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诗歌赏析

2022-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春雪诗歌赏析

论初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

可以说诗歌赏析是现阶段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语文考试的一个必考考点。对于诗歌,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并不陌生。可是对于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技巧,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知之甚少。基于这一点,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赏析的技巧便成了解决诗歌类问题的关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通过找寻“诗眼”来进行诗歌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或是在一些试题作业上经常会有一些诗歌赏析类的试题,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诗歌题目:在某句诗中,这个字能不能被另外一个字替代,若不能,请说明理由。比如在杜甫的《茅屋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经常会这样来考,关于题目当中的“破”字能不能改为“吹”字,为什么?

通过这类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诗眼”,这非常有利于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我个人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找寻诗的“诗眼”的意识和习惯。那么怎样来寻找“诗眼”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个难题。一般来说,诗词中最重要的那个字词就是诗眼,例如:形容词和名词,当它们被用作动词的时候,“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杜甫《恨别》)“老”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一个“老”字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找到诗眼后,再根据诗词前后认真揣摩诗眼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怀,这样理解起来就要准确省事很多。看诗先找寻“诗眼”,找这些比较典型的词,也就是我们的“诗眼”。以“诗眼”为突破口,通过“诗眼”来走入诗歌,去进一步理解诗歌。

二、在诗歌中找寻“意象”,通过意象感知诗歌情感

另外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找寻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从“诗眼”入手,不防让孩子们把视野放的开阔一些。那就是找诗歌中的客观景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借景抒情是诗人写诗惯用的技法,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是借助于客观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而这个客观物象,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意象”。因而我们要走进诗歌,要理解诗歌,要做的就是找寻“意象”。因为只有找寻到了“意象”,才能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要在学生大脑的知识体系中加上意象这个节点,要让学生明白它理解它。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月亮”这个意象,它代表着思念。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者如“夕阳”这个意象在诗中也是经常见到的,它代表着凄凉失落。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诸如此类的还有杨柳代表着惜别,落叶代表失意,春风代表得意等等。

在平常的学习和训练中,可以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在讲解诗词时,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去寻找这些“意象”,然后以此为契机,去体味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诗歌的意境。可以说,在诗歌中找寻“意象”,也是一个赏析诗歌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诗眼”“ 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

当学生在自己欣赏诗歌时,大脑里已经有了“诗眼”、“意象”这样的概念时,也就是我们的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开始有“诗眼”“意象”概念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就要试着从“诗眼”“意象”的樊笼中跳脱出来,开始给学生引入另外的一个概念,这就是意境。那么意象和意境是什么关系呢?

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我们的孩子在初一就已经学过描写秋天的名篇,被誉为写秋之鼻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当中,马致远以其高超的妙笔,运用白描手法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枯藤、老鼠、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西下的夕阳、游子等)为我们渲染了一种深秋寂寥,萧索的氛围,透过这些景物,就自然理解了那个游子的寂寞以及思乡的无限惆怅,唤起天涯倦客的无限感动。这里的“境”就是所选取的意象,“意”就是游子的情怀。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意象这个客观事物,这个载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因而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主观情感的把握,之于我们的语文诗歌教学至关重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侧重重于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找寻意象的基础上,准确的把握诗歌的主观情感,从而体味诗歌的意境。体味诗歌意境,可以说是赏析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总之,我们的诗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找寻“诗眼”,找寻“意象”,体味意境,它不是割裂的一个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于对孩子们进行这方面的诱导,让学生养成赏析诗歌的这种习惯,在诗歌中主动的去找寻诗眼、意象和去体味意境。

作者:丁中华

第2篇:浅析初中语文诗歌赏析技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或是在一些试题作业上经常会有一些诗歌赏析类的试题,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诗歌题目:在某句诗中,这个字能不能被另外一个字替代,若不能,请说明理由。比如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经常会这样来考,关于题目当中的“破”字能不能改为“吹”字,为什么?

通过这类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诗眼”,这非常有利于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笔者个人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找寻诗的“诗眼”的意识和习惯。那么怎样来寻找“诗眼”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个难题。一般来说,诗词中最重要的那个字词就是诗眼,例如:形容词和名词,当它们被用作动词的时候,“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杜甫《恨别》)“老”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老”字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找到诗眼后,再根据诗词前后认真揣摩诗眼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怀,这样理解起来就要准确省事很多。看诗先找寻“诗眼”,找这些比较典型的词,也就是我们的“诗眼”。以“诗眼”为突破口,通过“诗眼”来走入诗歌,去进一步理解诗歌。

