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创新

2022-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校本教研的创新

网格教研:强化校本教研的创新举措

【摘要】目前校本教研存在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撑、缺少有效的专业方向以及教师教研缺少有为的动力意识等瓶颈。强化校本教研,必须突破各种瓶颈,建立教师人人自觉教研、主动教研的载体和机制,以研立师,立德树人。网格教研指学校通过网格化的教研组织建设,形成学校教师全员研究的教研生态。网格教研建设主要包括构建网格教研组织、明确网格教研任务模块、匹配网格教研岗位、开展网格专业活动、完善网格教研机制等内容。

【关键词】教研;网格教研;校本教研

【作者简介】马斌,江苏省教育厅(南京,210024)二级巡视员、教师工作处处长。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学校教研是教研工作体系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同时又相对薄弱、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如何落实《意见》精神?本文试就以网格教研创新校本教研工作做些探讨。

一、网格教研:强化校本教研的瓶颈突破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提升教师水平关键在教研。《意见》指出“强化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学校教研的整体水平取决于每位教师的教研能力,但现实中想要实现学校教师人人教研,却面临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

校本教研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撑。中小学运行组织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三元”组织体系:一是学校行政机构,如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科研处等;二是负责业务管理的级部,如高中各年级部、初中各年级部、小学各年级部等;三是学科教研组,如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等。其中后两者又存在各种关联。随着教育管理的加强和升学竞争的愈发激烈,“三元”中的學校行政机构、级部特别是毕业年级级部越来越被重视和强化,相对而言,学科教研组出现虚化、弱化、依附化的非专业化现象。教研组长只是扮演着召集人的角色;教师参与教研的意识不强,被动教研的现象比较普遍,能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教师少之又少。

教研工作缺少有效的专业方向。事实上,学校一直十分重视教研工作,不足之处往往是宏观要求多于具体指导,有目标少方向,在“要做”上很强调,但在“怎么做”“依靠什么做”上少指南。面向全体教师的泛泛要求、集体备课的基本样式和学科领袖个体主导的普遍样态,使得不少教师面对“要深化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学研究”“要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无所适从。教研缺少专业的方向性、路径感,制约了教师的有效教学研究。

教师教研缺少有为的动力意识。目前教师的教学研究内容缺少像医学卫生那样的学科专业细分,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缺少步步深入的指向。不少教师缺少职业目标感和专业方向感,不知道如何进行教研的困惑、教研高不可攀的错觉和不敢教研的心理,使广大教师开展教研的内在动力不足,学校主责、教师主体的教研工作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因此,强化校本教研,必须突破校本教研面临的瓶颈,改革创新,建立教师人人自觉教研、主动教研的载体和机制,真正实现以研立师,立德树人。

二、网格教研:构建学校全员教研的实践内涵

网格教研是一个原生概念,指学校通过网格化的教研组织建设,形成学校教师全员研究的教研生态。网格教研的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构建网格教研组织。网格教研组织是指在现有学校教研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设立各种网格教育研究所(学校层面可设教育研究院),所内设若干研究室,室内设若干研究组,组内有若干研究成员,形成所→室→组→员的网格教研格局。网格教研组织为学校内设组织,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学科类,这是学校网格教研的主体,根据学科内在规律特别是学生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有计划地设立学科教研组织。二是方法类,如信息技术教育、一般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方法、各科阅读等教研组织。三是专题类,如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学生转化、留守儿童学习、教研研究、考试研究等教研组织。四是特色类,如围绕学校历史传统、名家圣贤精神、特色项目建设等设立相应研究组织。网格教研组织的设置体系可见图1。

明确网格教研任务模块。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破解难题等针对性地设置教研组织,确定各种教研任务模块。一是基于学科学习能力的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根据网格教研的设计,将语文教研组改设为语文教育研究所;根据语文学习“听说读写”能力细分,所内可设相应的阅读研究室、写作研究室、背诵研究室等;写作研究室又可根据作文“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的能力要求,设立主题立意组、逻辑结构组、语言运用组、标点符号组等;根据组内人员和需求情况,再进行分工,如语言运用组中,分别有人负责词性、修辞、语法等方面的研究,甚至可将词性分为动词、形容词等进行专门研究。二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如数学教育研究所可根据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学计算、数据分析、推理能力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立相应的研究室,室内设组设员。三是基于各学科通用素养的研究。比如,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会学习爱学习等基础素养,自信、热情、创造欲望、学习欲望、学习主动性、责任感、对失败的态度、活力等学习心理素养,都可以专门设立研究室进行研究。四是基于教书育人环节的研究。如通过所内设室,分别对课程、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等进行研究,作业研究室中可设作业设计组、作业方式组、作业调控组等进行专门研究。五是基于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如围绕学生参加面试所需要的心理素质、行为礼仪、思维品质、逻辑表达、应变能力、思想方法、社会视野等设立研究室展开研究。六是基于全学科阅读的研究。学科阅读是学校教研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如数学阅读,随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升阶,数学符号、数学图形、数学定理越来越多,逻辑思考的体系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严密,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要求越来越高。学科阅读越来越成为决定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学科的语言,更要让不同学生读懂不同学科语言。全学科阅读应成为研究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匹配网格教研岗位。网格教研就是要人人教研,各就各位,努力探索自己的一方教育天空。在人员配置上,要做到“三突出”:一是突出人员互选,由校长选聘所长,由所长选聘各室主任,由室主任选聘各组长,由组长选聘各组成员。二是突出用人所长,根据各人的专业、特长、兴趣、志向确定“格位”,便于早出、多出成果。三是突出人人参与,努力使学校全体教师都能加入各个所、室、组,做到每个网格教研问题都有教研“哨兵”对症下药,以“个体研究+群体智慧”,开创学校人人教研、事事教研、处处教研、时时教研的崭新格局。

开展网格专业活动。团队在活动,动了即活。网格教研体系建立后要开展专业活动。为此,学校一要重视和鼓励不同“格位”的教师自觉投入、自由研究、自主活动;二要根据所、室、组、员的职责定位和研究内容,广泛搜集各地相关研究领域的高校教授、科研人员和同行专家等的资源,建立广泛的校内外联系;三要定期开展“格主”交流、沙龙,集思广益,不断提升教研水平,充分发挥每位“格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完善网格教研机制。一是形成自上而下的教研要求与自下而上的问题会诊模式。医生喜攻顽疾、教师害怕顽童,要通过将班级难题和矛盾层层上传的办法,由所长反馈到学校,由不同学科名师一起“坐堂会诊”,避免当下班主任或教师个人与个别学生“一对一”“博弈”易产生冲突的情况,化解和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二是将每位教师网格教研的成果作为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三是树立自主研究就是自我研修的学习理念,学校可从教师培训经费中安排相关费用到所、室、组,支持教师的网格教研活动。

三、网格教研:彰显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意义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就要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网格教研是一个创造,改变了校本教研的基本结构,促使每位教师把教研作为优化教学的一门学科来建、一门学问来做,进而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全员研究体现校本教研责任主体。网格教研真正做到教研问题到“格”,每位教师都是问题的“格主”,都有一格教研的“責任田”,真正落实了校本教研的主体地位,使学校更像是一个村庄,村庄里农民专心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待获得一个好收成。教师人人可从专业能力、教学方法、教育质量等方面不断精进,结合教学实践,心无旁骛地专注自己的研究,站好解决问题之岗。

错位发展激励教师铸造个人品牌。人人都是向上的。每位教师都希望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专业发展:成为更好的教师、更高职称的教师、更有名望的教师等。通过网格教研,提升了教研的专业地位,每位教师的专长都获得尊重,每个人的成果都得到凸显。教师在日常工作的同时,聚焦研究的切口不大,负担不重,容易深化。特别是由于每位教师都有一“格”之功,教师评价也形成不拘一格的差异化评价,教师的专业、研究、价值都得到了尊重,随之引发的靶向动力不断唤起教师的内心良知和对教育的激情。特别是教研组长变成教研所长,增设室主任、组长等,使得其地位感、任务感、存在感、成就感、自豪感日益增强,体现了网格教研让每位教师心有寄托的重要价值。

沉底研究促进一线问题有效解决。网格教研的优势在于:一是基于一线,教师是一线的教学者,教师教研更接地气。二是基于学情,教师最了解学生,网格教研让一线教师有了研究的方向和话语权,有了发言的机会和提升的路径,解决了当下教研活动研究教学过程及教法较多、研究孩子学习较少的问题。三是基于问题,针对问题反馈开展“教育会诊”,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同时,教师教研加强了与高校专家的合作,促进教学一线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教师队伍是教育家的土壤,这是网格教研解决一线问题的根本力量所在。

文化自觉催生学校教育美丽生态。文化使人类逐步走出孤立的状态,让不同的人群形成凝聚力和“文化共同体”。网格教研是基于自发研究的教研,必将催生富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学校教研文化。教师间星星点点的交流切磋、三三两两的专业小叙,这正是广大教师专业生活的幸福样态。

总之,网格教研是强化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创新举措,推动学校整体成为“教育研究院”,以师研强教、全研强校,促进教师传递知识能力、传递学科魅力、传递个人人格,科学化、专业化、有效化地落实立德树人。

