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

2022-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特点分析

摘 要: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给了学生一定的启发,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有重要的作用。教材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在创新性上还存在一些缺陷,教师应该针对教材缺陷采取一些弥补改进措施。

关键词:启发性;实践性;现实性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直接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辅助工具,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尤其重要,一本体现现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教材可以让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讲解有清晰的规划,让教师的教学计划更加清晰,教授内容突出重点、结构清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教材知识进行把握,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有清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优点

1.选文内容有启发性,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语文的导语上,每单元的卷首导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

有启发性和导向性,学生通过对这些优美语言的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另一个不同的语文世界进行一段心灵的路程,

单元前的导语还对本章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对学习的重点进行一定的提示,选文的内容结合现代的特点,具有典范性,符合时代的特点和时代的气息,教材的文体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有文言文、诗歌、现代散文,文章中的插图量有所增加。

2.教材注重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教材在编排上由原来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转变为以“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为中心”,文章之间的知识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层层递进,一步一步深入地对知识进行讲解,让全书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熟悉语文知识内容的同时掌握一些语文学习的技巧和對文章内容能够进行理解的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语文教学的目标能够实现。另外,学生在对课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课文中的一些关于亲情道德的故事,可以让同学们注意自己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在对故事的阅读中也可以提高自己对于亲情方面文章的写作能力。在每篇课文背后都有相关的文章和书籍阅读及资料查询的网址,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成小组,在网上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搜索,这样一来,学生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3.教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关联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涉及音乐、建筑、科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课程较为综合化,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关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范围得到了扩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教材编排中的不足之处

1.教材中反映当今社会现实和道德模范的课文较少

语文的学习需要一个能让学生与生活进行对话的环境,教材只有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反映社会现实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对话,让自己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件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感悟,联系社会生活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思考,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但是,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对于当今社会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十分稀少,课文中的一些人物的事迹精神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但语文教材中对于这些人物进行讲述的文章较少,学生的思想仅仅停留在对于雷锋等人物的了解上,学生不具备一定的现实精神。教师应该把语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应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来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

2.教材的课后要求对学生的启发力度不高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语文课文知识的讲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对于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的提高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部分是让学生对文章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对于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练习的部分较少。另外,在课文的阅读要求上,有些文章要求精读,有些文章要求略读,这一规定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略读的文章不加以重视,这些文章中的一些价值理念难以对学生产生启发作用,对学生的启发性不高。课后练习中应该让学生进行知识运用,教师也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在对体现重要价值观的课文的学习上应该教师应该加以讲解。

综上所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教材的缺陷,体现了教材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是对于教材中的问题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有“教材决定一切”的观点,应该顺应教材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创新,真正让语文教学高效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

提高。

参考文献:

[1]湛玉钊,董小玉.问题与对策:关于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2(05).

[2]陈理.依托单元主题开发写作资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0).

[3]孟凡军.主题组元教材单篇文本教学要有专题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4).

?誗编辑 薄跃华

作者:王丽

第2篇: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系统分析

摘 要: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系统包括选文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这三大系统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文系统体裁类型丰富,选文经典,但是缺乏体系,实用类文章太少。助读系统类型多样,可以针对性地训练学生阅读能力,但是细节处出现一些问题。练习系统题型多样,但是难度设置不合理,阅读能力训练比例失衡。通过分析阅读系统编制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最大效度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 人教版 初中语文教材 阅读系统 阅读能力

一、选文系统题材多样、体系缺乏

新课程标准规定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系统中选文体裁丰富、典型,但是缺乏体系,实用类文章比例较少。

1.体裁多样,典范。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体裁丰富,涵盖大约八类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寓言、童话、神话、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告、演讲、书信。基本选入古今中文的名家名篇、选文经典。中国古代先秦文学如《诗经》、《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魏晋人物风貌代表著作《三国志》、《世说新语》及东晋隐士陶渊明的诗、散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入了五位,宋代豪放词代表苏轼、辛弃疾,婉约词代表李清照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和《儒林外史》等;中国现当代散文大家巴金、老舍、沈从文、朱自清等作品,著名诗人艾青、余光中等爱国诗,鲁迅作品选入数量最多,四篇散文,两篇小说;外国文学选入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的小说,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戏剧一篇,著名诗人济慈、普希金等人詩作,安徒生童话两篇,等等。选文涉及多种题材,既有自然景物、生态问题,又有人类情感、生命感悟。选文系统根据单元导语归纳题材,如表1所示:

表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单元选文的主题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选文基本关照到了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既能唤起学生现有的经验,激发阅读兴趣,如亲情、学习生活、自然、成长、动物等题材的选文;又能拓展、提升经验,训练阅读能力,如生命、爱国、战争、历史人物等题材的选文。

2.体系缺乏,实用不足。

根据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涉及的选文体裁,将小说、诗词、散文、戏剧、寓言、童话、神话归到文学类作品,将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告、演讲、书信归入实用类文章。并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传记、书、序、表、记、铭等及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成为鉴赏的文学作品,所以都归入散文。每册教材的选文体裁大部分属于文学类作品,而文学类作品又集中在散文一类。选文缺乏体系性,选文总数量不一,两大类选文变化不一,并没有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增加更多适应性选文。除此之外,从表1可以看出,单元选文系统似乎各成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甚至出现重合现象。如七年级下册书的第二单元爱国题材与九年级下册书第一单元爱国思乡有重合部分。实用类文章数目严重不足,九年级下册教材就没有选入实用类文章。初中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训练,从现实角度说,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快速读取重要信息,正确看待网络信息。但是实用类文章太少,而且类别不全,与实际生活需要学会的实用文脱节。

二、助读系统类型多样、细节粗糙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类型丰富多样,分为文字类资料(编辑说明、单元导语、课文导语、文下注释、课文补白)和图像类资料(扉页彩图、课文插图)。助读系统的多样类型加强了阅读能力训练的针对性,但细节不够完善。

