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艺创新发展管理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绿色创新行为和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驱动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因此将“两型社会”建设分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维度,探讨“两型社会”建设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工艺创新发展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企业工艺创新发展管理论文 篇1:

技术创新能力刚性陷阱与超越路径分析

摘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刚性制约了核心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导致企业难以构建持续的竞争优势。概述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表现;并分析认为能力刚性是路径依赖、认知惯性、互补资产和系统封闭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了通过建立学习型文化、实施知识管理和建立技术联盟来超越刚性。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刚性;持续竞争优势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1.002

1引言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技术的不断突破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总是会面临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然而有的企业在变革中抓住契机脱颖而出,有的企业却止步不前甚至被淘汰。两者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企业是否能够根据自身及环境变化,培育和发展技术创新能力,这是企业成功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

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能够改进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使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享有规模经济与学习曲线带来的利润。当进行生产制造方面的技术创新时,有助于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当进行产品设计方面的技术创新时,有助于企业获得差异化优势。

因此,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中,企业依靠原有的技术力量,可能无法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使竞争对手越来越难以模仿和学习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然而,独特的能力不仅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而且可能也是企业自身难以进行改变和创新的,因而形成“能力刚性”,也称为“刚性陷阱”。本文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表现和成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防范和超越能力刚性的建议。

2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及其特征

“能力刚性”被描述为:对企业内部习惯或惯例的过分遵循。在任一给定时间,组织的习惯或惯例决定了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企业倾向于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对惯例做出适应性调整。这意味着对企业能力进行微调,而难以实现创新和变革。美国学者巴顿(Barton)从知识的角度指出了能力刚性的四个特征:对以往经验的盲目迷信;企业内部限制创新;限制未来进行创新性的试验;从企业外部吸收的新知识被滤除。

当一个企业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其竞争优势时,它就会有意无意地维护已有的创新能力和方式,导致创新能力再发展过程的缓慢和阻滞,形成能力刚性。也就是说,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是阻碍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惯性系统,使得企业自身难以继续进行创新活动。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能力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技术惰性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最初是面临着多项选择和不确定性,然而一旦某方式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企业就会极力维护这种技术创新的方式与成果,继续依赖已有的产品、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及技术创新方式和途径,进入技术惰性状态。

技术惰性具体表现为:企业视野狭窄,只满足于已取得成功的产品和市场,而很少再去开发新的产品与市场;或者迷信于旧的技术,否定和排斥新技术,只相信过去成功的技术,即使原有的技术面临着淘汰仍视而不见;或者缺乏动力,缺乏进取精神,极力维护已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尽管能力可能已过时,很难再去进行投资、培养新一代的能力;或者因循守旧,只相信过去成功的经验,技术创新活动迷信于原有的方式和途径,“创新”演变成适应性“调整”,然而这种微调难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2组织迷失

企业倾向于延续以往的技术创新经验,在面临新技术的刺激时,企业的个体成员尤其是技术团队成员之间会出现相互肯定所持有的旧有惯例和经验,由此个体成员对自有知识和技术的信心获得提升,而企业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也陷入到盲目自信的迷失状态。这种组织迷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刚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组织迷失的状态下,成员对已有的产品、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及技术创新方式和途径呈现高度的认可,对新的知识和技术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甚至某些个体成员会有意或无意地破坏组织对新知识技术的学习过程;组织的应变能力减弱乃至僵化,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迟滞,乃至对新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过程严重地落后于知识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

2.3资源沉没

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人力和设备,这些资源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一旦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处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企业就会极力维护原有的资源投入方式,甚至保持原有的资源投入数量,然而在超竞争的环境中,因循守旧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难以有力地支持企业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同时也难以构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这就是“资源沉没”现象,即原有的和新投入的资源难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资源沉没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刚性的表现形式。企业中有两种资源容易呈现资源沉没现象。一种是生产设备和厂房车间。企业的一些设备和厂房具有专用性,一旦投资就不易转为其他用途,面临技术进步或者设备更新时,已经投入的设备和厂房却难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呈现出资源沉没的特征。另一种是人力资源。由于企业的一些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生产作业人员谙熟于企业已有的技术、技术创新的方式和途径,在进行创新决策时,不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而是根据经验和惯例,就呈现出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能维护企业的竞争优势。

