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音乐教学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音乐教学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篇1:

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策略初探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问题日益变得重要,学校教育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一门学科和每一位任课教师理应自觉地承担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这与《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相契合的。育人要从娃娃抓起,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凭着我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怎样把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渗入音乐教学之中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让小学生在学习和享受音乐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陶冶情操,并且还能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小学生学习和劳动的观念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没有学习观念,更没有劳动观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收过碗碟,更没拖过地板。为了让他们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我搜集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歌曲,在课堂上不仅播放给他们听,在又唱又跳的快乐氛围中体会到学习和劳动的快乐。如在教学《读书郎》这首曲子时,我不仅教会他们怎样打拍子,还让学生们自觉地走到教室中间,自编自演,要他们把“不爱学习,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那几个句子反复表演出来,在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中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我有一双小小手》这首歌之前,我让学生们把手举起来,然后让他们说说手有什么作用。小学生们踊跃地回答出很多有关手的作用,诸如吃饭、玩电脑游戏、打球、写作业等,但没有想到过用手去劳动,安静下来后我让他们听听这首歌,再数数手的其他作用。在音乐的播放声中,他们懂得还要爱劳动,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里,明白了劳动的光荣。

二、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多数人对音乐天生就有兴趣,小学生也是一样,他们爱唱歌、爱跳舞,对一切充满好奇和希望。音乐老师抓住这些特点,在音乐课中选取一些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歌曲,或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音乐活动,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歌声和趣味盎然的音乐活动中,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例如,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在教会学生如何识谱、如何打拍子的同时,我还通过这首歌醉人的旋律和令人奋发向上的歌词,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进而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低年级学生中,边用音乐伴奏,边让学生做游戏,老师带领学生玩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甚至是玩过家家,营造一种快乐而又和谐的氛围,既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活动的趣味无穷,又让他们觉得集体生活的无比快乐,从而形成健康良好的个性,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心

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样是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和国家形象。现在的孩子大多是泡在蜜罐中长大的,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择手段,甚至打诨耍泼的事都做得出,不达目的不罢休。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懂得什么是廉,什么是耻;哪些事可以做,必须做,哪些事不能做,不该做。每一级学生,我所教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把这首歌的旋律、歌词的内涵详尽地诠释给他们,告诉学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都要自尊自爱自强,才能立足于世界。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四、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很多小学生从未受到过挫折,没有经受过任何打击,一旦碰到一点点困难,就会唉声叹气,甚至会一蹶不振,完全丧失自信。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父母早逝,由爷爷奶奶拉扯大,长期处于被欺侮被嘲笑的环境之中,他萎缩、恐惧,对什么都缺乏信心,班主任的劝说和鼓励对他也丝毫不起作用。面对这种情形,在音乐课上,我特别关注他,发现他在学唱有关父爱母爱之类的歌曲时会眼含泪花,情绪较为激动。于是,我借这些歌曲中的一些歌词,暗示他、鼓励他,并让全班同学都去拉他的手,给他关心和帮助,于是打开了他感情的闸门。我和他们一同吟唱《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经过心与心的交流,打开了他的心扉,他慢慢地树立起自信,变得开朗又活泼。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为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

具有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美好的情绪情感是小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但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作者:侯海燕

音乐教学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篇2:

略论农村中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全面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摘 要: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中学生音乐教学中,发挥艺术的综合作用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音乐,在音乐活动中感受生活,认知社会,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个性,使其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文章就农村中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农村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心理素质教育;渗透

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发展的状况,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有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农村人口占据总人口70%的比例,农村学生也占据全国学生很大的比重,农村中学生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由于我国二元结构的存在,广大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更值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 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化社会是创造教育的社会,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成为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农村中学生更是其中的主要力量,因此他们必须具备能够适应未来的创新能力和素养[1]。在音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将故事融入到教学当中,利用古今中外音乐家的传记、名人、奇闻趣事等等,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材料在课堂中讲出来,利用这些故事给学生的心里留下思索的空间,进而影响学生。也只有他们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知识,才能实现创新,因此教师应在教师中引导学生追求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 鉴赏感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促进学生智力与个性的发展。现代心理学表明:情感对个人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他们学习的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以音乐欣赏为载体,去丰富学生的情感;在乐理教学中,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讲解示范等途径强化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掌握,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要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注重情感的诱发,使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其次,要进行情感透射,通过肢体形态、表情语言等对学生进行暗示,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我形象,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最后要注意情感的融入,教师通过角色效应将对真善美的褒贬转化为学生的心灵体验,以此去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比如,在带领学生欣赏古今外的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配以深情的解读,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如在‘男儿当自强’‘嘎达梅林’的欣赏中,通过教师的引领诱发学生情感,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其中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世界当中,他们的积极情感也被激发出来。