1.类型多样,有针对性。

文字类助读内容最先看到的是编辑说明。编辑说明简要介绍本册书的一些内容。单元导语介绍本单元选文题材内容,明确阅读能力要求,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课文导语更是紧扣选文内容,有时以问句形式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揭示选文主要内容,同时明确具体阅读能力训练的重点。如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课文导语指出选文的目的在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写作手法,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意在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文下注释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初中生扫除阅读障碍,促进初中生对选文的理解,有助于初中生进一步积累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课文补白主要分为两大类资料,分别是语文知识和选文的衔接拓展资料。补充与选文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初中生更好地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赏析选文的特色。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后补充程颐读《论语》的三段体会性语句,借助前人对《论语》的评点,引发、深化学生对《论语》的体悟。

图像类资料包括照片和绘画作品。教科书的扉页一般彩色图像,图像下面接着附上一两句简短的文字介绍。课文插图往往分布在选文中,并不是所有选文都配有插图,配有插图的选文一般有一两张图片,有的是作者照片,有的是选文中人物绘画。这些图像意在给学生一个直观形象的了解,又不会很多,不让具象的图片限制抽象文字的想象空间。适当的直观具象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赏析选文。

2.细节粗糙,有错误。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具体细节处理得比较马虎,出现了一些错误,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学生的阅读产生障碍。

首先是文下注释存在错误。第一,选文出处存在问题。如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诗四首》中的《归园田居(其三)》和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诗五首》中的《饮酒(其五)》文下注释:选自《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事实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陶渊明集》是1956年第1版,在1983年第8次印刷,两本书印刷批次不同,而不是不同版本。文下注释应该标明为选自《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同样的,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文下注释:选自《艺文类聚》卷七(中华书局1982年版)。事实上,中华书局在1965年出版了《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了《艺文类聚》,并不存在《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年版)。所以选文出处应改为选自《艺文类聚》卷七(中华书局1965年版)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二,文言文的一些字词解释存在错误,尤其是通假字问题。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吾十有五而至于学”,文下注释:有,通“又”。但是在八年级上册《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中,文下注释:有,同“又”。《〈论语〉十二章》中“有”字的注释是对的,“有”和“又”是通假字。

其次是课文补白中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逻辑混乱,显得有些随意。除了八年级上册书课文补白的语文知识最多,是其他每册书的三倍左右,其他五册书课文补白数量差不多。另外,除了七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下册补白的语文知识主题明确,其他各册书补白的语文知识比较杂乱,尤其是八年级上册书阅读方法与写作方法相互穿插,不利于初中生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阅读能力训练的助导作用不能发挥最大效度。

最后是课文插图的问题。有些插图和选文内容不符。如九年级上册《致女儿的信》一文中,插图中的男人与女人两人都是站着的,而选文中的文字确实“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就说明插图出现了错误。有些插图的位置不对。如九年级下册《热爱生命》一文中,插图内容和选文的第九段内容相符,不应放在第六段下面,否则这种插图的助读功能就会被削弱。还有些插图太抽象,如九年级下册《诗两首》一课的第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诗下面的插图抽象、粗糙,没有什么美感,感觉像是拼接、涂鸦。图中应该是一只鸟,这样不仅符合诗中“假如我是一只鸟”的诗句,而且更能体现诗人的伟大、情深。

三、练习系统题型多样、比例失衡

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統“研讨与练习”,主要是关于选文的词汇解释、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谋篇布局的分析。通过对练习系统题型与题量的分析,发现练习系统提醒比较多样,但题目难度的比例失衡。

1.题型多样,有选择性。

从练习题的做题要求层面分析,练习系统主要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而必做题中又有选做题,二选一。选做题一般是应用拓展类,包括话题讨论、课外资料收集、文本改写等。如九年级下册《音乐之声》第三题选做题“阅读影视剧本要注意体会它的画面感。你觉得画面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道选做题注意考查初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感受戏剧这种文体的画面感特色。必做题中的选做题,如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三题,就是必做题中的选做题,二选一。每册书中必做题所占比例比较大,选做题所占比例很小。这就给学生留有一定自主选择性,可以选做较高难度的题目。

从练习题训练的能力项层面分析,练习系统主要分为单项能力训练和多项能力训练。相比较而言,多项能力训练的题目较多。单项能力训练的题目,如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的第一题:这篇作品运用大量短句,营造激越的氛围。反复朗读全文,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出作品的气势。这道题目主要训练学生的认读能力。多项能力训练的题目,如九年级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后习题第一题设计两项阅读能力: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训练学生的认读能力。“探究一下,‘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即使是单项能力训练的题目,也是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训练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如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题,通过勾画语句的形式训练初中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八年级上册《落日的幻觉》第一题“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作品。试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作品的说明顺序”,通过完成表格的形式加深初中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比例失衡,无梯度性。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初中生阅读四方面能力训练比重不一。认读能力可用“朗读”、“默读”、“浏览”、“背诵”等词表述。理解能力可用“觉得”、“揣摩”、“解释”、“解答”、“概括”等词表述。鉴赏能力可用“感受”、“领略”、“品味”、“体验”、“鉴别”、“比较”等词表述。运用能力可用“示范”、“运用”、“借鉴”、“学写”、“仿照”、“转换”等词表述。按照以上分类原则,将练习系统中的习题分类统计。这里统计每道题中总共涉及的阅读能力,如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第三题“朗读诗歌,要注意诗中的情感起伏,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试与同学一道,讨论下面语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尝试朗读”,这一道题目,设计了认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表2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的阅读能力比例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六册书的练习系统中理解能力训练比重一直是最多的,其次是鉴赏能力,但是鉴赏能力的比重基本不及理解能力的二分之一。认读能力与运用能力训练的比例差不多持平。这就出现四个能力训练比例失衡现象,并且能力训练缺乏梯度,较高水平的能力训练不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献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项目,项目代码:SJLX_0327。