作者:马斌

第2篇:校本教研的创新与发展

在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准备、启动阶段,建立包括以解决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制度,一直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保证校本教研活动的正常而有效展开,校本教研的目标应始终指向课堂教学,焦点是教师怎样“用教材教”和学生“怎么学”,抓教师“课例研究”和抓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实现专业发展。

一、网络校本教研的提出

通常校本教研活动主要形式是固定式、集中式、研讨式等,具体表现在时间、地点统一。人员集中,对某一预定的课题进行学习研讨。这种形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因其他事务的冲击造成时间不能确定或很有限,预定课题也会抑制教师个人思想认识的表达。(2)“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而日常教研形式使教师“反思”未能摆进自我、发现自我,“同伴互助”时缺乏敞开自我的相互评论,“专业引领”时专家讲座重理论、轻案例,专家演“主角”,不仅针对性不强,而且普通教师特别新教师发言机会少。(3)资源共享困难。校本教研需要享用学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外购的教学资源和在课程实验中教师个人或全体开发的教学资源,但也因为其他因素难以充分享用或不能满足个人需求,因此,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纵深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搭建好每一所学校的校际、校本教研平台,而“网络教研”正是推动力之一,校本教研制度需要创新与发展。

二、网络校本教研的前提条件

1 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校本教研平台

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校本教研平台的建设,建成多媒体交互式校园网络系统,并介入因特网是前提。学校已经实现班班多媒体化,构建办公信息化平台、数字图书馆、学科教学资源库、数字期刊、高中新课程保障系统和教师个人FTP空间。因此,网络平台与校本教研的有效链接,网络校本教研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2 教师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干教学教研的能力

学校为了教师方便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多年来外购了大量教学资源软件;加入“中学学科网”、“英才苑”,利用全国知名网站资源;将所有教学音像资源数字化后保存于服务器中,并为学校各部门和全体教师设立了专业电子包,以供网络调用,同时,中级教师职称以上的教师均领用笔记本电脑,85%以上教师通过NIT证书考试、计算机运用能力考试和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研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多数教师确立“既是使用者,也是建库者”的观念,养成制作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习惯,涌现出不少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和资源开发的示范能手。

三、网络校本教研的实施

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教育视野,校本教研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网络校本教研的条件具备后,学校从增加教育教学资源、扩大教师的教师视野入手,科学地分步骤启动网络校本教研。

1 建设“学科网页”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搭建平台,各学科教研组组长负责“学科网页”栏目设置、本学科课程资源、教学研究资源的筛选和内容更新:年级学科集备组组长负责整理、提交课程资源和教学研究资源;学科信息员若干名,负责对本学科课程资源、教学研究资源进行信息化处理,上传至网页,2008年1月底,各“学科网页”均己建成,主要内容是学科教学论文、课件、习题、教案(或教学设计)、案例(或反思)等,此外各学科还上传了大量的课例研究、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相关材料。

2 注册“教师博客”

提倡教师个人自行注册“教师博客”,教师可在个人博客上发表观点和经过信息化处理的教学研究资料,供大家讨论或分享,基本栏目设置有学习札记、教学论文、教学叙事、教学课例、教学案例等,且包括德育活动和研究的资料。

3 开辟“格致论坛”

在“学科网页”、“教师博客”基本完成之后,学校开辟了“格致论坛”,“论坛”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平台设有学科模块,可以供本学科教师上网互动教研,也可以跨学科就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帮扶学校教师也可以登陆“论坛”,享有同等参与的权限,内容主要是学科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记录,如课题研究、课例研究;年级学科集备组记录,如教材分析、“课标”学习、教学策略和教学反思:教师听课评课记录,如优点、不足之处和建议;教师针对教学中的困惑、发表个人观点、辩论等。

四、网络校本教研的成效

学校网络校本教研的开展历时两年,成效显著,既成为高中新课程校本研训的特色,也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从而证明了它是校本教研的创新与发展,

1 校本教研途径日趋丰富

网络校本教研,改变常规教研受时空限制、权威“一言堂”的交流方式,真正实现参与对象的角色平等,参与机会的充分均衡,优质资源的相互分享,最大化地实现思想交流、全员参与,构成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校本教研的新模式,主要方式有:(1)“异步交流”方式。学科教研组、年级学科集备组除常规教研活动外,再另定一个时间段为校本教研时间,让教师“异地”、“异时”对一个具体问题(如教材理解、教学设计、教后反思、案例分析)上网交流,要求全组教师认真阅读他人的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自己的困惑。(2)“主题教研”方式,将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升为研究主題,在互动空间里布置探究的问题,要求教师在“格致论坛”上发表意见,提供解决问题的案例,(3)“课例研究”方式。教师可通过“网上留言”,要求其他教师听课指导,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挂在网上,让其他教师随时点评,(4)“自主学习”方式。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网上学习,如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和典型课例等等,(5)“专业引领”方式。将教师反馈的问题,通过向校内外专家咨询,整合多方资源,搜集大量有关理论知识或典型课例,带领教师学习、探讨,供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有用的资料。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网上教研的参与者都可以针对研讨的内容,随时利用“论坛”畅所欲言,交流密度高,交互面广,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1)实现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教师在针对相关教学问题发博文、发帖、回帖之前,都要对所介绍的问题、现象经过认真思考,这促进了教师进一步反思,同时。当自己的帖子遭到他人的指点、质疑或批判时,也促进自己对教学问题的思考和改进。(2)加强了教师间的互动和互助。教师间的交流,经常会因为学科、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减少,网络教研打破了“空间”、“环境”的限制,让不同学科、不同地域的教师间交流成为可能,使教师的互助作用得以强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3)加强教师参与教

研的自主性、及时性和广泛性。网络教研突破了过去仅仅是以教研部门为中心开展的教研活动,其内容丰富多样,使教师在超越时空的同时还能超越自我,更主动及时参与其中,构成丰富多彩的“全校大教研”乃至“社会大教研”。(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网络教研中,教师们交流讨论的问题并不仅限于本学科,在“教师博客”和“格致论坛”中,还有大量涉及社会问题、教育问题、时事等方面,让大家能够及时了解国家、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本学科之外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 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学校为鼓山校区、福州亭江中学和闽侯八中开设了专门的账号和F丁P空间,搭建了与帮扶共建学校资源共享的平台。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通过“个人博客”、“学科主页”,开发校本课程,发表论文和开设讲座等多种形式,主动传播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和活动成果,使兄弟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08年4月学校召开的“推进高中新课程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研讨会,我校网络校本教研的实践活动,得到了省市教育行政、科研部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被大家认为是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亮点”。

五、网络校本教研的反思

网络校本教研是一个新的话题,是教研模式在新形势下的一种新尝试,学校反思管理和运行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以下认识:

1 教师观念、习惯是网络教研持续开展的关键,网络校本教研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由于其灵活性和自主性等特性,网络教研常态化,需要教师从自发到自觉地参与其中,并养成网络教研的习惯,是网络教研持续开展的关键,而影响教师网络教研观念树立和习惯养成的因素有,一是硬件建设方面原因,大量数据和材料需要有网络存储空间和安全上的保证,必须加强网站的安全,避免黑客的攻击,升级学校网络存储空间;二是软件建设方面原因,由于教师们版权意识较强,网络教研中的教学资源较多从其他网站上挑选出来的,质量有限、特色不够突显,富有格致特色的教学资源有待增加:三是教师日常工作压力已经比较大,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上传网络资源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要从管理机制和制度上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

2 学校倡导、推进是网络教研持续开展的保障。下个阶段,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倡导推动网络校本教研的开展:(1)重视软件建设,将学科网页建设与教学教研、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及时将富有格致特色的课程资源、课题研究资源上传;通过定期举办各种竞赛收集我校的优秀教学资源:规范试卷编辑格式。由各教研组负责收集并纳入资源库;加盟一些知名的网站或网校、购买最新的教学资源库。(2)加强硬件建设,请网站开发公司对校园网的源程序进行改进,购买硬件防火墙和正版的网络杀毒软件,提高安全系数;与市教育局的城域网互联,实现资源共享。(3)完善机制、激发动力,完善机制是开展好网络校本教研的前提,学校已经制定有效的学科网页建设管理机制,制定了《信息员岗位职责》和(2009-2010学年福州格致中学学科网页建设进度安排表》,每个阶段及时做好统计和反馈,在每月绩效工资中对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信息员予以补贴,定期对学科网页建设进行评比,选出“校优秀学科网页”和“个人上传之星”,对获奖学科和信息员进行全校性奖励,并在教研组组长常规管理评比、教师年度考核、评先中予以体现。(4)新建“高中新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加油站”与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高中新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加油站”(http://61,154,9,90:83)是我校申报的福州市基础教育市级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及其资源建设研究》子课题《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多媒体资源建设及其应用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建立这个网站与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实现教师的自我教育、解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疑惑、促进教师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坦诚交流、互助互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是培养教师网络教研习惯的好途径。

