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继续教育是指由各级各类高校承担的,针对离开学校教育体制内的人群进行一定内容的补充、延伸的教育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继续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继续教育论文 篇1:

近20年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热点与发展冰

摘要:高校继续教育治理问题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系统深入地分析近20年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特点,审视与反思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中的问题,对新时代探索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方案,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1997-2017年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文献的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相关研究,在数量上表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但理念的创新与质量的提升还需进行持久不断的研究和实践;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研究机构基本遍布全國,出现了不少在该领域研究成果颇丰的学者,但机构和学者之间相对独立,没有形成具有整体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和成果;当前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呈现出发展模式、资源整合、体制机制、法制化建设和治理结构五大热点主题,体现出了市场和政策导向性较强的研究特点,但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不多。未来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要加强政府、高校、社会合作,推动政府实现治理手段的多中心化,鼓励社会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介入,形成市场化思维和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教育治理;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和经济领域。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施步骤、实现举措进行了创新性的阐述,从而把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育作为社会事业的核心部分,其治理也成为公共政策关注的焦点。教育治理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合作互动,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治理的典型特征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即“共治”(褚宏启,2014)。“大学治理”是指为实现大学目标而设计的一套制度安排,它给出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框架,并对大学的目标、原则、决策方式、权力的分配和剩余决策权定下规则,通过大学各利益相关方追求自身目标的活动从而有效率地达成大学目标(赵成等,2005)。

高校继续教育领域,同样面临着新时代“治理”问题。当前,参与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利益主体,不只局限于政府、高校两大主体,还包括市场、社会等多个主体。多元主体参与到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中来,不是靠简单意义上的“量”的累加,拼凑为一个治理结构体系,而是要以“共治”为基础,实现“质”的飞跃,让多方治理主体之间达成“善治”。通过“善治”,让高校继续教育从“大起来”变得“强起来”。长期以来,高校继续教育治理问题就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研究特点。如何系统深入地分析众多学者的真知灼见,为新时代探索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借助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e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1997-2017年的文献进行梳理,以审视和反思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帮助相关研究人员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既为人们探讨教育治理现代化环境下高校继续教育的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又为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理论研究提供启鉴。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e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我国1997-2017年在中国知网上发表的关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过程主要以数据表格和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知识图谱也被称为知识域可视化或科学知识图谱,类属于科学计量学(Borner et al,2003)。它集合了引文分析、聚类分析、网络分析等知识单元分析方法,可以进行数据挖掘、计算机图形的算法,分析出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前沿及对应的知识基础,结果呈现具有多元化、时段化和动态化的特点(白文倩,2012)。本文运用CiteSpaee,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分析了20年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相关研究在机构、重要作者、关键词和研究前沿及演进等方面的情况,力求通过对上述元素的分析,找到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热点话题,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面的趋势。

2.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选取的数据来自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了最大范围收集有关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相关文献,本文的检索设置为:主题词=高校继续教育;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and关键词=治理(精确匹配);逻辑关系式为“或者”;来源时间为1997-2017年;文献来源“不限”;检索条件为“精确”;操作时间为2018年1月17日。共检索到1080篇文献。剔除会议纪要、征稿启事、人物传记、人物访谈、学会简介、学校简介、书评、科技成果等不符合要求的检索结果后,共获得有效文献927篇,各年的发文量见图1。

三、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文献基本情况

1.文献数量分布

通过图1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上呈现出波浪式上升趋势,2013年和2017年的文献数量较前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这种增长与国家的政策具有紧密的联系。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同年还颁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更好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2016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通知,加强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这些举措都引起了继续教育学界的高度重视。而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一出台就立即实施,往往在第二年才显示出影响效果,故2013年和2017年关于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研究出现明显增长。这也反映了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这与整个研究环境和研究习惯息息相关。

2高产作者群体特征分布

高产作者是某时期内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代表。CNK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关于“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作者,通过CiteSpaee统计共获得597个节点,198条连线,4个主要聚类。一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由节点之间的连线来表示。其中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高产作者有8位,分别是易长发、马启鹏、胡锐、李光、乐传永、吴学松、陈娟、姜德照,还有以马启鹏、吴志勇、胡庆喜、魏建新为代表的4个聚类团。从高产作者的数量和特征分布来看,近20年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研究者总数虽然多,但是单个节点的作者占多数,作者之间的连线不多且不明顯,表明作者之间的合作联系少且不紧密。

3.研究机构与合作情况

20年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机构共形成439个节点,68条连线,发文频次在10次以上的机构有: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宁波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金陵科技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广州大学、重庆大学、山西大学。武汉大学以35篇发文量高居榜首,与其合作的机构有孝感学院。宁波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的突现值达到了4.2以上,表明这些机构在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某个时期发挥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但是对研究机构及其合作情况的统计也反映出,从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主体单一,主体问的合作较少,缺乏互动。多数是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参与,各高校的研究相对封闭,合作和联系较少,而且在仅有的少数合作关系中,也仅仅是高校内部学院之间的合作,以及地域相近机构之间的合作。四、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热点分析

根据前期设置的时间节点和阈值运行CiteSpaee软件,生成1997-2017年“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该图谱有234个节点,214条连线,节点越大词频越大,反之亦然。本文对排名前20的高共现频次和高中心度(Cen-tralityt≥0.2)的关键词形成表2、表3,以便更加直观地显示出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

