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看西方文化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习语(idiom)广义上指一种民族语言中所有的惯用语法和特殊表达方法;狭义上指英语中长期以来习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固定词组成的短句。本文所讨论的对象是狭义上的英语习语。英语习语是英语发展历史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结晶,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英语习语看西方文化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英语习语看西方文化论文 篇1: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摘 要: 习语的形成与语言所属的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产生习语的温床。习语产生于文化,反过来,习语又反映文化的各个方面。文化差异是造成习语理解和翻译的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文化内涵的分析和比较,指出了习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主要的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同义习语套用法等几种常用翻译技巧。

关键词: 习语 文化内涵 比较 翻译

一、习语与文化

习语(idiom)包括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s)、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谚语(proverb)等,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喻义深刻的短语或短句[1]。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表达手段最丰富、文化传统最灿烂的语言之一,英语习语更显得绚烂夺目,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气息,展示出英语民族文化的发展。习语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短语和短句,是语言的精华。习语(the idiomatic phrases)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

通过研究一个民族语言中的习语,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文化的一些特征。Nida(1993)曾说:文化对词语、习语的意义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如果没有认真地研究背景,就难以透彻地理解习语的深刻含义[2]。习语不仅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而且是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差别最为显著的部分之一。一个不知道“画蛇添足”故事的外国人,是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个成语的。习语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文学作品、价值观念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生活在海边、海岛的人们创造“海的文化”,生活在山区的人们创造“山地文化”,爱斯基摩人创造“雪的文化”。英国的海岸线曲折多变,岛屿众多,早期航海业和渔业发达,这些在习语中都有体现。例如:raise the wind这一短语用来指“筹钱”,用cool fish表示“厚脸皮的人”,用dull fish表示“枯燥无味的人”,loose fish表示“放荡的人”,shy fish表示“羞怯的人”。宗教是人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英语习语中有一些表达和宗教有关,doubting Thomas(怀疑的托马斯)用来指那些“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也有习语与神话故事有关,Mercury fig(墨丘利的无花果),现在用来比喻“获得的第一批成果”[3]。总之,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侧面都会反映到习语中,了解文化内涵是正确理解不同民族习语的关键。

二、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包含了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幽默含蓄,或典雅生动,不仅言简意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翻译习语的过程中,由于大部分习语的字面意思与潜在意思并不是统一的,因此译者需要透过其表层意义抓住深层意义,方能正确表达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含义。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4]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是一个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风俗习惯的不同

两个民族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不同程度反映在生动形象活泼的习语中。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英语和汉语描述狗这种动物的一些词汇中反映出来。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部分是贬义的,如:“狐朋狗友”,“狗心狼肺”,“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等。而英语中,关于狗的习语则与此恰恰相反,这是因为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经常以狗的形象来喻示人的行为。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走运的时候”,as faithful as a dog“非常忠诚”[5]。

2.比喻的不同

习语中有大量的比喻存在,比喻的使用使得习语更加生动有趣、朗朗上口。大量的比喻在习语中都是通过某个喻体来传达喻义的英汉,两者语言在使用喻体时有共同之处,也有很大的差异。

(1)用相同的喻体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思

汉语成语“空中楼阁”,译为英语castle in the air,两者有相同的喻体castle;“铁石心肠”have a heart of stone,喻体都为heart,stone。

(2)用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由于文化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常采用不同的喻体来表达同一事物。汉语中形容一个人“愚蠢得像头驴”,英语中的喻体变为“鹅”,as silly as a goose;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曾领先世界,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大海和水的比喻;汉民族长期以农业为主,因而汉语的比喻多与农业有关。例如:英语中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不管胜负”。

(3)相同喻体的比喻意义的差异

有些喻体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相同,从表面上看好像所表达的意思相同或相近,其实不然,这在翻译时尤其要引起重视。比如:move heaven and earth看起来很像汉语里的“翻天覆地”;“翻天覆地”是形容变化的巨大,而习语move heaven and earth的意思是:to make every effort,to go to a great deal of trouble,相当于汉语的“竭尽全力”,“困难重重”,根本没有变化的意思。

3.来源的不同

习语的文化特色,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汉语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的典故大多来自圣经、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希腊罗马神话,例如:the apple of the eye“掌上明珠”,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love is blind“情人眼里出西施”,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4.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5]。

