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措施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板栗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极具营养价值,美味可口,老少皆宜,深受消费者喜欢。现如今,板栗已经由人工进行广泛种植栽培。位于鄂东地区的罗田县是我国板栗的主产区,素有板栗之乡的美称。在罗田县的带动下,鄂东地区广泛发展板栗种植产业,以期带动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措施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村旅游发展措施论文 篇1: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措施的思考

摘要: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步调放缓,进入“瓶颈期”的现状,已有不少学界、业界的人士对其困境和原因进行了研究,本文尝试从可持续发展、利用文化优势、把握“旅客体验”、加强旅游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对乡村旅游发展措施可行性的思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 生态旅游 文化旅游 旅游管理

Key words:Rural Tourism,Eco-tourism,Culture and 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在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起步之初发展迅速。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乡村旅游业整体呈现出了从高速增长到逐渐下滑的态势。如何延长乡村旅游的生命周期,使其真正走上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旅游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笔者在此尝试着对乡村旅游业的运作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一、在可持续发展中走生态旅游路线

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其必然的选择。因为,只有在不损耗或破坏资源的情况下进行的开发过程,才有可能世世代代健康发展下去。

从生态的可持续角度说,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与对基本生态进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这可以为项目方确定旅客接待容量提供依据,从而解决了在乡村旅游供给的分析时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难题。

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角度说,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从经济的可持续角度说,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能取得经济效益,并且要能有效地管理资源,以便造福子孙后代。

二、利用优势,贴近文化旅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应该看到自身长远发展的强大后推力——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深厚文化底蕴。这反映在乡村旅游方面,便是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的环境、氛围。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曾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在这些思想的引导下,乡村旅游才有存在的精神意义。

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我们可以衍生出两种旅游地的构建方式:

一种是将民族聚居地建成民族文化村。这样方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为,它是保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这是其形成的根基;同时,旅游业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的附加,而不是单一的生产形式,这样的复合经济结构受旅游客源市场的冲击影响相对较小。

另一种是异地集中保护,即在旅游地集中重建。这种方式的生命力就不及第一种,容易给人一种单纯模仿、再现历史场景,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上的感觉,而没有真正做到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三、认清本质:注重“游客体验”

游客即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是整个旅游项目兴衰的核心,没有长久的游客吸引力和游客体验管理,再完备的措施也不会为项目带来实际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给予乡村旅游地中的游客体验已足够的重视。

首先,要确定游客的体验需求。乡村旅游项目在定位时最需要考虑的,是游客群的定位,即想吸引哪一部分游客。

其次,要完善游客体验的供给平台。游客持着不同的体验需求来到乡村旅游地,旅游项目应能形成有效的体验供给能力,建立多样化的游客体验平台是重要的途径。

四、加强学界理论研究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系统而宏观的,对规律的总结、本质的认识会为实践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为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对乡村旅游概念及内涵进行深入探讨,但由于对乡村旅游资源界定、客源市场定位等的理解不同,对其概念的阐述一直存在着分歧,甚至尚无一个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这种学术理论的不稳定性显然是不利于乡村旅游的现实发展的。

今后在加强旅游学界的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可以尝试:不断发展创新研究方法;重视对典型案例的研究;以及有选择地吸收、笑话国外乡村旅游研究成果。

五、加强管理,规范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及行业自身的管理和规范。对于乡村旅游更是如此,它面临的许多基础性的制约瓶颈都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支持。

第一,党委、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有足够的重视,结合中心工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充分认识到农村发展旅游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好方法,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引擎,是发展旅游业的新亮点,是就地实现非农化和改造农村的新途径。

第二,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保障乡村旅游建设需要。乡村旅游是一项涉及多种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基础设施行业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反过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又会促进这些行业的完善和发展。

第三,制定、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的系统培训计划。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这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服务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

第四,加强监督管理,逐步实现旅游管理规范化。针对目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规定,重点进行卫生管理、安全经营管理、价格管理,保证乡村旅游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中外乡村旅游研究:对比反思与展望.农村经济,2005,(1).

[2] 万青.乡村旅游探论.许昌学院学报,2004,(6).

[3] 张健华等.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体验.商业研究,2008,(1).

[4] 杜江等.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学刊,1999,(1).

[5] 邱海蓉.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5).

[6] 王旭.发展乡村旅游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当代贵州,2005,(6).

[7] 石培华.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当代贵州,2005,(6).

[8]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旅游学刊,1999,(2).

