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总方略、总要求和总目标,全方位推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主渠道和主措施,而农村的创新发展与和谐构建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出发点,也是必须全力攻克的突破点。根据目前新疆经济工作主导思路,结合近几年来笔者工作的实践经验,就新形势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做一简单论述。

第一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农村金融改革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大量的资本要进入农村,帮助“三农"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滞后、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关键词

农村;金融改革;现状;体系

1、农村金融改革现状

1.1农村金融改革进度慢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起步较晚,且步伐较小,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基本还处于机构设置不灵活、业务单一、管理粗放、风险突出等问题的金融改革初级阶段,其改革进度远远滞后于城市金融,与城市金融体系很难接轨。

1.2农村金融资金投入不足

2013年末,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6.3%,全国69.02%,比全国低12.72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人均贷款余额不足5000元,城市人均贷款余额超过5000元,差额10倍多;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率为9.72%,全国为15.66%,相差5.9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村金融的资金投人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目前农村的资金需要量则远高于其投人量,说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并不能充分服务于农村经济。

1.3风险程度高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普遍不高。2011年末,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6.3%,农业发展银行不良贷款率54.1%,农村信用社目前按照四级分类统计不良贷款率为16.9%,整体比城市金融机构高20多个百分点;二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基本都是负数;三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严重;农村金融机构案件数量普遍偏高,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案件数量就占整个银行业的一半以上。

2、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地区资金“供血”不足,“抽血”现象严重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中央已经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但是还远远不够,农村经济自身缺乏造血能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大部分属于小额贷款,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利润偏小,但风险却偏大,这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为农业发展提供最

多贷款的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最高的。对农村经济支持出现的高风险,也导致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市场,对农村经济的投入少之又少。

2.2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

农村金融的发展相对于城市金融仍然是差距较大,对“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盈利水平不高。直接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选择撤出农村金融市场,从而使得农村得不到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竞争力下降,服务的覆盖面也在缩小。

2.3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为防范贷款风险,对贷款实行了条件较为苛刻的规定。金融机构中农信社属于比较容易贷款的金融机构,但是在贷款的条件中也比较重视质押、抵押,而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

3、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3.1改革农村市场金融准入制度

对发展中国家研究发现,正规金融组织对农户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往往不足农户总数的20%,大量的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或民间金融来满足,我国也不例外。一是要把高利贷与正常民间借贷区分开来,用法律保护合法的民间金融活动;二是对规范的又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金融,政策上允许在自愿互利的条件下,按照合作金融原则组建比较规范的民营信用社;三是通过加强对金融中的监管和存款保险体系来防范和控制风险,积极发展各种民间金融组织,吸收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拓宽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资金需求。

3.2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村保险制度

应当由国家组建专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为农业信贷机构提供风险保障,监督和管理众多农业保险基层机构。在农业保险实施方式上应采取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方式,以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3.3建立和完善货款担保制度

首先,在当前县域财政比较困难、民营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可适当调整社保资金、房改资金使用范围,将部分资金注人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按照一定的分红比例返还给社保部门,达到社保资金及房改资金增值、保值和有效解决担保公司资金不足的问题;其次,要明确担保公司市场定位,农户信用担保业务风险很高,并且风险与收益不对称,不适合商业化运作,要保证这项业务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保本赢利应该是其经营的主导方面。

4、结论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如果单靠农村自有资金和财政投入发展农村经济肯定是不够的,必然需要金融的参与,这样才能放大资金规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的农村金融存在着机构少、产品少等问题。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因为农村金融投入成本大,收益少不愿意介入其中,而农村信用社又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需要。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就成了能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韩龙:《金融服务贸易规制与监管研究——基于入世过渡期银行业局势的探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刘建江:《机遇与挑战:中国直面世界金融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刘毅、杨德勇、万猛:《金融业风险与监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4]贾仁安、丁荣华:《系统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普里戈金:《非平衡系统的组织》,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6]PeterDSpencer:《金融市场结构与监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彭兴韵:《金融学原理》,三联书店,2003年版

[8]白钦先、郭纲:《关于我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再探索》,《财贸经济》,2007年第9期

[9]陈建新:《农村金融研究的最新进展》,《金融时报》,2007年5月10日

[10]程瑞华:《破解“三农"融资难题》,《金融时报》,2006年2月23日

作者简介:陈京(1993-),河南郑州,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陈京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中共中央在2004至2014连续十一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值此,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序幕正式拉开。然而如果作为新农村建设基础的农村经济不发展,那么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因此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研究和重点关注的课题。

