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帮扶计划

2022-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我们从事何种工作,都会面临一定的任务,而要更好的完成任务,拟定工作计划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书写工作计划有哪些要求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心理帮扶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心理帮扶计划

壹基金资助首个重建项目羌绣帮扶计划”正式启动

7月24日,由壹基金出资扶助,并联合中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员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同发起的“羌绣帮扶计划”在四川成都举行了启动仪式。这是壹基金支持四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中第一个正式启动的项目。

羌族是我们中华大家庭的古老民族之一。5·12汶川里氏8.0级大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汶川、理县、茂县等地区,正是中国30多万羌族儿女的聚居地。受灾羌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异地就业或常规渠道就业较难,特别是大量的羌族妇女,更是此次受灾的弱势群体,由于受灾,很多家庭几乎断了生计。

鉴于羌族妇女擅长羌绣,精美实用,足不出户即可手工制作,为家庭创造可观收入。经过周密的考察、调研和试点,中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员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与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联合发起,由由成都文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四川龙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创立“阿坝州羌族妇女就业帮扶中心”,启动“羌绣帮扶计划”。

阿坝州羌族妇女就业帮扶中心是经阿坝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在州民政局登记备案而成立的民办非企业(法人)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独立运营并接受社会及相关部门监督。

壹基金将为帮扶中心提供生产资金用于支付原材料、运输和人工成本,同时壹基金将整合各方资源协助“羌绣帮扶计划”展开,并监督该计划的运作。

帮扶中心以汶理茂三县羌民聚居区作为“羌绣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招募和培训具有手工刺绣技能的绣工,为羌族妇女提供就业岗位,解决民族地区生产自救问题。同时,在成都建立“羌绣创意开发/产品设计研发中心”、“羌女绣坊品牌形象店”和“羌绣创作体验基地”,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建立生产销售体系,开发运营羌族文化产品项目。

预计至2008年12月,帮扶中心将初步完成生产、管理、营销体系的建立,完成专家组与研发团队的引入及首批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订单发包生产的形式解决约6000人的就业问题;预计至2010年底完善各类管理与监管机制,推广到整个灾区的羌族人民居住区域实现就业人数30000人,基本形成羌民族文化产业集群。

启动仪式上,来自重灾区汶川的15名羌族妇女作为首批帮扶对象的代表,领到了就业上岗牌。壹基金合作伙伴凤凰卫视中华小姐环球大赛的中华小姐们也作为壹基金的义工来到现场,她们将牵手羌族妇女,实施爱心结对帮扶,代表壹基金深入灾区羌民安置点,与羌族妇女一起劳作,全面了解羌绣,感受记录灾区同胞的生活状态,并对羌绣帮扶项目进行宣传推广。

每1人+每1月+每1元=1个大家庭

发短信1到1069 999309,

就可为“壹基金计划”捐款1元

第2篇:心理帮扶为导向 感怀教育为根本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衡量学校德育的重要标准,也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在当今社会多元思想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边缘化程度突出,弱势群体的类型也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趋势。通过对两位孤儿大学生近三年的持续关注和帮扶,以实际行动证明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情怀教育在孤儿大学生中产生能动的影响与作用。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孤儿大学生;心理边缘化

[

高校孤儿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类型。由于童年生活环境以及成为孤儿的年龄等因素有所不同,孤儿大学生的日常表现呈现多样化特点,有的刻苦努力、自强不息;有的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有的坚韧不拔、逆流而上;有的畏手畏脚、逃避现实。

通过对多位高校孤儿大学生的三年跟踪调查,并结合现实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分析,发现孤儿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异己意见的敏感性、对个人观念的偏执性和对周圍环境的排他性等心理边缘化问题。这对深入了解孤儿大学生心理边缘化的成因以及对其心理状态的有效跟踪干预尤显必要。

一、精准扶贫、助困孤儿大学生纪实案例

(一)突发型孤儿案例(无寄养家庭)

学生李某,女,原生家庭条件较好,自幼患有免疫系统疾病,需长年服药。入学初期该生少言寡语,喜欢独处。大一上学期,李某突遭“父母双亡”的变故。在该生奔丧期间,坚决拒绝任何人探望,产生自闭状态。在李某返校前,老师以单独或集体谈话形式,针对李某寝室同学开展了思想引导工作,使全寝室同学对李某因这一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变化,给予充分、必要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为更有效地对李某进行心理上的引导与干预,学校特选派一名优秀的心理辅导女教师,与李某构建了师生“一帮一、结对子”的心理关怀模式。

尽管结对老师和寝室同学对李某照顾有加,但由于家庭变故对其打击太大,李某一直无法专注于学习,本学期李某有多门课程成绩不及格。但结对教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对其倍加关爱。结对教师将这个无寄养家庭、无亲属照顾的孤儿视为女儿看待,通过节假日踏青等活动与其进行思想沟通。后来李某逐渐对结伴老师敞开心扉,大学一年级结束时,李某的成绩全部及格。后来,结对老师又通过近三年的爱心帮扶、资助和心理干预,让李某逐渐走出了心理阴霾。在大三毕业时,她已经能顺利走入职场。经毕业后一年的跟踪研究,该生不仅能完成本职工作,还能够真正运用在校所学、所识和所感,在工作与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传递正能量。

(二)原生家庭型孤儿案例(有寄养家庭)

