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特色思想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时代特色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到社会主义需要中国,中国在世界舞台逐步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全新的选择。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100周年,如何用历史眼光、理论维度、创新视角来认识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悟透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意义重大。“用学术讲政治”就是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从源流视角探寻其理论渊源、从发展思维明确其历史方位、从现实逻辑彰显其时代光芒、从学理视角完善其科学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

引言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理论精髓

1.1核心内容

当代中国和当今时代是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八个明确”着重说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和精神实质,集中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十四个坚持”着重阐明在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习近平同志大历史观的思维看历史,中国近代180多年的民族发展历程,“十四个坚持”是实现国家统一、现代化建设、民主政治和文化繁荣兴盛等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最大公约数的“路线图”和“方法论”。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

1.2理论精髓

1.2.1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从大历史观的视角来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历史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自建党以来,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为人民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在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从当年“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到“为人民美好生活,共奋斗”,既坚守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论,又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历史观的根本观点。

1.2.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使命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中国历史的立体呈现,更是世界历史整体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需要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

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历史前进的必然逻辑。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从一贯独立叙事的民族历史被强行被动带入世界历史,“带到了一场必将对文明产生极其重要结果的社会变革前夕”,从此踏上了民族复兴的征程。将晚清帝国的衰败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进程中,恩格斯指出:“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世纪的曙光。”因此,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才能以世界历史的高度来辩证看待近代中国的问题和未来,感知古代辉煌中国与近代屈辱中国的强烈反差,进而产生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共鸣。

其次,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前进的必然逻辑。中国革命的道路极其艰难曲折,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近代中国历史表明,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靠旧式农民革命和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不可能完成,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

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事业是当代历史前进的必然逻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来“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而是顺应发展潮流融入开放的世界和向世界的开放中前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古老的东方大国不仅焕发了青春,也为全人类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1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为中心,把贯彻落实党的以人为本理念更加具有现实化,更加“接地气”,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和感召力,最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站稳以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为基础和群众中心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立场,是切实地坚持了我们党的馬克思主义,是切实地坚持了我们党成立时的伟大历史初心,夯实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基础,以新的社会主义政治命题形式在我们党继承流传下来,赋予新的政治内涵。

在推进党的治国理政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工作主体和中心的各项工作指南和思想导向,坚持以人民群众作为工作主体和中心的思维观念为引领,将权力为民所用,利为民之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理念箴言,作出了新时代的解读。我们要充分尊重劳动,以考虑尊重广大劳动者的权益为工作中心和出发点,从人民群众中集聚能量和信心,把爱民、亲民、忧民、为民的真诚情感落实到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实际工作。

2.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的理念支撑和信念保证,明确了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前进道路方向,思想的自觉性和信念,意志上的牢牢地保持,使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始终铭记自己的初心,只争朝夕、奋力拼搏,向着理想目标稳步前进,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深入地学习贯彻和促进落实,发挥思想政治指导作用,引导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锐意进取、凝集力量、突破创新,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續奋进努力。

2.3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已经开始走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牢固地坚定了人生观和初心以恒增强的自信,加强了对党组织的领导,带动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同完成了党的长期奋斗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地,创新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在其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哲学理论的突破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思想和政治学理论上我们将继续深入发展和创新,始终以贯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来完善我们党的组织和领导制度,进行全面推进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路线政策和制度计划,不断提高了我们党的思想和政治工作创造力、凝集力,指导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新的时代新理念和思维对于党的建设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强调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理论上的创新也从未离开这一基本原则,并将其贯彻深入至今。

2.4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历史跨越,我们党一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延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成果并将其广泛运用于实际,发展至今已经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和指导作用。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依据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基本国情,针对我们党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不断提出更加科学、适应的领导思想,使我们党的政治和领导思想能够真正地实现更加与时俱进地发展,为我们的党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成熟发展提供了根本条件。中国共产党人以先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作为研究指导,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将其的发展转变成鲜活的、与当代中国人民实际相紧密地联系和结合,并逐步形成独特而又具有鲜活的中国民族特征和多种语言文字表述形式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推动中国的经济建设都必然离不开先进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性,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趋势。

