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寓言两则

2022-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二上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伯乐相马》、《鲁王养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3个生字,读记:“伯乐相马、大汗淋漓、精神焕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等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两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两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两个小故事。

2、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寓言故事和其他的故事有什么不同?

过渡:是呀,寓言一般都是说明某个道理的,所以,今天谁能弄清每则寓言说明的道理,谁就是我们班的阅读高手。

过渡: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快乐读书屋里的文章,下面我们就用阅读寓言的方法来独立阅读这两则寓言。

a、了解故事的内容

( 寓言的寓意蕴含在故事之中,如果忽视了故事的内容,难免会对寓意有所曲解。所以,我们要先了解寓言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b、理解寓言的寓意

(我们在理解寓意时,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本身。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它告诉我们的道理不是羊丢了就要修羊圈,而是要让我们明白,在犯了错误或受到损失之后,要及时想办法应对和解决问题,以免以后再受损失。)

c、思考它的现实意义

理解寓言要重视寓言的现实意义,思考它对我们现实生活有哪些启示和帮助

对于寓言的阅读方法,同学们有不懂的嘛?下面我们先来读书自学第一则寓言:伯乐相马。

3、这个文题谁会读?读了文题,你知道了什么?伯乐是谁?相什么意思?马指什么?

二、初读感知

1、指生分段读课文,订正字音“一匹”、“抚摩”

2、想一想自己从寓言中读懂了什么?。

三、理解课文

1、汇报交流,体会寓意

A、指名读课文,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B、体会寓意:读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2、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你是伯乐,你会怎样对待千里马?

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四、自学理解

用学习第一篇寓言的方法,自学第二篇寓言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2、说说生活中没从实际出发,导致事与愿违的事例。

3、让鲁王用养鸟的方法养鸟,改写鲁王养鸟的经过与结局,

五、总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作为千里马的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努力表现自己的优秀;既然用养人的方法养不活鸟,那我们就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不同的人、事、物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投其所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六、检查识字

1、卡片认读生词,讨论记字方法

2、给认的字注音;

3、用形近字组词 。

七、布置作业

1、把两则寓言讲给家长听,告诉他们寓意。

2、积累四字词语或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

伯乐相马 鲁王养鸟

千里马常有 用供养人的方法养鸟----鸟死

伯乐不常有 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2篇:《寓言两则》

余映潮老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课堂实录

执教:余映潮 整理:沈国华

时间:2014-12-20上午第三节 地点: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 学生:姚北实验学校701班

听课:宁波市及各县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和教师 活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教学思想研讨活动 教学过程

师:“我发现同学们已经打开课本,但有很多人还未打开笔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笔帽,以免待会儿要写了才打开笔帽,窸窸窣窣的影响人家。”(余老师的体贴入微由此可见一斑。)

师:(屏显课题:《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屏显背景知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

《伊索寓言》: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实是古希腊流传于民间的讽喻故事,共三百里多篇。)一起把有关的背景知识读一读, “寓言”,读——

生(齐读):寓言是„„共三百多篇。

师:好的,今天咱们的声音啊是不错。作笔记:文学作品。(生作笔记)这是要建立的一个概念,寓言、童话、神话、小说、诗歌、散文都属于文学作品。继续作笔记:讽刺性。(生作笔记)讽刺性是寓言的本质特点之一。还有三个字,大家去悟,老师说了“讽刺性”,里面呀,还有三个字是——

生:哲理性。(生作笔记)

师:再来了解一下人物关系。(屏显: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宙斯的妻子,妇女的保护神。

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众神的使者,宙斯的儿子。)读起来,“宙斯”——

生(齐读):宙斯„„宙斯的儿子。

师:为什么要知道人物关系?它便于我们分析故事,宙斯是最大的神,赫拉是他的妻子,赫耳墨斯从地位、身份、辈份都低于这两个大神,但是大家知道在故事里面,他竟然以为他的雕像会卖得最贵。这就有讽刺性了。

师:再来看几张语言卡片(屏显:课文语言卡片

“雕像”不要写成“雕象”。

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现象、形象、印象„„)。注意,“雕像”的“像”,不要写成没有单人旁的“象”。啊呀,我的观察,个别的学生还没做笔记。不少的人把“雕像”的“像”的单人旁省去了,这是写错字。“象”,没有单人旁的“象”,这是自然状态下的“象”,比如说,“现象”、“形象”、“印象”,这是自然状态的,而加了单人旁的“像”,就有了加工的过程,大自然的光线的折射,有时候也要加单人旁,因为它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师:继续观察课文的语言卡片。(屏显:课文语言卡片

