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学应用管理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时空概念、历史理解、史料佐证等多个层面初中是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包含内容,是初中阶段历史课堂的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掌握程度,辅以科学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情景创设,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思维下,纠正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错误理解和认知,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史实观、时空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历史课教学应用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课教学应用管理论文 篇1:

解读新形势下中职历史课的教与学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职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在中职历史课教学中,有很多地方还需要不断改进,如课程的整合、课时不一致、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针对此现状,在中职历史课教与学中应该如何进行,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形势 中职历史 教与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课程改革大潮影响下,中职历史课教学也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一门借古鉴今,长知识、增活力、练思维、积经验的教育学科。以下是本人在新形势的历史发展时期,对中职历史教与学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也是对中职历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探究。

(一)中职历史教育的性质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社会和个人对职业教育所提出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它是职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职业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同时,也是确定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行动指南。正是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才赋予了中职历史教学特殊的性质,它不但具有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属性,同时又具有其自身发展特有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可塑性。

1.独立性。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得不到有效的重视,故此,发展缓慢。但在缓慢的发展过程中,中职历史课教学却有它独特的一面,如中职历史教学用书,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才系统地编订,但它却能以历史发展的主线为依托,逐渐融入职业教育的因素,摈弃了一般中学历史教学只重点讲述政治、经济部分历史的缺陷,而着重讲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科技、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文化成就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正是中职生最为需要的营养成分。

中职生大多数基础较为薄弱,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当他们迈出第一步时,就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而给予他们茁壮成长的养料,正是鼓励和帮助,培养自信、自强。 通过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的渲染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知识的熏陶,使学生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法,明辨是非黑白的能力,使自己能成为将来驾驭历史发展方向的舵手。

2.选择性(可持续发展性)。忘记过去等于背叛。在我国有些地方为了应试,把历史教学的一些必修的内容、课程都删除掉,目的就是为主要科目赢得更多时间应试,这真是本末倒置的可悲。笔者认为无论是哪个国家,个人都不应该忘记历史,而历史课教学要担负起这个重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不管是中学生,还是中职生,或者是小学生,他们都必须选择接受历史教育。如在中职的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哪个专业,哪个年级都同样适用,它不受场地的限制,不受时空的约束,爱国主义教育适用于任何个体。这是历史的可持续发展性。

3.可塑性。在中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决定了不同专业的历史教育的学习内容不尽相同,这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教学的前提下,具有不同的历史教学特质和效果。如新的专业设置,就有新的专业发展史,历史课教学就应不断补充完善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职历史学习对象的确立和内容的选择

职业教育是按照社会分工的不同,根据社会需求而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一定发展方向的技术人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各种专业的实际需要,对历史课的要求都不同。因此,课时的安排以及授课内容也不尽一致,这也是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通病,仍需不断地完善。

鉴于此种情况,本人认为,中职的历史课教学,可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需要,对历史学习对象的确立和学习內容进行裁剪等方面可作灵活的选择与设置。

1.传统专业。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历史教学要各取所需,因材施教。例如在职业学校中,幼儿教育和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可谓是老牌的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可能是幼师、导游,因此,可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由于幼师将来面对的是幼儿,因此她们掌握的内容就不要求太深奥,只要求掌握一些故事性、趣味性强的内容就行了;而导游在学习的内容方面,历史知识专业性较强,偏重于古代史,文物古迹、著名景点等方面的内容就要增强。这就是在中职历史教育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对象的确立和内容选择的各取所需和因材施教。

2.新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行业应运而生,中等职业学校也相应设立了一些新专业,如随着交通运输、空港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汽修、电子商务等专业的设立,房地产的发展促成了物业管理专业的诞生等。

对于这些新兴专业的诞生,在历史学习内容方面就不尽适宜传统的历史教科书,更应选择偏重于专业历史的发展内容。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就应选择《汽车发展史》、《汽车史话》、《汽车文化》等内容的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就应该多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等方面的内容。

(三)中职历史教学任务的灵活性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技术人才。传统历史教育学具有三大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智育(历史基础知识、历史认识能力、历史学科基本技能);德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美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为社会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现今中职的历史课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改变了传统的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使学生只知其历史而不知其有何用的局面。中职历史教学具有的独立性、可持续性和可塑性,突出了历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内容裁剪的弹性,使得中职的历史教学更具灵活性,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使讲授的内容更贴切、更实用,使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更容易融于课堂,教师讲述更加生动,学生学习历史更有兴趣,达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应达到的效果和起到的作用。教学任务的灵活性,也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历史中,达到了真正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不是应试教育。