3技术创新能力刚性的成因分析

当企业技术创新呈现能力刚性时,就固守过去的成功,阻碍进一步开发新的技术,阻碍培养新的技术能力,消磨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能力刚性的形成,很难被发现。只有外界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给企业带来巨大冲击时,企业才会发现能力刚性的存在,然而这种事后顿悟的方式将使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解决技术创新的能力刚性问题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分析其产生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在保持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防范能力刚性的发生。

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能力刚性是伴随创新能力的成长,经过长期演进而形成的,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1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的概念是由生物学家提出的,用来解释生物演进路径的机制以及路径可能非最优的性质。美国学者阿瑟(Arthur)最早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中,描述技术演变过程中收益递增和自我强化现象。一旦某一技术路径受到偶然因素而被采纳,收益递增机制便会促使它进一步延续呈现前后连贯、相互依赖的特征,很难被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技术路径所取代。企业沿着既定路径的技术创新可能进入良性的循环,不断地自我强化、巩固和完善,构建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更多的表现为由于路径依赖,即使出现更优的技术选择,企业仍旧延续既定路径而被锁定在次优或不优技术的低效率状态。

由此可见,路径依赖是企业技术创新发生能力刚性的重要原因。技术创新能力依赖于企业自身循序渐进的积累而成,不能通过直接的市场买卖获得,所以当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依赖于从过去到现在所经历的路径,即使路径依赖的程度很小,也会造成企业很难采纳看上去很微小的技术变革,从而降低了创新能力调整的可能性,使企业技术创新陷入能力刚性状态。

3.2认知惯性

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 Winter)的演化理论认为,企业行为最好被理解为惯例性行为。一旦某个行为方式相当好地发挥作用,这些方式将会被认可成为企业的记忆,并被作为惯例得以保持和延续,形成认知惯性。同时他们指出,坚持惯例将导致相对刚性甚至是惰性的行为。企业惯例随着使用的成功进一步得到强化,当遇到新的环境刺激时,对旧环境的解释和反应模式仍倾向于继续发挥作用。

可见,在任一给定时间,惯例决定了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将强化企业旧有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最终由于企业的认知惯性,失去探索创新的意愿直至削弱、丧失创新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最初要进行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方法和途径,一旦企业发现某种方法、技巧特别有效,就自然而然地固定下来,成为企业的行为惯例,当面对新环境或新技术时,企业就会很自然地偏向于选择过去熟悉的经验、技巧与方法。如此日积月累,企业就会对外界环境不确定变化的反应能力下降,难以识别和利用潜在的有利机会,使其陷入能力刚性而无法自拔。

3.3互补资产

互补资产是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是企业在建立已有能力时做出的不可还原性投资,仅与特定的产品、技术或经营方式联系时才具有价值。企业建立起高度专用性资产同时也就建立了能力刚性的基础,企业运用专用性资产提高了竞争优势的同时也牺牲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势必配置一些相关的专用设备,这些设备在技术替代过程中难以另作他用,如果企业要进行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构建新的创新能力,就意味着企业要废弃现有的相关知识及技能,拆除现有的生产线,削弱企业现有资产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继续保留初始的要素投入以及原有的收益能力。因此,专用性的投资在保护和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限制了企业进一步的技术创新,以及创新能力的培育,最终促使能力刚性的形成。

3.4系统封闭

技术创新系统封闭也是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刚性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构成一个彼此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整体,发挥系统整体效应的功能。由于技术创新涉及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许多企业将技术创新涉及的所有信息和成果视为企业的绝密,不容扩散、不可分享;另一方面,由于路径依赖和认知惯性的原因,企业对于现有技术创新系统外部的知识和技术不予以重视和关注。这种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系统难以与外部进行有效的技术交流,无法与系统外的资源形成技术合作。因此,系统封闭的技术创新活动恰如闭门造车,只能在原有的知识、技术和资源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势必产生能力刚性。

