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

2023-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摘要】文章阐述了历史意识的基本内涵和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就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落实三维目标、关注事物联系、加强思想教育、重视评析能力、贴近社会生活等策略开展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实践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历史意识;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强调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如同一面镜子,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历史意识,就能运用历史意识去分析历史,把历史融入现实,就能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世界,用历史去审视自身,关注国家和民族,谈笑世界。

一、历史意识的基本内涵

历史意识是指在观察认识现实社会现象时,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自觉的反映,包括历史理解和历史评判。历史理解,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解释、比较、说明,进而形成客观、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评判,指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从事实和价值等方面做出客观评价或判断。

历史意识是立足于历史的思维方式,是对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从历史中寻求客观规律并运用于实际生活。历史意识既包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性反思,体现了主体对生活世界本质的深刻反思和把握,也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实、观点、理论的再现能力。历史意识是一种跨越时空审视历史的思维方式,它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在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后,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历史意识是利用历史的眼光来对发生在周围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任何现象都有其历史根源,看待现实问题,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目前的状况,更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和长远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和变化趋势。根据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现实问题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展开详尽的、具体的分析,再根据现实的优劣势处理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感悟历史学习的意义,认识今天的现实是由昨天的历史发展而来的道理。

二、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发展,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意味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标从教授知识、总结经验教训升华到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教学,才能够发现历史和历史教学的更深层次的内在规律,培养历史意识,使学生能够更科学和高效地学好历史,提高认识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价值观培养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尤其突出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价值观的培养是对人生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看法,需要学生构建起历史意识。历史意识的培养会帮助学生科学、系统、辩证地了解历史事件,并对事件的内在规律有准确的认知。学生经过历史学习后,透过历史现象和本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学生公民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及世界意识的形成,并融入自己的发展和成长中,可以辨识出世事的好与坏,哪些可以吸收利用,哪些应该摒弃。

(三)初中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需要

历史意识是一种历史反思与借鉴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有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能力去探究历史,并能自如地迁移历史,实现古今相通,以史论今。历史意识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要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看到历史进程中的不足,打破传统的历史思维模式,不断创新和突破。

三、初中歷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落实三维目标

教师应以落实三维目标作为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根本出发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增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实现。在落实三维目标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位有差异的学生个体获得有效的进步,增强历史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如学习“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时,教师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三维目标。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澶渊之盟”“榷场交易”“宋金和战”“设立宣政院”等各民族碰撞交融的史实。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学习“民族融合史”的方法,知道民族交融是双向的、多元的,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亲、战争等方面分析。然后根据学习民族融合史的方法,自主阅读教材,对照宋元疆域版图和今天中国的版图,整理归纳知识点,古今对照,史地联系,利于形成综合思维。在自学时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互帮互助,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学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成果,组内成员相互补充,其他组成员参与分析评判,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和重难点进行点拨讲解。最后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学习,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认识到历史上中国疆域内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使学生树立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观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关注事物联系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认清现实,把握未来。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清楚历史内容之外,更要关注事物联系,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等,目的就是使学生跨空间、跨时间认识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历史事件之间的动态联系,在联系中揣摩出历史规律,从整体上奠定历史意识的形成基础。

例如,在教学“开辟革命新道路”与“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两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对中国国情进行分析,并深入挖掘在两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使学生明白照搬国外经验并不能成功,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敢于改革创新,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中国国情,将两个跨时空事件联系起来思考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跨时空历史意识。并引导学生列举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的史实,如“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等,并标注在年代尺上,通过制作年代尺,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古今中国对外交往的知识体系,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加强思想教育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注重思想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例如为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爱我中华”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举办故事会。小组成员群策群力收集爱国故事,通过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五四运动”等爱国故事的收集整理,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通过讲故事比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通过爱国故事的熏陶,学生明白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从未屈服过,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使列强永远不能灭亡中国,意识到爱国不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事情,也不仅仅是英雄的事情,而是渗透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贯穿着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由此激发了学生浓浓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重视评析能力

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借助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分析更好地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评析历史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记住历史时代、任务、地名、发生的事件等这些单一的知识点上,而是通过串联起这些点,形成认知、理解,升华成思想、意识,然后去评价和分析历史,从而去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以历史意识的培养为杠杆,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的历史知识分析古往今来事件的前因后果,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审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途径。

例如学习“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时,对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应从“明治维新后到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进行分析。明治维新使日本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迈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开始了向外扩张的征程。日本在二战前夕和德意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军事同盟,侵占世界。引导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要实施侵略行为?客观地评析日本发展面临的危机。二战后日本成为美国的傀儡国,但在此时完成了民主化的进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日本成为全球经济强国。经过美国原子弹洗礼、二战惨重失败,资源匮乏的日本如何能在短短二十多年间异军突起?”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合作探究,增强互动交流,客观分析和评价日本。在现代生活中既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又要理性爱国,不盲目反日,正确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树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五)贴近社会生活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要设法引导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发现历史,寻找历史痕迹,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参与中体会与历史的亲近,在参与中感知历史鲜活的生命力和跳动的脉搏,并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身边的日常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看到所学的历史知识、形成的历史意识是有现实价值的,是有用的。随着历史知识增多,历史意识增强,学生会更乐于学习历史知识,更坚定地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

例如讲到“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时,通过当今重大科技成就——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视频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对火药在军事上的运用、指南针用于航海和活字印刷术推动文化教育发展等的教学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在论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时,发动学生搜集古今中外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材料,特别寻找当代科技在生产力中比重不断增加的数据,分析不同国家科技发展的现状,用比较直观的手法使学生得出这一结论。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科技的力量,增强对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紧迫感的认识,对科技的感受逐渐内化为一种观念,使科技意识成为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还可以联系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作为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效果,如中共一大与嘉兴南湖红船、岳飞抗金与岳王庙、苏东坡与苏堤、南宋御街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些图片、视频等,讲解名人故事和名胜古迹的由来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实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让历史学习更生动和鲜活。

四、成效与反思

实践表明,以上策略的使用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例如2018年4月,学生纷纷热议韩朝首脑板门店会晤,并对朝鲜半岛迈向和平充满期盼;2018年5月,因为韩美联合军演,学生纷纷为朝鲜半岛局势感到担忧。这说明学生关注国际社会发生的大事,已具有全球视野,具有热爱和平、促进发展的历史意识。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爱上历史,融入历史,感悟历史,积极主动参与搜集材料,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课堂实效;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了解社会的变迁演进,并在此基础上用历史的眼光正视现实世界,用历史的思维剖析社会问题。

伴随着新课改的步伐,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已普遍关注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史实时,注重激发兴趣,提升能力,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但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大多局限于课堂。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在重视课堂教學的同时,应尽可能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更大的拓展空间。比如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名胜古迹,参加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情等。教研组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进行“历史学习园地”板报评比、举办“赞美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撰写历史小论文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定将结出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赵晋.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6):84.

