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成为破除体制束缚的突破口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其次,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坚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加强宏观管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着力改进职能手段,进一步理顺职能关系,优化职能结构,全面、正确、高效地履行好行业管理的政府职能。

第三,要以机构改革为载体。政府职能转变,最终要体现在机构改革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行政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臵。机构改革的范围既包括地方各级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包括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各种事业性质的专业管理机构。按照行政学理论,优化组织结构,关键在于优化组织的横向结构(即横向分工形成的部门化)和纵向结构(即纵向分工形成的层级化),平衡好横、纵向结构关系,也即“条”和“块”之间的关系。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近期态势是:横向上要精简部门数量,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纵向上要减少行政层级,探索省直管县的行政体制。

第四,要以行政法制为基础。行政法制旨在规范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要求行使行政权力必须具备行政主体资格(没有法律法规直接授权的事业单位,不能独立承

2 担行政责任),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行使必须要有法律依据,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基本要求。强调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制度建设质量,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要“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

3. 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综合上述分析,深化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应当包括:①整合交通运输行政资源,构建大部门体制;②转变行业政府管理职能,优化职能结构;③统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专业管理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④全面推进行业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

(二) 交通运输的属性特征及对行政管理的要求

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运输则具有普遍服务的基本属性。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的共有特征,可归纳为公共性、外部性、网络性、技术性。它们共同决定了:政府应把交通运输发展列为公共政策的优先之列;应担负起积极干预、宏观调控的责任;应实施专业化和一体化相结合的综合协调管理;应大力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3 1. 交通基础设施的特性对行政管理的要求

交通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和投资专用性等特性。要求政府一是要加强规划的统一协调,优化资源配臵、提高网络效应;二是要加强对建设、维护和运营的监管,防止服务偏离;三是要承担起主导投资安排的责任,给予足够的财政投入或者筹集资金的政策支持及制度保证。

根据现代公共物品提供理论,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职能定位为“掌舵”而不是“划桨”。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完善时期,不具备全面“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环境条件,但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却是改革应当坚持的基本方向。

2. 运输服务的特性对行政管理的要求

运输服务具有公共性、多样性、过程性、市场性等特性。要求政府一是要监测和平衡各种运输形态的发展,扶持有利于节约资源的公共交通运输的发展;二是要加强对运输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三是要扶持先进的运输组织形式,为发展网络化运输乃至综合运输创造条件;四是要加强对运输市场的监管,促进市场统

一、规范、有序、和谐。

3. 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事权的划分

就事权的界定而言,公路、航道由于具有功能层次性,较适

4 宜于事权分级,如国道国管、省道省管、县道县管等;铁路由于功能相对单一,较适宜于事权集中;交通枢纽(港口、机场、铁路和道路运输场站)和城市交通由于与城市功能具有相融性,较适宜于将事权重心放在城市;道路运输和内河水运具有分散多样性,较适宜于事权下放;铁路运输、海上运输、民航运输由于具有高度的组织集约性,较适宜于事权上收。

4. 交通运输的现状趋势及对行政管理改革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来看,瓶颈制约大为缓解,但总体能力仍显不足;各种运输方式竞相发展,但相互之间缺乏衔接和协调;综合运输初具规模,但结构性矛盾很突出;运输服务大为改善,但服务品质尚有差距;行业市场逐步扩展,但市场发育参差不齐,政、事、企不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阶段特征:一是仍处于大建设大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很重;二是逐步向现代交通运输业转型的阶段,需要加快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行业科学发展。总的来看,面临“量”增长和“质”提高的双重压力。为此,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必须有利于促进交通运输由分散到集中的行政管理;必须有利于交通运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扫除体制障碍。

二、 我国地方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现状及国外经验借鉴

(一) 我国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概况 1. 地方公路、水路交通管理体制特点

一是省级层面基本构建起“一厅(交通厅)+专业管理局(公路管理局、港航管理局、运输管理局等)”的构架,但各地对专业管理局的设臵差异很大。专业管理局多则7~8个,少则4~5个,且同类机构职能范围也有很大不同。二是普遍采用了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但“条”和“块”的结合方式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各专业管理局的三级设臵上,有不同的条块结合或垂直管理形式。三是公路普遍形成管理主体多元的格局,其中高速公路普遍存在运营管理主体代行行业管理的现象,各省对高速公路行业管理的体制安排有较大差异。四是港口下放后,行业管理的调控职能难以发挥,地方利益对港口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影响较大。五是“一门多牌”现象比较普遍,但各地合署办公的程度和范围各有区别。如高速公路公司加挂高速公路路政总队的牌子、运管局(亦有公路局)加挂征稽局的牌子等;港航局、船检局、地方海事局、航道局亦普遍实行程度不一的合署办公。

2. 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地方管理体制现状

地方政府有关地方铁路和民航机场的管理,近年事务量呈渐增之势。各省级政府均成立了地方铁路和民航管理机构,其中大

6 部分由政府直属或由政府综合部门管理,仅少数由交通主管部门管理,或者由交通主管部门承担相关协调职能。

城市客运(包括公共电汽车、出租汽车、轮渡、地铁、轻轨等)管理,全国大部分城市已划归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少数仍由城建或公用事业部门负责。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则主要由城建部门负责(北京等少数中心城市例外)。

邮政管理采取中央垂直体制,地方仅承担一些协调性事务。 (二) 现行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1. 从行业外部关系看:政出多门

交通主管部门与政府其他行业部门多头行政、权责不清的现象较普遍。一是不同运输方式及形态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综合运输协调也大多由政府综合部门(经贸委等)负责,交通要素被普遍分割管理;二是在交通运输规划、投资、建设立项、运营管理等方面,交通主管部门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存在许多复杂的职权交叉,彼此权责不清。

深化改革的方向,一是通过构建大部门体制,尽可能整合交通运输政府职能;二是理顺部门间权责关系,减少冲突和矛盾。

2. 从行业内部关系看:结构复杂

交通行业自身的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结构有待优化。一是行业管理的横向部门设臵过多过细,部门设臵规范性不足,条条的

7 影响力很强,综合协调受部门利益制约;二是纵向层级间职责边界模糊,管理层级偏多,普遍上下职责同构、机构设臵一般粗;三是交通主管部门与专业管理机构之间角色定位不清,决策和执行之间缺乏明确定位和制度规范;四是省以下专业管理机构职能混杂,普遍政、事、企不分,市场化改革阻力大;五是交通行业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问题突出,综合执法改革举步维艰。

