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

2023-01-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

“1+3”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问题刍议

摘 要: “1+3”教育模式,是对通识教育的最新尝试。教育模式的改革必定会引起教育管理上的相应变化,本文以高校“1+3”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问题为出发点,探讨了“1+3”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问题的特点和基本对策,旨在为“1+3”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1+3” 教育模式 学生管理 高等学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逐步深入,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在积极探索和创新过程中,先后启动了学分制、转专业制及厚基础的通识教育等改革,高校“1+3”教育模式即是对通识教育的最新尝试。这种改革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步,“1+3”教育模式给大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不仅加强了大学生的基础教学和养成教育,做到了厚基础宽口径,而且弥补了扩招后高校教学资源的不足,解决了高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但这一尝试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一、高校实施“1+3”教育模式内涵与依据

1.“1+3”教育模式的内涵

“1+3”教育模式即是将本科四年的教育分为两个教学阶段。入学第一年,不分专业和院系,集中学习一年的基础课,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等五门基础学科。大学二到四年级再分院系和专业进行学习。“1+3”教育模式实现了“高中生”与大学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引导大学新生迅速进入角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通识教育作为“桥梁”,引导大学新生跨越知识“鸿沟”,走出坚实的“第一步”。

“1+3”教育模式中,通识教育被摆在人才培养的关键位置。这一大胆尝试的目标很明确,即“厚基础宽口径”。主要模式为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一年级本科学生实行集中教学、集中管理。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的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除了专业课和英语等公共课外,更多的是接受综合素质教育。“1”年的教育结束后,开始专业调整与专业教育,即进入“3”年的专业教育阶段,实现“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目标。

2.“1+3”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高校“1+3”教育模式是在高等教育所倡导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应运而生的。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理想的高等教育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这种“自由教育”最初是指一种少数自由人才能享有的教育,它不关心实用的目的,注重心灵的陶冶,追求身心和谐发展。“自由教育”的这一理念对西方教育的课程设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改变了这一状况。工业化的浪潮使社会对专门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所以大批以传授实用知识和技术为目的的专业性学院和大学纷纷建立起来,大学教育逐渐变成了职业训练,自由教育的精神日渐衰退。随着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业教育显然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流。但是现实不容回避专业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过分注重专业教育的结果是:忽视了专业教育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的现象。这种现象有悖于当代科技发展的总趋势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些并不是教育的初衷。因此,19世纪末美国的一些教育家提出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理念。[1]

迄今为止,人们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哈佛大学的报告给出的定义是: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到的那部分教育,它包括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沟通、恰当的判断、分辨各种价值等基本内容。[2]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也对通识教育作了如下诠释:“所谓通识教育是指提供广泛的、非功利性的、非专业性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它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人格的公民,它与专业教育相对应,与专业教育一起共同属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3]当今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通识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及社会责任感,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近年来,对于通识教育的讨论日趋热烈,国内一些高校也开始实施通识教育,如北京大学创办了人文基地班、乾元国学班及元培计划教育试验,复旦大学在2006年创建了本科学院。高校“1+3”教育模式即是对高校通识教育又一新的尝试。

高校实施“1+3”教育模式的必要性有两点:一是克服因专业及学科限制所导致的学生知识构成单一、迁移及创新能力不强等弊病,加强学科的贯通性;二是克服在非科学的专业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严重失调、人文精神失落、人格及道德素质水准下降的不足,加强教育的全人性。[4]

二、“1+3”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的特点

“1+3”教育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具有灵活性和集中性,但由于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大学生活实际上是分为两个阶段,因此在管理模式上与传统的管理方式会有所不同,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管理分区集中化

高等教育的育人理念是“以人为本”,这种理念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高校“1+3”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适应高校发展要求,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角色转变,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1+3”教育模式对于一年级和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实施分区集中管理、集中教学,一年级成立专门的一年级工作部,有专门的领导、教师及管理人员,其各项学生管理规定可在高校指导思想的大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二、三、四年级按专业分院系进行集中管理。两种管理模式均实行专职辅导员制,按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规定每150—200名学生一位专职辅导员进行配置。

2.管理目标阶段化

在管理目标上,“1+3”教育模式中“1”和“3”的两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1”阶段的管理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为人处事的能力;“3”阶段的管理目标,侧重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潜力的发挥及创新能力等的提高。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及素质拓展,同时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力求在专业领域内做出一定的成绩。

当然,从严治校、从严管理的思想在采用“1+3”教育模式的高校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就是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管理中,“规章制度规范,各项纪律严格,学生奖惩分明”的原则要在“1”和“3”的两个阶段都能充分表现出来。

三、“1+3”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的问题

“1+3”教育模式对于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目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的新的模式,在学生教育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大学生入学教育和引导问题

学生思想教育问题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1+3”教育模式中,通过成立一年级工作部,可以集中、全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党团活动,有利于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1+3”教育模式毕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个尝试与挑战,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憧憬着“象牙塔”的美好,有的学生踌躇满志,对某个专业学习兴趣十足;有的学生很早就绘制了一幅自己大学生活的理想蓝图。然而,进入大学后,对于学校的集中管理方法及授课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解,感受不到大学的总体印象,看不到学兄学姐活动的身影,似乎大学只是“后高中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容易产生偏差,他们或者迷茫不前,或者逃避现实,或者自甘堕落。因此,“1+3”教育模式下学生思想的引导问题不容忽视。

2.大学生校园活动开展问题

一直以来,高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组建社团和兴趣小组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这项工作一直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扩招以来,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资源及学生经费等方面存在不足,“1+3”教育模式通过分区管理很好地缓解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活动场所不再集中,大型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也能有效地调配。但是由于分区管理,大一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学习,这一矛盾在大一学生开展校园活动的问题上最为突出。大一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新鲜的,对于一切校园活动都充满好奇与冲动,都是由于没有学兄学姐的指导与支持,很多活动与工作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可能会使很多耐挫力差的学生还没有体会到组织活动的乐趣就自暴自弃。可见,高年级学生对引导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反,高年级学生也需要大一新生的生活激情和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指导大一新生的过程中,高年级学生的组织才能得以体现,自我价值方能得到肯定。这种学生群体的单一性与交流模仿能力的欠缺性是“1+3”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最突出的一对矛盾。

3.“1”与“3”工作的衔接问题

如前文所述,“1+3”教育模式在完成了一年的通识教育后会将学生分到各个院系进行三年的专业教育。所以一年级工作部与院系的工作有个交接的过程,从学生管理这一方面来讲,很多问题便应运而生。就学生而言,他们似乎又重新做了一回新生,新的校园环境、新的老师、新的课程学习及院系管理模式摆在了他们面前,在懵懵懂懂中他们去尝试培养专业兴趣,参与院系的学生活动。这对学生来讲,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对院系辅导员来说,这些学生的基本情况全然不知,更重要的是,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后,对大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不再激情满腹,对很多问题及活动有了一个审视的过程,这对院系的学生文化生活建设提出了一个挑战,老师在规范学生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想学生与院系辅导员都能快速地适应自己的角色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四、对高校“1+3”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的几点建议

“1+3”教育模式是教育改革的最新尝试,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变革所带来的问题与困惑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克服改革过程中的困难。

1.有效沟通和融合“1”与“3”

“1+3”教育模式是一个有效的整体,分区集中管理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并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但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在认知上不能很好地形成对大学的整体印象,在四年的学习中,要经历几次转变,从“后高中时代”到调整专业,再到院系管理。要使学生很好地适应各种大的调整和转变,就要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有效沟通和融合“1”与“3”。在具体的工作中,对学生要加强引导,一年级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业任务的同时,可以开展大学导航计划,让学生了解校史、学术专业、大学理念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熟悉大学,认识各院系专业内涵及各院系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目标,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高年级的学习生活。另外,在学生活动的开展方面,也要注意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的相互交流、沟通。

2.加强养成教育与心理疏导

“1+3”教育模式的目标是“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在管理学生方面要实现培养一批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的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大学生的目标。养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受教育者通过长期培养、反复训练,把教育者所施行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变他律为自律,成为自觉的行动,并养成习惯。从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看,养成的问题十分突出,高校的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组织观念淡薄,没有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所以进行养成教育迫在眉睫。“1+3”教育模式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而过渡到二、三、四年级对于养成教育要加强监督和引导,使养成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内化为每个学生的基本品质。

另外,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可能会出现由于适应不良、思想观念偏差等原因导致的心理困扰。所以,在学生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心理疏导,尤其是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早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不良心理进行及时的疏导。同时可利用班会、团内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整体上的疏导和教育,从而使学生能够摆正思想观念,及早适应大学生活并做好学业规划。

3.注重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正确认知的中心环节,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接受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最有力的手段。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走进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不仅锻炼和完善了自身,而且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了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所学与实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很好地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素质拓展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使他们在体验中感悟人生,帮助大学生真正走向成熟。所以积极开展这两项活动对于高校来说是极其有意义的。

“1+3”教育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更应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论是通识教育阶段还是专识教育阶段,都不能单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判断学生的优劣,不能单纯以四六级通过率、考研率来作为衡量好坏的指标,要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基本出发点。任何教育模式都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相信“1+3”教育模式会实现教育改革上的一次飞跃。

参考文献:

[1]鲍宇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一种哲学的视角.浙江社会科学,2007.4.

