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的成教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当前,中国制造已经进入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检验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企合作下的成教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企合作下的成教论文 篇1: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原因及其对策

摘 要 校企合作是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我国当前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致使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不仅难以获得紧缺人才,而且责权利明显不对等,从而影响了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积极性。依据经济人假设,建构企业融入式校企合作机制、完善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健全校企合作约束机制,实现校企人才供需无缝对接、确保企业责权利对等,是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约束机制

我国校企合作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确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目前,全国已建职教集团约700个,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2万家企业、700多个科研机构和50%以上的中职校、90%以上的高职校。虽然,校企合作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但校企合作的层次较低、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不良现象,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表现

不少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收益甚微,最后也就没有了原来的那份热情和投入。据调查,沈阳市93.1%的职业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66.7%的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及相关专家组成学校咨询委员会。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参与学校培养方案设计和制订的企业只占50.6%,提供实训设备的仅占39.1%[1]。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单纯在学校学习而不进入企业实践锻炼的学生,难以有效满足企业实用人才的需求。据麦可思报告显示,2012届受雇全职工作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2%;其中,轻纺食品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相关度最低,仅为52%。“学非所用”的现实背后,另一种尴尬也随之凸显——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2]。校企合作制度为何成为学校一头热的单边行动?深入挖掘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内在根源是解决当前我国校企合作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且总在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即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机会。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既包括社会人,也包括企业、行业等社会组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作为经济人的企业也会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表现为对自己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对比分析。如果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则具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则,便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激情。

(一)合作机制不健全:企业难以获得紧缺人才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拥有大量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针对人才短缺的社会现实,通过校企合作满足人才需求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直接目的,但由于我国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企业难以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紧缺人才。一是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权限相对较少,难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开设满足企业、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从而难以为企业培养大量急需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二是企业缺乏参与学校管理的权限,难以用企业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进行监督、评价与考量,导致不少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基本素养难以满足企业需求。三是企业缺乏优先录用权,即便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培养出优秀人才,但无法确保该人才就一定能签约到企业,为其他企业培养人才的现象屡见不鲜。正如企业人士所言,“通过校企合作虽然培养了不少人才,但毕业后,一些好的学生另谋他就。尽管是专门培养,但输入的人才离企业的实际需求仍有一定距离,需要花大力气,花投入做培训,才能上手”[3]。可见,企业虽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参与校企合作,最终却难以获得紧缺人才。在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的情况下,具有理性经济人特性的企业便不会持之以恒地参与校企合作。

(二)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的责权利不对等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其中,目标的清晰程度以及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是决定人们能否为实现目标而积极努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对企业来说,利润是生命线,最大限度“盈利”其参与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盈利。只有当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大于投入的收益时,才具有长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则便缺乏激情和动力。

在当前的校企合作中,国家规定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义务较多,而给予企业的权利则相对较少。这便造成企业缺乏从校企合作中获得收益的制度保障,从而增加了盈利目标实现的难度和模糊程度,致使企业看不到目标实现的希望。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虽然也制定了《关于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但这只是一项引导性政策措施,并无强制性。一些地方政府只是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对企业并没有给予补贴或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由此可见,我国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无法从中获得更多收益,参与校企合作的责权利明显不对等,从而制约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主动性。

(三)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规避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

约束机制是指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如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形式的监督等。德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比较成功的原因,不仅因为企业能从中获得一定的“回报”、有利可图,而且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使企业认识到必须参与校企合作,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4]。而我国在校企合作机制和激励机制都不健全的情况下,约束机制也相对滞后。表现为企业即使不参与校企合作也不会受到相关规章制度的惩罚,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压力,以致难以规避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

三、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主动性的对策与建议

作为具有经济人特性的企业,既然是有理性的,那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首先要建立一个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在满足学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上确保企业人才需求和盈利目标的实现,以有效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规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机会主义等不良倾向。