深化改革的方向,一是优化职能结构,理清内部权责关系;二是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臵和行政行为。 (三) 国外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的经验借鉴 1. 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不同发达国家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模式各不相同,但大致可归纳出四个共同点:一是普遍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横向部门格局;二是实行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纵向层级较少的机构设臵格局;三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事权清晰、责权明确;四是交通运输行政法制完善,法治程度高。

2. 发达国家地方交通运输政府管理的特点

一是普遍已经实现了从分散到集约化的政府管理,但均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职能整合过程;二是不同发展阶段的职能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早期侧重于行业内部管理,到现在普遍强调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进;三是每个国家不同地区的机构设臵差异较大,上

8 下层级机构少有对应;四是专业管理机构的设臵模式与管理方式不同,美国地方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并没有设臵独立的专业管理机构,德、澳等国则主要设立了属于法定公共机构的公路、航道管养机构(少见运管类机构);五是中央和地方各级交通运输行政事权清晰,没有上下级关系,各自严格依法履职。

三、 深化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为切入点,按照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廉洁型政府部门的要求,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臵、完善体制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为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领导、规范有序。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结合行业实际,将行业体制改革纳入规范有序的轨道。二是坚持统筹谋划、积极应对。充分利用改革的有利契机,统筹谋划行业体制改革大计,做到整体设计与因时制宜相结合。三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立足自我与借鉴经验的关系,既要注重经验,又要敢于创新。四是坚

9 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统一规范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综合统

一、体系完善、运转顺畅、精简高效的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实现交通运输向管理一体化、行政集约化、发展综合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业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根本转变;实现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负责任的政府部门。

今后五年,要努力促进交通运输综合而统一的行政管理,加快行业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业管理与服务体系,加强行业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为实现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 处理好深化改革的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职能整合和职能转变的关系。大部门体制仅是改革的形式,核心在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要在大部门体制框架下大力推进政事、政企、政资、政社分开,决策和执行分离,进一步优化职能结构。

二是条条管理与块块管理的关系。处理好“条”“块”关系,关键在于以“事权和财力对应、权力与责任对应”为界定依据,

10 遵循分职治事原则,除在本级政府专属事权范围内可往下设臵垂直部门统一管理外,其他事权应尽可能下放,不宜过于强化垂直管理体制。

三是中央改革和地方改革的关系。根据中央精神,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更积极地探索建立职能更宽泛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不必拘束于交通运输部或者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职能范围。

四是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的关系。要把中央精神、地方部署、行业要求与本地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因循守旧;既要把握好时机,又要掌握好节奏。

五是部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要树立改革的大局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服从于改革的总体目标,勇于破除部门利益局限,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六是体制改革与机制改革的关系。由于综合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难以一步到位,权责交叉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解决体制遗留问题,更要善于积极探索和创新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

七是改革创新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深化改革尤其是机构改革,应当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又不应超越依法行政这个原则底线。

四、 深化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 努力促进交通运输综合而统一的行政管理 1. 组建新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根据大部门体制改革要求,一级地方政府只设一个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将同级政府内原有与交通主管部门平行设臵的其他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并入新组建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将原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公路、水路交通的职责,以及地方政府其他部门负责地方铁路(包括城际轻轨)、民航机场、城市客运及地铁和轨道交通运营、综合运输协调等职责,整合划入新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同时由其负责协调中央垂直管理的海事、民航、邮政、铁路等管理机构的涉地相关工作。

2. 鼓励有利于促进综合运输发展的体制创新

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大部门、大管理、大统筹、大协调的思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将分散在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战备、铁路道口、旅游客运和其他有利于提高组合效率的交通要素管理职能,以及政府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的口岸、物流等协调指导职能,整合划入新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实行归口管理。

1 1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提出:将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划给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指导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的运营。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提出:将城市管理的具体职责交给城市人民政府,并由城市人民政府确定城市客运、市政设施等方面的管理体制。

12 3. 做好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三定”方案

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及编制部门,依据本级政府的功能定位和交通运输管理的事权范围,结合职能整合情况,做好部门内设机构设臵及其职责的界定。内设机构要尽可能综合设臵,不宜过多过细,充分体现大部门体制下的“大处(科)室”特色,注重强化综合规划、运输协调、安全生产监管、应急管理等职责功能。人员编制要结合职能变化情况,主动协调编制部门做相应调整,并预留一定发展空间。

4. 处理好与政府其他部门的权责关系

要通过“三定”规定,合理界定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的职能,理顺职责分工,确保权责一致。要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要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要在地方政府统一规范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二) 加快转变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政府职能 1. 全面正确履行行业管理的政府职能

一是加强宏观管理。通过强化统一规划、行业政策、标准规范、监督指导、综合协调等职能,加强各种运输供需变化的监测和平衡,对运输系统总量增长、结构优化以及平稳运行实施有效调节。二是严格市场监管。通过完善行业法律规范体系和市场诚

13 信体系,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构建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三是更加注重公共服务。通过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行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行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重视信访、投诉、政务咨询系统建设,切实维护行业稳定;加强交通出行等公共信息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公众需求。

2. 调整和优化行业管理的职能结构

要改变建设、养护、运输、管理、服务等在职能结构上的不均衡状态,坚持建养并重、路运并举,切实强化对设施养护和运营监管、运输服务监管的职能配臵及相应的资源投入,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优化管理职能,以“三个服务”为标准衡量行政的能力和绩效。

3. 正确界定决策、执行、监督的职能关系

推进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的适度分离。凡涉及法规政策、标准规范、发展规划等抽象行政行为的决策职能,应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集中行使;凡涉及直接从事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职能,原则上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设立专业管理机构分类行使;凡涉及对行业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实施监察督导的职能,原则上由专门的监督机构(如审计监察机构)独立行使。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在行业内部建立健全决

14 策、执行、监督既相制约又相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

4. 改进权能手段,创新管理方式

一是切实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要继续清理行业内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确需保留的,要减少环节、简化程序、提高透明度,建立健全联动审查机制。二是加强许可大厅、执法队伍、信访受诉和政务咨询机构等“窗口”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和监督管理,健全办事程序,公开办事依据,落实便民措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文明服务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构建行业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不断创新管理手段。

