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影响

2022-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影响

浅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环境与经济的密切关系,阐述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指出环境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发展环境产业可以带动对经济增长。

关键词:环境经济发展经济增长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刻离不开环境提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强烈地影响着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会干扰和影响环境秩序,甚至恶化环境。为此,必须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环境建设,使环境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建设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向协调方向发展。

一、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对自然界的侵犯与破坏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危害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命。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人类为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发展经济,不可避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这种破坏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好的环境能引来投资环境,恶化的环境会影响健康,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济发展是主导,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一)自然环境是基础

经济发展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归根到底是从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加工成生产和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一部分资源转化为产品,另一部分资源变成废弃物返回到环境中去。良好的自然环境能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一旦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环境恶化会通过经济发展情况反映出来,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进一步又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保护自然环境可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资源再生能力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 发展经济是根本

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是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为保护自然环境创造物质条件,并运用科学技术和宏观经济手段去保护、改善自然环境,增强自然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耐受力。没有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条件、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就无从改善。二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将自然环境改变为人工环境,按照人类发展的要求,建设一个比较理想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

(三) 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表现在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离开了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又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再生产能力与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力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一方面自然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简化、功能下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平衡被打破,自然环境恶化。这种两难选择要求全面客观地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能因为保护自然环境就限制经济发展,而是要想方设法在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内来发展济。

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同。当经济发展较低时,发展经济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保护自然环境就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逐渐由矛盾对立状态转化为协调统一状态。脱离具体的发展阶段、发展范围,无论是“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还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孤立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最终达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系统整体协调。

二、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我国的生态环境已非常脆弱,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总的来看,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有所改善,但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中国的现实情况要求经济发展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资源理性开发利用基础上,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有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指出,经济问题与环境问题是不可分割的,如果经济发展损害了环境资源,那么环境恶化反过来会破坏经济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兼顾代际公平的基础上,以低耗、高效的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

(一)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

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保护好环境,能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通过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产业经济政策,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有利于合理引导投资方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二是通过削减排污总量,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既减轻了环境污染负荷,同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发展容量。

(二)发展环境产业可以带动对经济增长

环境产业的发展可以从投资、消费和就业三个方面来带动经济的增长。对投资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产业链的延伸以及由此而带动的社会需求的增加。环境产业主张企业从生产全过程实施环境管理,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达到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这要求企业在生产工艺上,尽量考虑使用无毒、无害原材料;开发清洁能源替代传统高污染的化石能源;开发回收再利用技术,通过延长产业链的形式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企业的环境投资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环境效益,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增长,另一方面,企业为实施全过程环境管理所进行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需要设计和建造新的设施和装备,所引起的物质、资金、信息等方面的社会需求会与相关产业产生联动效应,从而刺激经济的增长。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主要表现在:绿色产品市场需求的扩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环境是经济的基础,对环境的过度破坏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发展。虽然我国在改善环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形势依然严峻,存在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只有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1.

作者:尹艳群 原顺

第2篇: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

[摘 要](中)摘要将长江经济带沿线主要的39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 DID),定量分析了2007—2017年间长江经济带开通高铁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后,长江经济带流域的环境污染显著下降了4.2%;长江经济带中受到“两控区”政策影响的城市,其在高铁开通后环境污染相比于未受政策影响的城市改善更明显;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长江经济带上游城市相比于中游和下游城市,高铁建成抑制环境污染的作用更明显;加大教育投入、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均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基于以上结论,从合理配置高铁资源与环境保护,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实现高铁经济与防治环境污染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关键词长江经济带;高速铁路;环境污染;PSM DID

[

一、引 言

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变得不容忽视。党的十九大精神明确指出要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绿色发展。如何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不可不考虑交通基础设施带来的影响。一种高效可持续的绿色交通工具——高速铁路的出现和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交通运输方式。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高速铁路的总里程数已经达到2.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的铁路网和发达的高铁网。

学者们从多方面论证了我国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能是受到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贸易运输、财政分权等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高纹等通过构建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相互作用的联立方程组,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检验了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合理性[1]。李强利用长江经济带包括的10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和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2]。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更多学者开始探究不同的交通基础设施会如何影响环境变化。马丽梅等构建了空间杜宾模型(SDM)研究了能源结构、交通模式和雾霾污染的关系,发现从短期考虑,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劣质能源的使用是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3]。吴开亚等利用LMDI分解方法对上海市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交通碳排放量不断增加[4]。Fu和Gu利用我国98个城市的日污染和天气数据,运用不连续回归和倍差法发现,取消高速公路的通行费会使污染增加20%,能见度降低1公里[5]。随着轨道交通的升级,学者们开始探究新兴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梁若冰等利用了准自然实验方法估计了我国14个城市新开通的45条线路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发现新兴轨道交通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污染治理效应[6]。

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少有学者讨论高速铁路对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Yue和Wang等学者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以京沪高铁为例对高铁的环境进行了研究,通过中文核心生命周期数据库(CLCD)探索高铁规划和建设变化带来的影响[7]。祝树金等基于我国270个地级市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发现高铁开通有效地降低了环境污染程度,并且西部地区的抑制效应比中部和东部地区更强[8]。基于此,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①在DID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筛选出性质相近的城市组探究高铁建成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有效地减少了样本偏差,优化了实证检验结果;

②本文以长江经济带的部分城市作为样本城市,分别从两控区政策和划分上中下游的角度探究了长江经济带高铁建成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丰富了从不同城市和地区视角探究高铁对环境污染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概况

长江经济带覆蓋了我国包括上海、重庆、武汉、江苏、成都、云南等在内的九省二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全国的40%。依托长江这条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河源—宜昌为上游、宜昌—湖口为中游、江西湖口为下游的上中下游一体化全面发展的格局。长江经济带具备的明显资源优势除了包括丰沛的淡水资源以外,还有大量种类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农业生物资源。得天独厚的环境也孕育着各种产业的发展,我国的钢铁、电子、汽车、石化等现代工业大都集中于此,一批高耗能、高科技的工业企业也都选择在这里立足。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高速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不可忽视。高速铁路作为近年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工具成为人们高频的出行选择,但其建成开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究竟是正向还是负向,不同学者对其说法不一,因此,基于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本文选择以长江经济带中主要的39个地级市为例定量分析探究高铁建成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PSM DID模型)

1. 倍差法(DID,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双重差分模型又称倍差法,通常用于大范围的公共政策研究。在本文中选择双重差分法意在将高铁建成看作一项已执行的公共政策,把其随着时间流逝而引起的空间效应的影响和高铁建成这一政策效应的影响有效地区分开。DID主要通过构建处理组(高铁城市)和对照组(非高铁城市),并假定其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发展趋势,比较两者差异来探究高铁建成这一政策带来的变化。DID很好地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而将高铁效应有效地分离出来,是目前学者们研究高铁作用效果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

2.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与之前研究不同的是,实际上,倍差法在使用前有一些前提条件,例如对照组与实验组的选取要保持相同或相似的发展趋势,对照组城市与实验组城市的选择要具有随机性的同时样本时间段也需要保证随机性。一方面,高铁城市和非高铁城市的选择本身不具有随机性;另一方面,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的除了高铁城市组还有可能来自于非高铁城市组,这样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双重差分结果就已经受到影响,产生结果偏误,基于此,本文选择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全部城市进行重新匹配得分,在统计过程中要保持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匹配趋势必须满足平衡性,一方面,两者的得分要尽可能的接近;另一方面,各个变量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不能有显著的差异。由此筛选出的两组城市再次进行DID估计,便能够更加准确的描述高铁建成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果。PSM方法的优势在于基于研究目标选取的控制变量匹配出来的城市组不仅具有相似的发展趋势,而且有效地解决了选择样本偏差的问题。由此建立的评价高铁的基准模型为:

YPSMit=β0+β1dwt+β2dt+β3dwt×dt+μ+εt(1)

其中,

Y表示i城市在t时期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变量;

dw和dt分别表示城市虚拟变量和时间虚拟变量,而其交互项dw×dt即是描述高铁对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μ是描述高铁影响环境污染的一组控制变量;εt表示随机干扰项。

(三)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环境污染综合指数(Environment)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选择长江经济带中样本城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Water)、工业废气排放量(Gas)和工业烟尘排放量(Dust)三类环境污染衡量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合成计算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具体做法是采用SPSS软件中的降维和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综合指数,再将这一综合指数作为表示环境污染的被解释变量代入PSM DID模型中进行进一步实证检验。构建综合指数的优势在于提高了单一变量描述环境污染这一被解释变量的准确性,进而优化了实证结果。通过计算得到的成分矩阵改写成的新型主成分分析公式为:

Environment=0.778×Gas+0.703×Water+0.346×Dust(2)

解释变量主要分为城市虚拟变量(dw)、时间虚拟变量(dt)和它们之间的交互项(dw×dt)。城市虚拟变量描述了高铁城市组与非高铁城市组之间的作用关系,开通高铁的城市取1,未开通取0;时间虚拟变量描述了样本时间段内已经开通高铁的年份取1,未开通高铁的年份取0;交互项是本文的重要核心解释变量,主要描述了高铁开通后对环境污染的作用情况。样本中已经开通高铁的城市和具体高铁通车时间通过百度查找获得。

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人均GDP、第二产业生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SecIndustry)、第三产业生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TerIndustry)、外商直接投资(FDI)、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Science)、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Education)共6个指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描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但现实中因国际分工不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也不同,收入水平提高后对环境的质量要求也会提高,我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基于人口压力、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低生产率等各方面因素的累积,人均GDP可能尚未达到转折点[9],因此,经济快速发展是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同样显著,产业结构高级化即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值越高对抑制环境污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0]。因此,本文分别选取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考查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另外,受教育程度越高或科技水平上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的同时,环境质量也会逐渐提高,因此,选取了教育支出和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占比衡量城市科技和教育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发展外向型经济对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抑制作用[11],因此选择外商直接投资作为衡量外向型经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指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各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环境统计年鉴》,表1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长江经济带的高铁开通对抑制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

(一)基于DID估计实证结果基准分析

本文选择了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沿线包含的39个主要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选择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DID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

從表2的实证结果能看出,随着控制变量的逐步加入,代表高铁对环境污染作用效果的交互项系数逐渐显著为负,从最终加入全部控制变量后的模型(7)可以看出高铁建成对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污染效应为负值,并在5%的水平上显著,而且高铁开通后环境污染水平大概降低了8.6%,说明长江经济带区域的高铁开通确实能够抑制所在地级市的环境污染。从控制变量的角度看,人均GDP的系数均保持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迅速发展并没有带来环境的改善。根据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一方面,EKC更注重流量污染物的排放统计而非存量;另一方面,可能是长江经济带的人均GDP尚未达到EKC曲线的转折点,当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加上有效的环境政策实施,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是可以并行的。另外,从模型(6)和(7)中外商直接投资和科技支出占比的系数可以发现其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增加外商投资和科技支出并不会改善环境污染状况。相反,提高第三产业的支出比重和增加教育支出能够显著地抑制环境污染。

(二)基于PSM DID实证结果分析

基于PSM DID方法的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加入全部控制变量的模型(14)中交互项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再次说明长江经济带的高铁建成的确能改善环境污染。相比于表2中仅使用DID方法的结果显著性虽有所减弱但系数值增加,说明PSM方法的确能起到优化作用,可信程度也更高。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看,人均GDP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经济增长和外商投资并不能改善环境污染,与DID结果相比,系数值均有所增加,侧面反映出PSM方法的优化作用。与仅使用DID方法不同的是第二产业的贡献程度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三)稳健性检验

1.改变时间窗宽对结果产生的影响

通过实证结果可以看出高铁开通总体上改善了环境污染情况,但本文选择的样本时间段是2007—2017年,由于给定的时间段并不能说明时间段选择的随机性,也许不同的样本时间窗宽造成的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可以选择改变时间窗宽进行稳健性检验。在已选择的2007—2017年的样本时间段内,长江经济带涵盖的主要城市先后从2007年到2015年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城市开通高铁,经过统计发现该区域开通较为密集的年份为2009—2015年,

因此,本文假设高铁建成时间2010年为时间节点,向前分别选择1年、2年、3年为窗宽对上文结果进行检验。

具体的实证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改变时间窗宽并不会改变高铁建成对环境污染影响效应的方向,说明上文实证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此外,当时间窗宽先后设置为1年、2年和3年时,交互项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当2009年主要城市陆续开通高铁后对环境污染就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当窗宽为高铁建成前3年时,交互项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也有所上升,说明高铁建成后对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具有渐强的持续性。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看,增加教育支出和增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抑制环境污染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反事实检验

鉴于DID方法要求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选取要具有随机性,因此本文将长江经济带的主要39个城市进行随机分组构造反事实检验,在此情况下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依据随机分组后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在逐步加入控制变量后交互项系数均为正且不显著,这说明上述结论并不是由于分组而产生的安慰剂效应的结果,由此进一步证明了结论的稳健性。

3.构建包含不同高铁建成时间节点的扩展模型

本文选择的是将样本时间段内所有高铁城市和非高铁城市分组,实际上,可以选择一个高铁建成的时间节点,利用此时间节点将对照组和实验组重新分配以达到检验目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高铁建成的时间节点选择具有随机性,而且高铁的影响效應具有1年的时滞性[12]。由于2009年到2013年是样本城市集中开通高铁的时间段,因此选取2009年到2013年的每一年作为高铁建成的时间节点,构造了5年高铁开通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且具有1年滞后期的PSM DID模型,具体的模型为:

YPSMit=β0+β1dwt-1+β2dtt-1+β3dwt-1×dtt-1+μ+εt-1(3)

其中,i表示城市类别,t表示时间,即从2009年到2013年共5年的时间,

Y仍表示为i城市在t时期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变量,

dt仍表示时间虚拟变量,dw仍表示城市虚拟变量,dw×dt仍表示为时间和城市的交互项,描述了高铁开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表6显示了不同时间节点扩展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

从表6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若将高铁建成的时间节点设置为2009—2013年的任何一年,其交互项的系数均为负,只是从2012年开始显著,到2013年已经达到在1%的水平上持续显著,由此可见高铁建成对环境污染的总体影响方向是和上文的实证结果一致的。无论是交互项系数还是控制变量的系数值虽部分有所波动,但总体上还是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与上文改变时间窗检验的结果大致相同。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看,增加教育支出和第三产业的占比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环境污染。总体而言,实证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四、异质性分析

(一)基于“两控区”政策下城市异质性分析

“两控区”政策是我国在1998年提出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控制部分地区的酸雨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而减少环境污染。其中,实施“两控区”政策的城市大都集中在工业经济较发达或污染产业进出口较密集的地区。在选取的长江经济带的样本城市中,有33个城市实施了“两控区”政策,6个城市未实施“两控区”政策,由此可以将全部的样本城市组划分为是否受到“两控区”政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PSM DID检验。由上文得出的PSM DID模型的公式可以得知,若想探究高铁建成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是否受到“两控区”政策的影响,只需在城市虚拟变量与时间虚拟变量交互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代表“两控区”的政策虚拟变量(dp),建立三重差分模型,若样本城市被划分为“两控区”城市,则dp取值为1;反之,则取值为0。因此,具体是否受到“两控区”政策影响的PSM DID模型为:

YPSMt=β0+β1dwt+β2dt+β3dwt×dt×dpt+μ+εt(4)

具体的实证结果如表7所示。根据表7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交互项的系数均为负且在1%或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长江经济带中的样本城市受到了“两控区”政策的影响,开通高铁以后,已经被规划为“两控区”的城市在环境规制的条件下对环境污染的改善效果更明显。

(二)基于上中下游的不同位置的城市异质性分析

根据长江经济带划分的上游成渝经济区、中游城市群和下游长三角地区,将样本城市划分为上、中、下游三组的情况如表8所示。具体的上、中、下游城市组的PSM DID实证结果如表9所示。

从表9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上中下游城市的交互项系数均为负值,说明高铁开通对环境污染的改善是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其中,只有上游城市的交互项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上游城市的高铁对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表现十分显著。长江经济带上游的城市主要位于成渝经济区,而成渝经济区呈现的是典型的以成都和重庆为极核的空间布局。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看,可能的原因是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和第三产业的占比不断上升,对环境污染的有所改善。另外,产业结构影响着能源效率,一些产业结构高级的城市如成都、重庆已经完成产业转移,对周边地区能源效率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13]。相较于长江上游城市,中游和下游城市的人均GDP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好,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增加教育支出即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后,其环保意识也会增强,环境污染会有所改善。

五、 结论与建议

当前我国已经迅速迈入了“高铁时代”,相邻省份成为一日生活圈变得触手可及。高铁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我国高铁的运营时间相较于发达国家更短暂,但它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十分明显,高铁的引入促进了跨城市经济一体化和二线城市的持续快速发展,“同城效应”日益凸现。作为新时代的新型可持续的绿色交通工具,高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选择2007—2017年间长江经济带的主要城市为样本,运用PSM DID方法实证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的高铁开通后,环境污染大概下降了4.2%。此外,高铁开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显著地区异质性,受到“两控区”政策影响的城市,环境污染的改善作用更大;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的城市相比于中下游,开通高铁后对环境污染的改善更为明显;另外,增加教育支出、促进技术进步或提高第三产业的占比将会更有效地抑制环境污染。

本文的研究也为长江经济带流域未来如何进一步兼顾高铁发展与环境污染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由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①在强可持续发展模型中,环保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合理建设高速铁路网络,充分发挥出其自身高效清洁绿色的优势是实现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②从结论可以看出,“两控区”城市和上游城市更容易受到环境规制的影响,抑制环境污染的效果更明显。因此,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下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高速铁路,注重高铁资源与环境规制有效地结合,实现高铁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③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或增加教育支出让更多人增强环保意识,都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长江经济带所在省域的相关政府可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缩短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时间。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加强产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加大教育投入来促进社会公平和抑制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

[1]高纹,杨昕.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9,16(2):90-99.

