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下计算机专业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计算机社会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且其发展速度的日益提升,促使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实际需求与时俱进,不能沿用传统单一保守的教育方法,应根据需求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相关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本文则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进行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培养下计算机专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才培养下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1: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大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学生所学所得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从而满足工作、学习中的实际需求。本文在阐述计算机模块教学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侧重探讨了模块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专业 模块教学 教学改革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各技工院校必须围绕这个重要任务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校要特别重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算机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计算机模块化教学的概念

什么是“模块化”?此定义起先是指在建筑行业,把一个庞大的工程进行细分,各个击破,再进行整合,恢复到一个整体。计算机模块化教学概念,借用建筑模块方式,把计算机基础课程看成一个整体,分成两个大模块,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再对两个大模块具体细分,分成更多的小模块,根据学生的特点,展开个性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到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知识与技术,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2.模块化教学方法在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合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尝试灵活运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师要把教学任务、环境、学生特点进行有效融合,选择更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例如,编程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合作与项目教学模式,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此内容的重难点,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对会计电算化内容进行教学,尽量运用启发式模式,围绕重难点的突破激励学生,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加深学生印象,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2依据教学目标的能力,合理地划分教学内容模块

通过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使教学内容更加细化,呈现了从易到难的阶梯形式,教师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由易到难各个攻克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學习中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模块内容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选取不同的模块进行教学,对水平高的学生要选择有点儿难度的模块进行教学,对水平低的学生,要选择难度低的模块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化的原则。模块化教学模式体现了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原则,避免学生出现囫囵吞枣、摸不着头脑的情况,既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2.3采用模块化综合评价,全面促进学生成长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学生计算机专业教学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与模块化教学方式相对应,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评价也必须采用模块式评价。具体如下:

首先,每个模块的教学都要有评价,教师要采用激励性评价语言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对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进行真实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此阶段学习上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不足,以后要注意什么。

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据标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考核。学生的水平也不是完全一样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智力水平,有着不同的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肯定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必须要考虑到这些特征,要分层次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标准的评价,让评价能激励到每一个学生。

再次,教师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开展评价。教师开展模块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学生间的互评是真实有效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展示,来互相评价。

最后,由教师来完成学生的最终评价。小组互评方式,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小组合作能力。计算机教师对学生展开模块化评价,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尊重,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3.结语

总之,模块化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为进一步踏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和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邵桂伟,牛欣.模块化教学改革中数学专业计算机模块课程的构建[J].科技资讯,2017(03):139-140.

[2]刘念.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展望,2016(26):344.

[3]孙昕.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方案[J].科技视界,2016(07):205.

[4]邵桂伟,储昭辉.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4(32):40+108.

作者简介:

陈丹(1969.05.19-),女,汉族,吉林省四平市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四平分校副教授,毕业于吉林省教育学院,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作者:陈丹

人才培养下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摘 要:随着计算机社会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且其发展速度的日益提升,促使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实际需求与时俱进,不能沿用传统单一保守的教育方法,应根据需求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相关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本文则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计算机;课程体系

从我国的实际状况来看,针对应用型人才相关培养问题的提出仅有短短几年时间,虽然国外对此已经非常成熟,且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国情有差异,我们需要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人才培养道路。对此,国内一些学者在认识及提法方面存在不一致性,且新出台的人才培养方案当前还处于试运行中。目前,急需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对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改革,从而实现与全国范围内的教学改革同步。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

针对应用型人才来讲,其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虽然与研究型人才相比要求较低,但是专业口径方面却更为宽广。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拥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在知识结构方面,应用型人才主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要求:一是通过对知识的应用及专业课程的开设,培养其产品开发能力、创新意识及应用转化能力;二是具有相应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专业及公共基础知识;三是具有技术操作知识,在具体的实践当中获取相应的操作能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计算机硬件课程改革

在计算机硬件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部分:一是含有数字电路等的电子技术;二是系统结构特征及组成原理;三是设计编程语言及微机接口原理技术;四是单片机应用原理及构成。这一硬件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明显性问题:由于intelx86系列CPU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理论及实验课程的核心,使用8086汇编语言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由于目前世界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接口电路及微处理器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对于微型计算机来讲,其系统结构方面也显得更为复杂。由于计算机硬件在处理速度方面快速发展,使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受到的极大的挑战,所以当前的操作系统通常情况下均采用相应的硬件保护机制,针对硬件操作,用户只能通过对相关功能进行调用,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这就会给学生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造成巨大的影响,不利于最终教学的实现。因此,对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来讲,可以把单片机的原理与应用作为主干课程实施,适当增加课内学时,强化实验教学环节。与此同时,适当消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微型计算机原理及相关接口的内容,并将二者合并,最终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教学当中予以落实。

