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2022-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多环节的过程,在这其中教案至关重要,在教学活动评价中要注重教案指标的设置。教案指标中首先要有常规的完备性评价指标,如教案中有没有教育目标、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学第四章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 走向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之路

过渡期与再转型

1998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改建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河南省和全国水利行业的第一所高职院校。当时,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被称为“新高职”,如何举办、怎样建设和发展,并无现成模式可循。更为难堪的是,由于把关不严,举办高职教育的门槛极低(实施所谓“三不一高”政策,即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统一印制的派遣报到证、毕业证,高收费),在投机和趋利心理的驱使下,不少本科院校也利用闲置的师资、设备大规模举办高职教育、招收高考落榜生、收取高额学费,大有“一哄而起办高职”的趋势。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在诞生之初就遭遇到社会认可度严重偏低的局面,而种种责难则落到新生的高职院校身上,导致严重的招生困难。当时学校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据当时的招生人员讲,他们到一些熟悉的生源地招生,竟然无人报考,后来经解释,反复说明学校就是当年的“老黄校”,考生才又踊跃报名,局面之尴尬,于此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到底何去何从?是继续举办社会信誉度很高的老中专,还是冒险举办社会认可度很低的“新高职”,还是绕过这个坎,直接谋求升本?这些问题直接考问着全校教职员工、考问着院领导。在3年的中央与地方共建期内,这一问题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因为学校正面临着再次转型。

经过3年“省部共建”的转折期,学校交由河南省主办、主管。共建期的问题仍然存在,新的问题也产生了,这就是学校已经不再隶属行业部委了,几十年来的依托没有了,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如果举办高职教育?虽说学校拥有职业教育的办学传统,但是能够确认的只是中等职业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究竟该怎么走,毫无经验可言,又如何能够继续领跑?面对种种困惑,学校领导班子经过理性分析认为,只有真正读懂了黄河水院的历史和现状,才能为黄河水院的未来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只有真正读懂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才能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在慎重研究的基础上,黄河水院最终做出重大抉择,决定坚定不移地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提出了“立足社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创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由此,学校度过了充满痛苦和困惑的“再转型”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探索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之路的漫漫征程。

示范建设的积淀

度过“再转型”期,学校的发展就进入了攀登期。这个攀登期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顶点,学校一路爬坡,先后经历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遴选、建设(2006-2008年)两大阶段,形成了许多文化积淀。

思路决定出路

为实现创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学校提出了“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核心——创建全国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搞好二个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新校区建设;完成三个转变——规模向质量转变、一般向特色转变、普通向精品转变;实现四个突破——办学理念突破、办学条件突破、办学模式突破、办学层次突破。在这一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学校在2005年6月,以全优成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入围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基础。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正式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中央财政安排专项建设资金4000万元,项目建设期为3年。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也按照2∶1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8000万元重点支持该院的建设与发展。2009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学校认为,与普通本科院校注重学科建设不同,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牢固树立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理念。对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建设是纲,抓住了专业建设,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就能纲举目张地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学校把专业建设分为五个方面:课程建设、基础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专业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建成国家级的精品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河南省的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共17个,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同时,示范建设期间,学校的专业总数量也达到72个。

倾力打造精品课程

2003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出台精品课程建设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推荐水利系张耀先教授的水力学课程参选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组成项目组。由于基础扎实、教学教研成绩突出,项目组仅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申报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教学资料上网工作。当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51门国家精品课程,河南省只有黄河水院申报的这门水力学课程入围。由此,学校意识到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展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成果的一个品牌,应当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从建设理念、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学校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学校已经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精品课程数量在河南省高校中名列第一。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

高度注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黄河水院,所有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都要占到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因此实训条件是否优越,直接决定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深谙这一真谛,高度注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从学校核心区的划分就可以看出:教学区和实训区,两块区域大小和建筑旗鼓相当,暗示两者同等重要。

在学校实验实训区内,有一座叫做“鲲鹏山”的水利水电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在这座完全由水利系教师设计的仿真水工建筑物群中,设计者将典型水工建筑按照比例缩小,建成了具有不同枢纽形式、不同建筑物结构的27个水工建筑物,大大方便了该系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基地的负责人表示:“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类型各异、地点分散,施工过程不可再现,且运行管理也不允许学生等外来人员实际操作。我们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建设仿真水工建筑群,就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模拟施工导截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实训项目及闸门运行工、河道修防工技能培训与鉴定等施工与管理过程,逐项重复进行训练,满足校内生产性实训需要。”而这只是水利专业实训条件建设的一个方面,叫做“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与此互补,学校还提出“把实训基地建在工地”,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区内建设了占地15亩的实训基地,可同时满足300名师生实习实训。并以学校小浪底实习基地为核心,利用周边三门峡水电站、故县、陆浑、西霞院、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构建综合型水利工程实训基地群,以满足水利类专业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需要。

示范院校建设以来,学校开辟校内实验实训场地255亩,综合实训楼、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水利水电技术实训基地等相继投入使用。还投入巨额资金,购置了一批性能先进的实训仪器设备,截至2012年底,学校已建立187个校内实验室,覆盖学校所开设的所有专业,可满足校内实践教学需要。校内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到92313.75平方米,实验实训教学设备总值达到1.51亿元,实验室设备值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初步建成了梯次配备、高效运行的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使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步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让“双师”队伍成为主体

2007年初,学校就正式出台了《黄河水院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规定从当年起,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申报讲师职称,必须有累计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经历;申报副高职称,必须有累计一年以上的实践锻炼经历。同时明确,教师到企业和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期间,视为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学校除承担培训费、往返交通费等费用以外,另每天发放补助费。新招聘的教师从教前必须到企业锻炼半年,然后才能正式上岗。

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教师下企业锻炼成为自觉行为。学校每年都要安排3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安排5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历,提高实践能力。学校还从行业和企业中引进了10名高级工程师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博士到校工作,大大提高了“双师”队伍的层次。

该校还聘请了279名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50.7%,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备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如河南省公安厅爆破专家王百姓、河南测绘工程院院长宋新龙等都成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双师”队伍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从而使该校教师队伍结构逐步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积蓄了动力。

“生产育人”引领校企合作

所谓“生产育人”理念,是指学校与生产单位相结合,共同作为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理念。它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是高职教育由学校向企业、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的必然结果。黄河水院测绘系与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在这一理念引领下的合作具有典型意义。

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是首批荣获国家甲级测绘资质和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重点测绘单位,也是国家测绘局数字化生产基地骨干单位之一。从2007年起,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就被黄河水院测绘系“锁定”了。而在被黄河水院看中的同时,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正陷入发展的瓶颈。由于测绘工程用工作业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一旦接到工程,马上就要召集众多的技术员开展工作。而工程院最缺的就是技术员。此时,恰逢黄河水院测绘系主任赵杰登门“提亲”,希望开展校企合作。河南测绘工程院院长宋新龙直截了当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要合作当然可以,但是,这合作得让我们企业也有实惠才行。你们学院能够根据我们的工程需要,随时调整学习计划,给我们派来我们需要的人吗?”“能!”赵杰一口应承下来,“我们可以先合作一次试试,加深了解。”双方第一次合作是承担山东省沂源县城镇地籍调查工程。黄河水院测绘系45名师生参与到测量队中,测绘工程院派出16名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5个月时间,工程就顺利完工。这个项目让测绘工程院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而学校和学生收获也不小,2名专业教师在生产项目中得到了锻炼,企业16名工程技术人员在一线指导学生,弥补了系里师资的不足。参加工程的43名学生除了享受企业提供的食宿外,每人每月还有1000元左右的工资。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践,提高了技能和就业能力,43人中有6人被测绘工程院留用,其他人全部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岗位。之后,双方的合作更加频繁。仅2008年,双方大大小小合作生产项目就有10多个,100多名学生参与。2008年11月,双方正式签订深度合作协议。黄河水院将测绘工程院作为测绘系的定点顶岗实习基地,并聘请测绘院20名技术骨干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聘请测绘院院长宋新龙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测绘工程院将黄河水院测绘系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并一次性赞助20万元资助测绘系改善教学条件。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生产项目,缓解了企业的用工紧张问题,使企业赢得了市场,也让学校赢得了办学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生产性实训,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精神、就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实现了“生产育人”的培养目标。

以“生产育人”为引领,黄河水院各专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已经成为潮流。如,学校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联合举办的“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期订单班、水利系与中水八局国际工程部联合举办“国际工程订单班”;机电系与洛阳中信重工集团合作开展订单教育,建立校内人才培养基地,服务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奇瑞汽车集团河南公司合作,在黄河水院建立了联合办学基地,培养汽车制造业人才,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等等。学校还因势利导,依托行业背景优势,与全国23所水利高职院校和102家企业联合组建了中国水利职教集团,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全新平台,使学校的合作企业扩展到610家。

