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现代化土建工程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项目中新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实施方式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土建工程业内人士,针对其在工程施工中的具体特点有着详细的研究。一方面,以土建现代建筑特点,作为其施工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保证全面发挥工程空间优化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论文 篇1:

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摘 要] 在现代化进程加速过程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较大的冲击,许多传统建筑正在加速消失,这是一个令人痛心和焦虑的现象,亟待解决。本文以江西省东北部地区某小镇为例,分析了传统建筑文化的现状,对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探究,指出既要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又要结合当前建筑工艺进行创新,才能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时代变迁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 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发展

中国建筑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然而在现代化进程加速过程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较大的冲击,许多传统建筑正在加速消失,这是一个令人痛心和焦虑的现象,亟待解决。本文以江西省东北部地区某小镇为例,分析该地传统建筑保护的现状以及传承与发展的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及传承的意义

(一)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自夏商时代萌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顶峰,再到明清时期,中国各地传统建筑文化不断融合,特别是在宫廷建筑方面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比如紫禁城就是典型代表。纵观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发现,这些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具备“中和”“含蓄深沉”等特点。而且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地域特色鲜明,传统建筑顺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与周边的环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具有浓郁的人文底蕴。

(二)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與发展的意义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持建筑永久生命力的核心。在传承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设计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出符合本土特征的传统建筑,而不是对传统建筑的简单仿制。另外,传承传统建筑文化能够让大众加深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使大众产生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同时,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使当前的建筑更加具备多样性。

二、某小镇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概况

(一)小镇传统建筑文化现状

江西省东北部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结合了赣派建筑与徽派建筑的特点,具有典雅大气的气质。从整体上来看,该区域的建筑外墙墙体分为上中下三段,极为精致。墙体下段主要是一些手工加工的条石,多为灰白色,这一部分与徽派建筑类似;中间部分用灰砖砌成,具备赣派建筑特点;上端多是一些极为精美的石雕或木雕,部分是砖雕,构思和工艺都非常讲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现代化建造手段、新建筑材料的广泛运用,传统建筑不断被边缘化,传统建筑符号和文化日渐消失,而被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设计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取代,甚至有不少现代民居建筑融入西方建筑元素,比如古罗马柱等,使得如今的许多建筑失去了灵魂,传统建筑文化的脉络几乎中断。

(二)传统建筑文化逐渐消失的成因

据统计,该小镇新建住宅占全部房屋的60%以上。造成该小镇传统建筑文化逐渐消失的成因是多样的。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所替代,是影响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传统建筑匠人减少。传统建筑的构建极其精巧,且在统一的基础上各具特色,需要有专门的建筑匠人进行建造和雕刻。然而在当前,各种现代化建筑机器逐渐取代了人工,无论是建造还是雕刻,很多工序都由机器高效率地完成,因此具备传统建筑技艺的匠人在这种环境下没有用武之地,只能靠其他手段谋生,因此造成传统建筑技艺在逐渐失传。如今,虽然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想建造一些传统建筑,但又找不到建筑匠人,导致传统建筑文化难以传承。

2.传统建筑材料逐渐消失。传统建筑所需要的材料与现代建筑的材料有较大不同。该小镇的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条石、青砖、灰瓦,还有大量的木材。现代建筑的材料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而这种材料无法传承和表达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另外,传统的建筑材料如条石、青砖、灰瓦的制作工艺较传统,制作周期长,制作起来比较烦琐。在追求高效的现代社会,传统建筑材料日渐减少,从而影响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现代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的冲击。从整体上来看,现代建筑的建造比较迅速,即便是较大型工程,所用时间一般也只要几年,而一座三四层的小楼,最快两三个月就建成了。而且由于现代建筑材料比较结实,工艺比较先进,房屋质量也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之下,传统建筑的建造工艺就显得缓慢、效率低下,因此就更加快了传统建筑文化消亡。

