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分析对脑梗死患者运用中医情志顺势护理干预在改善其心理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应用中医情志顺势护理干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篇1:

睡眠筛查及睡眠分级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探討睡眠筛查及睡眠分级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睡眠筛查及睡眠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入睡困难、比期望的时间晚睡、总睡眠时间、夜醒次数、睡眠抵触、睡眠潜伏期及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住院时间、护理满意率。结果:研究组入睡困难、比期望的时间晚睡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夜醒次数、睡眠抵触、睡眠潜伏期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AMD评分、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中,睡眠筛查及睡眠分级护理的效果显著,应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睡眠筛查 睡眠分级护理 脑梗死 心理护理 睡眠质量

[

[Key words] Sleep screening Sleep grading nursing Cerebral infarct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Quality of sleep

First-author’s address: Ji’an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Ji’an 343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35.026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原因主要为缺氧、缺血使得局限性脑组织发生坏死、缺血性软化,睡眠障碍在脑梗死患者中属于常见的并发症,睡眠障碍的发生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了患者预后与身体康复[1]。临床研究发现,大约有78%的脑梗死患者有睡眠障碍,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进行睡眠筛查及睡眠分级护理,效果较好,患者的肢体功能、睡眠质量、神经功能、运动功能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且提高患者与家属满意率,加快了疾病转归[2]。本院在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中,使用睡眠筛查及睡眠分级护理进行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2)经头颅CT与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3)意识清楚,可以正常交流;(4)年龄30~70岁。排除标准:(1)心肝肾功能严重异常;(2)存在肿瘤等其他恶性疾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患者或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此次研究,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脑梗死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1)自卑心理:由于疾病患者心理上一时很难接受,尤其大部分患者大小便不能自理,生活需要他人的帮助,就会产生自卑心理[3]。而且肢体活动受到限制,长期卧床导致营养不良、消瘦、肌肉萎缩也会导致自卑心理产生。(2)焦虑、抑郁心理:疾病初期患者对疾病转归、预后都不明确,很容易导致焦虑、抑郁情绪产生;或者是对病因等情况不了解,过分担心,同时,有的患者对存在机体威胁性的检查有很强的焦虑反应,担心病情不断恶化,对治疗没有信心[4]。(3)悲观恐惧心理:很多患者存在消极、情绪低落现象,少数患者还存在抑郁情绪,精神过度紧张、反应迟钝,一部分患者担心疾病复发,产生悲观、绝望心理。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谐护患关系,这是保证心理护理成功的重点,护理人会员要用诚恳、亲切的态度与患者交流沟通,护理人员要多关心大小便失禁患者,要经常换洗床单、被褥,帮患者擦浴更衣,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为患者解决实际困难[5]。同时,给予患者语言安慰,让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2)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了解患者的情绪,观察患者的细微变化,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6]。(3)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大部分中老年患者沉默寡言、饮食减少、性格孤僻、不愿运动、睡眠浅表、情绪低落、无法正确地面对疾病,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多交流,讲解相关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语言鼓励,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从而为患者提供科学的护理方法,这样也有利于加快患者的身心恢复[7]。(4)患有脑梗死的患者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由于每例患者的自身原因、环境因素、心理活动情况不相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1.2.2 研究组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睡眠筛查及睡眠分级护理,根据医院规定的睡眠时间对患者进行护理,将患者集中在几个病房中统一进行管理。具体为方法如下,(1)环境护理:保证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尽量减少光线、噪音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卫生整洁干净,温湿度合适,定期对患者的病房杀菌与消毒,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的睡眠环境[8]。提高患者身心舒适度,保持心情愉悦。(2)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为患者进行睡眠筛查,使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汉密尔顿焦虑(HAMA)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对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有入睡方式、入睡体位、干扰因素、辅助用品、睡眠深度、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抑郁程度评分等,对干扰患者睡眠的因素进行确定,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结合CBTI疗法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白天指导患者适当的锻炼,比如散步、慢跑、篮球、乒乓球等,增加患者白天的疲劳感,使患者夜间睡眠效果改善。纠正患者不良的睡眠习惯,慢慢调整患者的作息时间,不断提高患者夜间的睡眠质量。(3)睡眠诱导:有少量患者在夜间容易产生激动、紧张等条件反射,导致失眠。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睡眠诱导,使患者在夜间的睡眠质量不受影响,提高患者心情愉悦性,提高睡眠质量。护理人员在夜间巡视时,动作要轻,避免有光线照射到患者脸部。可以告知患者在睡前可听音乐、用热水泡脚、洗热水澡、喝热牛奶,这些均有利于促进睡眠,并且要告知患者禁止喝浓茶、咖啡、酒等[9-10]。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入睡困难、比期望的时间晚睡、总睡眠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夜醒次数、睡眠抵触、睡眠潜伏期。(3)比较分析两组患者PSQI量表评分,PSQI量表由18个条目组成7个因子,每个因子按0~3分计分,总分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4)采用HAMD量表与HAMA量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HAMD评分情况如下,正常:<7分;可能有抑郁症:7~17分;肯定有抑郁症:17~24分;严重抑郁症:>24分。HAMA评分情况如下,总分超过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小于6分,没有焦虑症状[11]。(5)应用本院自制的满意率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内容主要有护理计划、护理技术、环境护理、心理护理等,满分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70分为不满意[12]。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數)/总例数×100%。

