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节目论文

2022-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话节目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界和混搭的人物组合、市场化的运作宾或某个主题为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谈话节目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话节目论文 篇1:

谈话节目与访谈节目辨析

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盛行较早的主持人节目类型,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这两种节目形态常常被杂糅在一起,很多人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的层面上,笼而统之,模糊了二者的差异。

到目前为止,在对于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的关系的认识上,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对二者不加区分,概念混用。二是认为谈话节目包含访谈节目。三是认为访谈节目包含谈话节目。笔者认为,对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不加区分的看法显然不可取,而认为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属包含关系的观点虽能在理论上自圆其说,但是与节目实践的距离较远,用这种观念去指导具体的节目运作,会产生相当多的弊病,直接影响节目品质的提升和品牌的塑造。

笔者的观点是,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是并列关系,二者属于两种不同的节目形态和节目类型。

对于谈话节目的访谈节目的差异,可以从词义、节目形态、节目体裁三个层面去认识和把握。

从词义的角度看,“谈话”与“访谈”无疑是一对近义词,都有说话、交流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谈话有动词与名词两种词性。作为动词的谈话多指政治层面上的通过谈话的方式表达意见,作为名词的谈话则泛指人们之间的说话和交流。访谈为名词词性,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探询之意,访谈强调了交流中探询的意味。在媒介语境中,主要使用了“谈话”与“访谈”的名词词性的意义。然而,仅从词义的角度是无法以“谈话”和“访谈”去界定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的,原因在于谈话并不为谈话节目所特有,访谈也并不为访谈节目所独有,谈话和访谈仅仅是手段和方式。表达方式上,谈话区别于朗诵、播报,更多地体现出“说”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的主持人节目都含有谈话的成分。而广播电视中的访谈,则大体可分为记者的采访和主持人的访问两种,记者的采访和主持人的访问虽本质相同,然差异亦多。

在媒介语境中,一些语汇已经越来越具有节目形态的意义了。节目形态是节目所呈现的一种状态,虽然这种状态还不很稳定,但出现的频次已经不断增多。谈话与访谈便是这样的语汇,从节目形态的角度,已经可以称为“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了。在节目形态的层面上,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更主要的是具有“节目”上的意义,往往表现为单个的节目,而还不具有“栏目”上的意义。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在开办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其选题揉杂了事件性报道、话题性报道、人物访谈,所以,当《新闻调查》在选题方向上日益廓清后,首先放弃了话题性的选题,随后放弃了人物访谈类型的节目。《新闻调查》中人物访谈节目分离出来后,成为了另一个新闻人物栏目的基础,这就是《面对面》。

体裁是节目形态发展的高级形式,节目体裁具有整体性、特定性、稳定性的特点。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节目栏目化的不断成熟,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已经越来越具有节目体裁的意义了。从这个层面上看,明确区分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已是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了。

辨析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的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节目的重心不同

谈话节目重在话题,访谈节目重在人物。构成谈话节目的核心要素有三个:话题、主持人、嘉宾,主持人与嘉宾的活动围绕话题而展开;访谈节目的核心要素有两个,主持人、嘉宾,主持人的所有工作都以嘉宾为中心而展开。《实话实说》(崔永元主持)、《对话》、《央视论坛》、《今日关注》是谈话节目,《半边天-张越访谈》、《面对面》、《艺术人生》、《鲁豫有约》、《超级访问》是访谈节目。虽然《实话实说》(崔永元主持)、《对话》、《央视论坛》、《今日关注》等栏目的定位明显不同,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着眼于话题进行选材,在节目中通过意见的交流、观点的表达,形成碰撞、共振和思辨,节目突显主题性、引导性和思辨性。《半边天》、《面对面》、《艺术人生》、《鲁豫有约》、《超级访问》虽然是在不同的领域中寻找各自合适的人物,然而,却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展现每一个人物的现实经历、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如果用主题来概括,可能所有的节目仅仅局限于生活、情感、奋斗、自强不息等可数的几个方面,而正是由于众多人物的丰富的经历和内心世界,撞击、震撼、感染、感动着受众。

2.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不同

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是中立的,而持不同观点的嘉宾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主持中立、观点对立”成为谈话节目中的关系图解。观点的对立和交锋成为谈话节目的一个看点,而主持人一般不倾向任何一方,他掌控着节目的进程,让观点充分展示,由观众自己判断。而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对立关系,与访谈节目中话题已知不同,访谈节目中的人物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主持人的工作就是要层层剥笋般地剥下嘉宾身上的“神秘外衣”,将其鲜为人知的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3.主持人的角色和功能不同