(一)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确保企业人才需求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首要目的是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解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让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考核与认证,特别是享有优先录用权,是确保校企之间人才供需无缝对接的前提。如德国在法律上赋予行业协会足够的职业教育管理权限,具有包括企业在内的培训资格认定、技能考试等话语权。企业全程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并具有人力资源使用的优先权[5]。瑞士则引入“参与式管理”制度,让利益相关各方都积极参与到与职教相关的决策过程中来。澳大利亚最主要的特点是行业在制定全国培训政策、培训重点和职业技术资格过程中扮演关键的、核心的角色,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真正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无论在德国、瑞士还是澳大利亚,校企合作制度能够解决企业的人才短缺问题,因而企业具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依据国际校企合作先进经验,提高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与管理的权利,确保预期目标顺利达成,是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前提。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不畅的现实,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确保企业以合理合法身份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与管理,是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效选择。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管理权利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确保专业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管理权和受益权,预先培养并优先录用优秀人才,确保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再一方面,企业作为与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设施设备和场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也是为企业自身培养后备人才。

(二)完善校企合作法:确保企业责权利对等

目标设置理论指出,目标的清晰程度和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是决定人们能否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国外,法律明确规定了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享有责权利对等的权益,因而国外企业具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规定企业可以按照给予学校的资金投入比例来分享教育和研究成果;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可享受免交部分国税、财政补贴以及专项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加拿大实行带薪实习教育税额抵扣的项目,接收带薪实习学生的企业每个工作学期课享受25%~30%的抵税比例。这无疑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解决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法不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权益不明确且难以实现的问题,需要做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完善《职业教育法》和《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享有财税、土地、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使企业能切实看到具体享有哪些权利。目标清晰便于企业将预期收益与前期投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做出效用最大化选择。二是提高法律政策的执行力度,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确保执法必严。要求政府机关和相关单位,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落实赋予企业的相关权益。建立行政问责制,追究不落实相关权益或政策的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目标实现的难度,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情和动力。三是借鉴中高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启动校企合作试点计划。根据校企合作规模、合作深度设置百万乃至千万元的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具有一定示范效应试点,以此带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四是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作为必须履行的义务纳入职业教育法。在我国经济处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能否为经济发展提供足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决定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能否切实提高的关键。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看,参与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也应当是每一个企业所必须履行的义务。五是建构一个校企合作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虽然每个企业都有参加校企合作的义务,但并非每个企业都有机会参与。必须通过校企合作监督管理机构进行评估和遴选,如同征兵工作的体检,择优录用。同时定期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形成定期评审、考核和验收机制。采取一定措施对考核不合格、不认真履行义务的企业进行惩罚,以规范企业行为、规避机会主义风险。最终确保企业在激励和约束双重规范下,积极有效地参与校企合作,切实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晨,迟洪江.校企合作仍是“一头热”[N].中国青年报,2010-09-18(3).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就业观、教育观、用人观都该转了[N].光明日报,2013-06-14(6).

[3]王姿.突破校企合作难题 游戏培训从双输到双赢,http://www.gamfe.com/news/59170.html,2011.4.6.

[4]本刊编辑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课题与问题——访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J].教育发展研究,2008(9):53-59.

[5]黄雨田.高职制造业校企合作实践困境与应对[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220-222.

Underpowered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YANG Gong-an1, ZHAO Ying-hua2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2.Tianjin Sino—Germ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ianjin 300350, China)

Key words colleges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centive system; constraint mechanism

作者:杨公安 赵英华

校企合作下的成教论文 篇2:

产教融合,构建“双融共育八对接”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当前,中国制造已经进入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检验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

中山市沙溪镇是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依托和服务当地休闲服装产业的发展,创新机制,优化模式,在“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人才培养模式统领下,以共建校企合作 “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为抓手,以规范校企合作过程管理为要求,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构建了“双融共育八对接”的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一、“双融共育八对接”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提出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譬如,你要学习做菜,就应该在厨房里学习,因为你以后炒菜就是在厨房里。基于这一理论,我们提出了构建“双融共育八对接”的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理念。

双融:指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将企业岗位从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双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岗位从业标准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依据,企业文化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素养形成的基础。