[2]王韵.浅谈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J].人生十六七,2017(32):4.

[3]梁龙飞.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7(18):29.

[4]王改兰.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J].学苑教育,2016(07):17.

[5]刘红兵.浅谈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17):108.

[6]张凤团.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J].新课程(教师),2010(09):57-58.

[7]王雄.历史观念的沉淀、冲突与建构——培养中学生现代历史意识的教学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12):8-10.

[8]廖耀良.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 兼论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11):9-12.

[9]王铎全.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5(12):23-26.

作者:张雪娟

第2篇:初中《历史与社会》启发式教学

摘要:现阶段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打破了历史学科的系统结构。同时,这种新教材的呈现方式也必然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从本质上讲,启发式教学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历史教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新教材中运用启发式这一教学方法。通过调查,结合中学的教学实际,旨在通过对初中历史新教材的介绍,概括出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重点选择何种启发式教学法,真正在教学环节、阶段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和引导学生善于钻研和主动实践,并最终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启发。

关键词:启发式;新教材;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打破了历史学科的系统结构,特别是对初二历史内容的编写,在教科书的编写史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次新编历史教材主要有两个重大变化是采用中外历史合编。中外历史合编加强了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且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从此次新编教材的变化中,也确实看到了编写者在转变教学方式上所做的有益尝试,而这也符合新课标对初中历史课程学习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选择相应启发式教学法

新的初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出现了中外历史内容合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深入剖析这些新教材内容,然后依据各教材地位的不同来运用相应的启发方式。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靠编写新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面对这些新教材,教师应采用何种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更为积极的引导,从而促使他们更快更好的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这也就意味着新课程改革其实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而从本质上讲,启发式教学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这样,《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历史新教材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好启发式这一教学方法。通过调查,结合初中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历史新教材的内容,从而“对症下药”,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重点选择相应的启发式教学法。同时,教师要走出启发式教学的误区,最终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启发。本文拟从简述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与社会》内容入手,就如何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新教材,谈一谈个人见解。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内容,无论教师或者学生都要对其充分重视,因为内容涉及的是中外古代及近代的历史,所以其教学对初中生普及历史,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这块内容时,不仅要通过“教”,使学生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还要充分运用好“启”,使学生掌握好这些知识。而对于此教材的“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问题启发 问题意识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源于疑”,提问是思维的触发剂。但提问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必须富有启发性,教师将要讲授的内容以问题形式提出,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围绕着问题以解答的方式上课。问题启发在初二历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也是可以划分种类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正问启发。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启发方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新中国的诞生》时,提出为了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作了哪些方面的准备?新中国能建立的原因是什么?新中国的建立有何意义?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开创的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局面。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课文标题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同时,通过这样的剖析,学生也完全能够掌握好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对其有一个深刻、完整地认识。二是反问启发。这是教师从问题的相反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时,教师在讲到十月革命胜利有一原因是“一战”的爆发,那教师可反问学生,如果没有“一战”的刺激,十月革命最终能够取得成功吗?为什么?学生会跃跃欲试,有的讲“一战”只是提供外部环境,没有这次战争,十月革命还是会胜利的,只是时间问题。有的讲这只是主观上成功的原因,俄国无产阶级已经足够强大。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这些答案后,进一步提出:十月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俄国无产阶级具备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条件)。这就培养了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比较启发 这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当讲授到事物的共性时,也能够突出事物的个性特征,以类比、对比的方法讲授课程。在运用手法上,将同类或相类似的事物按其类别、因果、前后、新旧等等进行对比,突出特征。同样,比较启发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是分类的,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种:一是对比启发。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在讲《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时,可提问,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哪些异同之处,这时教师可以结合时政来启发学生,如两国元首产生的方式、所行使的权利比较等。这样一对一的对比启发,不仅可以使学生彻底理解美英两国政体,同时,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无论美国还是英国它们各自所采用的政治制度,其实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的。二是类比启发。这是将某些共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全球性的震荡》“一战”与“二战”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内容、战争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从而得出结论:“二战”与“一战”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即还有反法西斯的性质。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视听融合启发 即用实物、模型、图片、幻灯、投影、电视在课堂上演示等方式结合教师精心讲授的方法。该方法要求示教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可取得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尽快上升为理性认识。

以上就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问题启发方式。当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最好是估计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又限于比较模糊的状态时,才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教师的启发而活跃起来,这样的启发才有效果。

启发式教学步骤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教师简单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即可的教材。由于此教材涉及的面较广、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在教授此教材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而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步骤:

设疑引读 这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在教材的重点、难点、要点之处设置思考题,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存疑自读,形成认知矛盾,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指向,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使这些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质疑导议 这是指导自学的第二步,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后,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发现问题,而不再满足于对课本文字表面上的看懂,而是积极动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终使含糊地认识变得清晰,正确地认识得到强化。但是,启发式教学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必须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史料的全面了解才是培养历史思维的肥沃土壤。就启发与知识而言,知识为启发提供原料,启发是对知识的转化和升华,两者根本不冲突。因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完全应该也可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不断努力实践:一是努力提高专业水平,掌握广博高深的专业知识,熟悉教材的体系结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在讲授中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专业知识不强往往只能照本宣科,简单的进行灌输。二是深入钻研课堂教学艺术,借鉴成功的启发式教学范例。多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行之有效的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经验和办法,为我们运用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三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基础、成绩,而且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性格、班集体的学习风气等。学生的全面情况是启发式教学之“的”,只有找准了“的”,才能有的放矢,启发式教学才会成功。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是一场对传统教学的变革,也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切不可操之过急,矫枉过正,而是应该在继承教学之长的基础上不断求索,并正确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这一根本教学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启发的能力。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启发式教学的作用,与时俱进,采取正确的启发方式,并不断创新,相信启发式教学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丙炎.中学历史教学思想与能力培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臧嵘,周发增编.历史教学研究的新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赵艳慧.启发式教学研究综述[J].石油教育,2003(6).