网络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方式。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而不断创新、不断成长,它带来的不仅是多主体、跨时空、高效率和低成本,更是一种民主、平等、对话、合作和交流的新文化,它突破原有的壁垒,发挥其独特优势,是最大众化的一种教研方式。福廾[格致中学作为省“一级达标高中”、省市级“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一定要持续推进网络校本教研、让网络教研为百年名校插上腾飞的翅膀,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这片天空飞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责任编辑 林文瑞

作者:游振平

第3篇:校本教研管理:创新机制求实效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内在动力。在创建学习型学校的过程中,我校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扎扎实实开展校本研究,取得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持续发展的双丰收。具体来说,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科研室的职能,建立校本研究的管理机制

科研室是学校专门负责科研管理的部门,推进校本教研,必须加强科研室建设、完善科研室的职能。根据科研室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确定了科研室的五大职能:⑴课题管理职能—为课题组开展研究提供服务和指导;⑵决策辅助职能—广泛搜集信息资料,提供学校发展方案,为校长的决策服务;⑶理论提升职能—总结和推广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树立、宣传先进典型,引导改革方向;⑷宣传培训职能—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创设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全校教职工进行科研方面的培训;⑸研究示范职能—参与课题研究,提高科研室成员自身的研究水平,为全校的课题研究做出示范。

为落实这五大职能,学校着重从六个方面加强科研室建设。

▲硬件建设—包括科研设施设备的配置和更新。科研室配备了较为齐全的办公设备和研究资料。凡课题研究需要的设备、资料学校优先保证,如为支持语文开放式教学的课题研究,学校专门配备了三个语文活动室。

▲组织建设—包括科研领导组织和研究组织。科研管理体系:校长—主管副校长—科研室主任—科研室成员。研究组织:课题组、教研组和备课组。

▲思想建设—包括科研领导思想、科研管理思想和课题研究思想。比如:我校强调,要“小课题,深研究”,研究要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要以研究的方式开展工作。我校强调领导、骨干带头。校长亲自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各级领导也都有自己牵头的课题。18 名科研骨干,有的是课题负责人,有的是课题组的核心成员。

▲制度建设—包括课题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交流研讨制度、评价奖励制度等。相对宏观的制度有科研室职责、教研组管理办法、课题组管理办法、备课组管理办法、科研评价方案等。相对微观的、操作层面的制度包括科研室岗位达标标准、论文评价标准、课例评价标准、研究报告评价标准、课后反思评价标准等。

▲队伍建设—包括科研室成员科研素养的提高和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在科研室内部,我们配备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专职教师,为科研室订了十几种报刊,凡是需要的书籍,科研室都可以及时购买。科研室成员都要亲身参与研究,有的作为课题联系人深入到课题组中,有的作为课题的第二负责人,负责课题的设计和实施。为了增强对教学的指导能力,科研室成员主动申报选修课,以获得课堂教学的亲身体验。学校每两年改选一次科研骨干,实施《科研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开设骨干教师论坛,发挥科研骨干教师的作用。

▲信息建设—包括科研信息的来源渠道和科研成果信息的发布渠道。学校每年订阅报刊500 多种,每年投入近10 万元购买书籍,学校开通了主干为千兆的校园网并通过宽带连接到外网。校园网上有内容丰富的学科知识,并设置了科研专页。同时,学校还创办了科研姊妹刊物—《教育科研论坛》和《专题学习材料》。此外,校报《栋林园》也经常刊登教科研信息。

二、重新梳理研究组织,建立校本研究的实施机制

课题组、学科组和备课组都是专门研究组织。我校的校本教研主要由这三个组织共同完成。通过梳理,我校构建了三个组织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协调统一的校本教研的实施机制(如下表)。

我们从2001 年起,对学科组的职能重新进行了定位,特别强调发挥学科组的研究职能,改变学科组活动成效差的状况。我们规定,学科组要有主导课题,课题研究要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研究成果要反映在课堂教学中。研究课是主要的活动载体,主要活动内容是听课、说课、评课。要求研究课要有研究性,要有研究主题、研究设计、效果评价。说课、评课都要围绕研究主题来进行。自2003 年起,我校每年都定期集中组织校级研究课,每个学科组开展献课活动,全校教职工听课,课后教师自评,组长点评,然后组织组内互评,写同说一课的书面材料。活动结束后,主管领导作集中的点评和新课程理念的报告。通过这项活动,我校挖掘出不少富有探索性的课。例如:音乐欣赏课《长征组歌》,请历史教师同堂讲解,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语文阅读课《祝福》,组织学生在网络上分组讨论“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交流和动态生成。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提出了“强化学科组的职能和地位,特别是强化学科组的学术职能”的主张,建立了学科组“三研究两建设”的工作体系,即学科教育思想研究、学科教学模式研究、学科教材教法研究、学科资源库建设、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我校召开了学科组建设研讨会,开展了学科教育思想研究,探索了多种教研活动新形式。目前,我们将学科组的工作分成了若干项目,实行项目式管理,这些项目都是围绕“三研究两建设”设计的。各项目以明确的任务来驱动,使学科组的活动尽量做实而不虚化。

三、改进研究评价与奖励,建立校本研究的激励机制

近些年,我校努力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建立过程和成果相统一、形式与内容相促进的科研评价体系;努力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既注重理论思维的提升效果,又注重实际教学的改善效果。以此为基础,我校建立起校本研究的激励机制。其特点是:

▲既有过程评价,又有成果评价,以成果评价为主,通过成果评价,促进过程的改进。既有显性项目的评价,又有隐性项目的评价,以显性项目为主,通过显性项目的评价,带动隐性项目的提升。

▲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既注重理论思维的提升效果,又注重实际教学的改善效果。校本教研成果丰富,包括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课例、课件以及教育教学实施方案等,每年年终兑现科研奖励。

▲根据工作重点,灵活调整评价项目和权重分配。凡是纳入评价项目的,都要细化,做到有理有据、公正客观,使人心服口服。如论文、课例、研究报告都有评审标准,每年的论文评选,都要经过学科组初评和评委会复评才最终确定获奖论文。

▲采取科研积分的办法,积分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公开透明,形成惯例。通过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我校基本实现了“以研究的方式开展工作”的目标,广大教师主动学习,深入探讨,开展了各种改革实验,探索了开放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近5年来,2/3 的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过论文或在市级以上论文评奖活动中获奖,研究型教师队伍越来越成熟、壮大。学校连续四届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学校,在教育部中国教师奖励基金会全国教育科研优秀学校评选中被评为“科研兴教示范单位”,被中央教科所评为科研教改先进实验学校。

(编辑于学友)

作者:史树芳

第4篇:创新教研形式,激活校本教研

创新教研形式,激活校本教研 夏邑县实验中学

摘要: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夏邑县实验中学依托现有资源,创造性地把原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教研三大块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展了“备—研—听—评”的“三合一”的新型教研活动形式。整个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紧扣的,都是扎实的,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根植于教师中间,围绕课堂教学,围绕课标解决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问题,接“地气”。这种形式使各个版块不再割裂开,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一个整体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样的校本教研才真正有意义,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这样的活动形式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备课要认真准备,说课要积极参与,讲课要认真听,总结要踏实写。围绕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活动:“名师评选”之“说课大赛”和“优质课大赛”;课标学习及测试;学生“评教”及“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着我校教师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引领着我校教师逐渐成长为“名师”。

正文:

我们先来看一份教研组活动记录——

八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内容:《说“屏”》

活动时间:周一上午

活动地点:三楼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八年级语文组全体成员

责任领导:徐伟利

活动过程:

备课组长说明本次活动内容及程序,开始活动。

第一阶段:说课。

全体老师把各自准备好的《说“屏”》一课的教案交由备课组长检查并签字,然后在徐主任的监督下,抽出两位老师说课。结果高志伟、李朵两位老师幸运当选。

高志伟老师说课(课件展示)。(略)

李朵老师说课(课件展示)。(略)

第二阶段:磨课。

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全体成员就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展开研讨:

胡芝侠:我想重点说一下本课的导入。两位老师分别采用诗歌导入法和欣赏图片激趣导入法都能有效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对我的启发很大,尤其是高老师的欣赏图片既直观又有趣,我想加以借用。

刘青:我认为本课已有了前面几课说明文的学习,不必把说明文的几个方面都在本文中加以展现,可以加以取舍。我在设计本课时便是重点抓了语言,尤其是第一段的语言,很能体现科学小品文的特征,我把这个作为了一个教学重点。

张志明: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这样安排,但如果基础不太好的话,还是应该点一点的,像文中的分类别,做引用都很典型。同时,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所以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应作为一个教学重点,高老师这一点设计的比较好!

