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波普艺术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波普艺术以其大胆前卫、新鲜刺激的风格特点,满足了人们追求多元化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波普艺术的概况,阐述了波普艺术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从波普艺术的表现特征以及波普艺术色彩和波普艺术图案两大装饰性元素,对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此外,波普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也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篇:波普艺术论文

波普艺术的巨星与领袖

[编者按]

如果说一位艺术家无法辨别哪一件作品是自己的原作,而其他作品是复制的印刷品的话,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对于安迪·沃霍尔来说,这却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因此你可以说这些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波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安迪·沃霍尔用他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传达着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心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

一、生平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本名Andrew Warhola,港台地区译为安迪·沃荷。他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被誉为20世纪界最有名气的艺术家之一。

安迪·沃霍尔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斯堡,是捷克移民的后裔。他从小酷爱绘画,曾在卡耐基技术学院学习。1949年,21岁的安迪·沃霍尔离开匹斯堡去纽约寻找发迹的机会,他明白,要在美国的视觉艺术上获得成就,就必须让人们看到他,知道他的存在。大众传媒给了他许多启示。

1952年,24岁的他在纽约以商业广告绘画初获成功,逐渐成为著名的商业设计师。他设计过贺卡、橱窗展示、商业广告插图,这些经历决定了他的作品具有商业化倾向的风格。他的作品于是年在纽约崭露头角。他在著名的工作室“工厂”(Factory)内聘请了一组工作团队,摒弃古典艺术,立志从事于颠覆传统的概念创作:“大量复制”当代著名人物的脸孔就是手段之一,将浓汤罐头与可乐瓶化身成艺术品的做法也广泛为人所知。

1954年,26岁的安迪·沃霍尔首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1956年和1957年,安迪·沃霍尔连续获得艺术指导人俱乐部的独特成就奖和最高成就奖。1962年,34岁的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这一时期开始,安迪·沃霍尔拍摄了很多实验电影。

20世纪60年代,安迪·沃霍尔开始以日常物品作为表现题材来反映美国的现实生活,他喜欢完全放弃艺术创作的手工操作,经常直接地将美钞、罐头盒、垃圾及名人照片一起贴在画布上,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1967年,他遭遇女同性恋者Valerie Solanas刺杀。Valerie Solanas因此被判3年徒刑。而此后沃霍尔一直没有康复,最终于1987年死在外科手术中。

作为20世纪波普艺术的最著名代表人物,他“歪曲”或“包装”过毛泽东、玛丽莲·梦露、摇滚乐队、可口可乐(Coca-Cola)、美钞等。自此,波普艺术再没有停止过对这个世界及其文化的影响。

安迪·沃霍尔除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没有欧洲设计师那么观念化、哲学化、个人化,他的作品风格体现出了实用主义、商业主义、多元化、幽默性。“每个人都能当上10分钟的名人”,这是安迪·沃霍尔留给媒体时代最乐观的寓言:但以其对当今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言,他自己的那“10分钟”还远未结束,无论是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还是现在,无论是对于美国还是世界,安迪·沃霍尔都是个传奇人物。

二、艺术

学生时期的沃霍尔已是个锋芒毕露的理想少年,在师长的鼓励下,他决定到纽约这个艺术熔炉闯一闯。最初他只为书刊负责插图设计工作,但很快便在纽约流行艺术界闯出了名堂,最出众的风格是透过丝网印刷手法和不断重复影像,将人物化成视觉商品,代表作包括《玛丽莲·梦露》、《金宝罐头汤》、《可乐樽》、《车祸》、《电椅》等,这些作品都在沃霍尔开办的纽约影楼中,经一些业余助手大量生产和复制;批量生产总是沃霍尔的流行艺术观中不可或缺的指标。至1961年,沃霍尔已被誉为是继达利、毕加索后另一位前卫艺术界名人,不论是一卷厕纸或一个厕板,只要盖上他的印章,随即便时髦起来!

安迪·沃霍尔对电视、社会专栏及时髦杂志美学的热心不同于在欧洲苦苦挣扎的前卫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喜欢财富和名气,他发现拥有这些东西时的状态都很令人着迷。此外,如亚当·格普尼克所指出的,他的“口红—过氧化氢粜色板是一种完全独创的色彩感……(它)使得所有以前的美国调色板都像欧洲的”。沃霍尔对独创性的否定决定其艺术个性,而且他的绘画具有某种清新面貌,使其具有合理性。

沃霍尔的部分天才之处在于,他承认一个人的个性能够很好地通过媒体得以交流,要比艺术品交流得更好。他试图完全在再现(或可复制的图像)的浅平面上确立他的存在。他说:“如果你想了解全面的安迪·沃霍尔,那么只要看一看我的绘画、电影和我的表面,我就在那里。它的背后什么都没有。”从1960年代早期到他1987年去世,沃霍尔很机智地探索了风格和媒介。当他去做的时候,他用一种让人不舒服的直率展示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而这种直率具有颠覆性和前卫性。他展示了所有的名声都是平等的,本质在可交换的图像世界里是没有意义的;他具有无法抵御的、迷人的公共个性,然而,这种个性的浅薄也给人们留下了焦虑不安的情感空虚。

沃霍尔作为一位商业画家,很快取得了成功:他为米勒公司创作的关于鞋的绘画非常精致,刊登在《时代》杂志上,这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到1959年,他已经成为纽约市收入最高的商业画家中的一员,每年挣6.5万美元。沃霍尔直到1962年年底都是以广告绘画谋生。

从风格上讲,沃霍尔于20世纪50年代在艺术上的探索类似于其广告作品。他从平面设计实践中掌握的几种技巧,也预示了他后来的几个方面。例如,他组织了“色彩小组”来制作他的广告,把签名和刻字授权给他母亲,这种动作方式预示了他1962年之后在绘画上广泛使用助手;类似的绘画技巧—或从杂志上扫描图像—即先制作在非吸水性的纸上,然后用湿墨通过拓印把这些线条转到一幅准备好的背景上,这种方法成为他后来使用的丝网印刷的先例。

他从1959年底开始,很直接地把商业绘画风格应用到绘画上,在早期使用反射型放映机,非常精确地转换、放大他所选用的图像。沃霍尔曾关注的题材是漫画、廉价广告和小报标题,他在1960年至1962年间实验了各种风格。在某些作品上,他用一种松散的、笔触一致的方式转换他的材料;有意地滴洒一些颜色,让它们具有一种表现的特征,好像模仿姿态性绘画一样。同时,他用坚硬的、准确的线描绘他的绘画作品。最终,他更喜欢这些冷处理的绘画。他喜欢他可以展现的最机械的样子,就像他曾经探索过的一种题材一样—反对把高级艺术普遍地规定为个人的和表现的。