三、习语的翻译方法

在运用语言交际时,难免会遇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习语及其应用,翻译实际上是如何在译入语中处理译出语习语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汉英两种习语有时在意义和形象上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便可进行互译,即一种语言的习语可以用另一种语言的习语来翻译。

1.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并非指根据原文逐字译出,而是指译者可将其比喻的说法按照其意义译出,不作过多的引申和变动。换言之,译者要尽量保留原文的喻体(image)。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传达出了原文的意义,又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力,可谓一举两得。如: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Cold war“冷战”。A barking dog never bites“吠犬不咬人”。

2.同义习语套用法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习语,有的习语在意义上和形式上都相似或相近,不仅包含的思想和哲理基本相同,而且形象和比喻相似,这时就可以采用同义习语套用法。例如:下面的习语都可以采用套用法译出,可谓形神兼备,堪称佳译。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穿石”[5]。

3.省略法和增添法

汉语中有一种情况,就是习语中有的是对偶词不达意组,前后含意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可用省略法来处理,以免产生画蛇添足之感。例如:“铜墙铁壁”译成“wall of bronze”已經足够,实在无须说成”wall of copper and iron”;街谈巷议“在意义上是重复的,所以译成”street gossip”便可以了。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原意,有时要结合上下文的需要,在译文中增添一些说明。例如:“树倒猢狲散”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是“慌慌张张”之意,是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有其义,加了使形象突出,有声有色[6]。

习语受文化的制约,由于它们的来源不同,无不表现出各自特色的文化面貌、习惯和特征,在此文化里习以为常的说法,在彼文化里可能就是一个空白。事实上,大多数英语习语在表现文化特征时,只是相对对应甚至根本不对应。有的习语表面意思相似而真实意义相差甚远,这就为习语的翻译设下陷阱,人们一不小心就会犯文化错误。这就要求人们在翻译习语是,需要敏感地意识到习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4.意译法

有的习语如果直译,读者可能不知所云,甚至会出现误解;同时无法套用汉语习语,这时就可考虑使用意译法。其含义是,将原文的比喻说法或典故改为非比喻说法或不用典故,只传达出其基本意义即可。如:take a French leave,若直译为“像法国人那样告辞”,则对于不懂此典故的读者来说真是不知所云,因此宜意译为“不辞而别”。又如:to rain cats and dogs“大雨倾盆”,make a money of“愚弄”,a skeleton at the feast“令人扫兴”,like a fish out of water“不自在,局促”,break the ice“打破僵局”。

5.用直译加意译或加注释

有时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得一些习语表现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特征。双方的文化交流为两种语言增添了新鲜的习惯表达法,但这只占习语中的极少部分,大量的习语则表现出迥异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征。歇后语是汉民族文化独有的,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法。因此,歇后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可能在英语中形成空白,翻译时必须采取其他措施,才能传递出原文的确切含义。

四、结语

习语是文化的产物,它们不受文化制约,是某一特定文化独有的[7]。人们很难把习语里包含的所有成分,从表面意义和形象到深层内涵和文化特征,全都保留在一个译文里,文化的多样性限制了习语的可译性。凡是文化色彩浓厚的习语,翻译中大多采用意译,这也是翻译习语中相对难度大的一方面。随着汉英美人民交际的日益增多,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更加具体,习语的直译也完全可以增加。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习语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3.

[2]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3]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1.

[4]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J].外语教学,1993,(1):31-34.

[5]胡灿辉.从文化内涵看英汉动物习语的喻体与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4):56-57.

[6]焦丽荣.谈谈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67-68.

[7]冀一志.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J].外语教学,1993,1:45-50.

