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金融战略分析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大连市在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中,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金融业总体规模偏小、金融宏观环境不完善、金融功能不够强、高级人才相对较少等制约因素。应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强人民币结算中心建设、加快金融高级人才培养、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强金融监管,以促进大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区域性金融战略分析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区域性金融战略分析论文 篇1:

构建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

摘 要:2009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为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本文就如何借助这一大好契机。结合我市具体实际、吸收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以及金融危机给予我们的启示。提出西安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区域性;金融中心;SWOT分析

一、西安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优势

西安市地处中西两大地域的结合部,地理位置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是亚欧大陆上陇海线、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西部的交通、通讯枢纽。正在建设的西安国际航空港,和已经形成的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等级公路以及逐步建设中的“米”字型铁路,构成了一个立体交通网络中心。而以“米”字型光缆为基础,微波、卫星为覆盖的通讯、数据、计算机等公众信息网络,已经形成了区域网络中心,并实现了与国际互联。同时,作为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心,西安一直是我国西北地区及陕、晋、豫、鄂、川等区域的商贸、金融和文化中心。

2.金融基础优势

2008年,西安的金融增加值占GDP的6.5%,高于周边的重庆和成都,标志着金融业已经是西安的一项优势产业。目前,西安市共有金融机构的法人机构和省一级的分行分公司机构近100家,营业网点超过1万个,从业人员4万多人,金融机构数量、金融市场规模继续保持西北地区首位。这些都为建设西安区域金融中心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安金融业已经开始引领西北了。2009年6月16日,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推出了首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西安在全国24个城市中名列第11位。位列中西部城市第一。

3.人才优势

西安是高等教育、中国科研、国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有普通高等院校44所,民办高等院校21所,市级以上科研机构67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科学分析测试中心122家,各类技术开发机构3000多家。西安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为西安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融后备人才。这种人才特别是金融人才的优势可以转化为经营优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和全国性大公司的管理总部、营运中心入驻西安。

(二)弱势

1.经济总量不够大,金融发展规模相对较小

西安市60年来经济总量连上四个大台阶,1985年生产总值达到50亿,1989年超100亿,2004年过千亿,2008年突破2000亿大关。但是我们的经济总量仍然不够大。和重庆、武汉、成都相比,基本上是它们经济总量的一半。金融资源虽在西北省会城市中明显领先,但与成都、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此外,西安的证券市场融资规模较小,上市公司质量普遍不高,保险市场发展也较上述城市落后。

2.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辐射能力偏弱

西安缺乏实力强、辐射能力广的大型金融机构,比如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缺乏机构投资者以及金融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外资金融机构较少,银行的新品种、新业务的开发与推广不如国内其他城市。证券业主要集中在经纪、自营和委托理财三项业务,受证券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债券市场集中于国债、货币和同业拆借,也不够发达:保险产品单一,主要集中在寿险和普通财险上,风险过于集中,险种有待拓展。总体来讲,我市许多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偏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对外辐射能力有限。

3.金融产业存在结构性问题

我市金融产业的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机构,银行贷款门槛过高,远远满足不了我省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在金融产业链方面,体现在对全市金融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扶持和整合,金融产业链不够完整,尤其是信用担保体系、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和金融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三)机遇

从2005年的首届欧亚经济论坛开始,金融合作会议就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作为论坛的永久举办城市,西安在为欧亚地区搭建多层次、多功能交流平台的同时,其自身的金融地位也在日益提升。《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该区域性金融中心将具有“国际资本融通功能和较强辐射能力”。2009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为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四)挑战

继上海、北京掀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热潮之后,深谙“经济发展,金融先行”之道的各地政府,纷纷把目光瞄向“金融中心”四个字,深圳、天津、广州、厦门、南京、杭州、武汉、济南、青岛、大连、沈阳、成都、重庆等多个城市以不同方式发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呼声。这使西安不仅面临着来自优先发展起来的沿海城市的压力,还面临着来自西部地区的竞争。在目前形势下,成都与重庆合力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压力最为突出,因为西安的城市竞争力和经济与金融方面的多项指标不抵两市。另外,兰州市近几年的发展势头不容忽视,而且兰州市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招商引资,壮大金融力量,对西安西北金融中心地位造成一定威胁。