作者:葛 兰

乡村旅游发展措施论文 篇2:

鄂东地区板栗种植技术及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措施探究

摘 要 板栗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极具营养价值,美味可口,老少皆宜,深受消费者喜欢。现如今,板栗已经由人工进行广泛种植栽培。位于鄂东地区的罗田县是我国板栗的主产区,素有板栗之乡的美称。在罗田县的带动下,鄂东地区广泛发展板栗种植产业,以期带动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基于此,描述了板栗的形态特征,阐述了板栗的种植技术,通过分析鄂东地区板栗种植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提出该地区大力发展板栗种植促进乡村旅游的举措。

关键词 板栗;种植技术;乡村旅游;鄂东地区

1 板栗形态特征

板栗属于乔木或灌木类植物,品种较多,大都生长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多属于落叶乔木,通常都能长到30~40 m高,只有少部分属于灌木。无论是哪个品种的板栗,其果实基本上都可以食用。板栗的叶子呈椭圆形,长10~13 cm,宽有7~8 cm,叶子的边缘为锯齿状。板栗的花期是在每年的5—6月,雄雌同株,雄花是直立的柔荑花序,雌花则是单独的一朵或者几朵生长于直径7~8 cm的总花苞里。板栗花有香味,与桂花香味相似,且有驱蚊效果。板栗的果实包藏在总苞里,通常一个总苞内有1~7个果实,成熟期在每年的9—10月[1]。

2 板栗种植技术

2.1 园地的选择

板栗园在建园时,要尽量避开地下水位高的地方,而土壤则可以选择砂质土,注意土壤的排水性能。切记千万不能选择盐碱性土壤,此类土壤所在地区容易水涝。也不可在风太大的地区种植,不利于后期人工授粉,影响板栗的结果率。鄂东地区地势较为平缓,土层深厚,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再加上当地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有助于板栗的后期输送,非常适合发展板栗种植产业。

2.2 品种的选择

板栗种植应该根据种植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优良品种进行培育,可以选择当地的陈果1号或炮车2号等优良的品种作为主要栽培品种,适当地引进外地的品种进行辅助种植,如处暑红、海丰、石丰、青毛软刺等。如果按照不同的食用方式作为区分,则应该尽量选择炒栗品种作为主要种植品种,比较适合市场的需求,再适当种植一些优质的菜栗品种。两者搭配种植,既符合我国国内和外贸出口的需求,也能充分利用土地,提升了板栗园的利用率。

2.3 授粉树的选择

板栗树能否结出果实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有效传粉。鉴于板栗树会出现自花结实和雌雄花异熟的现象,如果只种植单一板栗品种,会因为得不到授粉而产生空苞,致使板栗无法获得丰产。因此,在建设板栗园时,要种植大约占板栗树十分之一的授粉树。对于鄂东地区的地理条件来讲,可以选择处暑红作为板栗树的授粉树,在花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的时间根据雄花序上的颜色变化来进行判断,当花簇上的花药慢慢从青绿色变为黄色时开始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2.4 合理密植

为了提高板栗园单位面积产量,对板栗树进行合理密植相当重要。鄂东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板栗园可以按照每667 m2种植30~40株板栗树的标准进行种植栽培。如果板栗园建立在山地,种植株距可适当缩小,每667 m2种植40~60株。建园初期,可以采取密集型种植,后期,板栗树逐渐长大,可采取隔行隔株间伐的措施,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板栗园的利用率,增加板栗的产量[2]。

2.5 科学施肥

为了提高板栗的产量,科学合理的施肥至关重要,这也是板栗园丰产的重要环节。板栗园在施肥时,应该以土杂肥为主要基肥,以改良土壤土质,提升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为板栗树提供全方位的营养供给。对于施肥的时间也有要求,最好选择板栗采摘之后的秋季施加肥料。此时期有利于肥料腐熟,且处于板栗树新根生长阶段,有助于板栗树的吸收,能促进营养的积累,有利于隔年雌花的分化。

除了施加基肥之外,还要进行适量追肥。板栗园追施的肥料大多以氮肥为主,再附以适量的钾肥和磷肥。通常板栗园的追肥时间是在春夏这两个季节。春季施肥一般选择在早春时施加尿素:对于幼果树来讲,只需要施加少量尿素即可;而盛果期的大树每棵树则要施加大约2 kg左右的尿素。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加尿素后,要进行浇水,以便能更好地发挥肥料的作用。夏季追肥一般是在7月之后进行,最晚不能超过8月中旬。为了使板栗果实硕大、果肉饱满,可以施加适量磷肥和钾肥。可多次进行根外追肥,但有两次追肥需要重点注意:一次是在早春时,在板栗枝条基部叶片渐渐舒展时,为了能使板栗的枝条更好地生长,需要喷洒适量的硼砂和尿素,以提升板栗叶片的光合作用,促进花朵的形成;另一次则是在采收果实的前一个月,为了更好地促进光合作用,促使叶片中的营养物质向果实内转移,需要每隔10 d左右喷洒适量的磷酸二氢钾,以增加单颗板栗的重量,确保板栗的质量。

