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需要培养个性品质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职业技术技能积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校企协同的职业技术技能积累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建立名师工作室和双导师制的方式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目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岗位需要培养个性品质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岗位需要培养个性品质论文 篇1:

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开办订单班,根据企业个性化的岗位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体现企业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采用“师徒制”教学方法,形成了 “四融合、一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四融合;一对接

高职制冷空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毅、勤、朴”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掌握制冷空调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大中型制冷空调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中小型空调系统的设计,空调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冷空调装置的维修,制冷空调设备的制造、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却普遍存在“四个脱节”的现象:(1)学生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与制冷工作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需求脱节;(2)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脱节;(3)专业教学内容与现代职业技术脱节;(4)专业教学过程与制冷空调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脱节。

要解决“四个脱节”的问题,需要校企合作,走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之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制冷与空调专业建于1997年,2007年获批江苏省省级示范专业。在近五年的专业建设中,我校遵循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宗旨,面向企业岗位,探索并实施了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开办满足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订单班

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共育之路。我校2007年首先与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天加”)合作,开办“天加班”,按企业要求开展“订单式”培养。“天加班”学生均按个人需求与天加公司签订了准员工的就业协议,在校内重点进行理论课程和基本实践技能教学,在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教学,并实现岗位轮转、竞聘上岗,形成了基于个性化岗位需求的教学案例。2009年与三菱重工空调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三菱重工”)合作,成立“三菱班”,并开设了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多联机施工与维修”(包括校企合作教材、多媒体课件)。“三菱班”学生均签订了准员工就业协议,安排到16家三菱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天加班”与“三菱班”之外的其他学生则根据其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分别到南京枫叶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南京金溧源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宁懋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富龙制冷设备工程公司、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不同岗位进行企业顶岗实践,接受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根据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与合作企业开办订单班后,我校根据合作企业对不同岗位员工的技术与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修订了2007~2012年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形成了“四融合、一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无论是制造、质检、产品维修岗位,还是中小型中央空调工程设计与施工岗位,制冷空调行业对人才需求都存在着明显的淡季与旺季。所以,我校就利用每年的旺季安排学生下企业顶岗、轮岗实习,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新人磨炼期,时间安排在二年级暑期(6~8月),学生主要接受企业的技术技能初训,熟悉企业文化,培养守时、吃苦耐劳的精神,并按企业需求在各类岗位上顶岗实习。第二阶段,即轮岗实习期,时间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末至下学期(12月至次年6月),学生主要在各类岗位上轮岗实习,从企业的准员工逐渐过渡到正式员工。这样一来,自然打破了传统的学期和寒暑假,需要各企业和学校共同修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企业实践教学内容(即顶岗实习课程)写入各订单班的方案中。例如,“天加班”企业实践教学的岗位课程如表1所示。

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了校企双方不同的资源与环境,发挥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优势,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四个脱节”问题,形成了“四融合、一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企业准员工岗位培训方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融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评价相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现代技术对接,有效解决了现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背景下企业岗位要求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脱节的问题,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目标,满足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构建体现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平台

几年来,我校通过校企融合,充分发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先进技术、设备和工作环境的优势,把课堂拓展到企业,构建了两个体现制冷空调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教学平台:天加公司生产区教学平台和三菱重工全资在校内成立的“三菱重工·江苏经贸中央空调培训中心”。这两个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充分凸显了以学生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特点。在实践教学平台内,由企业培训师、高级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了岗位教学建设小组,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深度调研、分析,及时把企业岗位技能与学校理论教学互融的案例嵌入到教学中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材的开发,突出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相融合;围绕专业能力、专业素质要求,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形成了极具岗位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通过企业导师引领,在企业工作环境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岗位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有效解决了高职教育中校内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动态更新与提高。

