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第三讲

2022-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知识产权第三讲

第三讲 力和运动

本讲着重研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原因.

一、热点扫描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叫平衡态.若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则这两个力互相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概括地说,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者缺一不可.

2.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一定受平衡力的作用?答案是:不一定.因为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两种可能,一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这是一种理想情况;二是物体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为零.

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且这些力的合力不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将发生改变.

3.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物体在二力平衡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特点,就可以根据物体运动状态用“力的示意图”,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明物体所受各力的关系或进一步求出未知力的大小.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最后由牛顿概括总结出的规律.这一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具有的运动特征,明确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或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了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在物体受力作用下是等价的.

5.物体能够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基本属性.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做什么运动都无关.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表现为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有惯性,表现为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惯性有大小,物体惯性的大小可以用质量来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也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也小.在相同动力的作用下,一辆空车比一辆装满货物的车容易启动,即空车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这正是因为与装满货物的车相比,空车的质量小、惯性也小的缘故.

惯性是指物体能够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惯性定律是一条物理规律,它揭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惯性跟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及运动的性质无关,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中物体不受力是条件,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是在这个必备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惯性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也就是说,物体具有惯性.

二、典例讲析

例1将书放到水平桌面上,当书静止时,书受到的平衡力是().

A.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B.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桌子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讲析研究本题的关键要抓住两点:第一,本题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即找出书是受力物体.第二,平衡力的条件是什么?书静止时受两个力,一是重力,是地球施加的,方向竖直向下;二是支持力,是桌子施加的,方向竖直向上,此时由于书处于静止状态,说明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满足二力平衡条件,所以重力和支持力是书受到的一对平衡力.选项B是正确的.而选项A中所述的两个力,书受到的重力与书对桌面的压力,虽然二力的大小相等,但受力物体不同,彼此不可能平衡.选项C中,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它们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桌子和书,彼此也不能平衡,选项D不符合题目所求,而且桌子除受重力和书的压力以外,它还受到地面的支持力,所以D选项也是错误的.本题应选B.

例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B.射出的子弹离开枪口后,仍然继续高速前进,是因为子弹受到惯性的作用

C.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仍能继续前进是由于汽车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讲析正确理解惯性,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1)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这是因为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它与物体是否受力、处于什么状态、运动状态是否在改变等其他外界因素无关.

(2)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与联系.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是物体的运动规律.惯性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指出物体在不受外力时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的原因在于物体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3)惯性和力的实质不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力,也就是说一定有施力物体.而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性质,不是外界施加给它的.惯性和力是两个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把惯性说成“惯性力”或者说成“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都是混淆了惯性和力的区别.

综上所述,选项A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B、C选项的错误都是把惯性当成一种力,没有认识到惯性和力的实质不同.本题应选D.

例3一杯水放在列车内的水平桌面上,如果水面突然发生了如图3-1所示的变化,则列车的运动状态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1)列车突然向右启动

(2)列车突然向左启动

(3)列车向右运动时突然刹车

(4)列车向左运动时突然刹车

A.(1)或(2)B.(1)或(3)

C.(2)或(3)D.(2)或(4)

讲析若列车原来是静止的,只有当列车突然向左启动时,杯子跟列车一起向左运动,杯中的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荡向杯的右侧;如果杯中水面产生的现象是由于列车刹车而造成的,那么只有当列车原来是向右运动的时候,突然刹车时,杯子随车一起停止运动,杯中的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右运动,才会荡向右侧,所以此题答案应选C.

例4图3-2展示的是福娃小运动健将在进行奥运比赛,请你观察图片,想像图片中运动项目比赛的情景,提出两个物理问题,并对提出的物理问题尝试解答.

问题1:?

解答:.

问题2:?

解答:.

讲析从投篮、踢足球和打羽毛球的情景可知,作用在这些物体上的力改变了它们的运动状态;从赛艇运动情景可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所以我们可以提出有关的问题.

问题1:当球拍击打迎着球拍飞来的羽毛球时,羽毛球为什么会被击打返回?

解答:在击打羽毛球时,球拍对羽毛球施加了作用力,使得羽毛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问题2:当运动员用力向后划桨时,赛艇为什么会向前航行?

解答:当运动员用力向后划桨时,桨对河水施加了作用力,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同时河水对桨也施加了力,这个力使赛艇向前运动.

例5小明在广场上游玩时,将一个充有氢气的气球系于一辆玩具小汽车上,并将玩具小汽车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无风时细线处于竖直方向上,如图3-3所示.当一阵风沿水平向右吹向气球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小汽车可能被拉离地面

B.氢气球仍处于静止状态

C.小汽车一定沿地面滑动

D.小汽车仍处于静止状态

讲析无风时系小车的细线处于竖直方向上,说明小车受到的拉力竖直向上.由气球和小车组成的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说明系统受到的是平衡力的作用.当一阵风沿水平方向向右吹向气球时,系统只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系统在水平方向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在不受摩擦力时,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而竖直方向所受到的平衡力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仍然保持静止状态,综合以上结论可知,选项C是正确的.

三、创新题选

1.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下来

B.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C.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变化

D.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2.历史上首先通过实验及推理推翻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物理学家是().

A.阿基米德B.牛顿

C.伽利略D.亚里士多德

3.体育课有爬绳和爬杆两种运动,小明同学先后以相同的姿势顺着绳和杆匀速上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爬绳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因为绳子粗糙

B.爬杆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因为爬杆时握杆的力要大些

C.爬绳和爬杆受到的摩擦力一样大

D.若爬绳和爬杆的速度不一样,则速度大的摩擦力大

4.天花板上有根电线吊着一盏电灯,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对电线的拉力

B.电灯对电线的拉力和地球对电灯的重力

C.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和地球对电灯的重力

D.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的拉力

5.如图3-4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块受到的重力是G,系着它的一根竖直轻绳绕过光滑定滑轮,它的另一端受到的拉力是F,地面对物块的支持力是N,下列关于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F=G B.G=N

C.F=N+GD.F+N=G

6.静止在桌面上的墨水瓶受到力和

力的作用,它们是一对.它们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

7.一物体系于正在匀速上升的气球下,当气球与物体上升至离地面的高度为H时,系物的细线突然断了,则物体刚脱离正在上升的气球时,它的运动方向是的,这是由于的缘故.物体最终将落回地面,这是由于物体的缘故.

8.如图3-5所示,水平传送带正将“珠光”大米从车间运送到粮仓.将重500N的一袋大米由初速为零轻放到传送带上,米袋先在传送带上滑动,稍后与传送带一起匀速向右运动,米袋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重力的0.2倍.米袋在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N.

9.跳伞运动员从高空下落,开始速度不断增大,他受到的阻力重力;过了一段时间后运动员匀速下降,此时他受到的阻力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0.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的人,如果突然向后倾倒,是因为,人向左倾倒是汽车在向转弯.

11.用20N的水平拉力拉重100N的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N.若运动中拉力变为15N,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N,木块的速度将.

12.为了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做如下实验:同一辆小车,从同样高的斜面A处滑下来,使它在三种不同的表面上运动后分别停在如图3-5所示的B、C、D位置上,(在毛巾表面时,小车在B处停下;在棉布表面时,小车在C处停下;在木板表面时,小车在D处停下)试问:

(1)为什么要用同一辆小车从同样高的斜面滑下?

(2)小车在不同表面上前进的距离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3)从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三讲“创新题选”参考答案

1.B2.C3.C

4.C5.D

6.重支持平衡力地球桌面

7.向上惯性(或物体有保持原运动状态的能力)受到重力的作用

8.右0

9.小于等于

10.汽车向前做加速运动右

11.2020减小

12.(1)使小车在三种不同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等.

(2)三种不同平面对小车的摩擦阻力不同.平面越光滑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

(3)运动物体在不受阻力作用时,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或: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作者:周继中

第2篇:第三讲 说课的艺术

说课是近20年中小学常用的教研方式。1987年6月,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在教坛新秀的评选时最早使用了这种方式,并冠之以“说课”这个称呼。由于说课有省时、省力,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优势而被迅速“炒热”、传播,并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牢牢地确立起自己的地位。

(一)说课的概念

说课是教师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凭借,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其他教师、学校领导和教研员,讲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设计及其理论根据,然后由听说者进行讨论、评说,以达到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与体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说课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研方式和师资培训方式。

说课、备课和上课是相互关联的3个概念,但不是同一概念。备课和说课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备课是说课的基础和条件,说课前,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备课。没有备课做基础,或者说不做认真的备课,说课无法进行,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说课和备课区别较大,至少有3点不同:其一,备课重在教师行为的外化,写教案只要求写出“教什么”,“怎样教”;说课不仅要求说出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还要着重说清这些行为的内在支持,即“这样做”的理论根据,使听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其二,备课的对象是学生,其教案使用者为教师,因此 ,要把教学过程一步一步写清楚;说课的对象是教师、领导和教研人员,因此,有关教学程序的具体内容不必作详细介绍,只要听者听清“怎样教”即可,而对“为什么这样教”则要作有理有据的陈述、论证、说明。其三,备课以教师个体活动为主,靠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创造,自主拟定教案;说课是群体行为,述说者用口语表述备课的思维过程后,听评者要展开群体研讨和论辩。说课和上课的不同点则更为明显。严格地说,说课也是上课前的准备,变个体备课为群体备课。通过说课,使教学设计更完美,更具科学性、针对性,更有创新。总之,通过上课,验证说课的可靠性、实效性,促进说课的发展。

(二)说课的艺术追求

说课是一件很难的事。说课一般限定在10分钟左右。说课者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既要把说课内容呈现出来,又不使说课走样,体现说课的自身价值,就必须讲究说课的操作艺术。

说课具有艺术的特征:说课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技艺、技能,要求教师对教材作再创造,要求教师运用有声语言、肢体语言,配以其他手段,形象化地表达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师情意。因此,说课具有艺术追求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说课要注意真实而准确。真而准是上课的第一要义,也是说课的第一要义。说课者应是笃学的人,快乐而勤奋地学习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努力使说课内容真实而准确。说课内容包括:①说教材。说课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重组。说教材必须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思想性。②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必须“全面”,即将不同领域的目标都说到;必须把握好各知识点的尺度,注意可操作性;必须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师生与环境等教学因素的实际。③说教学方法。说课者要具体陈述自己是如何遴选、使用最适宜的教学方法的,还要说出理论依据,操作时应注意什么。④说教学过程。要说明白课型的选择、结构的设计及教学流程,并站在先进教学理论高度对教学程序加以诠释、论证。⑤说板书设计。要说清板书的目的、根据及方法,在设计时想到了哪些相关内容与理论,自己如何处理的。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要说清本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缘由、应用点、如何使用、预期达到什么效果。⑦说效果预测及其他。说课者要分析教学要素,对教学效果作出准确的预测与中肯的说明,要有其必然性与可信度。

说课要讲究口头说功。说课说课,就是要“说”起来。如果说课者把说课材料写成教案,那不是说课,而是“备课”;如果说课者只是照本宣科去朗读说课稿,那不是说课,而是“读课”;如果说课者把说课稿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那不是说课,而是“背课”;如果说课者一味地把听说者当做学生去模拟式地上课,那不是说课而是“讲课”。说课一定在“说”上下工夫。说的方法很多,无论怎么说,都要按预定说课稿的思路去说,要把住“说”的“程度”,不可信马由缰。说课的对象是同事、上级或专职研究人员。他们不是学生,却要站在学生角度去听你“说”,去审视你说的一字一句是否能为学生接受,能使学生乐学、会学、学出高效果。所以,说课人要置身于听众思维与学生思维的交汇处,站在备课与讲课的临界点去变换说位,拟写“说案”,研究“说法”。

说课要追求鲜活独创。说课重理性,贵在独创,贵在鲜活。如果不去创新设计,墨守成规,刻板僵化,让说课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图腾,说课可能抽象,干巴,毫无生气,很不耐听,就没有活力可言。说课时间极有限,说“度”很难把握。太详太繁,时间不允许,听众也会生出厌恶心理;过简过略,基本内容说不完,精彩部分无法展示,说课效果大打折扣。说课人要在不违反说课原则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特长,扩大创造的空间,实现说课艺术化。说课的艺术体现在,说课者要努力说出特色,说出层次,使说课张驰适度,变化有理,处理得法,呈现新奇,理直而不枯燥,鲜活而不落俗。这就要动脑筋去做创新思考:说“法”要新,不平铺直叙,讲究艺术,力求有吸引人的力量;结构要新,跌宕起伏,有波有澜,透出“曲线美”;手段要新,以口语为主,兼顾行为语言,适当地借助辅助手段和现代技术,使三者合理结合,有机搭配;气质要新,稳中透活,张扬个性,给人以底蕴厚重,胸有成竹,八面威风之感,能使听说者感受到说课者的艺术美感与魅力。

