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风险企业财务报表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由于现代化企业普遍存在着内部组织结构复杂、区域化经营、财务会计核算复杂以及利益主体相对较多的特点,因此面临的税务风险也相对较大。本文针对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首先分析了税务风险的定义以及税务风险控制应遵循的原则,进而分析了造成企业出现税务风险问题的主要成因,最后系统的论述了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控制的有效措施,可以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提供合理的参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税务风险企业财务报表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税务风险企业财务报表论文 篇1:

企业税务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摘 要】企业的设立、筹资、投资以及生产经营销售,都会涉及到税收,它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税务风险的产生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各项涉税活动的实际运行结果不断偏差其理想状态的过程。只要企业存在,这个过程就是永远处于动态中,成为企业财务风险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在分析企业税务风险特征和成因的基础上,为企业应对税务风险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税收筹划;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加多变的税收大环境,企业做得越大,税务风险也就越高。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大公司因为税收风险防控不严而面临税务丑闻,中国平安、国美、苏宁、创维等诸多国内知名公司都曾先后深陷其中。目前,企业应对税务风险的方式上是被动的、应急的和临时的,许多企业是以“亡羊补牢”的方式应对层出不穷的税务风险,即便是有税务风险防控意识的企业,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企业运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实践基本空白。鉴于此,企业管理层必须提高对税务风险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规避税务风险。

一、税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税务风险是企业因未能全面履行或未能有效理解纳税义务而遭受利益损失或负面影响(包括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等)的可能性,具体是指企业在遵从税法时的实际表现与应该达到的实际标准之间存在差异而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

企业税务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主观性

在税务实践中,企业是否完全遵从了税法,主要是由税务机关的具体人员根据税法来判定,可以用“实际标准”即税务机关所掌握的一种动态化的“法律准绳”来界定企业遵从税法应达到的标准状态。但由于实际标准的掌握者和企业财务人员往往对同一涉税业务存在不同理解,税企双方人员在处理涉税事宜时也会按照一定的主观意愿去处理,加之不同税务机构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也会有差异,企业税务风险因而出现,并且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大有小。

2.必然性

即便企业在一定时期采取了非常到位的管理措施,税务风险也不会彻底消灭,只能被控制在征纳双方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3.预先性

在企业日常经营与财务核算时,税务风险已然存在于企业实际缴纳各项税费之前的相关行为中。现在,很多企业都制定了税务风险的相关制度,尤其对容易产生税务风险的税务筹划、并购重组、股权转让中的税务风险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这就是税务风险具有预先性的重要表现,也是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客观前提。

4.非税性

产生税务风险的原因,有税务本身的因素,也有非税因素,比如决策失误,业务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沟通不畅,企业内部监管不到位等等。

5.动态性

企业税务风险属于持续动态的变化中,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税务风险不可能绝对地消除,将其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即可。

二、企业税务风险产生原因

分析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则需要从影响实际标准不确定的原因和影响企业实际遵从表现不确定状况两方面着手。

1.影响“实际标准”的不确定因素

(1)税收政策不明确或税收政策解读不规范

目前我国税收基本法缺失、实体法不完善、程序法不健全,其中一部分税法条款并不明确,有时候甚至还出现了税收政策文件“相互打架”的情况。同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税收政策解读制度,税收政策解读不规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税收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企业规模较大,涉税事项多且复杂,这就要求管理大型企业的税务机关应该配备高素质的人员或团队,需要精通会计、税务、法律、商务、计算机、统计、金融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目前,我国各地税务机关的企业税收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也不尽相同,人员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2.企业遵从税法的实际表现

(1)重视不够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的管理,对税务管理,尤其是对税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税务风险控制贯穿于生产经营决策的全过程。很多企业尚未建立税务管理部门,即使成立了税务管理部门,也往往都偏重于财务报表目标的管理,忽视涉税合规目标的管理。

(2)能力不足

企业的涉税事务管理能力、会计核算水平、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整体税务风险。一方面,企业对税收政策理解有偏差或对税收优惠政策运用不足,往往多缴税款;另一方面,企业对税法理解错误或主观上过度进行税务筹划,造成少缴税款,甚至偷税、漏税等,相关责任人还可能被迫究刑事责任。加之一些基层税务人员风险认识不足,企业遵从税法的实际表现就会低于税务机关的监管要求,进而引发税务风险。