形成教学双导师、学生双身份的“师徒制”教学方法

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内拥有学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实践教学由企业的培训师和岗位技术能手与校内专业教师相互配合进行,实现了人才培养中的双导师,并由此形成了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独特的“师徒制”教学方法。师徒进行一定时间的共同务实操作,使学生充分领会师傅所拥有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同时学会师傅的操作技能技巧(隐性知识技能的传承),具备岗位的独立操作能力。“师徒制”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了现代企业所需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价值观,传播了现代企业文化,使学生全面接受现代企业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忠诚企业、循规守纪等企业文化的教育,营造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环境。

总结与思考

在实施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如下一些经验。

第一,要使每年的企业实习都能做到“全员覆盖”,对合作企业的数量是有一定要求的。各企业每年提供的岗位数量可能会出现很大不同,有的年份能接纳30~40人,但第二年可能只需要10人左右。以我校制冷空调专业为例,平均每年学生人数为70~80人,7家合作企业,考虑到每年人数需求的波动,此消彼长,总共需要的岗位数量刚好能满足要求。由于学生人数少,实习时间较长,完全可以实现“以师带徒”,且能保证在企业内轮岗。但对于大专业或人数较多的专业,合作企业数量如果太少,就不能保证“全员覆盖”的效果了。

第二,要保证每年的企业实习时间,必须打破传统的学期制和寒暑假制,既需要学校管理部门配合,又要获得学生的理解。例如,我校的企业顶岗时间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的“新人磨炼期”安排在二年级的6月至8月,第二阶段的“轮岗实习期”安排在三年级的12月至次年6月。这样一来,学生的寒暑假就没有了,只有正常的双休和节假日。因此,校内的理论教学内容必须做出相应调整。特别是第四学期,校内教学周数必须减少,课时相应压缩。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预先做出修订外,如遇特殊情况(如有些企业需要提早上岗或迟后返校等),还需要教务部门配合协调,灵活执行管理政策。此外,学生休息时间减少,难免会有想法和意见,需要提前做好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第三,必须配备专业教师随班下企业,负责做好实习记录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我校的做法是在寒暑假期间每个企业均安排1~2名专业教师随班下企业挂职。为不增加教师的额外工作,挂职期间等同于完成了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保证了教师的个人利益。挂职期间,专业教师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全权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如考勤、实习记录、实习报告等。另外,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会出现消极情绪,如怕苦嫌累,不愿加班,要求更换工种、返校甚至提出回家等,教师必须及早发现,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和企业积极协调、沟通,保证企业实习能取得最大成效。

第四,必须把安全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预防工伤事故。企业实习,最重要的是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工科专业更是如此。因此,在实习前,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工作,除了在校内做好思想动员和安全教育外,一般企业也会在上岗前做好充分的安全培训。企业顶岗期间,随班教师更应该每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生产,一旦发生事故应及时处理。此外,每名学生都应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其中必须有工资待遇、工伤事故等相应条款,并购买保险。安全工作做得越充分,事故发生率就越低。

总之,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培养企业欢迎的人才,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心。只有把握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找准改革方向,在专业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做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我校在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将企业准员工岗位培训方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融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评价相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达到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现代技术的对接,形成了“四融合、一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魏龙,张国东.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0,31(3):88-90.

[2]於红梅,李鹏辉,胡双喜.基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高职专业内涵建设—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5):50-52.

[3]朱立,周丽.《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消费导刊,2009(4):256.

[4]龙建佑.就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三结合的过程管理—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29):46-47.

[5]何钦波,廖翠玲.关于高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几点思考—以08级制冷专业学生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70-71.

[6]涂中强.高职制冷专业教学需走校企合作之路[J].中国电力教育,2009(4):76-77.

[7]崔玫.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教与成教,2009(10):164-165.