一、在诗歌中找寻“意象”,通过意象感知诗歌情感

另外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找寻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从“诗眼”入手,不妨让孩子们把视野放的开阔一些。那就是找诗歌中的客观景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借景抒情是诗人写诗惯用的技法,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是借助于客观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而这个客观物象,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意象”。因而我们要走进诗歌,要理解诗歌,要做的就是找寻“意象”。因为只有找寻到了“意象”,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要在学生大脑的知识体系中加上意象这个节点,要让学生明白它、理解它。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月亮”这个意象,它代表着思念。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者如“夕阳”这个意象在诗中也是经常见到的,它代表着凄凉失落。诸如此类的还有杨柳代表着惜别,落叶代表失意,春风代表得意等等。

在平常的学习和训练中,可以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在讲解诗词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寻找这些“意象”,然后以此为契机,去体味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诗歌的意境。可以说,在诗歌中找寻“意象”,也是一个赏析诗歌的有效途径。

二、通过“诗眼”、“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

当学生在自己欣赏诗歌时,大脑里已经有了“诗眼”、“意象”这样的概念时,也就是我们的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开始有“诗眼”、“意象”概念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就要试着从“诗眼”、“意象”的樊笼中跳脱出来,开始给学生引入另外的一个概念,这就是意境。那么意象和意境是什么关系呢?

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我们的孩子在初一就已经学过描写秋天的名篇,被誉为写秋之鼻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当中,马致远以其高超的妙笔,运用白描手法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枯藤、老鼠、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西下的夕阳、游子等)为我们渲染了一种深秋寂寥,萧索的氛围,透过这些景物,就自然理解了那个游子的寂寞以及思乡的无限惆怅,唤起天涯倦客的无限感动。这里的“境”就是所选取的意象,“意”就是游子的情怀。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意象这个客观事物,这个载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因而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主观情感的把握,之于我们的语文诗歌教学至关重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侧重重于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找寻意象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观情感,从而体味诗歌的意境。

我們的诗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找寻“诗眼”,找寻“意象”,体味意境,它不是割裂的一个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于对孩子们进行这方面的诱导,让学生养成赏析诗歌的这种习惯,在诗歌中主动去找寻诗眼、意象和去体味意境。(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宋宅中学)

作者:郑富位

第3篇:现代诗歌赏析的三个抓手

沈颖婷,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教师。

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很强的艺术性,不论对于哪一学段的语文教师而言,选择教学点,确定教学内容,都是比较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恐怕还是对现代诗歌的品析鉴赏能力层次不高。本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穆旦《我看》为例,从语言、意象、音韵三个角度对其进行文本解读,由“这一篇”到“这一类”,为现代诗歌的阅读与教学提供抓手。

一、语言的陌生化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美学特质决定了其对常规语言中的语法、逻辑等规则有所偏离、突破甚至冒犯,艾略特称之为要“扭断语法的脖子”,对此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这一重要文艺理论。因此在诗歌的文本解读中,我们可以从词类变格、反常搭配的角度感受诗歌语言的陌生化,以此为抓手提升学生诗歌品读的能力。

以穆旦《我看》为例,在诗歌的前两节,教材旁批提示“描绘”诗人看到的画面,但同样一幅晚春夕照下的大自然美景,穆旦所用的“揉过”“吸入”等词和我们一般所用的“吹拂”“翱翔”等词相比,显然是异乎寻常的,但仔细品味又觉得恰到好处。“揉”字相比“吹”“拂”,不仅写出了春风的力度,而且“揉”字一般用于人的动作,例如“揉眼睛”,这又体现了春风温柔多情的一面。再者,“揉”这个动作常常是反复的,而且被揉的对象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形,譬如,日常生活中的揉弄面团需要反复操作,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它会变软,类推到本诗,被春风“揉过”的青草“低首又低首”,无论是形式上的反复还是形态上的“低首”,都与“揉”相呼应,这是诗人的匠心所在。词语之间的呼应不止体现在这一处。第一节的最后一句“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把在春风吹拂下的草地比作涌动的潮水,和诗人修饰青草的词联系起来,“丰润”写出了青草既茂盛又湿润的特点,在春风吹拂下不正像一片绿色的潮水泛起了涟漪吗?我们读诗,就是要唤起对词语的这份敏感,就像博尔赫斯所说:“玫瑰就存在于玫瑰的字母之内,而尼罗河就在这个词语里滚滚流淌。”

平展翅翼的飞鸟“吸入”晴空,同样也是陌生化的语言表达。“吸入”一般搭配“漩涡”,再加上前面“深远”的形容词,更形象地写出飞鸟被天空不由自主地吸引的状态以及呈现出天空与飞鸟融为一体的视觉效果,如果用我们自己描绘画面时所说的“翱翔”,天空只是作为飞鸟的背景,完全没有用“吸入”一词所产生的大大拉近二者距离的艺术效果。在诗歌的最后一节,我们也能见到诗人陌生化的语言。例如“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说“欢笑和哀愁”是“洒向”心里,说季节把花朵“燃起”又“吹熄”,明显违背了常规的语言搭配,给诗歌的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激发与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在联想中补足被隐去的喻体,即水和火焰,再来品味其与花朵自然荣枯的表达相比,这样的陌生化语言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生命的不断变化,而且欢乐与哀愁、燃起与吹熄的并立暗示了生活的曲折和生命的复杂,增加了诗歌表意的丰富性。

