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融入区域文化建设的高职院校,不仅能够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还可以服务地方经济,本文探讨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衡水区域文化融合的意义、现状及路径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区域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区域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篇1:

区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及路径

摘 要:以招收本地生源为主、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的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融入区域文化。本文探讨了区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以及对融入的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区域文化;高职校园文化;意义;路径

近二十年来,中国高职教育突飞猛进,在规模扩张之后,高职院校开始狠抓内涵建设,其中校园文化建设也逐步得到重视。但对于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其重要办学使命的高职院校来说,在专业对接产业的同时,也要考虑校园文化对接区域文化的问题,也就是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融入区域内性质相对单一的企业文化、产业文化外,必须将整个区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

一、区域文化的内涵解析

所谓区域文化,就是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导致文化发展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比如中国的江淮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

区域文化包罗万象,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笔者所在的广东,其岭南文化就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中国文化大家庭里独树一帜,它是以广东人为核心的岭南人民,在岭南这一长期与中原相隔绝、相对封闭、且面向海洋的独特区域里创造出来的。其内容包括岭南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文学艺术、宗教文化等。

二、将区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高职学生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区域文化是这个区域范围内的人创造出来的,带有这个区域范围内的人的特质,它也以此影响并塑造着这个地方的人。这也是所谓“上海人精明、广东人务实、东北人直爽……”等说法的由来。一个人自打出生,这个区域的文化就如一个电脑芯片,已经先天的植入了他的大脑,在他的生长过程中,这个芯片会持续发生作用。所以一个人要认识自己,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

笔者所在学院地处珠海,招收的主要是广东籍学生,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广东人的特点。如包容性,因为广东临海,自汉代开辟丝绸之路始,就和海外有频繁的商贸、文化往来;同时,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移民从中原融入岭南,导致了岭南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岭南人的包容性。但也正因为各种文化杂陈,使得深度欠缺,缺乏类似于中原地带的儒家文化这样的能让人安身立命的主导型文化。广东人的这些特性在广东籍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体现就是学知识讲究有用、在寻求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方面比较迷茫、自由散漫等。

针对这些现象,就很有必要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区域文化,让学生逐步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只有弄清楚文化的根源,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工作岗位的适应性

高职院校要校企合作办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共识。这也意味着我们培养的学生主要会在本土就业。那么了解本土文化,就应该是高职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对于一些特定专业的学生,了解本土文化还能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

比如,一个了解了岭南文化的学生,如果进入一个本土公司,他就会明白广东籍老板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行為习惯,他也知道如何和广东籍的同事处好关系。同理,如果碰到的是非广东籍老板、客户或同事,他就会以同样的文化思维去了解他们所属区域的基本文化特点以及这种文化带给他们的品性特点。总而言之,了解本土文化培养的是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工作的一种思维方式以及沟通能力,这将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BW((5mm,,)〗〖BG(〗〖BHDWG5mm,WK17mm,WK144mm,WK17mmW〗〖SQ*6〗·〖HT5"H〗校园文化·〖HT5SS〗区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及路径〖BHDFG0.5mm〗〖BG)〗〖BW)〗

(三)有助于推进区域文化建设,完成高职院校文化传承使命

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它所要传承的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外主要应是区域文化。由于高职院校主要招收本地资源,其办学定位也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所以,就区域文化发展而言,立足地方办学的高职院校应该担纲起区域文化的传承使命。

三、区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通过建立工作室或教学基地、开办相关专业(或将区域文化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开设相关课程等方式,从文化研究、教学层面推进区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目前,在本科院校建立区域文化研究机构较为普遍,如广东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肇庆学院等都建立了专门的岭南文化研究所。高职院校这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因此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开办工作室或设立教学基地来推进区域文化的研究及传承。

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开始,就先后建起了书法工作室、茶艺工作室、剪纸艺术工作室、根雕艺术工作室、风筝艺术工作室以及漆画艺术工作室6个“非遗”工作室。该校之所以要成立这些工作室,其初衷如负责的老师所说:“当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在濒危状态。这6个工作室很好地发挥了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利于保存和维护区域文化精髓。”此外,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政府政策指引下,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还有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为传承非遗文化,设立相关专业,如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设立文化遗产系、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设立花鼓戏专业、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设立越剧专业、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设立川剧专业等。有些学院虽然没有设立专门的专业,但却将区域文化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实践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文化传承创新效果,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将当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塑”融入到眼镜设计专业教学之中。这种融入不仅有益于区域文化的传播传承,而且能更好的推进专业进行特色发展。

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从100所高职院校中遴选了100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从中不难看出,国家正积极从政策指引、资金支持的层面,着力推进以职业院校为重要阵地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