(3)制度缺失

公司内部完整的制度体系是公司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公司内部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公司财务制度、投资控制及担保制度、业绩考核及激励制度、公司风险管理制度、人才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些企业制度建设不健全,往往会因为一些非税的因素导致税务风险。

(4)沟通不畅

企业在具体的税务管理中涉及的税务事项很多,因此除了自身因素外,还必须依靠与实际标准的掌握者——税务机关的良好沟通。否则,企业自认为达到了所谓的“标准”,但实际上可能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实际标准还有较大的差异。

三、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增强税务风险防范意识

一直以来, 我国企业的管理层大多不重视税务风险的防范, 甚至根本就没有税务风险意识,在经营中很少主动地去规避税务风险,只是被动地由税务机关进行检查,导致税务风险成为企业“甩不掉影子”或者“定时炸弹”。做好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与防范首先要在企业内部营造税务风险管理环境,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并把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其他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其次,税务风险管理应由企业管理层负责督导并参与决策,管理层应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

2.强化税务风险识别和预警评估

企业应把税务风险纳入日常管理中, 在机制方面构建一整套完善的识别和评估系统,包括税务风险甄别系统、税务风险预警系统、税务风险决策系统、税务风险规避系统和税务风险监控系统等,从风险评估办法、应对策略、处理流程等环节入手,将企业内部、外部税务风险因素纳入各项系统,制定出能够有效应对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全面有效地规避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其中内部风险因素包括企业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税务策划以及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经营模式、组织架构或者业务流程,税务管理部门的设置和人员配置,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和相互制衡机制,税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和沟通情况,监督机制的有效性等。企业外部风险因素包括经济形态和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和融资环境,税收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完整性和适用性,行业惯例,灾害性因素等。企业在对经济方案进行决策时,应尽可能通过税务风险评估系统,精密计算各项方案的成本或代价,在合法的前提下极力谋求税收损失的最小化,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减少税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3.完善企业内部税务风险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防范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包括税务会计核算、税款计算、纳税申报、税款缴纳以及发票管理等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同时,办税人员能力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税务风险的大小。企业应建立内部税务复核制度,办税人员向税务机关递交的申报纳税资料应该经过专业分析和复核;规模稍大、业务比较复杂的民营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并配备专业能力扎实、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也可以主动地寻求诸如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专业支持,聘请税务顾问和税务代理,借助他们在专业、技术、经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及时处理企业的涉税事宜,规避税务风险。

4.提高涉税人员的专业素质

目前很多企业及其财务人员缺乏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因不熟悉税法规定或无意之失而造成的税收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导致企业被税务违法处罚风险增大。税务风险的防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涉税人员的综合素质,可见人的因素在税务风险防范中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加强涉税人员综合素质的建设:其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税负是依据国家税法和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确定的,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这个前提。其二,税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业务,所以需要对原有的税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充分利用有利的税务政策,强化税收分析,正确处理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做到合法节税、合理避税、应缴尽缴,及时回避各种税务风险。其三,定期聘用相关专家为财会人员进行涉税业务面授、 案例分析及日常业务咨询等方式,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的高素质财会队伍才能有效规避税务风险。

5.注重企业与税务机关的联系

我国在2009年5月由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就企业防范、评估、应对税务风险所涉及到的各项工作作出了详细的规范和阐述。目前,我国的税法体系还比较松散,政府为了鼓励纳税人按自己的意图行事,已经把实施税收差别政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各项税种的课税办法大多还停留在粗略的条例框架下。税法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较大的弹性空间和政策真空地带,企业在涉及到具体纳税事项时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这种尺度常常难以把握,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来到税务风险。因此,企业要注重对税务机关工作程序的了解,加强联系和沟通,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上的处理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及时听取税收征管部门的建议和提醒,以便使自身对于税法的理解与税务机关保持一致,有效降低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为企业在不慎面临税务风险时留下一条能够及时沟通的途径,避免税务风险的进一步演变,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6.提升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水平