学生肖某,女,自幼失去双亲,在经济条件困难的亲戚家寄养。入学时,该生在通过特困生“绿色通道”时,被辅导员老师关注。老师及时在心理、经济和学习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帮扶。在三年的帮扶过程中,该生与老师建立了超乎师生的“母女”情谊。经观察与谈话发现,该生积极要求入党,品学兼优、自强自立、热心助人,很快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与同学的拥护,最终成为班长,并且在一年以后担任了学生会的主要干部,这与寄养家庭对其进行的良好教育直接相关。

但该生遇事敏感、较真且十分要强,对自己的容错率很低,这也在无形当中给身边人造成压力。该生也曾因与部分同学沟融受限而一度产生了挫败感。主要原因在于其想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意愿过于强烈,在奋斗过程中产生了这种“严苛”的性格。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对该生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帮助与开导,使该生认清了现实环境和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学会了换位思考和沟通,进一步提高了各种能力。最终,肖某不仅在毕业时顺利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收获了幸福的爱情。经后续跟踪研究,发现肖某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恪尽职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而成为行业栋梁。

二、孤儿大学生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本研究的科学跟踪调查分析数据主要源自以下四大类:一是专业心理测试数据(UPI和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二是教育部心理健康测查咨询报告;三是高校各类心理边缘化的大学生(孤儿大学生、〈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四是“一帮一、结对子”帮扶档案。调查与分析的重点主要包括:(1)孤儿大学生一段时期内的心理状态;(2)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事物的基本看法;(3)个人学习状态、习惯爱好;(4)对自己的未来规划等。

(一)过往经历的内因导致的心理边缘化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孤儿大学生过往经历均对他们入学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孤儿大学生普遍存在“外表强大、内心脆弱”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渴望用后天的成功弥补先天的不幸,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想被过往的经历所干扰,而自己“孤儿”的身份和经历所带来的痛楚却始终萦绕心头,矛盾的心理使他们既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在遇到事情时他们很容易表现出不安和焦虑。

(二)外界环境变化的外因导致心理边缘化分析

首先,高校孤儿大学生入校后,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离开自己已经适应的生活环境,要在新的环境中建立生活圈和人际交往圈。通过与身边人对比,在他人的“幸福”与自身的“缺陷”中产生强烈的对比后,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而且,与从小就备受父母呵护的“95后”独生子女相比,孤儿大学生普遍缺少“被呵护”和“被关爱”,对比其他寝室同学的幸福感,他们常出现“不合群”甚至落寞的心理状态。其次,大多数孤儿大学生会成为助学政策的资助对象。而在资料审核过程中,家庭情况容易被人知晓,这很容易加剧孤儿大学生的不自信、敏感和孤立等心理状态。最后,与正常家庭的同学相比,孤儿大学生通常会面临较大的经济与就业压力,他们更渴望在学期间能够切实提高核心能力并得到外界的认可。因此,在日常学习、校内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中,很容易显现“急功近利”的强迫性症状。

无论是曾经过往经历的内因,还是环境改变的外因,都会导致孤儿大学生成为特殊的矛盾体,即外表坚强而内心脆弱,自力更生又渴望关爱,争强好胜却想赢怕输。

(三)心理测试调查问卷数据跟踪分析

通过跟踪调查与综合分析发现,心理帮扶和感怀教育对心理边缘化孤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比如,案例一的同学李某,刚入学时存在严重的心理边缘化倾向,通过老师不断的关爱与教育,李某的状态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融入社会期间,均产生了愈发积极的变化。案例二的同学肖某,刚入学时存在记忆力减退、容易动怒等问题,在老师持续的引导与帮扶下,肖某已经能够积极转变思想,用辩证的视角去看待曾经误解的人和事,能够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正确的梳理、认知和系统规划,最终成功步入社会。

三、孤兒大学生心理边缘化干预方法

跟踪调查法和感怀教育法是针对心理边缘化大学生的两种主要干预方法,体现了心理教育的延续性、系统性与科学性。

(一)跟踪调查法

建立心理跟踪干预档案的基本原则包括:(1)保密性:对个人尊重,对外界保密;(2)目的性:将高校孤儿大学生心理边缘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通过感怀教育对学生进行良性心理干预;(3)持续性: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乃至毕业后的一段时期内持续跟踪;(4)针对性:根据每个学生的问题成因、生活环境、成长阶段和个性特点等因素,灵活采用合适的建档方式,如日常接触、谈心谈话等。

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和成长变化经历两大部分。前者包括过往的个人经历情况、目前经济状况、教育经历、奖惩情况、学习成绩、道德品质、性格特点等;后者包括在校学习、生活、参与活动和帮扶过程情况、入校后不同时期内思想的变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情况等。

(二)感怀教育法

仅靠定期的集中式调整干预是不能彻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因为这样易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日积月累,最终情绪失控而酿成危机。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循序渐进”的感怀教育则是更为有效的手段。

调查问卷显示,辅导员“一帮一”、朋辈关怀、爱心互助小组等感怀教育法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感怀教育者通过主动谈心、认真倾听,共情、生活分享等手段,最终达到了抚慰创伤、重塑信心、点燃希望的目的,从而促进心理边缘化的孤儿学生逐步适应当下的学习和生活,更好地融入集体,以尽量完美的状态步入社会。

高校弱势群体心理帮扶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伟大工程,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不能靠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要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通过心理普查、日常心理帮扶、勤工助学管理、心理课教学等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长效机制。在更好地解决高校弱势群体边缘化问题的同时,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实现交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施玲慧.浅论“边缘群体”学生的教育引导[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3):107-108.

[2]焦丽梅.高校“边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8):35-38.