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生产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是实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而就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实践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建设,因此要大力深化和发展农村金融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下的农村金融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结合新时代特征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在战略思想上继承了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但是却有着建设背景上的时代特征。越来越多的政策的提出表明党中央在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做出调整,其中国家财政重点支农的战略思想已经确立,而这项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

农村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而作为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血液, 农村金融在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作用日益显现。因此,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金融问题具有特殊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角度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和资金,同时输出劳动力资本,并且在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是在国家重视第二产业发展的战略下,农村和农村经济始终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想改变现有状况,要想在有效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经济基础性作用,金融是首要之选。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火已经燎燃,但后劲不足,资金支持严重匮乏并且农村金融服务滞后,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遭遇瓶颈。

(一)农村资金严重外流

目前,农村金融资本在总体资金匮乏的基础上,还有大量的资金流向城市。主要表现在国有银行及商业银行存多贷少,并且贷款利率过高,致使农村企业和个人无力贷款。

(二)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大量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当前对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储银行等,但能向农村提供资金促进农民增收的金融机构却非常有限。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自身产权不明晰,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信贷资金利率较高,导致支农功能得不到完全发挥。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来决定信贷投向,由于农业是基础产业,资金回收期较长,风险高且收益低,因此,商业银行信贷重心向城市倾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的贷款比重逐年下降。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并不面向微型涉农企业和农民个人贷款。以上农村金融现状,造成农村资金供给不足。

(三)农村金融边缘化

农村金融边缘化是指农村金融不被国家金融整体发展所重视,受到排挤和削弱,从而难以全力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滞后、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和农村金融人才的缺失

(四)农业贷款风险分担和处理机制尚未建立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农村企业经济盈亏风险较高和个人土地找有率低等特点促使农村信贷投入风险较大。同时由于贷款风险得不到有效防范,并且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限制了农村信贷的资本投入。以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为农业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农业贷款承受了极高的风险;二是农村贷款存在抵押困难问题。农民除住宅外无其他抵押资产;农村集体土地属于国有,不能办理抵押;中小企业同时也不能以土地为抵押物申请贷款;三是龙头企业很难找到保证担保。

当前我国的农业贷款风险处理机制刚刚起步。农村现有担保机构弱小及数量极少的特点促使农村经济的不到保险保障,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企业及个人损失得不到有效的救助,将使农业经济供给更加紧张,进一步制约了农村信贷发展。

三、强化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力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如此。如何调整农村金融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乃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

(一)增加农村金融资本供给

增加农村金融资本供给、合理分配金融资源一是体现在资金方面,,扩大国有大型银行对于农村经济的资金投入比例,同时通过对商业银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中小商业银行资金更倾向于向农村金融靠拢,加大农村业务;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输入。通过对制度创新和人才引进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二)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首先,要改变过去政府过度干预政策,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放松金融管制,避免过度干涉造成的资金流失和错误导向。同时要加强政府的资源配置作用,比如在加大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支持,在保证国家基础行业的贷款资金充足的前提下,将富裕的资金积极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而对于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首先要改变银行自身资产不明、机构冗余等状况,其次将工作重心更多投入到农业金融覆盖率和农业金融服务上。

(三)加强农村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首先,在内部管理方面,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其辨别和预测风险的能力,同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要从其他组织机构入手,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补偿制度。比如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严格把握机构市场准入标准,责任分担比例明确,同时加强防范担保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以提高担保的安全性。第三,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监管能力,防止出现监管真空,依靠制度建设规范农村金融监管行为。第四,健全农村保险体系,分散农业信贷风险,转移农业风险损失。要充分发挥保险体系在分散农业风险中的作用,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套保险,提高农业金融的补偿能力。

(四)改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要完善关于农村金融的相关法律,严格审查农村地区的金融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打击逃债废债的甚至严重的金融犯罪等等。其次,从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关于贷款担保方面的立法,规范市场条件下交易主体之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再次,地方政府要发挥政府职能,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提高政府依法执政信用度,坚决杜绝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地方政府应加强诚信宣传教育,改善诚信的社会风气和信用环境,逐步确立并完善农村信用制度。

(五)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由于农民资本占有量小,土地国有化等现实状况,导致农民可贷款资本稀少。只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增加可贷款资本和还款资本,切实改善农村金融体系状况,降低风险几率,从而增加农村机构的投入积极性。

结束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要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现阶段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晓灵.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金融,2006 (11) .

[2] 赵欣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北京:价格月刊,2011:1-15.