[2]周森林.试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中的一个误区.职业圈,2007.9:61.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7.

[4]张彦通.试论全人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江苏高教,2005.2.

作者:于永伟 金 鑫

第2篇: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国家对高职学生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视,而这种重视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来体现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弥补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实操能力不足的短板,使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学校相关人员要加强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提高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将对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培养优秀人才、加强高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教育背景

[

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背景

在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标准,教师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教师不但要从事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日常教学,也要开展就业指导、学风建设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甚至要承担因管理不当所引发的指责。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行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大中专院校为谋求自身的良好发展,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实用型和实效性人才,力求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来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促使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校企合作办学是完善现代职业育人体系的必经之路,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骨干专业和实训基地,创新育人模式。这种办学模式把学生接受的课堂理论教育与企业动手实操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接触多元化的校园文化,通过企业技术支持和学校理论教育的密切联系,突出实践与教学相融合的模式,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实现招人、育人和用人“一体化”。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指出,高职院校要全面落实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尽快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从总体来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目前来看,还面临一些问题,如:校企合作机制不太完善、企业动力不足、资金短缺等一些典型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很多职业院校已经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及相应办法。就职业院校而言,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出口”,其办学理念要进行系统性的变革才能实现突破性进展,而另一方面引入企业的直接参与,可以推动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这是一对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企业聘用人才,职业院校培养人才,二者相同点都是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可以实现合作共赢。

二、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教育管理的有效模式

由于集体主义精神缺乏和传统思想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再加上学生社会职业纪律觉悟差,使得校企合作模式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业角色定位不准确,也不能很好地适应自身岗位需求。久而久之,出现了学生教育管理不到位、角色定义模糊、不能很好地适应所对应的岗位、甚至产生的厌学情绪等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完善校企合作下的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等四个方面抓起。

(一)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根据调查和相关调研显示,86%的企业用人的第一准则并非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对于职业道德方面的标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培养放在首位。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上所自我修炼形成的。职业学校办学过程的生机和活力,就体现在有没有一群崇高职业素养的学生。相关研究表明,一定程度下,劳动者能否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本人职业素养,为了高职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职业,应加大力度对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培养,班主任定期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主题班会,创造高职学生合作育人的良好学习环境,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自身条件,充分发挥自身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一点一滴的积累;把专业教育与育人教育有机集合起来,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在校企合作大背景模式下,使之成为一种伴随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日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石。

(二)完善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方法

在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新时期学生管理的总趋势,注重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把学生管理修订完善工作上升到学校落实全面的轨道上来。需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将责任分解到部门;各个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在校企合作这个背景下,明确立德树人要求,健全学籍管理制度;同时,应该加强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准确定位自我,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专业技能的学习,除此之外,更要通过各个领域的书籍开阔自己的视野,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专业相关的书籍;时刻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挑战。总之,大学生要自我完善管理教育方式,及时定位自己,努力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贡献一分力量。

(三)加強“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校企合作模式下必须的要求,这类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企业工作实践经验。就当年的形式来看,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一批研究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教育管理工作者队伍,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高校的荣誉不在于他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的人数,而在于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程度决定着一个学生的辉煌与否。在校企合作背景模式下,一方面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探索新背景下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育工作者,多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空间,是永恒的话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课堂为基地,强化教研组的作用,通过参与集体备课、教学评比评优来倒逼教师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鼓励广大青年教师投入科研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科研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就当前形势看来,构建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双师型素质教育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的共同呼声。

(四)建立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

为了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有效性,需要学校与企业同步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以学校为主要监护人,企业作为辅助监护人,共同来监督管理高职毕业生的定岗实习工作情况。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和性质不同,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严格程度的跟踪定位管理,主要监控其在实习过程中的操作规程是否满足要求。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为了避免定岗实训流于形式,学生科辅导员要对现场的学生进行跟班。每天任务结束后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沟通的信息及时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沟通,对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积极回报学生处。同时,每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信息交流会座谈,由校领导牵头,邀请实习学生参加,会后由学校就业办整理归纳总结,建立信息交流数据库,旨在为下一届学生更好地在企业实习做好铺垫。

三、结语

职业教育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技能型人才已成为行业和企业的迫切需要。积极鼓励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先决条件之一,对于職业教育者而言,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是必然的。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起着基础支撑和能力提升两方面作用。通过校企双方长期合作,扬长避短,共商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在企业里感受校园氛围,在校园里感受企业学习的乐趣,这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人口素质优化具有深远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忠永.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文教资料,2018(1):167-168.

[2]王喜英.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6):10-12.

[3]李闯.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4).

[4]孙小恒.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142

[5]王厚兵,钱治磊.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1):23-25.

[6]韩鑫.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2):283-284.

◎编辑 曾彦慧

作者:弋花婷

第3篇:网格管理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构建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的更新换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引入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概念,将网格化管理模式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文章在分析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具体功能要求,优化当前网格化管理模式,最终搭建高校网格化管理平台,为其推广和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网格化;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和谐发展影响着全社会。近年来,高校食品卫生问题、学术腐败、教管人员行为不端、学生过激行为等突发事件频发,不仅造成学校人员、物资的损失,对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学习生活也产生影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之一,高校的平稳运行对于社会安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转变管理思路,建立快速、有效的管理模式至关重要。在大数据时代,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是顺应我国当前社会管理趋势的必然选择[1]。同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网格化管理模式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能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应对,有利于高校管理资源的整合、调配。通过建立、优化高校网格化管理模式,提升高校应急管理的能力,降低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及不利影响,提升管理效率,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2]。

1 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概念

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社会学者对其概念的定义各不相同。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大学生网格化管理主要是在现有的网络系统、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技术、协同处理概念等,搭建协同工作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2)大学生网格化管理就是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网格管理中,整合每个单元格反馈的数据,进行立体且全方位覆盖的学生管理。

(3)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是将信息化作为手段,集成高校各种管理资源,以校园、管理部门、宿舍、学生为每一个网络单元格,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环节反馈的問题[3-4]。

(4)本文认为,大学生网格化管理就是依托统一的校园管理以及数字化信息平台,将校园管理辖区按照属性、规模划分成为单元并组成网络。通过加强对每个单元网格的监控及巡查,建立一种监控和反馈互相融合的方式。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是在现有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对管理阶层、运行及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将管理范围深入到单个网格单位中,将管理事务划分为单独部件和单独事件。明确管理的标准、流程及责任主体,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整合现有的信息技术、大数据系统,形成科学的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网络状处理模式[5]。

2 国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问题及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各大高校招生规模一再扩大。目前,针对大学生的管理还沿用传统的模式,即以辅导员、班主任为管理主体,以学生为管理对象,对已发生的学生问题进行处理的模式,行政倾向性较强。当前学生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变化。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必须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及时调整管理模式,全面深化改革及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2.1 管理层级结构复杂,效率低下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校学工处总领,各院系学工办公室负责学生的具体事宜,线性垂直管理容易出现学工及教务办各项工作交叉重复的现象。各部门之间未能打通屏障,造成学生的信息、数据收集出现重复现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也难以及时处理。同时,这种管理模式时效性差,不仅造成资源成本及人力成本的增加,也不利于及时、有效处理突发事件。