[5]付海伦.启发式教学运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2).

[6]唐晓宁.散议启发式教学[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

[7]朱佩发.浅谈启发式教学[J].教学管理,2005(1).

作者:王敏

第3篇:初中《历史与社会》单元作业设计探究

摘 要:初中阶段的《历史与社会》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它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核心素养培养以及发展能力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在针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作业布置时,一定要通过合理且有效的方式进行作业的设计,在多种形式的作业探究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巩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综合性提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教学;历史与社会;作业设计;策略

一、“信息收集类”单元作业设计,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学习能力

教师進行单元作业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完成单元作业对自己的各项能力进行综合性训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层次的探究与理解,获得高效的教学体验与效果。首先对于学生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集中在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这也是教师有效展开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前提。在单元作业设计中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资源的收集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可以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作支撑,让学生通过实物或者现实事件的思考增强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获得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性认知理解,为课堂教学做好延伸与补充,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年代》这单元的教学时,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获得较为高效的学习效果,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单元性拓展作业。比如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展开单元作业的探究,让每个小组在课程开展前的一星期时间内针对教学内容展开实践,每个小组可以在组内展开有效的分工,各自安排自己小组的探究内容与形式。比如有的小组成员是通过询问自己的家长以及较老一代的长辈或者是亲戚朋友中的老一代长辈,向他们询问30年前人们的生活状况,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条件。如果这些老一辈长辈中还保留有改革开放年代的旧照片或者纪念性物品,学生都可以向其借出带到课堂或小组内部进行分享。这是单元作业设计中的一种信息收集形式,除此之外其他的小组成员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取改革开放历史的相关信息。比如有的同学还可以通过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从文化、政治以及历史进程等不同角度展开搜集,之后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制作成作业总结,在课堂上分享给班级同学。除了这些方式之外,其他同学还可以通过去往图书馆进行图书的搜集或者阅读,寻找一些相关的报纸材料进行资料的统计,这种方式也可以全面性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以及相关重大事件。通过这多种方式展开“信息收集类”单元作业的探究,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学习能力。在之后的课堂中,每个小组内部根据组员的信息收集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讨论与交流,然后由每组成员依次上台展示本组有关教学内容的探究作业。这样班级内部的同学会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对一些重大事件有全面性的了解,拓宽学生的认知眼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与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获得较为充分的学习效果。

二、“阅读观看类”单元作业设计,拓展学生的视野与见识

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单元作业类型中可以包括“阅读观看类”作业,这种作业的形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开高效的作业探究。这种“阅读观看类”的作业探究形式可以有多种,比如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读一些文学名著或者其他方面的科普类历史书籍,还可以读一些相关的报纸或月刊,或者是电视节目或电台广播等。通过这多种方式从不同的方面了解有关教学内容的相关信息,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获得较为高效的学习体验,通过作业的形式为教学内容做好补充与延伸。比如针对九年级教材《感受科技之光》这单元的教学,教师为学生布置的“阅读观看类”作业内容可以从我国的科技事业方面展开探究。比如教师让学生在课下浏览有关我国神舟航天飞机的飞行过程以及相关历史背景原因,这样学生在作业探究中便会积极在网上搜集有关神舟一号到目前为止的神舟飞船飞行记录。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阅读观看类”作业内容时要引入一定的问题加强学生的思考,比如通过影像或资料的观看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分别探讨神舟七号顺利发射的原因?(2)神舟七号的发射对于我国的发展进程具有哪些重要意义?(3)通过神舟七号飞行进程的观看可以获取到哪些启示?(4)从神舟七号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够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通过这多种形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在阅读探究过程中的思维,也通过这些提问对学生的“阅读观看类”单元作业设计做好总结性思考,使学生获得较为高效的学习效果与体验,在加强知识文化学习的同时提升民族共情,激发内心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感。

三、“社会调查类”单元作业设计,增强学生真实的教学体验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阶段中对于学生的社会关注度以及社会践行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能力有着重要的要求。根据这样的教学需求教师在开展单元作业设计时一定要注入有关学生实际性探究的教学任务,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设计“社会调查类”单元作业,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去面向社会,在社会各层的资料调查中体验到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以及重要影响,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学生针对“社会调查类”单元作业的探究可以有多种途径,比如可以深入到小区住户、街道商店、市场与各个企业中进行实地的考察与访问,进行全面性的资料搜集与记录。比如在学习完《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后,教师可以以“白色污染的探究”为“社会调查类”单元作业主题让学生展开深入的调查。根据这样的作业任务学生便会深入到各个社会层面展开调查与记录,比如在小区内部通过走访邻居或者亲戚来记录他们对于塑料袋的使用频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到各个商店中进行调查,询问他们有关塑料袋的使用频率以及处理情况,同时要询问他们对于白色垃圾导致环境污染的意见与想法。教师可以展开调查小组来进行这类作业的探究,让小组内部进行分工与合作,深入到不同的地点、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展开调查并进行记录。除此之外在进行调查时要注重对环保意识的普及,力所能及地向人们进行环保袋的使用与宣传,之后小组内部全面分析调查的结果写出一份综合性的调查报告上交给老师。这种单元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中深入了解到白色垃圾的危害以及对国家、社会与人类生活不同层面的影响,而在学生向人们普及环保意识以及减少白色垃圾措施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性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四、“实践操作类”单元作业设计,综合性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水平

“实践操作类”单元设计突出学生学习的综合性,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下面我将引入一个教学案例展开讨论,比如在学习完《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关的实践操作类作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保证高效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作业探究时尝试用不同颜色的线、不同颜色的纸张或者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拼凑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图、地理分区、交通铁路干线或者气候分布图等。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操作中加强了对于我国地理分布图的理解与掌握,降低了记忆这些复杂地图的难度。通过这种实践操作类单元作业的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作业探究对于教学的高效辅助作用,综合性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水平。

五、总结

总的来说,在初中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创新多种方式为学生设计多种类型的单元作业,让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探究训练自身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能力,同时在作业探究中进行对教学内容的主动探究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与巩固。除此之外在教师的单元作业设计中要融入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与相关事件的思考,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保证学生学习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的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爱翔.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的设置与批改[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6,22(06):68.

