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

2022-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原文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氏补天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 “……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被摔到地上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了历史学系,和刘老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然而,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放风筝。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当没有大风、而且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而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退休了。也许,这时候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子孙,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去。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被断腿钉到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希望他不至于如此,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第2篇:放飞理想的风筝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和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一)学习第11自然段。

1、出示作者的照片,了解苏叔阳。

师: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然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2、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让苏叔阳时刻牵挂,还引发了这样一段深情的独白?让我们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以作者回忆的心灵独白引入学习,是那样的清新自然,学生的思绪就跟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进入三十年前的日子。】

(二)教师感情引读第一部分(

1、

2、3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感悟。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做上批注,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抓住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这样的问题似乎更有亲和力,更能感动学生,引发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感悟。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教学顺序)

1、笑谈“丢”腿——刘老师是一位乐观幽默的老师。(第4自然段)

⑴从“笑”字背后,体会到了什么?从中看出刘老师是一为乐观、幽默的老师。(板书:乐观、幽默)

⑵抓住刘老师的语言指导朗读。⑶引导学生体会:

①刘老师是笑着谈到自己残疾的身体,作者和在场的每一名同学听后,他们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出示:教室里升腾起一片,是因为。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借助练习,引导学生感悟: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初步感受刘老师的优秀品质。】

③这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中渐渐地油然而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泛!体会“泛”的准确性,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④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师: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描写了学生心中不同情感的微妙变化,这就是细节描写。

【带领学生品词析句,从字里行间去挖掘微妙的情感变化,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所在。】

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同学们对刘老师的理解、同情、尊重,重点体会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幽默。

⑸引读第11自然段。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2、上课时慷慨激昂——刘老师是一位课讲得极好、爱国的老师。(第5自然段)

⑴指名读段落。⑵抓住刘老师和同学们情感变化来理解感悟刘老师的品质。

刘老师“自豪、慷慨激昂、哽咽”,学生“激动得落泪、沉重地低下头”(板书:才华横溢)

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⑷引读第11自然段。师:刘老师虽然拖着残疾的躯体、但却那么的顽强与敬业,那么的才华横溢,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3、提问时认真倾听——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第6自然段)

⑴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语言、神态、动作来体会。

①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②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一边……一边……这时候,他比……紧张。

⑵指导朗读,感受刘老师的品质。(板书:关爱学生)

【课文从两个角度写了刘老师对同学的提问。引导学生角色体验感悟: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学,面对老师的鼓励与关爱,内心会有什么感受。指导学生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渗透在课文之中,在品读句子中抓住重点词谈感受,通过感情朗读来更深切地体会和感悟刘老师对同学的关爱。】

⑶出示句子: 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引导学生体悟: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为什么作者今天一回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呢?)

⑷教师引读: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生读:“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⑸引读第11自然段。师:刘老师就是这样,对待同学的回答,总是那么关切,那么紧张,有时仿佛像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所以作者说——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4、课余放风筝——刘老师是一位热爱生活、意志坚强、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7——10自然段)

师:用心品读第7——10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再次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⑴品读句子。 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他笑着……蹦跳着……脸上飘起得意和满意足的稚气。……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通过品读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动作、神态、欢声笑语,感悟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来理解和感受作者说的那句话:“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指导读句子。)

②“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板书:热爱生活自信坚强)

【引导学生注意画线的词语,反复体悟“我”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刘老师“身教”给学生的影响,使我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意志坚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⑵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乐趣,,他不但亲手放飞风筝,既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的欢乐;又享受着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自己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以上是对学生可能出现答问情况的预设,教学中不会面面俱到,教师要因势利导,选择其中的几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

【在这个过程中,给足学生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同时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部要求得到满足,同时也积累内化了语言。】

4、总结升华,感悟品质。⑴出示练习题:

上课笑谈“丢”腿,这就是的刘老师;为祖国的历史而自豪,为祖国历史的屈辱而哽咽,这就是的刘老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这就是的刘老师;拄着拐杖放飞、追赶风筝,这就是的刘老师。

⑵、完成练习后,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通过拓展的练习题,对前面提出的“怎样的刘老师”进行回顾和总结,但这样的练习设计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基于学生在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层次的感受之后,发自内心的多元的感受。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在读中再次感悟刘老师的优秀品质以及对“我”深深的影响。】

