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2023-0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现代生活产生了一种新的需求趋向,那就是对低温冷冻品的需求。需求的产生就会带动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过程中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低温产品它不同于一般的常温产品,它对温、湿度的要求极高,不恰当的温、湿度轻则会使低温产品营养流失,重则造成变质、腐蚀。因此,如何保证低温冷冻品的安全、营养成了冷链物流建设中的一大难题。而电子商务技术与冷链物流的结合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将重点讨论电子商务三大技术在冷链物流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应用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冷冻冷藏食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让人们对食品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与卫生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肉类食品、豆制品、乳制品及水产品等低温食品,在非冷链条件下储藏、运输和销售现象十分严重,导致这些食品的营养成分流失,甚至出现变质。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为冷链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革。

一、冷链物流概述

冷链物流,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冷链物流需求者与供应者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而在冷链物流服务价格和交易数量达成的共识。它不仅涉及到冷链物流技术、成本、运作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同时也涉及到冷链物流产品的供应商(如农户)和需求者(包括生产商、销售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而从狭义上来说它是指将冷冻冷藏类食品始终放在合理的温、湿度环境中,这里合理的温、湿度环境是指能够保证食品最佳品质和安全的环境,这一过程要一直持续在生产、贮藏、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

冷链物流是在科技的进步和制冷技术的发展中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冷链是由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及冷冻销售四方面组成。严格来说,一个完整的冷藏链还要加上原材料的采购。

二、电子商务平台理论及其特点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企业或者个人提供一个交易平台以完成企业间的商务活动。这个平台能提供完善的网络资源、网上支付安全、信息安全保障以及有效的管理机制。它和供应链管理的整合,为供应链带来了新的变革。其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物流信息化

物流的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对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活动进行处理,包括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分析等等。这将对货物货物流通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

(2)信息自动化

信息传递的自动化表现为节省人力、提高劳动生产力、扩大物流作业能力、降低物流差错率等。采用的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导向车、自动存取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先进技术,有效节省了冷链物流运作过程中的人力、物力,降低了流通环节的出错率。

(3)管理柔性化

根据消费者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物流配送中心要灵活组织实施物流作业。管理的柔性化大大改变了企业的管理观念,从而实现了提高顾客满意度、平衡整年度的生产工时、降低原材料库存数量、保障产品的质量等。

三、电子商务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与冷链物流的结合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因在于冷链物流本身的特殊性。冷链物流与一般常温物流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对技术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对冷冻冷藏以及运输过程中温、湿度的把握。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为冷链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下面主要介绍三种电子商务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包括:地理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系统、无线射频技术。

(一)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哥核心成分,简称3S技术。GIS是一种空间信息系统,以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描述地表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RS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利用地面上空的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来收集地面数据资料,通过传回的数据对地面物体进行识别。GPS是以卫星导航为基础,进行测时和测距的一种技术。

冷链物流对地理信息技术的需求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冷链物流对于时空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在信息传递和商品的流通中,地理信息技术正好能满足冷链物流对时空的这种高要求;其次是冷链物流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原料供应者农户,下至终端消费者,不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跨度都很大,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冷链物流活动,是冷链物流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GIS技是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RS和GPS能有效的分析地面数据,通过三者的结合,可以有效的设计配送路线,在最短时间类给出运输路线模型。

(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冷链物流体系涉及的范围特别广泛:空间上表现为原材料供应地域范围特别广,客户的分布范围也很广,要求具有多样化;时间上表现为不同的原材料加工时间不同,且不同的产成品保质期不同。例如乳制品和肉制品就有着很大的区别。针对以上特点,可以引入SCM系统帮助解决。

所谓SCM,是以信息系统技术为基础,将商品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所有活动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无缝的连接,使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单证流合为一体,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冷链物流组织体系中,供应链主要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加工企业、物流运输配送企业、批发商和销售终端。冷链物流供应链系统,主要以因特网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和条形码技术为中心。

(三)无线射频辨识技术(RFID)

冷链物流对时间及的温、湿度要求严格。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低温冷冻品都有着规定的温、湿度环境。因此,从冷库设备到管理及商品检测来实现冷链物流标准化运作是冷链物流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RFID技术为该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契机。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与传统的磁卡相比识别速度更快、寿命更长、能同时处理多张卡、适用于各种恶劣环境中、难以伪造。这就能有效解决冷链物流标准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结论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冷链物流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各大电商企业也以其先进的技术纷纷把目标瞄准了冷链物流行业。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冷链物流不仅对技术要求高,资金和管理方面更不容忽视,要瞄准市场机会但也不可盲目跟进。如何将电子商务技术与冷链物流完美结合,突破冷链物流发展瓶颈将是冷链物流企业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皱彩颖,石琛.论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三者的关系,发展我国物流产生[J].交通标准化,2007(8):146-150.

[2]鲍长生,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

[3]于珊珊.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

[4]周燕,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5]兰洪杰.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作者:李媛媛

第2篇: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疫苗冷链的定义及特点进行了阐述,针对疫苗冷链中出现的牛鞭效应,供需失衡等关键问题,运用VMI的相关理论,设计一个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优越性,并对疫苗冷链系统VMI运作流程和补库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VMI;疫苗冷链;牛鞭效应

Key words: 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accine cold chain; bullwhip effect

VMI(Vendor Management Inventory)即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通过获取用户的库存数据和负责维持用户的库存水平来优化供应链的运作绩效。VMI关注以最有效率的方法补货,利用先进的数据库和信息处理技术,保证实时监测商品库存水平、预测商品流量,从而有效确定什么时间补货以及补多少,并快速完成补给任务,从而获得较高的用户满意度。

1疫苗冷链物流的特点和要求

1.1疫苗冷链的定义

疫苗的质量与温度息息相关,一些主要的疫苗厂商如葛兰素史克将其定义为“Cold Chain:A set of measures intended to ensure that a given product shall be kept at the right temperature range from its production up to the final user”。国内对疫苗冷链的研究很少,大多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业人员对实践工作的总结:“为保证疫苗从生产单位到基层接种单位的效价而装备的多环节链式冷藏、冷运设备称为冷链(cold chain);而同人员、运转经费、管理措施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称为冷链系统(cold chain system)。”

传统疫苗冷链的定义,多以满足疫苗品质需求的合适的温度环境为定义的核心,关注相应的技术手段、设施设备及配套的运作。本文将其概括为:为确保疫苗从生产到接种全过程温度受控,保证疫苗质量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性措施。

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疫苗冷链进行定义:疫苗冷链,即疫苗冷藏供应链,是连接疫苗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并整合上述组织的技术与运营,形成的疫苗供应网络,并确保疫苗从生产直至消费者接种时,在其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使疫苗始终处于2℃至8℃的温度环境之中,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疫苗的质量。

传统的疫苗冷链定义与本文的定义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2疫苗冷链物流的特点

1.2.1质量是疫苗冷链的首要目标

疫苗冷链的首要目标是保证疫苗的质量,疫苗冷链的目标存在一个严格的最低质量水平约束,在此基础上取得服务水平与成本之间最优的权衡。

1.2.2冷链成本高

疫苗的加工、储存、配送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特殊的冷藏设施,从而导致疫苗冷链很高的投入成本和运作成本,而且这些成本难以在短期内回收。除固定成本外,疫苗冷链的运营成本也很高。

1.2.3质量控制难度大

由于疫苗直接对人体起作用,而且疫苗在控制传染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质量控制要求非常严格。比较重要的是加工过程的3P(Products、Processing、Package)原则和3C(Chilling、Clean、Care)原则以及储运过程的3T(Time、Temperature、Tolerance)原则。要保证疫苗的质量,就必须保证包括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以及接口环节的质量,使疫苗始终处于合适的温度状态下。这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问题,还需要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作为保障。

同时,疫苗在流通过程中,需要经过从生产商、经销商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后到地段医院等多个环节,在这段时间里疫苗要经过多次存储、转运,也给有效的质量控制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1.2.4运营和技术的复杂性

疫苗冷链运营的复杂性体现在运输安排、库存控制等方面。以库存控制为例,疫苗的库存控制有其特殊性,疫苗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如流感疫苗的生产周期在半年左右),生产商无法做到连续的供给,一批疫苗生产完毕后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转移到下游的各个环节,疫苗的需求往往也会因疫情的出现而突发性增长,同时,疫苗产品均具有一定的保质期(最长为2年,最短为6个月),从生产商到地段医院之间存在相当多的流通环节,这些因素给有效的库存控制带来了难处。

1.2.5设施设备的专用性

由于特定的温度范围,以及避免不同类型货物之间的相互污染,疫苗冷链所需的冷库、冷藏车等主要的设施设备均只能用于疫苗及其他一些无毒生物制品,不能和普通的食品(奶制品、水果、蔬菜、肉类等)冷链的设施设备共用。

1.3国内疫苗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疫苗的流通和零售一直由疾控预防控制机构(CDC)垄断,中国的疫苗供应链结构如图2所示。

尽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至今仍然是疫苗流通的主渠道,但本文认为,随着厂商分销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厂商的冷链运作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疫苗流通渠道将逐渐演变为以厂商为主体,简化中间环节,直接覆盖销售终端的新格局,如图3所示。