编辑 张 慧

作者:雷明

第3篇: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心理帮扶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从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激发积极情绪体验、构建积极组织系统等方面对未就业大学生进行帮扶,缓解和消除求职失败对未就业大学生带来的自卑感、失落感、不公正感、愤怒感及“啃老”带来的愧疚感,激发个人潜能,帮助未就业大学生尽快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关键词:未就業;大学生;积极心理学

【分类号】G647.38

2015年,高校毕业生有749万,比2014年多22万人,被称为“更难就业季节”。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直到今年的七月止,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首次就率就超70%以上。这就意味在离校之际,有近200万人的毕业生不能正常就业。加上“隐性失业”和在此之前的大学毕业生未就业人数历年存量,这个数据将更加庞大,2015年,由于经济下行压力,未就业人数将超过2014年,他们的就业问题与他们自己和家庭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和改革发展的稳定有关。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进入大学殿堂,而走出校门时却面临“失业”,很难不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未就业大学生群体基本脱离母校管理,又缺乏社会相关部门的直接关心指导,还有不少学生远离家庭,这样就处于学校、社会、家庭管理的真空地带,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关注,构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另外,未就业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不单给中国宏观就业目标的实现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还会导致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中国全方位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所谓积极心理学,全称PositivePsychology,是在美国所兴趣的一项新研究领域。其是运用心理学已比较完善、辜负实验方法和测量的方法,以此研究人类力量以及道德等积极方面一个心理学的思想[1]。主要是以人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和道德作为一种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单单要帮助那类处于某种逆向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情况,更要帮助那些处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普通人学会如何构建高质量以及社会、个人生活。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由积极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对就业业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探讨其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促进当前解决未就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着积极的、实际的意义。

一、未就业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

(一)前途迷茫带来的自卑感

就业失利导致未就业大学生出现对社会、对自我、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对人生前途充满担忧,对大学求学产生质疑。经历大学四年的学习、努力和付出,一两次的就业挫折还可以自我安慰、多次的挫折不免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多次寻求工作无果,屡战屡败,未就业的压力、毕业即失业的恐惧让他们更加不自信,与已就业同学对比形成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和自卑感。

(二)自我价值感降低所带来的失落感

在自我认识方面,没有就业的大学所表现的一大特点是自我价值感的不断减少。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天子骄子,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面对用人单位的挑剔、强大的竞争对手,残酷的社会现实,未就业让大学毕业生受挫,觉得自己的才能和成绩得不到社会肯定,会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自我价值感。未就业大学生在多次找工作碰壁后,对本身的看法发生的改变,出现一些负性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未就业大学生未就业经历更易引起对自我的否定和自我价值感的挫伤,这些都使刚从校园走出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到一种失落感。

(三)反而社会认识所带来的不公平的感觉

对于一此还没有找到工作并开始就业的大学生来说,特别容易出现负性的社会知识。他们的就业困难在侧面反映他们可能原来就较少的接触的社会,缺少社会的适应能力。求职失败和心理上落差,更让使未就业大学生对于社会看法所呈现的一种极端、片面化特点。和人数多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相比,他们更担心的是来自于不公正的焦虑现象,他们会认为“社会很残酷”,需要“拼爹”的资本,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才导致他们就业的失利,这种认知使未就业大学生更易出现无助感。

(四)负面情绪所带来的愤怒感

衡量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负面情绪,他们处于找工作的艰难时期,也是由学生向成人转型关键时期,许多毕业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社会认识相对片面,加上屡次遭受求职挫折,会在心态上出现消极、悲观、抱怨等诸多负面情绪,他们对社会的评价自然也会是灰色调的、片面的,对社会有强烈的愤怒感。

(五)“啃老”行为带来的愧疚感

未就业大学生大都处在一种“窘迫经济”状态,“啃老”是不得已的选择。调查显示:“68.1%的未就业大学生把求职当作每天最主要的任务”可见,未就业大学生一直积极并主动谋取岗位,而并没有真正接受来自家庭经济支持以及帮助。而且很多人害怕听到“啃老”二字,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并不有意“啃老”,多数学生也对这种行为表现了异常强烈的愧疚感,并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未就业大学生所产生心理的问题原因所在

未就业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问题。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很多都是独身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比较高,并在他们的成长中过多干预。许多父母用一种“老眼光”来看待子女的就业问题,认为大学生就应该吃政府饭,应该进入国个、事业单位、公务员的系统中,如果是进入到私营工民营,或是到农村等地就算是失业。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找到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而孩子与父母在择业观上有矛盾的地方,因此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特别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

第二,学生本身的问题。一些学生有着比较强的自主意识,喜爱追求“自我”,突出自我选择、发展以及个人的价值,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色彩,形成追求比较高的一种物质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如果在就业中与自己的期望相悖较远的时候,就会一蹶不振。

第三,学校的问题。有的学校对于未就业的学生心理健康没有进行相应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心理援助少,未主业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无法得到合理的调节。如果高校主业管理部门的就业指导或是政策完全不到位,这类学生对于政策没有了解,就可能会在就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实际上,很多高校就业方面的的指导工作只是限于发一些国家工是省委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信息。每一年举行一到两次的校园招聘会。同时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办理毕业生的户口、档案等事宜,就业的政策过于片面,缺少对学生就业的全程指导。同时受到就业环节中的一些不良影响,一些没有就业的学生深深会产生就业错位的现象,会出现一些困惑及心理受挫。对于就业没有足够的思想及心理方面的准备,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小,无法及时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也没有办法正确对待自己所出现的问题[2]。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帮扶

