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科学研究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实践能力快速增长的时期,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行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态变化科学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物态变化科学研究论文 篇1:

大连中考物理简答题题型及答题技巧归纳

简答题是每年大连中考物理的必考题型,也是每年区分度较高的题型.它位于整张试卷中的第四大题,分为两道小题,各3分,共计6分.从难易分配来看,大连地区中考出题思路,基础题型占70%,中等难度题型占20%,难题占10%.简答题就是10%的难题中的一部分.简答题一般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应用物理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及语言表述能力.

失分率较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一是找不准考察的知识点,一般题目所呈现的典型实例多出自教材及日常生活,让学生感觉“似曾相识”,但学生不能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所考察的知识点,导致无从下手,答非所问,3分全失的大有人在;其二是语言表述不规范,由于初中生语文水平有限,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不能用合适的语言规范地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清楚地表述出来,造成了“心里明白说不出”的现象,导致失分较多.

1.大连中考简答题题型特点,知识点分布特点以及应试策略

1.1 题型特点

每题3分,找准所考察的知识点占1分,正确运用物理知识表述物理过程占1分到2分.所以每题认真审题,找准知识点则必定能拿到1分.

1.2 知识点分布特点

大连中考近几年来简答题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热学中的物态变化,主要考察各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特点,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等;(2)力学中的受力分析與运动状态改变之间的关系,主要考察受力平衡时静止或匀直运动,受力不平衡时的加速或减速,另一大考点就是流体中流速与压强的关系;(3)2012年大连市中考一模、二模中新增的光学折射现象,主要考察结合光路图解释虚像如何形成,与实际物体位置有什么关系.

1.3 解题思路和应试策略

(1)认真审题

阅读题目时要注意圈出关键字,要弄清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明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和要回答的物理问题,并且留心一共有几个问题.热学简答题要注意初始状态,吸放热和最终状态.力学简答题要注意是否匀速,共受几个力作用,运动状态是否有变化.光学简答题要注意有几种光学介质,现象发生在界面的同一侧还是两侧.

例1 将一条洗干净的鲜鱼放入冰箱的冷冻室,时间久了就变成“鱼干”了,请你解释这一现象.

分析 首先读题,明确这是一道热学物态变化的简答题,圈出关键字,“鲜”说明鱼中有大量的水分,初始状态是液态.“冷冻室”说明鲜鱼所处的环境温度低于0度,那么液态水温度高于0度,必定要放热,判断出物态变化是凝固.“久”说明时间久,足以使鲜鱼中的水完全凝固成固态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可见这一物态变化的初始状态是固态.“鱼干”说明固态的冰不见了,判断出物态变化为升华.至此知识点分析就透彻了,组织一下语言就可以答题了.

(2)抓住关键,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抓住问题主要的、实质性的内容,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变化,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找准题目所提供的条件与要求得出的结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确定解答这个问题所用到的物理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有关的物理知识,剖析题意、找根寻据.

例2 孔明灯下方的燃料燃烧一会后,孔明灯就会向上飞去,请解释现象.(空气阻力不计)

分析 审题发现考察的是力学中运动状态改变的问题,首先明确不计空气阻力时,孔明灯只受重力和浮力,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变有不变.浮力与外界气体密度和排开气体体积有关,而这两个因素都不变,(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可认定为趋于一致,另外孔明灯是竹条编成,外面贴纸,不像气球,它的体积是一定的),所以浮力不变.灯能够上浮说明浮力要大于重力,顺着思路分析重力为什么变小了,“燃烧一会”说明孔明灯内部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一部分气体被挤出,使自重减小了.

例3 (2012中考28题)将无盖的饮料瓶底部剪掉,做成一个大漏斗.把乒乓球放入漏斗中,用电吹风在漏斗上方沿水平方向吹风,如图1所示,发现乒乓球向上运动,请解释这个现象.

分析 审题发现,考察的是流体中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饮料瓶已变成上下开口的漏斗了,内部的乒乓球能向上运动,说明向上的升力大于它自身重力,升力就是由于上下漏斗口空气流速差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由此分析出上方流速大,气体压强小,下方气体流速相对较小,气体压强大.形成向上的压力差,也就是升力,当升力大于重力时,乒乓球就向上运动了.

(3)梳理思路,明确作答

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用准确、简明的文字把问题解答清楚,解答时不仅要回答出结论,而且要回答出原因,说出相关的物理概念、规律.答题时要做到,结论明了、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层次清楚、合乎逻辑、言简意赅、答案完整.

例3 (2012年中考前一模)一块厚玻璃砖和钢笔位置如图1所示,玻璃砖与钢笔有一定的距离.眼睛在偏右的位置向玻璃砖方向观察,看起来被玻璃砖挡住的这段钢笔出现了“向左偏移”的现象,请解释这一现象.

