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各區经济发展现状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广州各區经济发展现状

亚运前夕广州酒店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 2010年的亚运会给广州酒店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广州酒店业第二轮投资虚热和酒店亚运会,广州众多准备收获的酒店应该保持清晰头脑。本文从亚运前夕酒店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寻求广州酒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字】 亚运会 广州酒店业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带来了广州酒店的投资热。据广州亚组委透露,亚运会期间,广州预计需安排饭店住宿宾客约2万人,广州亚组委首批计划推选62家星级饭店作为官方指定接待饭店。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成为外资争夺的热点,各类高、中、低档星级酒店及外来经济型酒店均争相抢滩广州市场,包括正佳万豪、富力凯悦、太古汇香格里拉、富力丽思·卡尔顿、皇冠假日等10家以上五星级酒店紧锣密鼓地在建或开业。预计广州酒店业的发展将在2010年亚运会开幕前达到高峰,到时广州的四、五星级酒店将达到至少30家,而接待能力也将达到20万人的最大负荷。

面对如此狂热的局面,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是非常必要的,当前国际经济状况的低迷,对酒店业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2008年秋交会酒店入住的低迷,房价的降低无疑给正在狂热中的广州酒店业一些警示。因此,我们需要认清广州酒店业的发展现状,以便从中寻求可持续发展之道。

二、广州酒店业现状分析

1、中外资本逐鹿广州酒店业,广州高星级酒店“虚热”

2005年位于环市东路的亚洲国际大酒店正式挂牌五星,之后广州酒店业市场兴起了建造五星酒店的热潮,先后涌现了地中海国际大酒店、南沙大酒店、嘉逸国际、天伦万怡、琶洲香格里拉、太古汇香格里拉等一大批五星级酒店。近三四年来,广州五星级酒店房间数量急增到1994年的8倍,目前广州已开业五星级(含待评)酒店数量有22家。而到2010年广州星级酒店将达到30家。

与此同时,广州老五星酒店为了应对新五星酒店的竞争,已经或正在投入巨资翻新设备。广州最大的酒店会议厅之一的花园酒店国际会议厅在投入2.9亿元装修后,现在已正式投入使用;东方宾馆也已经完成其投资额达2亿元的改造;有25年历史的广州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在2009年年中也将停业装修,至2010 年广州亚运会前再开门迎客。在亚运会组委会指定的61 家指定接待酒店中,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及俗称“63层”的广东国际大酒店全部要装修。改建后花园酒店客房从1070间减少到500—700间,原来的“凌宵阁旋转餐厅”也改成商务休息室。

但是有一个现象需要引起重视,目前,广州酒店业的年平均出租率仅在60%左右,而北京、上海却高达70%~80%。同时,广州酒店的盈利率均低于京沪两地,大部分酒店仅在二三成左右。另外,老五星经过改造后酒店客房数缩减了近一半,但价格却并没有上升。瑞银(UBS)近期发布报告称,“中国酒店业进入艰难时刻”。旅游概念上市公司的多家财报,也将陆续反映这一点。以华南地区的东方宾馆为例,8月25日,东方宾馆(000524)发布公告称,预计2008年前三季度业绩亏损约1246万元。说到底,广州五星酒店大量出现只是一种不正常的虚热现象。

2、对广交会客源太过倚重

广州酒店业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对于广交会的客源太过倚重。据一业内人士透露,仅每年两届的广交会收入即占到酒店业全年总营业额的近30%,例如花园酒店在广交会期间的营业额约占全年1/3,而海珠区一家四星级酒店约占1/4。

创办于1975年的广交会给广州酒店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也是广州酒店创收的重点,但是一年两届广交会只有30天,加上客商在广州逗留的时间,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过度靠广交会过日子,广州的酒店是吃不饱的。而近来受国际经济环境低迷的影响,2008年广交会的欧美客商较上届明显下降,同时房价也开始下降,甚至有五星级酒店将房价调至近千元。

3、广州高星酒店区域分布集中

每家五星级酒店的生存都需要大量的商务活动或充足的旅游资源来支撑。以花园酒店、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等广州知名五星级酒店来说,基本上集中在广州传统的商业旺地,分布上较为均衡,且各有特定商务圈或强劲的旅游资源支持。而广州新建的五星级酒店80%左右集中在珠江新城、天河一带,按国外的建设惯例,一个CBD区的成熟通常需要20—50年时间的积累,才能渐成规模。业内人士预测,以珠江新城乃至整个天河区发展速度推算,至少还需要10—30年才能带动对五星级酒店的旺盛需求。

4、地产商积极加入广州酒店行业

新建的广州五星级酒店80%都有房地产商的加入。富力、美林、越秀城建等地产公司竞相涌入酒店业,更多的是希望在房地产开发的主业之外寻求稳定的长线经营回报或者是投资一座高星级酒店以显示自己的身份。还有一部分是用酒店炒作房地产,用酒店带起整个房地产价格,而酒店只是房地产商整体投资中的一部分,这些酒店加入市场,对酒店行业的经营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如果经营不好,投资者会将市场危机转嫁给消费者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外部消化。同时,基于其建立的酒店很多高层是房地产行业出身,没有酒店管理经验,往往管理不到位,使得很多高星酒店空有高星之名没有高星之实。

5、广州酒店软服务环节不到位

近几年,广州酒店业在硬件设施上可谓下足了功夫,但酒店的“软服务”跟不上,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广州酒店业的人员流动性很大,流失率达到了30%~40%,普遍一线员工在一家酒店的工作时间为1—2年,甚至一年之内流动的员工也大有人在。高流动率必然带来服务的低质量。由于大量星级酒店的诞生,催生了对有经验人才的大量需求,而很多酒店自我培养人才的意识低,喜欢挖现成的人才,这样造成从事酒店的人职位在提升而能力不见提升。

另外,广州很多新建的本土酒店高层缺乏酒店管理经验,往往直接从房地产行业介入,不注重软环节的建设,对员工培训投入少。很多酒店的员工培训仅仅停留在入职培训上,缺乏考核系统,造成员工服务意识低、服

务情绪不高,很难形成酒店独特的企业文化。

三、广州酒店业发展对策分析

1、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为酒店业的虚热把关

广州市旅游局表示:境外资本、民营资本加速进入,广州酒店市场是否有足够的高端客源可供消化,如何推动广州酒店市场高端客源的发展和酒店经营管理的人才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广州政府应积极出台政策调控酒店,为避免酒店业虚热,可通过政府主导发展和市场引导发展两种方式进行。酒店发展应在规划立项上有所控制,防止完全市场调节可能造成的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针对广州市区在建星级酒店云集的现象,还可采取政府积极引导的办法,鼓励酒店资本向周边地区辐射,以避免“酒店亚运会”现象。

2、采取集团化战略适应新的竞争,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2008年8月7日,广东白天鹅酒店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白天鹅”从单一酒店转向集团连锁经营。伴随着一大批星级饭店的成长,集团化、连锁化成为了中国饭店业的新趋势。根据国外的酒店业发展历程来看,酒店业会依照单体——单一品牌的饭店集团——多品牌的饭店集团——高度专业化的多品牌或单一品牌的饭店集团模式发展,而现在我国饭店集团正在从单一品牌的饭店集团向多品牌的饭店集团转变。采取集团化战略可以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实现集团采购和统一配送,并在市场、员工培训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经营成本,进行市场垄断,提高酒店盈利能力,并且规避了部分经营风险,形成规模效应。在技术方面,酒店集团可以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投资开发核心技术体系,例如中央预订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等;在人力资源方面,要统一人力资源培训和考核标准,培养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在信息方面,酒店集团可以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能低成本而全面、准确、及时地获取市场信息,同时构筑集团内部信息网络,以便于子饭店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沟通协调。

3、实施品牌竞争战略,提高广州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竞争是饭店市场竞争的最高层次,广州酒店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比较竞争优势,必须积极实施品牌竞争战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1)以质量奠定品牌价值基础。质量是品牌创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高质量的酒店产品与服务才能支撑起顾客对酒店品牌的认同。因此,广州酒店业应下大力气提高酒店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以产品价值提升品牌价值。

(2)实施品牌多元化战略。通过新建品牌或整合现有品牌的方式形成“主品牌+系列子品牌”的品牌体系,即以一个酒店集团主品牌为核心、若干个子品牌为支撑,以主品牌为前锋,代表集团整体形象,以系列子品牌为后盾,专攻各细分市场。“主品牌+子品牌”模式的好处在于能够有效地避免集团品牌模糊,既宣传了酒店集团主品牌,又便于顾客区分饭店集团的不同产品,最终实现细分市场高度占领目标的目的。

(3)以规模扩张塑造强势品牌。酒店在塑造企业核心品牌价值的同时,运用品牌经营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品牌价值,而且能够加速酒店业有效扩张,扩大品牌市场覆盖广度,提高知名度。具体有品牌营销、品牌推广、品牌资产管理等多种方式。

4、对广州酒店进行特色定位

纵观广州本土各高星级酒店,其装修风格、功能配置、经营手段等几乎同出一辙,因此广州酒店业必须要重视发展自己的特色。目前市内多家高星级酒店,已着手为自己定位。以豪华舒适著称的贵族式酒店,有富力丽思·卡尔顿酒店、富力君悦大酒店;以商务会展为目标的商务型酒店,如东方宾馆、鼎龙国际;以高端休闲,“酒店+度假”为主导的凤凰城大酒店、假日半岛酒店、东方夏湾拿和长隆酒店等三大阵营酒店开始呈现,这都给广州酒店业注入了生机。

5、构建新的培训理念,提供个性化的特色服务

个性化的特色服务是当前酒店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酒店业正处于从标准化服务模式向个性化服务模式过渡时期,广州大部分酒店在塑造高质量的标准化服务方面能够做的很好,但是欠缺“人无我有”的个性化服务。而标准化服务产品会给顾客“千篇一律”的感觉,无法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也就无法塑造饭店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应该加大对特色化培训的重视,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而不仅仅依靠内部员工的互相传授。同时应该积极学习借鉴国外酒店的个性化服务,例如假日集团的“热情式”服务、喜来登的“关怀体贴式”服务、香格里拉的“亚洲式”亲情服务等。

【参考文献】

[1] 佚名:广州亚洲国际大酒店挂牌五星[N].南方都市报,2005-06-20.

[2] 周芳、黎詠芝:昔日全国最赚钱五星酒店全面停业装修[N]. 信息时报,2008-12-30.

[3] 王琦璋:200亿元砸向广州新老酒店[EB/OL].金羊网,2006-09-07.

[4] 中国旅游饭店协会: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蓝皮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5] 魏卫:中外饭店区域集团化特征对比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3(12).