后示范建设时期的探索

内涵发展

2009年12月,黄河水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示范建设验收,并获得教育部表彰奖励500万元。示范院校建设完成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该走向何处?黄河水院再一次走在了改革和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新的抉择。面对师生员工的疑惑与迷茫,学校领导班子再一次明确了“坚定不移地走职业教育道路”的发展思路,同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党委书记张惠贞、院长刘国际多次在会议上表示:如果说黄河水院用过去的十年在高职教育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办学规模和外延上的扩张,那么我们将用今后的十年来实现内涵建设上的突破,真正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

基于这一目标,学校进一步创新办学理念,提出“以强化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为切入点,提升教师技术应用、技术服务、技术推广能力,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以高质量的毕业生支撑行业企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行业企业的人才、技术、资金反哺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了“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调研与论证机制;各专业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重点,校企合作创新“三统一、多样化”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统一” 是指全校统一推行“岗、课、证”相融通的课程模式,全校统一推行“教、学、练、做”一体化基本教学模式,全校统一推行“课程考核+技能认证”的项目化课程考核模式。在“岗、课、证”相融通的课程模式中,“岗”是指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与职业岗位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岗位操作规程和学校专业技能标准;“证”是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能力证明,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学校专业精湛技能证书等;“课”是“岗”和“证”深度融合的结果,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教、学、练、做”一体化基本教学模式中,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将“教、学、练、做”融于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课程考核+技能认证”的项目化课程考核模式中,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学习成绩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每个项目成绩都从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考核,知识重在考核应用,技能重在考核操作能力和工作质量,态度重在考核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重点是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多样化” 是指各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的形式,制定各具特色、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三顶岗、两交替”生产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水利工程周期长、生产不断线、岗位不空缺的情况而创建的,实现了全年学生顶岗实习和企业生产的连续性,调动了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两轮顶岗、五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测绘、施工两大就业领域把地物地貌搬上图纸、把图纸放到地上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交通工程系的“四能递进、高峰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道路桥梁建设及相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而创建的。

在“三统一、多样化”的基础上,学校按照“三层次三递进”的思路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即明确能力培养要求与职业岗位、责任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对应关系,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通过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使学生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训到生产、从学生到员工的三个递进。

在信息化条件下,学校充分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努力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及共享型资源库网站。精品课程网站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8门,院级精品课程62门;共享型资源库网站包括59个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技能标准及认证系统和218门专业核心课程网站。2013年5月,学校联合18所水利高职院校申报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目前已经开始立项建设。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构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15门课程教学资源、4个职业能力训练包、2个专项平台、1个虚拟工厂,形成12个资源素材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平台,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企业职工提升、技术交流等使用需求;建立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平台,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促进和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建立企业职工、在岗人员、中职毕业生、农民工培训的平台,形成职业能力培训包,满足企业人员培训、中高职教育衔接需求等。

创新驱动

有人说,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一线工作,不需要太多的创新意识,只需要有实干的精神。同样,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讲,提高教学水平是第一位的,懂不懂科研、搞不搞科研都无所谓。面对这样一种观点,曾经担任郑州大学科研处处长的刘国际院长进行了反驳。他多次表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才,都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否则他就很难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高职院校不应满足于培养常规的所谓“技能型人才”,而应当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关注科研,只会让教师远离科技前沿,从而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被时代所淘汰。在刘国际院长的主导下,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师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在机电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中,创新了“摇臂气动攻丝机”设计与制造项目;在电工电子与PLC课程中,创新了“单片机控制智能寻迹小车”制作与编程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生自愿组合形成创新学习小组,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制作与调试,教师则给予必要的指导。目前,学校机电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个专业教学团队,都实施了科技创新项目改革,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在2011级的12个班级成立了“科技创新小组”。师生之间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的设计制作成为师生交流的纽带,形成了和谐而密切的师生创新团队。

在学生的科技创新方面,黄河水院从鼓励参加技能大赛入手,带动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投影幕变成了‘触摸屏’”、“会乘法计算的青蛙”、“光电寻迹机器小车”、“智能导盲手杖”,这些不是哪家企业的攻关项目,而是黄河水院机电系师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自后示范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学校机电系师生已完成科技创新制作成果8项,其中“浮动叶片式流体发电机”、“智能导盲手杖”项目正在申报国家专利,“摇臂气动攻丝机”项目已有两家企业要求订购。

在技能大赛方面,从全国性技能大赛开办以来,学校参与了历年的大赛,在省级以上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中,共取得全国性竞赛团体奖项50余项,个人奖项126项。进入后示范时期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学校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更加优异。2011年,学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项目一等奖。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次分设道桥类赛项,学校获得团体第一的优异成绩。在6届全国水利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参赛队3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2次第二;10名获特等奖学生直接取得国家技师证书。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学校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2项和国家二等奖6项。尤其是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上,成绩更为优异:自2009年以来,黄河水院参赛队与包括“211”、“985”高校在内的众多本科高校参赛队同场竞技,年年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连续三届夺得团体第一名,并囊括水利类个人全能一等奖,被组委会授予“蝉联三届一等奖的水利类特别奖”。以致有重点本科院校参赛队提出“打败黄水院,终结三连冠”的参赛口号。但在2012年学校再次夺得这一赛事水利类团体第一,实现四连冠。这令人不得不感佩这所高职院校学生扎实基本基本功和高度的创新能力。

在教师科技创新方面,黄河水院以技术服务为引领,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2011年开始,学校设立了院级科研基金,每年资助30个院级项目,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科技服务活动,支持专业系部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取得很好的成果。如,学校土木系与邓州市规划局签订了邓州市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合同,教师为主、学生参与,联合规划设计公司,针对不同村庄,提出各具特色的推荐住宅户型以及现有农宅的整治方案,完成了57个行政村的规划设计任务,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通过技术服务,也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又如,学校测绘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合作完成了京沪高铁测量、平宝叶鲁一体化项目1∶1000航测测图、积石峡本底测量和西藏怒江水电站测量、西华县叶县城镇地籍调查等一批测绘生产项目。仅2010年,就开展科研技术服务26项,收入305万元,此后年递增55%。

为提升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平,学校还提出了“借力”的概念,与省部级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学合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开展涉外科技服务项目。特别是在水利技术服务方面,学校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让技术服务走向世界。如,2009年和2012年,学校两次与中国水利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圆满完成了埃塞俄比亚纳兹雷特风力发电厂的一期和二期地形图测量任务。2010年,学校与清华大学、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合作承接并圆满完成了苏丹2个水电站整体水工模型试验项目。2013年,学校又承接了孟加拉卡马拉普、拉玛普拉雨水泵站模式试验2个国际项目。2010年8月至11月,学校通过与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合作,承接了苏丹JUBA 和SUE两个水电站主体建筑物设计与水工模型试验。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团队完成了JUBA和SUE水电站整体水工模型规划设计、制作,数据采集及整理工作,并负责验证电站枢纽建筑物布置方案和建筑物体型的合理性,根据模型试验,对工程整体布置及建筑物体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几年来,学校水利系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共完成水利行业企业委托的水工、河工模型试验10余项,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丰富模型试验经验的师资团队,具备了承担国际水电合作项目的能力。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拓展了学校国际化技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精细化管理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如何把学校管理好,成为决策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校建章立制,多方面推进精细化管理。一是建立了质量监控的领导机构。学校专门成立了质量体系建设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院领导成员任副主任委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系(部)领导任委员,并聘请水利行业、地方政府、校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质量体系建设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有:负责指导全校质量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负责质量管理文件的审定和审批;负责全校工作运行中的质量监控;指导系(部)等二级质量管理机构的工作。同时主持全校质量管理评先奖优活动,监督校内相关部门执行质量奖惩的有关制度。二是规范了质量标准。为保证质量监控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在行业、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的共同参与下,制定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质量标准》。该标准覆盖了学校教育教学、党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使学校的质量监控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完善了质量监控体系。学校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外部质量监控、内部质量监控、对问题的跟踪反馈与落实三个方面。在外部质量监控方面,学校邀请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机构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指导性意见。在内部质量监控方面,学校通过领导干部听课、教育教学督导专家听课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和学生督导信息员信息反馈,结合岗位教师的自我总结评价等进行监控。在问题的反馈与落实方面,学校对发现的教学质量问题及时进行通报,要求相关部门和教师进行工作整改,整改落实情况及时向全校师生反馈。