不只是穆旦的《我看》,在现代诗歌中,几乎随处可见陌生化语言带来的艺术魅力。例如徐志摩《再别康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中的“招摇”二字。这一词语本来带有贬义,如“你太招摇了”“招摇过市”等。但徐志摩在这里公然用“招摇”一词来写,有招手、摇晃之意,写出了青荇的生机和水的波光潋滟。一个平常的动词,写出了看者、告别者的心神摇曳。再例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打破了常有的语言逻辑。这词语的矛盾,源于生活的矛盾,在“我”的保姆大堰河那里,“我”享受的是贫穷而温暖的生活,是非血缘却无尽的母爱。在“我”的亲生父母那里,富贵却有隔膜,有血缘却冷漠。这种感觉,只有用“新客”才能表达。所以,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达,能够极大丰富诗歌的语言表现力,重新构造读者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感觉,是我们解读诗歌文本的重要抓手之一。

二、意象互相关联

意象本身并非是单指物态化的符号形式,它同时也是作者创造构思中“神与物游”的心象,是艺术家内在情绪或思想与外部对象相互熔化、融合的复合物,是客观物象主观化的表现。[1]正因为如此,意象在文学创作中尤其是在詩歌创作中才能成为跨越主观情感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以及作者和读者之间天堑的桥梁,而对意象的恰当选择与娴熟运用也当之无愧地成为诗歌最重要的艺术技巧。在穆旦《我看》一诗中,诗人所呈现的意象有个突出特点便是它们之间互相关联,关系紧密。

例如在前两节中,春风青草两个意象分别是“揉过”的施事方和“低首又低首”的受事方,飞鸟与晴空更是天然地具有联系,流云大地虽在空间上相距甚远,但诗人不说晚霞“染红了”大地,而说“沉醉了”大地,将流云和大地两个意象联系得更紧密,更有情感。诗人将这三组结构中所有的意象作了艺术上的融合,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包容眷顾着对方,互相依存,顾盼摇曳。而这样互相之间都有联系的意象一起呈现在诗作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并不是完全静态的美,而是在恬然中蕴含着丰富鲜活的生命力:春风和飞鸟是流动的,青草在“低首又低首”,流云和大地也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变得“红晕”和“沉醉”。这其中有时间的流逝,整个画面静中有动,生趣盎然,它不是停留在对自然的粗略一瞥所产生的印象,而是细入毫芒的观察和刻画,是诗人用整个身心与大自然交流所感受到的新鲜、美丽生命的流动。而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天风”“鸟”“云”“树”“花朵”等意象都是大自然的典型事物,它们组合出现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联系,且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使全诗意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意象是我们赏析诗歌的另一个重要抓手,现代诗歌中我们所熟知的《致橡树》,除了“木棉”“橡树”外,还有很多意象的选择,如“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乃至“春雨”。这些意象也都与主体意象互相关联,它们同处于大自然中,共享日晒雨露。如果说《我看》的意象互联让我们感受到了风景的明丽、生命的流动与诗人心情的愉悦,那么《致橡树》有意识地选择这些联系紧密的意象则有利于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主体意象,更把诗人鲜明的情感倾向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当然还有其他现代诗歌的名篇在意象的选择与运用上具有其他鲜明特点,例如郑愁予的《错误》有江南、莲花、东风、柳絮、青石、春帷、窗扉、马蹄等丰富的充满古典意味的意象;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具有象征意义等等,我们在现代诗歌的阅读中就可以抓住本诗意象及其突出特征,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口,从而更好地欣赏诗歌。

三、音韵和谐往复

现代诗歌虽不像古诗词一样讲究押韵、平仄、对仗、工整、字数相同均等,但作品同样有着和谐的韵律,其独特的听觉形式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之一。正如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在《诗的艺术》中所说,诗应该首先具有音乐性。《我看》一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押韵的密集、叠词与反复手法的运用上。

本诗换韵次数并不多,除了第一节的“草”和“潮”,第三节的“画”和“发”,后两节的“游”和“流”,全诗大部分韵脚如“翼”“里”“地”“戚”“息”“逸”“熄”均押i韵,洪声韵和细声韵的交替既是诗人心绪变化的表现,也使得诗歌节奏在整齐中凸显变化,把各诗行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回环往复、流转起伏、和谐统一的韵律整体。更为难得的是本诗在主体部分也有密集的押韵字符,例如诗歌前两节“揉”和“首”、“向”和“荡”、“吸”和“意”、“云”和“晕”都有着相同的韵母,这些相同韵母的间隔出现,也使得诗歌音韵和谐。叠词与反复手法的运用同样增强了本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前两节的四个“我看”除了凸显抒情主体外,还形成反复,“悄悄”“慢慢”“静静”等叠词的点缀也让诗歌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试想,若改成“悄然”“缓慢”“安静”,便没有这种回旋往复、低徊不去的情致了。后几节中“去吧,去吧”“哦”等词的反复同样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抒情性,“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句式的重复排比造成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流动美与情调上的萦回不绝。