三、品味心声,深化主题。

(一)思考感悟:你觉得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交流回报。

(二)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1、教师出示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感受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再次感悟刘老师的优秀品质。

课件出示他文集中的话,学生齐读:

不管我多么衰弱, 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 我就会走, 哪怕是爬行, 也还在这路上挣扎。——《苏叔阳文集总序》

师:刘老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着他的学生,在学生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还是时刻陪伴着作者的心。

【通过拓展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刘老师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会做人,怎样面对生活的艰辛,怎样笑对人生——这就是高飞的风筝。刘老师在他的人生之中放飞了许多这样的风筝,而苏叔阳就是刘老师放飞的其中一只风筝。】

(四)、引读第11自然段“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第11自然段是一个串联课文情感主线的切入口,从导入课题到每个感受刘老师的优秀品质的环节,始终围绕着第11自然段进行,可以让学生随着作者的回忆,时刻沉浸在作者飘飞的思绪之中。】

师:30年,让一个个懵懂少年逐渐走向成熟;30年,会让充满活力的刘老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漫长的30年,刘老师到底怎么样了呢?(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引读第12自然段。 (课件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置留作业。

(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冬阳童年骆驼队》、《最后一课》、《我的老师》。

(三)用文章中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物。

板书设计:

27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乐观幽默

刘老师深情上课才华横溢

认真倾听关爱学生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信坚强

第3篇:《理想的风筝》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理念。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阅读教学,如何突出“听、说、读、写”扎实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也一直是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实施

正 文: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理念。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阅读教学,如何突出“听、说、读、写”扎实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也一直是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

《理想的风筝》一课,这是我们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中,我选用的课文,作为一堂参赛课,无论在自身上备课、课件制作、搜集资料上我都做了相当大的准备工作,同时对学生的准备、要求都花了一番心血,六年一期接这个班起,便开始训练他们语文各方面的能力,当然并不是因为赛课,更重要是的培训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如:预习应做到哪些,对于老师的提问得积极思考,朗读必须要做到感情的投入,语气的把握„„半年多来,对他(他)们的严格要求,孩子们的情况,我了如指掌。学生对我的课堂教学方式也相当熟悉。本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文本,用最朴实的语言和学生一起品味语文,让整个课堂充满了语文味,给学生及听课老师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也给自己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不禁感慨:“这日积月累的心血,效果还是有的!坚持吧!”但也一直在质问自己:“这样的课堂是理想中的课堂吗?”

一、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兴趣

用电教,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对环境进行选择加工,创设所需的教育情境,让他们在声像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柳枝染上的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草长莺飞”的美景图,把学生的思绪带进特定的春天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由春天引出诗《村居》,再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吟诵这优美的诗文,纸鸢——风筝,从字形到读音,欣赏各式各样的风筝,学生的心也随着那风筝展翅翱翔,从而引出苏叔阳《理想的风筝》。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感悟人物品质,体现自主、合作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有一条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理念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与此同时,还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理想的风筝》中,刘老师的三件事件中

(一)笑谈腿疾。

(二)课堂情景。

(三)放飞风筝。从中感悟刘老师的品质。在此段教学中,我引讲、精讲刘老师“笑谈腿疾”一事,体会刘老师幽默乐观、热爱生活,从中让学生悟出学习方法,抓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品析人物品质。等等。对于“课堂情景”片段学生做到自读自悟,自由发言进行分析讲说,从学生的发言中感受到他(她)们深刻认识了一个关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的刘老师。而“放飞风筝”片段采用四人一小给合作探究学习,当时学习气氛浓烈,各小组成员针对一些句子能够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刘老师挑战自我、热爱生命„„课堂教学效果极佳,收获颇丰。由此可见,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语文课堂教学会收到奇效。不过,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地贯彻实施。