2.6 合理灌水

板栗具有喜水的特性,所以在种植栽培过程中要合理对板栗园进行灌溉,保障板栗树能够吸收充足的水资源,避免板栗树缺水而影响到板栗的质量和数量。板栗浇水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时期。第一个关键的生长周期便是板栗的萌芽期。为了让板栗快速生长发育,在板栗苗即将萌芽之前,要对板栗苗进行大量浇水,保证板栗苗水分充足。鄂东地区干湿季非常明显,长时间处于湿润土壤中的板栗苗在破土之后如果遇到久旱而不进行浇水,会导致板栗苗发育不良,严重的话会影响板栗后期的结果质量。另外一个关键的生长周期便是板栗的结果期,此阶段也要大量浇水,避免板栗树缺水,从而影响肥料的吸收,导致板栗果实营养吸收不良,致使果实质量不佳。

2.7 整形修枝

板栗树的修枝整形通常分为夏剪和冬剪。夏剪主要对板栗树进行除雄、摘心、抹芽和疏枝等,以促进板栗树枝条分枝,促进雌花的生长,提高板栗树的结果率和板栗单颗重量。冬剪一般在板栗树落叶之后萌芽之前进行修剪,修剪方式大多是缓放、短截、回缩、疏枝、拉枝和刻伤等,正确的修剪方式能调整板栗树的长势,促进雌花形成,有助于板栗树授粉。主要有以下8种修剪方式。1)短截就是把一年生的枝条剪短,以促进分枝生长,促使树冠更加紧密,减少雄花的生长,调整营养物质的分配。2)回缩即对多年生长的枝条进行短截,一般是对老弱病残、严重内膛光秃、结果部位外移的多年生枝条进行修剪。3)疏枝是清除掉基部的挡光枝、重叠枝以及内膛细弱枝,使树体通透,增加板栗树的通风透光性,促进树干生长。4)戴帽剪即在冬季短截新梢轮痕周围留下的2~4个小芽,以促进结果枝抽生,保障板栗樹丰产。5)缓放,不短截即称为缓放,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散树体营养,使树体生长放慢。通常这种修剪方式是针对长势比较旺的板栗树。6)拉枝和刻伤。拉枝主要是在春季将树冠内未摘心的强旺辅养枝拉平;刻伤需要在发芽部位各芽子上方进行,使其抽生强旺枝。7)摘心,摘除新长出来的枝条顶端,主要应用在旺枝上,以促进分枝的生长,促使板栗树开花结果。8)除雄。为了避免营养流失,确保雌花生成,提升板栗树的结果率,要摘除大部分雄花序,仅仅只保留几根雄花序在枝条上[3]。

3 鄂东地区板栗种植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鄂东地区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板栗种植产业,带动了乡村旅游,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鄂东地区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各个地区各自开发,建设的板栗园规模都不大,而且没有整合周边资源,无法扩大板栗园的生产规模。2)缺乏品牌意识,利用板栗种植业发展乡村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只是周边的地区知晓当地的板栗文化节,并未能在全国范围形成知名度,旅游客源不足。3)鄂东地区板栗种植促进乡村旅游开发的模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对于鄂东地区来讲,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存在严重同质化问题,没有任何新意,农民的思维方式受到传统思想的禁锢,再加上乡村旅游的接待水平较低,服务意识较差,乡村公共设施设备配套不齐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游客的体验度,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4 鄂东地区板栗种植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4.1 优化产业链条,提升板栗品质

整合鄂东地区现有板栗种植园,淘汰低质板栗园,扩大优质板栗园种植,注重选育板栗品种,优化栽培技术,提升板栗整体品质。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研究种植技术以及新的加工制作工艺。发挥板栗副产品的价值,迎合游客“购”的消费需求。在已有的板栗仁、板栗罐头等产品的基础上,研发板栗糕、板栗酱、板栗汁等新产品。将板栗种植、板栗加工文化作为旅游产品与板栗种植业的产业环节进行衔接,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链,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4.2 整合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