沃霍尔选择了一种非选择性美学,这种美学受到了媒体广告的促进。亨利·格尔德扎赫勒总结沃霍尔“对媒介的新的态度……不是选择性的,而恰恰是让一切东西就在那里”。沃霍尔的作品赞美了抽象表现主义知识分子深恶痛绝的大众文化,沃霍尔说:“美国最伟大的地方是开创了一种传统,这种传统让最有钱的消费者和最贫穷的消费者购买的东西基本一样。你可以看电视,喝可乐;你可以了解总统,喝可乐,莉斯·泰勒也喝可乐。可乐就是可乐……所有的可乐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可乐都是好的。”

沃霍尔在1961年和1962年间用手工绘制罐头盒和新闻标题。但是到了1962年底,当他发现可以把一副画用照相机转换到丝网上之后,就立刻采用了这种技术,消除了所有艺术家的笔触痕迹,创造了更加机械的更为超脱的图像。而且,他越来越依赖于助手来为他创作绘画作品。沃霍尔创造了一种非介入的风格。他在1963年说过:“有些人应该为我创作所有的绘画作品,我这样绘画的原因是因为我想成为一台机器。无论我做什么,都做得像机器一样,就是因为这是我想做的。我认为如果每个人都一样,那真是太好了。”《玛丽莲·梦露的嘴唇》、《金色的玛丽莲·梦露》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方面,玛丽莲·梦露、莉斯·泰勒、特洛伊·唐纳修和其他电影明星肖像的复制利用与沃霍尔对好莱坞的着迷有关系。沃霍尔说:“我爱洛杉矶,我爱好莱坞。她们太美了。每一个人都整过形……我想整形。”沃霍尔在20世纪50年代曾重新塑造自己,戴银白假发,在1957年做外科整容手术,修整他的鼻子。他是一个超级影迷,他的行为就好像在消费电影。1962年与1963年,沃霍尔还制作了几幅劳申伯的肖像画,他把其中一幅劳申伯的肖像命名为《现在让我们赞美名人吧》,挪用了詹姆斯·艾杰的书名以及瓦克尔·埃文斯拍摄的南部农村穷人的照片。这部书体现了沃霍尔的想象,即“未来每个人都有十分钟的成名机会”。沃霍尔喜欢作为一种任何人都可以消费得起的消费商品的成名观念。

在1963年年底,沃霍尔把他的工作室搬到一座位于十七大街旧工厂大楼的一层。工作室逐渐被称作“工厂”,之后便演变成这样一个环境:用锡箔包边,里面塞满了男扮女装的“王后”、慵懒的“漂亮人士”、时髦的时尚人物和地下摇滚乐,有些人靠毒品度日或热衷于怪异的行为。

到了1965年,沃霍尔的名气吸引着有钱人和有名望的人,他们都想看看工厂并且希望在工厂那里被看到。新闻媒体也追逐着沃霍尔,每个人都想引起他的注意。

1966年,工厂的人开始在联合广场一家叫做马克斯的堪萨斯城的饭店消磨夜晚。那里吸引了艺术家和作家,里屋是狂欢纵饮,有裸露癖者、吸毒者,还有人们在那时见过的最公开的同性恋场面。

沃霍尔总想进入里奥·卡斯特里画廊,最后,卡斯特里在1964年接受了他。在11月份,沃霍尔举办的第一个展览是关于“花”的。因为这些“花”,他进一步摆脱了色调中的自然主义。到了1964年,他既倾向于用单色丝网印刷,这样色值对应于自然,又寻找自然主义色彩中看起来更显出是人工合成的色彩。在1964年和1965年,他让他的色调更推进一步,画了粉色的青绿色的“坎贝尔菜汤罐头盒”,制作了多色调的“自画像”。

沃霍尔在成为10年之久的主要艺术明星之后,在最时尚的画廊里举办了一次展览,他公开地宣布他从1965年5月开始退出绘画。1966年,电影和名人舞台完全吞噬了沃霍尔。他厌倦了绘画,实际上他停止了绘画,取而代之的是推广并巡回演出一个迷幻的、多媒介的表演,叫做“不可避免的爆炸造型”,由摇滚乐队“地下天鹅绒”主演。他还制作了《切尔西女孩》,这是一部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地下电影。此后他又拍摄了《睡觉》、《吃》、《帝国》等电影。

1967年,沃霍尔把工厂搬到联合广场西33号,这个地方变得越来越奇怪,直到在1968年6月有一天,一群乐队迷走进来对沃霍尔开枪射击,穿插表演的氛围一下子就结束了。沃霍尔在手术台上被宣布死亡,但又活了过来。他在医院待了两个月,回到工厂后仍心有余悸。他的助手开始限制人员进入工厂,尽管他担心沃霍尔身边没有狂欢就可能失去创造力,工厂变成了可以出售大批量艺术品的生产基地:这里指那种被沃霍尔叫做“商业艺术”的前卫艺术的商业纪念品。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沃霍尔重新发现了自己在绘画上的兴趣,画了一系列名流形象,其中包括毛泽东画像。他还在70年代和80年代接受更多的广告和设计委托。沃霍尔反思道:“在媒介面前,我过去习惯于对于一个人能够占据多大的空间有一个物理限制。我觉得,人是唯一知道如何占据比实际需要更多的空间。因为随着媒介,你可以休息一下,仍然让你在记录带上、在电影里、在排他性最大的电话上、在排他性最小的电视上占据空间。”

但是,与这种物质主义虚荣不可逃脱相联系的是一种自我的消解。沃霍尔在创作讨好社会名流的肖像的同时,他还创作销售得并不好的《骷髅》系列,然后是《影子》系列。沃霍尔在1978年说过:“我做的一切东西都与死亡有关。”

三、意义

沃霍尔作品内含的一切意义并非完全来自其题材和表现对象乃至形式本身,它们更多地源出于其技法和操作过程。在这方面,沃霍尔也较之其他波普艺术家走得更远。其运用的一系列创作技巧和操作方法表明他可能比其同时代人更为明确地意识到并完整展现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含义。