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主人”,嘉宾和现场观众都是请来的“客人”。在节目的进程中,主持人更是要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发挥协调、调度、控制的功能,努力保证节目有序并精彩地进行。而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访谈人物之间既像是朋友,主持人以关注的心态倾听他(她)的心声,并探询其内心世界,而有时主持人又象是访谈人物的对手、揭密者,既代表个人,更代表媒体和受众通过不断的探询,甚至是深刻的质询,层层展示出他(她)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

正是由于主持人的角色和功能不同,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对主持人的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是不同的。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主要应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敏捷的应变能力、优秀的组织能力,而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则必须要具有有效沟通的能力。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要善于营造深入交流的氛围,消除访谈人物的心理隔阂,即要善于倾听,又要适时探询,从而充分地展示他(她)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

4.交流的“场”不同

如果说,谈话节目的演播现场是“家庭客厅”,那么访谈节目的现场就是“咖啡厅”。

相对来说,谈话节目中的现场氛围更具开放性,这不仅表现在大多数谈话节目中邀请两名及其以上的嘉宾,有现场观众的参与,甚至通过电话和网络把现场内外连接起来,又表现在参与节目的观众更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表达意见,甚至形成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这种参与可称之为“表达式参与”。

访谈节目的现场氛围是封闭式的。大多数的访谈节目只邀请一位人物,没有现场观众的参与,形成了“一对一专访”的模式。即使有些访谈节目有现场观众的参与,大多时候,他们主要是静静地倾听,与人物的思绪起伏共振、共鸣,比如《艺术人生》、《超级访问》,即使偶尔有观众发言,或是表示关切,或是以熟人的身份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和细节,而没有观点的对立,甚至对抗。这种参与可称之为“倾听式参与”。

到目前为止,要给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还只能用描述式的方法进行一些尝试。所谓谈话节目,是主持人与若干嘉宾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围绕某一话题而进行讨论,甚至争辩的节目样式。所谓访谈节目,是主持人在营造出来的适合交流的时空环境中,通过有效的沟通、深入的探询,不断展示出访谈人物人生经历,揭示其内心世界的节目样式。

行文至此,还需要思考的是,嘉宾人数的多少和有无现场观众并不是辨析谈话节目与访谈节目的必然标准。有人将只有一个嘉宾的节目都称为访谈节目,而将多个嘉宾的节目都称为谈话节目,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还有人认为,《艺术人生》栏目中有众多现场观众的参与,因此划入大型谈话节目之列,这种看法同样是不妥当的。辨析一档节目是谈话节目,还是访谈节目,最核心的标准要看它是以话题为中心,还是以人物为中心。

(本文编辑:张德明)

收稿日期:2007-03-27

作者:周 波 刘 军

谈话节目论文 篇2:

为何谈话节目会被真人秀节目所取代

摘 要:2016年1月14日,台湾电视谈话性娱乐节目《康熙来了》播出了它的最后一期,自此,《康熙来了》宣布停播。2016年2月18日,大陆访谈类节目《超级访问》宣布停播。这两档节目分别在台湾和内地开启了访谈节目某种阶段意义上的标志性时代,而它们几乎在同一时间的停播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某些已经隐约藏在心里的判断找到确定的证据:访谈类电视节目已经式微了。为何曾经收视率那么火爆的访谈类节目,如今都面临着停播的危险,而近几年新兴起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又为何会受到观众的如此大力追捧?

关键词:谈话节目;真人秀;取代

作者简介:尉莹波(1991.9-),女,山西临汾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一、为何谈话类节目以前如此受观众喜爱

2000年初始,访谈类节目开始进入观众的视线,例如像《超级访问》、《非常静距离》、《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等,这些访谈类节目像雨后春笋一般,席卷全国各地,各大卫视的收视率也因此开始进入另一个高度。

1.谈话类节目的受访对象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

明星,永远是观众最想了解的对象。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都过着早出晚归、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普通生活,而明星却永远只出现在电视里,距离我们太过遥远,所以,作为普通人的观众们,都想要知道明星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私下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身上都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而像《超级访问》这类的访谈节目,它所访谈的对象,恰恰就是普通人所好奇和关注的明星,所以,在那个网络不发达的十年前,访谈类节目就成为了观众了解明星的一个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

