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建设标准

2022-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重症监护室建设标准

标准化护理程序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病人护理中的运用效果

【摘要】目的:研讨将标准化护理程序运用于重症监护室(ICU)心力衰竭病人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1月-2098年5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79例心力衰竭病人为对象,根据护理程序的差异将以上病人纳入试验组(40例)、参照组(39例),参照组施行常规程序护理,试验组施行标准化程序护理,评估并比较两组病人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后,两组病人的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都得以好转,但试验组改善效果优于参照组;试验组院内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短于参照组;试验组病人致残率、死亡率低于参照组;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以上组间对照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护理程序用于ICU心衰病人的护理中,可使其病情有效好转,显著降低临床致残率和死亡率,有助提升护理满意度,效果确切。

【关键词】心力衰竭;重症监护室;标准化护理程序;效果

心力衰竭(心衰)是指心肌细胞出现不可逆转性改变,致使心脏射血量在很短的时间内急剧降低,病情严重者彻底丧失心脏排血能力,全身血液循环、脏器引发灌注不足乃至淤血现象[1]。这种疾病发病急骤且病情严重,会对病人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形成极大威胁性,当出现急性心衰症状时,需对病人实施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并配合开展标准化护理措施,尤其是针对重症监护室心衰病人,运用有序、专业的护理程序将直接影响到急救成功率和预后效果[2]。此文择取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79例心力衰竭病人为对象,重点评价标准化护理程序用于重症监护室心衰病人护理中的具体效果,汇报内容见下:

1.对象、方法

1.1对象

择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79例心力衰竭病人,入组病人均接受心动图、24h心电图等临床检查后,遵照《内科学》中有关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予以确诊,心功能为Ⅱ-Ⅳ级;剔除合并恶性肿瘤、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全部病人及其家属自愿签署了此项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包括45例男性,34例女性;年龄处于48-79(62.4±8.95)岁;根据护理程序的差异将以上病人纳入试验组(40例)、参照组(39例),两组基线资料对照,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施行常规程序护理,主要实施病情监测、遵医用药、常规健康教育等工作。试验组施行标准化程序护理,详细工作为:

(1)制定重症监护室心衰的标准护理程序及具体措施。由ICU抢救与护理经验丰富的数名医护人员共同收集、分析心衰救治的相关文献内容,结合临床实践情况,深入剖析IUC心衰病人标准化护理过程中的标准要求、岗位设定及措施内容等,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的ICU心衰标准化护理程序和措施内容,科室护理人员按照标准化护理程序认真落实各项措施。

(2)实施急救护理措施。①严密监测病情:救治ICU心衰病人的过程中,科室护理人员需密切配合医师对病情展开评估,注意监测脉搏、心率及血压等各项体征变化,并观察病人体温、脸色、精神意识的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须快速告知医师,予以及时的救治和护理干预。②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对ICU心衰病人进行给药补液,严格控制静脉输液的速率与用量,避免增加心脏的负荷,导致病情加剧。一般24小时输液量应低于1500mL,输注速率为20-30滴/分钟。③体位及环境护理。如果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呼吸不畅等表现,要辅助取端坐位,并让病人扶住病床上的小桌休息,促使横隔下移,增大肺活量,减轻对心脏的压力负荷,帮助改善心脏功能。同时,病人需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选择轻、柔软的被子、床褥,减轻其憋闷感;病房周围环境需保持整洁、安静,以提高病人休息质量。保证病人卧床体位舒适,在其肩部、臀部、膝部等垫上相应高度的软垫,避免过度受压。④氧疗护理。护士注意观察病人SpO2水平,尽量维持于95%-98%之间;针对低氧血症者,要予以吸氧支持纠正机体缺氧症状,吸氧措施包括面罩吸氧、导管吸氧等,氧流量约为3-4L/min,吸氧期间关注病人呼吸困难的症状是否缓解;若SpO2下降到94%及以下,要立即告知医师作出救治处理。⑤用药观察。ICU护士须全面掌握各种常用抗心衰药物的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待病人用药之后,需加强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出现,准备相关急救药品和器械,配合做好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护理工作。

(3)注重开展心理干预。ICU心衰治疗期间,科室护士依据病人的心理状态及需求施予针对性疏导护理。抢救过程中,护士保持冷静、沉着、动作有序,以增强病人信任感,帮助稳定其情绪;当病情得以稳定控制后,护士要向其介绍有关心力衰竭的临床知识,例如病因、并发症、治疗方法等,让病人进一步了解所患疾病的相关情况,减轻负面心理,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同时,护士与家属主动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更多支持和配合,使家属给予病人更多的关爱及照顾,并将病情改善情况及时告知病人,提升其治疗信心。

(4)加强健康宣教。ICU治療中,护士注重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心衰护理宣教,以增强其自我防护的能力。按照病人身体状况确定合理的活动量,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低盐、容易消化、维生素多的食物为主,坚持少食多餐,存在低蛋白血症者可静脉予以适当的白蛋白,严控钠盐摄取量,每日不超过5g,饮水量低于1500mL/日。遵医嘱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后,要加强观察,如服用噻嗪类利尿剂、袢利尿剂容易诱发低钾血症,并可能继发心律失常,因此,需注意监测血钾水平,并多吃钾含量高的食物(香蕉、鲜橙汁等),必要情况下遵医补充适量钾盐。

1.3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病人护理前后血压和心率指标、院内反应时间(转入医院到实施进一步抢救的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从发病到实施专科治疗的时间)、致残率及死亡率;并发放自制调查问卷,掌握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情况,设置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22.0軟件对数据予以计学分析,计量数据表达为(x?±s),数据比对经t检测;计数数据表达为 (n/%),数据对比经x2检测;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时以P<0.05来表示。

2.结果

2.1两组病人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情况

经护理后,两组病人的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都显著好转,但试验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详细指标数据见表1:

2.2两组病人院内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及结局情况

试验组院内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短于参照组;且试验组病人致残率、死亡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照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指标数据见表2: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

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情况为:30例非常满意,9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总满意度97.50%(39/40)。参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情况为:19例非常满意,12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总满意度79.49%(31/39)。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

3.讨论

ICU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心衰病人是否能够顺利渡过疾病危险期,对ICU心衰病人开展标准化程序护理,有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改善预后成效。此研究中的试验组为保证标准化护理程序措施得以良好开展,按照ICU心衰病人的病情情况确定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标准化护理程序,具体措施包括急救护理、心理干预、健康宣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当中,急救护理落实监测病情、建立静脉通路、体位及环境护理、氧疗护理、用药观察等每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此前提下还需强化心理干预,针对病人不同阶段和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以稳定其情绪,减轻负面心理,进而帮助病人树立治疗信心,提升对医护工作的配合度[3]。另外,ICU护士重视开展健康宣教,采用合适方式加强病人及家属的心衰护理知识教育,既能增强其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又可提升病人自我防护、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突发情况时能够进行及时处理,以减少不良事件出现概率[4]。结果指出,试验组病人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的改善效果优于参照组,院内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短于参照组,病人致残率、死亡率低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均<0.05)。

综合所述,对ICU心衰病人施行标准化护理程序,可使其病情有效好转,降低临床致残率和死亡率,有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康改新.标准化护理程序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05):925-926.

[2]盛华.ICU重症心力衰竭急救治疗临床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04):153-154.

[3]谢云,者玉琴,冯园园,等.标准化护理程序应用于重症监护室心衰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1):105-106.

[4]区燕珊,李月弟,陈宝华.ICU标准化护理流程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青岛医药卫生,2017,49(02):153-154.