1963年,沃霍尔发表了一段令人吃惊的谈话,其中提到“绘画太费劲。我想呈现的东西是机械的。机器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我愿意成为一部机器”。较之沃霍尔的其他惊人之语,这段话更为准确地指明了理解沃霍尔创作意义的途径。

在沃霍尔的创作方法中,机器生产式的复制显然是最为明显的特征。面对这样绘制出的作品,人们既无法辨认出其到底出自谁手(画家本人还是其助手),也无法分辨出哪一张是原本。其实,在沃霍尔那里,所谓原本实际也可以是印制出来的。沃霍尔使用它则是为了减少作品的个人风格和加强表现的非个性化。

从画笔到各种印染工具,从摄影制版到大型丝网印刷技术,从摄影机到多媒体创作,从舞台剧的编写到亲身参与演出,沃霍尔不仅是在拓展自己的创作技法,而且也在不断实现个人在创作过程中角色的蜕变。

沃霍尔的创作已经彻底改变了艺术品、艺术创作行为和艺术家本身的含义。艺术品的传统美学定义已为日常大众体验的复制品所取代。艺术品也不再是愉悦感官的美的对象,而已经成为服从着供应与需求关系的一种商品,它不再为个人的观念所支撑,而全凭大众的喜好而定。艺术创作也不再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技艺的实现过程,而是集体生产线式机器操作与复制流程。同样。艺术家也不再是天才的个人,而是文化工业中的生产者之一。其最著名作品坎贝尔汤罐头系列所重复的正是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和成批生产等大工业生产经济学说以及品牌包装、市场推销和广告宣传等商业消费资本主义的经典理论,从而展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连同他们共同构成的美国消费文化的内在欲望体系及心理内容。

同样,沃霍尔的那些名人肖像(包括他自己的肖像)尽管不具任何性格特征,但也并非是空洞的影像。正是通过清除这些肖像的个性化性格特征和心理内容而凸显“角色”的再现,沃霍尔将他们置于一个更大的公众再现体系,从而展现了控制和界定公众观看的制度体系。因此,这种由大众文化复制技术构成的明星表现了运用他们的制度的利益和价值。明星角色因此具有一种意识形态作用,是文化工业生产出的一个影像性感符号,是明星地位和魁力的一种象征。

1987年2月22日,沃霍尔病逝于纽约,享年仅59岁。沃霍尔过早的死亡在艺术界造成极大的震动,并引发了对于沃霍尔现象的重新探讨。通过这位“波普教皇”(Pope of Pop)之死,人们突然不无惊讶地发现,波普艺术运动其实早已死去。的确,作为现代主义之后的第一个主要艺术流派,其存在时期异乎寻常的短暂。严格说来,波普艺术只能算作20世纪60年代的产物。不过,这并非说波普是一场不成功的艺术运动。就反对现代主义运动以自我表现为核心的形式主义而言,波普艺术显得异常有力。可是,波普艺术作为资本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文化体系的表达方式;相反,与现存意识形态的亲和性使它更为迅速地被纳入学院制度之内。

在批评家、传媒、博物馆和收藏家的合作下,沃霍尔的作品已经被“光晕化”为最新的高雅艺术形式。在沃霍尔去世两年后,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型沃霍尔艺术展,随后巡回伦敦、科隆、米兰和巴黎展出。在20世纪90年代,沃霍尔的一幅《桔黄色玛丽莲》在纽约索斯比拍卖行以1700万美元成交,从而使沃霍尔跻身于毕加索和凡·高等现代主义大师之列。

(刘晓陶/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

作者:刘晓陶

第二篇:波普艺术及其影响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波普藝术对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影响,波普艺术展现了当代设计的要素和美学倾向,认为思想高于形式,艺术应贴近生活,创作可以不限手法,不限材料。这是对既有规则的反叛,也成为后现代设计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 波普艺术;建筑;室内;倾向

引言

当代社会,各种跨学科、跨地域的理论与思潮多元并存,百家争鸣。波普艺术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而产生,蔓延于二十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达到阶段性的顶峰。它以其通俗、商业、荒谬、幽默等突出特点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受到大众的欢迎,并迅速成为一种时尚。建筑与室内设计中的波普化倾向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受盛极一时的波普艺术的影响应运而生的。

本文对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波普化倾向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设计观念及形式、功能、材料等方面的意义,梳理相互之间的联系及传承的关系,深化相关学术认识。

1.通俗化倾向

波普艺术家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各种物品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受其启发,20世纪下半叶,一些建筑与室内设计师也开始重视生活中的物品,并以此为主题进行设计。D.S.布朗说“我们可以从通俗文化中得到很多教益。”这仿佛在说明:人们开始关注平庸、通俗化的美学趣味。

1.1 象形游戏

波普艺术家奥登堡喜欢仿制身边的一切,约翰斯经常将生活中最常见、最简单、最熟悉的东西进行反复描绘,他的作品如《批评家的微笑》甚至比实物显得更真实。同波普艺术相似,建筑与室内设计也开始了向现实的回归,流行的具象形象开始在作品中出现,如格雷夫斯为迪斯尼公司设计的天鹅旅馆和海豚旅馆,建筑外部与室内反复运用天鹅、海豚、贝克等具象雕塑物作为装饰。类似的作品还有盖里在日本设计的“舞动的鱼”,是鱼自然模式的直接再现;崔跃君设计的“崔氏住宅”,是以节肢动物为原形设计的;石山修武设计的“跑动的房子”,像一只脚踏飞轮的机械小虫,建筑的正面饰有眉、眼、嘴,侧面装有象征动物脚的轮胎......