1.4 統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1~68岁,平均(62.2±1.3)岁;发病时间4~11 h,平均(7.4±3.1)h;学历:小学及以下2例、初中8例、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7例。研究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0~70岁,平均(64.1±1.6)岁;发病时间3~12 h,平均(7.9±3.3)h;学历: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8例、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入睡困难、比期望的时间晚睡、总睡眠时间比较 研究组入睡困难、比期望的时间晚睡均短于对照组,总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夜醒次数、睡眠抵触、睡眠潜伏期比

较 研究组夜醒次数、睡眠抵触时间、睡眠潜伏期时长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PSQI评分、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两组HAMD评分、HAMA评分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HAMD评分、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6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研究组满意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43,P<0.05),见表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重,脑梗死发生人数越来越多,且患者发生脑梗死后容易出现睡眠障碍,这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神经功能造成影响,对于患者治疗后身心的恢复是非常不利的[13]。

睡眠环境对脑梗死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对脑梗死睡眠不良的患者进行睡眠筛查及睡眠分级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率[14-15]。在对患者进行睡眠筛查及睡眠分级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统一管理,这可以有效减少不同睡眠障碍之间的相互干扰,最终有利于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临床研究发现,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可以对其睡眠进行改善[16],但是药物本身存在的不良反应会使患者身体发生不适感,这与最终的护理目的是不相符的。睡眠分级护理是非药物护理,该护理方法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躯体功能,改善睡眠障碍症状。睡眠分级护理过程中,可以对患者的不良睡眠观念与睡眠习惯进行评估与纠正,同时为患者制定合理的睡眠时间帮助患者改善不良的睡眠习惯,使患者的生物钟恢复正常。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入睡困难、比期望的时间晚睡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夜醒次数、睡眠抵触、睡眠潜伏期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就说明,在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中,使用睡眠筛查及睡眠分级护理,效果显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变了患者的不良睡眠习惯与观念,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规律,使患者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最终有效改善了患者睡眠质量,提高了护理满意率,缩短了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睡眠筛查及睡眠分级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中,效果显著,应该在临床上多加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东明,胡明江,徐清,等.标准化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23):107-111.

[2]刘旺,何啟忠,刘土轩,等.NoSAS评分在糖尿病患者中筛查睡眠呼吸障碍的效能[J].广东医学,2018,39(13):2019-2022,2026.

[3]钟代曲,于瑞英,蒋晓江,等.人文护理对慢性失眠症患者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47(31):4081-4084.

[4] Styne D M,Arslanian S A,Connor E L,et al.Response to Letter: “Pediatric Obesity—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7,102(6):2123-2124.

[5]黄飞凤.睡眠护理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1):217-218.

[6]殷红霞.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5):238-239.

[7]刘爱群,曾文笑,周梨花,等.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及护理干预对尿毒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36(7):2747-2752.

[8] K?be J,Hucklenbroich K,Geisend?rfer N,et al.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quality of life with the totally subcutaneou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systems[J].Clin Res Cardiol,2017,106(5):317-321

[9]袁玲.早期神经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影响研究[J].饮食保健,2017,4(3):78-79.

[10]黄艳丽.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45(5):139,141.