作者:王先琴

第2篇:重症监护室危重症病人的呼吸道护理

重症监护室危重症病人的呼吸道护理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别于普通病房,而对于不同疾病的呼吸道护理方法也不同。做好呼吸道护理是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活率的重要环节。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2月~2014年1月供收治危重病人550例,其中心胸外科272例,神经外科111例,普外科85例,骨科26例,其它56例。男370例,女180例,年龄0.3岁~78岁,平均40.54岁。其中7岁以下先心病患儿62例。

2 护理

2.1 呼吸道的一般护理 适用于术后清醒病人,无或有轻度呼吸系统并发症。护患关系为指导—合作型,即护患双方中,护士充当指导者,患者接受护士指导,护士要针对患者不同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讲清呼吸道护理与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掌握有效咳痰的方法。我们体会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协助病人进行有效咳痰,清醒病人一般不进行鼻导管吸痰,避免加重缺氧。定时翻身拍背,协助病人进行有效咳痰,方法如下:(1)使病人取坐位或半卧位,上身前倾。(2)用双手固定病人腹部及伤口。(3)令病人深吸气,或重复吸气3~4次。(4)缩紧胸及腹,用力做爆破性咳嗽,使痰液排出。(5)当病人呼气时,护士将手放于病人下胸部,以稳定向上的动作振颤胸部,有助于病人咳嗽。术后常规湿化吸氧2~3天,一般采用面罩、鼻导管、鼻塞吸氧,流量2~3L·min。痰液粘稠可用超声雾化,每日4次。有轻度肺不张者,除采用以上方法外,可使用呼吸训练器,进行肺功能锻炼。成人潮气量由每次400ml·次、730ml·次、1095ml,渐进增大。小儿由200ml开始,逐渐增大,每日3~4次。

2.2 呼吸道的综合护理 适用于术后并发呼衰、昏迷、意识障碍及气管切开患者。此类病人卧床时间较长,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分泌物较多。多见于重度颅脑损伤并昏迷、呼衰者,心脏手术后并发脑部疾患者。护患关系为主动—被动型,即护士对病人单向发生作用,护士对患者的护理处于主动的主导地位,患者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护理之优劣对患者的恢复及有无或加重肺部的并发症有直接影响。对这类病人护士要有高度责任感,要具有“慎独”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采取翻、拍、点、吸、喷及呼吸监测综合护理方法:(1)翻:2~3小时翻身1次,翻身前要吸尽分泌物,防止窒息。(2)拍:翻身后拍打背部,通过震动使痰松动,拍背时要五指并拢略弯曲,动作轻,由上而下,从外向内拍。(3)点:点药,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前后要给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或药液1~2ml,行气道冲洗刺激咳嗽稀释痰液;也可用微量泵或输液泵持续气管内滴入湿化液300~50ml·d,防结痂[1]。(4)吸:吸痰,用12~14号直侧孔橡皮管,1次1根吸痰管,吸痰时动作轻,旋转式吸引,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吸痰前后充分給氧,气管切开病人要绝对无菌操作。吸痰时观察心率变化,心率加快时停止吸引,以防缺氧,引起呼吸、心跳骤停。(5)喷:蒸汽吸入或药物雾化吸入,湿润呼吸道,改善肺循环,视病情每2~4小时1次,气管切开病人雾化管道每日更换。(6)监测呼吸频率、幅度、呼吸曲线,观察有无潮氏呼吸、间断呼吸。一般给予面罩吸氧,视缺氧程度调节流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紫外线空气消毒,保持室内湿度(60%~70%)和温度(18~20℃)。

2.3 小儿呼吸道的护理 小儿胸廓活动小,呼吸肌发育不全,喉腔粘膜血管丰富与粘膜下层结合较疏松,气管插管易造成喉头水肿、痉挛,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故易感染,产生痰潴留。肺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少,易发生肺不张。所以小儿呼吸道护理较为困难,护理更要耐心细致,护理技术更要娴熟。

对于年龄较大患儿,可采用一般呼吸道管理方法,指导协助患儿进行有效咳嗽,或用手按压患者的胸骨上窝,刺激咳嗽。

对不合作或咳嗽无力、痰较多的患儿,要采用气管内吸痰。将患儿去枕平卧,头向后仰,颈后稍垫高,一名护士托住颈后第七颈椎处,另一名护士下鼻导管至咽部,令患儿发声,使声门张开,此时将导管迅速送下。如患儿声音嘶哑或失声,说明导管已通过声门进入气管,这时可行负压吸引,负压一般为-2~-5kPa[2]。吸痰前给较高浓度吸氧,流量3~5L·min。

对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吸痰要特别注意,因患儿肺血管对缺氧特别敏感,气管内吸痰时PO2迅速下降,使心排血量下降,甚至于导致心脏骤停。因此护士要正确掌握气管内吸痰法,吸痰管直径≤气管插管直径的二分之一,质地不要过硬。吸痰过程中如心率明显增快,或出现异位心律、明显紫绀要停止操作,吸氧观察。

2.4 机械通气护理 用于呼衰、心脏术后呼吸支持、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护理:(1)常用定容型呼吸机:设定参数,潮气量(VT)10~12ml·kg;呼吸次数(RR)成人12~16次·分,小儿20~30次·分;吸入氧浓度40~50%;气道压力小于1.96kPa(20mmHg);吸呼时间比1∶1.5~1∶2。(2)根据病情选择呼吸方式,正确使用呼吸方式是呼吸治疗的关键,一般开始给控制呼吸,自主呼吸好、无肺部及其它合并症给同步间歇指

令呼吸·间歇指令通气,停机前给持续气道正压(小儿最后脱机。(3)固定好气管插管,测量气管插管到门齿距离,防止脱出或过深,插管顶端正常位置应在第三胸椎下缘、第四胸椎上缘。头保持中间位,防止过度伸长、扭动,以防损伤气管。观察呼吸机与病人是否同步,双肺呼

吸音情况、潮气量或通气量,尤其注意报警部分,发现报警要寻找原因,及时处理。(4)定时复查血气分析,据血气调整各种参数,拍胸片了解肺部情况。(5)出现呼吸机急症,要停机,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在呼吸机、管道、病人三方面寻找原因。要保证呼吸机正常运转,突然停电,要立即脱机,切断呼吸死腔。(6)使用呼吸机患者要2~3小时翻身拍背1次,气道压高时进行气管内吸痰。(7)放置鼻胃管,随时抽吸,以防腹胀影响呼吸。气管插管拔除后护理 拔管后要头偏向一侧,吸尽鼻咽腔内分泌物,以防呕吐物误吸,清洁口腔,严密观察自主呼吸情况,有无发绀、缺氧,拔管后要继续给面罩吸氧,有喉头水肿者可行超声雾化。

参考文献

[1] 肖庆龙,刘颖珍,张大为.开胸术后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治疗(附69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8,10(4):257~259.

[2] 李光仁.临床专题护理[M].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96,133~135.

作者:孙晓萍

第3篇:论人文关怀护理对重症监护室危重症病人的影响

摘要:对重症监护室危重症病人的人文关怀护理而言,既要做到有“品行”,又要做到有“能力”。能力,是完成完善护理工作者和业务的基础,而“品行”就是德行,是人文关怀护理的标准。它反映出来的,是一种职业素养与人文关怀护理。它要求了重症监护室人文关怀护理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工作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危重症病人,人文关怀护理

重症监护室是一个特别的科室,同时它也是急救医学中较为完善的科室。因此,在这个“特殊”的科室中,自然避免不了会有诸多的危重症病人。而对待危重症病人,除了特殊的医疗服务,更需要更加贴切、优质的人文关怀护理服务,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危重症病人的护理要求,从而给予在重症监护室中危重症病人的全面化、精细化护理。

一、人文关怀护理重要性探究

人文关怀护理是护理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它也映射着职业人的素养、作风和行为标准。它的主要内涵主要包括了“道德认识”、“职业情操”、“道德意志”、“人文信念”、“品行习惯”等内容。对重症监护室中危重症病人的人文关怀护理而言,“做好”工作,要真正的树立好正确的人文关怀护理素质,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按照规章制度去办事,夯实坚定的理想信念,务实的人文关怀护理,才能够更好的服务大局。同时,人文关怀护理,不单单是对于个人而言,更多的是团队发展,对于重症监护室的整体发展来讲,整个队伍人人都拥有人文关怀护理,才能更进一步的创造价值。如何加深加强重症监护室人文关怀护理的水准和水平,当前已成为了一道必须钻研、必须参透的课题。

二、对重症监护室危重症病人常见的的人文關怀护理方法

常见的对重症监护室中危重症病人的人文关怀护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构筑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重症监护室中的危重症病人而言,其本来就已经承载了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与困扰,同时疾病对于病人的精神及心理也带来了极大的折磨。因此,这时候的人文关怀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其能够进一步的给予危重症病人以心理上的安危、精神上的安抚,还能够通过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满足合理的要求,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此外,常见的人文关怀服务包含了与患者介绍相关的治疗、护理知识、为患者播放音乐等内容。

2、构筑温馨舒适的环境。在人文关怀护理的过程中,包含了对于患者在重症监护室居住环境的打造。一般而言,护理工作者要能够保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处于最佳的水准,同时还要做到适时的开窗通风、室内光线的充足以及患者床头小灯的开启。此外,重症监护室应该确保无噪音、杂音,并且护理工作者也要注意调整播报的音量。

3、构筑弹性探视的规范。在重症监护室中,患者极易出现情绪的不稳定,比如失落、痛苦、不配合治疗等。这时候,就需要发挥出弹性探视的作用,让患者家属参与其中,让患者适时的体会和贴近亲情,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