4.生活生产方式与家庭结构的变化。江西省东北部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结构类似于“四合院”,这主要是受到传统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在小农经济社会,农村都是以“家族”为主,注重几代同堂,讲究等级尊卑,所以建筑整体上是内向的、平面的。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结构也发生变化,往往是长辈和晚辈分开单独居住。再加上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现在的农村建筑也讲究集约,竖向的楼房比较多,这样虽然节省了大量的建筑用地,但是传统建筑文化则更快地消失。

(三)对传统建筑文化逐渐消失的思考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逐渐消失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趋势,不过传统建筑文化的消失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我们不能任由它消失,不能不闻不问,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其得到继承与发展,这样,传统建筑文化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延续,中华文明才能得以传承。当然,传统建筑文化的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无法改变大的历史趋势,但是我们可以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可以结合当前建筑工艺进行创新,使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三、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一)建筑师熟练掌握传统建造工艺

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在于它们有很强的人文底蕴。所以,培养熟练掌握传统建造技艺的建筑师是当务之急。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以砖、木、石为材料,而且很多以木结构为主,比较重视装饰,整体来看比较精美大气,而且还包括一些木雕、砖雕、彩画以及墨绘等,这些均要求较高的技艺。所以,要让传统建筑文化更好地传承,必须培养优秀的建筑师,让他们熟练地掌握这些技艺。

(二)具备一定本土特色

传统建筑文化的消失有一定的原因是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不够,所以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对大众进行引导,使他们形成主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观念和习惯,充分发挥大众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另外,相关部门可要求建筑设计单位从传统建筑中提取一些优秀的文化元素,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建筑,这既能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同时也能使我国的传统建筑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

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是当代建筑设计者和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大力宣传并参与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同时用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设计出具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基因,又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只有这样,传统的建筑文化才能在继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与升华。

参考文献

[1]贺倩.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江西建材,2017,(03).

[2]林琳,王秀华.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素养提升探析——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3]蒋雪峰,杨大禹.从“建筑花格”到“建筑表皮”——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华中建筑,2012,(02).

责任编辑 万永勇

作者:刘明星

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论文 篇2:

论现代建筑土建工程特点及新技术中项目管理实施

摘要:在现代化土建工程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项目中新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实施方式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土建工程业内人士,针对其在工程施工中的具体特点有着详细的研究。一方面,以土建现代建筑特点,作为其施工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保证全面发挥工程空间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相关人员通过创新现代土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有利于推动内部项目人员优化自身的土建施工行为与思路,下文对上述各项要素的工作措施进行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现代建筑;土建工程特点;新技术;项目管理

引言:现代建筑中土建工程工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土建技术与项目管理的实施工作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机械化、智能化环境的全方位作用下,土建新技术与项目管理方法的融入工作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土建施工技术人员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当前建筑工程的具体特点,帮助现场人员明确土建管理的工作行为与内容。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上述工作内容、提出专业的工作建议。

一、现代建筑土建工程特点的概述

通过对建筑土建工程的长期研究发现,当前项目应用的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点,建筑土建工程施工极易受外在环境影响。该项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建工程施工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一方面,土建在建筑工程中的结构种类层出不穷,并且其整体框架具有脆弱性的施工特征。另一方面,土建现场环境置身于建筑工程项目内部。因此,工程现场繁杂的人力资源环境与设备技术条件,极易对土建项目工作产生影响。在上述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下,造成土建工程不稳定因素较多的特点。第二点,土建工程现场工作的流动性较强。针对土建工程现场的人力资源结构来说。由于工程结构的繁琐性,不同种类的土建施工结构需要不同专业方向的施工人才,这就导致现场人员的流动性较大。针对土建工程现场的作业工作来说,由于项目结构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土建工程施工单位在操作的过程中,极易出现不同技术类型交叉作业的工作现象。第三点,土建工程现场的不稳定因素较多。在技术应用与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地质条件、气候情况都极易对土建工程措施的实施产生作用。

