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概率统计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回到家乡工作,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责任和使命。然而,近些年来,由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民族高校学生的差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较大、适应性较差的困难。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族高校概率统计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民族高校概率统计论文 篇1:

中国民族高等院校微博、微信使用状况与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的足迹已经覆盖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们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表现形式生动活泼等特点,深受民族高校的喜爱,并作为民族高校打造自身形象、进行公关的主要形式。但民族高校在微博、微信的使用上存在缺乏民族特色、缺乏创新、缺乏互动性、信息质量偏低等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促进民族高校微博、微信的健康发展,提高民族高校的影响力。

关键词 民族高校微博 微信 民族特色 创新

A Study on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icro-blog and

WeChat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or Nationalities

MA Jing, LIU Yanfeng

(College of Management,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根据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较2015年底增加7550万人。网络得到普及与发展,其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工具,构成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舆论新格局,越来越多的师生、家长和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媒介了解和介入高校事件,发表观点,表达诉求,影响着高校形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民族性和特殊性,既可能成为社会赞美的对象,也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甚至引发政治问题。因此,民族高校应及时了解本校微博、微信发展及使用状况,制定适合其自身的网络公关策略,彰显民族特色,以民族院校为群体,在各类院校中凸显民族院校的不同,以本校為个体,在民族院校中提升形象、提高竞争力。

我国民族高等院校有两类,一类为国家民委直属院校;一类为地方院校。国家民委直属院校有: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以及大连民族大学;地方院校主要有: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合计12所民族高校。

1 我国民族高校微博、微信使用现状

目前,在12所民族高校中,8所民族高校有自己的官方微博,截至2017年1月25日为止,2010年开始创建微博的中央民族大学年平均增长粉丝8052人,其次是2011年注册微博的中南民族大学,平均每年增长粉丝5173.8人,紧随其后的是2014年认证微博账号的西南民族大学,平均年增长粉丝4827.3年,相对较差的是2011年开办微博的西北民族大学和2013年开始使用微博的贵州民族大学,年平均增长粉丝数分别为946.7人、936.8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连民族大学微博粉丝的年平均增长只有1558.5人,但是该校在2015年才开始使用微博,其增长速度较快,已经超越西北民族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而发展最好的应属西南民族大学,该校仅用3年时间,其增长速度位居第三,发展良好,具体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

鉴于只有微信公众号的管理者知晓本校的微信关注人数,因此,本文微信的数据采集缺乏一定支撑。此数据是10所民族大学发布的10条微信推送的阅读量及获赞数采集而来,时间截至2017年1月25日。

12所民族高校中除却西北民族大学和西藏民族大学没有官方微信外,其余10所民族大学的官方微信都已在运行,但各校的使用情况较不同。具体使用情况见表2:

总体来说,12所民族高校中只有西藏民族大学既没有微博认证也没有官方微信公众号,西北民族大学有微博官方认证,但没有微信公众号,另外青海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有微信公众号却没有官方微博。12所民族高校中83.3%的高校使用微信,有66.7%的民族高校使用微博,因此,微信在民族高校中的普及度要高于微博。

2民族高校在微博、微信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12所民族高校中较多院校的微博、微信的使用情况良好,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使用过程中的不足。

2.1缺乏民族特色

民族特色是民族院校相比非民族高校最大的特色与优势,利用好本校的民族特色能够极大程度的增强本校的影响力、增加学校微博、微信的关注度。但是根据中国12所民族高校微博、微信的发布情况来看,各民族高校却未能利用好这优势,发布的信息多以普遍性、大众化为主,较少体现民族特色。做的稍好一些的是西南民族大学,但在近100条微博中只有2条体现了民族特色。

2.2缺乏创新

微博、微信的發展能够给大众带来更多更新鲜的信息和资讯,但是,民族高校想传递的信息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会变得“泛泛化”,缺乏创新性与新颖度会使得我们发出的消息不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以西北民族大学微博为例,在其发布的近50条微博中,有38条微博来自转发。过度的转发虽然会使消息传播的更广,但是名族高校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失去自我,丧失创新性,最后随波逐流。