4能力刚性的超越路径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由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产生,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要想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保持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必须建立系统的防范机制用以超越能力刚性。

4.1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综合系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强调信任、交流、学习和分享。企业成员之间的信任是实现信息、知识和技术交流与共享的前提;交流是加强信任、引发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增强技术使用和创新的手段;学习是获取知识、催动创新的必经之路;分享是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关键,是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

可见,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能够避免企业故步自封,而是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面对新的知识和技术,通过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知识进行交互学习;企业能够不断吸收、使用、创新和分享知识和技术,从而避免了技术创新能力的破坏。而且学习意味着企业从过去的经验和环境的反馈中得到启示而对已有惯例和程序的修正,在学习过程中企业可以主动放弃旧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和发展新的知识和技能,克服认知刚性,避免企业落入创新陷阱。

4.2实施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将知识视为企业的重要资产进行管理,通过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过程来提升组织的绩效。有效地获取内外部的知识,扩大企业的知识存量;知识的共享和使用提高员工知识素养和技术水平,也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知识创造活动;知识创造会发展和创新具有应用价值且能增加个人或组织能力的新知识,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是要建立在整个企业范围的,渗入到企业每个方面,每个人都能融入知识管理过程,通过传播、获取、创造和应用知识提高个人、团队和企业的能力。在知识管理的高效运行中,企业不断克服企业内部的惯性和路径依赖。

4.3建立技术联盟

技术联盟是指拥有开发、生产、经营某种新产品所需的不同知识和技术的不同组织,为了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而组成的一种基于技术的合作联盟。技术联盟的各个成员均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优势互补,各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可以获得单一成员所无法达到的整体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了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技术联盟改变了过去企业的封闭经营模式,且将过去以“零和”战略进行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竞争—合作”的“双赢”战略进行的组织联盟之间的竞争。

技术联盟对防范技术创新的能力刚性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增强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联盟伙伴之间的信息流动、经验分享以及技术合作使企业成为一个更为开放的动态系统中;另一方面降低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需的资产投入以及维护的成本,使企业在技术更替和变革中更具有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傅家骥等编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技术创新思路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3][美]多萝西·伦纳德·巴顿.知识与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4]陈传明.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J].管理世界,2002,(6).

[5]杜跃平等.路径依赖与企业顺沿技术创新轨道的演化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4).

[6][荷]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袁静等.知识惯性与组织学习[J].科学管理研究,2005,(1).

[8][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9]加里–哈默等.战略柔性——变革中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王雪利

企业工艺创新发展管理论文 篇2:

“两型社会”建设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绿色创新行为和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驱动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因此将“两型社会”建设分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维度,探讨“两型社会”建设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此外,将绿色创新行为分为绿色产品创新行为和绿色工艺创新行为两个维度,探讨绿色创新行为在“两型社会”建设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机理。

关键词:“两型社会”建设;绿色创新行为;绿色创新绩效

1引言

对于“两型社会”的内涵及建设研究,国内学者(张健,2006;王鹏,2009)主要倾向于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个维度进行探讨。陈晓红等人(2012)率先提出了“两型社会”建设的标准问题的评价标准。企业绿色创新行为及绩效的驱动因素主要分为四种。(1)绿色导向和绿色能力。雷善玉(2014)构建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技术—情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研究发现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是绿色技术创新的直接驱动因素。(2)市场需求。岳朝龙(2012)认为市场需求能够进一步提高创新成功所带来的收益。(3)环境规制。Zhao等人(2015)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产品策略、技术路线和环境管理均会产生影响。(4)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竞争通过市场机制激发了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积极性,市场竞争成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于企业绿色创新行为及绩效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对于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因素和绩效评价方面都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鲜少有学者从“两型社会”的角度研究“两型社会”建设对于企业绿色创新行为及绩效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对“两型社会”建设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从中验证绿色创新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效应。