就业强校

作为高职院校,学校深深懂得“出口畅,才能入口旺”的道理,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采取改革创新措施,以应对就业形势的变化。形成了就业工作全员化、就业指导多样化、就业渠道网络化、就业管理规范化的“四化”机制。学校与全国1000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质性联系,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稳定的就业渠道。进入后示范建设时期,学校把就业强校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努力推进,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如,学校在就业指导实践中,针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考核模式中“知识”和“技能”容易落实,“态度”培养不易量化、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就业软实力出现“软肋”的情况,通过“职业体验”新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职业实践,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目标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环境和基本状况,从而调整职业规划、形成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精神,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确定发展目标。学校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渠道,为学生开辟职业体验空间、提供职业体验平台,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动,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职业体验“三年不断线”,并在职业指导中相应做到职业定位、职业精神、适应能力、创业教育四位一体,最终使毕业生就业的软实力大大增强。又如,“双高双满意”工程,通过突出水利特色、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紧盯市场需求、实行专业动态调整,瞄准岗位能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平台,提高培养质量,达到学生就业“双高”(就业质量高、就业率高)、“双满意”(社会满意、学生满意)目标。在大学生就业工作良莠不齐的背景下,学校的“双高”有具体的控制指标,如就业质量高表现为“四高一低”:即行业市场占有率高、就业单位质量高、专业对口率高、月收入高,离职率低;就业率高表现为初次就业率高、灵活就业率低。因而其“双满意”也是很实在的。据麦可思公司的第三方调查显示,学校在1200余所高职院校中就业质量位居第5位。黄河水院2011届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93%,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届(90%)高3个百分点,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达81%。近几年,学校连续三届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就业力十强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河南省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和“河南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2013年6月,学校被评为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进入年度全国“就业50强”高校行列。

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之路

在后示范时期,学校先后与澳大利亚沃东加职业学院、美国安蒂奥克大学、瑞士DCT国际酒店与商业管理学院等20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专业教师多批次到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培训,学校领导也多批次到欧美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经验,在国际化视野下改进相关工作。同时,学校还积极参与为国外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并打开了局面。2012年9月,学校在与中国水电集团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在赤道几内亚的设计施工总承包(EPC)项目,举办了校企合作订单留学生班,22名来自赤道几内亚留学生开始了在学校为期3年的学习,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留学生教育的一项空白。2013年9月,学校还将首次招收印度尼西亚的12名留学生。目前,学校申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威根雷国际学院已经顺利获得批准。

第2篇:高职教育教案设计的误区与原则

【摘 要】本文基于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分析高职教案设计存在的误区,提出高职教案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应突出类型性、层次性、明确性和可检测性,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应突出准确性和真实性,教学方法选用应突出恰当性和有效性,教学步骤设计应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层递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特点 教案设计 误区 原则

高职教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根据高职教学特点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针對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为实现课程单元教学预期目标而设计的方案和蓝本,是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它是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思想和教学组织能力的体现,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准确和恰当,对课程单元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重大。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是很到位,在教案的设计和编写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从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出发,指出高职教案设计存在的误区,提出高职教案设计应把握的原则和要求,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

高职教育作为介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一种层次类型的教育,其除了具有两个层次教育的特性,即职业性和高等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培养目标的方向性是指人才培养服务的面向、类型和层次;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是指针对区域行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规格、质量需求进行培养。高职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的教育,服务社会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和基础。高职教育要发挥好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区域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课程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教师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相应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领域方向的目标定位来开展教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岗位性和标准性。教学内容的岗位性和标准性是指高职的教学内容应以专业岗位工作内容为依据进行选择和组织,要体现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并以岗位职业标准或工作标准作为教学标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要与经济社会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其中,“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就是要求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其课程内容应围绕相应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来设计,应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标准来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像本科院校那样按照学科体系来设计课程内容。高职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要实现其培养目标,其课程内容必须与职业标准要求对接。这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重要区别之所在。

(三)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方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是指高职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根本和导向,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和途径进行开放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其教学的方式必须突出实践性,高职教育当然不能忽视理论教学,但首先更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能做、会做、做好”,实践性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其理论是让学生在做中理解和生成,而不是“灌输”和“浇注”。也因为如此,其教学方式还必须突出开放性,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利用各种资源和要素去培养学生、锻炼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四)教学环境的职业性和情境性。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环境,包括物质场景、文化氛围、管理制度等要素。教学环境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依托,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必须尽可能按照真实职业岗位工作条件、环境和情景来设计课程教学环境,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以致用,体验到工作的程序、标准和要求,其职业能力和素养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有效形成。

二、高职教案设计的误区

在日常教学管理和对教师教案的检查或教案设计比赛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教案的设计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误区:

第一,有的教师不理解教案的功用是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在编写教案时,直接原封不动地把教材内容拷贝到教案中,看不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再加工、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用这样的教案来教学,就会出现教师照本宣科读教案、读教材,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对教学培养对象相应的专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的了解和把握不够。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有的没有分类型和层次,教学目标模糊笼统混乱、不清晰,有的教学目标过大、过空、不够明确、不够具体、无法检验,有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脱节、教学内容无法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两者关联性不强,成了“两张皮”。

第三,对教学内容与标准要求和学生学情,包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能力、认知的特点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不够。因此,一方面,在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时把握不够恰当、不够准确,重点不是工作中必须掌握的关键性原理知识和技能,难点也不是学生须知须会,但凭其现有知识与能力难以知、难以会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够优化,比如,在讲授有关技术原理时,有的教师还是选用讲解法,这样从理论到理论,抽象讲解,空对空,学生还是很难理解。

第四,对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不够。教师未能根据有关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步骤,对教学步骤的设计比较简单,不够科学、完整和优化,有的忽视导入设计,没有告知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关联,学生不知道该知识与技能有何用,怎么用。因此,学习的动力不会很足。有的整个教学内容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没有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缺乏实践性、应用性,忽视能力训练和培养。有的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潜能,能力培养不够,教学缺乏深度。

三、高职教案设计的原则

(一)教学目标设计应突出类型性、层次性、明确性和可检测性。高职课程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总目标来考虑,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总目标的分解和细化。类型性是指教学目标设计的分类,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的特征,其课程教学目标一般可以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去进行设计。课程能力目标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怎样的能力,并体现在能做、会做什么任务或工作上,要根据职业综合素质、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专业课程體系的分工,用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语言来描述,因此,能力目标一般用“能或会(做)……”的动宾句式来表述。课程知识目标是指通过教学学生应理解和掌握概念、原理和关系等知识,是实现能力目标所需的相关具体知识,要体现“必需、够用”原则,知识目标一般用“了解、理解、熟悉或掌握(原理性知识一般用了解或理解,技能性知识一般用掌握)……”的动宾句式来表达。素质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或训练使学生养成的有关职业素养,素质目标一般用“形成或具备……(职业素养)”的动宾句式来表达。层次性是指教学目标要素之间是有级别、层次和主次的,是有逻辑关联性的,因此,在组织教学和安排次序的时候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这种层次和联系,一般是按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的顺序来排序,先了解、理解,后掌握。明确性和可检测性是指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的、清晰的、准确的,结果是可以检验的、可以量化其效度的。如果无法检验,那么这个目标就如同虚设,没有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应突出准确性和真实性。课程教学重点难点的准确性是指对课程单元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要恰当、到位。那么,如何才能恰当到位呢?一是要注意了解和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二是要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把握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担负的目标任务;三是要深入学生,了解把握其对课程学习的态度、能力等要素。教学重点是课程教学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应知应会的,并在工作中用得比较多的项目内容。教学难点是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但又是他们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课程教学重点难点的真实性是指这个重点难点是与学生将来专业岗位工作要求相一致的,是与学生实际理解或接受能力相一致的,尤其是难点,必须深入挖掘,应多从实际工作或学习中难度较大、容易出现差错的项目内容中去寻找,抓对了难点,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拓展学生的能力,教学才有深度。

(三)教学方法选用应突出恰当性和有效性。教学方法选用的恰当性和有效性是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课程知识和技能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情来确定,要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相匹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知识与技能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职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问题讨论法、项目任务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现场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应用。比如在教学理论性和原理性方面的知识时,宜采用问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学生通过对有关具体问题或案例的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有关抽象理论或原理的理解,而且可以避免枯燥乏味的“填鸭式”的理论讲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动力;在教授结构功能性方面的知识时,宜采用现场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等,这些方法有利于形象、直观地展示有关设备的结构和功能作用;在教学程序性、方法性和操作性等方面的知识时,可采用项目任务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这些方法符合高职生的智能特点,有利于激发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方法。

(四)教学步骤设计应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层递性和完整性。教学步骤设计的职业性是指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应与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相对接,要体现学习工作化,即在学习中工作,从中体验实际工作的流程、标准和素养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不是按照学科体系的思路进行教学,而是按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尽可能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或问题导向进行教学,在进行导入设计的时候,尽量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结合起来,应明确告知学生,在什么岗位、什么情况下应用以及应用好坏的结果,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价值意义的认识,才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步骤设计的实践性是指在教学的路径和方法上采用实践的方式,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以能力培养为根本,实践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依托,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做中积累经验和生成知识。教学步骤设计的层递性是指在教学的思路和环节上要逐层深入、逐步提高,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要让学生不断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纵深思维的能力。教学步骤设计的完整性是指高职课程单元教学过程应当完整,其步骤一般来说应包括任务(教学内容)导入→制订方案→实施方案→作品(作业或成果)展示汇报→点评总结、生成知识→修改完善→以此为基础提出难度更大的新的任务等环节,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谭永平.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培养路径探索——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7(3)

