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形成原因

2022-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柴达木盆地形成原因

试析城中村形成的原因

虽然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出现了城中村问题,并且有不断加剧蔓延之势,但这并不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如城市化急剧扩张的上海市则没有出现明显的城中村问题。因此,城市建成区的快速扩张只是城中村产生的表面现象,而不是其本质原因,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城乡隔离体制和局部利益的驱使。

一、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体制是城中村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在根本上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即工业化和制度。如果说工业化是通过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聚集而促进城市化的话,那么制度则是通过对各种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来影响城市化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张力和韧性,而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则具有刚性。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推进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实行了一系列的城乡隔离政策,形成城市与农村分割的二元结构制度,在城市化过程中,这种旧的制度安排所存在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城中村便在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束缚下,作为这种特殊制度安排的产物产生了。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主要表现在:一是二元土地制度,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二是二元人口管理制度,其中户籍管理制度是最主要的,户籍政策采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种制度,还有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城中村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城中村形成之前,村民因农业户籍而长期被排斥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之外,本可以在城市化过程中陆续融入到城市社会,却被户籍制度 “锁定”在土地上,然而,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背影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却使得原有的村民由边缘化人群迅速转变成既得利益者,单纯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很难彻底改变城中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三是二元的行政管理制度,即城市行政组织负责管理和服务非农业人口户籍的人口,而农村行政组织负责管理和服务农业户籍的村民。城中村所保留的农村行政建制,由村委会从行政上进行管理,农村社区具有特殊的血缘、地缘纽带,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成为这些村庄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化大的“体制外壳”,作为政权组织在农村基层的延伸机构,村委会在执行上级的命令时,常会以保护村落局部利益为取向而使政策“走样”。这种二元体制框架中,二元土地制度是城中村产生的核心因素。城中村虽然身处城市,保留着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城镇土地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相对应地形成了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两种差异明显的城市内部土地使用的二元结构,国家可以征用作为农民生产资料的农用地,但难以征用作为农民生活资料的宅基地。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将城中村视为一类独立的用地单元,采取“保留村镇用地”的做法将城中村绕过去。在具体规划过程中,一方面是根据城中村人口增长预测,划出后备宅基地供村民居住;另一方面,土地开发方将其征用村镇土地中的一部分,作为“村镇经济发展用地”返还,由村镇自行开发。政府由于无法在短期内承担转换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所带来的成本,如高额的土地和房屋拆迁补偿,村改居后居民的城市社会保障以及失地村民的就业安置等问题,导致在城市建成区向外扩展时,城市化建设采取了“绕道”的形式,避开农民的居住点。然而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为村集体留用地及宅基地的房地产开发和出租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于是村集体开始在留用地上与房地产商合作开发商业地产和住宅,农民则在各自的宅基地上疯狂地建房。由于每一寸土地都可能转换为潜在的高昂的出租收益,因此建房者在有限的宅基地上,一方面通过超高建筑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侵占公共空间来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样上面所描述的城中村便合乎逻辑地产生了。

可见,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制度是“城中村”产生的根源,这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在土地管理、人口制度、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二元结构在“城中村”中根深蒂固,并在改造中,制造了很大的制度障碍,成为了“城中村”改造的难点所在。

二、局部利益驱使是二元结构制度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制度是城中村产生的根源,也是城中村改造中的难点所在,之所以称之为难点问题,关键在于其涉及到城中村改造的对象——“农民”的切身利益。可以说,农民是二元结构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力求维护二元结构制度所产生的生存状态,使其产生了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使得城中村的状况陷入到长期的非效率的锁定状态。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到某个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形成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就是利益集团的因素,利益集团是存在自身利益需要的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对现存的路径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力求巩固现存的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比现存的体制更有效率。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农民是既得的利益集团,他们从二元结构制度中受益菲浅,正是由于利益的内在驱动,使得村民不愿改变旧有的制度安排,相应地二元结构制度就产生了路径依赖的效应。

农民从二元结构制度中得到很多利益,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所带来的租金收益、农村人口管理制度所产生的“三大优势”和农村村委会管理制度带来的集体经济的分红和福利等,这使得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强烈地依赖于这种制度安排,并力求维护之。

首先,二元土地产权制度的租金收益。

我国实行的是二元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国家难以征用农民的宅基地,农民对宅基地具有相对自由的使用权。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的土地价格也日益攀升,高昂的地价使处于优越地区的城中村聚集了雄厚的集体财富,无耕地的村民凭借其有利的区位条件在自己拥有使用权的宅基地上大量的建造房屋以供出租,并以此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城中村村民成为了新型的“租金食利阶层”。

再次,人口管理制度给农民带来的“三大优势”。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管理,虽然城市居民在很多方面优越于农村居民,但城中村村民在某些方面也有比城市市民优越的地方,如可以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城市的设施、交通、入学等,而同时他们又可以像其他农村村民一样享受到“计划生育、人口迁移、宅基地分配”三大优势。在计划生育政策方面,城市户口只能生一胎,而农村户口却可以合法地生两胎,在人口迁移政策方面,因为城中村是农村建制,从农村迁移入户城中村则比较容易,属于乡——乡迁移流动,一般不受国家计划控制,在宅基地分配与使用方面,按政策城中村内的每户村民都可以分到一块宅基地,宅基地当初的取得成本几乎是无偿的。但现今城市土地的升值,使得许多城中村村民的生活问题就靠它来解决。这就使许多城中村的村民不愿转变户籍,成为市民的一员。