2.3质量偏低

(1)内容单一。由于微信内容的发布需要民族高校自我撰写,直接转发的情况较少,所以,内容单一主要体现在微信公众号上。作为一个民族高校的微信公众号,其所推送的消息不应仅限于对学校领导的称赞和对学校政务会议的描述,更应该涵盖学校方方面面的精彩,以不同的视角向关注者传递信息,帮助学校树立良好形象。

(2)形式单调。微信、微博作为网络背景下的新发展起来的沟通交流方式,与传统的报纸、电视相比,具有及时性、移动性和广播性,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递较多信息,因此,要求信息能够较快被用户吸收。但是民族高校在微信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很好,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叙述要闻时多是长篇文字描写,较少图片展示,这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大大降低。

2.4缺乏互动性

民族高校微博、微信的另一不足便是缺乏互动性。当然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微博、微信推送后,管理者很少能够给留言者及时的回复,甚至抱着一种发出去就足够的心态,这样不仅使我们的消息没有很好地传递出去,还可能对信息使用者的错误理解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3中国民族高校微博、微信发展策略

3.1突出特色

民族大学各不相同,各民族高校在微博、微信的设置和推动的消息不仅要体现出与非民族高校的差别,更要在中国民族高校中突出自我的不同与特色。

首先,民族高校与非民族高校的最大区别在于,民族高校必须有60%以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高校的民族特色要远远明显于非民族高校,因此,民族高校在做微博、微信推送时可定期进行民族介绍、民族歌舞展示等内容。

其次,各个民族高校的民族特色程度也不同,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做好微信、微博推送。例如西南民族大学建立在西南地区,距离少数民族聚居区较近,有凉山彝族自治区、阿坝藏族自治区等,每年都会与少数民族同胞共庆新年,学校可借此机会做好微博、微信宣传,展示西南民族大学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团结精神。

3.2严控质量

民族高校的关注者以大学生居多,他们通常具有开放的思想,总是希望学习到更多,并积极展示他们自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是这些大学生也往往欠缺经验,不够成熟,是非判断能力较弱,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较易随着微博、微信的复杂性而改变,尤其是民族高校的大学生中少数民族居多,与其他高校相比,他们大多来自经济发展迟缓、基础教育落后的民族地区,他们以往与社会的接触较少,易受外界影响。另外,学校的微博、微信的运行主要是同学们在管理,老师起审查、监督作用,有的学校甚至直接放手让学生管理。因此,基于这两个因素,民族高校的微博、微信在选择推送的内容时一定要谨慎,严控信息质量,确保民族高校发出的信息都能够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3加强创新

一方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各行各业的创新要求更旺,而对于民族高校微博、微信的发展来说,创新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族高校的微博、微信不仅体现出运行者的创新才能,更体现出了一个学校的创新能力,因此要做好微博、微信的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民族高校的主要关注者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度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微博、微信推送的消息要紧跟潮流发展,用吸引大学生关注的内容占领微博、微信阵地。微博、微信是同学们获取即时消息的主要途径,可定期发布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来吸引大学生,还可引入有教育意义的,又符合学生特点的电影、电视、歌曲、视频等,创新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做到喜闻乐见,并善于运用最新网络语言,关注社会最新动态等,保持信息的新颖度,从而成功提高关注度。

3.4及时且适时

发布消息做到及时且适时,要求民族高校在每天的高峰时段以及每年恰当的时段推送重要消息。

《报告》显示,2016年移动网民经常使用的五类APP中,即时通信类APP用户使用时间分布较为均衡,与网民作息时间关联度较高;微博社交类在APP用户在10点之后使用时间分布较为均衡,在22点出现较小的使用峰值。民族高校应充分利用此信息,每天用户使用峰值的阶段推出新消息,增加被关注的概率及可能性(见图1)。

其次,每年都有季节性新闻需要推送,例如每年2月份的四六级成绩及考研成绩的查询、每年3月份计算机考试推送、6月份的毕业季、9月份的开学等,以及每个季节的校园美景,比如每年12月份西南民族大学为期一周的“银杏黄”,作为校园的宣传推广再好不过。