1.2 艳俗

许多波普艺术家迷恋色情主题。安迪·沃霍尔对梦露的头像和性感嘴唇进行反复渲染,艾伦·琼斯的作品中常出现露着吊带袜大腿的女郎。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受到这种艳俗潮流的影响,也出现了艳丽、庸俗的设计倾向。如采用各种香烟广告、美女杂志等装饰图案来装饰室内,选用色彩鲜艳的家具和铺装进行设计。

矶崎新坦诚自己具有玛丽莲·梦露情结,“因为这种情结然后建立了特别的曲线规则,我在设计时就应用了这种情结,包括椅子,我们叫它们玛丽莲椅。”这种梦露曲线的情结在他的许多设计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中央美院美术馆和奈良百年会馆等。刘家琨在成都设计的红色年代娱乐中心,外观采用了鲜艳的红色,酒吧内部还设有红色钢板焊接的“红男”吧区与绿色阳光板装配的“绿女”吧区。北京粉酷酒吧室内采用艳丽的粉色、醒目的金色、凝重的黑色,以及朦胧的灯光、轻缓的音乐、直接暴露的结构,营造出纸醉金迷的氛围。

2.商业化倾向

波普艺术把商品当艺术。利希滕斯坦曾说:“把商业艺术的题材用于绘画就是波普艺术。”波普艺术宣扬商业文化的思想也理所当然地席卷了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许多建筑与室内设计表现为形象成为消费的对象。建筑评论家饭岛一洋评论说:“现在建筑最关心的课题是如何更引人注目,如何比临近的建筑物更夺人,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建筑因此变成一种宣传媒体、一种商业广告,室内设计也是如此。

2.1 商业化的审美意趣

文丘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强调在效率至上的商业社会,世俗环境中的各种门面以及那些林立的广告牌、炫目的霓虹灯、文字、花纹包装纸等都可以转化成设计的语言。如拉斯维加斯儿童乐园室内闪烁的霓虹灯图像,阿奎泰托尼卡设计的纽约威斯汀酒店室内采用包装纸的设计方法等都充分体现了商业媒介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盖里1980年设计的圣塔·莫尼卡广场停车场,巨大的字母标识是他对商业社会高速公路和快餐文化的一种表现。在斯特林设计的斯图加特美术馆中,绿色胶地板代替了博物馆常见的高光洁度的石材,电梯间色彩浓艳。部分展厅的上方运用普通商场式的发光顶棚以及曲线窗楣,这一切仿佛在提醒我们今天的博物馆已经是一个大众的娱乐场所,它的艺术与展览有着商业性的一面。

2.2 引诱购买,营造利益

波普艺术诞生于商业社会,并顺应商业社会的利益原则。波普化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也往往是商业性的,所以它向人传递的信息是直接的、令人兴奋的、具有广告般的招揽性,设计作品成了带有广告性质的纪念碑。为了达到商业广告的效果,设计师常常综合运用多种传媒手段,灯光、广告标志、商品、人的因素等都参与室内环境氛围的创造。

著名的in-n-out 快餐店由红、黄、白为主的色彩分割成不同体块的组合形式,仿佛是一座巨大的积木房子。其强有力的雕塑形态,鲜明的立面、明快的色彩、欢快而愉悦的气氛,赋予其浓厚的商业气息,室内巨大的IN-N-OUT字母形成的分隔墙和明亮的喷涂饰面,更为其增添了一份吸引力。

遍及世界各地的麦当劳快餐以它鲜明的色彩、明净的环境、轻快的音乐和热情的服务给人以视觉、听觉以及身心的愉悦。另外,儿童游戏、儿童套餐更是吸引了大批的儿童及其家长。它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除了它们在观念上的优势,主要还是它们商业品牌的招揽性。

2.3 “山寨”模仿秀

波普艺术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成事物、拼贴集成、机械复制等表现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安迪·沃霍尔用一张玛丽莲·梦露底片复制出来五十张颜色层次各不相同的相片,并将它们排列成为一副图画。这种复制与粘贴的拿来主义手法,现在在社会上形成一股独特的风景,即“山寨”现象。

山寨从最早的IT领域,扩展到如今的方方面面包括当代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在拉斯维加斯你可以欣赏到几乎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形象。著名的luxor酒店即是山寨版的埃及金字塔,酒店的标志物是门口的是一个巨型的人面狮身雕像。酒店的墙上装饰有金字塔与古埃及神庙文物,以及国王谷地与皇后谷地所出土的象形文字的复制品。酒店的室内设计也主要采用古埃及的装饰元素,若不是整个设计加入了很多商业元素,你可能会恍若置身于金字塔中。除了在拉斯维加斯,山寨版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也出现在世界各地,如在中国华西村有山寨版美国国会大厦;意大利皮萨罗省矗立起英国“大本钟”;孟加拉国兴建了一座复制的印度名胜泰姬陵。

3.荒谬化倾向

“波普艺术作品画面上没有紧张的强度,只有诙谐的模仿”。 波普艺术家以复杂的、奇怪的、荒诞的思想,来表达反纯粹、反崇高、反理性等思想。

文丘里认为:“一座建筑没有‘不完善’的部分就没有完善的部分,因为有对比才有意义......。允许普遍发展偶然的东西,但他们并不会普遍出现。”彼得·埃森曼认为,在现代主义运动中,“不可思议”“古怪”“莫名其妙”“荒诞”的手法一直受到压抑,因此妨碍了对新形式的探索。理论家安东尼·维德勒认为容许古怪和荒诞手法的探索是恢复建筑与室内设计生机的重要手段。

3.1 变形裂解

文丘里提倡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采取变形等权宜手段,容许偶然的和意外的处理。荷兰国际办公大楼位于交通要道的转角处,盖里把它设计成一对双塔,两塔一实一虚,一直一曲,做了弯曲变形处理的塔上下向外倾斜,中间收缩,在出挑的上部还可以俯看布拉格的风光。

麦克道格尔设计的“故事大厅”,入口成倾斜状,室内外均呈现出紫水晶的结构,奇特而怪异。艾森曼设计的布谷大厦看上去像是连续不断的地震后的记录。隈研吾为马自达公司设计的办公大楼,借用了一个巨大变形的爱奥尼柱式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刺激。

3.2 复制和拼贴

“一旦抹去了传统与现实的区别,那么设计样式就不必考虑历史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历史的样式尽可以与现代样式混杂。”文丘里提倡,在建筑中将不同形状、不同比例、不同尺度及不同风格体系的元素或部件并置或重叠在一起,由此引起强烈冲突、断裂、失调、不完整和不和谐的局面。

在奥地利旅行社办公室的室内,霍莱因将各种似乎无联系的东西“拼贴”在一起,如维也纳分离派的筒形格栅,印度伊斯兰风格的亭子、金属的摩洛哥的棕榈树、带有金字塔影像的墙面、古希腊柱式的残迹等,制造出一种奇特的冲突美与多样美。摩尔在意大利广场的设计中引用了古罗马的拱券、意大利的古典柱式、意大利地图......;他将人们所熟悉的元素從其原有的语境中剥离出来,不讲逻辑、不讲文法,以主观时空观将不连贯的意象以超现实的手法重新排列、拼装。