二、西安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

(一)总体思路与战略规划

1.建立“一街两区”发展格局

金融中心的建立要依托一定的金融商务区的发展,如上海陆家嘴,北京的金融街等。依据我市的金融发展基础与未来城市规划,可以建立“一街两区”金融发展格局,即建立南大街、高新区、沪灞新区的金融重点发展区域。南大街的金融一条街已初具规模,聚集了多个驻陕金融总部。以此为基础,应将这里建成我市的金融总部商务区,主要吸引金融法人机构、省级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及其全国性或区域性总部入驻。将西高新建成金融产业集聚区,主要吸引金融分支机构、营运前台入驻,重点发展金融市场。依托沪灞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沪灞建成金融后台服务业集聚区(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各类数据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灾各中心、呼叫中心、单证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及金融服务外包基地。

2.分步发展,阶段推进

为更好推进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必须根据西安的发展现状,实施“分步发展,阶段推进”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15年,建成对西北金融发展有强大辐射作用的西北金融中心。第二步,到2020年,建成在整个西部有较大影响力、辐射力的区域金融中心之一。第三步,在2030年左右,将西安发展成辐射能力覆盖整个中西部地区的我国重要的几大区域金融中心之一。

3.创新政企结合的运作模式

可以借鉴曲江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政企结合的运作模式,成立金融区项目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金融商务区的项目开发与建设,包括项目招商、配套设施建设、地产开发等。

(二)推进金融中心发展的时策

1.提升经济实力,推进金融业快速发展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金融发展规模。我市应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引进和培植力度,引进全国性主要商业银行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培植和组建新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我市优质大型企业设立财务公司,鼓励组建新保险公司,支持组建金融租赁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同时,我市要大力扶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地方保险公司、农村信用社等逐步壮大。

(2)注重产业链培育,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我市应积极引进品牌优良、知名度高、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会计、律师、评估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中介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区县成立信用担保公司;推动市级投融资平台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现金流建设和信用建设;鼓励市级投融资平台开展多渠道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不断增强资金实力和创新融资能力。

(3)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大力提升企业融资能力,深入挖掘企业上市资源,每年选择10家有上市潜力的企业,尤其是五大主导产业中的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协助其制定完备的上市方案;鼓励拟上市企业突破地域,寻找和利用“壳”资源、借“壳”上市;支持注册地和纳税地在我市的中央及省属大型企业的上市工作,同时帮助有困难的上市公司恢复再融资功能。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债券融资,协助符合发行条件的企业通过申报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融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增加直接融资规模;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期货业的牵动作用,带动仓储、运输、物流等行业发展;加快我市产业基金创设步伐。

2.规范信用秩序,加强金融监管,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资金流向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营造出“资金洼地”,吸引资金投入,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发布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2007年)报告中,西安的排名较为靠后,与成都、重庆等城市有较大差距,所以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善西安的金融生态环境。

(1)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实施“信用西安工程”,规范信用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金融环境,促进我市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组建由政府牵头,工商、财政、税务、人行、科技、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信用工程领导机构,负责制定信用工程各项实施方案,协调各方行为与关系:利用多种方式广泛进行信用西安的宣传,打击各种失信行为,切实保证各方讲求信誉,恪守信用,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风气。

(2)加强金融监管。认真研究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成熟经验,深刻吸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的教训,联合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对市场进行规范、清查,处理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创新监管体系与监管方式,完善监管内容,保证各金融机构合法经营,严格防范各种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平等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保障西安金融业的公平有效竞争。