作者:林霞

第3篇: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研究

摘 要: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提高对文言文的重视,培养初中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加强对文言文技巧的指导,促使初中生可以更好地品味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同时,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率,语文教师还必须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深入挖掘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材;初中生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1.018

文言文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具有漫长悠久的历史。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编选非常具有特色,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和体现民族语文特点,坚持语文文言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旨在构建全面开放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开拓文言文学习资源,关注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讲述我国丰富的古代文化,深层次激发初中生对文言文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优化初中生的道德情操和塑造完美人格。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材,发挥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文言文教学工作,就成为了摆在每位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下面,笔者将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为教育同仁提供教学参考。

一、熟读文言文课文,整体感知并且培养语感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社会相隔较远,很多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浓,经常会出现厌学的现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诵读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也是初中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因此,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让初中生多读,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进而在读的过程中产生语感,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学习和深造。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课堂里重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比如,在教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小石潭记》的时候,我在课堂上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包括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字词和以前学过作者的哪些作品等,让初中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课堂中。然后,我给学生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理顺课文的脉络,扫除所有的字词和读音问题。接下来,我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使得整个课堂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最后,我组织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二、落实字词句的使用规律,做好文言文翻译

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的主要原因就是文中的字词句难以理解,无法正确掌握其使用规律,在做题时不能有效提炼信息。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要从教材出发,深入挖掘教材中资源,帮助初中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从而增强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文言文翻译也是学习的一大难点,在掌握了字词句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要为初中生提供翻译课文的机会,以此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语文教师必须避免“过多讲解”的现象,让初中生发挥特长,进行独立的思考。比如,在讲《黔之驴》的时候,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会翻译文言文,掌握文言文词汇,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体会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学习“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在教学时,我鼓励初中生亲身实践,自主翻译课文。而且,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翻译时的易错点进行及时的纠正,确保初中生主动参与到课文的翻译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之后,我请学生用“黔驴技穷”造句,使得课堂高潮不断。

三、深入分析关键语句,总结筛选有效的信息

当学生对文言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语文教师就要深入讲解和分析关键语句,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讲解文言文。尤其对实词和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的讲解,要求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找出文章的主线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主旨句。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勇于质疑,不断创新,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这样才会快速的提高初中生的文言文水平,在解题时得心应手、灵活掌握。比如,在讲人教版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第一段时,我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然后概括第一段的中心思想。这时,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能够得出第一段主要讲了作者艰苦求学的经历和在艰苦条件下的勤奋和用心。然后,我让初中生试着将第一段分为五层,总结每层的意思,并找出一个能够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词语。通过深入分析关键词句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增强对文言文学习的信心。

四、再三推敲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独特魅力

文言文的写作别具特色,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经历等,作者往往在文言文中蕴含了大量的修辞和引用等技巧,从而使文章充满魅力。现阶段,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障碍就在于对文言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不透彻,往往在做题时答非所问。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手法的重要性,加强讲解和训练,让学生能够从写作手法上切实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体验,不断增进审美观念和观察能力。比如学习《岳阳楼记》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结构严谨、剪裁得当。课文第三四两段是对“览物之情”的具体描述,这两段在形式上是对称的,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又证实了前文的“异”字。然后,教师要让学生品味文章出色的景物描写,掌握作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如文章只用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二十二个字就把洞庭湖波澜壮阔、雄浑浩渺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总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是提高初中语文素养的关键,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师必须要发挥课堂主导作用,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对文言文技巧的指导,不断提高初中生的解题效率,让初中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收获知识和快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免打消初中生学习的自信心。此外,语文教师要寓教于乐,培养初中生感悟文言文和品味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翠薇.浅谈初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的情境式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5).

[2] 张勇.怎样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J].新课程(下),2012(5):76.

作者:马利侠

第4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信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想内容。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

2、学习信客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学习难点】品味本文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尤其是要准确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文中的信客是上个世纪初,将近一百年前的邮递员。信客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卑微低贱的职业,是又苦又累充满血泪艰辛的,可我们的主人公却咬着牙虽疲惫但坚定地走了下来,一路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就来跟随余秋雨,走进信客的故事,去阅历他凄苦而美丽的人生。

2. 走近作者

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着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着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

3.相关资料

本文语言质朴典雅又能让人浮想联翩,世情变幻、人生感慨都熔铸在单纯朴素的描述中。除此之外本文语言还具有警僻而畅达的特点。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唏嘘(

)(

) 诘问(

) 伎俩(

)(

) 嫉妒( hu欤)气 噩耗( ) 猝然( ) b幔)涉 颠p鑙( )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

接济

噩耗

低媚顺眼(

)

B.唏嘘

希罕

呵斥

风尘苦旅(

)

C.诘问

伎俩

颠沛

穷愁了倒(

)

D.焦灼

吊唁

鸡零狗粹

长途跋涉(

)

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闯码头:

吊唁:

穷愁潦倒:

4.请你谈谈对“信客”一词应当怎样理解。

【合作探究】

5.合作研讨:用一个字概述信客工作的特点,分析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心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

6、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7、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什么?

8、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精读精练】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

),有(

);比较得多了,也有( ),有(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9.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 )

A.羡慕 嫉妒 嘲笑 轻蔑B.嫉妒 嘲笑 轻蔑 羡慕

C.轻蔑 羡慕 嫉妒 嘲笑D.羡慕 嫉妒 轻蔑 嘲笑

10.人们喜欢齐集信客家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11.你怎样理解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

12.你怎样理解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13.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为何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

14.指出选文中画“_________”线的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反映了信客的什么品质?

