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社会报告

2023-0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节水型社会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节水型社会报告

浅议节水型社会建设

摘要: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水权水资源管理

1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水资源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用水效率低下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

2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3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體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4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5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宏观整体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

5.2微观节水评价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

6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

7结论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作者:王春伶

第2篇: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思考

[摘要] 福建省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年际和年内变化大,水多、水少、水脏、水土流失现象同样存在。为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该文针对福建省水资源分布、利用的现状,以及当前节水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字] 节水 社会建设 思考

1 福建省水资源概况及供需状况

1.1 水资源概况

福建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11.7mm,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179.32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42.38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间的不重复量为1.24亿m3,水资源总量为1180.56亿m3。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全省雨量充沛,水资源量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大。从地域分布看,水资源量北多南少,从西北向东南递减,闽西北地区水资源丰富;从时间分布看,丰水期(4—9月)降水和径流均占全年的75—80%,枯水季(10—次年3月)仅占25—20%。地下水资源不太丰富,含水层不厚,地下水不宜用作大量集中供水水源。

福建省河流密布,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597条,其中除赛江、汀江外,其余均源于本省独流入海。由于天然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河川坡陡、流急,汛期洪水径流难以利用,大量水资源奔腾注入大海,导致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1.2 水资源供需状况

从近几年全省用水统计情况来看,年用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节水灌溉措施的推广,预测未来全省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将持续呈下降趋势,但工业、生活用水及总用水量将持续增长。此外,一些水源的污染限制了水资源的利用,也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据分析,2020年全省P=95%供水保证率缺水达74.48亿m3,缺水率达28.4%。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厦门、泉州等地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趋突出,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 用水水平及节水潜力分析

2.1 目前的用水水平

1980年全省用水量137.64亿m3,至2006年增加到187.25亿m3,26年用水量净增49.61亿m3,年均增长率1.91%。期间,用水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年份用水情况见表1。

2.2 节水潜力初步分析

从2006年看,全省用水效率较1980年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用水方式仍较为粗放,用水效率仍不高,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地区比较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农业仍是主要用水大户,农业用水仍占全省总用水量的50%以上,全省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0.45,亩均毛需水量777 m3;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较低,用水工艺比较落后,用水效率不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73 m3,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约60%,管网漏失率17%左右;城镇供水管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全省管网综合漏失率25%左右,节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平均仅为35%左右,因此,节水潜力还是十分可观。

2.3 节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社会普遍对节水的认识不到位,对未来水危机的形势及节水减污缺乏足够的认识,节水意识和节水宣传力度不够,节水措施不落实,各行各业节水工作很难联动。

(2)节水制度不够健全,节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用水定额管理尚未开展,有些地区注重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忽视了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剧了贫水区缺水和水污染。

(3)投入不足使节水难以向深度发展,影响了先进的节水技术研究、节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节水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等。

(4)技术和工艺及节水的产业还有待发展,节水产品还需积极推广。

3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根据《福建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提倡建立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研究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到2020年,初步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根据这个目标,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全民节水意识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前提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水情的变化,对水的认识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转变,不断提高。但从目前普遍情况看,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要性、稀缺性、紧迫性普遍认识不足,节水观念淡泊,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用水浪费较为严重。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需水量还在不断增加,如不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水资源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而且,节水还意味着减污,就是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区,也有很强的节水需求。因节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需全民参与,对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全民节水意识的宣传与教育,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我国我省水情的认识,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使每一个公民都认识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自家做起,从点滴做起,把节水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3.2 加强制度建设,依靠制度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治本之策

节水型社会的建立要求治水模式从工程建设转向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节水的法律法规,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鼓励有利于水资源节约的技术开发;要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水资源的体制和机制。2007年11月,福建省以地方标准颁布了《行业用水定额》,该标准确定了我省工农业94类用水户用水标准,作为本省开展取水许可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下达取(用)水计划、用水及节水管理等工作的基本依据。真正在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建立起“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综合利用”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3.3 推广应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科技支撑

近期应注重用水设施的创新。在农业节水方面,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重点做好现有灌区续建配套改造,渠道衬砌,整修配水设施,逐步实现农田灌溉的现代化;在工业节水方面,主要对火力发电、石油石化、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行业,结合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对各种制造工序进行改良和改进,推进水的循环利用、再生水回用等,提高节水水平,减少污染。在生活节水方面,主要推广节水器具,对家用水龙头、厕所等进行节水工艺改进,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3.4 利用价格杠杆,加强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有力举措

