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用

2023-03-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教案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劝学教案用

劝学教案-教学教案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 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

第2篇: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电教方式:多媒体 教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基 本 内 容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6、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不可不学(必性)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课后纪要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第3篇:《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就学 鲁肃 叹学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吴下阿蒙:转眼十年过去了,他进步很大,已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令那些过去对中国有成见的人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两个成语在一个句中造句:当他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大吃一惊,果然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现在的他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4篇:《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分析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教学时数: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你印象之中最深的一个人物是谁呢?老师对关羽的印象很深刻,杯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等。可这样一个忠勇无双的人,其结果是大意失荆州和败走麦城。他是败在何人之手呢?对,就是吴王孙权手下名叫吕蒙的人。到底吕蒙此人有何才能,使让忠勇无双的关羽死于他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于吕蒙这个人物的故事:《孙权劝学》。看看他是如何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将领的。

二、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宋神宗语,因此命名《资治通鉴》

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 停顿等朗读技巧)。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卿qīng更gēng

- 1 -

2.再读课文,读清句段。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

3.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先辞后就学。

4.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6.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7.“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8.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9.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10.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1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

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情节。下面我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一下《孙权劝学》这篇课文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复述后给与相应的评价)

二、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 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 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 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4.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5.分析人物形象

孙权:王者之风、长者之气,睿智,关心下属。严格要求 、殷切期望、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吕蒙:直率,知错就改、虚心好学、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鲁肃: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三、课文字词的掌握

1.当涂掌事(当涂:执政,掌权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借口多务:事情多)

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4.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作深入探究)

5.见往事耳(往事:指历史)

6.孰若孤(孰若:与„„相比如何)

四、文中的成语

1.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2.(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也作“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古今异义

1.为博士(博士 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但当涉猎(但:古义:不过,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3.鲁肃过寻阳(过:古义:到;今义:过去,经过)

4.孤常读书(孤:古义:王侯自称;今义:孤独)

六、一词多义

见――见往事耳(见:了解,知道) 见事之晚(认识)

七、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背诵课文

九、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二劝赞

先辞后就刮目相待

直率 关心下属知错就改 严格要求

虚心好学 殷切期望

才干谋略现身说法大有长进 语重心长

言辞恳切

译文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只是要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认为读书非常有益。”于是吕蒙便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吕蒙了!”吕蒙说:“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孙权 吕蒙 鲁肃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第5篇:孙权劝学教案

15、《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一)用不同方式读课文

1、初读课文,尽量读准字音。

2、听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顿。

3、生读课文,教师听学生读的情况,适时点评。

4、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5、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二)整体感知全文。

1、任务: 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字词含义。

2、文言文翻译方法回顾

3、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4、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5、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1

三、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1、全文情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别说说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的性格。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个?

3、[(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人物形象:

1 孙权: 2 吕蒙: 3鲁肃:

循循善诱 知错就改 爱才 关爱部下 虚心听劝 敬才 勤奋好学 学有所进

四、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五、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六、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学反思:

第6篇:孙权劝学教案

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 (qīng) 孰(shú) 涉猎(shè) 为博士(wéi)

遂(suì) 更( gēng) 邪(yé)

4、指名学生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 孰若孤:谁,哪个。 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3)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习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 好学 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

(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 A、 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 B、 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 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 爱才 吕蒙:听劝 好学

(六)总结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赞学,“结友而别”。

(七)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习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并且赢得了鲁肃的夸赞,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几年之后,当我们再见面时,同学们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你们的进步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给你的启示。

第2课时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qīng 邪yé 即更gēng刮目相待 遂:suì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2)但当涉猎

但:只 涉....猎:粗略地阅读。

(3)见往事耳

见:了解。 往事:历史。 (4)及鲁肃过寻阳

及:等.....到

过:到。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6)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 (7)肃遂拜蒙母 遂:于是,就 (8)卿今当涂掌事。 当道 当权 .. (9)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 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权谓吕蒙曰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④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⑤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⑧蒙乃始就学。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⑨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⑩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人们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相看 ⑾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 政治家、史学家(称谓)。

四、古今异义:

博士 今义:一种学位名称 古义:掌管经学的学官

孤 今义:孤独 古义:君主的自称

见往事 今义:看见 古义:了解 . 但当涉猎 今义:但是 古义:只 . 见往事耳: 今义:过去的事情 古义:历史 .. 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路过 古义:到 .

五、一词多义:

1、辞以军中多 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 把 ..

2、卿今当涂掌事 正在 但当涉猎 应当 ..

六、特殊句式

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省略句:肃遂拜蒙母

七、课文理解

1.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2.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3. 内容理解: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4. 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

鲁肃(敬才爱才)

5.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孙权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

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

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

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吕蒙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八、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复习-----《孙权劝学》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重点字词】

1、初:当初。

2、谓:告诉。对……说。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掌事:掌管事务。

6、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以:用。 务:事务。

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8、岂:副词,表示反问。译为“难道”“怎么”。

9、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0、为:成为。

11、博士:古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12、邪:通“耶”,反问语气词,表示“吗”。

13、但:只,仅。

14、当:应当。

15、涉猎:粗略地阅读。

16、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17、耳:语气词,罢了。

18、孰若:谁比得上。 孰:谁。 若:比得上。

19、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认为。益:好处。

20、乃:于是,就。

21、始:开始。

22、就学:指从事学习。

23、及:到了……的时候。

24、过:到。

25、论议:讨论议事。

2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7、非复:不再是。复:再。

2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29、士别三日:士:读书的人。三日:几天。三:这里指“几”。 30、即:就。

31、更:重新。

3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睛。待:看待。

3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34、何:为什么。

35、见事:认清事物。

36、乎:啊。表感叹语气。

3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8、遂:于是,就。

39、拜:叩拜。 40、别:离开。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

【一词多义】

1、以:A.以军中多务:用。 B.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合用,译为“认为”。

2、当:A.当涂掌事:掌管。 B. 但当涉猎:应当。

3、见:A.见往事耳:了解,知道。 B.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1、但: 古义:只。 今:转折连词。

2、治: 古义:研究。 今:治理。

3、博士: 古义:古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学位最高级。

【重点句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学习!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5、蒙乃始就学。

译文: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是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2、成语积累

答:①“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3、本文情节概要。

答: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4、孙权怎样劝说吕蒙的?可以看出孙权怎样的性格? 答: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接着现身说法,证明学的可能性“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让吕蒙无法推辞,“乃始就学”。 性格:关爱部下、善劝、好学。

5、从吕蒙“乃始就学”中看出吕蒙什么性格特点? 答:知错就改,谦虚好学。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答: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就学”后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8、孙权、吕蒙的对话与吕蒙、鲁肃的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答: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与鲁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9、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答:(1)写出鲁肃为吕蒙的惊人才略折服而愿与之交友,表现了鲁肃敬才,爱才,两人情投意合。

(2)侧面表现了吕蒙才能的惊人长进。

10、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示例:①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②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③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11、《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比较阅读。 答:相同点:都与学习有关。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孙权劝学》写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伤仲永》 写仲永幼年不学,毫无所成。 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写法不同。《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12、体会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13、积累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答:①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②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高尔基

上一篇:公司四字新年祝福语下一篇:三好一满意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