【主题阅读】

(一)摆渡老人

① 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 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到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 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 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 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 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 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 “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 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5、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

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

,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

,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16、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17、第⑤段中加点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

的心情。

18、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个

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

的形象。

19、“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

⑴ 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⑵ “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

(二)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上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大黄狗转来转去,修材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精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20.文中的种树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1.文章前半部分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2.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23.“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谈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拓展提升】

24.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第十课

1.xīxū ji椤ǎnɡj晦 跋 沛

2.眉 稀 潦 碎

3.外出到城里谋生。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生活穷困愁苦,颓丧失意。4.信客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职业,他们秉承诚信的道德准则,服务于千家万户,在人们眼中自然是“为人信任的人”。

5.做信客很苦

工作劳苦:终年跋泼;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信客是一个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待人宽容、通达事理的人。

6、先写老信客,意在说明信客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一是强调信客"信"的职业道德。老信客既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信客以指点,又用自己的教训警醒年轻信客,使这些年轻信客迅速成长。

7、重点写了两个:一是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这些突出说明了信客职业凶险但却仁义待人,任劳任怨,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

8、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

9.D 10.使人切实感受到农村人们渴盼了解来自外面世界各方消息,增长见识的心情,可见信客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11.表明信客受到妇女们的完全信任,是她们依靠的人。

12.因为他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13.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14.设问 反问 反映信客对他人的理解,体谅与宽容。

15、恶作剧(淘气、调皮) 河面结冰 年老体弱

16、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

17、愧疚 感激

18、可笑 可敬

19、举例: ⑴ 父母把儿子摆渡到成人世界。⑵ 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

20.种树老人是一个只愿付出、不求回报,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21.文章前半部分采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写突出了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品质。

22.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了体现和延续。23.形象地表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24.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的交通协管员,因为他们不是正式的交警,很多人都不听他们的,甚至还会嘲笑侮骂他们,但他们依旧尽心尽责地守在岗位上,不停地挥舞旗子,吹着口哨,苦口婆心地规劝大家注意交通安全。清洁工,他们的工作又脏又累,待遇也不高,但他们工作的时候多专注呀,马路上任何一张小纸片,任何一块污迹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整个城市的卫生。王顺友是四川藏族自治县的一名乡村邮递员,当地交通不便,地广人稀,还沿用着一种很古老的邮寄方式--邮递员骑着马走在漫长的邮路上挨家挨户送邮件,王顺友的邮路往返360公里,需历时14天。就这样,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在雪域高原整整穿行了20年,工作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他所走过的路,相当于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

1、B

2、C

3、B

4、B

5、C

6、sāng 悚 d卸 斥 ch髐

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山山唯落晖3)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4)气蒸云梦泽

8、《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9、“黑发”对“白首”、“竹直”对“”水性、“无边”对“不尽”、“四面”对“一城”

10、(1)议论 (2)抒情 (3)描写

二、阅读:

(一)

11、A

12、A

13、B

(二)

14、《山海经》;阿长;不识字,没文化。

15、“我”认为对她说了也没什么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16、由怨恨转变为充满敬意;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帮“我”买到了宝书,实现了“我”的心愿。

17、“粗拙”;因为这书来之不易,而且是我最初得到的,是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三)

18、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情。

19、“得注意身体--现在上什么课?”既关心我的身体,又关心我的学习。20、怕影响“我”上课;“颤颤地”“蹒跚”“艰难”

21、“心里有种沉甸甸的苦涩”,“心久久不能平静”

22、略

三、写作(略)

第5篇:[初中数学]初中数学导学案教案(662个) 人教版33

数学: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2)》学案(人教版七

年级上)

----去括号

【学习目标】:

1、会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解方程:

3(x2)1x(2x1)

二、自主学习

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2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顺水行速=船速度+水流速度 逆水行速=船速度-水流速度 船速度指水不动(静水中)的速度. 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这艘船往返的路程相等 ,由此可填空: 顺流速度________顺流时间________逆流速度 _________逆流时间

解: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则顺流行驶的速度为 千米/时,逆流行驶的速度为 千米/时, 根据 相等,得方程

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答: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 千米/时。

例3 某车间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 解决问题的关键:

1. 如果设x名工人生产螺钉,则_______名工人生产螺母;

2. 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使生产的螺母恰好是螺钉数量的________. 解:设分配x名工人生产螺钉,其余(22-x)名工人生产螺母,根据螺母数量与螺钉数量的关系,列方程,得 2×1200x=2000(22-x) 去括号,得2400x=44000-2000x 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得 4400x=44000 系数化为1,得 x=10 生产螺母的人数为 22-x=12. 答:应分配10名工人生产螺钉,12名工人生产螺母。 【课堂练习】

1. 一架飞机在两城之间航行,风速为24千米/时,顺风飞行要2小时50分,逆风飞行要3小时,求两城距离。

2. 某水利工地派48人去挖土和运土,如果每人每天平均挖土5方或运土3方,那么应怎样安排人员,正好能使挖出土及时运走? 【要点归纳】

1.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2.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拓展训练】

1.某某车间每天能生产甲种零件120个,或者乙种零件100个。甲、乙两种零件分别取3个、2个才能配成一套,要在30天内生产最多的成套产品,问怎样安排生产甲、乙两种零

件的天数?

【总结反思】:

第6篇:[初中数学]初中数学导学案教案(662个) 人教版171

第28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

[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重点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这个命题是不是真命题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呢?

二、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

回顾我们小学做过的实验,你是怎样操作的?

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

∠BCD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0。[投影1]

图1 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拼?

①剪下∠A,按图(2)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图2

②把B和C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如果把上面移动的角在图上进行转移,由图1你能想到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方法吗?

