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基于2004年1季度至2011年2季度的数据,分析了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首先提出了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必要性及其作用机理。其次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显著影响的结论。最后,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减少不良贷款的相关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预测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预测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篇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摘要]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一直是我国金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前巨额不良资产以及低下的银行经营效率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集中反映。由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急需金融理论工作者去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贷 风险控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金融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也呈不断上升趋势。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信贷风险是金融市场上最基本、最古老和危害最大的一类风险,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关系到其长远发展。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发生变化而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或收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信贷风险不仅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还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较为落后,不良贷款率偏高,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对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水平和手段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我国信贷风险特点、种类分析我国信贷风险的现状,并而从识别并确定信贷风险加强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认识。对信贷风险控制体系、信贷控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提出了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研究,以促进商业银行切实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属性,银行不可能脱离风险而存在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源泉,是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商业银行在資产上不同于其他经济组织的特点是,负债比重远远高于所有者权益,资本金对债权人债券的担保能力极其微弱,所有者权益通常是无法清偿债务的,而资本金运营的过程中来存在损失的可能性。资产构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只有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增值,才能清偿到期债权和补偿举债成本,也只有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增值才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商业银行资产经营的方式是信贷。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客观性:商业银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负债经营,银行大部分营业资金来自于客户的各种存款和其他借款。这一经营特点决定了银行与生俱来就伴有一定风险性。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银行从事信贷业务那么风险就不可能摆脱风险,信贷风险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转移为转移。

第二,隐蔽性:风险是指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人们难以确定何时、何地、何种程度的潜在损失。但风险由可能损失转变为损失还需要一定客观条件。由于信贷资金的不断流动,人们难以准确辨别银行信贷资金是否以发生损失,即使某些不确定性因素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已经出现,银行仍可以通过不断吸收存款来保持流动性,使得银行在巨额亏损时仍能够运转,因此其风险具有隐蔽性。

第三,可控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说信贷产生风险,而是信贷产生风险发生的可能,信贷风险可以监测与防范。商业银行可以在信贷风险发生前运用一系列手段加以预测及防范。对于风险的控制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能有效预防风险的发生和危害。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及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生死,商业银行自身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与资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实践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还处于较低水平。

1. 银行业市场份额集中度偏高

从类别来看,无论是资产还是负债,四家国有银行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50.9%,负债占银行业机构总负债的50.1%;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5.0%,负债占银行业机构总负债的15.1%;城市商业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7.2%,负债占银行业机构总负债的7.2%。

迄今为止,四大行所占的市场份额虽然在逐渐减少,担任然占主导地位,垄断者我国的金融市场。

因此,在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环境下,将会使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受到其贷款户经营状况和个别产业兴衰的支配,缺乏灵活调整的余地,这就使得风险分散转移性差,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银行信用风险加大。这主要是因为四大行的盈利能力与他们的市场份额并不相匹配,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越大,其盈利能力越差,反之,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越小,其盈利能力越强。而根据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市场份额与盈利性之间一般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2.银行贷款不良比率偏高

近年来,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剥离一部分不良资产、债券转股权、核销呆坏账等方式,处置了相当数量的不良资产,但不良贷款比例偏高一直是困扰国有银行的难题,虽然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善贷款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各行平均不良贷款比率仍处与较高的水平。

据中国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9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045.1亿元,比年初减少558.0亿元;不良贷款率1.66%,比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44.1%,比年初上升 27.7个百分点。

从不良贷款的结构看,损失类贷款余额609.8亿元;可疑类贷款余额2294.5亿元;次级类贷款余额2140.9亿元。分机构类型看,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96.9亿元,比年初减少568.4亿元,不良贷款率1.64%,比年初下降0.8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642.2亿元,比年初减少566.0亿元,不良贷款率1.86%,比年初下降0.95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54.7亿元,比年初减少2.4亿元,不良贷款率0.99%,比年初下降0.36个百分点。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76.6亿元,比年初减少8.8亿元,不良贷款率1.70%,比年初下降0.63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7.9亿元,比年初增加6.4亿元,不良贷款率2.97%,比年初下降0.97个百分点。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3.8亿元,比年初增加12.8亿元,不良贷款率1.06%,比年初上升0.23个百分点。