税收立法部门应该进一步转变观念,将税收政策作为公共政策来对待,进一步增强立法的目的性、透明性和合理性,尽量使税法言简意赅、逻辑严密、便于操作,可以考虑由各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组织企业发起税收制定议题,吸收企业代表参与各项重要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确保税收政策制定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尽快研究出台类似《税收政策解读基本规范》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将税收政策解读涉及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权限关键问题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进一步提高税法解释用语的规范性和明确性,避免歧义的产生。同时,税务机关要注重加强税收执法队伍素质建设,将税收管理能力的提升作为长期努力的方向,加强税收人员业务研究和技术岗位设置,在现行的干部提拔、任用中,注重向业务型干部适当倾斜,积极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学习的工作氛围,营造和谐、有序的税收人才竞争环境,提高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

税务风险之所以日益受到关注,是因为它会侵蚀企业利润。对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就是在减少企业因税务风险造成的损失,就是在创造新的价值。只有树立税收筹划的风险意识、依法实施税收筹划方案、贯彻成本收益原则、加强税收筹划人员综合素质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等方面入手,才能够降低税收筹划产生的几率,以达到维护企业的利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剀.两小时了解税务风险.中国税务出版社,2013

[2]林立菁.浅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问题及应对策略.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4)

[3]张侠.试析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与防范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2

[4]蓝海萍.税务筹划的风险及对策浅析[J].现代商业,2010(18)

作者:刘丽园

税务风险企业财务报表论文 篇2:

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控制管理研究

【摘 要】由于现代化企业普遍存在着内部组织结构复杂、区域化经营、财务会计核算复杂以及利益主体相对较多的特点,因此面临的税务风险也相对较大。本文针对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首先分析了税务风险的定义以及税务风险控制应遵循的原则,进而分析了造成企业出现税务风险问题的主要成因,最后系统的论述了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控制的有效措施,可以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控制

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的重大风险之一,正确的防范处理风险,对于确保企业经营发展的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以及自身组织管理与经营复杂的形势下,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问题更加严重,对于税务风险的控制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一旦出现税务风险问题,势必会受到相应的税收处罚,而且也会造成企业的声誉受损,对于企业融资、投资等项目建设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或者是税务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完善自身税务风险防范管理体系的建设,有效的规避、防范与化解税务风险问题,并最大程度的降低税务成本,促进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概念及原则概述

企业的税务风险就是指企业在对自身涉税行为的处理上,在客观或者主观上由于税收筹划措施采取不当或者是税收政策理解不到位,造成了企业出现税收违规行为,并造成企业面临税务管理部门处罚,出现财务以及声誉损失。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则是要求企业财务或者是税务处理等企业涉税行为处理部门,根据企业的自身经营状况,在国家税务法律政策的基准框架内,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对企业的税务风险所进行的识别分析与评估,将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内。在企业内部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遵从法律法规的原则

税务风险管理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税收法律以及国家的税务规章制度等,按照国家承认的纳税计算方法确定企业应当缴纳的各项税收,并严格服从税务机关以及税务执法人员的合法管理。遵从法律法规原则就要求企业必须及时收集并学习相关税务信息,尤其是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等,针对政策方面的风险强化管理以确保整个税务管理行为在法律框架内。

2.系统性的原则

在税务风险管理的规划上,应该站在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角度进行税务工作的管理,因此在税务筹划方案的制定上,不能仅仅将降低税负作为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要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经营。同时,税务风险管理的系统性还要求企业必须确保税务风险管理中各种税务筹划方案的有效执行,形成对整个纳税管理体系的系统控制。

3.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要求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各项措施的制定必须具有较好的可执行性,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尤其是企业内部的各项涉税事务的管理方面,必须确保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二、我国企业税务风险出现的具体原因分析

1.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当前我国企业在自身内部的风险管理上,主要是把精力集中于企业的资金、经营、财务以及市场风险的控制管理上,对于税务风险的管理认识还相对较为淡薄,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对企业的危害与影响。一些企业对于税务风险没有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将税务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的融资、物资采购、生产研发以及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在管理层面上就缺少了税务风险管理的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与事后预防,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造成了较大的税务风险隐患。