4.废品化倾向

波普艺术认为思想或观念可以采用任何形式或任何方式加以表现,在波普艺术的影响下,当代建筑与室内中既定的设计方法和材料也不断动摇和颠覆。以往落成的建筑,都希望是一座看上去崭新的或坚固的建筑内外,然而现在有一些设计师却在追求一种破败的、残缺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形象,象是蒙受了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样子。正如盖里所言:“完美的建筑具有安全感,但却是平庸的,我喜欢做破格的事。”

4.1 利用废弃物

劳申伯格喜欢到曼哈顿商业区去找一些诸如硬纸板、断栅栏、污秽的鸟标本、破雨伞、旧轮胎、剃须刀镜、旧名信片之类,用它们组合成作品。张伯伦喜欢用废汽车进行创作。波普艺术家将废弃的物品当成艺术品来表现,引发了建筑师对廉价材料的兴趣,并开始挖掘普通廉价材料的审美价值。

日本石山修武喜欢运用传统建筑之外的技术与材料构筑建筑,他推崇乞丐用捡来的冰箱门、木料、铁皮等搭成的简易小屋,认为这些废弃物的构合具有特殊的美感。莫斯被菲利普·约翰逊称为“化废品为宝石的艺人”。在设计中,他使锁链、桁架、钢筋、混凝土管等废弃物获得了新的用途,并制造出独特的残缺美。在8522国民大街的建筑内外空间设计中,莫斯使残缺的造型产生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幻想效果。盖里在加州圣莫尼卡的自宅中,使用了不加修饰的三合板、金属波纹板、暴露的木桁架以及铁丝网等材料设计了他第一件广为人知的作品。

4.2 营造废弃物意象

在古典和现代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中,都将完整、完美奉为创作规范。而在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为了追求形象的轰动效应,常常用反叛的手法营造一种残垣断壁的设计意象来吸引观者的目光。

在“陋室”贝尔格莱德某超市概念店的设计中,或故意将砖墙裸露在外,或将墙体设计成未完成。随处可见的设备外体、开裂的水泥池、废弃的电梯间所取代的厕所门,都刺激着人们的视觉神经和价值理念。斯图加特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的设计造型奇特,外形颇像地震后残存的建筑构件。“BEST”连锁超市都特意设计了不同程度的毁坏,这些毁坏看上去犹如刚刚经历了猛烈的轰炸。

破败残缺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形象,标新立异,个性十足,达到了广告的效果,也满足了大众对新鲜刺激的需要。与骨架结构美,落成时的新鲜美相比较,被破坏了的建筑与室内,在延续历史性的同时,也还保存一种美,即破坏美。

5.结论

后现代的社会,多元的艺术文化并存,没有统一的范式,没有非此即彼的艺术风格,而是历史上空前众多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师正在创造着历史上空前丰富的设计作品,波普化的设计倾向,仅仅是这众多潮流中的一支支流,其他诸如高技派、乡土化等也都以自己的方式去解释设计,诠释生活。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波普化有一定的市场和适用情景,是对代表精英文化的现代主义的补充或者修正。体现出多元的设计文化的并存,充分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周卜颐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罗伯特·文丘里,丹尼丝·斯科特·布朗,史蒂文·艾泽努尔.向拉斯维加斯学习[M].徐怡芳,王健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 万书元著.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美]约翰·派尔.世界室内设计史[M].刘先觉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 李姝著.波普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6] [美]H·H·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巴竹师,刘珽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作者:冯娜

第三篇:浅析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摘要:波普艺术以其大胆前卫、新鲜刺激的风格特点,满足了人们追求多元化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波普艺术的概况,阐述了波普艺术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从波普艺术的表现特征以及波普艺术色彩和波普艺术图案两大装饰性元素,对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此外,波普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波普艺术 服装设计 装饰性元素 传统元素

一、波普艺术概述

(一)波普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艺术逐渐溃散,波普艺术则在此时应时而生。波普艺术又名新写实主义,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是“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代表了一种流行文化。“波普”一词是由英国评论家劳伦斯·艾罗伟(Laweme Allonary)酌定,用来指代通俗的大众文化,但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重要人物是汉密尔顿。50年代后期,波普艺术在二战后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通俗文化氛围中迅速发展起来。例如:广告、招贴、电影等。60年代之后,成为盛行于英美两国的主要艺术流派之一,集中于波普艺术的创作,例如:连环画、科幻小说和一些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内容。

(二)波普艺术的内涵

波普艺术产生于通俗文化的憧憬,创作题材丰富且内容广泛,利用大众的材料和传媒的方式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受性,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消费者品味的提升和商品流通,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三)波普艺术的表现特征

1.创作题材来自于日常生活

波普艺术的灵感一般来源于日常生活用品,比如:照片、报纸、家具、交通工具等,将那些最为常见的物品用于创作之中,即“大众题材”,使波普艺术风格的作品具有通俗性,成为易于人们普遍接受的大众文化。

2.拼贴和重复的表现手法

在波普风格的图案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艺术家采用拼贴、重复的表现手法将生活中的流行元素进行随意性的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能强调作品内容,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

3.丰富大胆的色彩

艺术家对于色彩的重视是因其在艺术表现形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亦是区别于过去艺术表现形式沉闷、单调、乏味的图案色彩的标志之一。色彩丰富有趣的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识别度,能迎合年轻人追求个性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对于多元化的需求。

4.商业化的倾向

艺术作品的灵感来自日常生活物品,而这些物品都是具有商业化的产品。设计师采用实用主义的观念,利用生活中的通俗文化,设计出具有商業性的艺术作品,所以波普艺术具有一定的商业气质。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波普艺术的相关文献研究

波普艺术家们主张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线,还原生活本质的思想与行为,利用生活中所接触的材料和媒介创造出大众理解的艺术形象。迄今为止,国内外的艺术家、设计师对于波普艺术热爱也只增不减,使得波普艺术仍旧保持着新鲜的活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关于波普艺术的理论研究也十分丰富,并且不断地吐故纳新。其中有对波普艺术背景发展的全面分析,也有对波普艺术装饰图案的理论分析。如:东石《解读二十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刘曼《波普艺术装饰图形生成与流变研究》、古登娜《解析波普艺术中的装饰语言》等,这些相关的文献理论研究对于开展波普艺术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传统艺术的相关文献研究

