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自然辨证法

2022-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后感自然辨证法

透视企业形象设计的自然辨证法

摘 要:企业形象设计是将企业理念精神、行为规范和视觉化识别三位一体地、战略地塑造企业形象,使企业达到最佳经营环境。相对来说,谋略抽象而宏观,笼统而静态化;计划和设计具体而实在,现实而动态化。这三个方面彼此相辅相成,互有作用。共同建构了企业的整体面貌。CI设计作为一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创新观与实践观等自然辨证法观点必然对CI设计有所启示。本文联系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分析CI设计中辩证观点的科学应用。

关键词:企业形象设计 自然辩证法 系统观 科学技术观 创新观 实践观

1、前言

企业形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设计师莱蒙特·维诺和保罗·朗多在1930年左右提出,原指同一性企业识别。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导入“CIS”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赋予了更广义的内涵,其主要概念是将企业理念精神、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视觉化识别三位一体地、战略地塑造企业形象,使企业达到最佳经营环境。[1]

CI设计是策划的思想、理论在企业塑造良好形象活动中的应用。具体说,CI设计是指策划者为了达到企业目标,尤其是达到树立良好企业整体形象之目的,在充分进行企业实态调查基础上,对总体企业形象战略和具体塑造企业形象活动进行谋略、计划和设计的运作。CI设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图形化模式,应该用战略的、动态的思想对其进行正确的贯彻和引导,使CI进入一条科学、合理、有效的良性运行的轨迹中。

CI设计包括谋略、计划和设计三方面的运作,相对来说,谋略抽象而宏观,笼统而静态化;计划和设计具体而实在,现实而动态化。这三个方面彼此相辅相成,互有作用。共同建构了企业的整体面貌。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2]CI设计作为一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创新观与实践观等自然辨证法观点必然对CI设计有所启示。

2、CI战略的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

目前来看,CI在实施中涵盖了三个方面:企业理念识别(MI)、企业行为识别(BI)、企业形象识别(VI)。

(1)MI是CI的核心,是企业精神理念的主旨灵魂。

MI包括企业的使命、经营理念、发展目标、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企业性格等基本内容。能够拥有优良鲜明的形象竞争力的企业无一不是与其企业精神的完善塑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美国IBM公司的“IBM就是服务”,日本TDK公司的“创造——为世界文化产业作贡献”。个性化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的确立,需要对企业自身生存的小环境以及国家建设发展乃至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进行审时度势的思考和判断。

(2)BI是CI的动态部分,是MI的行为体现。

它包括对内的企业管理方针,员工教育和工作环境的治理,产品开发策略以及对外的公共关系活动,促销活动和公益性文化性社会活动等。BI识别的运作,要求作为主体的企业所有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支持,在新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确立的同时,通过一系列企业内部的传播手段普及CI知识,增强员工对企业导入CI战略的认识,沟通上下级之间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使企业主体由被动地接受策划设计,变为主动地参与创造,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同心同德的凝聚力。

(3)VI是CI的静态部分,通过统一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视觉识别设计,将企业精神理念传达给企业的关系者和社会,从而在视觉传达方面树立起统一的形象概念。

它包括两大要素:基本要素(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专用字体、企业色、企业标语、企业象征图形以及各部分的组合规范设计等。)应用要素(将基本要素的设计运用到与企业相关联的各个领域。如:事务用品、产品、包装、广告、环境、运输工具、标识、服装、展示等。)[3]

作为最直接传达企业讯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识别的运作须严格按照设计概念的规定,进行具有创造性的构思和规范统一的设计,使与企业相关的每一部分,大到工厂及销售场所的内外环境,小到办公用品中的信纸名片,都成为凸现企业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4)三者的辩证关系:

CI战略的三大构成要素是一个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以MI为主导的BI、VI的开发设计,需要建立在规范化、统一化和富有创造性的基础之上,以共同的理念准则来策划导入并实施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CI战略运作的完整性的企业形象的统合传达。如果把它比作一个人,那么MI就是他的思想,BI是他的行为举止,VI是他的衣饰外貌。思想支配并规范人的行为活动,外貌则是他人认知和了解其内在品质的最直接的媒介,只有三者达到质的统一,才是一个健全成熟的人,才能成为非他非你的自我,才能够取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同与信赖。

3、CI设计与系统观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4]

在CI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设计内部各要素的关系,而且也要处理好形象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年代,视觉元素的处理也同样要符合企业内部外部两方面的要求,在错综复杂的诸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目前主流CI的两个代表美国型与日本型CI都各自形成其系统的主次方面:美国CI战略以注重视觉传达的统一性为主要特征,将企业的业务特征、理念精神象征地结合到一个简洁、个性显著的标志上,并把标志有计划地统一规范地运用到产品包装、办公用品、宣传、环境和交通工具等所有与企业相关的应用领域中去,构成了美国型CI战略的基本运作模式。日本的CI理念以一个企业或团体,由内及外,将企业或团体同一化,进行传达的组织和统一。一般来讲,日本型CI是从理念识别(MI)开始的。企业是从理念、精神,透过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来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外部推进。日本的MI是CI设计的灵魂和核心,是从根本上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