(一)培养积极人格品质,缓解未就业大学生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在积极心理学的条件下可以看出,积极人格有利于个休采用有效的应对方法和积极行为方式,以此可更好面对生活当中的各式压力[3]。

如果当未就业大学生由于多次经历求职失败,其内心就会充满自卑和失落感,通过积极人格品质培养,帮助他们找回曾经的自信,重新踏上求职的征途。

培养积极人格品质,首先,积极认知,正确看待自己在就业中的失

利。虽然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处在就业不利的困境中,遇到了挫折,但要辩证地看待:“低谷之后就是高峰”事情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糟糕;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经常问自己“我从这件事情的失败中学到了什么?相信“我能行,最终一定会成功的”。其次,积极应对,

教育家詹姆斯也说:“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发现就是:人能改变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积极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高校应帮助这些自卑感强的未就业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

求职过程当中,不能过于自信也不能自卑,而要正确对待、看清自己,正视自己的不足点,勇于面对不足,增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做到不断超过自己。同时,善于由消极事情上看到积极的一点,给予平凡事情和积极意义,把积极能量内化成本身所成长的动力[4]。

(二)激发积极情绪体验,缓解未就业大学生负面情绪以及愧疚感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的一种表现,可让个体产生创造性行为、思想,让主观能力性可以充分发挥。

任俊认为:积极的情绪指的是可以激发起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是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5]。一个人在积极情绪状态之下更能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潜能,有着积极心理品质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更容易脱离消极情绪并对不佳状态进行调整,有利于潜能的发挥。培养积极的就业情绪。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因为在就业时受到影响与挫败,对未来道路以及自己都产生了怀疑,对找工作产生了害怕的心理。此时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就业情绪,结合社会环境客观评价自己能力,敢可向着困难而上。不会因为几次小小的挫败而否定自己,并在求职当中限于推销自己,并且充分发掘、发挥本身的能力。

(三)构建积极组织系统,帮扶未就业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积极心理学将积极组织系统分为积极社会及积极两个大、小系统。对于就业大学生来说,社会大系统主要是指的政府以及企业。政府要全面启动未就业大学生帮扶工作,就大学生就业来讲,积极的小系统主要指学校和家庭。

1.政府层面

政府出台有关政策,调动社会和高校整合资源积极性,最大限度整合所有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关资源,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和相关的就业指导、政策资讯等等,让每一个有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可以尽快实现就业,或是参加到职业培训等准备活动当中。例如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有关做好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此通知要求将各地和各高校切实做好拓展就业的渠道以及就业指导等工作,最大限度帮助没有就业的学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

2.企业层面

企业要给大学生打开大门,把企业选拔性人才标准对大学生进行公开,同时尽力为他们提供实践和就业的机会。让更多企业走入到校园中并让学生可以更了解社会,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让他们知道自己并确定自己的方向,以此增加学习的有效性。

3.学校层面。

针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高校不能完全将他们推入社会而置之不理,毕业离校后,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做好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工作,对未就业的毕业生继续提供就业服务和帮助推荐工作,利用一些新型的交流方法,如QQ、微信等,有效、持续向毕业生推送用人信息以及有关政策。积极配合人社部门组织的实施有关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就业见习等等服务,让每一个有就业意愿的但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在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至就业准备活动当中,让毕业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

4.家庭层面。学校要主动联系未就也毕业生家长,与家长一起共同帮助大学生。首先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使家长可以和学校一起配合学生的就业工作,一起帮助他们构建起正确就业观,以此来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因为家庭的支持可以让就业大学生得到更多就业道路,心理上也可得到更多安慰。有关事实证明,部分未就业大学生是后是依靠家庭关系找到所谓的工作。未就业大学生个人关系和信息资源在找工作关键点时,要最大限度调动并利用。

总之,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应该放低姿态,培养积极的人格与品质并正确认识自己,由就业的实际环境出发并设定合理的就业目标,科学看待就为就业岗位和方式。激发积极情绪体验,纳悦自我,在求职的过程中,敢于推销自己,充分挖掘与发挥自身的潜力;从政府、企業、学校及家庭方面建立积极组织系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求职机会。同时,还要对在求职中所遇到的问题冷静看待,采用积极心态并客观分析自己挫败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圆满成功。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3).

[2]龙雪鸣,蒋本桂.高校未就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3]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周银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教育导刊,2014(1).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肖荣勋

第4篇: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隐忧及帮扶对策探析

王莲花

(人文学院08级思想政治教育202008051 )

摘要: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政治思想工作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如何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其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希望能为贫困大学生尽快摆脱心理障碍提供一份帮助。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帮扶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制度变革也随之不断深化,尤其近年来高校迅速扩大招生规模,贫困大学生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贫困生所占在校生比例进一步扩大。高校贫困生问题己成为高校各级领导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关爱贫困生,分析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尤其是心理问题,帮助贫困生摆脱生活困难,走出心里阴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顺利完成学业,步入社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旋律,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不断扩招,中国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数量也在扩大,资料显示,目前在校生中贫困学生比例为20%,特困生比例为8%。在西部一些高校以及农林院校,这个比例更为惊人。在众多贫困生中大多数学生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但他们当中也存在部分贫困生因经济拮据、学习紧张等方面的压力而出现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某高校曾对贫困生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贫困生,尤其是在人际敏感、抑郁和精神性方面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在贫困大学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低于男生,文科生低于理工科学生,城市贫困生低于来自农村的贫困生。以上测试表明,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学习的压力,高校贫困大学生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样往往会造成贫困大学生不同程序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自闭症,在人际交往中,贫困大学生明显表示出自我封闭、自卑现象,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的拮据与寒酸的外表让同学看不起,往往找理由拒绝采取躲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伤害。贫困大学生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常常认为别人在暗中议论自己,自暴自弃,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压力,不少贫困生表现出气馁和无奈。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应有的活力,理智不能很好的集中,逃课厌学,对生活,对未来没有目标,自我放弃,依赖心理强,有的