2模型与假设

2.1“两型社会”建设与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关系及假设

“两型社会”建设主要分为两个维度——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王鹏等人(2009)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对于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主要从政策上体现,包括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工具。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维度较多,有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社会绩效、技术绩效等。本文主要从财务绩效和基于企业环境状况改善的环境绩效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进行评价。Klaus Rennings等人(2006)研究认为环境政策对环境过程创新及企业经济绩效有积极的影响。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资源节约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环境友好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绿色创新行为的中介效应及假设

根据Chen等(2006)的研究,绿色创新行为主要分为绿色产品创新行为和绿色工艺创新行为。早期研究认为,环境规制会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从而抑制技术创新。而Porter(1995)在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环境规制因素。波特假说认为,环境规制虽然给企业带来了直接费用,但也会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产生的正面影响超过环境规制的负面影响,即技术创新具有补偿效应,可以部分甚至全部地抵消规制成本,并导致企业经济绩效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尽管传统观点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的双重外部性,认为绿色技术创新会损害企业的经济绩效,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关注自然环境的企业战略会获得更大的社会收益和经济回报(Hart,1995)。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a:绿色产品创新行为在资源节约与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H2b:绿色产品创新行为在环境友好与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H2c:绿色工艺创新行为在资源节约与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H2d:绿色工艺创新行为在环境友好与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3研究设计

3.1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本文所用问卷主要包括对企业基本信息的收集及对企业在“两型社会”建设政策影响下进行绿色创新行为和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影响的程度两部分。第二部分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测量题项主要依据国内外已有的成熟测量量表。

根据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及假设,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资源节约(RS)、环境友好(EF)、绿色产品创新行为(GPtl)、绿色工艺创新行为(GPts)和企业绿色创新绩效(EP)。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在借鉴马富萍(2012)的研究基础上,从税收政策、政策补贴、能源成本控制、生产标准等方面进行测量。绿色产品创新行为和绿色工艺创新行为通过借鉴Chen等(2006)的研究,绿色产品创新行为分别从产品设计、绿色标签使用、清洁原材料选择、循环利用废旧产品和传统产品替代五个方面进行衡量。绿色工艺创新行为从原材料利用率、能源消耗率、生产步骤、清洁节能技术等五个方面进行衡量。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在借鉴Judge和Douglas(1998)以及Chan(2005)的研究基础上,从新产品盈利能力、利润增长速度、市场份额占比以及污染物排放量等方面進行衡量。

3.2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问卷主要通过电子形式,委托同学、朋友和亲友发放至相关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进行填写。经统计,共发放问卷332份,回收332份,剔除无效问卷之后,共得到有效问卷为323份,比例为9729%。样本企业包括有金属制品业、钢铁行业、纺织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电子产品及半导体产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11个制造业行业。囊括的企业所有制类型有国有企业、中外合资、私营和外商独资企业。本样本涵盖的地区较广,企业类型较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數据分析与结果

4.1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的量表均借鉴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成熟量表,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对相关企业高管进行了访谈,并进行了专家小组讨论,已确保问题的准确性。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的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在信度分析中,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进行信度分析,经SPSS软件分析处理,得出每个变量的系数均大于070,表明本问卷的信度较好。如表1所示,每个变量的组合信度(CR)都大于0.5,运用平均变异抽取量(AVE)进行判别信度检验,五个变量的AVE值的平方根分别为0.77,0.76,0.79,0.73和0.71,大于任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因此可认为具有较好的判别效度。

4.2假设检验

通过表1可得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都在0.01的水平上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和0.54。同样,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也分别对绿色产品创新行为和绿色工艺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由此,H1a和H2a均得到验证。

本文运用依次回归检验程序进行中介检验。由表3可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均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分别对绿色产品创新行为和企业绿色创新绩效正向相关。同时,在资源节约和绿色产品创新行为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中,在0.01和0.001的显著性水平上,两者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均为正相关,而资源节约的标准系数显著下降,系数0.159<0471,因此可得,绿色产品创新行为在资源节约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H2a成立。同理可得,绿色产品创新行为在环境友好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H2b成立。