[3] 刘玲玲,杨思群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段月琴.试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3 (01).

[5] 历年涉农中央一号文件

作者简介:安斌卫(1985—),男,汉,河北灵寿人,在读硕士,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作者:安斌卫

第三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做好农村工作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总方略、总要求和总目标,全方位推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主渠道和主措施,而农村的创新发展与和谐构建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出发点,也是必须全力攻克的突破点。根据目前新疆经济工作主导思路,结合近几年来笔者工作的实践经验,就新形势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做一简单论述。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民;基础;粮食;结构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精确、精准扶贫,全面惠及14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广袤的农村,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做好农村工作,提高农民素质,稳定农村社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做好农村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农业和农村經济形势变化与农业基础的地位

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大体平衡,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过剩,农业的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疏忽农业、放松农业的倾向。这就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变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能不能变呢?和农村发生的这些积极变化,是否意味着农业基础的地位已经十分牢固?近几年发生的洪涝灾害和严重旱情以及汶川大地震,就暴露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和生态环境不良的问题。抗灾能力低,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对许多仍然是靠天吃饭的地方尤其如此。

农业是稳定民心、安定天下的产业,特别是对我们怎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国情决定了我们稳不住农村这个大头,就会丧失把握全局的主动权,如果不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整个国民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增长。现在,经济生活中困难很多,那天尤其不能出问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尽管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积极的变化,但是,农业基础地位没有变,也不能变。在结构调整中,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适应农业结果调整本身对基础设设施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的的要求,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退更换林合作社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产条件和更大的回旋余地。

二、粮食多与少的关系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这些年来,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连续大丰收。与此同时,国家库存大量粮食,还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增加了财政负担,农民手中粮食也不少,出现了卖粮难(部分地区应用而生出现了订单农业)。现在的问题是粮食是不是真的太多了,粮食生产是不是真的过关了?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目前,粮食总量是不少,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农产品共给充裕的有利条件,发展畜牧业、加快建设小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等,就有了条件和发展空间。但是,这个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的过剩。实际上,我国粮食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品质结构矛盾还很突出,“原”字号很多,转化率低,许多优质专用产品供不应求。长远看,随着人口的增长,让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与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俞巨大的需求力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如果出现反复,闹起饥荒,不仅经济工作的全局陷入被动,还势必引起社会的动荡。当然,强调不能忽视粮食生产,并不是要求不顾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继续意味着追求当前产量的增长,而是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因此,我们一定邀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切忌盲目乐观,防止出现短缺——过剩——短缺的恶性循环。要跳出这个怪圈,要居安思危,着眼长远,坚定不移地把中央关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粮食生产和储备安全。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广度与深度

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强、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提出实施农业及结构调整,不是仅仅解决当前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权宜之计,不是一般的适应性调整,而是要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是一项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就有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问题。

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全面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绝不能简单化处理,把农业结构调整仅仅理解为“调增、调减”和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现在各地流行一个

政策性的口头禅,“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在宏观把握上,也基本是一个套路,即注重在生产环节的品种选择上下功夫,调整粮经作物比例,而且有一哄而起的倾向。不可否认,“什么赚钱就种什么”,是对传统的指令性农业计划体制的一种突破,与“政府要求种仔么就种什么”和“我种什么就卖什么”相比,是一大进步。什么赚钱和什么不赚钱,这完全是由市场决定的。但市场的发展趋势如何?单靠经验估计和眼前销售需求是靠不住的。如果现在这种做法不改变,要不了多久,又会形成产业结构雷同、趋同,造成新的积压和买难,结果是,“你也调,我也调,调来调去卖不掉”,群众就会吃苦头。因此,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广度和深度的关系,立足于在国民经济全局当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站的高一些,看的远一些,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

把市场需求与本地优势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同时发展多种经营转变,由一般粮食品种向优质,专用品种转变,由单纯注重产量向提高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农民自愿与政府引导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业结构调整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在结构调整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是包办代替?还是无所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工作对象是千家万户,各地发展又很不平衡,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发挥农民和政府两个积极性,政府和农民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要尊重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放手发动农民群众去实践、去创造、发挥自主性,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去引导农民,避免盲目性。

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从包产到户到发展乡镇企业,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哪一项不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有些在上面觉得很难处理,一筹莫展的问题,在基层都找到了办法,找到了答案。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工作,最关键的就是抓“一个基础,三个体系”即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農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要把产地(如大米、菌草、蔬菜)批发市场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加投入,重点扶持,逐步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各地的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气候信息、中产长期市场预测,使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健全劳动力转移市场,强化服务。总之,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一定不能刮风、搞大呼隆,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引导,闯出新路。

