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农村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很多,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论文 篇1: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上海市的中职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要求相去甚远。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者而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能为社会需求提供人才的中职教育却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应从内部与外部探究其原因,从而找到走出困境、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困境;对策

2005年11月7日至8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以及国务院扶贫办等7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在会上先后发言,结合各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系统阐述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与具体措施。教育部长周济指出,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会议同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海市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配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百校重点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专业结构优化显现成效,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尽管如此,上海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要求仍然相去甚远,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者而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能为社会需求提供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却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不仅学生数量大大减少,而且质量也大幅度下降,甚至有些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生存的压力。

既然国家支持,而社会又广泛需求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为什么还处于“门可罗雀”的境地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看法尚存偏见,甚至存在鄙薄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很多家长认为子女上高中、考大学才是“正途”,而读职业学校乃是没有办法的选择。据调查,有52.3%的中学生认为,就算自己适合职业学校也不会选择就读;而49.8%的中学生认为即使自己想去,父母也不会同意。社会上普遍的观点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低”,认为“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职业学校”。加上前几年全国大幅度增加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很多人认为只要能想办法挤进高中,上大学就不再是难事了。迎合这种思想,普通高中不断扩招,民办高中也不断争抢生源,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只能一降再降,然而却无法扭转被动局面,反而因为门槛低而愈加不受欢迎,最后导致生源质量越来越差。

二是内部因素,主要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对市场需求反应滞后等弊病。很多学校的办学模式传统而不够灵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跟不上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创新乏力,“双师型”教师匮乏(教师自身也存在着动手能力欠缺的问题),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这种状况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市场需要,一方面社会上奇缺操作能力强的“灰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却无法提供这样的毕业生来满足社会需求。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加以反思:中等职业教育究竟该如何走出困境?

对现实重新审视,不难发现中等职业教育并非已无存在的空间,恰恰相反,社会经济发展给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企业强烈呼唤高技能人才,对一线工人提出了迫切需求,“十一五”期间上海年均需补充的中等职校毕业生数量将在10万人左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相当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国家要投入100亿元于职业教育,上海市也于2006年3月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面对这样的宏观形势,当务之急是尽快把中等职业教育做大、做精、做强。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就是要适应市场需求,想企业之所想。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为企业之所需,就要求教育内容紧紧围绕企业需求而展开,主动适应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胆进行教材革新的尝试,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同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与教材,同时将技能考证教育有机融入其中,把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及时地反映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实现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对接,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迅速上岗,为企业所用。

以能力为本位就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变学历教育为真正的职业教育。职校的专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校的专业教育,后者重理论体系的教育,前者重技术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大相径庭,很多职校的教材特别是新兴专业的教材往往直接将高校教材拿来进行简单的删减,作为自己的教材,这是难以取得成效的,既没有学好理论,更体现不出职业教育对实践环节的要求。上海市教委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星光计划》很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为职校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提高了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并非只能适应当前的岗位需要,还要适应今后的职业需求,是一种适应职业生涯的能力。因此,在注重上述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在职业道德、基本素质等方面加强培养与渗透,这些是不可或缺的。

创造多元化机制,构建

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不同的职校可结合自己的办学专长与特色,寻求灵活的运作机制,以更好地与市场相契合。

可以探索和发展“订单式”培训,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一方面可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可拓宽就业渠道,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基地。特别是上海,企业众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采取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与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能力本位“CB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小企业技能培养课程”等,结合自身特点创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

在专业设置上,既要紧跟市场需求,又要避免不顾自己的能力与专长,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专业的局面。学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把握市场需求,积极发掘自身办学潜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竞争力,优化教育资源。

无论是机制上的革新,还是创建职业教育特色,教师的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成为学校革新的先行。学校可通过送出培训、下企业、校本培训以及自主培训等途径,加强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能力培养,特别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可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或进行指导,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比重。