胡艳秋:文中引用的这几句古诗词是一个重点吧,课后练习设计中有这个内容。但对于它们的意思,学生不大能懂的,要讲一讲吧,像李老师课件中设计的那样,做一个小的知识点的补充,我认为很有必要。

…………

研讨后,各位老师对备课进行修改和补充。然后在徐主任的监督下,进行第二次的抽签以确定接下来讲课的老师。刘青老师光荣当选。

第三阶段:听课。

根据磨课所达成的共识,刘青老师在八(14)班做课。八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参与听课以检验磨课成果的具体落实情况和发现尚存在的问题。

刘青老师讲课。(略)

第四阶段:评课。

听课结束后,全体老师进行了简短的评课:

高志伟:较好地落实了本课预设的重难点,教材处理得当,特别是对本文语言的赏析比较细腻,较好的做到了“一课一得”。如果对《桥之美》的拓展能进行完就更好了。

徐伟利:如果选取《桥之美》中的一段进行拓展阅读,这样就比较容易操作了。 胡芝侠:学生活动比较积极,小组合作运用的很成功。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

备课组长进行小结,并撰写活动记录上交。活动结束。

这份记录所展现的就是我校正在进行的“备—研—听—评”一体化创新教研形式。它是我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提出的一种新型教研形式,是我校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成立于2010年7月,教师大多来自农村,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教师之间水平差异也较大,可以说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提出“打造名师队伍,创办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教研作风。力争通过校本教研减小教师之间差距,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培养一批市县级名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在教研活动中有机整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教研三大块,创造性地开展了“备—研—听—评”的“三合一”的新型教研活动形式。关注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以立体多元的教学实践场景和多彩平台,让校本教研文化无声地流动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教师的教学心灵和智慧。下面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创新教研形式 着眼教师发展

校本教研的生命在于它的实效性。因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取得长足进步,这是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良好的运作形式,健全的管理能够很好地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师教学方式,使教研活动扎实有效。我们“备—研—听—评”的教研活动如下:

1.备: 教研活动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各学科组长提前一周布置集体备课的内容,各位教师在课外精心准备自己的教案。

教案通常又叫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的一种具体设计。但是过去写教案往往成了很多教师不堪承受的重负,写教案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有些教案还是上完课之后补写,根本没有实用性,更谈不上备出精品教案。杜威说“在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最重要的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老师也同样希望得到领导的重视和同事的认可。因此我校规定在教研活动时组长要检查教案并签字,再抽签确定说课教师。为了能使自己在教研活动时能有好的表现,教师都是认真准备教案,甚至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备课。教案形成过程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把握课标、了解学生,不仅仅要求解决“教什么”还要解决“为什么教”和“怎样教”的问题,这就逼着教师做更深的思考。这样的教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背课”,代表着教师最高的水平,这一过程本身对教师就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2.研: 各学科组每周集中教研活动时,第一二节课进行集体备课,本组全体教师都要把准备好的教案带到活动办公室,组长和分包领导签字确认。组长先领着学习本部分课程标准,然后再抽签确定2—3名教师进行说课,说课后其他教师进行补充、点评、提建议,即“磨课”。

教研活动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更不是为了走形式,教研活动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使其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研活动就是为课堂教学服务,而改革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师自身的教法能符合当前教学的实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已经成为当前改革课堂教学,开展教研活动的主题;我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设计,进行落实课标的有益探索,进行有助于教师整体水平提升的“磨课”活动。可能有的人会看不上眼说这样做太过于肤浅,不够深入。但作为刚刚起步的我们学校来说,落实好每一节课,把每一节课都备成精品课,这一件事做好做细做实就已经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围绕这一条主线磨课时会有课标的解读,会有课堂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等更高层次教研的落实。由于事先每位教师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抽到讲课的签,在活动的时候都很认真,参与也很积极。在活动时遇到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有助于问题的明朗,促进了每位教师水平的提高。很多时候教师的争论也是各不相让,谁来仲裁呢?我们就搬出“课程标准”这位法官来评判。直到每位教师对这一节课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去落实学习目标都了然于胸。当然可能也有一部分教师心存疑虑,如果有时间就接着讨论,没有时间就当作下一次活动要重点讨论的问题留下思考。可能有的人认为你们讨论的太没有价值了,都是一些小问题,我们认为在还不能解决大问题的时候解决小问题,日积月累也是一种进步。

3.听: 说课结束后,在分包领导的监督下进行第二次抽签确定一名讲课教师讲课,其他教师第三节听课。

陈大伟先生把“听课”称之为“观课”,他强调以观课议课的方式来讨论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以观课议课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讨论,解决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问题,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他指出观课要对教师“教”的行为进行观察。要认真观察课堂行为和课堂现象。在听课的时候,由于每位教师都参与了本节课的设计,他们想看到的是自己的设想在课堂上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还能不能进行更好的改进;我还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看别人是怎样处理的对我有什么启发;我的课堂还能进行哪些改进等等。每位教师都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听课,并且各人的问题可能并不相同,看课堂的观察点并不同,难道不是很好地落实了陈大伟先生的“观课”了吗?

4.评: 听课结束后,各组先由讲课教师谈谈教学反思,其他教师进行评课,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总结本次活动成果,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意见措施,形成一份书面材料上交教务处。

有人开出了教师成长的方法就是写教育随笔。成为专家固然是我们的追求,但专家毕竟只是少数,我们强调的是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在公开课后要求老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教学反思也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主动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强调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即“学会教学”,鼓励教师要多问“为什么”。各位教师根据听课情况多提问题,多提看法,重点要反思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学科组长根据大家的发言及时总结并提出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留给大家思考。活动结束,组长要把本次活动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写入“活动总结”上交教务处,教务处再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发到各个组进行校本课题研究。

这种活动形式,时间上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一周至少四节课,甚至还要把活动的时间拓展到课外、休息日;内容上紧紧围绕课堂做文章,大到课标的研究,课堂学习目标的落实,小到课堂微观问题的呈现、分析研究,可以说包罗很多,没有假、大、空,都是真实的具体的问题;从参与度上,这样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备课要认真准备,说课要积极参与,讲课要认真听,总结要踏实写。整个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紧扣的,都是扎实的,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根植于教师中间,围绕课堂教学,解决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问题,接“地气”。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很好地整合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教研”三大块,使各个版块不再割裂开,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一个整体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样的校本教研才真正有意义,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这项活动的优点可以概括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研讨改进教学方法、课堂实践检验效果、反思总结提高水平、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二、完善规章制度 护航教育教研

领导的重视是活动开展好的保障,我校除领导组成员分包学科组并全程参与活动外,还针对学校实际,实施校长室、教务处、年级组和学科组的网络化管理。管理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校长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负总责,学科组负责以校为本的课题研究活动,教务处指导并管理教研组的常规教研活动,分管年级领导组织并全程参与管理。

学校制定有《校本教研活动实施方案》和《教研活动考评细则》等相关制度,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保驾护航。制度确立了活动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指出了教师是学校教学研究的主体,强化了教师活动的责任意识;指出了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制度对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一提前”,学科组长务必提前安排好备课讲课的内容。

2.“两抽签”:说课顺序要抽签;讲课人员要抽签。并有领导组成员监督落实。

3、“三不准”:不准走过场或唱独角戏;不准迟到早退无故缺席;不准无教案参加活动。

4、“四统一”:统一思想、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内容。

三、立足校本教研 推动纵深发展

随着教研活动的深入进行,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活动成败的关键。为调动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为巩固教研活动的成果,我们开展了“首届名师”评选一系列的活动:第一学期召开了全体教师参与的“说课大赛”;第二学期举行了“优质课大赛”。两次活动都对获奖教师进行了隆重的表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引导更多的教师钻研课标,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有高度,少走弯路,我们开展了“课标知识大赛”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课标的学习。为了让教师在活动时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体现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全体学生中间进行了“评教活动”和“我最尊敬的教师”的评选。许多教师都是流着泪到前台接受自己学生的颁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立足学校实际,以追求实效为目标,坚持在实践中探求,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让我们的特色教研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夏邑县实验中学

2013年12月

第5篇:《创新校本研修形式提升校本教研实效》讲话稿

尊敬的领导、专家:大家好!

我是来自福鼎市第十七中学老师,我讲的题目是《创新校本研修形式 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我们认为:校本教研是学校自主发展的突破口;加强教研组建设,为教师成长开辟一片沃土,是校本教研的有力保障。课改以来,我校为了加强教研组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化和发展,我们积极开展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成绩,从而加大教研组建设力度。2007年春,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的启发,在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的指导下,我校开始策划校本研修项目—叫做“教师教研合作小组”,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实践和体会。

一、加强组织建设,创建学习型、研究型教研组(教师教研合作小组)

1所谓的“ 教师教研合作小组”主要是以教研组为单位,以组内有共同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合在一起的教研团队,他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共同努力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共同学习和实践教育教学的新思想,组织实施非常灵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它是对教研组工作的一种补充,是对教师教研意识的一种唤醒和激活,教师参加这个项目没有门槛,只要愿意人人可以参加。我们这个项目构想后很快得到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领导、专家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在“教师教研合作小组”项目启动仪式上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龚涛声主任亲自到我们学校作动员报告。接着学院培训处主任特级教师缪剑锋老师带领专家组多次到学校指导工作并对全体老师做校本教研的全员培训。在专家引领下“教师教研合作小组”项目很快步入正轨。

2 那“教师教研合作小组”与传统的教研组相比有哪些特点?(1)从组织形式上看:传统教研组是由学校行政来划分,“教师教研合作小组”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组合的。(2)从工作目标指向看:传统教研组主要是落实教学常规,“教师教研合作小组” 主要是开展校本教研研究的。(3)从管理方式上看:传统教研组靠行政命令,工作主要看学校布置什么任务,“要我做” ,“教师教研合作小组” 的工作主要出自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要做”。(4)从教师教研意识上看:传统教研组教师教研意识淡薄,有“惰性”,若有教研也表现为“各自为阵”, “教师教研合作小组”成员教研“积极”,有“团队精神”,表现出“同荣辱 共奋进”