[2]孔令健.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应用性作业布置的初步探讨[J].教师,2015,12(33):67-68.

[3]许炬锋.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操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23(27):33.

作者:吕小萍

第4篇: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认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知道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它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第2条 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知道历史与社会有“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三大主题及相关学习内容,并明确其具体要求。 第3条 依据内容标准,通读全套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结构,理清教材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相对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

第4条 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生活经历(包括家庭背景、生活现状等),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及认知基础、能力水平等,以确定教学起点。

第5条 综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并正确书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全面,具有操作性。

第6条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视教科书,并对教科书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创造性使用。

第7条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结合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第8条 设计教学时应注意历史、地理或政治等领域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条 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利用教材和配套图册中的地图、 图表、历史年表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教学形式、方法、手段多样化。

第10条 在充分考虑生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设计的教案应包括课题名称、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时安排、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设计等。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目标、内容、学情等情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提倡经常叙写教学反思。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1条 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的学习情境,采用多种多样引人入胜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第12条 通过文字、图表或口头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并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与体系中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13条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从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等相关学习内容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14条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相关学习内容中,或日常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或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第15条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与辩论,提倡以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第16条 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运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多种方法来清晰解释和梳理有关知识。教学结构合理、逻辑顺畅,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所学内容。

第17条 在施教过程中,主要讲授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规律与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强化学生对易错易混易漏点的辨析。

第18条 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及时做出有效反馈。利用课堂生成对预设进行合理调整,同步改进、完善教学设计。

第19条 由教师总结或者学生归纳本课所学内容,总结与归纳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建议采用开放的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作业与评价

第20条 评价目标多元化,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与运用,也可以考查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并用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还可以考查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趋势或取向,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21条 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可以是家长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

第22条 评价方法多样化,可以是纸笔测试,也可以是行为观察、访谈评价(口试)、问卷评价、档案袋评价等。

第23条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历史与社会试题,注重能力立意,讲求命制规范,体现综合学科特点。编选阶段性考试(如单元测试、期中期终测试等)题时,还应事先设计命题细目表,以确保考试的有效性。

第24条 作业布置要少而精,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完成的作业和试卷应认真批改。批改方式可以多样化。注意收集、整理学生学业中的成就和问题,并及时加以反馈,以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调控作用。

四、教学资源

第25条 在充分发挥教材功能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利用与开发一切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资源,包括地图、图表、历史年表等文本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力资源;教学设备、 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以及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实物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各类教育软件等音像资源。

第26条 应特别注意开发和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邀请家长来学校参与课堂教学,利用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来扩充教学内容;与社区联系组织校外各种有益的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

第27条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同时尽量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理想的效果。尽可能就地取材,开发与利用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

第28条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长避短,突出个性。

第5篇: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已懂得人工取火D.掌握了磨制钻孔技术

2.在铭文中明确记载周武王伐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青铜器是()

A.毛公鼎B.何尊

C.散氏盘D.利簋

3.专门记述典章制度史书“三通”不包括()

A.《史通》B.《通典》

C.《通志》D.《文献通考》

4、宋代中央行政机构“二府三司”中“二府”指()

A.中书省和审刑院B.枢密院和内阁

C.中书省与枢密院D.审刑院和军机处

5.甲午战争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的三国是指()

A.英美法B.俄法德

C.英法德D.英俄德

6.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A.党的二大B.遵义会议

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D.党的七大

7.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

A.北美地区B.南美地区

C.东亚地区D.西亚地区

8.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是

A.美国《独立宣言》B.法国《人权宣言》

C.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D.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

9.帝国主义列强使世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准确的理解是()

A.帝国主义列强与落后国家和地区差距缩小

B.列强推行武装干涉,殖民地国家完全失去独立

C.殖民地半殖民地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D.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

10.学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内容后,某同学在笔记中对这次工业革命做了如下总结,其

中不正确的是()

A.重要发明:火车、汽车、飞机

B.主要特点:电力的广泛运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C.突出的科学家:英国的法拉第,德意志人西门子,美国的爱迪生等

D.重大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广泛运用这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

11.二战中,美国对法西斯国家的态度发生变化始于()

A.修改“中立法”B.发表大西洋宪章

C.给予苏联军事、经济援助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2.“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归还中国”。出自哪一个

文献()。

A.《大西洋宪章》B.《联合国宣言》

C.《开罗宣言》D.《德黑兰会议决议》

13..与我国内蒙古牧区相比,澳大利亚牧场的显著特点是

A.牧场规模小B.机械化程度低C.采取定居方式D.采取游牧方式

14.古文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里所说的味

道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候不同②种植方法不同

③品种不同④水土不同

A.②③B.①③

C.①④D.②④

1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通过总结现代化建设

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的方针

是()

A.发展循环经济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B.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C.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资源开发放在首位

D.发展循环经济与节约并重,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首位

16.市场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配着人、财、物等经济资源,下列行为属于“看不见的

手”在起调节作用的是()①2007年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贷款利率

②浙江茶叶在山东等地畅销,经销商纷纷组织货源满足市场需求

③2007年二季度以来全国猪肉价格上涨过快,各级政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猪肉价格

涨幅趋缓

④随着天气转暖,服装经销商降价出售冬季服装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17.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目前唯一的一座文化景观遗产是()。

A.武夷山B.庐山

C.武当山D.泰山

18.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

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主张是()

A.以“德”教化人民B.“有教无类”

C.以“礼”治理国家D.“因材施教”

19.现代奥运会已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盛会。北京奥运会以东方人的智慧将这一起源于西方

的盛大“礼仪”演绎给人类。这种期待从一个侧面说明()

A.文化的全球化是西方文明的全球化B.人类文化正走向多元、交融、共荣

C.人类文化正在消除差异,走向统一D.文化的多样性意味着文化的对立冲突

20.国家新的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规定,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传统节日正式增设为法定

节假日。其主要意义是有利于()

①民间的一切传统习俗得以保留②保护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③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④加强对公民的革命传统教育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②③