2.谈话类节目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强

比起其他综艺性节目,谈话类节目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观众。任何一档谈话节目每一期的选题以及谈话对象,都是经过节目组和导演组调查受众喜好之后才决定的,然后他们会根据受众的兴趣爱好来决定本期节目请谁参加,聊些什么样的问题等等。而最吸引观众的还是那些名人背后的故事,因为不知道,所以好奇,因为好奇,所以观看。故事,总是有它独特的魅力。除了故事性之外,趣味性也很重要,嘉宾擅长聊天,恰好聊天的方式也是观众所喜欢的,那么收视率自然也就上去了。

3.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魅力

一档谈话节目的灵魂,只可能是主持人。主持人既要幽默机智,又不能出格;既要真诚自然,又能深入浅出和善于引导。

面对面的交谈,所提问题既要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又不能让嘉宾感觉不舒服,主持人的风格和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主持人一定要有其特定的风格,例如像《康熙来了》中,主持人小S就以毒舌和犀利著称,别的主持人不敢问或是不好意思问的问题,她统统都敢问,同时她还善于自嘲和自黑,既可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又不会让嘉宾觉得很尴尬。一档有着优秀灵魂的节目,自然备受观众喜爱。

二、为何真人秀节目的出现使得谈话节目的收视率每况愈下

1.互联网+时代到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观众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方式和渠道来了解名人的动态以及日常生活,他们可以关注自己所喜欢的名人的博客,看他们所写的东西,也可以通过关注他们的微博,知道他们今天早上吃了什么,明天要去什么地方等等,观众不再只是可以通过电视这个唯一平台来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名人,同时也可以通过关注他们的动态,去了解他们最近的行程,以便来个“不期而遇”等等。

2.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既然有那么多的平台和渠道可以来进一步的了解名人,那么观众肯定也就不再只局限于在谈话类的节目中去观看只能坐在那里聊天的他们,而是希望有新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他们,甚至可以观看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以此,真人秀的出现就真好满足的观众的需求。

3.真人秀节目的魅力

比起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的魅力,真人秀的魅力则更加强大。真人秀主要有三个特征:纪实性、冲突性、游戏性。真人秀强调的是现场直播,没有剧本,没有人物设定,没有角色扮演,秀的就是“真实的自己”。真人秀节目是一种声称百分百反映真实的电视节目,它迎合了普通人的求知欲、八卦心、猎奇心以及偷窥他人隐私的心理。例如湖南卫视的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由几个年纪参差不齐的明星“姐姐”和“弟弟”组成一个类似于旅游小分队的团体,大家自助去国外玩,在这个游玩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都要靠明星们自己去解决,而且游玩的时间还很长。节目刚开始的时候,明星们还可能有“秀”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时间久了,就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做事方式等等的问题和缺陷,或是观众以前不了解的很暖心的一面,这些都是普通大众想要观看到的东西。还有,大家还会注意在节目拍摄的过程中,哪个女明星用什么牌子的护肤品等等,这些都可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从而使收视率直线上升。

谈话节目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真人秀迎来了它的春天,这说明每一种节目类型都不会永不衰败,它的兴盛和结束都是时代和观众所决定的,我们不知道真人秀何时会淡出我们的视线,也不知道以后接替真人秀的会是什么样的节目,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好好享受当下节目所带给我们的乐趣,用它来调剂我们的生活,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石长顺著.电视栏目解析[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2]尹鸿著.娱乐旋风[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3]谢耕耘著.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作者:尉莹波

谈话节目论文 篇3:

“鲁豫有约”与“奥普拉?温弗瑞秀”:中美电视谈话节目比较

摘要:谈话节目是电视所特有的、具有其他传播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特色和优势。“鲁豫有约”是中国电视业界最早形成风格和名气的女性主持的电视谈话节目,而“奥普拉·温弗瑞秀”被誉为美国电视业界最出色、影响力最大的女性主持的电视谈话节目。本文试将“鲁豫有约”与“奥普拉·温弗瑞秀”进行比较,以此分析中美电视谈话节目的差异,以及中国在电视谈话类型节目上继续发展和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鲁豫有约;奥普拉·温弗瑞秀;电视谈话节目;比较

电视谈话节目,中文译称“脱口秀”(美式英语:Talk Show;英式英语:Chat Show),是指一种以主持人和嘉宾在演播室内围绕某个话题展开即兴且平等的谈话或讨论的形式所制作的电视节目,有时也包括现场观众的参与。从电视产业诞生早期,谈话节目就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电视谈话节目的形式和内容通常结构弹性很大,主题选择丰富,目标受众覆盖面广泛,传播观点快、知识和信息量大、社会影响力深远,深受电视观众的欢迎,并受到社会重视,已成为电视业的独特优势。

