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MP3的创新思维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断兴起,数字阅读成为信息时代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全民数字化阅读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化阅读对全民阅读能力的影响,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全民数字化阅读能力:提升个人信息素养,加强深度阅读;加强数字化阅读平台的建设,推广优质阅读资源,回归经典;加大网络监管力度,规范网络出版内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新型MP3的创新思维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新型MP3的创新思维论文 篇1:

网络发展、技术创新不能逾越法律红线

【摘要】网络、法律、创新三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挑战,互为彼此的发展提供保障。可以说,网络为创新提供了空间和平台,网络发展、技术创新推进法律制度更新;同时,网络和创新需要法律为之划定红线,法律为网络空间的创新提供制度保障,网络发展、技术创新不能突破法律红线。

【关键词】网络发展 技术创新 法律 保障 空间

一、网络、创新、法律的相辅相成关系

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与之伴随而生的硬件设备飞速更新。每次网络发展都伴随着技术创新与运用创新,从有线网络到移动互联,从2G(second generation,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规格)到5G(fifth-generation,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规格),既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技术创新者孜孜探索的结果。网络——一个虚拟的空间,成为创新的孵化器,网络与创新相互影响,互相推进。法律——一个社会治理工具,网络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自然需要法律的规范治理。创新——一种探索未知的行动,自然会对现有社会和经济秩序提出挑战,挑战意味着超越,超越意味着可能会突破现有法律的规范,同时也为法律的规范对象提供了新的空间。

网络、法律、创新三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挑战,互为彼此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网络为创新提供空间和平台

网络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断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为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推动各行业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和完善线上与线下、境内与境外、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的创业创新机制。

网络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生产、交易方式,对人们生产、生活包括思维模式的革新是开创性的。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成为2015年以来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名词。它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它将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

“互联网+”所包含的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是一场思维风暴。“互联网+”思维意味着网络为创新提供了无限宽广的平台;“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而且也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促进产业升级,为创新提供新的动力和平台。

(二)网络创新需要法律为之划定红线

网络是把双刃剑,积极作用如“天网”监控设备对刑事侦查的巨大帮助;消极作用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聚众赌博、色情文化传播等非法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法律配套制度的更新,适应和规制网络创新中对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冲击。

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言行能够在瞬间无限传播,其中一些虚假言论、虚假信息可能会带来民众的恐慌,甚至会破坏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人们在利用网络社交工具如微信等发表意见时要谨慎行事,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通过网络介质传播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的将依法受到法律的制裁。

2016年2月2日,甘肃省会宁县一男子因在自己的微博中转发有关H7N9禽流感的虚假消息,被当地公安机关以涉嫌散布虚假言论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罪而给予教育训诫并处以500元罚款的处罚。近年来,技术创新和网络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平台,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同时相对应的损害后果也越来越严重。这就需要法律规范来划定红线。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网络谣言在什么情况下构成犯罪。该司法解释于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对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打击利用网络非法散布谣言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总之,网络的发展已经涉及到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贸易、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品牌等等,网络创新的利用需要法律来加以规范,为最新的领域划定红线,这样才能在发展创新的时代保护好每一位创新者、受益者的合法权益。

(三)法律为网络空间的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法律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保护,能够极大地支持和鼓励创新。通过对网络空间中的域名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知识产权的确认和保护,能够对创新者在网络空间的无形资产进行现实保护,并对其传播过程中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提供有力的制度设计和保障,推进网络运营和科技创新。

为了更好地保护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国务院于2006年5月18日公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并于2013年1月30日进行了修订,于2013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对如何界定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特别是如何确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给予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更加全面的保护。

上述法律保障一方面有利于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保护网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鼓励创新。正是有了法律的充分保障,才能够更好地激励相关权利人不断开拓进取,通过创新实现价值。