(实习编辑:唐石泉)

作者:段金梅

第2篇:广州增城荔枝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摘 要:广州增城是珠三角荔枝主要产区。相对于其他地方荔枝,增城荔枝种植面积最大,覆盖面广,产量较高。增城也是优质荔枝之乡,荔枝价格普遍高于其他产区。近年来,增城区对荔枝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在加大,并在荔枝生产、流通、销售、贮藏、加工等环节采取了一系列的惠农措施,但增城荔枝产业发展也存在较多问题。文章对增城荔枝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据此提出推动增城荔枝产业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增城荔枝;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位于广州市东部的增城区是珠三角优质荔枝主产区,荔枝产业也是增城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15年,增城荔枝种植面积约占全区水果种植面积的58.6%,产量约占全区水果总产量的11.17%。2016年课题组赴增城对荔枝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据此提出推动增城荔枝产业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近10年来广州增城荔枝产业发展现状

增城地区荔枝以晚熟品种为主,主栽荔枝有桂味、糯米糍、怀枝、妃子笑、三月红、玉荷包等。桂味、糯米糍等优质荔枝,占荔枝总面积的62%,挂绿、水晶球、仙进奉、甜岩等是增城特有的优质荔枝品种,因此,增城是优质荔枝之乡。增城荔枝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近年荔枝种植面积和产量相对稳定,单产年际间波动较大

2015年,增城荔枝种植面积为17.31万亩,较上年减少200亩,总产量为1.55万吨,较上年有明显减少,减少1.14万吨。近15年以来,增城荔枝种植面积经历从开始稍微增加到快速减少然后再增加的过程。2000-2004年种植面积从19.33万亩增加到20.09万亩;2004-2007年从20.09万亩减少到14.22万亩,规模大大缩减,年均减幅为10.9%;2007-2009年从14.22万亩增加到17.28万亩,规模加大,年均增幅为6.7%;2009年以后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7.3万亩左右。产量开始波动比较大,到2009年后也比较稳定。2000-2008年,产量波动比较大,2002年产量最高,达到2.38万吨,其次是2004年产量为1.06万吨,其他年份的产量都在1万吨以下,2000年产量最低,为0.56万吨;2009-2015,产量都在1万吨以上,最高产量是2014年,产量达到2.69万吨。单产年级间变化较大,从2000-2008年来看,单产最低是2000年,为28.97公斤/亩,单产最高是2002年,为120.51公斤/亩;2009年以后单产都在50公斤/亩以上,其中2014年单产最高,达到155.22公斤/亩。总体来看(如图1),近年荔枝种植面积和产量相对稳定,单产年季间波动较大。

资料来源:广州市增城区农业局。

(二)荔枝种植覆盖面广,但各镇街单产差异较大

2015年增城各镇街荔枝生产情况如表1所示,各街镇种植荔枝面积差异较大,产量和单产差异也大。全区荔枝种植总面积173129亩,总产量15479吨,分布在全区7镇4街。其中,种植规模前三依次为:中新镇,面积32955亩,产量3200吨;正果镇,面积30126亩,产量2652吨;石滩镇,面积19936亩,产量1832吨。从单产来看,单产最高的镇街为永宁街,高达146.32公斤/亩,单产最低的镇街为仙村镇,低至39.52公斤/亩,单产差异幅度达106.8公斤/亩。优质荔枝桂味、糯米糍等全区各镇街均有种植,面积较大的有正果、派潭、增江、荔城、中新、朱村等镇街。

(三)增城荔枝以优质品种为主,价格相对高于广东其他产区

增城荔枝品种多,品质优,且以晚熟品种为主,能与广东其他产区错峰上市,避开市场正面竞争。一般情况下,增城荔枝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上市,相对于广东荔枝主产地粤西的白蜡和黑叶,时间晚10天左右,但价格水平高于粤西地区。2015年,桂味的开盘价高达每斤15元左右,随着增城荔枝上市越来越多,价格有所回落,一般也在5元以上;其次是糯米糍,价格一般在几元到十几元一斤。增城荔枝挂绿因外壳四分微绿六分红,每个都有一圈绿线而名,价格高且不固定,据《广东新语》说,挂绿“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增城挂绿历来都是皇帝的贡品,据闻乾隆年间,增城人因为不堪每年纳贡之扰,把百棵挂绿砍掉,只存一棵母树,现仍存在增城荔城镇挂绿园,称“西圆挂绿”。西圆挂绿每年仍有结果,2001年所结的荔枝在拍卖会中创下“最贵水果”的世界纪录,最贵一颗达50万。

(四)增城荔枝以省内消费为主,近年逐步开拓北运市场

增城荔枝的消费对象包括增城本地消费市场以及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区消费市场。优质荔枝销售以增城本地市场销售和游客果场采摘为主。三月红、妃子笑等早中熟荔枝也有部分外销江浙地区,近年电商销售模式发展较快,对增城荔枝外销起到加大作用。

(五)荔枝产业规模居于增城水果业首位,但总产量仅排第三

增城水果产业较具有代表性的水果有荔枝、龙眼、香蕉、桔等(如表2)。2015年增城主要水果种植规模大小依次为荔枝、龙眼、香蕉、桔、乌榄、柿子、白榄和番石榴等。荔枝产业规模最大,种植面积占全区水果总种植面积的58.6%,但总产量并不是最高的,产量最大的是香蕉,占总产量的30.41%,其次是桔,占总产量的20.94%,而荔枝仅占全区水果总产量的11.17%,排第三,跟香蕉与桔的总产量比较,产量较低。主要原因是早年荔枝由于价格昂贵带来的高效益使得果树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荔枝产量增多,导致价格下跌和收益下降,日益增長的投入成本使得果农管理荔枝意愿下降,导致总产量偏低。

二、广州增城荔枝产业政策支持现状

近年来,增城区政府对增城荔枝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在加大,并在荔枝生产、销售、流通、贮藏、加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果农的措施。

(一)制定荔枝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协助果农申办无公害认证

近年来,增城区为进一步提高荔枝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果农种植行为,制定挂绿、桂味、水晶球等荔枝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使果农种植荔枝有标准可依,不断提高果农种植技术水平。近年来增城为36个荔枝果场免费申办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广东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

(二)设立扶持资金和创建种植示范点,以促进生产

近年来,增城区规划打造正果镇兰溪村、仙村镇竹园村为广州市荔枝专业村,不断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改善仙村镇竹园村果园基础设施建设,以点带面促进荔枝生产发展。增城在小楼镇步云荔枝果场建设桂味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建设农田标准化项目投入如下:兰溪村1792亩,竹园村(三月红)1000亩,樟洞坑500亩。建设标准2500元一亩,三个基地合计为823万元。新农村建设项目扶持资金投入:小楼步云果场80万元,兰溪村30万元。

(三)引进和选育荔枝优质品种,不断优化增城荔枝品种结构

近几年来,增城区相关业务部门对荔枝品种进行引进、选育、配制和改造等,不断优化增城荔枝品种结构和延长荔枝上市时间,使增城荔枝避免集中上市导致果贱伤农的现象发生。增城区政府相关业务部门引导果农逐步把品种差、效益低的品种进行优化,以达到“优果”目的,最终达到提高荔枝产量和质量、增加市场供给和延长果品供应期效果,从而提高增城荔枝经济效益。

(四)对果农开展荔枝生产技术培训,推广荔枝生产技术的应用

增城区根据增城荔枝生产的物候期,派出专家到荔枝生产基地、镇、街和村,对果农进行现场指导、技术培训和提供高产栽培技术资料给果农参考。最近3年,增城区相关业务部门开展荔枝大型义务集市咨询10多次,对荔枝果农开办培训班30多期,培训人员达2500多人,派发有关荔枝技术资料约23000多份。通过对果农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使果农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果农技术应用意愿增强。

(五)举办增城荔枝旅游观光文化节,促进荔枝销售

在每年荔枝成熟季节(5-7月份),增城区政府带领果农举办增城荔枝文化旅游节,通过农产品展示免费品尝、各基地或果场选送荔枝品评、特有荔枝挂绿拍卖等平台,吸引大量各地游客前来增城旅游和商贸洽谈,有效地带动了荔枝销售,促进了荔枝产销两旺。

三、广州增城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果园设施建设滞后。增城区荔枝种植面积约17万亩,200亩以上种植规模的果园约150个,由于大部分荔枝果园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荔枝生产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配套灌溉设施落后和没有先进生产农机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荔枝规模化种植生产。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人工资不断提高,但荔枝价格低廉,导致果农收入大幅减少、果园入不敷出和资金匮乏等,严重挫伤了果农生产积极性。果农投入技术和劳力减少,很多果园处于半野生状态,因此荔枝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了增城荔枝的经济效益和规模化种植生产。

2.增城荔枝产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产业化水平低。增城区政府历来重视荔枝产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关荔枝质量标准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注重荔枝选育、引进优质品种和优化品种结构,积极开展荔枝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举办增城荔枝文化旅游节,引导果农创建增城荔枝品牌等,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当地荔枝产业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增城荔枝产业缺乏整体长远规划,导致产业发展方向与目标不明确,名优古荔枝树保护不力,缺乏产业发展亮点和新举措,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增城荔枝生产多以散户和专业户为主,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果农在产、供、销等环节各自为政,因此导致各个环节严重脱节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在农业生产中,小农经济难以承受市场的冲击,荔枝生产容易出现丰产不增收的困境,甚至发生“果贱伤农”的现象。

3.果农荔枝品牌意识不足。2012年6月29日,在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举行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评审会上,增城挂绿和增城荔枝两个产品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在地理标志产品管理方面是由质监部门进行相应的业务监督管理,由于多数果农“品牌”意识比较差[2],他们认为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对提升荔枝产品效益的作用和意义不大,缺乏主动申请的积极性。

4.增城荔枝品种优化提升速度慢。最近几年来,增城很多有关荔枝科研项目没有得到相关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导致荔枝科研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增城荔枝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荔枝新品种的改良,致使增城荔枝生产技术含量偏低[3],品种优化提升缓慢。

5.增城缺乏专业水果交易市场。增城区是荔枝主产区,也是荔枝的集散地,但一直没建有专业的水果交易市场。现有的华农批市场和东区市场都是蔬菜市场,在荔枝节到来时,荔枝交易因无专业的水果交易市场,果农只能在大街小巷打游击售卖,既影响市容更影响荔枝销售。

(二)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对增城荔枝种植进行整体长远规划。以“农业标准化和保障食品安全” [4]为荔枝产业发展导向,大力实施荔枝果品标准化生产和促使果农转变生产思路。依靠农业生产技术,打造荔枝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提高荔枝质量和产量,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宣传和引导果农树立品牌销售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增城荔枝知名度,以促进增城荔枝生产的长远发展。

2.积极改良推广优质荔枝新品种,实施标准化生产。通过高接换种,将妃子笑、槐枝等品质差的品种改良为仙进奉、甜岩、水晶球等优质品种,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打造增城名优荔枝品牌。以农业生产标准化和保障食品安全为导向,大力实施增城荔枝4.0式生产,提高果园智能化经营管理水平,推广荔枝生产技术规程,实施荔枝标准化生产,以提高荔枝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促进荔枝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带领果农调整和优化荔枝品种结构,推广适合本地区的优质品种,协助果农(或企业)申请办证或项目申报,建立荔枝合作社联系工作机制,培养年轻和有技术的管理人员,研究荔枝保鲜、储运、深加工等技术等,使增城荔枝产业可持续生产和发展。

4.大力发展增城当地荔枝旅游观光采摘产业,提高荔枝知名度。增城是适宜居住和观光的地方,增城荔枝质优,但保鲜难度大和不耐储运,因此,增城荔枝今后的销售模式应大力发展果园观光采摘,将增城荔枝作为优质的旅游商品进行包装销售。同时,建立专业的水果交易市场,让果农放心有序地在专业水果市场进行销售。再次,大力发展电商销售模式,充分利用电商销售平台和现代快递物流,扩大增城荔枝的销售,进一步提高增城荔枝的经济效益,促进果农增收[5]。

参考文献:

[1]黄友.荔枝幼树矮化早结丰产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2016,

10(15):3-4.

[2]朱跃林,朱万颖,蒋慧菊,等.大数据环境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与监管系统对申报流程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6(05):

80-81.

[3]郭欣.广州荔枝区域品牌建设的策略[J].山西财经大学学

报,2012(S3).

[4]宋明顺,张华.从农技推广到知識传播:农业标准化作用的

新视角——以浙江省农业标准化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14(01):37-41.

[5]庄丽娟,杨玉映.促进增城市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

议[J].南方农村,2009(06):9-11.