[2]李强.财政分权、FDI与环境污染:来自长江经济带的例证[J].统计与决策,2019,35(4):173-175.

[3]马丽梅,刘生龙,张晓.能源结构、交通模式与雾霾污染——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6,37(1):147-160.

[4]吴开亚,何彩虹,王桂新,等.上海市交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测算与分解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11):45-51.

[5]FU S, GU Y. Highway toll and air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cit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management, 2017,83(5):32-49.

[6]梁若冰,席鵬辉.轨道交通对空气污染的异质性影响——基于RDID方法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6(3):83-98.

[7]YUE Y, WANG T, LIANG S,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high speed rail in China[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2015,41(12):367-376.

[8]祝树金,尹诗姝,钟腾龙.高铁开通抑制了城市环境污染吗?[J].华东经济管理, 2019,33(3):52-57.

[9]赵细康,李建民,王金营,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在中国的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05(3):48-54.

[10]冯雪艳,师磊,凌鸿程.财政分权、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J].软科学,2018,32(11):25-28.

[11]尹慧,李学迁,耿立.长三角区域FDI引进质量与环境污染的关系[J].生态经济,2019,35(1):150-153.

[12]董艳梅,朱英明.高铁建设能否重塑中国的经济空间布局——基于就业、工资和经济增长的区域异质性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6(10):92-108.

[13]高辉.区域能源效率差异研究[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Opening of High speed Railwa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on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Zhang Yongqing, Zhang Jinyue

(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Key words: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igh speed railwa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SM DID.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张梦楠)

作者:张永庆 张金月

第3篇:论经济环境变化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摘要:论述了会计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发生的明显变化,探讨了现有会计假设受新经济环境的影响,结合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时代对发展的要求,改变并完善现有会计假设,使之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知识经济环境;会计假设;会计主体;货币计量

一、引言

如今,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现代网络覆盖越来越全面,21世纪正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场无声息的信息革命正在向社会生活渗透、人类社会面临着重大变革。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双重冲击下,会计所处得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国内外企业为实现有效发展,逐步开始构建虚拟企业,实施虚拟经营。在这种大趋势下,虚拟企业将逐步成为21世纪新的管理模式,但是这种新模式可能导致网络企业的税务、审计等一系列问题。而跨国公司的空间不断地扩大和延伸,这导致会计核算的空间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会计主体也存在双重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企业经济活动向全球经济市场扩张,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会计作为一种全球企业都必不可少的职能,自然而然充当起了经济的通用语言,即可以通过制定国际上会计原则处理和报告经济业务。而资本活动的领域逐渐面向全球,客户的实力、信用条件和风险状况变得不易确定,此时会计工作者提供的准确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企业内部管理等特殊企业、网络公司等对信息的时效性有着更高要求的虚拟企业,传统会计分期恐怕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而会计电算化及网络化以及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广必然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其带来的好处,如加倍提升信息处理效率,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将更加便捷,都吸引着企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些改变必然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处,但与此会计的处理也将变得更加复杂,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新问题。

二、会计主体假设受到的影响

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交易的发展,公司会计主体不但存在实体空间,还出现了虚拟空间。网络交易使得一项交易可以瞬间完成,资金的交付也十分快捷,根据不同的交易事项创建许多临时的交易项目,会计主体也由此变得难以确认。同时,许多上市公司下属也有很多其他的联营企业、子公司等,这些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兼并,或者解散联盟,这导致人们无法确定会计主体,也无法理解会计报表的意义。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无法界定这些实体的外延,也没有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性实体的机制。因此,当代经济市场下,必须准确把握“会计主体”概念、同时适时地扩展主体的内容;网络经济这样的新经济形态的出现,行业新兴的会计领域,都需要会计主体假设理论往新的方向发展。

三、持续经营假设受到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但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传统的会计假设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尤其是史无前例的虚拟企业的出现,更打破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所以,对持续经营假设,需要结合现实企业发展需要,进行完善和发展。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竞争也此起彼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企业在盈亏之间转换频繁,这使得企业所处的环境无法准确界定,再加上持续经营本身的不确定性,可预见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期间越来越难以把握。企业兼并,破产清算,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存在会计主体,也就没有了持续经营的基础,长期持续经营更加困难。除此之外,虚拟公司的出现,直接冲击了持续经营假设,这种企业没有固定的形态,甚至没有空间范围,只是根据业务需要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使之适应市场,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甚至可以根据业务整合重组或解散,这使得企业资产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这一系列的限制因素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缩短持续经营的时间,将其限制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对于持续时期较短的企业,可以用暂时性假设来替代持续经营假设,以交易为纽带,交易结束,企业即结束。同时把持续经营体系分为长期和短期两个分支来建立战略管理体系,以此控制企业的不确定性,由此对企业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程度进行评估,从而做出符合實际情况的假设。

四、会计分期假设受到的影响

在网络经济时代,一方面,一项交易可以在一瞬间完成,这就要求企业决策者在短时间内作出决策,所以会计必须及时提供最新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会计报告期必须缩短。另一方面,随着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披露可以快速进行,企业可以随时实时向信息使用者提交满足需要的会计报告,提供最新的信息。缩短会计分期,有利于及时反映会计信息。同时虚拟企业的存续时间随着其交易完成的时间而变化,交易结束,该项联系即结束,虚拟企业存续时间的收缩性极强。在这样的条件下,传统会计分期将受到冲击。

五、货币计量假设受到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会计货币计量假设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第一,当今的财务报告使用者更期待看到更多面向未来,有利于未来决策的非货币信息。例如行业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的走向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化对行业的影响等等,这就要求会计报告的信息更加的全面,多样化,增加非货币的信息,必须改进计量手段。第二,网银、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的出现,方便快捷的电子货币结算成为商务主流。电子货币减小了交易的局限性,加快了资金流动的速度,资本交易市场更加活跃,企业的交易往来更加频繁,各国货币的汇率变动也更加敏感。第三,二战后持续的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币值稳定假设。货币计量假设是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上的,若币值无法稳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货币计量就无法正确的计算收益。历史成本和现实价格之间存在错位,币值的变动带来的收益或造成的损失没有计算到经营成果内而当今的现实经济活动中,币值稳定已经不大可能实现,币值变动时有发生,不同时点的资金价值不具可比性,由此计算的经营成果并不准确。第四,IT环境下,资金运转速度极快,资本市场空前活跃,这就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不同国家之间可以使用不同的货币进行交易,会计计量尺度也变得多种多样,这对货币计量假设提出了挑战。

六、结语

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的基础,界定了会计的工作范围。科技的迅猛发展,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逐渐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正在悄然改变世界,这必然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世界经济市场也会逐步变革。经济市场的变化必然促使会计系统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符合时代经济发展的变革。而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基础,不可避免的也会受到影响。作为新时代的会计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承认这种改变,接受知识经济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工作的巨大挑战。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依附于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的而发展的会计必然跟随世界经济的发展,适应这种改变,同时为企业管理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对会计工作作出调整,这不但有助于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发展,也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穆毅,花双莲.网络公司对会计假设试用性初探[J].山东经济,2005-2,P94-P94.

[2]朱伟英.试论网络经济对会计假设的冲击及应对[J].企业经济,2006-8,P149-P151.