作者:房晓静

英语习语看西方文化论文 篇2:

论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活用

英语习语(idiom)广义上指一种民族语言中所有的惯用语法和特殊表达方法;狭义上指英语中长期以来习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固定词组成的短句。本文所讨论的对象是狭义上的英语习语。英语习语是英语发展历史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结晶,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人们在各个领域的情感交流中,包括口语和文字都广泛地使用习语。探讨英语习语的特点和活用,对于我们学好英语是十分必要的。

一、 英语习语的特点

1. 结构固定性(structural stability)。英语习语的结构固定性是指英语习语结构有其本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例如:

(1) He kicked the bucket.(他死了。)若将此句改为被动语态:The bucket was kicked by him.(这桶被他踢倒了。)两者在语义上毫无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习语是结构定型的,不容随便改动的,如作改动,则习语的意义就会改变或者习语就不成立了。

2. 语义整体性(semantic unity)。英语习语的语义整体性,是指我们要把习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例如:

(2)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You’d better stay at home.——该例中习语rain cats and dogs按字面直译为“雨大得下猫下狗”,实际上是“下倾盆大雨”的意思。

从上例可看出,英语习语的语义不是各个成分意义相加,即如果把组成一个习语的各个词拆散开来,尽管能够懂得每个词的单独意义,但仍可能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语义。因此,英语习语在语义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3. 英语习语的成因决定其特点。英语习语言简意赅,妙趣横生,是在于它们的内涵联系着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英语习语基本源于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民间风俗和某些文学作品等,经过时间的锤炼,删繁就简,潜移默化,其形式和语义固定了下来,发展成为今天的英语习语。

上例(1)He kicked the bucket.(一命呜呼)古时自缢身亡的人垫脚用的桶叫(bucket),上吊人踢掉这个桶,当然就一命呜呼了。上例(2)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古代北欧神话,猫和狗都是暴风雨之神欧丁(Odin)的使者,分别象征大雨和强风。rain cats and dogs喻做倾盆大雨、狂风大作,形象生动。

因为英语习语与历史文化的内在联系,人们能够从它们所负载的典故或事件里领悟出其中的隐喻,达到交流的目的。

二、 英语习语的活用——英语习语变体

我们有时发现,人们在使用英语习语时,会对原习语进行替换、增减、缩略等。

(3) It’s like trying to find a needle in a haystack.——该例中的习语find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的find也可用其近义词look for或search for代替。

(4) Shakespeare曾经将习语a horse of anther/different color(完全是另一回事)改为a horse of same color(完全是一回事)。

这些现象似乎和英语习语的特点相悖,其实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下节讨论),在英语语系中是允许的。“通过更换习语中的某个词语、改变原习语的结构或意义所创造出来的习语变异形式,就是英语习语变体。”(华先发,1998)英语习语变体是人们活用英语习语的主要形式。

英语习语变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改变了原习语的结构或语义,但得到了普遍公认,已属约定俗成,上述的例(3)就属此类;而例(4)则属于另一种情况,它们未被公认,是人们为了表达需要而临时改变原习语的基本结构或整体意义的习语变体,这种在原习语基础上临时创造出来的新颖别致但没有得到普遍使用的变异形式被称为习语临时变体。

习语变体的理据:

(1) 英语习语是英语的一部分,其结构、语义和活用都属于语言学范畴。语言的使用是语法、语义与语用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Lakoff所说:“决定某一语项与其他语项共现的要素除了该语项的语法外,还包括它的语义特征以及相关的语用因素。”而且,语法、语义和语用之间是相互依存,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

(2) 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Verschueren,2000)。

(3) 语言选择的过程中会受到语言结构、语境和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意识等因素影响。

三、 英语习语的特点与其活用的关系

英语习语是经受了历史的长时间考验,千锤百炼而形成的。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受时代和环境变迁的影响,习语的个体发生变异,然后逐渐得到人们认同,再变异,再被认同的循环过程。变异是积极的,包括新习语的诞生和原习语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习语结构更简练或语义更完整,这样才会被认同。如习语Jack of all trades(杂而不精的人),人们最早见之于文字记录是在1618年,当初Jack of all trades一语确如其字面所表示那样,指掌握多种技能、样样都会点儿的“百业巧匠”,是个褒义词语。但约一个世纪以后,随着各行各业更趋于专业化,这类人的缺点日益明显,此语也逐渐蒙上一层贬义。到了19世纪Jack of all trades后面往往加上了(and)master of none,这就使它的词义色彩完全贬降了。今天尽管我们在用时常常把(and)master of none这部分缩略,但仍用于贬义,表示“杂而不精的人”。变异是习语的发展方向,同时必须指出,每一次变异、被认同的循环过程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那么,英语习语变体是否也具有此特点呢?