同样,由表4可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对绿色工艺创新行为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绿色工艺创新行为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在资源节约和绿色工艺创新行为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回归模型中,资源节约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引入绿色工艺创新行为前显著下降,系数0.221<0.471,因此,绿色工艺创新行为在资源节约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H2c成立。同理,绿色工艺创新行为在环境保护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H2d成立。

5研究结论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得,“两型社会”建设分别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方面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并且主要通过正向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继而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政府主要通过对企业制定相关的资源、环境税收政策,制定产能标准及排污标准,并对企业实行相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技术创新,以及产品和工艺的绿色创新给予相应的政策补贴,来激励企业进行绿色创新,使企业更加关注和配合政府和社会共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从而对企业长远的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两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鹏.对“两型社会”内涵的再思考[J].北方经济,2009,(02):5-6.

[2]张健.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及世界眼光[J].理论月刊,2006,(03):105-107.

[3]陈晓红,李大元,游达明,任胜钢.“两型社会”建设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4]雷善玉,王焕冉,张淑慧.环保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4,7(04):283-296.

[5]岳朝龙,林钟高,汤谢莹,曹莹,庆梦雨,高心湖.竞争程度、市场需求、资金约束与企业创新——基于安徽省企业R&D支出经验证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02):183-187.

[6]Zhao X,Zhao Y,Zeng S,et al.Corporate behavior and competitiveness: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Chinese firm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86):311-322.

[7]Rennings K,Ziegler A,Ankele K,et al.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U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auditing scheme on technical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7(1):45-59.

[8]Chen YS,Lai SB,Wen CT .The Influence of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n Corporate Advantage in Taiwa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6,67(4):331-339.

[9]Porter ME,Linde CVD .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28(6):128-129(2).

[10]Hart S L .A natural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4):986-1014.

[11]马富萍,茶娜.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01):60-66+77.

[12]Judge WQ,Douglas TJ.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Incorporating Natural Environmental Issues into the Strategic Planning Process: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35(2):241-262.

[13] Chan RYK.Does the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Apply in an Emerging Economy? A Survey of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s in China[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2(3):625-672.

作者:叶婷 张珍

企业工艺创新发展管理论文 篇3:

产业链垂直整合中的创新驱动与创新绩效研究

摘要:本文将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驱动因素划分为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和企业外部创新驱动,提出了创新驱动通过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而产业链垂直整合则从知识共享、风险共担和产品关联三方面,对创新驱动与协同创新的关系起调节作用的若干假设。在对213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创新的外部驱动通过内部驱动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协同创新,内部创新驱动再通过协同创新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而产业链垂直整合对外部创新驱动、内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关系都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产业政策制定方面的建议和相应的管理启示。

关键词:创新驱动;协同创新;创新绩效;产业链垂直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技进步及消费者偏好变化的加快,依靠企业自身或内部某一部门进行创新的做法在创新资源获取和市场感知方面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企业开始有意识地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通过企业创新协同促进创新资源汇聚和及时的市场反馈,企业内各部门、企业所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日益增强的协同创新意识和频繁的协同创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创新绩效和竞争优势,协同作用的频率、密度和质量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此,很多大企业集团为了避免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对最终产品的限制,开始考虑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尝试建立一种具有主动性和可控性特征的跨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英特尔在2012年对智能手机与超级本产业链进行垂直整合,就成功实现了产业链上软件开发商、应用开发商和硬件开发商在制造工艺、原材料选择和设计结构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极佳的创新绩效印证了产业链垂直整合在促进协同创新方面的有效性。

现有研究和企业实践都表明,企业竞争已经升级为产业链层面上的竞争,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以及产业链上各个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然而,尽管很多文献研究了创新与产业链的具体结合形式,如产品链、知识链和价值链等的形成、特征和发展阶段等,并揭示了协同创新对合作伙伴选择、知识交换和扩大网络业务流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涉及从产业链垂直整合视角对协同创新的产生机制与影响要素的研究还十分缺乏,而这项研究中包含的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创新驱动要素问题、协同创新过程及作用问题以及创新驱动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背景下,通过调节垂直整合程度对创新驱动的影响,并将协同创新作为分析创新驱动与创新绩效作用机理的重要变量,深入而全面地探索并验证产业链垂直整合中的创新规律,解释和解决大企业集团 “产业旗舰” 发展中相应的创新管理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系统中各个创新主体间的创新要素实现有机配合,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单个创新主体无法实现的“1+1>2”的整体创新绩效放大效应。协同创新内在地要求各个创新参与主体打破相互间的要素共享壁垒,既合作又竞争,进行有序的协调运作,促使互补性资源通过协同效应提升整体创新绩效,使得各个创新参与主体在市场竞争中都能够保持并提高竞争优势。