(责任编辑:杨在良)

作者:马骞

岗位需要培养个性品质论文 篇2:

基于技术技能积累的高职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 职业技术技能积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校企协同的职业技术技能积累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建立名师工作室和双导师制的方式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目标。本文结合 “乔登美语”企业实践经验,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能进行探究,总结构建高职英语课程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体系,创新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拓展专业知识领域,校企合作研发培训课程等实施方法是促进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岗位 职业技术技能积累 高职英语教学

一、引言

校企协同的职业技术技能积累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技术技能积累平台是高职院校深入产教融合的必然趋势[1]。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体现在通过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实现职业教育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相应技术和技能的行业标准或者企业标准转换成为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并应用于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其中,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转换成为课程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过程,是不同知识体系下的知识内容实现信息交换与沟通的过程[2]。

技術积累(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在从事技术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寓于企业组织之中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能力递进[3]。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技术技能积累功能的实现将更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丰富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与资源。因此,高职院校进行基于岗位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课程改革研究,丰富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强化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技术技能。

二、校企协同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培养路径

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接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需求,在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过程中着眼于行业、企业核心技术系统。二是对接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在校企合作中选择适合双方发展的合作育人模式,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过程[4]。

1.校企合作共建技术技能积累的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根据本专业的特色,与不同的企业、行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技术技能积累的实践基地。为学生课程实践提供平台,学生通过在实践基地的锻炼,进一步完善自身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术技能。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一直与“乔登美语奕舞教育”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2014年乔登美语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签约,正式成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外实践基地,成为学生课程综合实践与毕业综合实践的实习基地。一些优秀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在乔登美语工作,并且成长为培训师、招生主管和骨干教师,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学生岗位技术技能积累,增强学校的育人效果。

2.校企合作建立名师工作室

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的专家与技能大师合作,设立“名师工作室”,让有经验的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的专家合作,共同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企业专家与技能大师在专业技术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乔登美语在与浙经院的合作中,分校校长对实践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训,骨干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班级管理、电话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具有实战性,与岗位的贴近度高,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术技能。名师工作室通过传授技能促进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效率,为创新与教学改革等提供服务的平台。

3.校企合作建立双导师制

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形成双导师制。在现代学徒制理念下开展工学结合,拓展岗位核心技能。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与评价体系,将教学从关注专业知识提升到关注岗位核心技能层面。强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有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这种教学模式及实施框架强调的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通过双导师制的方式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目标。

三、基于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

1.构建高职英语岗位核心技能培养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与特色,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培养“应用性职业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方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体现岗位核心技能的职业化课程体系。教师在一线企业经过实践,可以精准地获悉企业对员工职业技术技能的需求,从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笔者通过“乔登美语”企业的实践经验,对本专业的幼教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充分采纳企业资深培训师、职业教育领域专家的建议与意见,体现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特色。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岗位需求,进一步加深两个层面的内容扩展。一是语言基本功与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中包括教师课堂用语、教学活动组织等内容。特别是对学生的弱项即语音语调、英文板书等进行强化训练。二是与职业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拓展,比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简笔画、钢琴弹唱、歌曲创编,舞蹈编排等内容。因此,高职英语教师首先应使学生明确岗位核心能力在将来择业时的重要性,打好语言基本功,将专业知识学扎实,全面提高自身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企业需求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培养课程的内容应该与行业标准或者企业标准对接,涵盖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通识课程。其中通识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个性品质,还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拓展。

2.构建基于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乔登美语”科学的教学体系与培训模式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鲜的思路。其中生动有趣的课堂,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数位化教材设计等给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结合乔登美语科学的、先进的教学体系与培训模式,对英语专业模块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技能。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乔登美语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完美结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主要方法有数位教学法、多元感官教学法、折衷教学法、自然发音教学法、情景式活动教学法等。数位教学法指通过游戏的学习引领孩子进入数学领域,让孩子从生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学习内容从生活中取材,让数学学习更具体化,幼儿在美语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使幼儿沉浸在数学的欢乐世界中。折衷式教学法即对不同方法、不同理论的观点进行择优选用的方法。具有自由性的特征,因此更能激发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如何使高职英语课堂同样具有生动有趣的吸引力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与课堂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鉴乔登美语的数位教学法,将英语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动力。