三 勤学苦练,培养学生良好意志

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勤学苦练才能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他们在勤学苦练的过程中,良好的意志品质也逐渐养成。比如在弹奏技术的练习中,要想让手指变得灵活有力和协调,就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练习精神和态度,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坚强意志的支配下,学生敢于学习和拼搏,并从中获得奋斗的成功体验。经过这样一个训练,学生会在以后的学生中发挥出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

四 因材施教,完善学生个性品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了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而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学生展开因材施教,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式,保证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新颖性;优化课堂结构,设计层次性的提问,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使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借助多媒体或教具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充分调动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理,对音乐保持浓厚的兴趣。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从头再来’‘隐形的翅膀’等歌曲,使教学更具现代感,让学生在熟知的旋律中慢慢纠正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素质障碍,形成乐观的心理素质;也可以开展歌咏比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写作心理素质的提升等。

结语: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生活起到重要影响。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提高审美体验,从对美的艺术欣赏中丰富情感,并在音乐表达的真善美中陶冶情操,从而使音乐达到净化学生心灵、启迪智慧、情商与智商互补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高尚的审美兴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其真正享受生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陈艳飞. 音乐教育对学生素质形成的重要性分析[J]. 教育现代化,2017,4(01):246-247.

作者:张金辉

音乐教学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篇3: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对策与思考

摘要: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发展的主力军,他们遍布在各个不同行业,并且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很大的功效。所以大学生在高校的综合素质培养尤为重要。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主要目的是丰富大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及创造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能养成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提高生活质量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素质教育 公共音乐教育 作用 对策分析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当今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于提高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育机构建立、课程规划、师资队伍、办学理念、特色教学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方面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与此同时也推动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部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这也证明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精神》等重要文件的颁布。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引领方向,“加强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精神鼓舞人心,促使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步伐。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作用

普通高校大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化修养,综合能力都比较高,但在音乐知识掌握程度上层次不齐,平均程度较低,音乐学习能力达不到理想的目标。由于中小学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很多都不是很重视音乐课程,有的学校其他科目老师甚至会到了期中、期末、中考、高考,经常占用音乐课并用来补其它科目,这样音乐课课时就不能保障,音乐知识也不能很好的传授,结果就是造成大学生缺乏系统的音乐教育,整体音乐素质较薄弱。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并且也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为了让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做一个高素质人才,普通高校要加大对公共音乐课程开设,弥补大学生音乐的欠缺,提升高校大学生的音乐教育。

二、建立高校艺术教育机构,推动公共音乐教育发展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随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育部2006年4月颁布。这一系列的艺术教育的文件颁发,也就证实了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也随着国家指导思想不断更新,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得到一定的普及。所以面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首先要从观念转变为首,要加强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管理意识,成立独立的艺术管理机构,并由高校主要领导进行管理,其次建立艺术教研室,并负责艺术课程的开设以及教师的排课,还有日常的一些艺术活动安排与指导工作。

三、完善课程设置,改变音乐教学方式

(一)公共音乐课程的合理定位

普通高校开展公共音乐课程要以学生基本情况、兴趣爱好,并结合音乐教师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资源配备而定。开展的课程要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中,感受音乐魅力,真正的提升审美能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本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延伸,音乐教学内容应该在中小学的基础上加深,并能达到一定高度,但是由于中小学存在升学压力,中考、高考也不涉及音乐课程,到高中有许多不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基本与音乐隔绝,而且还有城乡的差异,接受农村中小音乐教学的学生,音乐基础能力较低,所以高校在课程难易程度很难拿捏。因此高校在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上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而定,一切要以学生为主。就这一问题,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开设前可以对选修课程的学生进行一次音乐基础知识摸底考试,摸底考试形式可以根据教师自行选择,例如:答卷形式、听音乐说出曲名或者作曲家名字或者小型汇报展示等等,然后通过学生摸底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制定教学内容,最后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公共音乐课程的内容定位

1.公共音乐课程基本内容

公共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制定是高校音乐教育实施过程的有力保证,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使学生音乐学习的选择性就多,那么学习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加,最后所得到效果也会很好。