(责任编辑:陈 勇)

作者:邓小琼 庄丽娟

第3篇:广州国际美食节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摘要]广州国际美食节对广州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总结广州国际美食节成功举办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问題,在文化内涵挖掘、运作模式和宣传工作等方面提出美食节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擦亮“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

[关键词]广州;国际美食节;饮食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91

1广州国际美食节概况

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广州国际美食节始创于1987年,它已经成为广州必不可少的一张城市名片。在美食节期间,除了有来自海内外多个国家及地区的美食展销外,广州各著名酒家都会拿出自家的拿手名菜参加评选,以评比出百余款名菜、名点、名小吃及创新菜式。近年来,广州国际美食节已经形成了以“饮食”为主导,集品尝美食、休闲娱乐、商贸活动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一年一度备受瞩目的美食盛事。美食节对推广“食在广州”这一美食品牌,加强饮食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广州饮食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广州国际美食节的成功经验

21政府高度重视

从1997年开始,广州市人民政府成为美食节的主办机构,政府给予了该节事活动大力的政策扶持以及财政资助。政府主导以及强有力的支持是美食节得以成功举办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中国烹饪协会等国家级行业协会与广州市政府共同举办美食节,令美食节更具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提高广州城市的知名度、推广“食在广州”的品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具有鲜明的定位

广州市政府对广州国际美食节的定位是具有广州特色的国际化节事活动,致力于把美食节打造成以广州美食为主要亮点的世界性饮食文化盛事。美食节既有驰名中外的广州美食,也有极具异域风情的国外美食,向世界展现广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特点,并带动广州餐饮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

23公众参与性强

在广州国际美食节期间,市民除了可以品尝到国内外的美味佳肴以外,还能够目睹热火朝天的烹饪大赛、到美食学术研讨会现场聆听专业人士对广州餐饮行业发展前景的解读以及观赏精彩绝伦的名厨表演。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市民参与。

3广州国际美食节存在问题

31饮食文化底蕴挖掘度低

多年来,广州国际美食节似乎只是一场市民共享世界美食的一个大派对,美食节给市民留下的印象就只有各式各样的美食,没有让市民在品尝舌尖美味的同时,感受美食背后所代表的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美食与文化是割裂开来的。

32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方式

政府作为美食节的主办方,能够很好地保证节事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美食节这一大型的节事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仅仅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投入,就会使得政府的财政支出大大增加。此外,政府对节事活动的主导可能会忽略市场需求,进而对节事活动的快速发展产生影响。

33国际化程度低

广州国际美食节在近些年来积极引进世界各地的著名美食,但是缺乏将广州美食主动推广到全世界的意识。而世界美食之都——成都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成都美食节除了举办国际美食展以外,还积极向世界推广四川美食,如成都美食节组委会曾组织本地的中华老字号到新加坡举办美食展,并受到新加坡市民的热烈欢迎。首先这得益于成都市政府对城市发展有着明确的定位和规划。成都市政府在2015年出台的《成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购物天堂行动计划》中重点提到,要实施关联产业协同发展行动,建设世界美食之都,加快把成都打造成荟萃中外美食、展示多元文化的国际美食标杆城市。另外在美食节举办期间,成都组委会邀请世界美食城市的官员、业内人士、著名厨师来到成都,就美食与地方文化的传播展开广泛的交流。

34宣传工作不到位

广州美食节与成都美食节相对比,最明显的不足是宣传渠道过于单一,只是通过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对节事活动进行宣传,因此知名度相对较低。而成都美食节通过多种渠道对节事活动进行宣传推广,如度身定做美食节主题曲和宣传片、开展“美食形象小姐评选”活动、派发《成都美食指南》,并邀请众多重量级的主流媒体参与到节事活动中,让活动得到广泛的报道,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宣传效果。

4广州国际美食节发展对策建议

41深挖广州文化因子

美食节可邀请市民现场体验美食制作的全过程,名厨在旁亲自指导,让市民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了解美食的历史渊源以及演变历程;此外,组委会可与广州市旅游局共同推出物美价廉的广州美食一日游线路,加强与

旅游产业的联合,形成旅游产业链,用美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组委会在对美食节活动进行策划时,可以结合广州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美食节增添广州元素。如可设立关于广绣、粤曲、西关大屋等具有广府特色的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展览区,向市民大力宣传濒临消失的传统民俗资源,并且邀请专业人士在展览区内指导市民学习广绣的制作、学唱粤曲等,以培养市民对民俗资源保护的意识。

42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

美食节可积极探索“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的市场化办节道路,逐步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广州市政府可以借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筹办经验,成立半政府性质的节事旅游策划与管理的专业公司,由节事公司负责美食节的全程运作。这有助于节事举办的持续性,也有利于节事举办经验的积累。此时政府只需要担当节事指导的角色,以完善的制度对节事运作进行规范。

此外,政府也要重视对节事活动管理职业人才的培养,可成立节事人才培养的專业学校,以及在高等院校、大、中专院校内开设节事专业,以提高节事旅游的服务质量。

43做好广州美食文化的对外推介工作

美食节要勇于走出国门,向世界各国推广广州美食,进而为广州美食节打响名堂。如在美食节举办期间,组委会可邀请世界美食之都的官员、外国餐饮业的专家以及著名厨师来到广州,向他们宣扬广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让他们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品味广州文化的内涵;另外也可组织广州的中华老字号到其他国家的美食节中参展,向外国友人展示广州特色美食的风采。

44构建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平台

美食节组委会要为美食节制订切实有效的整体宣传计划,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对美食节进行宣传,如可为美食节设计会徽、形象宣传片、主题曲以及吉祥物,并推出《广州美食指南》,方便市民了解广州特色美食,提高市场认知度。

此外,组委会需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海报、户外广告牌、交通工具、召开新闻发布会、派发宣传册子、特色纪念礼品等手段向广大市民广泛宣传美食节,让市民对美食节留下深刻印象,以扩大美食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5融入“互联网+”思维,营造良好运营氛围

如今,技术革新和互联网不断影响着节事行业的发展,美食节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尝试引入“互联网+”思维。在美食节举办期间,组委会要积极联合各大网络媒体,全程实时对现场情况进行直播,对美食节进行广泛宣传,并与网友们进行互动与交流,将美食节完美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在运营模式方面,广州美食节可借鉴成都美食节,联合有关高新技术企业,在美食展位上采用刷卡消费模式。组委会可推出广州美食节手机应用程序,让市民进行线上点菜,给顾客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

参考文献:

[1]孙晓霞广州国际美食节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157-158

[2]王淑佳现代节庆中的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以广州国际美食节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3(4):181-182

[3]胡幸福广州无缘“美食之都”的深层思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6):77-80

[4]唐贤衡“食在广州”:品牌提升與政府支持[J].经济论坛,2015(8):33-36

[5]杜莉基于饮食文化特色的美食名城建设——以成都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10):131-13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族传统聚落“文化与生态基因信息图谱”建模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7147305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10-0086);广州市“羊城学者”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A010G)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香嘉豪(1993—),男,廣东东莞人,广州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张河清(1967—),男,湖南新宁人,博士,广州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

作者:香嘉豪 张河清

第4篇:广州会展业发展现状

广州会展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会展业具有中介有效、成本低廉、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的特点,是高效益、无污染而且对相关产业带动力极强的产业。据权威资料表明,国际会展业对相关产业如交通、商业、餐饮、旅游等具有积极的带动效应。展会在产品销售中也承担极为重要的角色,贸易展会成交额仅次于直销。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CEIR)的统计,3/4的买家在贸易展会上找到新的供应商,超过1/4的买家在展会上购买产品。因此,世界一些著名“展览城”,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科隆、芝加哥、纽约、巴黎及新加坡、香港等都将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会展业的高速发展、国际会展中心向中国转移,为广州迎来了会展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更大的挑战。

广州毗邻香港和澳门,位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经济活力的珠三角经济圈腹地, 是华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量最大的集散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性岸,对外贸易自秦汉时迄今两千余年一直繁荣兴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贸易口岸角色。改革开放后, 广州为全国最大的内贸及分销中心,商品覆盖全国和东南亚,欧美等地区。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 广州曾把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城市的战略定位, 是符合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进入新世纪,更加务实地从实际出发,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广州的国际化方向是历史以及未来发展的使然。因此,广州计划3--5年,成为亚洲会展中心城市;未来10--20 年,成为世界会展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第一展”举办地,广州在中国会展城市中享有独特的历史地位。然而,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会展形式风云变幻, 广州如果不能了解自身特点,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国际化进程的话,必然会丧失已有的优势,甚至连作为中国会展“第三城”都不保。

一、广州会展业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广交会的诞生, 使广州成为当代国内会展业开始最早的城市, 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了广州会展业的迅速发展,善于吸纳外来文化,敢于实践创新的广州人已经在会展业方面先行一步,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拥有两大展馆群体

广州的会展场馆形成了以流花地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展览中心、锦汉展览中心和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两大会展场馆群体为主的展馆格局(见表1)。尤其是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建筑面积达70 万平方米,有亚洲第一展馆之称的新馆建成,使广州展览场地供应量大幅增加,为广州竞争“国际会展都市”提供了硬件保证,也更加确立了广州会展中心城市的地位。

(二)涌现出一批品牌展会

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是目前中国会展经济带最为繁荣的地区。广州是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所在地,历经几十年,每届成交额都达到150 亿美元,客商十几万,国际化影响极大(表2 )。同时,还培育了一批像留交会、美容展、家具展、建材展、医疗器械等品牌展会。

据广州市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07 年在广州市举办的名展、大展数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展览规模明显扩大:(1)春秋两届交易会展览面积61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41%;(2)春夏两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37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49%;(3)春秋两届广州国际美容美发化妆用品进出口博览会14.61 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17.54%; (4) 第五届中国( 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10.00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64%;(5)2007 年广州酒店用品展览会8.5 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41.67%;(6)第十二届广州国际照明+建筑电器展览会8.36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50%;(7)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13.50 万平方米;(8)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展览会12.00 万平方米;(9)2007 年广州博览会6 万平方米。

其中一些品牌展会是广州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展览如汉诺威博览会、科隆“国际食品市场”(ANUGA)、柏林“绿色周”(农业与食品业)、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来广州举办或合办; 也有一些是由一批实力较强并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民营展览公司所办。据悉,广州民营展览公司举办的品牌展览正在形成规模化, 成为一股促进广州会展业品牌化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会展产业化基本成型

会展业的乘数效应,以其创造的高额经济价值,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对社会综合经济指数增长的拉动作用,形成了会展经济。会展产业化的主要标志在于专业化和市场化、规模化和国际化运作。现今广州会展业的规模、种类、从业人数、对相关行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促进经济繁荣的作用是数年前无法想象的,在经营管理体制、市场运作机制和行业协调方面也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政府角色逐渐改变。会展市场化的关键点就是把握好政府的角色定位。广州市政府通过大力培育专业化、公司化会展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主体,彻底改变政府包办的做法,基本退出主办者的角色。广州会展业发展规划已列入广州市服务业发展“十一”规划,成立市会展业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相关法规,正式启动了广州市会展“一站式”审核管理服务中心。总之,在发展会展经济中,广州市政府已经逐渐将重心转移到规划、调整、服务和行使经济管理的职能上。 (2)市场机制逐渐形成。市场是在竞争和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 的平衡中获得健康良性发展。广州市会展业一直就直面国际经济的风云变化,因此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由市协作办、市公商局、市外经贸联合颁布施行了《关于加强广州市会展业管理的意见》,明确规定会展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会展的审核要求和展览市场的管理等; 成立了会展业行业自律组织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制定实施了《广州市会展业行业规范》和《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自律公约》,完善了行业规范和自律机制;制定颁布了“广州展示工程企业资质等级评定标准及细则(试行)”, 并在协会内开展了展示工程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落实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二、广州会展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加入WTO后,广州展览业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亚洲其它经济区域的竞争。展览业属服务贸易的范畴,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是成功进行市场运作的基本保证。目前,亚太地区竞争最激烈的要数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形成了三大区域性的展览模式。新加坡在展览硬件和软件以及政府扶持等方面做得较为完善;香港地区也成功地操作了许多以贸易出口为主的品牌展览会,其优势是借助于完善的服务设施;而中国大陆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其发展空间应优于新加坡和香港地区。另外,日本的东京和韩国的汉城以及中东的迪拜也力争在亚太地区区域展览中心市场上分一杯羹。

