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采矿工程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目标,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扩大专业技术队伍中的应用型人才,从探究传统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着眼,旨在通过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实施校企共建学科发展计划,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使高校培养的采矿工程师“卓越”起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育管理采矿工程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管理采矿工程论文 篇1: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实践教学是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现实存在的相关问题,文章进行了认真梳理与分析,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以及师资队伍与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如何提升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一些新对策。

关键词:新建本科;采矿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引言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1]第三章《优化开发生产布局》中提出,全国煤炭开发总体布局是压缩东部、限制中部和东北、优化西部。有序推进陕北、神东、黄陇、新疆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内蒙古、陕西、新疆为重点建设省(区),新开工规模约占全国的80%[1]。由此可见,新疆在我国未来煤炭工业发展中的地位稳步提升。但是,新疆地处西部边疆区域,经济建设相对东部地区落后,煤炭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相比我国中部、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煤矿开采高层次技术人员匮乏。因此,培养服务于新疆煤炭工业的应用型、创新型采矿类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科学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标志性特征,也是高等教育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而高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学创新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核心教学过程[2]。新疆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历来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新建本科高校,自升本以来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笔者在承担历届采矿专业大量实践教学的工作过程中进行了认真梳理与分析,从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到师资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形成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措施。

二、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疆工程学院是一所具有60年煤炭人才培养历史的煤炭学校,但现实存在一些问题。

1.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学时不足。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新疆工程学院为适应本科高校传统的“厚基础、宽口径”办学思路,自2012年升本之后,每年进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订,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课时量不断增多,采矿核心专业课程课时量不断减少,使得《井巷工程》、《煤矿开采学》与《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采矿专业核心课程实验课时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井工矿山空间位置关系的认知与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

2.采矿工程专业三大实习教学环节薄弱。传承新疆工程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办学经验,借鉴疆外著名煤炭高校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矿工程本科专业使用矿山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三个实践教学环节,三大实习教学周分别安排为2周、4周和4周。但现实教学过程中,真正的矿山现场实习时间不到计划学时的一半,大部分实习内容仍在校内完成,学生身临其境地参观学习、动手实操达不到预期效果,严重阻碍了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3.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本校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类实践教学环节由《井巷工程》课程设计、《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三部分组成。其中井巷设计包含巷道断面设计与道岔设计,煤矿开采设计包含采区(带区)设计与回采工作面巷道布置图设计,毕业设计主要进行新建矿井的矿井初步设计。三类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设计题目单一、学生分组集中,设计资料陈旧、独立实践创新少等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了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4.西部欠发达地区与新建本科高校转型期双重客观因素下带来的消极影响。新疆工程学院地处西域边疆,经济相对落后,政府对地方普通高校教育投资有限。本校历经几十年专科层次培养模式,目前正处在转型过渡期,教学硬件建设发展缓慢,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滞后,中层及以上领导教育管理理念仍在结合实际中探索前进。在此双重客观因素大背景下,采矿工程实践教学質量难免受到负面且消极的影响。

三、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1.有序推进采矿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在现有实验计划课时范围内,强化实验教学过程。首先将专业核心课程实验项目凝练压缩,然后由原来的大班实验变更为分组集中实验,两组交替,在一个课时范围内完成两个实验项目。有限课时内多做实验,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效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合。将部分比较抽象的理论课授课内容放在实验室开展教学活动,一边理论教学一边现场实践加深。例如《井巷工程》的凿岩机具、钻孔爆破部分,又如《煤矿开采学》的井田开拓部分,设置为井巷工程实验室与矿井模型实验室授课。这样的理论与实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课时少带来的实验不足问题。

2.积极探索并实施采矿三大实习教学改革。发挥校友作用,建立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新疆煤炭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很大一部分是新疆煤炭专科学校(新疆工程学院前身)毕业,要大力挖掘校友资源,发挥校友功能,深入矿山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解决实习经费不足问题。专科教育偏重教学,本科教育则教学与科研兼顾,大力提倡、引导有能力的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进而服务于矿山企业,力争创收破解经费问题。挖掘校内模拟矿井现状,补充实习教学过程。校内模拟矿井地下部分基本竣工,可在此基础上研究增设部分实践教学项目,填补矿山入井实习空缺。