把困难作为借口,依赖“贫困”一味向学校社会伸手,缺乏主动克服困难的精神,在心理上十分坦然地接受学校和社会的资助,认为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一种以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心态,有的思想偏激,以贫困生为耻,愤世嫉俗对社会和学校怀有敌意。]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边远山区,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在长期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们饱受人间的困苦,他们有的在成长过程中,时常受到周围世俗的伤害,遭到嘲弄和轻视,这往往使他们心灵受到伤害。另外家庭教育也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家长,尤其是在农村,大多数父母文化程度低,或未受过教育,根本上谈不上科学教育孩子,对小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因一点小事而对孩子训斥、责骂甚至殴打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很少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久而久之,孩子易产生抑郁,孤独,自闭,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

(二)经济困难的影响

经济贫困己经成为贫困大学生最现实的心理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在校期间首先要解决的往往不是学习问题,而是经济问题。他们有的在食堂吃饭也要精打细算,有的为了省钱常常早餐不吃,一天只吃二餐,还有少数贫困生甚至连吃饭穿衣这样的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即使是这种生活状况也是靠父母节衣缩食甚至借款才得以供其读大学。可见经济上的窘迫,生活上的压力成为不少贫困大学生内心难心消解的沉重负担。

在校期间,他们有的刻苦读书,希望拿到更多的奖学金,有的则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在社会上打工挣钱,希望能为自己摆脱或缓解经济上的压力。然而这种打工往往以耽误学业为代价,因此他们经常处于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要挣钱维持生活的矛盾中,长此以往,很难解除心里这种尖锐的矛盾。这样往往会造成贫困生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病症状,时常过分自尊,精神高度紧张,防范意识强,心胸狭窄,对他人的言行举止和外部环境十分敏感,不喜欢牵强附会,因而易受到伤害。部分贫困生只能接受成功和荣誉,而不能接受失败的压力,稍受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由于性格上过于内向,精神上焦虑不安,萎靡不振,人际交往自我封闭,不合群,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往往造成人格心理上的缺陷。

(三)心理素质教育缺乏的影响

心理素质不高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内在原因。经济贫困并不必然引起心理问题,经济贫困只能成为引起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外因,而外因是必须通过内因才

能起作用,因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取决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容易产生自我评价偏差。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差,许多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我评价偏低,心理惆怅,焦虑,惟恐不能完成学业,自卑感强。而另一方面,少数贫困生又表现为过强的自尊心,自傲粉饰的矛盾心理。这些行为,心理上的变化都是心理素质不高而造成的。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虽然社会各界提倡素质教育,提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各学校往往只重视文化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由于学习竞争的激烈,经济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压抑,心理问题就容易产生。虽然高校在政治思想方面一般都做得比较深,但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方面,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方面做得还不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尤其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心理困惑大多都是由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在过去许多高校竟没有心理咨询机构,更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有的把心理素质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混为一谈。欣慰的是,近年来,高校已逐步重视心理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等措施,预防贫困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四)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校园的影响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既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高校也无法成为世外桃源,受此消极因素影响以及贫困大学生自身的错误认识,往往给贫困生造成负面影响。如大学生中追求高消费的攀比风,恋爱风给襄中羞涩的贫困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此外,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发展,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淡漠。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大学生的处境更不容乐观,他们想与大家交往,但在大学生中,尤其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缺乏贫困生活的体验,缺乏对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状况的同情与理解,有的甚至歧视,奚落,嘲笑贫困大学生的寒酸。这样往往造成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反而加剧了他们的社交恐惧感,使其变得茫然、失落、孤僻,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正常的心态和不正常的心理也就产生了。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帮扶对策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高校其它教育工作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做出很大努力,本人仅就高校的几点做出论述。

(一)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

高校不仅是教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迈向社会的过渡场所。大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他们都受同样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倡导和建立一种平等和谐,

互助友爱文明健康校园文化,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教师和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关心贫困大学生,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做好与他们的心灵沟通,给他们一块倾诉心声的园地。及时排除他们思想情感方面的障碍,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积极消除可能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让他们生活在一个人人关心,友爱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同时学校应组织学生贫困大学生开展有益的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让原本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重新找回自信。

(二)建立健全资助大学生体系

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是他们最大的心理压力。对此,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高校为确保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多渠道多形式资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奖、贷、补、助、免”的资助体系和“绿色通道”机制,但是受资助贫困生范围和人数都极其有限,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要完善助学贷款制度,特别是要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之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从而既降低了银行的金融风险,又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使三方面受益。贫困生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生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国家的人才和知识储备得以实现。其次,要大力推出经济资助的方式的创新工作以满足贫困生的主要需求,利用各种渠道,积极筹资金,特别是发动社会人群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励制度,助学基金,一方面奖励在某一或某几方面做得优异的贫困生,另一方面以勤工俭学等方式帮助一部分贫困生,使贫困生在获得物资奖励和帮助下充分认识到只有付出,才能得到收获,充分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三)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帮扶机制