[11]吴银芳.综合护理干预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護理效果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20):3198-3200.

[12] Studerus E,Ramyead A,Riecher-R?ssler A.Prediction of transition to psychosis in patients with a clinical high risk for psych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ethodology and reporting[J].Psychol Med,2017,47(7):1163-1178.

[13]付美芝.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9):2697-2700.

[14]尹义国,马涛.强化危险因素干预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意义[J].中国农村卫生,2017,44(6):85-86.

[15] Mulvey M R,Boland E G,Bouhassira D,et al.Neuropathic pain in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performance of screening tools and analysis of symptom profiles[J].Br J Anaesth,2017,119(4):765-774.

[16] Taylor A K,Netsi E O,Mahen H,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postnat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offspring sleep problems in adolescence[J].Psychological Medicine,2017,47(3):451-459.

(收稿日期:2019-06-06) (本文编辑:张爽)

作者:彭丹萍

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篇2:

分析中医情志顺势护理干预对影响脑梗死患者心理水平、生活质量的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对脑梗死患者运用中医情志顺势护理干预在改善其心理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应用中医情志顺势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前2组的HAMA、HAMD量表评分均较高P>0.05,护理后HAMA、HAMD量表评分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护理前2组QOL-C30评分均较低P>0.05,护理后QOL-C30评分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情志顺势护理干预能够有效调节其负性心理状态,并可提升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中医情志顺势护理干预;心理;生活质量

脑梗死患者受到相关病因影响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并引起脑组织的缺血以及缺氧甚至坏死,可出现一系列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例如肢体偏瘫、口眼歪斜,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程度丧失,对其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影响。由于患者发病突然使得心理压力较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因此做好脑梗死患者的高质量护理服务来调节其生理及心理状态,是坚定患者康复信心以及促进其病情康复的重要环节[1]-[3]。以下将分析对脑梗死患者采用中医情志顺势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53~86岁,均数(67.5±1.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13h,均值(4.6±0.5)h。对照组:36例,男18例/女18例:年龄52~88岁,均数(67.3±1.7)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12h,均值(4.7±0.4)h。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例如健康知識宣教、心理疏导、安全管理、各项基础护理、用药护理等;观察组联合应用中医情志顺势护理干预,方法为:(1)心理评估:详细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充分评估,通过护患沟通、问卷调查等了解患者对于脑梗死的认知水平,并积极寻求院内心理医师的帮助,共同完成其心理状态的评估;(2)情志表达:在前三次的情志护理干预中,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引导,使其完成情志宣泄,例如语言表达以及各类非语言表达。在护患沟通中充分给予引导从而使其宣泄情感,帮助患者释放负面情。然而期间需要严格把控情志进度,防止情绪过于激动,期间加强认真观察,评估患者的情志状态类型;(3)认知调整:在第4~6次的情志护理干预中,继续引导患者进行情志表达,期间需要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并立即给予顺势调整,遵循形神合一的理论,灵活运用静志安神法、转移注意力法等完成情志疏导;(4)强化积极因素:在对患者进行第7~8次的情志护理中,需要加强认知强化,通过给予引导使其了解并认知生活事件并正确看待疾病,用理智思维战胜患者的负性情绪,结合形体锻炼进一步完成情志调节,增强患者的情志认知;(5)身心整合:进行上述护理干预后,负性情绪得到明显减弱,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护患语言沟通技巧,促使患者身心和谐稳定。

1.3评价标准

(1)2组患者均于护理前和护理2周后利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评估表(HAMA、HAMD)对其心理水平进行评估,HAMA≥14分、HAMD≥18分即可进行焦虑、抑郁的判定,得分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2)利用QOL-C30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其中包含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4个维度,0~100分,分数越高及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数据标准差为(x±s),组间数据行t检验,计数资料为[n(%)],组间数据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HAMA、HAMD量表评分组间对比

护理前2组的HAMA、HAMD量表评分均较高P>0.05,护理后HAMA、HAMD量表评分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

2.2QOL-C30生活质量评分组间对比

护理前2组QOL-C30评分均较低P>0.05,护理后QOL-C30评分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

3讨论

情志顺势是遵循整体理念的心理疏导方法,在应用中以中医祛邪扶正以及顺势利导理论作为基本指导,以患者情志作为护理干预对象,充分运用表达性以及诱导性和积极性心理治疗等手段,引导患者完成负性情绪的充分宣泄,帮助其认知回归理性,结合积极向上的心理资源促使患者身心和谐[4]-[5]。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护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且评估结果优于对照组。表明中医情志顺势护理干预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情志顺势护理干预能够有效调节其负性心理状态,并可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晓妹,陈青,陈春燕.中医情志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6):989-990.