水价是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经济杠杆,对水资源的配置和管理起重要的导向作用。确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实行“总量控制、定量用水、计量收费、超量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防污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经济杠杆作用,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积极性,引导人们自觉调整用水结构和数量。实践证明,新的水价机制有力地促进了节约用水。

3.5 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密切配合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中枢环节

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推进,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涉及体制机制的创新,涉及法制建设,涉及各项建设的投入,还涉及节水宣传、节水技术、节水器具的推广。这些都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协作,逐步建立起“政府调控,城乡一体,市场引导,公众参与,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科技支撑,法制保障”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运行机制。

4 结语

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要保证工农业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良好的水环境,实现节水减污增效,必须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实施节水战略、建立节水机制,才是解决福建省水问题的根本出路。

作者:张颖洁

第3篇: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包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包头市是全国极度缺水城市之一,多年平均地产水资源总量10.14亿立方米,黄河分配水指标5.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50立方米,仅为全国及自治区人均水资源量的15%左右,特别是城市规划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立方米。在经济快速发展、全面转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大力推进的进程中,水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包头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以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3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1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8%。节水灌溉总面积达到151.38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9.8%,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4。节水器具普及率达96%以上,城市人均日综合生活用水指标始终保持在90升左右,农村人均日综合生活用水指标始终保持在60升左右,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包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节水工作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节水管理机构。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于市水务局。依托全市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优势,依法在全市实现了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取水许可、统一水资源费征收的管理制度,形成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各部门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了各级节水管理网络,保障了具体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开展节水技术研究,提高节水技术含量。2002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决定》把我市节约用水工作提升到法律的层面。2005年我市在黄河流域首家编制完成了《包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包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包头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包头市水环境整治与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等30多项基础研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11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当前一个时期水务工作特别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三是严格落实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和实行计划用水。包头市不断加强取水许可审批和计划用水管理,科学核定取水许可量和用水计划指标,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资源配置方案,制定年度用水计划,严格执行计划总量控制制度,城市规划区计划用水率达到100%。建立了水资源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取用水量10万立方米/年及以上用水户的实时监控。针对我市地下水严重超采现象,2010年初,市政府组织开展城市规划区地下水开采专项治理,对城市规划区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水源井进行了有计划的封停,实施水源置换,封停自备水源井165眼,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同时,强化定额管理,建立节水奖励、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和惩罚等相关制度。

四是加强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创建节水型企业。在全市开展了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活动,开展水平衡测试,对用水单位实行了节水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了企业内部三级管理网络,完善了用水管理制度与考核机制。各大企业及用水大户,投巨资完成了多项节水技改项目。

五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结合“南菜北薯”战略,在全市大规模开展以节水灌溉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山北干旱地区全面推广普及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对现有水浇地实施全面节水改造;山前黄灌区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结合黄河水权转让,广泛推广渠道衬砌、低压管道、喷滴灌等节水技术,全面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同时,不断加强农业用水管理,严格计量取水,按量收费。全市新增工业项目和其他建设项目取用黄河水,通过水权转让途径解决用水指标,缴纳水权转让费,有力推动了黄灌区农业灌溉节水改造工作。

六是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工作开展。调整自来水水价,平均综合水价由1.58元/立方米调整到1.94元/立方米,实行计划用水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并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了阶梯水价。为有效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在自治区政府制定新的全区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基础上,调整包头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水费征收标准,城市规划区建成区范围内各类工业、经营服务业、建筑基建、特殊行业、城市绿化取用地下水水费按包头市现行城市自来水供水价格上调100%,取用地下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超出计划部分按规定标准基础上加倍征收。

七是大力实施健康水工程,实现水资源的优质优用。2004年,市委、市政府从水资源优化配置、优质优用的角度,审视城市居民多年来存在的饮水质量问题,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作出大力建设健康水工程惠及百万人的决策,并制定了目标。从2005年开始,市政府每年将健康水工程作为为民办好事实事项目列入市政府工作目标重点落实,每年以发展用水人口20万人的目标完成。经过几年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88亿元,不仅使城区132万群众受益,而且成为宾馆、饭店和餐饮业招揽顾客的金字招牌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中,包头率先成为城区居民饮用健康水的城市。