3. 商业银行资金结构不合理

(1)资产结构存在总体单一,盈利能力差

对贷款利息的收入依赖程度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年来经营模式较单一的局面不但没有改观,反而有所加重。2009年末,传统的利息收入约占全部营业收入的88.2%,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则是非常低的。低非利息收入率表明中国的银行提供各种新型服务的能力还非常低,也说明我们的银行业距离国际金融机构还有非常大的距离,虽然近几年中国的金融理财产品发展得非常快,但都趋于简单,技术含量不够。与我国银行业相比,国际银行业的收入多元化程度则要高的的多,其中非利息收入所占比约为30%左右,其中大银行(如花旗等)的非利息收入所占比更高达40%左右。由于非利息收入业务对银行资产的占用比利较低,从而使银行总资产的收益不高。

(2) 负债结构不合理

个别资产主要是信贷资产占比过大,债券资产比重较低,无风险资产的流动备付功能与资产投资功能扭曲的整体特征。在信贷资产内部,又存在过度商业竞争下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超额配置以及趋利动机下中长期放款冲动,并且在既定的信贷资产结构下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在既定的内控制度下存在着不良资产再生的内在机制。由于历史和体制问题,国有商业银行衍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这部分不良资产作为沉淀资产,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优化的障碍。

国有商业银行都倾向于向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和大型项发放贷款,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盈利前景,贷款数额大期限长,能够为银行节约一定的业务费用和管理成本,但是贷款过于集中违背了风险分散这一起码的道理。09年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贷款投向位居前5的大行业的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最低的也接近60%,最高的超过70%而且这大行业也基本雷同。

从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26.5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比26.12%;制造业占比13.94%;房地产业占比11.5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比8.8%。

(3)资产负债结构不对称

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根据吸收存款的期限来合理配置自身贷款等资产的期限,或者要根据贷款的期限,组织相应期限的存款,以便使贷款资产与存款负债的期限相匹配,一般短期贷款、短期存款、中长期贷款、长期贷款,的比例应该大致与各项贷款,客户存款的比例相当然,而除了中国银行,工行与建行。09年年报显示的中长期贷款、长期存款的比例却分别高出各项贷款、客户存款的比例。从商业银行贷款期限结构看,10年期以上的长期贷款占比40.54%,5-10年占比31.66%;1-5年占比23.35%;1年期以下占比4.44%。

四、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1. 加快和完善内部评级建设

五类分类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实际损失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等。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分别要按不同比例足额提取呆帐准备金,并以贷款质量的升级为管理目标。

而且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内部评级仅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关于违约数据库、转移矩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必须要加快步伐赶上。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进行长期系统的研究,从而为信用级别的确定创造条件,充分借助专业评级机构的作用以更加合理地确定资产结构,增加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2.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外部监督,可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充分发挥银监会及银行同业公会的作用,如建立金融从业人员信息库,对不适合担任商业银行高级管理职务的人员信息予以充分披露,提高商业银行获取人力资源信息的能力;要求各商业银行提高对违规经营责任人员处罚的透明度等等。

同时,也要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外部监督的及时有效。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在进行高级管理人员任用时不仅仅限于银行监管部门的资格审查,而且从自身的风险控制角度自觉加强人事任用的审慎性,降低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管理层的道德风险。

3. 加大信贷人员道德风险行为的惩罚力度

制订严格执行刚性的法律制度对防范银行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根据香港《防止贿赂条例》第九条(香港法例第201章) 规定,银行信贷业务人员为本人或亲属接受客户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金钱、礼物、职位、服务、优待等利益,从而在处理信贷业务中给予优待,即为违法,其最高刑罚是入狱7年及罚款港币50万元,同时将招致最高7年的禁止担任任何法团或公共机构管理人员职位或在任何专业中执业的处罚。通过严厉的刑罚,发挥了其在维护金融秩序中的巨大威慑作用,遏制了信贷业务人员的贪欲,使信贷业务人员不以身试法,防止了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五、结论

本文对信贷风险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严重性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这里牵涉了方方面面的原因,既有宏观调整的需要也有微观机制上的漏洞。本文形成的观点就是商业银行要做好信贷风险控制首先要从自身建设做起,加强自身内部机制改革,加快资产优化进度,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原本应该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企业,但在我国,它更多的只是充当了一个宏观调控的工具,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与政府、企业划清关系,真正的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摆脱国有企业对它的依赖。同时在法律保障方面,政府也要尽快将各种法律、法规出台,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环境,切实保护银行利益。