1.3.1渠道库存激增

当前的疫苗冷链运作模式导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环节的过大库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这一方面,各级CDC通常是尽可能采购疫苗,一般以其库存容量为上限;另一方面,厂商直接客户增加导致渠道库存需求增长。在疫苗流通渠道结构的转变中,伴随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逐级退出疫苗分销,并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接种点的进程,厂商将面临数量众多的直接接种点。相比以往通过省级CDC进行疫苗调拨的模式,厂商面临着更大的渠道库存需求。

1.3.2疫苗冷链中的牛鞭效应

在疫苗冷链建设的厂商主导模式下,将形成更为简化的疫苗供应链结构,厂商将直接面对接种点,这种变革带来的是供应链级数的减小,弱化了牛鞭效应。但是,因需求预测修正产生的牛鞭效应仍然存在。同时,厂商之间的短期博弈,造成CDC向厂商订购量增加,需求信息扭曲,而厂商通常还要考虑优先满足大客户和资信良好客户的订单,造成此类客户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而许多小客户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甚至面临短期缺货的状态。

在VMI模式下,由厂商管理终端结点的库存,厂商能够准确了解各终端结点的库存和需求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作为需求预测的依据,从而减小牛鞭效应。同时,VMI模式下,厂商主动进行分货,通过对各CDC的库存和销售信息的了解,对其订货量、订货周期、配送时间作出决策,避免各CDC进行博弈,有效地降低因CDC自主的采购决策导致的短期供需失衡,减少厂商和小客户的失销损失。

1.3.3疫苗战略储备与有效供给问题

为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高度关注疫苗的战略储备,通常要求省级CDC来进行规划和实施。但是,这种做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过多的储备会因疫苗过期而导致巨大损失,不可能每个省都设立足够应对可能的疫情危机的疫苗存量;另一方面,大多数突发性事件并不是全国性的,当某一区域出现疫情时,该区域的疫苗存量不能满足紧急的需求,必须从其他区域紧急调拨疫苗,这在操作上存在诸多困难,调拨成本也很高。

厂商的疫苗冷链实施VMI,成品库存更多的掌控在厂商手中,即把分散的应急库存集中起来,当某一区域出现突发疫情时,厂商能够通过集中的库存储备向指定区域进行紧急配送,(注:按现有的冷链运输方式,紧急配送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这也避免了从分散的结点回收疫苗和二次运输的时间消耗,并降低运输成本。

2VMI在疫苗冷链配送中的实现方式

2.1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设计

本文设计一种以经销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如图4所示):生产商将取消自己的产成品库存,并可增加应对突发性公共健康危机事件的半成品库存;经销商作为供应链上最主要的存储结点,承担“蓄水池”和调拨配送中心的职能;CDC的采购部门与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销售部门共享疫苗终端需求信息,CDC保持较低的库存水平,经销商的物流部门负责CDC的库存控制。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1)疫苗生产商的成品库存都转移到了经销商的配送中心,使得原本由生产商和经销商构成的局部供应链系统的库存控制问题实际上就转化成了普通企业的库存量控制问题。

(2)从供应链整体看,减少了库存点和相应的仓库设立费及仓储作业费,从而降低了供应链系统总的库存费用。在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工作效率。

(3)供应链结点企业间衔接更加紧密,加强企业间信息的共享与实时传递,生产商和经销商通过了解CDC每日销售信息,可以进行更为准确的生产和供应计划,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

(4)经销商(以及生产商)对CDC的库存进行管理,降低了CDC的平均库存量,并且使得有计划的小批量、多批次配送模式得以实现。

(5)整个供应链系统更具协调性和敏捷性。基于VMI的疫苗冷链系统运作模式增强供应链结点企业间紧密性,也提高了其整体的协调性和敏捷性,对市场需求更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同时,经销商的库存蓄水池能够更加有效的应对因局部区域发生突发性疫情产生的紧急需求。

2.2疫苗冷链VMI运作流程

疫苗冷链系统的VMI运作流程如图5所示:

(1)CDC将库存余量与日销售量等信息传递给经销商;

(2)经销商对收到信息进行有效性确认,并传递给生产商;

(3)经销商的VMI预测系统对CDC的需求进行预测;

(4)生产商对CDC的需求进行策略性评估,如策略性的增加或减少供给,或者当供应不足时进行策略性的调剂等;

(5)经销商根据VMI预测系统提供的预测需求量、预先为该CDC确定的补库策略(安全库存量、配送提前期、客户服务水平等)以及生产商的策略性评估建议,计算出原始订单;

(6)经销商根据库存管理系统确认实际库存量,以此修正原始订单为实际可以出货的订单,根据运输管理系统确定是否可能实现经济的运输安排,同时对该订单对应的库存进行锁定。产生修正订单后传送给CDC;

(7)CDC进行原始订单的核对和确认,并将正式订单传递给经销商;

(8)经销商根据收到的正式订单,进行货物准备及配送作业,同时把发运信息传送给CDC,以便其进行验收准备,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生产商存档;

(9)CDC依据供应商提供的发运信息,待疫苗到达后进行验收和入库。

2.3基于VMI的疫苗冷链补库策略

在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下,疫苗厂商不再是被动地按照CDC的订单发货和补充订货,而是根据自己对众多CDC需求的整体把握,主动安排合理的补库作业,既满足CDC销售的需求,同时也使自己的库存管理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供应链上供需双方的成本降低。在整合发货的概念之下,疫苗冷链系统面向接种点(CDC)的补库有三种策略,并且对应不同的CDC。

(1)基于时间的补库策略。即为CDC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补库间隔期,这种策略注重的是达到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和配送规模效益的均衡。通常,对于需求平稳,且需求量不大的的CDC采取这类策略。

(2)基于数量的补库策略。当某一结点的库存达到库存下限时,立即对其进行补库运输。在这种策略之下,顾客的服务水平能够得到保证,尤其是当疫苗在某一特定时间地点出现大规模需求时,这种策略能够及时配送,但由于对各个CDC配送的时间是随机的,可能无法取得配送的规模效益。通常,对于需求量大的重点CDC,采取这类策略。相比基于时间的配送策略可以获得较高的服务水平,且由于结点需求量大,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

(3)基于时间和数量的混合发货策略。即上述两种策略的综合,对配送区域内的CDC库存进行动态跟踪,当CDC的库存余量达到补库点时,或达到配送间隔期时,即对CDC进行配送补库,并以每次配送决策后为时间零点,进行下周期的决策。通常,对于当前虽然需求量不大,但被厂商视为重要的CDC结点,可以采取此类策略,以尽量降低其缺货率,保证此类客户获得较高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Gerber, N. Objective Comparisons of Consignment, Just-in-time and Stockless[J]. Hospital Material Management Quarterly, 1991,13(1):10-17.

[2] 鲍尔索克斯,克劳斯. 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 林国龙,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 刘丽文,袁佳瑞. VMI环境下的库存与发货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3,11(5):31-36.

[4] 王凌云. 疫苗与冷链[J]. 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2):2-3.

作者:唐 燕 朱海燕 罗 齐

第3篇:6西格玛管理在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广泛影响,农产品冷链物流再一次被列为2010年农产品市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研究中发现,冷链物流行业越来越多地转向关注顾客满意度和产品过程管理。通过对6西格玛管理方法的阐述,深入分析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方法——将6西格玛管理方法应用于我国的蔬菜冷链物流行业,达到降低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同时也有效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6西格玛 6西格玛管理 蔬菜冷链物流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环境之下,我国蔬菜冷链物流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此时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 。如何提升过程的质量,以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从而成为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而6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和管理战略,在满足顾客需求以及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方面,具有其独到之处,是提高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6西格玛管理方法的概述

6西格玛管理法最早是由摩托罗拉公司的比尔•史密斯在1986年提出的有关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该理念的应用,有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产品及流程的缺陷次数,从而防止了产品变异,进而提升产品的品质。通过多年的持续改善和发展,而今已经演变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和提高企业绩效的系统“方法论”。

1. 6西格玛管理的定义

西格玛是希腊字母σ的中文译音,统计学上是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即数据的分散程度。σ作为品质的统计尺度,都可表示任何一个工作程序或工艺过程。1σ可以解释在每100万次机会中有691500个出错的机会,而6σ则表示为每100万次机会中只有3.4个出错的机会。当企业不断追求产品品质改进,达到6σ程度的时候,其绩效就几近于完美地达成顾客要求。作为产品或服务业绩的一个统计量,6西格玛管理方法以其精确的数据为基础,以科学的工作程序为模式,分析和改进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关键因素,达到了更高的产品质量水平,提高了顾客满意度;持续进行流程改进,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与生产周期,它是以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和企业战略工具。

2. 6西格玛管理的特点——强调系统的质量持续改善过程

为了适应各种经济形式的需要,6西格玛已经被抽象化,不再强调其统计学意义,而更多的是强调系统的质量持续改善的过程。6西格玛管理,已经拥有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经过企业成功实践的工具和方法,即6西格玛改进方法 DMAIC 和6西格玛设计方法 DFSS。这套管理方法有助于将理念变为行动,将目标变为现实。