三、投入情感教学,指导学生朗读

有效的朗读指导,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替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投入。如:指导学生朗读《理想的风筝》中“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引导学生抓住“更”,体会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更进一步加深了,抓住“腾起”“酸涩”体会文中孩子们的笑开始非常热烈,接着情感变化,“酸涩”也许是想起老师的不容易,于是文中孩子们悲伤、难过,变得“酸涩”,但刘老师这样了吗?没,还笑着给我们讲“女娲造人”的传说,从中体会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到最后孩子们对刘老师的更加尊敬。班上孩子们通过自读自悟,越读越来感情,这样以读代讲,感情得到深化,体验感悟教学自然生成,从他们的语气中感受到班上孩子们也非常尊敬文中的刘老师,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指导学生读出对刘老师的思念,从刘老师的典型事例中,感悟刘老师的品质所带给我们这样,让作者苏叔阳受益匪浅,刘老师的影响就这样陪伴着苏叔阳,在苏叔阳的心中,依然犹存着对刘老师的思念,生(读),孩子们发出内心地读出作者心底的那份思念。老师再进一步的引导,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苏叔阳思念老师的什么呢?再读,再出示有关刘老师对苏叔阳影响资料,老师的影响就这样陪伴着苏叔阳,以致于苏叔阳在大波折中依然顽强,苏叔阳思念谁?(刘老师)。正是刘老师的顽强、坚强、自信、乐观、幽默支撑苏叔阳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所以当春天来临时,当蓝天翱翔一只又一只风筝时,苏叔阳心中不由自主地又呼喊起来,生(读)。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更有感情,让我感到很震惊。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读指导的技巧性融为一体”。它要求朗读指导要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酝酿、这种情境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的确如此。

四、读中悟、悟中说,学生乐于表达

吕淑相说:“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新课程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言材料。通过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中所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悟和体验,从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目的,要此基础上再进行说的训练,如鱼得水。我在教《理想的风筝》中,注重给孩子们读的时间,让孩子们在读中悟,在悟中说。如: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指导学生读出对刘老师的思念,从而引出苏叔阳思念刘老师的什么?这样一位乐观、顽强、执著追求的老师,怎能不令学生深深地、深深地思念。学生说:“刘老师,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刘老师我将永远怀念您、敬爱您、赞美您!”有了课文的文字的依据,有了感情的朗读,有了心灵的震憾,孩子们倾诉的全是刘老师人格魅力,心中放飞的将是理想的风筝。听着孩子们的精彩发言,尽管有些词句还有待改进,但却表现孩子们已经掌握本课内容,同时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理想的风筝”的含义在此不进自明,也迎刃而解,呵呵,偷偷地我乐了!

五、立足文本资料,学生乐于作文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残疾教师的形象,刻画了他乐于助人、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著追求,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体会在心中的形象学习写人的方法很重要。教本课时,我让孩子们自由回顾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如:

(一)采用回忆式开头到景,由景到人。

(二)采用从不同方法的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品质。

(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描写。

(四)过渡自然。

(五)语言深情,感情真挚。孩子们归纳后,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想写的那个人。课后,孩子们一篇篇优秀的习作跃然纸上,《摇曳的铃铛》、《风中的松柏》等等,这样方法都收到不错的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一篇好的范文,每教一篇课文我都要求他们结合课文内容、写作方法,让孩子们写一写,或是写自己的感受,或是写人物评价,或是仿写,等等。这样写,有时在整体感知环节,有时在拓展延伸。

六、分享教材财富,促进学生成长 充分利用教材,教会学生怎样乐观的面对生活,面树困难、挫折。《理想的风筝》一文中,刘老师,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教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执著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应怎样面对困难,希望这些种子能在我们——孩子们身上生根、发芽。这是一笔财富,对苏叔阳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以及于苏叔阳能战胜困境走向成功。也希望刘老师的精神财富能在我们——孩子们身上得到体现,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经得住考验!

《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教学,这样的一课下来,课堂上的精彩,背后的辛酸。我一直在追寻,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让我们合理利用已有的资源,在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理想课堂,去普写理想的乐章,去分享实现理想中的快乐!

第4篇:理想的风筝 教案 第二课时

理想的风筝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谊。

3、 体会通过细节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

一、导入新课

1、 听到这首歌,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的感受呢?

2、 而作者苏叔阳。每当看到空中的风筝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刘老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他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让作者30年来一直对他念念不忘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齐读课题)

3、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

4、 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品读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感受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形象

(一) 品读“笑谈腿疾”

1、 就先按活动一的要求来品读“笑谈腿疾”吧。

2、 声音渐渐低下来了,想必组内交流好了,就来全班展示交流吧。

3、 一般人回忆伤心的往事时,都会痛苦,而刘老师却开着玩笑向我们解释他的残疾,这是多么的豁达、乐观呀!