1.知史。知史就是让学生知道历史,了解历史。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明,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了解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发展过程,开阔自己的视野,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懂史。懂史就是把历史读懂,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培养自己明辨是非的辨别能力,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方法去看问题,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及一些历史人物的能力。如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李鸿章、曾国藩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等,过去没有考虑他们的阶级立场,说他们是卖国贼,而现阶段,则是通过对他们的出身、背景、个人修养、阶级立场,通过他们的一些治家、治国的哲理等对社会所起到的作用进行综合地、中肯地评价。

3.用史。用史就是运用历史,把历史读活。“历史是实际经验的积累,可以在人们完善其本身的努力中展示何者应为,何者当戒。”我们不死记硬背历史,而是利用历史知识的哲理,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吸取前车之鉴,以前人的经验,改善我们的学习方法,培养我们乐于进取的工作能力,提升我们的艺术品位,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历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要让学生多读、多练、多记、多考,而现在中职的历史教学则更具人性化,更加重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发展和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其学习主体地位。

不过,目前中职历史课评价标准不统一,也没有明文规定,因此,在中职历史教学的评价体系中,我们更不能以一次半次的考试成绩就作为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评定,而应该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其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认识、理解、表达、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如对历史的考察、参观、调查、讨论、演讲,对历史故事的复述、演绎历史剧、舞台剧、制作与历史有关的手工活动、知识竞赛、撰写历史小论文等都可以纳入历史成绩评价体系。这样能让学生把各方面的能力表达出来、释放出来,培养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能健康成长、发展,感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中职历史课的教与学还处于不断地探索发展中,对于一些标准体系还需不断地深化和完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真正地采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才能真正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有将正确的政策、法规领悟、渗透,真正落到实处,历史的巨轮才会向前滚动,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家祥,李清昆,李士坤.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8(1):9~13.

[2]金相成.历史教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1(1):34~41.

[3](捷克).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1).

[4]王赓武.历史的功能[J].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11):2~3.

[5]傅建增.传统与超越[J].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7(1):183.

作者:刘志明

历史课教学应用管理论文 篇2: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摘要: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时空概念、历史理解、史料佐证等多个层面初中是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包含内容,是初中阶段历史课堂的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掌握程度,辅以科学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情景创设,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思维下,纠正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错误理解和认知,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史实观、时空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渗透

引言

初中的历史教学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制定与教学目标相辅相成的科学化课堂设计,使得学生在灵活的课堂学习中,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的以得以增强,从而使德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得到全面的实现。

1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问题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发挥历史学习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对德育渗透的好处认识得不够透彻,影响了德育渗透的结果,学生的个人特点和理解没有明显体现,有时,有的教师还不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学生没有机会认识自己,德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

2.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德育教育就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是不可以缺少的。教师在课堂历史教学时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然的话,学生拥有一身的才能,不爱国,反而对于国家有害处。在历史课本中爱国主义精神是不能磨灭的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史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来源,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根据古代不同朝代的管理制度的变化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时代的背景,创新时代的管理制度;从国家受到的屈辱和共同抗争提高学生高涨的爱国精神等等不同的爱国素材都可以结合到初中历史课堂中。而我们身为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以身作则,提高学生自身的责任感,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中传播正能量,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让学生过着积极的生活状态,能够使学生在未来为祖国做出功绩。

例如:教师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时,一般教师在历史课堂传播二战是双刃剑,把积极的情绪带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和平的珍贵,为了和平坚持不懈的抗争。教师可以将这课知识延伸,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现在为了纪念中国成立周年庆的视频,与之前的为了和平抗争相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人民不同的爱国精神。由于在初中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要给学生树立不好的思想,让学生心理有着不正面的思想,在接受教师的理论教学后,有利于学生理性思考,健全学生的人格,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2.2利用比较分析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在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有效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构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历史学习体系,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良好的历史时空观念。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比较、分析等方式,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涉及到的人物、产生的影响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更加有效率,才能更加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从而找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从整体上把握好历史发展的脉络。

我们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等教学内容为例,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该历史事件发展的脉络,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较,分析战争产生的时间、地点、战争的原因、性质、手段以及产生的影响等,从而让学生学会联系两次鸦片战争事件、理清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差异,以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从而透过历史事件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相关分析结果编制成表格,以更好地联系已学過的知识。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和分析,有助于学生从时间、空间等角度去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让学生学会利用时空观念去看待历史事件,而学生养成良好的时空观念,对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起到一定帮助作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更为深入的历史学习。