[2]王玲.中医情志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养生保健,2021,39(14):82-84.

[3]王晓聪.中医情志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行为能力的影响[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8):57-59.

[4]杨小丽,蔡雪莲.情志护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家有孕宝,2021,3(13):219.

[5]周蕴玉,黄燕贞,袁越平.情志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依从性的影响[J].新中医,2021,53(14):165-168.

作者:刘霞

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篇3:

10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心理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程心理护理。结果:100例患者,治愈42例,显效38例,好转11例,治疗有效91例,占91%,患者满意度100%,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况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医疗质量,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种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1],临床研究表明,溶栓治疗是目前脑梗死早期获得再灌注以抢救濒死脑组织的有效方法[2],由于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也可反应护理及治疗效果[3],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治疗的重要部分,愈来愈受到医护工作者的重视。如何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护理及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焦虑反应,促进早日康复,是实施心理护理的主要目标[4]。为此,我科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全程心理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以上患者均符合1995年WHO的脑卒中(缺血性)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 43~75岁,平均60.2岁;发病时间2.5~6.0 h,平均4.5 h;以上患者均符合溶栓适应症,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等禁忌症,患者或家属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

1.2护理 所有患者常规进行生命体征监护、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全程心理护理。(1)溶栓前,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初步对患者做出心理评估。针对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礙,患者常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护士应主动热情地做好安慰、解释工作。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使其尽快适应治疗环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通过与家属交谈、向家属介绍病情、提出指导性意见来稳定家属的心理状态。允许有家属陪伴[5],准许家属在任何时候探视患者,让他们在陪伴亲人时配合护士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2)溶栓过程中努力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和谐的医院治疗环境,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感受,用亲切和蔼的态度陪伴患者,多聆听患者倾诉,尽力满足患者合理的心理需求,积极和患者交流沟通,同时谈论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转移注意力,以消除患者担心自己今后可能瘫痪在床或出现并发症而引起的抑郁、恐惧的心理。(3)溶栓后24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血压、呼吸、脉搏、体温情况,关注患者瞳孔、感觉功能、语言、运动的变化,护士和患者进行亲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使他们情绪保持稳定,避免出现紧张、恐惧等异常情绪,护士要心情平静的观察并询问患者是否出现头痛、呕吐症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患者积极掌握一些治疗方面的知识,密切与医务人员配合,使他们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

1.3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6],在用药开始时及2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可以自理,可下地行走;显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患肢肌力提高2级以上;好转:患肢肌力提高1级以上,或失语偏瘫等症状好转;无效:指用药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患者满意度以问卷方式统计。

2结果

100例患者,治愈42例,显效38例,好转11例,治疗有效91例,占91%,患者满意度100%,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况均得到有效控制。

3讨论

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7]。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该病患者逐年上升,溶栓治疗最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个重要课题,得到极大关注。心理状态作为影响疾病发生、转归和预后的动态因素,成为护理工作的热点之一,这要求护士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重视患者的权利,尊重患者的人格[8],使其树立信心,战胜疾病。本组100例患者,有效91例,占91%,患者满意度100%,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况均得到有效控制。研究表明,采取针对性地心理护理,可有效消除患者焦虑症状,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质量及医疗质量,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刘萍,伊晶,李晓红,急性脑梗死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5):288.

[2]Alberts MJ.Genetic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troke,2004,35:342-344.

[3]李佳宁,马丽华,刘贺菊,等.老年高龄患者经膀胱镜前列腺电切术的整体护理[J].河北医药,2012,34(15):2391.

[4]方秀萍,心理干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焦虑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7,22(9):16.

[5]吴燕容,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当代护士[J].2008,1:48-49.

[6]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7]贾建平,神经病学.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5.

[8]王晖,李家新,妇科癌症患者化学治疗期间压力源及护理策略[J].当代护士,2005,5:7375

作者:韩立立

上一篇:商务局工作计划下一篇:党员年终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