共育:指人才培养与企业共同做到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效果共评,培养结果共享,最终实现人才校企共育,体现校企深度合作。

八对接:是指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教室与车间对接、老师与师傅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对接、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如下图所示:

二、“雙融共育八对接”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实施“五步走”操作程序,探索“双融共育八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在探索“双融共育八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过程中,我校创立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其中的做法和经验不仅具有我校特色,也具有广泛的示范推广价值,借助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形成、细化和完善了“双融共育八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五步走”的操作程序:

一是成立机构,健全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组,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配备专职行政负责校企合作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每个专业部也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增设了一位副部长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由此形成了校、部两级校企合作管理团队。同时,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山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暂行)的通知》以及学校办学章程,制定了《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

二是调研论证,项目申报。根据学校各专业教育教学的需求,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校企办和各专业部要积极寻求校企合作项目,尤其是那些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合作项目要积极引进来,主要以校企共建工作室的形式进行合作,期间,由校企办、专业部牵头组织外聘专家、行业企业人员、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对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论证并形成报告,着力回答“为什么合作?”这一问题。

三是民主决策,依法公证。针对校企合作项目,由学校校企办和专业部负责拟定校企合作协议,协议的内容包括合作的目的、合作的方式、双方的责任、管理模式等,明确回答三个问题:(1)为什么合作?(2)怎样合作?(3)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有什么好的效果?协议初稿通过行政会讨论、修改后,提交教代会讨论表决,一人一票签名,在获得半数以上代表同意后方可确认项目暂时获得通过,如果不然项目将被否决。同时,就协议内容咨询学校法律顾问并由其出具书面法律意见,确保学校的权益不受影响。

四是公开公示,签订协议。依据《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山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暂行)的通知》的要求,通过校园网等途径面向社会公示校企合作项目,公开征集合作企业,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按程序择优选择合作企业,然后,在律师见证下,校企双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校企合作协议。

五是量化考核,双向评估。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日常管理、项目运行和阶段性绩效进行过程量化考核,同时,对培养学生质量、数量和就业质量等进行终结性结果考评,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同参与评价,考核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针对考评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是否继续开展项目合作的依据。

2.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丰富“双融共育八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内涵

学校各专业目前已建成一批校内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工作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服装专业实训场室面积达16000平方米,拥有实训室和工作室42间,工位数达到1500多个,校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构有四个: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CTTC中山服装检测中心、中山市服装设计师协会、广东省服装职教集团;同时,学校还与中山英仕服装有限公司等26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充分利用并整合这些校内外资源,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丰富“双融共育八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内涵。

(1)对接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

我校根据服装产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服装专业对应服装产业链中设计、生产、检测、营销等各个环节,开设了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工艺、生产管理、服装模特与展示、服装营销、服装电子商务等专业或专门化方向,还依托学校与中纺标公司合作建设的CTTC中山服装检测中心开设了全国中职学校中唯一的服装检测专业。总之,对接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专业设置和专业拓展紧紧对接产业的发展和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改造老旧专业,新增新兴专业,办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专业。

(2)校企共建与企业岗位从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

学校各专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课教师共同建立了与岗位技能相对接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完成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业务流程为顺序的核心课程和教材建设,开发了一系列与企业岗位从业标准对接的校本教材。

(3)引企进校,建校企合作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

近几年来,我校把英仕婚纱晚礼服、尚道针织服装、硕森高级定制、和鹰单量单裁自动裁剪、中山市雄鸣汽车维修、启航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学校,在实训基地(中心)建“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严格按生产流程和岗位要求来配置设施设备,并重点考虑教学实训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例如,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近年来与中山市雄鸣汽车维修厂开展校企合作,在校内共建汽车维修中心,中心按企业市场化经营,学生在企業师傅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各类车型的故障维修,从机电维修到钣金、喷漆均是真实生产环境,学生技能行不行?最好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否把故障车修好,以及企业和客户的满意度,校企共建的汽车维修中心培养出了技术技能过硬的学生。像以上这样的案例在学校各个专业均普遍存在,通过引企进校,建校企合作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推进了学校专业课教学尤其是实训教学的改革,培养出了专业技术技能过硬、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学生,从而增强了企业对学校专业的人才依存度。