英语习语变体的出现,满足了时代发展需要,满足了人们标新立异的心理需要,反映了英语习语历史发展方向。英语习语变体是在原习语的基础上进行变异而创造出来的。它们和原习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表面联系表现在习语变体的表达形式上,或结构或语音或语法或语义等。内在联系则集中表现为对习语变体的可变性的限制。也就是说,哪一部分可变,通过什么途径变,变成怎样,都受到原习语性质的限制,人们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语言选择以完成变异的过程。如上述例(3)中习语find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我们只能改变find部分,用其近义词look for或者search for代替,但不能改needle(针)或者haystack(干草垛),因为人们已经习惯用它俩作为喻体,比喻“很难找到”;又如例(4)Shakespeare曾经将习语a horse of anther/different color(完全是另一回事)改为a horse of same color,它的语义并不如字面表示那样“相同颜色的马”,而是“完全是同一回事”,这也是因为受到原习语语义影响,借用的是原习语的比喻意义,而不是字面意义。习语变体的途径和形式,不是人们主观规定的,而是人们认识了习语变体的变化规律所作出的概括和归纳。原习语对习语变体的限制,本质是不允许随意改变原习语的结构固性和语义整体性。臆想和编撰出来的词语,被摒除于习语变体之外。上述说明,限制就是英语习语的特点在英语习语变异过程中的体现。英语习语变体和一般英语习语一样都具有英语习语的特点,只是两者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一般习语从表面结构和语义上体现;而习语变体则从变异过程中受到的限制上反映出来。

英语习语活用,不会掩盖英语习语绚丽的光彩;灵活的习语变体,是英语发展的缩影;注入了新的血液,令英语习语焕发出更迷人的活力。全面探讨英语习语,有助于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有益于提高英语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梁乐怡

英语习语看西方文化论文 篇3: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下的英语习语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 英语习语不仅是英语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及文化内涵并反映英语国家民族思维方式和思想表达习惯的语言现象。英语习语具有复杂多样的特征,因此它既是词汇教学的核心内容,又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具体研究英语习语的相关教学策略,旨在增强习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英语习语 教学策略

引言

作为民族语言的一种习惯用法和特殊表达方式,习语(idiom)是英语语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应用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简明扼要、寓意深刻、表达形象的复合词汇单位。习语类型繁多、种类复杂、文化内涵丰富、应用普遍及语义特殊,因此它不仅反映英语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而且在使用中蕴涵着丰富的语用意义和多元的语用功能。然而由于习语本身所具有的语义统一性(semantic unity)、结构完整性(structural stability)及表达形式复杂多样的典型特征,往往使学生感到习语很难掌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表达失误或语用障碍的现象。而大多数英语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习语,忽视对习语认知理据的观察及隐含于习语背后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的讲解,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托,从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入手,通过分析目前习语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成因,探索一种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更加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且行之有效的习语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采用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貌似缺乏内部关联意义的英语习语,进而为促进习语教学质量向更高水平迈进拓展新途径。

一、概念隐喻理论

1.概念隐喻的定义。许多书都对概念隐喻下了较为明确的定义,Lakoff 和Johnson(1980)是从认知科学角度研究概念隐喻的代表人物。其研究结果表明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or metaphorical concept)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语句具有隐喻性。也就是说,概念隐喻是借助已知事物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同时概念隐喻也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应该说几乎所有语言都具有隐喻性,概念隐喻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

2.概念隐喻的特征。概念隐喻不仅渗透于语言及日常生活中,更渗透于人们的思维活动中,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因此只有从“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的高度才能较好地理解概念隐喻的特征。概念隐喻与隐喻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概念隐喻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将隐喻分析的结果(认知功能)用于一般语言的研究中才产生概念隐喻;区别——概念隐喻是内在的,而隐喻是外在的。

概念隐喻的特征:(1)概念隐喻只有在具体的概念化过程中才能体会到;(2)概念隐喻是从一般日常用语中总结归纳出来的;(3)概念隐喻本身并不是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4)概念隐喻本身具有语言的繁殖能力。在概念隐喻形成过程中,两种表面上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使人们在认知方面产生了相似的联想,于是人们可以用较为熟悉的事物特点去解释、评价和表达相对陌生的事物。