4、CI设计与科学观、创新观

现代经济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形态,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产力,可以帮助人类不断创造出光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给设计带来新的设计理念和思想。对知识经济的阐述,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知识经济将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5]目前发达国家50%以上的经济已构筑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上,知识经济的支柱是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网络化、全球化、商务电子化、现实虚拟化、产品链节中空化、无形知识产权化。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指出:“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江泽民同志也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早期的单一企业形象手册已经走出档案室,进入了企业的网络系统,在适时适市地管理整个企业的形象整合。理念的设定、行为的策划与实施都积极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大潮中脱颖而出需要不断地创新,这其中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也包括经营策略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设计管理的创新……企业形象设计当然也要不断创新,一种适于现代审美观念的图形、色彩、符号才可能被公众所接受。更不要说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理念”。创新是社会前进发展中的永恒主题。

5、CI 设计与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6]这种观点在企业的管理中也是屡试不爽,在对企业的形象进行整合时,更是鼓励企业方大胆实践,在方案实施后,反复测试效果。在CI得以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发挥最大功效。我们所熟悉的世界知名企业无不将CI 进行到底,虽说不是万能的,但依然在本职范围内发挥出它的优质管理能力和针对性效果。比如令国人骄傲的海尔集团,在20世纪末引入CI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适时的CI战略。总结出一套中国CI典范“统一品牌型CI战略”,以“真诚到永远”的理念传播与国际星级服务形象塑造海尔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形象。无可置疑,实践观在CI的战略实践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6、结语

CI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设计团队在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其理论的设计实践,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素质,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设计与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在设计中要把握系统观,体现科技观,富有创新观,在理论指导下具体实践。在客观分析市场、详实调研企业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发挥创意寻找独特诉求,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周旭,罗仕鉴.企业形象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进.企业与品牌形象设计——高等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9.

[3]吴国欣.企业形象设计[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01.

[4]孙琦.平面设计中的艺术辩证之维——解读姜耕玉《艺术辩证法》护封设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5]向勇,赵艳红.服装设计与自然辩证法[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02.

[6]邓平修,冯显威,刘武顺.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01.

作者:赵燕

第2篇:自然辨证法读后感

读《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国民素质》有感

一.论文基本信息

题目:《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国民素质》

刊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年份期数:2005年第12期

作者:徐善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二.文章基本内容简介

国民素质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素质, 传播普及科学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作者对古今文化的内涵外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和传承中的得失, 以及如何吸取东西方文化的营养, 正确理解和使用科技成果, 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进行了有分析、有独到见解的论述。

三.文章各部分主要观点和思想

全文分三部分论述。

(1)阐述了作者关于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国民素质的基本观点,即:文化已成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灵魂和活力所在, 经济社会的每一次大发展都需要重大的文化繁荣与创新来引导;社会的进步本质上将是科学文化的不断创新、广泛传播与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2)作者阐述了国民素质问题的意义及我国传播、普及科学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性跟必要性。这部分又分三小节阐述。第一,国民素质是国家实力的基本要素, 中国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关联到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些基本指标, 已成为对我国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牵制因素, 这是一个应当引起重视并需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 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传播与普及科学文化,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其中关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有扬弃也要有继承, 要在扬弃与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样的话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官方场合, 讲了几十年并没有人提出异议,但我们还缺乏深入理性的思考和研究。传统文化又不可能支撑起中国现代文明的大厦。因此, 在继承基础上创新,

不断发展国家新时期的先进文化, 特别要重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传播与弘扬就成为必须坚持的方向了。第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3)作者从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与现状出发对涉及科学文化的传播与国民素质提高的相关学术问题讲一些个人意见。第一,对待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需要有一种科学的态度。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问题上, 应当多注重一些思想内涵、时代背景以及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作用的研究。我们一定要知己知彼, 不仅能够扬己所长, 更要善于学习补己之短, 这样才能构建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第二,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伴而行。要明确科学文化传播、普及与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要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标准, 也要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 不断丰富科学普及的内容, 强化相应的途径和手段, 特别是组织发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文化传播、普及工作, 探索多元化的科学传播模式。第三,要正确地认识科学, 要正确地使用科技。科学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 但是我们如果不去理智地利用它, 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这样的警告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没有停止。

四.文章结构分析

这三部分结构明晰,逻辑关系紧密。首先提出科学文虎素质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大意义;在提出我国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和国民素质的落后现状及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性跟必要性。最后就我国落后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具体的个人意见。文章按照总分总的行文方式,用数据从事实说话,直截了当,由现象及本质,由本质求对策,行文流畅,意义重大。

五.启发与感悟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美好祖国的重大责任,因此我们要积极提高自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努力。 首先,我们要利用大学时代这一大好时光,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力求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另外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本专业以外的知识领域也要广泛涉猎,如果只注重本专业,而忽视专业之外的知识,就会成为“井底之蛙”。现阶段,随着我国逐步与国际接轨,外语显得尤为重要,不

管是不是外语专业的都在学习外语,因为熟练掌握外语是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光是外语,我们还要了解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思维方式等等。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明白,终身学习的号角已经吹响,学习实际上已经成了生存的需要,为此我们不仅现在要学习,将来仍然要学习,而且现在的学习要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要增强自己的才能,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 其次,要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我们要牢牢确立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坚持多问几个为什么,坚持运用逆向思维,坚持找寻多途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人云亦云凡事步人后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进行,就是实践创新。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有新的发现。我们每天在学习和活动之外,还应该多安排一些时间来思考,思考已发生的、正发生的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那么,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产生灵感的火花,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最后,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投入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来。