举一反三,我们在欣赏其他现代诗歌时也可以抓住音韵上的特点去感受与体会。例如戴望舒在《雨巷》一诗中,使用了不少双声叠韵联绵词,它们与诗行的排比、复沓的运用、首尾的重章一起共同将诗歌情绪的节奏拉长、放缓,构成了一唱三叹的语音效果,烘托了忧伤的意境,使诗歌读来和谐缠绵。这是诗人的自觉追求,也是我们走近诗歌,理解和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

四、结语

不少学生甚至教师视读诗为畏途,对现代诗歌的认识、理解、赏析总不知从何下手。本文以穆旦的《我看》为例,提出了欣赏现代诗的三条路径:其一,诗是精炼的语言艺术,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都可能成为极具表现力、创造力的点睛之笔,都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意味和深厚的旨趣。对诗歌的语言进行推敲,可以关注其不同寻常的表达方式。其二,意象是诗歌内容构成的重要元素,读者只有在敏锐捕捉意象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进入诗歌的意境,进而感知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因此,抓住诗歌的意象特点,对赏析本诗具有显著且不可或缺的功用。其三,现代诗歌仍然不排除声音的艺术表意手段,而且现代诗歌的音韵处理有其自身特点,需要我们通过朗读品味加以注意。以语言、意象和音韵为抓手,期望我们能更好地赏析现代诗歌,真正让学生领悟现代诗歌之美。

注釋:

[1]王书婷.新诗节奏和意象的理论与实践:1917-1937[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2.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岩泉.论九叶诗人的语言艺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3).

[3]杜心源.论穆旦诗的现代主义意识[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作者:沈颖婷

第4篇:《春雪》诗歌赏析

《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雪》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古诗简介

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中,“惊”字最宜玩味,它写出了人们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而新奇、惊讶、欣喜的神情,十分传神。诗句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

三、四句表面是说有雪无花,实际是说白雪比人更等不住,穿树飞花作春色。这实际是诗人期盼春天,在自然界还没有春色时幻化出的一片春色,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翻译/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赏析/鉴赏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旳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旳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旳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旳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旳,感情就不是纯粹旳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旳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旳萌芽旳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旳心情。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旳遗憾、惋惜和不满旳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旳消息。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旳春色,从二月旳草芽中看到春天旳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旳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旳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旳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旳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

三、四两句旳妙处,它富有浓烈旳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第5篇:《春雪》的全诗赏析

【原文】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春雪》诗,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

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第6篇:三月的春雪散文赏析

春天是一个热闹的季节,满地的绿,如海洋般招来无数的群飞蝶与蜜蜂;寂寞的树林开始在这里疯长,一树树的绿意,像是看一场群鸟的演唱会。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三月的春雪散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三月的春雪散文赏析

打开窗帘,屋顶上一片雪白映入我眼帘!这不是三月的雪吗?我的心突然有些悸动。洁白的雪花,就像是层白沙轻轻的覆盖在屋顶。早晨的小城,就像一个安静的新娘,披着洁白的婚纱回忆着走过的曾经,满眼都含着一份青春少女的渴望与期待!

伫立在窗前的我,望着这眼前的春雪,一份久违的心绪,在这场三月的雪里润湿,思绪万千,如同见到就别的恋人不知道怎么去开口!

春天的雪如少女般的柔情,每次都能将春天的心今天又是一个周六……

一大早我就醒来,心绪点燃,眺望着这场春雪的倩影,我相信,不只是诗人笔下的诗句,画家手中的临摹,摄影师眼里的镜头,而更多的是对于这春天的恩赐——在这场雪之后,定是一片绿意的疯长!

院子里的柳树已发芽,新绿与这春雪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案,迷恋着此刻人的心绪,我不知道怎么去描述,只觉得自己的心绪随着窗外在轻风下摇摆的柳树舞动着!我好想是这树上的白雪,将自己一生的思念嵌在这新绿里;又好想是一只飞鸟,在这树丛里,高歌一曲大自然的赞歌。这就是我此刻的心绪,伴随着春天的轻风,在春雪的早晨上路!

许久了,总是把自己搁置在一个匆匆的足迹里,蓦然回首,望着这茫茫的天空,自己在问着自己,时间都去哪里了?