3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3.121世纪的中国仍需社会主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进一步显现,中国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2020年初爆发的疫情对中国道路进行了一次大考,虽然刚开始由于准备不充分,疫情扩散,但是随后中国共产党快速反应,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疫情很快便得到控制,虽然部分省份有疫情反弹的情况,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为世界抗疫作出了榜样,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卓越成就。同国外疫情相比,直到现在国外的疫情还没有得到控制,截止到2020年8月20日,国外疫情还是呈现向上走的趋势,制度之间的对比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在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目标,建立起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顺应了时代潮流并结合中国实践反映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3.221世纪的社会主义需要中国

当今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所预言的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发展而来,尽管道路并不平坦,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和资本主义所存在的系统性危机都已证明时代的性质和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社会主义也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的快速发展世界是有目共睹的,从国弱民穷到国富民强,在70多年的努力中所实现。

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历史研究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思想史的创新发展。鲜明体现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理论同时,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赋予了更加具有生机、活力和与时俱进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推向更广阔的历史文化发展实践空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体系推向了更高的创新发展历史阶段,使中国特色政治哲学研究体系越加充实和丰厚,对党的理论教学实践研究工作开展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推动力和指导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克,聂爱芹,周云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J].传媒与艺术研究,2019(03):142-147.

[2]何映荷.浅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闻实践[N].德宏团结报,2021-07-22(002).

[3]董潇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3):97-98.

[4]张本刚,牟岱,张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析[J].社会科学辑刊,2021(04):5-11.

[5]林安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J].东方企业文化,2021(03):116-118.

[6]杨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N].成都日报,2021-07-09(007).

作者:周婧

第2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的研究

摘 要:新时期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的践行路径,期望对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法治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随之日益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和全球环境治理的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开展。这揭示了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国法制不完善有所密切关联。所以,我国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有很大的政治问题。这表明,新时代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必须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视角进行研究,从政治层面解读新时代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生态伦理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以生态伦理观为根基,运用生态伦理观揭示生态法治建设的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思想揭示了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任何要素遭受破坏都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生态规律。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文明要求工业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基本衡量标准,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稳步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现代化建设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更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为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强调运用法治手段保护环境,以生态伦理观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内部规律、内在联系“善治”各项要素,并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起完善的法治体系,才能达到最佳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二)协同发展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以协同发展为最终目标,强调通过法治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阐释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必然联系。这就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充分依靠生态环境优势,突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摒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生产力与环境保护相对立的守旧思想,绝对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增长。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求实现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生产生活方式、产业结构以及空间布局。这是将协同发展观融入到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所提出的要求,为此必须规划協调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法力度,以保障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科学政绩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强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政绩考核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国情下的创新发展成果,阐述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两者相互促进、互为依存。生态系统保护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为了让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要树立科学政绩观,要求领导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法治手段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经济增长模式向绿色发展经济模式转型。

(四)以人为本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突出强调以人为本观念,将生态法治建设定性为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关怀,深刻诠释了立党为公的执政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工程[4]。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增进民生福祉,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当前,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民生工程短板问题,为改善这一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运用法治手段明确各部门和全体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定职责,有效平衡环境守法与违法成本,增强生态法治建设对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以及人民群众的约束,形成齐抓共管的法治氛围,为子孙后代保留一片蓝天净土。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的践行路径

(一)完善立法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改革举措,要以立法体系为保障,运用法治方式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证生态明文建设各项工作均有法可依。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质量不高,存在着立体体系不协调、立法空白、立法可执行性不强等问题,为弥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立法的不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明确法律地位。我国要在最高宪法中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地位,确定生态明文建设总体目标,界定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与义务,使国家各部门和全体公民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其二,确立绿色发展理念。我国要在民法典、民法总则中纳入绿色发展原则,明确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要以协同发展观为指导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修订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统一各项法律法规的修订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环境恢复作为基本原则,形成与中国国情相符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