经过几十年发展,电视谈话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越来越多样化。从内容上分类,电视谈话节目可以划分为新闻类谈话节目、社会类谈话节目、娱乐类谈话节目和专题类谈话节目。从谈话形式上分类,可以划分为聊天式谈话、访谈式谈话、辩论式谈话、综合式谈话。并且,随着电视业的不断发展,电视谈话节目本身的制作也在不断创新,不断有新的元素加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形式的电视谈话节目出现。因此,将中美两国最具影响力的同类谈话节目进行比较,以此探讨我国谈话类节目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电视业谈话节目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鲁豫有约”节目特点分析

(一)主持人:陈鲁豫

陈鲁豫,1970年生于中国北京,199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1996年进入凤凰卫视。2000年,因获得北京市申办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英语比赛第一名而成名。陈鲁豫参与主持过凤凰卫视的许多重大节目,包括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千禧之旅”、戴安娜王妃葬礼、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911”事件等。2010年,参与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项目,成为广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

(二)主持风格

陈鲁豫在“鲁豫有约”中表现出的主持风格是亲和、自然、机敏、知性。从“鲁豫有约”节目的副标题“说出你的故事”可知,這个谈话节目所访谈的对象都是有故事的人,并不局限于某一个行业或领域。陈鲁豫本人清新自然的乖巧形象,以及她丰富的经历和从容大方的谈吐,既可以使嘉宾打开话题,也可以很好地吸引观众眼球。

陈鲁豫在节目中属于引导型主持人,能很好地发挥出了她对话题的倾听和挖掘能力,以及引起访谈对象谈话情绪的口才。她在访谈过程中的话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倾听嘉宾的发言,从中撷取有趣的、观众感兴趣的素材,然后用几句简单的过渡引导嘉宾进行更深入的讲述,从而控制访谈的节奏并挖掘更深的内涵。同时,陈鲁豫的主持手段也并不仅是“倾听+引导”,她同样能够在谈话内容偏离主题时巧妙地将话题方向拉回预定轨道,具有很强的把握现场氛围的能力。

(三)内容与话题

陈鲁豫在选择节目嘉宾时,往往是挑选那些最有故事的人物,比如失意英雄、边缘或另类人群、见证重大历史的人、经历过重大变故的普通人、热点新闻人物、文化名人、演艺明星等。这些人物通常具有特殊经历,或是有着丰富的、令人有所感触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访谈,与观众一起聆听他们所经历过的故事,引发观众的心灵共鸣,让观众对人生、对生活进行思考和反省,这正是“鲁豫有约”的人文精神所在。

在话题选择上,陈鲁豫更关注话题的历史性而非时效性。她并不总是邀请那些最热门的新闻焦点人物来上节目,也不局限于邀请演艺名人。“鲁豫有约”的嘉宾范围遍布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时期,陈鲁豫关注的是访谈对象本身的人生和命运,因此她有时候请的嘉宾甚至是为现在的人们所陌生的。但面对每一位嘉宾,陈鲁豫都能让他们开口讲述一个又一个或令人动容、或令人扼腕的精彩故事。

二、“奥普拉·温弗瑞秀”节目特点分析

(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

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1954年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科修斯科。她的父亲弗农·温弗瑞是一个士兵,母亲薇内塔·李是一名女仆。由于家境贫寒,奥普拉的童年生活非常艰苦,9岁时曾被表兄强暴,这段痛苦的经历后来成为她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中不时提到的往事。奥普拉从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出色的演讲口才,她曾就读于东纳什维尔高中,1970年代表纳什维尔WVOL电台获得“防火小姐”称号,并被选为第一位 “田纳西黑人小姐”。奥普拉在1985年时还曾因出演“紫色姐妹花”中的索菲亚一角而获得奥斯卡提名。

1986年,奥普拉开始制作“奥普拉·温弗瑞秀”。受到女权运动的影响,“奥普拉·温弗瑞秀”早期的目标受众人群主要是家庭主妇和老年人。在这个节目中,奥普拉不刻意制造闹剧哗众取宠,不恶意揭露隐私博取眼球,而是将焦点对准社会、家庭、人际关系等每一个寻常观众时常接触的事物,关怀普通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困难,揭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很快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谈话节目,每一期都可以稳定地吸引超过3000万观众收看。