(二)来自国内其它省市的竞争。会展业正成为中国大地上一轮活力四射的朝阳。展览公司把它当作是一块能快速产生效益的试验田,地方政府也将其视作提高本地知名度的一块招牌,于是乎在中国造就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展会热潮。目前,北京、上海的展览业发展很快,态势良好,广州与这两个城市的差距在拉大。中国展览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出现了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名牌展览会,有的跻身世界名展,但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如北京举办的国际机床展、通讯展、纺机展、汽车展以及上海的工博会、华交会、模具展、包装展、家具展等影响相当大,其中有些展会已成为国际博览会联盟成员。广州因“广交会”而得到会展业发展先机,广博会、美博会、留交会、建材展、灯饰展等也较为成功,但潜力尚未充分挖掘。据展览王国德国透露的信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德国展览公司到外国举办展览会,在亚洲的首选地是香港、上海、北京及新加坡。

(三)来自珠三角周边城市的竞争。目前,广州周边不少城市也围绕会展这个新兴产业谋篇布局,各出奇谋。一些有远见的政府领导人都在着力引导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甚至要将会展中心建成本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以展兴市”的字眼频频出现在这些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广东省内除广州底气十足瞄准亚洲会展中心的地位以外,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顺德等都为发展会展业不遗余力。拥有“航展”的珠海有意将会展业和旅游业同时以支柱产业来发展;东莞通过虎门服装节、IT展、家具展等在广东会展业占稳了一席之地,自己也多了“时装之都”、“家具之都”、“电子之都”的桂冠。

三、广州会展业的不足

广州会展业历史悠久, 比较有影响的可追溯到1957 年春的广交会, 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近20 年的发展使广州会展业有了一定的基础。近几年平均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其发展势头迅猛。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是否思考过到底是什么动力在支撑着广州会展业的发展, 现存的一些问题中又是什么制约着广州会展业的发展?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行业的发展, 更加关系着广州市的城市发展规划的实现。几年前就有人根据广州、上海和北京200

1、2002 和2003 年主要展会信息, 认为广州会展业除开两届的广交会,在展会密度、展会行业和展会级别上与北京、上海的会展业都存在着差距(表2)。也有专家预言未来中国展览城市的基本格局可能是“国际展览名城”不超过2 个,“中国展览名城”在10个之内,区域性展览城市10 个左右,显然已经把广州排除在“国际展览名城”之外。

现在的会展界全国会展城市谁居第一位, 一般会首推上海或北京,这两家谁也不服谁,各有各的优势,难以定论,但基本上不会有人提到广州。这是为什么? 因为目前除了广交会,除了展览面积比较大,广州会展业的总体规模和水平与这两个城市相比确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差距。广交会是国际级展会,从诞生开始就垄断着整个国家外贸权,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它举全国之力,汇集全国最优秀资源,创造出了“中国第一展”的盛名。到如今,广交会展览面积已从首届的9 600 平方米, 发展为60 万平方米, 净展面积28.2 万平方米,展位31 408 个。鉴于广交会在中国会展业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对广州经济的贡献,以至于人们形成一种逻辑,那就是广交会绝对是引领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最佳典范。然而,广交会长期一枝独秀,成为独霸一方的超级会展航母,这种现状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却是极为不利的。

由于目前的局面仍是广交会独领风骚,其他的展会与之相比,差距太大,根本不能形成气候,因此普遍都是规模较小。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缺乏竞争的广州会展业市场是不健康的,也不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广交会可以说是历史的产物,承载着政治功能。创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第一展”,长期受制于旧体制的条条框框,比如说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甚至于目前的广州大型品牌展览会基本上还是由政府主办。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其经济效益是可想而知的。一度存在的“老大思想”,缺少国际品牌和国际化水平较底等等反映了广交会已经成为广州会展业发展的制肘,所以有些仁者已经提出这样的看法:广州会展业能否从广交会的大文化中走出来是广州会展业能否走上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广州会展业面临的问题:一是展览业管理不规范,尚无具有绝对权威的展览管理部门,展览审批部门重复,往往干涉多指导少;二是重复办展导致展商分流、规模小、效果差。计划经济遗留的部门分割,各自为政导致不同地方和部门在利驱动下盲目办展、无序竞争,造成展会内容重复,办展规模和效益都适得其反。三是展览基础设施仍不适应发展要求;四是长期欠缺专业性;五是没有一个展览管理协会,业界缺乏协调和自律。

三、发展广州会展业的对策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 会展市场的竞争必将呈现白热化。世界展览经济市场的竞争,已经充分体现了国际市场竞争是通过资本实力和品牌优势实现的。广州会展业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步伐, 将广州构建成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呢?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找出问题的根源,也就是症结所在。广州会展业界的有些人已经思考广州会展业现存的一些问题。由上述可知,制约广州会展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就是广交会的问题。发展广州会展业就必须直面广交会,超脱于广交会影响之外。

(1)既要重视广交会,办好广交会,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也要借助广交会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开拓广州会展业国内外市场。明确目标,制定措施,迎接挑战。我国目前除香港之外,在内地尚未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展览中心城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展览经济虽说已初具规模,但离建成国际展览中心还有较大差距。

进入新世纪,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心要用6年时间把10平方公里的琶洲小岛建成亚洲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国际博览城。博览城的核心工程,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已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目前是全亚洲最大、设施最完善最现代化的展馆。这使我们看到中国展览业本已倾斜的天平又在向广州招手,广州又回到了与京沪展览业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州是展览的沃土,广州有条件扶持和发展会展业。建议市政府抓住机遇,引导广州会展业健康稳步发展。

(2)发展民营会展企业,着力打造广交会外的品牌, 最好培育一批能够与广交会竞争,甚至超越广交会的真正属于广州的专业展会。广州会展业的内涵肯定不是仅仅指称广交会。相反,广州会展业的真正发展一定体现在广州拥有一批品牌展会和许许多多的大型展览公司。百花齐放才是春,广州会展业的繁荣也就是众多会展公司争雄的时代。明确会展业发展目标。把无污染、高效益的“绿色产业”展览业作为服务贸易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方面,制订将广州建成亚洲会展中心的战略目标,并将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

(3)务必要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痼疾,大胆创新,背离广交会的常规做法,弱化、淡化广交会的政治功能,坚持市场经济,大力扶持新兴的展会,同时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引进资本,通过联合、联盟、兼并等手段,做大做强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会展集团公司。

(4)明确广州展览业的政府管理职能部门。目前广州展览业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审批多头。例如来华国际展由地方外经贸主管部门审批,超过1000平方米以上的报外经贸部审批或备案;贸促会系统的国际展办展由国家贸促会审批并报外经贸部备案;非国际展则向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使审批不但跨部门或系统,还分中央、省及地方,易造成混乱。多层次,多渠道办展,“展”出多门。根据现行展览管理办法,国务院各部委及其所属的工贸公司、外贸公司、协会、商会、中国贸促会及其行业分会和地方分会、地方政府或省市级外贸主管部门等都能举办境内国际展览会,举办不带“国际”头衔的展览会凡注册展览企业在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就可办理。由于办展单位过滥,又缺乏沟通和协调,无序竞争助长了低水平重复办展,其直接后果是展商分流、规模小、效益差,参展商不知所措,外商更是难以决策。

(5)重视会展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培养高素质、有全球视野的战略性人才。会展行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与上海、北京的会展教育市场相比, 广州的会展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已经成为中国会展城市谁主沉浮的决定性因素。

(6)培养国有主渠道专业的展览办展机构。广州的会展主力军除了国有展览企业,主要是社会力量办展,较难形成规模,从业人员素质也较低;而政府各部门参与的展览,如广州博览会、广州美食节、广州服装节等也因部门分割,缺乏沟通而难以较快形成规模和提升档次。因此,广州的办展机构特别是国有办展机构应该聚合,一个拳头对外才有影响力。国内一些城市的办展经验,如深圳高交会、北京高科技周、广州留交会、广州汽车展、上海工博会及华交会等,皆因政府积极介入很快发展成名牌展览会。也可参照上海的做法,通过资源整合,成立主渠道专业展览机构。

(7)加强对会展行业的调研和立法。目前政府对会展业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会展是何种行业,会带来何种收益,带动那些产业等,应有专职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并尽快立法加以规范。这一点,上海已走在前面。据了解,国内展览业的第一个地方法规———上海展览法规已进入起草阶段,主要是理顺行政主管部门和海关、商检、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克服多头管理的弊病,以及展览公司办展的资质要求和法律程序。为了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广州也应通过地方立法来规范展览市场,保障广州展览业的健康发展。 (8)尽快成立展览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广州展览界呼吁成立展览协会已多年。由于没有自己的组织,业界办展观念落后,同题材展览“重复建设”严重,众多公司蜂拥入市,良莠不齐在所难免,常有“办一场坏一场,坏一场就换个公司名”的现象。同时,展览界的要求也应有个合法渠道反映。因此,希望政府尽快明确广州展览业主管部门,并在主管部门指导下成立展览协会。

四、结语

经过一段发展历程, 随着各地会展业的觉醒和快速发展,广交会的风骚已远不如以前了。然而,到目前为止广州上下一片仍旧沉湎于广州作为广交会的举办地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广州虽然占据着广交会的绝对优势,却没有走出一条自己的路,难怪广州会展业已然表现出不敌北京、上海等中国会展城市,甚至在专业展会上也不如一些区域会展的发展势头。广州会展业路迢迢,惟有百展竞放时

会展管理作业

(广州会展业发展概况)

学院:旅游学院

班级:09酒店经营与管理 学号:20091101171 姓名:石慧

第5篇:广州餐饮业发展现状

广州是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其烹饪技术之精妙,菜式美点之纷繁多样,味道之鲜美,色、香、味、形整体设计之完美,以及饮食环境、气氛之优雅和服务之细致周到等等,都可谓首屈一指。做为粤菜主体和代表的广州菜,正如广州的文化,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奢华装修和极品海鲜吸引食客的餐饮店开始出现;进入新世纪,中小型特色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营造了广州餐饮业百花齐放的朝气景象,也进一步丰富了“食在广州”的内涵;而在近几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再次提速,日韩料理、欧陆西餐也纷纷登陆羊城,国际元素的注入更使得“食在广州”的美誉锦上添花、名扬四海。

1广州餐饮业的概况和主要特点

1.1餐饮市场规模庞大、发展迅速。

据统计,截至到2000年广州餐饮市场的总销售额已达到208.1亿元,2002年达到266.0亿元,2003年为281.9亿元,2005年餐饮业持续增长,全年餐饮业实现增加值95.7亿元,增长12.8%;实现零售额301.7亿元,增长14.4%。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实现零售额92.7亿元,增长7.8%。其产业规模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占第三产业的10%。

1.2人均餐饮消费水平快速增长。

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快速提高,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加快,居民外出就餐花费持续升高,全年人均餐饮消费支出达到680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118.4倍;自“八五”以来,人均餐饮消费年均增长23.2%。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又比2004年多出100元,同比增长17%,并且人均餐饮消费支出超过全国水平的有11个省市,其中超千元的有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辽宁等6个省市。餐饮市场发达的广州市人均餐饮消费支出4160元,继续保持全国之最,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1倍。

1.3消费者主体发生变化。

现在,广州的餐饮市场主要以大众消费为主,整个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从公款撑起的攀比式的高消费转入中低层次的理性的大众化消费。以私人和家庭为主的中低大众消费的增长明显强于高档公款消费。一些家常菜、火锅店、小吃街、美食广场、快餐店、外卖店等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由于广州特定的经济和文化背景,消费者趋于成熟和理性,这对当地的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格局发生的变化,使竞争更加激烈,经营者们也须不断调整思路,突出特色,以迎合顾客的需求,使其产品和服务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

1.4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

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完成翻两番,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2005年广州人均GDP达68161.8元, 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8287元,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与此同时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稳步增长。有相当大量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已经富裕起来的条件下,消费观念与消费结构转变对广州餐饮业迅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州居民的餐饮消费与年俱增,在外用餐、减轻家庭劳动,节约时间已成