(3)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外部环境

一是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建立政府与入驻金融机构的联系制度,定期听取金融机构对政府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帮助金融机构解决问题。成立金融机构俱乐部,强化金融机构内部及其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提供资源信息服务,利用政府数字化平台,为金融机构发展提供环境、土地、人才、政策等资源信息支撑。二是创造一流的商务硬件环境。充分利用政府融资平台的支持功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完善我市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事业,继续加大道路设施建设力度,抑制拥挤、燥声和环境污染等城市负聚集效应,改善生态环境。在我市规划的金融功能区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休闲环境,吸引金融机构在此集聚。三是完善金融机构发展的配套体系。加快金融区域内酒店、餐饮、娱乐、信息咨询、会计法律服务等行业发展,建立现代化医疗、教育机构及其他生活服务设施。四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广泛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对我市形象、投资环境以及入驻金融机构的宣传力度。

3.吸引并留住金融人才

人才是金融发展的核心,一个同时具有多种类型人力资源供给的地区相对于其它地区必然有着更强的综合竞争力。在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应争取西安市政府支持,需采取下列对策:(1)对于金融业引进人才,人事部门在立项申请、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支持。人事、外事部门应当简化办事程序,为金融机构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赴国(境)外培训提供便利;组织、人事部门继续将金融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赴国(境)外培训纳入我市人才培训计划,并根据需要保证一定的名额;(2)设立金融发展贡献奖,对西安市金融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3)人事、公安部门应为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在办理调入和家属随迁手续、工作安排、人才居住证等方面提供便利,教育部门在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倾斜;(4)制定实施积极有效的移民政策,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降低一般生活费朋,吸引高层次金融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建立西部金融中心金融人才培养中心,在金融中心内部培养金融实践性的专门人才;二是政府应采取项目共建的方式,通过与西安交大、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合作,重点资助现有高等学校相关学科(金融、管理、法律、会计等)的学历和继续教育项目,促进这些学科的改造和建设,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培训质量,促进金融员工技能与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同步提高培养出理论学术扎实的高级金融人才;三是通过与海外著名金融人才培养机构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建立科研实践基地等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金融人才,建立适应金融市场化网络化智能化、国际化需要的金融人才队伍。

4.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推动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发展

可以借助西部大开发及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大发展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政策的支持和倾斜,推动我市金融中心发展。

一是争取中央在西部实施区域化利率政策,允许西部地区适当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以充分集聚资金,吸引区域外的企业投资,存贷的利差由国家财政贴息弥补。二是加大对西部的信贷支持力度,建议中央银行给予西部金融机构特殊的信贷政策,实行较为宽松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高存贷款考核比例,加大信贷授信力度: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加大对西部政策性贷款比重,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三是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银行信贷资金要大力西部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支持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民银行总行在基础货币投放上向西部倾斜,允许西部地区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地区;增加区行再贷款、再贴现的额度,适当延长再贷款期限;支持商业银行扩大票据业务。四是制定法规,明确西部金融扶持的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西部开发在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之间、引用内资与外资之间可能会存在矛盾,为了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政府有必要制定有关法规政策,使金融扶持有法可依。同时,通过法规条款形式,监督地区金融扶持措施的实施情况,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促使社会资金向西部流动。

参考文献:

[1]刘贵生.关于西安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研究报告(上)[J].西部金融,2007,(11).

[2]刘贵生.关于西安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研究报告(下)[J].西部金融,2007,(12).

[3]西安打造西部金融中心问计上海陆家嘴[EB/OL].http://bj.house.sinsa.com.cn/biz/?2009-07-08.

[4]李 成.杜志斌.西安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J].西安金融,2007(1).