对于一些没有条件设立专门的文化传承专业的综合性或工、农、林类高职院校来说,开设一些区域文化课程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文化传承方式。如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一所综合类高职院校,除了在工业设计、旅游、文秘等专业教学中融入区域文化外,还在全校开设了《岭南文化艺术》的选修课,进行岭南文化的普及教育工作,受到学生欢迎。

(二)通过建立相关学生社团、组织文化讲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校园文化活动,从学生的互动交流、社会实践的层面推进区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传承首先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引起受众的兴趣,慢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继而通过互动性的实践活动,将他们从被动的受众逐步转化为主动的文化传播传承的主体。

一种文化是否能得到很好的传播传承,除了它本身的特质外,传播渠道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笔者对高职学生的了解,他们之所以对区域优秀文化知之甚少,除了他们本身的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外,更多的是他们了解这种文化的渠道非常缺乏。基于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辟适应学生认知特点、形式多样的传播渠道,让他们能多方位的了解区域文化。如邀请本地知名文化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让学生比较深入的了解某一方面的文化现象;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学生通过非常直观的方式近距离接触本土文化;组织学生社团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去体会领悟本土文化,等等。

筆者所在的学院学生自发成立了岭南文化博览协会、民间艺术协会、民乐社、粤剧兴趣小组等,通过开展“珠海一日游” “夸夸我的家乡”学生交流活动、民乐演奏会、学唱粤剧等活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各自所了解的文化现象、学习民间工艺。从兴趣激发,到产生文化自豪感,再到产生传承文化的自觉性,一步步转换为文化传播传承主体。

(三)积极联合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建立合作长效机制,整合并共享区域优秀文化资源

作为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从长远来看,这种合作不应仅停留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上,文化建设的合作同样意义重大。

对于区域文化建设来说,高校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高校的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师资队伍等人力资源都可以在区域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高校所在区域的社会组织、企业也具有他们的资源优势,如各类文化艺术协会所拥有的专门人才,就可以邀请到学校通过开办讲座、建立工作室等方式来传播传承区域文化。也可以联合在社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来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总之,通过这种合作,将区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提升了区域文化建设水平。

就目前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都有比较强烈的意识,希望整合双方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比如笔者所在的学院就和属地政府部门——金湾区文体旅游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推动珠海市创建文明城市联合开展了很多文体活动,这种活动就包括粤剧进校园、校园音乐之旅等;像云南省滇剧院还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等。为了使这种合作能深入长久,还必须探索建立一种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晴.岭南文化对广州高职校园青年文化的影响[J].群文天地,2011(9):(35).

[2]李颖.非物质文化进校园[N].中国青年报,2011-12-19.

[3]陈瑶.非遗艺术融入高职眼镜设计专业教学的研究——以瓯塑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50-51.

[4]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EB/OL].中国高职高专网.

http://61.164.87.131/web/articleview.aspx?id=20130531111250639&cata_id=N003,2013-5-13.

责任编辑 赖俊辰

作者:李双芹

区域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篇2:

高职校园文化与衡水区域文化融合的路径研究

【摘要】融入区域文化建设的高职院校,不仅能够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还可以服务地方经济,本文探讨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衡水区域文化融合的意义、现状及路径分析。

【关键词】职业素养 高职校园文化 区域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衡水市2018年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校园文化与衡水区域文化融合的路径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为:2018100。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融入区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区域校园文化。同时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文化教育也应该服务于区域经济,形成二者互融、互创的良好局面。如何在发挥区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特征,把衡水职业教育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完全凸显出来。本文主要探讨了区域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二者融合的意义、现状及融合路径分析研究。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区域文化的象征和传播者,是在教学活动和企业生活中长期积累而成的,能够共同反应师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校园文化精神,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区域文化,是指因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形成的文化,影响着城市人民,体现出区域文化独特的特点。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的意义

1.区域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文化的需要

地方职业教育高校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是城市的象征,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本地区域。校园文化则体现了本地域的民情风貌,为城市服务,高职院校担当起传承区域文化的使命,有助于推进区域文化建设。地方性高校应该是当地的文化标志或著文化名片,是区域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者,这就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结合区域文化的融合。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需要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是衡水地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成立于2002年,是在原冀县师范的基础上升格的高职大专院校,各方面的建设普遍较晚,基础薄弱,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定位发展、人员配备、专业调整与建设、招生与就业、教学与科研方面,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忽略了文化育人同样可以引领学生发展职业技能,创新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融入地区区域文化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软实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衡水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为衡水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和动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工作岗位的适应性

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区域特色文化的需要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形成和维系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可以提升学院的知名度,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可构成高职院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高职院校持续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的现状