3、因此我们在2007年6月我校开始组建“教师教研合作小组”项目的教研团队,我们分别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项目指导小组”,以教研骨干为成员的“核心教研小组”,以及各学科或跨学科“教师教研合作小组”,各教研小组设一名召集人。“教师教研合作小组”任务和要求: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定期每月一次听取实验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个案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月至少一节实验观摩教学,建立实验教师个人档案,对他们的学识水平、创新意识、教研能力、探索精神等方面进行动态跟踪,对其在实验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研究成果及时发现、及时推广,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的。

二、以校本教研为依托,创新教研组活动

下面我再介绍一下“教师教研合作小组”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聚焦课堂、关注课例,为教研组研究确立支点

“教师教研合作小组”研究主要对象还是关注课堂教学,进行课例研究。课例研究通常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 1

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基于问题解决的“课例研究” 是目前我校教研组合作研修的核心内容。

我校开展的“课例研究”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课前设计——观摩现场——互动评议——调整改进——再次实践——再次研讨”好的一个案例不是一两次就能成型的,而是需要多轮上课,循环反复,螺旋上升。

这种课例研究与传统的教研组公开课相比,针对性强,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也提高了教师从课堂教学中自我反思发现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后主动找校本教研小组成员商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变个体研究为团体研究。在集体研讨中取长补短,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骨干教师在传、帮、带中真正得到发挥,他们作用愈发凸显。

2、基于教研组合作下的小课题研究

经过几年的校本教研实践,部分教师产生了“教育科研太深奥”、“教育科研太费时”以及“教育科研不实用”的感觉,从而对教育科研敬而远之。 我们顶目指导小组对这个问题进深刻反思,认为当前我校迫切需要在教研组内开展“群众性” 的小课题研究,当然并非所有的教学问题都可以上升为研究课题,它应该是教师在短时期内在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或自我经验方可作为课题。比如有一次,一个语文老师在执教《孔乙己》一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方法上课,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孔乙己的悲剧根源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孔乙己?学生4人一组七嘴八舌,但都只是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既没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没有讨论出个所以然来。合作小组深刻地感受到,小组里没有分工,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在听课中,还发现其他老师组织的很多小组合作也大多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上,而且较大部分流于形式。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4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而不是“我们小组”。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如何才能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呢?于是,合作小组就把“如何组织有效合作学习”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象这样的课题我们学校很多,比如数学合作小组《初中数学变式训练与有效教学的研究 》, 英语合作小组《利用英语扑克牌进行口语训练》等等都是从课堂实际问题中提出的。我们就是通过这样把案例分析和小课题的研究做实做细,从而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成效初现

通过几年的教研摸索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07年在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首期基地校教科研课题评选中,我校有6个学科课题分获教科研成果

一、二等奖,学校荣获教科研成果团体奖。2008年我校还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国家《英语课程标准》阅读目标校本化实验”全国优秀实验学校称号。这样有参加“教师教研合作小组”的老师就教科研成果,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没参加的老师现在感到很紧张,纷纷要求参加进来,生怕落后,现在我校形成全员参与“教师教研合作小组”,形成“人人搞研究 组组有项目 科科有课题 年年有成果”良好局面。 部分“教师教研合作小组”领头羊因校本教研而脱颖而出,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转变,他们常被邀请送课下乡,或被邀请做教研报告。这张图片就是我校一位数学老师被福安二中邀请去做校本教研经验介绍。

最后讲一点体会:教师教研合作小组是一个实践共同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靠的是行动中的学习和反思:

 敏于细节:发现的眼睛

 勤于反思:思考的习惯

 勇于探究:自觉的行动

 善于积累:经常的梳理

 乐于交流:积极的对话

各位领导、专家,以上我简要介绍了我校近几年校本教研“教师教研合作小组”的实践和体会。但我校“教师教研合作小组”项目的开展也是刚刚起步,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很多做法还很不成熟,望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2009年11月9日

第6篇:创新校本教研培训  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内容提要:

本文阐述玉州区教研室以 “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为动力,实践广西精神,运用有效教育(MS—EEPO)理念,整合工作职能,创建了把教学、研究、培训结合起来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培训方式方法,进行系统、梯级、综合、专题、学科的培训,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并创新运用运用“网络互动式”管理、“集群共进式”推进、“螺旋向上式”发展的“三式”管理法,强化校本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主题词:

创新 教育 校本培训 教师专业

2011年以来,玉州区教研室以 “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为楔机,努力实践广西精神,增强改革与服务意识,以推进有效教育(MS—EEPO)教育科研项目实验为抓手,不断探索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创建了把教学、研究、培训结合起来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有效地提高全区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

一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主导作用。

1.整合工作职能。我区把全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领导重视,由陈健萍副主任分管领导专人负责。区教研室承担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调研、教研、科研、指导和培训的职能,坚持面向全体教师,按需施教,着眼提高,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指导教师进行新课型、新评价、新备课、新学习方式的探索研究,举办各种形式比赛课、研讨课、展示课的观摩活动。教研室根据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内容来确定培训活动的重点和形式,把教学、研究、培训融为一体,克服了传统教师教育重复培训、分割培训的弊端,提高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组织业务学习。我室定期召开各研究室负责人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会议,进行常规学习和工作交流,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组织了骨干教研员参加玉林市“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学习班、玉林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教材培训等,认真学习《课堂观察》、《有效教育探究丛书》等,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教研员的继续教育整体水平。去年,我室共有6位教研员被聘为玉林市继续教师培训团讲师,他们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研训一体化工作经验,形成了比较雄厚的教师继续教育力量。

3.深入听课调研。区教研室全体领导和教研员深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听课、调研、座谈和指导,了解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实际情况,找出存在问题、落实改进措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贯彻课改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对薄弱学校和教师进行指导,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均衡发展。深入仁东、南江、名山等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学校听课。并发挥“毓秀班”骨干教师的作用,着力提高城乡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城乡师资力量均衡发展。

二、科学分类培训,增强培训实效。

1.系统培训。首先是邀请孟照彬教授及有效教育总部的咨询培训专家对区级实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其次是以区教研员为主,对实验骨干教师、镇(街道)辅导员进行二级培训。三是各实验校以骨干教师为主,对教师进行全员校本培训。强调被培训者的参与和体验,培训班既有针对校长、教务主任等行政领导的;也有专门培训骨干教师的“毓秀”班、“求实”班、学科骨干培训班等;对地方咨询专家培养对象的培养,也由实验之初的38人发展到现在的144人。其中30多人获教育厅聘任为省级专家,受委派到全区12个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改革试点县区协助孟教授开展咨询培训工作。2012年3月,广西基础教育科对我区中小学校的领导及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韦科长详细陈述了义务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孟教授对我区中小学学校的领导进行管理的培训,对我区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五轮考核,并于6月份考核合格后发放有效教育地方咨询培训专家证书。

2.梯级培训。我区按照教、研、训一体化的思路,采取“骨干先行,全员参与,梯队跟进”的方法培养有效教育实验队伍。 我区对5个 “毓秀班”定期进行有教育教训,提高有效教育实验能力。其次以“毓秀班”成员为滚轴,在全区开展第二级有效教育培训活动。再次由“毓秀班”成员培养的骨干,在学校单元组、学校团队中开展第三级培训活动,带动全区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实践,使教师队伍得到均衡发展。

3.专题培训。我区采用专题讲座、头脑风暴、课例分析、个案研究、沙龙研究、体验模拟等形式进行有效教育培训,方式多样,精彩纷呈。我区以课例分析为基本形式,以有效教育课例为载体,教研员与教师进行听课研讨,研训结合,共同提高。培训形式的多样化,使有效教育研讨活动都成为智慧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们有所进步、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增强了有效教育培训的效果。2012年3月23日~3月31日,玉州区举行了小学习作教学培训暨比赛研讨活动,全区各个小学四、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历时一个多星期。这种培训方法突破了以往作文教学难,学生写文章无从下笔的困境,让教师轻松教学,学生愉快学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4.综合培训。我区把专题内容培训和综合内容培训结合起来,把有效教育培训与课改培训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在每次专项培训前,先培植有效教育课例,共同探讨培训的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如在推进课型方式时,教研员先到各校听课,选择有代表性的课型,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课,改进完善后,再在全区教师培训活动上展示。在选择培训内容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对教师进行有效教育培训时,首先对让教师掌握学习方式的操作方法,其次将学习方式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再次将学习方式与课型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最后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让教师掌握有效教育基本操作方法,能将课型方式、评价方式、学习方式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教师从有形的境界进入形神兼备的境界。

5.学科培训。我区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的举办的学科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我区规定中学校本教研活动时间,让学校每周坚持政治和业务学习,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及各项教育法规,还可以集中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2012年春,我区分别举办了物理、化学、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等学科平台互动课型及要素组合等课型的培训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教师对平台互动方式课型的理解与运用,掌握平台互动课型方式操作理念与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我区举办了2012年初中毕业班复习培训暨讲课比赛研讨活动,我区教师充分利用有效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要领,探讨和交流毕业班复习的教育教学智慧和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复习效率。