(三)说课语言的艺术锤炼

在说课内容定好后,一定要研究语言的使用艺术。说课中使用的语言有4类。

1.独白性语言。

说课主要采用独白方式。说课人把其他人作为自己的听众,在近10分钟的时间里,一个人在台上独自对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介绍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其他人在台下听,不作言语应答配合,不插话、不干扰、不指点、不提示。所以,说课人要花主要精力研究独白的艺术。说课者的独白必须条理清晰,要用沉稳而突出的语调说每个板块的标题,再一层一层地表白内容。陈述的内容要简明,语言要流畅,不能啰唆,不能有习惯性语病或偶发性语病。说理论分析部分,尽量平缓,说准说清关键词句。说课中的独白最忌一个腔调地念稿或背稿,一定要用高低升降、错落有致的语调讲述说课的重点和关键处。声音也要讲究,过高则刺耳,过低则听不清,其音量以听说者均听清楚为宜,这就要估量说课现场的范围大小,听课人的多少,凭经验去调节。

2.模拟性语言。

说课时,要恰当使用专业语言,如行业语,专业术语。为使听课者更直观地感受教学设想与环节情景,说课教师可做必要的模拟、描述。比如,模讲生动诱人的导语、简洁激越的结束语、发人深思的提问语等。这时,要绘声绘色,似乎说课现场就是课堂,自己正在给学生讲课。这样的语言与独白性语言相配合,使说课有时激情奔放,有时含情脉脉,有时舒缓稳重,有时幽默诙谐,进而强化了说课的效果。使用模拟性语言要恰当,确是必要之时,又确实是精彩片段,才可使用。模拟性语言不可用多用滥,有的教师喜欢用这种模拟性语言,一次说课,用去一半或三分之二时间,使说课成了一次“假想的演习”,让人倒胃口。一般地说,模拟性语言不能超过说课总量的三分之一。

3.朗读性语言。

在说课中,教师介绍重点词语、中心语段或其他相关内容时,要使用朗读性语言。朗读语言是语文、外语或其他学科教师经常使用的语言。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不仅可以传达作品的内容,还可以表达、体验作者的情感、神态,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说课时,恰当地穿插使用朗读语言,能较好地向听说课者展现意境,阐释设计意图。

4.体态性语言。

体态语言又叫身势语言、态势语言、人体语言、动作语言,它是一种特殊的非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指说话人具有表义作用的动作、表情、姿态。说课时使用体态性语言,既能辅助有声语言以增强表达效果,有时还能代替有声语言表情达意。说课时运用体态语言要格外讲究,频繁使用,给人不稳重、矫揉造作之感;一点不用或很少使用,又给人感觉太紧张、太木然,也缺少成功感的自我激励。要适度地运用,又要讲究运用的技巧。

体态语言一般分为表情语言、举势语言、姿态语言、副体态语言,其中最重要的是表情语言。表情语言在人的交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心理学家曾推出交际效果公式:信息总效果=7%的书面语+38%的声音+55%的表情语言。在表情中首要的是目光的使用。目光通常停留在听话人的面部,不宜去看其他部位,特别是面对异性,更要审慎。由于面对多人听话,说课人目光不宜只面向一侧,或只停留在一个人身上,更不宜只注意观察听说者的表情,以猜度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说课人要与听说者建立视线接触,用自然的目光调动听说者的注意力和情绪。说课人充分利用“笑”,能给说课现场创造轻松、愉快的情境,给自己带来自信和好的心境,但不能眉飞色舞,更不能手舞足蹈。要使用微笑。微笑是一种掩笑,笑而不露齿。使用微笑要依说课具体情况而定,内容较严肃、悲壮就不宜使用。举势语言有头势和手势两类。说课者在使用头势语言时要注意变化的角度,切忌单调。手势语言要与有声语言相配合,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在姿态上,说课者多用站姿,做到抬头挺胸,站稳站正。副体态语言,指说课人的着装打扮。教师应知道一些着装的基本知识,从教师这一特殊角色出发,研究服装款式、发型、饰物的风格、视觉感受及观者的心理感受。比如,发型不要太新潮,饰物简洁一些,点到为止,女教师上衣领口不能太低,裙子不能超短,鞋跟不可太高等。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作者:田常泰

第3篇:第三讲 夸张

第三讲

修辞体现的文化:夸张

夸张是汉语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神话传说里就已出现过,比如徐整的《三五历纪》(见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对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的记载,先秦时期的《尚书》和《诗经》中的部分章节,以及后来的宋玉、司马相如等人的创作中都对夸张的运用达到了很高的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夸张这一辞格就更为人们所喜闻乐用,有很多成语、熟语就是利用这一辞格形成的,比如“垂涎三尺、气吞山河、胆小如鼠、口若悬河、摩肩接踵、倾国倾城、聚蚁成雷、挥汗如雨、汗牛充栋”、“人倒霉了,喝口凉水也能塞牙”等等。现在许多耳熟能详的广告词也将夸张这一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等广告语词都充分利用了这一

辞格。总之,夸张这一辞格一经产生,就以它特有的魅力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并且日益发展壮大,其使用频率之高也令其在辞格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借以突出事物某种特征或品格,来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夸张是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句修辞中常用常新。它用于描写可以使形象生动突出;用于说理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用于抒情能将情、景、物、我溶为一体,给语言增添幽默,讽刺的情味,收到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巧妙地使用夸张,能够形象地描景状物,准确地表达感情。

所谓夸张,就是根据情感抒发、事物描写的需要,对事物的某一方面做背离或超越现实的描述,以收到突出形象、渲染感情等效果,使人获得对事物的深刻印象。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

格式。

夸张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故意“言过其实”,从而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宣泄作者积蓄心头的强烈情感。唐代诗人李白畅游庐山时,看到庐山峰岩秀奇、泉瀑飞湍,无限风光,不禁惊讶感叹,随即作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描写了庐山瀑布自天而降的动人心魄的情景。那排山倒海的恢宏气势,如天风海雨扑面而来,振聋发绩,营造了一种雄奇壮阔的审美境界,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夸大好的东西,使它显得更好,夸大有害于人类的东西使人望而生厌。我国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夸张手法写下的千古绝唱。如“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诗经·王风·采葛》);“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静夜思》);“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夸张修辞格的心理基础是人类所特有的在情感驱动下的丰富想象。因为夸张的语言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力图突破寻常语言的表述,对客观事物做超越实际的描述,这样就造成了语句意义与客观事物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读听的接受者必须通过一定的心理活动过程才能理解写说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亦即孟子所谓的“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而这种理解认知的心理过程,是以想象(也包括一定的联想)为基础的。东汉学者王充在分析写说者为什么要运用夸张辞格,读听者为什么能接受夸张辞格时指出“: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为了满足“俗人~好奇”之心,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

人们创造夸张修辞的心理基础是想象,人们理解夸张修辞格的心理基础也是想象,所以,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如我们现在读古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时,就不会像沈括那样去探究“黄河之水”到底是从“天上来”,还是从青海省的巴颜咯拉山脉来,而是通过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夸张诗句,去想象和感受一种黄河奔流直下的雄伟气势。同样,我们现在读当代诗人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诗,也不会对其中的“黄河之水手中来”这一夸张诗句提出话问。因而想象力是心灵里那种领会和认识具体事物的功能。我们从“黄河之水手中来”这一夸张诗句中,领会和感受到的是一种劳动人民改造黄河的雄伟气魄。

运用夸张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夸张要明显

夸张要明显就是要人一眼就看出夸张的存在。例如:前面提到的李白《秋浦

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人的头发无论如何不会有三千丈长,明显是夸张,一眼就能看出。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渲染忧愁的深长,愁生白发,人所共知。而白发竟达三千丈,可以想象作者的愁思该有多么深重!如果写成“白发三尺长”,这就不是夸张了,因为人的头发是可能长到三尺的。如果当时诗人写成“白发三尺长,缘愁似个长”,就不会流传青史了。

杨朔的作品《雪浪花》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浪花的描写:你看,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海浪滚滚,前呼后涌,撞到礁石上刷地卷起几丈多高的浪花。这里的“几丈多高”作者开始写的是“两丈多高”,后来发表是改成了“几丈高”,这样就明显带有夸张的意味,给人的印象就深刻了。

(二)夸张要有节制

夸张要言过其实,但并不是夸的越厉害越好。夸张是通过超过想象的“实”,来表现思想或感情的“实”。夸张的本质

仍是真实,即夸张是“言虚而情实”。因此,刘韶在《文心雕龙》中强调说:“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就是说夸张要合情合理,要有节制、有分寸。例如,毛泽东在《十六字令》中这样写:“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里的“三尺三”就用得很有分寸。试想,说成“离天三丈三”好不好呢?如果写成“三丈三”,就不能给人以举手可以摸到天的感觉,不能突出山的高;如果说成“三寸三”,又显得过分了,会给人一种站在山上被天压得抬不起头、直不起腰的感觉,又怎么能突出红军的豪情壮志呢?如果不是为了突出某种思想感情,不能唤起人们更深切的感受,那样的言过其实就不是夸张,而是夸大,是说假话,说大话,甚至是吹牛,会让人感到虚妄不实,荒唐可笑。例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我把大学通知书拿到家里,奶奶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样的夸张就不合情理。说奶奶高兴可以,说奶奶一蹦三尺高就显得荒诞。因为老人高

兴的特征并不是跳,有谁见过白发苍苍的老太太高兴得又蹦又跳呢?这种夸张是没有任何根据和基础的,因而丧失了真实性。又如:一个南瓜赛地球,架到五岳山上头;把它仍进太平洋,世界又多一个洲。显然这不是夸张,而是吹牛。所以鲁迅先生在《漫谈漫画》中曾讲的“燕山雪花大如席”那段话被修辞学界视为经典,常被用来说明夸张要以事实为基础,要有节制,不能毫无根据。当然这一原则不是要求夸张对生活做绝对真实的描述,而是要求夸张修辞文本的夸张对象必须以质的存在为前提,必须有一定的根据,这也就是刘姗《文心雕龙·夸饰》篇中所说的“饰而不诬”的原则。西晋著名学者左思在《三都赋序》中讲到:“美物者,贵依其木;赞事者,宜本其实。”只有深刻地掌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又能把握夸张的分寸,才能做到“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三)夸张要新颖

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第一个把女

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从某种意义上说,运用夸张也是一种创造。运用夸张要力求新颖、别致,要有创造性,不落俗套。如果一张嘴就是“垂涎三尺”,一提笔就是“笑破了肚皮”,就会让人感到庸俗,没有新鲜感。比如,一般人形容公共汽车上人多、拥挤,总是说“挤扁了”,“连立足之地也没有”等等,很平淡,没有新意;而有人却说“:车厢里的人都被挤成像片了。”人当然不会被挤成“像片”,但这样写,既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又让人闻所未闻,耳目一新。如果总是因袭别人,就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

(四)夸张要与语境相适应

夸张和语境密切相关,并非任何一种语体都可以用夸张的。一般来说,在文艺语体、政论语体中,比如诗歌、散文、小说中可适当运用夸张;而在公文语体和科技语体中,比如思想汇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是不能用夸张。例如,下面两例都是写“烟囱”的高大,但由

于语体不同,言语风格迥然不同: (27)建筑工地上,一座又高又大的烟囱正在施工。它的底部直径有15米,可以停放8辆大卡车;它建成后的高度有210米,等于80多层的楼房那样高!国际饭店是上海最高的楼房,有20多层,可烟囱比国际饭店还高出3倍多呢!(《少年科学》1981年第一期) (28)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伸到白云深处。(柯蓝《早霞短笛:烟囱》) 例(27)内容属于科学,没有用夸张,而通过数字和实实在在的比较说清楚这个烟囱到底有多高。例(28)烟囱是一篇文艺散文,写烟囱的高大,是为了渲染一种宏伟壮观的气氛和表现工业建设蓬勃向上的景象,用具体数字来说明烟囱的准确高度就不合适宜。“伸向天空”、“从地下长出来的”、“伸到白云深出”,是夸张的形象描写。

总之,夸张能做到不求形似而真切地表现动势神姿、轮廓变化,显示其中

的“真”(本质、规律)。

由于古代中国人总是把世界万物看作一群群行为功能之“象”,这就使得他们必定去欣赏、去寻求事物的动态美、线条美和神韵之美,并以艺术手段将它们表现出来。这便在语言修辞上有了夸张修辞格。