包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距离节水型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包头市水资源总量不丰富、人均占有量低、黄河取水受指标严格控制。近年来,全市年实际用水总量已接近可利用量,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节水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工业节水技术改造主要靠企业的自主投资,农业节水主要靠项目带动,地方财政投资较少,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和激励机制。三是黄河水权转让进展缓慢。用水企业未能及时足额缴纳水权转让费,影响包头市水权转让整体进度的推进。四是污水资源利用率还不高。包头市污水排放量“十二五”时期预计达到1.2亿立方米,“十三五”时期预计达到1.6亿立方米。现有城市污水管网收水能力、供水能力及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能力与城市污水排放量差距较大,污水资源化利用潜力很大,若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处理能力,将需要较大的资源规模。

二、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今后一个时期,包头市将按照中央、自治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自治区政府《关于“十二五”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规划的通知》要求,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认真做好七方面工作,全面推进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是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严格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论证和地下水管理保护,加强用水计量、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控制全市用水总量。

二是严格实行用水效率控制。全面加强节约用水和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实现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双下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双提高”。

三是严格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严格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对超标排放的地区,限制企业供水;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四是大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按照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和保护生态的要求,加快建设大青山生态应急水源工程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着力缓解工程性缺水问题,构建“南北贯通、东西互济”的城乡供水格局。

五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推广普及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积极推进一期、二期约1亿立方米黄河水权转让,建立水权制度,通过农业节水方式,加快调整用水结构。

六是加强水环境整治。积极规划建设黄河蓄滞洪区和城市主要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打造城市防洪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体系和水系景观,彰显城市灵气,提升城市品位。

七是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污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大力开发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城市再生水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城市建成区污水零排放、全利用目标。□

责任编辑:康红波

作者:包头市水务局

第4篇:中国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甘肃张掖“节水型社会试点”调研报告

【按语】水危机是未来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水的短缺日益成为人和自然之间巨额“生态资源赤字”。水危机的性质不同于能源危机,能源短缺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得以缓解,水的区域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应对水危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关于水危机的性质分析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水危机是资源供给短缺导致的资源危机。我们认为水危机表面上是资源危机,实质上是治理危机,是我们治水体制的长期失效(包括政府缺位、市场缺失和计划失效),导致治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应对变化条件下的各种挑战。

危机则是改革的契机。在人类应对挑战、对付危机的各种行为中,制度的确立与改进最具有根本性,它的作用就在于节约成本,降低不确定性。制度是人类成功应对挑战的结果,又是成功迎接进一步挑战的先决条件。响应水危机的行为调整,既需要工程建设、更需要制度建设。过去我们应对水危机是以工程建设为中心,建设了大量水利工程和调水工程,但是资源供给总是赶不上人类的需求,水危机反而越来越突出,这表明开源的水利工程建设只能治标,节水的制度建设才是响应水危机的治本之策。中国的治水模式必须从过度依赖工程建设扩大供给为主转向制度建设激励节水,从单一的硬件建设(如水利设备、基础设施)转向软件建设(如制度、法制、民主、R&D、能力建设)和硬件协调发展,政府水利主管部门主要职能从工程投资优先转向制度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

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之后,我国进入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时期,过去五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总额达1786亿元,是1949年到1997年水利基建投资总额的2.36倍。国家共发行国债6600多亿元,其中用于水利建设1258亿元,约占五分之一。为了应对严峻的水危机,大幅度增加水利投资是必要的,但同时也需要相应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伴随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否则不仅不能保证大量工程发挥预期效益,而且随着工程效益的迅速衰减,可能会将我们的水问题拖入更加复杂的境地。

节水型社会建设最能够反映对治水模式转型的要求。我们认为,未来20年中国非常有必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解决水问题的根本出路。节水型社会包含三重相互联系的特征,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通过大规模的制度建设,降低水治理的各种成本,建立促进节水和精心用水管水的激励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比调水工程经济成本低得多,社会收益高得多,这正是制度建设最主要的节约作用。

节水型社会的建立,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过程,不仅需要水利部门发挥重要作用,更需要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目前水利部组织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已经取得初步经验,我们建议优先在西北和华北缺水地区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验,待取得一定成效后再向全国推广。

【内容提要】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未来20年中国需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应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应成为华北和西北地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性工作。