最后,农村的行政管理制度的集体经济分红与福利。

目前,城中村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属于农村管理性质,这种管理体制的特点:一是党、政、企高度合一,党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三种组织结构的结合,其中党支部和村委会作为村集体企业的决策层,而分散的村民则成为分红的股东。二是职能上的全能化。村委会成了管理全村政治、经济、思想、生活等社会职能的小政府,对村民实行一种统包统揽的全方位全能化管理。不少城中村的村集体收入主要来自物业收入,由于城中村地价的升值,使得一些城中村的集体财产数额也相当惊人,村民作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的股东,能够按照股份分红,且分红的金额相当可观。在城中村行政管理制度中,村民委员会还要负责村集体的福利,如老年村民的养老金、村民的医疗补贴、村小学教师工资外的福利补贴及小学硬件建设、村道路和管线的建设、村民服役的补贴、献血补贴、上高等学校补贴等等。村集体的分红和福利制度使得村民产生一个“村籍”的身份,拥有村籍就意味着拥有一系列的收益与福利,这就加深了村民对这种村落管理制度的依赖。

二元经济结构产生城中村,利益驱使使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城中村改造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问题,所以城中村的转制和改造,以及进一步的城市化都离不开对土地产权和土地资产经营的研究和探析。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润梅

第2篇:网上行风险形成原因研究

摘要:网上银行是电子商务的核心。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包括消费和支付都必须以网上银行服务为纽带。从网上银行现状入手分析了网上银行风险的主要内容,进而研究了网上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为相关对策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网上银行 风险 形成原因

1 问题的提出

网上银行诞生于上个世纪的美国。由于网上银行业务无需承担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等优点,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提供网上银行服务。据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的调查2008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320.9万亿元,同比07年增长30.6%,然而在网上银行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客户对网上银行安全问题的担忧却日趋突出。2008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个人信息保护议题中的网上银行和支付的账号和密码安全问题后,艾瑞调研数据显示,在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的用户中,有27.5%的用户在晚会后决定减少使用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有3.0%的用户决定不再使用。而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的潜在用户中,有57.6%的潜在用户决定推迟初次使用时间,有24.8%的潜在用户决定不再使用,仅有17.6%的潜在用户表示对其使用不会有太大影响。因此,如何提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打消用户的疑虑,使更多的客户使用网上银行,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而提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的根源在于找出网络安全的深层次原因。

2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历程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我国网上银行萌芽阶段起于1996年,中国银行(BOC)投入网上银行的开发,次年中国银行建立网页;招商银行开通招商银行网站。第二阶段是在1998-2002年网上银行进入起步阶段,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网上银行服务。2003-2010年进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网上银行品牌建设加强,产品和服务改善成为重点,例如2003年,工行推出“金融@家”个人网上银行,2005年,交行创立“金融快线”品牌,2006年,农行推出“金e顺”电子银行品牌等等。我国的网上银行要在2010年以后进入最后一个阶段一成熟阶段,在2010年以后网上银行相关法律逐步完善,主要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将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3 网上银行的现状

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和支付都必须以网上银行服务为纽带。网上银行服务将电子商务行为主体联系到一起,网上银行的顺利运行或者运作失效,必然关系到各主体的利益得失。2007年,因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网上银行的发展取得了超速的增长率,同比增长高达163.1%;到了2008年网上银行市场发展回归稳定,全年交易规模320.9万亿元,同比增长30.6%。目前网上银行显现以下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进行公益捐款,上至监管部门下至网络银行的使用者关注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各大商业银行认证手段不断升级,各银行网上银行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开始引入客户分级管理模式,各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服务走向差异化等等。

4 网上银行风险的内容

网络银行交易虚拟化、服务个性化、经营混业化、监管国际化等特点正是网络银行相对于传统银行的比较优势。但同时也决定了网络银行引发风险的因素以及这些风险的影响与传统银行的不同。除了传统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外,网络银行还由于其特殊性而存在以下新的风险:

4.1技术安全风险网上银行是通过互联网与计算机来实现其功能的,因此计算机的安全问题首当其冲。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首先,计算机软硬件运行风险。网络银行所依赖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停机、磁盘列阵破坏等不确定性因素都会形成网络银行的系统风险。同时,计算机系统软件或应用软件的不完善,也带来了系统的运行风险。其次,来自网络银行系统外部的正常客户或非法入侵者在与网络银行的业务交往中,可能将各种计算机病毒带入网络银行的计算机系统。最后,随着黑客攻击技术的提高,他们可能通过因特网侵入银行专用网络或银行电脑系统,窃取银行及客户的资料,盗用他人身份接管网上银行客户的储蓄和信用帐户,甚至直接非法进行电子资金转账。

4.2信用风险网络银行的发展受到信用风险的制约,即交易在到期日交易双方或其中一方不能完全履行其业务所带来的风险。虽然现在网上交易中大量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但实际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交易双方不直接见面,在违约责任的追究上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比传统银行大。我国从2004年开始对企业进行信用体系认证。迄今为止,经国家工商部门批准和ICMMA、CCA认可,已向全国近23家信用体系认证机构颂发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信用执业资格证书;到2008年10月底全国已累计向四千多家企业颁发了带有国际互认标志的信用认证证书和信用等级证书。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尚处建设阶段,企业信息和个人信息也未完全向大众开放。企业之间以及个人和企业之间信任度不高,这也是导致网络银行现阶段客户资源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4.3法律风险网上银行的风险来源于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规章制度,以及在网上交易中没有遵守有关权利义务的规定。目前中国涉及网络银行的立法还不健全,由于网络银行业务是一个全新的银行业务领域,其业务的开展涉及到电子商务的方方面面和参与方的各种利益,现有法律滞后于网络银行的发展。同时,由于互联网连接的是全球各地,目前尚缺乏确保电子交易统一性和确定性的各国家和地区一致认可的电子合同法律框架。因此,过去针对传统银行业务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大多不适用于网络银行。