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是一座底蕴极其丰富的宝库,是数千年积累的成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时至今日,这些文化艺术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譬如建筑、园林、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我国学者对于这些传统艺术财富的挖掘研究也从未间断过,相关的理论文献研究非常丰富。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艺术家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拓展思维,将各个领域都与传统结合,发展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特色。如:王艳《传统的意蕴》、侯鹏飞《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的融合创新》、高扬《中国传统纹样的审美情趣》等。

三、波普艺术与服装设计

波普艺术起源于英国,繁盛于美国,发展于欧美各国。波普艺术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如: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建筑、雕塑等。波普艺术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影响甚远,尤其是在服装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时代气息。

(一)波普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时代在变化,服装也会随之改变,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影响不同时期的设计领域,所以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也会随之丰富。波普艺术对20世纪60年代的服装界影响较深,先后出现一批标志性的设计,比如玛丽·奎恩特(Mary Quent)的“迷你裙”风靡了全世界,令男士疯狂,引领了潮流;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的设计灵感来自街头,使服装更加大众化,具有通俗性,与生活息息相关,摒弃了高贵典雅的风格,吸引了追求独特的年轻一代。

1.波普艺术图案的运用

图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形式,直接影响着服装本身的风格特点。同时,图案的选取与设计也需要考虑到服装的整体性。波普艺术的图案素材间接取材于大众化的日常生活,再通过艺术家的特别处理,用各式各样的手法,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式。

(1)风格特点

首先,波普艺术图案元素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应具有艺术性;其次,它是一种时代的体现,也具有时代性;最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它必须具有实用性。波普艺术图案种类繁多,变幻无常,带给人们的视觉体验也是多种多样、新颖特别的。其图案形式多变的特点,使得其风格神秘莫测,具有独特的魅力。

(2)在服装中的运用

波普风格的服装满足了人们的要求,将人们喜爱的头像、标语、物品等,甚至是一些有趣的线条或者形状,进行夸张、变形、组合等手法,再运用到服装上,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否定传统,追求独特。

范思哲不仅将头像印在在了高级服装的面料上,还将一些风趣植物图案印在面料上,掀起了一阵浪潮,也体现了波普主义服装的特性与活力。除此以外,简单的几何图形、字母、可乐瓶、标语、沙滩、香烟盒等图案也出现在了服装设计中,大胆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强有力的视觉刺激,充满了波普艺术激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波普艺术色彩的运用

色彩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与人的感情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时尚与流行的象征,直接传达了艺术作品本身的风格特点。波普艺术色彩元素追求大胆、新颖的组合方式,常常用强烈的对比色调进行搭配,给人以视觉的刺激体验,感受色彩散发出来的魅力的同时,激起人们的审美认同感。

(1)风格特点

波普艺术色彩较过去的服饰色彩完全不同,波普风格的色彩靓丽、惊艳、明快、夺人目光。富于挑战性的色彩搭配也在波普艺术风格的服装上屡见不鲜,那些性感艳俗、新奇傲慢的色彩搭配,或兴奋、或华丽、或颓废,这些都展现了波普艺术色彩的多元化风格特点。

(2)在服装中的运用

在色彩方面,打破了以往简约、单一,优雅的艺术色彩,将波普风格的色彩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如:深红、亮黄、暗蓝这几种颜色,进行组合搭配,制造出一种新颖特别的感觉,让服装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感官刺激,激發大众的购买欲望。

当然,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使各种程度的对比色彩组合在一起时,是和谐统一的。例如:通过面积的大小或搭配辅助色系等。趣味的线条和夸张的配色,无一不体现了波普艺术的风格意蕴,给服装作品也带来了更多的生机。

3.其他波普艺术元素的运用

波普艺术的装饰性元素除图案和色彩之外,材料也具有装饰作用。受波普艺术的影响,服装的面料也不再单一和传统,曾经那些不受喜爱的材料瞬间成为设计师们的首选,像亮片、塑料、人造皮革、金属等这一类的材料也逐渐加入时尚界。如安德烈·库雷热(Andre Courreges)设计的具有“太空时代”的前卫时装,营造了未来感的面貌,白色的聚氨酯和塑料等合成材料也造成一种极具现代化气息的感觉。尽管这些材料在如今看来比较普遍,但在当时,这些材料确是刚发明的新产品,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一)波普设计对服装的影响

波普艺术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流行,以其大胆前卫、新鲜刺激的风格特点,满足了人们追求多元化的需求,恰到好处的迎合了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波普艺术仍旧保持着新鲜的活力,是因为服装设计师能够敏锐并且巧妙地把握人们的心理需求,运用图案和色彩等装饰性元素,将服装设计的有趣、时尚并且滑稽,使得波普艺术文化精神永远拥有年轻的生命力。

波普艺术对于服装设计的影响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设计师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打破了传统的形式、色彩单一的概念,把波普艺术带入高雅的时尚界与通俗的大众生活中,将两者融合,使其距离消除,让艺术并非凌驾于生活之上。

(二)发展倾向启示

当今的设计师们,应多加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考虑大众的需求。现如今,时代在发展,消费者们也愈加重视特殊化、年轻化、多元化、平民化的设计作品,未来的服装设计的发展趋势也只会是更现代化、更科技化。波普艺术与服装设计的结合,也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五、结语

波普艺术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艺术之一,它代表了一种青年文化,也代表了一种思想追求。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探究,使这种艺术文化不会随着时间的飞逝,渐渐被人们淡忘,而是通过被合理的使用,以不同的、崭新的形式成为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惊喜。所以说,在生活物质、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对待不同的文化艺术,如何让这些优秀的艺术文化永远的演绎下去,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承志.波普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齐桂华.波普艺术的解析与反思[D].保定:河北大学,2006年.

[3]张源.浅析波普艺术中的装饰语言[J].文艺生活,2013,(02).

[4]马金辉.论波普艺术对流行服饰设计的影响[J].装饰,2007,(08):98-99.

[5]王惠.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关系探略[J].艺术研究,2013,(02).

[6]林颖旭,王律菲.波普艺术探析[J].国际美苑,2010,(08).

[7]刘一萍,梁明玉.20世纪60年代波普风格与时装设计[J].美术大观,2008,(06):48.