有关协同创新的驱动因素,现有文献从制度环境、市场因素、顾客需求和技术进步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大部分研究仅关注了协同创新的外部机制,事实上,李柏洲和董媛媛[1]利用协同论的原理研究了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的协同,指出企业家精神也是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动力。Smale和Ruttan[2]的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在创新动力系统中具有独特作用。可见,这种源于企业内部的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在以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企业创新的协同行为是由内生和外生因素共同驱动的,相应的创新驱动类型则可分为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和企业外部创新驱动两种。

有关协同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现有文献从技术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以有非技术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验证了企业协同创新对各协同主体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企业内部、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协同关系,本文所研究的协同创新行为既包括技术要素的协同创新,也包括组织、市场等非技术要素的协同创新,通过探究企业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来分析协同创新行为对协同各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

本文所研究的创新驱动要素、协同创新过程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问题是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背景下进行的,解释并论证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企业间协同创新行为的驱动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协同创新行为对各协同创新主体创新绩效的提升机制,深入分析了创新驱动、协同创新和创新绩效三者在产业链垂直整合调节作用下的运作模式。

1.创新驱动与协同创新

(1) 企业内部创新驱动与协同创新

企业内部创新驱动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动力因素,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同创新的根本驱动力。本文将企业内部创新驱动概括为三个方面:企业文化、预期收益和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企业内部崇尚创新、鼓励合作的文化氛围对协同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预期收益是企业协同创新行为产生的最根本动因;企业家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冒险意识、机会敏锐性和挑战意识四个层面构成,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乐于承担必要的风险,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积极向外拓展。

创新周期较长和创新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创新是一项极具风险的活动,单个企业的市场资源有限,很难承受巨大的风险,而鼓励创新和合作的企业文化能够创造出一种协同创新的氛围。共同的企业目标和积极的创新精神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程度。技术创新的程度越高,企业的绩效就越好,预期收益就越大。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敏锐的机会识别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企业的协同创新提供了企业政策支持和实施保障。因此,提出假设:

H1a: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作用。

(2)企业外部创新驱动与协同创新

企业外部创新驱动是存在于企业外部的动力因素,通过诱导、刺激等方式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生协同创新行为。笔者认为,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包括技术进步和制度环境两个方面。熊彼特的研究表明创新起因于技术推动,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中技术发挥着核心作用。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单独企业的创新资源不足使企业趋向于创新资源集成化的协同创新[3]。然而,协同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各个参与企业为了保护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至于关系松散,阻碍了协同创新的持续性。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等能够有效地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为企业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保障创新的持续进行。因此,提出假设:

H1b: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作用。

(3)企业内部创新驱动的中介作用

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因素仅当被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所捕捉到并与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因素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技术进步导致企业单独创新资源不足,而富有创新协同保障的制度环境促使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为了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发起协同创新。在企业内部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下,企业员工能够响应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的协同创新行为。企业外部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必须通过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设:

H2: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在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

2.创新驱动与创新绩效

关于创新驱动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从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和企业外部创新驱动两方面进行分析。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决定着企业创新活动的能力预期;预期收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测度,决定着企业创新活动的绩效预期;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决定着企业是否具有危机意识和协同的观念,决定了企业的内部生存环境,我们称之为创新活动的内部环境预期。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创新驱动越强,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预期就越好,企业的创新绩效就越高。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H3a: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作用。