3.5主动参与话题讨论

根据各民族高校发布的微博、微信所受关注度显示,参与话题讨论的微博关注度普遍较高,需要注意的是,参与话题讨论不可只搏一时的关注度,更要进行后续的跟踪,避免做社会的“喷子”,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端正社会热点的态度。例如MH370飞机事故发生后,许多学校都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相关推送,表达哀悼,向遇难者家属表示同情。但是事故发生后三个月、一年、两年,基本看不到高校的后续追踪,这不是真正出于对遇难者家庭的关爱,相反是一种伤害,只有追踪事故,用舆论的力量向相关部门施压查出发生缘由,才是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尊重。因此民族高校在做微博、微信的话题讨论时也要注意有价值话题的后续追踪讨论。

4结语

微博、微信的影响力日渐增强,民族高校要突出本校特点,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影响做好本校的宣传工作、塑造良好的民族高校形象,增加同学们对母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避免随波逐流,推动民族高校微博、微信的良好、快速发展,提高民族高校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新网.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7.1.

[2] 张梅贞.网络公关[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3] 廖东华,罗小亮.浅谈微信在高校团学工作中的运用[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4] 赵泽林,赵伟.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

作者:马静 刘艳枫

民族高校概率统计论文 篇2:

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差异化教学模式探析

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回到家乡工作,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责任和使命。然而,近些年来,由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民族高校学生的差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较大、适应性较差的困难。在这种背景下,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以实现培养目标。本文以笔者所在的西北民族大学为例,探讨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差异化教学模式。

少数民族学生差异性的分析

西北民族大学于1950年建校,多年来,学校秉承“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遵循“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已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16万余人。目前学校在校学生26293人,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为63.8%。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份招生,学生主要来自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

学生入学成绩差别大,学习背景参差不齐。西北民族大学为二本院校,本科生生源的高考录取成绩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有成绩在生源地所在省份重点线以上录取的学生,有按二本线正常录取的学生,还有以少数民族预科控制线录取的学生。以2016级学生为例,录取新生6197人,其中有292名学生成绩在生源地所在省份重点线以上。黑龙江、福建、浙江、广西、贵州、河北、吉林、山东、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录取成绩一般平均分高出二本省控制线30分;而落实国家贫困专项、南疆专项、甘肃省民族专项、少数民族预科等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在省控制线下80分左右。各省区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文科最高为112.29分,理科最高为144.47分。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差异化尤为突出。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生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比为71%,民族地区的学生占比为51.5%,西北五省区学生占比为32%。学生主要来自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四川、西藏、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撒拉族等为代表;西南地区以土家族、藏族、壮族、彝族、苗族、侗族、白族、纳西族等为代表。边疆地区特别是新疆、西藏、青海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落后、交通闭塞等原因,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要好一些。

学生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基础知识相当薄弱。西北民族大学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又相对集中在教育资源贫乏的农牧区(2016年录取的6197名学生中,农牧区学生4029人,占比为65.02%)。一方面,学生从小在生活和学习中广泛使用本民族语言,汉语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地理环境闭塞、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对英语、数学、计算机的学习不够重视,导致进入大学之后在英语、数学、计算机的基础通识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困难重重,重修率较高。以经济学院为例,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重修学生人数为183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57人次,占比85.8%。调查发现,大一大二学生重修率较高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计算机;大三大四学生重修率较高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计量经济学、SPSS、财经英语、财务管理、金融工程。

学生学业压力大,预警与结业比重比较高。以经济学院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为例,未获得修读课程学分40%的预警学生共计2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3人,占比为88.5%。这23名少数民族学生中,维吾尔族5人,藏族学生8人。从地域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新疆、西藏、甘肃。26名预警学生中,除1名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由于已两次跟班试读受到预警处理、自动退学外,其余学生全部跟班试读一年。2013届毕业生中有16人结业,除2人因受留校察看一年处分结业外,其余14人皆为课程结业。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为13人,占81.2%。

差异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知识、认知能力的差异化和层次化,使得同一教学班级的教学越来越复杂。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在相同的时间内以相同要求、采取相同方式、相同内容实施教学,由于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下”,部分学生因成为后进生而失去学习动力和信心,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鉴于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教师有必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差异化教学。