[2]谭永平.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7(5)

[3]谭永平.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与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

【作者简介】谭永平,男,广西乐业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及人文素质教育。

(责编 黎 原)

作者:谭永平

第3篇:论语文教育改革与教案设计创新

摘要: 所谓改革旧习惯,就是在革除传统积弊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养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教案设计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素养进行个性化的教案设计。

关键词: 语文教育改革教案设计个性化

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的迅速改变,学习负担的超负荷,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都成了中学生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日益重视,显然,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在完整的生活中提高,而不是靠单一的心理课程来支撑。

语文教学是占据中学教学资源最多的主导课程之一。语文教学实践的改善,无疑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途径。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课文和教师语言本身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也是学生与教师和作者沟通和建立共情的媒介。我的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如果有效地通过语言艺术本身或各种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进入原作者的情感意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就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和文化品格,形成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的能力。

先进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扎根生长,并开花结果,新课程所预示的教育愿景才能实现。而作为备课的直接产物——教学方案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要研究教学的“破”与“立”,无法绕开教案问题。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言:“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这样看来,教案改革应与课程改革同行,创新教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必然要进行语文教案创新。

一、教案理念创新

1.角色转变:变“师本设计”为“生本设计”。

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案,其教学资源均来自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案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的轨迹,但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怎样主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的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上主体地位,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显然,“师本设计”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倡导“生本设计”。所谓“生本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为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自觉转变过去“教师即指示权威”的“师本角色”为“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并在教案中得以充分体现。

以《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为例,教师在讲读这篇文章时,要结合讲演词本身的特点,使自己和学生能够进入角色,体验作者的沉重悲愤、激昂慷慨的情绪,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课程设计,支持课程实现建立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延伸目标。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也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分析和评价作品中渗透积极的人生观,为学生建立自己人生观念提供建构主义者倡导的“支架”。比如《俭以养德》一文从道德品质的高度摆事实,讲道理,阐述了提倡节俭的观点。教师应从把握中心论点、分析文章的层次入手深挖教材,深入浅出地讲清文章所要阐明的道理,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行为模式的是与非、美与丑,因势利导进行育人,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并使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设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引导学生体悟语言本身韵律之美的同时,深刻体验古人的心境和看待世事的价值取向。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于谦《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折射出诗人的胸怀、情感和境界。教师要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先走进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再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同学交往中的认同取向和行为实践。

2.多维思考:变“教参套用”为“多元参照”。

过去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教学的唯一参照资源,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参照教参。不管教参对教材分析得深与浅,不管教参涉猎的参考内容是否有价值,提供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本版学生的实际学情,当然也不考虑生活中和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设计者关注的是教参规定的既定的教学任务,并把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任务,视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设计的教案,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的变本,也即前文所说的“无我教案”。

教参是教师设计教案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做多元的教学资源参考,具体说来,起码要思考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理论思考。主要指新课改理念,如“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成长”等。二是主题思考。一篇高质量的教案设计,需要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的主标题。通过这个主题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或预想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三是学生思考。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应是处于课堂教学动态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风格,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对本班学生是否适用。此外,设计教学流程时还应对某些教学环节作必要的学情预设和设计说明,以便营造与学生对话的亲和氛围,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资源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除教材教参外,还有哪些可供利用的且有价值的资源,如学生课外生活经验、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声像资源等。五是方法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适宜,如“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3.基本建构:变“一般性设计”为“理念性设计”。

所谓“一般性设计”,是指过去由“比较笼统的教学目标”、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以归纳知识点为主要特征的“板书设计”等内容组成的教学设计。这类教学设计与新课改精神存在较大差距,因为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设计套路,缺乏理论指导、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缺乏创新。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只是教师从事的一般性简单重复劳动,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谓“理念性设计”是指每一篇教学设计都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具有人文性、主体性、生活性、互动性等特点。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语文教学的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而且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成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日常实践过程。在这里,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

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观点,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因为语文是工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语文课和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有的学生从小学读到中学毕业,发电报不会拟电报稿,十个字八个字可以说清楚的用了二三十个字还说不清楚,就是因为没掌握好这个工具。从教的这一面检查,就是语文课或语文老师还没有尽到职责。语文课既然是“帮助”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如何“帮助”就大有文章可做。时代不同(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同以前就不同)、地域不同(比如大城市和小地方不同,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总体素质、经济文化环境等不同),教师“帮助”的方法就可以大有不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这个问题上比专家教授更有发言权,还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东西来,充实甚至改写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教学法理论。

当然,涉及课程性质目的等方面的问题,是比较大的问题,把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作为研究题目甚至语文教学论文的题目,往往不容易做好,也不可能人人都来做这样的大题目。但是,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研究的小题目与这些大问题联系起来,虽然是微观的研究,却包含宏观的思考,这样的研究,就可以帮助我们站得高一些来分析问题。

二、教案形式创新

过分追求形式是传统教案的主要诟病之一。每学期开始,学校发给教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备课笔记本,教师必须按要求将教案写在指定的地方,这种大一统的模式主要是为了方便评价,而其僵化的形式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造力,而且使得教案抄袭成风,泡沫教案泛滥,走向了教案设计的反面。这样倒也不是说教案就不要形式,教案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的,既有显性存在,又允许隐性存在,关键是形式要与内容和谐一体,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总体原则是“不拘一格,效用至上”。在突破传统教案要求纸质、手写、详案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倡导。

1.显性教案、隐性教案共存,提倡隐性教案。

所谓显性教案,是指纸质教案,包括手写和打印,是看得见的存在,是教案存在的主要形式。所谓隐性教案,即所谓的“腹案”,是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的“教案”。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显然,较之显性教案,隐性教案更适合动态生成型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新课堂。问题是能将这些教案要素融会贯通于心中的可能只有那些经验丰富、善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对于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而言,采用显性教案更加合适。

2.详案、简案共存,提倡简案。

所谓详案,是指对教案的每一个条目和教学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均进行详细的思考研究并编写出计划,对教学活动过程每一个细节的计划均包括内容、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多媒体使用、教与学的统一方式和时间分配。所谓简案,一般只需规划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不需将细节设计描述出来。传统教案评价鼓励写详案,越详越好,似乎只有把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准备好了,教学才会走向高效和成功。写详案的背后隐含的课堂理念就是课堂是固定的、静态的、可预设的,上课只要把教案的内容原封不动地照搬下来即可,而这恰是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其实,课堂是一种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共享的一段生命历程,其间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也正因如此,有研究者发现,如果教案过于详细,课堂上往往难以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只是教案剧的呆板上演。因此,对于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的老师来说,更提倡写简案,而将更多的部分隐含在头脑中,根据课堂即时情境灵活调整。当然,对那些对教学内容不熟的新老师来说,写详案还是很有必要的。

3.纸质、电子共存,提倡电子教案。

较长时期以来,教案都是以纸质手写为主,而基于电脑、网络的电子教案,则是近年来大力将信息技术引进到教学领域的产物。这种全新的教案形式一经使用,就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的主要优点是:便于资源的查找和整合,便于修改和保存,提高了设计的效率,更为主要的是将课件引入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教案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纸质教案退出历史舞台,较长时期内它仍然是教案的主要形式。

4.个性化:在改革旧习惯的基础上突出自我个性。

前文已充分论述传统语文教案的积弊,所谓改革旧习惯,就是在革除传统积弊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养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教案设计习惯。在教案设计中以学生实际情况为设计出发点,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进行个性化的教案设计。设计和使用电子教案,也是一个需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三、结语

总的说来,教案的设计要表现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认识,并以此为关照大力改革传统教案的积弊,并在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过程中对相关要素进行通盘的深刻的理性思考,切忌人云亦云、照搬照抄。在设计状况的教案中能看出教师对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方法、学生和自身教学风格的独到理解,是智慧的创造性结晶。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高中生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帼眉.高中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李洪森.语文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张建人.语文教育改革.山东教育,2000,(9).

[5]林筱泓.浅谈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教育评论,2002,(1).

[6]陈卫红.促进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探索.教育评论,2002,(3).

[7][美]R.M.加涅.中国社会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田克勤.学习理论大家谈[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14.

[9]韩吉人.论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90-99.