二、网络发展、技术创新推进法律制度更新

(一)法律制度具有滞后性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国家通过制定和颁布法律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法律法规的制定有严格的程序要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是指法律规范的变化往往赶不上社会现实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的本质要求,从而使法律规范与社会现实之间出现“空白地带”。社会现实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法律规范却是相对稳定的,法律的稳定性要求法律规范不能朝令夕改。这一方面导致许多急需规范的社会现象缺乏法律规制;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缺乏调整对象和落后于社会现实的法律垃圾。网络空间的高速发展以及创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对传统社会秩序所包含的自由、平等、公正既有促进也有挑战。法律制度如何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曾经出现的针对阿里巴巴集团旗下B2C电子商务平台淘宝商城因提价而引发的中小卖家“网络围攻”事件,深刻反映出我国在网络虚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法制建设滞后于网络市场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互联网经济领域,我们还没有形成完善且有效的反垄断法律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经济纠纷调解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新型互联网交互工具的出现,为人们的社交提供了极大便利,由此产生的“微商”涉及的法律问题也亟待解决。比如:以微信为交易平台的诸多化妆品、食品的买卖,各种商品的代购等行为,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宣传和交易,物品质量如何保证,交易纠纷如何取证,监管部门如何管理,税收制度如何落实等诸多问题都需要立法者用创新思维来应对。

虽然立法者在立法之初应当考虑法律制度对调整对象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但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生活工具的短周期创新、更新,是立法者无法预见的,这就需要立法者不断制定法律法规或者修改现有法律法规以适应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可以说,无线网络的发展带来的工具革新,在倒逼立法制度不断发展。

(二)网络发展极大拓宽了法律制度调整的空间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人类认知领域的拓展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网络大数据的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是前所未有的。生产模式的革命性发展,打破了行业传统运营模式,也大大拓宽了法律制度的调整对象范围。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发展,促使法律对复制权进行新解释,对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从有形载体向网络空间拓展。

移动互联网重新定义了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与品牌交互的方式,消费者越来越期待通过移动智能设备和企业直接互动沟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移动社交媒体与目标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并通过一系列营销策略引爆社群或圈子,从而形成有情感附着力、价值观趋同、彼此尊重的态度以及优质的口碑营销。比如滴滴出行软件就降低了从业门槛,便利了出行者,但同时也对多年来的出租车行业的规则造成了极大冲击,需要法律法规对相关问题进行规范。

(三)网络发展和创新对立法者和司法者的新要求

网络发展拓展了法律法规需要调整的空间,需要立法者不断适应和调整以网络为载体的高频率创新所出现的新法律关系和社会矛盾。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立法、司法均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在版权保护制度方面的挑战尤为明显。比如,内容提供网站未经许可直接上传文字、音乐、影视、软件等作品,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等销售侵权盗版作品、网络服务商传播侵权盗版作品等。此类纠纷往往涉及网络技术和软件工具,一方面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需要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全面、准确把握案件事实;另一方面涉及的利益主体更加多元,有权利主体、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等,权利、义务、责任的划分更加困难。

网络领域的立法不仅要考虑法律问题,还要考虑相关网络技术,进而确定法律规范的可执行性。同时因为网络创新周期缩短,新矛盾、新纠纷不断出现,立法者需要从法律的稳定性出发,考虑网络立法的前瞻性,确保法律不会在短时间内便无法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立法者针对的是制度设计,司法者则是在运用法律,面临的问题更加具体,需要解决的矛盾更加尖锐。司法者需要通过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方法,考虑法律定纷止争之功能,兼顾公平正义之原则,准确适用法律。同时,司法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在便利司法工作的同时,也为司法者提出了新要求,比如庭审直播需要提高庭审驾驭能力,裁判文书上网公开需要提高文书质量等,可以说司法机关也是网络创新的受益者。

三、网络发展、技术创新不能突破法律红线

(一)技术中立的适用

“技术中立”是198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环球电影制片公司诉索尼公司案”中确立的,也被称为“索尼标准”或“索尼原则”。根据该原则,如果“产品可能被广泛用于合法的、不受争议的用途”,即“能够具有实质性的非侵权用途”,即使制造商和销售商知道其设备可能被用于侵权,也不能推定其故意帮助他人侵权并构成“帮助侵权”。