神使:给众神传令的使者。

庇bì护:保护,使之不受损害与侵犯。)把这两个解释读一读,“神使”,读——

生(齐读):神使„„损害与侵犯。

师:“庇护”这个词语的意思要比“保护”更进一层,但是,“庇护”一词有贬义色彩。

师:(屏显:课文语言卡片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赫耳墨斯想知道”,读——

生(齐读):赫耳墨斯想知道„„雕像者的店里。

师:这是课文开端,故事开端的一个句子,老师把它炼成寓言**,那就要靠大家来分析,这一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生:我认为这个句子的作用应该是启发下文,总领全文。

师:注意,把这八个字反过来说——

生:总领全文,启发下文。

师:哎,对了。首先是总领全文,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个句子展开的。继续说——

生:从中可以看出,赫耳墨斯为什么要来到凡间。

师:概括说,这就叫做故事的起因。

生:我觉得有一个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师:因为它没有明确的告诉故事的细节,所以我们将要继续观察,它的故事是怎样展开的,设置的悬念。

生:为下文埋下伏笔。

师:嗯,举例子,伏笔在哪里呢?

生:这上面说,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为下文雕像者说“假如你买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埋下伏笔。

师:哦,伏笔在两个字上,“雕像”,故事的内容都是扣“雕像”来细化的。谢谢大家,不错呀!还应该有这些作用,比如,人物出场,赫耳墨斯出场了,故事就开始了;比如点出了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想知道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把故事的场景告诉了我们,那就是雕像者的店里,不是在街上。所以,一句话既概写了整个故事的内容,又点出了人物,又设置了场景,还设置了悬念。这是一个美妙的分析啊。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知道,这个一般故事的开头,非常多的故事都是用一个句子来开头的,学会了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开头的这一个句子,你再遇到其他故事的雷同现象,马上会分析了。好吧,请大家朗读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读——

生齐读课文。

师:好,继续我们的训练。(屏显:读懂)读懂,如果你能够对赫耳墨斯这个人物形象作一点儿评价,那么就能够证明你基本上把这个寓言故事读懂了。现在大家的任务是,(屏显:写一两个成语或四字短语评价故事中的赫耳墨斯。)写一两个成语或者四字短语来评价赫耳墨斯,赫耳墨斯是个什么样的人?用四字短语,成语来评价,开始写吧。

生写。

师:好的,发表你的看法,说一个完整的句子,赫耳墨斯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生:赫耳墨斯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物形象。

师:不错,句子完整,用词准确。赫耳墨斯,很狂妄的一个人。

生:赫耳墨斯是一个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师: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爱慕虚荣,这就是他的性格特点。

生:赫耳墨斯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物形象。

师:他以为,他的雕像会比大神的雕像还要贵。 生:我觉得他可能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而且觉得会比别人更受重视,瞧不起别人,一种轻蔑的感觉。

师:不是“可能”,是“一定”。他以为他是神使啊,内心的那种自我欣赏的感觉是很强烈的。继续说话——

生:赫耳墨斯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物形象。

师:以为自己了不起。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用成语或四字短语对人物进行了评价,这是人物评价的一种方法。我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来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童话、寓言中的人物。请作笔记,(屏显:爱慕虚荣

自视甚高

自命不凡

骄傲自大

妄自尊大

自讨没趣)(生作笔记)赫耳墨斯是一位爱慕虚荣的人,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是一位自命不凡的人,是一位骄傲自大的人物形象。他表现出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但是,他在这个故事里面,又是一个自讨没趣的人物形象。当他的期待很高的时候,雕像者说,他的雕像一文不值。(师静候学生作好笔记)

师:好,继续我们的学习吧!大家再读一遍课文,各自朗读,把“问”这个词划下来,边读边划。开始,各自朗读吧——

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屏显:读深)这一次的训练就叫做“读深”,给大家的任务,(屏显:品一品课文中“三问三答”的表达作用。)品一品这个故事中“三问三答”的作用,刚才我们读了课文,赫耳墨斯问了三次,雕像者回答了三次,读书,思考,旁批,然后我们再来交流。安静地读书吧。

生读书。

师:不错,都在批注自己的读书心得。好,可以发表观点了。“三问三答”的作用——

生:“三问三答”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我觉得表达作用就是一个雕像者的形象和赫耳墨斯的对白。