3.强力推进采矿专业设计类实践教学改革。增设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模块。《井巷工程》、《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计划2—3周,设计模块少,联合增设矿井开拓设计模块,为毕业设计打牢基础。扩大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往届学生过于集中的矿井地质基础资料,使得设计过程存有互相抄袭现象,达不到设计训练实践效果。选题范围由新疆扩大到全国矿区,实行一人一井选题制度,有效促进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开展矿山设计软件应用培训。适应数字矿山发展趋势,增强采矿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前,邀请数字矿山专业教师针对毕业生开展矿山设计软件应用培训班,确保设计过程绘图、制图正确、规范。

4.加强采矿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本校矿业工程与地质学院采矿教研室现有教师14人,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仅有1人,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不利。需加强教师矿山实践,提升教师工程实践与科研水平,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5.在管理模式与育人理念上,考察借鉴历史悠久的煤炭本科高校和新建本科高校的成熟经验,缩短专科到本科的过渡期,完成稳定快速转型。

四、结语

作为新疆煤炭教育办学历史最悠久的新疆工程学院,培养服务于新疆煤炭事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责无旁贷。秉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本文结合西部经济与新建本科转型期特点,从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逐个进行举例论证、探索改革,在遵循新时代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矿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要求下,结合新疆工程学院采矿工程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对策,对促进西部新建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培养适应新疆煤炭事业发展的采矿工程专业中高端技术与管理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6-12.

[2]万志军,等.采矿工程专业“三提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8,36(2):117-121.

作者:李金波 杨长德 李永武 王鹏

教育管理采矿工程论文 篇2:

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目标,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扩大专业技术队伍中的应用型人才,从探究传统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着眼,旨在通过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实施校企共建学科发展计划,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使高校培养的采矿工程师“卓越”起来。

关键词:采矿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规模,到2020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要达到4万人左右,重点领域要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要占从业人员的5%左右[1-7]。按照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对煤炭的需求量将达到40亿吨以上。当前我国煤炭工业总体上缺乏相对领先的技术,工业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已经超越了环境的容量和安全的控制力,由此引发的社会责难及隐形社会成本也十分巨大。为适应我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和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探寻一套适应采矿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十分必要。

一、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工程教育大国,如何让我国的工程师“卓越”起来,已成为工程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需求。

走访全国大部分矿业类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所执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为基础课+专业课+毕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但缺乏企业所需的工程实践经验,毕业生分到企业后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这种基于实践教学的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变成了纯粹的工程科学教育,课堂加实验室教学模式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出现极大的偏差,教育者与发展中的现代化企业工程系统的“脱轨”直接导致教与学之间缺乏兴趣与动力,甚至错位现象的发生等[8-16]。

二、科学确立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对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仅局限在理论层面,为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尤为重要。通过该标准的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学习采矿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化矿业工程中的应用技术,了解本专业前沿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企业阶段学习,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与他人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出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同时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及文字处理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

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作为一项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计划,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造就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矿业类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校企联合培养

为便于学校与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增加企业阶段教学的机动灵活性,针对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性质特点,在第三、四学年实行小学期制,即将传统的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划分为四个学期。

强化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扩充学生专业信息量。增加专业主干课学时,为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能力,以“采区设计”和“课程设计”为依托,以现场工程实践为背景,积极推行采矿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改革。

(二)学用结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卓越人才培养要紧密结合矿山企业,问需矿山企业,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推行“企业冠名班”,实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征得企业赞助,搭建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平台,开展大型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大力推进毕业设计改革

毕业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从认识规律上看,实践与理论二者是循序渐进相互促进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毕业设计放在整个学程的后面,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为克服这一问题,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将原来的13周设计时间延长至一年或两年,实行一边学专业课和现场工程实践,一边作毕业设计,效仿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学生学完基础课和现场的认识实习后,配备指导教师,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期间,听从导师指导,毕业设计选题可以结合导师现场科研项目进行,也可是现场的技术工艺或施工设计。这样毕业设计起步早,设计时间长,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工程实践环境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必备的硬件条件,与传统教学中的实验室、校办工厂的实验与实习有本质的区别。通过企业的工程实践环境,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矿山设计、矿井生产和井巷施工等方面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共建矿业工程实践中心、采矿工程地下空间工程实践基地、采矿工程围岩分析测试中心等。矿业工程实践中心主要是供学生对矿井各生产技术方案进行设计、模拟、仿真模型制作、运行实现,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矿井各生产系统和主要技术环节的理解与掌握,实现对矿井从整体到局部的优化设计。