由于“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对本文分析没有价值,故作剔除。从表2和表3中发现关键词出现频率与中心度之间并没有正相关关系。结合关键词的频度和中心度,“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热点可大致概括为四大类:管理模式研究、教学改革研究、利益相关者研究和治理理念研究。根据表3中关键词中心度来看,转型升级、教育产业化、发展模式、利益相关者、制度保障这几个关键词在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中心度较高。

利用CiteSpaee软件对上述关键词进行聚类可以发现,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研究共形成继续教育中心、治理结构、体制机制、资源整合等14个聚类(见图2)。为了提高精确度,本文筛选出Silhouette值大于0.7的聚类进行分析,包括:发展模式(共有14个节点)、体制机制(共有12个节点)、法制化建设(共有14个节点)、资源整合(共有11个节点)和治理结构(共有14个节点)。通过对高Silhouette值聚类所在文献相关信息的挖掘,共分析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五大热点主题。

1.发展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模式研究的兴起,是我国继续教育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选择,对我国继续教育治理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发展模式这一聚类出现在2008年前后,包含的关键词有:高校、品牌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等。发展模式决定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特点,反映了高校继续教育在治理过程中对路径和战略的选择。针对发展模式的研究,学界基本形成两种研究路线:一种是紧紧围绕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对高校落实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型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另一种是立足于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对比国内外高校继续教育的异同点,进而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战略进行全面探讨,预测其发展趋势和方向。有学者从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方向是调整发展模式与思路,实施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寻求与社会、企业及社区的合作(方光荣等,2006)。有学者提出培训品牌建设是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路径之一,是高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之本(宋秋云,2015)。还有学者强调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要兼顾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诉求,形成自身的特色,求“特”、求“异”成为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毛金波等,2010)。就当前来看,笔者认为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中,品牌形象塑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学科建设和发挥优势资源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打造品牌形象的方法和途径也存在一概而论的问题,并没有看到自身的结构特点。想要打响自身品牌知名度,最基本的是提高教育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的需求并符合学习者的用户体验。只有当培养出的继续教育人才在社会中形成强大群体并发挥作用和价值时,品牌形象才能真正被接受和承认,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另一方面,有学者将研究视角集中在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利益相关方。例如,冯国文(2017)研究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利益相关方,认为高校继续教育要推进校企合作,必须有一个符合地方实际和项目办学性质的实施架构,建议建立政府统筹、企业参与、成人(社区)学校和高等院校校校联合的“四位一体”组织架构,把校企合作和职工继续教育作为政府推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王爱义(2004)建议实施以市场为主导的企业化运行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活动,形成开放灵活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提出的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方式各具特点,这种治理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

2.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这一聚类包含了管理、质量、保障等关键词,出现在2011年前后。体制机制是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中的顶层设计。“体制”是制度外在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通常以权力配置为中心,以结构、功能、运行为主体,由各种硬件和相应的规范所构成。“机制”通常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工作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杨学祥等,2016)。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共同作用于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仍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建议高校继续教育品牌化发展,完善教育培训产业链,创新继续教育服务和营销模式,搭建资源共享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刁庆军等,2011)。杨学祥等(2016)以北京大学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为例,从继续教育管理和办学职能、自主办学的责任和义务、监管评价体制等方面出发,结合北京大学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继续教育治理在体制、办学方式、协同体制、监管机制方面的创新建议。马启鹏(2011)以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为背景,对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中的制度创新提出建议,包括招生体制从“无为”到“有为”,培养体制从“无形”到“有型”,办学体制从“有墙”到“无墙”。马成(2011)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以质量管理为切入点,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治理提出了建构路径,提出质量利益协调机制、质量管理责任分担机制和质量监测与风险预警机制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治理的基本运行机制。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研究,是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过程中重要一环,发挥着统领高校继续教育治理和发展的作用,是高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谨慎审视又要严格执行的规则。在当下互联网时代,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中的体制机制建设需要创新和改革,需要我们既立足实际又放眼国际,以科学的体制机制为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提供强劲的驱动力。