二、现代建筑土建工程新技术论述

在现代建筑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新型的建材工艺与技术手段逐步与土建行业市场进行衔接。基于此,通过土建新型施工工艺的引进,帮助建筑工程规避传统作业中的质量检测问题。但是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土建行业人员的综合创新意识不足。针对新型建材的使用力度不足,导致现场土建作业中整体的工艺应用流程缺乏规范性。新技术在土建中的广泛应用,强化其结构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全面降低建筑土建工程质量低下的工作风险。例如:在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中,结合区域内部的环境特点,选择适宜其工程结构发展的高性能混凝土或者轻质混凝土。有助于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的土建施工水平。由此可见,当前新技术、新工艺、新建材在土建工程施工中实践宣传的重要性。现场土建项目的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网络化的设备,加强建筑施工信息技术的弘扬工作力度。与此同时,现场土建技术人员做好新型建材、设备的性能审查工作。帮助施工技术人员深入熟悉其中存在的各项土建技术工作流程与材料特点。

三、现代建筑土建工程新技术中项目管理实施建议

(一)完善土建材料监管机制

土建工程材料的监管工作,是整体新技术落实中项目管理的基础内容。一方面,技术项目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成立专业的土建现场材料监督与管理的工作团队。依据土建材料的采购、检测、存储等工作流程,完善相应的项目管理工作部门与工作岗位。将土建现场材料应用的整体流程进行详细的划分,实现技术中材料的全过程管制。另一方面,建立系统性的材料信息工作平台。将土建现场材料的存储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实时的监控材料储量、质量、出料等数据情况。旨在确保新型建材使用的科学性。与此同時,土建材料监管部门需要严格管控材料的综合用量。依据土建工程施工进度、施工需求,分批次的完成新型材料的引进与采集工作。内部围绕土建的施工人员的单位材料耗用量,制定科学的采购工作计划。聘请行业内部专业的新型材料质量检测人员,针对土建工程场地的材料种类、材料性能、材料应用等工作进行系统的评价。保证内部各项建材充分发挥自身在土建工程中的施工作用。

(二)制定科学土建工程计划

制定科学的土建工程现场计划,主要工作目标就是保证项目实际场地建设情况与技术人员的具体建筑规划相协调。管理人员在该项计划编制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以下土建工程现场工作原则:首先,做好土建场地的施工环境考察工作。依据现代建场地建设标准,结合土建项目业主市场需要,合理的制定工程管理工作计划、工程施工工作计划。在上述两项技术贯彻落实的背景下,保证土建作业管理的科学性、严谨性。其次,依据土建行业的内部规定与行业政策。项目管理人员清晰的明确土建施工建设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全方位的分析土建施工的开工条件,合理制定土建基础施工、主体施工、装饰装修、屋面施工等阶段的工作计划。并且,做好现场土建质保资料的调查工作。项目管理者需要充分掌握土建现场的基础数据、材料数据、预算数据、以及功效结果。最后,土建项目管理人员对现代建筑中的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等技术活动有深入的了解。以此作为自身土建工程计划工作的切入点,在操作的过程中保证内部防护、排水、房屋、道路等工程物的合理规划。在现代建筑作业标准的引领下,依法规范计划的制定思路。并且,土建项目管理人员应做好自身的现代管理文化学习工作。积极学习现代建筑文化知识,在全面认识土木工程现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了解土建技术特征。依靠上述各项举措,实现土建工程计划的科学化发展目标。

