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析山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黄明合(广东省清远连州市北山中学广东清远513400)摘要:校园文化属于一种环境教育力量,能够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1:

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建设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建设途径进行了探索,希望能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学生,对学生健康发展,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一直引以为自豪的地方,就是拥有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而随着广泛兴起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如何更好的融入传统文化,就成为重中之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能够对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进行培养。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传统文化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内涵极其丰富,是经过五千年的碰撞和交融而形成的,对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民族宁折不弯的精神和谦逊的品格。而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只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时期,外界因素对他们的成长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启迪和引导学生。而纵观实际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校园文化建设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发展区域,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存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中学生对网络过于沉迷,对于网络暴力和网络游戏非常热衷,甚至聚众打架,校园暴力等,而这些,都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失败。另外,之所以不能很好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还与家长和学校的老师关系密切。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一味的强调,而忽视思想品德建设,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学生去继承和弘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和社团建设

首先,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对物质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就是物质文化建设,也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和保障。物质文化有很多具体措施,如建设学校图书馆,将更多经典书籍引入,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丰富。同时,通过班级黑板板和手抄报等形式,真正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能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切身感受,由此对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帮助。其次,还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的体育馆和实验室中。另外,还可加强学校社团文化建设。在业余时间,在全校推广社团,成立汉服社、象棋社和书画社等。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魅力切身体验。帮助学生改掉身上不良习惯,真正陶冶情操。

2、融入校园精神文化,激励学生的成长

作为校园文化核心,校园精神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领导应发挥带头作用,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融入精神文化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同时,在对精神文化进行构建时,还要重视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编撰校训、校歌、校徽等,在设计工作中有效融合凝练的文化内涵。其次,学校还要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所构建的校园文化,应更具地方性特色。另外,学校还可在寒暑假和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和开展地方文化文化古迹参观活动。使学生能更加直观的认识传统文化,将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的励志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强教育和引导

在应试教育下,在中学的学校管理中,往往对学生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更加重视,对于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倡导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死读书本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无法适应。基于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有效引导。为了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增设一些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如,将中国特有的古老乐器在学校的音乐课上普及,使学生能深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真正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各科教学中,尤其是语文科目中,要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高度重视。另外,学校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各种节日,如国庆节,五四青年节等,组织表演、合唱等活动,在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同时,对活动形式进行创新。通过开展演讲、竞赛等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或者传统文化主题讲座,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结论

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会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淑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1).315-317

[2]杨丹伟.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究[J].产业与科技坛,2013,(18).146-147

[3]欧阳秀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6).69-71

[4]徐德志,曹睿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对策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126-127.

[5]刘晓花.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发展.2020,(6).76.

作者:潘国盛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2:

析山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析山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黄明合

(广东省清远连州市北山中学 广东 清远 513400)

摘 要:校园文化属于一种环境教育力量,能够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就在于创造一种良好的育人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学校育人能力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山区农村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并令人担忧。本文从山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潜课程

校园文化属于一种环境教育力量,能够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就在于创造一种良好的育人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它具有鲜明特色、浓厚文化底蕴、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塑造、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是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和校园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性、生成性、原创性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健康成长。

一、山区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相比,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存在其特殊性,在现阶段,农村学校由于条件与资源等各方面的原因,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校园文化活动也不象城市学校那么丰富多彩, 我们会从身边、媒体、报纸等多处发现不少问题。

1、注重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却缺乏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必须建设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使全体师生员工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之中,呼吸高雅的文化气息,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

但是,不少学校看起来布局合理,格调也幽雅,起到了净化、绿化、美化的作用,却缺少特点;其二,没有实行动态管理,张贴的名人像、警句格言等一成不变,学生对其熟视无睹,布置成了一种摆设。其三,教室布置整齐划一,墙面整洁干净,感觉不到生命的流动,放弃了学生个性生成的主要阵地,丧失了开展实践活动的多样舞台。

2、金短缺,投入不够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越来越讲究时代性或超前性。原先,随便从山上挖几筐黄泥,用水搅拌,就可以用来刷写标语,现在,则要求越来越高,红漆刷写还不够精美,最好是有机玻璃。这些,都需要資金,需要投入。可农村哪来那么多资金?那么多投入?一些地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刚保住工资,又实行了“一费制”,政府资金又难以到位,学校哪来的财力?有的学校,全校才十多个学生,学校来了客人,还得校长或老师自己掏腰包吃饭,哪还有能力投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太难为他们了! 另外,部分校长为了保证教师福利,不愿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多花一分钱。一怕影响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二怕引起教师的“公愤”。有的学校教室、宿舍门窗坏了,水电线路出故障了等必要设施都不能保证及时维修,更谈不上将资金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上。除了学校领导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短视,大部分农村中学的教师根本不明白校园文化建设是回什么事,他们只管教几节课,只管每月福利能不减少,搞不搞校园文化建设与他们不相干。由此可以想象,这样的学校,就是存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学校又有什么发展变化呢?