杜甫、李白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夸张修辞,它是故意“言过其实”。它首先让我们感受到那“神动”的“气韵”。这种修辞形式,为的是突出强调某一事物的特征.而特意对那个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数量等方面作扩大或缩小的表达。它并不注重形象是否守实,可以说它是要在动态形象中且示出事物的内在之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李白诗句)不是在写实情实.(“粗守形),而是在借“飞流”、“高浪”的“粗形”表现一种神韵和气势一种由高空飞

流直下锐不可当的真实神韵,一种风猛浪高的真实气势。夸张守的就是这种神韵气势.你看那壮美的一泻而下的气势,这气势中蕴涵着诗人(李白)的真实秉性、气质和胸襟,以及真实的情愫。“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锦江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遇思,天高地遇,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关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这里锦江水、春色和玉垒山的浮云,包括古今世势,都是“粗形”,你从字面上是“难以看得真切的”,夸张要的就是这种不太泥实的效果,以便“上守神”.让你“超过形质”感受到它的神、韵、势和规律本质,这便是“真”.句中诗人要“守的神”.是让你感受到历史变迁的凝重气氛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春色到来的规律.这便是“粗守形,上守神”制约下的夸张修辞的构建

情形了。

夸张是英语和汉语所共有的修辞格。其中数词用作夸张或渲染(数量夸张)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段。由于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异,英汉数量夸张在辞格上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虽然英语中的数量夸张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汉语中的数量夸张更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1、英汉数量夸张辞格的共性

英汉民族有着共同的“满数”概念,“满数”是与“歉数”相对的。尽量往少里说,称“歉数”,而尽量往多里说,则称“满数”。[7]327“汉英民族的计数系统都是以十进制为基础的,夸张都采用‘十’、‘百’、‘千’、‘万’(英语则用ten thousand)等常规满数,属于文化共核(Cultural Common Core)”[5]144-148。例如: 1:Where have you been, you young monkey? Tell me directly what you’ve

been doing to wear me a-way with fright and worry, or I’d have you out of that corner if you were fifty Pips, and he was five hundred Gargerys.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个小猴子,直截了当说吧,你做什么去了,叫我担惊受怕,把我折腾个半死。要是不说,就是五十个Pip,五百个Gargery,我也能把你从旮旯里揪出来。“句中仅用五十个、五百个,寥寥数笔,就把个Pip姐姐既担心又生气的盛怒之状,跃然纸上”[8]15。

2:A thousand times more fair, ten thousand times more rich. 一千倍的美丽,一万倍的富有。“这些不起眼的数词,在莎士比亚手下却是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获得了艺术性的表达效果”[8]15。从以上两则例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像普通的家庭主妇的姐姐,还是像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学巨匠采用了数词“

十、百、千、万”进行夸张和渲染。同样,汉语中含有数词“

十、百、千、万”的词组成语、谚语

典故、警句名言、诗词歌赋也具有强烈的夸张色彩。例如:“十全十美”、“十拿九稳”;“百川归海”、“百里挑一”、“百思不解”、“百闻不如一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千方百计”、“千古绝唱”、“千载难逢”、“千姿百态”、“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万劫不复”、“万无一失”、“万象更新”、“万丈深渊”、“万紫千红”、“万变不离其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又如:“携来百侣曾游”、“万类霜天竟自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又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侨《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等等,不一而足。如果不充分显示

数量夸张的艺术中介的表现力,上面的诗句怎能如此大气磅礴,成为千古绝唱?

2、英汉数量夸张辞格的差异

虽然英汉民族有着共同的“满数”概念,夸张都采用“十”、“百”、“千”、“万”(英语则用ten thou-sand)等常规满数。“但值得注意的是,汉语还有自己特有的‘满数’概念,如借助‘三’或‘九’来夸张”[7]328。“三”或“九”属于非常规满数。虽然汉语中的非常规满数还有不少,但最为典型或最为基本的当属“三”与“九”两个数词。因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为“三”与“九”专门列出“表示多数或多次”这一义项。当然,英语中也有用“three”或“nine”来夸张的实例,如: 1:Three are too many to keep a secret, and too few to be merry.要保密三人嫌多,要逗乐三人不够。

2:Three helping one another bear the burden of six.三人互相帮助,可担六人重负。

3:Three removes are as bad as a fire.三次搬家犹如一次失火。

4:Three women and a goose make a market.女人三个鹅一只,唧唧喳喳成闹市/三个女人一台戏。

5: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英汉双解英语谚语应用词典》)。

但一般英语辞书,即使专门的语言文化词典也不为“three”或“nine”专立这样的义项,可见英语数词“three”或“nine”的夸张用法带有某种偶发性。

然而,汉语中的“三”或“九”的夸张用法却具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汉字‘三’或‘九’不仅仅是个自然数符号,其文字形态与其满数概念密切相关。《说文》所说的‘三’是‘天地人之道’,也就是天、地、人的道数。上方一画为天,下方一画为地,而居中一画则是人。这里生动形象地反映的是古代汉民族‘三才’宇宙观。三画而又以竖线连接其中的就是‘王’字,因为‘王’字是通达天道、地道和人道的人。由此可见,‘三’代表

着除王本人以外的整个宇宙,自然成了最基本的满数。所以汉语里‘有说不尽的三’,‘三的倍数无处不见’”[11]111, 161。例如:“三番五次”、“三教九流”、“三令五申”、“三六九等”、“三灾八难”、“三头六臂”等。“至于‘九’,其音、形所蕴涵的满数概念就更为丰富多彩。《说文》释‘九’曰:‘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饶火同云‘数穷则变’《(部首订》)。许慎的意思就是,‘九’乃阳数之穷极,而这一‘穷极’的概念正是由汉字‘九’那弯弯曲曲直至终尽的形象来体现的。‘九’虽仅两笔,但其中一笔竟然包括了横折弯钩,一共转了三个弯弯,堪称汉字中转弯最多的笔画。”;“由于其音、形、义的缘故,汉语中的‘九’充满着多、大、远、久、深、高等内涵意义’”[11]87。例如: “九霄云外”、“九泉之下”、“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牛二虎之力”等。以上含有“三”或“九”的数量夸张说法,无疑都难以用英语如数表达出

来。

此外,英语和汉语中用“千”表示数量夸张的修辞手法也不尽相同。英语中多使用“a thousand”(一千)来表示“多”的概念,除了上面所提供的例句外,英语中使用“a thousand”表示夸张的实例屡见不鲜。例如: 1: I have told a thousand times not to do this.我已经告诉你上千次了不许你干这个。

2: She might imagine a thousand reasons for it and any of them would only add to her trouble. 她可能想象出上千个缘故来,而任何一个都只能使她更加烦恼。

3: Jurgis was a young giant, broad of back, full of vigor, a workman in a thousand. 尤格斯年轻而且高大魁伟、肩宽背阔、精力充沛,是千里挑一的干活人。这个例句按汉语的习惯说法则应是“百里挑一”。

又如:The first lines of a long gypsy poem sing:“When a woman loves a man her body has the odor of a thousand apple trees in blossom. The long lashes of her eyes fan the fires of his heart to flame.” Off hand I know no lines, in any poem, as beautiful and as powerful. 一首吉卜赛长诗的头几行里是:“当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时,她身上会散发出一千棵苹果树开花的香气。她长长的睫毛煽动他心的火焰熊熊燃烧。”我一下子想不出哪一首诗的诗句是如此的美丽而有力。事实上,作者知道这首诗的美丽而有力的地方在于用a thousand进行了数量夸张。因此,“一千棵苹果树”开花的香气是会令任何人都陶醉的。在表情的描绘中,数量夸张辞格的功能和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140。

相比之下,汉语中却多使用“三千”来进行夸张。“根据中国数文化的研究,不带零头的千位数中,用得最多的是三千”[11]144。“三千确实是汉语数量夸张

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满数之一”[2]30。仅仅中国唐诗中的例子就不胜枚举,如李煜有“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戎昱有“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塞下曲》);张祜有“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何满子》);李白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长恨歌》),其中重复使用“三千”进行夸张,乃至成了千古佳句。

英语和汉语中使用某些数词进行夸张“,这种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人类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数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致,是人们潜意识里的数字文化理念的折射与反馈,无不带有历史与时代的痕迹,莫不打上社会与文化的烙印”。[9]97

1、英语数量夸张的文化渊源

英语数量夸张多采用数词“hundred”(百)、“thousand”(千)、“ten thousand”(万)、“million”(百万),这与

21

古代西方民族的哲学思想有关。跟《易经》中“九”为“极阳”的哲学理论不同,以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哲学学派“认为‘十’这个数目是完满的,包括了数目的全部本性”[12]19。因此,英语数量夸张大量采用‘十’的倍数,这大概也是ten thousand用得比较多的原因。例如: 1)Now, that’s glorious! Why, it’s ten thousand times better than to be a pi-rate! (那就更过瘾了!这比当海盗要好上一万倍了。); 2)If I knock over a vase and it is broken into ten thousand pieces, Fred puts it together again in such away that only an expert would see the difference.(如果我碰倒了一只花瓶,使之碎成上万片,弗莱德一准把它修复原样,不同之处只有行家才看得出来。) 另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哲学学派还持“

一、二生万物”的观点:“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从完满的一与

22

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一切形体”[12]20。这与汉文化中道家的“三生万物”也是大相径庭的。例如:Harmlet: I loved Ophelia: forty thousand brothers could not, with all their quantity of love, make up my sum. (W. Shakespeare: Harmlet)(哈姆雷特:我爱奥菲莉亚,四万兄弟的爱集合起来也抵不上我的爱。)在这个例句中, forty是twenty的两倍,听起来夸张语气特重,这跟西方古代哲学中“二”生万物的思想是吻合的。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以下英汉两例的对比: 例1:Fourwives, and twice five hundred maids, unseen, /Were ruled as calmly as a Christian queen. 例2: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例1描述的是唐璜在土耳其苏丹王宫里的所见所闻,而例2描述的则是唐明皇与扬贵妃的爱情,两个例子中都对宫女之多进行了数量夸张,英语使用twice

23

five hundred,出自“二生万物”的哲学思想,而汉语则采用了十分富于汉文化特征的“三千”。

2、汉语数量夸张的文化渊源

与英语数量夸张的文化特征相比,汉语数量夸张更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其中“三”与“九”的满数概念与古代汉民族的哲学理论、思想观念密切相关。《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世间的万物是由“三”演化而来的。《说文》释“三”曰:“三,天地人之道也。”《易经》的整个符号体系就是建立在“三”及其倍数的基础上的。《易经》八卦中有“乾”、“坤”二卦,并以此象征天地和阴阳。乾体有三画,坤体有六画,阳得兼阴,故其数九。《易经》认为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为极阳,至高无上。

中国古代与“三”有联系的重要思想观念也很多,如:天、地、人为三才或三灵;日、月、星为三元或三光;前生、今生、来生为三生;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

24

为三纲;父、子、孙为三族;中国道教有三清之说,即玉清、太清、上清;汉语语言中有:三纲五常、三派九流、三生有幸、三亲六眷、三省吾身等等。由此可见,“三”在英汉语言文化中是完美、吉祥、神圣、尊贵的数字。

中国文化对“九”特别看重。《素文》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因此,九为数之极,由此引出“无限”之说,继而演化出“神圣”之意。汉语里“九”与“久”同音,隐含着“地九天长、万世不变”之意,于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为了表示自己的神圣的权力和天赐神赋,便竭力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如:天分九层,极言其高;天诞生日为正月初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皇宫殿宇的建筑也与“九”有关,北京故宫的房间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门上饰有九路钉;甚至版图分九州,以形容疆土之无限辽阔。

“三”与“九”的夸张用法纯属汉文化产物,这一点还可从中国古典诗词、

25

戏曲中得到旁证。例如: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杜甫《草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如果将屈原《离骚》中的“九死”直译为nine deaths,那么西方读者恐怕很难理解其中的涵义。“又如《西厢记》中,张生初见莺莺后,辗转不能寐‘,睡不着如翻掌,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槌床’;莺莺如何呢?———‘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不如此夸张,他们两人的相思相恋怎么能赢得人们为他们一洒同情之泪?”[2]134。

