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煤炭行业

煤炭行业现状以及环保型煤炭的开采利用

摘要: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在我国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煤炭会带来环境污染,尤其是对大气的污染,是环境治理的重点。煤炭行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候还要治理环境,处理好煤炭行业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所以环保型煤炭的开采利用是煤炭行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煤炭行业;现状;环保型煤炭;开采利用

1煤炭行业现状

煤炭在我国能源当中一直都占据着主要地位,尽管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是下降的趋势,但是煤炭工业的基础地位仍然不可替代。我国煤炭行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污染问题,制约了我国煤炭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强调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1煤炭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能源结构都不会太大的变化。想让国民经济的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下去,煤炭产量的增速就要与国民经济的增速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煤炭行业在我国一直都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煤炭的产量翻了一倍,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基础就是煤炭资源在不断快速的发展。煤炭行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煤炭行业也面临着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双方面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模式就是先进行生产,导致了很多矿区的社会发展都很落后,矿区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很低。煤炭行业一直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控制,煤炭产品很单一,高科技的产品很少,煤炭价格失调。矿区职工的整体素质不高,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近些年来煤炭行业的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很多矿井还是处于亏损状态。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所以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煤炭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很严重,但是由于缺少资金,煤炭企业不可能利用大量的资金来治理环境,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1.2煤炭行业分散,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能源方面的供应比较紧张,所以政府就随之提出了“有水快流”的政策。煤炭资源的发展模式就变成了小型、中型和大型煤炭企业并存的局面。在煤炭发展过程当中地方自主权在扩大,所以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小型煤炭企业就变得越来越多。煤炭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专用性相当强,涉及到大量人员分流安置的问题,而且,如果煤炭企业想转变为其它相关的企业也很不容易。煤炭行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比较低,员工的思想观念落后,煤炭企业受到制度以及体制的限制,大部分的职工有严重的落后思想,重投入以及轻产出的观念还没有改变。煤炭行业的管理方式粗放,仍然沿用过去的行政管理模式,不利于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行业在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3煤炭资源严重浪费,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煤炭企业缺乏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与运行机制。为了自身的利益,人为的控制煤炭资源,很多大的矿山都不能被开采。煤炭价格上涨,一些煤炭企业大量消耗资源,超量生产,但是这是以缩短矿山服务年限为代价的,让煤炭资源出现了不合理损失的严重情况。近年来煤炭企业对产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瓦斯爆炸以及特大恶性事故等煤矿事故时有发生。在煤矿开采当中的事故造成的损伤是巨大的。尽管近些年来煤矿安全生产的趋势有所好转,但是由于自然条件以及生产环境的变化,增加了很多不安全因素。

2环保型煤炭开采利用

环保型煤炭的开采利用是在不增加煤炭行业自身负担的前提下协调发展的环保型煤炭综合利用技术。煤矿只有利用环保型煤炭技术,才能建设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为人类提供洁净的能源。

2.1环保型煤炭开采技术

我国煤矿大部分是多煤层开采,各个煤层的煤质各异,在确定煤层的开采方法与开采顺序的时候,改变单一煤层开采,尽可能对各个煤层进行合理协调配采。减少煤炭有害气体的含量,让硫化物的含量低于国家要求的标准。我国大部分矿区煤层都有大量的瓦斯,积极进行煤层气开采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瓦斯抽放的效果,为社会提供洁净的能源,保障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巷道布置是使用古石充填技术,利用煤矸石进行巷旁充填与采空区充填,不仅少开了巷道,而且还提高了巷道支护强度,减少矸石运至地面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煤矿企业要做到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巷道布置改革力度,尽量多开煤层巷道,少开掘巷石巷道。修改煤炭技术的规范,限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开采强度,等技术成熟以后再进行浅地表煤层限量的开采。要积极开展煤炭地下气化的研究,杜绝煤炭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可以把矿井作为生活垃圾的处理厂,在地面对生活垃圾进行简单处理,然后作为井下巷道的填充材料,这样能够有效解决地面垃圾的问题,而且还为矿井提供了新型的填充材料。小煤矿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这种事故很频繁,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政府要加强对小煤矿的管理,要整顿小煤矿,对于不符合国家的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小煤矿都要坚决取缔掉。

2.2环保型煤炭的利用技术

传统选煤技术的核心就是选矸石,出精煤。这种选煤的技术几乎不会考虑到对硫化物等等各种有害化学成分的处理,环保型的选煤技术要在选煤的过程当中增加处理有害气体的工艺,加入合适的添加剂,从而有效降低精煤当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使得煤在经过燃烧以后所排放出来的气体符合我国所规定的排放的标准。在型煤的生产过程当中也要添加添加剂来达到降尘脱硫的作用,从而生产出环保型的型煤。煤炭行业要研究生物型煤,从而彻底治理煤炭燃烧所造成的严重的环境污染。一定要禁止原煤直接燃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方针以及政策,要不断向大众推广使用型煤以及配煤的技术,减少污染。要用高科技的煤炭深加工的技术,当前水煤浆的技术已经通过了试验,所以国家要能够把水煤浆技术推广出去,减少环境污染。要加强煤变油的科学研究,这样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而且还能够有效缓解石油紧缺的局势。

火电厂燃烧后的粉煤灰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使得燃烧后的粉煤灰直接变成水泥的骨料,或者作为它用,综合利用粉煤灰,不浪费,同时也保护环境。要能够利用矿井的水资源,煤的生产过程当中会排出一些矿井水,这些水经过简单的沉淀的处理以后就可以灌溉田地,可以缓解北方天气干旱的局面;而且还可以对矿井水深层次处理,达到生产生活的用水标准。煤矸石可以生产彩色的陶瓷,还可以制造成砖,也可以作为水泥的原料。过火的煤矸石可以作为路基。煤矿的煤泥水要实现循环使用,没你可以制作成为化肥或者是型煤。煤泥在经过脱水处理以后,加入一些添加剂可以直接用于锅炉的燃烧。

煤炭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行业,但是煤炭行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算是最严重的,所以煤炭行业要改变落后的局面,获取国家的支持,走环保型的道路,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洁净的能源,让煤炭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卢清峰. 环境影响评价在煤炭开采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5).

[2] 王卓理,耿鹏旭,刘嘉俊.平顶山市煤矿塌陷区复垦土壤理化性质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5).

[3] 吴见,曹代勇,张继坤,魏迎春,李晶,杨柳. 煤炭开采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山西省为例[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 (03) .

[4] 侯世宁, 程建远, 朱英丽. 深部煤炭资源地质勘查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 中国煤炭地质, 2010, (02).

[5] 张增奎,相莹. 关于在北方地区推广型煤及洁净煤技术发展前景的调查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 (07).

收稿日期:2011-08-10

作者简介:白璐(1984-),女,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矿山环境保护.

作者:白璐

第2篇:煤炭行业前景浅析

摘要:煤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储存量最大的常规能源。近年来,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煤炭行业的前景尤为引人关注。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运用经济学最基础的供给需求理论,阐述了煤炭市场中短期及长期的前景,最后大胆推测中国的煤炭行业可能会在未来进入集中并购阶段。

关键词:煤炭;集中并购;固定资产投资;煤炭供给;煤炭消费

2002年至2011年是煤炭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在这一时期,GDP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2008年、2009年和2011年增长率超过9%),煤炭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然而,从2012年开始,煤炭景气度持续走低,亏损面由2012年的20%扩大到2013年的25%,亏损深度由10%扩大到25%左右(已接近2001年的水平)。各煤种价格低迷,其中动力煤2013年均价下跌约18%,炼焦煤2013年均价下跌约20%,无烟煤2013年均价下跌16%。截至2013年3季度,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3.1%和8.1%,均回落至历史最低水平;平均年化ROE为9.9%,仅略高于2002年的9.1%和2003年9.0%。2012年开始的低迷到底是市场反转还是阶段性调整,本文将尝试用经济学最基础的供给—需求分析,对未来几年中国煤炭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