分析 这是一道光学简答题,首先通过审题判断这是光先后通过空气、玻璃、空气不同的介质后进入人眼,由于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时发生了折射现象,结合光路图中的两条特殊光线,一条垂直入射传播方向不变,另一条发生折射后进入人眼,人眼按照入眼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确定像点A′,在实物A正前方,但人从右侧向左侧看时,就感觉A′在A的左侧了,这样即可解释这一现象.

2 大连五年来中考简答题归纳

下面我们再一起整理一下近五年来的简答题,出题很有规律性,一道是物态变化,考过凝固、液化、汽化.一道是力[HJ1.8mm]学,考察受力分析与运动状态的变化、流体中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例4 (2008年28题)夏天,小明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几个冰块,放入装有常温矿泉水的杯中.过一会儿,他用吸管搅动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在一起了,请解释这个现象.

分析 冷冻室、冰块、常温说明冰块的温度低于0 ℃,放入水中后,冰吸热,水放热.粘说明冰块之间的水最终变成冰,与原有的冰块形成了一个整体.所以分析可得这是考察热学物态变化的凝固知识点.注意说明一下,水首先降温,达到0 ℃时,冰块温度仍低于0 ℃,所以达到凝固点的水继续放热凝固成冰,一定要说清凝固的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例5 (2008年29题)蹦床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蹦床的床面弹性很大,运动员可在上面反复弹跳,从高空落下的运动员刚好与水平床面接触的点为A点,能到达的最低点为B点,运动员从A点到B点的运动过程中速度先变大后变小,请分析并说明原因.

分析 通过审题明确这是考察受力与运动状态改变的题型,从A到B有变有不变,重力不变,弹力从零开始不断增大,所以弹力先小于重力,后等于重力,再后来大于重力,分为三个阶段.合力也就先向下,再为零,再向上.所以人才会有第一阶段合力与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向下运动,第二阶段,合力为零,但由于具有惯性,继续向下运动,弹力就大于重力进入第三阶段,合力与速度方向相反,减速运动,直到速度减为零.

例6 (2009年28题)电冰箱的制冷系统的制冷工作过程.

分析 很明显考察的是物态变化的液化和汽化,表述清楚發生的状态即可,冷冻室内汽化吸热,散热板内液化放热,压缩机内通过压缩体积液化.

例7 (2009年29题)有一种科学探测气球,气囊内充的是氦气,气球从地面竖直上升,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设气球在上述过程中体积保持不变,不计空气阻力.请分析说明气球从地面上升到最高点这一过程中,气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

分析 通过审题可知考察力学受力分析与运动状态的改变.不计空气阻力时,气球只受重力和浮力.有变有不变,重力不变,浮力减小,因为上升过程中外界气体密度不断减小(因为越远离地面的大气越稀薄).所以重力先是小于浮力,再等于,再大于浮力.第一阶段,合力向上,加速上升.第二阶段合力为零由于惯性,继续向上运动,浮力继续减小,进入第三阶段,合力向下与速度方向相反,减速运动,直到速度减为零.

例8 (2010年26题)小明的妈妈用食用油炸油条时,油的温度约为200 ℃,他不小心把几滴水溅到了油锅里,出现了油花四溅的现象,请解释这个现象.

分析 综合分析油与水的各项物理特征发现,水的密度大于油,油温高于水.那么沉入油底部的水必定吸收大量的热,迅速汽化,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不断上升到油表面后破裂,导致油花飞溅.

2010年27题:某简易喷雾器的结构图,当快速向右推动活塞时,水就从喷嘴中喷出.请解释这一现象

分析:审题可知考察流体中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吸管上方的气体流速大压强小,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强一定,产生了向上的压强差,将水压入喷嘴中,随气流喷出.[BP)]

例9 (2011年26题)在春天或秋天的清晨,有时会看到河面上方向上冒“白气”.请分析说明“白气”是如何产生的.

分析 春秋的清晨,河水温度高于空气温度,且温差较大;河水蒸发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低温空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即为“白气”.

例10 (2011年27题)将乒乓球放在吸管管口正上方,用嘴吹气,松手后乒乓球会“悬停”在管口正上方一定高度的位置,如图2所示.当吸管稍向前移动时,乒乓球也向前移动.请分析说明(不考虑乒乓球的转动):(1)乒乓球“悬停”时竖直方向的受力关系.(2)乒乓球向前移动的原因.

分析 (1)向上的气流对乒乓球施加向上的压力,乒乓球受向下的重力,乒乓球上方空气对乒乓球施加向下的压力,三力平衡,球就悬停在空中.(2)吸管向前移动时,乒乓球前方空气流速大于后方,乒乓球前方压强小于后方;乒乓球前方压力小于后方压力,产生向前的压力差,使球向前运动.