勇于开拓市场,确立

“大职教,大市场”的观念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是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又包括职业技术培训,既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又涵盖非全日制、非学历型的终身学习与培训的“大职教”体系。因此,应突破仅仅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定位于上海市的初中毕业生的思路,要把眼光放开,树立“大市场”的观念。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的主张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基础教育要大,中等职业教育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诚如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有面向广大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有高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有老工人、老技术人才的再培训等等。结合上海市的特殊性,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与先进教育理念的实践者,上海市可以运用优越的教育资源与外省市开展合作办学。2005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全国对口支援地区和在沪工作的外省市务工人员,共招录了10010名学生。我们可以循着这条路子继续走下去,进一步扩大这个市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面向“三农”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以开展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与再培训等等。

相信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上海市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川.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关系[J].职教论坛,2005,(12).

[2]成思危.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表彰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J].教育与职业,2005,(25).

[3]郑庆文.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5,(31).

作者简介:

秦国萍(1977—),女,江苏太仓人,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作者:秦国萍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论文 篇2: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基于湖北省W市的调查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农村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很多,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研设计与调研过程

(一)调研设计

我们的调查通过书面问卷的形式完成,调查问卷包括农村居民问卷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问卷两种类型。居民问卷在设计上主要突显四个方面的内容: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认知情况,对子女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就读意愿,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认知。在校生问卷在设计上主要也突显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就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原因,对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对就业前景的看法。

(二)调研过程

2016年1-2月,我们选取湖北省W市(县级市)的3所中职学校,面对在校生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4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同时,还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到5个乡镇发放农村居民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9份,其中有效问卷81份。W市是湖北省一个县级市,现有三个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5200余人,教职工人数22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人数达到109人,省级骨干教师有2人,开设专业涉及机电技术运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商务、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等。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学生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意愿不强,中等职业教育生源不足

从表1可以看出,因为没有成功考上普通高中而选择就读职校的的学生超过70%。并且,针对“如果再给一次选择机会,针对普高、职高你将作何选择?”这个问题的选择结果是,高于62%的学生还是会选择到普通高中去就读。显示了居民对子女就读职业学校的态度。在有效回收的81份居民问卷中,仅有28人表示愿意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占比只有34.6%。可见,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层面,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意愿都不强。W市现有3所中职学校和4所普通高中,而两类学校的在校生比例为1:2.98,可见职业教育的生源严重缺乏。

(二)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不高,对就业帮助不大

从表2可以看出,对本校教学质量满意程度表示为一般或者不满意的学生占比接近80%,而对本校教学质量表示满意的学生仅有20%。对学校教学设施的满意程度表示为一般或者不满意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84%,而表示满意大约只有16%。可见,学生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以及教育教学方法大多数并不认同。表4反映了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升就业能力的看法。可以看出,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职业学校所学课程对就业的用处不大;有近22%的学生甚至认为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对未来就业根本就没有用处;而认为职业教育对未来就业用处很大的学生占比不到30%。

(三)居民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扶持政策并不了解

居民对国家扶持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了解程度普遍不高。表示只是一般性了解的占绝大部分,达到75%;表示完全不了解的占17%;而表示非常了解的只有8%。近年来,为了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性政策。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宣传不到位,致使民众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和措施缺乏深入了解,政策扶持并没有激发更多的农村青年选择到职业学校去就读,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四)居民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看法喜忧参半

将近半数的居民表现出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乐观预期,而明确表现出悲观预期的大约只占三分之一,另外还有17.3%的人表示对其发展前景不清楚。接近半数的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持积极态度,说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正在逐渐转变。在针对制约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首要原因的调查中,“社会偏见”选项得到了最多的居民支持,其次是“缺经费支持”,再次才是“无合适的教育方式及师资力量”。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农民外出务工和农民创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学生和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在帮助就业方面的预期不强、对教学质量不满意等原因,致使农村学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意愿不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陷入生源严重不足的困境。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第一,对农村学生就读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提供更大的财政支持,进一步减免学杂费,建立覆盖面较广的政府奖学金制度,进一步改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第二,强化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推行城乡之间的教师轮岗制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第三,加大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改变社会各方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形成全社会都重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1.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2.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刘纯阳 王梦捷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论文 篇3: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摘 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相对处于弱势,尤其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更是步履维艰。本文通过对赤峰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调研,在获取大量可靠的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解析了赤峰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促进本市中等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赤峰市 中等职业教育 困境 对策