1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盈利大幅提升,也带动了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十二五”前三年,煤炭行业依然保持了之前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惯性,2011~2013年分别为4907亿元、5286亿元和5263亿元,前三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金额高达1.55万亿元,已经超过整个“十一五”期间的1.25万亿元。“十二五”前两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持续维持在1.6%左右,而此前十年的平均值为1.3%左右。自2004年以来的10年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约33%,远高于下游四大行业年均增速的22%(2004年以来,电力、钢铁、水泥和化工固投年均增速分别为17%、16%、38%和26%)。因此,近年来煤炭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明显高于“十一五”期间,也远高于下游需求行业的投资增速。

2 淘汰落后对总体产能影响有限

“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共关闭小煤矿9616处,淘汰落后产能5.4亿吨。2010年,年产能30万吨以下小煤矿减少到1万处以内,产量比重由2005年的45%下降到2010年的22%。“十二五”计划淘汰煤矿2181处,淘汰落后产能1.04亿吨。到“十二五”期末,产能30万吨以下小煤矿数量降至7000处以内,产能控制在6亿吨以内(较2010年减少1.1亿吨),占总产能的15%。由此可见,“十二五”计划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低于“十一五”。

一般来说,淘汰煤矿分成三种情况:一是关闭退出,二是改造升级,三是兼并重组。而这三种情况中只有第一种情况才影响产能,第二种和第三种只是影响短期产量。根据过往公布的三种煤矿数据,关闭退出的煤矿产能大约占淘汰产能的30%~40%。比如,2012年,计划淘汰煤矿625处,淘汰产能2347万吨,实际淘汰958处,淘汰产能5496万吨,其中关闭退出煤矿278处,关闭退出产能1764万吨;2013年,计划淘汰煤矿1256处,淘汰产能6418万吨,其中关闭退出煤矿509处,关闭退出产能2669万吨。

截至2013年底,实际淘汰煤矿2621处,淘汰产能1.44亿吨,关闭退出产能0.52亿吨。而根据《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2014年需淘汰煤炭落后产能3000万吨。

根据2011~2013年的数据及我们对2014~2015年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淘汰产能大约1.93亿吨,实际关闭退出的产能约0.71亿吨,2011~2015年关闭退出的产能数分别为0.07亿吨、0.18亿吨、0.27亿吨、0.12亿吨、0.07亿吨。因此,我们认为淘汰落后虽然对于短期的产量有部分程度的影响,但对于产能的影响十分有限。

3 煤炭供给增速或在2017年出现明显放缓

通过过往几年的数据观察,煤炭行业每年新增产能大约4亿吨,其中2010~2012年每年新增产能分别为3.87亿吨、4.13亿吨和4亿吨。而截至2012年底,煤炭行业施工规模11.1亿吨,未施工规模5.1亿吨,煤炭行业产能预期投放量高达16.2亿吨。结合上文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淘汰落后的分析,我们认为未来产能释放压力仍然较高,未来3年平均每年的新增产能将在3.8亿吨

左右。

2011~2013年全国煤炭的产量分别为38.3亿吨、40.5亿吨和41.2亿吨,其中山西、内蒙古和陕西三省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增量约占全国增量的80%,我们将通过对三省的分析来对未来全国煤炭产量作出判断。

3.1 山西

虽然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省煤炭计划实际产能约为10.5亿吨/年左右,煤炭产量计划控制在10亿吨以内,但我们认为山西煤炭产量未来增长潜力较大,将超过“十二五”规划的数据。其增长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2009年停产整顿的煤矿尚未释放完毕的部分及新建煤矿产能释放。

(1)停产整顿尚有4.3亿吨在建,预计未来两年释放1.8亿吨。2009年开始的山西省整合煤矿产能合计8.5亿吨,2013年产量为4.2亿吨,尚有4.3亿吨产能需要释放,其中:山西省八大集团整合的煤炭产能3.8亿吨,2013年产量仅为1.3亿吨,仍有2.5亿吨产能尚待释放;而地方煤矿整合后的产能为4.7亿吨,2013年产量为2.9亿吨,仍有1.8亿吨产能尚待释放。

我们预计“十二五”后两年释放产能大约1.8亿吨,分解到2014~2015年整合矿的产量分别为5.1亿吨和6亿吨。

(2)新建煤矿1.2亿吨,预计未来两年释放完毕。目前山西省8大集团在建产能1.2亿吨,预计2014~2015年释放产量分别为0.3亿吨和0.9亿吨。

我们预计山西省煤炭产量将维持较高增长,以2013年的9.6亿吨产量为基础,2014~2016年煤炭产量分别为10.8亿吨和12.4亿吨和13.7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4.7%和10.6%。2017年之后产量将降为低增长,2017~2020年增幅分别为5.3%、2.1%、0.8%和0.7%。

3.2 内蒙古

按照“十二五”规划,蒙西产能2015年规划6.9亿吨,较2010年产量4.9亿吨提升2亿吨,产能增长幅度42%。蒙东产能2015年规划5.5亿吨,较2010年产量2.6亿吨提升2.9亿吨,产能增长幅度107%。2012年内蒙古全省产量已经达到10.6亿吨,超出“十二五”规划的10亿吨产量数。最新的2013年内蒙煤炭产量为10.3亿吨,同比下降2.8%。

鄂尔多斯“十二五”规划产能5.5亿吨,较2010年的4.5亿吨的产量提升1亿吨,但2012年实际产量已经达到6.4亿吨,超出“十二五”规划0.9亿吨。

由此可见,近年来内蒙古的煤炭产量持续维持着高增长,虽然蒙东地区是省内规划的主要产能增长区域,但短期内,西部尤其是鄂尔多斯依然是产能释放的重点

区域。

我们预计内蒙煤炭产量将维持较高增长,以2013年的10.3亿吨产量为基础,2014~2015年煤炭产量分别为10.8亿吨和11.8亿吨,同比分别增长4.7%和9.8%。2016年之后产量将降为低增长,2016~2020年增幅分别为4.6%、4.0%、3.9%、2.8%和2.1%。

3.3 陕西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煤炭建设投资规模计划达到1570亿元,2015年陕西省煤炭总量计划达到6亿吨,较2010年的3.6亿吨增长2.4亿吨,陕西省煤炭调出量计划达到3.1亿吨。

(1)煤矿整合中,在产煤矿少。陕西省的煤炭资源分布大多集中于陕北和渭北地区,陕南大部分煤矿的产能则都在30万吨以下。南北资源储量的差异决定了陕西煤改的思路。陕西境内的煤矿依据“就近原则”进行整合,最终将省内煤炭企业压缩至120个,煤矿数量减少至445个,形成1~2个年产亿吨级、3~5个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陕西省在2013年年底在产的煤矿仅168座,其中:央企神华神东(陕西)7座,国有重点煤矿39座,地方煤矿122座。也就是说大部分煤矿还处于停产整顿中。

(2)陕西煤炭产量维持高增长。2013年生产煤炭4.9亿吨,同比增长6.3%。随着大量整合煤矿以及新建煤矿的投产,我们预计,陕西省2014~2016年煤炭产量分别为5.6亿吨、6.2亿吨、6.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3.8%、10.6%、5.1%。2017年之后产量将降为低增长,2017~2020年增幅分别为1.6%、3.2%、3.1%和3.1%。

3.4 全国

除了山西、内蒙古和陕西,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省份还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宁夏和贵州。上述九省合计占据我国煤炭产量的80%左右。我们测算出上述九省2014~2016年的煤炭产量分别为35.8亿吨、39.6亿吨和42.1亿吨,增速分别为8.4%、10.6%和6.4%。

根据上述九省的产量测算数据,以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41.3亿吨为基数,我们预计,2014~2016年全国煤炭产量分别为44.0亿吨和47.9亿吨和50.4亿吨,同比分别增长6.4%和8.8%和5.4%。2017年以后全国煤炭产量的增速将下降到3%以下。

4 煤炭需求增速大幅回落

4.1 我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

经济增长依赖“出口、投资、消费”,俗称“三驾马车”,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三个环节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2013年GDP增速为7.7%,我们预计2014年增速可能在7.0%~7.5%区间。