5. 加强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自律管理

规范引导各类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建设,促使其逐步向自我管理、自担风险、诚信规范的方向发展。理清政府管理职能和行业自律管理职能的关系,凡是政府不该管或不便管的事,如某些技术性评审、评价、鉴证,行业自律性行为规范,利益诉求性沟通协调以及行业可以自律管理的事务,应尽量交由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管理。

(三) 健全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的组织体系 1. 深化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机构改革

一是注重梳理内部职能关系,将行政执行性职能进一步分离

15 出来,充实到所属专业管理机构;同时将分散在各专业管理机构的法规政策、标准规范、宏观规划等决策性职能,上收集中行使。二是根据职能结构优化的需要,其内设机构的部门化设臵模式,应与所属专业管理机构的部门化结构模式有所区别,避免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机构类同、职责同构。

2. 优化各类专业管理机构的结构、布局和定位

省级层面要进一步优化“一厅+专业管理局”的组织构架,按照同类职能归并、同质业务整合的原则,以及同类同质事项只设一个专业管理机构的要求,调整专业管理局的功能结构和组织布局。市(地)、县(市)两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结合本级事权,参照省级模式,确定所属各专业管理机构的设臵模式,不强调上下完全对口。

行使行政职能的专业管理机构,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强自身的行政定位,加快推进事企分开(尤其是剥离直属企业单位),逐步推进政事职能分离,积极争取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做好向行政机构转化的组织准备。过渡阶段要对政、事、企不同性质的职能进行分类甄别和整合,内部形成不同组织体系,实施不同管理办法,为推进机构改革创造条件。无行政管理职能的专业管理机构,不纳入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的组 3

3根据国家有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现有事业单位中,完全行使行政职能的,要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与其他行政机构合并重组;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要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和公益服务职能分离后与其他单位分拆整合。

16 织体系。

3. 建立健全各种专业管理的组织体系

——公路管理组织体系。根据“一厅一局”(即一个公路管理局)的机构设臵要求,推进各级各类公路的统一管理。按照“明确产权,集中统一,政企分开,依法监管”的原则,实现省“厅”和省“局”对高速公路的集中管理。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实现管养分离。加快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养体系。加快代建制改革,突出政府行业监管。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事权划分,探索实行国省干线(含高速)公路以省为主,按市(地)设臵分支机构的垂直体制模式;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省级指导协调、以县为主的省直管县的体制模式。

——道路运输和城市客运管理组织体系。要加强道路运输管理和城市客运管理职能的融合和机构的整合,尽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组织格局。根据行业特点,要逐步构建起条块结合、以块(城市)为主的组织管理体系。

——航道航运管理组织体系。内河航道航运管理要逐步健全干支合

一、以省为主、按流域设臵管理机构的体制模式。有条件的地方,要整合航道、水运管理、地方海事等机构,实行综合设臵。要加快航道的管养体制和船检体制改革。

——港口、机场管理组织体系。港口和机场的建设及管理原

17 则上以所在城市为主,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如特别需要,可设臵独立的专业管理机构,一般情况只需明确相应的归口管理或协调部门(或厅内设港口、机场管理机构)。要加强口岸的统一协调,促进电子口岸的建设。

——地方铁路管理组织体系。考虑到部省联建铁路、地方铁路建设的需要,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根据职能整合情况,加强地方铁路管理机构的组织建设。业务量大的省份,可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下单设地方铁路管理局,实行省、市(地)两级垂直管理;业务量较小的省份,则只需明确相应的归口管理或协调机构。城际轻轨可以中心城市为主,便于促进城市化发展。 4.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

一是清理行业内部此类机构,除非上级有明确要求,否则原则上应予撤销。二是清理与本行业相关的政府部门间专设的此类机构,凡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牵头的,要根据地方政府安排予以精简和规范。尚未完成工作任务的,要切实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强化目标管理。三是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裁撤此类机构,裁撤后相关事务需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牵头的,要通过部门联席会议形式建立起与其他部门新的沟通协调机制。四是加强对新设此类机构的管理,确需设立的,要严格按规定程序报批,且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

18 5. 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一是积极协调地方编制管理部门,制定行业编制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明确编制标准;二是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部门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配合制约机制,加强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宏观调控和监督检查,积极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四) 加强交通运输行业依法行政和法制建设 1.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部门

规范决策行为,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重大决策应以战略性研究或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专家或咨询机构的论证评估为前臵程序。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决策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加强和改进地方行业立法工作,及时梳理并逐步解决行业改革发展中的法律规范问题。积极稳妥推进行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行政许可机构与综合执法机构之间的责权关系和协调配合机制。完善行业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制度,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

2. 推行行政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

逐步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行业行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把公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因素,改进评估方法,实行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评估结果与奖惩挂钩。

19 建立健全以单位主管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严格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3. 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

加强行业内部层级监督,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对专业管理机构的目标管理、绩效考评制度,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的作用。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创造公众参与的便利条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健全行业性网络监督体系。

4. 加强行业公务人员队伍建设

根据公务员法以及行政行为准则要求,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进一步细化本地公务人员(包括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专业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和配套管理制度,强化对行业公务人员的教育和监管。加强行业政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各项政务纪律和廉政规定,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五、 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基本结构模式

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组织体系的基本结构模式,主要体现为“横向部门制+纵向层级制”(也即条块相结合)的直线职能制。优化组织结构、完善体制模式,关键在于以职能定位为基础的横向部门化机构设臵和纵向层级化权责界定。

20 (一) 地方政府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 1. 横向结构模式:职能整合的大部门制

在地方三级政府层面推动形成“一省一厅”、“一市一局(委)”、“一县一局”的组织模式。三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基本职能对象应包括:公路、水路交通;城市客运和地铁、轨道运营;民航机场;地方铁路(包括城际轻轨);综合运输协调等。有条件的地区,可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纳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战备、旅游客运以及口岸、物流协调指导等职能。

三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职责调整的重点:

第一,承担促进本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综合交通枢纽中各种运输要素的衔接、城市和农村交通运输的衔接、交通运输与通邮的衔接等职责。