已知△ABC,求证:∠A+∠B+∠C=1800。 证明一

过点C作CM∥AB,则∠A=∠ACM,∠B=∠DCM, 又∠ACB+∠ACM+∠DCM=1800 ∴∠A+∠B+∠ACB=1800。 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由图

2、图3你又能想到什么证明方法?请说说证明过程。

三、例题

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分析:怎样能求出∠ACB的度数?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只需求出∠CAB和∠CBA的度数即可。

∠CAB等于多少度?怎样求∠CBA的度数? 解:∠CBA=∠BAD-∠CAD=800-500=300

∵AD∥BE ∴∠BAD+∠ABE=1800

∴∠ABE=1800-∠BAD=1800-800=1000 ∴∠ABC=∠ABE-∠EBC=1000-400=600 ∴∠ACB=1800-∠ABC-∠CAB=1800-600-300=900 答: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1800是900。

四、课堂练习 课本74面

1、2题。 作业:

76面

1、

3、4;77面

7、9题。

第7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五(导学案)

语文园地五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观念。

【学习重点】

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第五单元我们学了哪几篇课文?下面请大家再看看文中的三幅插图(课件出示:三幅插图),说说这三幅图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我们称它们为“文物”。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文物?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文化古迹遭到了破坏。下面我们观看一些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课件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有哪些感受? (我对那些破坏长城周围环境的人感到气愤;我仿佛听到了长城在哭泣;我感到很痛心,如果秦始皇看到这情景,他一定会大发雷霆的。) 2.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不仅要保护长城,而且要保护其他的文物。) 3.引导学生读口语交际的学习提示。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自主选择,小组内交流。

(1)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交流。(课件出示:交流内容) (2)自己根据要求先想一想怎么说,再练一练。

(3)在小组内和同学进行交流,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倾听,相互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2.全班交流展示,师生评议。

1 (1)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还可以提出疑问。 (3)分析总结出一系列保护长城的措施。(课件出示:保护长城的措施)

三、拓展延伸。

1.认识世界遗产标志。(课件出示:世界遗产标志)什么是世界遗产?(课件出示) 2.交流了解,中国有多少世界遗产?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习作 【学习目标】

1.学习导游词的格式和写法,会写导游词。 2.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学习重点】 导游词的格式及写法。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导游词”,理解习作要求。

1.课件出示:天坛图片及导游词的前言。 2.谈话:导游词中的小张是干什么的?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导游员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导游员引导游客游览时的讲解词,称为“导游词”。刚刚同学们听到的那几句话,就是导游词的开场白,也称“前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导游词”的写法。谁来读一读这次习作的要求? (课件出示)

3.教师讲解习作要求:

(1)确定自己要介绍的“世界遗产”。

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的景观共有29处。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有所了解。可以从中选择一处,作为自己介绍的对象。

(2)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3)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课件出示:“当文明游客”的要求)

二、范文引路,学习写法。

2 1.课件出示:范文《乐山大佛导游词》。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这样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按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同学们可以选取景点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写,不一定面面俱到。

2.学生自行阅读,思考。(课件出示:思考题)

3.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写作方法:(课件出示:导游词的内容)

(1)前言,是导游员在陪同游客参观、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如录像中小张讲的那几句,既简短、亲切,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总述(例文中的第1自然段),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分述部分是导游词的重点,要按游览顺序,对所选景观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使游客尽情饱览景点风光,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风韵,留下美好回忆。结尾,在游览结束后,应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并向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

(2)(课件出示:导游词的特点) 为了使导游词更加真实、生动、有条理,同学们应收集有关这个景点的资料。因为是向游客作介绍,所以引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不能道听途说、添枝加叶。当然,涉及到的一些故事、传说、笑话,可以另当别论。

三、运用写法,口头编写《颐和园导游词》。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3篇描写名胜古迹的文章,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北京的颐和园。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编写一篇《颐和园导游词》,该怎样写?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集体汇报、讨论。

教师分别请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就“前言”“总述”“分述”“结尾”部分进行口头作文。教师评点,适时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该怎样写?(课件出示:颐和园导游词)导游词是游览时的讲解词,是为口头表达而写的,因此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另外,风景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而景点名称的由来,风景背后的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却鲜为人知。因此,在导游词中加入这些内容,也能增加旅游的神秘感。你打算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介绍其中有特色的内容。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给予选材方面的指导。

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独具魅力的导游词,并用你生动的讲解,向人们展示祖国优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吧。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修改作文,誊写作文。 【学习目标】

1.将写好的作文读给同学们听,在四人小组内评价交流。

3 2.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习作。 3.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4.在赏读习作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评价。 【学习重点】

根据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修改自己的习作。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通过第五单元的学习,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截至2003年 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同学们的导游词一起畅游世界文化遗产吧!(课件出示:世界文化遗产)

2.上节课我们习作的要求是选择介绍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回忆一下,习作要求是什么呢?(课件出示:习作要求)今天,我们就在课堂上互相读一读作文,提出修改建议,使自己的作文更具体,并写出评语。

二、自我评价。

1.先让我们读一读自己的习作,请你们回忆自我评价的要求。 2.互相回忆,汇报评价要求。 3.课件出示:自我评价要求。

4.现在请你们先按照要求,小声朗读或默读自己的习作,找错字、错标点、病句,并画出好词好句。 5.学生读自己的习作,根据要求修改习作。师巡视指导。

6.通过自己的修改,说说自己都改出了几处错误,并把你画出的好词好句读给大家听。

7.刚才同学们在自己的习作中认真地进行了修改,并让大家欣赏了自己习作中的好词好句,现在请你快速根据要求,给自己写出评价语。

8.与同桌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9.(课件出示:一篇例文)在全班进行评价。

10.同学们刚才认真读完了自己的习作,并进行了细致地修改,那么你们还想听听别人的建议吗?让我们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讨论吧。谁来读读评价要求?