2.2 管理阶层权责不清

高校管理队伍管理职能交叉,易引发互相推诿责任、无人负责的情况,管理学生的部门由学校的团委、学生工作处负责,这两个部门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团建党建、评奖评优、学生教育以及各类检查竞赛等工作,还要参加各类行政会议,应对各项检查,同时,还要负责向上级领导反馈信息,行政事务较多。繁杂的事务导致管理人员难以有时间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基层管理人员直接面对管理对象,被赋予的责任压力较大。仅凭有限的基础管理人员把控全体学生的信息难度较大,与学生沟通往往只能停留在表层,人力的缺乏也导致难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动态。庞大的工作量导致管理人员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管理工作因其私密性,数据难以互相流通,导致很多综合性事务在落实中产生很多问题,处理流程繁琐,进度缓慢。

2.3 信息平台建设落后

高校对于学生管理中的数据采集方式落后、标准不同,导致信息采集分散、重复量大,浪费了很多人力成本及时间成本。各部门之间只收集其当时需要的数据,例如学工部门只收集学生晨跑、奖惩、个人信息,教务部门收集学生成绩、学籍变动等信息。各部门之间易产生信息孤岛效应,不利于对学生的统一管理[6]。

3 高校构建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在城市管理改革与信息化建设融合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的数字化城市建设早已展开。但高校学生的网格化管理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作为社会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高校采用网格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能提升管理水平,更能减轻高校管理者的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代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科层制的管理模式过于单一,科层组织内部各级结构、人员职责、权限等都是由一套严格的规章限定,成员在组织内的任何工作必须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使得成员因循守旧、谨小慎微,缺乏主动性及创造性。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与现代社会的学生管理问题存在脱节的现象,学生安全管理、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都遇到了瓶颈期,急需变革管理模式。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学生个性突出,对自身权利的诉求更加迫切。因此,构建高校网格化的管理系统有助于解决学生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网格化系统能够将各处的信息迅速汇总起来,便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时效性。在管理体系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利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创建适合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全方面、健康发展。只有将需求和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改革及优化高校网格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人才的素质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 高校网格化管理平台构建

高校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数字校园建设,将网格化管理理念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构建以大学生信息数据为基础,以各学院管理部门、帮扶中心、党员服务站为中心,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高校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管理效率,这是高校管理模式的一个重大突破。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运用、发挥各网络单元格的协同功能,不断改进和完善网格管理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实现管理过程中的资源共享。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应用网格化模式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4.1 单元网格的建立

(1)将学生宿舍进行网格化区分,以班级、宿舍为第一级网格。当前高校宿舍安排基本以院系、专业为单位,相同院系专业的学生一般安排在同一宿舍或同一楼层。建立宿舍区域的网络单元格需要将学生公寓以楼层、楼栋进行划分,每一楼栋、楼层均可设置网格管理员,主要负责对应区域的安全、矛盾纠纷等信息进行收集及反馈。通过调动预备党员、党员、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学生的自治,减少学校的负担,减少学校人力资源分配的压力。(2)以学院为二级网格单位,在学院设立网格片区,由辅导员、支部书记担任负责人,接受一级网格员反馈信息,处理超出一级网格员能力范围外事宜。(3)在校主管部门成立三级网格单位,负责匯总二级学院上报各项事宜,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在未改变学校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对运行机制、功能和体系结构的优化重组,对最小单元格的构建,来对每一个网格进行实时、动态及全方位监控,从而对网格内的学生开展及时、有效的多元化、人性化服务,实现了对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的变革及创新[7-8]。

4.2 建立有效的网格管理平台

在高校现有的数据信息系统上,建立并完善互联、互通、互操作的网格管理公示平台。网格管理平台不仅需要对学生的身份、户籍、学籍、家庭情况等基础信息高度集成,还应具备信息的传播及学生各类情况的反馈、上传功能。同时,需要将网格平台与高校的后勤、基建、保卫部门进行联合,共享网络信息,实现校园内部的协同管理。学生能够及时在平台上关注问题解决的进度及处理结果,由学校相关部门、学工管理人员、网格员、学生共同监督,达到信息透明化。针对部分特殊人群,所涉及院系应该建立档案,加强后续的追踪。真正实现学生管理与服务“一站式”,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全面信息化。

4.3 网格化学生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网格化管理应建立动态信息数据库,确保学生信息及时更新。学生的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会导致学校管理阶层在制定和执行政策制度时出现偏差。因此,保障学生信息数据的正确性和全面性,是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功能的关键所在。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招录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这必然给网格化管理带来困难,不同地域的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及个人习惯差异较大,进校前的教育基础、心理承受能力和交往交际能力差异明显,在现实的网格管理中,需要根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难点实施有效分级、优化设计,重点关注学生档案,便于管理的高效化和精准化。

5 结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格化管理的优势会更加明显。建立高校网格化管理平台,不仅需要依托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将管理人员、学生融入网格中来,集成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通学校内各部门的信息壁垒,联合学校各部门进行学生的协同管理,还需要结合高校特色,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适用于自己学校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学生网络管理平台的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系统化。结合信息化手段,转变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流程,使其管理方式能够适应当前的大数据时代,同时,也促进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及变革。

[参考文献]

[1]包治国,孙一平.网格化管理: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以P大学为例[J].管理学刊,2018(5):57-62.

[2]孟繁雄.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J].科技经济导刊,2018(16):114-115.

[3]曾颖.网格化管理视域下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4]杜伟,郑金鹏.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建设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4):296-298.

[5]洪雷,张佩.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7(12):96-101.

[6]魏霞.高校“网格化”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模式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45-148.

[7]方丽娟.基于网格化管理的学生安全管理机制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60-162.

[8]尹菊琴,刘丹,卓亨逵.网格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成功(教育),2012(5):297.

作者:韩建

第4篇:创新新形势下学生管理模式

搞好冬季集中整训,推动教育科学发展调研报告—

创新新形势下学生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关问题调研报告

宁阳实验高中刘 坤

一、调研背景

1、全县开展的干部冬季集中整训活动,给全县干部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对于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是一次大好时机,对于一名学校管理干部,如何结合这次整训活动,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校学生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管理的成效,实现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性人才目标,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2、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提出的前瞻性目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来的国际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剧烈竞争。

3、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落实中长期教育规划提出的高中学段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高中阶段是知识和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为此,学校要树立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教师应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克服重教学,轻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上,轻课外;重讲授,轻实践的传统做法。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把培养人的目标定位到国家、社会、家庭利益的统一大局上来。

二、调研目标及主要内容

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要求,调研的目标和内容有:

1、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如何统一问题的问题,实验高中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把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意义在哪里?

2、构建目标多元化、内容多维化、形式多样化、注重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建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

3、探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途径。

4、使学校的教育教学适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科学实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1、解决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生。

长期以来,在很多教师中关于优生的标准大多是表现好、学业成绩高,这样的理解没有错,但我认为还不够全面,因为表现好,学业成绩高还不能完全体现出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实验高中为例,由于招生政策的原因,以入校成绩来看,学校没有优等生,难道学生就就没有培养的价值了吗?绝对不是的,实验高中在培养学生方面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特长,走特色发展之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让许多在重点高中升学根本就不可能的学生升入了大学的殿堂。同时重视学生教育,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学生管理平稳、有效。其对教育的贡献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因此,研究并回答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生这个问题,对学校和教师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往什么方向努力,需要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包含浓厚兴趣,积极情感,良好习惯、严明的纪律等都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所以,当前阶段我们以新课改为起契机,在轰轰烈烈进行新课改教学的同时,把我们自己办学思想摆正,把我们老师的认识统一起来,育人第一,引导学生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培养特长,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总要有所追求。理想是人生前进的方向,是人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是人生拼搏努力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有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对于毕业后无论是进入高校继续深造还是踏入社会大的高中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关爱与赏识是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学校中我们要经常利用班会课、个别谈话等途径,与学生畅谈理想的重要性,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使他们明白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为未来奠定扎实的基础,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要善于赏识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培养其特长,培养情感积极、人格健全的人才。

3、利用新课改,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人人担负育人职责,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育人。 ①在教学目标的改革上,由单一性目标向综合性目标转变。学校由过去传统学校培养目标的单一性逐步向综合性目标发展,一节课,不仅有知识目标,也要有教育目标。教育学生,人人有责,全员参与,由培养“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传授知识,更在育人。注意学生整体素质,健全个性发展,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②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注重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开足开全大纲要求的课程。学校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重视了书本知识的教学,同时加强了知识点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本着教学必须“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原则,培养好每一位学生。