2.税务筹划管理不当

税务筹划管理不当对企业造成的税务风险是非常直接的,也是造成企业出现税务风险的直接原因之一。一方面,如果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不合理,没有对纳税方案进行优化,很容易造成企业出现多缴纳税款的风险;另一方面,税务筹划行为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风险特性,如果税务筹划行为不适当,被税务主管部门认定为违背了税收立法宗旨或者是经营目的不合理,很有可能承受反避税制裁,进而出现企业的税务筹划风险。

3.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管理也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备的税务审计制度,没有根据企业税务风险的实际特点对涉税行为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不利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进而导致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

4.企业经营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更是加剧了税务风险

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经营范围逐步扩大,各种跨区域、跨行业的经营业务越来越多,在经营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税制以及税种也越来越多,企业日常所要处理的涉税事务也越来越多,企业纳税主体出现的这些变化都增加了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

三、强化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措施

1.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的设置

在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上,首先应该明确企业的税务管理目标,税务管理目标并不是零税务风险,而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识别与税务风险的评估,最大程度的控制企业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在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的设置上,企业应该在内部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岗位或者部门专职从事税务工作的处理,如果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则可以采取聘请税务顾问的模式,对企业的涉税业务进行风险评估,提高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水平。

2.提高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分析与应对水平

税务风险的识别重点是对企业税务风险事故、税务风险因素等方面信息的收集,并通过采取风险损失清单、财务报表分析、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或者是因果分析等,对企业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进行识别,并对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与登记划分。在税务风险的应对上,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税务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等手段及时进行化解。

3.强化企业的税务筹划管理

在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制定上,应该严格遵循国家的税务法律规定,准确的把握国家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既要确保企业税后利润、纳税义务、办税成本、办税效率以及纳税人合法权益,同时也必须避免违反国家的税法规定。在具体的税收筹划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的税务针对性的采取风险控制管理措施,对于增值税税务风险,重点是认真核实好企业的进项税抵扣增值税发票的真实合法性,并准确地计算销售收入核算销项税金;对于企业的消费税应该根据企业的增值税税务风险防范中计算销售收入的内容进行计算;对于企业的所得税,则主要是应该确保及时的计算收入,并列支成本,确保企业的收入、成本以及费用之间的配比、一致性。

4.强化企业的税务风险内控制度

强化税务风险内控制度是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措施,对于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重点是规范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流程,并健全完善企业的税务风险监控制度。在制度的设置上,应该确保企业具有健全的税务登记、变更管理、税务核算、申报管理、发票管理、税务文件管理以及税务信息系统管理等一系列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其次,应该定期对企业的所有涉税事项进行风险内部审计,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的发现企业税务管理中的风险问题,消除税务风险隐患。此外,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管理结构、经营规模、行业市场以及国家税法政策的变化,及时的对企业的税务风险事项进行梳理,进而有针对性的制定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四、结语

税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能够导致企业出现税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在企业的税务管理上,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结合企业自身行业领域、管理结构、市场环境与税法政策环境的要求,提高对税务风险的识别分析与控制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水平,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董银.新形势下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8): 60-61.

[2]张小红.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2013(1):94-95.

[3]邹克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探究[J].中国外资,2013(282): 177-178.

作者:孙荣美

税务风险企业财务报表论文 篇3: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

【摘 要】 随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发布,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税务风险的防范能力比大企业还要低,因此更有必要建立税务风险预警系统。文章首先利用AHP分析法,通过对中小企业关键财务指标的分析筛选,构建了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模型,对样本企业数据进行了分析,为中小企业管理者对潜在税务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分析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税务风险; AHP分析法; 模型; 预警系统

一、引言

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这是我国就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正式下发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税务机关已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列入重点研究课题。《指引》在第三条明确指出:“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步骤,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条件,评价风险对企业实现税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本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机制的不够完善,对于税务风险的防范能力比大企业还要低。因此,有必要在中小企业建立税务风险预警系统,利用预警系统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预测和预控税务风险,把税务风险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建立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预警系统,以确保中小企业能及时发现风险前兆,便于中小企业管理者对潜在税务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分析,进而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以及化解税务风险。