4.4观念风险交易手段及交易对象的虚拟化是网络银行的优点,但同时也是弱点。数字化、虚拟化交易要让人们从心理上接受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现阶段上网的人群从青年向中年甚至是老年发展,青年人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学习能力也较强,而其他的网民的观念及素质还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网上银行还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4.5人才匮乏风险网络银行决定了计算机网络和金融之间的高度渗透,商业银行以前引进人才时主要是为传统银行业务服务的,主要是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网络银行的兴起与发展,从业人员不仅要是金融专家还要通晓计算机相关知识,网络银行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网络银行发展正缺乏既懂金融业务知识,熟悉银行业务运行和管理决策知识,又懂网络技术或计算机系统工程综合型的人才。

5 网上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

5.1相关法律框架不完善我国相继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其中2005年颁布的《电子签名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对电子商务及网上银行的安全性管理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电子支付指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

办法》、《国务院办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法规都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的网上银行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网上银行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层出不穷,比如在个人隐私权方面还缺乏法律保护;有关惩罚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法律尚不健全;网上欺诈所导致的网络银行事故的责任界定不明确;CA中心建设的准入规则仍未出台等等。如何健全我国网上银行政策和法规成为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5.2内部机构设置不协调目前我国的网上银行基本上都是指各商业银行以网络为平台来开展其各项业务,所以对网络银行的管理也基本上都分散到各个管理部门,由电子银行部负责牵头营销、网络平台建设和维护,由科技部负责网络运营安全,由个人金融业务部负责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及个人代理业务,由公司业务部负责企业客户网上银行业务及相关产品,国际部负责涉外客户的网上贸易结算等业务,信用卡部负责信用卡业务,由会计部负责网上结算和资金清算业务,由投资银行部负责网上证券和理财业务,由风险部负责对不良贷款的管理。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只关注和管理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对于网上银行所有业务、所有产品的操作风险还未纳入管理范围。由于没有专门的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机构来统筹管理、协调这些部门之间的工作,极易出现控制的重复和管理的真空地带,或对同一控制点产生不同的控制标准和办法等现象,使一线操作人员无所适从。

5.3网上银行技术支持落后全国各大银行虽然都相继推出自己的网上银行服务,但我国网上银行的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并没有世界顶尖信息科技进步的网上银行业务和管理系统开发集成水平。国内银行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绝大多数软硬件系统采用外包引进,虽然商业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外包可以缩短开发周期和减少商业银行人员成本等费用负担,但是银行人员难以全面掌握网上银行系统的核心技术和设备的性能,更有可能无法提供完善的售后技术服务。同时,我国银行同业之间普遍缺乏横向联合,各行的网上银行系统基本上是自成一体,认证服务主要自建CA,只为自己的网上银行客户提供认证服务,无法满足广大客户对开放式网上金融交易的需求,增加了跨行交易的难度和风险,制约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

5.4网上银行监督不力目前对网上银行的稽核审计多是由银行的审计部门进行。但这些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审计部门是事后抽查审计,不会逐笔、实时、全程监督。无法达到对网上银行操作风险实时监控的目的;二是审计方式落后,主要是看报表、翻凭证、查台账,手段低,工作效率时效慢,很难满足对网上银行存在问题及时反应的要求:三是内部稽核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同时具备网络知识和风险管理知识的人员很少。对操作员日常合规性检查交由银行内部事后监督部门,事后监督部门基本上属事后行为,即便发现了差错也只是表面的差错,对于客户身份的真实性、手续是否合规合法、操作是否反流程都难以识别和监察,监督不到位,给操作风险带来机会。

5.5客户操作风险意识淡簿由于网上银行是个新鲜事物,大部,分网民还没有形成良好习惯,风险意识淡薄,诸如密码过于简单、对密码保管不严、经常在网吧进行网上操作,贪图小利、疏于防范、金融知识缺乏等,这些都给银行客户资金带来隐患。客户操作风险意识淡簿关键是银行与媒体对网上银行安全宣传力度不够,银行在宣传网上银行产品上,过多地在乎营销结果,而对于客户是否真正会用、是否了解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关心得较少,因而很多客户成为网上银行客户很盲目,对如何防范风险,确保自己资金安全很茫然。有些客户根本不知道网银是一种金融产品,从未用过网银也未作深入了解,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为后来的网络银行的风险埋下伏笔。

6 结论

由于我国网上银行发展时间短,正处于大力发展时期,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管理还没有成形的理论和模式,同时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与社会环境、法律框架有关。只有找出影响网上银行安全性的深层次原因,才能提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打消用户的疑虑,使更多的客户使用网上银行。

作者:黄 益

第3篇:谈“道地药材”的形成原因

[摘要] 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药材的质量决定了中医临床疗效的优劣。道地药材强调药材的产地,其理念在秦汉之际即已有之;而道地药材的最终确立与兴盛发展,则约在明清两代。期间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中医的实践检验与理论指导是道地药材形成的理论基础,生态环境与药材种质的差异则是其本质原因;而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作为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其影响也不可忽视。

[关键词] 道地药材;形成原因

道地药材对于中医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药材的质量决定了中医临床疗效的优劣。道地药材强调药材的产地,正是因为不同产地的药材质量不一。如清代《伪药条辨》云:“附子以蜀地绵州出者为良,气味辛热有大毒……今陕西亦莳种附子,谓之西附,性虽辛温,而力稍薄,不如生于川中者土厚而力雄也。”即指出川中之土地厚实而肥沃,适宜附子生长,故所产附子气味辛热而功效显著。

所以古人告诫“凡用药必须择土地之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费其功,终亦不能活人(宋代《本草衍义》)”。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即已应用了多种道地药材,书中112首方剂,涉及80余种中药,其中多处应用阿胶(产于山东东阿)、代赭石(产于山西代县)、巴豆(产于四川)、蜀漆(产于四川)等具有特定产地标示的药材。