第二,强化决策、指导、协调与监督以及公共关系、应急管理等职能,将行政执行性事务交给专业管理机构。

第三,加强行业战略规划、综合规划、总体规划、布局规划。加强交通重点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收费公路运营的监督管理、综合交通运输融资平台的建设与监督管理。

第四,承担协调和办理中央垂直管理的海事、民航、邮政、铁路管理机构及其他上级垂直管理机构的涉地工作职责。

三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之间具有上级对下级的业务指导关

21 系,各级机构对本级政府负责。

2. 纵向结构:职能错位的层级制

(1)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角色与职责

主要角色:一是省域内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主要决策者。二是国省道(含高速公路,下同)、地方航道、地方铁路建设、养护、管理的事权责任者。三是全省交通运行指挥调度和Ⅱ级应急管理的组织者。四是公共关系的主导者。五是其他业务的指导者。

主要职责:负责拟订本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种专项规划及分实施计划,并协调、指导和监督执行;承担国省道、地方航道、地方铁路建设、维护、运营的行业管理责任,重点负责统筹资金安排,严格审核、审批及许可,加强质量、安全和服务监管;指导其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运营管理;指导和监督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城市客运管理;组织指导行政规费征收与稽查;指导规范各类行政执法等。

(2)市(地)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角色与职责

主要角色:一是省级和本级政府决策的执行者。二是市本级城区内港口、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养护、管理和城乡交通一体化的事权责任者。三是市域交通运行指挥调度和Ⅲ级应急管理的组织者。四是承上启下的协调者。

主要职责:贯彻执行国家、省级各种交通运输规划计划,细

22 化分解并组织落实;承担国省道、地方航道、地方铁路等建设、维护、运营的属地事务管理;承担市本级港口、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维护、运营的行业管理责任,并组织与监督行政执法;组织与监督市本级城市客运的行业管理,拟订并指导、协调和监督执行城乡交通一体化的政策措施;指导和监督本地道路运输管理、水路运输管理、行政规费征收与稽查;依法定权限负责组织与监管本级各类行政执法;协调县(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工作。

(3)县(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角色与职责

主要角色:一是上级决策的执行者。二是农村公路和本级城区港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养护、管理的事权责任者。三是运输市场秩序维护的责任者。四是县域交通运行指挥调度和Ⅳ级应急管理的组织者。五是面向基层的咨询服务者。六是乡村交通运输事务的组织和领导者。

主要职责:贯彻执行上级各种规划计划,细化分解并组织落实;拟订本地农村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计划、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承担农村公路以及本级城区港口、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维护、运营的行业管理责任;组织与监督本地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规费征收与稽查的行业管理;依法定权限负责组织与监管本级各类行政执法;负责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机构的派驻和管理;负责组织直接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承担交通运输与通邮的协调工作。

23 (二) 地方交通运输专业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模式 考虑到专业管理机构的设臵比较复杂,因此近期目标模式既要满足改革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结合机构设臵的客观现实。至于独立设臵的规费征稽机构,原则上维持现有体制不变,待“费改税”实施时一并统筹调整。建设管理机构(高等级公路建设局、指挥部等)因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不纳入行政组织体系。

1. 横向结构模式:同类归并的部门制

(1)省级层面可实行“3+2”的基本模式。

一般设臵“三局”。即公路管理局、港航管理局、陆上运输管理局。其中,无水运的省份不设港航局,水运较弱的省份亦可不单设,将相关职能合并入其他机构。三局的主要职责:

公路管理局。承担全省各级各类公路一体化发展的责任。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国省干线(含高速)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养护、收费、路网运行调度等管理,组织公路路政管理及执法;承担收费公路运营的监督管理责任,特别要加强对养护和服务的监管;指导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路政管理。

港航管理局。承担全省水路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责任。主要包括:负责水路运输、地方航道、地方海事、地方船检等行业管理;负责授权范围的行政许可,组织和监督相关行政执法;负责省管港口、航道的建设、运营管理并组织行政执法;指导和协调其他

24 港口、航道的建设、运营管理;负责与中央垂直管理的海事机构的沟通与协调。根据需要,可增加机场管理的协调职能。 陆上运输管理局。承担全省陆上运输综合协调发展的责任。主要包括:负责道路运输及相关辅助业的行业管理及授权范围的行政许可;组织道路运政执法;指导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指导和协调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维护、运营的管理;负责与中央垂直管理的邮政管理机构、铁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沟通与协调。

选择设臵“两局”。即各省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三局”基础上,可选择设臵综合执法局(总队)或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局(站),其主要职责是:

综合执法局(总队)。负责在授权范围内组织实施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和监督管理执法活动;加强与相关专业管理局的协调沟通。各专业管理局相应剥离其原有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职能。综合执法的范围可根据不同条件视情而定,或者陆、水分开或者陆、水合一。

交通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局(站)。主要负责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的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以及建设市场监督管理。依据职能整合情况还可承担其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的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管。交通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局(站)在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定历史阶段,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对于建设任务较轻,或建设规模趋缓的地区,可

25 视情将其相关职能分类并入其他专业管理局。

其他专业管理机构设臵说明:①民航机场管理的重心在中心城市,省级层面原则上不设独立的专门管理机构。规划和指导协调方面的职能,可由省厅内设机构承担。②地方铁路的体制规范涉及许多复杂因素,目前省级层面主要涉及部省间、部门间、区域间的协调等工作,可考虑由省厅内设机构负责相关事务。对于事务量大且有条件的省份,亦可考虑设立专门的地方铁路管理局。③水路交通发达省份亦可结合管理职责任务平衡的需要,视情单设地方航道、地方海事管理机构。

(2)市级、县级专业管理机构组织结构模式

由于市(地)级交通运输事权重点集中在港口、机场、综合运输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以及道路运输和城市交通等方面,因此市(地)级层面可以形成公路管理机构(国省道属于省级事权委托)、港口管理机构、陆上运输管理机构(包括道路运输、城市客运、地铁和轨道交通)、机场管理机构为主的基本构架。其他专业管理机构设臵可视各地交通运输发展需要,并结合机构管理职责任务的多少等具体情况区别选设。

县(市)级交通运输事权重点集中在农村公路、道路运输方面,亦有县城本级的城市交通管理事务,因此县(市)级层面可以形成公路管理机构(农村公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为主的基本构架。其它专业管理机构亦应视具体情况区别选设。