作者:吕雅琴 刘 妍

区域性金融战略分析论文 篇2:

大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分析

摘 要:大连市在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中,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金融业总体规模偏小、金融宏观环境不完善、金融功能不够强、高级人才相对较少等制约因素。应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强人民币结算中心建设、加快金融高级人才培养、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强金融监管,以促进大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2009年7月,国务院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了大连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并提出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对大连核心功能和龙头作用的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大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优势分析

1.大连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它是中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经济发展史表明,商业和城市的形成及发展与一定的地理区位有着重要关系。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多位于大型经济体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因商业贸易而衍生出来的旺盛的金融交易需求。大连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领头军,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显而易见的。

2.大连地区经济相对发达。2010年,大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 150亿元,增长15.2%;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8亿元,增长25.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 008亿元(常规口径),增长5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630亿元,增长17.8%;实际使用外资100.3亿美元,增长66.7%;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20元,分别增长12%、13%;城镇登记失业率2.7%。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全面提高,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3.大连具有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在大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植下,2010年,大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金融中心地位日益凸显。2010年,大连金融业快速增长,各项存款余额8 887.3亿元,增长23.2%;各项贷款余额6 812亿元,增长26.4%;保费收入151亿元,增长32.4%;实现证券交易额8 562.67亿元;实现期货成交量8.06亿手,成交额41.71万亿元,增长10.79%。

4.大连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在金融交易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大连注重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大连期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末,大连商品交易所开户数突破117万户,上市8个期货交易品种覆盖多个产业,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期货和油脂期货市场,第二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综合实力位列全球第十。2010年,大连星海湾金融城一期工程启用,大连商品交易所完成搬迁及交易系统升级,另有61家期货、证券、银行机构入驻,金融城聚集效应开始显现。2010年,韩国友利银行、渤海银行大连分行等7家银行机构,天平保险等4家保险机构,浙商证券等9家证券期货机构共20家金融机构落户大连。另有欧力士(中国)、中国融资租赁公司2家总部,10家外资投资公司,3家金融后台中心落户大连。使大连形成了一个集银行、期货、证券等多种金融机构并生共荣的金融功能区,金融体系更加完善。

5.大连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已初具规模。大连市高度重视并积极打造世界级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已有GE金融后台服务中心,AIG担保,花旗金融软件开发、银行数据处理及技术支持中心,富达基金金融软件开发及亚太技术支持中心,日本财产保险软件开发,日本软银支付结算平台,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惠普财务结算中心等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进驻。大连拥有科研工作站和科研基地12个,6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设有软件外包中心及软件研发中心。同时,大连还是国家软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和软件个人信息保护试点城市,在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具备国内领先水平。这些都为建设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奠定了基础。

6.金融中心指数在东北区域位列第一。2009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权威研究咨询机构——综合开发研究院首次推出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 CFCI)公开发布,“中国金融中心指数”选择24个GDP在1 400亿元(2007年)以上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为样本,以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金融生态环境等5个指标为参数,综合运用产业发展、金融发展和城市发展等理论,充分听取并借鉴大量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专业人士的意见,形成适用于国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的动态评估指标体系。

三、大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分析

1.大连金融业总体规模偏小。目前,大连在东北地区重点城市之间的比较优势尚不明显;法人机构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市场主导,综合实力和带动作用不足。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大连不能和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比较,但即使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国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大连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金融中心,必须提高金融竞争力,加快金融创新,扩大金融交易规模。

2.金融宏观环境不完善。目前,中国人民币仅仅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还没有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从而使货币自由兑换受到限制。同时,中国还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资本的自由流动也受到限制。另外,中国信用制度体系不健全,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和借款人资信状况有待完善,不良资产率降低与金融风险防范任重而道远,投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这些都限制了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

3.金融功能不够强。大连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不够强,总部机构数量少,要素集聚、对外辐射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有限。金融创新发展水平不高,受政策限制离岸金融市场尚未形成,与大连保税港区的发展和航运中心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4.熟悉国际金融规则的高级人才相对较少。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人才是关键。虽然大连市高等学府云集,为大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助,但是中国的金融市场总体水平较为落后,国际金融的游戏规则主要由西方国家制定,因此大连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还需要一大批懂得国际惯例、精通业务的专门人才。

四、大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1.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国内外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政府的供给引导政策能极大地加速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因此大连市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实际,明确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制定和实施相关优惠政策,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等。