3、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学生生源差,城乡教育差距在不断扩大

校园文化建设,说到底是的人的文化建设。要有一批人努力去改变、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有不少的农村骨干教师都调往城里,学校也缺乏了有特长的教师,要开展校园文化没有足够的师资。再加上农村教育水平低,使有学生有条件的学生也往好的学校就读。农村中学也有不少的学生有厌学的情绪,这些因素造成非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造成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差。

4、学校有些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形成一种精神文化

在农村的中学,学校的各种制度往往是与行为相矛盾,学生看老师,教师看中层,中层看校长,不能内化成一种精神文化。农村学校,绝大多数是农民的孩子,由于农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精神需求成为了农村社会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工作重点还是抓质量,保稳定,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特别是有些边缘化的学校,生源持续减少,使得学校布局的重新调整成为可能,更加淡化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山区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1、理念落后,墨守成规,不能创新

多少年来,学校都是沿用以前的各种制度,规划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与时俱进,校园文化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我认为更需要创新,没有良好的规划,校园文化没有生机,这样就使得学校办学无特色,发展缺乏生命力,校内无生机与活力,师生无动力。

2、学校办学理念随大流

农村中学校文化建设不是需不需要做问题,而是愿不愿做的问题。学校要从建设新农村的高度,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农村教育的要求。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雅俗并存,而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创造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这是学校的责任之所在。当然我们也要努力改变,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的做法。人的思想要借助于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才是我们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根本理由。没有形成特色。应试教育,就拼命的学习,流行素质教育,唱歌、跳舞成了展示的主流。

3、校园文化没有延续性,发展性,换一届领导就换一种文化理念

一个校长一个样,师生无法适应这种大的调整,原地打转现象较为严重。是不是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就无能为力了呢?与城市中小学相比,乡村教育贫困是最大问题,所以校园文化的贫乏是普遍现象,但是,学生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不因为农村和城市背景的改变而改变,农村中小学也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农村教育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教育资源。农村中校校园文化建设当然首先要从加大投入做起,同时,改变可以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做起。所以对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更需要有一种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的心态,能改变多少就改变多少,做一件就算一件的态度,我们既需要大的改变,也需要每一个人的责任,农村中学的学校文化建设对于我們来说不是无能为力的。根据学校的实际能力,我们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力、人力、物力等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作为领导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认识校园文化在促进学校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心全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规划,强化管理。只有立足学校基础和社会发展现实,做好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在仅有的资金中能增加投入,改善设施。

4、对校园文化生活的潜课程作用认识不足

现在,不少中小学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仅仅是只花钱而不产生效益的事情。事实上,校园文化潜课程的内容,对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价值上规范上的陶冶和影响。校园里几乎到处都是潜课程,如,校园里的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内容,都是潜课程的教材。有些学校只注意宣传表彰那些学习上的精英,宣传的初衷是激励在校生去努力学习,但是由于宣传上的片面性,很容易让学生想到考不上大学就不光彩,客观上起着危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三、加强山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建设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1、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优化育人环境。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四性”,即科学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育性,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艺术性,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校园环境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校园美化不应局限在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艺术作品的悬挂等。

2、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文化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讲座、知识竞赛或考查的办法,督促师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成立以校长挂帅,分管领导负责,年级负责人、相关处室和班主任参加的领导小组,分层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才有保障。

3、校园文化建设要树立规划意识和全员共建意识

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要将其放在完成育人目标的人背景下,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规划。校园文化在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学校哪一个或哪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好的,更不是仅凭学生管理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效果的,我们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校园文化时刻渗透于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只有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工作,互相协调,共同营造,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和自觉行为。而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但能够提高师生的文化修养,更是学术、思想创新的动力源泉。强化校园文化的规划意识和共建意识,必须发挥领导者的领导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员工的服务作用。

4、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资源内容广泛,从整体而言它包括学校内所有文化教育资源,具体说有教师教材资源、校园环境资源(如板报墙报手抄报资源建设)、图书报刊资源、活动课堂资源、学校校史和图画影视作品等显性物质资源;还有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体制、校风、学风、人文素养等隐性精神文化资源。

“在建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教育领导者要有意识地寻找资源,创造形象。”农村中学有的地处革命老区,有的靠近文化景点,有的具有特色产业(如苹果、香包等),这些都是教育的优越条件。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提炼,就能得到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主题。如广州中山纪念中学将“中山精神”作为校园文化主题和办学灵魂,培养了大批具有“高尚品德、高强才智、高质身心”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有的农村学校没有这些条件,应该挖掘学校自身的特色,开发校园文化资源。如陕西师大的“畅志园”原是校园一楼的卫生角,在创建文明校园的过程中,学校请名流贤达书写富有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树碑立石、植树种草,成为一个寓教育、审美于一体的休读景点。另外,学校的人文因素也值得挖掘。如历年历届的教师楷模、优秀学生及有特殊成就的师生都可以作为教育榜样。用与学生相近的先进人物作榜样,易于为学生接受,有说服力。所以这些榜样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达到深刻的教育效果。

四、结论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学校没有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农村中学地处文化氛围相对较淡、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也相对较差的农村,要培育世纪新人,必须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健康、和谐的文明风尚。

参考文献:

[1] 莫 雷.教育心理学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杜,1997.