三、小组交流。

4 1.请同学们按照大屏上的评价要求,在四人小组内相互交流评价,别忘了在写评价语时先写优点再写不足,书写工整,四人小组讨论时不要影响他人学习。

2.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评价,写出评价语。

3.四人小组的学生汇报交流,听的同学认真听并可以补充或提出不同的修改建议。

四、修改自己的习作。

1.在刚才的自我评价和小组交流中,你们一定学到了不少写作文的方法,现在就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2.学生修改习作。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2.背诵积累对联,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学习重点】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课件出示:例句)自读,想一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分角色读小林或小东的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3.分析比较:自己的发现和小林小东的发现有什么不同? 4.再读句子,体会:文中句子为什么要这样写?(课件出示) 5.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的呢?(课件出示) 6.找一找:在已学的课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试着自己写一写。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对联)学生自读对联。

2.指名学生读对联,师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读好对联。

3.交流自己对这几幅对联的理解之后,教师展示对联所描绘的相应的风景名胜的图片。(课件出示:

5 相应的风景名胜的图片) 4.熟读背诵。

三、宽带网。

1.(课件出示:任务)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2.交流方法:

(1)方法: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课件出示)(2)资料展示会: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老师的建议:(课件出示)

第8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回顾 拓展二》导学案

《246练能型课堂》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回顾·拓展二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2.收集表达思想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3.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预习检测:

我能填空。

悠悠天宇旷,()浮云终日行,(

明月有情应识我,()

江南几度梅花发,()

探究学习:

一.日积月累。

1.小组里比赛读,比一比谁背得多。

2.你最喜欢那几句?为什么?

3.我知道这句的意思。

二.趣味语文。

1.读读短文内容。

2.思考短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3.短文告诉我们什么?

当堂检测

1.你能背诵日积月累的诗句吗?

2.我要把最喜欢的诗句默写下来。

课后总结

1)

第9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2(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2(人教版)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 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6、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7、 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8、 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 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3、 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

4、 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5、 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6、 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乌塔》 1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5课时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 教学目标:

1、学文识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学会用“不但„„反而„„”说一句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这也是本文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二、 教学准备:

收集补充与课文所处时代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租界和八国联军入侵的一段历史,拉近学生与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为深入体会写人文章,感受人物的思想酝酿情感因素。

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揭题

1、 开火车读题。题目读懂了吗?重点理解“崛起”。

2、 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

3、 简介周恩来。课件出示周恩来图片,关于周恩来你知道些什么?

是的,周恩来总理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周恩来总理写的随笔中,他曾说十二岁那年的沈阳之行,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正是那些年的沈阳之行使他立下了坚定的不可动摇的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在沈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是什么对年少的周恩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二) 初读课文,梳理大意。

1、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2、读后请想一想,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

3、自学反馈。 (1)认读词语:

伯父 模范 巡警 吵嚷 惩处 抱负 胸怀喝彩 妇女

闯进租界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风和日丽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振兴中华 帝国主义 铿锵有力

(2)质疑问难: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重点引导理解以下词语: 帝国主义 模范 巡警 惩处 吵嚷 铿锵有力

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地方?(外国租界地)知道什么是“租界”? (补充资料)

租界:顾名思义是被租的地方。而实际上是帝国主义以在我们中国居住和经商为名,用武力威胁和欺骗的方式强迫清政府,允许他们永久或长期(比如30年)占用我们中国的一些地段。这些被占用的地段就叫租界。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长沙、鼓浪屿等16个市区强占有“租界”。这些被占用的地段其领土主权虽然仍属中国,但帝国主义依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清政府的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在租界的洋人胡作非为,而中国人则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3)指名开火车读课文,正音。

(4)通过刚才几次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预设: 不懂:

词:衣裳褴褛 诸生 有志者当效周生 欺凌

句:“‘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为什么没处说理?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租界是中国的地方,而且肇事者是洋人,为什么不敢怎样?

(三)研读1—6自然段

1、自由读,发现什么?

2、课件出示对话,指名分角色读,随机评点:周恩来的话读出他的疑惑不解,而伯父的话重点指导叹了口气说的话。

3、全班分角色读。

4、“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中华不振什么意思?伯父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你们不懂!那么当时的周恩来懂吗?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适时地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疑惑不解)

后来在租界里周恩来看到了什么?伯父的话周恩来理解了吗?下节课学习。

四、 写字指导

重点:范 上下结构 嚷 右边部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题,抓住“崛起”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从小立下的誓言。

2、请快速地在文中找出周恩来说的这句话。并想想他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3、 生: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是第一处!还有吗?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第二次,周恩来是怎么样地回答?(铿锵有力) 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道——一起读!

4、 周恩来是在什么时候说出这句话的?

旨在与同学们对比。如果学生讲到同学们有的„„有的,直接引读周恩来的话。

如果学生仅仅讲到修身课上,魏校长问,那么引读:那天的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

而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说—— 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说——

5、 听这同学们的回答,读着周恩来的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是呀,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却说出如此有抱负的话,真是不同一般哪,其实这掷地有声的九个字背后隐藏着周恩来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二)学习

7、8自然段,感受“不振”

1、 请自由读

7、8两个自然段,走进这个故事中,用心去感受!

2、 目睹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你的心情怎样?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师:看到同学们如此感慨,肯定故事中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刺痛了你的心,请再默读这两段话,把它一一划出来。

3、 交流: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生:„„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课件出示) 生:中国巡警。因为课文中说„„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师:请你读一读!

师:一个“不但„„反而„„”道出了一个是非颠倒的事实。还有谁想读! 师:这个她字你读得很特别!为什么?

师:又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事实。你能用上“不但„„反而„„”来表达吗? 我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 谁还想读!

师:中国巡警的行为深深地刺痛我们的心,更刺痛了亲眼目睹这一幕的周恩来的心!一起读!还有谁的行为刺痛了你的心?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课件出示) 生:洋人。

师: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谁还想读! 听得出来,同学们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从“得意扬扬”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个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洋人太令人气愤了!一起读! 读着读着,这句话中刺痛你的心的仅仅是洋人吗? 生:衣衫褴(lán)褛(lǚ)(——贫穷) 哭诉 师:她会哭诉些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

中国妇女的一声声哭诉刺痛着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谁来读一读!