拓展专业知识领域乔登美语的多元感官教学法(Multi-Sensory Learning Experience)是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多元化感官进行的整合学习,具体内容包括听觉学习、视觉学习、运动觉学习、触觉学习、前庭平衡觉学习、创造性戏剧学习和情景式学习。此方法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中应拓展企业需要的专业知识,补充相应的学习内容。可以通过课外作业、学生自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样化的形式加强专业知识的拓展与职业技能的训练。

强化职业技术技能培养高职英语教师应了解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技术技能,将其融入所授课程中,细化至每个单元甚至某个知识点上,将企业需求的岗位核心技能反复训练,结合案例教学法进行讲解、示范,通过小组合作练习、个人演练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内化的过程。经过对乔登美语、贝尔美语、白灵鸽教育、杭州瑞思学科英语等多所培训机构的调研发现,少儿英语培训学校的人才需求普遍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教学型人才,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英语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知识;第二种是营销型人才,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宣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种是管理型人才,一般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具有管理教务、人力资源和综合事务的能力。因此在高职英语幼教模块课堂中,应拓展对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范畴,不应仅仅局限于少儿英语教学技能训练,还应加强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乔登美语”对在职员工系统规范的培训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素质与职业技能的需求,为高职院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最新的信息。高职英语教学结合教师企业实践的收获,优化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拓展课程内容,加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的积累。

3.校企合作的培训课程研发

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培训课程、设计教学方案、开展培训活动等,在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和核心技能训练,企业通过现代师徒制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岗位技术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合作育人目标。

四、结语

技术技能积累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更加强调和重视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对接。校企协同的职业技术技能积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建立名师工作室和双导师制的方式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目标。职业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应在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管理机制、完善评价体系、搭建终身学习平台等方面不断完善,成为企业需求的岗位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输送基地。

参考文献:

[1]龚方红,朱苏,徐安林,徐晴,韩冰.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2):77-82.

[2]唐智彬.强化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积累功能的内涵与意义[J].职教论坛,2016(2):1.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霍丽娟.現代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70-74.

项目来源:该文为2017年高等学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基于岗位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20170236;主持人:王锦)的研究成果。

作者:王锦

岗位需要培养个性品质论文 篇3:

“双精准”育人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分析研究

摘 要:在高职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下,各高职院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双精准”育人模式,完善办学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学生的就业率。本文从就业质量角度出发,调查“双精准”模式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情况,通过学校、学生、用人单位调查,分析就业问题与原因,提出促进“双精准”模式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建议,为校企“双精准”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就业质量;精准育人;高职大学生;双精准;育人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为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契合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区域人才需求,广东省教育厅提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双精准)的工作部署。职业教育要对接行业发展与专业特色,对准企业人才需求,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校企合作,精准育人。

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大力开展“双精准”育人模式,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面对行业和企业的实际考验中,就业质量是检验各高校开展“双精准”育人实效的试金石,是当前高职教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各高职院校在充分调研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现今亟需解决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双精准”育人模式特征

高职院校“双精准”育人模式,是将学院某专业或班级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就业、软实力培养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共建共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双精准”育人模式具有显著的特征:

一是校企合作共建共育需要签订正式的校企合作协议,对于共建的内容,培养的年限,选派学生的标准,学生实践岗位的设置及学生毕业后的接收等内容有明确的规定。学校与企业共享师资、共同制定课程内容及形式。

二是学生需要和企业、学校签订联合培养的协议。在协议中,学生对于在校学习的时间、课程,在企业实践的岗位内容、时间等内容知悉并同意服从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的全部安排。

三是学生的培养由校内及校外两个阶段构成。在第一培养阶段,学生实行住校集中学习,企业派驻师资入校,进行实践课程前置教学,开展实操项目课程。对学生进行实践岗位的能力培养。在第二培养阶段,学生进驻企业集中实践,参与企业具体岗位实践。由学校派驻老师下企业,在职业竞争力、专业理论、软实力培养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