职业教育,主要致力于人才培训和教学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相对做的较少,尤其是缺少和区域文化对接的创新,缺少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建设的互动,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多吸收区域文化的精髓,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目前,高职院校中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进行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对接的研究,区域文化建设中也没有相应的与校园文化相适应的职能部门,二者的互动中,积极性都不是很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区域合作,不断吸取区域文化精髓,进行互融互动,进行全方面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

四、高职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融合的路径

1.培养高职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的意识

高职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不是简单的叠加,它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学校、甚至是每一位学校师生和区域民众的支持。在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下,将二者内外有机融合,构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文化内涵。让其体会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的师生和区域中的居民在享受二者融合带来的便利后,也应该主动参与到高职业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建设中来,推动区域文化建设,从而带动校园文化建设。

2.改革职业素养教学体系,加强二者的融合

引入校园文化精神和区域文化资源,增加艺术社团工作室和实训基地的方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分系分专业进行教学和增加。

3.丰富职业素质教育实践形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前“体验社会”,区域文化有其独特的品质和魅力,学生们都对其津津乐道,把其与校园文化通过专业技能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创新研讨会等方式引入校园,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通过学校、学校社团等与社会社团企事业的联系,创造机会,抓住机遇,不断锻炼自我,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4.职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支强有力的职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架起了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相互融合的桥梁,既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又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5.校园景观、校训、校歌、校史中体现区域文化特色

区域文化同时表现在校园的人文观、山水观以及校训、校歌、校史,学校的景观园林设计将区域元素融入其中,可以让学生对区域及学校的发展、精神有深刻的了解。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区域文化建设是相互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区域精神,能够传承、弘扬区域文化,丰富校园生活,还能够发挥高职院校育人功能,发展职业技能,创新素质,培训职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区域文化活动,提升学院知明度,为服务区域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承剑芬.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对接与融合[J].江苏高教,2010(01):137-138

[2]马忠实,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J].湘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67-168

[3]韦心勤,等.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8):110-111

作者:韩立 王栓宝 朱光玉

区域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篇3:

“莞香”文化融入东莞高职校园文化的现状探析

摘 要: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是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莞香”文化作为东莞非常鲜明的区域文化,如能与东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势必会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对此,有必要对“莞香”文化融入东莞高职校园文化的现状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莞香文化;现状

高职校园文化研究是一个老课题,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其研究与实践进入了更高层次、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快速发展时期。作为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的教育,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必须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融入地方文化元素。

作为东莞五大城市名片之一的“莞香”,是东莞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不仅具有药用和美学价值,而且也代表着扎根于东莞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文化和精神,也就是“莞香”文化——以“莞香”为纽带形成具有普世价值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将“莞香”文化融入东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将是实现办学目的、实施文化育人的一项重要举措。

东莞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投入的力度很大,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还没有完全将东莞的特色文化——莞香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尚没有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对此,有必要对“莞香”文化融入东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

一、东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上先天不足

东莞高职院校建校时间整体比较短,还不具备形成深厚文化底蕴的时间条件;再加之,各校建校基本是直接投资创办,没有建校前身,也没有行业背景,当然也不可能有一套完善的理论和模式可供利用。在校園文化建设的主体上,师生的文化背景有着明显的“剪刀差”现象:学校的学生主要为东莞籍,有着浓厚的东莞情感,受益于东莞文化成长成人;教职员工则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于东莞文化的文化背景,操持着异地的文化并实施教育[1]。东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先天性不足:积淀不够、底蕴不足,文化多样需要凝聚并形成合力。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特色不显著

因先天的限制,东莞高职院校尚在快马加鞭地追赶在校园物质建设、教学质量建设上发展在前的职业院校。虽然东莞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投入的力度很大,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中将“立德树人”和“工匠精神”列为重要内容模块,将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文化活动引进校园,在校内种植莞香树并命名此路为莞香路,建设以莞香为内容的本土课程等[2];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借助东莞市为篮球之乡、紧邻国家羽毛球队训练基地这些条件,打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建校不久,但也在尽力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已经与很多酒店、企业建立了联系,特别是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台湾弘光科技大学、高雄餐旅大学等建了立合作关系。

尽管成就突出,但是,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二字上去看,还存在区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足、人力资源力量待整合、校园文化队伍亟待建设、师生对校园文化过于重视娱乐性而忽略内涵性、校园文化表面上多姿多彩实质上没有核心等问题。东莞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完全将东莞的区域文化——莞香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也没有将“莞香”文化作为东莞高职特色校园文化进行整体性、深层次内在性的研究。