(二)强化执法力度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运用法治思维强化执法力度,对权力行使进行规范和约束,以保证执法过程有法可依,做到公正执法,贯彻落实法治政府的要求。在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明确各地方政府部门的生态治理职责,避免出现政府职能缺位问题,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执法环境。生态法治思想的践行路径如下:其一,完善监管体系。我国要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监管体系,规范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程序,明确相关部门的执法权限,对各部门执法过程进行监督,并且落实执法问责机制,以约束执法权力的规范化行使。我国还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扭转地方执法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起跨区、跨部门的联合执法体制,贯彻落实生态伦理观中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其二,执行考核机制。我国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将其作为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以促使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工作的全面开展。其三,统一执法标准。我国应全面实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对各地方的执法标准进行統一规范,充分发挥出市场的监督职责,确保各项执法工作文明公正。

(三)发挥司法功能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防线,在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的过程中,通过全面落实司法体制,能够使各个生态环境保护司法案件得到公平正义判决,增强司法的权威性,切实维护生态文明建设秩序。生态法治思想在司法领域的践行必须突破生态环境破坏事后救济的落后思维,而是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和预防作为司法重点,从源头处控制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具体的践行路径如下:其一,更新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司法中,要以生态法治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优先、自然资源恢复优先的原则,采用多元化解决方式处理环境纠纷。其二,建设审判队伍。我国环境司法要建立起专业化的审判组织体系,打造专家型法官队伍,使审判队伍建设与环境司法体制改革相适应。同时,我国应推进跨行政区划的审判管辖制度,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全局出发对环境资源案件进行审理,以保证审判的公正性。其三,完善审判制度。我国要建立起环境资源司法救济渠道,对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进行登记立案,进一步规范案件举证程序,细化责任承担方和承担方式认定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损害鉴定评估体系,根据评估鉴定结果执行统一的裁判标准。其四,制定公益诉讼制度。为调动起全社会参与生态法治的积极性,形成生态共治的局面,我国应总结经验,落实公益诉讼制度,及时发现和遏制基层存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四)增强守法意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的践行必须要营造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氛围,使公民自觉维护法治秩序,遏制违法行为。法治精神、意识和观念是法治的灵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将法治精神、意识和观念深深植入人民群众的头脑中,用法治精神、意识和观念对人民群众自身行为进行约束。生态法治思想的践行路径如下:其一,建设生态法治文化。我国要结合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建设生态法治文化,让人民群众深刻领悟到每个人对当前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负有一定责任,所以必须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逐步形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同时,在生态法治文化建设中,还要让人民群众学会运用环境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应享有的生态环境权益,坚决抵制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其二,发展环境保护公益性组织。我国要转变生态法治建设单一依靠政府部门的现状,积极发展社会化的环境保护公益性组织,鼓励更多的公民参加到公益性组织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聚集社会资源提高生态治理成效。其三,实施生态信息公开。在生态法治建设中要使公民充分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及时向公民公开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惩治情况,让环境违法者曝光在群众监督视野之下,增强生态法治建设的威慑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体现在生态伦理观、协同发展观、科学政绩观、以人为本观四个方面,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在践行生态法治思想的过程中,我国应完善立法体系、强化执法力度、发挥司法功能、增强守法意识,构建起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法治化阶段。

参考文献

[1]吕忠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思想研究[J].江汉论坛,2018(01):18-23.

[2]陈志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思想浅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8(04):91-96.

[3]杨晓黎,陈歆,李建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之新安江成功实践[J].徽州社会科学,2019(03):21-24.

[4]丁桂馨.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三大逻辑内涵[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9(03):5-9.

[5]莫纪宏.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思想的特征[J].党政干部参考,2018(04):23-24.

[6]李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发展和创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9(05):1-16.

[7]王遐见.论新时代中国社会生态化治理新范式[J].现代哲学,2018(06):35-43.

