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报讯近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在位于北京的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分别展示了本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教育部遴选培育的75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区域和学校案例在此期间发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论文 篇1:

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摘 要:教育信息化工作是近年国家大力推动的一项工作。建立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万州区是重庆市移民搬迁人口最多、城市体量最大、管理单元最多的区县,为重庆第二大城市。近年来,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技术装备条件日趋完善,学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教育 信息化 建设 均衡发展

近年来,万州区从“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高度出发,把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持续加大,以数字校园、“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1 建机制,强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1.1 上下联动,强化管理

万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重大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以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批、区教委行政管理为主体、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技术服务的层层管理体制。采取区教科所、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三位一体”,和各级各类学校上下联动、内征外引的方式,共建共享优质资源。

1.2 拓宽渠道,保障投入

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亿元,其中用于建设教育城域网5000万元、优质资源“班班通”4726万元、计算机网络教室1540万元、校园视频监控1400万元。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每年集中统筹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20%共1900多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并每年划拨教育信息化专项工作经费50万元,落实培训经费40万元。201所学校自筹经费960多万元建设“校园网”和校园中心机房。

1.3 层层参训,提高能力

该区以“领导懂、骨干精、人人会”为目标,采取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师培训。一是加强校长队伍培训,做到“领导懂”,既让校长们懂得信息化的基本知识,又让校长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二是加强骨干队伍培训,做到“骨干精”,重点是加强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训;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做到“人人会”,重点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区教委统一组织考试,合格率为100%。

2 牵网子,搭台子,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能力

2.1 建好“一中心”

2012年该区在万州教育城域网现有设备和网络基础上,对中心机房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万州区域教育云中心,实现教育系统信息发布、OA办公,教育统计、学籍管理、数字校园管理、教学设备管理、VOD视频点播、教学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全区教育系统提供资源、数据、管理、教学应用等服务。

2.2 搭好“两张台”

(1)搭建好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万州区以数字校园管理平台为基础,整合了办公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等10多个平台,搭建起了一个高效的“数字校园公共管理服务平台”,为学校信息化提供包括教学、管理、科研、办公、信息交流和通讯等全方位的服务。

(2)搭建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该区以自主开发建设的特色教育资源平台为基础,整合各级各类学校资源,搭建了一个信息量大、方便快捷、内容实用、跨区域共享的教育优质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纵与国家、市级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横与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3 实现“三覆盖”

(1)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全覆盖。该区农村学校通过20M、城区学校通过1000M光纤接入运营商提供的汇聚点,构建了一个从云中心到达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高速、高品质云网络,实现校园宽带网络校通。

(2)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全覆盖。从2010年起,我区高标准制定“班班通”建设规划,共建成3442个班的“班班通”教室,全区中小学实现优质教育“班班通”全覆盖。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拥有计算机10690台,小学计算机生机比14∶1,初中计算机生机比13∶1。

(3)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全覆盖。2010年,该区成为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首批10个试点工作区县之一,依托该平台搭建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使所有教师及初中以上的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为教师、学生及家长的网络互动提供支撑。平台实名注册人数6.5万人,教师上传教育教学资源41000多件,发表文章、图片等22690条,各校建立博客群组19个,教师发表博文20900多篇,浏览数千万次。

3 重应用,显特色,深度服务教育教学

3.1 主动融入教学

(1)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全区203所学校3442个班实现班级多媒体教学,18所学校18个班开展了“教育云课堂”的数字化教学试点,27所学校开展了网络远程互动课堂试点,50所学校开展了网络互动教研试点。

(2)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的融合。数字化校园平台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环境,全区中小学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集体备课、观课评课、专题讨论、专题报告、说课标、说教材、说课等教研活动,开通了教研论坛、教师博客、名师工作室、课题平台等。教研论坛上传中小学精品课50多节,开展的各类网络教研活动达170多次。

(3)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融合。全区203所学校2731名教师课前利用搭建的数字化教育学习云平台开展网上备课,课中利用互动教学系统将课前准备的内容运用于教学中,课后进行在线教学反思及学生的在线问答,充分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活动。

3.2 立体服务教育

(1)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按照新课程理念,全区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扎实推进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信息技术与领雁工程相结合。在实现农村学校“规范+特色”发展的总体目标下,通过学科教师远程学习和学校管理者混合式培训,本地“领雁学校”示范,全国名师引领,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城乡统筹,教育均衡发展。

(3)信息技术与卓越课堂相结合。遵循“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应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和高效的交互式学习平台开展 “云端”学习,创新课堂学习模式,构建多元的学科“云课堂”文化。

(4)信息技术与城乡均衡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云”优势,广泛实施网络集体备课,开展网络互动教研,推行联体课堂,加强管理联动交流,实行捆绑发展,有效破解了全区边远、薄弱学校师资短缺、学科不配套等难题,城乡教育均衡梦逐渐成为现实。

(5)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相结合。依托云管理平台,建立起全区学生的电子成长档案,率先开展了学生综合素质信息化评价。