(1)外围经济疲软,出口短期难现高增长。2002~2011年期间,我国出口贸易年均增速为22.7%,剔除2009年因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下滑幅度较大的年份,年均增速为27%,而2012年出口增速仅为8%。2011、2012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和-2.1%,2013年前三季度,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对GDP累计同比的拉动为-0.1%。全球经济前景仍然疲软,预计我国出口难有明显改善。

(2)投资增速逐步放缓。2002~2011年,GDP中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长19.6%,受2009年4万亿投资驱动影响,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增长接近20%,之后,增速开始放缓,到2012年增长率已降为7.5%。2012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1%,2013年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5.8%,对GDP累计同比的拉动为4.3%。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到来,以往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保持在20%以上增长,目前已降至20%以下,预计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将继续放缓。

(3)消费增速成放缓态势。2002~2012年,GDP中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4.5%。2013年前三季度,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9%,对GDP累计同比的拉动为3.5%。2013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万元,同比增长为13%,但增速自2010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此外,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放缓,房价居高不下,社会医疗体系尚有待健全,限制三公消费,将削弱居民及政府的消费能力,预计短期消费增速也将继续放缓。

4.2 煤炭消费总量受到控制

(1)环保治理不断升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呈下降趋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指出到2017年底,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清理违规产能、强化节能减排、实施天然气清洁能源替代、安全高效发展核电以及加强新能源利用等综合措施,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压减煤炭消费总量8300万吨。其中,北京市净削减原煤1300万吨,天津市净削减1000万吨,河北省净削减4000万吨,山东省净削减2000万吨。

(2)新型煤化工释放部分煤炭需求,但短期无法扭转行业下降趋势。虽然备受关注的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同编制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和《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至今仍然未公布,但2013年以来已有14个新型煤化工项目获得了发改委批复同意相关企业开展工程的前期工作。预计投资规模将在4000亿元左右,可见本届政府对新型煤化工项目的肯定和

支持。

我们以1吨烯烃需要3吨标煤、1吨油需要4吨标煤、1000立方米气需要3吨标煤的比例计算,预计带来的潜在煤炭需求约为2亿吨左右,在沿海煤炭需求总量下降的背景之下,对煤炭需求增速放缓启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考虑到各公司拿到新型煤化工批复后,还需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况且新型煤化工前期投资巨大,根据以往经验数据,从项目完成基础设计工作到项目建成投产,项目周期一般为3~4年左右。这也意味着,煤化工对煤炭需求释放将被推迟到2016~2017年之后,对当前煤炭需求影响不大。

(3)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受控,且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持续降低。根据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及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7.5%,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5%左右,较2012年下降1.6%。

煤炭需求主要来自于电力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和化肥行业,经历了过去十年煤炭需求增速快速增长的阶段,2012年开始煤炭需求增速大幅回落。考虑到未来几年全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煤炭消费受控,我们预计煤炭需求增速回落可能更为明显。

根据我们的观察,煤炭消费弹性随GDP的变动而跳跃变化,实证数据显示:GDP增速9%以上,煤炭消费弹性大约1;GDP增速8%以下,煤炭消费弹性大约0.5。比如:2013年GDP增速7.7%,煤炭消费增速2.8%,煤炭消费增速对GDP的弹性降为0.4。因此,假设未来GDP增速在7%~7.5%之间,煤炭消费弹性0.5,我们可以粗略地估计出煤炭消费增速大约在3.5%左右。而我们根据对煤炭下游需求的四大行业产业增速的预测,我们可以相对精细地判断出2014~2016年煤炭需求增速分别为4.3%、3.9%和3.6%,2017~2020年的需求增速基本保持在3.5%左右。

5 结论

5.1 2020年前煤炭市场的三个阶段

煤炭总供给2014~2016年保持5%以上的增长,2017年后会出现3%以下的缓慢增长,而煤炭消费增速将一直维持在3.5%~4%之间的低增长,因此,2020年前全国煤炭市场将出现增量过剩、存量过剩及供不应求三个

阶段。

(1)2014~2016年,增量过剩阶段。

2014~2016年,商品煤总供给增速分别为6.4%、8.8%和5.4%,同期煤炭消费增速4.3%、3.9%和3.6%。煤炭供给增速高于消费增速。

(2)2017~2019年,存量过剩阶段。

2017~2019年,商品煤总供给增速低于3%,而同期煤炭消费增速可能维持在3.5%。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期累积的过剩产能进行消化的过程。

(3)2020年,供不应求阶段。

2020年煤炭总供给增速为1%,过剩产能基本消化完毕,煤炭市场可能进入供不应求阶段。

5.2 中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煤矿并购时期

根据EIA的数据,美国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消费量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8%、3.0%和2.6%,而90年代下降至1.8%,2000~2010年进一步下降到-0.3%。此外,煤炭产量的增速也由70、80年代的3.1%和2.2%下降至90年代的0.4%。而美国煤炭90年代开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企业的兼并收购。这一时期,煤矿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的趋势明显,煤矿工效也快速提升,而煤炭产量的集中度不断上升。仅自1994~2000年美国前5大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比重从33.9%上升至45.9%,而前10大企业的占比则从48.0%上升至62.5%。

由于行业景气度下滑,2012年以来煤矿经营压力逐渐加大。不过从2012年至今,由于煤价位于低位的时间不长,煤矿并购价格并未出现明显下降。预计若近两年煤价持续低位徘徊,煤炭企业间的兼并收购将逐渐成为趋势。2012年我国煤炭行业前5家、前10家以及前5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分别为27%、40%和74%,集中度较低,基本与90年代初美国情况类似。参考美国的经验,我们预计2016年开始至“十三五”阶段,国内煤炭行业或将进入集中并购时期。

作者:杨静琳 郝赫

第3篇:煤炭行业的护航者

煤炭作为一种传统能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作为为煤炭生产保驾护航的行业,对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日,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重庆梅安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梅安森)是一家专业从事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设备及成套安全保障系统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伴随着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煤矿安全生产监控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将使梅安森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梅安森作为一家具备自主创新能力、高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8年来,始终以不断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保障水平为己任,铭记“高科技是企业生命力”的信念,立足于自主研发。通过多年来不断投入、持续研发,公司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公司四大产品系统中有13种产品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认证,全部属于自主研发,拥有相应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证书。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保证了公司在取得产品安标认证、市场推广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保持竞争优势。同时,公司先后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重点科技项目、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和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成为国内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领域的骨干企业。

此外,基于公司扎实全面的行业技术基础和较高的自主研发能力,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也保持着领先的行业优势。其中,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煤与瓦斯突出实时诊断系统取得发明专利,在技术水平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被国家安监总局作为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重点科技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今,梅安森凭借自己的自主创新优势,正承担着国家安监总局下达的2010年度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重点科技项目2项、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2009年重庆市第一批科技项目1项和2010年重庆市第一批科技项目1项以及2010年重庆市第二批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项等多项重点科研任务。未来,为保证公司自主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梅安森正致力于打造一只专业的、稳定的、结构合理的、富有生命力的研发团队,从而为企业寻求更多新的赢利之路。

质量和服务赋予优质品牌持续的生命。梅安森通过多年来的行业经验在自主研发和不断创新的优势下为自己提出了“销售服务一体化与全过程技术支持”的客户服务理念。现在公司已长期为山西、内蒙、安徽、河南、黑龙江、山东、新疆、贵州、四川、重庆等全国各大煤炭主产区域的众多煤业集团和大中小各型煤矿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技术服务。公司的产品经受了各种复杂气候和恶劣环境的考验,产品性能稳定可靠,公司的技术服务及时周到,赢得了客户的广泛好评,树立了“梅安森”在煤矿安全生产监控行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夯实基础塑造行业黑马