[10]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作者:丁希海

第4篇:教育学规范教案(第四章)

课程名称:教育学

教材: 教育科学 出版(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著, 2008年第2版

讲授人:陈卫专业技术职务:讲师 学历:硕士研究生学位: 硕士

讲授题目:教师和学生

所属章节:第四章计划学时:8

教学目标和要求:

认知目标:认知:教师,教师专业化,学生的本质属性,师生关系;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教师职业素质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构、途径与方法;学生的本质属性;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权力和义务;运用师生关系的知识,分析师生关系;综合:全面认识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

情感目标:初步树立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和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师生观。 技能目标:能在职前进行教师专业化的训练并在以后的职中、后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化训练方法;能跟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教学重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职业角色、训练多样化

二、教师职业素质要求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构、途径与方法

三、学生的本质属性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建立

教学难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训练多样化的职业特点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构、途径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教案(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法、讨论法

使用教具:

多媒体教室里用多媒体设备及PPT演示文稿;普通教室里用黑板、粉笔和讲义等

思考题:

1、以前,我国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专门职业,而1995年后,为什么要把教师职业当成专门职业?

2、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素养?

3、结合案例《做个“特级教师”也不难》思考:特级教师或成熟型的教师是什么样的?

4、你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怎样建立?

参考资料: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教育学》(专科)(刘家访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小学教育学》(黄济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周小山等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赖华强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相关案例。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教案(教学内容、过程)

一、知识新授阶段

(一)复习与新课有关的原有知识

学校教育能加速个体化发展的原因?(提问、小结)

(二)告知教学目标包括重难点

(三)指导学生的知觉与理解

1、在复习并总结的基础上,引出新课题: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和关键因素。今天我们要学习、探讨与教师有关的问题。利用普遍认可的两位专家的关于职业的专业化标准和案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 ;相关的教师资格认证的法律法规”分析,结合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思考:以前,我国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专门职业,而1995年后,为什么要把教师职业当成专门职业?然后总结,并自然引出关于教师是专业人员的学习。

2、利用教师的不同的具体形象的图片,结合实际教育生活包括本人的教育经历说明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3、教师职业训练专业化(结合后面的教师素养和专业化学习,简介)。

4、提问: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素养?归纳、总结,结合案例“‘范跑跑’、‘杨不管’”、《做个“特级教师”也不难》(选自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第119—120页)补充、拓展说明教师职业素养的三个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的结构: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补充师爱的特征:广泛性、教育性和无私性——素养的情感基础,“亲其师,信其道”)、途径与方法。

5、在学生自己概括个体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说明学生独特的发展规律及其本质属性,结合实际教育生活中的案例,包括傅道春的《教育学》中第128—129页,133—134页的案例和案例《迟开的花朵》(选自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第134—135页)说明学生的三个本质属性。

6、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和调查:只有4.7%以上的学生把老师作知心朋友作为导入说明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再用案例《一脚踢走的信任》(选自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第122—123页)和自己对五年制学生的教育经历说明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出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如何建立。(补充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学法研究并指导学生掌握学法;贯穿在日常一切教学活动中)。

7、点明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二、检查新授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讨论、提问、作业和复习课中进行。

三、小结

四、作业

1、上互联网或图书馆、书店查阅教师教育发展的改革动向、趋势,谈谈自己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2、上互联网或图书馆、书店查阅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和人格上的差异,说明教育的对策。

第5篇: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一、课题: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关键期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类型以及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理解游戏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1、 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领会)

2、 儿童发展的特点(记识)

3、 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应用)

4、 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应用)

5、 学前教育的价值(领会) 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

1、 学前教育目标(领会)

2、 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领会)

3、 学前教育目标类型及特点(应用)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

1、 坚持儿童本位(应用)

2、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应用)

3、 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应用)

4、 重视游戏在学前期的重要性(应用)

五、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在本章中重点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学前教育的目标类型以及坚持个性化、游戏的教育原则。通过本章的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六、板书设计 见 PPT

七、教学过程

导入:从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导入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这句谚语中也包含了关键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明白该句谚语的合理性。以这句谚语导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一、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

1、生理基础:人的大脑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大脑的复杂性。人脑组织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一般哺乳动物。大脑是优先发育的,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量是390克左右,已达成人脑重量的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2岁半至3岁时脑重量发展到900克至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75%。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合和神经纤维的伸长。(触觉)神经纤维髓鞘化渐渐完成,它能保证神经兴奋沿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

2、生理的未完成:需要接受教育(狼孩) 人脑的发展可能性是无定向的,具体的发展过程需要依靠出生后的文化和教育。一个孩子出生后先是一个生物,然后是自然后,最终将要成为社会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必须要完成社会化,这就需要教育。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黄皮书P15)

只有了解了儿童发展的特点,才能够给予儿童正确的教育指导。

1、顺序性(会坐、爬、直立、行走)

儿童动作发展的三个原则就是顺序性特点的表现:头尾原则、离心原则、大小原则

2、波动型连续性

顺序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此特点可以用语言和动作发展的图表来讲解) 在儿童一岁左右时,语言尚处在准备期,儿童尚不能表达,但这一时期,儿童动作发展迅速。在2-3岁时,儿童处在语言发生阶段,理解语言迅速发展,积极主动地说话,能够掌握基本的口语。

3、阶段性

每一年龄段上的儿童都会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因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在幼儿园中小中大班的教育方法等方面就有很多的不同。在小班中,玩具的数量比较多,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有自己的玩具,幼儿之间的分享、同伴行为较少。而中班大班则不同。

4、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5、分化与统合

三、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

(一)成熟优势的发展观——代表人物:皮亚杰

成熟优势发展观的理论认为,成熟时任何一种发展的前提;无视成熟的练习和训练是徒劳的,不能持续的。

代表人物:皮亚杰(之前再第二章讲过,帮助同学回忆有关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内容) 皮亚杰认为认知学习过程包括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就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

从这个平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史儿童自己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的前提依赖于儿童内部已存在的成熟的图式。环境等外部影响是其次的。(游戏)它重视儿童的主动性、自发性。儿童的发展不是由教师传授,而是出自儿童本省,是儿童主动发现、自发学习的结果。

运用到实际中,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儿童。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自的发学习机会外,还可以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

(可以让同学分析一下这种观点的弊端,从而引入第二种观点)

(二)学习优势的发展观——代表人物:华生、维果茨基、布鲁纳

成熟优势的发展观将重点放在个体内的成熟过程与结构变化上的,强调的是内因的主导作用,而学习优势的发展观则将儿童认知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个体的外部条件,尤其重视社会和文化这两个方面。

维果茨基认为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儿童的发展,脱离了周围的环境考察儿童思维的发展,没有真正理解和认识儿童发展的本质。他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个体的生理成熟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的成长不是靠内部条件制约的自发性完成的,而是靠个体外部的文化介入,强调教育在发展中的重要性。由于语言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他特别强调语言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之前再第二章讲过,帮助同学回忆有关最近发展区的内容) 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两个水平,一个是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即儿童目前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另一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指儿童在别人的帮助下所能完成的任务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运用到实际中,教师要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相应的要求儿童到达更高的发展水平。而这种水平的制定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好的教育,不是追随在发展滞后,而是在于超越发展过程,引导发展过程。

(可以让同学分析一下这种观点的弊端,从而引入我们该持有怎样的观点)

(三)我们该持有的儿童发展观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闪光之处,但也各自存在不足。

成熟优势的发展观: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外部影响

学习优势的发展观:重视成人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中容易发生“导演”的现象。

儿童的发展史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将两种观点相结合使用,不可偏废其一。

四、关键期

(一)关键期

“关键期”这个概念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它也被称为“敏感期”。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发现鸭鹅之类动物在刚刚孵化出来时,让其接触其他种类的鸟类或会活动的东西,它们就会把这些东西当做自己的母亲紧紧跟随,而对自己同类母亲没有任何依恋。这种现象好像在凝固的蜡上课上标记一样,称之为“印刻”。同时劳伦兹还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因此又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我们的人的一生有很多个关键期。当我们还是一个胚胎时,关键期就已经存在。例: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脆弱,胎儿受到不良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怀孕头三个月是关键期,这一时期处在细胞和组织分化前期,所有的细胞和组织都是按照严格的步骤和精确的规律进行繁殖、分化、迁移和消长,并有条不紊地形成各个器官的原基,对这一环节和步骤的干扰,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畸形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发生死胎和流产。)

当我们出生后一直到我们进入小学,这一段时期我们称之为学前期。这一个时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我们刚才讲过,在这一阶段中大脑迅速发育,大脑的神经元会比成人产生更多的联结。我国的朱熹也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的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儿童的教化能够与心智发展相吻合,就会达到一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效果,这时养成的一切品质都会很稳固的。