技术的飞速进步,使产品生命周期骤然变短,企业的创新压力越来越大,单靠企业内部资源已无法满足创新的需要,企业必须与其他组织协同创新,以应对技术的变化,企业创新的速度越快、创新力度越强,企业的技术就越先进,创新绩效就越高。企业在注重创新力度提升的同时,政府更应该加强建设和完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基石,只有在适宜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的创新行为才能顺利进行,创新绩效才能得到提升。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企业外部创新驱动越强,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就越好,企业的创新绩效就越高。因此,提出假设:

H3b: 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作用。

3.协同创新的中介作用

随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技术创新领域越来越向交叉化发展,协同创新逐渐演变成主流的创新模式,制度因素是影响资源配置协同创新绩效的基础。富有企业家精神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创新精神,然而这种创新的动机能否转化为创新的行为还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企业自身资源的限制及外部创新的加快使单个企业不能进行复杂的创新行为,这种创新精神向创新行为转化的过程中还必须依赖组织的协同创新文化,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协同创新来实现企业的预期利润。企业协同创新行为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对企业的绩效影响深远,企业协同创新的程度越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就越好。因此,提出假设:

H4:协同创新在创新驱动和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4.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调节作用

产业链是指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与其关联企业通过产品链的一定联系所组成的具有增值作用的链网式联盟[4],一条产业链应该包括从原材料到消费者手中的所有环节[5]。

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和高额利润,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链横向整合来优化资源配置,产业链整合是对产业链的资源进行调整和协同。产业链整合包括产业链横向整合和产业链垂直整合两种方式。产业链横向整合就是指在产业链中生产同类产品的一些企业之间相互协同的过程[6]。产业链垂直整合就是指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相互协作,上下游企业间通过资源等的交换和协作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产出不仅受到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其上下游企业能力的制约。由于产业链垂直网络相比于横向网络对企业的创新行为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在研究产业链整合的调节作用时,主要从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角度来分析。

现有文献关于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研究主要从技术链、供需链、空间链、产品链和知识链等角度进行了大量分析,这些角度归纳起来就是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机制两个方面。其中,产品是企业最基本的输出要素,企业只有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才能获得利润,产品链主要表现为产业链中处于下游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处于上游的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产品链的垂直整合使得产业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浪费。产品链的整合是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直接表现和外在体现,反映了产业链整合的外在效果。当前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知识的竞争,知识已经上升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谁拥有的知识越多、越完备,谁就拥有竞争优势,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德鲁克[7]认为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甚至可能是唯一来源。产业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这会直接影响产业链中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知识的流动和共享,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的知识资源,可使产业链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知识联系更加紧密,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使得各节点企业的整体效益大于各节点企业单独作用所产生的效益之和。知识链相对于产品链来说具有隐性特征,不容易被发现,对产业链整合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产业链垂直整合程度越大,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之间的产品链和知识链垂直整合的程度也就越大。产品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关系的外在表现,产品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上下游企业间产品的联系就越紧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获得更多收益,更倾向于协同创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关系的内在表现,知识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上下游企业间知识的联系就越密切,企业为了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加快创新步伐,提高预期收益,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就越容易采取协同创新战略,即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的驱动越容易引起企业创新的协同行为。知识是技术的载体,产品是技术的结晶,产品链和知识链的垂直整合使得技术进步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企业为了应对变化的技术需求更倾向采取创新速度快、成功率高和风险小的协同创新行为。因此,提出假设:

三、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1. 数据收集与变量测量

本文的数据来自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对国内一些创新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在进行正式的调研之前,选取了1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预调研,并根据这10家企业的调研结果对问卷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与完善。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对全国的企业进行了随机抽样,样本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纺织、机械制造等行业。问卷的收集形式主要有现场收集、邮寄、Email等方式,共发出450份问卷,回收245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填写问卷的主要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以创新驱动为自变量、创新绩效为因变量,并分别以协同创新和产业链垂直整合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来研究产业链垂直整合中的创新驱动机制。其中对创新驱动进一步分为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以“预期收益”、 “企业文化”、 “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作为内部驱动的测量指标,而以“制度环境”和“技术进步”作为外部驱动的测量指标;对创新绩效的测量则借鉴张方华[8]与杨燕和高山行[9]等的研究,以“年申请的专利数”、“专利的引用数量”、“新产品占销售额的比重”和“研发成本”四个指标加以测量;协同创新则以“广度”和“深度”作为测量维度设置题项;从“知识的共享程度”、 “共同承担风险的程度”和“产品关联程度”三个维度测量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