作者简介

徐格明(1966.10—),男,籍贯:青海省西宁市,工作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学历:历史学学士,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学。

中共青海委党校法学教研部 青海 西宁 810001

作者:徐格明

第3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的研究

摘 要:随着新时代国家政治经济的稳步发展,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得到了重视。本文从生态、国家法律体系、国际形象等方面探讨生态法治思想的现实意义,从立法、执法、司法等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思想的特点。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

生态法治思想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法治完善了我国法律体系,我国不断加强生态法治建设力度,为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际上彰显出了我国的大国形象。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提升,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应以生态破坏为代价,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平方千米,亟待治理的面积近200万平方千米,各种能源消耗指数也颇为惊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仅将会阻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引起社会的不稳定现象,因此,将生态保护与法律法规相融合,普及生态法治思想,是改善当前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二)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政治的发展需求都是以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居民高质量生活的基础与保障,将生态保护纳入法治治理,可以保证公民良好的生活空间、健康的饮食饮水,同时能够积极开发利用新型能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与形象,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另一方面,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各种治理措施得到了良好的落实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党的十九大更是出台了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相继组建了自然资源部与生态环境部,我国的法律体系与生态机构正在逐步完善。

(三)响应国际号召,树立大国形象

环境、资源问题不仅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而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一方面,自八十年代以来,工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加快,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绿化面积减少、海洋污染等等问题层出不穷,国际社会针对这些现象建立了国际环境条约体系,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积极响应国际号召,自觉承担起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担,积极落实生态法治思想,做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法可依”,并出台了一系列先关条例措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策略,对外展示了我国勇于承担、敢为人先的大国形象,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的特征

(一)健全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为我国第一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当时我国的生态环境法律尚不完善,很多领域存在空白,法律条例也与我国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党的十八大报告曾经提出建设“绿色中国”的理念,标志着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党的十九大则是提出了要“完善先发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逐渐由呼吁建议走向法制治理的道路,环境保护体系逐渐得到完善,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规范执法行为,做到执法必严

我国规范完善行政法律法规的时间较短,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在环境行政执法方面普遍存在不够严格规范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行政法规的不完善,执行力度与难度上都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存在部分地方环保部门为了该地区的经济利益有意放任违法违规行为,新时代随着生态法制思想的传播普及,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中央不仅加强了生态法制的立法进程,更着手监管生态法律的落实执法,针对地方执法立法部门的恶劣行为给予了批评通报,让生态法规切实成为生态环境最有力的保护屏障。

(三)加大惩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表示: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施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律的有效性在于其执行力度与违法的惩处力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的推广提高了我国司法水平,我国环境司法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环保法律监督体系也不断完善健全,环境违法问题的查处力度大大提升,党中央逐步坚定对破坏生态环境人员的责任追究决心,树立了我国生态法治的威信,我国生态法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四)提高公众意识,做到全民守法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生态环境法规的制定的目的之一也是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与民众的环保意识,政府部门利用网络等多媒体环境向群众宣传生态法治思想,促使民众建立生态法制责任意识,同时开放环境诉讼渠道,保证公民的监督检举权利;环境法规同时也约束了公民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义务与职责,在法律层面强制约束公民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去,实现全民守法,全民环保。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生态法治思想,对深入推进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建设工作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国的特色生态法治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与党中央的共同推进下,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事业。

参考文献:

[1]莫纪宏.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思想的特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22-28.

[2]吕志祥.習近平新时代生态法治思想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28-33.

[3]吕忠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思想研究[J].江汉论坛,2018(01):18-23.

作者:王博

第4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导读:

2017年10月18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十九大报告中包含哪些重要内容,有哪些亮点?