26

第4篇:第三讲心得

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三次的干部培训已经结束了,第三次的培训是由外国语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姜老师带来的,虽然说培训时间不长,但可以说为我们这次的培训划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在这几次的培训中,我们接受了老师学姐们的精心指导,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使我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做事的态度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明确了我人生的意义和奋斗方向,更懂得了如何去珍惜大学生活,如何去利用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机会。我要适当分配好在学习中的空余时间,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并带领我们学生工作更好的发展。下面我谈一下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加强思想素质培养。做到言行一致,敢于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负责,争做表率,树立好学生干部的形象。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我也深刻的体会、反省,认识到了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我将不断反省自己,以十分的热情和饱满的情绪去对待工作,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效率,把工作尽快尽好的完成,不断的追求完美。我会牢记自己是一个学生干部,培养朴实的工作作风,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第二,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调研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要学会主动分析,迅速反应,工作严密,大胆创新。对于各项工作,我会尽量的安排好时间,有计划的完成,避免忙乱中出错,并在务实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开拓思路,放开手脚,敢想敢做。

第三,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健康的身心,遇事冷静,做事要自信。合理配置时间,学会学习、工作和休息,学会协调自身的时间和精力,调整状态,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最后,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要有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团队精神是一个集体是否有吸引力的标志,而个人主义是这个时代年轻人需要克服的障碍。在工作中,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将能充分发挥出全部人的潜在能力,更加高效的完成任务

同时,姜书记从“角色定位”“学生干部工作技巧”“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三个大的方面,以她从事学生教育工作二十年的体会出发,告诉我们在大学里应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姜书记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五项能力要求”和对学生干部的“十四点建议”让我感触颇深。同时,我自己也了解到学生干部应当具备的八种能力:

(一)科学决策能力。学生干部要有决策的魄力,通过科学的比较,全面的分析,进行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贯彻执行能力。学生干部要善于贯彻执行学校和学院决议和决定。要把上级的精神和意图根据本部门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和计划贯彻下去,并做到全面准确,得当有力。

(三)组织管理能力。每个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都要靠领导组织全员来实施。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本部门的目标同干部理事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合理组织各方力量,恰当使用各类人才,实现最终目标,取得良好效果。

(四)综合协调能力。作为学生干部,良好的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善于团结各种人,与其合作共事。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感情因素,善于激发全局干部理事的热情,为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塑造强大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要善于社会交往,使各种外在因素都能为本部门的工作开展服务,为本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五)选材用人能力。组织的发展和工作的好坏的最关键因素都在于人。合理用人,因人施用也是干部素质的重要方面。用人得当则事业兴,用人不当则事业衰。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人才,不惟成绩、经验,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放在重要岗位上去,并使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善于因人施用。每位干部理事不可能都是人才,但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优势。而领导干部就要根据下属各自的特点,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这样才能最大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六)处事应变能力。社会在不断的前进,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领导干部不能抱“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去开展工作。因为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办法,光凭经验和老办法是无法应付的。必须认真了解新情况,加以分析研究,审时度势,适时调整,争取最佳效果。

(七)开拓创新能力。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味墨守成规是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必须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以大无畏的精神,在旧有的基础上不断推创新,闯出新道路,开辟新领域,促进工作不断发展。

(八)学习、实践能力。这也是学生干部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干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还在于自身的学习、实践能力。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干部如果不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能力素质,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做不好既有的工作。学习的方法有多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理论联系实际。即不仅要从书本中学,更要从实践中学。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的过程中用理论去研究、分析和总结,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为,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总之,我从这次培训中,学到了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不断提高能力,努力、认真、有效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争当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我更加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干部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向着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看齐。

第5篇:写作第三讲

第三讲写作聚材

·材料的含义·材料的分类·材料的生成 ·聚材的途径·材料的积累

一、材料的含义1 一)材料与聚材

1.材料:指写作主体用以形成、提炼和表现文章主旨的事实现象和观念情感。 2.聚材:指写作主体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获得和积累写作材料。 ·写作聚材有两种基本形式:平时积累和临时采集。

·写作聚材的途径主要有四个:观察、体验、阅读和感受。感受是聚材的核心。

(二)资料 资料:一般是指经过不同程度的整理加工后的材料;主要指书面材料,一般用在实用写作中。

(三)素材与题材

文艺创作中经常使用这两个概念。

1.素材:指写作主体从现实生活中采集到的、尚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原始材料。

2.题材:广义的题材指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或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如农村题材、教育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反腐倡廉题材、日常生活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指某一具体的文艺作品中用以表现主题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3.素材积累的意义

·素材是提炼题材的基础;素材是引发创作冲动的契机;素材是构思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

二、材料的分类

一)从聚材的角度看,常见的有: 1.事实性材料与观念性材料(性质) 2.真实性材料与艺术性材料(虚实) 3.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获得途径)

(二)从用材的角度看,常见的有: ·中心材料与背景材料 ·典型材料与一般材料 ·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

三、材料的生成

在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客体经过主体的认识和感受,转化为主体可用的写作材料。材料的生成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以心观物 ·感觉具体 ·有所发现 ·价值判断

(一)以心观物

1.描述:在与写作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写作主体在客体的触发下,通过联想和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积极地展开联想、想象、思维和情感活动,以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独到认识和独特感受,获得鲜活的写作材料。 2.作用:“以心观物”是主体生成写作材料的基本手段。

3.注意事项 情感贯注 展开想象 理解移情 移情 1.描述

立普斯:移情作用所指的不是一种身体的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中去。 费肖尔:人把他自己外射到或感入到自然界的事物里去,艺术家或诗人则把我们外射到或感入到自然界的事物里去。 2.移情的原因

·客体的特征与主体的性格、情感、趣味、追求等存在着某种相似或相近之处;

·客体本身与主体过去的生活、情感、追求等有紧密的联系,或者是它们的一部分,或者是它们的见证物,或者与它们的见证物相近或相似。

(二)感觉具体

写作客体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具体而生动的,要想在文本中把它们传神地表现出来,主体对它们的感知必须是具体而生动的。 “五官生五觉,五觉出文章。”在很多时候,感觉粗糙是材料生成的一大硬伤,文学创作尤其如此。

(三)有所发现

写作强调独创性,有所发现则是实现独创的重要基础。

“发现”就是见人之所未见,感人之所未感,悟人之所未悟。“独特”是“发现”的核心要求。

(四)价值判断

世间万象皆可入诗入文,关键看你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写作价值。 “写作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写作的误区之一就是片面强调题材的重大和主旨的深刻,把很多可写的日常生活题材挡在了视线之外。

初学者可以适当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多看看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取舍的,这往往有莫大的好处。

四、聚材的途径之一:观察

观察是主体认识和感受客体的基础,是其它聚材途径与手段的基础。

(一)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主体对客体的有目的、自觉的感知活动。 [理解] ·观察离不开主体的有意注意。 ·观察需要主体积极开放五官。 ·深入的观察离不开积极的思维。 ·观察的结果要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观察的类型与方法

1. 人物观察、环境观察与场面观察 (1)人物观察 (2)环境观察 (3)场面观察

2. 科学观察、实用观察与审美观察 (1)科学观察 (2)实用观察 (3)审美观察

(三)写作观察与审美观察

写作主体对生活的观察,首先是一种实用的、功利的观察,其次才是审美观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视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四)观察的基本要求

1. 选好角度:空间,时间,认识 2. 掌握思路

·环境:面→点→面 ·人物:表→里→表

·事物的特征:此→彼→此

·事物的发展:现在→过去→将来 3. 开放五官 4. 抓住特征 5. 身心投人

6. 全面、细致、深入。

五、聚材的途径之二:体验

观察是主体从自己的外部去认识客体,体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部去认识客体。观察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观察的延续和深入,是主体走进客体的必经途径。

(一)体验的含义

体验是主体通过自身的亲历亲为来获得对客体的真切认知的感知活动。 [理解] ·体验强调的是主体亲自去做。 ·体验带有生理和心理实践的意味。

(二)体验的分类 1. 直接体验

直接体验是指主体身体力行的体验。

直接体验主要是通过感觉器官和记忆、联想心理机能等来实现的。 2. 间接体验

间接体验,心理学上称为“替代体验”,是一种设身处地的体验。

间接体验主要是通过主体的虚拟性想象来实现的,主要用于体验人物。 间接体验也可以用来体验其它事物,如动物、植物。 直接体验是间接体验的基础。

(三)体验的特点 1. 真历与假想的统一 2. 内省与外察的统一 3.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四)体验的意义

1. 沟通主体与对象,是主体走进对象的必经途径。 2. 在主体把握人的内在丰富性方面无可替代。 3. 是主体写好人物与环境的基本保证。

(五)体验的要求 物与环境的基本保证。 1. 真切 2. 细腻 3. 广泛 4. 深刻

六、聚材的途径之三:感受

主体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聚材的核心。

(一)感受的含义

感受是由客体所引发的主体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在客体的刺激下所进行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结果。 [理解] ·感受不同于观察中的感知。 ·感受是主观的,因人因时而异。 感受与感知的区别

感知是感觉器官的生理功能,它是感觉器官对所受到的刺激的本能反应;感受是人的心理功能,它是由感知所触发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结果。 通过感知,主体所获得的是客体的外在特征;通过感受,主体所获得的是对客体的心理反应,如主观评价、特定情感、情感变化等,它们已经超越了客体本身,进入了主体的内心世界,是客体的“心灵化”。

例:感受是主观的,因人因时而异

1.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2.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3.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4.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二)感受的内容

1. 主体对客体的主观把握

2. 主体在情感作用下所产生的关于客体的幻觉 3. 主体在客体作用下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4. 主体在客体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的内心活动 5. 主体在外在事物作用下的情感体验 感受的类型

1.感知型感受和感想型感受

在具体的感受中,主体既可以侧重于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也可以偏重于自己的主观情感。前者是感知型感受,后者是感想型感受。 2. 投射型感受和感应型感受

感受是一个心物交流的过程,或移情于物,物我一体;或情因物起,物以情观。前者是投射型感受,后者是感应型感受。 3. 日常感受和审美感受

面对客体时,主体既可以“置身局内”、“生息相关”,又可以“超然物外”、“不计利害”。主体的态度不同,获得的感受也不一样。前者是日常感受,它是从实用的或功利的目的出发的感受;后者是审美感受,它并不掺杂实用的或功利的目的。

(四)感受的要求 1. 敏锐 2. 独特 3. 丰富 4. 深刻 5. 强烈

(五)感受在写作中的作用 1. 实现生活的心灵化 2. 积累鲜活的写作材料 3. 引发主体的写作冲动 4. 贯穿主体写作的全过程 5. 形成主体的不可代替的个性

(六)影响感受的因素

1. 主体的思想、倾向和感情 2. 主体的知识和阅历 3. 主体的兴趣和修养

4. 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认识 5. 主体的先天禀赋

七、聚材的途径之四:阅读 参见教材。

注意:阅读也离不开主体的观察、体验和感受活动。

八、聚材途径的综合实例 醉汉(非马)

九、材料的积累

(一)积累的内容

主体积累的写作材料,大致包括“客观材料”和“主观材料”两个方面。

“客观材料”是在主体之外客观存在着的材料,包括现实生活材料和书面材料。前者通过观察来获得,后者通过阅读来获得。

“主观材料”是由主体的心灵所生发的材料,它是主体对客观材料刺激的内在反应。主观材料通过体验或感受来获得。

要从写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注意所积累材料的内部构成,使之趋于合理。

(二)积累的方法 心记与笔记

“心记”是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不可缺少,因为只有那些能从主体的记忆层面上浮现出来的材料,才能真正被主体所用。

“笔记”是“心记”的补充,其优点是持久、准确,可以弥补“心记”的局限。 2. 笔记的要求

持之以恒,全面准确 3. 笔记的方式

·摘录、索引、提纲、摘要、批注、札记、感言、观察笔记等 (1)摘录

摘录是直接抄录文献资料的原文,如论述、论点、典型的材料、难得的数据等。

摘录文字的内容要完整准确,符合原意,不能断章取义。为了便于核对,摘录时还要写清材料的来源。为了便于分类和整理,还可以制作标题、注明类别等。

摘录一般用卡片或活页纸,每张卡片或活页纸上只记录一则材料,以便于资料的调配使用。 (2)索引

索引指材料的来源,一般包括文献资料的名称、作者、译者、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号、期数、页码等。

摘录时注明的材料来源,其实就是索引。

如果手头有书,或资料暂时还用不着,或时间仓促等,可以只记录材料来源,以节约时间。 (3)提纲

在阅读书籍或篇幅较长的论文时,对全文的总观点、每个部分和每个层次的分观点以及说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可以把它们依次排列出来,写一个能反映读物基本结构的提纲;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内容的提纲,如作品的情节提纲、人物提纲等。 对于重要的书籍或论文,写提纲是经常采用的笔记方法。 (4)摘要