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时常遇到困难与挫折,由于受挫造成部分贫困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心理障碍与问题,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帮扶机制,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轻贫困生受到的心理伤害。首先,设立校内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或心理医生为学生服务。其次,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尤其新入学贫困大学生,编制心理健康档案,掌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造成更大或不可挽回的后果。第三,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专家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与途径的心理帮扶。加强贫困生心理教育与挫折教育,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懂得如何调节心情,舒缓情绪,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逐步提高抗挫折和抗干扰能力,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迎接生活中的挑战。第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贫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

高校应设立具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课题,通过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启发贫困大学生正确对待贫困,认识到家庭贫困虽然给自己带来困难,但更能让其激发自立自强的精神。学校可以通过思想理论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和革命先烈事迹教育,让其走出狭隘的心理,将个体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诸多困难,树立自强向上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包水梅,王晓霞.21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07-21(4)

[2]吴远,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05-12-21(4)

[3]胡健稳,杨静.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6-9-5

[4]吴艳东,王体正.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6-9-33(5)

[5]周玉林.从马家爵案反思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林业教育2006-2

第5篇: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帮扶计划帮扶计划

2020 年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计划

2020 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自治州、XX 县党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安排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找准服务保障脱贫攻坚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为 XX 县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全方位优质的司法服务和有力的司法保障。现结合 XXX 实际,制定 XX 县 XXX2020 年脱贫攻坚帮扶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认真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紧盯目标任务,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激发帮扶对象的内生动力,坚定坚决地完成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任务。

二、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 为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促进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特成立脱贫攻坚工作帮扶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XXX

XXX 扶贫工作办公室设在XXX,办公室主任由XXX同志兼任,XXX 为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督察、协调及材料收集报送等。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夯实 工作责任 。

XX 党组将脱贫工作纳入全院工作重要日程,做到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督导、同考核,形成制度,常态运行。每月召开一次专题学习,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计划、帮扶计划,落实和完善精准帮扶规划,帮扶计划与村(队)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帮扶措施与村(队)扶贫安排有机联系,使帮扶成效真正落实到户到人,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注重培育贫困户“造血”机能,努力把帮扶资金和项目转化为发展致富新途径新举措。

( 二 )、院领导 以身作则,开启督战模式。

根据 XX 县扶贫领字【XX】X 号文件的精神,XX 书记包联督导 XX 村,XX 在督导包联过程中严格按照《XX 县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的要求,采取摸清底数、督就业、联乡督战、巡回督战、督战指导等督战模式,督进度、督落实、督整改、督巩固、督质量,扎实开展挂牌督战,保质保量完

成好扶贫各项工作,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力争将包联村打造成脱贫攻坚的样板村。

( 三)

)

、支部书记扛起责,抓好抓实扶贫工作。

压实各支部书记责任,以党建工作为载体,助推扶贫工作,保持帮扶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各支部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开展扶贫工作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引导党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要深入推进扶贫工作,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支委会,研究脱贫攻坚工作措施及帮扶办法,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支部会议,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组织干警学习相关扶贫工作文件及要求,督查干警做好学习笔记,组织爱心募捐等,把帮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 四 )、强化 干警 素质,助力脱贫攻坚 。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批示指示、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纳入重点学习计划中。充分利用中心组学习、全院大会、党团日学习、支部晨会时间,组织干警学习脱贫攻坚知识,组织干警参加县委各类脱贫攻坚培训会,引导干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压实责任,增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责任感、紧迫感,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的热潮中。

( 五 )、实行 干警” 结对帮扶,让贫困户有“帮手” 。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帮扶措施。坚持重点帮扶与联系低保户相结合,即帮扶干警在所分配村结对帮扶一户建档立

卡贫困户,看望帮扶和走访了解情况每月不少于 X 次,帮扶干警若有变动,新任干警自然接替,确保帮扶对象不脱贫、帮扶工作不脱钩; 二是开展结对帮扶,提高致富能力。帮扶干警用心用情用智深度挖掘脱贫原因,帮助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强化勤劳致富的观念,树立自强、自立意识,给他们带去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使得每个贫困户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帮助指导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根据所结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脱贫路子,充分解决好贫困户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力争帮助每户贫困户 X 名以上劳动力转移就业,年收入达到或超过现行脱贫标准; 三是加强思想教育宣传,增强致富信心。充分利用“结亲周”、“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普法下乡、全国扶贫日,结合当前“五同三送十个一”活动,充分发挥个别干警宣传教育特长,利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典型,对贫困户进行思想引导,帮助贫困户更新观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坚定各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 六 )、依法办理 涉贫 案件 , 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是精准打击涉贫刑事犯罪,依法审结贪污挪用、套取骗取脱贫资金和惠民政策资金等职务犯罪,依法惩治农村基层“微腐败”,确保脱贫攻坚风清气正,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坚决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是精准开展涉贫执行,将涉贫执行、涉民生执行作为执行工作的重要内容,集中开展执行活动,灵活运用查封、扣押、冻结等执行措施,最大限度保障当事人不因合法权益

被侵犯而返贫返困,对执行贫困群众的案件,促成当事人和解,体现善意执法、柔性执法和司法关怀; 三是提供多元服务。坚持“困难群众的司法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跑到哪里”的工作理念,建立司法救助、法律救助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是 强化工作责任 。把扶贫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强化工作责任,牢固树立扶贫攻坚,人人有责的思想,把“扶贫责任”真正担起来。每月,干警在扶贫走访入户的同时,必须认真填写精准扶贫 APP 及建档立卡APP,积极解决扶贫对象的困难诉求,各支部组织委员需及时统计好本支部干警走访情况,做好解决困难诉求相关台账,每月由院绩效考核小组进行考核。