关于“技术中立”的适用问题,前不久发生的“快播案”即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在“快播案”的审理过程中,诉辩双方针对快播软件作为网络技术提供方是否为“技术中立”进行了激烈辩论,网民通过各种渠道也对此案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技术中立是对技术提供者的保护。2001年,在第一个由于提供网络借贷平台(P2P,peer to peer lending)技术被起诉的Napster公司案件中,美国法院曾对“索尼原则”作出修正,认为Napster(一款可以在网络中下载自己想要的MP3文件的软件。它同时能够让自己的机器也成为一台服务器,为其它用户提供下载)实际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而非产品本身,衡量的标准之一就在于服务商对于内容是否具有“持续性控制”。判决结果是Napster停止在音乐方面的侵权行为,案件未涉及刑事责任。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快速创新,此类案件会越来越多,如何寻找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与传统价值观念之间的平衡,是未来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把握标准过宽,可能会纵容新技术的不当利用,有损公序良俗,阻碍社会发展;而标准过于苛刻,则可能不利于鼓励技术创新,同样会影响社会进步。这需要适用法律法规的调整作用,同时考虑社会主流价值追求,不断通过一些典型案件对此类社会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

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技术创新也是必需的和不可阻挡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很多不可预见的情形出现,法律不可能也不应当限制技术发展,而应该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尽可能稳定。

(二)网络发展和技术创新不能突破法律红线

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它需要按照社会价值观对其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进行法律评估,需要不断对新兴空间和权利进行确认、保护,如果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序良俗,要大力弘扬,如果对社会公共利益和价值观念有所损害,则需要法律进行规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上网设备越来越轻便化,特别是智能终端的出现,民间金融被互联网化。互联网业务的便捷性存在风险,必须以安全性为前提。公开透明是互联网的基础特征,但互联网的远程交易又削弱了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接受监督。金融机构不能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侵犯用户的权益。互联网业务的风险与收益并存,但追求利益不能突破法律的红线。在利用网络进行技术创新、利用技术创新从事经济活动或者其他活动时,法律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必须严格遵守,真正发挥网络创新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的积极作用。

四、网络发展、技术创新需要法律保驾护航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曾经表示,如果把中国互联网看作一艘迎风破浪的巨轮,那创新与规范就好比是推波前行的双桨。一方面,创新是互联网的基因和灵魂;另一方面,互联网市场离不开规范和秩序。这段话把网络与法律关系讲得非常形象、透彻。

(一)虚拟空间的新权利需要立法予以确认

虚拟空间的新权利需要立法予以确认,方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进行转让、许可使用,进而产生经济利益,这也是创新者不断探索的动力之源。法律对新权利保护的第一步是创设权利,确认权利的存在后,对权利进行系统的保护性规定,保护权利所有者的正当利益。我国已有网络立法中,过于注重对网络环境的法律规制,主要篇幅往往用于规定各类禁止性行为或义务性行为,而较少有确认网络主体相关权益尤其是新型权利的规定。即使是设置“权利”的条款,也都属于赋予行政机关各种“公权”的条款,即赋予行政机关针对网络违法行为的各种职权,而并未确认网络主体所应有的网络民事权利。

作为现实世界的延伸与反映,网络空间中的许多新型权利虽然无法准确归类于某种传统民事权利类型,但对于网络生活秩序的稳定至关重要。比如网络游戏中作为交易对象的“点卡”“金币”“装备”等,此类数字化、非物化的虚拟财产在数字化的网络空间中很常见,但是如何对其进行充分保护则是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面对越来越多的虚拟财产纠纷,我国的立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已经颁布和实施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中,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也是一片空白,现实生活中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纠纷日渐增多,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恶性案件。究其原因在于:现行法律包括《宪法》和《民法通则》只对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予以认可,并没有对虚拟财产的合法性作出明确规定。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并没有对玩家的虚拟财产的数据资料的相关权益作出规定,玩家对指代其虚拟财产的数据的权利也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规定的九项消费者权利中的任何一项,这便出现了很多玩家在丢失财物后投诉无门的现象。