例11 (2012年29题)从冰箱冷冻室中拿出的冻鱼,放在一盆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将鱼从水中拿出,发现鱼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较厚的冰.拨开这层冰,发现鱼已经完全解冻.请分析说明鱼表面这层较厚的冰是如何形成的(解冻过程中,鱼的温度始终低于0 ℃)

分析 与前面例4中的冰块粘在一起的道理是一样的,冷冻室中取出的鱼温度远远低于水,所以鱼吸热,水放热降温到0 ℃时,鱼的温度仍低于0 ℃,于是达到凝固点的水继续放热,凝固成冰与鱼合为一体,随着鱼的温度升高接近0 ℃,鱼外面的冰也会越来越厚,直到鱼、冰、水均达到0 ℃,鱼已经完全解冻了.

3 复习简答题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构建答题模式

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将一道简答题分为“前提条件”,“所用的物理原理”,“联系实际得结论”三个部分,找出其中解释的关键语句,用答题模式反复训练几次,使其形成记忆和习惯,而这三个部分一般也就是中考的三个采分点.

3.2 训练正确答题能力

简答题得不到高分往往是由于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或表述不精确,不严谨.所以,平时要运用准确的物理观点,规范的物理语言来回答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训练用作图法来辅助回答问题.平时也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3 注意观察生活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物理现象,要培养学生形成问“为什么”的习惯,并引导他们主动找寻这一物理现象的可能原因,通过这样的思考不断培养物理思维,形成尊重现实,科学研究,迎难而上的品质.

作者:邴鑫

物态变化科学研究论文 篇2: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 要: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实践能力快速增长的时期,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行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能力。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开展与教材有关的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完成实验为目标,并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是一味地让学生巩固记忆实验的步骤、结果和其中涉及的原理,这会对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教师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实验教学就成了一种形式主义,丧失了应有的意义。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首先应当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同时需要拓展实验范围,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创新性地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新颖的物理实验中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提升学科实践能力。因此,文章主要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

一、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物理实验教学的不重视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目前许多地区的不少学校以升学率为主要指标,片面地要求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在部分学校的初中物理课堂上,实验被简化成视频演示,许多学生得不到亲手尝试实验的机会,动手能力缺乏。部分被应试教育支配的教师甚至认为在初中物理课堂开展实验教学是对学习时间的浪费,以至于取消课堂上的实验环节,以牺牲学生的学科能力为代价,一味地对学生灌输基本的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实验设备短缺

在部分学校中,虽然开设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但是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使得实验教学成为空谈。学校虽然开设了实验课程,但并没有在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上投入大量资金,以至于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只能够利用仅有的实验设备为学生进行相关实验的演示,学生没有亲手进行实验的机会。这种形式主义的实验教学无法发挥实验教学应有的效果,学生不能够通过亲手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对实验的各环节步骤依然缺乏足够清晰的认知,甚至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实验设计没有创新性

在部分开展实验教学,并提供了实验设备的学校中,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过程都是按照教材上引导,按部就班地进行重复实验,这种机械性的实验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会让实验教学丧失应有的作用。这种机械死板的实验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都没有太大的帮助作用,甚至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 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策略

(一)全面深度分析教材,设计探究性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做到的是依据教材内容,对所要讲解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尤其是物理实验这种严谨性较强的环节,更需要教师对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有着深刻的把握,以更好地为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打下基础。对于某些自由性较强的实验,教师需要根据班级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开展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

比如,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气体的压强》这节课的教学时,首先需要基于教材,在课堂开始之初,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操作流程和原理、能够对生活中的相关的物理学现象进行解释。托里拆利实验是教师进行《气体的压强》这一章节内容时较为常用的实验之一,因此,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需要准备好进行托里拆利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并且对实验的各环节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把握,以减少实验的失败概率。在引入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用烧杯、硬卡纸、水这三样简单的实验器材,向学生展示大气压的存在。首先可以将卡纸放在空烧杯口,倒置,卡纸掉落,然后将烧杯装满水,放上硬卡纸,倒置,硬卡纸没有掉落。通过这种神奇的物理学现象,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科素养。

(二)开展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成为各个学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突破点。在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中,也需要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中心,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更多地运用到教学中来。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命题自主探索,提高实践能力。

比如,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章节的讲解时,首先,需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小组内成员的学习水平,确保每一个小组都能够自主地展开实验。随后,教师需要为每一个小组确定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提问“如何理解‘力不是維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这句话”,让学生明确在实验中要探究的内容。其次,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好所需实验器材,比如斜面、小车、砝码、毛巾和象棋等,方便学生使用器材进行实验。为了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毛巾的作用,给学生的实验过程构建阻力大小不同的两种环境,方便不同小组的经验交流时进行比对。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比如“为什么拿掉毛巾之后小车的运动距离更长了”“小车能否一直运动下去”之类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探究在一个阻力无限小的光滑斜面上,小车的运动情况等,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结果,最终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同时,牛顿第一定律又叫作惯性定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惯性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打象棋”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惯性这一新概念,也综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立足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生活探究的能力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也需要注意实验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借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解释物理学理论,能帮学生更好地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比如。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二年级《物态变化》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引入“物态变化”这一概念,可以借助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一些现象进行提问,比如“你知道天上的白云是怎么形成的吗?”“你知道雨、雪、霜、雹、露的成因吗?”之类的问题,由水在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引入当堂要讲解的内容。