一、发展现状

1.地理位置。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处东北与华北经济区的结合部。全市总人口461万,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第一大市,是农牧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2.学校现状。职业教育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条件,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手段,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赤峰市基础教育的发展地位比较突出,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职业教育相对处于弱势,尤其是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更是步履维艰。

二、面临困境

(一)地方职教经费投入不足

首先,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省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在对赤峰的职业教育进行督导时明确指出,该市地方预算基本没有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较低。例如,2013年财政拨付教育附加费11673.8万元,其中用于中等职业教育857万元,占7.34%,远远低于国家“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其次,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国家减免学费标准为每生2000元/年,其中国家拨付60%,地方配套40%。现在国家的60%通常是在学生学籍注册完毕后延半年拨付到位,而地方的40%大多没能足额配齐,导致很多职业学校负债严重。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所限,投入一次土建工程后往往形成债务,很难有二次投入。因此,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欠完善,设备仍有不足。

(二)专业设置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受行政区域所限,“大职教观”较难达成共识,很多职业学校为求生存,只好跟随市场开设专业,导致专业建设重复,缺少生命力,更谈不上示范引领作用和地区影响力,难以形成品牌专业。以幼师、焊接和机电等专业为例,全市共有9所中职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有7所开设焊接专业,有6所开设机电专业。品牌就是美誉度,学校专业没有品牌,就没有美誉度,就没有吸引力,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招生困难,这已成为赤峰市所有旗县区发展职业教育的瓶颈。

(三)职普比例严重失衡

由于近年来普通高中扩招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致使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合理现象,距国家 “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相差甚远。实践证明,普教规模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质量的直接下降,普通本、专科的扩招、教育消费成本的提高、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必然导致大多数农民牧民家庭返贫,形成社会焦点。诚然,导致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职业教育同基础教育相比,发展历程相对较短,社会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普教轻职教现象尤为普遍;二是因“普高热”余温尚在,实现了温饱开始迈入小康的家庭有了较强的教育消费欲望和承受能力,并且独生子女居多,出现了普遍追求高学历的现象;三是地方经济落后,企业影响力差,吸纳就业能力弱,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人数有限,加之自治区每年的职业学校对口升学指标偏少,2013年赤峰市中职学生升学11332人,升学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9.1%,本科指标更少,2013年本科录取人数仅占升学总数的14.4%;四是投入不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特色不鲜明、缺乏吸引力;五是职业学校的多数学生在异地就业期望值太高,通常首选一线城市,因生活成本过高,造成就业稳定性差,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农”字专业招生更难

目前,职业学校 “农”字专业招生艰难,越是贫困地区这种现象越突出。调查表明,初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读“农”字专业的逐年减少。目前,“农”字专业的学员主要还是在一线务农的人员,而这部分人员多数因年龄偏大很难享受到国家“两免一补”这项优惠政策,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农”字专业的招生。

(五)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明显滞后

学校的品牌看专业,专业的名片在师资。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职业学校的专业师资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从本次调研情况看,主要有五点:一是数量不足,生师比34:1(含灵活学制),距国家20:1要求差距较大,尤其是专业师资数量不足;二是双师型教师短缺,以2011年统计数字为例,11个旗县区职教中心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业教师的39.8%。“双师型”教师359人,能承担实习实训教学任务的不足20%;三是转岗教师多。大部分教师由普通高中转岗而来,历史上被称为“双肩挑”的教师,多数不具有专业教学能力,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四是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与所授课程不对口,学物理的教计算机,学农学的教建筑,这些教师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50岁以上的占31%;五是缺少在本地区、本行业具有专业引领、示范创新作用的专业带头人,缺少名师、大师。