为众多家庭的餐饮消费习惯。

餐饮消费需求已经从果腹型发展到健康享受型、休闲享受型,饮食娱乐等多种趋向。餐饮市场从生理性功能型消费为主向精神性强文化型消费为主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使得人们外出用餐,不再仅仅是为了调节、改善一下生活,而是追求文化气围和文化品位,追求社交愉悦和精神享受。

1.5投资主体多元化。

广州市餐饮业已从原有的公有制餐饮为主体的发展格局转变为以资本实力为基础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目前个体、私营经济成分的餐饮网点27066个,占全市餐饮网点的92.66%,已成为广州餐饮业发展重要的投资主体。另外,公有制经济1478个,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114个,其他混合经济553个。据了解,目前广州餐饮业中,国有资本只占17%左右的比例,民营资本占了较大比重。

1.6企业品牌化、规模化。

目前,广州餐饮业的发展已由品种数量型转变为品牌质量型,激烈的竞争促使众多餐饮企业纷纷开展品牌经营,依靠树立品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来吸引消费者,品牌竞争成为今后开展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广州目前已有很多知名品牌已深入人心,如绿茵阁、蒙的卡罗等;广州酒家、丽晶明珠、渔民新村等等。在注重品牌的同时,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也要不断扩大规模,开展连锁经营,不断降低成本。广州餐饮业规模经营已初步形成,如被认为是广州最大的连锁企业的绿茵阁,现拥有21家直营店,12家加盟店;中式餐饮业也有众多的成功例子,如广州的都城快餐、仙踪林等等。

2广州餐饮业的优势

2.1广阔的消费市场。

广州的经济和人均收入以及餐饮消费支出一直居于全国各城市前列。旅游收入也处于领先地位。经济的高度发达和旅游市场的活跃,为餐饮业市场的发展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餐饮消费者的种类和需求也各种各样。首先是当地居民、外来人口的外食消费,其次旅游者消费和公务餐饮消费,因此就相应出现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餐饮业。

西餐方面

外来旅游者和商务人士:广州是华南重要商埠,是华南的历史文化中心,旅游业和会展经济非常发达。一年两次的广交会,一年一次的广州国际美食节、国际旅游展销会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将世界各地的富商巨贾、商务人士和旅游者对西餐的需求和消费也带到了广州,促进了广州西餐业的不断发展。这类的西餐厅主要面向外籍客人和部分高级白领,定位高档,环境幽雅,如向日葵、塞纳河、花园酒店的名仕阁等等。

环境特别需求群体和追去时尚群体:由于广州经济发达,人们的消费能力也逐渐增强,部分消费者越来越倾向选择不同于中餐厅和快餐厅的热闹、匆忙的就餐环境;同时也出现了以年轻白领和大、中学生为主的追求时尚和个性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对西餐消费也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这类西餐厅更适合中高档消费群体,如绿蔷薇、名典、加州红等等。

中餐方面

目前,以白领阶层、工薪阶层为代表的家庭、个人、朋友等大众消费的时代已经到来,将撑起我国餐饮市场的半边天;非公有制经济的业主、家庭、朋友等消费将成为餐饮市

场消费的重要生力军。由此形成餐饮市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以大众消费为主的市场的发展态势和格局。对于餐饮消费一直居全国前列的广州,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为避免家庭劳动,更好的与亲戚朋友沟通交流都会选择在外用餐。此外广州人的饮茶习惯,以及所形成的特有的茶楼文化等等,都会更进一步推动广州中餐业的迅速发展。

2.2高度的文化包容性。

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开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后的汉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自已独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考古文物到文献记载,从历史遗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种文化艺术,都贯穿着一种开放的人文意识,特别是变更意识、商业意识和务实意识,反映出广州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

广州还是著名的华侨城市,在历史上与各国往来密切,特别是近代以来,广州人出国经商、打工、留学者较多,市民80%以上都有海外关系,尤其与港澳地区居民亲友关系更为密切。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广州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区的中心城市和窗口,广州的迅速发展,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商家前来投资办厂,也使得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同时旅游人数也与日俱增。并且,热情好客、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广州人对于外来文化并不一概排斥,他们乐于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方式。因此,人口的融合,促进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国内各地菜系的融合,各民族风味的融合,使得各种档次和各种类型的餐饮业在广州都有发展的空间。

2.3异常活跃的餐饮市场。

营养、保健、大众化家庭菜式仍是广州餐饮消费的热点,外来菜系在保持特色、风味的同时,兼顾吸收粤菜的做法,贴近本地口味,得到顾客的接受和喜爱。广州餐饮市场呈现粤菜唱主角,不同菜系烘托补充,中西美食竞相争艳的繁荣景象。

除了粤菜以外,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菜系在广州都不乏有许多成功的具代表的饮食品牌,如代表川菜的“川国演义”、“谭鱼头火锅”、代表湘菜的“湘楼”、代表鲁菜的“山东人家”、代表湖北的“洞庭土菜馆”、代表江西的“江西瓦罐煨汤”、代表内蒙古的“小肥羊”、代表东北的“东北人”等等。

国外的许多成熟品牌的餐饮连锁企业也纷至踏来,比较知名的有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意大利的“Pizza Hut”,泰国的“蕉叶”,日本的“六本木”、“缘禄转寿司”。香港的“稻香”、“利苑”、“东海”、“大家乐”、“不见不散”。台湾的“上岛咖啡”。还有专做南亚风味的印度餐厅,专做中东人生意的穆斯林餐厅等。

此外,广州还有许多超人气的知名餐饮名店。如西餐的“绿茵阁”、“蒙地卡罗”、“绿岛”、“中森名菜”、“澳门街”等。中餐的“泮溪酒家”、“莲香楼”、“北园”、“南园”、“大同酒家”、“新荔枝湾”、“渔民新村”、“丽晶明珠”、“唐苑”、 “广州酒家”、“大可以”等等。此外,在广州城郊的周边地区也散落着很多以地道风味和特色见长的各式食肆,如番禺的猪杂、从化的烧鸡、帽峰山附近的即烧烧鹅、顺德的水蛇粥和鱼生等等。

3对于广州餐饮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3.1注重品牌与文化的结合。

广州餐饮企业类型多种,经营模式多样,风味特色各异,经营网点广布,呈现一派兴旺

景象,同时也反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态势。在这种状况下,提升自身品牌,发展连锁经营是今后餐饮业发展的趋势,因此能否在主题定位中建立品牌和产品优势,就成为餐饮企业未来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

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保持岭南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并打造“无国界饮食文化”。餐饮企业走品牌化经营管理模式,在打造品牌的同时对产品的工艺、口味、服务等需求不断创新,注入文化性、人性化气息,以满足市场感性享受时代的需求、满足细分消费人群差异化需求。力争在明确主题定位前提下,打造细分市场领域的产品优势和客户口碑,以赢得忠诚消费群体。

3.2大力挖掘餐饮名牌的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餐饮服务业不仅要提供给人们丰富、美味、富于营养的食物,更应该通过菜品、就餐环境、服务方式等传达给消费者社会价值、文化享受等等。这些也是现代消费者所追求的,他们追求的不仅是菜品的质感,更希望得到符合自己情感和文化欣赏品味的服务。

饮食文化品位上去了,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客源。饮食文化说起来似乎是无形的,实际是有形的,而且是有价的。文化品位的提高,可以相应地甚至超额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目前,广州的许多餐饮企业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因此,以后不仅是粤菜,还是其他的西餐、中餐等也都应越来越注重饮食文化的挖掘,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

3.3重视地方特色方面的创新。

在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图新求变心态的驱动下,餐饮食品的市场周期有缩短的趋势。在保持原有风味特色的基础上要不断地推出创新菜,才能战胜对手,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尝试新原料、新调味、新技法、新配制、新款式,同时也要注重质感和口感。

除了在菜品上有所创新,也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做一些更具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与项目安排。例如:

(1)对于酒会筵席,应根据不同消费标准合理设计菜单,有荤有素,数量适当,营养合理。对于零散客人,要建议并指导他们合理点菜,科学膳食。不能为了多卖钱而拼命鼓励和引导顾客多点菜、点贵菜。要适当指导消费者“适量点菜,够吃正好,科学膳食,健康消费”。

(2)可以提供一些参与性的活动。可能的话,可以给顾客提供亲身参与制作菜式的过程,在厨师的认真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口味把握菜品的生熟程度,调料口味等,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并且使得顾客不仅尝到了美味,也获得了制作菜品的体验。旅游者回到居住地后也会向亲友展示所学习的粤菜手艺,成为粤菜的传播者。同时,粤菜的开发和创新不仅要在菜式和服务上下功夫,必须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使游客乐在其中,这对于于弘扬粤菜的饮食文化,提高企业以及旅游等的综合吸引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3.4以饮食为依托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从不同的饮食中可以体现中国文化的踪迹,体现广东独特的岭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如果将带有浓郁文化色彩的菜肴和服务与具体的旅游活动相结合,使游客在游览之余还能品尝到相符的菜肴,也会使旅游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大力发掘饮食中的民风民俗,进一步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风味食品,使得游客在满足最基本需要的同时,感受

到广州独特的风俗习惯,使游客在一饱口福的同时也能了解到相关的饮食文化。这对于餐饮业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

3.5培育和发展美食聚集区。

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特色明显、有代表性的美食街(区),并指导配套公共服务性设施,包括停车场、环保排污等,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提升各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经营和消费环境,突出文化底蕴,吸引更多的餐饮企业聚集经营,形成总体规模大、综合素质高、辐射力强的饮食经济集聚区。

在美食聚集区内设置不同档次、不同文化风格的各类餐馆和小吃店。一方面可以将广东不同区域(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的饮食文化浓缩在一个美食区,使游客在美食聚集区就可以享受到广东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也可以汇聚全国不同菜系的菜品精华,不同风味的特色小吃;另一方面布置中式和西式餐厅,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真正树立起美食聚集区的品牌。

3.6发展餐饮业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一种服务经济,是一种柔性化定制、个性化服务的生产方式,餐饮业也是一种服务经济,长期以来就是个性化、多样化的生产服务体系,这就使餐饮业具备发展电子商务的特点。再者,发展餐饮业的电子商务有以下优点:一方面有利于经营者对消费者饮食喜好、变化的充分及时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不同餐馆、企业之间信息、经验的交流与共享。对于经济高度发达,餐饮市场异常活跃的广州,发展餐饮业的电子商务非常必要。因此整个广州餐饮业应该发展电子商务借以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3.7进一步打造“食在广州”的城市名片。

广州的节事活动非常丰富,例如每年两次的广交会,秋交会前后的美食节等等,节事期间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尤其是每届美食节期间,均有数百间酒家、饮食店、小吃店、大排档参加,展出上千个著名菜式和点心,接待业内人士和食客百万人次。节日期间,各酒家张灯结采,悬挂大红条幅,贴出各种菜谱,展示自己的菜式。美食节的“重头戏”,是在业内举行烹饪技术竞赛,评比菜式美点,气氛热烈。因此,今后应该充分利用一系列的节庆活动,进一步丰富“食在广州”内涵。

2010年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届时将会有大量游客到来,这对广州餐饮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是个难得的机遇,广州也应该以此为契机,注重餐饮品牌的发展和饮食文化的改善,届时可以更好的向其他国家展示自己的美食以及饮食文化,让外国游客充分体验“食在广州”的乐趣。这对于“食在广州”整个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也是非常好的机会

第6篇:广州劳务派遣发展现状研究

广州华路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广州深圳劳务派遣首选品牌

广州劳务派遣发展现状研究

什么是劳务派遣

劳务派遣,又称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要派企业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之间。劳动派遣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分离。劳动派遣机构已经不同于职业介绍机构,它成为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劳务派遣也有叫做人事外包或者人才租赁等,是近年我国人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而引进开发的新的人才服务项目,是一种新的用人方式,可跨地区、跨行业进行,一方面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行业的特点或自身工作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具有劳务派遣资质的劳动服务公司,派遣所需要的各类人员,劳务派遣服务机构则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招聘员工,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并将员工派遣到用人单位工作,同时对员工提供人事行政、劳资福利、后勤保障等综合配套服务。实行劳务派遣后,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组织签定《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组织与劳务人员签定《劳动合同》,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务人员签定《劳务协议》,用人单位与劳动人员之间只有使用关系,没有聘用合同关系。