在正式开始教学过程时,教师首先可以借助实验器材,将水在加热情况下变成气体的过程和冻结情况下变成固体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并结合课堂引入部分讨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同时,教师需要将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态变化引入课堂,比如冬天被凝固的衣服,如果拿到温暖处,会重新变湿,而持续放在温暖处,最终会变干。这其中就涉及水的固体—液体—气体的三态变化。而衣柜里随处可见的樟脑丸,在一段时间后的神秘消失,也是固体升华成气体的生活实例。在研究物态变化的时候,就必须要引入“沸点”这一概念,这也是物态变化这一章节的重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借助“高压锅的工作原理”来更好地解释沸点和影响沸点的因素。生活中这些随处可见的例子,对帮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都有着很好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提高物理应用能力。

(四)提高实验活动趣味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保持课程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也不例外。具有趣味性的物理学实验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能够对实验的现象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说都是巨大的提高。

比如,教師在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液体的压强》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时,课堂开始,教师可以准备一个装满水的塑料袋,在袋子的底部和侧面分别扎上小孔,观察水的流出,得出“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这一概念。随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压强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用浴缸洗澡或在水里游泳的时候,当水没过胸腔时会不会有呼吸困难的感觉,以此来感受液体压强在学生身边的存在,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比如“水在对人产生压强的同时,会对容器壁产生压强吗”之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液体内部压强的情况。这时,教师需要准备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给其中一侧绑上橡皮膜,注水后放入一块小橡皮,模拟人在水中,此时观察容器底部橡皮膜的情况,就可以得出对容器底有压强的结论。接下来测量容器壁的压强,教师可以引出“压强计”这样一种物理学仪器,通过压强计的使用,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液体内部各方向的压强,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 结语

综述,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教材中的实验过程进行充分地把握,了解每一个实验的操作细节;其次,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再次,注重物理学科的生活性,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实验;最后,要注意提高实践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的应用能力,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坤.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实验模式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206-207.

[2]张树东.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189.

[3]刘瑞英.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17(21):38,42.

[4]阚晓华.初中物理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23.

作者简介:陈辉,江苏省启东市,江苏省启东市开发区中学。

作者:陈辉

物态变化科学研究论文 篇3:

浅议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探究习惯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物理学是中小学生的必修学科,因为物理学在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即强调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实践,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科学探究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按照教学进度将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安排在不同的阶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与技能。通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到不同的物理知识,总结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实现了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的转化。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结合学科特点,周密备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和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可以说我们的衣食住行,读说听写处处有物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物理学的内容主要有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物理学实验是人们探究学习理论知识的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概括,包括各种自然现象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物理学科的这些特点,要求我们要周密备课,实施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活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进行探究。例如,在做压强实验时,将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这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激发探究的兴趣。经过讨论及时总结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培养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其中的物理学道理,学以致用地将物理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兴趣导学,激发学习热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施情景教学,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认识到,物理课堂教学通过创设情景,可以让物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教师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可以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物理课堂的情景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真实情境、质疑情境、想象情境,或者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情景等。例如,让学生观察并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放进冰箱的新鲜蔬菜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冰箱内壁的水珠到哪里去了?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让学生理解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有典型特点,既有熔化和凝固,也有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再如,在质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大小不同物品的重量,继而让学生用手掂十克、五十克、五百克、一千克的砝码,然后给出一组物品让学生用手估测它们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想象情境,也有估算质量的实践情境。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这也是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加强实验教学,鼓励动手实践,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古诗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物理教学中,必须通过科学严谨的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讲练结合,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科学探究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浮力”的教学课上,首先让学生准备好木块、合金硬币、鸡蛋,然后在一个烧杯中倒入一定比重的盐水,在另外一个烧杯中注入清水。这时在盐水烧杯中分别放入木块、合金硬币、鸡蛋,就会发现木块漂浮在水面上,鸡蛋悬浮在盐水中,合金硬币则沉入杯底。再将鸡蛋放进清水烧杯里,则见鸡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烧杯里,又见鸡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们一定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硬币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这时及时提出问题,浮力的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此时教师再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探究浮力的变化等问题,最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通过探究对浮力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的各种条件和资源,让学生观察实验,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新课标的教育理念,通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

作者:杨桂花

上一篇:帮教安置意见下一篇: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