③在教学方法改革上,注重多种方法整体效果的优化。通过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广大教师吸收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到了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对自己的专业成长都很大促进作用。

4、重视班级建设,以班级为为前沿阵地,全面推进学生发展。

俗话说“没有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没有一个好的班级”,而“没有一个好的班级,也就不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班级建设和发展,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精选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班级建设要强化学生自主管理,需确立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属于每个学生的观念,要让人人都参与班级的各种管理与活动。学会“放

手”,也只是把“权力”给班级中少数能力较强的班干部,学生既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班级的管理者,一旦他们能真正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效果将成倍提高,班级的发展将获得强大的动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没有学生管理班级的主动性,没有他们对班级活动的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就可能成为不断重复、强化纪律的场所,其后果不仅是班级生活质量的大幅度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有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班级生活的愉悦,也体会不到因主动性得到发挥而产生的精神满足。学生主动性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人。这是成功的班级管理的重要标志。

5、为推动班级和谐健康发展,力所能及的创造条件举行以班为单位的各种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如:举办校级运动会,举行演讲比赛,进行课前宣誓,主题教育活动等,每月进行一次班级日常量化管理,年级夺取流动红旗活动表彰,观看各种安全讲座(防震、防火、交通安全等),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一个人就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发展人的需要,是完善人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和根本要求,更是社会、国家、家庭对学校的要求,我们要义不容辞,树立正确育人观、人才观,担当起这份责任。

四、调研成果

1、积极探索育人新途径,提高育人成效。

2、通过师生努力,学生整体素质有了一定提高,这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

3、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得到锻炼,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010年11月28日

第5篇:事件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

姚丽丽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

摘 要:从事件管理的角度,在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党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社会重大事件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提出构建高校学生党员事件教育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 事件管理;大学生党员;党员教育

Study on Education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ent Management

YAO Li-li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Abstract:From the aspect of event management, analyzing on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 party members upon the major social events and establishes a new mode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vent education.Key words:event 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education of Party Members

新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快捷传递,国内外重大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状况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迅速和深远。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对重大事件所具有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较高。因此,对高校党建工作者来说,如何运用重大事件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引导其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理解、认同并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发挥自身的先进性,形成理性表率作用,对于党的建设和高校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将当下事件管理概念与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结合起来,在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党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社会重大事件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试图构建保持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同时也为事件管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推广做一尝试。

1社会重大事件的分类及管理

事件有多种类型,典型的城市事件是发生在每年的同一时间的同一地点,或从一个地点移到另一个地点;另一类事件是一次性庆典(如千年纪念等);第三类是任何地点的任何活动,如各类展览。有些事件与特定的人物有关,或与现存的旅游吸引物有关,如博物馆举办的[1]

特别的主题展览等。重大灾难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考虑到其突出的影响性、规模性以及引起关注的程度,笔者也将其归纳为社会重大事件。(如表1)

表1重大事件分类

事件性质 事件类型

体育事件

会展事件

有益事件

庆典事件

会议事件

涉及公共安全

涉及公共卫生

人为导致事件

涉及公共环境

有害事件 涉及公共政策

自然爆发事件 核泄露 大规模游行示威 日本海啸 舟曲特大泥石流

汶川地震

重大事件管理就是按照既定目标,将各类重大事件加以综合性、科学性、高效优化设计、规划并给予管理的一门新兴、实用性很强的多学科、跨学科管理科学,它产生于80年代的美国,是适应爆炸式增长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开展的各级各类的政治经济活动、体育赛事、主体旅游、会议会展、娱乐狂欢等需要而产生的一项具有鲜明的管理特征,既不同于普通政府行政管理也不同于商业企业管理的跨组织的高度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成功事件管理的主要五个关键步骤是:

(1)启动 成立事件管理机构,开始事件管理程序或进人事件管理阶段;

(2)调研 结合实施该类事件管理相关的国内外案例、国内相关政策规定、社会背景、技术条件等进行科学调研;

(3)规划设计 定义事件管理目标,确定事件管理的范围、时限、风险预测与协调对象及内容,选择实现事件管理目标的最佳策略和手段;

(4)实施 调动相关资源,执行事件管理计划;

(5)评估 评估事件管理的各个规划目标与步骤的实施结果,补差补漏。 [2]事件范围案例 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 建国六十周年庆典 博鳌亚洲论坛 伦敦地铁大爆炸 非典的爆发

2社会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下的重大事件,公众关注度高,影响也较为复杂。其影响不仅涉及不同的事件和空间维度, 还涉及有形和无形的影响;从影响所涉及的领域上看,重大事件的影响包括政治影响、经济影响、社会与文化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从影响的效果看,则包括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本文着重分析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群体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各年级学生党员进行了调查,了解学生党员对重大事件的关注点,获取渠道和认识思考,分析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构成的影响。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8份,回收有效问卷154份,问卷回收率97.5%,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党员对时政要闻、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问题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关注时事政治热点问题者达45.3%;经济类达32.1%;民生类高达60.5%。可见虽然在校学生党员虽还未真正踏入社会,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已有了一定的重视。

(2)不同年级的学生党员、关注点不同本次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关注的热点有明显的区别。高年级学生更加关注政治、经济、民生和就业信息。有97%的学生都涉及到这些方面;而低年级学生对经济、政治的关注度则为 46.3%,对娱乐艺术等的关注度为 57.7%。可见,高年级学生党员思想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对社会的关注程度较高,更关注个人未来发展。而低年级党员处于自我角色转换阶段,更加注重娱乐身心,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3)重大事件获取渠道增多,网络成为信息获取主渠道学生党员获取各种政治经济资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网络为56.5%,主流报刊媒体为24.8%,思政课为18.7%。可见,网络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占了主导地位,主流报刊和课堂教育对学生党员的影响在下降。如何打造有效的党员教育阵地,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4)对热点问题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大稍有欠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2.1%的大学生党员是怀着有意识的心态去关注热点问题的,无意识的、偶尔看到的占 37.9%。其中只是知道有该事件发生的占到了28.8%,详细了解该事件的发展过程占到了 47.5%,有23.7% 深入了解并有自己的看法。可见,深入分析思考的同学只在少部分,而大部分同学只停留于知道热点问题的层面上,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独立思考,使命感和责任感相对欠缺。

综上得出,高校学生党员作为较为优秀的青年群体,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关注度较高,并且越来越依靠网络获取相关新闻资讯,但面对海量、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常常缺乏独立[3]

判断和思考能力。因此,借助重大事件管理的概念和理论,以高校如何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至关重要。

3以事件管理为视角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3.1凝练重大事件内涵充分挖掘学生党员教育素材

我们应以重大事件为契机,营造教育环境,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重大有益事件多为目标明确,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事件,它成为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振奋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和良好契机。如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等都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重大有害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对一个国家可能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只要善于加以利用,完全可以转化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良机。2003年非典的肆虐、5·12汶川大地震、拉萨“3·14”暴力事件的发生都曾对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损失。但在同重大灾难做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无数顽强拼搏、不畏艰险、舍己救人、乐观向上的动人事迹,如在抗击“非典”的殊死斗争中,钟南山以其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赢得了国人由衷的敬重,这是民族精神的极度昂扬,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高校在应对重大事件时,应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精华,凝练重大事件中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新内容。

另外,我们的民族文化虽然历经千年洗礼,但依然熠熠生辉。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留下了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和庆典日,在中国革命历程中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日子。如:端午、中秋、元宵、国庆等节日,而这些节日恰巧是进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宣传、教育的最佳时机。

3.2理顺隶属关系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是高校学生党员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力量,是学生党员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也是维护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关口。在重大事件中,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求学生党员清醒认识,严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培养不怕苦不怕累,临危不惧、听从指挥、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面貌,发挥他们在培养联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扩大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达到一个党员、带动一批学生的效果,把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带动学生班级团结进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

发挥学生党支部在重大事件管理中的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理顺隶属关系,[4]

畅通对学生党支部指导工作。完善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党委)、大学生党支部三者相互衔接的工作体系,建立学校党委领导联系院(系)党总支(党委)、院(系)党总支(党委)领导联系大学生党支部制度。在重大事件的大学生党员教育上,党委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有负面影响的重大事件,要做好学生党员的预防教育。二是发挥学生党支部在班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重大事件发生前后,做学院党委和基层党员间联系与纽带工作,建立党员班级负责制、明确班级联系对象,每个党员身边掌握有1—2名群众的基本情况,采取谈心活动等发挥党员在重大事件中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引导作用。