广州劳务派遣起源

1、广州劳务派遣公司的创办,是同改革人事用工制度相联系的,是作为一项创新用工机制产生和推广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与鼓励。劳务派遣公司的产生有一定的政府相关机构背景。我市某劳务派遣公司称,其公司“是广州市劳动行政部门指定的专门为本市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险事务、法律法规咨询及代理的专业单位”。

2、劳务工能够降低各行各业用工成本,以及满足用工的需要。企业如此,机关和事业单位亦如此。用工单位愿意使用劳务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用工成本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不断规范劳务派遣公司,尤其是规范劳务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标准,有部分劳务工同用工单位正式员工在社保、工资待遇等差距越来越小,用工单位使用劳务工的积极性开始弱化。广州某公司原有劳务工70多人,现在陆续同该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现有劳务工仅十几人,而且当他们合同期满时会陆续回归该公司。

3、劳务工可以解决目前一些用工单位编制限制,尤其是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因编制所限,需要通过劳务工增加人手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劳务工的工资不在本单位工资总额中列支,从帐面上讲,既不会出现“突破工资总额”的情况,又能够聘用到人员。

4、劳务派遣公司可以吸纳相对广泛的人力资源,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非本地劳动力等,对解决就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一种补充。大多数劳务派遣公司提供的人力资源,虽然有大学毕业生,但主要是普通劳动者这类相对低端的人力资源,而这部分劳动力占我国需要解决就业群体中的大部分。尤其是农民工和非本地劳动力资源,除用工自行招收后转由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外,通过劳务公司的招录和储备,可以起到减缓就业压力的作用。

广州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的原因

地址: 广州市黄埔东路3529号金山纸业商务中心二楼215号 联系电话:15112199151020-66699698 020-61013358网址:

第一,劳动弹性化的需求。为了因应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普遍的做法就是采取劳动弹性化的策略。为适应劳动弹性化的发展,许多国家甚至制定或者修改相关立法。劳动弹性化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大致包括数量弹性化、功能弹性化、距离策略、区隔策略和报酬弹性化等措施。’“企业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实现了劳动弹性的需求。使用被派遣劳动者能更好满足用工者对用工数量的弹性要求,可以不受法律关于使用临时工人和延长工时的限制,并且不会失去劳动力的支配权。

第二,弹性化的人力需求。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当有些劳动并非经常性之时,“劳务派遣”即成为一个具有弹性而且便利的雇佣模式。例如,当企业推出新产品,现有人员不敷使用,暂需要增加业务人员时,如果因此雇佣(以直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方式)更多的业务员,一旦产品推广完毕,这些新业务员将无事可做。此时,企业若将其解雇,即须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三,节省人力成本的需求。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日益增多,劳动者的权利意识也日益加强,造成了用人单位的经营成本增加。为了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以获得更大的利润,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识到派遣用工可以节约招聘、考核、管理人力资源以及解雇劳动力的成本。用工单位借此一方面得到了其所需要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又不需负担劳动法上的课与雇主的多种责任。

广州劳务派遣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劳务派遣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劳动关系和劳动用工制度。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以下简称“劳务工”)订立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单位(以下简称“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然后由“用人单位”将“劳务工”派往“用工单位”从事劳动,实质上是劳动力的租赁。这是涉及“用人单位”、“劳务工”、“用工单位”三个方面关系的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特别是2008年1月1日颁布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后,这种新型的劳动用工形式得到了法律认可,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的一种新的劳动用工制度。而这种新型的劳动关系和劳动用工制度,其最大特点是“用人单位”雇用“劳务工”但不使用“劳务工”,而“用工单位”使用劳务工却不直接与“劳务工”签订劳动合同,实质上是一种“雇用”与“使用”相分离的劳动力经营模式。

正是由于存在这种“用人的不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的不实际用人”的特殊关系,以至于新的《劳动合同法》以“特别规定”的形式,对在“劳务派遣”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关系作了规范化要求和调整,但在实际运作中,“特殊规定”还是过于原则,对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与用工企业(用工单位)各自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尚未划分清晰,一旦产生劳动纠纷,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实际用工企业(用工单位) 往往相互推卸责任或义务,劳动纠纷较难解决。

(二)劳务派遣用工发展迅猛,客观上已形成企业新的劳动用工“二元结构”。我市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从2006年以来已逐渐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使用劳务工,主要由农民工、城镇居民和大中专毕业生等构成。2008年1月新的《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各类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使用劳务工大幅度增加,主要集中在工交、建筑、港务、钢铁、金融、电信、邮电等行业。

目前,我市已有687家劳务派遣公司,拥有相当数量的劳务工,劳务工在用工企业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如广船集团有劳务工7700人,占职工总数的55%;中移动广州公司有劳务工2700多人,占职工总数达到72%;等等。由于这些企业存在着正式职工和劳务工两种不同类型的职工群体,而且劳务工群体又迅速扩大,所占企业职工队伍人数比例不断增加,导致企业出现了新的劳动用工“二元结构”。加上在职工队伍中劳务工群体与正式职工群体的身份不同,在企业各方面的待遇上存在较大差别,容易造成职工队伍的分化和对立。

广州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

(一)劳务派遣普遍存在超“三性”用工,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新的《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以下简称“三性”规定)。据了解,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大量使用劳务工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不但在生产一线使用劳务工和存在“混岗”现象,而且在某些生产部门或岗位上主要或全部使用劳务工。更有一些企业将原正式职工转入劳务派遣公司再派回原单位工作,结果是人员不变,身份却发生了根本变化,相应的劳动报酬随之降低,直接侵犯了职工的合法权益。还有的用人企业,采取将某项工程及人员整体外包来规避《劳动合同法》的“三性”规定。

(二) 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严重影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在企业职工队伍中,劳务工往往在生产一线岗位从事一些最脏最累的工作,但劳动报酬与正式职工存在较大差距,尤其体现在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方面。用工企业即使要另付劳务派遣公司一笔费用,仍然比企业直接使用正式职工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成本。尤其是用工企业不与劳务工签订劳动合同,规避了连续签署两次劳动合同后,继续用工必须签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法律规定,使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务协议更为方便灵活。据了解,广药、广钢、广船和建行等企业的劳务工,在本企业内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有相当数量,有的甚至连续工作了10多年,如果不及时对劳务派遣进行规范和对劳务工进行疏导,不采取措施解决劳务工不公平待遇等问题,那么劳务工群体就有可能以激烈的方式反作用于企业或社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2009年10月,广州市某啤酒企业的劳务工因劳动报酬补偿问题与劳务公司发生纠纷,其中有10多位劳务工穿着某企业的工作服,在海珠桥上演“跳桥秀”就是一个例子。

规范广州劳务派遣用工建议

(一)研究制定与《劳动合同法》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政策措施。尽快完善《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相关内容,建议由市法制办等有关部门对劳务派遣的一些特殊法律问题的衔接做出明确规定,研究制订与《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条款相配套的实施细则。针对“三性”规定,确定具体的细化标准,既明确使用劳务工的范围和种类,又明确禁止使用劳务工的范围和种类。制定适合劳务派遣的劳动合同文本。对劳务工的工作岗位、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作出更加详细可行的规定,以解决对劳务工的不公平待遇等问题。同时,清晰划分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在保障劳务工各项权益中的各自职责,以及制定发生劳动争议后的处理程序。同时,建议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一是禁止用工企业将原有职工转为劳务工;

二是规定用工企业连续使用劳务工达到一定年限后,要按一定比例将其转为正式职工;三是明确规定企业为劳务工缴纳社会保险金标准,并与正式职工一样在当地办理。

(二) 建立健全劳务派遣用工的社会监管

机制。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对劳务派遣单位从业人员的资格、人数、办公条件作出规定,并实行经营许可审批。对新成立的劳务派遣企业,由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前置审批后才能注册。建议建立劳动风险保障金制度,以保证劳务派遣企业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履行法律义务。建立和完善劳务派遣备案制度,要求派遣机构将其签订劳动合同、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险缴费等情况,定期填写报表报告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建议把是否组建工会组织作为劳务派遣企业年度审核的一项审核标准。没有建立工会组织的一律不予办理年审。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市场准入条件,对现有的劳务派遣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审查,发现不符合条件的,通知工商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同时,要开展常规性的监督检查工作,对劳务派遣企业违反政策法规的做法予以纠正。

(三) 建立双向管理的劳务工加入工会管

理模式。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务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劳务派遣单位的工会要及时做工作将劳务工吸收入会,并与用工单位工会签订工会会员代管协议,将会员交用工单位工会代管,参加用工单位工会活动。如果劳务派遣单位没有成立工会的,则由用工单位负责吸收劳务工加入本单位工会。明确劳务派遣单位的工会,主要负责代表劳务工与用工企业协商劳务工的工资报酬待遇,协调解决劳务工的合法诉求;明确用工单位的工会,主要负责组织劳务工参加各项工会活动,及时反映并协调解决劳务工提出的合法、合理诉求。

(四) 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要求提取劳务派遣人员的工会经费, 并研究调整其缴费标准。建议参照全总有关文件精神,由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总工会等单位联合下发文件,明确规定劳务工不管是加入劳务派遣单位工会还是用工单位工会,其工资不论是从企业工资总额中支出,还是从企业营销或管理费用中支出,劳务工的工会经费都应由用工单位按劳务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而且应在税前列支。此外,鉴于需要交纳工会会费多少,会直接影响到相当一部分劳务工参加工会的意愿,建议市总工会对调整劳务工交纳会费的标准进行研究,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五)建议市总工会设立或指定专门工作机构指导劳务工加入工会和开展相关工作社会责任。

建议明确劳务派遣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工会,在劳务派遣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依法吸收其加入劳务派遣企业的工会组织,由劳务派遣企业依法计提并向劳务派遣企业工会组织拨缴工会经费,然后由劳务派遣企业工会与用工企业工会签订委托代管协议,将其工会会员委托用工企业工会组织管理、安排活动并转移支付相关工会经费。

第7篇:广州餐饮行业现状的调查

姓名:曹飞平、覃圆毅、朱兆宇

专业:材料与科学工程

班级:10材料一班

一.广州餐饮业概况

今年的为期两个人多月的暑假,我在在广州找了一份酒店餐饮的暑期工,一来可以接触社会,补贴家用,而且利用周末以及下班的时间了解和调查广州餐饮业的现状。

广州是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食在广州”美誉,确实,广州的餐饮业十分发达,除了中国八大菜系的粤菜之外,广州的街头也遍布南北各地风味的餐馆,全国各大菜系,世界各种风味都能在广州找到。广州餐饮业的业态主要有宾馆餐饮、快餐、以及餐饮食品。传统的中餐仍占主导地位,小吃店、茶馆、酒吧、咖啡馆等其他经营业态种类繁多。行业发展趋向多元化、多层次、多业态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广州的餐饮市场。餐饮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据统计,2000年广州餐饮市场总销售额达到208.1亿元,而2007年餐饮营业额已经突破380亿元,并连续数年位居全国城市三强,人均年餐饮消费达414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以上。成为促进广州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广州餐饮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企业渐趋品牌化、规模化

目前,广州餐饮业已由品种数量型转变为品牌质量型,这也是广州餐饮业竞争渐趋激烈的必然趋势。以前的餐饮业的打拼主要集中在价格、品种以及服务。如今各企业都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因为只有发展自己的品牌,发展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借助品牌的力量扩大经营更好的发展。企业从小做大,由本地扩展到外地,甚至发展到国外,品牌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根据我的体会便是诸如绿茵阁、大家乐之类的品牌已经深入人心,而顾客也往往更愿意去这些店就餐,其座位一般都是供不应求,也就说明了品牌的重要,相反对于一些小品牌或作坊式餐饮店,由于资金以及品牌的问题,只能面向低档的消费者,其产品、服务等方面都不能与那些大牌餐饮企业相比。因此假如一家餐饮企业想进入广州餐饮业,没有资金,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其难度可想而知。