6西格玛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真正站在顾客的角度,从满足顾客需求出发;第二,强调团队的整体合作,动员组织各层、各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第三,其实施的过程主要在向顾客传递价值,强调对关键业务流程的改进,重视影响流程所产生结果的关键因素;第四,强调产品的优质高效,通过不断优化流程,使降低流程的波动性,使产品质量更具稳定性,成本更低,以达到更高的质量目标;第五,以数据说话,依赖严谨的统计技术和方法应用于管理当中,提倡量化管理;第6,强调持续改进,使质量水平不断向6σ或更完美的质量目标接近,从而达成顾客的要求。

二、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管理方法应用——DMAIC流程改进模式

6西格玛管理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系统管理方法。它已经总结了20多年的成功经验,吸纳了近10年来的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满足顾客需求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方面已经上升到一种战略的高度,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DMAIC 流程改进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分为: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五个阶段,它是用于对现有流程的改进的系统方法,包含了项目管理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管理方法等方面。该方法在整个过程都建立在统计技术的数据分析基础上,依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决策,在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产品质量更佳、交货时间更快和经营成本更低的目标,进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达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通过借助6西格玛管理的DMAIC流程改进模式,应用到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管理中去,将所有的重复性活动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并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应用一种新的方法到某一行业的同时,必须先该行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因此以下部分着重分析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所存在的问题,以找到关键因素来进行改进。

1. 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冷链物流已成为世界各国改善农产品流通条件、保障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及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技术。特别是发达国家,其蔬菜冷链保鲜技术已经达到了十分先进的水平。英、美、日、加拿大等国家非常重视蔬菜采摘后处理的各个环节:从采收和田间包装、预冷、清选与杀菌、打蜡到薄膜包装、分级包装,蔬菜始终处于低温状态,从而就形成一条完整的冷链。田间采后预冷,送至冷库,通过冷藏车运输,然后送达批发站冷库,进而到自选商场冷柜,最后到消费者冰箱,形成蔬菜的冷链物流过程(图1)。

在各个环节中,由于处理及时得当,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 1%~2%,这样就保证了蔬菜产品品质,减少了蔬菜的损耗,进一步提升了蔬菜产品的附加值,产生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国果蔬采后加工和流通设施落后,蔬菜冷链物流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而且损耗浪费惊人。2008年有数据表明,按照全国蔬菜的平均价格是每500克7分钱,若按25%的损耗计算,全国范围白白“浪费”蔬菜价值可达122亿元。2009年的山东葱蒜价格暴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蔬菜冷链物流管理不当的问题。根据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2010年3月在武汉白沙洲农贸批发市场所做的调查发现,运输过程中,很多生鲜蔬菜产品直接从进货地的冷库取出上货,途中并没有任何冷藏措施,车体外覆盖两层薄膜再加一层厚棉絮,以控制车内温度。这在很多情况下,导致中间损耗比较大,造成生鲜蔬菜会高温烧坏,若没有保护好的话,整车都会烂掉 。

我国的蔬菜冷链物流企业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较多的:

第一,缺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我国蔬菜品种多、产量大,却存在产销运距长、基础设施落后的现实问题,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行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导致了我国蔬菜冷链物流行业的产贮运销各环节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影响到蔬菜冷链物流企业的统筹规划和发展。

第二,冷链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不足。在我国的冷链物流企业中,原有冷藏设施陈旧老化,并且新的冷链物流设施投入不到位,导致冷库容量不足,技术水平低下,有80%以上的蔬菜采后仍处于现采现运,有的蔬菜在冷库贮存后,基本上是常温运输粗放条件,蔬菜的损耗是相当大的。这样就导致了蔬菜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后劲及支撑力度不足,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三,冷链物流技术水平低、物流专门人才缺乏。现代蔬菜冷链物流体系的建立,必须依靠先进的物流、信息、标准化等技术作支撑,同时也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物流人才队伍去运营管理。目前我国从事冷链物流研究的人才严重匮乏,特别是缺乏那种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第四,蔬菜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管理方法。由于我国的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不同企业或部门之间的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缺乏包装、运输、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的统一标准,同时也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规范蔬菜冷链物流行业,从而导致了冷藏运输率低,损耗大,物流成本较高,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除此之外,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普遍上都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与客户的信息系统兼容,对各个环节不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同时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也存在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支持力度不大,资金和法律上的支持不足等缺陷,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综上所述,现今迫切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到我国的蔬菜冷链物流企业的各个环节当中,以提升我国蔬菜冷链物流的市场竞争力。

2. DMAIC 改进方法在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我国蔬菜冷链物流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从硬件设施技术因素到全民冷链物流意识,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这也成为制约我国蔬菜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对蔬菜冷链物流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将DMAIC 改进方法用于蔬菜冷链物流企业管理过程的分析,发现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消除蔬菜冷链物流流程中的劣质成本,有助于构建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体系。

(1)定义阶段(Define) 在蔬菜冷链物流的6西格玛改进定义阶段,各物流企业必须以现有资源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恰当的方法,以明确问题、目标和流程,从市场中挖掘顾客的潜在需求、获得顾客的潜在期望。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不断调整及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具体实现各环节供应商的协同供货、加工制造商的同步运作、仓储运输部门的有效衔接、销售商的渠道畅通,进而保证合作的上下游节点的系统稳定性,从而保证充足合格的产品供应。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蔬菜冷藏链流程进行优化、确定其过程能力和可靠性的研究。

(2) 测量阶段(Measure) 在蔬菜冷链物流的6西格玛改进的测量阶段,各企业可通过采用顾客调查表、跟踪顾客服务信息、分析竞争对手产品与服务优势等手段,对蔬菜产品的采收、加工、包装、运输、贮存、配送、销售,这一系列完整的供应链流程进行数据跟踪调查,同时在蔬菜采后遇冷、蔬菜产地冷藏、蔬菜冷藏运输、蔬菜销地冷藏、蔬菜零售冷柜及消费者家庭冰箱所形成的蔬菜物流冷链核心流程进行层次分析,以准确理解顾客的不同期望及需求水平,借助关键数据缩小问题的范围,从而得出影响蔬菜冷链物流的关键因素,明确问题的核心所在。

(3)分析阶段(Analyze) 在分析阶段,各蔬菜冷链物流企业必须对蔬菜产品及其冷链物流服务组合进行质量机能展开,通过采用逻辑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等,运用各种有效分析工具,对已经测量并获得的导致蔬菜冷链物流失效的数据和流程图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得出对蔬菜冷链物流过程中有积极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必须改革的因素,并提出初始的改进方案和实施计划。

(4) 改进阶段(Improve) 现代的蔬菜冷链物流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系统高效调控、高新技术储运设施保护条件下的一条龙服务基础之上,因此可以拟定多个改进方案并对关键因素进行讨论分析,在明确每个节点的作用、流程的重点、流程的标准程序之后,从中挑选最佳的改进方案,推出新的蔬菜冷链物流流程,以减少冷链物流过程的缺陷或变异。其中,要特别进行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更多地掌握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促使企业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集约管理型的转变。

这样就能有效保证蔬菜在冷链物流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损耗和污染的降低。

(5)控制阶段(Control) 蔬菜冷链物流流程是由各个子系统组合而成。因而如果某一层次或某一环节发生失效,都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上一级系统的蔬菜产品及其物流服务质量性能的实现,最后导致整个蔬菜产品及其物流服务组合失效,从而导致顾客不满意,甚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在6西格玛管理的最后控制阶段,主要在于:制定过程控制的计划、搜集计划的开发及执行的数据、制作相关的应变计划,并且对影响蔬菜冷链物流质量的因素数据进行不断地控制和改善,及时解决出现的各个问题。同时也要对改进后的蔬菜冷链物流流程进行不断监控和不断改进,针对顾客提出的要求做出灵活调整,进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蔬菜冷链物流流程。

三、总 结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激烈竞争,以及现阶段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的6西格玛管理改进方法,使得蔬菜冷链物流的各环节都能够采用量化管理,以实现规划的布局合理、管理体制的完善,从而具备先进的设施和技术水平,使得我国向具有标准化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迈进。

但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仅给了一个理论方向,是前瞻性的概念设计,由于数据采集的困难 ,未能给出一个案例。毫无疑问,应用6西格玛原理,就能不断改进冷链物流的过程质量,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达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目的。因此,对蔬菜冷链物流的6西格玛管理理论指导与方法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如何在冷链物流过程中获取精准的数据以及具体进行量化分析和管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可选家乐福或者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追踪,以进行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中的DMAIC流程改进。

参考文献

[1]常娥. 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研究[D]. 北京: 北京物资学院, 2006.

[2]杜卫东,魏启文.我国蔬菜水果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14(02):24-32,92.

[3]郭红霞.6西格玛管理在我国农产品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0):147-148

[4]黄利伟.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5]姜军.我国进出口水产品冷链物流的6西格玛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6]刘敏,谢晶,姜利红.基于HACCP体系管理的蔬菜冷链物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机理分析[D].2007,(11):4-6

[7]张健,刘丽欣,励建荣等.我国蔬菜冷链物流模式的适宜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9,30(5):287-290.