摘要是在通晓原文的基础上,抓住原文的重点,删枝除叶后所写出的一段完整的话。 注意:要需要准确无误地概括文献的内容,抓住关键要点,不要加进自己的看法。 (5)批注

批注是在文献资料上作记号或批语。

对重要的著作进行反复、深入、具体的研读时,可以采用批注。

批注只适用于自己的书籍,且资料的使用不太方便,有时还需要对批注进行整理。 (6)札记

札记是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是将文献的有关内容与自己心得体会集合在一起来写的一种笔记形式。

写札记的目的多种多样,有时是探讨、商榷、争论,有时是引申发挥,有时是解惑、释疑、批谬、辩理,有时是仲裁、评判。

写札记,必须把文献的内容、要点吃透,然后融进自己的学识、经验、体会,或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7)感言

采用比较灵活的方法,记述自己在材料搜集过程中的所感所惑,就是感言。

感言的写法很自由,或赞同,或商榷,或批评,或补充,或引申,或质疑;或记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记自己遇到的疑惑、难点、问题;或三言两语,或敷衍成篇。

感言对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比较系统的感言,可能加工成为一篇论文。 8)观察笔记 我以观察为主,白天所见、所闻、所注意的一切,晚上一一记录下来,什么都引起我的兴趣,什么都使我惊讶。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

我们在开始写作(还没有发表你的处女作,你还没有发生材料恐慌以前)的时候或以前,就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 ——《茅盾论创作·创作的准备》

(三)让材料易于激活 以感受为中心积累材料。 注意保持“写作期待”,经常使用材料。 经常整理笔记、阅读材料,唤醒情感。

第6篇:第三讲 声 母

第三讲 声 母(二)

舌跟音:舌跟和软腭。指舌跟抵住或接近软腭,气流在一部位受到阻碍之后而发出的一种辅音。共有g k h 三个。

g:舌跟阻不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声带颤动。

成阻时,舌头后缩,舌跟隆起抵住软腭,软腭后部上升,使口腔,鼻腔不通气。除阻时,气流冲破舌跟的阻碍,爆破成声,气流很少。

单音节:哥 钢 耕 姑 公。

双音节:巩固 高贵 光顾

四音节:感人肺腑 高歌猛进 甘心情愿

****************************************************** k;舌跟阻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的情况和G相似。只是除阻时有一股比较强的气流冲出 口腔。

单音节;考 坑 课 口 空

双音节:开垦 宽阔 刻苦 可靠

四音节:开卷有益 康庄大道 刻骨铭心

******************************************************* h:舌跟阻清塞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成阻时,舌头后缩,舌跟隆起,接近软腭,留有窄缝。除阻时,软腭上升,堵住鼻腔通路,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单音节:海 杭 好 河 湖

双音节;欢呼 荷花 航海 绘画

四音节:海枯石烂 海阔天空 海誓山盟

******************************************************* 绕口令练习:

1:大哥多大锅,二哥多二锅,大哥拿多的大锅换二哥的二锅,二哥不拿二锅,换大哥的大锅。

2:有个老头本姓顾,人们叫他顾老五,顾老五上街买布又打醋,回来碰见鹰叼兔,兔子拌到了顾老五,碰掉了他的布,打翻了他的醋,这事儿活活的气坏了顾老五。

****************************************************

舌面音:舌面与硬腭。指舌面抵住或接近硬腭,气流在一部位受到阻碍而发出的音。共有j q x。

j:舌面阻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成阻时,舌面抵住硬腭。除阻时,软腭上升,堵住鼻腔通路,较弱的气流把舌面的阻碍冲开一道窄缝,并从中间挤出摩擦成声。

单音节:江 机 家 街 景

双音节:加紧 境界 简洁

四音节:饥寒交迫 积少成多 集思广益

************************************************* q:舌面阻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的情况和J相似,只是除阻时气流增强,摩擦这个阶段用强气流发出。

单音节:清 亲 欺 桥 枪

双音节:亲切 恰巧 请求 轻巧

四音节:取之不尽 珍奇异宝 旗鼓相当

*************************************************** x;舌面阻清擦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成阻时,舌面接近硬腭,成阻的部位呈现出一道窄缝,软腭上升,堵住鼻腔通路。除阻时,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单音节:先 西 香 新 小

双音节:学习 相认 虚心 消息

四音节:细水长流 下马观花 先声夺人

************************************************* 绕口令:

田建贤前天从前线回到家乡田家店,只见家乡变化万千,繁荣景象出现在眼前,连绵不断的青山,一望无边的棉田,新房建成一片,高压电线通向天边。

“声音美”的基本标准

(1)正确清晰。

所谓正确,是指发音正确。一方面,不可读别字。另一方面,不能用“直译”方式将方言变成蹩脚的普通话。

所谓清晰,是指吐字要清楚明晰,不含含糊糊,有正确的停顿和适当的节奏,不要前言不对后语,或者结结巴巴,使人听不明或弄不懂。

(2)明快清脆。

这既是指说话要开门见山,口到心到,心口一致,不故弄玄虚,快言快语,有什么说什么,又是指声音要干脆利索,爽利痛快,不拖泥带水。

(3)圆浑清亮。

如果说“正确清晰”是要求声音表达科学化的话,那么,“圆浑清亮”则是要求声音表达艺术化。其内涵主要指:声音流畅自然,圆浑雄厚,悦耳动听,有滋有味。

(4)富丽清新

这是指声音既要富于变化,丰富多彩,又要清爽新鲜,生动活泼。

(5)坚韧清越。

坚韧,是指声音坚实、耐久、有力、有始有终。清越,是指声音宛转悠扬,给人留下深刻的甚至是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达到“声音美”的主要技巧

1.规范语音的技巧。

(1)音节读准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和规范来吐字发音。,使发音正确、声调准确,、字正腔圆。也就是说,按普通话的构成要求把汉字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念准,进而读准每个常用的音节。常用的汉字不过4000个左右,它们都离不开418个音节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因此,只要下苦功夫,读准声母,韵母和声调,从而读准全部音节都是不难做到的事情。当然,读准每一个音节后,不等于语音就规范了,还要进一步训练既保持自然由于因的读法,又在咬字上进行适当的加工,以便听众对你讲出的每一个字词都能听的真切。

(2)音节协调

适当多用一些双音节词,四音节词讲话或练习朗诵,可以增强语言的响度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比较优美悦耳,运用拟声词、象声词也是使音节协调的一种办法。它既可以使被表述的事物形象生动,又可使声音和谐,达到声与形的有机统一,增添语言的表现力。

(3)韵调和谐

这里所说的“调”,是指声调。汉字一字一个音节,每字又有四声即平仄之分,如果声调搭配的好 ,就可出现高低抑扬,急缓起伏之情势。平声字和仄声字交错使用,可以形成声音的抑扬相应,高低相配,急缓相间,起伏相连,从而使声音刚柔相济,协调和谐。

2.选择语气技巧

语气,即说话的口气。它既存在于书面语言之中,更存在于口头语言之中。在书面语言里,作者语气要通过读者的视觉引起思维才能感受,认识,体会。而口语表达中的语气,将句式、语调、理性、词采、音色、立场、态度、个性、情感等融为一体,由朗诵者直接诉诸于听众的听觉,听众当即就可直观的感受到,因而,它对口语表达的效果产生直接的、立竿见影的影响。语气之强弱、长短、清浊、粗细、宽窄、卑亢等变化,均能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

语气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具有多姿多彩的复杂形态。语气的多样性是语言本身丰富性的反映,也是语言能力强的一个表现。语气不同,表情达意也就有不同。其中尤其以声音和气息状态至为重要。朗诵者必须通过声音和气息将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而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看下表:

气息 声音 给听众的感觉 表达的思想感情气徐

声柔 温和的感觉 爱的感情

气促 声硬 挤压的感觉 憎的感情

气沉 声缓 迟滞的感觉 悲的感情

气满 声高 跳跃的感觉 喜的感情

气提 声凝 紧缩的感觉 惧的感情 气短 声促 紧迫的感觉 急的感情

气粗 声重 震动的感觉 怒的感情

停顿,就是指句子当中,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间歇。常见,常用的停顿有以下几种:

(1)换气停顿。

前面已经讲到,人的正常呼吸大约是4?5秒钟一次,由于换气的需要,在表达过程中必然要有停顿,这种停顿即换气停顿。特别是有些长句,中间没有也不应有标点符号,而一口气却无法说完,必须酌情进行换气停顿。比如这样的长句:、

播音技巧之四大要领

一、 播音的要求:

1、发音正确,吐字正确。用标准的普通话播读 ,特别要注意多音多义字,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

2、语速适当,用心感受。要抓住文章特点,使节奏流利和谐,缓急结合.

3、语调生动,轻重适宜。根据需要,分出轻重缓急,分清抑扬顿挫,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

二、播音中的换气

1、停顿除为了休息换气外,更是为了充分表达朗读者的思想情感。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语法停顿包括自然段落,标点符号的停顿,要显示条理分明。句子中的也要注意 逻辑停顿,语断气连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2、重音,就是在词和语句中读得比较重,扩大音域或延长声音,可突出文章的重点,表达自己的感情,重音可分为语句重音和思想重音。

三、

三、气息的控制

1、 换气就是用气的过程,播出的内容千变万化 ,就要采用不同的用气方法,补气和换气是一种朗诵技巧。依情取气,依照感情发展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用气方法。

2、 补气的方式:偷气,抢气,就气。边听边读边体会。方法指导:读短小精悍的诗歌,绕口令,散文之类进行训练。

3、 紧张实际是口唇的紧张,在朗诵之前要做些口唇练习,如:将舌头在口腔内360度大循环十五次左右。

四、

四、声音的魅力

1、 美妙的声音来自正确的呼吸,气息短,做姿不正确会造成紧张。坐如钟,头背一线,双脚自然垂直,深呼吸时要深,不要耸肩。

2、 播音爱好者最主要是要抒发一种情怀,一种心情,引起听众的共鸣。你应该为自己而读。将自己揉入文章中,不要理会其他,不要玩嗓子。

3、 练习远近距离感。这个练习对于我们读文章中的对话是很有帮助的。朗读要有目标对象。

4、 呼吸,要有一定的呼吸储量,要口鼻共同呼吸。呼吸要深,要用丹田呼吸,将两肋打开,小腹收紧,肚皮始终是硬的,这就是气息支撑。不要管自然条件多么困难,也要把气沉下去。胸腔共鸣能产生磁性的声音。练习24个葫芦48个瓢。

5、 鼻音前后不分要练习,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g ong

播音主持面试考官提问问题总结

1)为什么要报考播音主持专业?

2)你最欣赏的主持人是谁?是否能谈谈欣赏他(她)的理由?

3)你认为做主持人应具备哪些综合素质?

4)你过去有没有接触过广播电视?有没有在以往不同的活动中主持过节目? 5)(做播音员主持人)你认为自身条件的自大优势在哪里?最大不足在哪里?

6)新闻类主持人与晚会主持人有什么区别?你觉得自己更适合哪一类节目主持?

7)谈谈你对主持人的亲和力和观众缘有什么理解?

8)你对节目创新有什么看法?

9)你认为智慧型的主持人和传统的(美女)型的主持人的不同在哪里?

10)谈谈你对现在内地电视主持人与境外主持有什么不同?

11)你觉得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当机遇来临时,你有能力来把握吗?

12)跟报刊杂志比起来,广播电视的优势分别在哪里?

13)为什么说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

14)年龄是否会成为主持人的一个障碍?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15)你最喜欢哪一类的电视节目,为什么?

16)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播音主持的?你认为科班(专业)主持人的优势在哪里?

17)你如何理解幸福?

18)在你一生中,谁对你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19)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最崇尚的职业是什么?

20)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你认为呢?

21)你认为主持人的主持过程中应不应该含有表演成分?

22)能谈谈你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吗?

23)你认为做一名新闻工作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修养?

24)作为一名学生,能否谈谈你难忘的中学生活? 25)如果本次考试你失利了,你该如何面对?