3.法制化建设

法制化是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制度保障,是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规则体现。法制化这一聚类出现在2003年左右,关键词包含非学历教育、在岗培训等。我国继续教育起步晚,自身发展和立法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法制化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关于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立法现状,研究者多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继续教育相关法规政策文本从国家和地方两个维度进行统计和分析,认为全国及部分地区虽颁布了相关的继续教育法,但因约束机制尚未健全,有法不依的现象仍然存在(李丽珊等,2011)。由于社会对继续教育理解存在偏见,造成继续教育立法只是针对某一类人的立法(几乎都是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立法),不具有社会普适性,并且继续教育法规的总体法律效力偏低(闻建华,2008)。仅就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法制体系来说,也存在层次不高、内容“粗线条”、“陈旧、老化”的问题(柴娟娟等,2010)。面对高校继续教育治理存在的问题,研究者通过与国外继续教育治理进行分析和对比,总结出适时推进我国继续教育法制化是实现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有效策略。熊华军等(2004)以第一个建立继续教育法律的国家法国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法国继续教育法律体系在保障经费、健全教育机构和推动继续教育多样化发展方面对我国的启示。为加强我国继续教育法制化建设,侯大铭(2000)认为应首先保证在《教育法》这一基本法的基础上健全继续教育统计、登记、评估和奖励制度,加强法制监督队伍和制度建设,加快开展继续教育的司法工作,保证继续教育法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依法治教。我国学者关于法制化建设的广泛研究,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但是我国继续教育法制建设仍停留在借鉴国外法律体系的层面,尚未形成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4.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这一聚类出现在2009年左右,包含的关键词有市场竞争、教育资源等。资源整合是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多数学者从资源整合的现状、主体以及整合资源的内容进行分析。学者们普遍认为现行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呈现表面化、僵硬化,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资源的价值与功用(刘雅丽,2008)。周艳辉(2010)认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是由于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意识不强,缺乏法律制度保障,治理不善影响资源整合。可见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与治理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有学者探讨了资源整合的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媒体,并从国际角度提出“引进来、走出去”的资源整合策略(王冠,2008)。陈清洲等(2007)从创新整合因素分析,认为创新是推进继续教育治理中资源整合的驱动力,需从观念、体制、机制和模式上进行创新。笔者认为资源整合是当前整个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资源整合研究为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提供了路径,是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管理体制的完善有赖于资源的有效整合,相应地资源整合平台的搭建不仅仅需要各利益主体的配合,也要基于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不同的资源牵涉到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合理有效的治理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以营造出一个资源互通的治理机制,这是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笔者认为目前的资源整合研究深度不够,策略针对性不强,因此,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中的资源整合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5.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这一聚类所包含的关键词有利益相关者、多元共治等。治理结构不仅是高校治理研究的热点,同样是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重要方向。治理结构主要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层面,高校继续教育在治理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有学者认为高校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多元共治渐成现代高校治理模式的新选项,进而提出让政府和高校以外的第三方社会力量纳入到高校治理的权责体系中的建议(胡仲胜,2017)。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二级学院因涉及到多种利益相关者群体,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需要依托合理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李祥(2016)从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变革范式、风险规避等方面对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现代化进行解读,为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现代化转向提供理论支撑和寻找治理路径。张娴(2014)以归口管理为原则,提出让学院代表学校履行高等继续教育的管理职能,侧重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教学单位侧重于高等继续教育的微观管理,由此建构高校继续教育内部治理制度。

在治理结构这一聚类中还出现了“普通高校”一词,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有学者认为继续教育学院与高校之间应该建立相对宽松的治理环境,把针对继续教育学院的“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将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形成既有规划自身的权利又有执行工作义务的权利主体,让其在治理过程中享受更加自由的环境(宁峰,2009)。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决策权力的分配问题,在市場化的发展环境下,建构一个能有效制约权力过度集合化、实现共同治理的目标,是实现高校继续教育有效治理的关键所在。

五、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研究趋势

由于关键词的词频会随着前沿知识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把一段时间内大量出现的关键词称为关键词的突变,其变化强度则用突变值来表示。在上述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去除泛指意义及重复语义词,本文对高突变值的关键词做了如表4所示的统计。

由表4中的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突变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出,“治理对策”这一关键词突变系数最高。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治理对策”一词整体随时问呈增长趋势,在2008-2009年增长了11篇,2011-2012年增长了17篇。可以推测治理对策研究将是未来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中的发展性研究前沿。这说明在治理研究历史进程中,尤其是信息化时代,该领域正面临着意识和需求等方面的挑战。为更好地迎接挑战,把握机遇,高校继续教育治理必须调整发展策略,实现定位清晰化、经营市场化、资源开放化、视野国际化、项目特色化、管理规范化等(刘长平,2006)。治理对策问题是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热点,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性和可行性的理论成果,因此这一前沿主题将继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有关供给侧改革的高校继续教育研究在2017年逐渐增加,显然与国内的经济战略和政策相关。有学者从供给侧视角分析,认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与经济转型具有潜在的一致性,供给结构失衡、供给质量不高、供给创新乏力是当前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马勇,2017)。供给侧改革是改善供需错位的重要方法。通过解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问题助力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供给侧改革将对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产生长远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1997-2017年20年来的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方面研究,从高产作者、发文机构、热点主题和研究前沿这等维度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

第一,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相关研究,在数量上表现出逐年上升的增长态势;但是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在新的环境的更迭下,其理念的创新和建设还需要持久不断研究和实践,才能推动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研究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一定规模,质量上也能有所创新与突破,从而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通过对学术团体研究成果的可视化分析发现,涉及的研究机构基本上遍布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不少在此领域研究成果丰富的学者。但分析也发现,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领域还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代表者或群体。各研究机构和学者间相对独立,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具有整体影响力和实力的研究团队和成果,已有成果中也缺少思想碰撞的火花。因此,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研究今后还应鼓励多方合作。

第三,通过综合关键词词频和中心度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共现图谱的网状结构较为松散,关键词凝结出的个别热点主题与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关联度不高。文章虽然属于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而实际没有达到相关研究的功能和作用,一定程度增加了本研究的难度。因此,减少为跟风而出现的盲目和粗糙的学术创造,打造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并结合社会实际的品质之作,是今后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价值追求。

第四,通过突变关键词发现目前的发展性研究前沿包括治理对策、供给侧改革等。随着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受到研究者的热捧,为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提供了许多灵感和路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将会和治理策略话题融合成为今后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热点。