差异化教学也称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认知能力、爱好特长,将他们划分为不同层次、小组,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以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促使每个学生扬长避短,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其实,差异化教学的理念与中国自古以来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思想相得益彰。古人云:“导人者必因其性,治水者必循其势。”孔子提倡:“圣贤施教,各因其材。”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性,区别情况给以施肥、浇水,这叫“因材施教”。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帮助和额外的学习时间,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要求的掌握标准,从而得到适合每个学生的最大发展。同时,布鲁姆将教育认知过程目标由低到高划分成6个层次,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他认为,好的课程应该覆盖认知过程的所有层级目标,课程体系应当体现认知过程目标的梯度设计,實现所有层级目标的合理发展,这就是著名的“掌握学习”理论。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布置教学任务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提高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中外教育家对差异化教学的认识是一致的。差异化教学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只有存在差异的学生;其教学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差异化教学能够适应目前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差异性大的特点,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使每个进入知识殿堂的学子最终学有所成。

差异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要点

制定合理的差异性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要通过一定的课程设置体系和修读要求来支撑和实现。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各专业现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完全是统一的,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也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学生差异性的特点,缺乏针对性。实施差异性教学模式应该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合理的差异性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为此,在通识平台选修课程中应增设一些“补习”文化基础(如数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在学科和专业平台选修课中应按照学生的差异性特点,设置有针对性、模块化、梯度设计的选修课程,使课程设置既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又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类课程的班级分层教学。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础类通识平台的课程,可以适当采取班级分层教学的模式。即根据新生入校时高考英语、数学等科目的成绩将学生划分成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级。A类教学班级主要面向高考英语、数学分数比较高(比如100分以上)、基础比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在讲解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进行拓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类教学班级主要面向高考英语、数学等科目分数比较低(比如80分以下)、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缺乏自信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目标要定得低一些,主要是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训练,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B类教学班级则介于二者之间。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已在全校范围内实施班级分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将为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提供丰富的经验。

开展专业课程的分层教学改革。首先,各专业课的任课教师要细化教学大纲,依据学生认知过程目标,将教学大纲中各章节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划分成以下几个层次,即记忆、理解、简单运用、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然后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对于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自信的学生,目标层级可以定得低一些,从而体现“同进度、异目标”的原则。其次,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任课教师根据“同进度、异目标”的要求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完成分层备课、分层讲授和分层布置作业的教学过程。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实现预期目标,教师课堂教学应主要以学习水平居中的学生为授课对象,兼顾两头。布置课后作业要充分体现分层目标的要求,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的放矢。再其次,实施分层考核与评价。考核应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树立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考核观念,突出能力本位,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考核方式目前主要有开卷考查和闭卷考试两种。对于考查课程,考核的方式应多样化,注重過程考核。可以选择开卷考试、课堂讨论、提问发言、课后作业、撰写课程论文和实验报告等方式,可以从学生课堂出勤、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参与互动式教学的热情、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是否注重团队协作等不同视角进行考核。对于闭卷考试的课程则可以设计不同难度和不同类型的试题,进行分层命题考试。试题相对容易的,主要是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记忆、理解和简单运用的评价;相对较难的主要是对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析与判断、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

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课外辅导的力度。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差异性的特点,为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帮助和额外的学习时间,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课外辅导的力度。首先,任课教师要借助校内网络教学资源如Blackboard(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数字化教学平台)、MOOC(慕课,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务系统APP等平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丰富课程教学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条件;其次,教师在课后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答疑解惑。再其次,学院应组织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结成互帮互助的学习小组,对他们进行学习上的帮扶。目前经济学院已在学业预警的学生中开展“学习大本营”活动,采取援助辅导的工作模式,招募成绩优异、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基础薄弱的同学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援助性辅导,取得了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2]张艳波,侯利军.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差异化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3]冯晓玲.青藏高原农牧区民族预科学生化学课程差异教学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2).

[4]曹大明,方晓波.三峡大学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分层教学实践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6).