想到这些,于是一份感伤便从心底隐隐的升起,难道我们的生命短暂的有时候就如同这春雪,还没有来得及去欣赏春天的人生,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化成了汩汩的溪流……

我静静的望着窗外,阅读着这春天的文字。春天的雪,就像一个少女在春天的思绪,不论落入屋顶,还是挂在枝头,都有一种柔情,将人们的幻想勾起!是的,我不敢试图去触摸这春雪的肌肤,只怕那一瞬清凉在心里的悸动成为一份永远的牵念!

忽如一夜出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刻,面对这场三月的春雪,我更加懂得了这句话隐含的深意,是对春天深深的眷恋,是对青春无限的怀想,是对青春长长的期待。

春天是一个热闹的季节,满地的绿,如海洋般招来无数的群飞蝶与蜜蜂;寂寞的树林开始在这里疯长,一树树的绿意,像是看一场群鸟的演唱会,仅仅的靠着,挨着;荒芜了一个冬日的田地里,渐渐的有了农人的身影,日起月落,于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能见到一个个踏着晨曦上地的身影,以及晚霞归来,一声声放松心绪的歌声!

而这雪,本不是三月的文字,但是在三月的人生里,却像是一首三月的诗,愉悦着人们的心绪,让人们在这份清凉的时空里遐想与回味!

三月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盎然。和万物一样,我相信,这三月的雪也一定是这万物里的一份子,是长在北方里的一种花,开在树上,开在地面,开在北方人的心里,极美,极致却是它最好的人生写照。它不仅能润湿了人们春天干渴的心绪,而且能给予人们渴望,让人们在这三月的天空里放飞自己的心怀,那是一种高尚的花儿!

走进三月,点点的春绿,早已在眼前出现,每一处,每一处,都能舞动起我们心里的沉寂,而带着我们一起融入这春天的季节里……

窗外的晨曦渐渐的走进我的眼帘,明媚的春光如同是少女的笑脸,写着青春。阳光落在这三月的雪上,发出灿烂的光泽。突然给人一种不舍的滋味,不闻其声,却见其影,我担心的在不远的时刻,这场春天的雪会渐渐消逝在这春天的阳光里,变成一个春天的记忆,如同这春天的文字一样,搁置在我们生命的足迹里,鼓舞我们人生去寻找一个个美丽!

春雪在稍纵即逝的人生里,将自己最精彩的文字留给大地,我们能因为其的短暂而忘却它在春天的存在吗?她如同这三月的桃花与杏花,在北方人的眼里,一样的娇贵,一样的矫情,一样的叫人在梦里寻找……

一生写尽无限意,不言春雪人生短,只要是美的东西,总能打动我们的心。三月的春雪虽然不是三月春天的主题,但是其给予人们的渴望与爱,一样会成为我们在这三月里最美最让人眷恋的文字,载入在我们生命的土壤里!

在欢乐甜蜜的春雪里,你能听到春的歌声。片片的春雨雪,诉说着淅淅沥沥的故事,看起来总让人想起线装古书中的诗句。染绿了原野,染红了桃林,染白了梨园!

走进春天听春,春的气息宜人,春的脚步匆匆,春的旋律悦耳,春的歌声甜润。就连春的的雪花,都会让我们的心蠢蠢欲动!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现在我或许懂得这三月的雪在古人心里,不只是一份感伤的心绪,更是一份对人生万物的极好的推崇!

篇二:三月的春雪散文赏析

一大早醒来,打开窗帘,屋顶上的一片雪白映入我眼帘!这不是三月的雪吗?我的心突然有些悸动。洁白的雪花,就像是层白沙轻轻的覆盖在屋顶。早晨的小城,就像一个安静的新娘,披着洁白的婚纱回忆着走过的曾经,满眼都含着一份青春少女的渴望与期待!

伫立在窗前的我,望着这眼前的春雪,一份久违的心绪,在这场三月的雪里润湿,思绪万千,如同见到就别的恋人不知道怎么去开口!

春天的雪如少女般的柔情,每次都能将春天的心今天又是一个周六……

一大早我就醒来,打绪点燃,眺望着这场春雪的倩影,我相信,不只是诗人笔下的诗句,画家手中的临摹,摄影师眼里的镜头,而更多的是对于这春天的恩赐——在这场雪之后,定是一片绿意的疯长!

院子里的柳树已发芽,新绿与这春雪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案,迷恋着此刻人的心绪,我不知道怎么去描述,只觉得自己的心绪随着窗外在轻风下摇摆的柳树舞动着!我好想是这树上的白雪,将自己一生的思念嵌在这新绿里;又好想是一只飞鸟,在这树丛里,高歌一曲大自然的赞歌。这就是我此刻的心绪,伴随着春天的轻风,在春雪的早晨上路!

许久了,总是把自己搁置在一个匆匆的足迹里,蓦然回首,望着这茫茫的天空,自己在问着自己,时间都去哪里了?