一起学习十九大

(二)—

重磅概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说,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第5篇: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思想

试卷名称: 考试得分: 答对试题数: 单选题: 判断题: 1

2

3

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思想 100.0 未评分试题: 0 20

正确率: 100% 共10题,正确10题 多选题: 共5题,正确5题 共5题,正确5题

问答题:

共0题,正确0题

国家安全体系排在首位的是()。(分值:4.0/得分:4.0) A、国土安全

B、军事安全

C、政治安全

D、经济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是根据()制定的法规。(分值:4.0/得分:4.0) A、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国家安全需要

D、国内外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法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下列行为和活动,其中不包括()。(分值:4.0/得分:4.0) A、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或者煽动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行为

B、窃取、泄露国家秘密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C、治境外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D、酒后驾车、无照驾车以及其它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 4

5

6

7

总书记提出了集()种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分值:4.0/得分:4.0) A、7 B、9 C、11

D、12 ()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判权,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值:4.0/得分:4.0)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监察委

D、纪检部门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家安全工作和涉及国家安全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分值:4.0/得分:4.0) A、刑事责任

B、法律责任

C、渎职责任

D、失职责任

()任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分值:4.0/得分:4.0) A、习近平

B、栗战书 C、汪洋

D、王歧山

8

9

10

11 ()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决定军事战略和武装力量的作战方针,统一指挥维护国家安全的军事行动,制定涉及国家安全的军事法规,发布有关决定和命令。(分值:4.0/得分:4.0) A、中共中央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中央军事委员会

D、国务院

()依照宪法规定,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行使宪法规定的涉及国家安全的其他职权。(分值:4.0/得分:4.0)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D、中央军事委员会

每年()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分值:4.0/得分:4.0) A、3月12日

B、4月15日

C、8月1日

D、10月1日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

12

13

14

会议时提出()。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首次系统提出“11种安全”。(分值:6.0/得分:6.0) A、国家安全要立法

B、国家安全的国际化问题

C、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D、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根据职责分工,依法搜集涉及国家安全的情报信息。(分值:6.0/得分:6.0) A、国家安全机关

B、公安机关

C 、有关军事机关

D、国家机关各部门

国家安全法是为了(),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值:6.0/得分:6.0) A、维护国家安全

B、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C、保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宗教活动()。(分值:6.0/得分:6.0) A、坚持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B、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利用宗教名义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

15

16

17

18

19 C、反对境外势力干涉境内宗教事务

D、维护正常宗教活动秩序

中央国家安全领导机构负责()。(分值:6.0/得分:6.0) A、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和议事协调

B、研究制定、指导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和有关重大方针政策

C、统筹协调国家安全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

D、推动国家安全法治建设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分值:6.0/得分:6.0) 否

维护国家安全,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分值:6.0/得分:6.0) 否

坚持中央人民政府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集中统

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 )(分值:6.0/得分:6.0) 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分值:6.0/得分:6.0) 否

20 是

安全治理体系为本,安全制度体系为用。( )(分值:6.0/得分:6.0) 否

第6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从历史发展、时代品格、主体归属、内容体系和指导价值上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科学概括和准确定位,揭示了其思想内容和实践方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南和理论指导。研究和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有助于从科学角度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特征和理论品质,深化对这一重大思想的理论认识和价值判断,从而更好地把握其理论价值和精神实质,为更好地践行这一思想奠定思想认识基础。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与流、理论的结构与功能、理论产生的时空环境与理论本身的价值的关系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进行分析。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由于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获得了高度的科学性,成为人们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科学手段和理论工具。所谓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所包含的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认识的真理性。科学性强调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揭示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卓越见识,是其思想深邃性和理论洞见力的具体表征。所谓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和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纲领所具有的实践指导性。革命性强调其应用于革命实践并指导革命实践,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获得思想魅力和理论活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而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验证。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马克思主义展现了真理的魅力和卓越的力量,成为无产阶级最强有力且始终不可背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的学说所以万能,就是因为它正确。它给予人们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一个,就是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着重揭示了在中国的情境中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党的建设的规律,并就这些方面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与中国国情和实际相结合的路线与方略,是科学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现实结合,也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党的各级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始终有科学的遵循,有科学思想的指引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为了准确把握其科学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则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实践性。在总书记看来,“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按照这样的逻辑理解,从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统一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就是新时代科学思想与革命实践的有机统一。从科学性上看,它坚持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从革命性上看,它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同时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以实践为本、实践为基的。它的革命性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针对性和恒定性上。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纲领性指导。其本身不仅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而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