2.研究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参与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作用。法制化是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制度保障和行为准则。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法制化建设问题从2003年至今始终是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但法制建设在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过程中显得非常薄弱。如果治理的问责机制长期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撑,那么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将会因为缺少根本保障而失灵。因此,急需加强政府对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中的制度和法制建设,出台有关高校继续教育的政策和法规,规范高校继续教育的各种行为主体,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力,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协同治理,最终达到“善治”的目的。而所谓“善治”,即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俞可平,2000)。因此,政府作为高校继续教育治理必不可少的利益相关方,其治理并不是要减少政府的干预,而是在适合的规则与制度下保持政府的影响力。在合作主义的多中心治理体制下,高校继续教育法制化建设需要政府的工作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推进政府实现治理手段的多中心化,将法律与政府政策、纲领性文件等结合使用。由于法律与政策相比具有更大的强制性与约束力,政策较法律更具灵活性,所以需要保持和强化法律的“管理”功能,利用法律从宏观上进行干预,体现法律与政策在功能和执行过程方面的差异性。对于高校而言,高校是治理的另一个重要的权利主体,高校继续教育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设同样应当法制化。随着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其利益相关者逐渐增加,不同利益方之间的需求矛盾与冲突会增加高校政策推行的难度,所以只有将高校制衡机制与纠错机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保障高校继续教育各方主体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龙献忠,2004)。

第二,强化高校参与继续教育的治理。资源是高校继续教育各利益主体重点关注的对象,而资源整合是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核心。但从已有的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文献研究中发现,资源整合研究多数局限于表面现象,如资源整合的研究策略缺少针对性,并没有有效解决高校继续教育治理问题。因此,广泛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深挖继续教育中的问题,重视个案实例的研究价值是未来研究者应该注意和弥补的方向。在治理进程中,随着政府角色向服务者的方向转变,政府对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配置权利也随之下放,那么高校是行使继续教育资源配置权力的重要主体。高校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方式争取教育资源配置权,有助于协调资源配置不均问题。治理是多个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高校继续教育要面向社会,形成市场化思维和机制,善于运用市场吸收社会资源。同时,研究者还要放眼全球,用平等包容的心态研究不同国家的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模式,丰富国际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研究思路,加強对欧亚等其他国家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经验的研究,以推动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深化并为国际高等继续教育治理提供中国经验。

第三,重视社会第三方参与治理。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在已有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文献中体现甚少。一直以来,政府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有着主导控制权,社会第三方想要进入评估体系是非常困难的,导致高校继续教育的评价较为单一化,无法实现治理要求的多元主体参与。在高校继续教育评价体系中,社会参与是促进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步。要推进高校继续教育评估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介入,提高评价效果的公信力与有效性,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加强对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监控和评价。

第四,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将贯穿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全过程,同时科学技术助力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趋势愈加盛行。因此终身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相关研究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全面治理,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同时,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加快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研究将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在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将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第五,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范围被局限于高等本科院校范畴,而忽视了对其他高校继续教育对象的研究,如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因此,未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研究在向纵深研究的同时还要兼顾横向范围研究主体的拓展,实现深入且广泛的全面研究。

作者:乐传永 李梦真

高校继续教育论文 篇2: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探究

【摘要】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的构建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体现。随着我国继续教育政策的转变、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管理危机的凸显以及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的运用,为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构建提供了基础与条件。在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中,有核心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与次要利益相关者三个层次。因此,在利益相关者视域下,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构建需要从问题、目标、主体、工具四個方面融合推进。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利益相关者

【收稿日期】20180612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6年人文社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为16SB0318

【作者简介】王亚军(1982—),男,陕西汉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分,应广泛运用公共治理理论,通过建立利益相关者机制来破解高校继续教育办学中的管理危机。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厘清参与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各个主体的地位及其利益诉求,通过分析各个治理主体的立场、利益诉求,建立起高校继续教育多元主体长效治理机制的基础。

一、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构建的前提背景1继续教育政策的转变为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提供了条件

显然,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的教育政策方向及具体的政策举措决定了教育治理改革的走向。我国继续教育政策的变迁发展也为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改革提供了政策导向及具体的举措支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继续教育政策的发展呈现了一个从集权到放权,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改革的发展过程。整体看,我国继续教育政策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时期政府对继续教育发展是呈现“包办”态势,集权色彩浓厚。[1]在这个历史时段,我国没有继续教育方面的立法,对继续教育的调整基本上是通知、命令或指示的方式来呈现的。这些政策内容及形式带有强烈的命令色彩,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特色。继续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实施的是部门化办学,办学定位、原则、实施过程基本上是政府规定,继续教育的办学审批权完全掌握在政府主管部门手中,高校对此并无自主权。因此,在这一历史时期,高校继续教育不存在治理,只存在政府管理。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之前。这一时期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政策是以“管治”为主导,相较于之前的“包办”是有较大的进步。尽管这一时期继续教育的专门立法依然是缺失的,但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条例、规章、纲要、规划等政策文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整体看,这一时期的继续教育办学权开始下放,办学主体日渐多元,高校并不是继续教育的唯一办学主体。但政府对继续教育办学过程的行政控制依然较强,而且多部门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办学审批权方面还是集中在教育主管部门手里,继续教育办学机构还是处于被“管治”的地位,对继续教育政策处于被动遵守与被执行的地位。因此,这一时期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基本上还是以政府管理为主,高校的自主办学权依然比较小,治理无从谈起。第三个阶段是从“十八大”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继续教育政策是以“治理”为主。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政府部门在教育改革中开始实施依法治理、放权治理,积极扩大各个办学主体的办学自治权以及优化各个办学治理内部的治理结构。[2]具体到高校继续教育领域,就是在不断推进其治理机制的完善,推进高校与政府部门、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互动,全面提升高校继续教育决策、监督、评价、自主办学等体系的治理能力,完善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结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教育政策的转变,为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提供了条件,是高校继续教育完善其治理体系及办学机构的最好时机。