想到这些,于是一份感伤便从心底隐隐的升起,难道我们的生命短暂的有时候就如同这春雪,还没有来得及去欣赏春天的人生,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化成了汩汩的溪流……

我静静的望着窗外,阅读着这春天的文字。春天的雪,就像一个少女在春天的思绪,不论落入屋顶,还是挂在枝头,都有一种柔情,将人们的幻想勾起!是的,我不敢试图去触摸这春雪的肌肤,只怕那一瞬清凉在心里的悸动成为一份永远的牵念!

忽如一夜出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刻,面对这场三月的春雪,我更加懂得了这句话隐含的深意,是对春天深深的眷恋,是对青春无限的怀想,是对青春长长的期待。

荒芜了一个冬日的田地里,渐渐的有了农人的身影,日起月落,于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能见到一个个踏着晨曦上地的身影,以及晚霞归来,一声声放松心绪的歌声!

而这雪,本不是三月的文字,但是在三月的人生里,却像是一首三月的诗,愉悦着人们的心绪,让人们在这份清凉的时空里遐想与回味!

三月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盎然。和万物一样,我相信,这三月的雪也一定是这万物里的一份子,是长在北方里的一种花,开在树上,开在地面,开在北方人的心里,极美,极致却是它最好的人生写照。它不仅能润湿了人们春天干渴的心绪,而且能给予人们渴望,让人们在这三月的天空里放飞自己的心怀,那是一种高尚的花儿!

走进三月,点点的春绿,早已在眼前出现,每一处,每一处,都能舞动起我们心里的沉寂,而带着我们一起融入这春天的季节里……

窗外的晨曦渐渐的走进我的眼帘,明媚的春光如同是少女的笑脸,写着青春。阳光落在这三月的雪上,发出灿烂的光泽。突然给人一种不舍的滋味,不闻其声,却见其影,我担心的在不远的时刻,这场春天的雪会渐渐消逝在这春天的阳光里,变成一个春天的记忆,如同这春天的文字一样,搁置在我们生命的足迹里,鼓舞我们人生去寻找一个个美丽!

春雪在稍纵即逝的人生里,将自己最精彩的文字留给大地,我们能因为其的短暂而忘却它在春天的存在吗?她如同这三月的桃花与杏花,在北方人的眼里,一样的娇贵,一样的矫情,一样的叫人在梦里寻找……

一生写尽无限意,不言春雪人生短,只要是美的东西,总能打动我们的心。三月的春雪虽然不是三月春天的主题,但是其给予人们的渴望与爱,一样会成为我们在这三月里最美最让人眷恋的文字,载入在我们生命的土壤里!

在欢乐甜蜜的春雪里,你能听到春的歌声。片片的春雨雪,诉说着淅淅沥沥的故事,看起来总让人想起线装古书中的诗句。染绿了原野,染红了桃林,染白了梨园!

走进春天听春,春的气息宜人,春的脚步匆匆,春的旋律悦耳,春的歌声甜润。就连春的的雪花,都会让我们的心蠢蠢欲动!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现在我或许懂得这三月的雪在古人心里,不只是一份感伤的心绪,更是一份对人生万物的极好的推崇!

篇三:三月的春雪散文赏析

今天是周末,我一大早醒来,带着朦胧的睡意静静地走到透着一丝光亮的窗户,将窗帘略微的拉开了一条朦胧的缝隙,那一丝的光顿时变的鲜亮起来了,我透过这一丝丝的光亮,顺着缝隙看出去,转移视线了?不,是这白茫茫的雪野用善意的谎言欺骗过了我暗存睡意朦胧的双眼,我轻柔了几下,瞪大了双眼,啊,到处都是一片白色,洁净的雪野,簌簌落下的雪花,田野和村庄在这雪的虚无缥缈中,略显的那般沉寂和壮观。

三月的雪,来的多么的及时啊!刚刚过去的严酷冬季,曾将滋润大地的水分给冻的几乎绝尽,你可以拿脚底下的泥土为证,深挖几十厘米也不见湿的迹象,此时此刻的大地正放开了腮帮,大口大口的呼吸着,吸收着这阳春的雪赐予它们的恩惠。飘着雪花的早晨尤其可爱,晶莹中不失光亮,飘逸中不失洒脱,悠然中不失沉稳,寂静中不失生机。正是这样的一场大雪,给春天准备复苏的大地以滋润和生气。

三月的雪,下的多么的浪漫啊!抬头望去,远远的,噗噗的雪花儿,伴着轻柔的好像情人温暖臂膀的风儿,洋洋洒洒的,它们好似在尽情的舞蹈,情人有节奏的节拍伴着她那清幽的舞姿,悄悄的沉寂在大地的怀抱里。时而吹起的风儿,将雪花吹的满脸都是,脸颊的皮肤亲密接触着这些花儿,丝丝暖意侵上心头,不远处的一对情侣正在雪地里散步,他们的影子在雪景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的开始变的模糊起来了。我只好眼看着他们朝着远处走去。