中国妇女的这一声声哭诉更刺痛着亲眼目睹这一幕的周恩来的心!一起读! 谁来读一读。

师: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刺痛了你的心,你也想读读的?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紧握着拳头”你读懂了吗?

可他们这么做了吗?引读:在外国租界里„„ 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

师:还有哪里也刺痛了你的心?谁还想读?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 这街道是谁的呀?可现在两旁行走的却——

4、当周恩来刚到东北,听伯父说起租界的事时,一连串的问题使他疑惑不解,可是现在目睹了这一幕一幕,又早已有一个个“为什么”在他胸中激荡。谁能替他问一问?(联系

7、8段)

师:为什么?为什么?一起读!出示伯父的话。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板书)你体会到了吗?

5、 让我们一起合作读

7、8自然段,再来体会体会。

正因为中华不振,这一条条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

正因为中华不振,那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在哭诉着什么,而大个子洋人则—— 正因为中华不振,原本应该为妇女讨回公道的中国巡警不但——反而—— 正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但是——只能——

(三)走进内心,回归“崛起”

1、师:因为中华不振而引起的一幕一幕每天都在租界上演着。你看—— (出示地图)这些蓝色的部分都设有租界! (课件出示事例)!在这些租界里——

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心潮澎湃。读——从租界回来后„„

他到底在想什么呢?请你联系修身课上的回答写一写。

2、反馈。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想了很多很多,他想„„他想„„他想„„ 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纸,读一读吧!

3、周恩来是这样想的,因而在一次修身课上,他这样清晰而坚定地说—— 他这样铿锵有力地说——

4、他不仅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少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相信,在座的同学们也都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句誓言吧!

四、提出综合性学习要求

同学们,读了周恩来总理小时侯的故事,我们深有感触。在这个单元里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我们来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多音字“曲线”,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愣住、删掉”等词语的意思,读好描写叶老修改作文后整体感受的长句子。

2.理清课文思路,通过品读叶老的几处作文修改,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感受老一辈文学家对年轻一代文学爱好者的真切指导和关心爱护。

3. 通过找读课文句子、看修改的作文图仿说练改,初步学会看人改作和评改作文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会看人改作和评改作文的一些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猜谜

1.字谜: “不用手攀。(打一字)”揭晓谜底:樊(fán)

2.谜语:青藤弯弯细又长,绿叶密密两相傍,藤上长出卷胡须,轻轻快快爬高墙。(打一植物)(爬山虎)

(一)揭题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也跟爬山虎有关。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着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一下子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呀?

3.课文写的就是这一墙碧绿的爬山虎吗?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把字音读准,并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二)正音识字

1.出示:推荐 删掉 燥热余晖融洽 黄昏 客厅曲线映入眼帘 春风拂面 请学生读准,并领读。

2.出示:莫名其妙 愣住 意外 认真 平和 质朴

生自由读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词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引出主人公。 板书:叶圣陶 “我”(肖复兴)

3.课文围绕“我”和叶圣陶写了什么?

理清课文结构:改作文(1~5自然段)邀做客(6~10自然段)

(三)品味“修改” 1.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件事。请学生默读1~5自然段,用“_”和“﹏”分别划出我拿到叶老给我修改的作文,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交流,预设如下:

拿到叶老给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指名交流,其他同学认真听,(用上这个句式说说看,师帮助)还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

①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②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

③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④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我的感受: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3.这么多处的修改,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我拿到叶老修改的作文后的整体印象? ⑴指名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读通读顺句子,读第4段来猜读理解“密密麻麻的红色的修改符号、增添的小字,以及红色的圈、勾、直线、曲线”。)

⑵作者在写的时候,先写“把什么改成什么”,再写他“怎么改”,最后写上“这样改的好处”。我们从他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真正体会到了叶老先生改这篇文章的良苦用心,其实,叶老先生改这篇文章的良苦用心,还体现在许多地方,你能来看看,模仿作者的说法,说说叶老还有在什么地方怎么改的吗?(出示作文图仿说)

⑶同学们,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以及我们刚才仔细品味叶老给作者所改的作文,现在你知道这密密麻麻的红色的修改符号、增添的小字,以及红色的圈、勾、直线、曲线都是什么呀?(有的是加上去的字,有的是需要删掉的部分,这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叶老对肖复兴得精心修改,认真批阅啊!)引读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看着这密密麻麻的修改,你虽然未见他的面,但是你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了什么? (认真、一丝不苟)作者与你有着同样的感受: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⑷引读一:当时,叶老修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已是70岁高龄,可就是这样一位年老体衰的老人,在修改作文时,连一个字都不肯放过,可见他是多么认真、负责,这不由得让我由衷地感慨: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⑸引读二:同学们,此时的叶老,已经是国家教育部的副部长,可是他却为了一个普通的初三孩子,字斟句酌,不由得让我们由衷感慨: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4.引语:同学们,叶老先生不光给我做了细致地修改,而且还为我写了评语,但是这则简短的评语却让我终生难忘。作者在写这篇文章已是40多岁了,已成为了一位有名的作家,然而当他回忆20多年前叶老给他写的评语时,字字句句,一字不漏地写了下来。这到底是一则怎样的评语?为什么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引读三:作为老一辈文学家,面对年轻一代,不仅给予了认真严格地批改,更有真诚地教导、关心和鼓励,使肖复兴一辈子收益终生。怪不得,我会如此感慨: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6.同学们,文章就是这样,把我所看到的修改情况和我看到后的感受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具体叙述修改情况时,

按照先写“把什么改成什么”,再写“怎么改”,最后写“这样改的好处”写得非常清楚,从而让我们体会到了叶老作为老一辈文学家对年轻一代的关心和指导如“春风拂面”。

(四)课后延伸

1.课文写了两件事,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件事,可是文中却只字未提“爬山虎”,那么课文为什么要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个诗意的题目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这个问题。 2.课后,老师还想请我们同学也来当当肖复兴,一句句读,一字字品这篇作文,按照先说“把什么改成什么”,再说“怎么改”,最后说“这样改的好处”的方法,选择你认为叶老改得最精彩的地方来写一写。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我”(肖复兴) 把什么改成什么

改作文 怎么改 春风拂面

这样改的好处

邀做客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几件事?