[8]何新闻.创造设计的生命力——设计艺术源流及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张静怡

第四篇:论波普设计的理论研究及其艺术新样式

【摘要】波普艺术最早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了当时的流行和大众化的口味,并且具有通俗艺术、流行文化的特征。在对波普设计的形式做出观察和梳理之中,分析说明其风格特征和产生原因。在个人独立思想爆炸的时代,通过对波普艺术的理论研究,深入地研究了其艺术的新样式——像素画,通过探究像素画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了波普艺术和像素画承上启下的关系及其存在的艺术必要性。

【关键词】波普艺术;像素画;风格形式;视觉表现

【中圖分类号】J206

一、波普设计——西方50年代一场重要的艺术运动

(一)波普设计的起源

波普设计最早被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鼎盛于50年代中期的美国。波普设计作为西方艺术设计的一次革命,无论在技术创作还是语言表达上都极具创新。面对商业文明的冲击和消费社会带来的影响,艺术家们采用了正确的姿态对待这次文化运动,并且将其转型为通俗文化的改革。在“冷战”“大众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之下,战后的艺术沉浸在了有限度的抽象与色场之中。而在时代的背景之下,市场各类商品都相应设计出适合自己商品需求的独特风格标志,包括汽车、包装、家具、传媒等,随之而来的是“波普”文化,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和设计流派,顺应时代的背景而生,流行于欧美。

在时装设计、家居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设计师们找到了代表相应产品的符号化特征。但他们并不满足对产品的外在定义,而是通过符号化特征在设计层面上重新赋予这些商品标志一种全新的内涵。

(二)波普设计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抗

最初波普以一种通俗的低姿态出现在被抽象艺术统摄的艺术领域之中,波普设计虽启蒙于英国,但同抽象表现主义一样,都发展于美国。作为美国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的起源和发展都和美国的殖民文化和历史进程有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美国现实主义艺术特点做奠基的同时,并且随着较低档次的欧洲画家的消亡,出现了一批新思想的艺术家,他们使抽象现代主义成为主流。劳申伯格等波普艺术家开始用一种新的客观化的艺术加以诠释波普艺术,波普设计不仅仅是对主题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了变换,而且还引领了新时代的艺术潮流发展。

(三)波普设计的美学支持及达达美学对其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发展规律与艺术界同步。它将波普设计的发展带入了时代的潮流之中,并且将波普设计与达达美学理论相碰撞引发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潮流。

1.达达美学对波普设计的直接影响

波普设计打破了抽象表现主义在当时艺术界的霸主地位,拉近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直接影响了达达运动的鼻祖杜尚,从而影响了达达美学存在的地位。

2.达达运动及其美学思想回顾

达达美学作为一场诞生在硝烟战火年代的艺术运动,虽然达达运动的存在稍纵即逝,但它留下的对艺术的态度,依然源源不断。达达运动的思想是从主流艺术中脱颖而出的反社会的艺术形式。

3.“审美态度”论和波普设计的关系

波普设计的理念就是打破传统艺术的限定,打破艺术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其艺术风格轻松愉快,具有极其强烈的流行性。它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对当下正流行事物进行裁剪、拼贴再组合,在波普设计师眼中,易拉罐、披萨饼、明星照片所形成的成品现象就是艺术品。他们以大众审美为主体,借力美学思想来发展、发掘生活的特征性,构成了新的艺术特点。

二、波普设计的艺术特点

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是一项将通俗艺术和文化相关联的一项艺术运动,其创作原则就是将符号、图案等元素利用重复、纯色、拼接等方式将原本单一的图片素材赋予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一)风格轻松愉快

波普艺术作品风格通常轻松愉快,艺术创作者通常爱好使用二维平面图形和几何形体作为装饰风格,理查德·汉密尔顿在1956年设计的的作品《究竟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作为波普艺术的代表作品,其内容是一名身材健硕的男子手握一根网球拍大的棒棒糖,其棒棒糖上标有“POP”三个字母,波普艺术由此得名。画面的另一边还有一名身材苗条的裸身女子,和一些现代化的产品,该图画以现代化家庭为主题,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中产阶级生活。其风格通俗廉价、风趣性感、轻松愉悦,完美地体现了当时的流行气息。

(二)具有流行性

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使用流行文化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年代,由此波普艺术逐渐被定义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形式和技巧”。美学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将波普艺术定义为具有流行性的、曼花一现的、一种消耗品。笔者认为这是对于当时波普艺术特征的一个很精辟的概括。因为波普艺术的受众是普通大众,所以其设计风格也要符合大众的口味,大众所创造出来的城市文化就是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最好的素材,所以波普艺术作品具有相对的流行性。

三、波普艺术影响下的像素画

像素画的诞生离不开电子技术的进步。当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之后,为像素画设计的出现提供了先天因素。 像素画的特点是无限的、规律的重复排列所创造出的视觉语言。

(一)像素画的定义

有人说,像素艺术是专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在最开始,像素艺术是完全为显示服务的,人们为得到清晰的图标,而开发出一种颜色饱和人轮廓鲜明的像素组合图案。随着时代的推进,像素图标被直接赋予独特的定义。在像素所经历的简短的历史之中,艺术家进行再创作,使像素完全脱离科技网络与数字媒体,出现在海报之中、服饰之上甚至是生活涂鸦里。敏锐的设计师将像素艺术与平面艺术相结合,发展至不同的设计理念之中,让像素画成为一种新颖的视觉语言出现在美学艺术之中。

(二)波普艺术对像素画的影响

在当年以复古为流行文化趋势的浪潮中,像素画风格秉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使它的魅力不被局限于电脑屏幕之中,还出现在了海报设计、服装拼接、装饰墙面等生活场景中。

从定义上来分析,像素画可以说是一种点阵图的形式,但事实上,剔除掉传统图画中使用流畅、圆润、飘逸的线条,而是利用像素块阶梯状的排列,在视觉效果中隐约产生体块组合的趣味感。像素画强调轻松愉快的色彩,清晰、粗犷的轮廓线,来体现时尚、年轻、明快的潮流感。虽是生于潮流之中,但其表达的艺术魅力却依旧十分强大。

四、结语

波普艺术在艺术历史的长河中,不仅对人类的视觉产生了冲击,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纵观波普的发展历程,其在欧美的起源与繁荣,在日本、中国等其他国家的传入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波普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也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一种交融,跨过东西方文化的鸿沟,将意识形态进行大融合。特别是受波普艺术影响而形成的像素画这一艺术形态,作为波普艺术的一项载体,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个思想爆炸的大时代背景之中,把波普艺术转化为一种文化积淀,对于世界艺术里程都有着特殊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梅.世界现代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张承志.现代十大设计理念——波普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4]刘立伟.传统图形中的像素形态研究[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1(2).