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了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正确的政策指导,不仅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问题的科学判断和科学把握,而且构成严整的有逻辑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精神,而且发扬了新时代科学理论的革命意志。正是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科学性和革命性融为一体的优秀品质,才使得它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理论瑰宝和精神财富,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和理论指导。

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紧密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是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紧密结合。马克思本人曾经说过:“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恩格斯也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十九世纪最先进国家的进步思潮,对它们进行了科学扬弃并结合时代与社会发展进行了创造,形成了既有思想根基又有思想新见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既不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也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时代命题,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都会提出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从继承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承,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和真品质,既沿着马克思主义所开辟的主题、道路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路和线索前进,也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从创造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它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所内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结合着时代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进行了创造和革新,作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重大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提出了众多符合时代特点、着眼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战略,书写了该思想“体现针对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理论品格。由此,可以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前期理论成果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的思想创造和理论跃升,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坚持中的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中的创造,是继承和创造的紧密结合。

体系性与针对性的高度融汇

马克思主义是包含着鲜明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体系的整体性。从其组织结构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既直接针对某一或指向某几方面的现实问题,反映了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思考,同时各部分之间又不是彼此隔离、互不相关的,而是有着不可隔离的紧密联系。因此,体系性展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针对性表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针对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基本思想、观点和立场,所有方法都针对的是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世界中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所包含的矛盾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方法来解释和解决。这种针对性恰恰是针对各种问题而言的,针对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旨在解释和解决具体的问题。体系性与针对性高度融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既来自于现实问题,又超越了现实问题;既注重了现实关怀,又上升为哲学智慧;既可以用于指导具体问题的解决,又具有普遍的方法论价值和思想精华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体系性与针对性的高度融汇,表明马克思主义无论在其理论形态还是其实践形态上都是“一块整钢”,而不是可以被孤立、被肢解、被割裂的对象。换言之,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性不容割裂,其针对性也不容忽视。

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也构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际,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地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代表和反映着时代发展和社会演进过程中根本的、重大的命题的声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时代命题和根本问题,恰恰蕴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主题。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现时代、在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针对性集中表现为:这一理论成果回答的是中国如何走向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的问题。这充分展现了其直面宏大时代命题的精神与勇气。

与此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以推进制度化改革为突破口,搭建了由政策到制度、由思想到理论、由理念到方略、由目标到步骤、由问题到出路的观念体系和理论系统,构筑了一个包含理论要素、理论逻辑、理论模型和理论基础的整体化的理论体系。就其要点而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是总的理论,是蕴含了发展目标和实践目的的理论;其他一系列具体的理论,如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治理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关于中国特色强军理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关于从严治党的理论等重要的理论内容,构成了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理论单元;在这些理论单元之下,又有更多的具体的政策化的理论分支和战略方案,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等等,是理论化的策略形态。由此,由各种层级的理论元素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形态。在这一理论形态中,体系性的“四梁八柱”与针对性的“中国问题”高度融汇,使得该理论成为了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灯塔。