2.3结合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学生展开多向思维的培养

历史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很多学生只是将其作为一门考试科目,对历史事件的真正意义理解不深。教师想要提升历史教学的育人效果,还是需要从核心素养角度,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历史事件,从而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进而挖掘历史事件的意义。但是,在以往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存在应试教学的思维,教学互动和交流比较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鉴于当前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结合有趣的课程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以从交流和探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

我们以《三国鼎立》等教学内容为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摆脱传统学习思维的束缚,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中逃离出来。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去收集一些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史料;然后,适当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合作交流活动,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原因等,进而激发学生新的观点和看法。但是,教师还需要注意思维训练的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史料的整理和分析,然后从简到难提出关于三国鼎立的研究问题,让学生可以完整地分析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形式以及各自的作战优势等。

2.4注意教学语言的应用,让历史教学更具感染力

历史知识本身比较枯燥无味,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比较低。而教学语言本身包含着灵魂和情感,有趣生动的语言往往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提高整体的课程教学效果。同时,核心素养下历史课程教学也应该注重情感的培养,才能有效构建出和谐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需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利用感染力极强的教学语言来感染学生,将历史课本中的文字变成生动有趣的语言,让历史课程教学更具感染力。

我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教学内容为例子,首先教师需要重视其讲课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在保证课程教学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之后,还要注意课程语言的表述。如注意自身讲课的语调、神情和动作等。例如,在讲到“开国大典”的过程及内容时,需要注意语音及语调,特别是讲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的宣告内容时,应该使用激昂的语言,有声有情地表达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然后,也要保证语言的庄严性和客观性。比如,在讲述国家阅兵式的盛况时,将课本内的描述内容进行适当地增加和延伸,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当时阅兵式的宏伟和壮观的景象。

2.5展开实践,进行史实的实事求是

学习历史知识,不仅要在书本上摄取,也可以在实践中获取。引导学生对校外的历史资源进行挖掘,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渗透。如组织学生参与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古迹、名人故居等参观活动,使学生在历史遗留的环境中,直观感受历史,对历史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用理性眼光看待历史,了解文化的特色,在历史和当今的文化差异中,梳理正确的时空观,由此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能够产生科学的评判。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需要加以重视,需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将历史核心素养渗透在历史教学中,推陈出新,创新历史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历史的精华史实,摒弃不实的历史。引导学生多方面的寻找历史资料,培养其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更好的感悟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时空观,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成长,从而实现初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参考文献

[1]夏文燕.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新课程,2021(39):50.

[2]杨钉霞.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中),2019(11):293.

作者:智桂林

历史课教学应用管理论文 篇3:

谈计算机网络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种方式

摘 要: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历史课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拟从网络技术给历史教学带来的影响,笔者的具体实践方式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三方面出发,谈谈让计算机网络走入历史课堂,利用网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实施策略及想法。

关键词:网络;历史教学;应用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历史课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计算机课件进入历史课堂时,很多人认为历史教学的春天到来了,可以彻底改变历史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幅挂图的沉闷单调教学方式。但据我所见,在很多使用课件的历史课中,并未改变老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形式。计算机课件只是起到了电子板书、电子挂图的作用,最多也不过是动态电子板书、动态电子挂图,整个教学过程只有老师在动手,学生好似看电影,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是很突出。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能力呢?让计算机网络走入历史课堂就是一种不错的途径。

一、 网络技术对历史教学带来的影响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已深入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已成为当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二期课改的历史课程新标准,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历史的能力。让网络进入课堂,利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就是新世纪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甚至终身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

1. 网络可以成为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新的重要渠道

书本是学习的唯一源泉,学校和课堂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这种情况在如今网络时代已被彻底颠覆。学生新知识的获得越来越多的依靠网络。在著名的GOOGLE搜索引擎里输入“历史”,可以得到6,680,000项结果,涉及历史学科的方方面面,网络提供了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如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关于中国钱币发展的篇幅非常有限,但在网络上有大量相关网站,提供了钱币起源、发展、变革的全面知识,不但有文字介绍,还有精美的图片。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整个中国钱币史,大大丰富对于钱币的认识。