[5]铅笔头.设计师谈像素化创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4).

[6]点雨点之间的像素艺术[EB/OL].http://www.pixelforest.cn/.

[7]张立,冯越峰.谈波普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5(2).

[8]王丽敏.波普设计中的美学问题[D].上海:同济大学,2008.

[9]王大志.波普艺术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0.

作者:吴梦洁

第五篇:略谈波普艺术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它曾经大大影响了中国的“新潮美术”和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方向。

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劳申伯于1985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后,曾深深影响了一些艺术家的创作,这也导致他们开始采用波普的方式进行创作。虽然波普艺术的大气候在中国如今已成为过去,但它对中国的波普式的文化态度与思惟方式却延伸到了许多艺术家那里。

中国的艺术家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西方波普风格的雕塑是1985 年,当时美国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Rauschenberg)在中国美术馆做展览,而此时“新潮美术”在国内正刚刚开始。不过,那时的艺术家对波普艺术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既没有将它与西方的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结合起来理解,而是仅仅将其当作西方后现代艺术的一个样式,也没有洞察到波普艺术背后的“反艺术”特质。所以,劳申伯格的绘画和雕塑并没有引起中国艺术家的太多关注,而那些由现成品创作的雕塑(也可称为装置)同样没有赢得艺术家的青睐和推崇。不过席卷画坛的波普画风却形成于九十年代以后,并以王广义为标志。但与美国波普不同,中国的波普艺术家更强调对各种具有历史与政治含义符号的借用,从而揶揄历史与政治的神话。

“新潮美术”的核心任务并不是要建构一个现代艺术的体系,而是借助西方现代艺术来推动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当代的转型,那时完成文化和思想上的启蒙远比拥有某种独特的现代风格更急迫,群体运动远比个人风格的营建更重要,因此劳申柏格的波普雕塑没有被中国的艺术家真正地接受和吸纳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当时的艺术家来说,采用和借鉴西方现代或当代艺术的语言,无非是希望拥有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对于新潮的艺术家来说,重要的是要让作品具有一种现代风格,而它的来源和出处并不重要,艺术家也没有必要去深入探究西方各种现代风格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诉求。但是,在这个“拿来主义”的过程中,艺术家会出现明显的误读。而“误读”的核心根源在于,西方波普艺术是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消费社会的产物,而8 0年代的中国却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整个国家仍处于对科技理想的崇拜,对都市化变革的渴望,以及对现代化的追求与憧憬之中。由于中国当时并没有形成一个由消费为主体的社会形态,所以,大部分的艺术家并不能真正洞悉波普艺术利用大众图像和现成品来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距离的深层美学诉求,更不会发觉这种新的语言和样式背后的“反艺术”特质。实际上,从1985到1989年,中国美术界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来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洗礼,这段时间是极为短暂的,随着90年代初中国社会在政治、文化方面的转型,以及更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国艺术界几乎在没有完成现代主义的建构的情况下便急速地跨入当代艺术的领域。这是一次在艺术领域的“大跃进”。正是这种急速的转变,使得80年代在现代主义时期没有解决的艺术问题遗留了下来,并被90年代中期表面繁荣的当代艺术创作与活跃的艺术市场暂时地掩埋了起来。而波普、艳俗雕塑艺术在今天的泛滥正是当年被遮蔽的问题的一种显现。

20世纪90年代伊始,“波普”风格正式在中国粉墨登场。但波普化的创作方式最初在中国生根发芽是在绘画上——先是90年代初的“政治波普”,其后是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艳俗”绘画。中国艺术家借鉴了西方波普的样式和手法,即对图像的“挪用”与“并置”,放弃了西方波普艺术的核心观念,即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波普”开始向“泛政治波普”发展,到了90年代中期,一种结合波普风格和裹挟着商业、消费文化的艺术潮流——艳俗艺术开始出现。在整个90年代的艺术格局中,“泛政治波普”与“艳俗艺术”实际上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发展方向。

随着1992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伴随着9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中国社会已身处一个由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主宰的消费社会的语境中,这客观上为波普艺术在中国的存在找到了社会学阐释上的依据。正基于此,1985年劳申伯格在中国美术馆做展览时,他的作品并没引起中国艺术家太多关注的内在动因,因为当时中国还缺乏一个大众社会或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但是从中国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波普艺术的新的语言、风格特征,以及外部社会的文化语境和市场利益等方面来考虑,中国对西方波普艺术的借鉴和学习是有某种合理性的。

然而,这种借鉴和学习却是在一种“误读”的状态下完成的,也正是这种“误读”导致了波普和艳俗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泛滥。

不难发现,中国的艺术家在对波普艺术进行借鉴的时候,强调的是波普艺术在语言和视觉上的表现力,但是却忽略了波普艺术对之前现代主义艺术传统的背叛与超越,也忘却了波普艺术在艺术观念上带来的革命。换言之,波普艺术的两个目的——颠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日常物品与艺术品之间的转换,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艺术史语境,那就是西方的现代主义传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常的、流行的、大众的图像,或普通的、工业化的、商业性的材料才能进入波普艺术的创作中,从而实现对之前现代主义中的形式主义、构成主义传统的否定和超越。正是由于缺乏对西方波普艺术背后的美学诉求和观念转换有着深入的理解,中国大部分艺术家对波普艺术语言的借鉴最终陷入了表层化的语言和风格的“求新”陷阱中。同样,当中国的艺术家在接受杰夫.·昆斯的审美观念时,忽略了杰夫·.昆斯艺术的媚俗化实质是对弥散在中产阶级中的庸俗审美趣味的批判和嘲讽。

波普艺术的出现大大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发展和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它的泛滥导致中国艺术家片面地“求新”。表面看,中国当代艺术的波普化在语言、形式和视觉等方面基本上实现了对“新”的追求,但在一个缺乏现代主义参照系的语境下,这种对“新的崇拜”极易流于表层化,甚至庸俗化。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核心原因还在于中国艺术界缺乏一个现代主义的传统。正是没有这个传统,中国的部分艺术家才能直接与西方的“波普”和“艳俗”艺术进行对接,以肤浅的“拿来主义”来捍卫一种自我标榜的当代性。它们都会因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史滋养最终无法摆脱将其归为“庸俗艺术”。

作者简介:贾晓华 女 200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2011年毕业于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获美术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现代公共艺术研究 2011年至今任广东潮汕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作者:贾晓华

上一篇:传承传统文化论文下一篇:副高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