二是 强化科学施策。帮扶干警要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明确具体措施,多渠道筹措帮扶资源,做一个称职的“核算员”。要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转变思想观念,确定帮扶项目,积极鼓励贫困户靠政策、靠双手勤劳致富;要改变贫困户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居住环境,倡导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及发展现代农牧业,帮助联系就业岗位,鼓励外出务工等方式脱贫致富;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引导贫困群众办事靠法、遇事找法,提高贫困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努力营造脱贫攻坚法制氛围。

三是强化督导检查。院监察室和扶贫工作办公室将加大督查力度,不定时督查涉贫案件办理情况、结对贫困户脱贫

进展情况、帮扶干警每月走访情况、全体干警脱贫攻坚学习笔记完成情况等,对督查发现的问题限时整改,全力推进 XX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实施。

第6篇: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帮扶计划帮扶计划

2020 年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计划

2020 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自治州、XX 县党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安排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找准服务保障脱贫攻坚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为 XX 县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全方位优质的司法服务和有力的司法保障。现结合 XXX 实际,制定 XX 县 XXX2020 年脱贫攻坚帮扶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认真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紧盯目标任务,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激发帮扶对象的内生动力,坚定坚决地完成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任务。

二、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 为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促进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特成立脱贫攻坚工作帮扶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XXX

XXX 扶贫工作办公室设在XXX,办公室主任由XXX同志兼任,XXX 为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督察、协调及材料收集报送等。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夯实 工作责任 。

XX 党组将脱贫工作纳入全院工作重要日程,做到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督导、同考核,形成制度,常态运行。每月召开一次专题学习,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年度计划、帮扶计划,落实和完善精准帮扶规划,帮扶计划与村(队)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帮扶措施与村(队)扶贫安排有机联系,使帮扶成效真正落实到户到人,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注重培育贫困户“造血”机能,努力把帮扶资金和项目转化为发展致富新途径新举措。

( 二 )、院领导 以身作则,开启督战模式。

根据 XX 县扶贫领字【XX】X 号文件的精神,XX 书记包联督导 XX 村,XX 在督导包联过程中严格按照《XX 县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的要求,采取摸清底数、督就业、联乡督战、巡回督战、督战指导等督战模式,督进度、督落实、督整改、督巩固、督质量,扎实开展挂牌督战,保质保量完

成好扶贫各项工作,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力争将包联村打造成脱贫攻坚的样板村。

( 三)

)

、支部书记扛起责,抓好抓实扶贫工作。

压实各支部书记责任,以党建工作为载体,助推扶贫工作,保持帮扶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各支部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开展扶贫工作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引导党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要深入推进扶贫工作,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支委会,研究脱贫攻坚工作措施及帮扶办法,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支部会议,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组织干警学习相关扶贫工作文件及要求,督查干警做好学习笔记,组织爱心募捐等,把帮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 四 )、强化 干警 素质,助力脱贫攻坚 。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批示指示、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纳入重点学习计划中。充分利用中心组学习、全院大会、党团日学习、支部晨会时间,组织干警学习脱贫攻坚知识,组织干警参加县委各类脱贫攻坚培训会,引导干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压实责任,增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责任感、紧迫感,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的热潮中。

( 五 )、实行 干警” 结对帮扶,让贫困户有“帮手” 。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帮扶措施。坚持重点帮扶与联系低保户相结合,即帮扶干警在所分配村结对帮扶一户建档立

卡贫困户,看望帮扶和走访了解情况每月不少于 X 次,帮扶干警若有变动,新任干警自然接替,确保帮扶对象不脱贫、帮扶工作不脱钩; 二是开展结对帮扶,提高致富能力。帮扶干警用心用情用智深度挖掘脱贫原因,帮助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强化勤劳致富的观念,树立自强、自立意识,给他们带去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使得每个贫困户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帮助指导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根据所结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脱贫路子,充分解决好贫困户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力争帮助每户贫困户 X 名以上劳动力转移就业,年收入达到或超过现行脱贫标准; 三是加强思想教育宣传,增强致富信心。充分利用“结亲周”、“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普法下乡、全国扶贫日,结合当前“五同三送十个一”活动,充分发挥个别干警宣传教育特长,利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典型,对贫困户进行思想引导,帮助贫困户更新观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坚定各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 六 )、依法办理 涉贫 案件 , 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是精准打击涉贫刑事犯罪,依法审结贪污挪用、套取骗取脱贫资金和惠民政策资金等职务犯罪,依法惩治农村基层“微腐败”,确保脱贫攻坚风清气正,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坚决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是精准开展涉贫执行,将涉贫执行、涉民生执行作为执行工作的重要内容,集中开展执行活动,灵活运用查封、扣押、冻结等执行措施,最大限度保障当事人不因合法权益

被侵犯而返贫返困,对执行贫困群众的案件,促成当事人和解,体现善意执法、柔性执法和司法关怀; 三是提供多元服务。坚持“困难群众的司法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跑到哪里”的工作理念,建立司法救助、法律救助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是 强化工作责任 。把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强化工作责任,牢固树立扶贫攻坚,人人有责的思想,把“扶贫责任”真正担起来。每月,干警在扶贫走访入户的同时,必须认真填写精准扶贫 APP 及建档立卡APP,积极解决扶贫对象的困难诉求,各支部组织委员需及时统计好本支部干警走访情况,做好解决困难诉求相关台账,每月由院绩效考核小组进行考核。