五、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到96年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十几倍。但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呈U型状,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因素很多,有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持续走低的问题,有农民负担沉重的问题。单靠农产品产量、提高价格、靠外延性扩张来增加农民收入,效果不明显。减轻农民负担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增收。目前,各地村提留、乡统筹都能控制在规定的限额里,但实际上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不少,隐性负担不轻,甚至虚抬农民人均纯收入,强征强收,农民叫苦不迭。农民收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在当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减轻农民负担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这是主要途径,二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重要渠道,三是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这是重要保障。与此同时,要树立减负也是增收,减负就是增收,减负才能增收的思想,坚持多予少取,杜绝各种不合理开支。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农民监督卡,预决算专项审计制度,努力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作者:郭智岭

第四篇: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浅析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升级,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弄清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基于此,分析了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主要表现,针对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详细论述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策略。

关键词 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支持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发展问题,而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对支持和维护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任务艰巨,农业供给质量仍有待提高,农村金融显然不足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体系,深入实施农业转型,对于农村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主要着力点

1.1 提高对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投资

我国农业投资能力相对较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发展。村民看不到收益,不愿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项目发起人可以通过农村金融获得启动资金,当项目显示出特定的收益时,村民的投资将变得活跃。现代农业发展中缺少专业农民,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尽人意,也使我国的农产品营销模式相对落后。因此,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为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投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1]。

1.2 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并完善农业巨大灾害风险分散的相关机制,提高我国农村产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并使相关机制成为保护农民收入的有效对策。此外,需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来提供更多现代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资金支持,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及收入[2]。

1.3 农村金融服务有助于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在市场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为了有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以提高农村生产率。我国农村金融主要服务于当地农业的发展,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并有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3]。

2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虽然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农村金融机构职能定位不明确,经济市场缺乏有效有序的竞争,存在信贷结构单一、延伸不足、金融边缘化等问题。目前农村信用社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我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领域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实际上只从事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没有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民间金融多处于地下和半地下状态,未能获得公开的法律地位;而农村保险发展滞后,未能发挥应有的农业保护作用。

2.2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效率不高

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的普遍问题是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借贷能力减弱,资金配置效率不够高。政府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政策扶持不足,导致农村金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我国金融机构对风险规避的审批程序非常严格,削弱了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4]。

2.3 农民难以获得银行信贷

我国农民的还款能力普遍较差,农村信用环境恶化,经常发生欠债现象。除了农村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外,没有其他工业项目的支持,金融机构也无法投资。此外,农民的贷款额通常较小,大规模的贷款会给银行带来更高的管理成本,银行更倾向于为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不愿提供贷款,使得农民的贷款更加困难。

2.4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和金融产品较为落后

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不足直接削弱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创新动力。表面来看,我国农村具有各种正规和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已形成相对完整的金融体系,然而现在已演变成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苦撑的局面,本应具有竞争力的金融市场陷入了垄断,导致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建设进展缓慢,缺乏促进金融机构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制約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5]。

3 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

3.1 强化对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保障支持

1)政府部门应继续扩大对农业的支持,进一步完善有关农业的金融优惠政策,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展多种农业支持活动,积极探索形成由政府领导的担保公司,为村民贷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2)要积极推进农村风险补偿改革,加快农业保险的推广,通过农业保险和农村信用相结合,降低农业产业和金融机构的风险,提高效率和效益。3)要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促进农民、涉农企业和农村合作社之间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在农村建立更好的信用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优化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层次

1)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通过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并完善相关规定,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2)要积极推进农村风险补偿改革,加快农业保险的推广,通过农业保险和农村信用相结合,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提高效率和效益。3)要全面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动态监管,对重点领域风险的预防和控制,避免发生金融风险问题,有效维护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

3.3 实行新型担保体系

对于农村村民的大额贷款,可以建立村集体担保的担保体系。村集体不仅拥有土地等资产,具有较强的担保能力,也方便内部审核,可以较大提升村民的偿债率,降低银行的管理成本。对于小额贷款,可以实行联合信用担保,将子女作为担保方,一般大多数父母不愿连累自己的子女,因此会大大提高偿债率。此外,对于农村企业,可以加快建设政策性支持、市场化运作、专注农业、独立运营的农担公司,帮助农村中小企业克服资金周转问题。

3.4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为了使资金更好地服务农村和村民,金融机构必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完善农村金融产品,扩大助农服务网点。为节省成本,可以依靠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农民中推广金融产品,并以农业援助服务网点为基础,调查当地农民的金融需求,设计金融产品。

4 结语

金融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核心,农村金融体系的规范和有序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增长及农民收入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社会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加快农村金融供给的多元化,逐步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和投资积极性,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 孙言雅.农村金融创新与农村经济实体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2018(16):130-131.

