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的巨大压力之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解决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国家的财政政策,又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采用实证的分析方法,证实了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财政政策相对于其它各种方式的投入,对促进环境改善,发展循环经济有更为积极、明显的作用,为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论文 篇1:

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摘 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工业化条件下的生态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经济活动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倡导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能从根木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本文系统研究了循环经济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存在着诸如社会参与意识不强、政策和机制对企业的引导力度不够、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等一些问题,重点阐述了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 资源意识 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从1978年至2004年,我国已连续26年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 2005年我国GDP总量达18564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六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日益严重。因此,在2003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

一、循环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他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随着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从稀缺走向枯竭,以资源稀缺为前提所购建的末端治理范式逐渐为循环经济范式所代替。

循环经济模式是人类在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形成与世界环保理念的历史演变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环保理念经历了从“末端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到“源头预防”与“全过程控制”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环境革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思想,才逐渐形成了以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排放减量化为主线,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战略。而工业生态学、清洁生产、绿色设计、生态规划、再制造技术等为循环经济实践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1990年代以来,日本、德国、丹麦等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率先实践。以日本为例。1997年日本国际贸易工业部工业结构委员会就完成了《循环经济规划》报告。2000年被命名为日本“资源循环型社会元年”,同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六项法案。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迫于资源与和环境的巨大压力,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开展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循环经济作为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理想的技术范式和经济模式,才逐渐得到学界、政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

一般认为,循环经济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传统经济以“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为主要特征,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将经济活动组织为“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反馈式流程。

2.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

3.推进循环经济主要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及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在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在社会层面:推行“可持续消费”理念,推进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提倡节约型消费模式,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4.推行循环经济,应贯穿到生产、消费、回收等各主要环节。

二、我国循环经济目前状况和面临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基础。我国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90年代末,我国开始介绍国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施经验。上海、辽宁、贵阳、广西。江苏、山东、天津等省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质性工作,涌现出一批典型。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循环经济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障碍因素,主要是:

1.社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许多部门、地方和企业片面追求GDP的发展观仍占主导地位,缺乏资源环境忧患意识,还未接受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思想。

2.政策和机制对企业的引导力度不够。目前的价格结构和激励机制,还不足以使循环经济在市场条件下自发地运行。治理污染的责任和费用由排放者承担没有得到贯彻,在监测手段和监管力度不足以形成对污染排放的有效监控和管理。在废旧资源回收再生领域,再生资源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现成的资源,使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变得无利可图。

3.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我国整体资源效率低的根源是技术及装备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政府管理的主要问题是:有关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尚未完整配套,一些法律可操作性差;国家还没有形成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不健全;政府机构职责分工有待完善;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合理的费用机制尚未建立;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还需大力加强。

三、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加强宣传工作。发挥导向作用,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是全人类共同的选择。我国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充分体现,既是对中华民族负责,也是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从反面教育了民众,使其对发展循环经济有了初步认识。政府应当因势利导,在全社会深人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树立和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幸福观、消费观、环境观,鼓励和引领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科学消费,以消费环节上的革命,反作用于生产环节,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二是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制定工作。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如《循环经济促进法》、《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三是加大执法力度。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执法保证体系,做到严格执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法制化轨道。

3.建立激励机制。一是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二是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三是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四是引进国外节约资源新机制,促进全社会节约资源新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4.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一是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二是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三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光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

5.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一是继续推进清洁生产示范试点计划的实施。二是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活动。使企业经过几年努力,其清洁生产主要指标要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污染物达到或接近“零”排放,为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三是以循环经济的要求,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四是抓紧推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的工作。

6.倡导绿色消费。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倡导绿色的消费政策是构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环节。绿色消费的概念是广义的,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目前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倡导绿色消费不仅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拉动消费,更重要的是处于买方市场的消费需求会更有效的引导绿色生产。

7.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护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参考文献:

[1]欧阳强,宋德勇.先进的循环经济文化模式构建分析[J]. 陕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

[2]毛腾飞.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与对策[J].华商,2007(1)

作者:杭卓珺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论文 篇2: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摘 要:在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的巨大压力之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解决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国家的财政政策,又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采用实证的分析方法,证实了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财政政策相对于其它各种方式的投入,对促进环境改善,发展循环经济有更为积极、明显的作用,为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循环经济;财政政策;影响

作者:刘超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论文 篇3: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调整取向

2008年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开启了用法制化手段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税收作为重要经济杠杆,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并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设备和产品,限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的出口”。当前,研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是一个重要课题。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尚处于探索和始创阶段。循环经济是一种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现代经济全新发展模式,从循环经济发展的流程看,其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都是以能源资源的减量化、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为目标,以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为核心。以资源和废物再利用、再循环为关键,降低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和环境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体系。第一。循环经济是创新经济。无论是在生产系统还是在流通系统,也无论是在能源、资源利用环节还是在循环环节,都必须以技术手段为支撑,增加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而科技含量的增加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生产系统的能源、资源消耗,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资源和环境成本;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拓伸产业发展链条,减少环境污染;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二,循环经济是清洁经济。在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按照生态学发展规模,通过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三废”排放,循环利用生产废弃物,实现生产过程和消费的清洁化,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第三,循环经济是效益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能源、资源消耗,節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另一方面,通过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提升企业综合效益和产品附加值,降低环境成本,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第四,循环经济是人本经济。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增加个人收入,提升个人消费水平和层次;有利于优化生存环境,促进个人身心健康;有利于创新环境的营造,人力资源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