网络空间的发展需要法律制度的跟进,一方面从法律上对某些新的财产利益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法律创设的方式,确认其法律上的权利;另一方面为其创设系统性全方位的保护性规定,为其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保障。

(二)规范也是一种保护

法律规范既能保护自己,也能提高社会交往的效率,对社会整体的发展进步作用巨大。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了一定的预见性之后,知道了红线所在,其行为才能有安全感。就像沙漠中行走,法律就是划定流沙的红线,能够防止创新者陷入流沙而无法自拔。

法律对网络空间的规范,既体现了对经济社会秩序的调整和规范,也体现了对创新者权利的保障。如前文所讲,网络的发展充满了无限可能,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充满无限创新可能的网络在它所开拓的每一个区域都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这种规范不仅仅是一种制约、约束,更是一种保护、保障。

总之,法律是网络安全、网络创新的制度保障。离开了法律这一强制性规范体系,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行为就会失去约束和保护,再完善的技术和管理手段都是不可靠的,即使相当完善的安全机制,也不可能完全避免非法攻击和网络犯罪行为。信息网络安全法律告诉人们哪些网络行为不可为,如果实施了违法行为,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一方面它是一种预防手段,另一方面它也以其强制力为后盾,为网络安全和技术创新的使用构筑起最后一道防线。

注释

①南兮《法条与GDP,速度的较量》,《东北之窗》, 2010年第16期。

②陈磊《互联网金融创新要有“法律底线意识”》,《法制日报》,2015年6月29日第4版。

(本文编辑:宁黎黎)

作者:刘志飞

关于新型MP3的创新思维论文 篇2:

论新媒介背景下全民数字化阅读能力的提升

【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断兴起,数字阅读成为信息时代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全民数字化阅读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化阅读对全民阅读能力的影响,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全民数字化阅读能力:提升个人信息素养,加强深度阅读;加强数字化阅读平台的建设,推广优质阅读资源,回归经典;加大网络监管力度,规范网络出版内容。

【关 键 词】新媒介;全民阅读;数字化阅读;阅读能力提升

【作者单位】郄瑞丽,太原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21世纪是开放的、智慧的世界,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兴起,网络技术对人类生活与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善用网络技术成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阅读作为人类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在每一个时代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媒介经历了从甲骨、竹简、牛皮、绢、纸张再到数字化的发展过程,电子媒介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阅读的重要方式。据相关调查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通过社交媒体(SNS)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用户比例高达90.7%[1]。可见,数字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阅读的重要平台。数字化阅读,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通过电子版形式进行信息的呈现,并供读者获得与使用的方式,其载体也脱离了沉重的书籍,变成更加轻便的手机、笔记本电脑、MP3、MP4、电子阅读器等[2]。与传统的纸质阅读媒介相比,数字媒介因其超文本、碎片化等特征,可以满足读者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的需求,因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本文试图在全民数字化阅读的现状分析基础上,讨论数字化阅读对全民阅读能力的影响,进而提出助推全民数字化阅读能力提升的建议。

一、全民数字化阅读的现状

在全民阅读率连续降低的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以及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2006年4月23日向社会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强调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媒体开展多种读书宣传活动。2016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发布了《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对全民阅读的开展做出了具体安排。对近几年《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进行分析,可以梳理出我国全民阅读及全民数字化阅读的现状。