[8]张远.6西格玛管理在物流企业中应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

[9]杰夫•坦南特. 6西格玛设计——新产品/新服务完美投放市场[M].吴源俊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石晓欣

第4篇: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疫苗冷链的定义及特点进行了阐述,针对疫苗冷链中出现的牛鞭效应,供需失衡等关键问题,运用VMI的相关理论,设计一个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优越性,并对疫苗冷链系统VMI运作流程和补库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VMI;疫苗冷链;牛鞭效应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06-0014-04

Abstract: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accine cold chain is expati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ullwhip effect and the im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vaccine cold chain, a VMI model is developed with VMI related theory. In this inventory management model, operation processes and supplement strategy are analyzed in the vaccine cold chain system.

Key words: 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accine cold chain; bullwhip effect

VMI(Vendor Management Inventory)即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通过获取用户的库存数据和负责维持用户的库存水平来优化供应链的运作绩效。VMI关注以最有效率的方法补货,利用先进的数据库和信息处理技术,保证实时监测商品库存水平、预测商品流量,从而有效确定什么时间补货以及补多少,并快速完成补给任务,从而获得较高的用户满意度。

1疫苗冷链物流的特点和要求

1.1疫苗冷链的定义

疫苗的质量与温度息息相关,一些主要的疫苗厂商如葛兰素史克将其定义为“Cold Chain:A set of measures intended to ensure that a given product shall be kept at the right temperature range from its production up to the final user”。国内对疫苗冷链的研究很少,大多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业人员对实践工作的总结:“为保证疫苗从生产单位到基层接种单位的效价而装备的多环节链式冷藏、冷运设备称为冷链(cold chain);而同人员、运转经费、管理措施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称为冷链系统(cold chain system)。”

传统疫苗冷链的定义,多以满足疫苗品质需求的合适的温度环境为定义的核心,关注相应的技术手段、设施设备及配套的运作。本文将其概括为:为确保疫苗从生产到接种全过程温度受控,保证疫苗质量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性措施。

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疫苗冷链进行定义:疫苗冷链,即疫苗冷藏供应链,是连接疫苗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并整合上述组织的技术与运营,形成的疫苗供应网络,并确保疫苗从生产直至消费者接种时,在其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使疫苗始终处于2℃至8℃的温度环境之中,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疫苗的质量。

传统的疫苗冷链定义与本文的定义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2疫苗冷链物流的特点

1.2.1质量是疫苗冷链的首要目标

疫苗冷链的首要目标是保证疫苗的质量,疫苗冷链的目标存在一个严格的最低质量水平约束,在此基础上取得服务水平与成本之间最优的权衡。

1.2.2冷链成本高

疫苗的加工、储存、配送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特殊的冷藏设施,从而导致疫苗冷链很高的投入成本和运作成本,而且这些成本难以在短期内回收。除固定成本外,疫苗冷链的运营成本也很高。

1.2.3质量控制难度大

由于疫苗直接对人体起作用,而且疫苗在控制传染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质量控制要求非常严格。比较重要的是加工过程的3P(Products、Processing、Package)原则和3C(Chilling、Clean、Care)原则以及储运过程的3T(Time、Temperature、Tolerance)原则。要保证疫苗的质量,就必须保证包括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以及接口环节的质量,使疫苗始终处于合适的温度状态下。这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问题,还需要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作为保障。

同时,疫苗在流通过程中,需要经过从生产商、经销商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后到地段医院等多个环节,在这段时间里疫苗要经过多次存储、转运,也给有效的质量控制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1.2.4运营和技术的复杂性

疫苗冷链运营的复杂性体现在运输安排、库存控制等方面。以库存控制为例,疫苗的库存控制有其特殊性,疫苗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如流感疫苗的生产周期在半年左右),生产商无法做到连续的供给,一批疫苗生产完毕后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转移到下游的各个环节,疫苗的需求往往也会因疫情的出现而突发性增长,同时,疫苗产品均具有一定的保质期(最长为2年,最短为6个月),从生产商到地段医院之间存在相当多的流通环节,这些因素给有效的库存控制带来了难处。

1.2.5设施设备的专用性

由于特定的温度范围,以及避免不同类型货物之间的相互污染,疫苗冷链所需的冷库、冷藏车等主要的设施设备均只能用于疫苗及其他一些无毒生物制品,不能和普通的食品(奶制品、水果、蔬菜、肉类等)冷链的设施设备共用。

1.3国内疫苗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疫苗的流通和零售一直由疾控预防控制机构(CDC)垄断,中国的疫苗供应链结构如图2所示。

尽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至今仍然是疫苗流通的主渠道,但本文认为,随着厂商分销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厂商的冷链运作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疫苗流通渠道将逐渐演变为以厂商为主体,简化中间环节,直接覆盖销售终端的新格局,如图3所示。

1.3.1渠道库存激增

当前的疫苗冷链运作模式导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环节的过大库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这一方面,各级CDC通常是尽可能采购疫苗,一般以其库存容量为上限;另一方面,厂商直接客户增加导致渠道库存需求增长。在疫苗流通渠道结构的转变中,伴随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逐级退出疫苗分销,并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接种点的进程,厂商将面临数量众多的直接接种点。相比以往通过省级CDC进行疫苗调拨的模式,厂商面临着更大的渠道库存需求。

1.3.2疫苗冷链中的牛鞭效应

在疫苗冷链建设的厂商主导模式下,将形成更为简化的疫苗供应链结构,厂商将直接面对接种点,这种变革带来的是供应链级数的减小,弱化了牛鞭效应。但是,因需求预测修正产生的牛鞭效应仍然存在。同时,厂商之间的短期博弈,造成CDC向厂商订购量增加,需求信息扭曲,而厂商通常还要考虑优先满足大客户和资信良好客户的订单,造成此类客户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而许多小客户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甚至面临短期缺货的状态。

在VMI模式下,由厂商管理终端结点的库存,厂商能够准确了解各终端结点的库存和需求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作为需求预测的依据,从而减小牛鞭效应。同时,VMI模式下,厂商主动进行分货,通过对各CDC的库存和销售信息的了解,对其订货量、订货周期、配送时间作出决策,避免各CDC进行博弈,有效地降低因CDC自主的采购决策导致的短期供需失衡,减少厂商和小客户的失销损失。

1.3.3疫苗战略储备与有效供给问题

为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高度关注疫苗的战略储备,通常要求省级CDC来进行规划和实施。但是,这种做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过多的储备会因疫苗过期而导致巨大损失,不可能每个省都设立足够应对可能的疫情危机的疫苗存量;另一方面,大多数突发性事件并不是全国性的,当某一区域出现疫情时,该区域的疫苗存量不能满足紧急的需求,必须从其他区域紧急调拨疫苗,这在操作上存在诸多困难,调拨成本也很高。

厂商的疫苗冷链实施VMI,成品库存更多的掌控在厂商手中,即把分散的应急库存集中起来,当某一区域出现突发疫情时,厂商能够通过集中的库存储备向指定区域进行紧急配送,(注:按现有的冷链运输方式,紧急配送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这也避免了从分散的结点回收疫苗和二次运输的时间消耗,并降低运输成本。

2VMI在疫苗冷链配送中的实现方式

2.1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设计

本文设计一种以经销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如图4所示):生产商将取消自己的产成品库存,并可增加应对突发性公共健康危机事件的半成品库存;经销商作为供应链上最主要的存储结点,承担“蓄水池”和调拨配送中心的职能;CDC的采购部门与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销售部门共享疫苗终端需求信息,CDC保持较低的库存水平,经销商的物流部门负责CDC的库存控制。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1)疫苗生产商的成品库存都转移到了经销商的配送中心,使得原本由生产商和经销商构成的局部供应链系统的库存控制问题实际上就转化成了普通企业的库存量控制问题。

(2)从供应链整体看,减少了库存点和相应的仓库设立费及仓储作业费,从而降低了供应链系统总的库存费用。在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工作效率。

(3)供应链结点企业间衔接更加紧密,加强企业间信息的共享与实时传递,生产商和经销商通过了解CDC每日销售信息,可以进行更为准确的生产和供应计划,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

(4)经销商(以及生产商)对CDC的库存进行管理,降低了CDC的平均库存量,并且使得有计划的小批量、多批次配送模式得以实现。

(5)整个供应链系统更具协调性和敏捷性。基于VMI的疫苗冷链系统运作模式增强供应链结点企业间紧密性,也提高了其整体的协调性和敏捷性,对市场需求更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同时,经销商的库存蓄水池能够更加有效的应对因局部区域发生突发性疫情产生的紧急需求。

2.2疫苗冷链VMI运作流程

疫苗冷链系统的VMI运作流程如图5所示:

(1)CDC将库存余量与日销售量等信息传递给经销商;

(2)经销商对收到信息进行有效性确认,并传递给生产商;

(3)经销商的VMI预测系统对CDC的需求进行预测;

(4)生产商对CDC的需求进行策略性评估,如策略性的增加或减少供给,或者当供应不足时进行策略性的调剂等;

(5)经销商根据VMI预测系统提供的预测需求量、预先为该CDC确定的补库策略(安全库存量、配送提前期、客户服务水平等)以及生产商的策略性评估建议,计算出原始订单;