吸气练习:

到花园闻花香,寻找沁人心脾的感觉

到食堂闻饭菜香,收入肺底的感觉

向上抬重的物体,腰、小腹用力之处

呼气练习

吹蜡烛,让火焰尽可能小而又不离开

用词典纠正语言错误

感受的综合:

形象感受、集体抽象感受、时空感受、逻辑感受

练气、练声、发声、吐字、语言训练、感受稿件、情感发出、内在语、寻找向人说话的感觉

重音确定(是体现句子核心的意思)

陈述事实的主要词语;主要的说明,修饰词语表示判断的关键词语,主要的数量词

重音表达手法:

一、长字音

二、提高声调

三、加大音量

停顿

语句波形

句子的节拍

造成语气变化的呼吸变化,来源于真情实感的变化

认识节奏

闻声而知人

口部操

1、唇的练习 (1) 喷:也称作双唇后打响,双唇紧闭,将唇的力量集中于后中纵线三分之一的部位,唇齿相依,不裹唇,阻住气流,然后突然连续喷气出声,发出P、P、P的音。 (2)咧:将双唇闭紧尽力向前噘起,然后将嘴角用力向两边伸展。(咧嘴),反复进行。 (3)撇:双唇后闭紧向前噘起,然后向左歪、向右歪、向上抬、向下压。 (4)绕:双唇闭紧向前噘听起,然后向左或向右作60度的转圈运动。

2、舌的练习(1)刮舌:舌尖抵下齿背,舌体贴住齿背,随着张嘴,用上门齿齿沿刮舌叶、舌面,使舌面能逐渐上挺隆起,然后,将舌面后移向上贴住硬腭前部,感觉舌面向头顶上部“百会”穴的位置立起来。这一练习对于打开后声腔和纠正.“尖音”、增加舌面隆起的力量很有效。口腔开度不好的人、舌面音J、 Q、X发音有问题的人可以多练习。 (2)顶舌:闭唇.用舌尖顶住左内颊、用力顶,似逗小孩儿嘴里有糖状,然后,用舌尖顶住右内岬颊做同样练习。如上左右交替、反复练习。 (3)伸舌:将舌伸出唇外,舌体集中、舌尖向前、向左右、向上下尽力伸展。这一练习主要练习使舌体集中、舌尖能集中用力。” (4)绕舌:闭唇,把舌尖伸到齿前唇后,向顺时针方向环绕360度,然后向逆时针方向环绕360度,交替进行。 (5)立舌:将舌尖向后贴住左侧槽牙齿背,;然后将舌沿齿背推至门齿中缝。使舌尖向右侧力翻。然后做相反方向的练习。这一练习对于改进边音L的发音有益。 (6)舌打响 (7)捣舌

口腔的静、动态控制:

一、 静态控制:打开口腔、提颧肌、开牙关、挺软腭、松下巴、欲达声挂前腭:

1、 调整呼吸,声波成束 

2、 声波畅通,音饱色纯

3、 声射腭前,声音鲜明.

二、 动态控制:字头(吐字)、字腹(立字)、字尾(归音) 字头:咬住,弹出,部位准确,气息饱满,结实有力,停暂敏捷,干净利落 字腹:拉开,立起,气息均匀,音长适当,圆润丰满,窄韵宽发,宽韵窄发,前音后发,后音前发,圆音扁发,扁音圆发 字尾:尾音较短,完整自如,避免生硬,归音到位,送气到家,干净利落,趋向鲜明

关于播音主持专业考试的技巧详细说明

1.自备稿:就是初试中的语音与发声的部分内容。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备稿件,一般说初试时可以朗读但最好背诵,稿件不宜太长,因为考官不可能长时间集中精力注意一个考生的表现,而且过长的稿件背诵比较困难,在考场中紧张就会影响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建议一定要较少或避免出现忘词局面,所以准备充分尤为重要。

2.文化考题:考试抽到的题分为3个部分,需要考生运用平时的语文知识进行回答,以考察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化知识的水平,考生在考前应多注意日常高考的文学常识及成语的解释,一般考题分为:成语解释、文学常识、词语的同反义词及解释。所以考试时可带参考工具,以供规定准备时间内查找。

3.口试内容:有外语的口语表达考试,但题目都不会太难,主要考察考生的英语发音和英语口语基础,一般内容涉及:用英语说你的爱好、自我介绍、学校介绍、单词翻译,请务必准备!

4.服装:在复试的时候更注意考生服装的搭配,因为在镜头前的服装与日常穿着有所区别,考生必须注意。不要穿着奇装异服,不要过于追求个性打扮,女生的面妆不宜太浓,建议使用透明妆,男生可不化妆。

作者: ghasj

2007-8-29 22:30 回复此发言

------------------ 2 看看吧,或许对你们会有帮助(三)

5.举止谈吐:考官会在考生进行准备时就开始观察考生们的修养。在进行考场准备时不要为了突出自己而做很多过分的举动或言谈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在进考场时不要跑步进入,要大方、沉稳、自信的踏入考场中央,向考官们鞠躬问好,待征求考官同意后介绍自己。初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不要过于夸张,还要注意与考官的眼神交流。关于复试,由于考生会紧张,所以考官不会与考生做太多口头交流,所以考生应尽量杜绝外界干扰,降低紧张程度,这样可以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6.复试表达:仍然有自备稿件的表达,但复试更注重考生的语言表达技巧,要比初试更强调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指定稿件一般是200到300字的新闻或通讯。在读新闻时有几个简单的技巧:强调数字、日期、地名、人名(强调的2种方法,一是加强语气,一个适当停顿),读新闻要有镜头感,要注意与镜头前遐想观众的交流,态度要不卑不亢,有亲和力,音量不需要太大,但调值偏高。语速适中,过快显得考生过分紧张更有不可避免的吞字现象;过慢则显得考生态度散漫且让人感觉语流不通畅。另外有个小窍门,那就是:每读一小段时要注意抬一次头,与考官目光交流,切不可一直埋头快读!

7.即兴评述:主要注意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要事,要注意观点的鲜明性,开头一定要言简意赅的两出观点,至于结尾倒不必过于追求。评述的中间部分不必过分追求语言的流畅,稍有停顿不必过于紧张,只要能平静心情接着往下说就可以保持自己在考官心中的形象。评述内容不要有过于偏激的言语且不用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牵强附会的成语名言。

8.现场提问:言多必失。回答考官问题时态度一定要谦逊,回答不可冗长罗嗦,如果要求才艺展示,一定要注意把握,因为这可能是考官给你晚会前面失误的最后机会,给你一个建议:不妨可以聊聊自己对这个专业的刻苦学习与向往,以情动人,收效应该会不错!

9.英语方向:有志于此方向的考生,应在专业考试时注意英语口语表达,但入学后的英语分班更注重高考的英语分数。

10.采编方向:这是新创立的一个学科的方向,估计考试内容不会和一般考生有太多的区别,但要着重注意初试中文学常识和复试中的即兴评述。建议你可以背一两首古诗词、说不定会有帮助。

11.强调:女院的院训是慎独、清雅、勤勉、自强,考官十分注意考生是否自信。在考试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将自己的气质修养充分展现出来。有成功的信心,你就成功了一半!

12.猜题:在过去一年的考试中,曾经考过的题目涉及范围很广,尤其是即兴评述,参考题目:为什么要做一个主持人;成功与天才;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如何面对未来的竞争;论雷锋精神;谈爱心;主持人与普通话的关系;我的幸福观;你最喜欢的主持人„„还有就是今年的十大新闻评述等等~ 总之,题目不仅和专业有观,也和政治时事有直接的联系,过去一年发生了很多重要大事,我们都要给予关注。考生可以注意平时新闻或焦点访谈,多听一些评述性的语言借以运用。关于成语,常出怪生僻的成语或者是司空见惯但比较容易忽视的成语,如摧枯拉朽、偃旗息鼓、自怨自艾、妙笔生花等。考试中还会出现词语的运用等。 13.镜头前表现方法:眼睛应看镜头的上框,收下颚,眼睛要直视镜头,不要游移,眼神不要乱飘。手上身上的小动作要克服,在镜头前,任何一点小动作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尤其念新闻的时候,稿纸不要举起,因为由于紧张,手都会有一些颤抖,这样在镜头前看到的效果就很夸张。发型要体现脸的轮廓,不要遮住脸的任何部位,尤其是眼睛,嘴唇的颜色和脸色相匹配,脸色不要煞白。腮行佣眼影要淡打,脸胖者要注意打侧影。不要带明显的饰物。最是镜头的重点,注意口型的控制,不要撅嘴,口腔开度不要太大,脖子和手的颜色也应顾及,不要和脸色差别太大。整体感觉应以整洁,大方,健康为准!

第7篇:英美概况第三讲

第三讲

2009年9月14日

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原是爱尔兰的领土。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世代住在爱尔兰岛上,6世纪时接受了罗马的天主教。12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入侵爱尔兰。1801年,根据《英爱同盟条约》,爱尔兰正式并入英国版图,成立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完成了对爱尔兰的吞并,爱尔兰成为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方面深受压迫。爱尔兰人多次进行民族独立战争,反抗殖民者,1886年至1893年,在贝尔法斯特不断发生骚乱,不同信仰、不同政见的两个民族之间的暴力对抗使百人丧失生命;1916年爆发了都柏林的复活节起义,起义是由激进的新芬党领导的,目的是争取爱尔兰独立,由于英军武装镇压,起义最终失败,几千名起义者牺牲。 因此,爱尔兰问题在英国存在了700年。

在北方6郡,由于英国几个世纪的移民,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后裔已占多数,他们坚决主张北爱留在英国。英国对北爱尔兰实行地方自治。北爱在1921年6月召开了第一次议会,成立了自治政府。地方自治政府有议会、内阁总理,它可选举12名议员参加英国下院。但它的国防、外交、财政、邮电和部分税收权力均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具体由英国政府的北爱尔兰事务大臣掌管。

英国对爱尔兰的分割,是爱尔兰族人一致反对的。爱尔兰政府自成立以来,一直提出和平统一南北爱尔兰的要求,但英国政府不予理睬。英国政府认为,北爱尔兰的归属应由北爱尔兰全体居民决定。这样,爱尔兰共和军就把武力争取南北爱的统一作为自己行动的唯一目标。一场为北爱尔兰而战的斗争延续至今,英国的爱尔兰问题演成了北爱尔兰问题。

亚当·斯密

出生:1723年6月16日(苏格兰 苏格兰伐夫郡可可卡地)

逝世:1790年7月17日(苏格兰 苏格兰爱丁堡)

学派/流派:古典经济学

主要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

著名思想: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谟、孟德斯鸠

施影响于:马尔萨斯、李嘉图、密尔、凯恩斯、马克思、恩格斯、米尔顿·弗里德曼、温家宝

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1.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第三讲

2009年9月14日

名称 Margaret Hilda Thatcher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25年10月13日

出生地:英格兰肯特郡的格兰瑟姆

学历:牛津大学理学士、文科硕士学位

称谓:铁腕夫人

铁娘子

令世界折服的“铁娘子”

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雄踞政坛11年,首相任职期间政绩卓著

在英国的历史上,恐怕没有人比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创造了更多的第一了。

她是英国保守党这块“男人的天地”里的第一位女领袖,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是创造了蝉联三届,任期长达11年之久的记录的女首相。英国自19世纪初叶利物浦勋爵连任三届共15年以后,再没有任何一个位首相有过如此之长的执政时间。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其所推行的一套政策而被冠之以“主义”和"革命“的首相。英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丘吉尔也稍逊色。

她以其意志刚强,作风果断,不屈不挠,对苏联强硬而获得"铁女人”之称。

她出自平民,没有显赫的门第的庇荫,没有夫贵妻荣的依傍,靠着不断的努力追求和顽强的奋斗,终于在英国这个重门第,讲传统的国度里,在被视作“男人的领地”的政治斗争漩涡和激流中,一步一步地沿着成功的阶梯攀登,到达权力之巅。她领导她的政府在英国上演了一场被称作“撒切尔的旋风”的话剧,使战后以来一直以来处于衰落不振的英国,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她是一位足以傲视群伦的政治家,令无数男子刮目相看,相形见绌。

剑桥大学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和剑桥大学为英国两所最优秀的大学,经常被合称为“牛剑(Oxbridge)”。剑桥大学实际上只是一个组织松散的学院联合体,各学院高度自治,但是都遵守统一的剑桥大学章程,该章程是由大学的立法结构起草通过的,每年还会修订。剑桥大学只负责考试与学位颁发,而招收学生的具体标准则由各学院自行决定,并自行招生。 剑桥大学的校监是由学校参议院选举产生的,一般都由社会上受人尊敬、有名望的人担任。校监一职是象征性的,很少介入大学事务,一般只负责颁发荣誉学位和出席学校的各种庆典等,虽然他也可以给校长和大学管理人员提供建议。真正负责大学日常事务的是校长,由大学会议(Council)提名,剑桥摄政院(Regent House)投票任命。校长下面还有多位副校长,负责专门的领域,协助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摄政院是大学最高立法与权力机关,由各学院的教职人员组成,有大约3,000名成员。他们可以制订或修改学校规章、章程,投票任命校长、大学会议成员、颁发学位和荣誉学位。