(4)把课堂搬进工作室和车间,作品转化为商品,教学改革取得新突破

引企进校,建“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把课堂搬进工作室和车间,让学生上课就是上岗。”无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在生产实训中推进了专业教学的全方位改革:

① 改革教学模式。我们根据产业链的岗位要求,引企进校,建“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里“做中学”,让教师在生产性实训中“做中教”,让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教学实训指导,培养与产业要求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

② 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法”、一体化教学,如英仕婚纱晚礼服生产工作室是围绕婚纱晚礼服的生产开展项目教学;硕森高级定制工作室是围绕西装、制服的生产开展项目教学;沙溪理工汽车维修中心是围绕各类车型的故障进行机电、钣金、喷漆等方面的维修和项目教学;迪西亚电子商务中心是围绕企业代运营实战电子商务业务来开展项目教学;而启航科技工作室则是围绕城市三维地图的制作来开展动漫专业项目教学,如此等等,把尽可能多的专业课教学放在校企合作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中进行,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开展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着力提高学生岗位技能水平。

③ 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定制出以生产流程为主导的模块式课程,每个模块课程都注重职业岗位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使教学内容也更贴近企业、贴近生产,如我们服装专业把校企合作中有代表性的三维人体测量试衣系统、格博服装设计CAD、单量单裁自动裁剪、数码印花等先进的技术或工艺引入到课程和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有机会学到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同时,根据改革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师共同开发校本教材。而汽车维修专业则与合作企业共同开设机电维修、钣金和喷漆方面的技能培训课程,编写实训手册。总之,各专业在与企业合作中都积极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和技能来改革教学内容,让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④ 改革评价模式。学生行不行,企业有话语权,让企业的技师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我们的教学实训车间都配有企业技师与专业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和对学生的岗位技能进行考核评价。同时,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的情况来考评学生技能水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组成若干项目小组,如:婚纱晚礼服设计制作小组、西装、制服设计制作小组、休闲T恤设计制作小组、时尚女装设计制作小组等,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师的带领下完成从设计、选料、制版、工艺、质检到产品推广等各个环节项目教学实训,而考核评价的方式则是在最后举办一场服装发布会,广邀企业家、设计师以及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场做评委,现场打分,如果学生设计制作的服装版式被企业选中,要进行批量生产和销售,则这个项目的学生的考核评价为最高分,如此,实现了“学生作品→企业产品→市场商品”的价值提升,也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产业的对接。

⑤ 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校教学信息化平台,把校企合作生产实训车间和产学研工作室里开展的项目教学、岗位技能训练、生产流程等拍摄成教学视频或微课,上传到学校教学资源库平台,教师可随时调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学生也可随时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5)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师做学校兼职教师,打造产教融合的专兼职“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学校十分重视“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培养,制定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的管理制度,要求所有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时间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或挂职锻炼。实践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脱产到校外企业挂职,二是在校内校企合作“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中带项目。在校外企业挂职的由企业分配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由企业给予评价,学校再根据企业评价给教师相应的奖罚。在校内校企合作“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中带项目的教师,要完成规定的企业项目任务,如带学生给企业设计服装样板的项目老师,要以有无企业认可生产的服装样板为考评标准;同样对带学生学习电脑绣花项目的教师,要以教会多少学生电脑绣花技能为考核指标。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也促进了专业教师的成长,使专业教师真正做到“拿起书本能讲,挽起袖子能干”,既是学校教师,又是企业技师。目前,全校各专业“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专任专业课教师的90%以上,基本形成了持续培养“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长效机制。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也让部分专业教师迅速成长,成为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如服装专业杨珊老师就兼任杉杉集团的意丹奴品牌设计总监,高佳杰老师被聘为尚道服饰有限公司设计师。

同时,我们还聘请了23位企业技师做学校各专业校企合作“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的兼职教师,他们与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生产任务及相关项目工作。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师做学校兼职教师,打造了一支产教融合的专兼职“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6)把行业协会引进学校,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