2.外来品牌对本地品牌的影响

由于广州餐饮业的多元化,中外餐饮企业的竞争加剧,餐饮业是改革开放较早的行业,外资特别是一些国际品牌的涌入,本土餐饮面临巨大的挑战,而且本土的企业与外企相比存在硬件、软件、管理服务方面的差异。

西餐厅的要求更为严格。餐具、摆设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摆放。卫生方面相对于一些中餐厅也是更为严格,环境优雅,服务态度好。对于如今大多数人已经步入小康甚至富裕的程度,饮食要求也更为苛刻,吃的已经不只是食物本身,吃的好而且要吃的舒服。而且如今我国食

品安全问题突出,食物的干净与否已经关系到企业的存亡,这些西餐相对于中餐的优势。 而中餐色香味俱全,美味之余俨然已经上升到艺术的层面,前阵子热播的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便很好的突出了中餐的特色,食材的丰富,烹调手法多样,厨师的经验造就了中餐在全国乃至世界享誉盛名。“美国人的工资,德国人的酒,中国人的菜,日本人的茶”即诠释了中餐的美味。另外中餐从低端到高端都有,涵盖各阶层。相对于西餐面向中上阶层而且对人也有要求(有些西餐厅对客人衣着有要求)更具包含性。而且相对于大部分人中餐更接近自己的饮食习惯。

由此可见尽管外来餐饮企业大量进军中国市场,中餐仍具优势,但中餐厅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如何改善就餐环境,卫生状况以及服务态度是中餐厅的重点,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餐饮业员工高流失率问题

餐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员工是服务的提供者。一个餐饮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大量各类人才。今年来随着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员工的高流失率,服务员难招一直是困扰餐饮企业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我工作的酒店便是如此,长年招工,两个月的时间里陆续都有员工的辞职,根据辞职员工的话说便是劳动强度大,经济待遇低是他们辞职的主要原因。广州餐饮业待遇一般为包食宿,月工资在1800元左右,甚至连这个标准都达不到。所以有些员工觉得进工厂做普工都比做服务员划算。根据我的走访,广州很大一部分的餐饮业都是存在招工不足的问题,甚至于国际化五星级酒店。

其次员工积极性以及表现不高,不能做到“顾客是上帝”或是“微笑服务”,刚进来的时候积极性较高,但一段时间后便表现出对工作的厌倦,加之待遇不高,是导致积极性不高甚至辞职的原因。

那么员工的高流失率对企业有什么影响?替换和培训员工成本增加、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影响其他员工的士气等。而解决员工高流失率以及招工难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福利待遇,良好的福利待遇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服务质量,减少员工流动起积极作用。其次企业还要关注员工精神层面对因素,人性化管理,用感情留住员工。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留住员工,才能利于企业的发展。

4.餐饮业创新问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课本还是现实都要求我们要创新,而且要勇于创新。对于餐饮业亦是如此,固步自封只会落后,甚至导致企业的没落。但可惜的是广州餐饮业普遍缺乏创新精神。

菜式的创新是重点,这不仅是简单的菜点的创新,而且要根据潮流的饮食来丰富菜单,就比如现在的社会讲究食物的天然、绿色和养生。那么餐厅就可以加大使用天然绿色的食材,使设计的菜点真正达到绿色饮食的标准。其次,要根据原料的营养状况进行科学的搭配和烹调,既保证营养平衡,又要有一定的食疗功效。比如广东人喜欢煲汤喝汤,熬制一碗靓汤需

要耗费数小时乃至一天的时间,营养丰富而且有各种功效。

除了菜点的创新,也可以在餐馆的环境下功夫,环境的变化往往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即便是简单的色调和光线的改变都能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比如春天可以用绿色给人清新,夏天改用蓝色给人清凉等等,再配以专门为不同季节制作的菜点,节日则可以搞一些活动。这样的变化都可以为餐馆吸引更多的顾客。

与时俱进还可以是科技在餐饮的体现,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网络对于信息接收表现得尤为重要,一个能提供无线WiFi热点和充电的餐馆相对于传统的餐馆更能吸引年轻人以及商务人士的光顾。然而如今只有寥寥几家餐饮企业提供WiFi热点。但餐馆的信息化必然是大势所趋,只有把握先机才能更好发展。

5.传统老字号的发展

老字号餐饮企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然而在现代新餐饮的冲击,以及传统餐饮业的生产落后,经营观念的落后等原因很多的老字号已经濒临破产的境地。

老字号餐饮企业的发展不是一个企业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但除了外部的支持企业内部也要进行改革,老字号拥有现代餐饮业所不具有的金字招牌,拥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如皇上皇腊味、莲香楼饼家、黄振龙凉茶、何济公等等。而且老字号餐饮有着悠久历史,存留了大量饮食典故,名人趣事等,这些都是老字号企业的无形资产。但老字号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比如老字产品的生产往往是手工作坊,不能大规模生产,而且产品缺乏标准化,产品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厨师的手法。产品缺乏创新、缺乏竞争力、品牌意识模糊这些都是老字号企业的不足。

对于老字号,政府的扶持也是必不可缺的。广州荔湾区,被称为“广州美食园老字号聚集区”,而且荔湾区还将大力拓展老字号聚集规模和提升广州美食园的知名度和影响。这里老字号的店铺风格模仿传统的砖瓦结构,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与老字号相得益彰,加之荔湾旅游业的发展,老字号生意红火,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光芒。

三.总结

经过两个多月在广州的生活,我深深体会到广州餐饮业所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同时这也蕴含这新的机遇,推而广之,全国的餐饮业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定律也适用于企业的竞争,只有居安思危不断寻求进步和创新才能不被淘汰。对于我们即将就业,面临激烈社会竞争的大学生来说,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更多的了解社会动向,去接触社会,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8篇:广州农村金融调查报告现状与问题-广州金融工作局

2009 广州金融白皮书——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 1 广州市农村金融调查报告:现状与问题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一、广州市农村金融需求现状

从需求类型来看,农村的金融需求可以划分为生产性需求、生活性需求和公共事业需求。结合本次调研的重点,这里主要关注广州市农村区域(包括镇、村)范围内农户与工商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现状。

1.农户与工商户均有较强的融资需求

①问卷结果显示,无论是以打工、种植、养殖为主要收人来源的农户,还是工商户,都有较强的融资需求。在对“近三年来,是否向别人或者信用社借过钱?”问题的回答上,246 户农户选择“是”,占有效样本数(570)的43.2 % ;工商户当中有99 户选择“是”,占有效样本数(186)的53.2 %。相对而言,工商户比农户有更强烈的融资需求。

2.亲友是主要的借货渠道,由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融资有限

从农户借贷的渠道来看,首要借贷对象来自亲友,问卷结果显示,在曾经成功获得的借贷中,227 个被访农户选择的渠道是来自“亲友”,占有效样本数的92.7 % ;其次是“村集体”,这里的村集体通常是指经济社,经济社贷款的范围只限于本社社员,放贷利率一般参照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或略有上浮。经济社为了控制贷款风险,贷款额度通常不高于借款家庭的年底分红;而“银行”、 ① “广州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课题组主要由广州市社科院农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由广州市社科院李江涛书记带队,成员包括吴重庆、谈锦钊、黄玉、伍晶、柳立子和刘朝华。本报告执笔人为黄玉、伍晶。

本项课题的调查包括间卷调查和座谈会两个部分。从2008 年12 月至2009 年1 月,共召开17 场次的座谈会,参与机构和人员涉及省、市金融办等政府相关部门,农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广州市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以及基层镇政府、商会、村委与农户等,在此对协助调研的机构和有关人员表示感谢。问卷调查部分依据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按照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类型等标准选取分属于从化、花都、增城三个区(市)的四个镇,分别为从化市的良口镇、太平镇;花都区的狮岭镇;增城市的新塘镇。在镇区范围及其下辖的两个村实施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 份,最终的有效问卷是765 份。问卷样本的分布是:②

2009 广州金融白皮书——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 2 “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户实际获得的借贷中所占比例有限,分别只有4.5%和3.7%的农户从银行、农村信用社获得贷款;农户利用其他渠道借贷比例最低,只有2.9 %(见表1)。

工商户最主要的借款渠道同样是亲友,76.5 %的工商户选择亲友作为借贷渠道。与农户借贷相比,银行、信用社在工商户借贷中的比例增加,有18.4 %和14.3 %的工商户的借贷渠道包括了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这说明农村工商户比农户要更易于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私人钱庄在工商户借贷渠道的比例上有所提高,10.2 %的工商户选择私人钱庄作为借款渠道之一。从座谈会获取的信息可知私人钱庄的利率水平比较高,有的甚至月息高达10 % , 这通常发生在贸易型的工商户在需要短期资金周转时向私人放贷者寻求借款(见表2 )。

3.建房、经商分别位列首要借货用途

从借贷用途的结构来看,农户借贷的用途依次为:建房、供子女上学、生产投资、婚丧嫁娶、养老、看病、经商、购买大型家用电器。建房通常被视为生活性消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州市工业相对发达的镇,例如此次调查的狮岭镇、新塘镇,农户建房除了自住之外,还往往用于出租作为厂房或者外来人口的宿舍,因而建房亦有生产性活动的特征。另一方面,农户借贷用于教育支出的选项甚至高于生产性投资,说明农户在子女教育方面负担沉重(见表3)。 2009 广州金融白皮书——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 3

工商户的借贷用途相对集中,主要用于经商和生产投资,另外,建房也 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他生活性用途则非常有限(见表4)。

4 .借款规模以小额为主,较大借货规模的需求难以获得满足

问卷结果显示,根据最近一笔借款的具体情况,农户借贷规模集中在1万元以下的区间内,有76户农户实际借款金额在这一范围内,占有效样本数的48.4 %。其次是1万元到5万元的借贷规模(占43.9% ) , 5万元以上的借贷规模最少,只有7.6%。从实际借贷金额与期望借贷金额的比较看,5000元以上的贷款,实际的借贷比例都低于农户期望借贷的比例,且随着借款规模的增加,实际与期望之间的差距也在增大,说明农户较大额的金融需求受到的信贷约束更大,更难以满足(见表5)。

2009 广州金融白皮书——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 4 工商户的借贷规模集中在1 万元到5 万元的范围内,这一区间的比重达到59.7 %。与农户相比,工商户的借贷规模需求更高,有21.9 %的工商户期望借款金额在5 万元以上,然而满足的比例只有9.0 % ,工商户借贷规模的满足度同样是不容乐观的(见表6 )。

总之,经由此次农村调查所呈现的是广州农村的种养专业户、中小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融资的困难,他们多是依赖自有资金和亲友借贷来寻求发展,大大限制了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中小企业是农民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镇聚集的重要途径,以本次调查的狮岭镇为例,本地农户约60%-70%从事皮革皮具的生产和贸易,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未得到金融环境的足够支撑。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保证方式是财产抵押,囿于较小的资产规模,抵押担保方式限制了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规模。对于农村种养户,由于农业生产的天然弱质性(高风险、低收益、小规模、周期长),导致其更难于从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商业性金融资本的一般取向是远离农村和农业。要消减农业生产的弱质性、改善农业的发展,将工业化、商业化的要素引进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的现代农业道路是一种基本思路。现代农业需要金融的支持,需要农业产业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另外,中小企业、种养户的借款多是以小额的、短期周转性资金为主,在当前正规信贷约束的条件下,只能经由多种渠道,比如赊销和赊购,这种商业信用在中小企业、种养户当中普遍存在,通过与上游企业的赊购、与下游企业的赊销关系,来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发展所需的中长期借款需求则难以得到满足。 2009 广州金融白皮书——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 5

二、广州市农村金融供给及其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供给包括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民间金融两大类。在正规金融领域,金融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正规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的赢利主旨导致其在农村的网点缩减、服务退化,正规金融机构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1.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重建农村金融的新载体