二、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PRED问题

殷墟

铁幕演说

凯恩斯主义

三、材料题分析题(共2题,每题10分,20分)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十分突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长期以来,西北地区人民面临着“保护环境”还是“加快发展”的“两难”选择。据此回答:

(1)造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的自然原因是什么?(2分)

(2)破解“保护环境”还是“加快发展”的“两难”问题,根本之计在于找到一条生态与发展齐头并进的新路径,为什么?(4分)

为了避免“水枯沙起”的生态悲剧,宁夏盐池县治沙大户余聪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他利用当地丰富的光热资源,发展日光温室等高效节水农业,形成了以草产业、林果业为特色地绿色生态产业。此举不仅使满目流沙的7000多亩沙化土地重焕生机,每年还能从中获益20多万元。由此,西北大地生态农业风生水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了地润草长、柳绿雁归的喜人景象。

(3)从“水枯沙起”到“地润草长”的转变,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有何重要的借鉴意义?(4分)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公元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大英帝国向中国派出了马嘎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他名义是庆贺乾隆皇帝80寿辰,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同中国皇帝谈判,要求开放通商口岸,扩大中英贸易。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当时对世界还是茫然的一无所知,乾隆断然拒绝了马嘎尔尼提出的全部要求。

英国人在严密监视下离开北京起程回国,皇帝派出专使日夜兼程到各地传达他的命令:不准任何中国人接触英夷,违者严惩!

马嘎尔尼在他的《纪实》中回顾了这段经历,他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盛世”的神话,看出“盛世”背面的败亡之兆,他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个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一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录与安全就都完了。”

----转引自宁

一、庞永三《中国人惹谁了?》一书

(1) 英国是在怎样背景下派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2分)

(2) 乾隆皇帝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拒绝了马嘎尔尼的全部要求的?(2分)

(3) 你认为乾隆皇帝下令“不准任何中国人接触英夷”是跟当时中国统治者奉行的哪些

政策相一致?这些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4分)

(4) 从今天看这段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分)

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史料的类型和功能。

2、 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科书,采用了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你

认为这样编写对学生学习历史有何好处?

五、根据以下材料编写一个教学设计。(要求写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20分)

草原风情

世界各地的牧民虽然从事着相同的经济活动,但是他们的文化却各具特色——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信仰、节日和生活方式。

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世代生活在那里的各族牧民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例如蒙古族人喜食奶茶、达斡尔族人喜爱贝阔(一种类似曲棍球的运动),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共同孕育了内蒙古草原独特的区域文化。这种文化特色吸引着国内外许许多多的旅游者。游人们可以在那里参观草原民居、欣赏民族艺术、品尝民族食品、观看民族竞技活动。

草原上的许多牧民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食,而以粮食和蔬菜为副食。蒙古族牧民的传统服装是蒙古袍,袍身肥大,天冷时可以加衬毛里或棉里,抵御严寒的天气。有些牧民放牧需要“逐水草而居”,因此他们的住房是便于拆装和搬运的蒙古包。

每年七八月草丰畜肥时,牧民们开始筹办一年中最盛大的娱乐活动—那达慕大会。会上有赛马、摔跤、射箭等许多比赛项目,那些精骑善射的牧民可以在那达慕大会上一显身手。牧民们还十分好客,当远方的朋友登门作客时,主人会端出奶茶、煮上羊肉、斟满奶酒,热情地款待客人。席间,主人还会唱起悠扬的民歌,跳起节奏欢快的民族舞蹈。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人们会感受到牧民对养育他们的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出处:(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四课《草原人家》

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二、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PRED问题: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与发展(Development)问题,简称PRED问题。(3分)这些都是目前全球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并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2分)

殷墟: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2分)从1928年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开始,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提供了坚实证据。(3分)

铁幕演说: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说,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3分)这个演说是冷战发出的最早信号,也标志着美苏对峙的开始。所以有人习惯上将其称为“铁幕演说”。(2分)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是英国经济学家。(1分)1936年,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形成,也标志着西方经济学史上的一次革命。(2分)这本书是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出炉的。凯恩斯认为,要消除失业、克服危机,必须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政府应当担当起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达到充分就业。这一经济思想对恢复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战后成为主流经济学,欧美、日本“混合资本主义经济”,保持了50-60年代的繁荣。(2分)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第1题参考答案:

(1)气候干旱(或答“温带大陆性气候”),水资源短缺。(2分)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使生态与发展相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分)

(3)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发展生态农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4分)

第2题参考答案:

(1)在欧洲,以英国为首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在本国无法满足其需求,必然要向亚非拉等一些地区进行扩张。(2分)

(2)在世界资本主义挑战面前,清统治者不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采取自我封闭的办法,来消除来自海上的威胁。于是,到乾隆年间,实行全面海禁,仅留一广州十三行,并对其实行严格的限制。(2分)

(3)闭关锁国政策。其后果是导致东亚最强大的大清帝国由盛转衰,并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超越,并在近代遭到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4分)

(4)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才能更有利于促进各种文明的交流,才能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2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史料的类型和功能。

类型:(5分)

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文字和音像资料。

实物史料:包括人类化石、石器、陶器、金属器和遗址等。

口述史料:传说、口述历史

功能:(5分)

认识历史的需要。由于人们无法回到过去的时代,去体会古人经历的往事,人类要了解和认识自身的历史,只能凭借史料。

研究历史的需要。只有详尽地占有史料,并对史料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找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2、现行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科书,采用了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你认为这样编写对学生学习历史有何好处?

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缺少了中国历史,难以看清世界历史的全貌;(5分)单独学习中国历史,只从中国内部自身的发展考察历史,不利于正确理解世界发展与中国发展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工业社会来临之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整体世界的制约。(5分)

五、教学设计题:(20分)

《草原风情》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3分)

要求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表述。

2、教学方法(2分)

要求写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

3、教学过程(15分)

要求写出主要的教学环节或教学步骤。

第6篇:浙江省长兴县初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科青年教师专业成

浙江省长兴县初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论坛

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初级中学 佘金龙

二O O七年 五月九日

浙江省长兴县初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论坛 付出总有收获

—— 做一个智慧的教师

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初级中学 佘金龙 313100 各位青年教师们:

大家好!