(6)经销商根据库存管理系统确认实际库存量,以此修正原始订单为实际可以出货的订单,根据运输管理系统确定是否可能实现经济的运输安排,同时对该订单对应的库存进行锁定。产生修正订单后传送给CDC;

(7)CDC进行原始订单的核对和确认,并将正式订单传递给经销商;

(8)经销商根据收到的正式订单,进行货物准备及配送作业,同时把发运信息传送给CDC,以便其进行验收准备,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生产商存档;

(9)CDC依据供应商提供的发运信息,待疫苗到达后进行验收和入库。

2.3基于VMI的疫苗冷链补库策略

在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下,疫苗厂商不再是被动地按照CDC的订单发货和补充订货,而是根据自己对众多CDC需求的整体把握,主动安排合理的补库作业,既满足CDC销售的需求,同时也使自己的库存管理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供应链上供需双方的成本降低。在整合发货的概念之下,疫苗冷链系统面向接种点(CDC)的补库有三种策略,并且对应不同的CDC。

(1)基于时间的补库策略。即为CDC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补库间隔期,这种策略注重的是达到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和配送规模效益的均衡。通常,对于需求平稳,且需求量不大的的CDC采取这类策略。

(2)基于数量的补库策略。当某一结点的库存达到库存下限时,立即对其进行补库运输。在这种策略之下,顾客的服务水平能够得到保证,尤其是当疫苗在某一特定时间地点出现大规模需求时,这种策略能够及时配送,但由于对各个CDC配送的时间是随机的,可能无法取得配送的规模效益。通常,对于需求量大的重点CDC,采取这类策略。相比基于时间的配送策略可以获得较高的服务水平,且由于结点需求量大,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

(3)基于时间和数量的混合发货策略。即上述两种策略的综合,对配送区域内的CDC库存进行动态跟踪,当CDC的库存余量达到补库点时,或达到配送间隔期时,即对CDC进行配送补库,并以每次配送决策后为时间零点,进行下周期的决策。通常,对于当前虽然需求量不大,但被厂商视为重要的CDC结点,可以采取此类策略,以尽量降低其缺货率,保证此类客户获得较高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Gerber, N. Objective Comparisons of Consignment, Just-in-time and Stockless[J]. Hospital Material Management Quarterly, 1991,13(1):10-17.

[2] 鲍尔索克斯,克劳斯. 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 林国龙,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 刘丽文,袁佳瑞. VMI环境下的库存与发货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3,11(5):31-36.

[4] 王凌云. 疫苗与冷链[J]. 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2):2-3.

第5篇:温度记录仪在疫苗冷链管理中的应用

在疫苗、菌苗等生物制品从制药厂成品仓库发运,到给有关人群接种的冷链储运过程中,通过对其所处环境温度的监测记录,

可以确认其质量,保证免疫接种效果。智能温度记录仪方便、可靠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冷链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是保证疫苗、菌苗质量,搞好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环节。以前,由于技术手段和财力的限制,缺乏在疫苗的运输、储存等复杂环境中对冷链进行方便有效监测的设备。因此,对于在常温下储运菌、疫苗和将失效的菌、疫苗用于接种的违规行为缺乏监督和判别的依据,Dickson的智能温度记录仪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

不同的疫苗、菌苗对于储运环境温度有不同的要求。要确保菌、疫苗在储运过程中的安全,必须对储运过程中的环境温度进行全过程的检测记录,而且应该是全自动的检测记录,不应有任何的人为因数,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DICKSON研发的智能温度记录仪集合了温度传感技术、计算机通讯技术、固态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手段,针对冷链系统设计,合理地解决了在冷藏储运过程中的温度记录问题。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将它放在冷车、冷库的任何角落,它便可以自动帮您记录环境中温度的变化,并可下载至电脑中进行数据分析和存档。

2、智能温度记录仪(sp100)简介: (1)技术参数:

◆测量范围: -20℃~70℃ ◆精 度: ±0.5℃ ◆记录容量:32,000组

◆记录间隔: 10秒~24小时连续可调 ◆通讯接口: RS-232或USB ◆软 件:英文版本 (2)功能及特点:

1、本产品具有体积小,外型美观,操作简单,性能可靠,价格实惠,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2、主要功能为:它可以全程跟踪记录运输和储存仪表的冷车、冷库中温度的变化。记录时间长:15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可记录长达5个多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3、整机功耗小:记录仪整机使用内置高能锂电池供电,电池寿命长(视使用情况可达一年以上)。

4、软件功能强大,数据查看方便,可将记录仪的保存的数据任意转换成图表形式、WORD或EXCEL文档查看、并可将图表或报表打印出来,也可将数据保存为Access格式,数据库可以保存几年的数据。

5、记录时间间隔从10秒至24小时任意连续可调,十分方便。

6、记录温度数据无法修改,能在疫苗出现问题时提供强有力的调查证据及索赔证据。 (3)使用方法:

1、用随机附带的通讯数据线将记录仪与计算机的串行口相连接。

2、在计算机上运行记录仪应用程序,设置好用户名、标题、启动时间、记录周期、停止方式等参数。

3、设定完成后脱开记录仪与计算机的连接,将记录仪置于冷车、冷库任意角落。

4、检测完毕后,再将记录仪与计算机连接,运行记录仪应用程序,将记录数据下载到计算机内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打印

5、随机附件:

数据连接线、应用软件、备用电池。

第6篇: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提要]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越发?l繁,不同区域间的货物交换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物流产业,并为此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受此大环境的影响,物流管理作为提升服务品质的有效手段,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代物流管理的本质目标是借助全部物流信息功能,加强内部协调控制,从而降低物流服务总成本,在此过程中物流信息技术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在对物流信息管理作出简要分析与概述基础上,重点就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管理应用

基金项目:2015~2017年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课题:“一呼百应B2B移动电子商务大数据实时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平台建设”(项目编号:201604010103)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7日

一、物流信息管理概述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物流行业的战略布局越发复杂,并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流本身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本节主要从涵义与现状两个方面探究了物流信息管理,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涵义。不同国家对物流的理解和定义存在差别,就我国的市场经济布局来看,物流既是让物品流通起来,以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方式满足两地间的供求关系。由此延伸,物流管理就是指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设计、组织、指挥、协调以及控制,使之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新时代,随着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技术融入推动其现代化发展。如果没有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持,物流产业现代化建设将成为一纸空谈,进而限制了其最终发展层次。综合来讲,物流信息有着十分明显的广泛性、复杂性以及实时性等特征,并随着市场经济变化不断更新,这就奠定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牵涉到了加工、包装、运输、装卸、存储等多个环节的设计与控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物流信息管理还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对其提出了较高的质量要求。

(二)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物流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根本性体现,同时还带动了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时至今日,受物流行业的影响,物流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在科技领域引发了剧烈动荡。究其根本,物流信息技术万变不离其宗,即仍以通信、软件以及业务管理为主,现已涵盖了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极大程度地改善了物流信息管理环境,对推进企业全面效益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注入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越发丰富,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本文以物流产业发展为立足点,着重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并相对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网络时代,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人员工作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服务结构优化,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对其健康持续发展大有裨益。现阶段,常见的物流信息技术包括条码技术、RFID技术、EDI技术以及GPS技术等,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策略表述如下:

(一)条码技术。条码技术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自动采集、输入单元技术,其一经问世快速在物流管理领域应用普及,极大限度地提升了物流效率及准确率。常规来讲,条码技术实现了信息自动扫描设计,相较于传统键盘录入数据的方式,其工作速率提高了五倍不止,尤其是二维条形码的应用更是承载了数千字符信息,并具有一定的自动纠错能力,因而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且廉价实用的基础信息技术支持。简单而言,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物品标识与描述方法,同时相关企业可借助自动识别技术、POS技术、EDI技术等,准确掌握物流产品在供应链上的位置,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出即时反应。例如,在物流产品的收货仓储环节,工作人员可利用手持终端设备,自动扫描和录入相关数据信息,并根据种类划分归置到指定区域,如遇需求情况时可快速、精准的查询到。如此,既有效降低了人工投入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准确性,同时还满足了用户的即时查询服务需求。

(二)RFID技术。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简称,它是一种基于无线电广播通信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可被应用于各种恶劣环境中。相比于条码、Q码等扫描识别技术,RFID表现出了明显的特性优势,包括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隐蔽性增强以及记忆容量大等。此外,RFID属于非接触式无线通讯技术,可将芯片、点线等封装在塑料壳等容器中,因而可免受污染和腐蚀,环境适应性更强,同时还可利用无线射频读写器任意增加、删除、修改存储信息,操作性及应用性便捷。现实生活中,RFID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物流管理的仓储、运输等环节。以物流运输管理为例,企业可将电子标签嵌装到货物运载设备中,并通过RFID技术对相关车辆进行扫描,进而实现不停车监控,大大提升了配送速度。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越发激烈的物流行业竞争,谁能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就越能获得消费者认可,进而占据竞争主动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