参考文献:

[1]张云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现状分析[J].甘肃农业,2006(12)

[2]郦国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06(11)

[3]赵洪丹 李海红: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与对策[J].时代经贸,2007(88)

[4]新浪财经http://www.sina.com,(2010-5-15)

[5]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cb.gpv.cn (2010-5-15)

作者:程 睿

预测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篇2:

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下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2004年1季度至2011年2季度的数据,分析了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首先提出了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必要性及其作用机理。其次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显著影响的结论。最后,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减少不良贷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因素 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

一、引言

信贷业务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同时信贷风险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信贷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关系到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和资金的安全。要做好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就必须探求出影响信贷风险的因素,从而从根本上对信贷风险加以控制。

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该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大小。因此,进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和宏观经济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商业银行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防范信贷风险,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作用机理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具有显著地亲周期性。所谓亲周期性,就是商业银行会通过信贷活动推动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时,由于对未来经济形势有较好的预期,商业银行往往对偿债能力的预期过于乐观,降低信贷标准、扩大信贷规模。银行信用的不断扩张,信贷规模的扩大,使得产品市场上投资和消费不断增长,导致社会总需求过旺,产品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会采取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利率的上升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违约率上升,信贷风险加大。相反,在宏观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由于担心贷款质量的下降和还款违约的增加,商业银行倾向于减少信贷供给。信贷供给的减少会抑制实体经济中投资和消费,从而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此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稳定增长会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消费和投资。由于企业经营成本降低、经营利润增加,投资需求增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减少,信贷风险减少。

三、宏观经济因素对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及样本模型的设定

本文选取信贷风险为被解释变量,以不良贷款率(Non-performing Loans Ratio,NPLR)为衡量指标。不良贷款率越高,说明银行的信用风险越大。用Y1表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由于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多次对不良贷款进行政策性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所以本文选取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样本进行分析)。解释变量分别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用GDP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用CPI表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用M2表示)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用SR表示)。其中GDP增长率是衡量整个经济状况的指标,CPI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M2反映了货币当局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情况,SR则反映了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

本文收集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数据来自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宏观经济指标数据来自于2004年——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金融季度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

已有的研究表明,线性模型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评估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本文对各宏观经济变量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之间建立多元线性模型。

(二)实证研究过程

1.平稳性分析

为防止出现伪回归,需要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分别对以上变量做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由上表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GDP和SR时间序列数据为非平稳序列,因此对这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由表2可知,经过一阶差分后GDP、SR也是平稳序列。

2.格兰杰检验

为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分别对选取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3.协整检验

判断所研究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分别对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见表4

注:*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这四个变量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

4.回归分析

对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到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5:

可以看到,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变量的显著性、方程的主要几项检验值也比较理想。

四、结论及建议

(一)实证检验的结论

2004-2011年二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分析结果表明:

1.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之间均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

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这三个宏观经济因素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之间是负相关关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3.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而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则相对较弱。

(二)相关建议

实证分析表明,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变化有较大影响,信贷风险与经济波动和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因此,要降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减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应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并根据经济的运行状况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加强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的信息交流和政策协调。

1.股份制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研究和监测,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对经济走势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执行宏观调控政策与合理信贷投放之间的关系,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信息管理系统。比如可以根据各商业银行内部建立的储户个人信息资料数据库,在各商业银行间实现客户信息共享,建立一个所有商业银行可以共同使用查询的大型数据库系统,从而高效合理的处理信贷业务。

2.健全和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是商业银行预防风险,矫正不良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的风险预测模型,将宏观经济因素纳入到风险预测模型中,建立一套能及时、灵敏反映客户还款能力以及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客户还款能力影响程度的监测预警系统。

3.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加强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宏观协调。在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应及时采取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等措施抑制流动性,引导商业银行审慎放贷;在经济衰退时,应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信贷规模,刺激经济复苏。在金融监管方面,要建立“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并尽快使其制度化、法律化,改善由于监管分离、协调不到位造成的宏观调控高成本、低效率的格局。

参考文献:

[1] 谭燕芝,张运东.信用风险水平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日本、美国的部分银行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4)

[2] 刘平、梁瑜.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1(2)

[3] 周源.宏观经济数据影响下的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研究[J].金融纵横,2010(6)