时空维度与价值尺度的有效贯通

所有的思想理论都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和存在着的,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的产生所依赖的时空因素必然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时代和特定阶段、资本主义剥削和资产阶级阶级压迫在西欧国家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和客观事实后应运而生的。产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正是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其赋予受到奴役与剥削的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价值关怀,而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指导。时间和空间锁定的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存在的时空维度,对受到剥削和压迫的劳动者的关怀体现的则是马克思主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尺度。马克思主义越是被运用得充分和到位,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解放就越是充分和到位。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它在哪里扎根,所存在的时空维度就与所呈现的对无产阶级解放赋予的价值尺度有效的贯通并融合在一起。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时空维度与其得以产生的价值尺度恰恰是得到了有效的贯通,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源,也是其发展的动力所在。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纯粹形而上的理论,会被搁置起来而遭到废弃,也会因为不关心那个时代那个空间内存在主体的价值诉求而被抛弃。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特定时间空间中扎根,就需要并且必须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命题在新时代的集中理论展现。从时间和空间上看,这一思想需要而且也只能产生于当代中国,产生于经历多年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实践之后、当中国逐步进入到发展起来的状态、中国人民逐渐由贫穷走向富裕的时代。然而,任何有意义的时代都不是“主体空场”和“主体缺位”的时代,相反都需要时代主体的参与和彰显,也都不能忽略主体的实践意愿和价值诉求。党的十九大在描述新时代时,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无疑是对社会发展前景和目标的预设,是对新时空维度中社会进步状态的描述。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应与中国和世界人民发展与生活的价值意愿贯通起来。新时代可以理解为是调动中华儿女积极参与、共同创造各族人民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在超越了中国而进入世界视野,在更加广阔的世界时空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毫无疑问,要成为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哲学,绝不能是“主体空场”的哲学,也不能是价值尺度太过狭隘、价值关怀过于低下的哲学,相反必须要扣紧时代脉搏、反映时代主体的根本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反映的是时代精神的诉求,指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体现的是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与世界各民族、各国人民共同命运的关怀,表达的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问和价值关切。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考量中,对中国和世界、中华民族与世界人民的关怀在广阔的时空维度和未来生存价值尺度上得到了有效贯通。这无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价值层面的又一理论特色。

第7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新时代合格公民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范文大全

(可编辑)

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新时代合格公民

山 课 件 5 k J.om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新时代合格公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合理的、符合我国历史国情的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高度凝练与概括,通过不断完善、不断修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我们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南。做新时代合格公民,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实践,通过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并通过学以致用,确保精神入脑入心。

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一、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核心是领会精神实质把握精准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明确了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等基本内容,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新时期发展方向。

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质,就要真正将精神学深学透,弄懂弄透。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学习领会两会精神,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及时观看党政理论专题宣传片、历史文献纪录片,增强对党组织、国家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重点是准确理解基本内涵加深基本认识

在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更要深刻理解精神的基本内涵,加深对精神的基本认识,通过系列学习活动,学习先进典型,传承榜样力量,从榜样身上领会精神,通过学习学出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觉悟、学出使命,学出担当。

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可以从榜样身上学习他们立场坚定、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汲取他们砥砺前行的奋斗力量。从一心为民“当家人”陕西省黄陵县索洛湾村党支部书记、基层干部柯小海身上学习振兴乡村建设的奉献精神,从复旦大学教授钟杨身上学习为党的革命事业奋斗终身、埋头一线的敬业精神;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身上学习不畏艰苦,投身火药实验,治学态度严谨,求是创新的为国精神。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有利于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内涵,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要通过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坚定责任使命,以榜样力量引领自身发展,以精神实质引领工作发展,踏实工作,坚定理想信念,做新时代合格公民。

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关键是积极实践强化落实

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需要学以致用,积极实践,与工作、学习相结合,加强理论武装头脑,加强思想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领会思想,在学习中强化工作落实。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进思想、进心灵。

积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积极学习《习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图书内容、领会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具体行动,强化学习效果,提高自身政治素养。

积极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学习专题研究,将思想弄通弄透,自觉查摆不足,全面把握内涵,通过谈认识、谈体会,集中讨论学习,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科学认识,如在十九大召开期间撰写十九大精神学习交流材料,将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及时上报;在两会召开期间进行集中学习,进行专题研究,交流学习经验,增强学习实效。

积极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训活动。对单位、社区开展的思想培训活动、专家学者讲座报告等内容认真聆听,及时记录,加强学习,领会内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公德等内容的培训,对单位开展学习的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及时献言献策,确保活动开展既新颖又具吸引力。

多渠道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习、领会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在群众中采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法开展宣传活动;在社区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区、进基层,形成人人了解、人人学习的浓厚舆论氛围。

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我们要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让承载着13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亿多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对于新时代公民来说,更应以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伐,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祖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迎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春天的到来。