3.3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设计学生党员教育方案

运用重大事件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各类事件的具体内容和不同性质,科学设计教育主题、创新开展教育活动方案,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党心民心空前凝聚的感人氛围,十分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在抗震救灾事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应加以设计和引导:抗震救灾中强大的动员力从哪里来的?地震中人性的光辉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中国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现怎样引起了世人的震惊的?通过引导思考,在应对重大事件中思想的光辉不断闪耀,那就是:中国在不平坦的发展中崛起;多难兴邦;走自己的路,任尔东西南北风;和平演变在中国失灵,稳定是通向强国之路;国家、民族、民生至高无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确表达、理性思考,广大党员是中国通向强国之路的中坚力量。另外,我们还应突出“情系汶川、共度难关”的教育主题,派出党员支援服务队赶赴灾区,及时向学生传达党和政府的关怀举措以及灾后重建的进展成就,开展捐款捐物、志愿献血、集体哀悼等教育活动,使抗震救灾精神在全校党员及学生心中激起了强烈共鸣,增强广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4创新教育方式开辟“易班”党建教育管理阵地

互联网已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造就了当代大学生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党建工作中诸如单一的读书、读报式组织生活已无法适应现代学生党建的需要。根据目前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因势利导,利用网络开展党建工作,将现代网络技术运用到党建工作中,拓展大学生党[6]

员培养、教育的方式。建立起一个集教育、沟通、管理于一体的“网络党建阵地”,将极大地简化繁琐的日常党务工作,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开创学生党员教育新空间。当前,“易班”(E-CLASS)即可打造成一个很好的党建工作平台。“易班”(E-CLASS)是上海市教卫党校、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重点推进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它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

将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与“易班”相结合,打造基于支部划分的“易班”线上教育抓手和平台,包括创建党史学习专栏——通过分享学习党的经典著作、历史长卷、伟人传记、国情咨文等,增进支部党员对党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创建党建理论学习专栏——定期发布高校党建理论研究成果和世界政党动态等,引导支部党员关注理论热点,掌握最新研究成果,指导具体工作实践;创建党建工作研讨专栏——利用E优势,打破时间空间局限,为本支部党员及支部之间提供沟通思想、交流经验、抒发情感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范丽琴.初探“城市重大事件”的概念和影响[J],科技信息,2007,(21):4-5

[2] 王永嘉.事件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3] 范丽琴.初探“城市重大事件”的概念和影响[J],科技信息,2007,(21):4-5

[4] 唐春波.全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8):129-132

 顾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29 [6] 刘岩松,胡承波.重大突发事件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J],企业研究,2010(6):78-80

第6篇:生本教育模式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生本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模式研究”,是近年来教育科学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其基本思想主要有:

(1)人具有发展的无限的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而不是压抑人的潜能。

(2)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使人在学习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3)人有发展的需要,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大内在动力。

(4)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这些思想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主要表现为:认为学生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的精神生命是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提出了教育要全面依靠学生等观点,并在真正意义上解决教育的本体和教育实现的主体的问题。这一理念在与我国教育实际密切结合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其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能结合我们当前的实际,提出适合本土的现代教育理念,并不断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

二、“生本”与“师本”教育模式的对比

1.角色不同。“师本”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人物,学生的活动为完成知识传授服务。而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中心人物,教师则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引导服务。

2.师生关系不同。“师本”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自我、自主、主动的权益和能力,必然强调教师职能与学生本性的对立,导致双方成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基本关系。而“生本”教育模式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主动的尊重,对学生精神生命独立性的肯定,强调教师职能和学生本性两者的统一,导致双主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相互合作的基本关系。

3.教育方法不同。“师本”教育模式中,教育呈现为以教师教授活动为主的过程。“生本”教育模式中,教育呈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活动为主的过程。 4.评价管理体系不同。“师本”教育模式把短期内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视作管理成功的标志,还把这类短期管理和学生长期发展看成是一致的,进而演化为以短期管理效益(如某项评比、升学率)为中心的相关利益原则。而“生本”教育模式以受教育者的主动发展为管理成功的标志,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注重长期的管理效益。“师本”教育的管理类似细密的类企业管理,它强调的是严格,而缺少教师及学生的自主空间。“生本”教育的管理是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它强调宽松和严格的结合,注重教者和学者的自主空间和活动余地,追求学校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的理想目标。

5.功效不同。从短期看(例如逐课观察),“师本”教育能有效地传授人类既有的结论性知识。但从中长期来看,在自身能力与心理素质对人类发展的决定作用日益被发掘出来的今天, “师本”教育模式束缚人的发展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与之相反,“生本”教育模式体现了教育的根本意义,可以激发人的学习与发展的能量,具有巨大的功能优势。

“师本”教育模式以其表面上的、短期的高效率,掩盖了它长期和实质上的低效率。而“生本”教育模式恰恰相反,它在短期和表面的观察中可能被认为是效率不太高的,但从长期和实质上来说,则是高效的。

三、生本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在班级这样一个以人为主体的教育环境中,只能充分发掘学生自我发展意识,使其自觉寻找自我意识并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才能实现他们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生本”因其人性化管理的优势而会使班级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和高效。

1.竞选班委、人人有份

班级管理的关键和核心是班干部,但班干部的选举不能继续按照“师本”模式下的老师任命或同学选举再分工,而是应充分信任学生,采用自由竞选方式产生。每个同学都有权竞争职位,先选定自己所竞选的职位,再在指定时间向全体同学作精彩的竞选演说,并回答同学、老师的提问,最后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班委。此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挑战意识、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但是作为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初中学生,大多依赖性强,胆小内向,没有当班干部的经验,缺乏自信心。所以班主任不仅要鼓励他们积能参与,让他们在实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之前,更要做好一系列的铺垫工作。首先要大造声势,在班会课上由学生自己介绍从网上查到的有关竞选制度的资料,老师侧重引导学生注意失败者坚忍不拨的精神,暗示他们丢掉畏惧心理大胆竞选,即使失败也是正常的。然后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向他们暗示班干部应具备的品质,并对某些有潜质但没胆量的同学进行点拨;同时利用初一新生军训这一有利时机,提醒同学们仔细观察相互之间的优良品质;最后正式实施竞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竞选活动就可以开展得顺利有效,非常成功。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初次感受到:其实,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做主人的感觉真好。

2.班级工作,人人有责

选定了班委并不表明班级事务仅仅完全是班委的事情。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方面娇生惯养、自制能力差,但同时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很有必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管理班级的机会,供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在班会中,一般先由班委成员依次总结上周班级情况,充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接下来一定要安排足够时间,就某议题(如“班级卫生打扫应如何安排”、“纪律方面应如何管理”、“我班英语成绩应如何提高”等),让全班学生轮流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来积极的态度、主人翁意识、精彩的见解,时常让教师惊叹不已。

3.自主管理,引发兴趣

学生自主管理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集体意识大大增强。在班级管理中人人参与,献计献策,许多办法很有创意。例如,正当老师为班上学生乱扔粉笔头烦恼时,就有学生主动请缨做“粉笔管理员”,负责粉笔的领取、保管、卫生等全部事宜,效果良好。还有如专门负责多媒体教学时教室灯光、窗帘等的“电教协助管理员”等等,也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4.生本管理,初尝胜果

“生本教育”加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教师此时应该顺势教育他们凡事尽力,做到最好。于是大家一起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人人严格要求,骄人成绩也接踵而来,如频频地被评为“校文明标兵班”、“精神文明班级”等等。

“班级是我家”,学生参与管理班级,还能有效地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的主动选择,使学生的才干、智慧、意志得到长足的发展。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与日常的班级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适应青少年成长的需求,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7篇: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探究

肇庆市第一中学陈小静

摘要:笔者为了从疲累不堪的班主任工作中和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于2005年在自己所担任班主任的新高一(8)班中尝试生本教育。三年的实践探索,笔者不仅体验了生本教育的成功与快乐,还就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探究过程进行了思考和总结。笔者用自己的实践和初步的研究成果去证明实施生本教育,可以使教育从复杂回归简单和自然,教育可以简简单单地做,而学生可以获得快乐、素质和最终的优异成绩,素质教育的问题就此得到解决。用事实表明生本教育是我们所要寻找的走出教育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 高中班级管理 生本教育