我们在最开始所讲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是指的一个关键期的问题。个性的初步萌发是在3周岁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健康与否,3周岁就已奠定了基础。所以,3岁看小的道理就在于:从儿童3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已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影子。但是,3周岁的儿童,个性尚未完全形成。如果对3周岁儿童的个性倾向做一个总结,并进行分析、鉴定,找出个性上的优点,有意地进行培养、发展,再找出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有意识地进行矫正,就可使这些缺陷和弱点被掩盖起来而不显现,这就是通过后天培养、教育,发挥良好的个性特征,克服不良的个性倾向所取得的效果。由此,也充分显示了个性的后天可塑性。埃里克森也曾提出过,3-5岁是儿童自我控制力发展的关键年龄,4-6岁是儿童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

我们刚才所讲的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同样在儿童发育的其他领域也存在关键期。书P48。需要让学生注意的是,除了语言、视觉等之外,其他领域的发展即使是过了关键时期,这些方面在以后的生活中仍然可以学习,但是发展水平不会很高。(例:自闭儿童的语言发展)。

儿童在关键期学习各种技能最容易熟练掌握,同时通过关键期的学习活动也能塑造大脑的结构。这是一个相互发展的过程。

带领学生阅读书P50材料(例:情绪控制)

(二)关键期的价值

1、儿童的教育要及早进行

胎教盛行。优秀人才成长经历: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

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

2、注意发现并确定关键期的出现

早期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儿童将来的认知、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成人对儿童恰当的关爱、支持、鼓励和引导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日后认知与智力的发展。

3、尊重孩子发展的主动性 家长和教师必须要确立的观念

4、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

蒙氏教育:注重感官教育。给儿童提供参加各类游戏的机会。

例:近年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和引导;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调环境中。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

5、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

五、学前教育的价值(根据上课时间而定是否详细讲)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1、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2、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1、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对儿童实施学前教育会大大提高他们中、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和智力。

2、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家庭又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在许多国家成为政府关心国民的窗口。

让每一个儿童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也能稳定社会的发展。不受学前教育或没有受良好学前教育的儿童容易导致儿童学业失败,进而导致其成年期的贫穷。而且也会造成儿童认知、情感上的缺陷,从而引发犯罪行为,危害社会稳定。

第二节

学前教育目标

一、学前教育目标概述

我们在谈及教育目标时常会提到另一个词:教育目的。这两个词之间的含义是不同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意识规定了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下为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学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一个分支,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提出的幼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的统一指导思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二、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

1、指导性

2、确定幼儿园教学课程

①儿童中应当发展的行为种类——行为侧面 ②行为得以实现的学习领域——内容侧面

3、提供幼儿园教育的评价标准

三、学前教育目标类型

(一)普遍性目标

总目标,适用于中个学前教育阶段。把一般学前教育宗旨和幼儿园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

特点: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二)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将幼儿园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以具体的行为法上的形式加以陈述,指明教学活动结束后在儿童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是相对具体的、外显的,易于被观察发觉的。

行为目标的设计是有很强的具体性,可操作性,预设性。

例:今天课程要求,教会小朋友数数。外显的行为上的变化,一目了然,易于对学生、教师进行准确的评价。

特点:简单明了、易于把握(相对于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

不足:

1、不适用于所有课程目标。认知不是完全外显的。比如道德评价。例:老师在与不在是否一样

2、过于强调行为目标,会成为强加于教学过程的枷锁,师生的主体性会泯灭。

3、缺乏联系、发展的眼光。将教学、学习划分为一小块一小块,没有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儿童的高级心理和素质分解开来培养容易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生成性目标

引入:由行为目标的不足引出生成性目标

针对“行为目标”的不足,有人提出“生成性目标“这个概念。我们刚才提到“行为目标”强调外在行为变化的结果,而忽视内在心理的变化,但有的学习结果很难行为化,它不能完全反映学习的本质特征。同时,在教学中的预设性很强,师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容易被淹没。而生成性目标不同,它否定这种预设性的目标对于实际过程和手段控制,对儿童和教师在课程活动中的主动性表现出应有的尊重。生成性目标的过程性决定了它不把重点放在特定的行为和结果上,而是放在认知过程和解决问题上。

生成性目标的基本宗旨是通过活动过程培养儿童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儿童进入“知识本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获得了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突发的问题,而问题的产生是有情境性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由外部事先予以明确规定。

例: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P128 自主性游戏

“生成性目标”对于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兴趣点、个性特点等多方面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

2、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

特点:过程性

(四)表现性目标

引入: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奠基阶段。终身学习强调的人要不断学习,学会学习。因而在学前阶段,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幼儿园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让儿童对学习感兴趣的过程。而我国学生比较缺乏这种学习能力。例:南方周末。我们的教育强调了记识。基本功扎实,但是学习和实际相脱节。中国的教育更喜欢使用行为目标,而缺乏对学生创造性、个性化的培养。——引出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有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所提出的。表现性目标旨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不是规定儿童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指明儿童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但它不指定儿童将从这些遭遇中学到什么。简单来说,表现性目标意在成为一个主题,儿童围绕它可以运用原来学到的技能和理解了的意义,通过它拓展和拓深那些技能与理解,并使其具有个人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表现性目标不同于行为目标,它没有标准答案,因而对儿童的评价也不同,它采用一种美学评论式的评价模式,即对儿童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价是一种鉴赏式的批评,依其创造性和个性特点检查其质量与重要性。

例:语文雷人标准答案

特点:

1、反对把教学目标技术化的取向。

2、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个体性,注重课程的情境性。强调个人接受既有文化时个性化,强调个人对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3、不主张完全取消行为目标。

在艾斯纳看来,这两种目标模式对课程来讲都是需要的,且也都存在于课程实践中,但他们需要不同的课程活动和评价过程。行为目标适合于表述文化中已有的规范和技能(概括人的较低层面的素质),从而使进一步的探索成为可能;表现性目标则适合于表述那些复杂的智力性活动,已有的技能和理解是这种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并且,这类活动有时需要发明新的智力工具,从而导向创造性的活动,这使文化得以扩展和重新构建而保持勃勃生机。

4、允许差异的存在,评价上主张一种批评、鉴别式的评价方式。

(五)、体验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不是以儿童表现出某种变化为直接目的,而是期待儿童自身产生某种特定内容的体验。体验分为两种:

1、直接体验:游戏、活动。

2、间接体验:读书、试听。

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直接体验。幼儿感官丰富有利于其自身认知的发展,因而在幼儿园中,教师要让儿童多进行游戏活动,多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社会生活。在体验中丰富感官认识,促进儿童身体、思维、自信心等能力的发展。

强调体验性学习。书P55

第三节

学前教育原则

原则是儿童观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每一位教师应该将这些原则内化,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体现。

一、儿童本位

平等看待每一位儿童

(一)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 教育的阶级性 精英主义

大众主义:每一位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①平等: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平等、公平 ②高质量:每一个适龄儿童所接受的是到达一定质量规格和标准的学前教育 介绍美英等国学前教育的情况,反观中国的学前教育。

(此处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我国的学前教育、十二五规划) 我国学前教育还很薄弱,尚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园率仅50%且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困境主要表现在:

(1)入园难

(2)农村等贫穷偏远地区学前教育的落后、缺乏 (3)学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热爱儿童、尊重儿童

对于儿童来说,在家庭中父母亲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幼儿园中老师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依恋)。幼儿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师德。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教师的言行观念会影响儿童(小朋友:我们不要和他玩,老师说他是个坏孩子;流动儿童;父母亲的职业)

2、扎实的专业知识、高素质——能够正确的教学: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让儿童在幼儿园中感受到关怀,建立自信心,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正确地教育小朋友,帮助他全面发展。

3、杜绝体罚。(怎样看待体罚这个问题,怎样界定体罚,适当组织同学讨论)这一点适用于幼儿园。学前教育不仅幼儿园,同时也是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在家教中,也存在打骂孩子。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例:偷窃行为

百度百科: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成年人(如父母或教师)对小孩身体使用的惩罚,其严厉性从打手心到打屁股不等。

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本段内容简略带过,学生可自己学习)

(一)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促进儿童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四)促进儿童交流能力的发展

(五)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六)促进儿童感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三、个性化 解析“个性”。

我们常说的“个性”常指特例独行。

心理学:个性主要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调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动力基础。这主要指自我意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计划性和能动性,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标性。着主要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和对现实的积极性、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家孩子管、人生观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性格系统、气质系统和能力系统。 个性是在儿童2岁左右开始萌芽,3-6岁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开始时期。在这一时期,自我意识、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已经初步发展。

个性发展:

1、全面发展,特别是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2、有独立性,独立的思维,不要永远人云亦云——会学习会思考的表现 (招聘中,喜欢有思想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公司有活力。国家也同样)

3、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交融,它们不是对立的关系。

4、个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发展个性、充实个性就需要不断的吸取新知识。独立的思想也是因为要多看多读多交流才能形成,要终身学习。——学期教育是基础。