五、实施“校企共建学科计划”,加强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实施“访问研究员”制度

积极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矿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选派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到企业去,时间半年至一年,直接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指导等工作。

(二)实施“教师深入矿山企业行动计划”

重点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深入矿山企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狠抓教师培养中的工程实践环节。教师深入企业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同时做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研,为学校培养企业急需的创新人才提供信息。

(三)发挥兼职教师作用,校企共建学科专业

通过校企和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努力,共用签署“校企共建学科专业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探索、凝练研究方向,共同承担责任,共同研究,成果共享,共建团队,人才共享,共建平台,基地设备共享。

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是当前采矿工程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难题,为全面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切实解决高等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问题,需要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实施校企共建学科发展计划,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真正让高校培养的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卓越”起来。

参考文献:

[1]鱼曼曼.“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官产学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4).

[2]苗露.地方院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2,(16).

[3]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4]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

[5]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6]李莉.教学型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毕业设计(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

[7]张建文,白薇,程永强,张琤.结合实际 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太原理工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6).

[8]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9]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10]张韦韦.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教育与职业,2010,(19).

[11]王浩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 构建现代工程实训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1,(6).

[12]董晓慧,甄树聪,马如宏,詹月林.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2,(30).

[13]薛志伟.体育精神内化为卓越工程师特有品质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14]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

[15]汪木兰,周明虎,李建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订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

[16]李仙娥,陈蕊.以产学合作教育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水平——以陕西省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为例[J].价值工程,2011,(30).

作者:康健 代少军 张继忠

教育管理采矿工程论文 篇3: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摘 要:根据采矿工程专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客观要求,围绕创新能力培养主题,以课程内容优化为切入点,以科研反哺教学为特色,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形成了以“问题的提出—知识点的掌握—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构建了基于“自主学习”、“创新平台研制”、“模拟训练”和“能力检验”4种途径的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解决了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3个突出问题,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范式。

关键词:采矿工程;创新能力;课程建设;实验平台研制;人才培养

Key words:mining engineering;innovative ability;curriculum development;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platform;personnel training

0 引 言

創新是国家的灵魂,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而本科教育则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1]。教育部、财政部在2007年1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出:继续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影响较大、参与面广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2]。西部是我国的主要煤炭生产基地,西安科技大学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一所煤炭行业本、硕、博培养体系完善的高等院校,培养适应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义不容辞。

采矿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3个突出问题。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长期影响,课堂授课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互动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应用不合理,缺少启发式、案例式教学环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导致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

2)科研反哺教学不足。目前,高等学校虽拥有大师级人物、省部级及其以上的科研平台和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得不到明显体现;同时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很难改变,“科研反哺教学”口号喊得高,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实施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体会“研促教—教促学-学促用”的内涵,未意识到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可达到“教促研”的目的,导致科研反哺教学落实不到位。

3)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重视学生理论教育、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现象;长期以来,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受煤矿现场条件限制,在井下进行现场实践的时间和次数较少,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得不到保障;可利用的校内教学与实践资源较少,缺少与专业课程对应的创新型实验平台;同时,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实验与实践平台深度融合不够,也是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

1 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的心智模式[3],是影响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国内外学者展开了该方面的心智模式研究,国内外心理学界的相关理论和实证表明:人类从事创造性的活动所需要具备的核心特质,可以归纳为6种心智,其包括专门领域知识心智,内在动机心智,多元文化经验心智,问题发现心智,专门领域判断标准心智,以及说服传播心智。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方面[4]研究表明:从理论上讲,人人均可创新,然而实践表明,创新确实又远非人人可以做到。创新素质,简而言之,就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合成。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方面研究表明: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明确学生创新与科学家创新之间的异同。其“新”是以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史为参照系的,而非整个人类历史。

在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方面,庞艳荣[5]认为:工程实训平台的课程化建设,能够实现理论到实践的完美过渡;李伟铭[6]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实现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自的互补性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樊利[7]认为: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外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它注重强化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强化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李正[8]认为:构建整体优化、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张向阳[9]研认为:高等学校定位,决定了其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3个方面。