二、基于AHP分析法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我国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可以分为四类,即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交易及行为风险、会计核算风险。其中对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的分析应属于定性分析,很难从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进行定量分析;交易及行为风险、会计核算风险则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及管理水平,这两种税务风险是可以通过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可以通过对部分财务指标数据的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企业设置税务风险预警系统。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的指标加权组成,本文将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预警指标分为四大类,即资产管理类指标、生产销售类指标、盈利能力类指标和短期偿债能力类指标。

(一)资产管理类指标

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资产。如果存货周转率与历史相比大幅下降(变慢),或与同行业相比明显偏低,而库存存货少、增值税税负低,则可能存在销售收入不入账、少入账的行为;如果存货周转率与历史相比大幅上升,或与同行业相比明显偏高,则应考虑存货是否账实一致;有可能存在多结转销售成本,也有可能存在虚开销售发票现象。具体指标包括:

1.销售资产比率=平均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其中销售收入为“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总额为“资产负债表”里的“期初资产合计”与“期末资产合计”的平均数。

2.成本存货比率=平均存货/销售成本=[(期初存货 +期末存货)/2]/销售成本。其中销售成本为“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为“资产负债表”中的“期初存货”与“期末存货”的平均数。

3.应收账款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其中销售收入为“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为“资产负债表”中的“期初应收账款”与“期末应收账款”的平均数。

4.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其中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计”、“负债合计”。

(二)生产销售类指标

税收来源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可以通过对收入、成本等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潜在的税务风险。例如利用企业的利润表,经过计算对比发现,某一年度的产品销售成本比率大幅增加,而在正常情况下,销售收入与成本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的增长幅度应该基本相同,为什么会出现销售成本比率的大幅增加?可能就会存在漏记销售收入或多转成本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直接导致企业少交税或迟交税。具体指标包括:

1.税金负担比率=销售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中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收入为“利润表”中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与“营业收入”。

2.销售成本率=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其中销售成本、销售收入为“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

3.销售期间费用率=期间费用/销售收入。其中销售收入为“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期间费用为“利润表”中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的合计。

4.销售其他支出率=营业外支出/销售收入。其中营业外支出、销售收入为“利润表”中的“营业外支出”与“营业收入”。

(三)盈利能力类指标

盈利能力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利润是投资者取得的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同样也是企业应纳税额的基础,如果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降低,可能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不佳造成,同时也有可能存在收入、收益少计,没有按规定时间计入或费用、成本多列支,没有在当期列支等问题,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引发企业的税务风险。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还可以进一步对销售收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营业外支出等情况进行涉税分析。具体指标包括:

1.营业业务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中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及营业税金及附加为“利润表”中“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及“营业税金及附加”。

2.资产利润比率=平均资产总额/净利润。其中净利润为“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数据来自“资产负债表”中的“期初资产合计”与“期末资产合计”的平均数。

3.净资产利润比率=平均净资产/净利润。其中净利润为“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平均净资产为“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合计”与“期末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合计”的平均数。

(四)短期偿债能力类指标

偿债能力是企业对到期债务清偿的能力和现金保证程度。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很可能产生各种债务,此时企业必须能够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否则就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危及企业生存。企业应纳税额,同样也可视为企业对外负债的一部分,是企业享受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必须支付的报酬。这种特殊的负债比一般的债务更具强制性,在规定的期限内如无法偿还,企业除了要支付滞纳金及罚款外,还可能因此受到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企业的对外账务可以按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应纳税额应该归为短期债务,因为大部分税额的计算缴纳周期不超过1年。而这种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就取决于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多少和质量状况。具体指标包括:

1.流动资产负债比率=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其中,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为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期初、期末合计数。

2.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其中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为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期初、期末合计数。“存货”为资产负债表中“存货”期初、期末数。

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就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即AHP)来确定各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各个指标在预警系统中所占的比例。构造检验成对比较矩阵

A=?琢11 ?琢12 … ?琢1n?琢21 ?琢22 … ?琢2n · · · · · · · · · · · ·?琢n1 ?琢n2 … ?琢nn,通过计算得到该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Lmax,随后求出CI及RI进行检验,最后求出特征向量再确定个指标权重。

按照上述步骤,可以求得各指标所占权重如表1。

三、数据标准化处理

在构建了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之后,还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模型对中小企业税务风险水平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在给出企业各个时点的总体风险水平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构造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模型。