随着梅安森的市场美誉度和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公司近几年的业绩得到了持续高成长。据招股书显示,公司2008年到2010年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了74,645,452.50元、95,574,746.13元和130,925,740.10元的稳步增长态势。其中, 2010年煤与瓦斯突出实时诊断系统的销售共实现了20套,销售额由2009年的31.41万元增长至362.80万元,增长1,055.05%。目前该产品在国家安监局等部门的推广下,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的不断推出和提高以及煤矿企业自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各大、中、小型矿井都陆续安装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这一政策使以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为主的企业得以壮大和发展。同时,由于煤矿安全监控设备的安全使用寿命基本为3-5年,因此,预计每年在建矿井、新上及在产矿井更新改造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数量约为总量的30%以上。据此分析,2013年底前,全国在建矿井、新上及在产矿井更新改造以及基建矿井新上安全监控系统的市场需求总量达13,500套以上,市场总值超过30亿元。未来3年内,每年市场需求将达4,500套以上,年市场总值约10亿元,因此铸就了未来煤矿安全生产监控行业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伴随此番资本市场的登陆,梅安森将以行业黑马的角色出现,完美进驻与快速崛起,从而保持企业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继续续写行业高成长传奇。

作者:水滴

第4篇:2011年煤炭行业前景分析

2011年是我国煤炭工业贯彻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为推动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将实施一些新的行业政策,这无疑将对整个煤炭市场的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煤炭行业相关政策将推出,煤炭生产成本将攀升。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低碳社会的建设,推动煤炭资源地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将结合实际颁布实施一些新的煤炭行业发展的政策。随着劳动力成本加大、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煤炭资源整合、煤炭资源税征收、安全生产环境优化、低碳社会建设、矿区可持续发展等,煤炭产品的生产成本将不断攀升,成为煤炭价格适度上扬的有力支撑。

2011年煤炭产量将会继续增加。为了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经济社会,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45%。为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清洁能源的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水电和核电的开发建设,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统筹规划重点能源基地和跨区域能源输送通道建设,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由于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增长,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可能会从2009年的70%以上下降到“十二五”末的63%左右。未来的煤炭消费占比将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发展速度将得到快速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我国第一大能源的煤炭的需求、消費量也会不断增加。因此,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2011年我国的煤炭产量将会继续增加,预计煤炭产量将增加8%左右,总产量将达到35亿吨以上。

2011年煤炭价格将会有所攀升。自2010年9月份开始,由于气温的下降,煤炭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煤炭市场的煤炭供不应求,煤炭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不过,在气温继续下降,逐步进入严冬的情况下,秦皇岛等一些地区的煤炭市场价格不仅没有上涨,反而有所下滑,截至12月中旬北方主要煤炭输出港区的煤炭销售价格每吨下滑10元左右。预计2011年全国煤炭市场的运行将相对平稳,煤炭价格的上涨、下降幅度将会减小,波动幅度将会减弱,总体价格水平将高于2010年的平均价格水平,估计价格上涨幅度在3%以上。预计2011年秦皇岛港5500大卡/千克的优质电煤的平均价格将高于2010年的平均价格水平,最低价格将不会低于720元/吨,最高价格将达到820元/吨左右,价格波动的幅度将低于2010年120元/吨左右的水平。

2011年煤炭进口有望继续增加。2010年以来,煤炭的累计进口量始终保持增长态势,1~11月份的煤炭进口量累计同比增长35%,之所以能保持如此高的增幅,很大程度上与2009年上半年煤炭进口量较低有关。2010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月均进口量基本持平。也就是说,自2009年下半年,尤其是2010年以来,煤炭进口已经趋于平稳。

2010年1~11月份,我国煤炭进口来源的国家中,印尼、澳大利亚、越南、蒙古以及俄罗斯依次位居前五。其中,来自印尼的煤炭进口量达到4985万吨,同比增长114%,占煤炭进口总量的比重达到33.7%;来自蒙古的煤炭进口量达到1432万吨,同比增长163%,占进口总量的比重达到9.7%;来自澳大利亚、越南、俄罗斯的进口量分别为3277万吨、1579万吨以及1039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8%、26%以及5%,占进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2.2%、10.7%以及7.0%。来自这五个国家的煤炭进口总量达到12312万吨,占煤炭进口总量的83.3%,与2009年同期相比,缩小9个百分点。

根据我国的煤炭产业政策,2011年我国煤炭将有望继续呈现煤炭产能过剩,产量相对不足的情况,煤炭出口将保持在低位水平,煤炭进口量将继续增加,进口总量有望达到1.8亿吨左右。

煤炭产能过剩有所加剧,煤炭企业市场压力加大。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后,我国煤炭产能会较大幅度增加。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理事长王战军在“2010年度煤炭经济分析座谈会”上表示,2010年全国煤炭供应能力大幅提高,一些主要产煤省资源整合后产能大增,一大批现代化矿井陆续投产。2010年前11个月,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等产煤大省产量增长均在20%左右,市场将面临严重产能过剩与供大于求。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在“2010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峰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鼓励煤炭企业之间进行跨区域、跨所有制形式的兼并重组,发展先进与淘汰落后并举。到“十二五”末,全国将建成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6~8个。同时从保障安全生产的角度,提高煤矿的准入门槛,要求一般矿井的规模不低于30万吨/年,国家重点规划的矿区规模不低于60万吨/年。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后,一方面,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生产设备、开采手段的不断采用,煤炭生产能力的大幅度增加将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由于低碳社会建设,煤炭产品在能源中的消费比例将不断下降,煤炭消耗量将相对减少。这样,煤炭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减弱的矛盾将可能加剧,煤炭企业市场竞争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大。不过,为了保持煤炭行业本身的利益,控制由于供过于求给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处于相对垄断的煤炭企业,有可能适度控制煤炭产量,但产量不足的问题仍将可能出现。

煤炭供给区域性阶段性的偏紧仍将出现,有利于煤炭价格的攀升和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十二五”煤炭规划的产业布局作用之下,全国的煤炭资源整合如火如荼,尤其是河南、山东的煤炭资源整合更是突飞猛进。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形式上”完成煤炭能源巨企的打造后,企业之间的深度整合更耗费精力,而煤炭大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博弈也将更加扑朔迷离。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在山东、河南等煤炭资源大省省内整合后,对煤炭产能的影响无疑是明显的。虽然受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影响,煤炭供应仍会出现局部地区、部分时段、部分煤种供应偏紧的状况,但总体上将呈现供需基本平衡。从煤种来看,优质动力煤可能会出现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的上涨和波动。预计正常情景下,2011年动力煤价格将比2009年上涨5%左右,产能释放若低于预期,供给将处于偏紧状态。此外,由于煤炭资源的整合、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大批民营及中小煤矿的关闭整顿、产能闲置,也可能使2011年的煤炭供给趋于平衡偏紧的格局。

煤炭上市公司产业链的延伸,煤炭下游产业的拓展,煤炭产业链基地建设将推动效益提高。煤炭企业在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的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向下游非煤产业延伸,是煤炭上市公司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家现在积极推进煤电路港一体化、煤电一体化、煤化工一体化、煤电铝一体化建设,支持煤炭企业联合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发展坑口煤矸石发电、热电联共、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煤炭就地使用、就地转化、就地增值,这为相关公司的非煤业务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煤炭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新路子。例如兰花科创发展化肥业务,金牛能源发展建材业务,神火股份发展电、铝一体化产业等。

(作者单位:郑煤集团煤炭运销公司)

作者:王李娜

第5篇:煤炭行业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生态文明,是全球环境与发展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美丽中国梦。

煤炭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说到能源,离不开煤炭,但是煤炭的生产,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支撑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它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煤炭和生态文明的关系站在今天这个历史的阶段,越发感觉到探索解决它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另外,煤矿工人和酒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三年困难时期,当时我们的酒非常紧张,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听取工人的汇报,要求煤矿工人能够以国家为重,开采煤炭,做出这样一个能源的保障,但是煤矿工人提出了酒的问题。周恩来总理特批对煤矿工人在三年困难时期给予酒的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话题,不仅仅是煤炭行业和酒行业,而是各个行业都需要积极参与的。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我们能源结构中占有70%比重,而且在未来20年至30年内难以彻底改变。煤炭的大量生产和直接燃烧,确实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煤炭开发给矿区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能回避的。因此,在煤炭行业创建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在矿区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对煤炭行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矿区的建设,对提高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开始重视煤矿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工作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煤矸石、矿井水和煤矿瓦斯资源综合利用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煤矿循环经济园区、绿色矿山、环境友好等国际级示范矿区数十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协会这几年分别在山西焦煤、同煤塔山、安徽淮南和河北翼中能源等矿区组织召开了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会,煤矿生态环境已经形成共识,生态文明矿区建设已经深入人心。