2 创新能力培养采取的措施

2.1 实现学生获取知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为目标,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满足课程教案要求、备课要求和授课要求,实现学生获取知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课程教案要求:按照课程的特点,结合已有科研成果和工程案例,分模块建设了开放的教学案例库。课程备课要求:思考如何回答从学生角度提出的3个问题:①课程重点讲述哪些理论知识;②讲述的理论知识能解决现场哪些工程实践问题;③如何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借助哪些方法和手段,解决哪些现场工程问题。课程授课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的提出—知识点的掌握—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导向,通过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与讨论,回答学生最关心的3个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2 科研反哺教学

以教学内容优化为基础,以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拓展“研促教—教促学—学促用”的内涵,促进“研促教—教促研”的有机融合,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教材编写是实现教学内容优化、专业知识和现场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的载体。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应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激发教师对涉及领域研究的兴趣,思考现有理论及方法的不足,不仅达到“研促教”的效果,也达到“教促研”的目的;“研促教—教促研”深度融合,改变了以往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以《开采损害学》为例,表1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案例库。

2.3 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融合

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课程实验、实践教学,自主研发创新型实验平台与系统软件,借助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活动,实现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融合。以《开采损害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例,已获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①为了让学生了解煤层开采后覆岩的破坏规律和发展演化过程,自主研发了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平台;②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计算模拟环境,自主研发了“开采损害预计评价软件系统”和“开采沉陷预计软件”系统;③针对水体下安全开采,开发研制了覆岩导水裂缝带观测实验设备,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④借助学科竞赛和国家大型赛事,指导学生完成课外科技作品,检验理论与现场工程实践有机融合的效果。

3 采矿工程专业能力培养实施效果分析

3.1 专业课的课程建设得到显著提升

采礦工程专业教师,先后主编全国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教材6部、获批主编全国煤炭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8部、参编教材4部;主编与参编的教材,先后获全国煤炭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从2014年至今,采矿工程专业教师,负责建设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6门,校级1门;关于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方面的教学成果,分别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和一等奖1项。

3.2 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以“研促教-教促学-学促用”的教学理念、以“问题的提出—知识点的掌握—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主导,结合课程的特点,分模块建设开放的教学案例库;应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自主研发创新实验平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近3年采矿工程教师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全国行业实践作品大赛47项;省级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14项;完成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大赛项目4项,校级各种奖项70余项;仅在全国行业实践作品大赛中,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获奖从2012年的1项获奖发展到2017年的20项,获奖数达历史最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3项。

3.3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依托研究成果,教师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资助项目3项;同时6名教师被评为校级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1名获校级首届教学新秀奖、1名被聘为校级二级胡杨名师。

3.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反映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且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具备解决现场相关技术难题的基本能力。仅2016年,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有6名同学被中国煤炭教育协会评为“全国煤炭建功立业优秀大学毕业生”,对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进行了验证。

4 结 论

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3个突出问题,围绕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主题,以课程内容优化为切入点,以科研反哺教学为特色,通过教材编写、课程实验平台建设和自主研发创新型实验平台,借助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出如下结论。

1)以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为中心,以“问题的提出—知识点的掌握—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导向,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获取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2)以学生创新知识构建为中心,以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应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促使“研促教—教促研”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

3)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自主学习”、“创新平台研制”、“模拟训练”和“能力检验”4种途径,形成了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采矿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范式。

参考文献:

[1] 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3.

[2]孙爱良,王紫婷.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06):96-98.

[3]衣新发,蔡曙山.创新人才所需的六种心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04):31-40.

[4]郭广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J].中国高等教育,2015(05):12-15.

[5]庞艳荣,张晓霞,张丽静,等.依托工程实训与实验平台卓越创新人才培养[J].广州化工,2016,44(12):172-174.

[6]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05):102-105.

[7]樊 利,丁珠玉,唐 曦,等.构建多学科竞赛平台培养实践创新人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08):178-182.

[8]李 正.基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2(03):12-15.

[9]张向阳,王海军,吕延勤.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27-29.

(责任编辑:韩 莉)

作者:赵兵朝 余学义 聂丽华

上一篇:二年级美术教学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竞争上岗演讲稿(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