第3篇:自然辨证法结课论文——导言读后感

高举辩证唯物主义旗帜 树立正确自然科学观——《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

文明天地加入时间:2008-5-22 10:46:10网络新媒体中心 任浩点击:5402 相关信息

通过对恩格斯的著名哲学著作《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的阅读,使我对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里谈谈自己的几点学习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概括了以往的特别是自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方面的重大成就,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同时他应用近代科学发展的大量事例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向我们阐明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联及由低级向高级转化的思想;恩格斯还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

通过学习上述内容我首先明白了所有的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拿我们的科研工作来说,要对我们的研究内容有更广阔更深刻的理解就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广阔的科学视野,而方法和视野的培养就需要研究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和其它相关学科。我们是研究网络新媒体的,同样需要对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相关知识、媒体发展历程甚至人文社会学科有所涉及,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得到新的灵感,取得新的成果。纵观我们周围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大都是兴趣广泛、在各方面都有所造诣的,不仅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精深的见解,对其它相关学科也有独到的理解。恩格斯在导言中也提到,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师不曾作过长途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不以多才多艺之“杂”闻名于世。因此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学会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会广泛涉猎。

通过对导言内容的深入学习,我还懂得了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从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导言中提到“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由此我想到了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在以往的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的错误认识,往往导致破坏性发展,对自然无限的索取,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时也要这样,考虑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利用我们的科学技术协调的与大自然共处。比如发展核技术可以用来发电为人类造福,而不是用来发展核武器破坏人类发明和我们的生存环境。

导言还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自然辩证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能够使我们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上,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同时也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

证法。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它的精髓并用来指导我们的科学实践,以帮助我们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国家的声学所,国际的科学家”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

第4篇:《自然辨证法》-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完善政协监督

=

共建和谐社会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完善政协监督 共建和谐社会

文章摘要: 民主监督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民主监督发挥的作用不尽人意。增强民主监督的意识,健全民主监督组织机构,创新监督形式,促进民主监督法制化,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合作力度,是提高政协民主监督实效性进而推进和谐社会创建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民主监督 和谐社会 实效性

民主监督作为人民政协三项职能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政治运行程序中的重要环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政协的民主监督,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这个论断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强化政协民主监督的必要性

(一)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需要

邓小平一贯强调,共产党要接受监督,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也要接受监督。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离不开各党派、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听取各种意见、和批评,需要接受人民和社会的民主监督。人民政协是反映各界人士意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一条重要渠道。充分发挥政协民主监督职能,有利于克服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等不良作风,防止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有利于防止家长制作风,调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清除党和政府工作人员中的腐败现象,不断铲除滋生消极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利于集思广益,处理问题会更加全面,制定的方针政策会更加切合实际,更能体现人民的利益,从而减少和避免决策与工作中的失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秩序要靠法制来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任何事情,失去约束,自由将无从谈起。鉴于我国目前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建全,同时随着国家对企业的监管力度的减弱,各种假冒伪劣、恶性竞争、坑蒙拐骗等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和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在民主与法制基础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必然要求实行强有力的民主监督,以保证各经济利益主体在规范的制度环境下进行有序竞争与快速发展。

(三)是实现政协职能的需要

在国家监督体系中,政协的民主监督具有其他监督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对一些宏观的、深层次的重大问题有真知灼见;二是社会联系广,信息量大,能反映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三是位置超脱,视野宽阔,能比较客观地提出建议和批评;四是上达中央,下通各界,能够较好地打开民主渠道;五是亦“官”亦“民”,政协委员中有许多是来自社会各界及基层的代表,也有来自党政机关的在职干部和领导,相互之间便于沟通,取长补短,协商探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好这些独特优势,更加广泛地接触群众,帮助群众反映问题,使政协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为紧密,使政协的民主监督更贴近群众关心的热点,有助于提高监督水平,体现监督特色,取得监督实效。

二、政协民主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监督意识欠缺

政协民主监督就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其中,监督意识对监督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当前民主监督中却普遍存在着监督意识欠缺的情形:从监督者角度看,存在着不敢监督、不愿监督和不易监督的情况,其原因在于政协中的不少同志对民主监督缺乏应有的了解和理解,认为民主监督“作用不大”、“抓监督影响关系”、 “无权无钱无信息”无处监督的思想。从被监督者角度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民主观念和监督功能受到压抑,部分被监督者认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操闲心”、“找茬子”,也有的职能部门对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甚了解,认为政协在“四大家”里只不过是摆设,随声附和而已。这些思想认识问题使民主监督职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二)监督力度较弱

人民政协作为一个政治组织,一个协商机构,他不同于中共中央,没有领导权;不同于人大,没有立法权;不同于国务院,没有行政权。它所具有的是对领导、立法、行政的监督权利。这句话表明了民主监督缺乏权力制约机制,因为权利不等于权力,政协只有监督权利而没有权力作保证。无论是协商还是监督都是商量式的,他通过的决议,提出的批评建议没有法律效力和行政执行力。对于批评建议听不听,接不接受,采不采纳完全取决于党政领导干部民主素质的高低、统战观念的强弱,以及政协主席的“余威”(曾任过党政要职)。不经过协商,不接受监督,既不违纪也不违法,不受任何制约和处罚。对此,政协限于自身非权力机构的性质,也拿不出过硬的措施加以禁止,民主监督缺乏力度。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