[4] 方洪全、曾勇.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实证研究及比较分析[J].金融研究,2004(7)

[5] 孙连友.商业银行亲周期性与信用风险计量[J].上海金融,2005(3)

[6] 王天凌.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企业文化,2010(6)

[7] 付发理.宽松货币政策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的识别与防范[J].南方金融,2009(10)

[8]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与我国金融安全研究”(10CJL041)支持。

作者:吴亚男 胡 捷

预测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篇3:

浅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会危及国家金融安全,信贷风险的产生有体制的原因、法制的原因、国有企业的原因以及商业银行内部的原因。文章从金融监管、立法、商业银行内部制度的完善以及其他相关制度谈如何化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关键词:信贷风险;监管;防范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及其表现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发放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发生全部或部分无法收回的可能。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高是金融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商业银行以谋取利润最大化为宗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会危及国家金融安全。一系列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陆续发生的金融危机事件,表明了应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表现为不良信贷资产的形成。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的形成原因有许多,信贷风险管理的失控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额巨大,不良贷款主要来自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国内主要商业银行,1996年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针对国有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居高不下的形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99年我国成立了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收购、承接等方式,处理剥离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大批不良资产。2002年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近1.4万亿不良资产后,不良贷款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但是不良资产剥离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2010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显示,2010年全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呈下降的趋势,按按季度统计,2010年1到4季度,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占全部贷款比例分别为4701.2亿元、1.40%;4549.1亿元、1.30%;4354.2亿元、1.20%;4293.0亿元、1.14%。不良贷款比率的下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但也不能排除部分银行扩大贷款规模或增加长期贷款数额,即以扩大分母的方式,来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因此,目前的形式仍不乐观。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特性与信贷风险的形成

2003年修订的《商业银行法》第四条规定,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改变了1995年制定的《商业银行法》中商业银行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把“安全性”放到了首位。从经营原则的顺序的变化可以看出立法导向的变化。

1、商业银行的负债性。商业银行可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存款、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负债业务,此外联行存款、同业存款、借入或者拆入款项或者发行债券等,也构成银行负债。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高风险性,自有资本相对于总资产比例很小,因此,商业银行非常容易陷入经营危机。

2、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性。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交易各方占有信息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不均衡。由于银行信贷交易存在跨时风险,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包括商业银行与客户及商业银行总行与分行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总行与分行之间在信贷管理中由于委托与代理的问题存在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客户提供虚假信息来骗取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在每一种经济体制中都存在,由于我国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因此导致了不良贷款的产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

(一)银行外部的原因

1、体制问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金供给制,企业的融资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来实现,银行不能对信贷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1985年“拨改贷”的实行,使国有企业混淆了贷款与拨款的区别,贷款当作拨款使用,造成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使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增加。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以牺牲银行债权为代价,将企业改革的成本转嫁给银行。此外,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政府的干预,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数额增加。

2、法制不健全。我国于1995年才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规范了金融业的操作,但是1995年之前没有法律来规范金融业的操作,产生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的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新生不良贷款的问题,解决的力度不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加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季度监测分析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监测和考核的通知》,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不良资产的问题。我国目前关于银行方面的法律法规虽然很多,但是缺乏以预防为主的风险性监管和缺乏严格的执行与监督程序,导致我国的银行方面的法律与国际标准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银行内部原因

1、银行体制的不健全。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专业银行转变而来,一直没有建立起以风险管理和创造利润为目标的机制,贷款没有自主权。在旧的贷款体制下,国有银行的政策性贷款,现在基本上成为不良贷款。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实行改制上市,但仍留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痕迹。

2、银行内部的违规经营。商业银行对贷款人审查不严,对担保人审查不实,以及银行决策层的失误。商业银行盲目的追求短期高额利差和市场份额,超规模发放贷款严重。商业银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期间,出现了大量的违规经营活动,如账外经营,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的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商业银行迅速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3、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不合理。信贷经营与信贷管理二合一的制度,使一些银行的贷款审批制度流于形式,分散的信贷经营管理体制,不但使信贷管理、控制的难度加大,而且使一些根本没有足够经营能力的基层银行行使着过量的信贷决策权。此外,商业银行内部存在重贷轻收的现象,忽视贷款的管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对贷款风险的认识不够,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准备不足,资产保全工作不到位,贷款决策缺乏科学的信息咨询系统,对贷款项目很少用全局的角度进行可行性调查。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一)加强金融监管