4、 刘老师笑谈腿疾后,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导读)每个学生心里······

5、 那么,这道填空题会做吗?指名填空

6、 刘老师解释腿疾的一段话,让学生们先是笑,然后感到酸涩,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这一笑、一酸、一敬,是“泛”起来的、慢慢产生的心理变化。

7、 像第四小节中描写刘老师的外貌、语言及学生们的心理变化就叫做(板书:细节描写)。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第四节,用心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 描写刘老师外貌的语句。哪一组来读? 刘老师笑谈腿疾的语句,哪一组来读?

描写学生心情变化的句子,哪一组来读?(其它两组也不能闲着,你们就做评委吧!)

8、 身体残疾、却那么乐观,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个学生,所以,作者是那么地思念刘老师——(出示,导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二) 品读“旋转板书”

1、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老师的板书内容在作者记忆中也许模糊了,但刘老师旋转身体板书的情景,却永远定格在作者的记忆里。

来吧,让我们轻轻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又认识了怎样的老师?

2、 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那么就交流交流吧。

3、 激动、感动,说得真好!那就请你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出示这段话)

4、 看来这圆木棍已经和刘老师融为一体了,它撑起的是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和对工作的热爱,所以,他每转一次(引读——,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5、 小结:刘老师 时的情景,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文革期间,作者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由大学教授沦为伞厂员工,挨批斗,遭棍打,甚至游街示众。当时,多少人因此而自杀!他曾经对生活也感到绝望啊:后来,他又患上了癌症,十年间切除了部分胃、

左肺、脾脏时。他也曾绝望过呀。但他在绝望的边缘都会想起刘老师,想起他上课的情景,就仿佛看到了什么?(导读:“他用圆木棍撑地······在转向讲台。”)

6、 正是刘老师的这份勇敢坚强,激励着作者笑对人生。所以30年来,作者一直在心里默默地呼喊——(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 品读“放飞风筝”

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飞风筝的情景。接下来,就按活动三的要求品读“放飞风筝”这件事吧。

1、 声音渐小,你们准备好了吗?那就汇报汇报自己的体会吧。

2、 “漾”本来的意思是指液体溢出来,这里是说刘老师溢满了甜蜜的笑,笑得是那么灿烂、持久。来,还请你,快乐地读一读这句话,也把这份快乐带给大家吧。

3、 继续交流吧。

4、 你也来把这自信带给大家吧。

5、 你们读得好!是的,课文的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出刘老师的乐观、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6、 那么,同学们,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不)。他放飞的是什么呢?(理想)齐读课题。

7、 他放飞的是什么理想?(板书:热爱生活)

8、 难道他放飞的仅仅是自己的风筝吗?(不,他还放飞学生的理想,希望学生也向他一样遇到困难挫折,都要乐观,坚强地面对,要热爱生活,他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为学生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升腾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9、 这样乐观自信、热爱生活的老师,怎么能忘记呢?所以,30年来,作者一直在心里默默地喊——(导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 可是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这些事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不见刘老师已近30年了。(听第10小节的录音)

2、 30年来,作者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历尽了人生的坎坷,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示幻灯片)谁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3、 总结:是啊,当作者经受精神上的、肉体上的折磨时,是刘老师以自己的言行激励着作者、感召着作者、让作者扬起生活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师恩难忘啊,30年来,作者一直在心里默默地呼喊——(导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啊?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4、 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我”有好多心里话要对您说。(出示幻灯片)

第5篇:《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执教者

王妍蓉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体会刘老师是一个身残志坚,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的人。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作者浓浓的师生情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1、 又是一年芳草绿,春天又生机勃勃、绚丽多姿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浓浓的春意和漫天飘飞的风筝总是能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和对往事的追忆。——出示图片。

2、每逢这时,作者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的老师——刘老师。——指名读

10、11节。齐读。

3、30年哪,往事如烟,许多事情早已淹没在时光的流逝之中,但刘老师的形象却如此清晰、深刻地刻在作者的心坎上,刘老师到底是怎样一位老师?他究竟有什么魅力,让作者30年来对他念念不忘?