板栗的生长环境特殊,因此板栗园大多位于基础设施落后的乡村,前来采摘观光的游客旅游体验普遍较差。为改变此现状,可着力打造餐厅、酒店民宿等配套设施,提供采摘、餐饮、住宿、购物一条龙服务;也可联合有实力的企业,对板栗园员工和周围居民进行旅游服务意识培训,引进一批专业的旅游人才,为游客提供规范化、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4.3 深耕自身特色,打造板栗品牌

应借鉴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板栗品牌的成功经验,注重品牌的宣传推广,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可挖掘鄂东地区板栗的历史渊源,种植文化、饮食文化、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以罗田板栗为核心的鄂东板栗品牌,注册商标。可利用现成的网络架构打造政府乡村旅游宣传网站平台,实现乡村旅游电子商务营销。

参考文献:

[1] 穆翠荣.板栗密植园栽培技术[J].河北林业,2010(2):41.

[2] 鲁必发.板栗的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策略[J].現代园艺,2019(9):68-69.

[3] 肖劲萍.板栗的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J].现代园艺,2017(8):24.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尹建军 侯贵宝 罗倩 曹雪静

乡村旅游发展措施论文 篇3:

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措施与新形式研究

[摘要]由于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服务水平低、产品开发薄弱、品牌化意识不强等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提出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措施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旅游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9102

1前言

就中国而言,人口、资源环境和巨大的城乡差距三大压力迫使中国构建和谐社会[1]。2014年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7部委联合开展了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目的就是依靠乡村旅游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保护地方文化和资源、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

2乡村旅游的定义分类

乡村旅游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刘德谦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地域区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习惯风景光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去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2]。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认为:乡村旅游是一个大的概念,其参与主体是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从地域上讲,乡村旅游是相对于广义城市而言,在产权上,国家具有专有权的风景旅游资源不属于乡村旅游,只有保持乡村和城市差异化才可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绿维创景林峰从游客角度出发,依据活动类型将乡村旅游分为七类:观光型乡村旅游、休闲型乡村旅游、度假型乡村旅游、体验型(参与型)乡村旅游、求知型乡村旅游、购物型乡村旅游和综合型乡村旅游[3]。

3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措施

3.1建立农民新村

国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要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民新村。所谓农民新村就是把农民集中起来给予城镇化生活模式,现在各地都建立起来了许多样式统一,风格相同的新房子,农民也住上了高楼大厦,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在一步步缩小。但是农民新村也有可能会破坏农村文化和生活景观,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成本过高,盲目城镇化,破坏乡村聚落。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保持乡村性,即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发展[4]。因此这就需要各地政府解决“因地制宜”问题,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同时,保持乡村景观、聚落,保持田园风光,通过农业本身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发展解决农民增产、增收问题。

例如四川师古镇的宏达村,依靠当地的工业,建立起农民新村。宏达集团是当地较有规模的一家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宏达集团采用与当地百姓共同集资的方式,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了一批新型农庄,作为对农民还耕的补偿。宏达新村共有450多户,沿河两岸而建。住房规格有90平方米、130平方米、160平方米三种,农民少许出资即可入住。建成后的宏达新村有超市、广场、健身场所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设施,还有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充分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这些硬件设施都改变了以往旅游者所反映的农村卫生条件差,食宿不适应等问题,同时当地政府也保留农村原有特色。

3.2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目前我国农村购物支出在农村旅游全部支出中的比例仍然很低,较城市旅游低购物问题更为突出。旅游购物是旅游业中最有前景的一个方面,发展乡村游,要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城郊休闲旅游产品,弥补农村旅游产品的不足。比如普洱茶、咖啡和石斛是云南省普洱市的“普洱三宝”,其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就非常的注重“普洱三宝”旅游产品的开发。除常规的普洱茶、咖啡和石斛旅游产品以外,商家还将普洱茶和石斛结合在一起开发出来石斛普洱茶,不仅解决了现有普洱生茶缺乏排毒养颜功效的问题,并且它还属于绿色健康饮品,常饮可清凉解渴、帮助消化、祛除疲劳、提神醒酒,深受游客的喜爱。

3.3乡村酒店的发展

真正的乡村酒店应该是一个个的小院落形式,三四家人的一个院子,外面是田园,各地独具特色的农村风光。院内有玩耍的地方,自助厨房,可以自己采摘农家食品,自己烹饪。设有游人接待中心,内设有食堂,中心有超市,可出售茶品、调料、新鲜绿色菜品,游人可在超市购买菜品,自己制作,也可在中心食堂就餐,大厅不设雅间,院落客厅就是雅间,客房还可按小时卖钟点房。