[2] 何志燕.苏霍姆林斯基校园文化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06.

[3] 刘 芳.伦理学视角下的学校文化生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黄明合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3: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工作。着力通过优化内容、丰富载体,多维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着力融入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促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中学;融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不断提升,为我国高等教育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加快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也是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尤其重要。当代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栋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少年强则国强”,他们的精神面貌、思想道德素养也会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学生,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任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稳定器、压舱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的价值观支撑。所以,我们需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致力于做好培养优秀的人的工作,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预防不良文化侵蚀中学生的有效保障

育人过程中文化环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环境关乎学生对外界的判断和自我意识的形成。优良的文化环境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反之不良的、失序的文化环境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甚至走向反面,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现实要求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融入提供了内在需求

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由幼稚步入青春期。在此过程中,心理与思想也会发生比较复杂的变化。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模仿新鲜事物,思维活跃但也容易变化,容易被外界影响,价值观容易形成但也很容易改变。这种可塑性强的身心特点正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养成的内在需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融入提供了丰富题材和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许多国家先进文化和先进经验,取其精华,成为我国公民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标准。伴随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社会的日益进步,也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融入开启了全新渠道

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手机为代表的各种互联网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越來越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蓬勃发展的网络新媒体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而新媒体的这些特征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心理特点等相适宜,从而影响了生理和心理正处在发展期的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甚至价值观的形成。”

三、多维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工作,需要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内容枯燥、方式单一、路径狭窄等问题进行改革创新,通过优化内容、丰富载体,多维度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培根铸魂,实现二者的充分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是校园的环境建设与校园的硬件设备方面进行文化元素和主题的修建、装饰等活动。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建设是教育理念的物化。学校要将核心价值观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巧妙融入校园的建筑物、设施、景观,通过中学生长期的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1.学校建筑。学校的建筑往往蕴含着学校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学校进行建设的时候要充分体现文化特征,形成协调统一的方案,体现生态绿色理念,把学校的特色文化、本土文化融入建筑,优化文化品位。

2.校园景观。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而直接的表达方式。校园景观对学生也会起到良好的育人功能。要善于优化空间布局,科学设置功能分区,让每个分区凸显“爱国”“文明”“敬业”等元素,使每个校园景观都能承载一定的价值观主题。

3.校园设施。校园内的文化宣传设施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直接手段。要建设比较完善的宣传设施,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大政方针的传播媒介。要建设好报刊栏、展示栏、宣传版面、电子屏、广播室等文化宣传的阵地。

(二)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神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要着力在办学理念、德育、传统文化等方面入手。

1.办学理念。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一所学校”“怎样办好学校”问题的最简练回答就是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决定了办学品位。中学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科学定位学校的教育理念、发展理念、管理理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校训中,找到核心价值观与校训的内在联系,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训的契合点,赋予校训新的内涵,让校训与时代产生共鸣。

2.创新课堂。课堂是中学德育的主阵地,也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一环。中学要在课堂创新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在思政课堂中,要旗帜鲜明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活化”课堂,运用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采用“翻转课堂”“愉悦联动”“柔性灌输”等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全面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弘扬感恩文化。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对人的内在要求,隐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感恩文化的教育,让感恩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其次弘扬优秀国学经典。结合课程教学,学校可以举办优秀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使优秀国学经典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水乳交融,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将核心价值观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检查监督体制、管理条例等构成的校园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的所有活动和安排都要在制度规章的约束之内开展,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发挥制度作用几方面充分融合。

1.依法治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反映了调节社会关系的核心价值原则,“法治”原则是其中的重点。学校的校长要具备充分的法治思维意识,要时刻具有依法办事的觉悟,将依法治校的理念贯穿到学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要加强师生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各种法律教育宣传活动中,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

2.民主治校。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构成。中学校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实行民主治校。

3.发挥制度作用。“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制度对价值观的构建起着关键作用,价值观是制度建设的道德支持和价值目标。有了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价值观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首先,用制度保障正确的办学方向,要用制度规范、监督学校的各项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其次,以制度协调好各种关系。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的重要一部分,是学校长期积淀而来的校园文化的整体反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育人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与认同,引导中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形成当代中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李大健,谭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1).

[2]丁子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路径研究[D].岳阳:湖南理工学院,2019.

[3]王小琴.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学德育之融合[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7).

◎编辑 张 慧

作者:蒲志刚

上一篇:房子出租合同书下一篇:山坡地租赁合同