(六)贫困地区民族职业教育亟待扶持

2000年7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为民族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但实际工作中政策不具体,落实不到位,致使民族职教被弱化、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特别是在“扶优扶强”职教思路统领全国的现实之下,民族职教的弱项凸显。民族职教招生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自治区对民族普通高中采取的政策比职高政策优惠,如民族普通高中免三年学费(每学期1000元)、生活费补助三年(每学期210元)、30%的困难生再补生活费(每生每学期500~1500元),而民族职高只免两年学费且无生活费补贴;二是多数学校多年来未得到国省两级的专项资金,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致使学校专业设置单一,民族特色专业不突出,专业竞争力差;三是蒙牧医是唯一的一个升学专业,但每年招录学生很少;四是每年地区内的初中蒙授生基本被普通蒙授高中招录,民族职高多数无生可招。以阿鲁科尔沁旗为例, 2013年全旗蒙授生中考报考926人,普通高中招920人。

众所周知,民族贫困地区因生产力落后、信息不畅、居住分散、生产生活习惯特殊、办学成本高、求学成本大、职教师资匮乏、设备不足,就业问题十分突出,贫困人口较多等社会问题日趋显现,对民族职教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对策

1.要落实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公用生均经费标准按高于普通高中的2.5倍安排,确保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低于5000元。

2.按时足额拨付教育附加费。教育附加费对发达地区,早已不是难题,而针对贫困落后地区则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能够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国家“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确保足额拨付是职教人发自内心的期盼。

3.出台政策化解职业学校债务。目前,由于各校普遍实施了基础能力建设,各校普遍存在外债,影响了学校未来的发展。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有关政策,帮助学校化解债务,减轻学校的办学压力。

4.扩大贫困地区涉农(牧)学生资助范围。一是要对贫困地区涉农(牧)专业实行直接保护,保护的对象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和毕业生,其措施包括免收学杂费、免费住宿、提供奖学金、提供创业基金等;二是要积极鼓励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招收涉农(牧)专业学生,特别是加大对“灵活学制”学员的招生力度,实行无论是到职业学校就读的“全日制”学生,还是参加“灵活学制”的学员(年龄控制在45岁以下),都应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并与在校生同等待遇。

5. 加大对民族职高的扶持力度。一是提高用少数民族语言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标准,建议每生每年增加到2500元;二是民族职高的学生应与民族普通高中的学生享受同样的免三年学费和生活补助标准。

6.统筹职普招生。强化市级招生统筹,在招生中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招生计划、统一招生考试、统一招生宣传、统一招生录取、统一学籍注册。落实普通高中招生“三限”政策,严格控制普通高中的班额不超过50人,有效遏制普通高中招生无序的势头,强力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

7.统筹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继续完善多样化入学选拔模式,加大对口招生、技能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的力度。一是要确保中高职专业发展的连续性、衔接性,增加高职院校招收对口职高的人数,升学人数应占毕业生总数的20%,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本科录取率;二是畅通技能招生通道,对获得市级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学生,可执行直接升入对口院校读书的政策;三是自治区牵头,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进程,扩大中高职“3+2”学校联合范围,满足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为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8.健全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目前,由于没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中职师资配备存在政策性障碍,职业学校的缺编现象多年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应尽快出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根据职业学校特点、师生比例、专业设置等情况,重新核定教师编制,缺编、空编及时增补,重点补充“双师型”教师的不足。

9.实行灵活编制管理制度。设立动态编制,建立引进中、高级人才的“绿色通道”,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用人制度,支持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或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可按学校专业教师总数20%比例设定,按每人每年4万元标准下拨人头费,不足部分由学校承担。

10.尽快明确中职学校教师职称政策。职业学校的中高级职称,无论是评聘率还是兑现率都明显低于同类普通高中,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出台有利于稳定职业学校职称评聘的新政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许正中.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唐燕.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和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3,(11).

作者:赵琦

上一篇:学年度环境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社保处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