师:说得很完整,而且对故事内容进行了概括。但是,在作用上,还没有关注到这“三问三答”是怎样来表现故事的具体内容。

生:我觉得,“三问三答”可以看出赫耳墨斯和宙斯、和赫拉进行对比。

师:“三问三答”里面很明显地出现了人物之间的对比。一个价值的对比在那儿,对比表现在“三问三答”中,继续说话——

生:赫耳墨斯想知道自己的雕像比宙斯、赫拉的雕像价格高多少,表现了他的爱慕虚荣。

师:这句话呢,同样的比较笼统。或者在对比的回答之后,再加上一个点评的句子,这里写出了人物的细节。这样,“三问三答”是表现故事细节的,是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生:前两问,赫耳墨斯问了宙斯和他的妻子的价钱,一个比一个高,感觉自己的价钱一定比他们高,而第三问,让赫耳墨斯十分失望。而且还通过一个商人来讽刺赫耳墨斯。

师:我们怎么样用文学的话来说,前两问,最后一问,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这就叫做“三问三答”形成了故事的波澜。波澜曲折啊,故事就好看。继续说话——还有很多美妙的作用我们没有品味出来——这边的同学要发言——

生:赫耳墨斯他的三个问题里都有四个字:值多少钱,显出了赫耳墨斯的爱慕虚荣。

师:表现出来人物关注的内容非常集中,这就从“三问三答”里面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值多少钱,好,非常好!还有没有同学起来,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赫耳墨斯先问宙斯的价格,再问赫拉的价格,再问自己的价格,体现了赫耳墨斯对宙斯和赫拉还是十分敬畏的。然后在一问和二问之间赫耳墨斯又笑了笑,这句话写出赫耳墨斯的神态,也写出了他有点自大。

师:嗯,他还是比较地注意辈份的关系的。先一步一步地探问,最后问到自己的雕像来了。这位同学读得很细啊!这“三问三答”美妙地推进了文章的故事的顺序。虽说这个小故事,你就那么朗读一下,还以为它就那么简单呢,其实处处都有学问。老师给大家小结,作好笔记。(屏显:“三问三答”在这则寓言中的作用

(1)推进故事情节,(2)显现故事细节

(3)刻画人物性格(4)形成奇妙波澜)“三问三答”其实就叫对话描写,它的作用第一,推进故事情节,第二,显现故事细节,或者说表现人物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呀,提问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价值”,都在希望自己的标价更贵一些来表示自己的身份;“三问三答”形成了故事的奇妙波澜。这就是故事中对话描写的主要作用。你看任何作品,用这四条来分析它,不会有错误的。任何作品中的对话描写,都跟这些内容有关系。大家清楚了吧?就从这些角度来分析对话描写,往往能够一步到位。而不必这里说一句,那里说一句。我给大家看一则演示的材料。

(屏显:“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的撒谎。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起来。)

师:大家认不认识它?

生:认识。

师:《羚羊木雕》。大家看,你们用四句话来说一说,是不是这样的?推进故事情节,描写故事细节,特别显明地显现了妈妈的人物形象。波澜在哪里?应该说处处都是波澜。巨大的波澜就在最后几句话上,妈妈很聪明啊,要骗我的真话,就把她的手扶在我的肩膀上,很亲热地说道:“送给谁了?告诉我。” 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马上翻脸了,“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不!”我哭着喊起来。波澜起伏。大家注意到啊,对话描写的作用,推进情节,表现细节,显现人物,形成波澜。试一下,看你们读得出读不出细节、波澜的味道,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开始,读——

生(齐读):送给谁了„„我哭着喊起来。

师:多么美妙的对话描写啊。继续我们的训练,(屏显:读美)很简单的一个话题,需要你们略作思考就发言,(屏显:试析这则寓言的表达技巧。)试析这则寓言的表达技巧。其实,刚才我们研讨的那四个字“三问三答”就是表达技巧。我再给大家四个字,其实者是你们一定会说的,这个故事“开门见山”,哎,一个表达技巧。好吧,同桌之间小声地议一下,每位同学都交流一下,看出了没有,可以说话了,互相说话。

生互说话,交流。

师:好吧,说起来,你看出的表达技巧。

生:我看出的表达技巧就是开头先问宙斯的价钱一个银元,赫拉的价钱更贵一点,然后,赫耳墨斯的价钱就马上掉下来了,这是两个大波,第三个波掉下来,然后显出赫耳墨斯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及地位。 师:你没说技巧,这就叫“波澜起伏”吧?这就叫做“对比鲜明”吧?对于“技巧”和说“内容”是不同的,我们现在分析课文的文章往往是说内容,而没有到它的作用上,没有到它的技法上。好,再说——