2.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业务发展,扩大金融开放,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开办人民币业务和全面外汇业务;有效发挥大连市期货市场辐射作用,研究推出外汇掉期、期权等新业务,加快小窑湾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创业金融”。应以大连产权交易中心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交易平台;成立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投资基金,设立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为沿海经济带以至东北地区的创业企业提供直接金融服务。借助东北地区的石油资源优势,争取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增加碳排放权、煤炭、电力、石油等期货战略品种,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和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推动大连期货交易中心的形成。

3.加强大连作为东北亚人民币结算中心建设。大连要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主导的清算体系。在国际金融领域,国际商业银行的清算体系非常重要,因为商业银行的职能不仅是贷款,商业银行首先需要的是结算。从这一角度看,国际清算银行的作用要大于商业银行。国际商业银行的游戏规则是国际商业银行的清算体系来制定的。中国人民币的国际结算必须循序渐进,要充分发挥大连在东北亚地区国际结算的优势,建立人民币与日元、韩元、卢布之间的交流机制。在东北亚地区,需要建立属于东北亚地区银行间的清算和结算体系。此外,还要主动的走出去,参与制定游戏规则。

4.加大培养与引进金融高级人才。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教育的国际交流,大力拓宽金融教学、金融研究与金融业务之间的市场联系渠道,提高金融人才培养的层次;要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综合性金融人才、现代投资银行人才、证券经纪人才以及保险精算与保险投资人才;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优秀的、高级的金融管理人才与金融经营人才到大连工作。

5.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大连, 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机构的高度聚集是金融中心的主要标志之一。应该想尽各种办法,为大型金融机构在大连设立总部提供各种便利。如对其购买土地、办公场所提供一定程度的优惠和补贴,以提高外资金融机构对大连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进而提高大连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6.加强金融监管、创造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在金融风险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加强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平稳运行非常重要。目前,中国的金融调控政策和监管政策高度集中于国家,大连很难在扶持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上有明显的突破,但应该能够做的充分利用好国家现有的相关政策,将金融监管工作重点由合规性监管转变为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加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五、结论

大连金融中心的建设应立足大连,依托环渤海,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形成以期货业为龙头,投资、融资服务为主体,涉外金融和保险服务为两翼,金融后台服务和各类中介服务为依托,金融生态环境和人才建设为保障的金融中心发展格局,着力构建国际期货交易中心、投资融资中心、国际结算与离岸金融中心、保险服务中心、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与金融中介服务中心,在建设东北地区金融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 孙琳,尹为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差距与对策——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例[J].学术交流,2010,(6).

[2] 曹艳华.青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定位的SWOT 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08,(2).

[3] 丁伟.深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若干问题与建议[J].深圳金融,2009,(2).

[4] 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09—2030年)(大政发[2009]76号)[EB/OL].大连市政府信息公开网,http://zwgk.dl.gov.cn/

catalogdetail.jse,2009-12-31.[责任编辑 王 莉]

作者:孙险峰,施维明

区域性金融战略分析论文 篇3: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战略下济南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策略研究

一、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定位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格局中,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心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逐渐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性金融中心是一个区域内金融业高度密集发达、资金融通与集聚能力强、金融业务辐射半径远超本市范围的中心城市。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是全省发展水平和形象的集中代表,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是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必须增强金融竞争力和辐射力,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济南区域金融中心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 扎实的经济基础。稳定的经济增长、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城市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济南市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工业门类齐全,服务业优势明显,特别是近年来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中心任务,加快转调创步伐,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实体经济,实施系列创新举措,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2013年济南市生产总值5230.2亿元,比2010年增加131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20.5亿元,比2010年增加168.1亿元,打造形成了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食品药品、轨道交通装备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年工业产值过亿元企业超过200家;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29.8亿元,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49.4%,分别比2010年增加511.7亿元和4.8个百分点,各类区域总部企业达300余家,是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全国第2个“中国软件名城”等。