有关道地药材的认识,秦汉之际即已有之;而道地药材的最终确立与兴盛发展,则约在明清两代。期间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1 中医的实践检验与理论指导

道地药材是在中医的实践中被发现,并被加以理论总结和指导。如果没有中医学,中药材都无从谈起,更何况中药材之道地性。同一种植物或动物有的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可能具独特功效,而对于其他民族或地区则作用不同,或不入药或仅作单验方或草药流行于民间。例如青蒿,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国外医学界认为其具有健胃、缓泻的作用,而中医学则用以清热解暑、止痢截疟;又如泽泻,亦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国外医学界用以治疗维生素缺乏症,而中医学则认为其具有利水渗湿、泄热收敛的功效。可见道地药材不仅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而且包含着我国古代医药先贤的高度智慧和丰富临床经验[1]。

1.1 实践的检验 道地药材最初的认识,来源于中医的临床实践。如南北朝《本草经集注》所言:“(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次用高丽,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而实用并不及上党者……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即指出古人在实践中,发现人参分布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外观、性味、功效,而以山西上党所产者,甘润肥实、性味优良、功效显著。又明代《本草纲目》载:当归“川产者力刚而善攻”,“秦产者力柔而善补”。指出同为当归,因产地不同而性力有刚柔之别,川当归长于攻,秦当归善于补。又清代《本草问答》载:“黄芪以北口外产者为佳……补气之药皆以北方产者为良。汉中甘肃所产黄芪,根体多实,气不盛而孔道少;山西所产,体略虚松,以气略盛,内有通气之孔道,故略虚松。犹不及北口外所产者,其体极松,以内中行水气之孔道更大,故知其气为更盛。”指出黄芪以北口外所产为佳,因此处所产的黄芪,体质极为虚松,内部满布孔道,便于水气运行,正合其补气之功效。

1.2 理论的总结 我国古代医药学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对于道地药材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渐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阐述。这一理论探索过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①道地的“朴素生境观”。这一阶段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对“地道”的认识以古国名为主,并有粗略论述了生境含义。②道地的“小环境观”。这一阶段以梁代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为代表。不仅论述了古今地名的异同,而且注重药材当时的产地分布、药物的形态特征,并在本草学上首次明确地论述地道与非地道药材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指出要注意小环境对药材质量的影响。③道地的“整体观”。这一阶段以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对“地道”的论述不仅产地更明确,而且注重水、土、气象及其相互关系等整体的论述,并能与气候要素相联系[2]。

清代《本草问答》较详细地论述了中医对于道地药材的理论认识:“物各有性……原其所由生而成此性也,秉阳之气而生者,其性阳。秉阴之气而生者,其性阴。或秉阴中之阳,或秉阳中之阴。”指出产地将自身的秉性赋予所产之物。又言:“人参不生于东南,而生于北方……盖北方属水,于卦为坎,坎卦外阴而内阳。人参生于北方,正是阴中之阳也。坎卦为水,天阳之气,皆发于水中。”从阴阳五行、卦爻理论的角度来阐述人参的特性与产地之间的关系。类似论述还有:“如青礞石、化红皮、荔枝核,皆秉东方木气者也。或能平肝以行痰,或能散肝以解郁。皆以东方产者,为得木气之全,故此等药广东产者为佳。川贝母、生石膏、桑白皮,皆秉西方金气而生,或利肺降痰,或清金去热,皆以西方产者,为得金气之清,故此等药以川西产者为佳。至于中央备东南西北之四气,而亦有独得中央之气者,如河南居天下之中,则产地黄。”

2 生态环境与药材种质的差异

与化学制剂的西药完全不同,绝大多数中药都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同时,不同地区的中药材之间存在着种内或种间的差异。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内在种质,均可以影响药材的质量和功效——这是道地药材形成的本质原因。

2.1 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形复杂,温度、日照、水分、土壤、海拔等环境条件相差悬殊,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域,适合不同的中药材生长;同样,不同的中药材对生态环境有着不同的适应性。故古人云“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金代《用药法象》)”。只有在最适宜的自然条件下生长出来的中药材,质量才是最好的,疗效也才可靠,即“土地之所宜者,则药力具(宋代《本草衍义》)”,“所产之地,此乃其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清代《医学源流论》)”。

2.2 药材种质的因素 不同产地的药材既有可能是属于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也有可能是属于不同种的生物,种质的差别导致其内质、性征、临床功效的巨大差异。

如黄芪就有很多种,但以蒙古黄芪为上品。大黄也有很多种,驰名中外的西宁大黄和凉州大黄的来源是蓼科大黄属掌叶组的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鸡爪大黄),非掌叶组的华北大黄、河套大黄等即使将其移栽到与掌叶大黄相同的生态环境中,亦绝对成不了大黄的道地药材。药用菊花,商品就有亳菊、滁菊、怀菊、川菊、杭菊之别[3]。

3 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

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带有历史时代的烙印。在明清时期得到充分发展的道地药材,亦是如此。

3.1 政治文化的影响与本草研究的深入 明朝实行文化专制的科举制度,十分重视儒学教育,《明史·选举志》载:“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摩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徽、山随海涯,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4]既从客观上在民间普及了文化教育,又令许多空怀抱负的文人学士放弃仕途。清政府为加强统治,内政上采取高压政策,文字狱一再发生,也迫使众多的知识分子埋头于文章考据之中。

这种大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反倒促使中医界涌现出大批医家。仅以福建为例,其中较著名的有明代的熊宗立、聂尚恒等,清代的陈修园、黄庭镜、邓旒、陈恭溥等。从规模看,明清是福建医家总人数和儒医转换者最多的时期[5]。明清两代研究药物学的人甚多,各类本草著述计有30余种,几乎全系个人所编写。规模之大和数量之多,较宋代不为逊色[6]。