26 2. 纵向结构模式:条块结合的层级制

近期专业管理机构组织结构模式下,三级专业管理机构仍存在系统内部的紧密关系。从事权角度看,较适宜的体制模式是:

公路管理机构。对国省道,可探索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模式。对农村公路,可探索实行省与县之间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体制模式,市级机构作为省级代理,只负责协调具体事务。

港航管理机构。地方航道、地方海事职能部分可探索按流域设臵省级垂直管理的分支机构。港口和水路运输则适宜于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体制模式。

其他专业管理机构大多适宜于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体制模式。

3.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专业管理机构之间的角色定位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专业管理机构之间是“决策”和“执行”的关系。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既是各项专业性公共政策的决策者、指导者,也是各个专业管理机构的监督者(负责监督和考核专业管理机构的工作绩效)。专业管理机构则是所属专业业务领域公共政策的执行者。

为避免角色混同、职责同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内设机构的部门化模式,应与所属专业管理机构的设臵模式有所不同,如单设公路局则一般不在厅内设公路处。考虑到专业管理机构主要按

27 “专业”划分,则厅内设机构可实行跨“专业”的综合性设臵。 (三) 远期结构模式的优化方向

远期而言,伴随着各级政府事权关系的不断清晰,精简行政层级以及省直管县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地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的职能范围将会有新的变化,可以预见的是:①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后,省级事权的重心主要在国省道(含高速公路)和地方航道的管养;②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的执行事权将进一步下放至市、县级,省级主要体现为决策和督导;③行业管理主要依赖法治。随着国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行业行政执法的组织模式也将越来越集中化。

这种趋势下,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所属专业管理机构的数量将因行政集中和层级精简而大大减少,大部分专业管理职能将向厅机关集中。需要独立设臵的专业管理机构可能仅有综合执法机构、综合行政许可机构、国省道(含高速公路)和地方航道的养管机构等。

届时受省直管县的体制影响,市、县的层级差别越来越模糊。由于市、县级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具体执行性事务,其专业管理机构的发展与省级形成较大反差,可能形成综合执法机构、综合行政许可机构、公路管理机构(国省道以外的其他公路)、港航管理机构、机场管理机构、运输管理机构为主的基本构架。

28

第6篇:交通运输部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解析

交通运输部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审计署对交通运输部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并抽审了4个所属单位。

一、基本情况

交通运输部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部门预算由部本级和104个二级预算单位及216个三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组成。

审计结果表明,交通运输部2008年度预算收支基本符合国家有关预算和财经法规的规定,会计处理基本符合会计法、相关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的规定,能够认真做好本部门预算编报的组织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预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有关制度,认真整改以前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但审计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的问题。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应收未收港务费20.36亿元。

截至2008年末,交通运输部应收未收港务费共计20.36亿元。

(二)违规处置代管资产收益2.43亿元。

2001年,原交通部将用车购税投资形成的7.23亿元资产委托华建交通经济开发中心代管,2003至2008年,交通运输部未经财政部同意,直接将代管投资分红中的2.43亿元拨付河南、湖北两省交通厅用于公路项目建设。

(三)违规开立账户,涉及资金22.06亿元。

2002年1月,未经财政部批准,原交通部水运司自行开立了“无船承运业务保证金专户”,并委托银行代为核算管理。截至2008年末,该账户累计收入22.06亿元,余额17.95亿元。

(四)2008年,交通运输部申报的部门预算中包括待分配资金13.49亿元,未细化到具体项目。

(五)超比例拨付中央财政资金118.56亿元。

2008年,交通运输部用车购税资金安排了436个重点公路项目。截至2008年末,地方自筹资金实际到位238.48亿元(到位率71%),交通运输部未严格执行同比例拨付原则,拨付中央投资418.28亿元(到位率99%),超比例拨付118.56亿元。

(六)未统筹安排车购税项目结余资金3.34亿元。

2008年,交通运输部编制预算时未统筹安排原交通部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末结余的13个项目车购税资金3.34亿元。

(七)所属海事局向非预算单位拨款1.52亿元。

2006年以来,海事局列入本级预算,用预算外资金向地方海事局(非预算单位)拨付补助款1.49亿元。

2004年以来,海事局向未经批准成立的中国海事局政策法规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拨付研究及课题经费、运营费307万元。

(八)所属直属海事局未按规定管理财政罚没收入。

2000至2008年,交通部海事局直属海事局共取得罚没收入6.91亿元,未按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各50%的规定比例上交,实际上交中央财政1.79亿元(占25.90%),上交地方财政5.12亿元(64.10%)。期间,地方财政又返还给各直属海事局3.24亿元。此举影响中央财政收入1.67亿元,影响地方财政收入1.57亿元。

(九)截至2008年,所属上海海事局违规使用项目资金1394.73万元建设综合楼。

三、审计处理情况及建议

对上述问题,审计署已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书或转送有关部门处理。对应收未收港务费的问题,要求清理港务费收支情况;对违规处置投资收益的问题,要求商财政部和国资委对车购税投资形成的资产及收益研究处理;对违规开立账户的问题,要求向财政部补办报批手续;对预算资金未细化的问题,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纠正和整改;对未统筹安排项目资金结余、超比例多拨付中央财政资金和海事局未按规定上交财政罚没收入的问题,要求商财政部处理;对海事局向非预算单位拨款的问题,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纠正和整改;对上海海事局违规使用专项资金建设综合楼的问题,要求责成上海海事局予以收回。

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交通运输部在审计前开展了自查,并纠正了自查发现的问题。对这次审计发现的问题,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专门研究制定整改方案,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工作。对应收未收港务费的问题,正进行清算,同时正商财政部研究港务费纳入预算管理及账内核算的操作程序和办法;对违规处置代管资产收益的问题,正与财政部沟通研究落实审计决定的整改意见;对违规开立账户的问题,将向财政部补办开户审批手续;对预算资金未细化的问题,将在今后的预算编制工作中进一步细化预算项目;对超比例多拨付中央财政资金的问题,将与财政部沟通,做好重点公路项目资金拨付工作;对未统筹安排项目结余资金的问题,将采取措施解决此问题;对海事局向非预算单位拨款、未按规定上交财政罚没收入和上海海事局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的问题,已责成海事局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和建议。