3.4提高当地原著民的旅游服务意识

当地原著民是乡村旅游接待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政府(Government)要利用宣传、指导、培训等方法,提高每一个参与到旅游接待中的原著民的服务意识,为乡村旅游接待人员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并制定相关的服务标准。村集体(Village)则是政府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组织培训、发放资料,在平时的服务过程中对农户进行监督指导,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湖南湘潭市旅游局局长熊兴保就提到“教育培训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参与农村旅游的从业人员,而是要扩大到一个村子的所有村民。”农民(Farmer)则是最终的实施者,旅游者最真切的感受都来自与农民的直接接触中,如何让旅游者有家的感觉,真正的感觉得到放松,这就有赖于在农村硬件设施改变的基础上农民的服务意识的提高。

3.5实现乡村旅游品牌化

乡村旅游中经常存在着没有统一管理,农民分散经营现象,农民的品牌意识不高,大多数都只是处于最初级的市场竞争阶段,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抢客源。例如笔者曾经去过某地的农家乐,刚下车便被蜂拥而上的农家乐经营者围住,各家都介绍自己的特色,甚至是价格大战,因为没有一个或几个知名的品牌,笔者也无从选择。要解决这种现象,就需要政府集中管理、统一规范服务、统一服务价格。设置专门的服务指导机构,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加强农民的品牌意识,树立其自家的品牌形象,加大广告宣传,使得竞争从初级的价格竞争转变为品牌的竞争,服务质量服务意识的竞争。坚持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5]。政府还可以开展星级农家乐评定,使得旅游者可以根据星级根据自身承受力来自由选择。

4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式

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农民也有了愈来愈强的旅游意识,他们也不满足于只是在祖祖辈辈的土地上劳作,他们也渴望去体验一回外面的精彩世界。邹统钎2006年也提到了乡村旅游的围城现象: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客源是城里人,由于乡村的文化景观吸引才希望到乡村去,但乡村旅游经营者又向往城市生活,一旦有钱就想过城里人的生活,或者按照城市的生活方式改造乡村文化景观,或者干脆迁入城市居住[3]。他还吸取台湾乡村旅游的教训,认为只有农民自己成为旅游者,他才会从商业仆人中转变过来,将乡村旅游看做其盈利谋生的手段。

无论是城市旅游还是乡村旅游,住宿都是其中一笔较大的旅游支出。这让笔者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可否模仿分时度假的形式,通过一个中介,让城市和乡村的人们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市人可居住在乡村庭院,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都可在乡村度假,体会一回当农夫的乐趣。而农村人在闲暇时节,也可去城里体验一下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城市人可以在中介公司登记,联系愿与之交换生活空间的农民,双方可以确定交换的时间,交换的方式。

依笔者设想,假使这种方式真能实现的话,那么首先最容易达成交换的肯定是那些田园景观突出,民俗风情浓郁,硬件设施较好,乡村旅游发展成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村,而与之交换的肯定是乡村所在地距离较近的大城市。这种城乡空间交换与分时度假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全国范围内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而局限在距离较近的城乡之间,两者互为客源。因为农村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民不可能长期的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城乡差异也决定了农民旅游次数不可能和城里人一样多,而这也可由城乡地价差异来弥补。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需要一个这样的中介,将城市和乡村有交换意向的旅游者联系起来;其次,需要培养农村人民的旅游意识,从旅游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旅游者;最后,需要做好营销。除了事实营销之外,网络营销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营销的主要对象应该放在乡村。中介公司可根据农民需要,为其配备城市地图、交通旅游图、应急电话等。

5结论

从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到 2007年的“中国和谐城乡游”。再到2010年,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每年联合组织开展以“全国欢乐乡村游”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6],最后到2014年七部委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都可充分看出国家对乡村旅游的重视,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更进一步发挥其在社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小林,聂森乡村旅游是海南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24-26

[2]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2-19

[3]林峰基于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产品研究[EB/OL].(2014-11-06)http://20780466bloghexuncom/96481629_dhtml

[4]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 [J].旅游学刊,2006(3):8-9

[5]杨小英对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6(5):9-11.

[6]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336-339

[作者简介]邓芳(1983—),女,湖北咸宁人,汉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作者:邓芳

上一篇:财务述职汇报(精选2篇)下一篇:公司财务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