三年前,从事中学班主任工作也有十多个年头的我,对师本的、拼命三郎式的教育管理方式已经感到相当的厌倦。在这个时候,我的校长给我们全校老师推荐了一本书: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一读之下,竟然不忍释手;连读三遍,如沐春风。书中的一些观点方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高度尊重学生”与“高度依靠学生”。

二、“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三、“生本”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知识意义化,使学生体验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从作者所开具的理论依据及事实依据看,生本教育确实是可行的、必要的。为了从疲累不堪的班主任工作中和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我决定在自己所担任班主任的2005年新高一(8)班中尝试生本教育。这一想法得到了校长和科任老师的支持,于是高一(8)班就成为了学校的第一个生本实验班。在该实验班中,校长依据生本教育理念给我们定下了两个任务:1.探究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2.探究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实验过程的到了郭思乐教授的指导;我们的校长也对生本教育相当信赖,实验班的具体操作交给实验班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依据生本教育理念具体计划、实施,学校只是在每个学期末进行阶段了解和指导,实验效果以三年后学生的成长情况和高考成绩作为实验的终端评价。这种取消频繁考核的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实验班全体老师的实践创新热情,使实验班的生本教育探索得以解除束缚,顺利进行。在此代表实验班的师生一并感谢。)以下是实验班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探究情况的一些总结。(为了方便说明,以时间顺序进行总结。)

一、第一年是立志和学习方法指导阶段。

高中教育目标:高中阶段之教育,乃是国家培育健全公民,及升大学的预备教育。笔者认为高一阶段的班级管理目标主要是学生要成才,首先要立志,形成好的学习动机及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依据生本理念“学是教育教学的工作本质和核心,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人的提升。而这一提升过程最终是通过学起作用的。儿童在学习发生时引发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外部的权威,而是学习的内容与其自身需求的密合程度,后者才是儿童学习的本质需求。儿童是教育使命完成的真正凭借,儿童生命中有丰富的因素,保证他们在得到基本的工具的和思想的启蒙之后就可以自己学习经验和知识。主要依靠学使教育和教学向学习者的整个生命活动开放,或者说容纳学生的全部生活,学习者之生命所拥有的一切,生命可以联系的一切,都成为教育的资源。”笔者对实验班进行的班级管理模式探究活动主要有:

1、组织学生与省实、华附、汕头金山中学以及本校往届考上北大等名校的优秀生交流等活动,了解同龄人的成长学习情况。组织学生到肇庆中国移动分公司、风华科技等企业参观,了解二十一世纪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社会及经济发展趋势、行职业概况、未来就业机会。参加高中阶段学前教育辅导:认识新环境、新课程、新关系;把三年得高中课本发给学生,由科任老师组织学科概况学习与调查,了解学科对未来生涯发展的关联与影响,审慎规划未来高中三年生活。学生分小组进行利用网络进行调查,认识大学入学渠道及大学校系,探索自己的兴趣及能力„„以上等等的活动主要目的是激起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人才的内在动力。

2、开设学生人生规划的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明确人生发展的大方向及制定高中三年发展的个人计划。谨慎的自我探索、自我评估: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的优、缺点在那里?父母的期望?我可以做?我能够做?我想要做?我应该做?写出前我想得到的追求目标。近程目标:今年或明年我希望完成那些目标;中程目标:

二、三年后,我想达到的目标?远程目标:未来五年、十年后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将达到目标所必须实行的步骤一一列出来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开始做?在何处做?和谁一起做?如何做?

3、利用班会课组织研读《学习方法论》,让学生学习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妥善运用时间,厚植自己的学科能力。科任教师也同步进行学习,依据学生的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法调整,科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4、“拥有信息的学习者面前尽管“歧路”很多,但每一条“路”上都将会有基础知识的“羊”,而且这些路总会汇合,这时将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的同时“为道日损”,

即学得越丰富,所学的东西的相交集合就越精粹,得到的是对于道的越深刻的把握,从而转化为睿智、走向正确和正义。”满足儿童的学习天性,鼓励非实用性(非功利性)阅读。在班内设立书架,让同学们和老师们把自己的好书推荐给大家阅读,书本每月一换;借助家长资源,帮助学生办理市图书馆和本地大学的图书馆借书证,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在高一学习中不偏科,建立“滑翔轨道越长,飞得就越高”的观念,全面夯实基础。

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课程的课题研究,让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综合运用知识实践的机会,学生研究成果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

6、组织《营养学》等学习,让学生学会照顾自己,组织丰富的文娱体育活动,让学生学习之余,能强健体魄,崇尚高雅,保持学生激扬的生命力。

二、高二是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探索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目标有:

1.学科方面对知识进行加快、加深、拓宽。经过高一一年的准备,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依据生本教育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引用郭思乐教授的一句话,就是学生都不失眠了,就不必拍醒他喂他安眠药。在课堂上,老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在这一措施下,学生恨快就完成了高二规定课程的学习。这时我们老师就满足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允许他们加快、加深、拓宽学习。如学生的物理学科可以学习其他版本的教材,看看同一知识点、同一概念、规律的在不同版本的不同表述,以及学习相关的力学和电磁学等的大学教程,解决中学课本不能解答的疑问。所有的这些学习因为是学生自己的需求,学生不但没有负担,在解决了一个疑问或一道难题后,学生因那种“高峰体验”所带来的满足感悠然写在脸上,使我们老师也受到感染和鼓舞。

2.深化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和管理能力。个体的、群体的学习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生命激发方式。这时候,人与人之间摆脱了竞争状态,成为在求知面前平等的合作者——这是一种甚至无须心照不宣的共同的生命欲望,同学之间相互欣赏精神生命激扬的美,会形成高雅、向上、宽厚的人格。从高一开始实验班就实行了课堂小组的合作学习,高二开始我们深化这种学习模式,把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实验班是行政班管理,高二分科以后,学生就分成了理化、政史四个x科。依据学生的学习要求,老师引导学生由不同学科学习各有特长的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如英语、语文好的文科学生就和数学、物理好的了理科同学组

成学习小组,每周交流一次,交流时间和地点自定。交流的内容可以是本周学习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读过的一编好文章,或关于某道题的好解法等,内容不限,不过每个小组要交流的情况记录,形成纸介质材料,在班上的板报张贴,以供其他小组学习。同学们也可以以跟帖的形式,参与其他小组的讨论和学习。学生们称每周一次的课外合作学习为“头脑风暴”,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极高,班上形成了一种很好的研讨氛围。

3.组织模拟高考,检查学生学科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满足学生希望被肯定的要求。参加中学教育十多年,还是第一次看到学生主动要求考试,而且没有想到全班四十五人中有二十四人成绩达到重本以上,全班都上二本A线水平。这或许就是生本教育的魅力——学生可以获得快乐、素质和最终的优异成绩。

4.加强心理教育,及课外研究性学习。高二了,虽然功课较多,实验班的学生依然很有兴趣地参加各种的课外活动,并没有停止课外的研究性活动,开始也有老师和家长担心学生的成绩受影响,但我们还是在依据生本教育模式以受教育者的主动发展为管理成功的标志,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利益为根本,注重长期的管理效益的理念指导下,以不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对家长做好说服工作,支持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

三.高三是全面冲刺,收获成果阶段,措施有:

1、坚持在课内外以生为本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提高复习效率,全面疏理知识的同时,师生共同提升能力。

2、定期召开阶段学法指导,让学生运用正确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的效果,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3、在高三学习后期注意为学生做个别心理辅导,克服学习难关及升学考试压力,持续凝聚学习动机,课业上努力不懈。实验班的学生因为更优秀,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与一般学生相比更有憔虑感,注意心理疏导,并组织适当的文体活动,舒缓压力,强健身体,让学生以良好的身心状态迎接高考。克服学习难关及升学考试压力,持续凝聚学习动机,课业上努力不懈。

4、古人造字时就知道人之根本是身体,坚持每天30分钟锻炼,增强体质;加强心理健康培训,抱团取暖,充满信心迎高考。

5.高考后指导学生了解大学入学方式,斟酌个人之能力与兴趣,适当选择未来升学目标校系。指导学生填报高考志愿,鼓励他们敢于向名校进军,考得好也要报得好,完满收获成果。

后记:坚信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会实现。在郭思乐教授的生本理念指导下,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生本教育可以使教育从复杂回归简单和自然,教育可以简简单单地做,而学生可以获得快乐、素质和最终的优异成绩,素质教育的问题就此得到解决。事实表明生本教育可以是我们所要寻找的走出教育困境的出路。