(二)主持风格

“奥普拉·温弗瑞秀”的现场素以亲切温馨、平易近人著称。奥普拉在节目上一贯以随意简单的打扮示人,就像一个普通的邻家大妈,然而同时她又有强大的气场去控制整个现场。奥普拉与嘉宾的谈话看似随意、家常,但背后处处都透着她的理性和智慧,充满逻辑层次地逐步推进,甚至能够诱导嘉宾讲出那些他们通常不会在公众面前谈及的事情。

看奥普拉的节目,就像听一个友好亲切的女性朋友侃侃而谈。奥普拉经常以自己身为女性的独特视点去观察节目中所探讨的烦恼和难题,以自信、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嘉宾推心置腹,甚至用她自己人生中的不如意作为打开场面的引子。这种以情动人、大胆与人分享生命中的痛苦和伤痕的谈话方式,是奥普拉赢得嘉宾和观众的信赖和喜爱的法宝。

(三)内容与话题

“奥普拉·温弗瑞秀”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话题就是普通人生活中的烦恼以及心理方面的难题,同时奥普拉也时常涉及性、吸毒、家庭暴力、同性恋、减肥、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奥普拉并不是单独地探讨某个问题,或者仅仅是关注嘉宾本身的故事,她挖掘每一个话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又不忘对嘉宾个体的关怀,因此其节目显得有血有肉,立体化、深入化、现实化。

三、电视谈话节目的中美比较

对“鲁豫有约”和“奥普拉·温弗瑞秀”的比较不难看出,中美两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差距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涉猎题材和内容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涉猎题材和谈话内容受制于国家对电视广播业界的整体导向,必须兼顾教育功能和政治导向正确,在话题选择上受到很多限制,相对于美国谈话节目来说,题材不够广泛,内容上对现实的针砭性不够犀利,因而思想性略逊。

虽然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数量繁多,如“艺术人生”、“实话实说”、“对话”等各种类型和主题的谈话节目皆有,但在选题上却难得见到重大题材,难得见到对重要话题一针见血的敏感性。尤其是在网络媒体、自媒体日渐崛起的今天,我国传统电视谈话节目在话题选择上更显狭窄,对于民众中最热门的话题、民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等,在谈话节目中往往难见提及;某些节目还喜欢选择那些有刺激性但缺乏深度的话题,单纯靠标题新奇博取收视率,甚至还有节目组制造假话题、假故事欺骗和愚弄观众。

美国电视谈话节目受到的限制比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少。在美国,最火热的谈话节目是政治时评类谈话节目,尤其是政治讽刺類节目。在这种大环境下,美国电视谈话节目敢于涉及的话题面要广泛得多。从性、暴力、吸毒、种族歧视等社会话题,到总统选举、腐败丑闻等政治话题,乃至邻里纠纷的鸡毛蒜皮,几乎无所不包。美国电视谈话节目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度,善于抓取最热门、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话题进行探讨,以收视率为导向,因此受到观众追捧。而像“囧司徒每日秀”、“扣扣熊报告”等政治讽刺脱口秀,甚至在业已成熟的谈话节目制作手法基础上参考喜剧表演的形式进行变化,深受30岁以下的年轻一代观众好评。

(二)主持人与受众群体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大多缺少足以让观众记住的个人魅力和主持风格,个人知识和修养能够保证观众“粉度”的很少。主持人对谈话节目整体氛围的把握也常常千篇一律,报告文学式的气氛较浓,缺乏真实性、参与性和代入感,难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无法令观众感同身受、引起共鸣。从主持人的个人风格方面看,中国谈话节目主持人必须紧扣主流意识导向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对某些话题难以深入探讨。而美国谈话节目主持人则近乎无所顾忌,几乎任何话题都可以拿到他们的节目中(尤其是深夜档谈话节目,如“大卫深夜秀”、“吉米鸡毛秀”等)来谈论甚至恶搞,大大增强了节目整体的娱乐性和戏剧性。在这一点上,中国主持人给观众的印象就不够鲜活,显得比较死板,而且个人特色鲜明的主持人也属于少数。美国主持人有各不相同的主持风格,观众很容易将主持人与他或她的节目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立体的印象。