2.信度和效度检验

通过Cronbachs α对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进行估计和检验,发现协同创新、创新绩效和产业链垂直整合的信度系数值分别为0.782、0.768和0.856,都大于有关研究所建议的最小临界值0.600,表明这些变量在样本数据中表现出很好的内部一致性特征。为了保证变量测量的内容效度,采用了Beneito[10]和Myriam等[11]的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量表。变量的构念效度通过因子载荷值和解释的方差百分比进行检验。从表1可看出,最后使用的各指标的因子载荷值和各变量解释的方差百分比都符合要求。

四、 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研究证明了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因素对协同创新和创新绩效的正向显著影响,并分别验证了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在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之间、协同创新在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以及产业链垂直整合在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于企业管理和政策制定都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启示。

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因素通过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发挥作用的机理表明,进行技术创新的各企业必须重视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以缩短技术研发周期、降低技术研发费用。由于协同创新整合了协同各方的优势资源要素和研发能力,通过协同创新来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的企业,较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创新的企业更容易通过向市场提供新技术和新产品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因此,为了鼓励企业进行协同创新,政府应为其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监督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为企业进行协同创新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提高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积极性。而就企业自身而言,需要同时注意捕捉市场上技术的发展变化和政府的政策制度倾向,既要遵从市场导向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产品的推广,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也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协同创新行为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减少协同过程中机会主义的产生。

产业链垂直整合对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正向调节作用表明,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高,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企业知识的共享程度、共同承担风险程度和产品关联程度越强,企业为了进行协同创新应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企业之间知识的共享程度、共同承担风险的程度和产品关联程度。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知识保护体系和风险规避机制,以防止产业链垂直整合中极易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和并购整合困境。此外,应确保产业链优势环节的主导作用,逐渐通过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内部竞争机制改善产业链薄弱环节以占据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支持在此核心环节上构建的核心能力通过链式效应延伸到整个产业链。

本文尤其考察了产业链垂直整合程度对创新驱动与协同创新关系的影响。结论表明在不同程度产业链垂直整合情境下,创新驱动对促进协同创新的作用强度有所不同: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创新驱动对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这就要求政府制定各种减免税收、提供特殊补助等优惠政策来引导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资本运作和技术并购等方式与上下游企业进行知识、产品研发及推广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以实现更好的创新绩效。

当然,本文的结论是基于创新型企业的样本数据而得出的,研究结论向一般企业推广时还需进一步讨论。此外,本文以横截面数据分析“创新协同—创新绩效”的因果关系,所得结论本质上是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由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周期性和滞后性,面板数据分析效果可能会揭示某些时序规律。

参考文献:

[1]李柏洲,董媛媛.基于协同论的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

[2]Smale,M.,Ruttan,V.W.Cultural Endowments, Institutional Renovation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The ‘Groupements Naam’ of Yatenga, Burkina Faso [J].Economic Development Center, 1994,(1).

[3]彭纪生,吴林海.论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建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5).

[4]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

[5]杨洁,刘运材.低碳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1,(5).

[6]杨洵.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策略研究——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6).

[7]彼得·F.德鲁克.知识管理[M].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张方华.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4).

[9]杨燕,高山行.创新驱动、自主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0).

[10]Beneito,P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In-House and Contracted R&D in Terms of Patents and Utility Models [J].Research Policy, 2006,35(4): 502-517.

[11]Myriam,C.,Hagedoorn,J.,Kranenburg,H.V.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ir Effect on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 in High-Tech Industries [J].Research Policy, 2006,35(5): 642-654.

(责任编辑:于振荣)

作者:李宇 王俊倩

上一篇:乡镇建设试点工作报告下一篇:路政员履职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