煤炭工业生态文明矿区建设工作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还远远不够。针对下一步煤炭工业深入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矿区工作,谈几点意见:

1、改革创新,研究适合煤炭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煤炭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简单考虑为生态建设或污染治理,实际上涉及到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以及人文和谐等方面。

今年6月份,张高丽副总理在全国政协的第二次会议上,谈到了最近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要以主题功能区定位为依据,加快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二是要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抓手,有效减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三是加强治理为着力点,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四是全面加强资源节约为突破,加快推进转变。五是促进绿色消费为重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等。煤炭行业应该根据这几项任务,改革创新,探索适合煤炭行业生态文明创建的新思路。

2、立足“十二五”,着眼“十三五”,大力推动煤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向和总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应顺应时代要求,在看到“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和成效的同时,更要清醒地把握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和重大挑战,着眼“十三五”规划,把我国煤炭生态环境整体上升到世界先进水平。

3、完善标准体系,科学规范煤炭行业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矿区生态环境,首先要有一套标准体系,从源头上规范煤炭行业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协会从去年就开始进行《生态矿山建设规范和标准研究》,并拟在深入研究和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文明煤矿建设标准》,今年年初,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进行了协商,计划联合在煤炭行业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今年经民政部审核同意,在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设立了煤矿生态建设分会,更好的开展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在研究煤炭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树立典范,引领发展。今年10月中旬,协会根据企业申请,组织专门深入山西三元、王庄煤业等典型煤炭企业,进行创建生态文明煤矿现场考察评议。拟通过考察、调研,选择一批生态环境保护比较好的矿区作为试点,总结经验,加强宣传、稳步推动。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体系。

近几年来,煤炭企业依靠创新发展,开发先进技术,优化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建立绿色高端产业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一定基础。

今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煤炭行业有十一个先进技术及示范项目列入了国家低碳创新示范项目计划,国家给予财政补贴资金支持达2.4亿元。这些示范项目都是绿色生态矿山建设相关的重点技术,对于推动煤炭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五位一体”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生产开发点多面广,重要性举足轻重,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煤炭工业任重道远。

在未来的发展中,煤炭行业将在制定生态文明煤矿建设标准,规范化、前瞻性的推广实施基础上,以期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最佳效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梁嘉琨

第6篇:辽宁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研究

[摘 要]当前,辽宁重化工产业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已经影响到企业生存和职工就业稳定。目前看来,整个煤炭行业的下行仍未见底,市场低迷短期内难以回暖。“十三五”时期,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辽宁煤炭行业如何实现转型发展?这不仅需要政府多措并举,采取财税、金融等多方政策支持,还需要煤炭企业主动加强经营管理,推进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去产能;国有煤炭企业;转型升级;职工安置

[

一、辽宁煤炭行业基本情况

煤炭是辽宁主要能源矿产,产量占一次能源总产量60%以上。截止到2015年末,辽宁尚有煤炭地质储量54.6亿吨,其中国家规划矿区45.6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1%。在籍煤矿289个,国有重点煤矿30个,集中在阜矿集团、沈煤集团、抚顺矿业集团、铁法能源公司、南票煤电等五户国有煤炭企业当中,产量占全部的85%,地方国有及民营煤矿259个,其中年产30万吨及以上矿井41个,30万吨以下矿井248个。全省煤矿现有从业人员共20.4万人,其中省属国有煤炭企业15.5万人,占全部职工的76%。地方煤矿4.9万人。

自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对煤炭需求量一直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发电用煤和冶金用煤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0%左右,省内煤炭产量长期供不应求,自给率仅为34%。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辽宁煤炭产量稳步提高,年均生产6148万吨,并在2011年达到峰值(6890万吨)。然而近几年,受赋存条件、资源枯竭及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煤炭产量逐年下降。2015年生产原煤4824.19万吨,同比减少206.62万吨,下降4.3%,总产量仅占全国1.3%。其中5家省属煤炭企业生产原煤4091.93万吨,占全部产量的85%。如表1,与全国主要产煤省份的比较来看,辽宁产煤量处于中游,煤炭资源枯竭形势严峻。

从煤炭行业产能利用和库存情况来看,如表2。由于辽宁煤炭需求对外依存度较高,煤炭本省开采量供不应求,因此,无论是煤炭行业产销量还是产能利用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全省国有煤炭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70%以上,高于全国煤炭行业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其中沈煤集团、阜矿集团等几家省属煤炭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7%。

二、当前辽宁煤炭行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和风险。虽然受去产能影响,煤炭市场供求结构有所缓和,但从长远来看,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煤炭价格处于低位,因此,辽宁煤炭企业亏损依然较为严重。五大国有煤炭企业产品收入大幅缩减,月均总亏损3亿元,流动资金除维持职工基本工资外,仅能保证必备的生产安全投入。由于煤炭上下游行业不景气,多数煤炭相关企业应收账款无法回收,资金周转相对困难。例如,沈煤集团2015年应收账款余额已达20亿元,资金缺口10亿元。与此同时,辽宁煤炭行业普遍存在信用风险,负债率不断上升,金融机构抽贷、压贷可能性加大,容易引发企业破产风险和局部債务风险。2015年,全省国有煤炭企业负债率平均为6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率,尤其是阜矿集团负债率高达75%,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

2.煤炭“去产能”压力较大。从政府层面看,按照《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的总体要求,产能在30万吨以下的247个地方矿井全部引导退出,省属国有煤炭企业未来5年内因资源枯竭而关闭的煤矿最少7家。这些煤矿在环境生态治理、资源补偿等方面历史欠账较多,社会负担重,退出成本很高,预计总费用超过110亿元,这些成本除国家一部分用于职工安置等专项资金弥补外,还需要省、市政府大量配套资金支付,形成巨大财政压力。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煤矿企业是当地政府主要税收来源,去产能化过程势必造成地方税收下降,影响地方财力。从民生层面来看,煤炭行业去产能不可避免转移出大量富余人员,造成巨大的职工分流安置压力。初步测算,未来3—5年内,政策引导退出和主动退出的煤矿涉及人员8.8万人,其中省属国有煤炭企业涉及人员6.3万人,这一庞大的潜在失业大军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风险。从企业层面来看,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已经采取降薪、减少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数量、解聘临时工和派遣工等方式缩减开支,但由于三高一低(开采成本高,人工成本高,企业负债率高,煤炭价格低),企业不得不面临边亏损边生产的两难境况。

3.历史包袱沉重。辽宁煤炭行业的历史包袱仍然未减,尤其是五户煤炭企业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截至2015年,辽宁5户国有煤炭企业拥有15.3万人的厂办大集体职工群体,这些群体年龄结构偏大,绝大多数处于失业状态。这些企业普遍存在承担社会职能,额外支付高昂费用,如“三供一业”费用支出、退休人员及职工工伤保险的统筹外支出、厂办集体的管理费用以及为集体企业提供的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支出。据不完全统计,这5户企业涉及这部分的费用支出(或缺口)近14亿元,让本已不堪重负的煤企更加“)上加霜”。

4.提高煤炭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难度大。近几年来,辽宁煤炭企业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不仅涉及煤炭开采、煤化工、电力、造纸、机械制造、物流、工程、地产等,还涉及建材、商贸物流、新型环保、页岩油化工及煤层气开发等。但多数企业过度依赖煤炭主业,非煤产业规模优势不明显,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非煤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煤炭主业优势也相对不明显,多数集中在资源开采环节,缺乏核心技术,煤炭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很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技术研发意识不足,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效益的提高。