什么是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建成什么样的节水型社会?这是新世纪中国治水面临的重大课题。西北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地区是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提供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实践。近期作者两次赴张掖实地调研,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张掖的试点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尝试概括节水型社会的特征、实现途径和运行机制,使其有更大范围的指导意义。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含三重相互联系的特征: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节水型社会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现状用水效率普遍不高,用水效益更为低下,部分地区已经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任务有很强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张掖的实践证明,水权理论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制度框架。实施水权管理是从传统用水粗放型社会走向节水型社会的具体途径,内容包括:(1)落实和强化宏观上的总量控制;(2)根据总量约束制定发展战略和调整经济布局;(3)将总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元的权利和义务;(4)建设计量和监控等支撑水权制度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5)建立用水者协会等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建立水权制度,实施水权管理,是一项崭新的事业,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和完善。

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张掖的实践表明,建立有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建立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型水治理结构;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政府调控下迅速扩大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重新审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引入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有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要求政府运作方式经历“四个转变”:从分割管理转向统一管理;从工程建管转向宏观调控;从排斥市场转向市场友好;从封闭决策转向参与透

第5篇:节水型社会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深入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建设部联合发布《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和对策措施,提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大工程,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

《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到2010年,节水型社会建设要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取得明显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115立方米,比2005年降低3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5%,生活节水器具在城镇得到全面推广使用,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10%。通过实施《规划》,可节水690亿 立方米,其中,农业节水200亿立方米,工业节水134亿立方米,城镇生活节水18亿立方米。《规划》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二是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三是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四是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为落实《规划》目标任务,《规划》提出8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二是完善法规政策,强化执法监督。三是加强用水管理,强化基础工作。四是加大政府投入,拓展融资渠道。五是严格绩效考核,扩大公众参与。六是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七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节水新技术。八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答: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且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将使水资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深入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全社会大力节水降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建设部共同组织编制了《规划》。

问:《规划》提出的节水重点领域是那几个方面? 答:根据我国目前的节水潜力和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规划》提出“十一五”节水的重点领域是农业、工业、城市和非常规水利用。其中,农业节水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为核心,结合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快建设高效输配水工程等农业节水基础设施,对现有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广和普及节水技术。工业节水重点抓好火力发电、石油石化、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业的节水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市场准入及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通过用水计划管理,加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系统节水改造及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措施,降低工业企业单位产品取水量。城市节水继续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改造城市供水管

网,强化城镇生活用水管理,合理利用多种水源,强制使用节水及计量设备和器具。非常规水源利用,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开发利用海水、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增加可供水量,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问: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的水管理体制及机制。一是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配套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节水减排机制。五是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节水型社会就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能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6篇:节水型社会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深入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建设部联合发布《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和对策措施,提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大工程,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

《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到2010年,节水型社会建设要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取得明显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115立方米,比2005年降低3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5%,生活节水器具在城镇得到全面推广使用,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10%。通过实施《规划》,可节水690亿 立方米,其中,农业节水200亿立方米,工业节水134亿立方米,城镇生活节水18亿立方米。

《规划》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二是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三是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四是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为落实《规划》目标任务,《规划》提出8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二是完善法规政策,强化执法监督。三是加强用水管理,强化基础工作。四是加大政府投入,拓展融资渠道。五是严格绩效考核,扩大公众参与。六是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七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节水新技术。八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答: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且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将使水资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深入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全社会大力节水降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建设部共同组织编制了《规划》。

问:《规划》提出的节水重点领域是那几个方面? 答:根据我国目前的节水潜力和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规划》提出“十一五”节水的重点领域是农业、工业、城市和非常规水利用。其中,农业节水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为核心,结合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快建设高效输配水工程等农业节水基础设施,对现有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广和普及节水技术。工业节水重点抓好火力发电、石油石化、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业的节水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市场准入及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通过用水计划管理,加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系统节水改造及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措施,降低工业企业单位产品取水量。城市节水继续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强化城镇生活用水管理,合理利用多种水源,强制使用节水及计量设备和器具。非常规水源利用,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开发利用海水、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增加可供水量,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

问: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的水管理体制及机制。一是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配套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节水减排机制。五是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节水型社会就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能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7篇: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思考

作者:张颖洁

来源:《海峡科学》2008年第02期

[摘要] 福建省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年际和年内变化大,水多、水少、水脏、水土流失现象同样存在。为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该文针对福建省水资源分布、利用的现状,以及当前节水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字] 节水 社会建设 思考