2. 突出的区位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交通条件是综合性区域金融中心发挥聚集效应、辐射周边地区的必要前提。济南市地处山东腹地,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南接长三角,北临京津冀,东靠胶东半岛,西连黄河中上游,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山东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是山东半岛与省外联结的重要门户和京沪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在承接京津沪产业转移、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势明显、条件突出。特别是随着近两年来京沪高铁通车运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城际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陆续开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试验段获批建设,济南市承接京津沪、辐射周边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3. 完备的金融体系。发达的金融市场、健全的金融机构是保持和提升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保障。济南是人民银行九家区域性管理分行之一——济南分行所在地,是银、证、保三家金融监管机构省级总部所在地,是全国所有大型国有银行(除中国银行外)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省级分行所在地,是省内金融机构数量最多、业务种类最全的城市,是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金融业资产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强的城市。近年来,济南市金融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3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61亿元,同比增长16.2%,远高于同期GDP(9.6%)增幅,增速居全市各行业之首,对GDP贡献率达8.8%;社会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达2464亿元,同比增长48.8%。截至201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达10925.8亿元,比年初增加1038亿元;驻济金融机构达300余家,其中,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业均有总部坐落济南,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发展迅猛,山东网上路演中心、山东金融数据中心、山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省级金融平台相继落户;目前已拥有上市公司30家,各类专业金融交易市场6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 金融中心集聚辐射能力偏弱。目前济南在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周边6市加快金融业发展方面有所欠缺,没有充分整合圈内金融资源,形成多点开花、协同发展的局面,出现了圈内城市金融资源相互竞争、产品趋同性高、服务单一等问题。集聚能力方面,2013年末,济南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7.24%和19.2%,集聚优势不明显,贷款余额占比更是逐年下降,由2009年末的22.8%降至2013年末的19.2%,位次也被青岛超过,由第一位降至第二位。

2. 金融机构整体实力不强。目前济南各类金融机构在资产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利润和上缴税收上,与发达城市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全市金融机构实现利润、税收仅分别为227.6亿元和91.3亿元,而2013年上半年北京市金融业实现税收就高达3039.6亿元。金融机构外向度水平有待提升,近年来北京银行、天津银行、浙商银行等大举进驻济南,而本地机构在对外扩张、抢占外部市场方面处于落后地位,总部设在济南的齐鲁银行、齐鲁证券、泰山保险等综合实力均未进入全国同类型金融机构第一方阵。入驻济南的外资银行数量较少,目前仅有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在济设立网点,远远少于天津、青岛等周边金融中心的外资银行数量。

3. 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济南市2013年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直接融资规模740.96亿元,仅占社会融资总量的30.07%,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基金规模较小,信用评级、咨询等中介保障类金融组织数量较少,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企业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进行间接融资。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服务主体缺位,目前农村一般只有农信社、农行和邮储银行,且存在服务区域人为划分现象,市场竞争活力较弱,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分布较少。目前只有上海农商银行在槐荫、长清发起成立了2家村镇银行,农村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难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y)

1.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从省级层面看,山东省先后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文件,从多个方面创造条件支持济南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从市级层面看,济南市制定出台了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支持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和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总部经济发展、企业改制上市、股权投资业发展的一整套政策体系,特别是整合了之前已出台的各项激励扶持政策,建立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办法,加大了新落地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企业、拟上市或成功上市企业、新引进金融高级管理人才的奖励力度,营造了优越的金融政策环境。

2. 区域内金融需求旺盛。从济南市看,近年来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市场活力得到充分激发,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将会产生大量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需求。同时,济南金融载体建设完全能够满足更多的金融机构总部进驻,总投资320亿元、规划建设49座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汉峪金谷已初具雏形,建成后将成为除京津沪外全国最大的金融商务中心。从周边城市看,各地特别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6市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机构分布少、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不到位、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当地企业和群众对金融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同时,圈内城市为加快与省会对接融合,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均大力支持省会金融机构到当地开设分支机构,这为济南市增强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力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