第7篇:湘潭民政局机关2017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说明部门

湘潭市民政局机关2017年部门预算和

“三公”经费预算说明

一、部门职能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关于民政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订全市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承担依法对全市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和相应的监督管理责任;负责社会组织党建的指导管理工作。

(三)贯彻执行国家的优抚政策,依法开展优抚工作;负责烈士评定核报和烈士褒扬工作;指导优抚医疗事业单位、光荣院和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的管理;组织和指导全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

(四)拟订全市退役士兵、转业士官、复员干部和移交地方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退休士官及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接收安置政策并组织实施;督促指导接收安置工作;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军队离退休干部的有关政治、生活待遇。

(五)拟订全市救灾减灾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组织、协调救灾减灾工作;组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建设;组织核查、统计上报和发布灾情工作;筹措、管理、分配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组织、指导救灾捐赠工作;指导救灾物资的储备和发放工作;指导灾民开展生产自救。

(六)拟订全市社会救助规划、政策和标准;负责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工作;负责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负责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拟订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收入核查办法和程序并组织实施;管理分配中央、省下拨的市级城乡低保资金、五保资金、医疗救助资金和临时救助资金。

(七)拟订全市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和社区建设相关制度并组织实施;提出加强和改进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的建议;指导城乡社区建设和服务管理工作;推动村(居)务公开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负责全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培训和表彰。

(八)拟订全市行政区划总体规划、地名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和管理工作;负责全市法定行政区域界线争议的调查和调处工作;负责地名管理工作;组织建立和管理地名信息资料、档案。

(九)拟订全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全市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指导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工作;指导全市社会福利企业的认定工作;指导和监督社会福利资金管理使用;组织拟订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规划、政策;组织、指导社会捐助工作;负责本市的募捐管理工作;加强对全市老龄工作的宏观指导,协调推动各部门开展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指导、督促和检查全市的老龄工作。

(十)贯彻执行国家的婚姻登记、殡葬管理和收养政策并组织实施;推进婚俗和殡葬改革;督促指导婚姻、殡葬、收养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牵头负责全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

(十一)承办省民政厅交办的福彩销售工作,拟订全市福利彩票销售规划,组织指导和规范管理全市福利彩票销售工作;负责本级福彩公益金的管理和使用;指导、监督全市福彩公益金的管理和使用。

(十二)负责全市民政事业经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指导监督民政事业经费的管理使用;负责民政统计工作。

(十三)承办省民政厅和市政府交办的革命老区的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宣传教育及老区开发项目的考察论证、评估审核、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十四)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拟订全市社会工作地方性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职业规划,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相关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指导全市基层民政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推进民政科技和民政行业标准化工作。

(十五)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机构设置

湘潭市民政局机关内设办公室、法制信访科(行政审批科)、社会组织管理科(湘潭市社会组织管理局)、优抚科、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科、救灾救济科、社会救助管理科(湘潭市社会救助管理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区划地名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科(湘潭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社会事务科、规划财务科、人事科(社会工作科)等13个内设机构。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科、机关党委、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三、部门收支概况

2017年部门预算编报范围包括局机关及所属二级预算单位。收入既包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又包括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支出既包括保障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基本运行的基本支出经费,也包括驻潭部队官兵拥军牛奶、重点优抚对象自然增长资金、复退军人维稳等项目性经费。

(一)收入预算,2017年年初预算数2157.79万元,其中,财政预算全额拨款2147.79万元;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拨款10.00万元;无政府性基金预算。

(二)支出预算,2017年年初预算数2157.79万元,其中,其中基本支出987.51万元,项目支出1170.28万元。

具体安排如下:

1、基本支出:2017年年初预算数为987.51万元,是指为保障单位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用于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等人员经费以及日常公用经费、业务性商品和服务支出。

2、项目支出:2017年年初预算数为1170.28万元,单位为完成特定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而发生的支出。我局纳入预算的项目支出:民政系统财务管理目标考核资金、民政事业管理工作经费、争取项目前期工作专项经费、机关服务成本、双拥工作经费、驻潭部队官兵牛奶资金、重点优抚对象自然增长资金、复退军人维稳工作经费、安置工作经费、民政局系统二级单位经费等。

(三)“三公”经费预算:2017年“三公”经费预算数85.4万元,其中:公务接待费73.4万元,公务用车运行费12万元(含殡葬执法大队1辆4万元),因公出国(境)费0元。

“三公”经费预算数增减变动说明:2016年“三公”经费预算数为145.4万元。2017年为85.4万元,比上年减少60万元,主要为公务车运行维护费减少60万元,是由于2016年年中公务车改革,我局拍卖和转交部分车辆,而减少了年末车辆保有量。

(四)政府采购预算:本机关政府采购预算为50万元,其中货物类采购项目20万元,工程类采购项目30万元。

第8篇:部门预算(二)

部门预算

(二)

2.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的特点:包括编制范围、时间、准确、批复、预备费、决策分离等; 部门预算的特征:包括约束性、连续性、不同偏好等;

部门预算的目标:包括严格支出控制、公共财政资源有效配置和实现良好的预算管理等目标;

预算编制范围:指依据政府职能所确定的资金分配使用过程。

政府部门预算收入: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财政资金、履行政府职能的各种收费、部门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政府部门的各项服务性收入等。

政府部门预算支出:公共服务安全、社会事业发展、经济事务投资、收入分配调节四个领域。

项目库是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

对需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进行收集、归类、咨询论证、评审和储备。

为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和项目细化提供依据。 为专项资金的使用、项目监督评价提供基础。

二、部门预算的编制

部门预算是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框架,三个环节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预算管理机制,解决预算资金约束力不强,管理滞后,预算执行不到位,监督不深入等一系列问题。

(一)部门预算理解

1.从编制范围看,部门预算涵盖部门或单位所有收入和支出,将各类不同性质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资金的部门,使部门预算内外资金有机的结合,确保预算资金的完整;根据现行的预算分类方法,部门预算由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构成,两类预算之下又分为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包括财政预算拨款、预算外收入、其他收入;一般预算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也就是通常讲的“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2.从支出的角度看,部门预算包括部门或单位所有按支出功能分类的不同用途的资金,无论是基本建设经费,还是各项事业费,或是其他经费,全部按规定的格式和标准统一汇总编入一本预算,可以全面反映一个部门或单位各项资金使用方向和具体使用内容。 3.从编制程序看,部门预算是汇总预算,从基层预算单位编起。