1.国民的综合阅读量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成为当前阅读的主流形式

随着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及大力推广,各地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国民也渐渐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纷纷通过报纸、图书、iPad、手机、电脑等多种媒体进行阅读,通过参与社区、学校、单位等组织的阅读小组开展阅读。2008年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为69.7%,2016年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提升至79.9%[3]。可见,在全民阅读的推进下,国民的综合阅读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传统纸质媒介的阅读顺序是线性的,载体体积比较大,很多图书不方便携带。而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压缩在一个小芯片上,极大地提高了存储空间,读者可以使用移动学习媒体随时随地在海量文本之间进行切换。因此,电子图书等数字化阅读资源逐渐被广大读者接受,数字化阅读成为当前全民阅读的主流形式。

2.数字化阅读的主体以中青年为主

随着数字化阅读的推广,用户规模得以不断扩大。其中,超过九成的用户年龄分布在18—49周岁之间,而18—39周岁的中青年占绝大多数。2016年数字化阅读用户有22.9%属于40—49周岁人群,越来越多的中年人也加入到数字化阅读的队伍之中[3]。阅读人群的分布与年龄有很大关系,青年人思想活跃,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乐于接受数字化新媒体、新信息,追求时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中青年更愿意接受先进的阅读形式,从而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要群体。

3.数字化阅读使用的媒介以手机为主,信息多为免费

数字化阅读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电子书、图片、音频、视频等,阅读的载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张,而是电脑、iPad、电子图书阅读器、手机等电子设备。手机作为当今社会最常用的通信工具,几乎人手一部,4G网络的带宽为手机用户提供了便利,使用手机阅读的人数和时长都在不断增长,因此,手机阅读成为数字化阅读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主流阅读方式。

当前,一部分的数字阅读资源是免费的,也有一部分是付费的。随着我国新媒体传播规章制度的不断规范,媒体单位通过收费阅读保障了作者的版权。但是,除部分读者愿意接受付费阅读外,大部分的数字化阅读读者习惯使用免费的数字阅读资源。

二、数字化阅读对全民阅读能力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纸张为主要代表的传统阅读形式逐渐向多元媒介方面发展,新型的阅读媒体不断涌现,读者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化阅读成为读者乐于接受的一种阅读形式,并对全民阅读能力带来重要影响。

1.数字化阅读丰富了读者的阅读形式

在新媒介时代,阅读载体从纸质读物进一步扩大到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等各类媒体,数字媒体阅读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给予了读者多方面的刺激。同时,由于现在人们工作、生活高度紧张,腾出大量的时间坐下来阅读成为一种奢侈。移动学习形式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使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阅读成为可能。为将碎片化的时间有效利用,智能手机成为读者实现数字化阅读的首选。

当前,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是微信平台,该平台有各种读书类的公众号供读者进行免费或者付费阅读。读者也可以在各省市或者学校的数字化图书馆平台进行阅读。除此之外,比较受欢迎的读书类APP还有网易蜗牛读书、掌阅iReader、小书亭、鸿雁传书等,受欢迎的听书类APP有企鹅FM、荔枝FM、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氧气听书等。总之,数字化阅读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阅读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读者对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的选择。

2.海量优质的数字化阅读资源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传统的纸质图书只有经过出版发行以后,读者才能阅读,到目前为止,纸质图书的数量已经达到惊人的规模。为方便读者阅读,现在很多机构都将纸质图书转换为电子版,其中既有一些专业的数字化阅读资料,也有适合大众阅读的图书资料。

中国知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里面包含了海量的中文学术文献,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会议论文等众多数字化阅读资源,为读者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此外,外文期刊综合服务平台CALIS、美国光学学会全文数据库(OSA)、美国计算机学会全文数据库(ACM)等为中国的科研人员提供了珍贵的外国文献,满足了中国科研人员阅读外文文献的需求。世界最大的图书电商亚马逊和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店当当网,都推出了海量的电子书供数字用户使用,涉及领域包括文学、教育、心理、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优质的数字化阅读资源受到读者的欢迎,开阔了读者的视野,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阅读兴趣。