我校是中山市服装设计师协会主要发起人,协会吸纳了近400名服装设计师为会员,每年协会都要组织设计师、服装商会、企业在校内举办产品发布与展示、设计师沙龙、服装新技术新设备推广交流等活动,让学校师生能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也为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7)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专業与产业企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校通过学校承办的研发中心、设计师协会、检测中心等这些产学研合作平台,先后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和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英仕服装有限公司等60多家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开展全面、深度和高端产学研合作,为服装企业提供新产品设计开发、精益生产、服装检测、电子商务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全方位推进专业对接产业链,专业与产业企业深度融合。

(8)承办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和服装设计大赛,增强专业对行业企业的影响力

我校积极承办行业产业发展系列论坛活动,已连续举办了七届行业服装设计大赛及服装产业高峰论坛,在区域乃至国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增强了专业对行业企业的影响力。

(9)与区域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牵头成立服装职教集团,促进了区域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我校牵头成立了广东省服装职业教育集团,我们与开设服装专业的省内职业院校、知名服装企业、服装行业协会等机构联合打造集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科技推广、产品展示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也促进了区域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10)与高校合作建纺织服装学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层次

沙溪是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学校在2012年12月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沙溪纺织服装学院,为区域服装产业培养服装高技能人才。

三、“双融共育八对接”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五步走”操作程序使校企合作程序更规范,管理更严格

我校的校企合作实践与探索前后已走过了二十多年,从初期的“单相思”,中期的“双人舞”,到今天的“两情相悦”“产教融合”,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五步走”操作程序,使校企合作的开展程序更规范,管理更严格。

2.专业吸引力增强,招生就业两旺

近几年来,通过实施“双融共育八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了专业吸引力,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招生就业良好局面,毕业生双证率达100%,就业率达100%,专业对口率在85%以上。

3.打造了“一基地三中心”,提升了专业实训能力和水平

通过实施“双融共育八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了专业硬件建设的投入,提升了专业实训能力和水平,打造了“一基地三中心”,即:一基地,是由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服装专业实训基地;三中心,一是由学校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的中纺标CTTC中山检测中心,二是学校承办的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三是学校与中山市网商联盟合作建设的服装电子商务中心。

4.提升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实施项目教学,在信息化手段的辅助下,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在完成真实产品开发或生产中开展,“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学生的作品转化为企业产品,企业产品再转化为市场商品,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质量行不行,学生的作品是最好的检验。这样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快,学生愿学、乐学、易学,深受学生欢迎,从而全面提升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5.促进了与企业岗位从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教材和教学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

全校各专业在推进基于“双融共育八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的教学改革,开发了一系列与企业岗位从业标准对接的校本课程和教材,教师主编或参编出版教材27本,校本教材32本,建成了全校各专业教学信息化资源平台。

6.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学生,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通过实施“双融共育八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的人才培养紧密对接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的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追求“专、精、高”,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比较优秀,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如参加市、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都能争金夺银,其中服装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现七连冠,先后共获得13个一等奖,15个二等奖和19个三个等奖,还获得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展示特等奖,各专业毕业学生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

7.取得了丰富的产学研成果

“双融共育八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丰富的产学研成果,一方面为合作企业完成了一系列产品的研发和制版,如:服装专业的尚道针织服装设计制作工作室,每年都为合作企业开发设计四个季度的服装样板,产品的市场反响非常好,订单和销售呈大幅上升之势,合作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充分说明了中职学校的师生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另一方面,工作室的师生还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研发成果,如服装专业相关工作室与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合作,近六年来成功申报外观设计专利达126个。

8.提升了中职学校服务社会能力

我校各专业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对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服务能力,除了为合作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样板制作,小批量生产、维修维护等服务外,还积极参与对行业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如:电子商务工作室在近二年共为沙溪镇企业和社会人员开办了30期培训班,培训人员达2000人,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校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的CTTC中山服装检测中心,为中山市及周边区域纺织服装企业提供权威高效便捷的纺织服装产品检测和认证服务。