三、“十三五”时期辽宁煤炭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能源需求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煤炭的能源主体地位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未来我国将着力推动能源革命,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增添动力。国务院印发的国发[2016]7号文件确定了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推动煤炭企业实现脱困发展的主要任务,国家有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包括金融支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职工安置等在内的8个配套政策措施,为推动煤炭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为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必将提速能源工业发展,为煤炭需求带来发展空间。辽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将进一步推动煤炭行业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

2.面临挑战。当前辽宁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重化工业发展遭遇瓶颈期,辽宁煤炭进入需求增速放缓阶段,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短期难以改变。辽宁煤炭企业虽坚持多元化经营,但仍缺少理念创新,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思路尚不清晰,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特征认识不足,对结构调整、速度换挡,动力转换的理解力不够,按照市场规律组织生产经营的理念远没有树立,表现出企业主动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由于资源枯竭、企业冗员等问题,辽宁煤炭行业生产效率较低,运行质量不高,很难在“十三五”时期彻底扭转。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国家对环境治理突出更高更严的要求,这必将对辽宁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对传统的发展模式形成倒逼。

四、辽宁煤炭行业转型发展对策

1.完善煤炭行业转型动力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对开发矿区资源采取保护性开发,稳定全省煤炭产量。逐年产量要控制在5000万吨以内,域外企业煤炭产量达到3500万吨以上。严格控制煤炭生产能力,“十三五”期間要禁止新增煤和核增产煤能力。充分发挥生产能力的基础优势,优化煤炭生产布局和生产系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提高煤炭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二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加快智慧矿山建设,建立现代煤炭安全生产体系。三是加快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建设权责明确、管理高效、决策科学的动态控制体系。四是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引导辽宁有实力国有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弱势煤矿,提高煤炭行业集中度,促进企业上档升级。积极吸收民营资本,探索与国有资本联合组建2-3家大型煤炭开采集团,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定价,形成根据需求合理释放产能的良性供应格局强力整合现有散乱的供应格局。五是推进煤炭技术创新。建成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政府为推动力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行业科技创新体系。以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和建设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机遇,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依托辽宁与江苏、沈阳与北京对口合作,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支持煤炭企业研发中心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围绕煤矿安全生产、煤炭深加工、煤炭装备制造等进行相关技术和课题攻关。六是创新煤炭企业商业模式。推动煤炭企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探索互联网+煤炭行业的发展模式,打造煤炭企业技术咨询服务、设计建设与技术改造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专业化生产服务、经营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

2.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进程,实现煤炭上下游企业共赢发展。鼓励属地发电企业与区域煤炭生产企业互保共建。借鉴内蒙古、宁夏等省区做法,实施“煤电联动、互保共建”。协调省内煤电企业建立互保联动机制,立足企业自主协商为主、政府积极协商为辅,合理确定电煤价格,严禁电厂擅自压价行为,采取火电机组采购本土煤与发电量挂钩政策,引导电力企业有序采购属地煤炭,采取适当措施限制属地外劣质低价煤入市,支持省内发电企业就近选用燃煤,鼓励大型煤炭、电力企业签订中长期合同,鼓励煤电联营,确保属地煤炭市场稳定。积极推动电价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辽宁电力用户直接交易政策,引导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企业与发电企业通过市场手段形成最终用电价格。积极推进煤电冶化一体化重组,鼓励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冶金企业实现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闭非法矿井和小煤窑,支持环保、质优及安全有保障的大矿达产生产。

3.做优做强非煤产业,增强煤炭企业抗风险能力。加快非煤产业发展,拉长非煤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形成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政府在政策和资金加大对煤炭企业“二次创业”的扶持。对煤机装备制造、煤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要加快推进技术装备更新升级、工艺优化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有影响力的品牌。做大做强油母页岩等优良产业,提高技术含量,延长、加粗产业链条,要做实做优煤矸石烧结砖、石头纸、高效洁净煤粉等环保产业。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大型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

4.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矿区生态环境。辽宁多个地区煤炭资源即将枯竭,要切实加大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要由事后治理转为事前预防,由被动治理转为主动治理,煤炭开采地区要依法开展环保测评,对不合格的矿区要依法整改或取缔。

煤炭企业要按时编制本矿区环保与生态治理方案,加快矿井废弃物、矿区塌陷地区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鼓励废弃矿区和水土流失地区种植植物和粮食进行覆盖。积极开发矿区旅游资源,将煤矿治理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提高矿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治理要加大资金投入,对因矿区开采导致的大气污染、植被破坏、水质污染以及人体健康损坏等督促企业及时补偿。积极建立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解决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新兴产业发展

5.发挥企业优势,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政府应主动为企业提供信息、对接项目,帮助其“走出去”发展项目、开发资源,在更广阔的区域参与竞争和产业分工,实现产业聚集和资源的有效配置。鼓励支持阜矿、沈煤、铁煤、抚煤、南票煤电等煤炭企业与国外和省外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合作开发资源,引导企业加强自身企业风险自控建设,提高省外资源开发能力。积极扶持和鼓励阜矿集团等企业依托内蒙古、山西等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国家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煤炭转化项目。加强煤炭行业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发展煤炭相关物流贸易产业。突出发挥巴新铁路、阜盘铁路等交通优势,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新通道,统筹优化煤炭资源开采开发和消费布局。围绕煤炭主要需求地区、沿海主要港口和重要铁路枢纽地区,建设区域性煤炭物流园区,形成集公路、港口、铁路、航运于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

6.坚持政府托底,促进矿区和谐稳定。一是要尽快出台全省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就业与职工安置实施方案,在政策上要有一定突破,如资金来源、设置专项、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等。对于去产能较为集中的国有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操作空间,制定符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职工转岗就业安置实施办法,政府加强舆情和进展跟踪和监督管理。二是对受影响的职工制定专项政策。将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受影响的职工统一纳入目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享受现有的促进就业政策。与此同时,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要研究制定解决企业拖欠社会保险费和经济补偿金政策和办法,以及社会保险转送接续细化政策。有条件的要适当降低相对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费率,着力减轻企业的负担,基金缺口要由各级财政给予补贴。对于因去产能而关停企业的中小型矿产企业要鼓励他们进行二次创业,在创业培训、小额信贷、技术转让、经营场所等方面要给予援助和支持。三是着力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对全省厂办大集体进行摸底调查,周密制订改革实施意见,认真做好组织实施。从省财政拨付一定专项资金,各市按一定比例配套,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建议政府选择厂办大集体问题比较集中的城市作为改革试点区域,督促试点企业制订改革方案、职工安置方案、债务和解协议,着手对厂办集体企业和职工身份进行认定,做好社保接续工作和补偿金发放工作。要把握试点节奏,边推广、边总结,为整体改革摸索经验,避免走弯路,改革不彻底。

7.多举措降成本,助力煤炭企业度过“严冬”。一是清理税费,减轻企业负担。按照国家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和扭亏脱困有关精神,借鉴有关省份的有效做法,出台扶持煤炭行业脱困的短期应急性减负政策,适度减免或缓缴环境治理保证金、资源税、水资源和水土保持补偿费等税费,尤其对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技术改造的企业实施减税或免税方面的激励政策,减轻煤炭企业负担。二是出台激励政策,解决煤炭企业资金难题,引导各大银行尤其是省内银行加大对煤炭企业的信贷支持,重资源储量和市场前景而不过多考量目前经营状况,增加授信放贷额度,减少抽贷缩贷,规避资金断链风险。充分利用贷款担保、贴息、借款、3P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抢抓机遇,推动技改、升级,助力企业度过“严冬”。

参考文献:

[1]韩国高.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去产能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6,(9).

[2]张占斌.中国上一轮去产能的经验与启示[J].人民论坛,2016,(4).

[3]郑锐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去产能路径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6,(4).