作者:杨玲 杨晓娟 陈智

第4篇: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引入 摘

要: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为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们运用我国1990-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VAR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的相互关系,目的在于检验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影响机制,考察在现有模式下的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从而为我国政府将环境目标纳入发展规划,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Granger检验;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

2009

06-0031-04

一、 引言

在过去的20多年中, 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状态,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与经济增长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国,环境约束是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气候变化和《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也将给中国带来中长期的环境保护压力。于2009年3月13日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再次强调了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影响关系检验和VAR模型等理论来检验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的相互关系,目的在于检验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影响机制,考察在现有增长模式下的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

二、模型方法与变量选择

本文采用VAR模型和VECM模型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VAR模型由C〃A.Sims(1980)引入到经济学分析中,其优点在于可以较少地受既有理论的约束,无需事先区分变量的外生性和内生性,从而较合理地描述变量间的互动关系,常用于刻画随机扰动项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彭水军、包群(2006)采用基于VAR的分析方法检验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然而,该文主要采用的变量为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本文认为,采用人均排放量以消除人口因素的影响更能清楚地反映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双向关系。

环境污染一般包括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废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鉴于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受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政府治理生效等因素影响而获得有效的控制或减缓,噪声污染难以估计的考虑,且废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夏光、赵毅红,1995),本文选取了人均废气排放量(wgas)为环境污染的代表性指标;同时,经济增长选择gdp(人均GDP)来表示。

本文研究的样本期间为1990~2006年,变量采用的各项指标均为数据。gdp以及人口资料来源于1991~2007年各个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人均废气排放量wgas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各变量序列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其中,lw-gas、lgdp分别表示gdp及人均废气排放量(wgas)的对数值。

三、实证检验

在进行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之前,需要对变量序列进行检验,以判断各序列是否具有平稳性及其单整阶数。本文利用Eview5.0和SAS9.1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和

一、二阶差分值进行ADF检验。 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项的阶数,***和*分别表示在1%和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滞后项的选择依据AIC原则。检验结果表明,废气排放量(lwgas)和经济增长量(lgdp)均为I(2)过程,从而可以进行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采用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主要是为了判断经济变量之间反馈关系和双向关系。

经济增长与废气排放量的影响关系检验表明,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相互之间具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关系,经济增长的变动具有解释其环境污染变化的能力,对其具有预测容度;反之,关系同样成立。侯伟丽(2002)认为经济发展通过经济结构、生产技术等六个因素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以及环境政策等三个因素对环境产生间接影响;而中国环境科学院《公元2000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的报告表明,以1983年为基础,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380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6.75%;以1992年为基础,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986亿元,占同期GNP的4.04%。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在VAR模型的框架下研究人均GDP对环境水平及环境水平对人均GDP的冲击反应.采用的人均GDP与环境水平的VAR模型。

在冲击反应图中, 人均GDP对人均废气排放量的冲击反应在开始阶段为正,但呈上升趋势,然后逐渐上升,其后下降呈稳定的趋势,这足以说明, 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有一个长期且稳定的负影响。人均废气排放量对人均GDP的冲击反应在开始阶段为负,然后稳定上升,最终呈稳定的趋势。这表明,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经济增长有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控制,但长远来看,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加剧。这也符合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的结果。 误差方差分解方法是VAR模型中的另一个工具,它描述了模型的动态特征,将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系统内各变量冲击所做出的贡献,从而了解各种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根据上述模型,将人均GDP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为由其自身的新息以及环境污染水平的新息所构成的贡献率,估算系统中各变量的随机新息所做出的贡献在总贡献中随时间变化而变动的特征。对环境污染水平也作类似的检验。下面就是不同预测期人均GDP和环境污染水平的方差分解。 表

3人均GDP的误差方差分解

上述变量的误差方差分解表明,在人均GDP的15年预测期内,环境污染水平对人均GDP的预测方差的解释程度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对其解释程度较高,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水平对宏观经济运行至关重要。在环境污染水平的15年预测期内, 人均GDP对环境污染水平的解释程度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说明人均GDP的变动对环境污染状况具有相当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中国如果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话,环境污染的加剧速度将会大大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这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应用Granger因果影响关系检验和VAR模型等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对人均GDP增长率和人均废气排放量增长率的相互脉冲反应图的分析表明,从长远来看,环境污染将会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中国若维持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带来环境的持续污染,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导致的环境污染的加剧程度将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实现环境质量的自动改善,这与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结论截然不同。由此可说明,现有增长方式下的中国经济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同时,也部分验证了大量中外学者对中国现有增长模式的的担忧(马树才等,2006)。

第二,由人均GDP增长率与废气排放量增长率的相互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结论和VAR模型的预测方差分解分析得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相互日益影响,且相互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特别要指出的是,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质量将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主导因素(影响程度占到70%以上)。 第三,上述两点分析充分表明,中国不能再延续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增长模式。中国目前的环境质量很可能正处于“倒U形曲线”的上行阶段。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当前及未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约束,资源价格会持续走高;同时,气候变化正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林伯强,2007)。政府需要通过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将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降低倒U型曲线的弧度,使曲线变得平缓,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会自动地发生,它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以及限制污染的环境政策的实施,也需要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相应技术进步的支持。在寻找与经济增长和环境要求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基于市场机制的政策往往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更为有效。因此,相应的政策应该是:在推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使环境约束逐步缓解,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增长和环保的双赢。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我们首先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惊人成果,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造成了不小的污染,发达国家曾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当今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免要产生污染,但这些污染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呢?对此课题,我小组展开了调查。 二.以具体事例阐述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水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水污染对工、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我国是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88位。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趋紧张。而目前日趋严重的水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待别象辽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内的广大地区,本来就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严重的水污染使当地缺水矛盾尖锐化,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此外,由于水资源紧缺,一些城市和地区多年来一直用污水进地灌溉,仅海河流域污灌面积就达1000万亩。长期污灌,使得污灌区土壤遭到污染,从而使农作物带有一定残毒,有的甚至无法食用。水污染对渔业同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河段已经鱼虾绝迹。

我们利用2005年松花江受污染为例阐述一下松花江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吉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黑、吉两省的经济将倒退.农业大省,水污染了,粮食卖给谁?人口流动增大,部分人口迁移.工业不会振兴,只会倒退.地方人口病变严重,长期加大地方医疗保险的指出与无保险人口的医疗支出.当地生态被严重破坏,短期难以恢复.

国家:大量资金用与善后工作,增长放慢.甚至出现经济危机,政局动荡.

2、空气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通过调查资料根据过去的部分研究显示,经济发展与环境指标之间的关系成倒U型,就是说环境质量随着收入的增加,是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如果此关系真的存在的话,那么我们似乎可以乐观的预期:随着经济发展,当人均收入达到某个水平的时候,环境恶化问题会自然得以解决。然而尽管很多理论文献支持此关系的存在,其实证研究的结果和理论研究相比较,稳定性还是很小。故而本研究将以中国大陆100个重点城市7年的环境与经济资料来验证上述关系,并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作比较。本研究最后发现,对于中国大陆的城市 1) 总悬浮微粒(TSP)和二氧化硫(SO2)随着人均收入先升后降,呈上述关系;降尘(DP)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而递减;NOX与人均收入之间呈微弱的递增关系; 2) 空气污染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是增加的; 3) 空气污染会随着第二产业(工业)占GDP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从时间趋势上看,在逐年下降。

以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为例阐述垃圾焚烧所产生的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08年,上海市检测中心生物与安全实验室的研究者对嘉定区一座垃圾焚烧厂周边的土壤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两处蔬菜种植地中的二恶英水平不仅大大超过环境背景值,更高于德国、荷兰、瑞典、日本等国为农业土壤制定的二恶英含量参考值,表明这些土壤已经受到二恶英的污染,对当地农业的发展显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009年,中科院的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显示,珠江主干西江中部分江水的二恶英浓度已经超过日本制定的水体二恶英最高限值,也比欧洲水体高出2~3个数量级。江水的污染必然对当地人的生活和生产早造成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

2010年,四川大学和深圳市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对深圳市部分市售禽类制品(鸡肉、鸭肉、鸡蛋、鸭蛋)中的二恶英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存在超过欧盟标准的情况。而超标的家禽皆为农家散养模式下生产出的产品,说明饲养环境本身已受到污染。