2. 网络对研究性学习具有推动性作用

当前二期课改所倡导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如学生缺乏研究课题的相关知识和体验,缺乏研究兴趣等等,而网络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调查和研究,讨论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建立自己的历史网站。即使研究的课题偏冷,也可能在网上找到志同道合者。

3. 网络打破了历史课堂的界限,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与联系

历史课每周只有两到三节,对于喜欢历史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时间可能无法满足其对于历史知识的渴求,那么回家之后利用网络与老师交流就是一个有益的补充。这种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使用MSN、QQ之类的聊天软件是一种即时交流,特点是方便快捷,适用于两人之间简单的问题回答。电子邮件可以较为深入的阐述某一问题,适用于两人或数人间的研究和讨论。BBS论坛适合于较大范围讨论,很多人就一个或几个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 运用网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可以为历史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教学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兴趣盎然的历史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对学习寄予更大的热情。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表现十分充分,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对于某些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并可要求老师的个别指导;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软件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和帮助,实现个别化教学。

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了这几种方法:

1. 利用专门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知识平台。比如网上有许多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名胜古迹的网站或网页,而且大多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在初一历史的序言课上,我就引导学生到网上浏览这些网站,借助网络进行“现场”参观和考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产生好奇心(这个东西怎么造出来的呢?在这个著名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2. 用网页课件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具体教学某一课内容时,网上可能没有这方面内容的专门网站,或者内容分布比较分散。老师利用网络资源自己制作网页课件,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在网页课件中。除了教材相关内容外,还可以包括大量的相关史料、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动画、录像、课堂练习等内容,甚至还可以包括互联网上一些相关网站的链接。学生通过自己浏览网页课件,完全自主查阅资料、完成练习,根据自身的能力差异可以选择循序渐进学习,也可以选择跳跃式学习,来达到学习目的。

如在设计初二历史《义和团运动》一课的过程中,我将课件分为首页、课前提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屈辱的《辛丑条约》、课后练习六大部分,在课前提示中,列出了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框架,使学生在自学之前先对本课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屈辱的《辛丑条约》就是教材三个目的标题,因而这三部分也是课件的主体,每一部分又分成课文、图片、地图、史料、影片等小栏目。

课文是教材内容,以便于学生学习;图片、地图栏目共使用了近100张历史图片,且大多带有文字说明,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以培养学生利用有关地图资料直观形象地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识图能力;史料则补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文章,使课件内容更为丰富,扩大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他们分析史料的能力;影片是有关义和团、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的纪录片,使学生能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形象生动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练习则对学生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评估,采用做练习题和数据统计的方式,使老师能够迅速了解学生自学程度,并及时进行纠正。

3.用搜索引擎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具体教授某一课的难点或重点时,老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关键词、网上搜索引擎,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相关内容来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把即时检索到的相关材料保存在收藏夹里,老师则可利用电子教室之类的课堂教学软件,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向全班展示或直接投放在大屏幕上,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难点重点的认识和理解。

如在教学初一历史新教材的《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一课时,课本中用到了《清明上河图》,由于原画很长,教材只是选取了局部,显然学生对此画的了解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在课上,我先给了学生一个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让他们自己利用搜索引擎去找《清明上河图》的全图,使他们对这幅名画产生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在讲到宋代市民生活时,考虑到学生对1000年前宋人的生活风俗很感兴趣,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讨论概括出宋代衣食住行、娱乐活动的特点,然后分别给四个组提供四个关键词“宋代服饰、宋代斗茶、宋代家具、宋代蹴鞠”,让他们分组上网搜索,以解决四个问题:宋代男女服饰有何共同特点?宋代的斗茶是怎么回事?宋代为什么流行高足家具?宋代蹴鞠和现代足球有何区别?第一组学生找到了大量宋代服饰的图片,并尝试从中概括宋代男子、妇女服饰的不同特点;第二组学生通过搜索了解了一种他们从未听说过的饮茶方式——斗茶;第三组学生找了不少宋代家具的图片,了解了古人坐姿的不同带来的家具变化;第四组学生了解了宋代蹴鞠的规则,还找到了一张《宋代蹴鞠沙盘图》,对这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有了感性认识。通过网上搜索,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对宋代市民生活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4. 利用BBS论坛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开展讨论或研究性学习时,可以把网络的交流功能引入学习讨论,利用BBS论坛,组织学生围绕学习主题,以师生共同在论坛上发贴和跟贴的方式开展网上讨论。这种方式的一大好处是,在虚拟的网络论坛平台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使不善言辞表达的学生也加入到讨论中。