2高校继续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管理模式危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成为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领域,高校是继续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办学主体。但由于长期受到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制约,高校管理体制逐渐科层化,继续教育作为高校内部的一个办学领域,也受到了这种科层化管理体制的影响,逐渐出现了管理模式危机,客观上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推进治理改革,以更好地回应社会对继续教育发展的需求。就当前实践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在管理过程中形成了三种模式:第一,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作为集办学、管理权于一体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第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负责管理,其他相关的专业二级学院为办学主体负责教学工作,称之为管理、办学混合模式;第三,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办学,同时还负责二级学院的办学管理,也是一种重复式混合模式。[3]整体看,不论是那种模式,奉行均是行政管理的理念,将行政机关的公共行政作为继续教育的管理文化,将管理、层级、目标、规则作为管理手段。对此,有不少学者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及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认为上述管理模式均存在着管理权、办学权、监督权主体重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明确的弊端,使得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与办学职能重合,办学主体的责任不甚清晰,评价体系无法独立。这样的管理模式的危机日渐凸显,使得高效继续教育办学形式较为单一,办学结构也较为僵化,运转过程不畅通,面对市场缺乏主动性,没有意识到继续教育市场存在的竞争关系。事实上,继续教育与普通的全日制教育相比,其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需求、教育方式等方面更靠近市场,如对象主要是成人,教育内容注重实用主义等,这就决定了高校继续教育必须是开放性的,必须注重服务面向,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内容来引领市场,办学过程需要符合市场规律。但由于高校科层制色彩浓厚,继续教育管理过于行政化,使得继续教育市场化发展与改革受阻,其他主体无法参与到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及管理过程中。因此,面对市场化的冲击,高校继续教育应该将公共治理理论运用到其办学领域,积极探索市场机制下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新模式,推进高校继续教育从管理走向治理。

3公共治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为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提供了基础

“治理”作为一个概念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是世界银行在1969年的“社会治理危机与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中首次使用。随后,治理一词便很快出现在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4]治理理论在传统管理理论失效的情况下,能够较好地将市场、社会引入到公共管理领域,一方面有效地限制了政府权力,同时还推进了社会大众的参與力度。实际上,奉行公共行政管理模式的体制,在发达国家快速工业化、信息化发展中,由于其等级森严、权力集中、控制严密等弊端,使得行政管理过于僵化及无效率,政府失灵现象较为严重。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大众的民主参与诉求,发达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普遍在公共领域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治理理论的出现有效地回应了社会的诉求。当然,治理理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理论,而是由多种理论组成的,如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等。这些理论的不断出现,促进了西方国家“小政府、大社会”体制的出现。

将治理理论引入到我国教育领域,一方面是因为教育领域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另一方面也符合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市场体系的发育日渐成熟,迫切要求政府部门简政放权及转变职能。在教育领域,由于长期受到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教育管理的封闭性及僵化性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教育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5]就我国教育领域的现状看,近些年,在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治理模式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是社区教育,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市场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较好地回应了社区民众的教育需求。[6]在学术研究方面,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潮,在教育学界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从时间上看,教育治理理论与继续教育治理理论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同时进入我国的。就现状研究看,当前高校治理理论研究的文献较为丰富,研究内容也较为多元,既有高校治理理论研究的,也有大学治理结构比较研究的,还有从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多个领域开展大学治理实证研究的。但就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而言,学术成果并不是特别丰富,使其在高校治理体系中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高校继续教育作为面向市场的教育类型,在当前急剧的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外部的社会、市场变化给高校继续教育带来了目标、结构、模式、价值等多方面的影响,[7]客观上要求我们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内外部结构进行研究,探索其结构治理的基本模式,以便于更好地应对社会转型对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所产生的影响。由此,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研究与探索,需要借鉴公共治理理论以及大学治理的学术成果,探索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新机制,以回应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环境的新变化。

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中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与诉求1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与诉求

这一层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及其部分,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以及参与继续教育学习的学生,具体就是高校、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处)、专业学院(系、部)及其任课教师、继续教育的学生。任何教育类型,学生、教师、管理者是其三个基本元素。其中,高校在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高校主要行使继续教育办学的管理权,对本校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布局规划、招生录取、专业设置、证书发放、质量控制等行使权力。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处)代表学校来执行继续教育的管理权,是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实体机构,在依托学校资源的前提下,开拓继续教育市场,组织招生,对学生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显然,继续教育学院(处)的业务能力或水平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关系到继续教育在高校教育政策中的话语权。专业学院(系、部)及其教师是高校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执行者,依托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专业学院(系、部)的参与力度,直接关系到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水平、层次,也关系到继续教育教学内容、教育特色的广度与深度。[8]参与继续教育学习的学生是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服务对象,他们有自主的选择权,按照学校提供的信息选择合适的专业及学习领域,并按照学校的要求交纳费用,接受学校提供的知识、技能服务。学生的反应是高校继续教育社会认可度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依靠对象。

2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与诉求

这一层次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办学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其中,政府是代表国家来行使教育管理权,是继续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与决策者,其制定的政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关系到高校继续教育的定位。教育主管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具体的教育管理权,高校的继续教育办学方向、模式、类型、规划等必须符合教育部门的文件与精神,需要定期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与评估。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直接关系到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改革走向。合作办学机构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合作方,主要是社会办学机构,合作办学机构参与到高校的继续教育领域,通常是为了降低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成本与信息成本,双方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但合作办学机构的声誉及水平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水平,在选择的时候必须慎重。合作办学机构与高校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利益关联。企事业单位是为高校继续教育输送学生的机构,这些单位多数是以定向或委培的形式向高校输送生源,保证其在职员工获得相应的技术技能或资格。在大部分情况下,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的继续教育模式、内容有直接影响,如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学模式等均需要与企事业单位协商,甚至要按照它们的要求为其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3次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与诉求