二是 强化科学施策。帮扶干警要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明确具体措施,多渠道筹措帮扶资源,做一个称职的“核算员”。要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转变思想观念,确定帮扶项目,积极鼓励贫困户靠政策、靠双手勤劳致富;要改变贫困户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居住环境,倡导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及发展现代农牧业,帮助联系就业岗位,鼓励外出务工等方式脱贫致富;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引导贫困群众办事靠法、遇事找法,提高贫困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努力营造脱贫攻坚法制氛围。

三是强化督导检查。院监察室和扶贫工作办公室将加大督查力度,不定时督查涉贫案件办理情况、结对贫困户脱贫

进展情况、帮扶干警每月走访情况、全体干警脱贫攻坚学习笔记完成情况等,对督查发现的问题限时整改,全力推进 XX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实施。

第7篇:个人帮扶留守儿童“一帮一”帮扶计划

留守儿童“千帮千”帮扶计划

邓海令

为了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留守儿童不畏困难,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本学期特制定留守儿童帮扶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做好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意义重大,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很好举措。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的特殊群体,必须特殊关爱。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将来大部分都是新型农民的后备军和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如果今天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教育,不能健康地成长,将来就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就担当不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所以,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也是培育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前期工作和基础性工作。

二、帮扶对象

三年级1班 晁旭升 六年级5班 陈肖乐

三、工作目标

使留守儿童生活上得到关心,学习上得到辅导,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

四、工作措施 1 、建立档案,多沟通

在实践中,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并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动态专门档案。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

2 、用心关爱,多引导

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在学校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在日常的工作中,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3、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作为留守儿童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其情况也千差万别。笔者在全面把握每个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同时,针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欠缺的留守儿童,区别对待,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4、 利用活动,多鼓励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教师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5、寻找机会,多表扬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教师要珍视留守儿童,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只要我们用真诚去面对,用爱心去感受,留守儿童也一样会拥有花样年华。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更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汤房小学 邓海令

2013年10月

第8篇:帮扶单位2020年包村帮扶工作计划

为坚决打赢扶贫工作攻坚战,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X包村帮扶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X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县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扎实开展帮扶工作。

坚持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坚持引领发展,服务群众,转变作风。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着力解决村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推进贫困村加快发展,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打好扶贫攻坚战。

二、基本情况。我局负责包保帮扶X镇X村,该村位于我县西部,距县城X公里,是X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辖有X个自然村,X个村民组,共X余户,农业人口X人。村内山多地少,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X亩,可耕地X亩,经济林X亩,笋竹两用林X亩,茶园X余亩,桑园X余亩。与省道X相邻,具有交通便捷的地理优势。

三、帮扶举措。(一)帮助巩固基层组织。按照建设“五好”村党支部要求,抓好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建设、村级民主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四项”工作。提高村级民主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全面规范地推行党务村务公开,协助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确保全村和谐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召开干部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县扶贫工作相关会议精神,宣传好发展形势。

(三)扎实开展扶贫爱心活动。利用春节、扶贫日等重大节日,开展扶贫济困和慰问活动,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让贫困户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战胜困难早日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四)助推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帮助加强村党员队伍建设,对现有党员队伍现状采取针对性的培训管理等措施,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建立民情台账,认真走访,掌握实情,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局党支部全年与X村党总支组织结对共建,开展不少于X次活动。

(五)推动美好乡村建设。协助村“两委”落实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任务,帮助协调各部门,加快实施。

(六)加强资金保障落实。按要求落实资助贫困村帮扶专项资金,继续帮助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根据今年脱贫户的实际情况,积极帮助争取项目资金。

(七)帮助做好基础工作。协助X村完善好脱贫帮扶资料,力所能及做好扶贫帮扶管理。

四、保障措施。(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职责范围,确立帮扶工作重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确定帮扶联络员并协助配合开展帮扶工资。全年要召开帮扶工作专题会议,及时开展帮扶工作情况汇报、总结。

(二)加强信息沟通,明确帮扶对象。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同干部群众联系,深入村、组、户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各帮扶责任人要细化帮扶责任,制定精准帮扶措施。

(三)注重帮扶实效,制定帮扶措施。结合村情,以稳定增加经济收入为目标,找准脱贫致富突破点,帮助村理清发展思路,建立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生产能力的长效机制,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措施,按要求落实资助贫困村帮扶资金,为包保帮扶贫困村争取项目资金。

第9篇:帮扶计划

二年级学困生帮扶工作计划

一.学生分析

这个学期我担任二年级语文教学,学习语文对于个别平时学习不够努力的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困难。后进生主要后进在学习不努力,学习能力较差导致对学习没有信心,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有的是差在基本技能及创造性发挥上。因此,转化后进生工作重点放在转化学生的自信心及创造性上。 二.转化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转化,本班的后进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三.差生的原因

1、由于智力较差或纪律较差,很多问题老师讲数遍,他们照样记不住。

2、缺乏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懒惰贪玩

上课不注意听讲。

3、在家庭方面,学生家长有的是对子女溺爱,因此、个别学生家庭作业完不成,或边看电视边作业。有的是学生家长自己没文化,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及时辅导。 四.转化措施

1、加强对后进生的课上管理,大多数后进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落下的,因此,教师要管理好后进生上课时经常提问他们。

2、加强对后进生的课后辅导工作,课后对后进生进行辅导是转化后进生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掌握。

3、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后进生厌烦学习,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厌烦心理,必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4、对不同的差生用不同的改进方法,因材施教,把后进生的学习搞上去。

5、经常与学生谈心,教育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指导。

6、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家访工作。

徐露

2017年8月31日

上一篇:学校体育系统下一篇:学生安全用电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