税收对循环经济发展作用的定位分析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既具一般市场经济主体的特点,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但又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即其自身效益的实现必须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要实现这两者的统一,既需要企业调控发展理念,转换经营模式,更需要包括税收等公共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我们认为,税收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税收调控作用,鼓励企业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减少产品原料投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利用调控作用,鼓励企业以污染物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通过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三是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利用,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据此,在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措施时,应坚持两项原则:

第一。税收政策应体现效益原则。包括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效率主要体现为GDP总量或人均GDP的增长。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效率不再简单地表现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上,而应体现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税收政策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步调节,将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放在工业化、现代化战略的突出位置,运用税收手段,加快形成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改变资源低价、环境低价的状况,促进可持续发展。利用减计收入、税额抵免等税收优惠,着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对土地、矿产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资源,应提高保有或使用环节的税赋,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通过征税限制其发展,增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税收政策应体现公平原则。税收作为调控手段,应体现公平原则,通过适当的税收制度设计,充分体现资源的价值,从而体现市场公平。同时,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污染行为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体现,通过税收方式,本着“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污染者征收与其外部成本对等的税收,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办法,抑制和减少对环境的损害,维护社会公平。而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企业、产品,通过税收优惠方式给予扶持,从而矫正市场失灵,在市场公平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要体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自然资源有限,但市场的需求则是无限,当代人为发展经济有可能对后人造成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影响。税收作为调控手段,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影响和引导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通过税收手段,不仅对当前的外部性进行调节,还要对可能向后人传递的外部性进行调节,抑制损害环境的行为。利用税收政策,强化对资源占有者、使用者的税收调节,使资源占有者和使用者的税收负担,变得更加公平。

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税收政策,比如: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人收入总额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中抵免;企业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环境保护、节能项目的所得,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等。但是与促进循环经济的要求相比,税制设计不合理,政策覆盖面窄,调节缺乏弹性。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对传统工业化“大量开采、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税收必须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推进税制改革,调整税收政策,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鼓励与限制产业发展等功能,促进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改革现行税制

第一,加快增值税改革。在生产环节,加快增值税转型步伐,尽快将现行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引进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开发节能环保产品等发生的费用在

计算增值税时进行全额抵扣;对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按照资源循环利用的程度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优惠;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节能环保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返等政策;对回收利用的资源如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等,允许按17%抵扣进项税。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完善资源税税制。扩大征税范围,将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维护生态平衡,并为恢复生态平衡提供资金来源。调整资源税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提高单位税额,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实行费改税,增强征收刚性。

第三,开征环境保护税。征收环境保护税是许多国家通行做法。根据我国国情,宜按照“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开征环境保护税。将征收范围确定为污染物的排放,包括废水、废气和排放的固体污染物等。为提高环境保护税调控作用,还可以考虑实行差别税率或累进税率,即按照单位GDP或其他指标的污染物排放量,分档确定税率,单位指标污染物排放量越高的,其税率越高。这样可以建立弹性的税收排污负担机制,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从源头限制污染。

(二)调整税收政策

第一,调整消费税政策。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在现行基础上,将无法回收利用或难以降解的材料制造的产品、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与消费行为等,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优化消费税率,对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较重的行业和产品,以及不可再生和替代资源生产的产品,适当调高税率。

第二,改进所得税政策。对企业开发可节约资源、能源和使用废物排放低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以及在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发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方面投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给予据实扣除,并可考虑提高加计扣除比例。对企业购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先进设备,可允许缩短折旧年限。对资源回收产业可给予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全额减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

第三,建立“绿色关税”体系。绿色关税包括出口税收和进口税收。进口税收方面,对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提高技术标准;对技术含量高的用于清洁生产的进口设备、仪器和技术,减征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出口税收方面,对高能耗、高物耗、低效率的资源产品和初级产品,提高出口关税税率,取消煤炭、原油、柴油出口退税,改善我国产品出口结构,提高进口产品质量。

(三)建立财税激励机制

通过财税杠杆,实行激励机制,鼓励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在供给方面,以技改项目贴息贷款及财政资金直接投入、奖励等方式,支持企业加大节能环保技术、工藝、产品的研究开发,促进企业扩大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在需求方面,加大节能环保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对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产品予以补贴,刺激节能环保产品的消费。通过多种措施综合作用,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

作者:陶成群

上一篇:计划生育工作意见3篇下一篇: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