1、建立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共同金融监管体制。我国现在的金融监管体制是中国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共同监管,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银监会的成立有助于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有利于提高货币决策和银行监管的透明度,有利于减少利益冲突、降低监管成本和提高监管效率。

银监会要加强监管力度,全面推行风险管理,重视持续性监管。银监会对银行监管应该避免行政式的介入,而应在识别、监测和控制各种银行风险的基础上,参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指标和方法对银行业进行约束和考核。

2、加强社会监督。可以借助审计机构和会计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监督商业银行依法合理经营,尽量减少信用风险。可以按照国际惯例,国有商业银行聘请国际知名会计公司作为常年审计人,对其按季呈交监管部门的经营状况报表、年报以及其他重要事项进行独立审计。

3、加强行业自律。培育银行业的行业自律机制,应该从法律上保证行业自律组织的独立地位,赋予行业自律组织一定的权利。一般银行业行业自律可以降低监管成本,具有相对的灵活性,通过专业人士及时解决金融市场上出现的问题。

(二)立法的完善

1、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修订以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中国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为维护金融稳定可以采取的各种法律手段。《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0条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提供再贷款化解金融风险,第34条赋予中国人民银行为化解金融风险而享有的检查监督权。《商业银行法》规定,第7条规定了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应当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信,实行担保,保障按期收回贷款。第35条规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第36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商业银行应当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第40条规定了禁止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禁止向关系人提供优惠担保贷款。

2、信用风险监管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1)关联客户集团统一纳入贷款集中限制的范围。对关联关系的界定不仅要考虑到股权关联、管理人事关联,还有考虑到实际的业务关联以及客户因假名登记等逃避关联管理的隐性关联。

(2)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系统。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包括信用等级的定义和划分、信用评级的流程和组织结构、信用评级和稽核的独立性,评级系统的监管、人员素质、评级标准、违约率的估计,数据采集和信息系统、内部评级的使用、内部评级系统的验证和信息披露要求等。比起国内的贷款五级分类和各家银行不同的企业分类标准,内部评级系统更加全面和具体。五级分类的内容: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3、操作风险监管的法律制度的完善。目前许多操作风险来自于商业银行内部,因此要求内部人员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对银行高层管理人员采取严格的“问责制”,对高管人员责任的追究不能停留于形式上的“领导责任”,以防范高管人员的职务犯罪。及时修订相应的高风险点管理控制要点,突出对业务高风险点的管理监控,重视基层机构的风险管理,抓好案件防范责任的落实。

(三)商业银行内部制度的完善

1、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借本还息隐藏了信贷风险。而采取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管理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内部人员提高主观能动性,提高效率,减少信贷风险。

2、建立、健全审贷分离的贷款决策机制。《商业银行法》规定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制定审批原则标准,提高审贷的效率,并提高审批的质量,同时要建立好审批的组织模式,确定合适的参加人选,进而来权衡信贷风险与效益。商业银行也要严格遵守审慎经营原则,并具体制定审慎经营原则的具体操作方式。

3、建立、健全贷款风险预测机制。对贷款人、贷款企业建立信用等级和贷款风险度评估机制,实行风险量化管理,科学的预测贷款风险。

4、健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最高管理层为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制定并组织实施的,对内部各部门和人员进行互相制约和相互协调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程序和方法。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商业银行自我监管和外部监管的基础。商业银行要对贷款实行三查,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与贷后跟踪检查。

(四)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

1、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一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可以使商业银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减少政策性贷款,免除商业银行的后顾之忧,保证商业银行的各项信贷政策原则得到贯彻。

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存在一些弊端,容易引发金融企业的“道德风险”和存款人的“逆向选择风险“,难以应付系统性金融风险。存款保险制度是国际上银行监管的通行做法,是维护存款人对银行信心的保障手段,也是解决银行市场退出的有效措施。实行存款保险,可以使小金融机构在平等的条件下和大型金融机构开展公平竞争,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困难,从而确保社会稳定。与此同时,中央银行也可以真正与存款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确立商业性融资关系,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体制的健全和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强力.金融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炜.银行业法制年度报告[M].法律出版社,2005.

3、漆多俊.经济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台冰.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作者:张丽华

上一篇:考察材料(精选2篇)下一篇:实习汇报(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