3.对读者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知识的共享为读者带来了海量的数字化阅读资源,这些数字化阅读资源中,优质的阅读内容可以让读者修养身心,劣质的阅读内容则会腐蚀读者的精神世界,所以更需要读者自己去分析、筛选,去伪存真。

数字阅读推动了全民阅读的发展,但是也有其不利的方面。实现数字化阅读首先必须满足一定的硬件条件,即一台移动学习设备和一定带宽的网络,其次,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对于一些群体而言,不具备上述条件,就限制了其数字化阅读的体验效果。还有一些作者不顾国家三令五申,依然在网络上传播不健康的电子读物,严重败坏了社会阅读风气。读者则应学会辨别,多读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优质电子图书。

三、新媒介背景下提升全民数字化阅读能力的建议

1.提升个人信息素养,加强深度阅读

在新媒介环境下,读者可以通过智慧终端,接入互联网,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在海量的数字化阅读资源中实现对资源的筛选、分析与提取。因此,读者的信息素养是数字化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培养读者对数字阅读内容进行深度思考的习惯,有助于提升读者的阅读能力。

深度阅读需要读者发展和提高注意力技能,需要读者深思熟虑,唤醒知识本身与大脑的联结,理解并发现知识的意义[4]。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读者应将自己宝贵的注意力和工作记忆投入到复杂的、有挑战性的知识学习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简单的、结构化的任务交由计算机处理。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促进深度阅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利用数字化阅读设备同样可以帮助读者使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对阅读内容进行标注,但是资料的备份就应纳入考虑之中,因为电子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存储的内容就存在消失的可能。读者使用的阅读工具、读书习惯以及信息素养都会对深度阅读产生影响。例如,亚马逊的Kindle电子阅读器相比平板电脑价格低廉,同时因其舒适护目、类似纸书、具有海量的电子图书等特点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使用这样的电子阅读器更容易让读者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

2.加强数字化阅读平台的建设,推广优质阅读资源,回归经典

现存的公益性数字化阅读平台解决了读者数字化阅读的问题,但由于其资源有限、更新速度慢、管理不完善,并不能给读者带来很好的数字化阅读体验。朱自清先生认为,经典给人知识,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5]。中国的文史哲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与精华,在倡导数字化阅读的前提下,更应提倡全民阅读回归经典,加大优秀作品的宣传力度,提升全民阅读的质量和水平。

在数字化阅读平台中,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之间都可以通过留言板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参与性,帮助对作品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作者通过读者留言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弥补作品中的不足。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应当继续完善数字化阅读平台建设;充分联系省市级图书馆建设数字化阅读专区,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在书屋、书吧等地方进行数字化阅读试点,举办数字化阅读分享活动并开展一些专题创作大赛,激励读者进行数字化阅读;组织数字化书展活动,推荐优秀读物;制作电子书推广类影视节目,让大众接受知识丰富的电子书。总而言之,就是要在全民阅读的大氛围中,使读者耳濡目染,领悟到阅读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主动进行阅读。

3.加大网络监管力度,规范网络出版内容

网络技术的漏洞使得网络监管难度加大,一些劣质的阅读内容进入阅读平台,影响了数字化阅读的质量。由于民众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常常使用低廉的盗版资源,而盗版资源与正版资源存在较大出入,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质量。

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个人权益的有效工具。一些发达国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国民阅读的权利,我国也应将保护数字化阅读资源的产权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通过政策支持,加大对数字出版的引导,保障数字化阅读健康有序地进行。同时,应拓宽民主监督渠道,鼓励大家对网络平台进行监督,对不良信息及时举报,杜绝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就读者本身而言,应该批判性地接受信息,拒绝网络诈骗,更不能随意打开广告弹窗,尽量选择正规的、权威的阅读平台进行阅读。

数字化阅读方便快捷、海量信息等特点促使国民综合阅读人数持续上升。无论是使用传统的纸质书籍,还是使用数字化的閱读资源,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读者爱上阅读,提升自我的阅读能力。数字化阅读模式为读者带来了便利,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但是也存在不少安全问题,读者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善用、会用新媒介,努力推动全民阅读良好社会氛围的创建,助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8-01-31.