随着中医学尤其是本草学的深入研究,药材的应用也有了较大发展。如《医学源流论》所述:“本草之始,昉于神农,药止三百六十品……迨其后,药味日多,至陶弘景倍之,而为七百二十品。后世日增一日。凡华夷之奇草逸品,试而有效,医家皆取而用之,代有成书。至明·李时珍,增益唐慎微《证类本草》为《纲目》,考其异同,辨其真伪,原其生产,集诸家之说,而本草更大备。此药味由少而多之故也。至其功用,则亦后人试验而知之,故其所治之病益广。”从而为道地药材的正式确立打下了学术基础。

3.2 经济活动的繁荣与药材交易的兴盛 明清的经济活动较前代更为繁荣。

明政府重农而不抑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都超过了前代的水平。明中叶以后白银的大量涌现最能体现明代经济繁荣。清代以康、雍、乾三帝为“盛期”,其农业、手工业均得到了迅猛发展,城市商业更加繁荣。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药材交易的兴盛发达,中药材产量和运销量随之大增,药材店铺林立。至清代还形成了一些全国性的药材集散市场,如河北安国、江西樟树、河南百泉和禹县等。药材交易的兴盛持续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1840年)前后,西医药日渐传入中国,中药独撑门户的局面被逐步打破,但晚清时期,中药材生产和资源开发利用仍有较大的发展。当时的东北三省,以及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地的中药材生产仍具相当规模。

药材交易的兴盛、药材市场的兴起,还伴随着药商邦会的出现,药材邦会组织各有特色,自成体系,一定程度上使得药材生产更为完善、更切合临床需要。医家与患者对于优质药材的需求,加之药商对药材品牌的宣传推广,直接导致了具有较大市场竞争力的药材品牌——道地药材的问世和欣欣向荣。

3.3 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栽培炮制的发展 明清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导致药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在前代药材栽培传统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形成了大规模的药材种植,栽培技术较前代有所发展。怀地黄,起初并不产于河南怀庆府,明代以后,才陆续引种于此。由于栽培技术的成熟,同时怀庆府的自然地理条件适合地黄的生长,使得地黄的栽培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最终成为“四大怀药”之一[7]。又如安徽亳县产亳菊,其栽培历史至少在数百年以上。山东嘉祥产的白菊就是在200年前由亳县引入。以贝母论,浙贝在浙江鄞县的栽培已近200年,平贝在东北栽培也近50年,川贝则以野生为主。400年前四川彰明县就大量种植乌头,因而彰明县成为川乌的主要产地。300年前山西就栽培党参,因而潞党成为地道药材。《农政全书》等著作中载有许多中药品种的选育栽培技术知识[8]。

药材炮制加工工艺也有了较大发展。道地产区的药材商们为了突出当地药材的特点以区别于其他产地的同种药材,往往会在炮制上下点功夫。例如江西樟树的“樟帮”就以“白芍飞上天,槟榔不见边”而闻名天下。所谓的“白芍飞上天”就是白芍的切片薄的像纸片一样漫天飞舞;“槟榔不见边”形容他们切出来的槟榔之薄,因为1个槟榔可以切108刀[9]。

栽培加工历史愈悠久,技术愈成熟,药材道地性就愈突出。

综上所述,道地药材是中国传统医学特有的现象,强调了药材的产地及临床疗效,是古人评价中药材质量的1项独特标准。其本身除具有医学意义外,还融入了地域环境、人文思想、社会经济的复杂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厄舟,徐华洲,刘希福,等. 影响中药道地药材形成的主要因素[J]. 河北中医药学报,1998,13(2):30.

[2] 王永炎,张文生. 中药材道地性研究状况与趋势[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医学版,2006,23(4):1.

[3] 谢宗万. 论道地药材[J]. 中医杂志, 1990(10): 43.

[4] 陈寒鸣. 洪武儒学教育与科举八股的形成[J]. 中州学刊, 1993(5): 107.

[5] 井运梅. 1997—2008年明清时期福建医家研究述要[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8, 18(5): 70.

[6] 毛光骅. 《植物名实图考》在医药史上的影响[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1990(4): 34.

[7] 康永利. 地道药材阐微[J]. 陕西中医, 1992, 13(9): 422.

[8] 王厄舟, 徐华洲, 刘希福, 等. 影响中药道地药材形成的主要因素[J]. 河北中医药学报, 1998, 13(2): 30.

[9] 康永利. 地道药材阐微[J]. 陕西中医, 1992, 13(9): 422.

Study on generation cause of genuine medical herbs

LIANG Fei2, LI Jian1, ZHANG Wei1, ZHANG Ruixian1*

(1.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

[Key words] genuine medical herb; generation cause

doi:10.4268/cjcmm20130335

[责任编辑 曹阳阳]

作者:梁飞,李健,张卫,张瑞贤

第4篇:近视形成的原因

1.内因近视眼的形成原因

(1)遗传因素:近视眼有一定遗传倾向,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但对一般近视,这一倾向就不很明显。有遗传因素者,患病年龄较早,多在6.00D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视眼者,无家族史。高度近视眼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病。

(2)发育因素:婴儿因眼球较小,故均系远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加长,至青春期方发育正常。如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一般都低于6.00D。至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幼年时进展很快,至15~20岁时进展更速,以后即减慢,这类近视常高于6.00D,可到20D~25D或30D。这种近视称为高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此种近视到晚年可发和退行性变,因此视力可逐渐减退,配镜不能矫正视力。很少在出生时就有近视眼,但有极少数为先天性的。