首先教学内容要明确,可分为技巧理论、欣赏、艺术实践三大类。开展所有公共音乐教学内容种类都要以这三大类为宗旨,根据不同类别添加音乐课程。这样在音乐课程开设目标就会更加明确、清晰。对于音乐教学内容的三类划分,不同的类别最后达到的效果、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如:技巧理论类是学生学习音乐最基础的能力,并且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历史发展的基础知识能得到提升,为音乐学习打好基础。欣赏类主要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学生对不同的音乐作品能有自己独特地理解,最终提升情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功效。艺术实践类主要是对前面两类音乐基础的学习并对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基础上通过实践来感受、体会音乐艺术,最终学生提升自信心,并能乐于展示自己。

其次课程设置方面,技巧类的可以开设音乐技巧的相关课程,例如:声乐艺术实践、器乐演奏、钢琴入门与音乐基础、钢琴即兴伴奏等。理论课程可开设:中外音乐发展史、基础乐理、曲式、调式、和声、视唱、大学生音乐知识与赏析、戏曲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等;欣赏类主要是以欣赏不同民族、不同曲风、不同体裁、形式等音乐作品,例如: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交响音乐赏析、民族与现代舞赏析、中外名剧赏析;艺术实践类例如:合唱、合唱指挥、重唱、舞蹈表演、舞蹈创编、合奏、音乐表演等课程。

最后通过对课程设置的三大类别划分,使目标更加明确,并能遵循音乐教育的规划的宗旨及核心思想,最终达到理想效果。

2.公共音乐课程特色内容注入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是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还有助于文化的传承,我国地理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并有56个民族,所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不同的音乐文化,每个音乐文化的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其中包含着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在音乐文化传承方面,越加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把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作为学生音乐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谢嘉幸教授针对“学生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强调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是学校音乐教育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

四、优化普通高校音乐教师队伍,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并将于人类社会共存。”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文件对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中指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予以高度重视。”所以普通高校对音乐教师的引进要注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能只注重技能而忽视了综合音乐修养,以及有关的音乐理论知识都要熟悉的掌握。

对于面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实情况,以及专职音乐教师的数量欠缺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可以与社会外界的艺术单位联系,聘用兼职音乐教师,并以长期合作,不同专业的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开设的音乐课程而进行聘用。笔者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教育调研中,有一部分学校就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弥补学校音乐教学中师资的空缺,完善音乐教学。

五、重视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音乐实践活动的内容

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学生可以根据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内容与不同的形式。

音乐实践活动内容可分为音乐表演类、音乐鉴赏类、音乐创作与研究类。

1.音乐表演类主要包括声乐表演、器乐表演、舞蹈表演三大类,其中声乐类有:独唱、重唱、合唱、音乐剧、歌剧等;器乐类主要包括:乐器独奏(合奏)、军乐队、民乐队、管弦乐队、电声乐队等;舞蹈可分为:独舞、双人舞、群舞等。2.音乐鉴赏类活动主要包括音乐赏析及各类音乐讲座与音乐会。3.音乐创作与研究主要包括歌曲创作、音乐编辑、学校音乐报刊等。

(二)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包括课堂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两个部分,“音乐实践活动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音乐教育活动。”组织学生音乐实践活动丰富课外活动、提升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自信心的有效作用。“兴趣是人类对事物或活动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的探究的心理倾向。”培养并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是一种享受,并能有效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认识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音乐实践活动是通过课外组织的各项音乐有关的活动,例如:音乐社团、军乐队、管弦乐队、合唱团、舞蹈队、音乐创作小组、器乐演奏等。还可以参加国内的一些艺术类比赛,就像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权威性的比赛,来丰富艺术实践活动。通过有关的音乐演出活动,能让每个学生参与并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提升自信心,让学生主动的参与音乐、感受音乐、学习音乐文化与技能,获得审美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与信心。

六、结语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亲身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并能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及音乐兴趣,加强合作能力,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发展学生的音乐个性,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并能提高学生综合音乐修养。音乐会使人创造无穷想象力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提升一个人创造力的功效。“每当爱因斯坦研究问题遇到困难时他就把自己关起来演奏音乐,他常在音乐中重新获得灵感。”正是这样爱因斯坦从音乐的情感中激发无穷的灵感,并重新获得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范晓君,王朝霞.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德隆.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杨晓东

上一篇:宣传线上半年工作报告下一篇:乡镇干部下年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