税务风险预警系统模型是在利用统计数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对企业当期的税务风险水平作出风险预警。上文中,先利用层次分析法来构建了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接下来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及所在行业具体指标的比较分析,构建税务风险预警模型。

在数据分析之前,通常需要先将数据标准化(normalization),利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标准化也就是统计数据的指数化。数据标准化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同趋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两个方面。数据同趋化处理主要解决不同性质数据问题,对不同性质指标直接加总不能正确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须先考虑改变逆指标数据性质,使所有指标对测评方案的作用力同趋化;再加总才能得出正确结果。数据无量纲化处理主要解决数据的可比性。数据标准化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采用的标准化处理的方法是:“最小—最大标准化”(Min-max标准化)。经过上述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均转换为无量纲化指标测评值,即各指标值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上,可以进行综合测评分析。

Min-max标准化方法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设MinA和MaxA分别为属性A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将A的一个原始值x通过Min-max标准化映射成在区间[0,1]中的值x',其公式为:

新数据=(原数据-极小值)/(极大值-极小值)

在对各指标进行完标准化处理之后,就可以依据各指标对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大小不同,利用层次分析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合各指标的实际值,计算出样本企业的税务风险系数大小。

首先,利用标准化处理以后的Yi和各指标相应的权重相乘,可得出对应于各指标的风险系数。其次,通过对逐层中的各指标风险系数加和,计算出各个层次风险的风险大小Ri。

R=■Yiλi

其中:i=1,2,3…n,代表同一指标层的样本数。

为了建立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模型,首先建立一个测试样本,考虑上市公司报表数据相对真实性,同时还要兼顾公司规模大小。本文以我国中小板块的服装行业作为测试的样本企业,选取该样本企业2008年第3季度至2010年第4季度期间的相关数据进行税务风险预警分析,由于部分样本企业在2009年以后才上市,其公布的数据不够详尽,因此,本文选取了样本中7家数据完整的企业来进行分析,构建税务风险预警模型。

按照上文建立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首先计算出该行业G企业的税务风险值如表2。

同时,该行业平均税务风险指标值如表3。

由图1可以看出,G企业税务风险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在2009年第二季度以及2010年第二季度,其税务风险值出现了明显的提高,大幅度地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此时,G企业要特别注意,需要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四、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在对企业税务风险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行业平均值以及标准差来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模型。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利用行业加权平均税务风险值(以资产为标准)计算出行业税务风险值的标准差。第二步:计算出行业平均值与标准差的比率,并将这个比率定为企业税务风险的基准线。第三步:确定风险系数,将样本企业税务风险值除以标准差,得到税务风险系数,并将该风险系数与基准线相比较。如果高于基准线,意味着企业存在一定税务风险;如果低于基准线,则表示企业税务风险较小。将这个标准设定为5档,即安全、轻度危险、中度危险、严重危险、极度危险;相对应地可以分为绿色区域、黄色区域、橙色区域、粉色区域及红色区域;其临界点分别为5%、15%、25%、35%。模型的具体指标见表4。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税务风险应控制在黄色区域即轻度危险范围之内,如进入到了橙色区域即中度危险,该企业应启动税务风险预警,并对各项财务指标作进一步的涉税分析。如果进入了红色区域即极度危险,该企业可能将面临较为严重的税务问题,应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排查,及时发现税务问题,并制定应对措施。

五、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模型的运用

(一)预警模型在不同企业比较中的运用

以2010年4季度为例,将中小板块的服装行业内7家企业的税务风险值带入该模型,结果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该行业中A、B、C、D四家企业税务风险较低,处于安全区域,E、F、G三家企业与同行业相比,面临轻度的税务风险,特别是F企业,已经接近中度危险的橙色区域,需要引起管理层的重视。

(二)预警模型在同一企业不同时期比较中的运用

以G企业2008年1季度到2010年4季度的数据为例,通过上述模型计算结果见图2。

根据图2显示,该企业在2009年第一季度、第三季度以及2010年第三季度都达到了中度税务风险(橙色区域),此时应启动税务风险预警,企业管理层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更进一步的税务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启.企业纳税自查与调整[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1:19-24.

[2] 张微.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34-43.

作者:罗威

上一篇:产品合同三篇下一篇:单位聘用合同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