中国二恶英排放行业分布图

3、 土壤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土壤污染状况已经影响到耕地质量、食品安全甚至人的身体健康。土壤污染面积不断增加,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污染面积只有几百万公顷,而现在已经超过一千万公顷。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化,其中严重的是重金属污染,根据中科院生态所研究,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两千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此外农药、抗生素、病原菌等也成为土地污染的来源。

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一点五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三千二百五十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二百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一千二百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二百亿元。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将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以浏阳田地镉污染为例阐述土壤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以制造镉污染的湘和化工厂为中心,方圆半径1.5公里内的田地都被镉严重污染,附近数个自然村也在劫难逃,大部分村民体内镉含量严重超标,有些还是很小的婴幼儿。除此之外,大片被污染的农田和农作物也惨不忍睹。

土壤污染对农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壤一旦遭到破坏农业的发展就遭到了破坏,粮食不能正常的生产,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因此减速发展,第一产业遭到破坏,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会遭受影响。

三、绿色GDP凸显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发表了为期两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结果,研究显示中国广泛的污染问题正在无形中危害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因此而产生的大范围空气和水污染以及酸雨等环境恶化问题,与此相关的成本也在日益增加。中国环境规划院估计,在中国13亿人口中,每年有40多万人因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疾病而死亡。另外,约有3亿人难以获得清洁的饮用水,工厂导致的水源污染是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 尽管GDP衡量了一个国家每年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但却忽视了一个事实:某个国家可能采用污染或耗尽自然资源这种无法持续发展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实际上,通常计算GDP的方法使破坏环境看上去似乎对经济有利。如果一个行业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了污染,政府又投入了资金来消除这些污染的影响,这两种活动都会提高GDP数据。环境经济学家们希望,对环境问题的可靠经济分析能引起更多人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绿色GDP的基本概念是从GDP中减去与环境恶化的相关成本。哈佛大学企业及政府学教授、该校环境-经济学项目负责人罗伯特斯塔温斯说,如果一个国家是以高能耗以及耗尽自然资源的方式来实现增长,那么这应该反映在可能成为该国长期福利指标的国民收入账户中。

尽管绿色GDP的理念自上世纪70年代就形成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政府机构也一直探索以此作为修正经济增长数据的一种方式,但中国的环境监管机构更进了一步,他们表示将用此类数据影响政策的制定,作为打击排污企业承诺的一部分。在中国,地方官员的提拔一般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速度来决定的。这促使地方官员为了工业快速发展而忽视环境影响的后果。现在,中国政府表示将用绿色GDP数据来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经济绩效考核。实际上,要在中国做到这点可能并不容易,中央政府有关环境问题的意见常常难以在各地得到贯彻。中央政府的所有部门是否都支持潘岳的种种努力尚不清楚。国家环保总局是最弱小的政府部门之一,不少部门仍将经济增长视为中国的首要目标。但实际上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污染已经反作用于中国的经济,使中国的经济不再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污染显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四、总结归纳 党中央提出“又好又快”,强调的首先是好,其次才是快,好快之间,好字当先。衡量好与不好的根本尺度就是科学发展观,只有把快与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算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党中央的坚强意志,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又好又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贾庆林强调,要以更广阔的视野,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认真搞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首都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要继续加强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强化水资源节约与利用,加强环境治理,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自觉行动。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进一步推进郊区城镇化建设,加快新城建设、城乡结合部改革发展和重点小城镇发展,注重在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梯度开发、分布合理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 中国经济的发展应继续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应转变为集约型发展道路,近几年中国发展造成的污染已影响到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所以应转变发展方式,“低碳”发展,各部门加强对产生污染的工业、企业加强监管,除此之外,应加强有关污染方面的立法,对产生污染的工业企业加强处罚,净化中国经济发展环境,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朝着更健康、更环保的方式发展!作为我们大学生,应该向环保的生活方式看齐,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低碳”的宣传,为中国经济朝环保的方式发展做出贡献!

除此之外,循环经济改变了过去线性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思维模式,提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理念,倡导一种减量使用资源、高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缓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循环经济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来说是一个跨越。但是,必须看到循环经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这是因为循环经济也有其局限性。

1.循环经济的“减量化”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减量化”只是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输入,减少物质需求,其中心思想是节约资源,而这只能延缓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的时间,却不能改变现有产业技术体系对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本质。如果不在资源替代上寻找最终的解决办法,“减量化”也无法阻止不可再生资源的最终枯竭。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是“停滞经济”、“零增长”。不断扩大的物质需求、不断增长的循环规模势必使这种循环系统的输入物质量不断增加、释放物不断增多。所以,单纯依靠循环经济的理念对现有经济进行调整,并不能避免资源的枯竭、环境恶化的压力。当然,也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存在局限性。循环经济依存于一个技术体系或系统,把所有能减少物质消耗、能封闭物质流动、能减少废物产生的各种技术纳入一个体系或系统。它所要求的技术体系是以能够大幅度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优化物质在经济系统内部的运行,即以物尽其用为条件的。但是,现实社会许多经济活动并非都可纳入到这样的“封闭式生态循环”中。例如,池塘中的生物链只适于在池塘生存的生物,不在池塘生存的生物就无法参与到池塘的生态循环当中去。同样,人类社会的许多生产和消费活动,并不都具有能够组合成彼此循环的相关性,因而,也无法将它们都联结成一个有机循环系统。因此,“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只能在有限的区域、有限的范围得以实现。例如,表面涂层、油漆、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防冻剂、炸药、燃料、洗涤剂等化工产品就无法进人再循环。

3.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也存在局限性。第一,“再循环”原则本质上仍然是事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废弃物再循环虽然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但并不能减少经济过程中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规模,也不能降低它们的流动速度。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产量的上升,需要再循环的废弃物数量也会不断增长,最终必然突破阀值,污染仍然难以避免。根据东北大学路钟武院士的研究,在产品产量保持基本稳定或下降的情况下,提高资源循环率可使资源效率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但是,在产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循环率对资源效率的影响小得多,即使循环率达到1.0,资源效率也很有限。第二,“再循环”技术本身还存在许多不成熟。“再循环”技术处理废弃物时需要耗费矿物能源,需要耗费水、电及其他许多物质,并将许多新的污染排放到环境之中;再者,“再循环”技术能否在实践中使用,要受到理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等诸项条件的制约。一项循环方案,即使在理论和技术上可行,如果在经济上不可行,不符合成本一效益规律,也很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实施。

二、产业技术体系变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所要求的是在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基础上实现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要求我们必须摆脱不可再生资源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束缚,彻底解决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这一基本矛盾。要想实现这一愿望,仅靠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是远远不够的,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使用只能延缓存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的时间,只有实现用可再生资源取代不可再生资源,人类生产才能完全摆脱不可再生资源有限性的束缚。所以,单纯依靠循环经济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突破,通过产业技术体系的变革,完成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生产技术发生彻底的变革来实现。

产业技术体系是指在工业生产部门各个产业领域所使用的各种产业技术,因其生产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而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些产业技术因其在工业部门生产过程中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而分为源技术、主干技术、旁支技术三个层次。产业技术体系变革,是指由于人类认知自然能力的提高、科学研究的进步而引致新的源技术产生,并在新的源技术影响下,主干技术、旁支技术不断出现,逐步构成一个新的较为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的过程。

人类经济社会面临的生存危机,在本质上是产业技术体系性质,迄今为止历次产业技术革命都在产业技术开发与应用上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导致产业技术体系各层次的产业技术都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排放污染环境的废弃物。这只要简单回顾一下三次工业革命即可。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农业中心社会向工业中心社会迈进的质变。蒸汽机的问世,带动了煤炭、冶金、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拉开了人类对自然能源和材料的快速开发和利用的序幕。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加速了人类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掠取的速度,而且工业污染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也开始显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不仅钢铁、煤炭、机械加工等部门获得了巨大发展,并出现了石油、电气、化工、汽车等新兴工业部门,工业动力转而主要由化石能源来提供。这种以耗散方式消耗在短期内不可能再生的能源消费,向大气和环境中排放出各种废气;各种物理和化学的生产过程都要用清洁的水作为冷却剂或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载体,使得清洁的水资源日益减少;大量矿山的开采使得植被锐减;人口的膨胀使得城市云集,工厂和住宅不断侵吞有限的可耕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没有改变人类大工业生产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环境的本质,相反却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重化工业技术体系的帮凶,使这种掠取和消耗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破坏环境的产业技术体系更加精密、更加先进。总之,三次工业革命都因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源技术发生重大变革,推动产业技术体系中各层次的产业技术逐步改变,最终导致整个产业技术体系发生变革。虽然,以往三次工业革命都实现了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但人类生产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破坏环境性质没有得到改变,相反却使这种速度加快。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须变革当前的产业技术体系。