2.计算机软件课程改革

由于计算机软件方面的课程比较多,主要包含有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汇编语言等,这些课程有效推动计算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但是,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考量,这些课程偏深,还需要一定调整。比如,针对编译原理方面的课程内容,可进行相应的精编操作;针对数据库方面的课程,可将其中的一些理论性问题在讨论的深度方面进行降低,在系统的实现与设计方面给予加强。

3.计算机专业数学系列课程改革

针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方案来讲,应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作为具体目标,且相关教学方面的课程要适当增多,例如,计算机方法、离散数学及线性代数。针对一些课程理论深的状况,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对其进行相应调整。数学系统课程相对来讲难度比较高,则可以结合现代化多种信息技术,例如视频、PPT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就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来讲,存在着课程多、理论深的状况,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负担,阻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存在的问题,可制定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对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雷红艳,邹汉斌.加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1276-1278.

[2]张丽萍,刘东升,王春晖.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数据结构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5):21-23.

作者:张璐

人才培养下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3: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研究

摘要:计算机作为工科专业的一个代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应用能力、工程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建精神更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更是成为了技能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计算机;实践教学;技术技能型

一、目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80%的课程都会分根据理论和实践来进行划分。一直以来,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虽然已经设置了诸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会发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比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随堂的上机实验、一周或两周的课程设计、毕业前夕随便抄袭拿来的毕业设计,任何一个实践环节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最终导致学生计算机系统概念的薄弱、实践动手能力的缺失。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在目前的技术技能型学校中,大多数教师还是属于偏理论型。其中,一部分教师属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来学校任教了,没有真正的实践工作经验;另外一部分属于原有的资历比较深的高校教师,属于教授、副教授级别的,他们的理论功底很扎实,但毕竟计算机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难免对于当前比较实用的新技术方面还是有些欠缺。真正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偏少;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条件限制,有相当部分教师没有机会参加生产实践。

(二)实践条件方面的问题。实践条件不够,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的原因。很多高校实验经费投入不够,实验室软、硬件条件不具备开设某些综合性实验的条件,比如网络实验室等。校企合作不只是将学生送到企业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将企业搬到学校里来,建设与企业工作环境相同的实验室很重要。

(三)实践管理方面的问题。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少,而且目前主要用于教学实验。业余和课外时间利用的实验室比较少。另外,实验室中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构建计算机专业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实践性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分类别、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计算机基本技能实践、计算机应用实践和计算机专业实践三个不同实验教学层次为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基地和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辅。其中,计算机基本技能实践平台,包括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等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实践,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应用思维、计算机认知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计算机应用实践包括计算机软件编程实验和计算机硬件设计实验,旨在提高学生建模与程序设计能力和硬件系统设计与认识能力。计算机专业实践平台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综合设计实践,包括:嵌入式系统实践、网络应用实践、软件工程实践等综合实验,旨在强化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创新基地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来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主要从建设创新基地和组织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校企合作实习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熟悉企业项目开发过程和各项开发管理规程,掌握基本的合作企业的领域知识,具备解决合作企业工程项目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按照各知识点的内在规律进行整体规划。将课程划分为:计算机系统类、嵌入式应用类、软件开发类三大类课程群。在每一类课程群中都贯穿一个称之为“产品”的实际案例项目,项目分阶段让学生在课程群的每门课程中逐步完成,从而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该类课程群的“产品”可以是一个软件项目。在软件工程的课程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该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过程。让学生应用数据字典、数据流图、系统结构图等工具将整个软件系统的设计过程形成一个最终的文档。在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师带领学生们对该软件项目的数据库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通过实体的ER图和表格的形式,将该项目的数据库设计最终以文档的形式完成。在后续的SQLServer和或Oracle等数据库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根据数据库原理课程中设计的数据库,创建一个真正的数据库实体。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至此,一个完整的“产品”就完成了。在整个课程群的实践过程中,能让学生们了解和体会到企业项目开发的全部流程,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现代化企业的需求,联合业界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这其中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部分。校内实践基地是创建于企业工作环境相同的实验室,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四)具体实施应注意的问题:(1)实践定位。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通过实践环节,不仅是实现对理论的验证,而且更注重对技术训练和能力的培养。(2)编写和完善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实验系列教材和实验教学大纲。(3)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提高实验的趣味性。(4)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开设不同层次的实验。(5)实验教学与理论课分开考核。(6)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建立若干个项目开发小组,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7)实现本科生导师制。

四、结束语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就业竞争的压力使得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比重愈来愈大,如何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怎样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梁艳.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07).

[2]石贵民.计算机实践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应对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02).

[作者简介]张丹(1981.02-),女,黑龙江阿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作者:张丹

上一篇:国税局年末工作报告下一篇:市场部主任述职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