1 福建省水资源概况及供需状况

1.1 水资源概况

福建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11.7mm,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179.32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42.38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间的不重复量为1.24亿m3,水资源总量为1180.56亿m3。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全省雨量充沛,水资源量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大。从地域分布看,水资源量北多南少,从西北向东南递减,闽西北地区水资源丰富;从时间分布看,丰水期(4—9月)降水和径流均占全年的75—80%,枯水季(10—次年3月)仅占25—20%。地下水资源不太丰富,含水层不厚,地下水不宜用作大量集中供水水源。

福建省河流密布,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597条,其中除赛江、汀江外,其余均源于本省独流入海。由于天然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河川坡陡、流急,汛期洪水径流难以利用,大量水资源奔腾注入大海,导致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1.2 水资源供需状况

从近几年全省用水统计情况来看,年用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节水灌溉措施的推广,预测未来全省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将持续呈下降趋势,但工业、生活用水及总用水量将持续增长。此外,一些水源的污染限制了水资源的利用,也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据分析,2020年全省P=95%供水保证率缺水达74.48亿m3,缺水率达28.4%。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厦门、泉州等地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趋突出,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 用水水平及节水潜力分析

2.1 目前的用水水平

1980年全省用水量137.64亿m3,至2006年增加到187.25亿m3,26年用水量净增49.61亿m3,年均增长率1.91%。期间,用水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年份用水情况见表1。

2.2 节水潜力初步分析

从2006年看,全省用水效率较1980年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用水方式仍较为粗放,用水效率仍不高,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地区比较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农业仍是主要用水大户,农业用水仍占全省总用水量的50%以上,全省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0.45,亩均毛需水量777 m3;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较低,用水工艺比较落后,用水效率不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73 m3,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约60%,管网漏失率17%左右;城镇供水管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全省管网综合漏失率25%左右,节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平均仅为35%左右,因此,节水潜力还是十分可观。

2.3 节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社会普遍对节水的认识不到位,对未来水危机的形势及节水减污缺乏足够的认识,节水意识和节水宣传力度不够,节水措施不落实,各行各业节水工作很难联动。

(2)节水制度不够健全,节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用水定额管理尚未开展,有些地区注重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忽视了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剧了贫水区缺水和水污染。

(3)投入不足使节水难以向深度发展,影响了先进的节水技术研究、节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节水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等。

(4)技术和工艺及节水的产业还有待发展,节水产品还需积极推广。

3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根据《福建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提倡建立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研究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到2020年,初步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根据这个目标,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全民节水意识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前提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水情的变化,对水的认识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转变,不断提高。但从目前普遍情况看,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要性、稀缺性、紧迫性普遍认识不足,节水观念淡泊,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用水浪费较为严重。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需水量还在不断增加,如不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水资源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

而且,节水还意味着减污,就是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区,也有很强的节水需求。因节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需全民参与,对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全民节水意识的宣传与教育,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我国我省水情的认识,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使每一个公民都认识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自家做起,从点滴做起,把节水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3.2 加强制度建设,依靠制度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治本之策

节水型社会的建立要求治水模式从工程建设转向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节水的法律法规,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鼓励有利于水资源节约的技术开发;要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水资源的体制和机制。2007年11月,福建省以地方标准颁布了《行业用水定额》,该标准确定了我省工农业94类用水户用水标准,作为本省开展取水许可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下达取(用)水计划、用水及节水管理等工作的基本依据。真正在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建立起“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综合利用”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3.3 推广应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科技支撑

近期应注重用水设施的创新。在农业节水方面,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重点做好现有灌区续建配套改造,渠道衬砌,整修配水设施,逐步实现农田灌溉的现代化;在工业节水方面,主要对火力发电、石油石化、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行业,结合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对各种制造工序进行改良和改进,推进水的循环利用、再生水回用等,提高节水水平,减少污染。在生活节水方面,主要推广节水器具,对家用水龙头、厕所等进行节水工艺改进,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3.4 利用价格杠杆,加强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有力举措

水价是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经济杠杆,对水资源的配置和管理起重要的导向作用。确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实行“总量控制、定量用水、计量收费、超量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防污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经济杠杆作用,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积极性,引导人们自觉调整用水结构和数量。实践证明,新的水价机制有力地促进了节约用水。

3.5 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密切配合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中枢环节

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推进,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涉及体制机制的创新,涉及法制建设,涉及各项建设的投入,还涉及节水宣传、节水技术、节水器具的推广。这些都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协作,逐步建立起“政府调控,城乡一体,市场引导,公众参与,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科技支撑,法制保障”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运行机制。