2、出示课题: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文章是记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再读课文,找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1、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交流朗读三处句子。

三、品读语句,体验人物品格。

引入:这三句话表面看是在写爬山虎,却有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细细品味这三句话。

品读句子一:“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1)、这一片绿绿的爬山虎美吗?通过读体现美。

(2)、透过这美丽的爬山虎,我们还能体会到当时“我”的心情如何?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3)、“我”为什么这么高兴、激动?

一个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中学生,还请到自己家里来,足可以看出叶老是一个平和、(没有一点架子)的人。

(4)、有感情地读这句话,读出我的激动,读出叶老的平和。

品读句子二:“落日的余辉染红了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1)、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什么?点出关键词:沉郁、浓浓的湖水、虎虎有生气

(让人感受到这一墙爬山虎充满了一种生机与活力。

(2)、爬山虎显得更加沉郁,更加有活动力,也仿佛看到我充满了信心和活力。“我”为什么也会充满信心和活力?

(3)从叶老和“我”的交谈中,又让我们体会到了叶老是一亲切、和蔼可亲的人。

(4)通过朗读来体现叶老的人格魅力。

小结:通过对这两句话的品读,不光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更让我们体会到的是叶老亲切、平和的人格美。

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夸夸叶老。

品读句子三:“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1)、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

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写的。

(怎样)(怎样)

品读句子四:“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难道这仅仅只是一片美丽的、生气勃勃的爬山虎?还是(叶老人格魅力的写照。)

总结:

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了吗?

因为叶老()的人品和()的作品,这种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那样绿着。所以课文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再读那三句话,并背诵这三句话。

七、作业巩固

1、摘抄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边抄边想它的深刻含义。

2、试着学习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间互改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老人品和作品的象征)

作品:修改作文--认真细致

(堪称楷模)

人品:邀“我”做客--平和亲切

27、乌塔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能力训练点乌塔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三)解决办法

1.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幻灯片1)。

(1) 再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2) 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3) 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围绕自己的观点到课文中去寻找证据,想办法说服别人。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幻灯片3)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日记:从《乌塔》想到的 。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思考 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封信——齐读课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看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阅读提示,带着问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说说这两封信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读第一封信,说说张国强同学碰到了什么烦恼的事?他认为引发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读第二封信,说说柯岩的回信中哪几段话对国强帮助最大。

4、指名朗读

6、7两段话,说说柯岩是怎样帮国强找到朋友与他疏远的原因的。划出能帮助国强解决烦恼的句子。

5、读句子,谈感受。 “班主任曾找我谈过话,给我讲过‘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的故事,也说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话。”

“我学着发现人家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不足,我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

“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那么他不但会停止前进,还会形单影只,十分寂寞;如果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短处,不断发现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就会飞快地进步,越来越奋发乐观。”

6、讨论:当自己取得些荣誉,朋友和你疏远时,该如何处理?

7、将柯岩的回信中对你有帮助的句子背下来,或写下来做为勉励自己的话。

三、联系实际,明白道理

1、读了这两封信,从国强的事与柯岩小时候的经历中,你又有什么收获?

2、出示句子:

《楚辞.卜居》云:“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齐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你还从哪些故事或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吗?

四、了解信的格式,学习写回信。

1、读课后的泡泡,说说有什么发现。

2、自己去读信,再去寻找写信在格式上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并归纳出信的一般格式。说说回信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

4、拓展阅读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中学生,有个难题想请教您。

我有个好朋友,我们亲如姐妹。可是,最近我们因为一点小事分手了。我知道这回闹别扭是我的错,也知道应该向她道歉。可是,我就是没有勇气面对她。不跟她道歉和好,我们都感到很别扭,特别是我,心里总是很难受,有愧于人的感觉真不是滋味。几次想对她开口,又欲言又止,怕说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怕„„您说我该怎么办? 敬祝

身体健康 李萍

9月10日

5、尝试着给李萍写回信 教学反思

推荐上完了这篇课文后之后,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可以有所改善:

1.在教学时,建议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还要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形成互动。

《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与习作: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2.我的发现: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日积月累: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4.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收集资料)

一、引入学习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四、引导总结

1.请你来总结这次口语交际活动。

可从同学表现、老师表现、交际内容、交际方式等进行总结。

2.请你为下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建议。

教学后记: 第

二、三课时 “习作”

一、引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了难忘的成长经历。听过之后,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难忘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习作内容及要求

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给“需要帮助的王虹”写回信。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书信格式正确。

三、指导习作

1.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理出提纲。

2.交流提纲,分组指导。

话题一:写谁的什么事。阅读本单元课文学习如何写。

话题二:《乌塔》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对文中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建议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

话题三:王虹遇到了什么烦恼?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认为她该怎么做?(指导书信格式)

四、学生独立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交流与讲评。

1.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

2.每个话题选出代表作讲评。

六、修改誊抄。

1.生根据讲评修改习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誊抄习作。

七、拓展活动

话题一:编成短剧演一演。

话题二:开展读书心得展示活动。

话题三:自学信封写法,把回信寄给老师。

教学后记: 第

四、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

1.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

2.归纳小结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想。

3.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二、日积月累

1.自由阅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默读,从中选择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体会。

4.背名句竞赛。

5.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成长的名言?交流。

三、展示台

1.谈话: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经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别人的成长故事。你打算怎样展示这些成果呢?(自由说)

2.个人或分组汇报自己展示成果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安排展示程序。

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4.总结,评奖。

上一篇:如何编写职位说明书下一篇:教师节镇党委书记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