3.3 科学引领教研

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万州区的一大特色。成立有万州区教育信息化科研领导小组与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指导组,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的实施、管理、研究与指导。十二五期间,我区有国家级课题4个、市级课题15个、区级课题32个,其中32个区级课题已通过中期评估,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4 常巡查,实评估,监督落实信息化各项工作

4.1 建立巡查常态机制

采取集中巡查与平时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区中小学教育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及时给予指正。同时将发现的优秀案例推广到全区各中小学,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创设了另一途径。

4.2 建立严格评估机制

每年对学校教育装备及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管理、应用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结果全区通报,并作为校长、学校年度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使全区中小学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树立了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优化管理的理念,巩固和发展了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效益。

万州区抓住有利时机,开拓工作思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闯出了一条新路,为万州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下一步,我区将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服务、提升效益的原则,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构建支撑终身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以信息化带动我区的教育现代化,实现我区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中国网china.com.cn,2010-03-01.

[2]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EB/OL].(2012-09-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0907/c1001-18949787.html.

[3] 李永生.占领制高点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10):12-13.

[4] 朱华凯.抢抓机遇开拓创新 努力推动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上新台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5):26-28.

作者:吴奇蔚

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论文 篇2:

合肥包河区教育信息化成果入选 全国首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区域案例

本报讯 近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在位于北京的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分别展示了本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教育部遴选培育的75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区域和学校案例在此期间发布。

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的地区和学校都有适切、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样板,教育部从2016年起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拟通过三年时间,依托各级教育部门,在基础教育领域通过遴选培育90个区域、180所学校,形成覆盖不同地區、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应用模式的典型示范案例,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信息化应用经验,由区域和学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寓教育理念于具体细节中,寓应用经验于感性素材中,向外界传递信息化应用的中国经验。

作为首批入选的23个区域案例之一,也是安徽省唯一的区域案例,包河区应邀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交流推进会上作了题为《智慧创新 学在包河》的主题发言,为与会者讲述了一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故事。如何利用国家和省市平台的资源,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包河区依托全国及省市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利用“一师一优课”“教学大师”等优质免费资源,探索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通过线上观课——线下培训——线上备课——线下磨课——线上传课,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闭环,形成“基于平台资源应用的混合式教研”新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跟踪每一个人的数据成为可能,我们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那么如何以信息化手段推进评价改革,从而促使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呢?包河区在阅读评价与数学自适应评价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阅读,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技能,而是关乎学生可持续成长、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素养。包河区阅读评价系统已完成18726道涵盖六大阅读层次(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的题目。阅读平台呈现出的数据可以清晰看到学生个体阅读素养分析,以及相关具体数据,进而分析出整个群体的阅读喜好与倾向。

数学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在每个知识板块还存在什么问题?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他的弱项是什么?哪一类问题是全班、全年级的学生共性的问题,哪些是个别现象,怎样全方位、快速地进行诊断?包河区建立了数学自适应评价系统,可以了解每一位学生在“数据分析、空间思维、数感、推理、运算和应用”六个核心数学能力方面的优劣。教师通过这套系统可以快速定位学生水平,诊断出学生个体及班级的弱项,明确教学中需要跟进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春花秋月两相宜,月竞光华花竞姿”,运用信息化手段与教育教学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促进教育均衡、高速发展,是我们教育者不懈努力的方向。未来已来,我们已在路上。

作者:蔡茜 阚宏梅

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论文 篇3:

湖南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亮相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交流活动

本报讯 近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办,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

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杜占元,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等相关领导先后对展馆进行了巡视指导。其中,朱之文、杜占元莅临湖南展区,并对湖南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给予了肯定。王珠珠携媒体在拓维信息智慧教育案例展区参观指导,对“人人通”云平台、长沙市中小学生在线学习中心、长郡网校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以“信息技术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为主题,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过展览演示、现场说课、主题交流、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各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优秀典型案例,展现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应用的新进展与新成果。

此次湖南参展的主题是“践行教育公平,探索均衡路径,逐梦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湖南展区汇聚了省、市、县、校四个层面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应用优秀成果,现场参观嘉宾络绎不绝。

据悉,湖南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012年的41.2%上升到2017年底的95.2%,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2%;完成了6186个教学点优质教学资源的推送。长沙市教育局携“人人通”云平台、长沙市中小学生在线学习中心、长郡网校等智慧教育案例亮相,展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让长沙市每一位中小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理念获得了现场众多嘉宾的肯定与赞许。

近年来,湖南省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长郡网校作为“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果,以“名校联弱校”的“农村中小学网络联校”机制,助力教育精准扶贫亮相。目前,长郡网校已有88所合作学校,基于在线直播、录播学习平台实现长郡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达150余所学校、30多万名学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湖南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朝着教育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教育高位均衡方向跨步前进,以崭新的面貌迈向新的征程。

(湖南省教育厅)

上一篇:多元化筹资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年度信息科技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