(三)EDI技术。通俗来讲,EDI是一种基于电子数据交换的新型技术,它可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按照协议完成贸易、运输、保险、银行以及海关等行业信息的交换与处理全过程。综合而言,EDI技术最大的特点优势就是实现了信息数据无纸化和标准化,现已普遍应用于物流管理领域。在EDI技术的应用初期,其主要服务于美国企业间的业务贸易,但随着后续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它的技术结构更加纯熟,相对成本投入也降低到了一定水平,使得小型企业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全球物流EDI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其反应能力,同时还有效避免了信息重复,为其核心竞争力提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需客观提出的是,互联网EDI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也使得相关企业面临着愈发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此外,电子单证的盛行,也导致物流相关企业缺乏纸质单证,一旦遇到法律纠纷则很难处置。因此,企业不单要充分发挥EDI技术应用的便捷性、高效性,同时也需关注其可能引发的信息安全事故,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方案。

(四)GPS技术。GPS的英文全称是Global Positon System,翻译成中文即为全球定位系统,它同时可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在物流信息管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物流管理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商业数据信息都涉及地理位置因素。而GPS与GIS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对物流车辆的实时调度与跟踪、最佳运输路线导航等,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全面的查询服务,使之对自己的货物动态有精准的了解。GPS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还为车辆考核提供了必需的信息依据,对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有着显著功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企业可以软件工程理论为指导,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尽可能发挥GPS/GIS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监控和管理功能。此外,还需逐步丰满大众信息服务页面,通过GIS方式更加形象全面地展示相关数据信息。未来随着科技发展,GPS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还需深入探讨,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其服务功能。

三、结语

总而言之,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和必要。相信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的功能将越发完善,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地位越发坚实。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业界学者持续关注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并结合物流管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应用建议。同时,企业自身也需加强物流信息技术引入与建设,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总结更多有效应用策略,从而改善物流管理环境,从根本上控制总成本投入,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综合竞争力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轩慧慧.试论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6.5.

[2]李凤梅.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6.5.

[3]蔡利华.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商,2016.33.

[4]向军.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4.

第7篇: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天 津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学 院

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完成期限:2016年1月8日 至 2016年4月20日

学习中心:嘉兴 专业名称:物流管理 学生姓名:刘必贵 学生学号:132092293013 指导教师:蔺宇

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需要,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从而实现降低最终成本,获得最大利润。物流行业也不例外的使用了很多物流方面的信息技术,提高物流效率。信息化技术是现代物流的核心技术,依靠数据信息作为基础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物流解决方案。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业的运用,使分散的货运、储存、装卸、包装、信息管理等运行模式进行完善整合,是现代化运作的复合型产业,是现代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使用的概况

(一)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是根据某条码规则,由具有一定规律的粗细线条、空和相应的数字组成的一组识别图形符号,一般用于货物的分拣和运输。要使货物自动分拣到不同的运输机上,就要把条形码标签贴在货物上,并在每个分拣点装一台条形码扫描器。例如,在仓储配送过程中,拣货员在空箱上贴上条形码标签,然后用手持式扫描器识读,根据标签上的信息,计算机发出拣货指令。装满货物的纸箱封箱后运送到自动分拣机,在全方位扫描识别纸箱上的条码后,计算机指挥拨叉机把纸箱拨入相应的装车线,以便集中装车运往零售店。运送货物通道,可快速地采集货物上的条形码标识符、货物的实际尺寸和重量等信息,这个过程不需要人工操作。运送货物过程中的称量可使信息系统保持很高的通过能力,实时提供重量信息,检验重量误差、重量范围。称量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可用于生产总结、效率报告、质量控制、发运单的生成,还可为快递公司制作专用单据。

(二)EDI技术

EDI是计算机技术与远程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可用于电子计算机之间传递商业信息。物流EDI是指货主、承运业主,以及其他相关单位之间,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物流作业活动的方法。物流企业的配送中心采用EDI技术可快速地传输数据,接收出货单,降低成本。采用EDI技术并与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集成,可改善接单、配送、催款等作业流程。采用EDI 技术还可进行企业流程再造。

(三)GPS技术

GPS在物流企业的运输管理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车辆和货物的管理和调度。例如,GPS为汽车、轮船等运输工具的导航定位提供了具体的实时的定位,驾驶员可随

第 1 页 (共7页) 时知道自己的具体位置。通过车载电台,还可将GPS定位信息发送给调度指挥中心,该中心可根据屏幕电子地图的显示,及时掌握各个车辆所在的具体位置。

(四)GIS技术

GIS技术,中文名称为地理信息系统,是所各种地理位置的信用和有关视图结合起来,并把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种应用结象、CAD技术、遥感技术、GPS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在物流领域中主要提供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1]。

(五)RFID技术

RFID技术即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现在比较流行的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发射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应用于各种恶劣工作环境。在物流领域中已经有一定范围的应用,如电子收费系统(ETC)、产品标识、物流标签等,未来会成为主流标识技术[2]。

(六)计算机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领域也较广泛的使用了该项技术,真正得将物流与信息流结合起来,在局域网和互联网为物流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实时信息。

二、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物流企业还处在相对比较原始、低级的阶段。据统计,己经实施或是部分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只占了21%,全面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只有10%。

(一)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物流设备落后

信息技术和物流设备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方面的应用不仅比较少,而且应用层次较低。根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2002年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订单管理、货物跟踪、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等物流服务系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而且,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实用的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在中国物流企业的应用也不理想。另外,多数国内物流设备也都比较陈旧,包括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在内的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

第 2 页 (共7页) 不多。与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物流管理自动化相比,差距很大:

(1)多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效率低下。受传统观念及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这些物流公司日常业务操作大多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层面上,最大问题就是效率低下,差错率高。使操作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的主要精力都牵涉在繁杂的单证制作与整理等事务性工作上,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由于差错率高,货物错投的现象不仅增加了物流企业本身的纠错成本,也给客户带来了无法估算的损失。比如生产线上需要的配件,可能会因物流公司的漏运或错运造成整个生产线停工待产;商场黄金周所需的商品却在节后运达,错过最佳的销售时机。

(2)相关部门间工作不协调,沟通困难,信息资源共享困难。沟通手段落后,同一业务部门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不协调,部分工作环节存在重复劳动等问题。信息共享不及时、不充分,既无法与合作伙伴建立有机的信息共享系统,也不能与客户自有的信息系统做到有效沟通,影响了工作开展,降低了客户服务水平,不能更大程度的赢得客户的信任。

(3)业务跟踪手段落后,企业经营风险大。缺乏有效的业务跟踪统计工具,无法对每一票业务进行监督,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大大增加了财务管理风险。业务跟踪手段的落后,也造成了客户数据库的缺失,不仅不利于提供个性化的客户服务,而且因业务人员跳槽带走客户资源的现象更是屡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企业自主网站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且缺乏信息交流平台

当前我国的很多物流企业在网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拥有自己的网站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将建设目光放在了硬件的配备及管理之上,他们认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主要看硬件的配备情况。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的硬件设施很到位,同时人员的素质也比较高,而忽略了软件方面的建设,特别是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属网站,在信息的回收处理方面仍然采用了传统方式。

有些企业经过市场实践已经逐步认识到信息利用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但是网站后期的维护管理等工作却相对落后,很多网站在建成之后往往很长时间不进行页面更新。同时对于自身的物流相关信息说明也不够全面,特别是在信息的交流共享方面更是缺乏,很多网站的建设仅仅是向客户展示了自己,并没有为客户提供一个诉说的平台,客户心中的想法自然也就无法向企业反映。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建设的网站其实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并不是太实用,网站无法传递客户的想法,同时也无法反映存在的问题,自然无法帮助企业及时地把握市场走向,这对于企业的发展

第 3 页 (共7页) 是不利的。同时,由于缺乏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自然无法知道客户的需求,市场渠道的稳定性自然也就无法予以保证。

(三)复合型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缺乏,信息化实施效果不佳

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奇缺,尤其是既懂物流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十分匮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当前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技术。现代物流不仅要求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而且要求物流运作的各种业务,即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的专业化和高效化,这就要求由独立的物流企业利用各种先进的物流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物流活动的组织。但是,受现行经营体制的制约,我国多数企业的物流活动由企业内部组织完成。人才是实施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关键,目前中小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复合型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这直接导致物流信息化的实施与推进困难。把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工作交给一个既不懂信息系统又不懂管理的主管人员负责实施的话,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四)物流信息资源管理混乱,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控制体系

企业物流信息资源开发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开发物流信息资源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物流信息化的归宿。目前,许多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工作没有解决好运作层和运作管理层的信息采集问题,以至于系统缺乏足够信息源,因而大大影响整个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忽视信息资源规划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不能快捷流通,不能共享,形成许多“信息孤岛”,企业还没有享受到信息化投资应产生的效益,从而严重阻碍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进程[3]。

物流企业的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对企业物流业务进行全程跟踪,并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回收处理,及时回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物流控制体系以方便企业的管理。在这个系统中应当包含物件的接收、输送、仓储、交货等各个方面,对于货物运送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实时跟踪,将每一笔货物的运输信息掌握住,这样才能对突发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对于这方面的认识并不是很到位,同时也缺乏相应体系的建设,造成整个物流企业的信息传输系统仍然处于原始水平,并没有充分发挥出网络信息建设的优点。