我不是一个成功的教师,所以,今天与其说是介绍个人的成长历程,还不如说是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成长目标,相聚一起交流一些工作中的体会。

我不是一个成功的教师,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也有我的教育理想!我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智慧的教师,一名善学习、勇实践、乐反思的智慧型教师。

一、智慧型教师是善于学习的教师

学海无涯,成长无价。这是一个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更需要学习。 1.学习“政治”知识

一谈到学政治,我们的老师直摇头,甚至很反感。但我们是一名社会思品教师,把握政策导向、体现时代性是我们这两门综合课程的特殊要求,也是考试考查和学业考试命题一贯坚持的原则。因此,我总是及时而又敏锐地把握这些信息,有机地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对学生的复习指导中。特别是针对当前的“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和加强作风建设活动,我们的社会思品教师应该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把握其要点。

2.学习必备地教育心理学知识

学生的身心成长和思维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学也是有规律的。教师只有善于发现规律、尊重和运用规律,才能走出重复劳动、机械操作的误区,才能避免简单粗暴的弊端。特别是一些担任班主任的老师,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和学生进行良好地沟通。为此,2000年,我参加了县首届心理辅导培训班的学习,2003年又参加了湖州市的骨干教师心理辅导培训,均顺利结业。

3.学习更多地学科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我们教学的立足点,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我们社会思品综合课程的教师。除了基本的学历进修外,经常阅读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书刊,对我们更新观念、把握课程特征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4.学习课堂教学的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坚持用刻苦勤奋来弥补我的天赋差距。我潜心钻研、认真备课,学习课堂教学的设计。经常一个人呆在办公室,钻研学习至夜深人静。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坚持用虚心请教来弥补我的经验欠缺。在进行自我总结提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借助外力来提升自己。向本校教师学习、到外校听课、向名师讨教、请教研员指教,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提升自己。在教研员的引介下,长兴一中的成仁伟校长(省教坛新秀,曾获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已经退休的佘水娥老师、调出教育系统原古城中学王国良老师、现实验初中的(原雉城中学的)朱晶敏老师等,都是我学习请教课堂教学艺术的良师。近年来,邢乐耘老师和王春伟老师更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给了很多地指导和帮助。在此,也表示感谢!

教学是相通的,我不只是听社会思品课,只要有机会,不管什么课,我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学习,现在,我也是学校200多位教师中听课听的最杂的老师之一。由此,我曾连续六年被“绑”在初三毕业班任教,直到2003年下才获得“自由”,投身于七年级的新课程改革实验。

我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但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我也坚信付出总有收获。通过学习,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了学生的心理,赢得学生的信赖;通过学习,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赢得学生的尊重;通过学习,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喜欢;通过学习,我也赢得了自己,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学校教研组长、学区教研大组长、县首届学科骨干教师讲师团最年轻的成员和首批兼职教研员。我也充分地认识到“学习是一名教师永葆活力的妙方之一。”

二、智慧型教师是勇于实践的教师

我不是一个善于创新的人,但我是一个勇于实践的人。如果说,学习主要是理论的提升和观念的更新,课堂则是教师实践锻炼的舞台,是教师成长的沃土,也是教师成就梦想的殿堂。

2003年下,我调入实验初中工作,恰逢新课程改革开始。立足课改,相约课堂,我开始尝试教学改革。

1.尝试改革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办法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起到导向作用,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备课组成员的集体智慧为基础,我们制定了历史与社会学生学习评价办法,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研究性学习评价。其中课堂评价将每堂课学生的课堂表现采用定性与学分量化的形式给予及时地记录,并定期将学分汇总,作为期末评价的依据,对激

2 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起了积极的作用。

2.积极的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种种弊端,在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与教研反思的基础上,我从小组成员组合与分工、过程组织与记录、合作时机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大大增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从中也培养了我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给予我改革实践的勇气。

3.大胆实践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课堂上有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三种学习情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如何将这些学习方法有效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我在前一阶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践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又开始探索实践八年级文明史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经整整一年的摸索、实践,基本构建了一种新的历史与社会授课策略,即“尝试自学与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策略”,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竞争学习为一体。后又从原先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调整为三环五步的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如今,这一改革在学校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它学科也纷纷借鉴尝试这种教学策略。

教学改革的道路是艰辛的,特别是实验过程中遇到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要面对种种压力、甚至嘲讽,但改革的勇气使我并没有退却,收获的喜悦不断地激励着我,促使我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智慧型教师是乐于反思的教师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著名教育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肖川教授也说: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

反思什么?反思一个细微的教学行为、反思一堂课的教学、反思自己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或改革实践。反思的形式也很多,可以是教后记、教学叙事、教学案例,也可以是论文,甚至是课题研究。反思是实践的总结,反思是科研的开始。

一直以来,我都不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对科研也总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就以论文和课题为例,工作的前六年,我没有写过一篇教学论文,更没有做过一个课题。记得2003年初,邢老师和当时还在教研室的戴敦荣老师对我说,“你工作不错、课也上得好,只是教科研欠缺了。要想进一步提升自己,你必须走科研这条路”一语惊醒“教书匠”,我开始走近科研。

3 1.论文写作喜讯传

2003年底,我的第一篇论文“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完成了,其中所列举的一些观点、事例均来自我前一阶段地课堂教学实践,意外地在县市论文评比中均获得了一等奖,经教研员魏老师和邢老师指导修改,又推荐参加了省教学论文评比,并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试教通讯》发表。第二年,我又将自己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实践与体会写成文章,并与第一年的论文形成了姐妹篇,又在市、县论文评比中获奖;另外一篇论文也在省基础教育课改巡礼活动中获三等奖,并发表在《中华教育研究》上。2005年以来,我又先后有4篇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这时我才发现科研其实并不神秘,更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现在,我不仅自己写论文,还经常帮助老师修改论文。

2.课题研究感触深

迈出了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接下来我开始尝试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题,我申报的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获一等奖。然后又进一步申报了2005的市教学研究课题,获湖州市第二届教学研究课题成果评比一等奖,同时由我具体负责实施和执笔的学校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也喜获一等奖。另外以历史与社会“尝试自学与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 改革为基础,由我具体负责申报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互助式课堂学习策略的研究”,被省教研室批准为2005省教学研究重点立项课题。目前课题阶段性实验成果已获得市优秀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并收编在《耕耘与收获》一书中。 如果说,学习培训主要是理论的提升,教学实践是技术的提升,科研反思则是更高层次的素养的提升。教学带给我问题,教学实践给了我科研的舞台;科研教会我思考,科研反思促进我专业素养的提升。