这一层次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高校的继续教育竞争者以及社会评价机构。尽管高校是当前继续教育办学的最重要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社会上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也承担着继续教育职能,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是继续教育领域的竞争者。这种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招生、教师资源、品牌资源、教学质量、教学设施等方面,特别是生源竞争是最大的竞争。社会评价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评价主体,在继续教育治理领域,发挥着独立的职能。高校作为继续教育办学主体,为了更好地推进继续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的发挥,需要主动接受社会评价机构的评估。但当前我国社会评价机构并不发达,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因此,高校在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除了要积极自我评价及接受政府评价之外,还应该积极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社会机构参与教学质量评估,以提升其办学的社会公信力。

三、利益相关者视域下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的构建路径1问题机制:推进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

从高校继续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看,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主要是依靠调控与服从来解决问题,新型的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主要依靠的是构建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来解决问题。在传统管理机制下,政府通过系列的制度设计、决策体系、资源调控方式等途径来强调政府对高校继续教育的控制以及高校对政府控制的服从,体现的是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对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的控制以及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对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服从;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对学生的控制以及学生对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服从。整体而言,这种控制—服从型的管理机制,集中体现了政府部门、高校的利益及诉求,而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学生相对处于弱势地位,是被控制的一方。这种管理机制在权力集中的某些领域,执行效果是不错的,但在存在多元主体且利益相互冲突的高校继续教育领域,这种管理难以奏效,不仅牺牲了高校继续教育的活力,更是加大了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需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机制,构建新型的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进而保障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具体诉求。显然,高校继续教育的参与主体众多,各个主体参与继续教育的动机是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协调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能依靠控制与服从,而是需要策略性博弈,通过组织、合作、协商、谈判等方面来实现博弈。因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中的各个参与主体地位、身份、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明确建立各个参与主体公共利益保障的基础上,按照不同主体的地位、贡献度、身份的不同来实施利益的差异化配置,进而在公共利益得以保障的前提下激励各个主体获取自身最大利益,提升他们参与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2目标机制: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从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所需达到的目标看,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是单纯的完成教育与培训任务为目标,目标属性较为单一,教育活动也完全是依托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而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并未充分考虑到成人学生的特点以及成人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使得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模式容易陷入到普通全日制教育体系中,违背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规律及市场规律。为此,需要从目标上建构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这个新型的治理机制目标体系是多元的,凡是有利于促进高校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能够满足各个参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各种活动,均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目标。因次,需要建立一套能够保障高校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利益约束机制,特别是要防止部分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高校继续教育领域的公共利益。如有时候政府部门为了干预高校继续教育活动,而违背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所规定的权限、程序,通过直接管理来代替多元治理,扩大政府部门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寻租空间;部分高校为了提升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盲目扩大教育规模;有些合作办学机构为了降低办学成本,在教学设施设备、师资条件等方面弄虚作假,降低办学标准,损害学习者利益;企事业单位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落实继续教育经费的行为,损害高校利益的……等等。[9]这些主体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公共利益,阻碍了高校继续教育多元目标的实现。一旦主体从违约中获得的利益大于其遵守契约而获得的利益,不仅违约率会不断上升,而且对其他主体有示范效应,容易导致效仿行为的出现,最终受损的还是高校继续教育的整体利益。

为了保证高校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要规范各个参与主体的行为,加大对违约者的惩罚力度,提升其违约成本。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及高校内部治理制度,明确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目标框架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目标机制的有序运转。另一方面,要健全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与各个市场、社会主体之间的契约规范。一是要完善治理程序的契约化规范,确保合作契约的履行,使得契约履行的各个环节均有法可依,提升契约履行的严肃性。二是要防止合作主体的单独博弈带来的风险。经济学当中的囚徒困境理论表明,当博弈各方多次博弈或重复博弈时,对违约者的报复机制就推动了基于重复博弈的合作行为的出现,博弈过程中的违约率就会下降。但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情况下,各方信息逐渐堆成,重复博弈与多次博弈行为在逐渐减少,而单次博弈情况则不断增多。单次博弈使得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过程沒有持续性,这就会使得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方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而采取违约行为,进而使得其他主体利益受损。鉴于此,需要防范单次博弈带来的风险,就需要建构多主体信息公开情况下的信息对称机制,对各个主体的信誉进行评级,对其履约能力、专业能力进行公开。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媒介、舆论的监督职能,对多元主体在博弈合作过程中的违约行为进行监督与曝光,加大其违约成本;同时还要健全法律体系,对严重的违约行为及违约者实施法律制裁。

3主体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从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的参与主体看,在传统管理机制下,参与主体主要是政府与高校,并没有充分调动其他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从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实际状况及治理机制内部构成看,高校继续教育是一个涉及众多领域的教育类型,与社会、市场中的各个行业、机构、成员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需要建立一个政府、高校主导下的市场、社会主体、个人广泛参与的新机制。在这个新的治理机制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应该在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具体而言:一是政府部门应该在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机制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办学方向、宏观规划、法律及政策供给、经费支持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但政府职能需要转变,对高校继续教育过程不应该干预。二是高校应该主体负责继续教育发展的招生、办学、教学、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学生管理等具体职能,高校内部要理顺其法人治理结构,扩大继续教育学院的组织办学权。三是市场主体应该充分调动个人、企业、行业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经费分摊及投入体系。四是社会主体应该致力于加强对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过程及办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提升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过程的公信力与透明度。