[2]韩璐,鲁宽民. 数字阅读泛化对大学生学习能力影响分析[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3]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 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 出版发行研究,2017(5).

[4]柴阳丽. 社会化批注对大学生数字化深阅读影响的实证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

[5]朱自清. 朱自清谈读书[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作者:郄瑞丽

关于新型MP3的创新思维论文 篇3:

双创背景下“转动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转动课堂”,核心定义为“三转二动”的新型教学模式被提了出来。把“转动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创新了学习方式方法。

关键词: 双创 “转动课堂” 大学英语

一、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求各高校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教法、强化师资,促进教学、科研、实践进一步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在这种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渤海大学基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转动课堂”(Turning-based class)的新型教学模式,核心定义为“三转二动”。“转”是指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和具体方法,共包含三层含义,即转型、转法和转体。转型是指改变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类型,将其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的全新教学类型;转法是指改变课堂教学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将其转变为以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等为特征的先进教学方法;转体是指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动”是指转变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共由两层含义组成:第一层含义指互动,具体体现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方面。课堂上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第二层含义指动脑和动手。课堂上教师采用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一方面认真思考,另一方面动手实践,以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转动课堂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构成。其中,按照6∶4的分配比例,第一课堂被分为第一课堂的课内课堂和第一课堂的课外课堂。第一课堂的课内课堂(即课堂教学)占计划总学时的60%,第一课堂的课外课堂占计划总学时的40%。此外,教师还要对第一课堂课内课堂的教学时间进行分配,具体标准为知识的内容、用途和应用。教师可以将60%的时间用于知識的精讲,解决知识是什么的问题;其他40%的时间通过学生练习、师生和生生互动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能力训练和个性化学习,解决知识用途和应用的问题。就第二课堂而言,本质上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在该种模式下,教师要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人生规划、社团活动等进行科学性、个性化的指导。

在国内,有关“转动课堂”的研究开始于渤海大学。2016年初,杨延东校长融合了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提出了“转动课堂”。渤海大学的老师随后展开了此方面的教学实践并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在知网上以主题词搜索“转动课堂”查到100多篇文献,如果再加上主题词“大学英语”就只剩下10多篇文献,而且其中90%都是渤海大学老师发表的。可以看出国内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而且现有研究只局限于渤海大学,因此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分析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动课堂”的课堂设计、评价机制、制约因素等方面,另外少量研究对“转动课堂”与“翻转课堂”“对分课堂”进行对比,极少有研究探讨“转动课堂”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二、“转动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第二课堂涉及的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因此,将“转动课堂”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时,涉及的主要是第一课堂的课内课堂和课外课堂。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探讨如何把“转动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

Section A: Toward a Brighter Future for All

I. Warm-up activity

1.Short answer questions

1)What is a good university like in your opinion?

2)What will you expect to gain in your college life?

2.Questions on the topic and the passage

1)According to the president, what did the parents remind their children to do before they leave for college?

2)What does the president call on the students to do with the greatest resources on campus?

...

II.Background information

III.Writing style

IV.Text structure analysis

V.Detailed study of the text

VI.Critical thinking

VII.Summary

1.Student’s presentation

(2-3 students to make presentation.)

2.Teacher’s summary

VIII.Exercises

Section B: What We Wish

I.Reading skills

Previewing

Four steps to follow when previewing an article.

1.Read the title and subtitles if there are any.

2.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3.Read the last paragraph.

4.Read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remaining paragraph.

II.Questions on the topic and the passage

III.Background information

IV.Detailed study of the text

V.Critical thinking

VI.Summary

1.Student’s presentation (2-3 students to make presentations.)