生:(无语)

师:有点难,就是要为难大家,所以,才要你们说。

生:(无语)

师:还剩十秒钟,没有人说,那就是老师的事了。

生:文章处处运用各种描写,有语言描写,有动作描写,还有神态描写,点明了人物的形象,

师:描写手法,运用得很频繁,这就是表达技巧。说到点子上了。

生:故事开门见山,再通过与雕像者的对话,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鲜明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师:不说就不说,一说就一大套嘛!多好啊,对话描写,也是手法。好,刚才谢谢大家,老师也给大家讲,美妙的手法,(屏显:以神喻人

对话展开

心理刻画

白描手法

留下空白

叙议结合)以神喻人,大家看你们这个课文前面的导读语,它说了很多寓言的构思的角度

表达一个伊索的寓言,这一则寓言就是用神来比喻人的,写的是神,说的是人,寓言寓言,说的都是我们自己呀!再看一种手法,我一讲大家马上知道,对话展开 ,再一种手法,心理刻画很微妙,几次说到一个“想”字,还有的说没这个“想”字,“笑着问道”,难道不是写心理的吗?也是的。白描手法,只是简略地描写,而不是细腻地,处处都描绘到,我们所学的故事,一般都用白描手法。留下空白,这四个字,我们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呢?留下空白——

生: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雕像者回答后,赫耳墨斯的一系列动作就没有了,就直接告诉我们它的寓意。

师:这就叫做戛然而止,故事立刻收束,赫耳墨斯那种窘态,那种尴尬,留在外面,留在故事的外面,让我们去想像,这就是空白。空白是故事,是小说的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那么我们从整篇文章看,第一个故事是叙的,再加上一段话,是议的,从结构上看,叙议结合。但这还不够,最高妙的手法是,(屏显:最高妙的手法是:蓄势于前,急转于后

戛然而止,余味悠长)蓄势于前,急转于后,首先,不断地推进情节,不断地推进细节,然后骤然地来一个转折,那就是赫耳墨斯以为他的雕像会卖得很贵以后,人家告诉他,如果你买了那两个雕像,这一个就不要钱,送给你,一分不值。这叫急转于后,于是,戛然而止,余味悠长。同学们对这样一些技法有了一些印象,有了一些感觉,同样的你就能够用这些观点来分析其他的故事了。好吧,谢谢大家,给大家安排一个作业,分析第一句话的六种作用,这就是把我们的读书笔记整理出来。“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这句话有六个作用,作业交给你们的老师。好,这节课就学习到这儿,谢谢大家的努力。下课!

生: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师:谢谢同学们。

第3篇:寓言两则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板书:

滥竽充数

一齐吹

一个一个吹

|

|

装腔作势

偷偷逃走

|

|

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蒙混进去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吗?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成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几乎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第6课《成语故事二则》。

2.板书课题,指名读题,指导读准“邯郸”,并简单了解邯郸。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首都。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生字词。

2.说说你认识了课文哪些生字,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教师相机课件出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燕”在课文中读第一声,不要读作第四声;“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

(2)发现“燕”的字行特点,上部是“甘”。“姿、势”都属于上下结构的字,且上部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姿”字上窄下宽,“势”字上宽下窄。

(3)采用多种方法记生字,如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次一姿”“执一势”。

三、再读课文,感悟道理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想,你对燕国少年有什么看法,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说说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小组讨论:为什么燕国少年到最后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了?(提示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或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

3.全班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引导。(相机板书:一味的模仿别人,反而失掉了原来的技能。)

4.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5.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这位少年回到燕国后,回发生什么事?人们会对他说些什么?找几个同学演一演。

四、总结拓展,形成运用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邯郸学步这样的事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2.作业。

(1)把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写成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

(2)回家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6 成语古事二则

邯郸学步

学走路

爬回去

一味的模仿别人,反而失掉了自己原来的技能。

第4篇:9、寓言两则

必用材料:

1、寓言:

寓言是带有讽刺或劝解性的故事。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 寄予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语言简洁锋利。

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特点: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是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3、童话和寓言的区别

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寓言式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有同名歌曲和音乐专辑。

选用材料:

1、神话:是写神灵、妖魔的故事的,是人们构想的故事

寓言:有一定寓意得,能从浅显中告诉人们一定深意的故事童话:最简单的说,就是王子公主的故事

传说:流传下来的故事,像《女娲补天》,虽然是带一些神话色彩的,

但是,它主要是中国古代人们对人类起源(女娲造人)的想象,

是流传下来的故事

成语故事:只有中国古代有的,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成语,成语中

又有一定含义„

2、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

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3、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经》《拉封丹寓言》 等。

10、惊弓之鸟

必用材料:

1、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2、更羸人名。古代非常有名的射箭能手。

3、魏国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国君姬姓魏氏。

选用材料:

1、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2、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国际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

3、小国尚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费等,至战国时期结束时除被秦国沦为附庸的卫国外都先後被七国所吞并。

第5篇:9 寓言两则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把式、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教材在“亡羊补牢”课题的旁边,编排了学习伙伴的一句话:“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也是落实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老师要引导学生平时读书能运用这样的方法,弄懂课文中其他这样的词语。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有些词语,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如,“辕”“辙”“把式”“盘缠”,老师可在课堂上稍加解释。鼓励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里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可按以下两个步骤教学:(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习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4.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因此,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最后一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又如,学习《南辕北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么问话又怎么答话的。同学间可以相互试讲这个故事,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分角色读。在学生读中悟出寓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与这两个寓言故事相类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6.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这里不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讲,并加上动作、表情,边演边说。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习题的最后,有三个学习伙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导鼓励学生课后多读寓言故事,并组织召开寓言故事会,把自己阅读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学习本篇课文前布置学生收集寓言故事,课文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参考资料

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中国古代寓言大量见于诸子作品和史书里,最早载有完整寓言故事的书是《墨子》。诸子散文中,《庄子》寓言最多,全书共三十三篇,寓言占了很大部分。在史传文学中,《战国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这两部书外,《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等书,也有不少流传久远的著名寓言。

《战国策》 是战国时代历史资料的整理。它先按国家来分类,在一国之中,再按着事件的先后加以编排。其中所记的事情,都没有具体年代,各篇之间也互不连贯。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上自战国初期,下至秦朝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

童话和寓言的区别 寓言和童话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相似之处是它们的故事是虚构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都具有教育意义。不同的是,寓言比较短小,语言简练、朴素,重在教训和讽刺,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6篇:古代寓言两则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记重点文学常识及重点词语的意思:智、将、暮、亡、果、吊、居、遽。

2、熟读并背诵课文、将两则故事译成现代文。

3、归纳两则寓言的寓意。培养自己遇事能冷静分析和辩证看待问题的习惯。 学习过程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完成下列练习。(完成之后,小组内相互交流,有争议的,科代表请教老

近赛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借助其他资料,小组内相互合作,将两则故事翻译成现代文,译文写在练习本上(小组长安排相互检查翻译)。并将故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在组内相互讲着听。(为课堂展示做准备) 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何遽.

塞.上

堕而折其髀.

跛.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

)

智子疑.邻(

)

不筑.(

)

天雨.墙坏(暮.而果大亡.其才 (

)(

)(

)

其邻人之父亦.云(

) 近塞上之人有善.数者(

)(

)

人皆吊.之(

)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

家富.良马(

)

堕而折.其髀(

)(

)

丁壮..者(

)

引弦..而战(

)

死者十九..(

)

此独以.跛之故(

)(

)

父子相保..

(

) (3)看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两组句子中的意思一样吗?请准确解释。 马无故亡而入胡(

)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暮而果大亡其才(

)

不筑必将有盗(

) (4)准确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邻人之父亦云:

智子疑邻: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暮而果大亡其才:

此何遽不为福乎: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吊之:

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4、完成下列空格填写。 (1)《智子疑邻》选自《

》,作者

末期

家。故事告诉我们:

(2)《塞翁失马》选自《

》,又名《

》,

淮南王

等编著。故事告诉我们:

5、深入探究。(思考下列问题,列出提纲,准备课堂交流)

(1)你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智子疑邻》这样的事情吗?

站在“富人”的角度谈谈今后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

站在“邻人之父”的角度谈谈今后向别人提建议应当注意什么:

(2)你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塞翁失马》的事情吗?联系实际说说故事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6、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至少写出5个)将其中的一个准备好,课堂上讲给全班同学听,别忘了结尾告诉大家故事的寓意。(将你准备的寓言故事题目及寓意写在下面)

7、你喜欢寓言故事吗?用几句话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

)

上一篇:小学生暑假计划安排下一篇:春节的习俗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