2.外因,即环境因素

(1)用眼距离过近。据有关资料报道,青少年近视眼以长期用眼距离过近引起者为多见。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很强,当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达7-10厘米时仍能看清物体,但如果经常以此距离看书,写字就会使眼睛的调节异常紧张,从而可形成屈折性(调节性)近视,所谓的假性近视。如果长期调节过度,使睫状肌不能灵活伸缩,由于调节过度而引起辐辏作用加强,使眼外肌对眼球施加压力,眼内压增高,眼内组织充血,加上青少年眼球组织娇嫩,眼球壁受压渐渐延伸,眼球前后轴

变长,超过了正常值就形成了轴性近视眼,所谓真性近视。正常阅读距离应是30-35厘米。

(2)用眼时间过长。有的青少年看书写字做作业,看电视等连续3-4小进不休息,甚至到深夜才睡觉休息,这样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使眼睛负担过重,眼内外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当看远处时,眼睛的肌肉不能放松而呈痉挛状态,这样看远处就感到模糊而形成近视。有的学生过了一个暑假视力就明显下降就是这个原因。一般主张连续看书写字或看电视40-50分钟就应休息片刻或向远处眺望一会。

(3)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如果光线太强,如阳光照射书面等,会引起强烈反射,刺激眼睛,使眼睛不适,难以看清字体,相反,光线过弱,书面照明不足,眼睛不能清晰地看清字体,头部就会向前,凑近书本,以上两种情况均能眼睛容易疲劳,眼睛的调节过度或痉挛而形成近视。

(4)在行车上或走路时看书。有的青少年充分利用时间,边走路边看书或在行走的车厢里看书,这样对眼睛很不利。因为车厢在震动,身体在摇动,眼睛和书本距离无法固定,加上照明条件不好,加重了眼睛的负担,经常如此就可能引起近视。

(5)躺着看书。许多青少年喜欢躺在床上看书,这是一种坏习贯。因为人的眼睛应保持水平状态看书,使调节与集合(辐辏)取得一致,减少眼睛的疲劳。如果躺着看书,两眼不在水平状态,眼与书本距离远近不一致,两眼视线上下左右均不一致,书本上的照度不均匀,都会使眼的调节紧张而且容易把书本移近眼睛,这样可加重眼睛负担2-3倍,

日久就形成近视。

(6)睡眠不足。当睡眠不足时,第二天精神不振,头昏脑胀,大脑没有充分休息,疲劳未能消除,加重眼睛负担,促使近视发生。睡眠不足是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

(7)课桌不符合要求,写字姿势不正确。若桌椅太低,使头前倾,脊柱弯曲,胸部受压,眼睛调节相对紧张。或桌椅过高,双脚悬空,下肢容易摆动,不能保持正确姿势,都能使眼睛发生疲劳,久而久之就容易发生近视。

(8)目前空间的射线的影响。经常看电视,尤其是信号不足,接收率不高的农村地区,没有共用天线,屏幕不清晰,雪花点也多,很易使眼肌疲劳,经常玩电子游戏机的同学更易损坏视力,商场出售的小霸王学习机,都能直接引起学生近视,当今电脑机算机是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过长操作引起眼的干燥和疲劳易引起近视,均需适当控制使用时间。

这些都是近视眼的形成原因,这些事情做多了,就会导致成为近视眼了。

保护好我们眼睛吧。

第5篇:眼袋形成的原因

眼袋的形成原因

李学英答:眼袋形成一部分跟遗传有关,再一个是因为年龄的增长皮肤松弛和肌肉松弛而引起眼袋。比如说有的人长期在电脑下面工作的,这样眼袋出现机会就比较多一些。原发性眼袋往往有家族遗传史,多见于年轻人,眶内脂肪过多多为其主要原因。继发性眼袋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常是综合性的表现。眼袋不仅使人显得衰老、疲惫,严重的甚至影响视力。而且这种下眼皮的臃肿、松弛、下垂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明显。

预防眼袋

眼袋的出现与加重是面部衰老的标志之一,给人不精神的感觉。完全避免眼袋的发生,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衰老是自然规律,但只要稍加注意,延缓眼袋的出现及加重,是完全有可能的。首先是充足的睡眠,睡眠的长期不足,是过早出现眼袋并使眼袋加重的重要原因。现代研究证明,良好的睡眠,可明显改善眼睑组织的血液循环,可使眼周各层组织保持良好的活力,从而有效的防止眼袋的发生与加重,如果长期睡眠不足,则使眼周组织慢性疲劳,血运障碍,使得各层组织退行性衰老改变,再加以重力的作用,使得眼袋过早出现,并迅速加大加重。另外,均衡的营养摄入,保健按摩,优质的营养霜类都是防止眼袋的有效方法。

文章来源李学英医疗整形

第6篇:粗心形成原因剖析

在训练过程中有许多孩子有粗心的问题,这也是许多家长头痛的事。究其原因有7点

一、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差的孩子在视知觉把收到的信息传达到大脑进行分析时,信息受到干扰,就出现错误遗漏或遗失,从而导致粗心问题的产生.有的家长过于保护孩子,造成身体的协调性差,肌肉能力不足,这样一来妨碍了他们从外部世界获取有用的信息造成计算阅读错误.

二、视知觉能力发展失衡

1.视觉集中度差,造成跳漏字或行,做题时看错或漏.

2.视觉分辨差,影响孩子审题和计算的准确性.

3.视动协调弱的孩子手眼不协调错误多.

4.视觉记忆和理解发展失调,应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缺什么就刺激什么.

三、知识点掌握不好造成认知不清

有的孩子由于对事物感知能力差,加上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这些孩子不能清晰准确掌握数学概念法则.家长和老师要帮助这样的孩子建立认知结构,打开思维,形成系统的认知模式,促进智能发展.

四、思维能力造成的审题不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式,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的孩子思维单一,逆向思维能力弱:有的孩子题目理解,但不按题意要求做而按自己的习惯性理解去完成,结果造成偏差.