付出总有收获。三尺讲台,实现的不只是桃李芬芳,还有教师自己的成长。在农村中学的6年,我先后成为最年轻的学区教研大组长,最年轻的县学科骨干教师讲师团成员,2002年又成为县最年轻的中学副校长。进入实验初中后,我又积极地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中,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担任了县兼职教研员,并被评为县课改优秀实验教师一等奖。之后,我又将教改实践与科研反思相结合,率先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尝试“互助式课堂教学”,成为校首届教科研之星和县优秀教科研工作者;2006年,我又先后获得了县教学能手和名师的荣誉称号,参加省初中社会学科青年教师论坛,获得一等奖。

4 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 10年前,师专毕业的我,带着一份憧憬,从课桌走向了讲台。千斤重担,万分责任,一路地走来,“荆棘与鲜花同在,坎坷与欢歌齐飞”,我不停地付出,也不停地收获。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吧,灌溉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做一条路吧,即使被千踩万踏也能延伸自我!让我们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纵然付出艰辛,却能收获成长与快乐!

2007年5月9日

第7篇:初中《历史与社会》论文

永恒的追求

内容摘要: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四方面粗浅的看法:

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有效教育的出发点;

三、加强师生合作——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四、巧用教学资源——有效教学的发展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成为可能。但无论如何改,“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场所,改变历史与社会课枯燥、冷漠的面孔使之趣味盎然,一直是众多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使用教学策略的水平关系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思想品质。因此在新课改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教学就不具有有效性。但我们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可以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用把握教材意图。我认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的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到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最后,教学上采取“灵活设计”的策略。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效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例如我在讲“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时,刚分析完革命的背景后,就听到有几位同学在讨论:与法国大革命背景有相似之处。一部分同学也把眼光转向这几位同学。我灵机一动,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同时期同在欧洲的法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又是如何呢?这样一来就打破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让同学们自己去比较探究英、法两个国家两场革命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显然,我没有被自己的预设方案所束缚,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追根究底的欲望,激活了课堂教学。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有效教育的出发点

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可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的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如今,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以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如我在教学“秦朝一统”时,考虑到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媒体对秦始皇有了一定了解而调整了教学顺序。上课时我先把“对秦始皇的评价”这一环节提前,让学生从影视中谈谈对皇帝的认识,通过师生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意义和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入手,设计一幕历史剧:有一布商,从楚国买布匹,到秦国贩卖,买卖方再加上一解说员共四为演员,随着剧情的发展涉及到战国时楚国、秦国两国不同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这幕剧既反映了战国时代各国经济交往的情况,也说明了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意义。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识收获和学科感悟。

三、加强师生合作——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个合作探究的课堂,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中,我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上课时我常常并不是按照以前“一对几十”的面对面讲授方式,而是将学生分作若干小组。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聚集在一起。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由过去的以教师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成为现实。

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中,我把全班分作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农民阶级,通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的历史,探索不同的救国救民道路。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当时的国情和救国方案进行探讨。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积极,他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究。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快乐地笑着,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授课方式,真正地让学生坐在了一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四、巧用教学资源——有效教学的发展点

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在准备教案时的大量资料及信息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送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查找到学科的多方面的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甚至教师还可以制作出丰富的课件,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想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点对点、面对面的学习。还有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善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如学校周围和社区附近的历史遗迹、展览馆或博物馆等,可安排调查、参观等活动;可利用某个历史纪念日,如“九·一八”、端午节等布置学生画一幅画,表达自己最想说的话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的情、趣、理的挖掘,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①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 马长远:《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题

《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坎山镇中 陈飞

一、课题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拿到2013年新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小镇水乡的封面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七年级下册的《历史与社会》主要包括四个单元——《中华各民族的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的变化》《文明探源》。本册主要学习的是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封面的小镇风情展示了水乡地区人们的生活景象,贴合本册内容。可见,图片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与社会》中,图片的类型主要有地图、景观图、历史资料图、人物头像语言图和数据图表等几大类。各类图片承载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容,在课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和亮点。图片在课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占幅面大。《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全书分为四个单元,设有编号的图片就对多达两百多幅。具体分布在各个单元为:第五单元50幅,第六单元101幅,第七单元26幅,第八单元53幅。其他,还有一些没有编号的图片多幅。如课本封面上,各单元前言的插图,一些人物头像语言图和课本后面附录上的图表等等。课本每篇课文,每一页上都有一幅或几幅图片。

课本中的图片,以其色彩鲜艳,图面美观,直观性、形象性强,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等独有的特点,紧紧地吸引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启迪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片与课本紧密结合,图文并茂。图片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并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据教育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节课40分钟时间,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那么,剩下的20分钟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完成教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注意力理论告诉我们,注意力分为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上需要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的完美结合。不随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包括客观的刺

激本身的特点以及人本身的状态。当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的时候,适当的刺激能够唤回学生的注意力,例如颜色鲜艳、形象生动、趣味十足的图片。

同时,读图教学是《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读懂图,读活图,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宋代郑樵说: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中尤显重要。七年级历史以地理知识为主,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各类型的地图与图片,地图上贮存的信息,有些是学生可以直接从地图上获得的,如居民点、山脉、河流的分布等;有些是需要学生经过分析判断,利用思维活动才能获得的,如学生看地形图,就可以通过分析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山坡的陡、缓等。这就意味着通过地图,学生不仅可以知道图上点线符号的意义,山川河流的位置,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而且可以从符号中发现地理规律,总结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和发展等更为复杂的东西,使学生的地理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一些难以解释的知识点,相较于讲解,图片有更大的优势。第一图片更生动,更加容易接受;第二,对于简单的图片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各抒己见,对于图片的理解也可以促进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第三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推动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问。

3、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储备等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传统“老夫子”教学方式被彻底摒弃,需要教师探索更多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在“减负”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需要攻克的难关。

教材的改革,新教材的编写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书本上众多的图片是潜力巨大的教学材料。图片教学引导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用复杂的文字进行教学,而变成用丰富的图片和简单的言语进行讲解,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新课程实施多年,在全国各地教师的努力之下有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于图片教学也有了很多专业、科学、深入的研究。