三、运用“三式”办法,加强培训管理。

我区在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运用“网络互动式”管理、“集群共进式”推进、“螺旋向上式”发展的“三式”管理法,加强教师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

1.“网络互动式”管理。该区构建教育科研实验学校管理的基本框架:全区成立总课题领导小组、实验组;校际团队以子课题参与研究,各成员学校以二级子课题参与研究;各校教师以三级子课题参与研究。区教研室负统领总课题研究,每位教研员分别承担不同校际团队的联络员角色,指导子课题组开展教研活动。各个校际团队、各成员校、各校教师参与相应级别课题的研究活动,从而组成上下互通、各方互动的教研网络。各级研究团队总结科研经验,每年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实现资源共享。

2.“集群共进式”推进。在推进教研训一体化工作中,构建“上下互动,内外结合;研训一体,校际联动”的工作格局,主要通过“以校为本、校际联动、专业引领、全面推进”四个环节推进教研训活动。各位教研员深入相应的校际团队,不断总结教研训活动情况,举办经验交流会,提高全区教研训工作水平。该区坚持以强弱结合、城乡结合为主要原则,全区共组建了11个小学校际团队和6个中学校际团队,其中有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城乡联合等多种形式。该区许多教研训一体化活动均由校际团队组织举办,每个团队的成员学校轮流承担活动组织者的角色。各个校际团队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研训活动的重点和方向,发挥各校优势,开展相应的教研训一体化活动,互相听课调研,取长补短,互相帮扶,共同提高科研水平。

3.“螺旋向上式”发展。该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把课题研究与平时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自学反思”、“群体互动”、“实践验证”三个环节,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自我反思主要根据自己在教研训一化活动中的收获进行总结和思考,撰写教后记、教学日记、随笔、教育叙事、反思案例或论文等。群体互动主要是教师们形成不同级别的主题研究报告,在学校单元组、校际团队或玉州级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通过同伴互助或专家引领等形式,提高教研训工作水平。实践验证主要是通过教师互听互评、集体研讨等形式反思教学效果,及时解剖教学中的问题,并重构教学设计,进行二次排序,再次实践验证培训效果。

四、强化校本培训,扩大培训效果。

我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与培训主要以教育教学课例为载体,研教结合,富有特色。我区各中小学利用校本教研活动为创设教师间交流切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科研平台。有的学校校长亲自主持,并对校本教研培训活动的方案进行研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各校都根据自身实际制订校本校教研活动方案,议程安排科学合理,合乎校情,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并且落实到位,顺利实施。如九中采用了“讨论→互评→补充→拓展”的形式,把主动权交给了现场的教师。城西二中通过采取“听课→评课→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研讨,有的学校通过“教师上课——自我反思——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流程,有的学校采取了“沙龙式”的研讨方式,选择学校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研讨,引发了教师们的深度思考,出现了一个思维碰撞、智慧交流的精彩场面。我区各校校本教研培训活动主题鲜明,教师参与积极广泛,各校校本主题鲜明,研讨主题的生成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对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各校组织协调能力强,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教学科研氛围浓厚。教师评价要点部分比较中肯到位,对于优秀的地方,给予充分的肯定,以科学诚恳的态度,对研讨项目进行充分的讨论,以求解决问题。教师能紧紧围绕各校确定的校本教研主题展开学习、研究、讨论,参与面极为广泛,发言积极踊跃而有深度。

五、培训成效显著,教育质量提高。

我区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我区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把有效教育培训同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教师整体水平,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开创培训新特色。据初步统计,2011年教师参加讲课(录像课)比赛获市级以上奖励27人次。自治区级以上奖励12人次:其中讲课比赛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人次;录像课获一等奖4人次,三等奖1人次。2011年,我区“实施有效教育,打造毓秀工程---有效教育(MS—EEPO)方式在玉州教育改革中的创新实践”获2011年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优秀奖。《有效教育实践探究》于2011年2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我区搭建区内外交流平台,一批教研员和学校骨干教师到南宁、防城港、象州等十二个县进行有效教育培训。2011年11月,“全国有效教育广西改革试点经验成果展示汇报会”在玉州区召开,有效教育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等领导、专家600多人高度评价。2012年1月,《人民教育》第1期以《期待以久的变革》为主题,全面报道了玉州区有效教育的做法与成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12年3月,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修基地、MS-EEPO咨询培训玉州分部落户玉州,玉州有效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今后,我们将扩大“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成果,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发挥玉州区作为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修基地、MS-EEPO咨询培训玉州分部的作用,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水平,为提高玉州教育质量做出新贡献。

第7篇:校本教研的形式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研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域性研究活动、送教下乡、大型竞赛、校本教研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越来越多,而校本教研无疑是各

种形式中与广大教师联系最紧密,对教师的教研水平提升作用最大的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在校本教研体制里,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校本教研正可以发挥这种作用。

概括地说,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如何让校本教研扎实有效地开展而不流于形式呢?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最有效呢?

(一)长年坚持的教学能力提高活动。

为了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组织开展了以下活动:

⑴议教:集思广益

由全体或部分教师在一起议教,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立,集思广益。议教的范围可以是全校的和年级的,也可以是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以备课组议教最为常见,效果也最好,因为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一致,话题共同,而且这种议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搞好了备课组的议教,就可以为其他范围的议教提供范例。

备课组议教要根据学期教学内容和任务划分议教的次数和每次议教的内容,将每次议教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教师,以平均任务、轮流进行方式为最好。每次议教时,由牵头教师先做课程说明和教材分析,包括该内容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在教材中的地位如何,同前后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本此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拟采取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分析。其他教师再发表意见,可以赞同,可以提出异议,可以补充材料,可以完善教学方式。也可以进行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就是相同学科的老师,使用相同教材和同一节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议教要将“议教材”和“议学生”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才容易理解和接受,才能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造精神。比如说导入怎么做,情景如何创设,活动如何开展,探究的层次和深度把握,提问的角度和策略,课堂气氛的调控,内化情感的时机等等都应该是议教的重点和核心。总之,要通过议教“激活”教材、“激活”学生,“激活”课堂,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

⑵磨课:渐入佳境

议教毕竟还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议教的效果如何,教学设计符合

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能不能到达预期效果,还要靠课堂教学来检验。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长技能。磨课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磨课,是以一定的教师群体为单

位,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主题,通过反复上课,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

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教学活动。磨课的参与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全校的和年级

的,也可以是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以教研组为单位举行效果最好。磨课一般分三

个程序:第一步,上课教师进行准备,初步说课,根据其他成员的意见,可以对

教学设计进行初步修改,并进行试教;第二步,根据施教情况,开展评课活动,

重点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办法,然后根据评课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

再施教,这可能有几个反复,当然第二次或者第三次上课的教师可以是原教师,

也可以是其他教师,但教学内容不变(当然班级有变化);直到到达比较理想的

效果和境界为止;第三步,进行总结评议,总结得失,从而到达“一人上课,整

体受益”。这比起过去泛泛开展的应付差事、例行公事式的公开课,效果不可同

日而语,“磨课”的作用在此,“磨课”的魅力也在于此。

磨课应该重在强调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发现教学运作中的偏差,有效地纠

正教学与目标的偏差。教研评课要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让教师在自我实

践与反思,同伴互助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纠正背离目标的倾向。磨课应该强调

研究和解决问题,找到问题后,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充分认识教

学问题的性质、内容、结构及外部影响,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确定解决问

题的办法和策略,让参与教师对教学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

分析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教学能手和专家。

⑶竞赛:能力提升

在磨课中发现的有些问题可以马上解决,如个别环节的设置,材料的取舍

等等。有些问题的解决却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如处理教材的能力,随机应变

的能力,教学基本功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校

本教研同样可以大显身手。以校为单元开展各种形式的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的竞赛

活动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是其他级别的活动(如县级、省市级等)所不能比拟的,

它既可全员参与,人人行动,又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在竞赛活动中,人人既是参与者,人人又是评委,大家既当运动员,又当

裁判员。这种以全员参与为形式的校本教研,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种

发扬重在参与精神的校本教研又能使每位参与教师有所收获。竞赛的形式可以多

种多样,如普通话竞赛、电脑操作大赛、演讲比赛、说课比赛、命题大赛、个人

才艺展示、优质课竞赛、教学论文评比、辅导学生大赛、青年教师竞赛、中年教

师比赛等等;竞赛的内容可以千差万别,如语文、数学等等,但每次最好只有一

个合适的主题,而且尽量要扩大参与面。例如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可请中

老年教师当评委,举办说课比赛,在年级组或者教研组内先初赛,再推荐优秀者

到学校参加比赛,比赛评委可设专家评委和群众评委,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

总之,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提高。

⑷听、评课活动

推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上课、听课、评课

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通过上课、听课、评课

活动,一方面,能使学校领导直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便于领导发现教师

教学优点,并进行总结推广,对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直接给予指导;另一方面,

通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听课、评课,使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