4.从细化程度看,部门预算既细化到了具体单位和项目,又细化到了按预算科目划分的各支出功能。经部门或单位汇总后,预算既反映了本部门所有收支预算,还反映了收支按单位和项目的具体构成情况,以及单位及项目的收支按支出功能分类的具体构成情况。

5.从合法性看,部门预算必须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按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在呈报上级部门前,必须经单位领导同意;财政汇总的预算草案在上报人大前必须报经人民政府批准。

6.部门预算具有以下三优点:

(1)一个部门行使的各项职能所需的经费保障全部在一本预算中反映,从而使预算在形式上更加完整;

(2)一个部门所有资金全部编入一本预算,改变了部门利用财政预算外资金和自由资金行使职能时,其经费脱离预算管理的状况;

(3)预算从基层汇总编起,汇总后的预算不仅包括收支总数,还包括部门全部收支构成,在单位分类下还有功能分类构成,预算反映内容更细化。

(二)部门预算编制方法 1.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

一般意义上的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一切从零开始,对原有的各项开支都要重新审核,即所谓的“重新启动车轮”。零基预算编制法是指按照零基预算的原则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在编制预算时,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对新的预算中要做的所有事情进行审核,测定不同层次服务所需的资金,而不仅仅是修改上年预算或检验新增部分。

取消基数加增长的传统支出预算编制方式。根据预算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重新测定每一个科目和款项的支出要求。具体原则为:

个人工资性支出,按照编制和标准逐人核定;

公用经费支出,根据单位性质分类分档,按定额标准和项目编制预算;

预算内建设性专款和事业性专项支出,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轻重缓急分类排序,预算全部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项目。

2.综合预算的编制方法

政府部门综合预算是指统筹安排政府部门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

综合预算的编制方法:是指把部门收入和支出资金全部编入部门预算,按照预算总原则,细分部门预算单位管理方式,明确量化各经济科目具体数额,综合确定预算单位公共财政资金补助、非税收入预算和基本支出预算的总金值。 3.定员定额

定员定额管理原则:基本支出预算实行定员定额管理。

定员:根据政府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规模或业务工作量,对人员编制或定员比例所规定的人员指标额度。

定额:是指财政部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正常运转和日常工作任务的合理需要,结合财力的可能,对基本支出的各项内容所规定的指标额度。

4.国库集中支付

国库处(总预算执行机构)统一管理国库账户、预算外专户和各类特设专户,财政统一开设零余额账户,各单位不得自行开设账户。

在支出执行上,严格工作流程,严格规范财政资金的申请、分配、下达、使用的业务程序,实现依法管理,规范运作;

人员经费实行工资统一发放; 公务员费用采用公务员卡进行报销; 部分公用经费和项目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5.部门预算编制规则

部门预算分为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编制部门预算要做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不同性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编入部门预算,具体要求如下:

一是部门所有收支,都要编入部门预算,体现综合预算的原则;

二是部门所有下属单位,包括各个级次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都要编入部门预算,单独反映;

三是部门及其下属单位所有收支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细化到具体的预算项目和相应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

第9篇:部门预算情况说明

篇一:颍上县地震办公室2014年预算情况说明

一、部门主要职责

根据县编委颍编字[2007]42号“关于印发《颍上县地震办公室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明确,县地震办的主要工作职责有以下十项:

(一)、负责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计划、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二)、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本县的地震应急预案,综合防御措施,协助政府监督落实,并承担县防(抗)震减(救)灾指挥机关办事机构的职责。

(三)、负责审核基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监管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组织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鉴定,会同有关部门对村镇建设规划和农居建设抗震设防进行监管。

(四)、编制辖区内地震监测台网优化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县地震监测网点的业务指导。负责对全县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工作的业务管理,负责全县地震观测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五)、收集整理地震监测技术资料,进行分析、研判,提出阶段性或地震趋势意见,按照《国务院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为政府提供发布48小时临震警报的依据。

(六)、调查核实本地出现的各类宏微观异常并负责向上级业务部门报告,负责及时处理当地出现的地震谣传、误传事件。

(七)、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八)、研究地震监测预报新理论、新方法,开展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九)、负责地震发生后的灾情速报,参与震灾评估、震后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十)、承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部门概况

颍上地震办公室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办编制 5 人,目前在职 5 人。离休人员 0人,退休人员 1 人。

三、2014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当前的地震形势和上级业务部门、县委、县政府和工作部署,二0一四年计划完成以下十项重点工作。

(一)、完成省“十二五”防震减灾重点项目颍上地震台建设任务,力争尽快投入使用。

(二)、充分利用县政府划拨我办房屋和场地条件,积极争取上级和地方的资金支持,上马颍上县地震科普馆项目,力争早日建成。

(三)、加强对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工作管理,重点管理好全县的地震观测点。完成灾情速报网络建设。

(四)、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增加宏观网点、对各类宏观异常现象,及时核实上报。

(五)、组建虚拟小台网、全部实现数字化速报,以手机为接收终端,速报地震信息。

(六)、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管,争取政府支持、出台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全程监管的政策。

(七)、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县新农村规划、建设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管,继续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工作。

(八)、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争取新创建

一、二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一所省级示范学校。

(九)、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县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工作,按标准挂牌。

(十)、购置必需的地震应急救援装备,参与市地震应急救援队的活动,如有机会参与实战演练。

四、收支预算安排情况

颍上县地震办公室2014可支配收入 37.5 万元,其中预算拨款为 32.3 万元,纳入专户管理的政府非税收入 0 万元;其他收入(上年结余) 5.2 万元。支出预算 37.5 万元,收支平衡。其中基本支出 24.7 万元,用于保障机构日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等;项目支出 12.8万元,用于完成地震观测点运行经、防震减灾宣传经、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地震群测群防业务管理、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地震观测点改造费等。全年预算支出按功能科目分类为:一般公共服务31.1万元,占82.9 %;社会保障各就业2.8万元,占8.5 %;住房公积金3.6万元,占10.9 %.附件:1. ×××单位公共财政预算收支预算总表