第三讲

2009年9月14日

"Bridge of Sighs"(叹息桥)之所以取名为此是因为该桥曾是连接学生宿舍和期末考场的必经之路, 每到要参加考试之时,学生往往叹息不止,忐忑不安的经过此桥走向考场.此外,在意大利的维尼斯也有一座"叹息桥",只不过其是连接法院和监狱之间的通道.从此也可见剑桥学生的诙谐和幽默.2.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成立于1660年。并于1662年、1663年、1669年领到皇家的各种特许证。英女皇是学会的保护人。全称“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学会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它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而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它在英国起着全国科学院的作用。

皇家学会是一个独立的社团,不对政府任何部门负正式责任,不必经过政府批准。但它与政府的关系是密切的,政府为学会经营的科学事业提供财政资助。

学会没有自己的科研实体,它的科学研究、咨询等职能主要通过指定研究项目、资助研究、制订研究计划、通过会员与工业界联系及开展研讨会等实现。 【任务】

对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科研经费和人事任免等事项给政府提供咨询服务

资助科学考察和调查,组织与国外高级科技人员的交往

举办科学会议,出版科学刊物

授予称号,出资举办讲座以及颁发奖金、奖章

5.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 ,

1942年1月8日在英国牛津出生[1],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之所以在轮椅上坐了47年,是因为他在22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于英国牛津的霍金刚好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之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1973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他因患“渐冻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卢伽雷氏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近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1988年仍出版《时间 3

第三讲

2009年9月14日

简史》,至今已出售逾10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

他被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

6. 复活节Resurrection Sunday

它是纪念耶稣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复活的节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国家都过这个节。

至于它在哪一天,不讲不知,如果你手上有一本比较旧版的英文字典,(例如: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 1963 年出版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那么你就可以发现,字典中 “Easter”(即复活节)下面已经清楚地写出了对复活节日期的有关规定,它是这样写的:「复活节,在三月二十一日或该日后月圆以后第一个星期日。」(英文原句为:“Easter, anniversary of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 observed on the first Sunday after a full moon on or after 21 March.”)注:原来,复活节那一天,是经由三个历法(分别是西历、中国阴历、星期)合并出来的,怪不得它会如此飘忽不定了! [编辑本段]复活节起源

复活节和圣诞节一样,是外来的节日。

《圣经•新约全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体复活,复活节因此得名。复活节是基督宗教最重大的节日,重要性超过圣诞节,宗教起源与节期在以色列。按《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复活,因而设立此节。历史学家根据《圣经》和先进以色列人逾越节的日期,推算出在春分日(3月21日)之后月满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就是《圣经》中讲到耶稣复活的日子。由于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也是不确定的。但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关于耶稣基督之死,按基督教教义,是为了赎世人的罪;耶稣基督的身体复活,是为了叫信徒得到永生。因此,在基督宗教中,复活节具有极度重要伟大的意义。

复活节彩蛋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快乐——确实如此!这些彩蛋精美漂亮且富有装饰性,它们代表着人们的美好心愿,并与你分享季节更替的喜悦。复活节的另一象征是小兔子,原因是它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人们视它为新生命的创造者.节日中,成年人会形象生动地告诉孩子们复活节彩蛋会孵化成小兔子.许多家庭还会在花园草坪里放些彩蛋,让孩子们玩找彩蛋的游戏.复活节小兔和彩蛋也成为节日期间抢手的商品.商场出售各式各样的小兔和彩蛋状商品,还在小小的食品店和糖果店摆满了用巧克力制成的小兔和彩蛋,这些“食品小兔”神态可爱,彩蛋形状不一,吃起来味道香甜,送给朋友也很适宜。

7. 贵格会,又称教友派或者公谊会,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该派成立于17世纪,创始人为乔治·福克斯,因一名早期领袖的号诫“听到上帝的话而发抖”而得名QUAKER,中文意译为“震颤者”,音译贵格会。该派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暴力,不尊敬任何人也不要求别人尊敬自己,不起誓,主张任何人之间要像兄弟一样,主张和平主义和宗教自由。贵格会信徒曾受到英国政府迫害,与清教徒一起移民到美洲,但又受到清教徒的迫害,大批贵格会教徒逃离马萨诸塞州而定居在罗得岛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地。该教会坚决反对奴隶制,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废奴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贵格会在历史上提出过一些很进步的思想,其中一部分现在得到广泛接受。 清教徒

自16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大地,德国的马丁·路德、法国的加尔文成为改教后基督教新教的领袖。在当时的英国,由于英国国教的专横,宗教改 4

第三讲

2009年9月14日

革姗姗来迟,但英国教徒们还是受到了来自加尔文教义的影响。1524年,英国人丁道尔把新约圣经翻译成英文,他可以说是英国的第一位清教徒。早期清教徒希望完全按照《圣经》的原则生活,顺服圣经的教导可说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如丁道尔的目标就是让英国每位识字的人都拥有一本圣经。历史上,将在英国的新教徒,那些信奉加尔文教义、不满英国国教教义的人称为清教徒。而由于英国的宗教迫害,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国,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清教徒并不是一种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第8篇:舆论学讲稿 第三讲

第一节 不同学科视角下的舆论形成观

了解舆论的形成,对于深刻地理解舆论,进而引导舆论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舆论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但是此类研究,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学科视角,于是关于舆论形成的描述和分析便存在着不同的侧重面,大体上有早期的理性主义,现代的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等学科视角。

一、理性主义的研究视角(理性主义的舆论形成观)

1、“理性”的内涵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反之就是非理性。

最早意识到“理性”地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拿萨哥拉斯,他是第一个提出“理性统治世界”的人。历史上很多思想家面对各种人类历史中的迷信、偏执,以及现实的特权和压迫,求助于人的理性认识。此外,还有17世纪法国思想家笛卡尔,他曾为理性主义提出一句“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突出了人作为人的思维特征。

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欧洲启蒙学者和早期的社会主义者们,都属于理性主义者。如同恩格斯所说,他们“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他们„„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

2、理性主义的舆论形成观

精英人物或精英团体造就舆论,或者是精英人物从舆论中发现理性,也就是发现时代精神。

他们相信人的思维能够得出合乎理性的认识,只要这种认识被揭示出来,不合理的世界就会改观,而能够揭示人的“理性”的,是社会中的精英人物。

3、评价理性主义的舆论形成观

理性主义舆论形成观从一个侧面说明舆论形成中精英人物和团体的影响力量,并指出了由于这种影响力给予舆论的理性成分。

由此形成的传统的舆论学,虽然会有不同的派别,甚至政治观点是对立的,但基本上都遵循这样一个过程:问题出现→社会讨论(社会精英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形成强大舆论→以舆论名义促进社会改革或民主化进程。 举例:高速拥堵、景区“爆棚”、游客滞留、垃圾满地……9月30日-10月7日中秋国庆假期的这场“全民旅游”大戏落幕。而这个“最长黄金周”出游遭遇的各种“囧”况也引发无数感慨和议论耐人深思。

早在今年1月,厦门鼓浪屿等少数景点就提出限客设想。据悉,鼓浪屿最佳接待量约在8000到1.5万人之间,事实上,其日均游客接待量近2万人,小长假期间更达到日均8万到11万人。此次黄金周前4天,鼓浪屿岛上人数都达到了10万以上,10月2日岛上游客突破1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看着眼前黑压压的人群,不少游客打趣说:“鼓浪屿要被踩沉了!”

复旦大学旅游系教授夏林根认为,在这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业应该联手做好这件事,及时发布实时信息,提醒游客哪些景点人流已经爆满,尽可能地优化配臵资源。他举例说,如果某一天上午10点,东方明珠的游客接待量已经达到了极限,这一信息如果通过公共交通和宾馆酒店的视频或广播等渠道发布出去,游客就能在宾馆或公交车上及时了解到这一信息,就能调整出游计划,到官方发布的相对人流量较少的景点去观光,“这是智慧旅游!”

正是这一信息发布渠道的不通畅,此次黄金周期间,华山、黄山、庐山等部分景点人满为患,而包括北戴河等同样著名的景点却面临接待不足的尴尬。

景点处处人山人海也让游客质疑,“为什么这些景点不早点发布相关数据,最大承载量是多少,为什么不限流?”

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4A、5A级景点在规划时都必须对其游客最佳接待量与最大承载量有明确的设计,否则将无法通过审批,“可多数景点却不愿意向社会公布具体游客数据等信息,更不愿意临时限客,这里有着太大的利益诱惑。”毕竟黄金周一年才一次,全年的多数时间多数景点都面临着“吃不饱”的局面。

有关专家认为,游客爆棚错不在长假本身,而是景区管理水平没有跟上,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发布没有到位。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进一步加强景点开发与建设,也能帮助解决长假游客过于集中的难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甚至建议,要进一步落实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制度,在不增加节假日的前提下,可考虑恢复“五一”黄金周,至少恢复为5天,可分流一部分旅游需求。

所以呢,友情提示大家:以后外出旅游或是探望同学什么的,一定要看准时机,从理性主义角度出发。

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1、从思维发生、认识发生角度考察意见的产生

心理学侧重从个体的思维发生、认识发生角度考察意见的产生,于是许多心理学的概念被用于解释人们意见的产生之源,例如表象、印象、动机、知觉、暗示等等。从本世纪40年代起,一些舆论学的研究者开始进行舆论形成的心理实验。

①精神分析心理学:重点关注意见产生的无意识问题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冰山”理论,强调无意识的强大作用。

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精神分析学,特别注意到意见产生的无意识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大部分以无意识(潜在)的形态存在,意识的表达相当于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而无意识则深藏在水下。人有一种把内心的积蓄力量外发的倾向,这种愿望得到适当的满足,便会有一种快感,否则会感到压抑。例如:舆论调查中常见的关于满意程度的各种提问,便是以此为依据,从而了解各种意见的深层结构。

②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部对人的生理性刺激在个体意见形成中的决定性影响。

心理学的另一个分支——行为主义心理学,较为强调外部对人的生理性刺激在个体意见形成中的决定性影响,而不承认人的主观意识在意见产生中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个学派的研究者强调的是客观、精确地观察外部刺激对于意见形成的影响。

2、评价心理学的研究

优点: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舆论、对意见形成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说明个体意见形成的心理要素,有助于理解人的情绪、意见等外在表达的内在结构,进而能够更多地理解舆论的深层结构。

不足:单纯地从个体的生理与心理来考察舆论,对全面研究舆论显得力不从心。因为舆论毕竟发生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思考过程千差万别,非常复杂。

举例:双节长假,全国高速首次免费,众多车主纷纷上路。高峰时段,不少高速路成了“停车场”。有人戏称,塞车消耗的油钱可能贵过了省下的过路费。针对这一情况,记者采访了多位车主,记录了他们的行车历程。

卓先生:“往返省了350元,多花12小时” 卓先生本来是打算9月29日出发,从东莞开车回湛江老家。因为碰上首次高速免费政策,卓先生决定9月30日中秋节当天回家。根据行程,卓先生回家的路程约400公里,高速路费约300元。如果是在平时,不塞车情况下,4个小时可以抵达,油费大概在200元左右。但在9月30日早上11时出发之后,一路遭遇堵车,车流极度缓慢,花了将近12个小时才抵达高速出口,比平时多了8个小时,油费也多出了大半,花了将近350元油费,虽然高速是免费了,但时间成本大大增加了,直接导致燃油成本也增加了。回程时,因为担心10月7日会是车流高峰,所以卓先生选择提前一天在10月6日中午12时出发,但同样出现严重塞车,花了将近8个小时才抵达,花了将近300元油费,也比平时多出100元油费。

算笔账:卓先生省了约600元高速路费,因为塞车,往返比平时多花了12个小时,多出了约250元的油费,最终省了300多元。

王先生:“避开拥堵时段,尽量错开高峰” 9月29日晚9时,在顺德上班的王先生去广州接到同学后,开始驶上环城高速,继而转向机场高速,一路向北。“我们特意提前了3个小时出发,就怕到时候塞车”,在机场北转向京珠高速的收费站,王先生交了35元的费用。在京珠高速往韶关方向,王先生明显感觉车流量增大,车速放缓,平时可以跑100-120公里的时速,这时候只有50-60公里。当晚,王先生遇到了两起车祸,让他在京珠高速上堵了两个小时。9月30日凌晨1时许,王先生转上韶赣高速,这是一条新开的支线,车流量不是很大,因此道路非常顺畅。在广东与江西交界处的收费站,以往王先生要在这里缴纳175元的费用,但此时零时已过,高速免费通行。

李先生:“有车辆刻意等候零时免费” 跟在王先生后面的,是他的大学同学李先生。李先生晚出发了2个小时,9月29日晚上9时许才从桂城启程,前往广和大桥,打算从这里上华快高速,再通过机场高速转京珠高速。但在广和大桥,李先生便遇上了堵车。缓慢行驶了1个小时后,李先生终于开到了一个调头位,赶紧调头离开。晚上11时30分,李先生到达机场北收费站,在收费站前,许多车辆故意放缓速度,甚至停在一旁,任由交警按喇叭驱赶,也纹丝不动。“秩序很乱,他们都在等着零时免费通过”,李先生没有贪这个便宜,交了20多元的过路费后,顺利通过收费站。李先生庆幸多花了这20多元。一个小时后,9月30日凌晨零时28分,广州交通电台在微博上实时通报,在京珠南高速公路,很多车在排队等候加油,非常拥挤。此时,李金已经通过了这些拥挤的路段,他感叹道,如果不是提前走了一段高速,估计全家要通宵守候在高速路上了。

算笔账:王先生全程800公里油费500元,虽然路上堵车2小时,但油费基本上没有太多增加。省了近400元的过路费,尽管提前了3小时多花了35元的过路费,但比同样路线晚走的同学少花了5个小时的堵车时间。

也就是说,要从公众的心理状态出发,避开拥堵时段,尽量错开高峰。如果是咱们同学们,会怎样选择呢?