(三)建立健全土建验收体系

一方面,技术管理人员应依据土建施工内部的合同约定。通过与现代工程技术标准进行比对,完成土建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与此同时,土建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必须依法达到生产使用的标准。基于此,需要管理人员做好土建各个部门专业的质量检标准规划工作。通过因地制宜的土建工程检测计划,保证各项技术验收工作的可靠性。并且,需要规范土建现代化验收人员的行为。使其严格的依据标准规范执行自身的工作计划,保证土建项目符合设计文件与施工合同中的各项条款标准。另一方面,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做好土建现场消防配套设施、劳动安全卫生的性能测试工作。由于土建施工投放使用的核心就是为区域群众服务,因此必须针对内部的环保指数、居住指数、安全指数等进行系统的监测。以此保证土建项目的正常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内部结构的工艺设备配套职能。依据上述两项具体工作措施,保证土建现代技术项目管理体系的完整性、贯通性。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土建工程特点及新技术中项目管理的实施,有利于创新整体现场工作模式与结构层次。上述文章从现代建筑土建工程特点概述,新技术概述,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讲解。与此同时,从土建验收工作体系、土建工程工作计划、土建材料监管机制这三方面,针对新计划中的项目管理实施工作提出建议。保证我国土建工程作业的标准性、规范化发展,在今后社会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土建结构的社会效益。为区域内部的空间规划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案例。

参考文献

[1]叶勇.现代建筑土建工程特点及新技术中项目管理实施[J].建材与装饰,2019(16):206-207.

[2]徐鑫,严良军.现代建筑土建工程的特点以及新技术、项目管理的实施探讨[J].城市建筑,2013(02):294.

[3]包凯.现代建筑土建工程的特点和新技术以及项目管理的实施[J].才智,2012(27):28.

作者:周刘中

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论文 篇3:

融入本土建筑文化的中国画教学实践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党中央发出了“文化强国、文化兴邦、文化自信”的号召。中国画是中华传统文化“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汇聚了中华思想、中华智慧和独特技法。美术课程资源不会自觉进入课程领域,它需要师生合力进行探索、开发和利用,而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镬耳屋”就在我们的身边,以此为契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发掘本地建筑文化资源,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的主体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宣传岭南建筑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爱国;人文景观;岭南建筑;镬耳屋;中国画;美术教学

一、在中国画的教学中研究“镬耳屋”的活动目的

何谓爱国?如何爱国?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知道我国景观文化的独特性,带领学生领略本土特色人文景观资源,如,“镬耳屋”村落;带领学生与本土人力资源进行互动,如,本土顺德水乡画家。与此同时,将这些教学资源引入美术课堂教学当中,并且充分利用当地文化、人力资源进行美术教育活动。让学生乐于自主研究本土文化,由心出发,敬佩与爱戴祖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善于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本领。从而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合作研究能力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适合本土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二、中国画创作意境与“镬耳屋”特点

中国画创作既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意境是创作的第一要素。中国水墨画最吸引人、最能使人欣赏的往往是画中的干干湿湿、浓浓淡淡、黑黑白白的有趣对比。对岭南建筑特点进行研究,并得知岭南建筑有节奏的变化,如,“镬耳屋”造型有国画般的韵律感和节奏,黑白相间的线脚颇为清新亮丽。顺德“镬耳屋”村落的人间烟火味十足,让人“触景、生情、比兴、意会、通融”勾起感情,有感而画,有感而抒。

“镬耳屋”作为广府村落的古老大屋,两侧上高高耸起的“镬耳”如同乡村灶头炒菜用的大铁镬耳朵形状的防火墙,体现了善良的人文关怀。“镬耳屋”的内部格局是传统岭南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其两侧为居室,中间为厅堂。而天井两侧的房屋是“廊”。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立足本土,把富有建筑特色的“镬耳屋”作为题材,以中国画教学创作为手段。让学生创作时,有感而发地用具体的形象把对本土建筑的热爱和美好愿望创作出来,把中国的东方韵味与岭南建筑相结合,表现出岭南建筑所包含的本质与内涵,创作出具有乡情的中国画作品。