但本人作为新教师,各方面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与精进。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新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成长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

三、课题的界定

《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图片运用与学习主要针对教材中图片运用是否充分、恰当。对于不同类型的图片能否按照图片特性加以区别处理。对于一些图片是否可以探索出富有新意的处理方法。

教师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将课文图片合理地加入教学设计之中,让图片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更好、更形象地理解书本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遵循教育学注意力的科学理论,合理分配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利用图片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关注备课,选择恰当的图片。

2、通过图片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3、通过图片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探索出教师利用图片有效传授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策略,以期形成较为系统的图片使用方法与原则。

4、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初中学生读图、辨图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1、图片设计的研究。主要研究教材中图片选取与设计的意义,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教学环节与使用方法。注意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准确性等。

2、图片功能的研究。分析教师课堂引导学生理解图片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图片引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二,体现教学内容,揭示教学任务;第三,激发高层次思维活动、控制教学节奏以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等。

3、在图片的选择中必须注意图片数量的合理性,切忌贪多、花哨。

偏差时,藉由老师的语言等手段进行逆向引导,让学生思维步入正轨。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和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措施:

4、图片出现后主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正确时,让学生思维自由发散;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积极推广新课堂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课堂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有效学习的方法、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具体落实下列措施:

1、理论学习作支点

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尤其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倡导教学的民主;二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只有了解学生的现实状况才能对症下药,合理安排;三是课堂引导学习类型和技巧,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来充实自己;四是边发现问题边进行演绎归纳,然后开展研究。

2、深入研究教材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的使用必须严谨、合理,只有了解教学材料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安排使用这些教学材料。作为新教材,教师对于教材的认识还有待加强,深入研究教材是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对于教材的研究不能只停留教材的设计思路、书本线索等文字上,书本中占有大量篇幅的图片也是非常重要。对教材的研究不能只看到教科书,在《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中,图册与作业本是教学设计与研究的一大重点。七年级地理学强调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区域特征,图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系统分析教材用图的几大特点,使我们可以更清醒地认识到,历史与社会教师不仅要熟悉和研究教材,还必须认清地理、理解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空间环境,辨明政治、行政运行流程等,不断地加强对历史、地理和其他社会学科的学习,并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

为实现有效课堂学习,教师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具体的引导方式,选择相适应的图片引导。同时,慎选图片,注意图片的准确性、典型性、社会性等。

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导时,在图片展示或问题提出,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独立思考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如何读图、辨图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学生的读图能力在独立思考中慢慢锻炼与提高。在图片引导和教学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分析,耐心等待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读图技能并加以熟练内化,完善其知识结构与技能。能力的获得才是学习的重点。

(二)本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

录、整理工作。

提供依据。

1、行动研究法。根据实际情况,在任教的班级中进行实验性教学并作好记

2、调查法。实验前期、中期、后期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

3、文献法。搜索并学习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情况,不断补充、完善本课题。

4、测评法。在课题进行到某一阶段的时候,针对参与课题的班级进行测评

以获取阶段性数据与实验结果,提高课题结果的科学性。

七、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社会印刷技术、绘图技能的不断进步都为图片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表示这一基础方面的重大突破。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示。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大脑系统活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阶段。根绝研究,记忆课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每一种记忆当中都有图像编码,这就说明图像、图片在记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些儿童通过视觉较容易认识和记忆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些则通过听觉以及教科书较容易认识和记忆所要学习的内容,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殊性。因此现代教学论认为教科书应当利用认知心理学的这一研究成果,全面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合理设计与安排学生的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触发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八、课题研究对象

坎山镇中七年级(4)(9)、八年级(7)(8)(9)。

九、课题的研究步骤及分工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2013年5月---2014年9月

1、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4年9月

主要工作:

(1)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2)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调查教师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现状及分析。

2、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3月

主要工作:

(1)按实施计划进行课题研究。

(2)理论学习和研究。

(3)做好阶段总结工作。

主要工作:

3、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9月

(1)总结调查教师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现状及分析。

(2)撰写研究论文。

(3)完成课题实验和各项成果资料整理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本课题研究分工以陈飞为主要负责人。

十、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2、教师论文。

十一、参考文献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3、其他有关材料。

1、汤红琴.初中课程《历史与社会》教材用途研究.[J].中国知网,2008

2、张颖.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运用图片.[J].深圳市龙岗区历史与社会学科园地,第十一期

第9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本学期继续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所教班级与去年一样多,分别是九(

1、

3、4)班。这三个班是平行分班,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大体差不多。

本届九年级的教学时间已过半,现对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作作如下总结:

1、对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增强。由于去年教了一年九年级,更准确地说是从06秋~09春教了一个轮回,对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思路、课程标准、教材重难点、中考的考试方向和考查要点都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教学时就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整合教材,该补充拓展的就补充拓展,该少讲或自学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2、对复习专题的整理更加科学了。政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整合为一个专题。专题复习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比如说:“主要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相关知识点八下第

五、

六、七单元都有介绍,现在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从每个单元中提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专题进行复习。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考试说明,我们把教材整合成七个专题,这学期随着我对教材的熟悉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这些专题的整理和补充更科学,精炼程度更高了。

3、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政史合卷使我们牢牢树立了政史一家的思想,我们的目标就是政史要考到1.5的位置值,所以两科老师密切配合,政史两科任意一科考好了,而另一科没考好,最终没有达得1.5的位置值,那说明我们还是做得不够。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思品或历史偏科学生的辅导力度,加强了教学进度和合卷测试的协调,增多了对一些不良课堂现象的磋商,增多了相互看课的次数。我们备课组一共三人,现正在全力组织复习。

4、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加注重反思和总结。每节课下来,我虽然没有写下教学后记,但我都是认真的在心里进行了反思和小结。因为我今年的课时量减少了,去年每班每周三节,今年变为两节,每班两节课上完一周就过去了,一学期一共也就只有十几周,所以我对每节课都是非常重视的,每节课我一定要上“精”上“好”。于是对每节课后的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思清楚了,设计出了更好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使下一次课更加优化。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有很多的。但我坚信:态度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是成功的主题,时间是成功的效率,行动是成功的保证。 我会一步一个脚印,把我的教学工作搞好,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满意,让自己进步。

上一篇:职业学院学术活动下一篇:车间班组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