2.Teacher’s summary

(一)第一课堂的课内课堂和课外课堂

基于“转动课堂”理念,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第一课堂具体包括课内课堂和课外课堂。其中,课堂教学以第一课堂的课内课堂形式出现。其次,就第一课堂的课外课堂而言,因为其本质上是课内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所以学生在该阶段主要预习新知识、自己主动搜索文化背景知识、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教师线上线下指导、答惑解疑、检查督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大学英语课程整体而言,“转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外课堂包含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和竞赛活动,主要包括CCTV杯全国大学生演讲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配音大赛、全国高师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国家职能部门组织的各类竞赛,而且都得到认可并给予一定的创新学分。在取得创新学分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包括两部分,Section A和Section B。本单元的Section A:Toward a Bright Future for All,课文为一篇校长在开学前给大学生的致辞。围绕单元话题,占计划学时4成的第一课堂课外课堂设计应包含:学生自主搜查演讲稿的结构,比如怎样开始一个演讲,演讲的主体如何展开,如何结束演讲;思考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规划,如何过好大学生活;查阅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美国的大学教育,社区服务,Vera Wang;课前活动preview。这些自主学习内容将为第一课堂的课内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工作。而第一课堂的课内课堂设计包含课文的文体分析、结构分析、修辞手法、逻辑分析、语言要点学习、长句难句理解、课文理解、重点难点练习题讲解,等等。

(二)“转动课堂”大學英语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转动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基于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课堂上主要采用“三点式”教学法,彻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将知识讲授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助能力结合起来。按照内容、用途和应用将知识划分为三部分,即讲、知、用,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精讲一点,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一点,学生积极动手练习一点。以新视野大学英语1的第一单元为例:Section A:Toward a Bright Future for All课文的文体分析、结构分析、修辞手法、逻辑分析、语言要点学习、长句难句理解、课文理解等可以采取精讲的方式;课文背景知识介绍,summary, critical thinking, exercises等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Section B涉及的Reading Skills,课文及语言点学习及课后习题主要让学生动手练一点。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动手应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成为现实。

“转动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们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服务者,而且肩负着课堂交流互动的设计、组织和参与。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努力成为以全方位角色为特征的新型教师。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手段的使用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能力培养、情感引导、意志锻炼等各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教师要引领、鼓励学生真正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改变学生固有的学习习惯,将其长期形成的被动式、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方式。其中,一个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方法是讨论式教学过程。通过该过程,教师帮助学生真正转变学习方式。

基于“转动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改变。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探索。学生不再埋头死记硬背知识,而是积极自主地学习,勇于探究疑问,致力于和教师、同学的交流合作,努力解决问题。这种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改变了学生对知识的输入方式,而输入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

(三)结合互联网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上课时间有限、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不能紧跟时代发展。转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采用三转二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结合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工具等实施大学英语教学。单元文化背景知识涉及的视频、音频资料和每单元的听力理解任务都借助多媒体设备完成,短对话、长对话、篇章听力理解、与主题相关的采访节目、纪录片等大量听力理解资料配合传统课堂,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又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学效率。老师布置的听力作业还可以下载在手机、MP3等移动设备完成,既受学生的欢迎,又方便快捷。

该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数字化教学两种教学手段,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势融合起来,达到比单一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或纯粹的网络大学英语学习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基于“转动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对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模式的突破,而且综合体现了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模式的优点。作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全新类型,核心特点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动课堂”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交流探讨学习内容,激励和指引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学习知识,收集和处理多种与主题相关的数据并整合来源不同的各类信息,并在信息整合获取最优选择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查询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延东.“转动课堂”重构教学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6-2-15(4).

[2]张跃国、张渝江.“翻转”课堂--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45-48.

[3]曹晓君.“对分+翻转”混合式转动课堂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2):13.

[4]梁春阳.转动课堂背景下高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性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7.

[5]亢丽.建设应用型大学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改革路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45-47.

基金项目:本文是商洛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商洛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模块教学及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8jyjx117)的研究成果。

作者:付丹亚

上一篇:同学聚会活动方案下一篇:网络策划方案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