综合性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与综合经济实力的壮大相辅相成,成为综合性区域金融中心必须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而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反过来也会促进金融中心建设。所以,济南在金融中心建设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用好用活各项政策,充分把握发展机遇,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形成经济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新优势。

(四)威胁分析(Threat)

1. 周边金融中心间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各地对金融业发展和金融中心建设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对有限金融资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均以城市经济圈为依托加快金融中心建设,金融辐射半径进一步拓展。周边城市中,天津已发展成为北方沿海区域金融中心的龙头,在第五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中,全部4个一级指标均领先于周边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在周边城市第1位,2013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2万亿元,两项指标均是济南的2倍以上。青岛在吸引外资机构入驻方面优势明显,在原有汇丰、韩亚、渣打、新韩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的基础上,近年来又抢先引进了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华侨银行、韩国现代保险等国际金融机构进驻,其机构国际化程度名列北方沿海城市前茅。未来一个时期,各地金融中心将逐渐从引进金融机构的争夺,扩大到金融改革政策、金融人才、技术创新等各方面的争夺上来,济南面临的竞争威胁将日益严峻。

2.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移动支付、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促进了金融与互联网的不断相互渗透和融合,涌现出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有交易和创新成本低、透明度和参与度高、操作便捷等优势,目前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传统金融和以传统金融为基础构建的金融中心带来了一定挑战和冲击。济南市在建设发展综合性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积极顺应发展趋势,促进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业务融合发展,鼓励金融机构研发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努力抢占市场制高点。

三、济南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与建议

(一)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夯实区域金融中心支撑力

济南应把实体经济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和功能布局,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重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引导成长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档升级,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智慧泉城”和“两化”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尽快打造形成齐鲁软件园、济南“创新谷”、历下高端信息服务业基地“一园一谷一基地”的高端产业布局。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业态发展,提升总部经济、商务楼宇等经济规模,推动现代服务业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增加效益,不断扩大实体经济总量,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二)加强合作错位发展,增强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力

一方面加强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城市的合作。制定金融业一体化发展规划,与其他6市签订金融合作协议,推动区域总部设在济南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齐鲁银行、齐鲁证券、泰山保险等本地金融机构在周边城市开设分支机构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并根据当地金融需求特点,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增加信贷投放,促进资本流动,提高区域内资本流动效率。尽快建立区域性企业信用数据库,实现区域内有条件的信息共享,努力降低跨区域经营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风险。降低区域内银行卡、汇款、票据等收费标准,逐步实现同城化。另一方面形成与周边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的格局。目前国内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竞争呈现同质化趋势,济南应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主动承接北京、上海金融中心辐射的外溢效应,积极加强与天津、青岛、郑州等金融中心的互补和合作,重点发展具有区域性特征的业务,努力形成自身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

(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

以建设区域性金融交易中心为目标,依托金融需求旺盛、交易活跃的优势,健全多层次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各类传统金融交易市场,扩大金融交易品种,创新金融交易工具。依托济南高新区科技和高新技术企业密集优势,推动更多成长性企业利用“新三板”实现融资。以济南东部新城CBD—汉峪金谷建设为契机,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大型集团企业财务公司等进驻,加快形成集聚发展优势,努力建成全国知名的金融总部聚集区。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市场推进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运作规范、业绩突出的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探索建立农村产权评估、收储、流转、处置服务平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稳妥地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努力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强区域金融中心集聚力

济南应从推动地方金融组织发展、加快金融机构进驻、积极引进金融人才、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入手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区域内农村合作银行和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尽快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大力发展面向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地方性金融组织。加强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城市的协作;加快外资银行引进和落户步伐,大力提高金融外向度;制定实施金融人才专项计划,为其提供落户、居住、子女教育等便利服务;改革完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构建完整高效的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工作体系,增强金融监管合力,及时排查化解各类隐患,切实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XR,GX)

作者:党淼

上一篇:市场经济中平等问题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爱国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