二、概念隐喻与习语的关系

概念隐喻与习语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语言学认为大部分习语是概念性的,它的意义是有理据且可分析的,而非任意的,概念隐喻及人们的经验为习语的认知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最初创造和使用的词汇都是用来表达具体事物的,然而当人们从这些具体概念中逐步获得抽象思维能力后,则往往会借助这类词汇来表达较抽象的概念,如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hit the roof.(暴跳如雷),可见习语的认知隐含着概念隐喻这一机制。

2.习语语义较为特殊,往往难以预测,这是因为它们总是借助一个概念去表达另一个概念,既通过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的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跨域映射来表达更清楚、更形象的事物或用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表达新的语言意义,人们对习语意义的理解借助的是头脑中日积月累的隐喻知识、生活常识和经验,如turn one’s back on sb.(不理睬某人);the name of the game字面意义似乎是“游戏的名称”,但其真正意义是“主要意思,确切意义”。

3.习语的表达形式复杂多样,有时直译意义难明,意译虽易懂,但难以做到准确。实际应用过程中多数习语的释义并不能准确地表达其内涵,而习语隐含的概念隐喻则在理解习语意义时起着重要作用。Hand(手)在英语中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概念,很多习语都涉及这个词,如在get out of hand(失控)中,hand被用于理解control(控制)这一概念;在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one(恩将仇报)中,hand所代表的则是person(人)。

三、习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鉴于概念隐喻与习语的关系及习语的某些特征,往往使学生感到习语基本没有规律可循,不易掌握,难以理解,即便“死记硬背”还是收效甚微,于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多把习语作为一种固定结构来模仿、记忆,因此经常出现表达失误或语用障碍;而大多数英语教师一般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习语,课堂上通常直接告知学生某个习语的意思,举例讲解该习语的用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应用练习等,教学形式呆板,枯燥乏味,较少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习语教学,或仅将习语作为一种修辞现象进行讲授,忽视了对习语认知理据的观察及隐含于习语背后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的讲解,其结果导致习语学习者对隐喻及其相关习语的理解和运用极为有限,学习效果不佳。

四、隐喻理论指导下的习语教学策略

1.习语隐含的文化背景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语言的理解过程折射出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而反过来文化促进和影响语言概念的形成。隐喻是语言在文化中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契合点。隐喻的运用是在民族文化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母语使用者因为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习得了本民族的文化,然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可能会用不同的概念隐喻去理解人类的知识或经验,因此掌握目标语的概念隐喻也是对目标语文化的一种学习。例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航海业自古以来非常发达,所以英语中出现许多与水、海、船及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to keep one’s head above the water(奋力图存);又如英语中“dog”多用于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而汉语中“狗”多用于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这是因为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渊源。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这类习语时不仅将语言中的文化背景及相关隐喻解读给学生,还引导学生自己剖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他们掌握隐喻的分析方法,自觉地通过表面的语言现象发现和整理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在比较母语与目标语使用隐喻时所凸显的文化、历史、民族、政治等方面差异的同时灵活掌握习语的运用。

2.隐喻能力的培养

隐喻能力是指在目标语中通过隐喻性结构和其他认知机制对概念进行映射或编码的高级语言能力。隐喻能力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标志,它包括使用隐喻的创造性、理解隐喻的熟练度、掌握新的隐喻词汇的能力,以及运用隐喻的速度。隐喻能力在教学法上等同于第二语言教学所注重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和地道性,并为提高教学质量夯实相应的基础,应该说学生缺乏英语本族语者语言流利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隐喻意识的缺失及隐喻能力的不足,进而导致其英语直白表述所占比例过大,所以教师在习语教学中应将强化学生的隐喻意识及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充分重视,应认真考虑教学中如何体现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观点及隐喻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内容、举措,包括教材中如何体现概念隐喻理论、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观点、授课时的教案如何编写、考试中怎样反映学生隐喻能力的掌握程度等,从不同侧面及多个角度加强学生隐喻能力的培训。