二、逐层渐进,走进人物

1、课文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情?板书:笑残疾、板书、放风筝

2、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课文的4—9小节,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从课文找出响应的语句读读,再用自己的话来和大家交流。

板书:刘老师是个(

)的人 全班交流:

▲ 重点一:(“笑残疾”)——幽默乐观

1、指名读老师幽默的话。

2、出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你(1)同学们因何而笑?刘老师说话风趣。

(2)“酸涩”:辛酸、难受——刘老师遭遇不幸令人同情。“泛”:涌,充盈内心 (3)“尊敬”:刘老师笑对人生,坚强乐观,怎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重点二:(“板书”)——坚强不屈、热爱学生、热爱事业

1、“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转动写板书”“年过半百,跳跃旋转多少次”

2、出示:“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为什么?

是啊,这心跳里包含着多少钦佩、感动、感激、尊敬、爱,这真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3、齐读第5自然段。

▲ 重点三:(“放风筝”)——心灵手巧、富有童心、自信自强、

1、 放风筝的快乐

出示:“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A、看图感受快乐。

B、理解“漾”字和“露”做比较。(发自内心的,十分快乐) C、为什么他放风筝时是那么快乐?

(他放的是亲手制作的风筝;以残疾的身体放起了风筝是很不容易的;他觉得放起的风筝自由自在,自己仿佛也自由自在„„)

2、放风筝的自信自强——热爱生活、执著追求、充满自信、勇于挑战自我

A、出示:“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B、教师引读第9节:

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所以——有一次„„ 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所以——他笑这„„

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所以——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 那时侯的他一定觉得„„

C、此时此时此刻,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风筝吗?(不,是他的理想,是他对生活和事业的追求与热爱。)齐读第9节。 D、他的理想是什么?(好好生活,爱孩子,爱岗敬业„„)齐读第9节。

3、我们细细品读了课文4-9节,深深地感到了刘老师是个身残志坚,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的人,你能选择一个方面,结合课文内容和你的感受来说说吗?

三、深入探究,理解课题。

1、这样的一位刘老师,尽管已有近三十年不见,可他的音容笑貌依然保存心间。

2、谁来读读作者心声——配乐朗读

10、11自然段。

3、出示图片:你对这“理想的风筝”怎样理解?

(有了理想,生活才不会空虚;有了理想,生活才会有方向。热爱生活的刘老师,用风筝寄托自己的理想,让理想伴随风筝在蓝天翱翔。他的乐观开朗,敬业向上,他对生活和生命的追求和热爱就如同春天灿烂的阳光,照亮了自己,照亮了学生,同样也照亮了大家。)

4、因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柳枝染上了嫩绿,连翘花唱起生命之歌,风筝漫天飞舞的时候,我依然轻轻呼唤————齐读11节。

板书: 理想的风筝

笑残疾 身残志坚

板 书 热爱事业

放风筝 热爱生活 树立榜样 播下理想的种子

第6篇:理想的风筝(公开课)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

一、 回顾事例,复习导入

金坛这一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些人离不开事情,课文就写了关于刘老师的三件事。指名回答。(板书: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

二、精读课文第一个事例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写人的文章中,大多是以一件事来写人的,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三件事来写呢?又是怎样把事情写得生动细腻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近课文,先看第一个事例,自由读屏幕上的文字,想一想从这里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出示: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氏补天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 “„„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被摔到地上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

1师:为什么你觉得这里的笑是乐观的笑?(生:腿被截去了,当着同学的面说自己的腿)

师:他的这种乐观就表现在他面对残疾的态度上。他和一般的残疾人不同,能当着同学的面轻松地、幽默地开玩笑,这就是一种乐观。指读,读出乐观。

2师:在这里,作者在引用人物语言的时候一开始就用了一个标点,什么标点?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生:女娲造人的故事)为什么作者不把这些内容写进去呢?(生:体现不出刘老师乐观的态度)

师:所以我们以后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像作者这样精心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再次读课文,读出乐观,教师读提示语,学生读人物语言。

3师:这番话,在同学们的心里泛起了一阵涟漪,自己读读这段文字,看看同学们的心理有什么变化?出示:腾起笑声、泛起酸涩、增加尊敬。能不能把这三个词语读好?指读。齐读。