三、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本地建筑文化

中学生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身边的环境与教育对塑造观念有重大的影响。美术学习应视为是一种文化传承,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要有“文化强国、文化兴邦、文化自信”的力量。“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涉及美术课程与顺德水乡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在本土建筑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对该领域进行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顺德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更加理解与尊重多元文化。如,在校本课程《岭南民居》一课中,笔者的课程设计以“镬耳屋”为主题,贯穿中国画表现、综合材料运用等形式,表达岭南的建筑文化,让学生感受到“镬耳屋”的建筑结构特色、中国画的独特技法。

学生运用了岭南建筑布局规律,用中国画及点线面的方法,表现了“镬耳”防火墙,三间两廊等“镬耳屋”的特色。

用多种材料、与国画工具结合等的方式来探索艺术创作活动(图二),让学生知道顺德“镬耳屋”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表现时根据立意之所需、意像之所求,或取舍、或强调大小、或宏观、或微观地把立意与形式技法浑然一体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与热爱,以及激发学生关注身边一切事物的兴趣。进而使得学生对生活有了浓厚兴趣与感情,便觉得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入画、值得画,而且会越画越有兴趣。

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用中国画形式表达顺德“镬耳屋”具体做法

虽然本地建筑貌似一样,但似与不似之间肯定是有区别的。此外,中国画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探究教学方式方法,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笔墨意识和写生观察能力,以能够更好地实现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

中国画学习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艺术造型体验,学生可以使用中国画工具与材料完成“造型与表现”活动,表达自身的见闻和感受。“造型·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涉及各种综合性问题,其教学方法也呈现出综合性强、灵活度高的特点。所以,在实施融入本地建筑文化的教学活动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的综合。

(一)观察法的应用

“镬耳屋”根据不同主人的爱好,样式是有所差异。所以,在观察前,学生可以自主拟定问题大纲,如,从外形、屋檐装饰,到内部布局及文化内涵等,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样的风景。有的学生在观察时发现“镬耳屋”的墙身基底都是由花岗岩构成,但有的是两层、三、四层。后来到图书馆翻查资料才得知是身份的区分,一般人家为两层基石,官宦和大户人家为三到四层。学生最后还写了文章并配上了“镬耳屋”的插画在校刊上发表。这一系列的观察写生活动,体现了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更能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美育工作:实地考察,有目的、有差别地深入观察。

(二)发现法的应用

“造型·探索”学习领域的活动内容充满探究性,很多具体的课程都是以问题的形式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为了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把“镬耳屋”还原,有目的地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提供使用发现法的前提。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又有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岭南版八年级上册《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的第三课时,笔者拓展到了《岭南民居——镬耳屋》这一课。在教学时,笔者运用了学·导·练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镬耳”防火墙应该用何种笔法作为表现形式;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后发现问题:要根据画面的实际需求;对问题进行探索:古人是怎么表达居住的房屋?岭南的建筑是怎样的;学生进一步思考,观察古画得出结论: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居住环境,古人对房屋的画法已经有了总结。教师通过图片引导,创作练习,以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笔墨的认识,对顺德人文环境的研究,从而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尝试法的应用

在“造型·表現”学习领域的许多问题并没有“正确的答案”,或者“唯一的答案”。所以,学生的尝试也许会得到非常丰富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解决方法。那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尝试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尽管都是向学生教授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但因执教年龄不同,引导手法也会不一样。如,七年级学生喜欢用国画白描的形式来表现“镬耳屋”,着重表现线条的变化。八年级学生有更好的控笔能力,所以喜欢在描绘外形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

用中国画的形式创作“镬耳屋”题材,在情感上,更多地寄予对家乡的热爱,且在这过程中体验亲切熟悉的生活所带来的畅快和自由。因此,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发掘和认识本土文化,发展本土特色,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让学生在美术课中能够设身处地、亲身参与地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真正领略本土建筑的奇妙力量。通过以中国画的形式学习本土建筑文化,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是文化强国,并增强学生的文化兴邦意识,使学生拥有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责任编辑 李 源

作者:司徒桦

上一篇:维修工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上半年重点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