五、不同的个性和学习类型造成的粗心倾向

孩子的气质类型和学习类型的不同,那么学习心理也不同.通常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孩子粗心要比多血质的孩子少,因此对多血质的孩子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老师和家长要正确判 断孩子的气质类型和学习类型给予理解和帮助.

六、父母不良的心理暗示

俗话说:”心情愉快,动作也快”有的家长对孩子大小事都包办,一心想让他们排除一切干扰专心学习,一旦成绩不如人愿,就给孩子施加压力逼迫学习.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多次批评和误解下,他们自信心会大受打击.家长应做的是找到学习困难的原因,以表扬为主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

七、不良的学习习惯

1.草稿纸上的验算曾帅他在验算过程中,数字乱写涂改多,列式子时能把减12看成加2,等抄答案时根本找不到,造成不必要的错误.所以应指导他用正确方法验算并减少涂改. 2.估算能力不准确,如加法中肯定结果大于每一个加数,减法中结果肯定小于被减数.而有的孩子不能判断.

1、注意力不集中

2、视知觉能力发展失衡

3、知识掌握不好造成认知不清

4、思维能力造成的审题不明

5、不同的个性和学习类型造成的粗心倾向

6、父母不良的心理暗示

7、不良的学习习惯

第7篇: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高翔)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路演时表示,尽管上半年工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但资产质量是基本稳定的。不良贷款目前没有蔓延的趋势,拨备覆盖充足,如果优化增量贷款,严控风险,对未来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是有信心的。

工行半年报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不良率为0.99%,比年初提高了5个基点,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了220亿。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17%,比年初提高了19个基点。

易会满表示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能保持不到1%的不良率实属不易。他分析道,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新增个人不良贷款的大部分,上半年发生了36亿不良。公司类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制造业贷款中,新增不良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和处在产业链末端、负债率较高的中小企业。商贸流通类的不良贷款主要体现在钢贸和煤炭贸易。这两大领域合计产生了62亿的不良贷款。

易会满透露,个人经营性不良贷款、制造业不良贷款和商贸服务业不良贷款合计占新增不良贷款的80%左右,“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

针对市场关心的房地产贷款,易会满表示总体满意。截止6月末,个人房贷余额约1万9千亿,开发贷余额约4800亿,总计不到2万4千亿。目前,开发贷的不良率为0.67%,比年初下降3个基点。

如何防范开发贷风险?易会满列举了三项措施:名单制(选最好的企业)、全封闭(个贷和开发贷严格封闭,不能挪用)和总额严控(主要通过收回再贷、存量盘活)。6月底开发贷的绝对值下降了40亿,但今年发放了970亿。他表示,尽管有压力,但开发贷总体趋势还不错。

个人房贷目前不良率仅在0.17%,不良余额较年初仅增加4个亿。单户贷款不到25万,按揭贷的比例为59.4%,剩余的存储50%,首套房比例97%。易会满认为:“从这四个指标看,我对按揭是有信心的。只要严防假按揭,按揭贷款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易会满透露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和平板玻璃五大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总额为1370亿。他表示:“我国的钢铁产能从1亿吨到10亿吨,工商银行的贷款就在1100亿,没有增加过。水泥、电解铝、造船的贷款都很少,造船的贷款只有62亿,最近冒了一些不良,但总额也就是62亿,影响不大。”

关于处置,易会满表示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单边增加550亿,绝对值上升了120亿。上半年工行通过处置、核呆,共处置了430亿,核销127亿,现金清收200多亿,转化100亿多一些。合计处置的430亿不良贷款中,40%靠现金清收,30%靠核呆,30%靠重组,“相当于1块钱的核呆发挥了3块钱的作用”。

易会满认为:“处置成本整体不高,对拨备补充的需求得到比较好的控制,因此信贷成本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信贷成本是银行经营的最大成本,我们上半年总体控制得还不错。”

谈及拨备,易会满表示工行目前有超过2500亿拨备,大部分是在顺周期时计提的,所以目前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加大一些处置的力度也很正常。截止6月末,工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38%,而全球银行业的平均水平为96%。

展望下半年,易会满表示压力仍较大,估计还会“双升”,但他判断不会有系统性风险。原因在于中国经济还是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形势总体平稳,银行的资产质量也能基本保持稳定。他表示,工行不良贷款形成70%的因素还是与宏观环境有关。

今年以来,工行莱芜张家洼支行实施不良贷款精细化管理,有效推进今年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工作,提升清收处置工作效率。一手抓经营发展,壮大业务规模,一手抓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且始终把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截至日前,该行清收个人不良贷款70余万元,法人不良贷款50余万元。

加强组织领导,提升保障支撑力。在不良贷款清收处置上,该行一是成立了不良贷款清收处置领导小组,由行长为组长,分管行长为副组长,客户经理任成员,明确行长为清收处置第一责任人,各管户客户经理为具体清收责任人,具体负责相关不良贷款清收处置管理、督导、通报、考核、汇总与上报工作。

因地制宜,重点加强对新增关注贷款的催收。该行重点加强对新增关注类贷款的催收,由于新进入关注类贷款逾期时间短,催收效果明显。并且严格按照对逾期贷款的催收管理要求,对于延期代扣日内的逾期、逾期1-15天、逾期16-30天、逾期31-70天、逾期71-90天的贷款,采取相应不同的催收方式。加强监测,抓好落实,严防发生新增不良,对于已形成的不良贷款,依法追索。

按日通报,实行不良贷款责任分析报告制度。该行明确专人每日通过台账系统导出数据,按日通报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情况。并且要求支行贷后管理岗逐日电话或上门催收,做好催收记录,同时编写不良贷款责任分析报告,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和责任人进行分析和报告。