(五)物流信息软件建设相对滞后

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在硬件方面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在软件建设方面,标准化的物流信息是指在进行管理过程中运用统一的信息编码,通过对信

第 4 页 (共7页) 息的处理反映出具体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信息处理软件来完成。而目前很多的物流企业并没有这样的信息处理软件,造成了信息编码不清楚,同时标准也不完全统一,最终导致信息的传输出现混乱和滞后[4]。

三、物流企业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合理化建议

(一)引进GPS车辆定位系统,合理调度车辆

在众多的信息技术中,G P S 对物流运输企业有重大的应用价值。GPS在物流中广泛应用后,通过互联网能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三方应用,车辆使用方、运输公司、接货方对物流中的车货位置及运行情况等都能做到了如指掌,有利于三方协调好商务关系,进而获得最优的物流流程方案,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GIS/GPS车辆定位系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打造数字物流企业,企业运作规范化。(2)通过对运输设备的导航跟踪,提高车辆的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3)利用GPS、GIS技术可以实时掌握车辆的实际位置。

(二)加强企业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交流 1.有条件地发展信息化,加强企业信息网络建设

根据调查,很多企业都计划加强信息化建设来更好服务客户。物流企业在进行网络信息化建设时,必须针对企业的发展情况及实际需求,进行有计划的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管是硬件设施的配备,还是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乃至企业网站的建立、信息沟通平台的建立等,这些都要求企业在网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完成相关工作。只有建设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信息系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方向。因此,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是企业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部分,要想让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合理,那就需要制定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目标,编制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程序。

2.完善信息采集技术和数据库建设

完整的信息采集,为量化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相关部门间的信息联网,电脑录入打单代替手工开单,实现各分点间的信息数据远程互换。提高工作时效性的同时,加强了企业对每一票货物的全程跟踪能力,为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了各类强有力的原始业务数据。

完善、准确的数据库建设,是企业管理决策的有力助手。数据必须准确、及时和全面,数据驱动了物流系统的优化过程,降低企业的综合运营成本。比如如何根据企业业

第 5 页 (共7页) 务的大小来动态、合理的租用车辆,通过提高每辆车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空间。如果数据不准确,或有关数据不能够及时地输入系统,则由此产生的物流运输优化方案就是值得怀疑的。

3.建立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并对其进行数据挖掘

由国家主导构建,行业或区域支持建立,基于Internet的物流公共信息技术平台,将工厂、销售商及物流企业等供应链节点企业连接在一起,按统一的数据标准流转的基础物流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节约社会资源,满足各方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物流共享信息,还可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形成物流信息数据仓库,并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国家、行业企业及用户提供决策提供依据[5]。

(三)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业务知识、拥有较高业务技能的专业人员。物流企业应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训。例如,根据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合作,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培养大批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操作实用型人才。争取行业组织和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物流人才的培养,并由行业组织执行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形成从物流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到从业资格认证一套完整的体系,为企业提供人才[6]。

(四)架设仓库监控设备系统,实现管理专业化

借助数据录像技术,可实现对货物在分拣、清点、入库、仓储、出库及装卸等各个环节的监控。该系统可用于监看运货车辆在货物运输与装货卸货过程中的货物安全情况,避免货物丢失以及在货物丢失后能够通过录像文件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为今后的调查取证提供可靠的依据[6]。

(五)加大软件投入及开发力度

物流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对信息的及时处理,而硬件设施是保障所有工作的基础,但是这还不够,如果缺乏必要的软件设施,那么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同样难以实现。目前针对物流企业管理的软件开发主要集中于物流控制、物流设备等方面的软件,这些软件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保障硬件环境的同时,注重软件环境的优化,才能真正发挥出硬件设施的作用,从而使之更有效的运作。当然在软件开发的时候,要注重技术的先进化,必须要保证所选择的软件是最新的,同时还要留给软件可升级的空间,这样才能打造出符合现代化物流企业需要的物流管理系统[5]。

第 6 页 (共7页)

四、结束语

物流企业要想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信息化是其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对新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应用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给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物流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完善及使用中,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也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工作制度,并将网络信息安全作为信息技术防范的重点,来保证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安全有效地使用。

参考文献

[1]林宏源.基于GIS的移动定位技术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2. [2]越涛.RFID关键技术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10. [3] 马妍,荀烨.我国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和创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 [4] 程戈.浅析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0). [5] 刘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商,2013,(13). [6] 董国庆.浅析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13). [7] 王小建.物流信息化组成因素及其关系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7). [8] 戴伟.物流信息化政府管理策略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17). [9] 李林艳.交通运输业物流信息化发展探究[J].商情,2013,( 39). [10] 王志峰.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措施[J].企业导报,2013,(20). [11]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3,(1).

第 7 页 (共7页)

第8篇:谈电子商务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给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物流具备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一系列新特点。这些特点要求物流向系统化、社会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传统的物流技术只有与现代的电子商务技术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物流观念

传统的物流概念主要是指将商品由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包括包装、搬运、保管、储存、运输、配送等过程。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在物流行业中广泛应用。物流的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流不仅局限于商品的运动,而且包括信息的传递、交换等过程。电子商务为物流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物流的各种功能都可以通过虚拟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的运作模式

在传统的物流环节中,由于受到通信手段和管理模式的限制,信息流和物流都是逐级传递的,物流和供应信息是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最后到用户。在电子商务的实际运作过程中,通过网络可及时准确地掌握产品销售信息与顾客信息。并按所获得信息组织产品生产和对零售商供货,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物流的实时控制,实现物流的合理化。

(三)电子商务将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

随着电子商务全球化,要求物流业改善交通运输网络、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提高物流技术。同时没有一个有效、合理的、畅通的物流体系,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优势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只有逐步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物流的畅通运行,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在物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和服务模式落后

我国的电子商务其功能仅局限于信息的交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认识。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脱节,重电子商务轻物流,导致配送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快速、准确、及时的现代物流服务要求。

(二)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电子商务要求相对均衡的运行环境,要求有足够的后台支持系统来响应对方的及时服务需求。目前,现有的网络基础薄弱,网速慢,带宽不足。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仓储设施的现代化配置、配送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三)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物流技术比较落后

尽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物流概念,但只是在传统的物资流通领域进行发展物流产业的各种尝试,对于信息技术、条码技术、EDI技术、GPS技术等电子商务技术在物流应用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自动化立体仓库、全自动分拣系统等现代物流新理论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四)电子商务物流的专业化程度低,无法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

目前,我国的物流配送模式中,自营物流的占大多数,这种自营物流基本处于小规模、作坊式的模式,根本不具有规模化优势,不能满足客户对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要求。

(五)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电子商务在物流中的应用是一个跨领域、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它需要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物流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目前的物流从业人员接受系统教育的程度偏低,专业知识结构不具备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已经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于发展。

三、电子商务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对策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由于历史的原因,物流从业人员对电子商务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对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在此情况下,就要改变单纯看待电子商务和物流,而把两者的联系割裂开来,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探索物流发展的新模式,将电子商务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各环节,促进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适应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的基本硬件环境,首先是要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中心。将物流行业各企业的基本资料和各类用户的需求在信息中心实时发布,实现信息的共享。其次是要建立大规模的物流中心。整合目前规模较小,地域分散的物流中心,科学合理进行规划,建立功能齐全、自动化程度高、快捷高效的物流中心。

(三)加强理论研究

支持和鼓励院校、科研机构加强电子商务在物流应用中的问题研究,尽快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步伐。同时要重视新的物流管理技术研究和应用,引入物流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不断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四)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第三方物流服务将借助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发展形式、速度和范围上有更大的突破。因此,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物流,就要综合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从顾客需求出发,开展第三方物流流程重新设计,注重综合集成管理,重视联运代理的组织功能,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流程再造,为供应商、消费者提供灵活高效的物流服务。

(五)加强人才培养

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和培训体制,在大学和学院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加大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同时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培训和相关资格认证体系结合起来,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培养和造就适应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专业人才。

第9篇:物流管理毕业实习报告-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WANFANG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PU

毕业实习报告

题 目: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姓 名: 学 号:

专 业:物流管理

年 级: 班 级: 指导教师:

实习时间:

1

目 录

【摘要】 ......................................... 3 【关键词】 ....................................... 3 一 实习目的 ...................................... 3 二 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介绍 ........................ 3 一 实习单位介绍................................ 3 二 实习岗位介绍................................ 4 三 实习内容和过程 ............................... 5 四 实习收获和体会 ............................... 6 五 致 谢 ....................................... 9 参考文献 ........................................ 10

2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物流方式向现代化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于是,在大学寒暑假及毕业实习期间我积极参加相关工作,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构成、应用

一 实习目的

物流管理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产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系统了解企业实际物流管理活动和物流系统运作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接触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流信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狭义:与物流活动(如包装、运输、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加工等)有关信息。广义:不仅指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信息,还包含与其他流通活动有关的信息,如商品交易信息和市场信息等。