附三年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探究的部分成果:

一、在语、数、英、理、化、政治、历史等各科竞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其中语、数、英、理、化、政治竞赛全市第一名均落在实验班。这对一所生源只能算是二类的学校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二、、黎小颖等同学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斐然。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专题片,对实验班的课外科技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在2008年高考中,实验班高考总分650分以上共有四位同学,其中黎小颖以总分680分获全市总分第一名,全省理科总分第六名,成功考上清华大学。邹肇杰(660分)、植宝莹(654分)分别考上了浙江大学工科和社会科学试验班。曹韵秋(650分)被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成功录取。全班有二十一人被录入全国前十名的大学。

四、高考中实验班有四位同学夺得全市单科状元:莫成麟(理科基础146分)、温劲辉(理科基础146分)、曹韵秋(文科基础146分)、卢旖维(文科基础146分)。

五、2008年高考赵可鋆同学以443分夺得美术类总分全市第一名。

六、实验班全班2008年高考成绩600分以上共有27人,一本上线率83.2%;本科上线率100%。

七、实验班全体学生思想素质优秀,三年来均被评为学校文明班,班校三好率达100%,曹韵秋、区颖等同学被评为市区三好学生,黎小颖同学还被评为省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次1—3。

第8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优化问题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生社团方式优化布局优化监控优化[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向来处在显著位置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一模式,使之更好地为高教改革服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现代素质服务,这是一个高教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严肃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就此谈谈个人的体会。

从宏观管理的角度讲,高校教育所涉及的层面极为宽广,但归结起来,每一层面的管理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目标,即为现代社会培养新型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面对当前世界教育格局随高科技发展而迅速转向多元化、多极化的严峻挑战,各大专院校都在管理方面全力寻求新的突破口,已经开始大踏步地从过去自发地、经验地培养单一型人才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向新型的程序化、系统化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管理模式迈进。在这样一个大范围、全方位的转型过程当中,向来处在显著位置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文试就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优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初步探讨,敬请方家指教。

学生社团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一种特殊团体,是由学生自发申请成立的群众性组织,有着正常教育途径所难以具备或不可具备的优势及特点,并给了学生一种“除去”社会及学校管理,从而实现自我管理的“自由”。而这一“自由”正是大专院校学生社团历久不衰、日益兴盛的源泉所在、精髓所在和灵魂所在。例如影视社团、摄影社团、集邮社团、文体社团、计算机社团等等社团的存在不仅对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和推进的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们又以各自所独具的亲和力和灵活性使得社团本来所具有的这种“自由”,在潜移默化的交流中上升到了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最高境界。这一特点与优势对于实施并发展素质教育乃至创新教育是极为有利且不可或缺的。因为,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对受导者而言便是将各个层面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作为个体的“大学生”的文明程度,而学生社团的存在不但在学生面向市场、走进社会的养成过程中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各个高校面对“物竞天择”、“‘商品’择优”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作为近年来盛行的一种教育学观念,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要将这一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概念,应该说才刚刚开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优化管理模式,我们应从三个方面的关系:社会、学校、学生互为一体的原则来认识这一问题,使其更具科学性。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管理模式从教育学的角度讲,都必须通过学生接受这一环节来达到目的,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与否以及自主性和能动性相结合能否发挥作用,这在学生受导过程当中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学生社团的突出功能是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自主性、利用其能动性。据统计大约有57%左右的在校大学生曾参加过学生社团,也就是说每两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可能是某社团的会员,由此可见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影响之大以及它在普通学生与学校管理层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主要活动方式,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集体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社团的管理是否完善,将极大地影响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行。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学生社团“自由”属性的存在,特别是“除去”社会和学校的“自由”的存在,这就给社会和学校交付了一份必须正确科学地约束这种“自由”的责任。因此,高校社团优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便显得极为重要了。

如何对学生社团进行优化管理,引导学生社团走向正确、健康的发展道路?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优化构建。

其一,管理方式优化。由于学生社团本身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因此在活动当中易于迷失方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常常是从个人及小集体的利益出发制订活动计划,其往往与学校大的决策、利益发生分歧甚至冲突,这就需要加以引导,从宏观上有效调控。但是,如果学校管理层仅靠高压性的强制命令,管得太死,学生社团就没有自主性,从而也就丧失了活力,就容易使社团产生抵触情绪;反之,如果放任自由,不加约束和适当的引导,学生社团又难以把握方向,有时还会走向歧途,甚至破坏影响校方的全面计划及整体利益,所以管理单位要注意自己的管理方式。实践证明,扶持与指导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是最具操作性的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管理者着重把握的不是社团活动的细枝末节,而是着重把握社团领导层的思路、方向,审定社团活动的年度总体计划,划定其工作区间,监督社团的工作进程。

其二,社团布局优化。每个学生社团的工作由于受其性质及活动宗旨的限制大都表现出了相对单一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如果学生社团的种类齐备、那么由多个单一方向的社团组成的社团群落便具有极为丰富的多样性,且由于学生社团工作最终目的的相互趋同,它便从整体上影响到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换句话说,学生社团的布局是否合理从很大程度上推进或阻碍着高校的素质教育。比如兰州大学,其理科应用性社团就有好几个,而参加者并不局限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也为数不少,从大的方面讲,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从学生社团的种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术性社团、文化娱乐性社团、综合服务性社团。目前从甘肃省各大高校的学生社团来看,文化娱乐性社团居多,而那些科技知识含量高的社团较少。这里面当然与一个学校的学术氛围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另外,也与学校管理层领导能否大力支持有很大的关联。一个学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学生社团从它的成立之初,亦即成立意向形成之时,学校的管理者就应该悉心指导、大力扶持。

其三,社团监控优化。这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的。社团的管理者不但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社团动向,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社团的内部进行有效的微观调控。具体的做法是:

(1)把握适度的灵活性。社团活动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具有极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表现在对于活动参与者的组织、活动场地的安排、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确定等多个方面。正是由于社团的灵活性、社团活动便相应有了具体可操作性。这主要表现在活动的具体细节上,组织人员可根据情况的变化给予灵活的协调、沟通和安排。然而,社团的领导层要注意适度地把握活动的灵活性、以免由于过度的松散而带来不良后果,甚至难以控制而最终导致失败。

(2)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新成员的热情。这一点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社团的管理要采取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坚决避免“一言堂”和“家长制”。学生社团的重大决策一定要经过全体社员的讨论和常委会或理事会的商议,这是学生社团群众性这一属性的具体表现。二是社团领导层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社员参与性提高的关键在活动的本身、即活动自身的质量如何。这就要求社团领导层要开拓思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大胆地创意,以多变的具体工作环境作为契合点,不断创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活动的形式及内容,如某高校的“文化旅游协会”举办的电视旅游节目就受到了全体会员及全校同学的热烈欢迎。三是坚持公开制,社团的活动不但要民主还要公开。公开可以增加社团活动的透明度,充分调动社员参与的积极性,让社员在了解本社团情况的同时为社团出谋划策,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做好调查工作。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社团活动与校方整体计划进行协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各种情况进行充分调查,才能决定社团采取什么形式和开展什么内容的活动。高校社团管理层应该经常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大家在想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在具体工作中,有些管理者以为开个座谈会就算调查了,其实这远达不到要求,要想真正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就必须深入到社团内部,参与他们的活动。

以上是关于社团优化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的初步探讨。目前在兰大专院校社团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甘肃工业大学和兰州大学的委员会制的社团管理模式,一种是西北民族学院的社团部制的社团管理模式,还有一种是学生会常委会管理制的社团管理模式。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发挥学生社团为高教改革、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增光添彩的作用。

第9篇: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的库存管理模式

服装制造业库存管理在生产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班级:10管信A1

学号:104841084

姓名:余炜

【摘要】针对服装制造业中库存管理的问题, 必须从整个供应链整体出发优化库存, 探索库存管理的战略管理模式, 从系统理论、集成理论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法,促进服装企业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主要阐述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实施, 分析了零库存管理模式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服装制造业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零库存;联合库存