民主监督在工作程序上,目前随意性大且易于流于形式,监督环节不健全甚至脱节。从制度层面来看,虽然先后出台了全国政协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等,使民主监督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面迈出了一步,但民主监督在执行操作上还不够严密具体,直接妨碍民主监督工作的“到位”。也正因为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不完善,政协委员们的许多好意见、好建议多年来并未得到理想的采纳,而政协组织对此往往无能为力、爱莫能助,以致影响了民主监督的实效性。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虽已有长足进展,但还不完善,由此带来的是各种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四)监督协调性较弱

从作用和功能上看,人民政协的监督是一种高层次、有组织、有着广泛代表性和政治性的民主监督,它虽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行政的命令性,但具有层次高、范围广、成本低、效率高、形式活等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巨大优势。然而单纯的政协民主监督发挥的作用毕竟有限,实践中许多委员们常常感到定位不明、渠道不畅和无处着力。定位不明是指难以区别政协民主监督与党内民主监督、人大法律监督、行政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新闻舆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论监督等界限;渠道不畅是指政协委员们获取的监督信息与监督所需要的信息不对称;无处着力是指政协委员们大都是单兵作战,很难形成合力,而且专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因此,民主监督其他各类监督相结合,相互协调和配合,发挥整体功效。

三、增强政协民主监督实效性的对策

(一)增强民主监督的意识

要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作为监督主体的政协来说,必须强化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协商意识。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政协工作的活力在委员,强化主体意识就是要不断调动委员参与民主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尊重委员的主观能动性,为委员履行民主监督职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委员珍惜民主权利,认真履行职责。同时,鉴于政治协商是政协组织开展民主监督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还得强化协商意识,把协商意识融于民主监督活动过程之中,使民主监督工作更加具有亲和力、说服力。

(二)健全民主监督组织机构

在政协机构中设置一个常设性的权力机构民主监督委员会,以从组织上作保证,使民主监督真正落到实处。这个专门的民主监督委员会应由法律授权组建,直属政协委员会,并向常委会负责,而不受其它势力的支配。在民主监督方面,它应拥有比其它政协机构更大的权力,负更大的责任。其职责包括:负责把政治协商中提出的各种建议、批评,形成建议案和提案,移送有关部门办理;组织开展视察、调查和咨询、论证活动,对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负责受理政协委员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和现象的举报,转交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对参加政协的各单位和成员是否遵守政协章程和执行政协决议情况进行监督;负责处理民主监督中的日常事务工作。在民主监督委员会的领导下,可在各党派、团体中建立若干监督小组,并设专兼职监督员,从而形成政协民主监督的组织网络体系。

(三)创新监督形式

随着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的在会上提提意见和建议、委员联名提出提案等工作方式效果非常有限,结合新时期民主监督实践,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进行创新:一是推行不可性研究和论证。这种方式既可以减少行政成本,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又可以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们的专业特长,从而达到完善和改进决策,避免决策失误,造成社会公共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的目的;二是建立专门监督小组。针对社会公共管理某一方面工作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定期对该方面工作进行视察、评议;三是与新闻媒体合办专栏或节目。通过开办“政协论坛”、“委员之声”之类的专栏或节目,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各界人士等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说,反映群众呼声和针砭时弊;四是创办反映社情民意的内部刊物,以“直通车”形式,把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批评建议直接送达地方党政领导和部门;五是推行对拟任干部投信任票;六是开通网站、信箱、热线电话等;七是建立咨询服务中心;八是推行和完善听证议政制度。

(四)促进民主监督法制化

政协要进行民主监督,如果没有权力作为后盾,其民主监督必将是软弱的。因此,赋予政协监督权力是非常必要的。赋予政协监督权力并不是把政协组织变成像人大一样的权力机关,而是要把政协的地位和协商监督职能逐步法律化,使民主监督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全国人大要抓紧对有关民主监督法律法规的制定,把民主监督发展为有效的制约监督,并使之法律化,做到行有所据,有法可依。可以根据宪法精神将《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逐步上升为法律,把中共中央文件和政协章程中关于民主监督的性质、作用、内容、形式、方法、程序等重要规定认可为法律,并纳入党政的决策程序,体现在政府工作机制中,使政协的民主监督不仅具有政策依据,而且具有法律依据,不仅对主要监督对象(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约束力,而且对参加政协组织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个人也要具有约束力。

(五)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要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建章立制、加快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的进程是基础。对民主监督中较成熟的方法和经验,要及时总结和提高,形成相应的规章和制度。对提案、评议、视察、调研、特约监察、反映社情民意等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要制定办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办理的形式、方法和时间要求,明确办理的程序和责任,建立重要提案和建议的跟踪反馈制度,落实好监督结果。就当前来看,首先要健全知情、协商和反馈制度。知情是监督的基础,不知情,就必然无的放矢,参政议政就会流于形式,监督也就难以取得实际效果。要改变目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前有些地方“你要我协商”的状况,化被动为主动,做到凡是政府的重大决策,应事先拿到政协来协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民主监督制度要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细化、实化,以利于掌握和操作,使之有章可循,减少随意性。对于通过政协渠道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凡是正确的应加以采纳;凡是对某些问题在看法上不完全一致的应加以解释。

(六)加大监督合作力度

民主监督与多层次多方位的监督有机结合、协调联动,民主监督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民主监督的渠道才能顺畅,民主监督的柔性监督,才能与其他形式的监督形成合力,达到刚性监督的效果。目前高度重视把政协的民主监督与党委的政治监督、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检察院和法院的司法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的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促进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稳步、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实现民主监督效能的最大化。例如,民主监督和法律监督相结合,共同选择有关监督课题,共同调研,把两方面的意见建议融为一体,不但可以提高政协民主监督的质量,而且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协监督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人民政协只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履行职能,一定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参考文献 :