二 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介绍

一 实习单位介绍

德邦是国家“AAAAA”级物流企业,主营国内公路零担运输业务,创始于1996年。近年来,德邦以60%的速度稳健发展,截止2012年3月,德邦已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开设直营网点1900余家,服务网络遍及国内550多个城市和地区,自有营运车辆4700余台,全国转运中心总面积超过73万平方米。

德邦始终以客户为中心随时候命、持续创新,始终坚持自建营业网点、自购进口车辆、搭建最优线路,优化运力成本,为客户提供快速高效、便捷及时、

3

安全可靠的服务体验,助力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

德邦秉承“承载信任、助力成功”的服务理念,保持锐意进取、注重品质的态度,强化人才战略,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系统的搭建,提升运输网络和标准化体系,创造最优化的运载模式,为广大客户提供安全、快速、专业、满意的物流服务。一直以来,德邦都致力于与员工共同发展和成长,打造人企双赢。在推动经济发展,提升行业水平的同时,努力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做出积极贡献,努力将德邦打造成为中国人首选的国内物流运营商,实现“为中国提速”的使命。

二 实习岗位介绍

我工作的部门属于公司的市内配送部,主职进货。进货部职能有:订货;采购订单商品的收货;代销商品的退货;经销商品的退货;代销供应商的清场;经销供应商的清场;商品调拨;仓库的管理;价签的管理;条码的管理;所有的进退货单据管理。

进货的关键控制点为送货车辆排队等候,经收货员工同意才允许进入收货区域,大门应及时关闭;按采购提供的到货情况表预先收货;注意检查是否是本商场的订货及是否过了订单取消日期;验收内容包括:商品质量、条形码、保质期和数量;应按订货单位收货,收货数量不允许超过订单数量;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应拒收,由供应商立即带回;不能录入系统的商品不允许进入商场销售。

进货目标的计画分析:(1)握大略的到货日、货品、货量及送货车型式;(2)尽可能准确预测送货车到达时程;(3)配合停泊信息协调进出货车的交通问题;(4)为方便卸货及搬运,计划货车的停车位置;(5)预先计画临时存放位置。

卸货使用设施有可移动式楔块、升降平台、车尾附升降台、吊勾。 货品的编号标示可代替货品信息。其功用有增加货品资料的正确性;查核管制容易;提高货品活动之工作效率,且便于信息之联系传递;可以利用计算机处理分析;可以节省人力、减少开支、降低成本;便于领料及发料;因记录正确可迅速按次序储存或拣取货品,一目了然减少弊端;削减存货:一旦有了统一编号,可以防止重复订购相同的对象,且仓储及盘点作业将更易于进行,对控制存货有很大帮助;可考虑选择作业的优先性,如先进先出;利用编号代码来表示各

4

种货品,可防止公司机密外泄。

货品编号的方法:流水号编号法、数字分段法、分组编号法、实际意义编号法、后数字编号法、暗示编号法。

之后是货品分类。货品的分类乃是将多种不同事物按其性质或其它条件分别逐次区分,如此将可使后续作业效率提升,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其功用:可作货品控制合理化的基础;清楚分层归类,可提高管理效率;能减少作业之走行移动距离,并使存取人员更容易记忆货品位置,可说是增进作业效率之关键;便于收发保管;方便货品的分配与调拨;便于物流中心货品的联合与委托采购;便于记帐及统计分析;便于审计、会计及税收工作的进行;可作为货品编号的依据。

货品分类的原则:分类应按照统一之标准,自大分类至小分类依同一原理区分,以合乎逻辑;分类必须根据企业本身的需要,来选择适用的分类型式;分类必须有系统地展开,逐次细分,方能层次分明;分类应明确而相互排斥,当一产品已归于某类,绝不可能再分至他类;分类必须具有完全性、普通性,分类系统应能包罗万象适用于广大的地区类别,使所有物料均能清楚归类;分类应有不变性,即货品一经确定其类别后,便不可任意变更,以免造成混乱;分类应有伸缩性,以便随时可增列新货品或新产品;分类必须确切实用,绝不可流于空想。

货品分类的方式有按照货品特性分类;按照货品使用目的;方法及程序分类;按照交易行业分类;按照会计科目分类;依货品状态分类,如形状、尺寸、颜色、重量等;依信息方面分类,如货品送往之目的地别,顾客别等。

然后是货品验收检查。货品验收的标准:采购合约或订购单所规定的条件;以比价或议价时的合格样品为准据;采购合约中的规格或者图解;各种产品的国家品质标准。

货品验收的方法有两种:(1)在品质检验方面,包括物理试验、化学分析及外形检查等;(2)数量的点收方面,除核对货品号码外,还可依据采购合约规定的单位,用度量衡工具,逐一衡量其长短、大小和轻重。

实习内容和过程

5

一.实习内容

1.了解企业单位的概况、组织机构设置; 2.熟悉业务内容,了解物流流程和业务流程; 3.收集、阅读单证、报表及有关资料;

4.从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出发分析企业的物流组织,信息化水平,物流活动的集成与协同等;

5.根据分析成果撰写企业物流管理与物流系统的分析报告;

6.通过参观、讲座和调研,了解企业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状态与趋势; 7.参加企业实际运作的部分工作。

二.实习过程

.接受公司的培训,了解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公司的规模等等; .通过人力资源部张建的精心讲解,了解公司的经营范围和业务流程以及人力资源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

通过学习和探索,了解和分析物流管理过程中的采购流程、分拣流程、配送流程设计以及运输路线的设计等。

实习收获和体会

一 实习收获

此次实习让我收益匪浅,不仅了解了物流公司的基本运做模式。而且还让我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强大与广泛。让我对物流信息系统方面的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 。

1.1 物流信息的特点:物流信息量大、分布广; 

物流信息种类多;

物流信息间密切的相关性; 物流信息更新速度快; 来源多样性与共享性; 标准化程度高;

6

物流信息的不平衡性与双向性。 物流信息的时效性和动态性强;

1.2 物流信息的作用

物流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对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计划、协调与控制,以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的目标。物流信息有助于提高物流企业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 【(1)位置决策(2)生产决策(3)库存决策(4)采购决策(5)运输配送决策】

1.3 物流信息的分类 按信息产生和作用的领域分:

物流系统内信息、物流系统外信息。 按信息的应用性质不同:

计划信息、控制和作业信息、统计信息、支持信息。 按信息的加工程度分:

原始信息、加工信息。 按活动环节分:

运输信息、库存信息、配送信息、包装信息、加工信息。 按在物流活动中作用:

订货信息、库存信息、生产信息、发货信息、物流管理信息。 1.4物流技术的组成

1.4.1自动识别与采集技术(条码、射频)

1.4.2信息传递技术(EDI 、GPS、GIS、网络技术)

(1)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空中卫星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导航与定位,以达到天候、高准确度地跟踪地面移动的目标。

(2)电子数据交换(EDI):按照协议的标准结构格式,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

(3)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决策的计算机系统

1.4.3信息处理技术(POS、EOS、CAO等物流信息系统) 1.5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

7

从构成要素上看,物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都属于信息技术范畴,只是因为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而使其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容上存在一些特性,但其基本要素仍然同现代信息技术一样,可以分为4个层次: 1.物流信息基础技术,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它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例如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等。

2.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物流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它是建立在信息基础技术之上的,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获取技术、物流信息传输技术、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及物流信息控制技术。

3.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而设计出的各种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例如自动化分拣与传输设备、自动导引车(AGV )、集装箱自动装卸设备、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配送优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

4.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即确保物流信息安全的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

目前,我国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据调查,我国的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

我国已经有一些内部物流管理水平较高的工商企业,也有一批发展迅速的物流先进企业。这些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应当认真总结,为更多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示范。此外,有关部门还可以考虑在重点企业中建立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的示范工程或基地,探索建立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的途径和手段,加快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和推广。

8

二 实习感受

在此实习中充分了解物流企业相关的运营操作程序,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运作方式,将我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也为了让我们对物流公司的运营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增强我们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切身体会到工作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对针对这些操作每天都有不同的心得体会,而且发现了不同的问题,使我们在实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吸收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短暂的实习转眼而过,但实习的意义是深远的,回顾实习生活,那是我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开始,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那就是对有些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在看人做,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具体处理一些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精髓。但是依然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经验,这些都是无法从书本上得来的,我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了解会计工作的本质,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五 致

三年的校园生活如闪电般飞逝而过,对于今天的我,成长中给予我帮助的每一个人都功不可没。在校的这三年时间里真的很感谢老师对我的教诲,也很感谢校领导给我的机会,让我在学习之外,积累了更多的经验,给我的校园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

就要离开学校,走上工作的岗位了,这是我人生历程的又一个起点,在这里祝福大学里跟我风雨同舟的朋友们,一路走好,未来总会是绚烂缤纷。

首先感谢我的母校的教育之恩。其次感谢学院提供给我的教育环境,使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本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指导老师的治学严谨,为人诚恳,学识渊博,为我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气氛。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自己平时都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他在学习上给予我许多的帮助,在此,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9

参考文献:

1.张树山.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第1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欧阳文霞.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第1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张轶,张成海.EOS在物流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

4.唐四元 鲁艳霞 《现代物流技术与设备》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公司安全领导小组职责下一篇:幼儿园弟子规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