4、构筑辅助护理的服务。对重症监护室中的危重症病人,由于自身的运动功能受到限制,这时候就需要护理工作者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按摩、四肢活动等辅助性的服务。此外,护理工作者还要对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文书登记、指标的观察以及对患者的病情特征进行统计。

三、重症监护室人文关怀护理培养策略

1、提高“道德力”。对于重症监护室人文关怀护理培养,要切实根据新时代要求和相关政策要求不断改变,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如,在政治生态方面,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者要站在大局观上认清自己的价值,集中精力潜心学习党章,不断提高个人政治水平。在工作中,多学善思,将创造力、发展、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纳入到实际的管理之中,积极改变工作思路,帮助患者解决难题,将贯彻落实好人文关怀目标作为工作准则。

2、夯实“意志力”。对人文关怀护理的内涵来讲,“意志力”就是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操的体现。“提高”意志力则是要求着重症监护室人文关怀护理要立足实际建设需求,立足现有的管理基础,督促自身在工作中以比促学。如,在日常中坚持学习制度的建立,以周会、月总结为主,分享先进经验,学习先进思想,不断的充实整体的头脑来达到工作中时时变化的标准和要求。在政策上,可以通过日常工作的检查考评与机制激励并行,同时把人文关怀护理质量的考核与分配和年度评比相结合,为护理工作者的人文关怀护理设定确切的标准。

3、强化“信念力”。信念力,是道德情操的高级体现。无论在什么时候工作,都要有先锋模范意识,都不断学习,守规守距,保证“信念力”的先进性,这就是“强化”信念力的重要性。那么在具体的道德情操培育过程中,要能够注重抓好护理工作者的护理技能提升、护理手段提升、人文关怀手段提升等内容,要求护理工作者在工作态度上要能尽心竭力,及时作出计划和方针;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严格按规定的内容、时间、标准来执行工作中的每一步,日日清理,要以严字当关,除去心存侥幸、疏忽大意;要求护理工作者明确分工,责任落实。总之,重症监护室人文关怀护理中的各项事务,都要细化到每一个人、每一天,从而更好地为重症监护室危重症病人的康复治疗提供优质的辅助。

四、总结

所谓“人文关怀护理”,就是要能够做到超前思考、主动作为,研究大事、想关键事,长远谋划,锻炼出骨干实干的精神和品质。同时,敬业是奉献的基础,不论任何职务,都要在敬业上彰显奉献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努力创造业绩,去实践和升华奉献精神,在奉献中享受成功的快乐。这也是人文关怀护理所带来的又一大“益处”。当然,总结而言,抓好人文关怀护理,就要做到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责任,协调主体,落实举措,为人文关怀护理培养目标和落实各项举措更好更快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敏艳, 葛中霞, 刘玲凤,等. 重症监护室危重症患者外出检查融入人文关怀的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2.

[2]薛培. 人文关怀护理对重症监护室危重症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观察[J]. 2020.

[3]高春卉. 人文关怀护理对重症监护室危重症患者的影响探讨[J]. 基层医学论坛, 2020, 24(9):3.

[4]王静静, 赵丽. 人文关怀护理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长寿, 2020(1):3.

[5]曾惠清. 探究人文关怀理念在ICU危重患者护理的应用[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8, 33(12):2.

[6]李弘顺. 人文关怀护理对重症监护室危重症病人的影响分析[J]. 健康前沿, 2019, 028(002):77.

作者:刘小英

第4篇:重症监护病房(ICU)建设标准

一、基本要求

三级医院以及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必须设立危重病医学科,危重病医学科属于临床二级学科,必须是独立的医疗单元。ICU病房作为本学科的临床基地,必须配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的医护人员,掌握危重病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危重病人。

二、床位设置

ICU的总床位数量,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5%,每个ICU医疗单元以6-12张病床为宜。

三、人员配备

ICU医师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但危重病医学专科医师必须占60%以上。ICU专科护士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1以上。

四、病房建设标准

(一)ICU应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

(二)ICU每床的用房面积为12~16M2;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

积为18~25 M2。

(三)ICU的基本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护士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污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置其他用房,包括实验室、示教室、家属接待室、营养准备室等。

(四)ICU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可配备负压病房1-2间。

(五)ICU要有合理的医疗流向,包括人流、物流,以最大限度降低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六)ICU病房的功能设计必须考虑可改造性。

(七)ICU病房建筑装饰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第5篇:四川省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一)布局

1.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及妇保院应设置NICU,二级专科医院及妇保院有条件可设置NICU,床位数应占全院总床位数的2-4%,新生儿和早产儿应独立分设,最少配备一个单间隔离病房,每床使用面积约l0-12m2,床间距不低于1.0m,实行无陪管理模式,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使用率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应考虑扩大规模。

2.病区应设置医疗区域及医疗辅助区域,医疗区分加强护理区、中间护理区两部分,辅助区域包括接待间、配奶间、沐浴区、治疗间、处置间、仪器间及医务人员生活区等。病区应当配备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独立控制室内温度(早产儿24-26℃,足月儿22-24℃)和湿度(55-65%)的设施,并设置探视系统,有条件可安装噪音检测装置。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面积应达到1.5:1,整体布局应该使医疗区及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及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域分开,保持相对独立。要有合理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

3.NICU应接近新生儿内科/外科病房及产房,靠近手术室,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二)设施设备

1.每个抢救单元的设备要求:

① 配备负压吸引装置、压缩空气及吸氧装置,每个接口各2个,电源插

座≥12个,两路供电,医疗用电和生活用电分开,最好配备高压电源。 ② 氧浓度监护仪。

③ 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 ④ 气管导管。

⑤ 新生儿专用多功能多参数监护仪。 ⑥ 辐射式抢救台或暖箱1台。

⑦ 输液泵、静脉推注泵每个至少2台。 ⑧ 有创呼吸机或无创CPAP装置1台。 2.每个PICU单元内应配置的设备:

① 血气分析仪。 ② 微量血糖仪。 ③ 蓝光治疗仪。

④ 带高频通气或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的呼吸机。 ⑤ 床旁X线仪及X线屏蔽设备≥l组。 ⑥ 亚低温治疗仪及升降温设备。 ⑦ 除颤仪。 ⑧ 喉镜。

⑨ 胆红素测定仪。

3.选配设备(有条件者可选):

① 床旁B超仪(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② 床旁脑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③ 新生儿纤维支气管镜(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④ 心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⑤ 设备齐全的新生儿专用抢救车。

⑥ 持续血液净化技术(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⑦ 新生儿转运车。 ⑧ 体外膜肺。 ⑨ 颅内压监护仪。

(三)技术指标 1.病人收治范围:

① 胎龄32周以下或出生体重在1500克以下的早产儿。 ② 需要机械通气治疗者。

③ 重度窒息、严重感染合并器官功能障碍/衰竭者。

④ 昏迷、频繁惊厥,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糖代谢紊乱等。 ⑤ 有换血指征的高胆红素血症。

⑥ 低血压、休克、严重心律紊乱、心力衰竭。 ⑦ 重度贫血,各部位严重出血,DIC,严重溶血。

⑧ 严重先天畸形(如气管食道瘘、胃肠道闭锁,膈疝、脊髓脊膜膨出、脐

膨出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肠穿孔、输尿管异位或狭窄、先天性

心脏疾患等需要外科治疗且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⑨ 重度硬肿症,体温≤30℃或>41℃者。 ⑩ 原因不明需要进一步诊治的病例。 2.诊疗技术: 基本技术;

① 新生儿复苏术、气管插管术及机械通气技术。 ② 新生儿氧疗及nCPAP的使用。 ③ 心包穿刺及胸、腹腔闭式引流术。 ④ 脐动静脉插管术及新生儿换血术。 ⑤ 蓝光治疗。

⑥ 开展新生儿听力、ROP筛查。

⑦ 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技术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技术。 特殊技术

① 危重新生儿的转运。 ② 持续血液净化技术。

③ 深静脉/动脉置管技术及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④ 高频通气及NO吸入治疗技术。

⑤ 相关科室开展严重先天畸形(如气管食道瘘、幽门肥厚、胃肠道闭锁、膈疝、脊髓脊膜膨出、脐膨出、输尿管异位或狭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肠穿孔、先天性心脏疾患等外科手术病情不稳定者,NICU可以提供专科治疗和护理。 ⑥镇痛/镇静技术。

(四)人员要求

1.NICU主任: 三级医院及妇幼保健院NICU主任应当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专业、至少2年NICU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由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专业、1年NICU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担任。 2.NICU医师:

NICU医师应完成儿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经过新生儿及NICU专业培训一年以上,熟练掌握新生儿诊疗基本技术、新生儿重症医学特殊技术及PICU感染控制技术,具备独立处置危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基本能力。 3.NICU护士长:

三级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护士长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新生儿专业、2年NICU专业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护士长应当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新生儿专业工作2年,NICU专业工作1年以上的护士担任。 4.NICU护士:

NICU护士要相对固定,护士具有护士资格证书和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经过新生儿/NICU专业培训1年并考核合格,熟练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医院感染控制技术及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者才能独立上岗。 5.医护人员数量要求:

科室具备专业培训的NICU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l以上;NICU护士与床位比为2.5-3:1。

6.N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N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五)科室管理

1.科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2.医护人员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并有相关制度与程序。 3.对医护人员进行重症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4.护理员、保洁员经过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后才可上岗。 5.对高风险技术操作实行授权、定期评估和再授权管理。

6.有定期考核与再培训、再授权管理,保证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呈持续提高状态。

7.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症医学相关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不断加强知识更新。

8.医护人员每年对重症医学操作技能进行定期培训,促进知识不断更新。 9.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以上重症医学相关技能演练,并有相关记录。 10.医师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11.依法执业,健全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

12.科室设施、设备应有专人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13.医疗机构应加强对NICU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 (兼)职人员负责科室的管理,建立科室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过 程和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对新生儿/NICU诊疗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和 分析,提高医疗质量。

(六)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

1.有NICU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有对上

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的培训,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位职责和

履职要求。

2.有NICU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

3.对入住NICU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新生儿危重病人评分法),

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率达100%。

4.有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的相关规定,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 5.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

6.转入/转出患者与标准的符合率≥90%。 7.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90%。

8.临床质量指标报送制度: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医院感染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以及疾病谱排在前10位的病种,按年报送省儿科质量中心办公室。

9.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以常见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发布的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并执行。 护理质量:

1.有效落实分级护理制度,确保病员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2.护理人员经过院内、院外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监测与治疗基本技能,能独立完成临床工作。

3.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人性化服务,体现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的责任,执行操作前向家长实行告知义务。

4.患儿佩戴腕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病情.主要治疗、护理要点等情况,能正确采集各种标本。

5.特级护理措施具体,落实到位,无护理并发症。床单元整洁、平整、无渣屑,物品放置规范,不杂乱。

6.各种管道清洁、通畅,固定妥善,管道有标识。 7.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吸痰、吸氧、CPR等技术。

8.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的使用、维护保养、简单故障排除;护士熟悉常用抢救药品的作用及用法。 9.危重患者病情有连续的监测记录,危重病人每班评估病情变化,有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转入、转出NICU有记录。

10.定期科室有质控自查记录,对存在问题有分析、改进措施和效果反馈,记录完整。

(七)感染控制与预防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2.科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3.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4.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5.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对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时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6.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① 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②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③ 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

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④ 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

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⑤ 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表、浴巾、浴垫等)。

⑥ 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

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⑦ 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及奶瓶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

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

7.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确保医疗安全。 8.配奶间环境设施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配奶间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毒技术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9.有消毒剂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有效浓度范围、物品浸泡时间等。 10.有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11.有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等相关制度及措施。

12.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规定。

13.科室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管理定期分析、评价及整改措施。 14.有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有分析、评价、反馈及整改措施。

(八)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管理

1.制订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2.落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无责上报的制度。

3.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 P)的发生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率、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率、重症患者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各类导管管路滑脱与再插率、人工气道脱出例数等。

4.有落实相关指标的具体措施,并根据相关指标的分析改进质量与安全管理。 5.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 6.防范与减少患者窒息、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

7.应当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九)质量持续改进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2.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3.有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 4.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白查、评估、分析、整改。 5.科室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有完整的质量管理资料,体现持续改进成效。 二.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PICU)

(一)布局

1.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应设置PICU,二级儿童专科医院有条件可设置PICU,床位数应占全院床位数的2-4%,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12m2,床间距大于1米,最少配备一个面积18-25m2单间病房或负压病房,收治严重创伤、感染及免疫力低下的病人。病房实行无陪管理模式,床位使用率在65-75%适宜,使用率超过80%则表明PICU的床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应考虑扩大规模。

2.病房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病房的功能设计及建筑装饰均须符合PICU病房的基本要求,病区应当配备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l套洗手及干手设施,洗手设施应当为非手触式。

3.病房设置医疗用房和医疗辅助用房,其面积比为1:1~1. 5。医疗辅助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护士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配奶室、仪器室、库房、化验室、更衣室、清洁室、污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家属接待室(内设探视系统)等。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和污物、医疗垃圾均设置不同的进出通道。

4.病房应接近外科病房,并与手术室、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相邻,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二)设施设备

1.病房设施:

要求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配备独立控制室内温度( 21-24℃)

和湿度(50-60%)的设施,安装噪音检测装置及探视系统。 2.诊疗设备:

(l)每个床单位的设备要求:

① 配备负压吸引装置、压缩空气及吸氧装置,每个接口各2个,电源插座≥12个,两路供电,医疗用电和生活用电分开,最好配备高压电源。 ② 配备不同型号复苏囊、面罩、气管插管导管、口咽气道及鼻咽气道。 ③ 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各2~4台。 ④ 多功能多参数监护仪1台。

⑤ 三甲医院应该每床配备有创呼吸机或无创CPAP装置1台,二甲医院可根据情况配备适当数量呼吸机。 (2)每个PICU单元配置的设备: ① 血气分析仪。 ② 微量血糖仪。 ③ 辐射式抢救台1-2台。

④ 床旁X线仪及X线屏蔽设备≥1组。 ⑤ 亚低温治疗仪及升降温设备。 ⑥ 除颤仪。 ⑦ 防褥疮床垫。 ⑧ 喉镜。

⑨ 有创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

⑩ 为便于转运,每个PICU单元至少应有便携式呼吸机及便携式监护仪各1台。

(3)选配设备(有条件者可选配如下设备): ① 床旁B超仪(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② 床旁脑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和颅内压监测设备。 ③ 纤维支气管镜(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④ 心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⑤ 儿童转运车及设备齐全的儿童专用抢救车。 ⑥ 持续血液净化技术(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⑦ 带高频通气或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的呼吸机。 ③ 呼气末二氧化碳、代谢等检测设备。 ⑨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BIS)。 ⑩ 体外膜肺。

(三)技术指标

1、病人收治范围:

① 儿童重症感染并急性脏器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

② 重症哮喘及哮喘持续状态。

③ 儿童急性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高血压危象等。 ④ 电击、溺水,急性中毒、严重创伤、多发伤、重大手术后及急性重症胰腺炎。

⑤ 急性心肺脑复苏、呼吸衰竭、ARDS、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各型休克。

⑥ 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及其他严重代谢紊乱。 ⑦ 急性颅压增高综合症、脑疝、癫痫持续状态。 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营养不良。 ⑨ 其他需住PICU的重症患者。

2、诊疗技术

基本技术

①心肺脑复苏术。

②气管插管术及机械通气技术(常频)。

③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及Glasgow Coma Scale(GCS)的应用。 ④液体疗法及亚低温治疗技术。 ⑤氧气疗法及无创CPAP技术。 ⑥心包穿刺术及胸、腹腔闭式引流术。 ⑦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技术。 ⑧儿科急诊的转运。 特殊技术

①机械通气技术(高频)及NO吸入治疗技术。 ②床旁血液净化技术。 ③纤维支气管镜技术。

④深静脉/动脉置管技术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⑤危重患儿镇痛/镇静技术。 ⑥颅内压监测技术。 ⑦电除颤及电复律术。 ⑧体外膜肺(ECMO)。

⑨对外科手术病人,PICU可以提供专科治疗及护理。

(四)人员要求

1.PICU主任:

三级医院PICU主任应当具有3年以上从事儿科急救、重症专业工作经验、至少1年PICU专科培训的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二级医院科主任应当具有2年以上从事儿科急救、重症专业工作经验、至少半年PICU专科培训的儿科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担任。 2.PICU医师:

应完成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经过PICU专业培训一年以上,有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资格认证,能独立处置急危重症疾病能力的医师(有医师执业证)。转科医肝必须从事儿科工作2年后方可进入PICU,轮转时间半年为宜,最少3个月。 3.PICU护士长:

三级医院护士长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1年PICU专业培训的护士担任。二级医院护士长应当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半年PICU专业培训的护士担任。 4.PICU护士:

PICU护士要相对固定,具有护士资格证书和护士执业证书并有1年以上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经验,PICU专业培训1年并考核合格,掌握儿科常见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者才能独立上岗。 5.医护人员数量要求:

科室具备专业培训的PICU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PICU护士与床位比为2.5-3:1。

6.P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转科、进修医师,转科医师必须从事儿科工作2年后方可进入PICU。P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五)科室管理

1.科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2.医护人员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并有相关制度与程序。 3.对医护人员进行重症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4.护理员、保洁员经过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后才可上岗。 5.对高风险技术操作实行授权、定期评估和再授权管理。

6.有定期考核与再培训、再授权管理,保证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呈持续提高状态。

7.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症医学相关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不断加强知识更新。

8.医护人员每年对重症医学操作技能进行定期培训,促进知识不断更新。 9.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以上重症医学相关技能演练,并有相关记录。 10.医师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1 1.依法执业,健全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

12.科室设施、设备应有专人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13.医疗机构应加强对PICU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科室的管理,建立科室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过程和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对PICU诊疗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分析,提高医疗质量。

(六)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

1.PICU应有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有对上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进行培训计划,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

位职责和履职要求。

2.PICU有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 3.PICU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如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和

Glasgow Coma Scale(GCS),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率达100%。

4.有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的相关规定,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 5.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

6.转入/转出患者与标准的符合率≥90%。 7.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90%。

8.临床质量指标报送制度: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医院感染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以及疾病谱排在前10位的病种,按年报送省儿科质量中心办公室。 护理质量:

1.有效落实分级护理制度,确保病员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2.护理人员经过院内、院外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监测与治疗基本技能,能独立完成临床工作。

3.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人性化服务,体现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的责任,执行操作前向家长实行告知义务。

4.患儿佩戴腕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病情、主要治疗、护理要点等情况,能正确采集各种标本。

5.特级护理措施具体,落实到位,无护理并发症。床单元整洁、平整、无渣屑,物品放置规范,不杂乱。

6.各种管道清洁、通畅,固定妥善,管道有标识。 7.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吸痰、吸氧、CPR等技术。

8.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的使用、维护保养、简单故障排除;护士熟悉常用抢救药品的作用及用法。 9.危重患者病情有连续的监测记录,危重病人每班评估病情变化,有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转入、转出PICU有记录。

10.定期科室有质控自查记录,对存在问题有分析、改进措施和效果反馈,记录完整。

(七)感染控制与预防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2.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3.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0-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4.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5.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① 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②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③ 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④ 辐射式抢救台应当每日清洁,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⑤ 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表、浴巾、浴垫等)。

⑥ 患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⑦ 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及奶瓶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

6.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

操作技术;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

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

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确保医疗安全。

7.配奶间环境设施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配奶间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

毒技术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8.有消毒剂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有效浓度范围、物品浸泡时间等。 9.有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10.有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等相关制度及措施。

11.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规定。

12.科室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定期分析、评价,制定整改措施。 13.有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有分析、评价、反馈及整改措施。

(八)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管理

1.制订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2.落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无责上报的制度。

3.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率、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率、重症

患者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各类导管管路滑脱与再插率、人工气道脱出例数等。

4.有落实相关指标的具体措施,并根据相关指标的分析改进质量与安全管理。

5.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 6.防范与减少患者窒息、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

7.应当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九)质量持续改进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2.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3.有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

范。

4.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白查、评估、分析、整改。 5.科室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有完整的质量管理资料,体现持续改进成效。

第6篇:重症监护室.icu护理工作质量标准

重症监护室(ICU)护理工作质量标准

一、环境管理

1.科室布局、设施设备符合《中国重症加强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

(1)应划分医疗区域、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及生活区域。

(2)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15平方米。

(3)每个ICU最少配有一个单间病房,面积18-25平方米,有条件者配备负压病房1-2间。

(4)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或脚踩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一套,开放式房间至少每两床一套。

(5)病床间距符合要求,床间距>1米。

(6)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做到定时开窗通风,有条件者最好配备空气净化系统。

3.ICU环境安静、整洁、舒适。

4.办公室、治疗室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标识醒目。

二、人员管理

1.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2.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之比不少2.5~3:1,护理人员数量与人员梯队结构合理。

3.护理人员要经过ICU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经考核合格后,

方可独立上岗。

4.护理人员岗位分级管理和使用。

5.排班体现科学、合理、弹性化。

三、医院感染管理

1.严格执行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醒目。

3.具有合理的人流和物流的进出通道,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

扰和交叉感染。

4.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别安置,特殊感染者应安置在单

间病房或进行床旁隔离,必要时启用负压病房。

5.未配备空气净化系统的病室应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每日

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空气消毒一次,并做好记录。

6.做好病室地面及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和物表应

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

洁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700mg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

擦拭,作用30分钟;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

1000-2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拖布分室使用,标识

醒目。

7.落实ICU探视管理制度:

(1)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数,尽量减少室内人员的

过多流动。

(2)工作人员或探视人员进入ICU病房必须更衣、换鞋、

戴口罩、帽子;外出时需更换工作衣、外出鞋。

8.工作人员患有感冒及其他传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

9.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10.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11.留置管道管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要求。

12.患者转出后,医疗仪器及床单位应做好终末消毒。

(1)床单位应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2)各种医疗器械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清洁、消毒。

(3)呼吸机管道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冲

洗、晾干后送供应室进行集中灭菌。

13.各类仪器设备及灭菌物品、一次性耗材、消毒液等的管

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4.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15.按照Ⅱ类环境的要求,每月对病房空气,无菌物品、物

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等进行卫生学监测。有记录。

四、质量管理

1.ICU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等健全,并落实

到位,

2.成立ICU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检查,及时反馈,体现

持续改进;并定期进行质量评析,有记录。

3.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ICU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

作规范、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及各项急救技术操作等。

4.严格按照《基础护理质量标准》落实各项护理工作。

5.严格落实《特级护理质量标准》,持续24小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详细记录。

6.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执行医嘱。

7.护士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正确的治疗和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8.护理文书书写符合《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标准》。

(1)护理记录内容需客观、准确、及时、规范、完整,时间应具体到分钟。并且使用医学术语,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达准确、语言通顺、标点正确。

(2)每位患者均需建立护理计划;并能够根据病情及时修订。

(3)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效果记录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且具有连续性;护理措施能够体现时效性和个体性。

(4)护理记录每小时至少记录一次,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记录的,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9.药品管理

(1)常备药品做到原盒存放、专人管理、及时补充。

(2)高危药品专盒存放,标识醒目,管理规范。

(3)急救车内药品、物品齐全、做到“四固定”,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

(4)严格落实毒麻药品制度,实行专人专柜双锁保管,固定基数,护士班班交接,有记录;毒麻药品使用中,如有残余量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并做好记录。

10.各种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护,班班交接,有记录。

11.严格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

12.落实患者安全管理目标(包括身份识别、用药安全、危急值的报告等)。

13.制定并落实防范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如跌倒、坠床、压疮、非计划性拔管、谵妄等)。

14.制定、培训、演讲并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停电、火灾、猝死、误吸、输液反应、输血反应、输液外渗、躁动、自杀、针刺伤、医院感染暴发流行、重大意外伤害等)。

15.落实患者转入、转出交接制度,详细做好患者的出入室登记。

16.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有记录。

(1)主动向患者或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相关的规章制度。

(2)做好患者或家属的健康指导工作,主要包括正确指导患者饮食、用药和活动等。

(3)患者及家属知晓相关的疾病、药物、特殊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

(4)做好患者的康复指导,重视患者的功能训练。

(5)及时、客观的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变化,使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第7篇:重症监护(ICU)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共)

重症监护(ICU)护理工作质量标准

一、 环境管理

1、 科室布局、设施设备符合《中国重症加强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

(1) 应规划医疗区域、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

区域或生活区域。

(2) 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15平方米。

(3) 每个ICU最少配有一个单间病房,面积18-25

平方米,有条件者配备负压病房1-2间。

(4) 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或脚踩式洗手设施和手部

消毒装置,单间每床一套,开放式房间至少每两床一套。

(5) 病床间距符合要求,床间距>1米。

(6) 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做到定时开窗

通风,有条件者最好配置空气净化系统。

2、

3、 ICU环境安静、整洁,舒适。 办公室、治疗室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标识醒目。

二、 人员管理

1、 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2、 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之比不少于

2.5~3:1,护理人员数量与人员梯队结构合理。

3、 护理人员要经过ICU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

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4、 护理人员岗位分级管理和使用。

5、 排版体现科学、合理、弹性化。

三、 医院感染管理

1、 严格执行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 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醒目。