学校产学研合作成效突出,受到中山市政府高度肯定,被授予2012年度中山市科技奖励最高奖——产学研合作奖。

9.营造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教学校文化环境

我校各专业通过实施“双融共育八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 “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为阵地,积极营造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教学校文化环境,把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追求,积极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增加丰富的内涵,如,学校民族服饰工作室师生经过艰苦努力完成了学校民族服饰博物馆的建设,馆中丰富的展品和图文资料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营养。

10.产生了一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

在开展“双融共育八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和各专业教师不断改革创新、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典型案例(见下表),这些典型案例示范作用明显、有较大的学习和借鉴价值,其中,以服装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为基础的《“专业对接产业链”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成果还获得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四、“双融共育八对接”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主要创新之处

1.“双融共育八对接”是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理念和实践的创新

“双融共育八对接” 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学机制就是对接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将企业岗位从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双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共建校企合作 “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为抓手,以规范校企合作过程管理为要求,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实现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是中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理念和实践的创新,被誉为是广东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升级版。

2.学生作品转化为企业产品,再转化为市场商品,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教学改革取得新突破。

引企进校,建校企合作“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把课堂搬进车间或工作室,上课就是上岗,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里 “做中学”“学中做”,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教学实训指导,教学在完成真实产品开发或生产中开展,学生作品转化为企业产品,企业产品再转化为市场商品,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快,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学生,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效果,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

3.“双融共育八对接” 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具有广泛的示范推广作用。

“双融共育八对接”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在我校服装专业的实践中效果显著,带动了全校各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并在全省乃至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中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承办教育部产教对接高峰论坛、吸引20多个省市近100所职业院校单位来校参观交流、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向全国近200所职业院校作经验介绍等。

“双融共育八对接”是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理念和实践的创新,被作为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向全省推广。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然是众多中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和实施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双融共育八对接”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理论提升,为此,我们将继续开展深入研究和实践,为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提供经验和案例。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作者:冯子川

校企合作下的成教论文 篇3:

校企合作利益主体的责权与角色定位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摆脱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需要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与责任。校企合作实质是各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寻求“合作共赢”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各利益主体在共同体内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其中,政府是主导者,行业是指导者,职业院校和企业是直接参与者。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利益诉求 利益共同体 角色定位

[作者简介]陈胜(1971- ),男,河南信阳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天津 30007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联盟机制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3YJC880054)和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现代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关系的基础研究”(项目编号:VE2017)的阶段性成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也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者对如何实现校企合作正在开展广泛探索。从特定层面上看,要摆脱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关键是从制度、政策和机制等方面协调解决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尤其是代表性、主导性、效益良好的骨干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在校企合作中,各主体会基于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参与合作,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校企合作实质上是各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寻求合作共赢的过程,但各主体在表达利益诉求的同时也应考虑其他主体的利益诉求并承担一定责任。为此,有必要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利益共同体,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与责任,对各利益主体在共同体内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才能实现合作各方的互利共赢,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一、校企合作的利益主体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反映的是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涉及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多方面。2012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与会专家指出,“让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强调利益者之间的问责度、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创新等”“需要进行有效的社会对话”“让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能够广泛地参与合作”。①校企合作需要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任何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组织目标的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②。根据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可理解为“能够从校企合作中有所受益,或对校企合作目标的实现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人或团体”。职业院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是校企合作的利益主体。但是,校企合作中的利益主体不仅指职业院校和企业,还应有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及其他用人单位。政府是职业教育的主办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其政策导向和经费投入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行业组织了解市场信息和本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掌握着产品的质量标准和人才质量标准,对职业教育办学和企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校企合作的利益主体有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