作者:梁启东 宋帅官

第7篇:2017年煤炭行业总结及2018年煤炭行业预测

2017年煤炭市场回顾及2018年展望

田德凤

一、2017年煤市回顾

2017年,我国煤炭供需结构呈现出紧平衡、阶段性偏紧的状态,同时呈现“两增两降、一上升一好转”的特点,即“两增”——消费增和供给增;“两降”——库存下降和投资下降;“一升”——市场价格上升;“一好转”——行业效益好转。

(一)供给端

一是煤炭产量略有上升。2016年,全年原煤产量33.64亿吨,同比下降8.71%。2017年,受276个工作日影响,4-10月煤炭产量同比出现大幅下降,降幅均在10%左右,其中6月下降幅度最大为15.05%。9月份,276个工作日限制逐步放开,10月以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煤炭产量大幅回升。2017年1-11月,我国原煤产量31.4亿吨,同比增长3.7%,预测2017年原煤产量为34.84亿吨,同比增长2.2%。

图1 2015-2017年10月我国原煤产量变化情况(单位:万吨)

据海关统计,2017年1-11月,我国进口煤炭2.5亿吨,同比增长8.5%。其中11月份进口2205万吨,下降18.2%;累计出口747万吨,下降6.9%。

图2 2012-2017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变化情况

三是全国煤炭产能适度增加。截至2017年底,全国煤炭有效产能为41.4亿吨,其中生产矿井为34.0亿吨,试运转和新建矿井为7.4亿吨,有效产能集中在“三西”地区。预计明年全国煤炭产能总量将增加2.3亿吨左右,约为6%的供应增量,届时将对稳定煤炭供应起到积极作用。

四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5年至17年底,煤矿从1.2万处减少到7000处左右,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统计,2017年1-11月,90家大型煤炭企业原煤产量完成22.5亿吨,同比增加1.6亿吨,上涨7.6%。其中,排名前10家企业原煤产量合计为13.5亿吨,占大型企业原煤产量的60.0%。分别为:神华集团40355万吨、中煤集团14967万吨、陕煤化集团12871万吨、山东能源集团12840万吨、兖矿集团11827万吨、同煤集团11583万吨、山西焦煤集团8925万吨、潞安矿业集团7469万吨、冀中能源集团7272万吨、国家电投集团6779万吨。 五是煤炭供给向主产区集中。2017年1-9月,晋陕内蒙古宁4个地区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70.36%,全国煤炭生产重心逐步向以上4个地区集中。“十三五”末,除贵州、新疆外,煤炭调出区将主要集中在“三西”及宁夏、甘肃等地区,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将成为煤炭净调入区。

3 2015-2017年9月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大省的原煤月度环比增长率

六是去产能取得阶段性成果。2016-2017年煤炭去产能超过5亿吨,提前完成煤炭去产能五年任务三年“大头落地”的目标,其中,2017年煤炭去产能目标是1.5亿吨以上,到10月份已经超额完成。煤炭市场严重过剩局面得到有效遏制,煤炭有效供给质量大幅提高,去产能工作进入保供应的新阶段。

七是采取多种措施稳定供应。从加快释放先进产能到大力推进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再到直购直销减少中间环节,煤炭供应得到保障,原煤产量增速加快。

(二)需求端 一是煤炭需求小幅增加。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煤炭消费量为28.1亿吨,除建材行业外,电力、钢铁、化工行业用煤同比均为正增长,四大行业合计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5%。初步测算,全国煤炭消费量32.6亿吨左右,同比增长3.7%。

从电力行业来看,2017年1-11月,沿海六大电厂平均月消耗煤炭1979.28万吨,高于2016年12.89%;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火电发电量为417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增速比2016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772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16小时;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实现两位数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在3760小时左右,其中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在4200小时左右,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5%左右,增速超过2016年水平。

从钢铁行业来看,2017年1-11月,我国粗钢产量为7.648亿吨,同比增长5.7%。预计今年粗钢产量同比增长4%左右,全年产量在8.3亿吨至8.5亿吨之间。从钢铁行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来看,1-11月,PMI均值为52.81%,位于荣枯线以上。

从建材行业来看,2017年1-11月,水泥产量为21.55亿吨,同比下滑0.2%。预计全年水泥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在24亿吨左右,单位产品煤耗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煤耗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从化工行业来看,预测,2017年现代煤化工新增用煤量在1570多万吨,比2016年增长40%左右。 二是煤炭市场化机制基本确立。煤炭上下游企业在互利共赢、自主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对于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维护行业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增减挂钩、减量置换、产能指标交易制度;最高和最低库存制度;政府、行业协会共同防范价格异常波动机制都已经确立,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行业良性发展信心提振。

三是煤炭价格趋于透明稳定。我国煤炭价格保持总体稳定,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国煤炭市场供应总体上将逐步向宽松转变。2018年煤电长协基准价与2017年保持一致,而煤企长协销售比率较2017年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将进一步稳定煤价。煤炭供给格局的变化加上科技手段的助力,从坑口到北方港口再到终端,运输费用和价格都很透明,煤企与客户对每一个环节的利润都很清楚,市场信息传递既透明又迅速。

图4 2012-2017年11月煤炭价格变化情况

(三)其他 一是煤炭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017年1-11月份,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为2435亿元,同比下降11.3%,民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为1356亿元,同比下降19%。

图5 2012-2017年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

二是煤企盈利水平创新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前11个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6倍,预计能够超过3000亿元。今年1-11月份,采矿业主营业务收入46836.2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553.9亿元,同比增长29.4%。2017年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1万亿元;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总额(含非煤)1041亿元。

图6 2012-2017年煤炭主营业务收入变化情况 图7 2012-2017年煤炭利润总额变化情况

三是煤电重组取得新突破。2017年11月底,神华和国电宣布重组合并成立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改写了煤电行业格局。据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国电集团资产总额超过8000亿元,神华集团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元,新成立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的总资产超过1.8万亿元,拥有33万名员工、8家科研院所、6家科技企业,形成煤炭、常规能源发电、新能源、交通运输、煤化工、产业科技、节能环保、产业金融等8大业务板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火力发电生产、可再生能源发电生产和最大煤制油、煤化工公司。

四是债券发行情况好转。2017年1-11月,受益于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煤炭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企业经营环境以及财务状况逐步改善,煤炭行业共发行195只债券,发债总额2,913.60亿元,发债数量及发债总额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0.17%和8.48%。从发债主体级别情况来看,2017年1-11月发债主体共36家,存在有效级别的33家,其中以AAA企业居多(占54.55%)。

8 2017年1-11月发债主体级别分布情况

(四)存在问题

煤炭市场在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煤矿数量仍然较多,小煤矿仍居较大比重;利润分布不均衡,向优势大企业集中,在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中,前10家利润833亿元,占80%,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微利和亏损的边缘,行业亏损面仍有20.7%;企业负债高,资金紧张;区域供应格局已经发生变化,原煤生产逐步向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的地区集中,部分地区供给不平衡问题突出;部分老国有企业减发职工工资、拖欠社保基金、税费、采掘关系失衡、减少安全投入等问题依然存在,煤炭行业实现转型升级与健康发展任重道远;煤矿关闭退出人员安置难度大,资产债务处理困难,“三供一业”移交难,企业历史负担重,人才流失与采掘一线招工接替问题突出。

图9 2012-2017年煤矿用工变化情况

二、2018年煤市展望

(一)供给端

在产能与库存出清背景下,实际释放产能增量有限,且释放乏力,18年煤炭产量增速数据将较17年下滑。以我国为代表的全球煤炭供给自然出清,产能利用率在17年已攀升至高位,但由于行业长周期下行、供需区域结构问题恶化、产品结构问题显现、运能运力无法快速调整、环保安监执法力度趋强等多重因素影响,煤炭有效供给仍明显不足,且有进一步显性化趋势。伴随国家加快产能置换与生产能力核定,当前已形成的产能绝大多数已在贡献产量,在建产能受悲观预期、行业负债率依然高企、资本开支乏力、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思路转变、降杠杆以及金融逆周期等多重因素影响,建设进度难以有效保障,产量释放缓慢。剔除因“276天限产”导致的统计数据差异,预计18年煤炭产量增速将在17年统计口径4.2%左右基础上下滑至1.5%-2%左右。2018年的增产措施一定会更有针对性,力度也会更大,国内产量至少在37亿吨以上。