三、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1、社会学是从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等角度考察个体意见的形成,进而考察舆论的形成。

其中七个重要的考察舆论形成的社会因素,现在已经成为研究中通常的主要参考依据,即社会阶层(或地位)、种族(或民族)、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居住地。

2、“镜中观我”

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论述,对于说明意见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他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他还注意到人在最简单的社会联系中如何以“镜中观我”的方式产生意识。他认为:“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比如这个人之所以是国王,只因为其他人作为臣民同他发生关系。反过来,他们所以认为自己是臣民,是因为他是国王。”

3、影响东西方意见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

东方文化条件下意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社会因素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组织(如家庭、单位、社会团体等)。

西方文化条件之下则是风俗、观念形态、语言、艺术等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1、社会心理学关注意见形成中的社会情境因素

①社会情境 是与个体直接相关的社会环境,包括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被个体所意识到的,并直接影响个体心理。

②社会环境 是指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对个体来说是客观的,社会环境在未被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间接地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 ③社会心理学 是研究影响的科学,它企图了解、解释和预测另一个人、一群人和诸种因素的存在如何影响某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在这个角度,经常会有“说服”、“舆论领袖”、“沟通”、“参考团体”等等概念用来研究意见的形成。

2、舆论的形成(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

早期的几位法国社会学家,诸如勒朋、塔尔德,就开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意见的形成和特征,从而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①情感因素影响群体意见的形成(勒朋:五种情感因素。例如:冲动、暗示、单纯、保守、道德)

②群体思维方式影响群体意见的形成(例如:塔尔德等的研究。他在其《舆论与集群》一书中,已经看到围绕大众媒介而形成的媒介“公众”,人可能只属于一个集群,但却可以属于众多的媒介公众。)

3、评价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优点:对“舆论导向”提供了较系统的舆论形成的诸种负面社会心理原因,有利于大众传媒根据这些特点,用较为理智的分析引导舆论。

不足:大都是就群体意见对舆论形成的负面作用因素进行研究的,不够全面。 举例:“金银月饼”让节日充斥腐败与庸俗

中秋将至,市场上出现了抢眼的“金银月饼”,两枚50克的黄金月饼,一套47620元;50克的银月饼,850元一枚。据说,这些金银月饼很好卖,可以开礼品、宣传品、烟酒、办公用品的发票,多为政府机关送礼所用。

不仅是“金银月饼”,事实上,大多天价商品都畅销得很。这其中,可能有服务周到的因素,比如明码标价、提供各式发票等,也可能确有销售方所言的收藏价值的因素。不过,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些不过是表象而已。由于附加了一些工艺成本,金银月饼的单价要远比银行售卖的金条、银条贵得多,价格与价值不相符的金银月饼之所以畅销,关键还在于节日腐败的需求。

“金银月饼”本身并无所谓罪与罚,自从这类商品产生以来,并无任何法律禁止的强买强卖、价格欺诈,乃至串通涨价等不良行为。有需求就有供给,“天价商品”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

节日送礼,当然不排除民间亲友之间的相互馈赠,不过,这些年来,礼尚往来已经异化为权钱交易的一个温情外套。一些企业与政府官员之间,下级单位与上级单位之间,予取予求,灰色交易,送礼之风也就愈演愈烈,很难刹得住车了。临近节日,城市经常遭遇“最堵一周”,其中,送礼就是引起拥堵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日本应该是休闲的、快乐的、文明的。但是,腐败商品的泛滥给我们的节日增加了许多丑陋,让美丽的节日成了腐败丑陋的载体,这既是对节日文化的亵渎,也助长了畸形的社会风气和畸形的消费观念。金银月饼这种充斥着“腐败味、权力味、庸俗味”的产品得以畅销,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五、综合性的研究视角

其实人们在很早以前就意识到对舆论形成的研究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协同,但是面对一种具体的舆论形成过程,研究者同时采用多种研究视角,受到自身业务的熟悉程度、财力和精力消耗两方面的限制,所以通常采用自己所熟悉的一种方法,同时以其他方法做辅助。较为综合性的研究,常常带有宏观思辨性质。

综合性的关于舆论形成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康倍尔1960年提出的“因果漏斗模型”。

1、康倍尔的研究:“因果漏斗模型”

这个模型虽然研究的只是选举中的舆论形成问题,但却可以说明各种舆论客体,在时间的推移中如何从很多种趋向于少数几种甚至一种。如果画个图,便形成个漏斗状,漏斗状可以用来解释意见形成的逻辑,漏斗的开口或大或小,同时“装进”很多种意见或舆论。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事情的利害关系、轻急缓重,比如生理成长、心理发展、社会影响、政治和经济因素、理性思考等等的各种考虑。于是比较不重要的意见便会放弃,相近的意见更为接近,关键性的意见、焦点问题显示出来,经过一定的时间,舆论的种数减少到有限的几种。

康倍尔的“因果漏斗模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提示如何考虑舆论的形成,影响舆论形成的因素。但如果考虑到舆论形成过程的复杂性,“漏斗”模型也应该是多样的、不同的。

2、中国学者潘忠党和美国学者麦利德1991年绘制了综合性的“联系的四种模型架构”,动态地从宏观上立体地说明了舆论的形成。

所谓“四种联系”,是指:①社会系统层次的过去舆论向现实舆论的发展变化;②个人层次的过去意见向现实意见的发展变化;③过去的个人意见与过去的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④现实的个人意见与现实的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 使用“模型架构”的概念也不是随意的,是要说明这四种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处于运动中,处于社会的、组织的和习俗的进程影响之下。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宏观的关于舆论形成和运动的模式,有利于在脑子里形成一种关于舆论形成的完整的图式。

第二节 影响舆论形成的几个宏观因素

上面一节侧重从某个学科的视角考察舆论的形成,但是“舆论导向”首先是个全局性的话题,需要从整体上考察舆论的形成;否则,也许局部实行的导向看起来是有利的,但在全局上却是有害的。因此,对于舆论形成,除了要有上面谈到的诸如“联系的四种模型架构”那样的宏观图式外,还需要在几个观念上具有较为强烈的意识,它们对于舆论形成也起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方面,我国的舆论学研究者提出了几个颇为重要的概念。

一、公众总体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但我们遇到的舆论一般都是具体的,因而它的主体也是较为具体的。只有了解公众总体的变化和基本特征,才可能深刻地理解具体公众在具体问题上的情绪或意见的变化。一般地说,公众总体的状况是现时代舆论环境的质量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公众总体的变化较为直接地影响舆论环境,例如我国公众的总体教育程度,近几十年的变化较大,文盲人数逐年减少,已经不能对整体的精神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初高中教育普及,具有这部分教育程度的公众在总人口中占据着较大比例,他们对舆论环境的质量有着重大影响。这种情况会制约着我国现实的舆论环境,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舆论特征。再如我国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例发生的重大变化,也会直接造成舆论的某些特征。

二、舆论环境

看到这个概念时,通常我们依据字面理解,把它看成是一种能够感觉到的但较为模糊、笼统的精神环境。在舆论学中,这个概念是指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许多具体舆论的有机总体。这是一个看起来抽象,实际上却可以从观念上把握的概念。 现实的舆论环境是历史舆论环境的继承和延伸,同时不断影响着各种原有舆论的消失和新舆论的产生。在这些变化中,舆论的表层,即态度、意见或情绪是千变万化的,但是舆论的深层结构——信念系统,变化相当缓慢,因而相对稳定。提出“舆论环境”的总体概念,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各种具体舆论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发现相对稳定的各种舆论的相同或相近的内核,可以透过多变的舆论表层,把握舆论变化的规律,更深刻地理解现实舆论。

具体的舆论可能会发生十分明显的变化,例如关于某一时尚的舆论;甚至一些与舆论环境的信念体系相当矛盾的时髦词句和观点,也会流行一时。(例如:网络歌曲与经典歌曲:《爱情买卖》、《伤不起》与《难忘今宵》的时间持续性长短)但作为舆论整体的舆论环境,却不可能跟着迅速发生很大变化。

有了对“舆论环境”的整体意识,经常主动地用社会进步的标准,衡量舆论环境中文化传统、道德风俗等等较为稳定的成份,辨别其现实价值,这对于正确评估舆论形势,采用较为适当的方法引导舆论至关重要。

三、舆论场

1、内涵

指包含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幻境。舆论场是一个有着多元意见的时空场所,同时也是形成了大规模共同意见的场。

2、构成舆论场的三个因素

⑴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人员集结密度越大,就越能构成人们交流意见的条件。

⑵舆论场的开放度

一是舆论场和社会整体环境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大小,是舆论产生不容忽视的因素;二是言论自由的开放度。

⑶舆论场的渲染物或渲染气氛

舆论场的渲染力由许多具体物象组成。凡显示强烈、鲜明的实物、场景和声响,都是构成舆论场不可忽视的力量。例如:现在的电影、电视在上映前的通过各个渠道在媒体上大肆渲染、大力宣传,以便于吸引公众注意力。

如果将舆论场的概念用于指较为宏观的时空环境,那么可以将整个改革开放的中国视为一个巨大的舆论场。宏观的“中国舆论场”概念对于舆论导向这个研究角度是必要的。社会的变动、全国范围人口的大流动和频繁的交往、层出不穷的新鲜话题的诱惑,使中国成为产生丰富而变化多端的 “舆论场”。对于任何具体舆论的引导,都需要从中国舆论场的角度,研究眼前舆论与现实全国时空环境的联系,以便宏观上把握眼前舆论产生的大背景,协调对不同的具体舆论的引导工作。

四、舆论波

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中,都涉及到文化的扩散或传播问题。许多文化学家提出了多种文化扩散或传播的方式。这其中的“波式传播”很适合于说明舆论的流动方式,因而对舆论学领域有巨大贡献的著名学者刘建明将它引入到舆论学研究中。

舆论学所指的波式传播,相当程度上是宏观的,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刘建明提出:“舆论波是指具体事件引起的民心波动,它包括人们的意见波和社会行为波两种因素,由舆论中心以扇面形状向四方滚动,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的舆论环境。”他进一步论证的“舆论波”扩散、传播的特点,提出了四种舆论传播的基本方式,对于宏观上把握舆论的源流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第一种是“中心辐射”。现代社会里,城市往往是产生舆论的多发地,从而成为无形的舆论中心。这里产生的舆论,往往以这种形式向四周几乎同时地扩散。

第二种是“遍地涌动”。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不少舆论客体同时被各地知晓,于是在各个地方的中心城市,几乎同时产生了围绕这个客体的舆论,并向四周扩散。

第三种是“两点呼应”。一些舆论客体只涉及两个或几个不同地方的关系,于是便会在两地或几地间产生呼应性的舆论,引起较为强烈的舆论互动。

第四种是“多渠道互补”。舆论的传播除了大众传播媒介、行政组织系统内人们的自发传播这两个主要渠道外,还有无数社会性的、个人性质的渠道传播。当利益、兴趣、志向相近时,有关的舆论会在各种传播渠道中相互补充、相互映证,迅速扩散。

这些较为宏观的对舆论传播或扩散情况的归纳,为“舆论导向”研究提供了追寻舆论流动源头与流向的思路,这是引导舆论时必须考虑的方面。归纳起来,需要从宏观上考虑的其实是这样四个方面:把握总体公众的变化、把握总体舆论的变化、把握现实社会时空的情况、把握现实舆论的源流状况。

上一篇:双爱共同约定书下一篇:幼儿区域活动年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