同提高。现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具体要求: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我们设计了“每周观摩课”活

动。全校11个教研组,学期初制定每周观摩计划,定时、定人,每周到固定时

间老师直接到班听课,之后进行集体评课:①反思性评课:由上课的老师根据自

己的教学设计,结合上课的实践,进行反思性自评,并提:出个人的疑惑,供大

家讨论;②对比性评课:研究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与上课教师作对比性

评课,从不同的教法中取长补短,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③总结式点课:活动

主持人(通常是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或研究小组组长)作总结性发言,并布置本

次教研活动的书面作业。这样每周就有11位老师上公开课,每人每学期平均上

2—3次公开课,听并且参与评几十节同科老师的课,一年下来老师们的教学能

力快速提升,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互动体验式地主持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

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以教学的理论、过程、素材等为载体进行的

教师研讨活动,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注重新型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提高教

研活动质量与效益的现实需要。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学校教研活动工作

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思考,去解决。

我校围绕学校工作中心工作要点,坚持把教育科研作为提升学校教育

教学水平的基石,将课题专题研究和基于课堂教学常态问题的研究相结合,在提

高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开展工作。摈弃了一般学校教研组长领学理

论的传统做法,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每个老师自主选择主题轮流主持本组

活动。学期初,每位老师根据“实效、趣味”的原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

容和活动形式,制定好教研计划,每周各组在固定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形式多样,

如谈话式、观摩式、辩论式等,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一年来,互动体验式

地主持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老师的教研积极性,促进了老师的专业成长。

(三)扎实有效的班主任培训。

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的主要管理者,是班级工作的

核心组织者和直接领导者,肩负着培养和教育学生的重要职责。班级工作是学校

的基础工作,班级工作的好坏与学校的

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然而,班级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来完成

的。因此,认清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加强对班主任工

作的领导便是学校的一项基本工作,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首先是建立和完善班

主任工作制度,使班主任有章可循,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为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培养一支爱岗敬业的班主任队伍,学校实行

班主任周培训、总结制度,每周固定时间进行班主任分组学习,讨论、总结班级

管理经验;每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总结,并形成文字材料《班主任每周工作概要》

下发给每个班主任,指导班主任具体工作;定期召开班级管理工作现场观摩活动;

学期末举行学校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交流,快速提

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提高了班主任幸福指数,也促进了学校规范管理、持

续和谐发展。

(四)骨干教师辐射培训。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

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我们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

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

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我校目前有2名省级教师教育专家,5名省级名师,7名市级名师,30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学校让骨干教师定期举行讲座、示范课等活动;凡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学习的老师,回来必须培训全校教师,如今年刘公社、何慧丽、田训、李明国等多名老师外出培训后都进行了学习汇报,实现了“一人学习,全校受益”的目标,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使团体的智商大于个人的智商,使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

针对教师当前科研能力薄弱,我们在学科建设中融入团体学习精神,学科由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主干课主讲教师、科研骨干教师及青年骨干教师组成一支教研组,这些教师各有所长,知识、技能、性格、气质互补,他们有学科建设的共同愿景,互相分享合作,给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分享计划和资料产生新的想法,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在团队合作学习中,为了消除习惯性防卫,要鼓励每个成员说出心中的设想,进入真正交流思考的境地,以发现远比个人更深入的见解。在每次教研活动中,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构建起一支较为严密而又富有活力的教研队伍,通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例分析、课题研究、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方式,对学校有效教研活动进行引领和指导,利用这些骨干教师队伍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把全校教研力量整合起来,提高了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了我校教研队伍的活力。所以,鼓励教师说真话,适当增强具有正面效应的团队内部交锋,消解具有负面效应的团队冲突,创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坦诚和谐气氛,整合了每位教师的力量和贡献,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带动全校老师的共同成长。

(五)扎实开展“师徒结对”工作,加强互动研讨。

互动研讨是一种合作性的教研形式。通过互动研讨可以加强教师间的交往、沟通与合作,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和教师素质的共同提高。为此,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互动研讨活动,指引教师参与集体性听课活动,在集体讨论中把自己听课的收获、感悟和困惑都提出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与其他教师一起探求解决的方案;要求教师在研讨中听取别人的看法和想法,分享别人的经验,分析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取长补短;鼓励教师互相进行交流、对话,共同分析教学研究中的重点、焦点问题,接受别人的先进思想和正确建议,以获得专业引领。结合我校年轻老师众多、骨干教师也多的特点,学校发起了鼓励年轻老师主动拜师的倡议,并针对拜师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已经有20位老师结成了对子,形成了浓厚的互帮互助的教研氛围。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六)注重反思教学实践。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

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要为行动而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到科学理论的依据,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要在行动中研究,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行为;要对行动进行研究,每次行动之后对整个行动进行反思,增强新课程改革的体验,总结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提炼和升华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

新学期开始时,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一个课后反思笔记本,要求老师在上完一节课后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已经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教师的生活,成为了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新型教研关注教师自己的主动建构,鼓励教师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经验;重新认识自己的经验,增强自信;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我认为,只有教师参与,才能使教师建立起自信,遇到问题"向内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向外求",寄希望于"专家",形成"造血"机制。实践证明,好的教研形式可以充实教研的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积极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引导教师通过在自我反思中提高教学水平,在同伴互助中提升教育理念,在专业引领中感悟教育真谛。

第8篇: 校本教研论文: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罗 明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初级中学,211103)

摘要: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到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常态教研中,可以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明确教研主题,逐个解决问题;开展课例跟踪,着力教师专业成长。只有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并加以科学的引领,才能使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得以持续提升。

关键词:校本教研素描转变行动

相对于我国规整而完备的教研体制结构而言,校本教研无疑处于结构的最底端,因而具有基础性或“草根性”,是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落地的节点。多年来,随着各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各项教学管理任务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器”?笔者认为,当下的校本教研,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许多势在必行的变革。

一、 对当下校本教研的素描

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教研组、备课组是承担校本教研的两个基本业务组织单元,教导处负责对两组日常工作的过程管理。从活动的内容看,以学期为时段,两组在开学、期中、期末三个节点上的主要工作是:开学制订学期学科教研活动计划;期中组织阶段性学情调研与复习,对期中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期末撰写学期工作总结,对期末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三个节点外的时间,教研组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计划安排内容,组织开展组内教师公开课的听评,督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组织业务学习,外出参加或承办区、市教研活动。从活动的评价看,每学期结束,教导处都将对两组进行考核,主要依据是:两组上交的过程性材料是否完整,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学科教学质量在校、区的影响度,等等。

以上三方面只是对当下校本教研现状轮廓的简单勾画,都是具象层面的。而通过对校本教研有效度的质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发现,在实际情况下,(论文范文 )校本教研大多处于缺失和无奈的状态。由于校本教研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教师的态度,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再好的管理,也只是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从教研组的工作内容看,虽看似繁多,但若只是应对检查,无需太多精力就可以“突击”完成。比如,常态下,某个教师根据计划安排上公开课,学校教导处会向全校发出告知,希望其他学科教师前去听课(但事实上跨学科听课的教师很少,其中还有为完成规定听课节次而去的)。教研组长负责召集组内成员听课,听完课后评课(有的学校则是发放评课表,听课教师在表上写上几条建议,课后交给教研组长,以此代替集中评课),评课过程也很简单,时间一般20~30分钟。点评的内容面面俱到,且大同小异(前面的人讲完后,后面的人除了在肯定前面点评的基础上,几乎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如此这般,一次学科内的校本教研就算完成了。笔者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惯看常态下低效的校本教研,在几多感慨和无奈的同时,变革的念想和行动也从未停止过。

二、 转变教研方式:在做中研

量变与质变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事物的质变,一种是量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要素在排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实然的基础上,对其构成要素进行重组和强化——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 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课堂进行全程实录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为教师实录一节课,并刻录成光盘,送给教师,这是本学期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所组织的一项活动。具体流程是:全体50周岁以下的男教师、45周岁以下的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准备一节自我认为最好的课,由学校组织专人,为其实录,并在最短时间内刻录成光盘。要求教师通过光盘看自己,并写一篇“自己看自己”的观后感,交学校教务处。对教师而言,这既是一种纪念,又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鲜活素材。

请看一名教师的观后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星期二上午第四节课,我在八(1)班开了一节公开课——“生态系统的组成”,我像平时一样上了一节自以为准备很充分的生物课,学校对本节公开课进行了全程拍摄。今天下午,我终于拿到了刻有我名字的光盘。自己上课是什么样子呢?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光盘。我认真地看着,感到一切是那样的熟悉,可又似乎很陌生。第一次看到自己在教室里上课,还真是有点不适应。回想其他教师对我的点评,我发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同事们给我指出的不足,只是我众多缺点的一小部分。从板书看,字体有点偏大,随意性较强,有的地方写得很完整,可有的地方却没有写,甚至在上到“生物富集”的时候,只写了一下大标题,没有考虑到板书的完整性。从教态看,姿态不够优美,存在很多不雅动作:扭着头看大屏幕、在教室前面来回走动、经常舔嘴、在学生中间晃来晃去的动作较多。从上课风格和习惯看,语速偏快(不知道学生能否跟得上),且有自说自话的嫌疑。