3、 具有合理的人流和物流的进出通道,最大限度减

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4、 感染患者与非感染者分别安置,特殊感染者应安

置在单间病房或进行床房隔离,必要时启用负压病房。

5、 未配置空气净化系统的病室应及时开窗通风、换

气,每日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空气消毒1次,并做好记录。

6、 做好病室地面及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

和物表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2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拖布分室使用,标识醒目。

7、 落实ICU探视管理制度:

(1) 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数,尽量减少

室内人员的过多流动。

(2) 工作人员或探视人员进行ICU病房必须更

衣、换鞋、戴口罩、帽子;外出时需要跟

换工作衣、外出鞋。

8、 工作人员患有感冒及其他传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

触患者。

9、 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10、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11、 留置管道管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要求。

12、 患者转出后,医疗仪器及床单位应做好终末消毒。

(1) 床单位应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

拭。

(2) 各种医疗器械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清洁、消

毒。

(3) 呼吸机管道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分钟,冲洗、晾干后送供应室进行集中灭

菌。

13、 各类仪器设备及灭菌物品、一次性耗材、消毒液

等的管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4、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处置医疗废

物。

15、 按照Ⅱ类环境的要求,每月对病房空气,无菌物

品、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等进行卫生学监测,有记录。

四、 质量管理

1、 ICU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等健全,

并落实到位。

2、 成立ICU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检查,及时反

馈,体现持续改进;并定期进行质量评析,有记录。

3、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ICU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护

理技术操作规范、各类设备仪器的操作及各项急救技术操作等。

4、 严格按照《基础护理质量标准》落实各项护理工

作。

5、 严格落实《特级护理质量标准》,持续24小时对

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详细记录。

6、 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准备的执行医嘱。

7、 护士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正

确的治疗和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8、 护理文书书写符合《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标准》。

(1) 护理记录内容需客观、准确、及时、规范、

完整,时间应具体到分钟。并且实用医学

术语,并且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达准

确、语言通顺、标点正确。

(2) 每位患者均需建立护理计划;并能够根据

病情及时修订。

(3) 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效果记录应简明扼

要、重点突出,且具有连续性;护理措施

能够体现时效性和个体性。

(4) 护理记录每小时记录一次,因抢救极为患

者未能及时记录的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

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9、 药品管理

(1) 常备药品做到原盒存放、专人管理、及时

补充。

(2) 高危药品专盒存放,标识醒目,管理规范。

(3) 急救车内药品物品齐全做到“四固定”,急

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

(4) 严格落实毒麻药品制度,实行专人专柜双

锁保管,固定基数,护士班班交接,有记

录;毒麻药品使用中,如有残余量按照相

关规定进行处置,并做好记录。

10、 各种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护,班班

交接,有记录。

11、 严格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

度等)。

12、 落实或者安全管理目标(包括身份识别、用药安

全、危机值的报告等)。

13、 制定并落实防范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如跌倒、

坠床、压疮、非计划性拔管、谵妄等)。

14、 制定、培训、演练并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停

电、火灾、猝死、误吸、输液反应、输血反应、输液外渗、躁动、自杀、针刺伤、医院感染暴发流行、重大意外伤害等)。

15、 落实患者转入、转出交接制度,详细做好患者的

出入室登记。

16、 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疾

病相关的健康教育,有记录。

(1) 主动向患者或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相关的

规章制度。

(2)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指导工作,主要包

括正确指导患者饮食、用药和活动等。

(3) 患者及家属知晓相关的疾病、药物、特殊

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

(4) 做好患者的康复指导,重视患者的功能训

练。

(5) 及时、客观地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变化,

使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第8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建设和护理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

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医学的发展,产科临床医师对围产期及新生儿疾病的认识提高,对胎儿、新生儿监测及治疗护理技术的完善。我院自2004年建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在基层开展危重新生儿的救治工作。产儿医师共同协作,开展胎儿宫内监测、产房窒息复苏、早产儿救治等一系列专科治疗,降低了我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提高了早产儿抢救成功率。本文将对我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建设及管理进行阐述。1 病房介绍

1.1 病房的布局 2001年在儿科内设立新生儿病房,2002年建立新生儿科,2004年在新生儿科内设立NICU。目前科室占地面积350m2,NICU及普通病房各占57m2。NICU分二室,一室内为3个抢救单位,二室放置早产儿培养箱。普通病房放置若干个早产儿培养箱、婴儿床和蓝光箱,随入住新生儿数随时增减床位。室内设有空调,排气、消毒系统,空气消毒机2台,有墙式中心供氧和负压装置。科内还设有隔离病室、治疗室、贮物室、配奶室、更衣室、清洁间及哺乳室等。

1.2 人员组成 科内有医师9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医师7人,护士30人,其中主管护师2人,护师16人,护士12人。

1.3 设施装备 进口呼吸机1台,上海婴儿呼吸机2台,高频喷射呼吸机1台,新生儿抢救台5台,暖箱22台,光疗箱2台,蓝光治疗仪4台,输液泵16台,微注机5台,微量血糖仪1台,喉镜2付,吸引器2台,多功能监护仪15台,超声雾化器2台,辅助科室X线,彩色超声波,脑电图,心电图等设施。

1.4 业务开展情况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2107例,出院2107例,其中治愈1063例(50.45%),好转437例(20.74%),未愈591例(28.05%),死亡16例(0.76%)。出院第一诊断前五位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肺炎、肺透明膜病、胎粪吸入综合征),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硬肿症,高胆红素血症和核黄疸。周期入住NICU 328例(占住院人数的15.57%),男220例,女108例。按出生天数计:出生0~1天259例、1~3天29例、4~7天15例、>7天25例;按出生体重计:体重≤1500g 100例,1500~2000g 95例,2000~2500g 85例,2500g~4000g 37例,>4000g 11例;按治疗转归计:治愈197例(60.06%),好转86例(18.2%),未愈29例(8.8%),死亡16例(0.76%)。

2 经验与体会

2.1 专科医院建立NICU的条件与方法 在专科医院建立NICU必须注意与医院规模相适应,以利整体布局及合理的资金投入。人才的培养,先进仪器的配备以及病员的组成是三个基本环节。我院位于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我院又是一个以产科为主的妇幼保健院,十多年来每年出生的新生儿达2000人以上,高危产妇集中,具有发展围产医学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注意新生儿专业与产科同步发展,专科特色,打出品牌,先在儿科设新

生儿病房,以收治本院产科的患儿为主,逐渐扩大业务,培养技术骨干,积累资金。设备方面,先购入国产、廉价的设备及器材,充分使用,经过数年来的努力,技术梯队形成,病员充足的情况下,再投资完成病区装修,购入进口性能良好的呼吸机、监护仪,建立起与医院规模、社区环境相适应的新生儿科及NICU。

国外NICU一般为独立职能科室,而我国绝大多数区医院实施是分科分专业的病房管理制[1]。我院NICU隶属于新生儿科,病员来自本院产科、门诊、一级医院转入三个途径。病儿入科后根据病情安排病室,危重儿及时进入NICU,好转后即转入普通病室。这样做既有利于危重儿的抢救,又增加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同时也减轻了家属的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节省了人力。

2.2 护理管理

2.2.1 人才培养 NICU病房强调有一支业务水平较高,人数较多,训练有素,全心全意为病儿服务的医护队伍。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院挑选一些年轻、文化程度较高、身体和思想素质较好的护士作为NICU人员。先将护士长及几名护师、护士选送上级医院进修,以他们为业务骨干,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同时进行全员院内培训,培训内容:心肺复苏、氧气治疗、呼吸器、各种监护仪、温箱、辐射台、蓝光箱的使用、生命体征监测、胸部物理治疗、各种喂养方法、各种数据的记录等,经过严格培训和工作实践,使所有在NICU工作的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操作,能配合医生对危重病儿进行抢救,保证了NICU工作的正常进行。

2.2.2 人员配备 科室设护士长2名负责护理管理工作。NICU床位与护士的比例达1:1,另有5名经短期培训的护理员担任生活护理,1名工勤人员担负病区清洁消毒工作。此项比例高于本院其他科室,但低于国外及国内某些医院中NICU编制[1.2]。经过数年实践,认为这一比例较适于基层医院NICU。我国基层医院的特点是病人多,医护人员不足,经济条件不足,所以建立NICU困难很多。把NICU设在新生儿科内,科室负责人易于根据实际情况调动工作人员,危重病儿集中时可适应增加NICU人员,做到夜间每班NICU及普通病室均有2名护理人员在岗,人力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

2.2.3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危重病儿本身体质差,又接受较多的侵入性治疗和监测,增加了感染机会。因此N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普通病房。我国医院感染率约为8.4%[2],我院2004-2009年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5.4%,其中个体新生儿经产道时发生的感染(呼吸道吸入等)占70%左右,十年来未出现过细菌、病毒的暴发感染,较好地预防及控制了医院感染。作法是:病室内墙壁、地面、桌面及设施表面消毒液擦拭,每日不少于2次,病区空气消毒每日2次,每月做空气细菌培养,严格执行人员手卫生,入室前按7步清洗手,每接触一个新生儿用洛苯清消毒手部,防止交叉感染,检查或护理完一患儿后要再洗手。每张床有一瓶消毒液、一支听诊器,呼吸机、雾化机、吸引器管道定期消毒,暖箱定期清洁消毒。提倡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NICU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规章来保证,更需员工的相互支持,密切协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有效降低感染率,控制和预防NICU的医院感染,从而提高重症患儿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樊寻梅.我国14省市儿科ICV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3):181.