在教育中,主张个性化教育,反对一刀切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充分调动儿童参与探索的积极性,保障每一个儿童以多样个性为出发点的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幼儿园的使命在于,培养每一个儿童成为自立的、活动的合作的学习者,构筑学习共同体。

四、重视游戏

游戏伴随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游戏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他们实践社会生活的桥梁,也是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儿童除了满足生理需要外,还要通过游戏来满足精神需要,游戏时儿童的权利。

1999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再次强调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1、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游戏时对幼儿园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3、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邱学青P125)

(一)游戏的特征(邱学青P12-13)

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游戏可以给儿童带来快乐。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处于身体的最佳、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带给儿童快乐的享受。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儿童之所以游戏,就是因为处于自发、自愿的需要。游戏的目的存在在于主体的内部需要,游戏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儿童在游戏中将显示难以实现的愿望,降低到实际能力所能承受的水平,使自己成为游戏的主人,主宰儿童自己的世界,不受他人支配。因而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儿童玩医生病人游戏)

3、游戏时一种假装行为,具有虚构性

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二)定义

游戏时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操作性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

(三)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详见:邱学青P24-44)

1、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

(1)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提供语言实践机会(自我中心语言、交流沟通语言) (2)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自由游戏能够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不同类型的游戏对儿童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用(邱P32)

2、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1)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 (2)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3)游戏促进儿童的同伴交往

(4)游戏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游戏可以让儿童体验积极的情绪,帮助儿童宣泄消极的情绪 (2)游戏可以丰富、深化、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4、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1)游戏是发展基本动作的重要途径 (2)游戏促进儿童运动能力的提高 (3)游戏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

(四)游戏的教育意义 (留给学生自学)

第6篇: 教育学第四章第三节师生关系 教案

主讲人: 教育学课程班级第六组 教案设计:王灵敏 组员:

教学对象:全班学生

教学时间:2014年6月10日

教学地点:云南师范大学汇学4号楼403教室 教学课题:师生关系

教学课型:大学师范生教育学公共必修课

教学形式:讲授(辅助工具:教案,PPT)+ 师生互动... 参考资料:教材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让同学们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让同学们分别站在学生的角度,老师的角度去理解学生与老师间的相互关系.用心去体会本节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来分析理解师生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手段

PPT:展示教学内容

板书:记录教学重点以及学生观点 根据时间把握还可展开小讨论

四、课程设计:A B C A.课堂导入: (约1min)

1.亲身经历:这些年来,你最喜欢的你的老师是谁?为什么?你觉得他(她)给你的感觉你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相处关系?

2.假想【a如果你是老师,学生上课吵闹、不服从你,你怎么办?

b如果你是学生,老师对你的态度随意、放纵或者过于控制你会怎 么办?】(也可用于后面教学内容的导出)

B.教学内容:

(总约8min)

一、师生关系基本含义: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交往和互相影响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二、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

(社会关系、心理关系、工作关系)

(典型模式: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三、良好师生关系:

特点:民主平等、对话合作、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意义:是调动师生关系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

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育实践表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进行介绍:

1、更新教师角色观念、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存在于教师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3、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

关心、爱护、信任学生,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

4、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

5、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用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想,开阔的视野,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谦逊宽容的品质,给予学生持久的影响,促进师生双方积极的认知和行为。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别版教材更完整的* <备注:详见PPT> C.总结:

(约45s)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起于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有效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特质而进行的因材施教;学生学习的进度,则受教师教学的影响,如情境的安排,引导的方式等;对学生的态度则与教师自身的特点,如教师的能力、教学的热忱、学术修养,以及对学生是否关怀有关。师生之间如能民主平等地进行交往,则对于学生的学习及个性品质的形成大有助益,因此,我们应力求使师生关系达到民主、平等、互助的目的,同时也要自觉地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使他们在学习、能力、品德及个性修养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和提高。

第7篇:初中健康教育教案第四课肺结核

初中健康教育教案 七年级(上) 第四课 肺结核

授课人:刘亚娜

(辽宁省丹东市第六中学)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结核病的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掌握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掌握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三、教学难点:运用结核病的预治措施,保证身体健康。

四、教具:多媒体

五、教学方式:学生小组探究、研讨。

六、教学设计:

(一)导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传染病的预防》,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传染病?

(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2、请将以下传染病按照我国法定种类分类。 鼠疫、霍乱(甲类)

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结核、甲型H1N1流感(乙类)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丙类)

3、案例: 2012年3月,我校九年级的一名同学感染肺结核,我校立即启动传染病逐级上报程序,该同学所在班级和临近的两个班级的同学都由市中小学保健所安排接种了卡介疫苗,全校各个地方都加强了消毒和通风,并对全校师生进行肺结核防治的健康教育。

(二)呈现:

1、什么是结核病: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媒体展示结核杆菌图片)

2、肺结核的危害。(多媒体图片展示肺结核的危害)

肺结核严重影响患者个体的身体健康,若不彻底治疗会丧失劳动能力,甚至造成死亡。肺结核传染性强,危及他人的身体健康,若不加以治疗,一年平均可感染10-15名易感者。肺结核疫情若不加以控制,还将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由于大部分肺结核患者是青壮年,处于最具生产能力的年龄段,据估计仅此就使国民生产总值每年直接损失90亿元以上。

如果肺结核病人不接受及时正规的治疗,就会发展成耐多药肺结核,耐多药肺结核因诊断、治疗所需时间长而导致其传染期更长,而被感染者一旦发病即直接成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耐多药肺结核所需治疗时间长达2年之久,治疗费用昂贵,仅抗结核药品费用就高达3-4万元,是普通结核病费用的100倍,将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3、结核病是怎样传播的。

探讨活动1:请结合一下我们上节课的学习的《传染病的传播》分组讨论一下结核病是怎样传播的。

第一环节:传染源。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是肺结核病人和带菌者。 第二环节:传播途径。结核病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第三环节:易感人群。老年人、青少年、营养不良者以及患有糖尿病、艾滋病患者易发病。

探讨活动2:为什么我们青少年是易感人群?

(1)青春期对结核菌感染的抵抗力减低,免疫力下降。 (2)集体生活,人口密度大,交叉感染机会多,病菌传播迅速,学生感染机会增多。

4、结核菌的特点:

案例1: 2000年以来,全球200万人死于肺结核,近千万人新感染。我国传染性病人500多万,居世界第二,每年新发病145万人,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及其并发症。自2005年3月起,肺结核成为甲、乙类传染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病种。

案例2:2010年9月,我市振安高中一名同学感染肺结核,当时筛查的50名接触者均为检出异常,但是2011年6月,又陆续有7名学生确诊感染。

案例3: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结核离自己很遥远,但如果患上就是不治之症。对此,我市结核病防治所所长王福刚说,结核病并不可怕,只要经过正规治疗两到三周之后,传染性就基本消失了。只要接受6至8个月的正规持续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分组讨论案例,得出结论。

结论:结核菌传播速度快,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潜伏期很长、不易发现,但是结核病有药可治,无需对结核病人有恐惧心理。

5、肺结核病的主要症状表现(多媒体展示)

症状表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午后低烧、胸痛、食欲不振、疲乏和消瘦等。

连续2周以上咳嗽、咳痰、午后发热、面颊潮红,盗汗(睡眠中出汗称为盗汗)、同时出现咯血或痰中带血丝,极有可能是得了结核病。

6、分组探讨肺结核的预防措施,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

(1)定时体检,到传染病医院做结核菌素实验,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嘴、避免面对他人。 (3)卧室、教室、宿舍要注意通风,常晒被褥。采用洒水打扫,湿布抹家具等方式清洁,定期消毒。

(4)不互用食具,采用分餐制或使用公筷。

(5)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不去网吧等通风不良的场所。多晒太阳,勤于锻炼身体。

(6)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营养,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7)发现疑似肺结核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确诊后应进行全程、正规治疗。

(三)延展阅读:(多媒体展示)

1、世界防治结核病日: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发动阻止结核病的运动已刻不容缓”,将每年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2、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直接观察短期疗程”行动:医务工作者直接监督患者服药,以免患者延误治疗造成疾病的大面积传播。

3、我国的结核病免费治疗政策:在各地的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为初次就诊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或疑似肺结核患者提供免费胸片和痰涂片检查,为初次确诊并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和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提供免费抗结核治疗药品(包括国家标准化疗方案中规定的抗结核药品、注射器和注射用水)。

(四)小结:

肺结核是历史上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曾在世界范围内猖獗一时,被称为“白色瘟疫”(肺痨)。到上世纪中叶,由于链霉素等化学药物的使用,使该病得到迅速的控制。但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耐药菌的播散,结核病在全球死灰复燃,防治工作十分严峻。青少年学生应该加强防范意识,保证身体健康发育。