4工具机制:推进多元主体的利益表达

在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下,其主要的工具就是工业生产领域中的五步法: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和控制,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来建立一个封闭式的逻辑回路。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体参与高校继续教育的愿望日渐强烈,社会主体的参与能力也在逐步提升,这种工业生产中的五步法无法满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需求。因此,需要构建新的工具机制,要针对不同的主体,采取不同的工具手段,以保证其利益能够得到顺利表达。当前就政府部门的工具手段运用看,在政策及法律供给、经费支持、规划制定、信息服务等方面尚比较完善。但是高校在继续教育治理中的办学自主权并没有完全落实,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自主权缺乏明确的范围与权责方向,使得继续教育的市场定位、社会合作机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10]因此,在工具机制构建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国家大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要尽快出台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相关立法,保障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自主权能够落实。第二,要加大法律及政策供给,保障各个主体之间的价值目标、利益追求上的冲突能够化解,为各个主体的利益冲突及矛盾提供一个畅通的表达渠道。第三,要积极建立各个利益主体矛盾及冲突的利益平衡机制,按照各个主体在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中的地位与层次,形成一个合理的利益协调体系,在协调的过程中强化相互的监督,进而维持利益表达渠道畅通,维持契约运行的畅通。

【参考文献】

[1]熊晓莉.我国继续教育政策演变及发展趋势[J].继续教育研究,2017(7):12—15.

[2]周珽.多源流视角下中国继续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4.

[3]傅昌盛,黄利娟.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反思[J].成人教育,2015(8):79—81.

[4]黄容,刘智勇.搭建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国际化平台:30年来中国举办的公共管理领域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3):31—35.

[5]宋旭紅.论我国高等学校封闭性与开放性统一的几个问题[J].辽宁教育研究,2003(8):33—35.

[6]高志敏.迈向交集:论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5(23):67—76.

[7]阎桂芝,马永斌.我国继续教育体制发展的动因、特点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5(8):27—29.

[8]赵磊.论高校成人教育二级管理的利弊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1):82—83.

[9]乐传永.社会转型与高校继续教育冲突[J].教育研究,2012(11):108—110.

[10]乐传永,许日华.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缘起、主体与机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1):3—8.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Governance in the View of Stakeholders

WANG Yajun

(Chengdu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Chengdu 610104, China)

【Key words】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overnance mechanism; stakeholder

(编辑/赵晓东)

作者:王亚军

高校继续教育论文 篇3:

浅谈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当前国家大力推行构建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高校继续教育在社会教育活动中长期存在,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环节。高校继续教育在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中应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在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何优化和完善是高校继续教育建设是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一、高校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将长期存在

在上世纪80年代,以成人学历教育为主要办学形式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已走过了三十年多的历程。近年来,高校继续教育正向多元化、国际化发展。伴随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并且高校所承担非学历教育任务和学历继续教育在社会服务中,仍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在社会教育服务中,担当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是社会服务活动的重要一环。

当前,随着国家提倡终身学习,大力构建学习型的社会,现代教育技术大量的运用在高校继续教育当中,以在线教育形式出现的高校继续教育已从原有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向开展高端培训项目转变。作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变,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体系的改革与整合,使之成为社会教育服务的优先选项。

在社会教育服务各类活动中,高校或多或少都参与其中。对于社会教育服务而言,无论在人力资源、政策资源、物质资源等各方面,高校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社会教育服务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与参与,高校继续教育在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长期存在。

二、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继续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继续教育水平还处于低发展状态,令人担忧。

(一)高校存在对继续教育的误解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校继续教育没有占据重要地位,只占从属地位。各类高校规划当中虽有提及继续教育,但是并没有把继续教育当做工作重点,也没有安排一些优秀的教师致力于继续教育,对待继续教育只是敷衍了事。[1]在高校当中,继续教育被多数人认为是高校办学的一个补充,对其普遍存在轻视心理,视为“非正式教育”。

同时,高校的主要管理者也下意识地把继续教育驱离在高校主要办学体系以外。虽然在高校各种规划中,都或多或少有着继续教育相关的内容,但在继续教育是“非正式教育”这种观念的驱使下,高校的继续教育发展思路依旧只是把继续教育当作一项“副业”,没有对继续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因此,继续教育在高校的发展战略中只占有非常小的比例。由于高校缺乏对继续教育的规划、研究与开发,高校继续教育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况。

(二)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总体不高

我国的高校继续教育已开展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高校继续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尤其是以学历补偿为主的成人高校中的继续教育得到较为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高校没有形成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理念规划,存在轻视教学质量,片面追求规模,轻视继续教育建设,过度追求效益的现象。同时,由于参加高校继续教育大多是在职人员,他们在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往往是急于求成,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投入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上[2]。而高校在观念上,对于继续教育的理念不清晰,无形中放松了对自身继续教育的监管,从而严重影响高校继续教育的质量,导致继续教育总体教学质量不高。

(三)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当前,在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中,管理制度往往依托传统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与整体的规划。无论是在教学制度建设、项目措施管理、培训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培训质量监控、项目绩效管理等都欠缺与高校继续教育相匹配的政策与措施。而高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与高校各教学部门在继续教育活动中缺乏联动,相互之间很难协调,致使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系缺乏规范有效的管理。