【引言】库存表示用于将来目的的资源暂时处于闲置状态。服装制造业设置库存, 是为了防止库存短缺以及保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分摊订货费用, 快速满足用户的订货需求。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 服装制造业的库存以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的形式存在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供应链不同环节上的库存( 包括原材料和最终产品之间) 都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库存是供应链乃至整个物流领域的重要环节, 也是企业竞争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来控制库存与降低库存, 就是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广度与深度来优化库存管理,从整个供应链整体出发优化库存, 探索库存管理的战略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下文阐述服装制造业库存管理中可以选择的三种库存管理模式。

【正文】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以零售商和供应商各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对库存进行管理,并不断监督。用户把库存决策权代理给供应商,由供应商代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行使库存管理和订货决策的权利。协议的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地改进的合作性策略。

供应商管理库存从本质上讲, 是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策略。它是让双方都以最低的作业成本来确保交付服务和可靠的供货。通常双方在达成共识的目标框架下签订产品及服务协议 , 供应商根据用户提供滚动的预测计划, 根据实际的或由用户提供的当前库存数量, 由供应商来管理库存。这样的合作协议框架, 将由双方在紧密合作中执行,并且根据实施的情况及时修正, 从而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运营环境。

(二)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优点

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一种库存管理方案, 供应商需要掌握客户的库存品的详细资料和库存量, 并且对客户的生产和销售计划、生产和销售情况有深刻的了解, 从而供应商可以把上述信息与自身的生产计划进行有效整合、周密策划、精心安排, 从而高效、低成本、快速地为客户的供应链的正常运作提供全方位的库存管理服务。 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降低库存量、改善库存周转, 进而保持库存水平的优化。在供应商管理库存体系下, 供应商与用户分享重要的计划和库存信息, 双方都可以改善需求预测、补货计划、分销管理和装运计划等。使供应商管理库存由传统的被动根据订单作业和补货, 转变成主动以实际的或预测的客户需求作补货, 得以减少客户、供应商的成品及半成品和在途库存。

(三)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实施

1. 建立顾客情报信息系统。供应商要有效地管理销售库存就必须能够获得顾客的有关信息。通过建立顾客的信息库, 供应商能够掌握要求变化的有关情况, 把由分销商进行的需求预测与分析功能集成到供应商的系统中来。

2. 建立销售网络管理系统。供应商要很好地管理库存, 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网络管理系统, 以及时获得自己产品的需求信息和保证整条供应链的物流畅通。

3. 建立物流网络管理系统。供应商要很好地管理库存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物流网络管理系统, 保证自己的产品需求信息和物流通畅。许多企业目前采用MRPII或ERP。这些软件系统都集成了物流管理的功能, 通过对该功能的扩展, 就可以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管理系统。

4. 建立供应商与用户的合作框架协议。供应商和用户一起通过协商, 确定订单处理的业务流程及库存控制的有关参数, 如补充订货点, 最低库存水平等。供应商和销售商( 批发商) 一起通过协商, 确定处理订单的业务流程以及控制库存的有关参数、库存信息的传递方式等。

5. 组织机构的改革。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改变了供应商的组织模式。引入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后, 在订货部门产生了一个新的职能, 也就是负责控制用户的库存, 实现库存补给和高服务水平。因此, 为适应这一业务功能和流程的变化, 在组织结构上也必须做相应的改变。

二、零库存管理模式

(一)零库存管理方式

零库存管理是使某种或某些货物不以库存形式存在, 即库存数量为零。零库存是对某个具体企业而言的, 是在有充分社会储备保障前提下的一种特殊库存管理形式。

(二)采购环节零库存方式在采购环节实现零库存的优点

能够将原材料库存减少到最低甚至为零, 减少原材料库存占用资金, 并优化应付账款; 能够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包括仓库费用、人员费用、呆滞库存等)。

(三)零库存管理的主要运作形式

1.委托保管方式。委托保管方式是指接受企业的委托, 由受托方代存代替货物, 从而使企业不再保有库存, 实现零库存。受托方可以利用其专业的优势, 实现较高水平和较低费用的库存管理。委托企业不再设置仓库,减去了仓库及库存管理的大量事务, 可以集中计量于生产经营。

2.协作分包式。协作分包式主要是制造企业的一种产业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可以以若干分包企业的准时供应, 使主企业的供应库存为零, 同时主企业的集中销售库存使若干分包劳务及销售企业的销售库存为零。

3.第三, 准时制方式。准时制方式是指依靠有效的衔接和计划达到工位之间、供应与生产之间的协调, 从而实现零库存。在企业的各工序之间, 或在企业之间, 或在生产企业与供应者之间, 采用固定格式的卡片为凭证, 由下一环节基本上按一定的日程表向上一环节订货, 并由上一环节按期(如按天或小时) 准时给下一环节送货, 各环节之间做到准时同步, 实现零库存。

三、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一)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是一种供应链集成化运作的决策代理模式,它把用户的库存决策权代理给供应商, 由供应商代替分销商或批发商行使库存决策的权力。联合库存管理则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

(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优点

1. 为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提供了条件和保证;

2. 减少了供应链需求扭曲现象, 降低了库存的不确定性, 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3. 库存作为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协调纽带, 可以暴露供应链管理中的缺陷, 为改进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4. 为实现零库存管理、准时采购以及精细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条件; 5. 进一步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的原则。

(三)联合库存管理的实施策略

1. 建立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没有一个协调的管理机制,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联合库存管理。 建立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建立供应链共同愿景。要建立联合库存管理模式,首先供应链各方必须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为此,要理解供需双方在市场目标中的共同之处和冲突点,通过协商形成共同的共赢的愿景。 2) 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方法。联合库存管理中心担负着协调供应链各方利益的角色,起协调整个供应链的作用。联合库存管理中心需要对库存优化的方法进行明确确定,包括库存如何在多个需求商之间调节与分配,库存的最大量和最低库存水平& 安全库存的确定,需求的预测等等。 3) 建立利益的分配& 激励机制。 要有效运行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必须建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并对参与协调库存管理中心的各个企业& 各级供应部门进行有效的激励,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协作性和协调性。

2、建立信息沟通渠道。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需求信息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减少由于多重预测导致的需求信息扭曲,应增加供应链各方对需求信息获得的及时性和透明性。整个供应链通过构建库存管理网络系统,使所有的供应链信息与供应处的管理信息同步,提高供应链各方的协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将条码技术、扫描技术、POS 系统和EDI 集成起来,并且要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在供应链中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

3、发挥第三方物流系统的作用。实现联合库存可借助第三方物流(TPL)具体实施。把库存管理部分功能代理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使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协调性,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面向协调中心的第三方物流系统使供应链各方都取消了各自独立的库存,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协调性,并且能够大大改善供应链的用户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4、选择合适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有两种模式:

1) 各个供应商的零部件都直接存入核心企业的原材料库中,就是变各个供应商的分散库存为核心企业的集中库存。 在这种模式下,库存管理的重点在于核心企业根据生产的需要,保持合理的库存量,既能满足需要,又要使库存总成本最小。

2) 无库存模式,供应商和核心企业都不设立库存,核心企业实行无库存的生产方式。 此时供应商直接向核心企业的生产线上进行连续小批量多频次的补充货物,并与之实行同步生产、同步供货,从而实现在需要的时候把所需要品种和数量的原材料送到需要的地点的操作模式。

四、结论

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 增强长期合作关系, 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提供更精确的预测, 降低营运成本, 改善计划生产进度, 降低库存量与库存维持成本, 有效地配送等。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独立库存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大大改善供应链的供应水平和运作效率,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实行联合库存管理,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物资供应运行机制,应是供应链库存管理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 当然,联合库存管理中企业间的系统集成目前还比较困难,需进一步改进完善。式库存是供应链乃至整个物流领域的重要环节, 也是企业竞争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库存管理战略和方法。成功的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 在于能够选择正确的库存管理战略和方法, 从整个供应链整体出发优化库存, 探索库存管理的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式。促进企业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供应链背景下的库存管理模式主要有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零库存管理模式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选择。

参考文献: 1. 2. 3. 4. 5. 周曙光, 田征 多级库存控制策略的分析[ J] .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3 ( 3 ) 刘永胜 供应链库存成本降低措施研究[ J] . 物流科技,2004 ( 2) 王槐林: 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北京[M ] .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2( 9 ) 赵启兰: 生产计划与供应链中的库存控制, 北京[M ] .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6) 熊和平: 供应链管理实务, 广州[M ] .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10 )

上一篇:如何理解散文的情感下一篇:中国古代史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