山 课 件 5 k J.om 7

6

第8篇: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八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八个明确”,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点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十四个坚持”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十四个坚持”为我们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告诉了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路径、方略、步骤等。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作为物流园区主要负责领导,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创新观点”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就要在当前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产业外迁、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之际,充分利用肃宁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优势,倾力打造好承接京津产业的平台,推动肃宁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倾力将肃宁打造成华北地区最大的物流枢纽。目前肃宁保税物流园区的虹吸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圆通快递的入驻更是为肃宁发展跨境电商搭建了平台,肃宁现代物流业已经走上发展的高速路,我们更应乘势而上、不断进取,立足本职工作,始终以招商引资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宣传和招商力度,力促肃宁现代物流产业快速发展;要充分利用京九铁路、朔黄铁路、京九高铁汇集肃宁,多条高速、国道过境肃宁,以及距离雄安新区50公里的独特优势,倾力打造华北地区最大的物流基地,支持和服务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

第9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概括,已经写进党章,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如何理解这一思想之新呢?把握好以下四个维度是关键。

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时代是思想之母,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思想。

从世界多极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世界多极化始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在多极化的初期,美国一极独霸超强,而中国这一极不时面对西方制造的“中国崩溃论”的唱衰诅咒,甚至许多人都在担心“中国这面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但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同世界其他“极”相比,中国的发展最为耀眼。这是世界多极化最为显著的变化。世界依然处在多极化的进程中,但中国在多极化中所处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变得更加举足轻重。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也已经进入新时代。2001年,当中国怀着既欣喜而又紧张的心情加入世贸组织时,面对制定规则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少人存在担忧,因为我国是后来者,难免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制约。但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奋斗,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推动者和受益者。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与此同时,以往作为“世界领袖”的美国却打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小旗,从某种意义上看,美国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阻碍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在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也已经今非昔比,变得更加举足轻重,一跃成为领跑者。

从我国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中国更是跨进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中华民族由衰到兴的沧桑巨变:“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盛:“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之,无论从国际来看,还是从国内来看,中国都已经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适应新的实践要求的理论成果

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进伟大的新时代。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伟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我国科技进步举世瞩目;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所有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源泉。

任何实践都是对立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突出,包括质量、效益、创新、生态环保、民生、脱贫、城乡发展和收入、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存在不少难题,社会文明、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意识形态领域、国家安全、改革部署和落实、党的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都亟待解决。而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某些西方政客仍然走不出“修昔底德陷阱”和“冷战思维”的桎梏,千方百计对中国进行杯葛、掣肘和遏阻,散布“中国威胁论”,在中国周边制造麻烦,甚至如影相随进行捣乱。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等,这些又都是我们必须应对的新挑战。 所有这些成就、问题和挑战,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正是在这些深厚实践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创立和蓬勃发展。

三、顺应新的历史使命的召唤赫然而至

新时代我们党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引领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把这个新的历史使命概括为“四个伟大”。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二是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伟大工程”;三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四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奋斗。习近平同志还精辟地论述了“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他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坚决战胜一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为了不辱使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同志强调,“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新的伟大时代赋予我们党新的历史使命。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必然需要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顺应新的历史使命的召唤赫然而至。

四、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理论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

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必须首先理解两个根本性的创新。 一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这一判断一直延续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则敏锐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新判断,准确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的深刻变化。将“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为“美好生活需要”,表明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人民对生活需要的期望值更高了,已不限于一般的“物质文化”,而是全方位的美好,包括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行使民主权利更加充分、生态环境更加清洁美丽、文化生活更加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等。而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城乡发展、行业部门之间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收入分配等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社会主要矛盾新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前提。

二是对新时代的理论主题的科学定位。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来说,毛泽东思想所要回答的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经济非常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走向社会主义?毛泽东成功地回答了。邓小平理论所要回答的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成功地写出了开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应当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探索,到党的十八大前足足经历了35年,饱经艰难曲折、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究竟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们普遍关心、长期思考、也是许多人困惑的理论主题,因为国内外都有人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等等。习近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理论勇气,抓住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时代主题:新时代究竟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这一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成果。

上一篇:广南县第二人民医院下一篇:皮肤科护理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