第9篇: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

孔凡哲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30024)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11期

[摘要]针对当前以校为本的广泛开展,结合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数学学科为例,详细阐述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校本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深化中小学课程实施、提高课程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关键词]校本,教研,培训,内容,中小学

当前,以校为本的各种临时性培训活动和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得到全国同行的普遍关注。以校为本的课程推进方式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起来。然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内容究竟包括哪些?新课程下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究竟应以哪些内容为主体?对于这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国内外有关的报刊、著述并没有过多地涉及,有关的深入探讨也是十分鲜见。本文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新课程的实际,以数学学科为例,详细探讨中小学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

一、校本研究的基本策略

一般地,校本研究包含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管理等四个类别,其实施的主渠道是校本行动研究。其中,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是探讨并形成教学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策略方案、学习资源、评价工具等等),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而校本培训的重要工作在于形成教学案例,起到专业引领和促进反思的目的,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地,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出现,而校本管理旨在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就目前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实际状况看,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校为本”,考虑到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全部普及新课程,而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已经实施高中新课程,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校本培训可以作为‚临时性的、突击性的培训‛,如对于那些即将进入新课程的年级、学校和地区的相应教师的培训,使用相对集中的校本培训、附以日常性的校本教研,比较适宜;校本教研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日常教研活动的主体,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毋庸置疑,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内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密切相关、相互配合:校本培训侧重于解决那些临行性、应急性的问题,而校本教研则侧重于解决那些日常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先由校本培训开头,由校本教研具体落实和检验,即集中培训→专题分析讨论→自修反思→再讨论、再交流→下一轮活动。如,多媒体技术(如实物投影仪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就需要集中式、突击性的1~2次校本培训活动;而对于“如何利用ppt文件展示动态效果?如何恰当处理多媒体的屏幕展示与传统的黑板板书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就需要进行系列的专题研讨,需要通过校本教研来解决。

二、校本研究的基本内容

目前情况下,尽管全国各地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在课改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1],但是,各学校之间仍有许多共性问题,以解决这些共性问题为主、有针对性地解决个性问题,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策略,也是安排“以校为本”活动内容的基本原则。

一般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主体内容可以这样安排:

1.新理念讨论与新课程反思

活动方式:互动式的讨论+典型案例分析+自我反思

活动的主要内容:

如何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的含义是否包括传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作者简介:孔凡哲(1965-),男,汉族,山东济宁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原东北师大教师资格教育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数学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新教材研制开发机制与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编号BHA030025;国家一般级).如何理解数学活动?“掐头、去尾、烧中段”意指什么?“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内部结构化”、“数学内容现实化”作为刻画数学活动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彼此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如何理解新课程的继承与创新?如何理解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课程是生成的?还是预设的?有人说,在新课程下,对学生来说,课程是生成的,是在活动中一步一步生成的;而对教师来说,课程是预设的,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但同时,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许多事情往往是无法预测的,从而,课程又是生成的,是师生相互交往互动而产生的,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如何理解新的教学观?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师生交往活动的互惠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教学?如何理解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结果”与“过程”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选择和编排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有丰富数学内涵的材料可以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如何理解“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区别和关联?如何理解新的评价观?从“横向评价”转到 “纵、横评价相结合”的意图和具体要求是怎样的?如何理解评价对教师的促进作用?如何理解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旨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更新和学校发展的评价新体系?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的整合?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否就是将以往的“黑板板书内容”简单搬到“屏幕上”?在数学课堂上,用flash制作的有关平移、旋转的动画,取代“学生用纸片进行折叠、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否就是课程整合发展的一种趋势?如何正确地评价新课程的得与失?哪些是实施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保障,恰当的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的教育理念归根结蒂要通过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理想的课程必须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才能化为学生经验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从师任教的“看家本领”!

编写数学教学设计报告,是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编写数学教学设计报告的格式,一般有课堂教案、表格、流程图等三种形式。采用课堂教案的方式编写的数学教学设计报告,一般包括:课题名称、年级、设计时间、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内容分析、教具准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评估方法、参考资料等。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尤其要关注如下几个基本环节,而具体落实和完成这些设计活动,必须通过集体的探讨和个人的感悟:

(1)知识与技能(为接受继续教育做准备);(2)过程与方法(数学内容要和未来的职业与日常生活有关);情感与态度(数学要与人的一般发展有关);(3)情感体验,即对数学活动和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探索创新、交流合作、严谨求实的态度与习惯;(4)数学认识,即正确的数学观,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兴趣;(5)思维能力,即体验思考的方法,养成说理有据的思考习惯,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6)解决问题,即包括学习的能力和策略的发展,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发展,即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合情推理等)、常规思维的方式方法和数学应用三个方面的发展。对此,要考虑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什么样的学习素材才能有助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教学实施具体技术、方法的研究

如何看待新的教学方式?讲解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等传统方法与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在课堂教学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有时也是必要的,但不能时时关注“教”而忽略“学”。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嘛?有人说,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互补的。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吗?好课要不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能?如何备课?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备课到现代教学设计的跨越?课堂教学基本功还要不要?在新理念下,又哪些变化?如何才能应对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变化?如何实现课堂内外的整合与统一?如何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在课前探究、合作和动手操作活动的自然延续?如何将课堂教学真正延伸到课外?„

4.教学反思研究

(1)如何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观点?

一般地,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主要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学反思可以细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三个阶段。

(2)要关注教学反思的哪些具体作用?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观点的?

教师的自我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在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都需要相应的变革,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仅是重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写课堂教学反思是非常有效、便捷的一种校本教研方法。

(3)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主要包含哪些基本途径?有人说,“撰写教育案例,就是要求教师‘讲述自己在课改过程中的故事’,它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撰写教学反思就是要求教师把课改中的成功与失败记录下来,失败的可让同行以及后来者吸取教训,成功的可为他人提供借鉴”,这种认识对嘛?你在教学实践中亲自实践过哪些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你的感受如何?你觉得哪种方式更有效或在什么情况下更有效?

5.中考、高考命题技术的研究

中心问题:中小学命题技术与方法有没有一些基本规律?如何把握这些规律?

具体包括: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知识、技能的测评?如何编制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测评?如何选择恰当的测试形式以及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评?如何设计与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测试的形式以及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综合应用的测评?如何设计恰当的测试题以及相关的测试形式?开放性试题、探索性试题、应用型试题、阅读理解题、操作实验题、图表分析题等各类题型各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如何编制?新理念下的中考命题有何趋势?高考命题呢?…

三、校本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我国,以校为本的培训、教研等校本研究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以校为本”并不是排斥有关的理论和专家的指导,而是在专家、理论工作者和教研员等人员的指导下,“物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其主要方式不是把眼光盯在外出学习上,而是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其目的在于,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专业互助、自我提升与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学习型学校。特别地,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主动的研究者,带着疑问、困惑进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和互助提升的过程。对校长来说,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领导者,而学校则是建立以校为本制度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切实根植于“以校为本”,必须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务实的活动形式,并通过这些非常现实的内容,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附:可供数学学科进行校本教研、校本培训进行深入讨论的主要问题

如何看待数学课程的性质(如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如何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如何理解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如何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下的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如何理解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的变化和发展?如何看待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知识目标的一部分吗?为什么不提运算能力、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而提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如何理解情感与态度目标?《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大纲》的‚辩证唯物主义与个性品质‛有什么异同?

从‚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到‚数感、符号感与代数思维‛,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重点发生哪些变化?哪些地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哪些地方发生隐性的变化?如何理解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变化?实验几何、直观几何与综合几何、推理几何有什么异同?有人提出,新课程下的‚证明‛大大降低了,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如何理解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变化?如何引领学生顺利实现‚从确定世界到不确定世界‛的转变?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从‘仅限统计计算’

到统计全过程‛的过渡?《标准》下的‚统计与概率‛内容与传统的几何、代数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认识新课程中‚综合、实践与课题学习‛领域的设置目的和设置价值?如何进行《标准》下的课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如何理解新课程下的教科书的变化?如何认识新教科书的时代性、现实性?有人说,新教材构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新平台,新教材提供了有利于每位学生在数学上获得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多种渠道,新教材体现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数学化,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如何理解‚用新教材教‛?它与‚教教材‛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数学教师的新角色与课堂教学新职责?如何理解新课程下的师生共同发展?如何认识中小学数学教学状态下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其实施策略?

如何看待教学评价的变化特点?有人用‚多元、质性、过程、发展、真实‛来刻画,你认为合适吗?如何看教学评价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如何理解发展性评价?如何选择和使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方法?如何看待终结性评价?它与中考有什么异同?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施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如何理解数学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利用?习题集属于课程资源吗?供学生使用的数学课程资源通常有哪些类型?如何进行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创新?如何看待新课程下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新变化?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和方法?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注教师在课改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N],光明日报,2005-03-16

[2]顾泠沅、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 ,(6)

[3]高晓玲.校本教研实施策略综述[A],http:///gztr/jxgl/jygz/fsgg/xbsscl.htm,2005-6-1

[4]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 教育研究, 2003,(4)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教案准备课下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评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