另一方面,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群体定位大多存在模糊不清和指向狭隘的问题。在如今电视节目观众定位日益细分的大趋势下,国内大多数谈话节目对观众的定位仍然是很含混的,如定位为“精英阶层”、“青少年”、“老年人”、“少数民族”等,少有专门为诸如“家庭妇女”、“科技青少年”、“文学青年”、“旅游老年人”等群体,针对性地制作谈话节目。因此,在我国一个谈话节目制作完成并播出后,往往是被动地等待观众去发现它,而不是主动去寻找可能对这个节目感兴趣的观众,整个业界都紧盯着某几个风向标级的知名节目跟风模仿,在节目内涵方面缺乏创新意识,无法令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榨干了谈话节目的活力。而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虽然是以收视率和经济收益为导向,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谈话节目无一不以各自鲜明的节目特色和定位博得了一群忠实观众的支持。

(三)文化差异与市场化

综观中美电视谈话节目,可以看到两者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两国文化差异和市场化方面,更是相距悬殊。

两国的文化差异由各自国家历史决定,不具有可选择性。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下一代人的国际交往越来越多,价值趋同、偏好趋同、流行风向趋同是大趋势,文化的融合发展不可阻挡,国内应对此持高度警惕。

我国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面临市场化的问题,但是对于属于文化领域的电视谈话节目来说,市场化的问题显得敏感。没有市场竞争的节目很难成为好节目,但是目前大多数电视台的谈话节目的竞争,都仅限于主持人的竞争,还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节目创建意识。就是一些主持人,也会采取跳槽的方式来建立新的谈话节目,这反映出在文化内涵和节目创意方面的竞争不足。

四、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借鉴与超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广大老百姓在满足了物质生活之后开始关注于精神生活,各类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消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当今的中国电视人提出了挑战。从“鲁豫有约”和“奥普拉·温弗瑞秀”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当今中国电视谈话节目与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差异和差距。在研究两者各自的优劣时,应当考虑到当前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存环境和现实处境,同时考虑到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虽然发展迅猛,但发展历史远远不及美国的事实,因此,适当地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改善我们的节目制作,在借鉴中实现超越。

(一)更为宽松的话题环境

应给予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电视制作人也应更善于选择谈话题材。环境的宽松对于谈话类节目是非常重要的,谈话题材是否有深度、有思想性,是否能更大范围的影响、引导观众,跟环境是否宽松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电视制作人应当进一步放开话题,将一个宽泛的大主题掰碎了,拣出一个个小标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过于宽泛的话题,容易使谈话失去重点,让观众无法找出中心,而更细小入微的焦点则可以更直接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二)更为专业的编导团队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需要更专业、更细致的幕后编导团队,包括话题和嘉宾选择、素材采集、现场录制等,都有极大的提高空间,尤其是话题选择以及节目整体风格与节奏控制。一个优秀的幕后编导团队,也有助于谈话节目把握尺度,不肉麻煽情,不至于落入庸俗、恶俗、低俗的窠臼。

(三)更为贴近观众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可以借鉴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成功经验,对市场进行更细致的调研,细分观众,考察观众想要看什么样的节目,深入研究观众的观看心理,给谈话节目进行更准确的受众定位。只有准确定位受众群体,详尽分析市场需要,才能制作出符合观众实际需求的谈话节目,培养出忠实的观众群体。

(四)更为有影响力的品牌主持人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还应该在竞争中推出更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主持人。无论是陈鲁豫还是奥普拉·温弗瑞,都是具有某一方面独特魅力的主持人,这样的主持人与其主持的谈话节目彼此配合,形成各自的专属风格,

就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绝不会将两者混淆。不管是陈鲁豫这种自己不多话的引导型主持人,还是奥普拉·温弗瑞这种与嘉宾平等讨论的对话型主持人,都代表了一种主持风格,她们才是这两个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就像窦文涛之于“锵锵三人行”、朱军之于“艺术人生”、崔永元之于“实话实说”。缺少个性主持人的谈话节目,就像缺少商标的商品,无法令观众对节目产生忠诚感,更难以打出节目的品牌。(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参考文献:

[1]彭小萍.盛安陵,论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给中国谈话节目发展趋势的几点启示[J]. 安徽文学,2007,2:153-154.

[2]韩文文.孟旭舒,“奥普拉·温弗瑞秀”给中国访谈节目的启示 [J]. 环球新视野:电视研究,2009,11:73-74.

[3]钟新,美国电视脱口秀主持人特征分析[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0,19(4):77-82.

[4]吴闻莺,回首沧桑:说出你的故事—凤凰卫视中文台“鲁豫有约”栏目评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2):438-441.

作者:张枫霖

上一篇:水环境保护论文下一篇:通俗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