(二)需求端

在宏观经济企稳背景下,工业增加值增速由降转升,带动能源消费弹性迅速恢复,加之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回归常态,煤炭消费增速大概率继续回升。水电装机、发电量增速已越过峰值区明显下滑,新能源增速虽高但绝对份额很低,即能源结构调整步伐阶段性放缓,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增量中的绝对额再次回到高位,即煤炭消费弹性明显恢复至历史均值水平0.5左右甚至更高。简言之,即便GDP 增速下滑至6.5%,仍然将看到煤炭消费量增速在3.2%左右,即煤炭需求仍处于周期性改善的增长期。基于周期性特点和历史规律,预计18年煤炭需求增速将保持在4.3%左右。

(三)运输端

由于多港口限汽运煤,运输方式转向火运后,造成对铁路运输需求的增加。又因煤炭生产更加集中,铁路运输将向山西、陕西、内蒙三地铁路局集中。2018年铁路运力将处在局部宽松、整体偏紧的格局。

(四)价格端

在供给释放节奏滞于需求改善速度的背景下,煤炭价格进一步向成本曲线后端推移,全年煤价中枢将进一步上扬,周期性特征进一步明显。18年国内煤炭供需缺口或将进一步加大,且全球供需形势紧张,进口煤在17年增速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增长填补国内缺口的可能性较小。供需趋紧背景下边际成本定价,市场煤价格中枢和高点价格将在17年630元/吨和720元/吨基础上进一步上扬。宏观调控由16年的“去产能”,17年的“去产能+保供应”,进一步转为全面保供应的政策基调,行业、企业和市场彻底扭转产能过剩的固有思维,转向积极乐观。

(五)其他

一是煤电重组热潮来临。经过两年的煤炭去产能,除主产区山西、内蒙古和陕西外,其它地区小而散的煤矿也有不少,煤炭行业内部和上下游企业的兼并重组将进一步推进。神华国电的重组拉开了煤电重组的序幕,2018年一批煤企巨无霸或煤电巨无霸有望诞生。

二是煤炭去产能基调不变,根据国务院要求,未来3-5年内行业去产能规模为5亿吨,合法在建矿规模为7亿吨,按照减量置换的要求,未来合法新增产能控制在2亿吨左右,实际整体的正常生产产能仍维持在39亿吨,基本可以维持行业供需平衡。2018年,煤炭行业主基调仍旧是去产能,“去杠杆”和处置“僵尸企业”将成为煤炭去产能重中之重。

第8篇:创新煤炭行业管理手段 促进煤炭行业税收增长

黔西南州煤炭资源丰富,远景储量达196亿吨以上,保有储量75亿吨,普查、详查、精查储量约50亿吨,主要分布在普安、晴隆、安龙、兴仁、贞丰、兴义六县(市)。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煤炭需求量大幅增长,拉动煤炭销售价格持续走高,黔西南州煤炭企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也一路攀升,煤炭已成为黔西南州“矿产富州”的重要支柱。黔西南州国税局在“有限税源,无限管理”和“向管理要收入、要效率”的征管理念指导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主要做法:

一是在原有全州煤矿统一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按煤炭产品质量和煤矿所在地交通条件这两个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将全州已投产的煤矿分片区对其申报价格按月进行对比分析,对低于片区平均单价又无正当理由的依法通知企业按税务机关依照煤矿所在片区当月平均单价核定的价差补缴税款。如2009年3月份,贞丰县国税局对申报单价偏低的17户煤炭生产企业进行约谈后,企业自行申报补税187万元。

二是税收管理员在实际管理中按月或季到州内账务较为健全,财务核算较为规范的用煤企业调查其煤炭结算价格,每半年到省外用煤单位调查其煤炭结算价格,销售价格的监控。建立价格监控体系实施有效管理,每月根据第三方信息(网络、物价局、地税局、煤炭局、银行等)和各煤炭生产企业的申报资料,以及相邻同类企业同期销售价格计算出平均单价、最高单价、最低单价,并科学、合理设定预警值,对低于预警值的企业重点进行评估,确保销售价格真实、准确。

三是增加了对申报吨位差异的监控。设置企业外运煤炭与申报纳税的销售量预警值,将差异率控制在5%以内,凡超过5%的视为异常,纳入评估约谈范围,由税收管理员对企业法人代表及财务人员进行约谈举证,企业无法举证释疑的通知其按当月实现的平均吨煤税额将已过卡未申报的吨位在申报当期通过分次预缴税。2009年4月份,普安县国税局对差异较大的普安福安煤

矿等7户企业进行约谈后企业申报补缴税款120万元。

四是从两个方面加强了对运费的管理。一是对实行送货制销售的煤矿到州局申报抵扣的运输发票在严格执行州局制定的吨/公里运费标准的前提下对其开具发票的规范性、真实性进行对比分析。凡不符合规定开具的运输发票通知企业作进项转出。二是对煤矿发生的代垫运费进行认真分析,严格管理,凡不符合代垫运费相关规定的,一律要求企业将运费金额进行补申报纳税;对符合条件但吨公里运费超过标准挤占了增值税计税依据部分的要求企业补申报纳税。2008年元月安龙县国税局在对运输发票的比对中发现有2户煤矿的运费、公里、吨位不符,通知企业转出不符合规定的运输发票抵扣税额36万元。

五是严格进项抵扣审核。增值税进项抵扣直接减少纳税人应征税款,是影响企业实际税负的主要因素。因而,州局把对企业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审核作为煤炭税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重点放在对外埠取得、金额较大的发票相关业务真实性的审核、认定上,对企业账务往来及相关货物运输、验收、领用、库存情况进行核查,对不符合规定的一律要求企业作进项转出。如普安县国税局2009年1-5月份共转出各类进项税款91.5万元。

六是优化纳税服务。在深化评估强化管理的同时,州局还注重优化对煤炭企业的纳税服务。一是做好相关政策宣传辅导。通过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纳税辅导会等形式,将相关税收政策向煤炭企业进行宣传。2008年底重点对增值税转型及矿产品恢复17%的增值税率等内容进行了宣传辅导;二是当企业人员到税务机关办理涉税事宜时,税收管理员及时开展贴近式、零距离服务,加强税企联系,畅通税企沟通渠道,及时掌握情况,为企业排忧解难;三是不定期地编发《纳税服务指南》,及时将各项新的税收政策或纳税人必须、急需知晓的税收法律、法规以及在日常税收征管中遇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及时进行宣传、辅导和纠正,对较为典型的个性问题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并进行规范,还及时警示其他企业,对纳税人在办理涉税事宜时可能出现的失误事先进行提醒。

二、取得成效

一是征管基础更为扎实,税收收入创历史新高。随着煤炭税收征管不断深化,煤炭生产行业的管理做到了底数清、税源明,

征管基础进一步夯实,管理更加规范,税收收入大幅增加,08年生产原煤1200万吨,入库增值税47337万元。同比增长81.89%,增收21312万元,吨煤年均税额由07年31.7元增至40元,年均税负率11.5%,创历史新高。09年1—5月生产原煤420万吨,入库增值税18084万元。同比增长11.60%,增收1879万元,吨煤年均税额由08年40元增至48元,年均税负率14.5%。

二是征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由于实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各项税收法律法规以及税收政策得到及时的落到,执法行为更加规范,管理员工作责任明显增加,征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准期申报率和入库率均达98%以上。

三是税收管理员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深化煤炭税收征管进程中,州局将税收管理员制度与其他配套管理办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税收管理员的职责更加明确,管理手段更加多样化,管理办法更加灵活,税收管理员在准确掌握每个煤矿企业销量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纳税人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高了征管效率和服务质量。煤炭行业卓有成效的管理办法正被延伸到其他行业的税收征管中。

四是纳税意识普遍增强,征纳关系更加和谐。通过税法宣传、稽查打击、强化管理等手段,有效堵塞了税收征管漏洞,打击和震慑了税收违法行为,提高了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意识,增强了税法遵从度。同时,以“文明服务,公正执法”为指导,通过丰富服务内容、改进纳税服务手段和方式、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完善纳税服务制度等举措,在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建立起了心灵沟通桥梁,征纳关系更加和谐。

上一篇:全球金融危机下一篇:民间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