如在设计一节历史探究课《评说历史人物》时,我做了一个“评说历史人物”的网上BBS论坛作为教学平台。该论坛的置顶贴是“投票:你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里面的选项有秦始皇、项羽、刘邦等许多学生学过的历史人物。我给学生的任务是:登陆论坛后,先投票,然后根据你对哪个历史人物最感兴趣,利用网上搜索引擎去查找他的相关资料及评价,然后根据别人对他的评价,得出一个自己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观点,以发帖子的形式发到论坛上,让大家共享。在完成后,可以浏览其他同学发的帖子,并可以回帖的形式与同学讨论。由于BBS论坛开放式的特点,老师可以马上知道投票的结果,也可以同步获得学生的反馈,并加入与学生共同讨论,甚至一对一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最后由老师对学生发的帖子进行点评,并在点评中穿插介绍一些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在评价历史人物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BBS论坛的另一优势是,学生在课下仍然可以在论坛上与老师交流,真正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特点。

在实践过程中,我觉得上述四种方法可以说是各有优势,但也各有弱点。使用专门网站让学生自学,由于大多数网站不是专门为历史教学设计的,因此应用面较窄;使用网页课件,学生是自主学习了,但仍然是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来学习,没有打破框框;使用搜索引擎,学生往往可以跳出老师的思路框架,找到老师也没有看过的材料,但一般只能在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中使用;使用BBS论坛让学生自学,学生的自主性最高,但一般只能在讨论之类的探究课中使用。所以老师应该视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三、对于网络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历史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老师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在实践中,我也遇到了这样一些问题:

1.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教的矛盾

有人认为在网络教学课中,学生全部自学了,老师也就可有可无了。其实学生的自学与老师的教并不矛盾,网络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授课的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组织者转变为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学与教关系。网络教学实际上是将老师的教学优势转化为给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架设网络平台,而不是直接对学生进行灌输,在一个新基础上使教与学更好整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的充分,也需要老师充分发挥主导地位。

如在用搜索引擎让学生自学时,看似学生“自动化”程度很高,但网络搜索作为工具,只是为开展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服务的。学生搜索的目的性必须明确,老师的主导作用即体现在此,在搜索前给学生提供关键词(由于网上搜索引擎里的资源浩如烟海,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需要的内容,即不能让他们毫无头绪,又不能让他们面对一大堆资料束手无策,因此关键词尤为重要),在搜索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本节课的重点或难点。

2.学生“只看不想”的问题

网络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自主程度很高,在网络学习中,学生不受老师的严格控制,因此特别强调学生具有很强的自觉参与、主动学习和团结协作的品质。学生只有积极动脑,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用网页课件自学时,有的学生对离开老师一板一眼、循序渐进的指导,完全由自己占据主动的学习方法不太适应,无从入手,或者认为老师没有硬性规定必须记住知识的学习就不是学习,在自学时只是单纯的浏览,而不思考。这说明在新环境下,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观念,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个老师、几节课就可以扭转的。为了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老师在制作网页课件时,应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题。首先吸引学生,同时不能让自学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上,应该让学生跟随着问题去自学,老师可以在网页中设计不时闪现一些相关小问题的滚动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3.对老师的要求是否降低的问题

有人认为网络教学中,老师讲的少了,板书也不需要了,历史学科老师更容易当了。事实并非如此,要上好网络教学课,老师要具备善于提炼网上高容量、丰富素材的能力,制作网络课件更是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技能,这对老师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

如在用BBS论坛让学生自学时,老师即要参与论坛讨论,与学生交流,指导某些学困生的学习,又要及时删除某些不自觉学生发的与上课内容无关的帖子。此时老师不仅是论坛的指导者,还应该是论坛的控制者、维护者,这对老师的打字速度、对论坛管理软件和HTML语言的熟悉程度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老师必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跟上教育教学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历史老师的学识素养不但不应该降低,而且必须提升。

在让网络走入历史课堂,把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历史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我体会到网络技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使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扩展,使历史教学产生无穷的趣味。我相信随着“校校通”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校园网络的普及,这是大有可为的。如果能把网络学习的各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的话,再加上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甚至可以作为历史远程教学的尝试。当然,我们在探索中必须发挥好网络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网上愉快的探求历史知识。

作者:黄 铿

上一篇:个人年度工作总结(3篇)下一篇:招商引资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