4 结语

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要保证工农业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良好的水环境,实现节水减污增效,必须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实施节水战略、建立节水机制,才是解决福建省水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8篇:节水型社会建设(最终版)

浅谈节水型社会建设

姓名:丁春雨

专业:安全工程班级:安全10-06学号:31100101060

51

一.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情。而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加剧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加大了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水利不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这两个不适应是我们对当前水资源问题的基本判断。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还受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随着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不断推进,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日益突出。 水危机将始终是国家安全的心腹之患,如何保障水安全,包括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发展问题之一。

二.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向

解决水资源问题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广大人民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动机激励机制,全民节水。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切实从对大自然的无序开发、无限索取向注重合理开发、节约保护的方向转变,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通过转变水利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项节水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节水的体制和机制,形成节水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节水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水型社会。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水的循环利用,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减少污染排放,逐步改善水质。大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对环保技术及设施的投资力度。国家应当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使其提高废水污水的治理能力,提高水的循环使用率,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加强对农业节水技术的支持力度。国家应当加强对农业节水科技的支持和投入,以建立一种更加高效节水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体系及科技支撑体系。

三.大力倡导建设节水型社会

2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通过对社会管理制度的变革,调整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进行制度建设,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要实施综合措施,重点是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利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 我国目前的节水意识和节水水平与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极不相称,目前全民的节水意识仍然比较淡薄;水的浪费现象仍然严重;节约用水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要转变发展观念,从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粗放式用水向节约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集约型发展思路转变;从强调供水管理向加强需水管理转变;从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珍惜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1. 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2. 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3. 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3

4. 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5. 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6. 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五.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效

烟台市是一个缺水城市。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城市节水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工作中,把宣传教育作为节水工作的首要环节抓住不放,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市民宣传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唤起市民的忧患意识;宣传政府对节水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增强市民的节水意识;宣传节水工作的经验和作法,提高市民节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了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节约用水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1.计划管理上抓规范。对全市用水单位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定期下达计划用水指标,并给予节奖超罚。注意抓好水价调整,运用经济手段,调节供水需求。1998~2001年历时32个月的严重干旱期间,全市为鼓励市民节水,规定市民每人每月

1.5立方米的用水限额,超限额用水部分以每立方米40元收费,企事业单位超计划用水,超用部分按每立方米50元收费。市区用水量由每日20多万立方米下降为12万立方米,极大缓解了紧张的供水形势,保证了市区正常供水。

2.在技术型和设施型节水上抓落实。一是编制《烟台市城市节水规划》,科学制定近期和远期节水目标、方向和任务,为创建节水型企业、社区和节水型城市打下基础。二是加强城市中水设施建设。根据《山东省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规定》,不断强化措施,加强管理,使城市中水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一批宾馆、学校、医院等单位建设了中水设施,仅市中心区就上马中水回用设施16套。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管道辐射西部工业区,每年中水回用量在100万立方米 4

以上。三是推广应用了一批节水新技术和新器具。

3.在创建节水型企业上抓突破。根据建设部《节水型企业目标导则》和省建设厅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到2005年,市区共有36个企业成为节水型企业试点单位,其中已有18个企业被省建设厅考核验收合格,成为节水型企业。

2005年10月31日,“全国节水型城市”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烟台市荣获“全国节水型城市”称号。这标志着烟台市城市节水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5

第9篇:《打造节水型社会》说课稿

刘汉总校韩店小学 高丽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打造节水型社会》。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的第三个课题。对于本课,我将分三课时进行教学。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二课时,教材题为《打造节水型社会》。

本单元以人类家园为主线,将人类与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存在的风险与获取、建设与破坏、减灾与保护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和内容整合为一个单元,本单元的话题切入口虽小,但知识含量很大,与生活密切相关。如列举了节约用水、垃圾污染等话题。以本课教学内容为例,教材通过图文展示了节水方面的知识,以提问的方式引起思考,作为小学生,应该知道怎么样节约用水,并真正在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

二、说学情

现在的学生每天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感受着社会对他们提供的各种服务,并把这些服务看成是理所当然,同时,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关系也越来越突出,这样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对水电等问题的认识普遍存在一种偏激的想法:认为付了钱,就可以随便用,并且这是用不完的。

为此,本主题引导学生自己调查、搜集了解水资源的缺乏,以真实的材料震撼人心,引起关注,真正能够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节约用水。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内容本课时主要有3个教学目标:

1、了解水资源的缺乏,知道生活中节水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共同学习的习惯。

2、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增长技能。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 树立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的极度匮乏,了解中国淡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及每一个家庭中浪费用水的现象,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道德情感,制定切合家庭生活实际的节水措施并能身体力行去实践,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并确立珍惜人类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在与学生对水资源缺乏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认识的表面,并不能真正从思想上产生忧患意识,产生珍惜人类资源的意识。

五、说教法与学法

A.说教法

1.以长江和黄河视频导入,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2.通过学生的观察、搜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了解到世界水资源的极度匮乏。

3.通过展示图片,用多媒体课件构筑丰富多彩的课件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

地去体验,去感受。帮助学生丰富视野,拉近距离,以真实的材料震撼人心,引起关注,真正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B.说学法

《品德与社会》课是“学”的课程不是“教”的课程,应立足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为此在本课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方法学习:

① 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即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深入思考产生感悟。

② 交流、讨论、演示法,加深对节水重要性的理解,认识到节水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从点滴做起。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多媒体影像出示长江黄河视频,在学生们对长江的澎湃黄河的奔腾赞美之余,师随片介绍:这是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我们母亲河发出的赞叹。这是长江,她“从远古走来,带着春潮的风采。”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这些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用反问句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下面的活动做准备。)

(二).认识水的重要性

1、教师提问: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你能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水吗?通过这样的提问,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需要出发,逐步扩大到现实生活需要,从生存需要出发逐步扩大到发展需要。

2、是啊,不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我们的身体同样离不开水。你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多少呢?知识就是财富,让我们一起走进财富小考场。

(1)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

(2)水参与了我们体内所有的生理生化过程,当人体内缺水达到(20%),生命就随之中止。

(3) 没有水,人最多能活(3)天。

(4)人体含水最多的部位是(眼球)。

(三).了解水资源的现状

过渡:是啊,水真的是我们生命的摇篮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啊。我们一天也离不开水。

师:谁愿意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水资源的状况?

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世界水资源、中国水资源及主要缺水地区的典型资料。师随着学生的介绍播放相应的课件与生响应,加深对缺水地区的了解。比如生介绍缺水地区人民生活的用水量,师播放相应的课件。生介绍世界上淡水和咸水的百分比,用比例感知淡水和咸水的比重,加深学生水资源有限的认识。再通过图表让学生知道在这样匮乏的水资源中,中国的水资源总量虽然排列世界第六,但因为人口众多,所以人均占有量却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缺水地区的生存状况。阅读书本上的水危机的资料,交流学生收集到的缺水资料,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水资源的缺乏。(这一环节的设计期望通过图表、画面的内容比较直观地反映现状,给学生在情感上以比较强烈的震撼。)

(四).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1、谈感受——体会在停水日子里的煎熬

(1).导语: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停水的日子,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真实体验,体会停水带来的种种不便)

2、活动一——节水意识测试

这个小测验的设计旨在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做到节约用水,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敲响警钟。

3.活动二——小调查了解家庭生活浪费用水现象

(1).小组交流调查内容。

(2).学生汇报调查发现的家庭生活中浪费用水的现象,并谈谈认识。

4.活动三——定措施,制定切合生活实际的节水措施,找到节水的一些小窍门。

(1).学生讨论节水措施。(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实际出发想办法)

(2).制定并汇报节水措施。

(3).出示一些节水广告图片,写出一句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语

(五).仔细算算,数字惊人

1、师:据资料显示,如果每家注意节约生活用水,每月可节约30%-50%的水,让我们做一个计算。从一个人节约最少量开始:

课件显示:

一滴水重0.2克,邯郸市人口是9 200 000,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那将是()克,一瓶纯净水约是600克,节约这些水可以装()瓶。中国13亿人口,那又可装()瓶。

师:结论是()

生: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课件出示(节水标志)

师总结:让我们记住这个标志,让我们像珍惜掌上明珠一样去珍惜每一滴水,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有限的水资源。

(六).知识拓展,开阔视野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相关内容

(既是对内容的拓展,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节水意识)

(七).家庭作业:

从今天开始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

七、说板书设计

打造节水型社会

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本课就一个中心,节约用水。所以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本课中心。

我的说课完毕了,谢谢大家!

上一篇:经费支出管理办法下一篇:校园生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