当前的产业技术体系还属于重化工业技术体系。重化工业技术体系中的源技术——电力技术和内燃机具有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破坏环境的性质,从而带动了汽车、钢铁、化工、冶金以及机械加工等主干技术和旁支技术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改变人类生产不可持续的本质必须从根本上针对重化工业技术体系的源技术——电力技术和内燃机进行革命。 首先,改变电力技术,实现电能的可再生化和洁净化。电能本身是一种洁净能源,电能的使用完全可以实现零污染,但是,目前的电能还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电能的生产还排放大量废弃物,主要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能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转换而来,石油、煤炭发电对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发展新型能源,变革传统的电力技术是产业技术体系变革的首要任务。发展水电能以及太阳能、风能、氢能和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取代传统的石油发电和煤炭发电,逐步实现电能的可再生化和洁净化。

其次,用电动机取代传统的内燃机。传统的内燃机是直接建立在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结构上的工业动力,是现代大工业各种产品生产的母机。汽车发动机是内燃机最突出的代表。汽车不仅是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消耗者,也是全球气候异常、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的主要元凶,此外,汽车产业更是在整个产业技术体系中关联最多的产业。电动汽车完全可以实现零排放、无污染,而且随着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能等发电的普及与推广,电能会逐步转变成可再生能源。因此,发展电动汽车、用电动机取代传统的内燃机,便成为产业技术体系变革的另一突破口。

随着这两项传统的源技术逐步变革,重化工业技术体系中与此紧密联系的传统产业(如石油、化工、煤炭等产业)将逐步萎缩,而新兴产业(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能发电以及潮汐发电等产业)将逐步取代它们,层层推进,逐步实现产业技术体系由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环境到使用可再生资源、对环境无害的性质转变,完成对重化工业技术体系的革命,使人类生产彻底摆脱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环境的现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管目前这两项技术涉及的产业众多,新兴技术还远未达到市场推广的地步,还需要人类在此领域实现科学上的突破。但是,世界技术——经济范式正处于变革期,太阳能发电、氢能利用、风能发电、电动汽车等技术日新月异,改变上述两项传统技术的新技术正孕育着突破。如果我们能够重视科技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及时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利用产业技术体系变革的规律,适时发展适合未来的源技术,引导产业技术体系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从而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目前,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在此领域做出了积极探索。德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4.7%提升到2003年的8%,到本世纪中叶甚至可超过50%。德国的风能发电已占总发电量的6%,占全世界风能发电量的1/3。生物能供热总量已达到全德国供热量的4%

三、结 论

循环经济改变了过去“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传统线性经济模式,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进的一大步。但是,循环经济还存在许多局限性。仅依靠减量利用、高效节约资源的循环经济还不能最终使人类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人类的生产活动彻底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这必须通过产业技术体系的变革来改变传统重化工业技术体系的不可持续的弊端来实现。但是,产业技术体系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一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逐步向产业技术体系变革方向努力,应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2]侯伟丽:《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研究(1978-2001)》, 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2。

[3]张晓:《中国环境政策的总体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4]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 《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8期。

[5]彭水军,包群:《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时序数据的经验分析(1985-2003)》,《当代财经》2006年第7期。

[6]夏光,赵毅红:《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管理世界》1995年第6期。

[7]马树才、李国柱: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Kuznets曲线》,《统计研究》2006年第8期。

[8]过孝民、张慧勤:《公元2000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0年。

[9]林伯强:《为什么先污染后治理模式走不通》,《金融界》2007年7月。

[10]林伯强:《如何用经济手段促节能减排》,《国际金融报》2007年8月。

[11]沈满洪.许云华:《一种新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浙江省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2]Sims C.: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 Econo?鄄metrica,1980, pp.1-48 [13]Bhagawati :The case for free trade .Scientific American, 1993,pp.42-49 [14]Jones and Manuelli.:A Positive Model of Growth and Pollution Controls.NBER working paper ,NO.7297, 1995. [15]Soumyananda Dinda: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A Survey.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pp.431-435 [16]绿色GDP凸现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华尔街日报 (2006-10-03)

第5篇: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刘平北京城市学院

提纲;

一、引言

二、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环境污染

2.2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2.3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2.4环境污染影响

三、环境保护

四、结论

摘要:我国是一个 发展 中的大国,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 发展突飞猛进,令全世界瞩目。但是随着 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影响环境保护

一、引言:

环境污染,已成了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和隐患,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地稳步发展。①本文就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问题。

二、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环境污染

2.1.1环境污染概论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射线。②

2.2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2.2.1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尤以西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2.2.2水污染状况日益严重。

水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如果水资源受到污染就会严重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导致环境恶化,使人们患上各种疾病。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水,不应该浪费,但是就目前我国的状况来说,水污染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能不引起国家、人民的重视。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在一些地

区仍然存在干旱少水的状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污染接踵而至③,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发展。

2.2.3大气污染非常严重。

以酸雨污染为例。我国的大气污染以酸雨的危害最大,目前我国酸雨污染正呈急剧蔓延的势头,由于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我国酸雨区面积不断扩大且分布区域比较广泛,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华南、西南酸雨区,近年来又逐步形成了以长沙、南昌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还有以厦门、上海为中心的华东沿海酸雨区。由此可见我国的大气污染非常严重。

2.3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引起环境污染。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实施发展工业化的战略,在工业化推进的过程中,起初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太大重视,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工业发展起来,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扩张,在生产中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严重的污染了空气、河流与湖泊,尤其是全国各地没有经过处理的工业“三废”通过各种途径排放到环境中去,使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其次,城市化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是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发展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污染,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城区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收入较高的人大量迁往周围的 农村 地区和小城镇;然而在农村地区,却有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大城市,造成了中心城区的人口剧增,由于人口的激增,使城市中的生活废水、垃圾的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2.3.2人口的不断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人口过多超出环境本身的承受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也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但是现在人们为了生存,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伐,破坏植被,这些不正当的行为严重地破坏了环境。此外,人口的增长也破坏水资源,造成水污染,就如上文中提到的工业废水就是造成水污染的途径之一,另外废水量的不断排出,许多废水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去直接引起水污染;生活垃圾与生活废水的情况也非常严重,致使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人口的增长不仅破坏了水资源,还加剧了大气的污染。所以控制人口也是一项保护环境的好方法。

2.3.3 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差也是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之一。

从生产企业来看,现在许多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并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更注重的是追求企业的利润,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在环境保护方面却重视较少,这就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国居民对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环保意识较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问题:一些人在街道上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即使垃圾桶在不远处也没有丢到桶里,这不仅贬低了自身素质,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市容市貌;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叫“白色污染”,比如一次性泡沫快餐具还有我们平时用的塑料袋等,现在各种公共场所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这不仅影响了市容市貌,还造成环境污染。以上种种现象都与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差有很大的关系。

2.4影响

环境污染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了大范围的干旱、暴雨、冰雹、高温、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二十亿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期间,八百四十七点一五万人受灾。在 主编的《2005年环境绿皮书》中,看到山清水秀的四川省每年因酸雨造成的损失高达113亿元④;当前我国农产品产地正遭受从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的全方位立体污染;中国9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从空气、水源到土壤、粮食,我国的环境问题渐渐从‘局部潜在’走向‘全面爆发’⑤。环境污染不仅是我国损失大量资金而且还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报道都告诉我们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三.环境保护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如今的经济发展在某些方面确实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经济成果的获取有相当的比重是通过靠高投入、高消耗、粗放经营换来的,有的是靠牺牲昂贵的生态资源或提前吃了子孙后代的饭勉强发展的。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因污致贫、因污返贫的现象。由此说来,若想从根本上治理和抑制污染问题,必须坚持治污先治人,破除种种思想阻力和障碍,让科学发展观彻底取代政绩观。要完善干部考核机制,环境不达标,不仅要实行一票否决权,还要采取必要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以及组织措施。要大力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过去多年形成的靠攫取资源赚钱,靠污染环境致富、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害、全社会埋单的现象。尤其是对那些团团包围农村的违法生产的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和炼焦制气等污染企业,要采取果断措施,一律关闭。要强化和提升全民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环境污染不铲除,和谐社会难进步的战略思想和全局意识,加大依法治理污染的宣传力度和查处力度,对各种制造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特别是弄虚作假、造成严重后果和屡查屡犯的企业和单位,要严厉查处,追究责任,严惩不贷!