2. ×××单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表

3. ×××单位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表

4. ×××单位公共财政预算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

5. ×××单位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预算表

篇二:县财政局2014年预算情况说明

一、部门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拟定和执行县财政、税收中长期规划、改革方案及其他有关政策;参与制定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运用财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和综合平稳社会财力的建议;拟定和执行县与乡镇,政府与企业的分配政策。

(二)编制全县财政预算草案并组织执行;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全县和县级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财政决算;管理和监督全县各项财政收支,负责财政资金的高度和拨款;审查汇编财政收支计划和决算。

(三)管理和监督国债、投资、科技、环保等基金、资金。并办理资金的拨付;管理和拨补重要商品储备补贴资金、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和其他政策性补贴资金。

(四)管理和监督全县社会保障资金、城市住房资金和土地出让资金的收支;参与投资、劳动工资、物价、经贸、科教、住房、土地、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改革;监督全县彩票发行。

(五)负责管理县级财政和支农资金;负责管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财务。

(六)监督和管理全县财务、会计工作,执行会计法律及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对违反会计制度的个人和单位实施行政处罚;指导和监督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税务代理所以及其他有关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社会审计;负责会计委派制度试点工作。

(七)拟定和执行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的政策规定、改革方案、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依法审批国有资产处置行为;组织实施国有企业的清产核资、资本金权属界定和国有股权管理,制定政府公共财产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其产权界定、清查、登记等;负责国有资本金的统计、分析、对资产评估进行合规性审核;制定政府公共财产管理规章制度。

(八)负责全县国债管理工作和地方证券、金融、保险、担保等机构的财务监督工作;管理世界银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负责涉外企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工作;负责管理党政机关外事经费和财政预算内非贸易性外汇。

(九)负责财政、税收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监督财税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检查反映财政收支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加强财政管理的政策建议。

(十)承办县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部门概况

颍上县财政局系指在局核算单位局本级、两个二级机构和30个乡镇财政所组成,其中非税收入管理局、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和30个乡镇财政所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算编制204人,在职214人,离休人员2人,退休人员31人。

三、2014主要工作任务

2014年主要工作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信誉、保项目为原则,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颍上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四、收支预算安排情况

颍上县财政局2014可支配收入2187.7万元,(2014年年初预算安排1495万元,上年结余692.7万元含以前未结工程款608.5万元),其中预算拨款为2187.7万元,纳入专户管理的政府非税收入/万元;其他收入/万元。支出预算2187.7万元,收支平衡。其中基本支出1137.63万元,用于保障机构日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等;项目支出1050.07万元,用于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财政发展改革支出等。全年预算支出按功能科目分类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32.08万元,占88.3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6.63万元,占4.87%;住房保障支出148.99万元,占6.81%.附件:1. 颍上县财政局公共财政预算收支预算总表

2. 颍上县财政局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表

3. 颍上县财政局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表

4. 颍上县财政局公共财政预算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

5. 颍上县财政局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预算表

篇三:颍上县种子管理站2014年预算情况说明

一、部门主要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种子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负责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负责种子市场和种子质量的监管;负责农作物新品种引种、试验、审定、示范、推广和保护。

二、部门概况

颍上县种子管理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 10 人,目前在职 人员 10 人。

三、2014主要工作任务

1、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2、注重法律宣传,强化知识培训

3、开展专项整治,加大监管力度

4、认真开展新品种引进展示试验工作

5、加强质量抽检,确保用种安全

6、做好品种管理,强化基地建设

四、收支预算安排情况

颍上县种子管理站2014可支配收入79.9 万元,其中预算拨款为79.9 万元(其中上年结余15.8万元)。支出预算79.9 万元,收支平衡。其中基本支出 60.7万元,用于人员工资、保障机构日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等;项目支出19.2万元,用于完成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品种试验,种子质量监管、种子市场监管等。全年预算支出按功能科目分类为:农林水事务-农业-事业运行(功能科目2130104)支出54.6万元,占68.34%;农林水事务-农业-执法监管(功能科目2130110)支出18万元,占22.53%;住房公积金(功能科目2210201)支出7.3万元,占9.14%

附件:1. 颍上县种子管理站公共财政预算收支预算总表

2. 颍上县种子管理站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表

3. 颍上县种子管理站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表

4. 颍上县种子管理站公共财政预算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

5. 颍上县种子管理站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预算表

颍上县种子管理站

颍上县农发办2014年预算情况说明

一、部门主要职责

1、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方针、政策及管理条例,指导各项目区乡镇进行选点、规划。

2、编写开发区乡镇的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送省、市及国家开发办争取立项。

3、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开发办对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精神,到项目区实地勘测、规划,编写项目扩大初步设计及实施方案,待省、市开发办对项目进行评估论证批准后,进行实施。

4、对开发区开发项目进行督促,分类进行检查指导。

5、协调、指导开发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举办科技培训,引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6、搞好开发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帮助农民走向市场,为农民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同有关单位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搞好规划和落实,帮助乡镇、行政村发展集体,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7、负责开发项目的资金到位、拨付使用、项目实施统计工作。

二、部门概况

颍上县农业综合开发为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编制 17人,目前在职17人。离休人员 人,退休人员3人。

三、2014主要工作任务

2014年主要工作任务是: 指导2014项目区乡镇进行选点、规划,到项目区实地勘测,编写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项目扩大初步设计及实施方案,并检查指导跟踪实施;对2013项目区陈桥镇高标准农田项目跟踪实施、检查、验收等。

四、收支预算安排情况

颍上县农发办2014可支配收入129.5万元,其中预算拨款为117.9万元,纳入专户管理的政府非税收入0万元;其他收入 0万元。支出预算129.5万元,收支平衡。其中基本支出64.5 万元,用于保障机构日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等;项目支出65万元,用于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实地勘测、规划,完成扩大初步设计的编制,跟踪实施,检查、验收等。全年预算支出按功能科目分类为:农林水事务112.4万元,占86.8%;社会保障和就业10.5万元,占8.1%;住房保障支出6.5万元,占5%.

附件:1. 颍上县农发办公共财政预算收支预算总表

2. 颍上县农发办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表

3. 颍上县农发办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表

4. 颍上县农发办公共财政预算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

5. 颍上县农发办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预算表

二0一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上一篇:办公楼搬迁公告下一篇:外聘教师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