在广州,提供农村信贷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

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之后,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其市场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业务范围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无异,基本形成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的局面。伴随这一转变,农业银行大范围撤并了县域内的机构网点,严格限制贷款权限,大都只存不贷,导致农村资金向城市外流。2008 年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在广州地区有营业网点297 家,而分布在镇一级的网点为57 家,占19.19 %。

农业发展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产物,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履行政策性银行的职能。2004 年,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保障以粮棉油收储为主体业务的同时,增加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以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截至2008 年10 月,农业发展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各项贷款余额为27 . 5 亿元。由于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不直接涉及农户和中小工商户,业务范围狭窄,其信贷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渗透率、覆盖面相当有限。

农村邮政储蓄的功能是吸收农村储蓄资金,通过将储蓄资金转存人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的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只吸储食利、不放贷成为农村邮政储蓄运营的基本特点。2003 年以来,中央人民银行调整邮政储蓄转存款政策,下调存款利率,推动邮政储蓄将吸收的资金投放到市场上去。在这种政策导向下,广州邮政储蓄近年来开展了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意图按照商业运作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不过,从此次调查在镇一级邮政银行网点的访谈可以获知,在邮政储蓄改名为邮政储蓄银行之后,其着力点在于增加金融服务的项目与范围,镇一级网点尚未开展放贷.业务。在商业银行、政策性2009 广州金融白皮书——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 6 银行之外,广州市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是金融支农的主要机构,其下辖18 家信用社和营业管理部,650 多个营业网点遍布城乡,营业网点位居广州地区同业首位。截至2008 年底,广州农信社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19 亿元,其中涉农贷款235 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3 % ,其信贷支持的村镇覆盖率达90 %以上。

然而,作为“金融支农主力军”的角色,广州市农信社在21 世纪初的八年间,其金融支农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自2000 年以来,农信社贷款规模不断增加,但从涉农贷款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来看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涉农贷款的增长远低于贷款规模的增长,涉农贷款所占比例呈下降态势,其中农户贷款甚至负增长;其二在涉农贷款的结构中,农村工商业贷款占据主要份额,这说明农村工商业相对更符合商业资本市场化运作的逐利要求,农村工商业目前及未来都会是广州农村金融服务的重点对象(见图1 )。

历史上,农信社的网点直接深人到村一级,但随着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之后的金融改革,乡镇以下的网点基本取消,同时基层网点的贷款权上收,镇一级营业网点不具备审批权(在工商业较为发达的镇,如狮岭镇、新塘镇,镇级营业网点可以开展放贷业务)。据良口镇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农户如有贷款需求,需要到从化市农信社办理,镇的营业网点的主要功能是吸储。 2009 广州金融白皮书——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 7 由此可见,正规金融机构投向农村的金融供给是相当有限的。这方面的原因除了由于农村金融交易分散、小额的特点所导致的高昂成本之外,信息不对称是一种主要原因,正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对事前、事后信息的充分掌握,不仅不了解借贷者的风险特征、还款意愿,也无从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为了控制贷款风险,抵押和担保就成为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过滤机制,用于区分出安全型贷款者。农村担保机构的缺位、物权改革的滞后、农村土地及其土地上附着物不能充当抵押财产的现状,均造成正规信贷的约束。要改进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供给,必须设计出能够改善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安排,使得正规金融在农村的贷款风险获得有效控制。

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有限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导作用亚须由政府来承担。在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内,广州市政府要充分把握政策空间,推动构建符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新型农村金融载体,为农村工商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2.非正规民间金融对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需要积极引导

非正规金融在广州农村的显著性恰是对正规金融有限性的一个直接反映。与正规金融相比,非正规的民间金融更能够切合农村的金融需求。民间金融可分为两类,一是亲友借款,二是各类民间金融组织。

亲友借款是广州农村最重要、最普遍的非正式借贷形式,亲友借款是依据血缘、地缘等关系纽带形成的互助性合约借款。从此次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可以获知亲友借款一般是无息或低息,借款期限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无需抵押和担保,甚至大部分连借据都无需具备,因借钱发生纠纷的比例也相当低。亲友借款的获得,依靠的是农户的社会资本和信誉度,而借款的偿还则依赖农户对社区共同体的归属感、责任感,以及共同体内部的非正式规则。作为互助性借款,亲友借款具有便利性,但借贷规模有限,受制于社会网络内部的财富水平。并且亲友借款往往应对的只是农户、工商户的非系统性风险,在面临社区内部的系统性风险时,亲友借款就不再有效。

其他民间金融组织包括具有互助性质的各类合会、标会等金融组织,以及市场化赢利性的私人钱庄和放贷者。与浙江温州、乐清等地活跃的农村民间金融互助组织相比,广州市农村此类的民间金融互助组织非常不发达,几乎不存在。广2009 广州金融白皮书——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 8 州农村的非正式金融以私人放贷为主,这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性金融,借款的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而定,往往高于正规金融机构。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非正式金融具有信息优势,凭借熟人社区的信息传递,能够准确、低成本地判断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并且贷款的监督和管理成本亦比正规金融低得多。不过,广州农村此类的民间金融尚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其存在与经营运作欠缺合法性。

总的来看,在正规信贷约束的条件下,民间金融对于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具有重要作用,社区网络的信用与监督机制,减少了正规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信贷风险。但是,民间金融受到资金规模和组织形式的限制,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是有限的。从政府的角度,一方面是要充分认识农村民间金融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农村社区自愿互助的金融组织的作用与意义,同时给予适度的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是要积极为民间金融提供合法化的投资渠道,为开拓农村金融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进而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揭开序幕。

(李江涛 黄 玉 伍 晶 吴重庆 谈锦钊 柳立子 刘朝华)

第9篇:广州市水污染现状调查及应对措施

陈穗雯10国贸一班49号

摘要:调查广州市水资源的现状,分析广州水资源丰富但水质较差的原因,建议有关部门在污水排放、新水源开辟等方面采取整治措施。

关键词:广州水资源治理措施

一、广州市水污染现状

在地域辽阔、物种繁多的中国,广州是一座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在广州,人均综合用水量居全国第一,自来水产量居全国第二,人均综合用水量每天约500升,人均生活用水量每天约300升,比北方城市高出50%以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人口(含流动人口)的增加,广州市自来水的需求量呈逐年剧增之势。

珠江从古至今养育了多少广州人,创造了广州特有的岭南文化,她给广州人带来的是生命的源泉,带走的却是广州的废弃物。

但是,珠江广州河段的水质却不容乐观,随着生活废水和第三产业废水排放量的逐年上升,有机污染仍在继续加剧,使广州的水厂水质受到严重威胁。而广州市的生活废水与工业废水的排放成为珠江广州河段的主要有机污染源,而且,随着广州本身及其上游地区经济的发展,珠江水质还将会受到新的、更大的威胁。尤为严重的是,在广州市周围所产生的大量工业及生活废水,通过多条河流经广州入海,也将加剧广州的水污染及供水困难。而广州城市生活废水的处理率极低,废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水源将如何解决,就成为广州市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水体污染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首先是降低了水体使用功能,使原来的取水点不符合取水要求,此时要么增加水处理设施,增大药耗和运行费用,要么将取水点向上游迁移,增加工程投入和输水费用。其二,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污染的水体造成工业产品不合格,农业减产。污染成分停留在工业产品内或者被农作物所吸收,再通过工业品,“米袋子”、“菜篮子”波及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进入人体,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其三,谁污染造成城市惶恐,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毫无疑问,珠江水被加重污染将会阻碍广州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广州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果断措施,从广州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整治珠江污染。

由于受各种污水、污泥、污油的排入和填海造地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破坏,珠江的渔场已经面临无鱼可捕的危险。珠江每年为珠江口海区带进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盐,加上气候条件优越,这里形成了盐度适宜、水质肥沃、饵料生物量高、渔业资源丰富的珠江口渔场和优良的浅海滩涂水产养殖功能区。但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经济的发展,各种工业“三废”、生活污水、污泥、船舶污油的大量入侵和房地产开发填海造地等,使珠江口海区赤潮不断发生,渔业生产损失十分严重。

广州市水污染主要项目为氨氮、亚氮、总磷、BOD、COD等,属于有机污染类型,主要来源于生活废污水。另外黄埔站还受到咸潮影响,氯化物超标严重等。目前,广州市三大水源污染加剧,它们分别是:

首先,广州水域污染情况没有根本好转,珠江河段的水污染还应严加注意。其中由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导致流溪河水质下降;受东莞排放污水影响,东江广州河段两岸污染隐患加重;佛山污水经广州河段西航道支流花地河流入珠江,使该地区的水长期发黑发臭,也使得该航道污染日益严重。

其次,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进度和处理率还远远达不到环保城市的要求。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珠江,对珠江广州河段造成严重有机污染。

再次,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如农用化肥量的逐年增加,其流失到水体的氮数以万吨计;农药的滥用,使农药在水体中长期积累,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流溪河两岸的禽畜养殖业尚未杜绝,沿岸所建的养猪场有些还没有建污水处理设施等情况都对水源造成污染。

二、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1、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的最少化,走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所周知,经济发展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使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又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足以支持后代人的潜在需要。与此同时,对环境保护工作,也要充分考虑到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下的经济支持能力,采取积极可行的环境政策,配合和推进经济发展进程。也就是说,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清洁生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措施,也是实现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最根本的措施。

2、有步骤的调整工业布局,使产业结构合理化

广州市内对一些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经济效益不好、环境效益差得产业、行业、企业坚持实施“关、停、并、转”的措施;对资源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效益亦有利的产业、行业、企业,坚决给予支持和扶植,鼓励其发展;对资源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较好或出口创汇,但生产过程中排出一定的污染物的产业、行业、企业,则给予相应的环境治理投资,扶植其发展。

3、控制面源污染,城市排污有序化

面源污染来源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城市雨水污染负荷

2、农田、草原和林地径流中的肥料和农药

3、人的尿和禽、畜的粪便的流失

4、其他交通运输、矿山、卫生填埋场的渗漏液。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推广科学施肥方法,调整施肥成分的比例,增大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减少氮肥用量;

2、提倡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人和禽畜粪尿产生沼气和制作有机肥料。

4、落实污水处理工程

针对以上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建议要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速度,市政府计划在“十五”期间建成猎德二期、大坦沙三期、西朗一期、沥窖等污水处理厂,资金与进度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污水处理规则要适当调整,对广州饮用水

有重大影响的流溪河两岸和白云区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情况要改变。

5、整治绿化卫生河,上下游协调整治

应将卫生河两岸违章建筑的拆除作为专题来研究和清理,彻底整治卫生河并加以绿化,使广州市民能喝上卫生的自来水。要进一步协调好广州珠江上下游的关系。市政府应向省有关部门反映佛山、南海等上游来水对珠江广州河段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增城、东莞两岸工商业对东江水污染较严重的问题,并协调解决。此外,市与区就流溪河的保护问题也要进一步协调。

6、完善环境立法,提高排污收费标准,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企业领导应该站在维护国家法律的高度上把环境责任纳入生产的全部过程,视环境指标与经济指标同等重要,这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浓度双控制和颁发排污许可证的法律制度,配套收费,所征收的排污费要略高于由排污单位自己治理污染所需费用,从而实现节约用水,大家治理的目标。广州市应当在深入研究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于本市使用的有关法律条文,使保护珠江的工作有法可依。

7、领导重视,管理跟上,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领导重视指的是省、市、部属领导有专人抓环保工作,企业领导有专人负责,环保部门密切配合行动。建立珠江流域水管理机构,完善职能,在流域范围内实施用水、排水、污水处理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确定合理的水质功能区和水质目标,同时,通过应用现代化的高科技信息系统进行水质变化过程的监测和预测,及时反馈,预防污染事故的发生。

水资源是一个城市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广州作为我省首府,它的发展决不可因为水资源而受到阻碍,广州要发展,水资源的治理必须要治理好;同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作,这是我们的共同义务。

上一篇:真正的魔法师教学设计下一篇:端午节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