四、结论

虽然经济发展会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但是环境才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坚持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环境科学报》第27卷[J]第一期王丽萍郑丙辉等科学出版社 ② 百度百科

③ 《环境科学学报》第5卷[J]第一期污染控制技术科学出版社 ④《2005年环境绿皮书》梁从诫[M]

⑤《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M]张杰刘斌马超等

第6篇:论环境污染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论环境污染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快速发展经济势必要兴建工厂,如果没有完善的净化排污措施,这些工厂一定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若只强调环境保护,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速度。如何做到又能快速发展经济,又能保护好环境,真正做到二者兼备,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环境污染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90年代,相关组织曾做过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损失(财产性损失和健康损失)占中国GDP的比重少则为3%至4%,多则达到11%左右。另外,综合世界银行、环保总局和中科院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

目前,中国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己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环境恶化程度已经达到峰值; 在中西部地区, 环境污染程度则在加速上升, 经济的发展将造成更多的环境破坏;全国范围的环境形势危急,环境质量面临的严峻的考验,中国政府己经开始重视经济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工厂化”经济模式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各个沿海城市变成了中国最为富饶之地。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经济模式对当地的环境污染也是巨大的。

以下是三大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制约性的表现:

(一)水污染对经济的影响水污染对我国工业、农业产生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紧缺的矛盾日趋紧张,而且日趋严重的水污染有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这一矛盾的加剧会直接制约工农业的发展。以2005年松花江污染为例,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的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受水污染直接影响的有当地的水生态、水产品、农产品、畜禽产品、供水、景观(旅游景点)和居民,供水又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服务性企业和居民。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有:经济活动损失、维护健康支出、恢复水质支出和生产安全事故损失,这无疑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二)空气污染对经济的影响在环境经济领域的研究中发现,人体健康经济损失约占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一半左右,其中由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失占较大比重,1992年和1995年我国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失分别是201.6亿元和171.0亿元,比水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失高出8.8亿元和89.5亿元。以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为例,2008年上海检测生物中心的研究者对某焚烧厂周边的蔬菜种植基地为例,其土壤中二恶英含量高于德国、荷兰、瑞典等国为农业土壤制定的二恶英含量的参考值,显然这已对当地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010年四川大学和深圳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也对深圳部分在售的禽类制品的二恶英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存在超过欧盟标准的情况,这对我国农副产品的销售产生了制约。

(三)土壤污染对经济的影响土壤污染状况已经影响到了耕地质量、食品安全和国民健康。土壤污染类型存在多样化趋势,但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重金属的污染,据中科院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将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将近1000多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目前,国家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的经济重心将逐步西移,而各类污染大,排污多的大型工厂也将在西部建设。一方面,对于发展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这些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如何解决环境保护问题,避免西部重蹈东部因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而引发的悲剧,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两者要做到统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产业结构加快升级 我国要寻找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东部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程度较高, 应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对现有的高能耗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 同时还应对目前东部地区工业比重过高的产业进行控制,提高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 重,引导东部地区的产业从资源密集型发展模式过渡到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模式, 鼓 励提倡高效节能的环保产业。国家应该鼓励和引导他们的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而对 那些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的高污染产业, 国家则要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则,增加环保投入 资金, 限制污染的排放, 强制使用减污设备,从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对那些经济 发展不可或缺的低产值产业,国家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保证这些产业的平稳发展。 只 有协调好各行各业的发展,才能从整体上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政府的政策力度

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必须处于主导地位。政府要加强环境管理和执行力度,制定严格 的污染排放标准;采用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引导企业使用更清洁的资源和更环保的设

备; 要推动技术变革, 鼓励企业和社会加紧绿色技术的研发。政府可以通过实行 “庇古税”解决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负外部性,对产生污染的企业收取排污费, 严格限制污染排放。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布局调整,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容易出现环境掠夺性的经济行为,不考虑污染排放和环境恶化的负 面效应,长此以往, “工业产出将高于在考虑污染社会边际成本情况下的最优产出值” , 因此要监督地方政府的经济建设工作,加大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帮助中西部地区的健 康发展。

3. 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环境保护仅仅通过政府来执行是行不通的, 政府承担不了所有的环境保护工作, 并且 政府推行环保工作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要提高环保效率, 还得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 要 实行环境保护市场化, 采用内部治理模式, 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污染造成的外部不经济 或外部成本通过市场进行内部化,让企业承担自己造成的外部成本,以此来约束企业排 污,并激励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或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外部性内在化的关键在于要建立明 确的产权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产权明晰可以解决责任问题,有利于经济主体激励机 制于约束机制额建立。 通过产权界定, 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排污权交易,可以减少企业的污 染强度,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根本上阻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使用以下几条对策面对环境污染问题。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国家应该通过各不仅如此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通过生产环节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的目的,完成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

2、在污染末端治理中深化市场机制,建立“谁治理、谁收费”制度。污染者付费,是在污染末端治理中深化市场机制的重要基础条件。应合理确定污染治理的收费标准,逐步达到补偿合理成本略有盈利的水平,以实现“谁污染、谁治理”制度向“谁治理、谁收费”制度的转变,并通过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领域。

3、广泛发挥各种群体在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作用。环境污染治理中,每个群体都是生力军,如非政府组织,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靠政府的统一管理无法实现的信息传播与资源动员活动,对某些具体环境污染问题和治理政策的持续关注使其能够整合相当的人力、物力进行自发的监督、研究和联合治理行动。我们应该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励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包括完善对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在政策、资金和信息等方面积极引导和扶持。 结束语:

人类经济发展是不断从自然界索取资源的过程, 然后向大自然排放废弃物, 这是一个 经济系统, 随着人类经济、 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个经济系统的范围向一些以前没有被人类 涉足过地区迈进,所以环境问题就变得越来越严重了,在当代社会我们所走的经济发展 道路不应该是先污染、 后治理。 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诠释经济,对于我们应该以什么 的方式去增长经济, 应给予深入思考。

我们要明白,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绝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环境和经济,并不是水与火的关系,二者可以兼容,如何做到绿色经济,做到可持续发展经济,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在这条探索之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春晓 《试论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7篇: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成立于1995年8月,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四港四区一带"优先发展区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九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和三个海洋经济新区之

一、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基地,2010年4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该区自然资源尤其是地下卤水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最大的盐场——羊口盐场的一部分;在该区正式成立之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氨碱法纯碱生产企业——潍坊纯碱场。并最终以山东羊口盐场、潍坊纯碱厂和寿光市大家洼镇为依托,成立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283平方公里。

可以说,地下卤水资源是该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地下卤水,即矿化度大于50克/升的地下水,其中第四纪滨海相地下卤水是新型盐矿资源。至今,许多人对海盐的生产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盐都是海水蒸发得到的。其实不然,海水晒盐是比较传统的晒盐方法,在我国的众多大规模盐场中,只有海南省莺歌海盐场因为没有发现有地下卤水存在,同时由于周围海水含盐度较高,仍然采用海水晒盐。地下卤水晒盐有其巨大的优势,其浓度比海水高2-6倍,利用高浓度地下卤水不仅可直接提取溴素等化工产品,还可节约盐田面积60-80%。地下卤水的利用主要是通过在盐滩附近打井,抽取地下卤水至浓缩池,经浓缩后,流入结晶池蒸发结晶。因为地下卤水层位于淡水层之上,所以只要控制打井深度即可抽取,开采方便。

在该区成立之初,海盐和纯碱的生产对环境影响有限,工人人均工资收入已经远高周边地区。然而,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开发区领导过分重视经济发展,大力引进外资,同时由于产业集聚效应,众多以卤水或海盐为原料的化工厂落户该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以合作建设的世界上最大的溴化物生产厂以及一些私营的农药生产厂。这些厂家投产后,高薪雇佣了很多工人和农民工,创造了巨额利润。然而由于该区环保局工作不到位;企业自身只追求利益,毫无社会责任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大气污染和海水污染尤其严重,同时还有在2010年出现的卤水污染。

毫无疑问,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各个化工厂的未处理废弃,海水污染主要来自未处理的工业废水。该区许多化工厂为了躲避环保部门的检查,只在夜间生产,最终导致该区居民许多时候晚上睡觉不敢开窗。相应的,海水污染也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浅水区域海水发黄,近岸出还会有许多黄色的泡沫,该区居民已经开始拒绝使用本区捕捞的海产品。如果说这些污染仍然不能引起只重视经济发展的领导的重视,那么卤水的污染则是对该区环境和经济的一个严重警告。