2 “双精准”育人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

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为了调查“双精准”育人模式下的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本文选取了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管理专业开展深入调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管理专业与广东万讯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双精准”育人共建。学生通过学校笔试与企业面试两个环节进入“双精准”育人模式培养班,学生与企业、学校共同签订培养合同,在学校集中学习一年,再到企业集中实践两年。

本调查选取2019届商务管理专业“双精准”培养模式下的班级开展就业质量调查。所有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大学生就业在线系统及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新锦成)。

2.2 就业质量调查的指标确立

本文中就业质量的调查从“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个维度开展综合评价,通过就业质量调查全面了解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及其竞争优劣势。

(1)“学校”维度就业质量调查指标

从学校维度出发,调查“双精准”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对比其他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就业质量。

(2)“学生”维度就业质量调查指标

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薪酬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性、就业整体满意度、职业期待吻合情况。

(3)“用人单位”维度就业质量调查指标

“用人单位”维度就业质量调查指标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用人单位”基本情况调查,包含用人单位规模、行业实力、所处地域、为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评价,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评价,包含学生总体表现、政治素养、专业水平、职业能力。二是对毕业生能力优势及不足的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2.3 就业质量数据统计分析

2.3.1 “学校”维度就业质量分析

基于学校就业工作评价视角考察“双精准”育人模式下大学生就业质量,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44%,商务管理专业就业率为98.68%,高于全校就业率水平。全校毕业生税前月均收入3849.27元,商务管理专业学生平均薪酬3905元,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排名全校专业中前28%。从学校就业评价角度看,“双精准”教育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质量较好,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2.3.2 “學生”维度就业质量分析

(1)专业相关度:全校2019届毕业生71.98%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商务管理专业学生85.62%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在就业相关度上,“双精准”育人模式下的学生大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学校与企业搭建的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平台促进了学生与企业的双向了解,学生在就业意识与择业观上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已经提前接触的企业进行就业,提高了专业相关度。

(2)就业满意度:学校2019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总的满意度为93.06%,商务管理专业对工作满意度为92.31%,其中对工作内容满意度最高,为93.38%。

(3)职业期待吻合度:2019届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86.62%,商务管理专业职业期待吻合度为88.74%。可见“双精准”教育模式下毕业生对初入职场的岗位和工作内容等方面的期待与工作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学生对职业认同度较高。

(4)学生对母校的教育教学评价:学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及推荐度、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任课教师的评价及能力素质的评价,能反映出学生对于人才培养体系的认同度,也反映出学校课程设置、专业优化是否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

2019届商务管理专业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5.65%,比学校平均水平稍低。课堂教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环节,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均值来看,商务管理专业对学院课堂教学总评价的均值为3.68分,偏向“比较满意”水平;他们认为,“专业知识”对工作/学习的重要度为85.84%,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对工作/学习需要的满足度为76.01%,认为“专业能力”对工作/学习的重要度为86.88%,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能力”对工作/学习需要的满足度为77.3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双精准”育人模式下的高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得的“专业能力”对工作/学习需要的满足度比“专业知识”对工作/学习需要的满足度高1.32个百分点。这种现象与全校的整体情况正好相反,这也表明了在“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工作部署下,学校与企业聚焦专业能力培养,将教学重点向实践锻炼上倾斜,优化课程设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确保高校教学质量和毕业生与当前社会需求契合度的关键因素。2019届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对母校实践教学评价的综合评分为3.83分,认为实践教学对就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毕业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其帮助度较高,“实习实训”次之,可见学校实践教学各方面均得到了毕业生的广泛认可。

2.3.3 用人单位维度就业质量分析

将学校毕业生培养质量测量主体放到用人单位身上,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就业质量,进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1)“用人单位”基本情况调查。2019届商务管理专业就业单位规模主要集中在中小微企业,其中单位规模在50人以下的占41.88%,51~100人占20.67%。就业单位所处地域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两地,占75%。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评价。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评价,其中包含学生总体表现、政治素养、专业水平、职业能力。对毕业生能力优势及不足的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98.91%的用人单位对“双精准”育人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满意,均值为4.22(5分制),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38.74%。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满意度。本项目将职业核心能力划分为专业知识能力、个性品质和通用技能。专业知识能力指的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个性品质是指可以让个体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的品质精神,如压力承受度、服务意识、勤业敬业精神等。通用技能指的是可以适用到不同工作环境中的能力,如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73.29%的用人单位认为,“双精准”育人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通用技能较为满意,其中“学习能力”较为突出,再是团结协作能力。而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在通用技能上应注重加强“创新能力”。