二、校企合作利益主体的诉求与责任

1.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与责任。在校企合作中,政府是最大的受益者。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出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升人口素质,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满足人们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促进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是职业教育的购买者,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表现在通过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一般来讲,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应该举办和统筹发展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前提。美国联邦政府不仅独立设立合作教育基金,提高对合作教育的财政支持,还有专利和税收政策支持合作教育。校企合作需要政府在法律保障、经费投入和政策引导方面予以支持和推动,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搭建合作的平台。而政府的职能缺位有可能导致职业院校服务能力不足,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实现。同时,在我国,校企合作缺乏第三方的协调服务,更需要政府担当相应的责任。当然,政府发挥服务职能也要建立在对产业、市场、行业企业需求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反馈、就业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等,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育教学提供指导。政府享有信息、政策、制度资源,通过发布市场信息和制定产业政策,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投入资金、提供服务,以换取企业和职业院校对校业合作的支持和参与,从而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与责任。要确立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普遍遵循渐进成才规律、实践成才规律、师传徒承规律、岗位成长规律等。从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促进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显著的岗位实践特征有利于默会知识的掌握,师传徒承有利于隐性经验的传播。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从一个准员工到成熟的技能专家的过程。没有产业部门和企业的参与,仅靠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难以完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是必要的。

行业组织是某一类企业的集合,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代表性。在校企合作中,行业组织的利益诉求是制定行业人才质量标准,培养本行业需要的人才,促进本行业企业的发展。因此,行业组织有责任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对人才标准进行充分认证,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为职业院校管理和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反馈,引导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同时,行业组织将人才供求信息和人才质量标准反馈给政府,由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我国的行业协会没有作为政府和企业间的中介组织进入职教运作和关键链接中,使得校企合作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强调要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但是由于法律没有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导致他们无法进入到运行体制内发挥作用,只能在体制外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职业教育。

企业是经济组织,其职能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服务社会和社区。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希望政府在财政、税收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希望职业院校提供人才、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企业属性决定了企业的一切活动在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在可以获得利益的前提下,或是投资成本得到补偿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可能参与校企合作。因此,企业发挥合作育人积极性的前提是能否从合作中受益。企业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但也有社会责任。这种责任包括劳动力的再生产、提升员工素质、支持教育这样的公益事业等。从这个角度说,企业也有义务参与校企合作。当然,企业也希望可以借此提升企业形象,获取良好的名声,获得政府的政策优惠。但现实是,企业没有获得足够的利益也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缺乏社会认可,自身也没有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意识。一些企业仅仅把参与校企合作看成是解决廉价劳动力的来源,甚至把校企合作看成是一种纯公益性投资和赞助,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与动力。企业有必要参与指导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向职业院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从而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以获取人力资本,从培养的学生中选择最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员工队伍中去,而这些员工往往是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中坚力量。

3.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与责任。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职业院校希望利用行业企业资源解决学生实习、实践教学的场所,完成实践性教学,利用行业企业的信息优势和人才质量标准,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利用行业企业资金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减轻投资压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仅仅靠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是无法完成的。有学者指出:“就我国目前的高职状况,在院校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无论从设备还是师资来讲都是不现实的。”③所以,职业院校要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走校企合作之路是必然的选择。但是,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生产单位,自然会考虑成本与收益。没有利益的校企合作不会长久。职业院校是否具有服务企业的能力,是否能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是实现校企合作的一个前提。因为这种合作是对等的,是一种交换关系。而现实中,“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借助外部资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强调政府以及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而很少思考如何用自身的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④

提升职业院校的服务能力,仅有政府的投入和宏观指导是不够的,学校本身也要有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作为文化人的自觉。一些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育人也存在认识偏差,仅仅为了利用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弥补院校教学条件的不足,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渠道不畅的方法,也并没有将校企合作当作育人的手段而与企业开展合作,目标驱动力不足,缺乏长久合作的诚意。现实中许多职业院校不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缺乏办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职业院校必须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用人部门的意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需求,有主动服务行业企业的意识。