拓宽渠道,认真制定清收处置预案。该行积极探索清收处置方案创新,因地制宜制定“一户一策”清收处置对策,结合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变化,尽职调查报告为基础,预判清收处置结果,集体研究最佳的处置方式,本着最大限度提高该行不良贷款处置效益的出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置预案,并依据授权管理规定逐级上报审批后实施。 强化履职,夯实贷后管理制度。该行通过建立和完善贷后管理制度,加强对贷后管理的力度,使管理措施到位;要通过建立激励制度并考核到位,将客户经理贷后管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改进客户经理工作作风,使贷后管理职责履行到位。

第8篇:湖泊分类及形成原因:

(一)构造湖

在高山高原、丘陵和平原的地表由于地壳运动发生断裂出现凹陷,凹陷的地方逐渐蓄水,形成湖泊,例如日月潭是玉山、阿里山是山间断陷盆地积水而变成的一个高山构造湖。滇池、洱海。 (二)火山口湖

火山喷发后在火山的顶部会留下巨大的火山口,火山口逐渐储水而形成的湖泊,例如长白山天池、广东湛江湖光岩。 (三)堰塞湖

堰塞湖是由于地质变动,例如火山熔岩流、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造成河谷或河床的堵塞,之后储水形成的湖泊。比如五大连池、镜泊湖。 (四)冰川湖

冰川湖大多分布在高山有冰河的地方,当冰河溶化时,会因为冰川挖蚀成的坑,和冰山溶化的水堵塞蓄积而成为湖泊,台湾的冰川湖多分布高海拔地区,如雪山山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上。 湖泊分类

湖泊是由湖盆、湖水和水中所含物质——矿物质、溶解质、有机质和水生生物等组成的统一体。

湖泊的形成有多种多样形式,像黑龙江省风景秀丽的镜泊湖,它的形成是由于火山喷出的岩浆碎石堵塞了牡丹江的河道,在河的上游形成的。有的湖泊是由于地势低洼积水而形成的,如无锡的太湖。有的湖泊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如青海湖。有的湖泊原来是海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泥沙把大片水域与大海隔离形成的,如杭州的西湖。 湖泊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并且与环境诸因素之间进行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但是,不论湖泊是怎样形成的,它都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条件:一是洼地即湖盆,二是湖盆中所蓄积的水体。 湖盆是湖水赖以存在的前提,而湖盆的形状和特性不仅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湖泊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湖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种类。因此在地理学中通常以湖盆的成因作为湖泊分类的主要依据。近年来在湖泊分类时又考虑到致使湖盆积水的主导因素,因为只有积水的洼地才称为湖泊。

湖泊的形成

构造湖:是在地壳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上经储水而形成的湖泊。其特点是湖形狭长、水深而清澈,如云南高原上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等。

火山口湖:系火山喷火口休眠以后积水而成,其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湖岸陡峭,湖水深不可测,如白头山天池深达 373米,为我国第一深水s湖泊。

堰塞湖: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壅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其上部河段积水成湖,如五大连池、镜泊湖等。据《黑龙江外记》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墨尔根(今嫩江县)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越数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即今日的五大连池”。

岩溶湖:是由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而形成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塞,经汇水而形成的湖泊,如贵州省威宁县的草海。威宁城郊建有观海楼,登楼眺望,只见湖中碧波万顷,秀色迷人;湖心岛上翠阁玲珑,花木扶疏,有水上公园之称。

冰川湖:是由冰川挖蚀形成的坑洼和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湖泊。如新疆阜康天池,又称瑶池,相传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

风成湖:沙漠中低于潜水面的丘间洼地,经其四周沙丘渗流汇集而成的湖泊,如敦煌附近的月牙湖,四周被沙山环绕,水面酷似一弯新月,湖水清澈如翡翠。

河成湖:由于河流摆动和改道而形成的湖泊。它又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于河流摆动,其天然堤堵塞支流而潴水成湖。如鄱阳湖、洞庭湖、江汉湖群等。二是由于河流本身被外来泥沙壅塞,水流宣泄不畅,潴水成湖。如苏鲁边境的南四湖等。三是河流截湾取直后废弃的河段形成牛轭湖。如内蒙古的乌梁素海。

海成湖:由于泥沙沉积使得部分海湾与海洋分割而成,通常称作泻湖,如里海、杭州西湖、宁波的东钱湖。约在数千年以前,西湖还是一片浅海海湾,以后由于海潮和钱塘江挟带的泥沙不断在湾口附近沉积,使湾内海水与海洋完全分离,海水经逐渐淡化才形成今日的西湖。

湖泊专题

一、概念:洼地水体生态系统

二、地貌特点——等高线

三、湖泊功能: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经济功能:资源保护、水域生产、航运、旅游;社会功能:洪涝调蓄

四、湖泊问题:水量减少、面积减小、水质、生态变差、功能减弱

五、成因:植被破坏、围湖造陆、无序用水、水体污染

六、措施:保护植被——水土保持;退陆还湖;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湖泊保护法规建设

七、分类体系:

盐度分类:咸水湖、淡水湖; 流域分类:内流(陆)湖,外流湖 地形分类:高原湖,高山湖,平原湖 成因分类:内力成因湖、外力成因湖

内力成因湖分为:构造胡、火山口湖、堰塞湖 外力成因湖分为:风成湖、河成湖、冰川湖、海成湖

第9篇: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

近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被雾霾天气笼罩,那么雾霾天气形成原因是什么?事实上,这几年,每到秋冬,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雾霾天气,只是都没近段时间波及范围如此之广,持续时间如此之长。

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专家指出,近期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雾在气象学上称为辐射雾,雾霾天气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地面灰尘大,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四、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五、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六、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环保专家表示,通常在北方地区冬天因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中等以上城市人口集中排放量大的主城区连续三天的空气污染物积累就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在南方地区如果生产和交通排放量大也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

上一篇: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设计下一篇: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