[2] 李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8(26):88.

[3] 张伟民.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5(10):18.

[4] 李秀茹.功能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探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3,35(4):343-347.

[5] 张琳谦.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耦合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3.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周莹 王冠翔 贾丽娜 王亦明

第五篇:发展农村旅游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农村的发展实践证明,多种非农产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注意到,农村旅游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农村一些地区的经济与社会面貌的改善都起到很好地的促进作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的《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标志着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签署的“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现笔者就发展农村旅游,促进徐州农村经济的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旅游总体来说起步较晚,徐州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农村旅游的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村旅游业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1.发展农村旅游业是提升徐州农业产业结构的内在要求。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徐州旅游业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借助丰厚的两汉文化底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徐州更好地抓住旅游业发展机遇,拓宽旅游业辐射范围,整合徐州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市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2.发展农村旅游业是加快徐州城乡互动的必要举措。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处于“以城带乡”阶段。发展农村旅游业,可以提供农民就业的机会,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缓解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通过城市文明向农村的延伸,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农业和农村转型,有利于形成城乡互动发展格局,加快城乡一体化。

3.发展农村旅游业是推进区域合作的客观需要。徐州乃千古龙飞地,历代帝王乡,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五省通衢,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以借助两汉文化的羽翼,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农业生态资源的优势,密切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促进徐州的都市农业接轨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推进区域合作。

4.发展农村旅游业是提升徐州城市品位的重要载体。徐州的两汉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把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可以增强旅游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壮大,并推动徐州向国家级、世界级风景旅游城市迈进。

二、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的优势

农村旅游业顺应人们更加注重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1.资源优势。徐州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江、河、湖、溪、山、林等各具特色,农村地域特色鲜明,苏北民俗、农耕文明、乡野风情保存相对完好,发展农村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十分明显。

2.区位优势。徐州是五省通衢,地处苏、鲁、豫、皖交界,位于长三角北端,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3.经济优势。徐州农村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备发展农村旅游业的经济实力。农村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资金投入机制比较规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合作不断深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旅游业客源市场日益扩展。

4.基础优势。徐州生机勃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态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发展农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鼓楼区的九龙湖农业主题公园、徐州经济开发区的观赏鱼生态示范园、云龙区的亚美花木繁育基地、泉山区的泰山农业生态园等一大批先进的农业旅游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徐州现代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格局,具备扎实的基础优势。

5.城市优势。徐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丰厚的两汉文化底蕴,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刘邦、项羽、张良等。清代文学评论家张竹坡,史学家萧一山,近代书画家张伯英、萧龙士,当代作曲音乐理论家马可,国画大师李可染,均生于斯而成著名大家,睢宁的儿童画更是享誉世界。

三、发展徐州农业旅游的建议

徐州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农村旅游的市场潜力很大,应进一步科学规划,扶持开发,突出特色,策划包装,加强营销,规范服务,提升水平,促进农村旅游健康有序地发展。

1.科学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多方借鉴国外及国内先进地区的都市郊区发展农村旅游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徐州经济发展和资源特色,论证和编制农村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先行,找准农村旅游业的市场定位,有效防止景点的无序开发。

2.突出特色,典型示范。农村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能快速兴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原汁原味的“农”字特色。发展农村旅游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投资者利益与保护资源并重,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当地农民风俗、农业风光、农村风情等特色。

3.加强促销。要加大对农村旅游项目的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开发消费市场。重视农村旅游业项目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强化农村旅游业的整体吸引力,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当前,农村旅游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游客需求,因此,宣传促销的重点应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特别是做好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促销,不断提高农村旅游在区域旅游市场的占有率。

4.主动服务。各级相关管理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主动做好协调,为农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培育农村旅游业龙头企业,提高农村旅游业从业者的组织化程度,建立行业商会,发挥行业商会的行业自律和中介推销作用,推动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很多事情有待理顺和规范,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形成合力,主动帮助农村旅游从业人员解决好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推动农村旅游健康发展。

作者:张健

上一篇:美术核心论文下一篇:马克思中国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