2 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84.

3 胡皓夫.小儿医院感染的诊断.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6):331.

(本文编辑:石 岚)

第9篇:重症监护病房与危重症监护医学

【引言】

现代重症监护病房

(

intensivecareunit,icu) 是医院中必不可少的医疗单位。 自

40 年代开始建立手

术后恢复病房,特别是

62 年建立的冠心病危重病房,在抢救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导致危重症

监护

(criticalcare) 的概念应用于有急性生命威胁的各种疾病和综合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工

作中。

高科技医疗仪器设备的发展亦为医学科研和临床诊治技术的飞跃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据医学现代化的要求和医院发展的规律,医院必须建立起

icu ,集中危重患者,并采用高尖技术

和医疗仪器设备进行监护和诊断,治疗。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icu 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19 世纪中叶,南丁格尔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为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提供

住所,这不但被称为护理学和医院管理上的革命,而且,也被传统观念认为是

icu 的起源。随着

发展,医院规模逐步扩大,病房的功能也增加。

1923 年

dandy 在

hopkins 医院建立神经外科病

房,不但促进医学专业化的发展,而且是较为危重的病人得到集中管理。二次大战前,

dandy 和

cushing 建立起第一个

24 小时管理的术后恢复病房,

1950 年前后由麻醉科医师向外科专业作

了推广。

20-50 年脊髓灰质炎流行席卷世界,导致了延髓疾患呼吸衰竭通气支持的需要。美国洛

杉矶医院用

50 多台

铁肺

(呼吸机)抢救呼吸衰竭的病人。同期为了救治大量呼吸肌麻痹的病

人,

高级麻醉师

ibsen 在丹麦哥本哈根医院里组织其包括医疗等多个专业的专家队伍,

在高水平

的实验室配合下建立起一个共有

105 张病床的抢救单位,给病人进行手动式通气。这个多学科

的和先进的医疗单位就是现代完善的

icu 的最早尝试。几年后,

frank 和

john 在美国又建立起一

个新型的心脏外科监护病房,

病房里设置了计算机监护系统,

系统工程师成为了监护队伍的一部

分,护士队伍也得到了发展,他们对

icu 内应用的特殊技术有专门的经验,并在

icu 内各岗位担

任具体工作。

这导制护理学分支重症监护护理学的产生。

58 年美国巴的摩尔医院麻醉科医师

safar 也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监护单位,

并正式命名危重症监护病房。

92 年,

仅美国已大约有

7434 个这样的治疗单位。随着

icu 发展,根据医院各临床专科危重患者的需要,至今

icu 常见的分类

有呼吸监护病房

(ricu) ,冠心病监护病房

(cicu) ,外科监护病房

(sicu) 和内科监护病房

(micu) 。在

少于

200 张病床的小型医院中,一般只有中心性的

icu 。

现在,美国有专门执照的危重症监护医生,其中

2/3 是内科医生,其余是麻醉科,儿科,和外科

医生。内科医生中,约

90% 是肺科医生,但没有经过多专业的训练或在其他的专门的

icu 内培

训,因而

90 年美国危重症监护学会建议资格委员会要求参加工作的医生必须有个月外科

icu 轮

训。

【危重症监护学

(criticalcaremedicine) 和

icu 】

危重政监护的定义是最大限度地确保病人的生存及随后生命的质量而采取及时的高质量的和大

量医学监护的一种医学监护模式。

80 年代就有学者估计在美国每年

200 万死亡者中大约有

1/3 是在

他的真正死亡时间到来

之前

死亡,而且其中有

1/3 可以通过改进复苏技术的现代急症医学而得救。

复苏

概念作基础的危

重症救治,必然包含有

紧急或即时的复苏

延长或强化的复苏

的必然经过。本世纪初期,脊

髓灰质炎使呼吸衰竭成为不能生存的同义词。

但是

铁肺

成功的救活了不少患者,

是医学界看到

了希望,

也认识到了抢救设备和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在逐步了解各种循环,

呼吸危重症发生的基

础上,

创造了新仪器及开展了一系列生命支持技术,

延长了气管内插管或切开术,

胸外心脏按压

术,心脏除颤术,心电监测,起搏器的发明和安装,床边心导管术,血气分析,先进的人工呼吸机的发明及应用等等。抢救复苏术的不断完善,延长生命支持的能力不断提高,使简单的

复苏

发展成为

60 年代提出的危重症监护学

(ccm) 的新概念。

而在

63 年第一个

ccm 进修医生培训班出

现在匹兹堡,不久成立了重病监护学会。

抢救危重病人的两个主要环节是:

急症抢救和重症监护,

他们之间存在着若干密切的联系,

但又

有本质的区别。

急救医学的任务及工作重点在于现场抢救,

运送病人,

及医院内急诊三部分。

ccm 主要以重症监护病房为工作场所,

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

工作的第一阶

段主要是院外现场急救系统工作,

第二阶段的工作是从急诊室开始,

在现场初步被处理过后送来

的患者按照医院急诊治疗规范进一步稳定病情,

再根据病情需要使用病床车转送。

分别送入手术

室或

icu 。部分已住院患者出现危急变化需作病床上复苏,相当于此阶段急诊室的工作。手术后

危重患者人需进入

icu 。而病情稳定的患者离开

icu 后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和康复,则属于第三

阶段工作。

icu 的特点和任务】

所有的

icu 均有如下特点:救治极危重的患者,拥有高尖科技和贵重的医疗仪器设备,有熟练掌

握这些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专门医疗医师人员队伍。

危重症监护早期的焦点是在于心肺损害的问题。

intensivecare 原意是强化的或长时间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

”(cpr) 为基础。

从基础生命支持

(bls) 到高级生命支持

(als) ;

此外也包括了紧急呼吸复

苏,

紧急心脏复苏至延续的或强化的呼吸复苏和心脏复苏。

因而可以赢得时间,

使病人自然的或

通过药物和外科治疗恢复器官功能从而使传统观念认为

临床终末期

临床死亡

的病人逆转。

1980 年

shoemaker 等也指出

危重症监护

这个概念已超越了在传统医学中于生命威胁有关的所

有内容。

之所以命名为危重症的

监护

就是他有赖于对生命器官衰竭生理学机制的客观评价,

使

治疗手段得以发展,

并使解决生命威胁问题而设立的生命支持系统能发挥最大效能。

对危重症病

人从第一阶段复苏至运送至

icu 或手术室内手术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有效的

监护

成为该学科的精

髓。

icu 使用价值的评价】

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18张病床的内科监护病房于

1977 年至

1982 年期间收治

6680 例患者

中,

icu 患者的病死率为

7.9% ,而全医院包括

icu 的为

13% 。此外,

safar 的另一个资料显示,

1973 年在美国俄例冈州大学中,

当各科独立的

icu 被一个多专业的

icu 取代后,

衰竭患者的病死

率从

30% 降到了

10% 。

这是因为它可以随意自动的对不同状况的患者安排麻醉医生,

内科医生,

或外科医生来及时处理。

如何提高

icu 使用价值,一直是医学界研究重点。在

1986 年

knau 等总结了美国

13 家医院中病

死率最低的

icu 的经验。有四条:必须采用规范的治疗途径。有一个具有相当权威的,可以处理

出入院政策和协调各个医务人员工作的有能力的领导者。

护士要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

掌握重症

监护技术和熟练各种医疗设备的使用。护士和医生有十分强的协调关系。

总之,危重症监护医学是目前医学界最新学科,

icu 已成为医院中不可缺少的治疗单位。

监护

icu 的精髓,集中处理危重患者的任务,决定了它的多专业性。规范化管理对

icu 发展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1980 年,美国危重病协会协调会议曾按功能和治疗水平的不同把国内的