[1]霍苏中,加大民主监督力度,提高民主监督实效[J],协商论坛, 2006,(02) [2]李树民,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特点及实现途径[J]理论前沿, 2003,(16) [3]郭春田,对创新民主监督机制的思考[J],黑龙江金融, 2004,(09) [4]包俊臣,切实开展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J]实践,2006,(03)

[5]吴汝炜,关于完善兵、师领导机关民主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学习修改后 的《工会法》 体会[J],兵团工运, 2002,(01)

[6]张伟,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若干思考[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06,(04) [7]王守平,民主监督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J]协商论坛,2006,(02) [8]万利民,浅谈新时期参政党民主监督机制的完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4,(06)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9]李本全,郑德慧,熊杰,积极推行村级民主管理新机制[J]政策, 2007(02) [10]曾祥文,建立村级民主监事会落实农民群众监督权[J]党建, 2007(02)

第5篇:自然辨证法论文

科技革命对食品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食品工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销售额居各行业之首。而食品工业与农业、自然联系密切。随着人们对食品要求的提高,科学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食品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是科技革命,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食品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现代科技革命对传统的食品加工产业的加工方法、检测标准、检测手段、质量控制预警体系乃至食品科学技术的理论框架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提供了新颖的技术研究平台,为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食品科学技术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促进科技革命的进程。 关键词:科技革命;食品科学;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Science

Abstract: :Closely connected with agriculture and the nature, the food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largest industry at the first rank of the industry sales in the world. As the rise of food requirem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food industry are applied in a more extensive area.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engthen cooperation, to achie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Processing metho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on the traditional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testing standards, detection means, quality control and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arly warning system framework produces a great impact, and provides a novel technology research platform,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promo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Food science; Importance

1前言

自20世纪以来出现的科学与新技术革命实例统属于当代科技革命范畴,其主要包括以化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学等基础学科为重点的科学革命,以及以现代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与微电子信息技术、激光光纤超导技术等应用技术学科为重点的新技术革命[1]。在当代科技革命不断推动人类经济与精神面貌日益改善的进程中,人类-科技-自然协调发展模式将成为新时代亟待展现的主题,科学技术与人类及生态环境关系的问题将成为当代科技革命关注的热点。毋庸置疑,当代食品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相悖的伪应用技术不断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被淘汰。在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食品及副产物精深加工技术、天然食品添加剂加工技术、功能活性因子活力保护与保持技术等方面,可以深刻体现出科技革命和科技新思潮演变对食品科学技术良性循环发展的支撑作用[2]。食品科学是在农学、园艺学及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复杂、应用性强的工科专业,多学科知识的积淀与创新造就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研究平台,食品科学领域的发展时刻展现着当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推演成果。

2当代科技革命是推动食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2.1百年来食品科学发展的历史思考

我国食品学科发展历史悠久,自1902中央大学创办农产与制造学科开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萌芽期(1902—1952)、发展初期(1952—1978)、发展期(1978—90

年代中期)及快速发展期(90年代中—)四个阶段,可以说我国食品学科的发展受到过战争因素的洗礼,经历过“文革”的停滞不前,而今在当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下,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食品科学技术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3]。目前我国的食品学科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已发展成科技含量较高,学科方向系统性强的朝阳学科,如果没有当代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推动力,就不会有今天食品科学技术长足、完善的发展,因此科技革命是食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2.2当代科技革命与人们对食品科学认识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科学认识程度的提高和当代科技革命的兴起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种植与养殖、规模化加工,并通过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兽药、激素及初级食品添加剂等以促进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增值,在提高食品数量安全,满足国民温饱的同时,严重忽视了食品质量安全对消费者造成的潜在危害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破坏。随着食品科学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诸如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污染、微生物繁殖及各类添加剂肆意使用等问题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安全、营养、便捷、风味”的饮食理念成为食品科学领域改革与完善的主要目标。与此同时,食品科学专业通过充实完善及科学发展,引领食品加工企业良性循环发展。作为任何一名食品专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必须牢记“每一份良心创就每一块食品”。

3发展食品科学技术的对策思路

当代科技革命使整个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食品加工模式上,由单纯的传统加工模式转变为“方便-安全-营养”的现代加工模式。现代食品加工的创新理论与高新技术在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下越来越显示出其勃勃生机。但是由于科技条件及科技成果应用的局限性,目前对于某些食品加工过程中品质劣变的机理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欠缺,相关现象的追溯与解释过于模糊,食品加工产业所涉及的各类标准与规程尚待优化集成。这些都给食品生产者在处理具体的质量问题时带来模棱两可、无所适从的困惑。但这些并不能否定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正因为食品科学领域存在着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抓住当代科技革命所赋予科技发展的机遇。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发展食品科学技术的对策思路是:坚持以食品加工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立足绿色食品的主体地位,积极引进现代产业化高新科学技术(包括食品加工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弥补特色食品、功能性食品开发及安全检测等方面的不足。在当代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食品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4]。食品科学发展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学术繁荣都是通过吸收当时最新的科学文化成果进行创新实现的,要实施食品技术科研成果与食品加工企业的示范和推广的有机结合,坚决反对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两张皮的局面。