同时,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往往是管理人员居多,专业老师极其缺乏。缺少对继续教育的专业研究与认知。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在项目构建、学科研究、课程设置等各方面显得不专业。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高校对继续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研究甚少,从而形成高校继续教育课程不对口,项目缺乏吸引力,教学模式适应不了社会需求,继续教育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前瞻性。在课程设置上很多只是简单的把大学课程进行简化作为培养计划,没有考虑到学员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重理论轻实践,甚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3]。无法建设统一的继续教育各学科教学大纲,因此,在继续教育教学中形成“你教你的,我教我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还有,目前各高校就继续教育建立各类保障制度中,这些保障制度只考虑了继续教育中各项目的教学过程或项目管理中的行政管理、服务的过程进行控制和督导,缺乏对影响这些保障制度和质量以及内部职责管理的人、财、物及工作环境管理、工作绩效管理等各种要素的考虑,在各类管理制度上对相关要素没有策划、设计,更谈不上具体实施。从而使高校继续教育依旧处在低水平运作状态。

(四)高校对继续教育投入不足

在继续教育的投入上,高校仍旧把高校继续教育当作“副业”。继续教育经费没有纳入学校统筹经费规划当中,或者在学校统筹经费规划中占的比例相对小,甚至有的学校把继续教育作为学校的“提款机”。不但对继续教育没有资金的投入,通常利用继续教育为学校“输血”。[4]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这样就使得高校继续教育往往需要自力更生,从高校继续教育各类的办学当中,获取有限的经费用于继续教育的日常教学运作开支。而继续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它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培训规划、项目研发与培育、教学硬件、后勤保障等多方面进行投入。尤其是在现代化教育技术下的高速发展下,以在线培训为新型教学模式的高校继续教育,更需要大量的基础环境投入。如仅仅依靠高校继续教育各类的办学中有限的经费,是无法满足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样就发挥不了高校继续教育在社会服务中应有的作用,也阻碍了高校继续教育自身的可续性发展。

三、高校继续教育的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提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建设终身教育体系,高校继续教育在以终身学习框架下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优化和完善高校继续教育,建设终身学习公共体系中的是当前高校继续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因此,高校作为社会教育服务的重要一环,应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转变自身的继续教育观念,做好继续教育规划,提升继续教育质量,强化继续教育的管理,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建设提供支持。为推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转变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

继续教育是当前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提倡与鼓励人民积极参与终身学习中去。高校继续教育在社会服务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担当重要角色,在构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中,高校继续教育是重中之重,也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高校要发展继续教育,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高校继续教育才会在各种社会教育服务中迈出特色性的步伐,也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高校继续教育才会有创新的实践。

高校作为社会教育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要与时俱进,积极参加到学习型社会建设当中来,动员和吸引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高校必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转变高校继续教育的认知,根据高校自身的优势,把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被动应付向积极探索方面转变,从单纯的经济创收观念,向为国家及地区发展服务方面转变,从短期的项目培训教学向长期的人力资源建设服务方面转变。从而使高校重视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纳入高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来,逐步认识到继续教育对我国构建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将继续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从而不断提升继续教育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地位,制定相应的高校继续教育整体发展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积极有效的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工作。

(二)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继续教育要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继续教育模式,绝不能单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要根据高校自身实际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制度。质量是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尤其是对继续教育的项目培育、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资源建设等,要更加注重继续教育在实际教学当中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以及教材选用的实效性和体系性。

在高校继续教育实施中,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学员的思想教育管理,明确学习目的,重点抓好继续教育的学风教育,引导学员认真学,让学员学有所获。其次要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大力推动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督导机制的建立,要探索建立适合继续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构建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继续教育教育评估体系,完善任课教师的考核工作,从而确保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再有,高校要加大继续教育教师的培养力度,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既需要必备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技能。鼓励教师走入企业,更新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高校要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与学习机会,并建立保障机制,提高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最后要强化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思想,教育品牌是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个性特色和风格的集中体现,因此要规范继续教育的各类标准,大力加强各继续教育项目品牌建设。

(三)探索高校继续教育的新型管理体制

高校要对继续教育创新管理进行积极探索,要充分考虑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管理手段,对项目实施分层级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增强研究与完善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确保继续教育科学管理,规划合理、监督有序、持续发展。

同时,大胆探索实施继续教育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度。根据继续教育项目周期,设置项目总体目标以及项目分期目标,并依据职责落实负责人,实施项目责任制。保障各项目的责权利一体。在项目研发和验收,建立各项目负责人接受学校以及专家团队的评审组对项目的评审以及绩效评估,确保继续教育项目优质高效,从而推动继续教育良性发展。

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中,还要充分考虑面向在职人员的特性,在继续教育的管理中,建立与各项目管理匹配的激励政策,并将相关制度与各项目管理的人、财、物、项目绩效等要素关联。确保各继续教育保障全方位覆盖,有力地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大对继续教育投入

高校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不足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整合自身的有利资源,加大对继续教育发展的投入,把继续教育的纳入学校统筹经费规划当中,把继续教育硬件和软件建设作为继续教育预算投入的重点环节三更新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手段,并且设立相应专项资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继续教育实施专项投入运用在线培训手段,实施混合型的继续教育。

随着国家提倡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个人自身素质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社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必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继续教育的竞争将越发激烈。高校继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要在加大自身对继续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积极借助高校在社会教育服务活动的地位,推动国家与社会增加对继续教育的投入,支持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林葵花.成人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6-03.

[2]庞冠锋.高校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公共体系中的发展再认识[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6.

[3]王守城.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

[4]张见,吴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5.

作者:谭颖臻

上一篇:中国梦论文下一篇:高校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