二、“莞香” 文化融入东莞高职校园文化的现实条件

(一) “莞香” 文化与东莞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相融的必要性

大学坐落在地方,必然会受到地方文化的熏染和影响。可以说,地方文化是位于其地的高校发展的重要文化之源,也是这个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的主要因素[3]。当前,国家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不应忽略地方文化的作用。东莞的袁崇焕抗清、虎门销烟、东纵抗日等历史,蕴含着爱国精神、英勇顽强、灵活机智等人文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莞商文化,蕴含着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积极进取等文化精神;东莞著名的篮球、龙舟比赛等体育竞技文化,蕴含着勇于拼搏、讲究策略等文化品格;东莞的文化古迹、音乐舞蹈、饮食文化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这些地方文化有着天然的融入优势: 易接近,易熟悉,易体验,易感受,易认同。本地生源的大学生自然有一种要熟悉了解家乡文化、弘扬家乡文化的欲求;作为外地来求学的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近和生活,对优秀的当地文化逐渐由陌生、好奇进而到熟悉、接受、认同甚至喜爱。

(二) “莞香” 文化的现状与东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可能性

莞香历来是东莞的特产,早在明代以前就已广泛种植。莞香的推广,对岭南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促进了商品性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发展、促进了与莞香有关的一系列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莞香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对香料需求量的增长与莞香产量极低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购香者为了牟取暴利,对莞香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破坏性采伐,导致了莞香资源日渐枯竭。加之后来各种因素,莞香文化逐渐走向了衰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莞香本土文化色彩的弘扬、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莞香国内外影响力的扩大,“莞香”文化逐步得到复兴[4]。

近年,东莞开启了莞香种植、开发、加工、制造的新局面,为突显东莞城市特色插上了飞跃的翅膀。莞香被列为东莞市五大城市名片(东莞制造、东莞生态、虎门销烟、东莞篮球、莞香)之一,东莞市莞香文化研究会筹办成立,2009年,东莞寮步的香市被列为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大岭山鸡翅岭村被省民政厅、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正式评定为“女儿香之乡”,2011年,大岭山镇女儿香传统工艺制作项目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2012年,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寮步“中国沉香之乡”的称号;以“莞香”为名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如刘建中的《寻访莞香》《莞香文化导论》等专著,东莞莞香文化研究会推出的《莞香文化导论》《中国香市》《女儿香》《兰斋香论》《香语》等一大批普及读物,长篇电视剧《莞香》拍摄等等。

“莞香”文化的复兴,昭示着文化的基因流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时代变迁可能让它中断,但是不会让它失传,莞香文化的薪火相传是文化的特性使然。这为立足东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东莞高职院校提供了文化建设的现实土壤。

(三) “莞香” 文化的精髓与东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相随的可行性

莞香是莞香树“开香门”后凿口处流出液体经真菌酵化凝结而成的香料。经过能工巧匠精细化处理后的优质莞香是香品中的珍稀之物,价值连城,不仅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作为岭南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莞香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极高的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从莞香所代表的贸易传统来看,体现了开放、包容、进取、竞争;从莞香所代表的中国香文化传统来看,香情、香梦、香的价值、香的信仰、香的追求、香的修养等,与人们思想、道德、情操、品质、修养相联系;从莞香所代表的 “以人力补之 ”的主体精神来看,包含知行合一、创新、胆识、进取、开拓、重视后天努力;从莞香的制作过程来看,蕴含埋头苦干、勤勉实干、坚韧淳朴、精益求精、工匠精神[5]。“莞香”文化的这些精髓,正是东莞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作为“制造业之都”的东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莞香”文化融入东莞高职校园文化的体制机制建设

无论从“莞香”文化在东莞的发展現状以及本身的文化精髓来看,还是从职业教育与区域文化相结合来看,都应该也必须将“莞香”文化融入东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但是,要做好“莞香”文化融入东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势必首先需要做好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其中特别应做好三个方面: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组建顶层设计领导小组。主要从学校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组织保障三个方面展开。第二,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主要是做好校园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着重加强在校园建筑、场所、设施等方面凸显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加强校风、师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实现榜样引领和典型带动作用。第三,加强课程建设,建立第二课堂的奖励激励机制。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充分挖掘师生的潜在资源,做好区域文化引入课堂、校园的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 郭词飞. 基于CIS理念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J]. 教育教学论坛,2016(17):23-25.

[2] 刘佩云.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院内涵发展[J]. 新课程,2012(12):299-300.

[3] 杨登山,张树礼. 依托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63-72.

[4] 袁敦卫,刘建中. 千年莞香及其文化血脉的传承[J]. 文化遗产,2010(04):151-156.

[5] 张承良. 论莞香的文化价值及其当代实现[J]. 岭南文史,2010(02):52-56.

(荐稿人:肖霞,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曾锦华

上一篇:我国现代物流管理论文下一篇:学前班班主任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