3.1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体系及扶持办法

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与揭露不断提醒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性。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针对本区域食品加工企业产品生产类型进行细致统计与分析,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及现代分析技术建立品质控制的检测方法及感官鉴评方法,做到监管方法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尽可能避免采用非特殊现象实施评价而造成的食品监管的盲目性,如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油食品的可燃问题等;其次,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建立特色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副产物精深加工等问题,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对区域龙头企业的扶持办法,如抓住本区域食品加工技术的瓶颈问题,扶持建立特色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介服务机构及产学研创新联盟体系,实现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与现代食品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高效发展区域优势食品加工产业。

3.2依靠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确立食品科学发展的重点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将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该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的成果,可为确立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发展重点提供科学性的依据。能源危机、气候环境污染及

食品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创新型食品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是节能减排,提高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程度,并明确提出加快把食品生物技术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基于对生物产业发展前景以及新世纪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的判断,也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5]。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原有食品加工方法、检测手段、质量控制预警体系乃至食品科学技术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完善,符合当代科技革命阶段性发展目标。

4科技革命为食品科学提供了创新发展平台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已明确科学理论的发展与革命往往会引领应用技术的革命,从而导致应用技术的创新变革,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6]。食品学科的发展史同样表明,虽然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着食品学科发展的进程,但是科学技术进步仍然是其直接动力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步是食品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安全科学发展的核心标志,也是一个国家食品质量监管与控制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针对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攻关研究,在精密检测仪器设计、食品安全预警模型构建及不安全因子协同评估等方面成果显著,并基于单元技术成果集成,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突破检测技术壁垒将成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生产的关键,新科技革命已经带动了智能芯片技术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持续发展,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改造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研究制定了系列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高新检测方法与标准,提升与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技术体系及食品质量监控体系,产品国际市场接受力度大大提高,如通过技术创新与集成,我国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及质量控制标准(GB/T18963-2012),有效推动了我国果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再者,酶联免疫及蛋白质组学等分析技术的发展亦显著提升了食品不安全因子检测和食品毒理学评估的水平。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技术的进步及科学性革命是食品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之一。

4.2生物技术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当代生物技术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遗传学等领域发展迅速,在推动并促进生物技术从传统技术研究领域转化为高新技术领域的同时,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利用分子克隆、DNA重组、细胞融合及活力保持等技术可以对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品质进行改良,并且通过分子标记等技术,可实现危害或功效作用机制的有效评价,更为准确地实现构效关系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可获得优质传统发酵制品中的特征性表达基因,有力克服了传统培养与分离方法对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失效性。由此可见,生物技术的进步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食品科学的变革与发展。 5当代科技革命赋予食品科学技术研究的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食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带给了国民富足且多彩的饮食享受,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其中食品加工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如何将当今科技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嫁接于我国食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加工型食品的市场接受力度,是每位食品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5.1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与方法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即是科技与知识频繁更新的时代,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方法是食品科技人员,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食品研发人员与食品加工具体操作人员知识层面严重脱节是目前食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食品加工操作人员自行对加工工序简化与调整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产品生产有章不遵、品质难以保障。同时众多食品企

业研发机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较为滞后,单凭嗜好性为评价指标的勾兑或调配方式成了某些食品企业研发部门开发产品的主要形式,涉及食品营养协调、质量安全评估及食品重组性能的研究较少。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学术讲座及学术交流可成为食品加工企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方法的主要方式。

5.2通过创新开启食品加工业新纪元

创新意识是科学研究的源泉,依据“安全、营养、健康、便捷”的创新原则,实施产品升级是食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是,重复性跟踪研究较多,产业化应用技术成果较少,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如在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的安全性受到普遍质疑的今天,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开发天然的具有抗氧化及防腐性能的食品添加剂或应用产品,将开启食品加工业的新纪元。总之,从意识形态及创新体制等多方面对食品加工业进行彻底变革,才能真正营造食品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5.2开展校企联合攻关,加强科研团队意识

一方面,目前食品科技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实验室科研数据与企业生产放大的差距较大,个别科研人员缺乏团队精神,科学研究不够严谨,研究结果可信度与可靠性较低;另一方面,我国一些食品企业产品开发与科技更新意识淡薄,忽略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附加值,甚至形成了企业与科研机构独立行事、互不信任的局面。以企业为技术示范基地进行科学技术成果实践验证,或开展校企联合攻关,是食品科学技术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遵循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积极总结食品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新挑战,时刻围绕特定时期的重大科学问题及技术瓶颈进行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应对新时期科技革命的更大挑战,正确处理各时期人们饮食、营养及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科技革命赋予食品科学发展的根本使命。

参考文献:

[1]赵建军.世界新科技革命与自主创新[J].理论视野,2006,(6):30-31.

[2]夏道宗,王慧铭,等.现代科技革命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伦理学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6):710-711.

[3]章海风,路新国,等.现代科技革命对餐桌安全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2):12-13.

[4]曹孝斌,张建.现代科技革命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23-25.

[5]李会平.餐桌上的科技[J].创新科技,2008,(2):8-13.

[6]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477-484.