[5]李岚岚.藏羌彝声乐专业学生差别化教学与特质培养研究[J].四川戏剧,2017(9).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马海涯

民族高校概率统计论文 篇3:

民族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摘 要] 民族高校思政教育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至关重要,科学的课程思政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融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数学分析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最主要的专业基础课,若能在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育,必将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深层次地领悟专业知识背后的人生哲理。

[关 键 词] 数学分析;课程思政;民族院校

数学分析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入学以来接触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数学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习极限思想、微积分、无穷级数等数学理论,让学生养成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达到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另外,数学分析也是学习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等后继课程的工具与基础,该门课程的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影响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数学分析课程的学习成效直接决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即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力度,促进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也就是要求专业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思政课融入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希望教育工作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最大化。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与专业课教师关系不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求专业课教师也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好每一个思政教育的渠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

民族高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偏远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水平相对落后,师资欠缺,导致学生的思想状况比较复杂。另外,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特有的文化传统,这使少数民族学生有着特殊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有别于来自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因此,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趋势,绝大多数学生能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面对,也有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存在矛盾和困惑,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功利心较强,纪律和法制观念淡漠,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薄弱等问题。那么如果我们能在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育,将会使学生既能学到知识,还能领悟到专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大学一年级正是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期,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数学分析岂能只关注书本知识而忽略思政教育。然而与其他基础课程相比,数学分析教学难度最大,教学内容最多,一直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将思政引入数学分析课程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首先对大多数高校数学专业学生而言,数学分析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制约后续分析类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甚至决定了今后能否顺利考取研究生深造。因此有些教师反映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太多,没有时间开展课程思政。其次,引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师往往在实践中也会有一些片面的认识,比如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教师只需在课堂上把某些内容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就做到了课程思政。针对上述一些困难和片面的想法,本文着重给出将思政教育融入数学分析课堂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将民族团结的思想融入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昌盛的有力保障,民族命运与祖国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讲授连续函数性质的过程中,可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股票价格、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等。从而潜移默化地告诫学生,只有民族团结,国家稳步连续发展,人民才能持续安居乐业。定积分的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逻辑过程,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积累才能实现最终的蜕变。只有各民族的守望相助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持续发展。

二、用社会正能量和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民族高校的学生多数来自欠发达偏远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多数民族学生对数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知之甚少,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背后蕴含的名人事迹和现实应用素材,根据数学分析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将教材之外的正能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以得到人格上的熏陶、心灵上的滋养,让学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享受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选择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导入课堂,调节课堂气氛,常会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将“中国芯”“新型冠状病毒”等社会随机事件融入数学分析课堂,更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深刻体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奋发图强为将来更好地投身民族事业做出贡献。

三、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成分

数学分析是一门传统经典课程,教学内容成熟,多年来已经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认为进行课程思政有较大难度,应该把有限的课时用来传授专业知识。针对数学分析课程中很多问题的抽象性,我们如果能尝试将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转换为课程思政和专业理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比如,在讲授第二型曲面积分定义时,我们忽略数学上的推导,从数学史开始,让学生追溯根源,了解微积分方法的发展演变过程,让学生测量和计算特殊流体的流量,诱导学生用“微元法”进行推理演化,再现当初数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这种场景再现的教学方法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将人生哲学融入数学分析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

对數学分析中抽象难懂的定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把它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作类比,将抽象具体化,将难懂通俗化,将哲学生活化。如实数理论中的有限开覆盖定理:闭区间一个无限开覆盖必有有限子覆盖。我们可将一件可完成的事情比作闭区间,有很多种方法来完成,我们必定可以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件事情。

教师对待课堂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比如教师风雨无阻从不耽误课堂教学,每堂课都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后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对学生的提问耐心细致地解答,这些只是日常课堂教学环节,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认真地对待工作。思政教育便悄无声息地融入专业教育。

将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根本要点是突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功能,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可以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而思政思想的融入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其专业修养。对理科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未来新兴力量,培养其具备吃苦耐劳、抵制诱惑的精神品质,对基础学科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同时,也需把握尺度,数学分析课堂思政教育只能作为辅助,决不能本末倒置。

民族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对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根基尤为重要,把思政教育融入数学分析课堂将是民族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要深刻意识到专业教育不是仅仅在课堂上把知识正确地讲出来,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来育人;同时,也要深刻地认识到思政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不同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时机将思想政治教育适时渗透到数学分析课堂。通过把数学分析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民族高校学生在数学分析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也端正了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改善,学习效果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也让民族高校的学生更加坚定自身信念,立志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华东师大数学系.数学分析(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编辑 冯永霞

作者:曲程远 周文书 何晓 梁波

上一篇:县街道建设计划下一篇:理论核算林业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