ICU 有低到高分为

4 各

等级。但由于

1 级过于简单,难以视为

ICU ,故

ICU 实际上存在

3 个级别,即

i~iii 级。

i ,

ii 级

ICU 由于没有设有专职的

ICU 医师,

ICU 的干预治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见图

1 ,显然无法收容

APACHE2,SPAS 评分较高的较危重的病人,

而护士予病人的比例理所当然的应当降低。

勉强收治

危重病人,

进行危重管理,

将带来严重后果。

伴随医疗法律及医疗保险的高速发展以及医疗市场的竞争激烈,将被淘汰。

ICU 的人力配备是始终是一个

icu 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我国

ICU 起步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

ICU 仅仅是作为医院评级的摆设,因而

icu 及危重医学的发展无从谈起。而

icu 的创建者们也

无法拿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及建设模式,

甚至无法确定

ICU 的人员配备的结构和数量,

TISS 治疗干预评分系统原来是通过干预的复杂度从而评估患者的危重度,

现在主要用于评估工作人员

的工作负荷及人力资源配备依据。

因此用于我国目前

ICU 建设的一个理论依据,又重要作用。

10 以下护士与患者比=

1 :

4

10 ~

15 护士与患者比=

1 :

2. 5

以上护士与患者比=

1 :

1 ~

1 :

ICU 的组织和建设

:

1 、

ICU

的模式

目前,

ICU 存在多种模式,如专科

ICU 或综合

ICU ;全时服务的

ICU 或部分时间服务的

ICU 。专

ICU 往往附属于某一专科,故一般来说对本专科问题有较强的处理能力;部分时间服务的

IC U 通常仅在正常工作时间有专职人员负责,其它时间则由病人原所在科的值班人员处理,这种

I CU 可以减少

ICU 专业人员的配备。但从危重病医学发展需要来看,这两种形式均不够完善。作

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目前

ICU 更倾向于向综合性的,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在起步阶段,如

果条件不成熟也不妨先从专科或非全时服务

ICU 开始,或专科

ICU 作为综合

ICU 的补充。在我

国,各地区、各医院的条件差别悬殊,因此各类

ICU 均有其合理存在的基础,很难而且也不应

当强求某一固定模式。无论何种模式的

ICU ,

必须是以实践危重病医学为己任,

离开这一宗旨就

不成其为

ICU 了。

2 、人员训练

ICU 内的医护人员要求具有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的工作、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责任感

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许多国家、

医护人员在入岗前均需接受专业培训并

取得资格证书。

目前,

不少

SICU 主要由麻醉医师管理,此与

SICU 形成的历史和

SICU 内大量的处理与复苏、循环和

呼吸的问题有关,

而这些问题无疑是麻醉医师所擅长的,

但并非由此即可以说麻醉医师完全可以

胜任

SICU 工作。危重病医学毕竟不是麻醉学,所涉及的问题更复杂和广泛。目前在先进国家已

专门设有危重病医学教育课程,一代新的专业化

ICU 专家

——

intensivist 已经出现,并承担

ICU 的重任。

ICU 的规模和建制

ICU 的床位数一般约占医院总床位数的

l %~

2 %,但主要应根据本院实际的危重病人数量确定。

在一个

ICU 内,床位数以

8 ~

10 张为宜,超过

12 张床位应另设

ICU ,否则将影响其有效性。不

管何种模式的

ICU ,

做到

在任何时间内平均一个病人配备一个护士

始终是

ICU 追寻的目标,

据这个原则,病人与护士之比约为

1 :

4.25 。与普通病房相比这个比例确实很高,但这是病人的

病情和医护人员沉重的工作负荷所决定的,因此应尽可能保证,否则会导致

ICU 质量下降。任

何一个

ICU 都会遇到病人不平衡的问题,普遍的看法并不主张在

ICU 病人暂不充足时将医护人

员调离,因为从全面看他们的工作负荷不轻。

ICU 的职责及与专科间的关系

专业化的

ICU 是完全独立的科室,

ICU 医师将全权负责病人的医疗工作。但同时

ICU 又是高度

开放的、与专科联系最广泛和密切的科室,因此专科医生应参与并协助

ICU 的治疗,特别对专

科问题,

后者负有直接和主要的责任。

一般要求专科医师每天至少一次巡视本专科的病人,

并向

ICU 医师提出要求和建议;

ICU 医师也有义务将病情和治疗计划详细向专科报告,以取得理解和

支持。无论在任何时候,

ICU 医师请求专科会诊时,

专科医师均应及时到场。对待

ICU 切忌两个

极端:一是缺乏信任,指手划脚,事事干预;二是完全依赖,将病人弃之不管。这两种态度都是

源于对

ICU 的功能缺乏了解。

5 、

ICU

收容指征

目前还没有十分具体的

ICU 收容指征,

主要凭借医师的经验判断。

毫无疑问,

ICU 收治的是那些

有严重并发症或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潜在风险的危重病人。但并非所有危重病人都有收容指征,

他们只限于确能受益于加强治疗从而获得治愈可能的危重病人。

而目前医学尚被认为不可救治的

病例,如晚期肿瘤、脑死亡、临终状态等均不应进入

ICU 。强调此点将直接涉及资源使用的合理

性和

ICU 利用的有效性。无原则地扩大收容范围,将意味着不能确保对那些真正可以从

ICU 获

益的危重病人的收容和救治。

6 、病人的收容与转出

任何需要进入

ICU 的病人原则上均应仅由

ICU 医师会诊后决定,或由专门的抢救组的负责人决

定。反之,在

ICU 医师认为病人应当转出时,任何专科均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病人。对

ICU 的

收容与转出制度必须有明确规定,否则就无法保障

ICU 有限的床位的正常周转和合理利用。

ICU 的人员要求:

ICU 医生可来源于麻醉科、急诊科、外科或内科。挑选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实践经验、良好的医

学基础知识、能熟练应用各种精密仪器、善于钻研及创新的中青年专业人员作为专科医生。

ICU 医生与病人之比为

1 ~

2 :

1 。

ICU 护士的筛选是十分严格的,危重患者多病情变化快,随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而

4h 能够

观察和直接得到第一手临床资料的只有护士;

当病情突然改变时,

患者的生命在几秒、

几分钟内

通过瞬间诊断和处理被挽救,

这常常被认为是护士的职责。

这种迅速的判断能力是以丰富的临床

知识结构为基础的。

ICU 医生所得到的关于病人病情发展、

及是否需要修正治疗方案的大量信息

来源于护士。

ICU 护士是危重患者管理最直接、

最主要的人员之一。

ICU 病室内有一批优秀的

临床护士,对医生及病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ICU 护士多来自于外科、

麻醉科、

急诊科和内科。

不论对于

ICU 专科科研工作的设置还是发展来

讲,一批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是非常难得的.

应相对专业化,周定化。

即使专科的特点限定了人

员的淘汰性,护士的流动及反复的强化训练必须受到重视。

ICU 护士不仅要有多专科医疗护理及急救基础知识,

更要强调对病情系统的认识,

还应掌握各种

监护仪器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和图象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从某一专科抽调来的骨干护士,

可以先进行多专科的轮转学习,再进行

ICU 的强化训练。然后.在实践工作中逐渐达到

ICU 护

士标准。

ICU 护士应当是技术全面、

应变工作能力强,

在临床实践及护理科研方面起重要作用的专职监护

人员。

其素质标准为:

1 .有为护理事业奋斗的献身精神及开拓精神。

2 . 有一定的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基础病理生理学知识。

3. 有较广泛的多专科护理知识或实践经验。

4 .善于创新及应用逻辑思维.发现问题及总结经验。

5.实际工作及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6. 操作敏捷、善于钻研、工作细致耐心。

ICU 护士与病人的数字比例为

2 ~

3 :

l 。目前,国内尚未有

ICU 护士的培训中心,现有的

ICU 护士无专业证书,

待遇方面也无相应改变,

这与国际危重病护理学的发展要求有差距的。

在欧洲,

英国护士从专科学校毕业后再须进行

6 ~

12 个月的

ICU 专业训练;瑞典是

1 年,奥地利是

9 个月,丹麦是

1 年半.结业者授予

ICU 护士证书,待遇方面优于普通病室护士。

ICU 病室可以设化验员

1 名。负责常规化验检查。技术员

1 名,负责贵重仪器的维修、保护及病

室内部分消毒工作。

上一篇:教职工节约守则下一篇:环境工程项目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