第6篇:自然辨证法论文

改革开放才是复兴之路

摘要:本文通过历史经验以及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并从理论上说明改革开放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 这已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的真理。

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国家是在墨守陈规、闭关锁国中发展壮大的。英国通过资本主义革命、工业革命和海外商品倾销,建立了强大的日不落帝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从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海外岛国,一跃成为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世界性大国;美国通过技术革新和开拓全球贸易市场,成为世界上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由于墨守成规,终至国力衰微,饱受凌辱,而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却通过齐相管仲改革弊政,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近代的中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国家积弱,已经沦为人为刀徂、我为鱼肉的境地。一代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奋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一不是在为中国的出路而探索,但却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它们都没有使中国步入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道路,反而把中国带入到了一个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正当人们为中国的命运充满阴霾的时候,远在西方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茫然无措的中国志士看到了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无产阶级迅速团结起来,通过长达28年的艰苦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崭新的中国,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放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担子就从如何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转变为如何领导全国人民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道路。1956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道路,步入社会主义道路后的中国,严格实行计划经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是中国正确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发展的要求的。

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就逐渐展露出来,政企不分、大炼钢铁、大跃进、浮夸风等状况严重的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之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战略重心错误地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到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道路上,在这段时期,我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得到提高。

1976年,“四人帮”的粉碎标志着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但一个新的历史性问题迅速地摆在了中国人民的面前,究竟是继续走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道路?还是要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在这个时候,以华国锋为首的一批共产党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要把中国继续拖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深渊。“两个凡是”的方针提出后,随即遭到了邓小平、陈云等人的坚决反对,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矛头直指“两个凡是”,并获得了党内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这一论点,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肯定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同时决定把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创了中国发展的新局面,使得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感召力,更使得社会主义的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可以说,是改革开放,改变了国家,改变了党,改变了中国人命的命运,是中国历史一个新的转折点。通过3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如果说,是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么,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

第一,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业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在对外贸易上,在开设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后,我国又开放了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在此之后,我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到1997年为74462.6亿元,再到2007年246619亿元,30年间增加了67倍,到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397983元,首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同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不断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也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获得了显著的提高。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就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但中国并不是以强国的姿态,而是仅以大国的姿态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我们知道,一个大国是不足以赢得世界的尊重的,只有作为一个真正的强国,才足以使得全世界对你刮目相看,才能真正的钦佩你。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格局中越来越发挥出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在政治上,中国加强了和第三世界多个国家的合作并扩大了国际影响力,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世界性强国和组织越来越不能忽视中国的意志,同时,改革开放为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在经济上,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影响力已毋庸置疑;在军事上,自主技术创新为中国的军事力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中国的军事力量已不再像从前那样仅有量的优势,而是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中国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国家,这也是难以让世界忽视的力量;在文化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热衷于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在美国等许多西方国家都开设有孔子学院,并且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来中国留学。所有的一切显示,中国已经不容被世界所忽视,中国正在逐步以一个强国的姿态来面对整个世界。

第三,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普遍的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改革开放37年,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的。2007年和1978年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以后,二者平均每年都增长7%。而同时,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下降到43%,这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2006年1月1日起,党和国家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又取消了在中国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也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37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同时,坚持改革开放也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已经证明,坚持改革开放是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的,也是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的。但也有人指出,当今,改革开放加重了中国的两极分化,不符合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根本制度。在这里,我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剥削,出现两极分化,如果我们只顾一味的追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搞经济建设,不搞改革开放,那我们实现的就不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我想,这显然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的。因而,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才能发展社会主义中国,才能使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改革开放三十年--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 《改革开放三十年》编写组,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辽宁人民出版,2011 [3]《改革开放三十年见证与回顾》,魏礼群,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第7篇:自然辨证法练习

对事故预防的辨证浅析 应该强化预防功能

事故给公安消防部队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是极大的。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安全防事故工作,提高科学领导水平,强化事故预防功能,是促进公安消防部队队伍和业务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事故是可以认识的

安全工作是事关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发展的一根敏感神经,各级每年都要花很大气力抓安全防事故,但各类事故仍然像幽灵一样在营区内外徘徊,使一些同志对事故预防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达到草木皆兵的惊恐程度。事故有偶然性、突发性等特点,事故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常使人感到突然,这就使事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只要作深入的辩证思考就会发现,事故同任何事物一样,是可以认识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进行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事故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问题,作为一种矛盾,也遵循一般矛盾发展的规律,同样可以认识。因为任何一起事故的发生,都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经过一个由细微变化到逐步激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点哲学,把辩证法的法则变化为我们应对生活和工作的智慧。就拿量变质变规律来说,关注身边人和事物所发生的细小变化,及时消除不利因素,有效准确地化解矛盾,就可以促进有利因素的积累和发展,避免事故的发生。运用这一规律,就要善于发现和注意量的变化。因为,任何事故在量变阶段总是不明显的,往往容易被忽视不易察觉,但又有各种前兆可寻。只要善于知微见著,以小见大,一察觉到苗头就立即警觉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事故是可以认识的。在对待事故问题上,就怕粗枝大叶,麻木不仁,熟视无睹。认识事故,关键在于我们的各级领导在领导部队建设发展中要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善于把量变质量的哲学原理转变为发现事故的智慧。

有些同志认为,事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变化,不好把握。这种认识给基层官兵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一边要提高战斗力谋创新求发展出成绩,一边又提心吊胆,总是如履薄冰般地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又会突然冒出个什么事故来,是所有努力倾刻间化为泡影。把事故看成是偶然现象的堆积,认为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与偶然范畴的误解。辩证法认为,任何偶然的背后,都有其必然因素。纵观大千世界,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事故是部队建设发展中矛盾发展的一种激化形式。官兵之间的矛盾,上下级之间的矛盾,人与装备的矛盾,人与环境的矛盾等,只要矛盾存在,就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这是必然性;哪一天要发生什么事故,发生在哪个单位,以什么形式发生,是偶然性。偶然发生的事故受必然性支配。二者的关系告诉我们,事故的发生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抓好经常性的教育管理,完善预警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事故预防工作。