3.概念重组的引导

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二语习得者语言能力的发展“瓶颈”是概念性的,而不是语法性的,由于学生缺乏对外语概念系统的基本认识,常常用母语的概念系统套用外语表达,致使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许多生硬无趣、不合规范的语句,这种现象在习语学习时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二语习得者不同程度的缺乏精确理解并高效生成隐喻表达的能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母语的概念基础,并将母语概念化过程想当然地映射到目标语形式上面,结果目标语表达得很直白,即使有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时使用了一些概念隐喻,也多半是从母语中照搬过来的。严世清(2001)指出,中国学生在输出英语时有一种求稳心理,他们很少敢冒险用隐喻表达式,这样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其英语表达生硬、抽象、不地道;董宏乐(2002)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中国学生往往用汉语的概念系统来学习英语。习语学习者需要进行概念重组,让自己能够像外语母语者一样感受、认识和表述这个世界,进而用目标语概念系统来支配目标语的表达。当然进行概念重组需要相应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日常授课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明确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目标语认知框架,以代替原有的母语认知和表述方式;同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在指导学生学习习语词汇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掌握丰富的引申意义,转变观念,逐步过渡,最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概念重组。

4.隐喻认知经验的积累

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创造新的语言意义,二是提供看待问题的新视角。Schon等学者同样认为概念隐喻能提供观察世界的新方法,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角度,表达出新的思想。在日常生活和语言学习中,很多新奇隐喻都是人们创造性思维和隐喻认知经验积累的结果。然而隐喻认知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习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多读一些文学作品或诗歌、寓言、散文等,包括一些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对白,特别是那些充满哲理、内涵丰富的语句,从中得以启迪;同时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的隐喻性表达及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句,启发思路,拓宽视野,发展思维,较大幅度地积累隐喻认知经验。

5.隐喻创新能力的提高

隐喻创新能力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含义,属于一种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对于如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旧式思维方式的框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英语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概念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诗歌创作,增加适当分量的、寓意深刻的文学作品、哲学文章的对译练习,编排一些英语短话剧、小品等,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增加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又可从中学到很多创新思路。此外可尝试启发式教学方法,如可以某个习语为例,鼓励学生尽量多地用各种隐喻表达来对其加以描述,大胆表达,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基础上起到拓宽思维的效果。

6.习语教学的建议

(1)教师要适当介绍习语的来源,这有助于学生掌握其深刻涵义。很多英语习语源于历史事件、圣经、神话、寓言故事及文学名著。如the spirit is willing(心有余力不足)源于圣经,meet one’s Waterloo(遭到惨败)源于滑铁卢战役。

(2)教师应准确、明白地讲授习语的意义,尤其是那些反映中西方不同价值观的习语。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反映中国人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而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人多误事。)折射出西方强调个体的价值观。

(3)有些习语由于使用年代久远或日常交流中的过度应用,导致其表现力十分有限,如white as snow,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等,教师在讲授这类习语时应告知学生可采用扩展、拆用、套用等方法增强习语的修辞效果。

(4)由于习语类型繁多,种类复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说明习语的风格特点。例如off one’s cats(胃口不好)是口语,big bug(大亨)是俚语,land of milk and honey(富饶之国)是雅语,Homer sometimes nods(最聪明的人也有糊涂时)是谚语。

(5)在讲习语时教师可以同时给出该习语的同义语和反义语,从而增加学生的习语数量,例如in one’s favor(得某人欢心)和out of one’s favor(失宠)。

(6)教师要清楚讲解习语的特点,一般结构较固定、意义统一,不能随意把细习语的成分替换。如not turn a hair(不动声色),不能翻译成头发没变白。

总之,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单靠老师在课堂上的介绍是不够的。因此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西方文化的教和学是一个长期且见效慢的过程。因此,在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材的同时还要加强课外的学习和补充。英语原版的文学作品、影视资料都是非常直观的文化教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注意其中的人文地理、历史传说、风俗习惯、典故和社会风尚。

结语

概念隐喻理论与习语教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深入研究概念隐喻理论不仅可以加深对习语认知理据的理解,而且对解决以往习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某些棘手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英语习语学习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学好英语和流利、恰当地运用英语的主要学习内容,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习语归类为次要的、不符合规则的异常语言现象,而应科学地分析习语的本质及认知理论并将其融入语言教学中,进而提高习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国教学与研究,1997,1.

[2]彭庆华.英语习语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朱秀芝 赵思宇

上一篇:土地确权工作方案3篇下一篇:电动机故障防控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