我回过神,轻轻的走到床前,坐下来,良思了好久……

第7篇:春雪飞舞诗歌(共)

如果我是一枚追逐的雪花情愿在风中浪漫飘洒

既然开始已选择了远方

就一定会找寻有梦的地方

哪怕前行是乌云布满

或者,荒芜与惆怅

也要生如夏花矗立群芳

哪怕处处凌寒与迷惘

只要有一丝曙光

足下定不会零落成悲伤

当一朵朵雪花吻润我的脸庞

心中会暗长了叫太阳的信仰

假如已零落在温润的手掌

歌唱也不会低眉与肤浅

将心灵安放于一纸素笺

在岁月脸上划出一方沟壑

一手握文字于掌心

一手擎起生活的方塔

没有缘由,

但凭一丝牵念于心间

勾起风儿清唱

真希望我是一枚雪花

用一颗颤抖的心

去触摸火一样的春天

就算躯体融化

也愿

风干在自己喜欢的故乡

第8篇:在赏析生活中赏析诗歌

现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生活也像永不停息的齿轮一样,节奏飞快,转动不停。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高中阶段的诗歌赏析学习变得十分困难。每当遇到诗歌赏析题时,学生大都愁眉苦脸,究其原因,那就是现在的生活,每天大量的学习时间,大量的习题时间,已经是把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他们几乎是天天如此,三年如一。

面对如此情况,要想学好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诗歌,还想像古人那样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学好,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面对现实,寻找新的突破口。根据平日生活学习中的实际经验,大体可以寻找出以下几条学好古典诗词、诗歌的“捷径”。

一、化整为零,融入生活

把诗歌融入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古诗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山水田园、家国荣辱、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等,这些都是先人情感的沉淀、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精髓,长久以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又因这些是一些高度凝练的东西,现代生活中并不是时时刻刻可感,而曾经的古诗教学就是放在“读――翻译――背”这样一个框架里,是为应付考试而走过场教学,因此学好很难。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有了更明确的界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应改变以往的教法,以“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就把诗歌进行有意识性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把对古诗的学习与理解的时间在生活中拉长延伸。

诚然古诗并不像现代文一样明白晓畅,并且由于时空的跨度大,不但语言环境已经大相径庭,而且又有明显的古今差异。再加上许多古诗本身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单纯的教学上的学习使得古诗教学大多只停留在浅表层面的感知上,使古诗教学列加简单枯燥。只有把它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理解、体味,才能使古诗文在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才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古诗教学必须重视生活理解的作用。化整为零,把诗歌融入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多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把诗歌的意象或形象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以生活来体验或体味古典诗歌、诗词中所代表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必将成为理解古诗歌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多去接触,多去体味

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多去接触,去体味诗歌,在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对古典诗词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古典诗词是最丰富、最生动的语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凝聚于其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自然就进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情操也就得到了陶冶,文化素养才能得到了提高。诗歌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内容:语言、朗读、记背、情味、意味、趣味、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意蕴。单纯地依靠教师教,是不可能做到对古典诗词的全面的理解的。所以,只有学生自己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时时、处处去理解它,才能真真正正地提高自己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古诗四声抑扬顿挫,韵律和谐,平仄错落,联绵词回环响亮,音词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等,读起来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呢?

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来。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力求“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语言的训练只能来自学生的自我阅读训练,而不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更不是去做习题训练,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愿意读、多读。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形成积累。

三、注重个体,注重感悟

诗歌鉴赏,不能单一地去强调明确统一的理解与答案,更不能进行模式化的理解与练习。诗歌是个人情感的外化,多的是个体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对诗歌的个体性了解与感悟。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高度凝练的艺术,在简单的言语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必须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来读取。对诗歌的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各自不同的探索。

总之,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所有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要想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与感悟,就必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诗歌的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地学习和鉴赏诗歌。

第9篇:诗歌赏析

1、《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写诗人停船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景物和感受。

首联勾画出在江南旅途中所见到的明媚景色:茫茫江水,隐隐青山。

颔联抓住早春江湖这一特有的景象, “平”“阔”“正”“悬”四字准确生动,“阔”是“平”的结果,只有江水涌涨,江面才变得宽阔,“正”即包含“和风”又包含“顺水”的意思,使诗句生动地描绘出江水涌涨、水波浩荡、风顺帆正的壮丽图景。

颈联写天将破晓时,一轮红日涌出江面,虽已是残冬,但一轮红日给四周景色带来了生命的光辉。“生”和“入”突出江南早春的特征,这一联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特中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尾联写看到大雁北归,想到新年即将来临,而今身处异地他乡,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生动传神,意境开阔,抒情自然。

2、《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首联写远景,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西边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涨与湖堤相平,“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描绘了一幅开阔又明朗的春天图景。

颔联写莺燕的活动。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初春生机勃勃的感觉,“早”“新”两字用的妙:是诗句的诗眼,作者抓住早春这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在西湖见到早春景象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颈联写近景,五颜六色、随处开放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春草刚刚没过马蹄。