二、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有些同志总是认为事故发生太突然,不可预防,干其他工作敢拍胸脯立军令状,唯对事故预防工作感到心里没有底气。这种看法其实是片面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因为人们对一般事故的预防积累了一些知识,比如,某些事故与季节有关系。冬季冰天雪地易发生交通肇事,夏秋季易发生洪涝灾害,冬春天干物燥易发生火灾。有的事故与个人进退有关系。如考不上学、转不了士官、提不了职务时,容易成为事故发生的诱因。有的事故与部队驻地特点有关系。如驻城市部队官兵极易涉足娱乐场所,草原牧区部队点多线长寒冷期长易发生车辆事故、煤气中毒和违反民族纪律现象。有些事故与对新环境的适应有关系。如内地籍新战士刚到部队,缺乏应对艰苦环境和紧张警营生活的准备,会因地域艰苦、感染疾病、生活节奏快、怕苦怕累、心理产生恐惧等原因诱发逃离部队甚至轻生等问题。掌握了这些特点,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根据已知事故,举一反三吸取教训,也不失为预防事故的好方法。

事故有不断重复的特点。可以根据事故重复出现的现象,摸索和掌握其发生的一般规律,从而掌握事故预防的主动权。《内务条令》对安全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各地区、各单位还结合自身安全工作实际制定了许多极具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涵盖了安全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预防事故工作规律性的认识。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些规章制度,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几乎所有事故的发生都是没有按条令条例和规章办事所造成的。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却一个字一个字地丢。所以,预防事故就应该在坚持综合治理的同时从源头抓起,从认认真真学习贯彻条令条例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抓起,做到千军万马抓主官、千头万绪抓根本、千方百计抓落实。由于条令条例是从原则上、全局上讲的,年轻官兵对其缺乏深刻认识和理解,遇到各种情况不知道如何去预防,所以还应该根据特点编印预防各种事故的具体案例,开展生动形象的教育,以提高官兵预防事故的能力,同时积极做好加强预防事故的训练。

预防事故要做到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统筹兼顾全面抓,又突出重心重点抓。如,重点事故要重点防。因驻地条件艰苦,部队远离首长机关,动车频率高,车辆事故的比例比较大,其中违章违纪因素比较典型,因而重点是要加强对驾驶员队伍的管理教育和训练,强化法纪意识和安全观念。又如,重点单位要重点管。小远散直单位是易发生事故的重要部位,在加强对这些单位预防事故指导帮教的同时,要强化监督检查力度。还如,重点工作要重点防范。新兵训练是极易发生不安全事故的区域,诱发事故的因素很多,既要督导健全制度,强化责任、严格管理,又要督导做好各项后勤保障、丰富文化生活,还要督导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准确掌握新战士思想脉搏、强化心理干预和引导。

三、发生事故并不可怕

害怕事故在所有部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只是公安消防部队。尤其是基层单位和基层干部,害怕事故已经到了谈虎色变、草木皆兵的程度,致使一些单位被事故束缚了手脚,不敢创新,不敢放手抓工作,不敢大胆开展训练,为减少事故,有的减轻训练难度,有的训练课目干脆不训练。消极保安全,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其实是回避矛盾,对部队长远建设同样无益。 害怕事故是队伍上的片面性,把事故看成绝对的坏事,看不到坏事可以变好事。俗语讲,“吃一堑,长一智”。人类的智慧是在一次次吃“堑”中增长起来的,无数人的成功都是在失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通过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教训的总结,得到深刻的教训,保持清醒头脑,对以后的工作就有了正确的指导。发生事故不要悲观泄气,更不能“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抓工作抓创新抓训练抓管理是对事故的积极预防,与发生事故并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只要各项措施落实、工作扎实到位,事故就无机可乘。如果消极对待安全就会出现防了这边漏了哪边的情况。须知,精神状态不对头,是对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发展的危害在某种程度上讲比事故本身危害更大。

害怕事故,还与上级对事故的处理有关系。安全重于一切,安全是发展的基础,这些都非常对。不重视安全,忽视对事故的预防,违反客观规律盲目行为,就是对党和人民利益的最大犯罪。治警必严,对事故从严从重从快处理,这是对工作负责。但要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用安全客观的观点去评价分析发生了事故的单位和领导。一般来讲,发生了事故,说明这个单位工作上存在问题。尤其是连续发生事故的单位,说明工作抓落实不力,原因一定要找准,板子一定要打实。但也不能以偏概全抹杀他们所做的工作和已经取得的成绩。对因事故受到处理的干部也要一分为二,不能“一棒子打死”,要为他们汲取教训创造有利条件。这对调动官兵积极性十分必要。处理好一个人会教育一片,处理错一个人会打击一片。领导机关对事故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如果对勤奋敬业、大胆创新、刻苦训练中出现的一点事故揪住不放,百般指责,而对四平八稳、消极保安全的单位和人重奖重用,就会造成错误导向。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坐在哪里动口不动手当然不会发生事故,正如鲁迅先生所讲:“这毫不动弹,却也就是一个大错”。

上一篇:茶馆观后感下一篇: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