59.45%的用人单位认为,“双精准”育人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个性品质较为满意,其中“诚信”“敬业”品质较为突出,而“压力承受力”“责任意识”等方面较弱。

70.89%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较为满意。其中,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5)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为97.12%,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较高。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应在“加強校企沟通”“拓宽服务项目”两个方面来加强就业工作。

3 “双精准”模式下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思考

3.1 “双精准”模式高职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1 问题

从就业调查统计中我们发现,“双精准”模式下高职大学生在就业率、税前月均收入、专业相关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展现出了良好的就业质量。

同时,“双精准”模式下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满意度、对母校的满意度上低于全校平均水平。他们认为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对工作/学习需要的满足度及“专业能力”对工作/学习需要的满足度尚有较大地提升空间。

3.1.2 原因

“双精准”模式下高职大学生在培养上经过了学校与企业的双重培养,对于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更为深刻的认知,这造成了他们在评价就业岗位的时候可能要求更高,也更容易发现现有工作岗位存在的不足,因此可能造成了部分学生对就业的满意度不高。

而“双精准”的培养模式较普通人才培养模式更为复杂,在专业设计、课程设置、岗位实践上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较高。而精准对接、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单位能提供的岗位类型有限,学生在实践中面临着无法自主选择岗位的现实情况,这可能引发了一些学生对母校及企业的不满。而学校与企业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上的差异,可能造成学生在学校及企业两个阶段的学习实践中知识衔接、技能培养上存在断层,影响了专业和能力对工作的满足度。

3.2 “双精准”模式下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能直观反映出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契合度与认同度,高职院校应结合“双精准”模式下的学生就业情况及社会、行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顶层设计、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可持续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招生就业两旺的良性发展格局。

3.2.1 加强前期合作,校企联合招生, 达到“招生供给—企业需求”对接“双精准”

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扩大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为学生提供多个培养企业,丰富实践岗位的多样性,为学生和企业提供双向及多向选择的可能性。确定联合培养的校企双方应开展深入的前期了解与合作,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及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联合招生计划,有效避免后期培养中学生对对接的企业岗位不满意。

3.2.2 促进教学改革,校企协同育人,实现“理论教学—岗位实践”对接“双精准”

高职院校在“双精准”模式下应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在专业设计、课程内容—形式优化、考核评价中融入企业真实场景,鼓励企业积极投入课程内容建设、日常管理中, 将岗位知识与能力要求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选聘企业优秀人才入校开设实训课程,搭建短期实训与长期实践相结合的多元职业实践平台。企业应在学生岗位实践阶段开设专业理论课程,邀请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讲授行业最新发展及研究成果,分析就业趋势,引领就业导向,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弥补学校在资源实践和企业在理论教育中的各自不足。

3.2.3 完善培养考核体系,校企双重评价,实现“素质培养—职业发展”对接“双精准”

“双精准”聚焦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两大视角,在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培养下,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应结合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考核标准实施双重评价,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职业发展为考核评价导向,深入调研学生职业发展方向及岗位晋升路径,制定学生职业核心素质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学生職业发展需求。

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优劣体现了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直接成效。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广东省高职院校应紧跟经济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上同步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精准育人,努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朱仙颖.“双精准”模式下的高职经管类学生就业质量分析——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智库时代,2019(01):263.

崔蕾.校企协同精准育人的探索——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8(18):188.

林佳.创新创业视角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2):94-95.

作者:王江丽

上一篇:个人办公室工作总结大全下一篇:乡招商引资全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