尾联写诗人陶醉在湖东的白沙堤掩映下的绿杨阴里,以至于流连忘返。 全诗写景层次分明、由远到近、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过故人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写了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和山村的秀丽风光,表达了朋友间那种淳朴的情谊和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前两句写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诗人到家里做客。通过写朋友的热情款待,表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四句描写了小村庄的秀丽景色,绿树、青山环绕,小村庄显得格外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

五、六句描写打开窗户所见到的景物及端起酒杯所谈论的话题,情与景交融在一起。

最后两句交代下次再来的时间及目的,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和小村庄的依恋之情。 全诗语言简洁、叙述简练而意味无穷,结构严谨而层次分明。

4、《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的隐逸情怀。全诗以由寺外到寺内的顺序为线索,前四句写入古寺,见高林,踏曲径,进禅房。五六句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最后两句写聆听古刹的钟磬声。 诗中虚写万籁俱寂,实写心灵感悟;虚写钟磬之音,实写心灵震撼。借虚写实,深邃绵远,意境高深,寓意深长。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赠言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关怀,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首句以景兴起,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冷清凄凉的晚春图。从“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谷鸟啼声凄婉”之中隐含着作者对朋友被贬僻壤之地的同情和悲伤,接着转入叙事,用跋涉五溪说明路途的遥远和艰难,暗含着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希望借助明月,将自己对朋友的关心、担忧之情随轻风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

全诗想象丰富奇特,感情真挚。

6、《泊秦淮》: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体裁的政治讽刺诗。全诗写诗人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想到南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以及陈朝的灭亡,反映了诗人对晚唐达官显贵只顾个人享乐、不顾国家存亡这一再现状的不满与愤恨。

前两句描写夜晚秦淮河上烟月迷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虑之情。后两句写现实中达官显贵饮酒作乐、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全诗语言凝练、含蓄。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两个“笼”字表现出写景生动形象,情感深沉。

7、《夜雨寄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君问归期”是写亲人思念诗人,“未有期”是诗人的回答。第二句交待“未有期”的原因:因为诗人当时身居遥远而荒凉的巴山,又遇一场连绵不断的秋雨。一问一答中,把亲人思念自己与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真挚地表达了出来。后两句是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亲人诉说,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亲之情与盼望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全诗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含蓄深沉,倾诉了骨肉亲情之间分离的痛苦与想象亲人团聚时的欢乐情景。全诗以“相思”为主题。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一句内容丰富,包含了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艰难的种种感受。“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对第一句进行补充,“赚”字幽默风趣,将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三四句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岭过程中也相应地会遇到多少重山岭。“一放一拦”把山写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同时也将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透露出来。其间包含着朴实的人生哲理:做任何事情都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困难才能顺利解决。

9、《观书有感》: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写的是诗人忽然把难懂的书看懂了时产生的联想及感受。前两句用比喻修辞方法写出方塘的清澈,表面是写景,实际上是用景物作比喻。三四句写方塘清澈的原因,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后人将句子凝缩为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头和动力。全诗语言简洁、质朴,比喻贴切。

诗歌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作者借助大海形象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伟大抱负的两句是: , ; , 。

2、《次北固山下》诗中既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是: , 。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早春特色的诗句是:

, 。

4、春天,香格里拉草原上野花次第开放,芳草如茵。游客骑马踏青,陶醉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之中,真可谓《钱塘湖春行》中所写:

5、崔颢在《黄鹤楼》中写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马致远在《天净少 秋思》中也有两句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 , 。

6、《龟虽寿》中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从而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与对未来宏图大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

。 , 。

7、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诗中写农家的劳动生活的诗句是: , 。 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

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形容环境幽静,消除人心中俗念的诗句是: , 。后人根据“ , 。”得出一个成语“曲径通幽”,形容景色幽雅,也富含一定的哲理。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友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

10、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中写亲人盼询归期,从而抒写诗人与亲人间互相思念的真挚之情的诗句是: , 。抒写诗人希望与亲人会面的诗句是: , 。

11、晏殊在《浣溪沙》中以诗入词,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千古名句的是: , 。

12、杜牧的《泊秦淮》:渲染了一幅迷茫、清冷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 , 。表现诗人忧患意识,反映官僚纸醉金迷生活的诗句是: , 。

13、《观书有感》中,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是:

背诵默写

1.《论语》十二章

①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②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③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④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⑤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⑥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⑦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2.《观沧海》•曹操

①《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3.《次北固山下》•王湾

①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这两句诗是: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①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

5.《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①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

②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6.《龟虽寿》•曹操

①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 ②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 7.《过故人庄》•孟浩然

①描写友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诗句是: ②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

②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10.《夜雨寄北》•李商隐

①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

上一篇:资产评估师财务会计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的体育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