三、各利益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定位

“校企合作不仅是一种育人模式,更是一个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资源再配置、利益再分配的过程。”⑤由于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的社会属性、功能、利益取向不同,要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转,就需要各利益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密切配合。为此,有必要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利益共同体,各利益主体在共同体内承担不同的角色。虽然在共同体内部有交换,但是这种交换是利己、利他的。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所有的分工就是交换,分工的缘由是人们有交换的需求。在利益共同体内,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但也承担不同的责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政府是校企合作的主导者。在校企合作中,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许多发达国家政府为促进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普遍建有完备的法规体系和政策制度,设置有专门机构来管理校企合作工作。政府是校企合作强有力的推动者,“它主要通过完善法律、制定政策、沟通协调等方式对校企合作产生重大影响”“政府的制度供给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并主导着制度创新的方向和路径”。⑥政府是校企合作的制度供给者和服务的提供者。根据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享有对职业教育的管辖权和统筹权。政府要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产业升级的能力,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达到缓解就业压力、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的目的。在校企合作中,政府要在立法、财政等诸多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同时也要制定政策来鼓励行业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政府还要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作保障。此外,由于校企双方掌握的人才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政府还要及时发布信息。政府既是一个主导者,也是一个引导者,更是一个服务者。

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校企合作既是一种教育行为,属于准公共事业,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具有市场属性。因此,校企合作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宏观管理,又应遵循市场规则。一般来说,政府负责制定校企合作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度设计和财政投入等,而在学校的服务方向、资源配置、办学规模、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应以市场调节为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益,会基于市场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来采取相应的行为。政府很难靠改变企业的秉性和企业面临的机会成本来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因此,在校企合作中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两只手”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降低校企合作成本、最大限度发挥各种资源优势为目标,推进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地运行。

2.行业是校企合作的指导者。行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起指导作用。行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校企合作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目前在我国,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其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2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提升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完善行业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⑦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的有效运作,尽快催生一批行业协会以作为沟通校企双方的重要通道,并承担双方在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规格、教育质量评估以及办学条件支持与扶持等方面的事宜。

根据《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 [2011]6号),强化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必然要求。行业是职业教育政策的建议者、信息的传播者、校企合作的推动者、职业学校的服务者和相关活动的组织者。⑧行业组织最了解本行业的经济运行、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等情况,有资格和能力组织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技术规范,以及参与行业质量认证和监督管理工作。在利益共同体内,行业通过发布行业技术与经济信息,进行市场预测预报、提供行业人才培养标准,为企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引导职业院校贴近行业、企业实际需要进行办学,并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为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引线搭桥,宏观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行业内的校企合作。在我国,一些行业协会的前身是行业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在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中促进产学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转为行业协会以后,继续发挥联系行业的优势,同时积极转变工作方式,以服务于校企合作。

3.企业和职业院校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校企关系实质上体现的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具体形式。职业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企业通过共建基地、提供兼职教师、共建专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等,全面参与学院教育教学活动,为企业赢得了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也为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攻关、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等搭建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在《职业教育法》中应明确“企业可以举办职业学校”“企业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主体”,从而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法律地位,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规定企业应享受的优惠及处罚条款,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当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这就需要职业院校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行业企业服务,需要在转变机制和改变合作方式上下功夫。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应该是职业院校的主动行为和政策选择。在合作过程中,学校依据企业人才需求规格,把企业岗位技术标准纳入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共同管理实习实训,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同时,职业院校的教师也在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过程中,提高了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当前校企合作的一个重点是把“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到校企合作的全过程中,为激发企业更大的办学热情积极创造条件,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根据市场、企业需求的变化随时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办学规模和教学内容方法等。职业院校必须明确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学校还要主动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瞄准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具有与政府、企业合作的基础,真正形成政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深度合作模式,实现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局面。

[注释]

①刘晓.改善管理并加强利益相关方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参与[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6):113.

②(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3.

③匡英.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23.

④王振洪.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育人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11(10):60.

⑤王炎斌.利益相关者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生态位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0(2):14.

⑥只海平,王明耀,富国亮.构建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长效机制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1):8.

⑦张祺午,程宇.鲁昕:努力提高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教育部召开2012年度全国职成教工作视频会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2(12):48.

⑧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 [2011]6号)[Z].2011-06-23.

作者:陈胜

上一篇:课堂教学案例下一篇:渔父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