4师:同学们的心里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腾起笑声:同学们对刘老师开这个玩笑有准备吗?大家被他的乐观和幽默感染了,笑声非常大,所以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腾”字。

泛起酸涩:这份情感是慢慢的自然而然地从心里产生的,所以作者用了一个“泛”字。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这三个词语。

5把词放到句子中读。

6师:这份幽默的话语最终化作了同学们对刘老师的尊敬。这第一件事作者就是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还有同学们的感受把事情写地生动细腻,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面对残疾时的那一份乐观。

二、精读课文第二个事例

1.师:下面让我们走进第二个事例,自己去读一读,看看刘老师在板书时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刘老师写板书的过程?(生:跳跃旋转)

2.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个跳跃旋转的过程写具体的?抓住了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离、转、写、转。一连用了六个动作,自己读读体会体会,从这些动作中还能体会到什么?(生:艰难)指导朗读。指读、齐读。

3.师:在这样一种艰难的背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生:顽强敬业)在这里作者不仅连续用了六个动作词,其中还用到了七个逗号,一个句号。这些句子就像电影中一个个特写的镜头,呈现了刘老师写板书的整个过程。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为之动容。齐读。

师:刘老师写板书的过程同样也牵动着同学们的心,所以作者说,齐读: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4师:这第一件是写的是刘老师面对残疾的态度,那么第二件事就是写刘老师什么的态度?(工作)

三、精读课文第三个事例。

1师:在这一件事中作者主要就是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感受把事情写得生动细腻,然而在作者印象中最难忘的还是和刘老师一起放风筝的事,在写这件事情的时候作者写得非常有层次,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的7-9自然段,看看在这个放风筝的事情上,作者一共写了哪几个画面?(做风筝、放风筝、看风筝、追风筝),在这四个画面中,作者有很多地方也是写得生动细腻的,呈现打动教师的词:绝不肯失去,在下面写上批注:勇敢挑战自我。

2.师: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写吗?接下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寻找打动你的细节,也许是心理、动作。神态语言、作者的感受,圈画下来。

3.分享见解

(1)做风筝:心灵手巧、享受生活。指读、齐读。 (2)看风筝:快乐满足

师:在这里作者写人物的动作,有谁抓住动作来谈一谈?看着风筝在空中自由地飞翔,我想他一定在想写什么。生交流。

师:所以这时候他脸上漾出的笑容还是一种怎样的笑?(满足、幸福)所以风筝还指谁?(他的学生)为什么?(很期待他的学生们个个都成才)所以这时候脸上漾出的笑还是一种怎样的笑?指读、齐读。

师:这里的笑就是有着这样丰富的内涵,他就像水面上荡起的一圈圈涟漪,从刘老师的心里浮了上来,从他的笑容上荡漾开来,所以作者在这用了一个什么字(漾),一个漾字写出了他心里的感受和笑容的甜美。指读。齐读。

(3)追风筝:

1.指名读刘老师的话,读出自信。齐读。 2.指名读动作,谈感受。齐读。 3.师:在这段语言和动作描写中作者用的句子都非常短,这些短剧就像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把刘老师身上的活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指读。齐读。

4师:这里他得意和满足的仅仅是因为他抓住了风筝吗?

5.师:回过头去看看在前两个实例中有刘老师觉得得意和满足的地方吗?齐读追风筝的场面。

6.师:最后作者还写了自己的感受,齐读。

7:师:联系前面两个感受,如果第一件事是表达尊敬,第二件事表达激动的话,那么第三件事这个时候作者完全被刘老师身上所散发出的生命活力所感染了,所震撼了。

8.如果第一件事是写刘老师面对残疾的态度,第二件事是写他面对工作的态度,那么第三件事就是写他面对(生:生活)的态度。

9.课文写这三个事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他的乐观敬业,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

四:设疑结束。

以后咱们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去选择材料,当然事例之间还有轻重之分,像这篇文章就是把放风筝作为重点,事例之间怎样过度,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刘老师 讲故事(面对残疾)尊敬

写板书(面对工作)激动

放风筝(面对生活)感染

乐观 敬业 热爱

上一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下一篇:江西省鹰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