(五)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张宣传防治肺结核病的小报。

六、教学反思:

(一)以旧带新、事半功倍

本课是使学生具备肺结核的预防知识,因为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传染病的预防》,本节课我就以此为切入点,在重点、难点问题上采取了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结合上堂课所学习的内容来分析整理出本课的重点,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印象更深刻。

(二)结合实际、提高认识

在本课的授课中,我充分运用了我校的真实案例和我市振安高中的案例,提高学生的防控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结核病离我们并不遥远,,防控肺结核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我还引用了我市结核病防治所所长王福刚的专家科普,作为案例使学生明白肺结核可防可治,无需产生恐惧心理,打消学生顾虑。

(三)适当扩展、全面认知

教材中只有三个部分:肺结核、肺结核的传播、防治措施。为了课程更有系统性和连贯性,我适当扩展了一些结核病知识:肺结核的危害、结核病的特点和关于结核病的延展阅读。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肺结核的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和重视肺结核的防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肺结核防控措施,肺结核的防控已经深入人心,学生们不但掌握知识,还具备了宣传能力, 达到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初中健康教育教案

七年级(上) 第四课 肺结核

授课人:刘亚娜

辽宁省丹东市第六中学

2013年12月

第四课

肺结核

第8篇:幼儿教育学第四章

第四章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1.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

)

A.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B.对幼儿开展智力教育

C.保护幼儿健康成长

D.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2.智力是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是(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创造力

3.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

)的教学内容之一。

A.体育

B.智育

C.德育

D.美育 4.幼儿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

)和幼儿的个性两个方面。

A.幼儿的特长

B.幼儿的智力

C.幼儿的社会性

D.幼儿的能力

5.幼儿美育的目标是(

)

A.使幼儿掌握美学的知识

B.使幼儿掌握表现美的技能

C.培养幼儿的审美动机

D.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初步能力

6.幼儿社会发展是通过(

)实现的

A.学校教育

B.自身的社会化过程

C.家长的教导

D.社会的帮助

7.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是以(

)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的。

A.幼儿身心发展的可能

B.幼儿目前的发展状况

C.幼儿的潜力

D.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

8.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入手。

A.情感

B.意志

C.行为

D.认识

9、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

)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幼儿园管理条例》

C.《幼儿园工作规程》

D.幼儿教育法规

10、对于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B.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要求个体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齐头并进,平均的发展。

C.全面发展,对于不同幼儿来说,有可能各有所长,但各方面的发展应该是协调的。

D.体智德美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11、下列哪个俗语不能体现“体育为幼儿的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

A.“载知识之车”和“寓道德之舍”

B.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C.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体育不好是“废品”

12、布鲁姆研究发现,(

)岁之前是幼儿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A.3岁以前

B.5岁以前

C.7岁以前

D.12岁以前

13、(

)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龄期

D.青春期

14、人体的生长发育、体型和身体姿势是(

)

A.体质

B.体格

C.体能

D.适应能力

15、一个人是否健康,应综合考察与评价(

)

①体质

②体格

③体能

④适应能力

⑤心理因素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6、关于幼儿体育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

A.让幼儿掌握体育的技能技巧

B.提高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C.发展幼儿基本活动能力

D.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17、幼儿园的基本动作练习主要通过(

)完成。

A.体育课

B.日常生活

C.基本体操

D.体育游戏

18、为保证幼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一天不少于(

),午睡时间为(

)

A.14小时,2-3小时

B.12-13小时,1-2小时

C.12-13小时,2-2.5小时

D.14小时,2-3小时

19、幼儿体育的重中之重是(

)

A.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B.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兴趣

C.专门的体育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

D.让幼儿心理也健康。 20、幼儿认识事物始于(

)

A.直觉行动

B.直接感知

C.日常生活

D.言语发展

21、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首要条件是(

)

A.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可操作的材料

B.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C.放手让幼儿参加各种活动

D.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

22、不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A.记忆

B.想象

C.思维

D.意志

23、实施幼儿智育的主要途径有(

)

A.上课

B.日常生活

C.具体操作活动和实践活动

D.社会劳动

24、实施幼儿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A.专门的品德课

B.日常生活、游戏

C.上课

D.日常生活

25、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是(

)

A.日常生活

B.角色游戏

C.专门的德育活动

D.游戏活动

26、幼儿德育必须从情感入手,重点放在(

)的形成上。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7、重视(

)能为提高社会的文化科学水平奠定基础

A.幼儿体育

B.幼儿智育

C.幼儿德育

D.幼儿美育

28、幼儿体育应以(

)为核心,放手让幼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为幼儿锻炼身体创造条件

A.培养活动的兴趣

B.增强幼儿的体质

C.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D.培养活动的积极态度

29、专门组织的体育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的(

)

A.有效途径

B.唯一途径

C.基本途径

D.重要途径 30、幼儿智育的核心是(

)

A.增长幼儿的知识

B.发展幼儿智力

C.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D.培养幼儿的能力

31、在幼儿美育内容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

)

A.艺术教育

B.自然美教育

C.社会生活美教育

D.美术教育

32、幼儿的审美情绪是在(

)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A.游戏

B.活动

C.家庭

D.环境

33、儿童最初的美感是从(

)开始的

A.艺术作品

B.日常事物

C.游戏活动

D.大自然

34、培养幼儿艺术创造的主动性是幼儿美育的(

)

A.重要目标

B.主要手段

C.基本原则

D.重要途径

35、在对幼儿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应当针对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贯彻(

)原则

A.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B.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C.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D.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36、(

)是向幼儿进行德育的前提,也是使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条件

A.爱幼儿

B.科学的德育观

C.遵循德育的规律

D.注意个别差异

37、实施幼儿德育,教师应热爱和尊重幼儿,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幼儿的热爱不仅基于感情,也基于一种社会责任

B.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C.教师应注意尊重并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D.规则都是全体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制定的,学生应按部就班予以遵守

38、幼儿园应将(

)作为实施幼儿德育的主要途径

A.操作和实践活动

B.建构游戏活动

C.上课

D.专门开发智力的活动

39、(

)是幼儿园智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智育区别于小学智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A.生活活动占很大方面

B.感知能力的培养

C.言语功能不够完善

D.智力不成熟

40、(

)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体育的方法和途径

A.体育游戏

B.基本动作练习

C.基本体操

D.身体素质训练

答案:

ACBCD

BDADB

CBBBD

ADCAB

ADCBC

DBBAB

ADBAC

ADABA

第9篇: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课程

第四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1、课程:是对一定学校教学内容的规定和进程的安排。

2、广义的课程: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等等。 正式课程;

课外活动;

校园文化.

3、狭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二、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课程的内容结构来划分)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按课程的存在方式来划分)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

(四)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独立地、并列地编制成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我国主导的课程类别

我国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

语文、数学、物理、化学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优点:

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

缺点:

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主要是以分科课程形式存在;

综合课程:把性质相关,联系密切的一些学科合并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物理、化学、生物合并为自然学科

政治、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学科

人口教育课、环境教育课、法制教育课、社交技能课----涉及史、地、生、理、化等学科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为主来组织的课程类型。 杜威和克伯屈

2001年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必修课,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Q:(课外拓展)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P169

1、显性课程:指一整套以课程计划的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学校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的那些学科和活动。

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劳动技术、音乐、美术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隐性课程:指没有固定的形式和具体的授课方式,它是隐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P170

1、 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部门总体规划确定的课程门类和课时,通过课程计划颁布,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特点:P170

基础教育课程课程改革:8次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规定了国家课程的门类、总课时和课时分配,同时又为地方与学校的课程开发留出了一定空间

Q:分析教师直接参加校本课程的利弊。

(四)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1.综合课程

①含义: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

②评价: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观点

③综合课程在实施中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2.核心课程

①含义②观点

A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B形式:由近及远、由内向外、逐步扩展的顺序呈现课程内容。

C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D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受学生欢迎。

E优缺点: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完成依据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而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2、课程目标分类:

“垂直”维度:“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

“水平”维度:认知领域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

二、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

(二)课程标准

1.含义

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2.结构

说明部分-本文部分

3.理解和执行

(三)教材

1.教材与教科书

2.教材的作用

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3.教材的编排

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三、课程实施

(一)含义

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尽可能听取教师意见或让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趋势。

四、课程评价

(一)包括:学生学业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两部分

“课程评价=学生的学业评价+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的关系

(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

第三节 当代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知识

儿童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第三节 当代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2、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整合

3、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整合

4、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6、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强调大众教育

(三)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为社会服务

(四)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在课程编制上,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六)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和性,强调学科间的联系

(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课程”的概念?

2、课程主要有哪些类型?

3、分析教师直接参加校本课程的利弊

4、研究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和英语“课程标准”

上一篇:联想的网络营销策略下一篇:党员个人责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