2010年前后,该区内的许多盐场生产的海盐被测不达标,原因是这些生产的海盐中存在农药杂质。经调查,该区内的一些农药生产厂,将未处理的废水用高压的方法通过卤水井压入地下卤水层。大家都知道,要想治理地下水是非常困难的,至今也没有出现什么很有效的办法。因此这种行为必将会造成长期持久的严重后果。

现在,该区正在努力转变从前的发展方式,面向全球公开招标,确定了"一城四园"的规划布局。"一城"就是滨海水城,包括科教创新区、中央商务区、高档商住区、旅游度假区四部分。"四园"就是规划建设四大产业园区,包括先进制造业产业园、临港工业园、绿色能源产业园、海港物流园。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邀请赛和首届中国国际风筝冲浪公开赛,创造了海上万人风筝放飞吉尼斯记录。打造环渤海地区最大的职教园区和蓝色高端产业科教基地,商务、办公、金融、会展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山东“蓝色逍遥游”国内知名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

该区的经验再次告诉我们,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弃环境保护于不顾,只会在日后的发展中自缚手脚,不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

展,才能够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双丰收。

第8篇:高铁对环境的影响

什么叫高速铁路?

何为高速铁路?按照《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高速铁路指通过对原有线路的改造和提升,使火车运营速度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新建高速铁路,火车运营速度每小时达250公里以上,轨距皆为1.435米的国际标准铁路系统。

在我国,对高速铁路的界定亦是如此,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但是,高速铁路除了在营运时,需达到一定速度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广义的高速铁路包含使用磁悬浮技术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高速列车利用电力牵引,不消耗宝贵的石油等液体燃料,可利用多种形式的能源。

高速铁路的环保优势

高速铁路是各国根据本国的幅员、人口分布、工商业布局、经济与科技实力等具体国情,从实际需要出发而采取的一种客运工具。它具有明显的节能环保效应,能完全实现用电力牵引作业,具有独有的“以电代油”功能。具体来说,它有以下优势: 1.减少了土地的占用

铁路与公路相比,运送相等数量的旅客,高速铁路所需的基础设施占地面积仅是公路所需要面积的25%;

并且高速铁路多“以桥代路”,节约土地的效果明显。据统计,铁路路基平均1公里占用土地约70亩左右,而1公里桥梁占用土地仅为27亩,相当于前者的1/3。

2.新能源利用率高

高速铁路在车站设计上大多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如京津城际铁路北京南、天津两站均设计超大面积的玻璃穹顶,在各层地面还做透光处理,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北京南站采用热电冷三联供和污水源热泵技术,可以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该系统产生的年发电量能满足站房49%的用电负荷,每年可节省运营成本约600万元。

3.实现了“以电代油”

高速铁路采用电力牵引,不消耗日益价高的石油等液体燃料,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性。它的出现快速地提升了铁路电气化水平,并且由于速度高、开车密度大,比动车组(或电力机车)使用频率高,一条等长的高速铁路机车使用量相当于普通铁路的数倍,大大提高了电能在整个铁路能源使用中的比重,优化了铁路的能耗结构。

关于铁路建设项目的环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预防污染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 21世纪初,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开展,列车的高速运行给铁路建设环境保护带来了许多新的内容,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保执法力度的逐渐加大,高速铁路建设的环境保护也有了更加严格的防护要求。

作为铁路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工作环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是指:对规划和建设的铁路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测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建设项目概况;(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五)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七)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2012年2月,为进一步规范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促进铁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环境保护部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及有关规定,下发《关于铁路建设项目变更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规定铁路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和开工建设前,或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变更的变更工程开工前,若工程范围、工程内容以及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等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开工前或变更工程开工前,依法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同时,《通知》还就功能定位、技术标准、工程内容、环境敏感区等类别发生变更的情况,规定了重新报批的原则。

高速铁路对环境有哪些污染?

相对其它工具,尽管高速铁路具有较大的环保优势,但是仍然对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污染。高速铁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振动和低频音以及铁路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污染。

噪声污染

高速铁路噪声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高速列车产生的轮轨噪声,列车受电弓和接触网导线摩擦产生的集电系统噪声,高速运行列车的空气动力噪声,基础建筑物受振动产生的二次辐射噪声,来自动力源和车上设备的机械噪声。 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高速铁路沿线污水主要来自动车组、高速车站、动车段(动车运用维修所)、工务段(综合维修段)、供电段等生产、维修场所,主要污水有含油污水、生活污水、洗车废水和高浓度粪便污水。沿线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列车、车站及其它铁路办公、生活场所产生的垃圾和段所维修作业产生的少量工业固体废物。

建设期内的污染与水土破坏

建设施工期内环境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扰动地表、损坏地表植被、破坏原地形地貌和基本农田占用,以及对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文化历史遗迹的影响等;桥涵施工对水环境影响包括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水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以及对水生养殖业的影响等;施工机械对声环境和环境振动包括居民住宅区、医院、学校、办公场所影响;运输车辆和沙石料场施工扬尘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等。

发达国家的铁路环评规定 德国

德国新建、扩建铁路项目从立项开始就对沿线的环境进行调查,并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结合沿线环境特点及环保要求进行方案优选。与我国有所区别的是,在项目前期勘测阶段,环保就参与线路专业进行的现场调查,线路方案的确定中环保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德国铁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为5个阶段。首先,对铁路相关设施、配套条件进行一般性调研,在一般性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专项调研;其次召开研讨会议,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建议,由项目承担单位、地方政府环保及自然保护专家3方共同参加;第3阶段则提出决定性的文件,在文件中要求对建设项目进行描述,重点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第4阶段将决定性文件征求意见,征求与建设项目相关部门的意见;第5步将环评报告书报批稿报运输部铁路管理局确认,再报国家主管部门或地方当局批准。经批准的环评报告书作为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的法定文件,在建设期间贯彻落实。

法国

法国铁路新线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由承担路网建设的法国铁路路网公司(简称RFF)负责提出。随后,RFF公司一般委托环保咨询公司对工程环境影响,诸如水、噪声、水土保持、地貌、动植物等环境要素,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评价。 铁路的环评过程将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将评价报告公布于众,并征求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意见。

环评报告的主要特点是提出的措施具体可行,并与工程融为一体,重点反映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比如线路通过野生动物保护地区,环评报告会提出,选线应尽量避开有动物经常活动区域,实在避不开,则提出相应的保证动物迁徙、栖息、繁殖条件的措施,必须做好隔离和通道措施,根据动物类型和习性设置通道,而且要与周围环境/地貌协调,不使动物望而生畏。

第9篇: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最大的经济支柱,但是在旅游业给人类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威胁。比如环境的压力,世界遗产地的破坏,旅游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等都是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发展旅游的初期阶段,只注重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旅游发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旅游环境的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旅游和环境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旅游的发展以优质的环境为前提;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又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优质的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前提。为了吸引游客,旅游管理者势必会力求早就并维持良好的环境,这些活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比如,:道路改善,服务设施的增加,遗迹的翻修和维护,旅游目的地及周围的的环境卫生等。同时相比重工业,旅游业是投入少,见效快,污染小的一个产业,并且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少社会上无业人民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持社会的秩序起着积极的作用等。这些都是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 旅游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威胁

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在开发的时候,旅游交通造成的影响,如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砍伐树木,采集矿石等,都破坏了环境的协调完整性。以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产生了许多不良效应。如华山峪人行道路与黄浦峪山公路的建设,产生大量的碎石和石渣堆积河道,造成水泥流的隐患。景区沿路所建设的金矿和石渣厂对山体和植被造成大量破坏。

盲目的开发会造成景观的破坏。

旅游食宿措施的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影响。废水,废渣,垃圾的处理不及时造成的污染。 2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造成的破坏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粪便,随手乱扔的垃圾,废品等都是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旅游离不开交通,产生的废气,噪音也是一种对环境的污染。

3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

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许多旅游地超负荷接待游客,滥造旅游设施,这些都给旅游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的商业化,舞台化,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4对当地文化的冲击

来自各地的游客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地区的文化传统,来到旅游地后自然把当地的文化带劲了旅游地,对当地的文化都会造成影响,甚至有些商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败坏当地的社会风气。

5大规模的旅游活动使生态失调

上一篇:甄嬛传经典对白下一篇:机电项目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